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教育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市吉州区志(2000~2012)》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20000787
颗粒名称: 第八节 教育管理
分类号: G47
页数: 11
页码: 840-850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00年到2012年吉安市吉州区中教育的情况,介绍了教育管理,包含了管理机构,教研机构,教师管理,人事管理和教师待遇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 吉安市 吉州区 教育 教育管理

内容

管理机构
  吉州区教育局是区人民政府主管全区教育事业的职能部门。2003年4月,吉州区教育委员会改名为吉州区教育局。内设办公室、教育股、财务股(校建办、财务核算中心、资助中心)、人事股(武装部)4个股室。2012年,有在职人员27人。下辖教研室、考试中心、电教站、勤工俭学办公室、教育工会、教师进修学校、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6个直属事业单位。有常驻机构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教研机构
  吉州区教研室 内设办公室、中学组、小学组。2012年有在编人员14人。主要职责是:监督检查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的贯彻实施,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改革教学方法为重点,对各级教研组和教研活动进行指导,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研究学生的成绩考核,做出质量分析,准确地找出经验和问题,为指导教学改革提供资料。2006年被评为江西省校本教研先进单位,2009年被列为第三批创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省级基地,2010年被评为江西省先进教研室,2012年荣获江西省第一届县(市、区)教研工作亮点评选一等奖。
  吉州区教师进修学校 内设办公室、培训处、教务处、继续教育服务中心、总务处。有专任老师12人(高级教师5人、中级教师7人)。其中校级领导3人。有兼职教师20人。学校由校本部和神岗山培训基地组成。学校的培训实践基地建在吉安五中、仁山坪小学和吉州区保育院。办学理念:以人为本,为教师成长奠基;与时俱进,为教育改革领航。办学宗旨:为教育行政部门实现科学决策服务;为基层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为校长、教师提高综合素质服务。
  主要开展各类中小学(幼儿园)校长(园长)培训和教师培训。学校高度重视创新培训模式,有学历提升培训、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中小学新教师培训、中小学新课程培训、班主任培训、中层干部培训、小学校长培训等,培训形式有独立办学、联合办学、长短结合,有效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同时,提供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支持和服务工作,帮助中小学教师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设施开展自主学习。
  承担吉州区和吉安市市直中小学教师《吉安市专业技术人员专业科目继续教育学时登记卡》的登记、审核和验印工作。
  2012年,被江西省教育厅授予“2011~2012学年度全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远程培训工作先进集体”光荣称号。
  教师管理
  幼儿教师 2000年,全区有幼儿园园长、教师共286人,其中,园长39人,园长、教师中大学本、专科毕业36人,中师毕业96人,职业中学幼师毕业51人,高中毕业77人,高中以下毕业26人,在具有高、初中学历的教师中有34人取得“专业合格证书”。教师中获得中学高级教师职称的2人、小学高级教师职称的50人、小学一级教师职称的37人。
  2012年,全区有幼儿教职工811人,其中,园长108人,专任教师446人,保健医生24人,保育员133人,其他人员100人。园长、专任教师中,本科毕业59人,专科毕业227人,高中毕业233人,高中以下毕业35人。园长、专任教师年龄结构为:35周岁以下318人,36~55周岁219人,56周岁以上17人。是年,评聘中学高级教师5人、小学高级教师38人、小学一级教师34人、小学二级教师73人、小学三级教师88人,未定职级教师316人。
  特校教师 2000年,全区有特殊教育学校教师12人,其中,具有大专学历1人,特师资历9人,高中学历2人。是年,聘任为小学高级教师1人,小学一级教师5人,小学二级教师6人。
  小学教师 2000年,全区有小学教职工1874人(含厂办子弟学校和民办学校),其中,专任教师1814人,女教师1121人,公办教师1785人,民办教师29人。专任教师中,本科学历10人,大专学历356人,中专学历1227人,高中毕业157人,高中毕业以下学历64人,具有高中毕业及高中毕业以下教师中,有88人取得“专业合格证”。学历达标率92.7%。年龄结构为:35周岁以下884人,36~55周岁872人,56周岁以上58人。是年,评聘小学高级教师528人、小学一级教师775人、小学二级教师311人、小学三级教师8人,未评职级教师192人。
  2012年,全区有小学教职工1421人,全部为公办教师,其中,专任教师1402人,女教师978人。专任教师中,本科学历534人,专科学历651人,高中(中专)学历212人,高中以下学历5人,学历达标率99.6%。年龄结构为:35周岁以下697人,36~55周岁633人,56周岁以上72人。是年,聘任小学特高级教师5人、小学高级教师751人、小学一级教师467人、小学二级教师44人、小学三级教师3人,未定职级教师132人。
  中学教师 2000年,全区有中学教职工2062人,其中,专任教师1731人,女教师685人,初中教师1193人,高中(含职中,下同)教师538人。初中教师中,本科学历227人,专科学历836人,中师(中专)、高中毕业以下学历130人,学历达标率89.1%。高中教师中,本科学历240人,专科学历275人,专科以下学历23人,学历达标率为44.6%。年龄结构为:35周岁以下1042人,36~55周岁566人,56周岁以上123人。是年,评聘中学高级教师202人、中学一级教师557人、中学二级教师657人、学三级教师94人,未评职级教师221人。
  2012年,全区有中学教职工1333人(含民办学校99人),其中,专任教师1201人,女教师636人,初中教师768人,高中(含职中、下同)教师433人。初中教师中,研究生学历4人,本科学历599人,专科学历161人,中专(高中)学历4人,学历达标率99.5%。高中教师中,研究生学历9人,本科学历312人,专科学历105人,学历达标率74.1%。年龄结构为:35周岁以下512人,36~55周岁663人,56周岁以上26人。是年,评聘中学高级教师313人、中学一级教师498人、中学二级教师298人、中学三级教师20人,未评职级教师72人。
  教师来源与资格认定 从2000年起,停止使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派遣报到证》和《全国毕业研究生就业派遣报到证》,启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毕业生就业报到证》和《全国毕业研究生就业报到证》,教师由原来国家分配变为招聘竞争上岗。2001~2002年,招聘的教师仍属于分配性质。2003年以后,招聘的教师实行人事代理。2001~2012年,共招聘和区外选调教师1051名。从2006年开始,在井冈山大学小学教育吉安师范分院实施定向、定岗、定人培养农村小学教师的计划,称为师范“三定向”招生。至2012年,招收“三定向”学生173人,其中.有38人已经通过考试上岗。
  高中教师资格由地(市)教育行政部门认定,初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由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认定。从2002年起,面向社会认定教师资格。是年,经个人申请,道德表现考核、普通话测试和教育教学能力测试,全区认定教师资格2185人。2002~2012年,全区认定教师资格8458人,其中,初中教师3811人,小学教师3395人,幼儿教师1252人。
  人事管理
  教师调整 2000年,撤地设市,吉州、青原区成立,调整部分行政区划,把原河东中心小学、十一中学、十三中学、天玉中心小学和天玉中学共681名(其中离退休人员60名)教职工划归到青原区管辖。同时,把吉安县的曲濑乡中心小学、曲濑中学共166名教职工划归到吉州区管辖。2001年,把吉安一中、白鹭洲中学、吉安市特殊教育学校共476名(其中退休人员108名)教职工划归市教育局管辖。2006年,吉安市职业中专与吉安实验技工学校实行资源整合,两校合并后,划归吉州区政府办公室管理,教职工115人。
  民办教师转编 2000年,全区有中小学民办教师29人。根据国家和省相关政策,通过中师选招、转编等途径,解决民办教师问题。至2003年,转编民办教师29人。至此,民办教师问题全部解决。
  企业学校教师收编 2001年,接收吉安市商业职工中专学校教职工21人。2004年,根据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经贸委省教育厅关于省属工业企业自办中小学校移交地方管理实施意见的通知》精神,接管江西华声通信集团子弟学校和江西红声电子有限公司子弟学校,收编两校教职工53人。2011年,接收市思源实验学校招聘的4名校长和30名教师。
  编制核定 2000年,全区中小学教职工3936人(含吉安一中、白鹭洲中学、吉安市特殊教育学校、十一中、十三中、河东中心小学、天玉中学、天玉中心小学),其中,专任教师3530人。2003年,市编制、财政、教育三部门下达吉州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额为2265名。2005年,市编制、财政、教育三部门下达吉州区移交地方管理的省属工业企业自办中小学校教职工编制53人。2006年,区编办、区教育局根据《江西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核定与管理的意见》的有关规定和学生数核定各校编制,以此作为调配教职工的重要依据。是年,全区中小学师生配比为城区高中1∶11.6,城区初中为1∶16.7,城区小学为1∶18.4,农村初中为1∶18,农村小学为1∶23.5。2007年,根据《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解决中小学学生班额过大教师缺编问题意见的通知》(赣府厅发〔2007〕58号),以及2007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的通知》(赣编办发〔2007〕5号)文件精神,对农村中心小学以下的教学点每班不少于1.5名教师的规定,适当放宽农村小学的师生配比,增加中小学教师的编制。2008年,市编制、财政、教育三部门下达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额为2417名。2011年,市思源实验学校定编170名。是年,全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额为2587名。
  教工调配 2000~2011年,农村(乡镇)小学教职工调动由农村(乡镇)教办(2002年后为中心小学)负责。农村(乡镇)中小学教职工调动,由区教育局提出意见,报区政府分管领导审批,再由区人保局、编办办理相关手续。2000~2001年,农村中小学教职工调入城区学校或城区学校之间教职工调动,由教育局提出意见,区委常委会研究同意,再由区人保局、编办办理相关手续。2002~2011年,农村中小学教师调入城区学校,由区教育局根据城区学校教师缺编情况,将选调计划报区选调、招聘教师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同意,再由区教育局组织考试择优选调。城区学校之间教职工调动,由区教育局提出意见、报区政府分管教育和分管人事的领导审批,再由区人保局、编办办理相关手续。从2012年始,农村(乡镇)内小学教职工调动,由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直接审批。农村(乡镇)学校之间、城区学校之间,教育系统局直事业单位之间教职工顺向调动,由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报区人保局、编办备案。学校进教育系统局直事业单位人员逆向调动,由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意见,人保局、编办凭区政府抄告单办理相关手续。农村学校教师进城区学校,由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意见,原则上通过公开考试,再由区人保局、编办办理相关手续。
  干部任免 2000~2012年,吉安三中、吉安中专、吉安思源正科级学校的正、副校长和吉安二中、吉安四中、吉安五中、吉安八中、吉安十二中、石阳小学、阳明路小学、仁山坪小学、新村小学、田侯路小学、古南一小、区进修学校、区教研室、区考试中心、区保育院等副科级学校书记、校长,由区委、区政府组织考察,经区委常委会研究后,分别由区委、区政府任免。吉安二中、吉安八中、阳明路小学、仁山坪小学、石阳小学等副科级学校的副校长、教育局及局直单位的正股级干部,由区委宣传部组织考察任免。副股级干部,由区教育局组织考察任免,报区委宣传部备案。
  人事制度改革 2001年暑假,吉安三中进行教职工全员聘用制改革试点。2002年,在城区范围16所中小学,2003年,在农村4所初中、6所中心小学实行教职工全员合同聘用制人事制度改革。改革后,城区学校教职工由1483人精简到1398人,校际之间交流188人,从城区学校交流到郊区学校任教17人;确认停薪留职人员36人,落聘进人才交流中心4人,清理外单位借用人员13人,清理临时工14人。农村学校通过办理病退、内退、退居二线、重病挂编等提前离岗42人,辞退(自动离职)60人。试行校长公开选考制度。2003年,公开、平等、竞争、择优选聘了4名农村校长。2007年,制订《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与管理办法》,公开选聘5名校级领导干部,推行学校中层干部公开竞聘上岗,公开选调了2名教研员。2008年,制定《关于加强农村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鼓励学校干部城乡互动交流,城区学校干部交流到郊区学校任职3名,城区校际间交流9名。2012年,公开、平等、竞争、择优选聘兴桥中学校长。2011~2012年,在农村中小学中选派16名教师到城区学校跟班学习,同时,在城区学校中选派11名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
  教师绩效考核 2006年,区教育局制定《吉州区教育局加强中小学教职工队伍管理工作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2009年,制定《吉州区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城区中小学和农村中学以校为单位,农村小学以乡(镇)为单位,以《细则》和《办法》以及《江西省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考核办法》为依据,结合自身特点制订教师绩效考评细则,经校教代会通过后,对教师绩效进行综合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教职工职称评聘竞争上岗及绩效工资发放的主要依据。
  教师待遇
  政治待遇 2000年以来,教师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受到全社会的尊重,政治地位不断提高。每年教师节,区委、区政府均表彰一批优秀教师和先进教育工作者;各乡镇均举办庆祝活动,走访和慰问教师。2000~2012年,全区有58名教师先后当选为区级以上人大代表,46名教师担任政协委员,有665名教师加入中国共产党,有51名教师获得市级以上优秀(模范)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辅导员、先进教育工作者等各类荣誉称号,其中,市级40人,省级9人,国家级2人;有26名教师评为市级科学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15名教师被评为各级学科带头人(其中,省级8人,市级71人,区级36人)。骨干教师114人(其中,省级26人、市级24人、区级64人)。2012年开展名师、名校长评选,评选出市名校长2名,名师6名,区名校长2名,区名师19人。
  工资待遇 2000年以来,教师工资待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2001年1月、10月,两次调整工资标准,并实行区级统发工资,教师工资加上各类补贴,人均月收入740元。2002年起,每年加发一个月工资作为奖金。2006年7月1日后,教师工资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基本工资的10%、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组成,月平均工资1403元。2008年7月起,全区统一发放津贴补贴,2008年,为13200元/人·年,2010年,为16800元/人·年。2011年1~6月,为18600元/人·年。2011年7月1日始,为25800元/人·年。2012年教师月平均工资(含津补贴)3414元,是2001年的4.6倍。
  继续教育管理
  教师培训 2000年以来,以区教师进修学校和城区学校为主要培训基地,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多层次、多学科、多类型的业务培训。主要有教师教学业务培训、教学基本功培训、骨干教师培训、信息技术培训、新课标学习培训、新教师上岗培训、新课改业务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班主任、教导主任、总务主任培训等。2000~2012年,全区累计举办各类培训班64期,培训教师13809人次,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18829人次。在开展教师区本级培训的同时,每年还根据上级统一安排,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级培训,并组织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各种形式的校本培训。
  干部培训 根据教育部《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及省、市教育部门的指示精神,注重对中小学校长及学校领导班子成员的培训。2000~2012年,举办7期小学校长岗位和提高培训,培训小学校长227人次,中小学校长管理研修173人。举办幼儿园园长培训5期,培训幼儿园园长291人次。同时,组织高中、初中校长分别参加省、市教育部门组织的岗位培训和提高培训。
  学历达标与提高2000~2012年,吉州区鼓励学历未达标教师积极参加函授、电大、自学考试等多种形式的成人学历教育,并将教师学历达标和提升分别列为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指标和教师绩效考核指标。通过函授、电大、自学考试进修等途径,全区有56名教师取得中师学历,5名教师取得大专学历,24名教师取得本科学历,6名教师取得研究生课程班结业学历。
  教学管理
  政治思想教育与德育工作 加强学校德育工作,通过组建学生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青少年志愿者为民服务等活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为一体的德育工作网络;在学校建设一支以政教处、团队干部(辅导员)和班主任为主体的德育工作队伍,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心理健康的日常教育,做好后进生的帮学转化工作。创办中小学国防教育基地,在校中学生在基地接受为期一周的训练和教育,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增强集体观念,形成自强自立意识,磨炼意志。2003年5月20日,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妇联、团省委、省环保局、省广播电视局六部门联合授予新村小学为江西省小公民道德建设示范基地。为加强中小学学生的国防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纪律观念教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增强学生国防意识、道德观念、集体主义观念和劳动技术素质,同年,区教育局对教育资源进行整合,经区政府批准,在原吉安九中创办国防教育中心。自筹资金110万元,整修训练场、学生宿舍、食堂、电教室等教学设施和生活设施。办学规模为300人,培训时间为一周。根据学生特点,集“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为一体,中心设置德育课、军事课(国防知识、“三防”知识、消防知识、队列动作、军体拳)、劳技课(自行车修理、电工知识、蔬菜种植、洗刷帮厨)、养成课(《弟子规》、内务整理、个人卫生、安全自救)、活动课(学唱军歌、文艺晚会、写心得体会、趣味游戏)。2003年秋季至2006年年底,中心举办培训班90期,培训学生2万余人。2006年,获得江西省国防教育先进单位、江西省人防教育先进单位称号。2007年春季开始,全省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国防中心因经费筹措困难而停办。区教育局每年组织师生开展“做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教育活动和“知庐陵、爱井冈”读书活动,增强师生爱国、爱家乡的热情。心理、健康、文明礼仪等方面的养成教育,各校采取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行为规范。2012年,全区中小学开展“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读书活动,以培养教育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良好的思想品德。
  体育、文艺、卫生 1999年,区教育局提出要加强音乐、体育、美术、卫生、劳动教育教学,以纠正中小学普遍存在的重考试学科教学、轻非考试学科教学的偏向,要求各中小学体艺教学做到“七有”(有教师、有教材、有教案、有设备器材、有场地、有活动、有测试),并且要有“三队”(文艺队、乐队、体育队)及“四有”(有教师、有教练、有队伍、有比赛计划)。2000年,“七有”“三队”及“四有”均列入年终区教育督导评估考核。2001年,成功举办全区首届中小学生、幼儿学校艺术节,之后,每隔一年举办一届。2001年起,每年举办一届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2007年和2009年暂停)。2006年,贯彻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规程》,在全区开展省艺术教育示范学校创评活动,成功举办全区中小学生大合唱比赛活动。2008年,举办全区中小学校园集体舞阳光体育比赛活动。学校树立“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健康理念,通过各种形式的“阳光体育运动”强健学生体格,培养自觉锻炼的习惯。
  2001年,区教育局切实加强学校管理和健康教育工作,印发《吉州区农村中小学清洁工程实施方案》,加大学校卫生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切实做好学校卫生工作。2002年,区教育局转发《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实施办法的通知》。同年,全区开展学校爱国卫生集中整治活动。2003年,下发《关于加强当前学校预防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做好当前预防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工作的通知》,全区师生积极投入防治“非典”的工作。2005年,转发省教育厅、省卫生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卫生防疫和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的通知》。2008年始,每学年对学生进行体制健康检测,各校体质健康达标率达90%以上。2010年,转发《进一步加强学校卫生管理与监督工作的通知》。每年都开展加强重点传染病、禽流感、H1N1流感等疾病的防控工作。
  2000年起,全区中小学获得省以上各类小发明、小科技、小创作、书画、作文、各种文艺表演等竞赛奖千余项。2001年,区教育局获教育部授予艺术教育先进单位。
  劳动教育与勤工俭学 2000年,区教委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活动课的实施意见》,对活动课教学提出具体要求。2005年,区教育局下发通知,在全区中小学以推广劳动教育为切入点推进素质教育的做法,长塘中心小学、曲濑中心小学、樟山中心小学、兴桥中心小学等先后建起劳动基地。在区勤工俭学办公室的指导下,为改善农村学校师生生活,增强师生劳动观念,从2007年开始,建立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场所。2007年,兴桥中学建立蔬菜劳动生产实践基地8.5亩,区教育局投资征地补助资金6万元。2008年,兴桥中心小学利用校内空置地,建立蔬菜劳动生产实践基地约2亩。同年,长塘中心小学利用校内空置地,建立蔬菜劳动生产实践基地约3亩。
  信息技术教育 2001年,区教委制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五年发展规划》,在全区中小学普及计算机教育,启动现代化教育工程。到2007年,全区的信息技术开课率为高中、初中100%,小学80%。全区各中小学在课程开设、教师全员培训、硬件配备、软件开发、资源库建设、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课程整合、网络无纸化考试等方面处于全市领先地位。2001年以来,全区各中小学在论文、CIA课件、电教优质课、电脑制作、机器人竞赛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获省级以上奖500余个,市级奖1500多个。其中,在全国中小学生电脑制作大赛中,连续5年获国家级一等奖,获奖成绩列全省第一,其余各项竞赛成绩在全市也名列前茅。2007年、2009年、2011年,获得江西省教育厅颁发的全省电教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08年,获得江西省教育厅颁发的全省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学籍管理 2001年6月11日,吉州区教育委员会制定《吉州区中小学学籍管理及实施细则》,使学籍管理工作步入制度化。2003年4月25日,区教育局在《关于普通中小学学籍管理的补充通知》第二条中明确:从2003年秋季开始,全区城镇和农村统一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小学入学年龄为6周岁。同年9月,区教育局领导提出对学籍进行电子化管理的要求。2004年4月10日,区教育局印发《吉安市吉州区中小学学籍管理暂行规定》,有总则、入学、转学、借读、休学与复学、退学、留级、毕业、附则等九章二十八条,涵盖了在校学生的所有学籍管理情况的办理原则、要求及具体做法,使全区的学籍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该规定一直沿用至今。同年11月,学籍室将2003级、2004级全区初中、小学学生的学籍录入《电子化学籍管理系统》,自此,全区初中、小学新生建籍、学籍变更以及毕业等工作在全市率先实现了电子化管理。2006年,吉州区教育局制定《关于印发<吉州区中小学转学暂行规定>的通知》并予以公告,通知中详细列举办理转学所需佐证材料及流程。2010年8月,根据新的区情,将该通知更新为《吉州区小学、初中转学指南》并予以公告。
  2007年8月2日,制定《吉州区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入学暂行规定》,及时解决了他们的子女在务工地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同年9月,按照吉安市教育局的统一部署,初中学生学籍管理开始使用《吉安市基础教育信息学籍管理系统》。2012年暑假,初中和小学学籍管理开始使用《全国教育平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籍管理和综合评价工作得以在同一系统运行。
  规范办学行为 2000年,区教委贯彻教育部《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精神,以清理学生教辅用书为突破口,采取多项措施对中小学“四多”(教辅资料多、课外作业多、考试竞赛多、在校时间多)现象进行综合治理。2001年,区教委制定《推行素质教育实施办法》,拉开了全区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序幕。同年,转发《关于加强中小学教辅材料管理的通知》(吉区教字〔2001〕63号);2002年转发《江西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决定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改革我市中小学考试与评价制度的指导意见》。2002年,转发了《关于<中小学教辅材料管理办法>实施意见》(吉区教字〔2001〕63号),以后每年均下发了有关文件,并采取一系列措施规范办学行为。
  升学与招考管理
  2001年9月,为规范吉州区的招生考试工作,经区机构编制委员会研究,区委、区政府同意,成立吉州区考试中心,为副科级事业单位,原吉州区招生考试委员会办公室、吉州区中等学校招生考试委员会办公室同时撤销。在吉州区招生考试委员会的领导下,区考试中心负责辖区内学校(含市属学校)的小学生升初中、中等学校招生考试、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高等学校自学考试等方面工作。
  小学五年级学生升六年级、升初中考试 2000年以前,小学升初中为免试就近入学。2001~2003年全区完成了小学五年学制改为小学六年学制的改革。期间,全区五年级组采取统一命题、统一考试;考试时间为每年6月下旬;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录取学生按年龄、考试成绩双线确定,升入六年级者,第一年30%、第二年50%,第三年70%。升学学生全部实行就近入学。2004年,全面取消小学学生升初中考试,且100%升六年级。从2004年起,小学六年级学生每年6月下旬集中举行素质教育质量测试。
  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2000年后,全省初中升高中考试时间为每年6月17~19日。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物理、化学6科。2004年增加历史、地理、生物合卷考试;加试体育(满分30分),成绩计入总分;获省级以上先进和全国奥林匹克竞赛奖项加20分,时间提前至6月16日下午进行。2005年,考试科目改为6场7科,即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史合卷,考试时间恢复为6月17~19日。是年起,实行农村独生子女加10分。
  2000~2012年,中专招生由省中招办组织,按考生志愿录取。2000年,高中招生由原吉安市教委组织,按学生成绩择优录取。是年8月,吉安一中、吉安白鹭洲中学、吉安特殊学校划归吉安市教委,吉安十一中、吉安十三中、天玉中学划归青原区教委,其他中学划归吉州区教委。2001年后,吉州区高中招生学校有吉安三中、吉安四中、吉安十二中。按考生志愿、成绩择优录取。2007年起,按照省、市的统一要求,中学实行均衡招生。是年,市直高中在全区均衡招生名额30人。2012年,增加到234人。
  2006年起,根据《吉安市“三定向”培养农村小学教师试行办法》,实行师范“三定向”(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培养农村小学教师。是年,井冈山师范学院小学教育分院(吉安师范)招生,学制五年。2006~2010年,全区考师范“三定向”考生,必须是有吉州区农村户口的乡镇初中学校的应届直升生。2011年后,放宽为吉州区户口当地初中的应届直升生。2012年,井冈山应用科技学校(原吉安农校)在吉州区招收农业、水利“三定向”生,学制三年。2000~2012年,全区中考报名人数累计47538人,其中,高中录取26999人,中职录取9429人,平均升学率76.6%,中招考试工作连续12年评为省先进集体。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2010年起,停止实施高中毕业生会考制度。吉州区按照省教育厅统一部署,从2008级普通高中学生开始实施学业水平考试。每年的1月和6月参加,由区考试中心统一安排,组织高二、高三学生参加学业水平考试。2012年,学考时间更改为每年的5月和12月。开考科目有语文、英语、数学、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通用技术;艺术、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技术)为考查科目;信息技术实行无纸化考试。文化考试成绩按A、B、C、D四个等级评定,D级为不合格。成绩不合格者可以通过补考达标。考试成绩将成为省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及省级优秀学生评选的重要标准。学生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与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将被记入毕业生档案,作为高校录取新生的重要依据。2000~2012年,全区有12届高中毕业生通过会考和学业水平考试取得高中毕业证,合格率98%左右。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 2002年起,江西省高考首次全面实施“3+2”考试形式,即文科为语文、数学、英语3科,加文科小综合(政治、历史、地理综合);理科为语文、数学、英语3科,加理科小综合(物理、化学、生物综合)。考试时间为每年6月7~8日进行;考生档案全部采用电子档案信息采集,实行网上录取。2012年,全国统一建设标准化考点,实行高考网上电子巡查监控,江西省增设了视频监控组、系统安全组、视频监控录像回放审核组,实行试卷保管、分发环节监控录像回放制度。2000~2012年,全区参加高考考生累计35456人,录入大专院校学习26486人,平均录取率为74.7%。全区高考组考工作有多年评为省市先进。
  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 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属国民教育系列,列入国家招生计划,参加全国招生统一考试,各省、自治区统一组织录取,合格的毕业生进入更高层次接受教育。区考试中心负责招生的宣传、咨询和报名工作,考点均设在吉安市。成人高考的对象为高中学历(高中起点达专科或本科)或大专学历(大专起点达本科)的在职干部、职工和社会人员。2000~2012年全区成人高考报考累计20913人,2000~2011年总计录取10481人,其中,录取大专学习7178人,录取本科学习3303人。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一个创举,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学考试考点均设在吉安市,区考试中心负责招生的宣传、咨询和报名工作。对象为高中学历(高中起点达专科或本科)或大专学历(大专起点达本科)的在职干部职工和社会人员。至2012年,全区有在籍考生近15万人,累计报考人数超过136434万人,培养了3275名本、专科毕业生。
  教育督导评估
  专项督导评估 围绕不同时期或阶段的教育重点工作进行。评估的基本程序是:下发督导评估通知→实地督导评估→下发整改意见→进行督导评估通报→向区政府、区教育局反馈评估意见。2000年以来,重要的督导评估有:2004年,接受全省“两基”复查年检,全省18个县(市、区)参加,吉州区列第七位。2006年、2012年,接受江西省人民政府对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综合督导评估,2006年评为良好,2012年名列第四(20个县参评)。2007年,接受国家“两基”督导检查。2001开始,每年接受吉安市县级人民政府年度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及吉安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年度重点工作督导评估,区政府多年评为先进单位,区教育局连续12年评为先进单位。2009~2011年接受省、市首批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示范学校评估,2所学校获首批江西省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示范学校称号,6所学校获吉安市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示范学校称号。
  自2000年起,配合省、市教育督导部门开展一般完中办学水平评估、幼儿园等级评估、社会力量办学评估、职业学校合格评估,中小学体育、卫生、艺术、电教,初中学生辍学等专项督查工作。2004年10月,制定《关于对乡镇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的实施方案》,2005年始,每年实施乡镇教育工作评估,评估结果列入乡镇年度考评。2006年5月26~31日,省评估组对吉州区进行了《江西省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2006年省级综合性督导评估》,评估组听取政府工作汇报,实地考察樟山、兴桥两镇、吉安二中、三中、四中、八中、市中专(六中)、五中、保育院、古南一小、仁山坪小学、阳明路小学、韶山路小学等中小学,对照评估细则与教育局、发改委、财政局、人事局等相关部门逐一核实,客观量化评分,评估结果,列全省抽查的20个县中的中上等水平。2008年开始,根据《关于开展吉州区职业教育办学水平评估的实施方案》,每年对全区公、民办职业学校进行评估。2008~2010年,根据《吉州区中小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督导评估方案》,对全区28所中小学进行评估,9所学校评为吉安市阳光体育运动先进学校。2009年,建立了督学责任区,开展相关督学工作。2008年开始,每年根据《吉州区教育局学年度单位工作考评细则》对全区公办学校,进行年度考评与奖励。每学期初进行开学检查,并将检查情况通报各校,对存在问题限期整改。
  办学水平评估 2000~2007年,每年根据《吉州区普通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方案》,对全区中小学进行评估。2007年11月~2011年,根据《吉州区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试行方案》,对全区义务教育学校进行督导评估,全区共28所中小学参加评估:5所学校评为优秀;11所学校评为优良;11所学校评为达标;1所学校评为不达标(除吉安中专、区保育院外、其它学校都参加)。评估组在每校召开教师、学生、家长会各1次,共召开168次座谈会,进行教师、学生、家长调查问卷共3286份(其中教师1305份、学生1078份、家长903份);全区听课1230节,听课率56%。对评为达标及以上称号的学校进行授牌和奖励,评为优秀的学校奖励2万元,评为优良的学校奖励1万元,评为达标的学校奖励0.6万元。基本上完善了“评估到哪里,教研到哪里,奖励到哪里”的评估机制,促进了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育人质量,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评促教、以评促改的目的。
  “两基”工作 2003年,吉州区委、区政府成立了以区长为组长,以教育、财政、工商、税务、公安等25个部门(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复查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街道)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区“两基”办成立了“两基”工作督查组,分片负责各乡镇(街道)“两基”工作的督查和指导。各乡(镇)政府负责人与区政府区长签订了“两基”工作和“安全”工作责任状,村委会主任与乡(镇)长、各中小学校长与教育局长也分别签订了工作责任状,把“两基”工作列入“一把手”工程。区委、区政府每年制定的两个精神文明建设年度目标管理考评办法中,将“两基”工作作为主要考核内容之一,各乡(镇)党委和政府也制定了相应的年度目标管理考评细则,以确保“两基”工作责任落实到位。另外,还建立了区委书记和区长等区领导挂点联系学校制度,使区领导能及时了解学校办学情况,为学校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
  2004年5月23~27日,省检查组对吉州区进行“两基”复查年检,检查组考察了曲濑、樟山两个乡镇、部分街道、中小学和政府相关部门和乡镇农民技术学校;听取区政府和抽查乡镇政府的“两基”情况汇报,核查了“两基”档案资料,实地清点学生人数,开展了座谈、访谈工作。检查结果列全省抽查的18个县中的第八位,顺利通过“两基”复查,全区适龄健康儿童入学率100%。2007年,江西省接受国家“两基”督导检查,为配合“国检”工作,区委、区政府成立了领导小组和“两基”专干组,动员全区人民共同参与,对照“两基”迎“国检”标准逐一狠抓落实,为全省“两基”迎“国检”的顺利通过提供条件。2012年5月和10月,再次顺利通过江西省新一轮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省级综合督导评估,迎检工作得到评估组的充分肯定,达到优秀等次。
  特殊教育管理
  2001年,特殊教育学校上划市级管辖,全区特殊教育工作以随班就读为主体,学校采取对随班就读残疾儿童少年降低作业要求、加强个别辅导等做法,培养残疾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使人格和心智得到全面发展。区教育局配有特殊教育专职干部,教研室有兼职教研员,经常对全区特殊教育工作进行指导和管理,并积极组织开展各项活动。2005年,吉州区被评为全省特殊教育先进县。2012年,全区视力、听力和智力“三类”残疾儿童少年的入学率,分别达到了98%、97.3%和97.1%。
  安全管理 区教育局与各中小学签订了学校安全教育责任书,建立了安全责任制,明确“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实行定点、定时、定人负责,定期检查。履行学校安全管理工作职责列入校长、教职工年度考核范围,年终进行考核,使各项安全制度、措施落到实处。
  2000年以来,区教育局每学期都开展中小学安全隐患排查、教学设施安全检查、民办幼儿园专项督查活动。2003年,建立了月排查制度,实行中小学安全工作月报制。2006年,建立了学生(幼儿)安全风险分散机制,制定了《关于加强全区中小学安全工作通知》,下发《吉州区教育系统处置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推行《关于在吉州区中小学推进校(园)方责任险工作方案》,确保完小以上中小学及公办幼儿园参加校(园)方责任保险的比例达80%以上。2007年,区教育局与区公安分局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公安部“八条措施”加强中小学安全工作的实施意见》,在全区开展了创建和谐校园活动,建立学校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2008年,全区教育系统以创建“安全文明校园”、“平安校园”为抓手,加大对校园内部治安、安全等隐患的治理力度,部分城区学校聘请保安人员,农村学校配备兼职治安员。2011年,校(园)方责任保险参保率达到100%,全区城区学校全部聘请保安人员,农村中心小学都配备兼职治安员。是年,局机关印发《吉州区中小学安全应急急救常识》,并组织全区中小学生进行学习。
  交通安全方面,区教育局每学期都联合区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共同对学生接送车辆进行专项整顿,并定期召开校车安全管理工作会议。2012年4月,各学校(幼儿园)联名书面要求停止使用接送车,区教育局立即批复,从4月4日起,全区停止使用幼儿接送车。

知识出处

吉安市吉州区志(2000~2012)

《吉安市吉州区志(2000~2012)》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上限起于2000年8月,下限断至2012年12月,分自然环境、建置区划、人口民族、乡镇、街道办事处、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交通运输、供电供水供气、邮政通信等36个篇目及附录,详细记述了吉安区建区12年来的发展变化。

阅读

相关地名

吉安市吉州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