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市青原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20000884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K295.64
页数: 7
页码: 1-7
摘要: 本文记述吉安市青原区的发展历程,主要包括了交通、文化、手工业、农业生产、企业、经济发展等。
关键词: 吉安 地方志 青原区

内容

历史的车轮刚刚进入21世纪,古老的庐陵大地又迎来了百年盛事,吉安区划调整,撤地设市。2000年5月11日国务院〔2000〕40号文批复江西省人民政府:“同意江西省撤销吉安地区设立地级吉安市,吉安市设立吉州区和青原区,青原区辖原县级吉安市的河东镇、天玉镇和从吉安县划入的文陂乡、云楼乡、富田镇、值夏镇、新圩镇、东固镇以及从吉水划入的富滩镇。区人民政府驻河东镇。”由此,青原区在古老的庐陵大地上应运而生。
  青原区为古庐陵地,踞吉安之中心,处赣水之东滨;控赣鄱之要冲,扼赣闽之咽喉;襟带荆楚,通衢京广;长珠三角,北引南连;海西新区,扶摇可接。境内山环水绕,景色优美,自古为辐辏兴盛之地,文章节义之邦,更兼七祖卓锡青原,阳明会讲知行,佛道合一,荆杏双修,千古风流,绵延悠长。
  进入近代,青原辖区内革命洪流风起云涌,建立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开展武装斗争,进行土地改革,开创革命根据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历经改革开放,跨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21世纪,新区成立,青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三新”(靓丽新城区、高效新园区、特色新景区)青原建设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正在迅速创新青原,续写绵绵华章。
  一
  青原区的人文历史悠久。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就有先民在这里刀耕火种,繁衍生息。位于河东街道庄塘村的案山遗址,于1987年向吉铁路进行文物勘查时发现,出土了大量石斧、石〓、印纹陶片等,是已确认的吉安先民最早的聚居地。夏商为中原九州之一的扬州西境,周为吴地,战国属楚。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始设庐陵县,青原辖区范围隶属庐陵县。西汉属豫章郡庐陵县;东汉初平二年(191)分立庐陵郡,隶属庐陵郡高昌县;三国时期隶属如故。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分扬州地立江州,改隶江州庐陵郡高昌县。至南朝梁天监元年(502年),高昌并入石阳,隶属吉州石阳县。隋开皇十年(590年),改石阳县为庐陵县,又隶属吉州庐陵县。隋大业末(615~617年)分庐陵水东十一乡置吉水县,又隶属吉州吉水县。唐时先后隶属吉州吉水县、庐陵郡吉水县、庐陵郡吉水镇。南唐保大八年(950年),隶吉水县。至北宋元祐七年(1092年),庐陵县的同水乡与吉水县的顺化乡(即纯化乡)互易,则分属庐陵县、吉水县。南宋、元、明、清隶属基本未变。至民国3年(1914)改庐陵县为吉安县,境内隶吉安县、吉水县。1951年9月、1989年3月,河东乡、天玉乡分别划归原县级吉安市管辖,境内隶属吉安县、吉水县和原县级吉安市。2001年1月18日,青原区正式挂牌成立,为县级行政区,隶属江西省吉安市。至2010年底,青原新区已历整十年,下辖2个乡(东固畲族乡、文陂乡)、5个镇(富田镇、新圩镇、值夏镇、富滩镇、天玉镇)、2个街道(河东街道、滨江街道)、1个管理区(东固垦殖场管理区)和1个开发区(河东经济开发区),共105个村民委员会,20个居民委员会,875个村民小组。2010年11月1日零时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区有204460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23.55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12.15%,有汉、畲等26个民族。
  青原区位于江西中部,赣江中游东畔,吉泰盆地中心,城区是江西历史文化名城吉安市中心城区的河东组团部分。处北纬26°40′13″~27°10′44″,东经114°59′23″~115°30′15″之间,时区属东八区。青原区的地域图呈玉带形,西北端紧依赣江,东南端延展至大乌山,长约70公里,宽10公里~20公里。国
  土总面积914.6平方公里。东与永丰县交界,南与兴国县、泰和县接壤,西与吉安县、吉州区相望,北与吉水县为邻。北距省会南昌219公里,南距赣州210公里。
  青原区境域的山系属武夷余脉之雩山山脉,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山脉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呈阶梯状下降。山地主要位于东南的东固、富田,峰峦挺拔,峻岭逶迤:最高峰为大乌山,海拔1204.5米。富田以下及新圩、文陂东部,富滩西北、东部,河东、天玉东部多为海拔500米左右的丘陵,山势起伏,溪谷纵横。其他大小无数的小盆地散落在山涧谷底,地势平缓,水网密布。赣江沿岸,富水、泷江下游两岸多为冲积平原,土地平旷,田畴交错。最低处位于天玉镇邱家胡家边村,海拔仅43米。赣江自值夏镇永乐村入境,沿区境北流,至天玉镇邱家胡家边村进入吉水,主河道长约30公里。富水、泷江为区内主要河流,两江明媚俏丽,上游蜿蜒于翠峰黛岭之间;下游平淌,多洲渚傍依其间。富水在区境长约90公里,于值夏镇马埠村注入泷江。泷江则从螺滩水电站大坝上游约3.7公里处入境,至马埠村汇入富水,于富滩镇张家渡村汇流赣江。
  青原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丰沛,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18℃,年平均降雨量1500毫米,年平均无霜期280天。青原区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第二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表明,青原区耕地面积16303.88公顷,园地面积1332.59公顷,林草地面积62130公顷,水域面积5237公顷,全区呈“七山半水二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团”的格局。区内生物资源极为丰富,有高等植物3000余种,280个科、930个属;有野生动物100多种。水力资源丰富,现有装机容量38750千瓦,全区水能理论蕴藏量59000千瓦,其中富水为22600千瓦,泷江为36400千瓦,已开发利用38750千瓦。矿藏资源中,金属矿种有金、银、钨、铅、锌、铁等,非金属矿有石灰石、花岗岩、炭质泥页岩、石英砂岩、矿泉水等。旅游资源自然与人文并重,“红、古、绿”交相辉映。
  二
  青原区是庐陵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自古人文鼎盛、英才辈出。走进青原,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庐陵文化气息,触手可及的是丰富的庐陵文化遗存。是名副其实的“文章节义之邦”。
  秦汉时期,开拓南疆、平定南越的大军经由庐陵进出,南北文化在此交流、汇聚。青原区处赣江之滨,是中原文化比较早的传播发展地。
  西晋末年,元帝渡江,晋室南迁,定都建康(今南京),大批中原士族、百姓相随南来,青原辖区内,人口增加,新的文化气息交融,文化进一步发展,“艺文儒术”开始盛行。隋唐以后,天下归于一统,唐高宗咸亨三年(672),张之易创能仁书院(今富田镇安仁山),境内始设书院,兴教化。上元年间(674~675),唐吉州司户参军杜审言(杜甫的祖父)结相山诗社,大兴吉州诗风,青原辖区紧邻其社之所,并为吉州属地,影响深远。后大书法家颜真卿任吉州令,其言辞文章,影响了辖区一代学风。
  宋明时期,辖区内文风兴昌,书院广布。“塾序相望、弦诵相闻”以至于“三尺童子、稍知文章”。教育的扩展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宋时庐陵欧阳修、胡铨、杨邦夊、周必大、文天祥被誉为“四忠一节”,胡铨、文天祥为辖区内人物。历朝科举,今吉安市辖区内,中状元18位,今青原区内有文天祥、胡广二位;中进士者可考39人。清朝以后,由于战乱频发,文化的发展受到影响,但耕读传家的传统为民众世代秉承,教育仍然受到重视,仅渼陂一村,就同时开办有各类书院、学塾四所。今青原区内,有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富田镇;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渼陂、陂下村;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毛家村。
  庐陵文化的鲜明特征就是崇文尚节,文行并重。这种特征在青原古老的历史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南宋胡铨,芗城道院人(今值夏圩镇),他坚决反对宋王朝与金妥协议和,慨然写下《戊午上高宋封事》,直责高宗,痛斥秦桧,乞斩奸相佞臣,并宣布不杀奸臣,“臣有赴东海而死,宁能处小朝廷求活耶!”连宋孝宗也叹服其忠直,被誉为铁骨忠臣。文天祥致力抗元,德祐元年(1275),元兵进逼京城临安,在赣州任上的文天祥接到朝廷的勤王诏令时,深知国家危难,仍然义无反顾,在吉安、赣州募兵,变卖家产充当军饷,在广东海丰五岭坡被俘后,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在元大都监狱,作《正气歌》以明心志,成为中华民族世代景仰的英雄。邓光荐矢志抗元,至国破家亡,投海尽节,虽
  获救仍不改前志。明建文元年(1399)靖难之役事发,值夏颜瑰,知沛县,燕兵攻入,誓死不降,以身殉国,儿亦随父自杀,谥忠惠。在文学艺术方面,经、史、子、集名家竞秀,著述浩繁,是庐陵文化的重要成果。南宋初年著名爱国作家胡铨,其文无体不备,特点鲜明。富田草坪罗泌著《路史》47卷,被世人誉为“天下奇作”。文天祥诗文兼俱,其诗“辞序记等作,或论理叙事,或写怀咏物,或吊古伤今,大篇短章、宏衍巨丽,严峻剀切,皆惓惓焉。爱君忧国之诚,读之使人流涕感奋,可以想见其为人”,他的古诗笔力横肆,浑涵流转,《正气歌》千古流传。邓光荐最早为文天祥作传,其诗“浑涵有英气,锻炼如自然”。胡广学识广博,工书善文,其“为文援笔立就,顷刻千百言,沛然行云流水之势。赋诗取适其性情,近体得盛唐之趣”,且“工书法,行草之妙独步当时”。张贞生为清初理学家,著述颇丰。
  青原区境内的宗教发源较早,传播兴盛。三国东吴嘉和年间(232~237),道士杨仙来到水东来苏坊(今井冈山大学附中所在地),祷雨灵应,遂标竹为坛,道教开始传入境内。唐德宗贞元六年(790),阎寀任吉州刺史,后巡游至青原山南麓的方广山下,见一岩洞,前有水濂,于是有隐居此地修道之意,经御批恩准,赐道号遗荣,观名朱陵观,被张天师列为第三六〇洞天福地。后修道有成,传说在天玉山飞升成仙。明清之际,境内乡、都、里建万寿宫,祀许真君,各地还建有大量供奉康王爷、赵公菩萨等的庙宇,道教一直长盛不衰。
  三国吴黄武五年(226),安仁山能仁寺开始创建,赤乌年间(233~238),新圩天赐山寺建成,均为今吉安市辖范围兴建最早的寺庙,从此佛教临境传播。唐时,佛教在境内进一步兴盛,神龙元年(705)青原山安隐寺肇建,开元二年(714),行思于南华曹溪六祖慧能座下得法后,驻锡于此。青原山位于区行政中心以东约5公里处,海拔316米,峰峦多姿,草木茂盛,岩间泉涌,石上飞瀑,行思以此为道场后,继“顿悟”之法,广开禅风。行思传法于石头希迁后,繁衍为曹洞、云门、法眼三宗,史称“禅宗青原派系”,传遍全国,传至日本、朝鲜、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宋时,日本的道元禅师于天童寺受青原一系的曹洞宗之传回日本,成为日本此宗的开山祖师,青原一系的法眼宗则传入朝鲜,行思因此被尊为“七祖”。宋徽宗崇宁三年(1105)御赐“净居寺”名,并沿用至今,被尊称为禅宗祖庭,其最繁盛时,佛殿庵堂星罗棋布,共36处之多。天下名僧、信众参礼其间,晨钟暮鼓,回响山谷;香烟缭绕,雾嶂青原。“地以名贤重,山原七祖开”,历代高僧大德、名贤鸿儒,络绎不绝拜谒青原山。唐永泰年间,书法家颜真卿被贬为吉州司马,即往叩拜七祖真身,用“八分书”题写了“祖关”二字。德宗时,鉴真和尚及随行日本僧使普照一同参拜祖庭。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多次游七祖名山,作长诗《游青原次韵周元翁》。南宋名相李纲访青原祖庭,作《游青原》诗。文天祥状元及第后,曾多次往游青原,用楷书写下了“青原山”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还有唐代名相姜公辅、名臣段成武,北宋苏轼、杨万里,南宋胡铨、周必大、刘辰翁,明清的解缙、杨士奇、李东阳、湛若水、王守仁、邹元标、罗洪先、徐霞客、方以智、施闰章、翁方纲等到此或讲学授徒、或读书励志、或探奇访古、或览胜题咏。今新区以青原名之,可谓文渊厚重、祥瑞尊崇,寓意山水灵秀、俊采蔚起、隽永恒久、兴盛相传。
  三
  青原区的人民崇尚正气、忠信仁义,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土地革命,发展工农武装,谱写了一曲曲根据地革命斗争的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在封建社会,人民反抗官僚地主的剥削、压迫,抗击外敌的侵略暴行,进行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兵犯境,隆佑太后出逃,经吉州往虔州。金兵追至,攻陷吉州,胡铨起义军奋勇抗击,收复吉州城,阻敌南追。德祐元年(1275),元兵进逼临安,文天祥起义军勤王:景炎二年(1277)元兵占吉州,文天祥领兵收复,八月与元军在永丰空坑、东固方石岭大战,然敌强已弱,兵败南退。明初,陈理率部属于富滩古富建城垣、筑关隘,与朝廷抗争。明嘉靖年间,富田人民奋起抵抗闽寇的大肆劫掠,血染富水河。清咸丰年间,太平军在吉安转战达八年之久,有时在今河东、滨江街道、天玉镇范围内驻军十万之众,与清军反复攻防,数易城池,民众积极响应太平军,参与和支援太平军作战。1926年9月,接应北伐军攻克吉安、吉水。1945年7月底至8月初,境内民众英勇抗击日寇。在天玉与富滩交界的周岭洞,取得了保卫战的胜利。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马列主义通过各种途经传入青原辖区。梁一清、赖经邦等一批进步青年,一边在城内“省立七师”等学校求学,一边宣传和传播马列主义,参加社会主义青年团(后为共青团)特别支部,继而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们有的留在城内发动工人、成立工会、开展斗争,有的回到家乡发展组织,于1926年10~12月建立了值夏、宝善等党支部7个,1927年2月成立东固党小组,同时成立农民协会。1927年“四·一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国民党大肆镇压革命运动,捣毁革命团体,屠杀共产党人。8月,在吉安发生了“八·六”反革命事件,12日,中共党员、总工会委员长梁一清,人民自卫队队长钟祥,欣和商会会长晏燃三人被敌杀害,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被镇压。然而共产党人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他们“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志的尸体”,继续坚持斗争。东固的赖经邦、高克念、曾炳春等共产党员,秘密潜回家乡,开展革命活动。1927年9月下旬,在东固敖上召开了党员大会,有12位党员参加,会议决定成立东龙党支部,建立工农武装,重新组织农民协会。10月,在敖上成立东固最早的革命武装——工农革命军,队长赖经邦;10月底,教育说服“三点会”头领段月泉及其部属20余人枪到东固参加工农革命军,段任副队长。11月12日,举行了著名的东固暴动。
  东固暴动胜利后,工农革命军声威大震,邻近的革命力量和绿林武装,纷纷前往加入工农革命军。1928年2月,中共赣西南特委(1928年1月在赣州由赣西和赣南特委合并)决定,东固工农革命军和永丰、吉水的农军合并,成立江西工农革命军第三师第七纵队,驻东固养军山。3月,第九纵队进入东固,七、九纵队在永丰良村(今兴国县枫边乡良村)会师后,并肩作战。1928年2月,在东龙党支部的基础上,成立东龙区委,5月,对外称红色曙光社,农会组织普遍发展,行使革命政权,且革命区域不断扩大,革命斗争如火如荼。1928年4月25日江西省委给中央的报告中指出:“永丰、兴国、于都三县交界处已形成割据”。1928年6月30日,赖经邦在枫边战斗中壮烈牺牲;7月,粉碎反动派发动的“五县会剿”,9月,七、九纵队在阜田整训,并合并组建为江西工农红军独立第二团,李文林任团党委书记兼团长。与此同时,先后发动纯化暴动和水东暴动,成立纯化区革命委员会。1929年1月,红二团击败“五市联防”靖卫团,2月15日,在兴国莲塘成立红四团。1928~1929年间,根据地内开办了平民银行、消费合作社,建有兵工厂、工艺厂、修理厂等,兴办了平民小学,筹建了红军医院。
  1929年2月20日,由毛泽东、朱德率领的从井冈山向赣南、闽西游击的红四军与红二、四团在螺坑胜利会师,从此,东固革命根据地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红四军在东固休整一星期后,继续向赣南、闽西游击,红二、四团转战各地。此后,革命形势进一步发展,7月,成立东固革命委员会,10月成立东固区苏维埃政府,赣西革命委员会。11月,赣西特委机关迁入渼陂村,渼陂成为赣西革命运动的中心。1929年11月,罗炳辉率部在值夏起义,中鹄区农民暴动取得胜利,中鹄、纯化、水东区革命委员会相继成立。1930年2月6~9日,毛泽东在渼陂组织召开红四军前委、赣西与湘赣边特委、红五和红六军军委、地方负责人参加的联席会议,史称“二·七会议”。会议决定了扩大苏维埃区域,深入土地革命,扩大工农武装,攻打吉安,制定了《二七土地法》等重大事项。会议结束后,1930年3月22~29日,分别成立了中共赣西南特委和赣西南苏维埃政府。1930年2月25日,取得全歼唐云山旅的胜利。1929年11月至1930年10月根据地人民配合红军九打吉安,10月4日,占领吉安城,7日,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宣告成立。11月18日,红军撤出吉安,准备第一次反“围剿”战斗。红军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在龙冈合歼敌十八师,师长张辉瓒生俘被杀。1931年2月初,蒋介石部署对根据地的第二次“围剿”,红军在东固隐蔽迫敌25天,5月16日在白云山向敌发起突袭,取得了“五战连胜、横扫七百里”的辉煌胜利。7月1日~9月15日,经过五次战斗,取得了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此时,包括今青原区辖区范围内的赣西、赣南、闽西等大片区域,连成一片,形成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雏形。
  1931年11月7日,根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次代表大会”提议,为纪念黄公略烈士,在东固、富田、值夏、中鹄、水南一带建立公略县。今青原区均属公略县区域范围。公略县成立后,各项工作成效显著,特别是扩红支前,东固一个区共扩红2400名,被评为模范区。第五次反“围剿”后,公略县范围逐步缩小,1935年5月解体。东固革命根据地从创建到发展,融入赣西南中央革命根据地,再到红军长征后根据地完全丧失,历时7年多,其公开的武装斗争和秘密割据相结合的根据地形式,实行飘忽不定的游击战术,大力发展经济和普及文化教育的建设经验等被毛泽东称为“李文林”式根据地。其缔造和扩大
  了红军队伍,解救了红四军的危难,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原创的建设经验,丰富了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了重大牺牲和贡献。在这块红色土地上诞生了20位共和国开国将军。2010年,东固革命根据地旧居旧址群被确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东固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建成。
  四
  青原区地处吉安中心城区,自古以来交通便利。公元前200多年前,秦始皇筑“通南越道”即循今天玉、河东、滨江而上。赣江为航运主通道,千百年来,南北货畅其流,上下商贾云集。溯泷江而上,东抵水南、白沙、永丰。沿富水而进,南至富田、东固、兴国。泷江、富水,水量丰沛,外地货物,通过舟船可便利进入值夏、渼陂、天赐等圩市交易,返载本地米粮遍销省内外,木竹则可四季放排筏顺流赣鄱长江,往来穿梭,络绎不绝。进入近代,由于公路、铁路、空中等运输发展迅速,“京广通衢”改经“京广铁路”,加之河道逐渐淤塞,通行能力减弱,昔日的喧嚣已风光不再,繁华的商道被时代冷落。青原区域内,除河东天玉外,其他乡镇皆为相对闭塞地区。新中国成立后,境内开始修建公路,105国道青原辖区内于1950年修复通车,自吉水县城南门经天玉,至滨江街道红光社区彭家过渡,境内长约9.5公里。1970年、1995年,井冈山大桥、赣江公路大桥分别建成通车,105国道在境内分别改走两桥过江,境内国道长14.54公里。省道古高公路1959年通车,途经东固。此后陆续兴建了凤白公路、文水公路、滩值公路等。但公路等级低,通行能力差,公路交通相对落后。1996年,吉安火车站、京九铁路相继建成投入使用,成为吉安铁路交通的中心和枢纽。青原区成立后,大力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青东公路于2004年全线通车,旅游通道等一批新建道路、桥梁建成通车,105国道“二改一”(二级公路改一级公路)工程竣工,“村村通”油(水泥)路工程提前完成。如今的青原区,坐拥吉安火车站,配套青原汽车站,赣粤高速、大广高速、泉南高速傍城而过,距井冈山机场40公里。“十二五”规划拟建设的抚吉高速、吉安环城高速、衡茶吉铁路东延工程即将开工建设,青原区大交通格局呼之欲出。
  青原区农业生产自然条件良好。土地资源丰富,全区有耕地1.25万公顷,林果等土地面积63462.15公顷。光、热等气候要素充足,水资源丰沛,适宜农作物生长。自古以来,以农为本,农林业生产力水平较高,辖区内除东固外均为重要的产粮区,“江南俗厚,以农为生。吉居其右,尤殷且勤。”东固地区则主产竹、木、油、茶。这种农本经济一直延续至土地革命之前。土地革命后,苏维埃运动蓬勃发展,轰轰烈烈的“打土豪、分田地”运动遍及整个辖区,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高涨,粮食等农作物产量提高,保障了苏区粮食供应和“支前”任务的完成。反“围剿”战争期间和红军长征后,国民党对苏区进行了多次惨无人道的烧杀,村舍夷为焦土,田园荒芜,人口锐减,农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土地改革,生产力得到解放,农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1958年“大跃进”和此后的三年自然灾害,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力受到损失。此后又经历了三年调整恢复,十年动乱破坏,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快速发展等几个曲折历程。青原区成立后,农业生产向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科学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培植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如祥欣农牧、华海农牧、从玉蔬菜、景天花卉等。通过实施林业产权制度改革,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造林绿化三年大决战,植树造林积极性高涨,林业效益大幅提高。通过实施“水利三年大决战”,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强,新增有效灌溉面积733公顷。通过加大农业开发投入和农业科技投入,2010年比建区初期粮食每亩单产和总产分别提高124公斤、6万吨。2008年被列为“江西省粮食生产重点县”,2009年被列为“农业部粮食生产重点县”。
  青原区成立之前,商品经济比较落后,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在古代,手工业仅为满足基本生活之需,如纺纱织布以自用,酿酒以自饮等;唐末,临江古窑等窑口开始烧造陶瓷,传统造纸也已经出现;明清时期尚有一些独特手工业,如值夏樟溪的锡器打造,值夏、河东等地的造船等。东固革命根据地创建和发展阶段,创办了锅炉厂、油墨蜡纸厂等工厂,红军长征后,被国民党破坏殆尽。抗战期间,有大量赣北沦陷区工厂南迁,如南昌合群印刷厂、新生纺织厂等,但旋即还迁原址。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地处乡村,非
  工业布局地域,仅东垦兴办了一些资源型小企业。改革开放后,各地大办乡镇企业,青原区境域内也有部分乡镇兴办了一定规模的企业,如富滩水泥厂、新圩麻纺厂、天玉电镀厂等,至20世纪90年代因经营困难而难以为继。青原区成立后,历届班子高度重视工业,把园区建设作为经济增长的头等大事进行安排和部署。2001~2008年先后提出“新办工业的聚集区”、“工业强区”、“实力青原”、“高效新园区”的工业发展战略,至2010年,构建了富滩、华能、梅林和河东经济开发区新工业区4个工业园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投入14.7亿元,工业园区实际开发面积5.03平方公里,先后落户企业130多家,形成了节能照明、电子信息、有色金属、工艺制造、医药化工、机械制造、新型建材等产业板块。发展了量一光电、思瑞铜业、红耐金属、沪赣医药、依玛实业等一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华能井冈山电厂发展为全省装机容量最大的发电企业。工业总产值由2001年的9.95亿元增加到107.26亿元,工业增加值由0.85亿元增加到25.93亿元,实现税收2.53亿元,工业税收所占比例由2%增加到34.3%。
  抗日战争期间,今滨江街道红光、刘家社区沿江一带曾经是“水东难民街”,1942年规模最大时,沿赣江边上下连绵数里,东西纵深2里,有街道十多条,店铺几百家,居住有难民5000多户,2万多人,后因火灾等原因,于1945年基本消失。它记录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罪恶暴行和中国人民的苦难。青原区的城市建设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建设主体是河东经济开发区。青原区成立前,河东经济开发区主要投资或引资建设了工业小区、道路、市场等城市建设项目,如贸易广场一期、梅林工业小区、农民一条街、金竹路、建设中的青原大道等,形成城区面积约3平方公里,基础设施薄弱,城市功能不配套。经过十年的建设,青原新区的城市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滨江路网、青原大道、文天祥大道、青原山景区通道等“五纵七横”城市主干道全面建成;正气广场、文山公园、东井冈公园、火车站广场等市政项目先后竣工;行政中心、井大附中、实验小学、市中医院等公共服务项目建成投入使用;贸易广场、井大商业中心、庐陵风情美食街、青原步行街等城市市场配套完善;梅苑、天立、和济、明珠等住宅小区开发完成;国家园林城、省级卫生城、文明城、森林城成功创建。小城镇建设进行了水电路网、绿化亮化等基础配套,整体规划、成片开发了新圩商业街、值夏芗城小区,按照“青砖黛瓦马头墙,飞檐翘角坡屋顶”的庐陵民居特色进行街景改造,成为百里青原沿线一道靓丽的风景线。10年共投入城镇基础建设资金25亿元,拆迁40万平方米,征地800公顷,建筑开发300万平方米,城区面积由3平方公里扩大到12.5平方公里,人口由1万人增加到8万人。如今的青原新城区,高楼鳞次栉比,道路四通八达,街市车水马龙,贸易欣欣向荣,一座现代化滨江园林新城正在崛起。
  五
  千百年来,统治者对人民只有索取和驱使,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获得了真正的解放。进入21世纪,党和国家治国执政的理念发生深刻变化,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等在青原区的各个领域得到体现,人民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科学发展成果。
  2003年开始,实施第一轮积极的就业政策,服务国有企业下岗职工;2006年实施第二轮就业政策,服务各种所有制下岗职工和大中专毕业生;2008年贯彻实施《劳动就业促进法》,服务所有失业人员。至2010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9299人,4154名农民工重新上岗就业,免费开展城镇职业培训10133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0847人,发放再就业小额贷款7098万元。构建了基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等保障体系。在城镇,2001年开始实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后逐年扩大保障面、增加保障额,2005年被列为江西省城市困难群众医疗救助试点区,对城市困难家庭实行重大疾病救助。在农村,2005年4月,开始实施农村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办法,救助标准逐年增加,2006年7月开始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后逐步扩大保障范围和提高保障金额。2007年12月出台失地农民生活救助暂行办法,解决了因城市建设而征用土地的农民生活保障问题,2006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开始试点,后逐年稳步推进,至2010年,自愿参合率达98.07%。2002年开始农村税费改革试点,2004年农业税率降低3个百分点,同时发放种粮补贴,2005年全部取消农业税,增加种粮补贴、购农机补贴标准。2002年第五届村民委员会直选制度进一步完善,2005年村民自治制度进一步健全,2004年
  农村村落社区建设试点全面扩广。城乡协调发展机制逐步完善,2010年底青原区被列入全省综合配套改革统筹协调发展试点区。
  回首青原的历史进程,盘点十年创业的轨迹,青原人有理由感到骄傲和自豪。至2010年,青原区地区生产总值(含华能、铁路系统)46.63亿元,增长282.2%;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均5358元,增长20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68亿元,增长302.2%;三次产业比重由35.7∶26.1∶38.2发展为15.1∶56.3∶28.6;财政总收入3.3154亿元,增长1054.4%;城镇化水平45.8%,增长29.1%。
  但是,青原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还面临着一些不容回避的现实情况。那就是:生产力总体水平还不高,经济总量仍然较小,在全市范围内排位靠后的情况未发生根本变化;农业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工业园区功能还不配套,支柱产业缺乏高新技术和大型企业支撑;城市建设拆迁任务重,城区人气有待聚集;改革攻坚任务还很繁重。分析应对前进道路中的劣势与困难,目的是坚定发展的信心,激发奋进的豪情。
  时至2010年,“十二五”规划的大幕已经拉开,新区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面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新一轮发展大潮,不甘人后的青原人正在科学谋划自己的未来。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大交通格局是持续发展的基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是稳定发展的条件。小农水建设重点县(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县(区)、粮食生产重点县(区)为现代农业强势领跑的三驾马车;不断拓展的四座工业园区,科教、电力、流通的独特优势、“保姆”式全程帮扶的服务承诺,是工业经济迅速崛起的强劲动力;宜居宜业文明卫生的山水园林城市将聚集更多的人气、做大做强城市产业;红、古、绿交相辉映的青原美景将招引天下游客纷至沓来、流连忘返。只要全区人民团结一心,锐意进取,在中共青原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发展经济,繁荣科教文化,推进民主法制,注重改善民生,实现“靓丽新城区、高效新园区、特色新景区”的美好蓝图,将指日可待,赣江之滨的璀璨新城,将更加熠熠生辉。

知识出处

吉安市青原区志

《吉安市青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从建置区划、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口氏族、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交通运输、供电供水供气、邮政通信等方面记述了青原区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吉安市青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