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市吉州区志(2000~2012)》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20000779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教育
分类号: G4
页数: 28
页码: 825-852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00年到2012年吉安市吉州区中教育的情况,介绍了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教育经费,教育设施建设,教育管理和驻区院校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 吉安市 吉州区 教育

内容

第一节 幼儿教育
  2000~2012年,吉州区幼儿教育事业,呈稳步发展趋势。办学形式多种多样,幼儿园所网点不断增多,遍布城区各个街道、乡镇和自然村。2000年,全区有幼儿园40所(公办1所),在园幼儿4108人;城区和农村中心小学学前班50个,有幼儿2018人。2012年,全区有幼儿园所78所,其中,民办幼儿园77所,在园幼儿11087人。学前一年入园率为95%,学前三年入园率为85%。
  幼儿园管理
  2000年4月,为促进全区幼教事业的发展,区教育局下发《关于加强我区幼儿教育工作管理的通知》,教育行政部门加强民办幼儿园管理工作,建立幼儿园登记注册制度。2002年,对全区幼儿园(学前班)办学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对全区所有民办幼儿园颁发“办学许可证”。当年,区教育局组织全区民办幼儿园园长进行上岗培训。2004年,举办吉州区第二期幼儿园园长上岗培训。2005年6月,组织全区所有民办幼儿老师根据教材进行教育教学技能培训,提高民办幼儿园整体师资水平。为进一步规范民办幼儿园管理,提高学前教育办学水平,2005年、2008年和2012年,对全区所有民办幼儿园进行全面检查评估,评出了优秀、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次的幼儿园,并在吉州教育网、《井冈山报》和吉安电视台等媒体公布。
  教学工作
  学制 公办幼儿园、部分办学条件较好的集体性质的幼儿园,一般学制3年,大、中、小班各1年(有部分条件较好的设有小小班),招收3~6岁幼儿入学,农村大部分幼儿园(学前班)学制2年,大小班各1年,招收4~6岁幼儿入学。
  课程 全区各类幼儿园,坚持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进行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幼儿园大、中、小班均开展综合教育活动,围绕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五大领域开设语言、计算、常识、体育、音乐、美术、游戏、舞蹈等课程。每天上课3~4节,上午2节,下午1~2节,每节20~30分钟。
  教法 幼儿教师一般采取故事法、观察法、游戏法、谈话法、表演法、讲解法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师注重体、智、德、美等方面的教育互相渗透,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寓教于乐,培养幼儿学习兴趣,养成良好习惯。教师还注意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手段的交互作用,为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创造性,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注意尊重幼儿,关心幼儿,坚持正面教育,循循诱导,使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幼儿园选介
  吉州区保育院 创办于1955年,为全日制公办幼儿园。2009年9月从广场北路迁至广场西路北侧,占地面积约0.55公顷,有教学大楼1栋,建筑面积5491平方米,绿化面积1927.45平方米,户外活动面积1919.55平方米。在园幼儿800名,20个教学班,教职工48名,其中,吉安市首届名校长1名,小学特高级教师2名,幼教高级教师25名,市级学科带头人3名,市级骨干教师1名,区学科带头人、区骨干教师、区星级教师和区名师各1名。
  该园认真贯彻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管理条例》。以“让每一位幼儿享受优质教育,让每一位幼儿在和谐中快乐成长”为办园宗旨,努力实现“构建现代学校制度,创新现代学校管理”的办院理念。
  2000年以来,该院教师在说课、教、玩具制作等教育教学比赛活动中,获国家级奖项30人次、省级奖项100人次、市级奖项300人次。2009年被评为江西省省级示范幼儿园、2011年被评为江西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园、国家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园、江西省平安校园示范园。
  吉州区昕昕幼儿园 创办于1996年3年,园址在城北安宁路,占地面积0.12公顷,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有教学大楼4栋,厨房4栋,为吉州区第一所民办幼儿园,该园以幼儿英语口语教育教学为特色。创办初,有教学班4个(学前班、大班、中班、小班、),在园幼儿148名,幼儿教师9名,炊事员1名。2006年,加大了投资,兴办昕昕分园(创天小区内的昕昕幼儿园),两园累计投资800万元,占地总面积0.3公顷,建筑总面积2500平方米,户外活动总面积2100平方米。园内设备齐全,室内有20多间活动室和功能室(形体室、绘画室、阅读室、多媒体室等);室外有戏水池、洗砂池、阳光塑胶操场、生态植物园、各种大型玩具等;教室均配有电钢琴、电视机、VCD、消毒柜、紫外线灯等卫生设施设备。2012年,有教学班15个、在园幼儿512人、教职工41人,其中,专任教师90%具有学前教育毕业的中专学历,教师达标率100%。
  2000~2012年,该园园长、教师荣获市幼儿教师技能技巧竞赛奖3人次、区幼儿教师手工教、玩具制作比赛奖2人次、区民办幼儿教师公开课竞赛奖3人次。
  第二节 小学教育
  学校与学生
  2000年,全区有小学103所,其中教学点4所;共有教学班711个,在校生26624人。2002年12月,撤销乡镇教办,成立中心小学。教办管理职能划归中心小学,乡镇教育工作由乡镇长(街道办事处主任)直接负责,具体教育事务由中心小学校长负责。教办管理人员全部并入中心小学,教办主任任中心小学校长。2001年起,全区小学进行网点布局调整,8月,撤销吉福路小学;接收吉安市商业职工中专学校校址和校产;9月,韶山路小学从吉安八中分开,并搬迁至吉安市商业职工中专学校内办学。2003年,省属工业企业自办中小学红声厂子弟学校、江西华声通信集团子弟学校移交地方管理。1988~2012年,为合理配置学校优化教育资源对全区各乡镇部分小学进行撤并新建。兴桥:1998年撤并麻下小学;2002年,撤并水口小学;2003年,撤并沙江小学;2004年,撤销并高家小学、礼家田小学;2005年,撤并罗塘小学。樟山:2001年撤并长亭上小学、陂头小学;2004年,撤并牢石小学2、3年级;2007年,撤并东水小学。长塘:2003年撤并毛山小学、金华小学;2005年撤并案前小学。白塘:2007年撤并广丰小学;2008年撤并白塘小学。2012年9月7日,白塘螺川小学和白塘江子头小学合并搬迁并更名为吉州区明德小学。禾埠:2008年撤并神岗山小学、王家小学。2011年新建思源实验学校。
  2012年,全区有小学63所(不含市直学校,下同),其中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在校小学生23912人。
  学制与课程
  2000~2001年上半年,全区小学学制为五年。课程按《全日“五三”制(即小学五年、初中三年)小学教学计划》开设思想品德、语文、数学、自然、社会、体育、音乐、美术、劳动、班团队活动、科技文体活动、地方课程等课程。2001年起,全区小学学制由五年制向六年制过渡,课程按《九年义务教育“五·三”学制(即小学五年、初中三年)全日制小学、初中课程安排示例表》开设;三、四、五、六年级增设英语课程,并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2003年秋季,全区启动小学课改,从一年级起按新课程标准开课,至2004年秋季,全区小学全部实行六年制。至2008年秋季,一到六年级全部按新课程标准开设品德与生活(一~二年级)、思想品德与社会(三~六年级)、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音乐、美术、体育、综合实践活动、地方与学校课程等。周总课时一~二年级26节,三~六年级30节。
  学校选介
  吉州区石阳小学 坐落在吉州区韶山东路风景秀丽的赣江之滨,毗邻四季如春的白鹭洲公园。校园占地面积约0.46公顷,校舍建筑面积5630平方米。2012年秋季设有36个教学班,在校生2153人,教师114人。
  学校校园文化氛围浓厚,开发《石阳小学校园文化读本》和《经典诗文诵读步步高》。学校采用卡式管理开展教研活动,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质量的提升。先后获得全国少先队先进集体、全国少先队红旗大队、江西省实施素质教育示范学校、江西省汉语言文字示范学校、江西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少先队、江西省校务公开先进单位、江西省家长学校办学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同时,石阳小学成为中央教科所授牌的“十五”期间中央科学研究所全国科研教改先进实验基地、全国电影课题实验学校。
  吉安市思源实验学校 创办于2011年,是由市政府筹建、香港言爱基金捐助建设的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学校规划用地7.2公顷,总投资6376万元,总建筑面积为27719平方米,办公、教学、生活、运动休闲四大区域布局合理,教学设施齐全先进。
  2012年秋季,有在校学生1841人(其中初中791人、小学1050人)、教师133名,普通教室60间,音乐舞蹈教室1间,美术室1间,理、化、生和小学科学仪器准备室和实验室各1间,多媒体教室2间,计算机教室2间,电子备课室1间,电子阅览室1间,图书阅览室1间,办公室10间,传达值班室1间,食堂l栋,教师宿舍1栋,设施现代的学生公寓2栋,图书室藏书量45618册。
  2011年,学校教师体操队代表区教育局参加吉州区第四届全民健身运动会暨第二届工人运动会荣获第1名;校运动队获区中小学生运动会总分第3名;同年10月28日,吉安市电视台《今晚八点》栏目对学校办学工作进行深度报道。2012年10月,市电视台再次对学校进行采访和报道。2012年11月,学校被确定为吉安市唯一一所省级数字化校园示范校,批准为“全国数字校园示范校建设项目学校”。
  永叔路实验小学 2003年,由吉州区人民政府引进外资400多万元,按省一级标准规划,将原永叔路小学改建成半封闭、半寄宿的民办永叔路实验小学。校园占地0.66公顷,建筑面积2853平方米,绿化面积40%以上。学校配置电脑室、多媒体制作室、音乐室、形体室、自然实验室、语音室、阅览室等专用教室。每个教室配备电脑和51英寸背投电视,教师办公室配备办公电脑。建有直通因特网的校园网、校园广播网、专用餐厅、食堂、寝室等。有60米塑胶跑道和专用体育锻炼设施。2007年,有一~六年级12个教学班,共469名学生,47位教职工,其中教师27人、后勤人员20人。教师90%达到大专以上学历,教师学历达标率100%。
  学校坚持“以特色求发展”的指导思想,校长和教师实行全员聘任制。实行小班化教学,每班人数不超过40人。开设电脑作文、课外阅读、外教口语、珠心算、形体等特色训练课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特长爱好,成立19个兴趣班,学生全员参与,每周两次,聘请专业教师指导,每学年分别举行体育节和艺术节,每月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每年暑假举行一次有特色的夏令营活动。在学生中开展“五会”教育(人人会写一手好字、人人会背一篇古代经典、人人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口语、人人会演奏口琴、人人会珠心算)。办学以来,学校集体和师生个人获区级以上奖励荣誉200多项,师生论文、作品40多篇在各级刊物上发表。
  第三节 初中教育
  学校与学生
  2000年,全区有初级中学12所(不含九年一贯制学校和完全中学的初中部),有教学班393个,在校学生15534人。2001年8月,撤销禾埠中学;吉安市一中和白鹭洲中学(市直学校)剥离初中,原有初中生源划入区内初中学校;吉安市二中剥离高中。2002年8月,撤销吉安九中并入樟山中学。2012年,全区有初中7所(不含九年一贯制学校和完全中学的初中部、不含市直学校),在校初中学生10547人。
  学制与课程
  初中学制为三年。课程设置按《全日“五三”制(即小学五年、初中三年)初中教学计划》开设思想政治、语文、数学、外语、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体育、音乐、美术、劳动技术、团队活动、科技文体、周活动、地方课程等课程。2001年起,课程按《九年义务教育“五三”学制(即小学五年、初中三年)全日制小学、初中课程安排示例表》开设,增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周活动和地方课程自主安排。2005年秋季,初中课改全面启动,全区初中按新课程标准开设思想政治、语文、数学、外语、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周总课时34节。
  学校选介
  吉安市第二中学 创办于1951年,校庆日为4月16日,原为公办全日制完全中学。2001年8月,剥离高中。学校位于吉州区北门街15号,占地面积约5.2公顷,校舍建筑面积25232平方米。绿树掩映,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厚,教学设施齐全。
  2012年秋季,有在校学生2300人,教职工150人;有江西省优秀班主任1人、省级学科带头人1人、省级骨干教师6人、省“三八”红旗手1人、市名校长1人、市优秀班主任3人、市优秀教师3人、市级学科带头人7人、市级骨干教师5人、区级学科带头人4人、区级骨干教师5人。
  学校秉承“笃学、健体、求索、奉公”的校训,遵循“以人为本、依法治校、以德治校、和谐荣校”的办学原则,以“汇一流师资,育一流人才,创示范性学校”为办学目标,坚持“以质量求生存,向管理要效益”、“以德育为先导,因人施教,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奉行“严字当头,爱在其中”的教风,培养“严格、勤奋、团结、文明”的学风,形成了“和谐、进取、严谨、创新”的校风。学校围绕“树名师,育优生,办名校”的发展战略,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狠抓教育管理,提高教学质量。2009年学校荣获第十九届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江西赛区)团体总分第一名,同年,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江西赛区)授奖大会在学校隆重举行。
  学校自主研发“四导教学法”,出版《四导教学——同步学案》系列丛书,同时开展“畅游书海”读书活动,编印校刊《百草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校先后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学校、江西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江西省首批建设中的示范性初中、江西省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示范学校、江西省人民群众满意学校、江西省教育系统规范管理年活动先进集体、江西省安全文明校园、江西省广播体操推广先进单位、江西省“五四”红旗团委、全国青少年计算机奥林匹克竞赛优秀参赛学校、吉安市文明单位、吉安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吉安市德育工作先进学校、吉安市绿色学校等各项荣誉称号。
  吉安市第五中学 创办于1911年,始为城隍庙小学,后几易校名。1970年,改名为吉安市第五中学。校址中山东路80号,占地面积约1.05公顷,校舍面积12314平方米。
  2012年秋季,学校设教学班24个,在校学生1115人,教师97名,其中,高级教师37名、中级教师43名,市、区学科带头人9名,国家优秀教师1人,全省特级教师1人,全省模范教师1人;拥有教室32间、有功能齐全的多媒体室、图书阅览室、微机室、电子备课室、实验室8间,安装卫星地面接收系统,建立校园网和学校网站。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凝心聚力,师生共同发展”的办学理念和“以德立校、严谨治校、名师兴校、科研强校”的办学思路,以“三风建设”为抓手,切实加强学生养成教育;以传统文化教育为重点,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以打造有效课堂为载体,狠抓学校教学常规管理,教学质量逐步提升。学校先后被评为江西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吉安市首批学校管理“百颗星”星级学校、吉安市基础教育示范学校、吉安市德育示范学校、吉安市文明单位、吉安市校本教研示范学校。
  长塘中学 创办于1969年8月,原名为周坑中学,原址为庙下村委会裴家村。2002年2月迁址城北连接线旁。按照区委、区政府“一校两区、两校合一、合而不并、齐头并进、保牌创牌、争创名牌”的办学思路,2012年与十二中学进行资源整合,九年级学生在十二中学就读,七、八年级学生在长塘中学就读。2012年秋季,在校学生1157人,教师79人,其中专任教师75人,内有中学高级教师13人、一级教师31人,有工人4人。学校占地面积6公顷,校舍建筑面积7133平方米。两校区各功能室齐全,设施完备,校园内绿树成阴,处处飘香。
  2000~2012年,学校多次获得市级以上各类单项奖和集体荣誉称号。2010年,胡燕飞同学获得全国英语、物理知识竞赛省级一等奖。
  第四节 普通高中教育
  学校与学生
  2000年,全区有4所高中、7所完全中学(含一中和白鹭洲中学),高中教学班100个,高中学生5122人。2012年全区有3所完全中学(三中、四中、十二中),教学班60个,高中学生2715人。
  学制与课程
  高中学制三年。2007年以前,按照教育部下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学计划》(简称《计划》),开设思想政治、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体育和保健、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高一按《计划》开课,高二上学期开始文理分科,文科开设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理科开设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音乐和美术课程为高一专修课,高二转为兴趣小组形式的选修课。2008年秋季起,全区高中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根据《江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方案》,高一开设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社会实践等课程。高二、高三按原《计划》开课。2009年秋季,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将进入选修课开设阶段。按照《江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选修课开设指导意见(试行)》,学生选修课是指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规划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从新课程实验方案选修I和选修Ⅱ中选择修习的课程。其基本要求:
  普通高中学习期间,学生在每个学习领域都要修习一定的课程,还必须修习一定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总学分须达到144学分以上,其中,必修学分不少于116学分,选修Ⅱ不少于6学分。
  为保证学生在物理、化学两科都能获得6个必修学分,学生必须在获得必修4个学分基础上,从选修I中选择一个模块作为必修,取得2个必修学分。对于侧重文科的学生,物理学科选择“物理选修1_1”,化学学科选择“化学与生活”;对于侧重理科的学生,物理学科选择“物理选修3-1”,化学学科选择“化学反应原理”。按照《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所有普通高中学校应保证开设英语选修I模块6-8。
  学生每学年在体育与健康、艺术、综合实践活动等学习领域和选修Ⅱ中,都必须获得一定学分。
  学生应根据人生规划,在选修ⅠA和选修ⅠB模块中自主选择,学校应根据学生选课需要,在高二年级和高三年级上学期适当安排“走班”。
  鼓励学生在感兴趣、有潜能的方面,修习更多的选修IC和选修Ⅱ课程,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
  学校选介
  吉安市第三中学始建于1956年9月,原定名为吉安市初级中学。1958年,正式定名为吉安市第三中学,校址吉安市跃进路42号。“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几经迁移、拆并。1972年9月,重新回到现址。2001年,该校发展为市级重点中学。2002年,被定为省重点建设学校。2009年,被认定为江西省重点中学。
  学校占地面积9.8公顷,教学班61个,在校学生3224人。教职工240人,其中专任教师227人(内有高级教师74人、中级教师101人)。
  学校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原则,在抓文化课的教学同时,大胆走特色教育之路,开办电脑班、体育特色班、艺术(音乐、美术)特色班,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体育、艺术特色班的高考成绩逐步提高。2003年10月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定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生源培训基地”(江西省唯一一家)。
  信息技术教育取得较好成绩,在全国第二、三、四、五届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中,该校10名学生8件作品获全国一、二等奖,学校2次获全国最佳组织奖,7名学生被保送至全国重点大学就读,其中,2006年保送生朱琦同学,顺利通过严格的笔试和面试考试,被北师大录取。2009年,王艺同学的作品《爱心传递》,获全国第九届中小学电脑制作比赛高中动画类国家三等奖。2010年,王艺同学的作品《两代人的童年》,获全国第十届中小学电脑制作比赛高中动画类国家二等奖,同年,被保送上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刘熠、刘畅同学的作品《小老鼠》,获全国第十届中小学电脑制作比赛初中动画类国家三等奖。
  2012年11月,三中被教育部列为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
  学校先后获得江西省文明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江西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江西省园林化单位、江西省绿色学校、江西省经济技术创新示范岗、江西省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先进单位、全省教育系统“创新发展年”活动先进单位、江西省安全文明校园、“十一五”期间全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先进单位、全省“十一五”期间人防知识教育先进单位、江西省依法治校示范校、江西省中小学平安校园示范校等多项殊荣。
  第五节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发展概况
  2000年,吉州区有公办职业学校2所、民办职业学校4所。在校学生1383人,专任教师140人。主要设有电工、电子、机械、服装、烹调、园艺、美术装潢、家电维修、计算机、公关文秘等专业。
  2002年以来,吉州区以“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发展”为理念,确立“政府统筹协调管理,部门单位积极扶持,打造公办职教品牌,促进民办健康发展”的思路,积极推进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区政府下发《吉州区关于鼓励发展民办教育的暂行办法》,对民办教育在征用土地和减免建设配套规费、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学籍管理等方面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区教育局制订《关于明确区属公办学校教师受聘区属民办学校任教的待遇》的规定,鼓励公办教师到民办学校任教,民办中等教育由此获得较快发展。至2009年,民办职业学校由2002年的2所发展到9所,在校学生人数也由2002年的358人增加到2860人。
  2011年,制订《吉州区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方案》,建立由政府分管领导牵头,人事、劳动、财政、教育、工业园区等部门共同组成的职业教育发展领导机构,进一步明确全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工作思路和发展规划。针对吉州区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合理指导各职校专业设置,全面增强专业设置的针对性和适应性,重点建设电子信息、机械加工、现代农业等具有区域经济特色、人才需求量大的骨干特色专业,形成以骨干特色专业为支撑,与支柱产业相适应的专业布局。
  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区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稍缩小。至2012年,全区有公办中等职业学校3所:吉安市中等专业学校、吉安市第四中学、吉安市扶园职业学校。民办学校4所:吉安市信息工程学校、南方科技艺术学校、吉安市应用工程学校、吉安市电子商务学校。在校学生4679人,专任教师231人。2000~2012年,全区有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学生16054名。
  教学工作
  2003年,全面贯彻落实全国第四次职教工作会议精神,各职业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加快专业结构调整,推进专业建设规范化。并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大力推动课程教学改革,如吉安市中等专业学校,加重了专业课和实践操作的份量,文化课、专业课和实践课的课时比例大致为3∶3∶4,让学生能理解、会操作、兴趣浓,所学知识实用性强;并且根据市场需求大胆进行课程改革,编制部分模块式教学校本教材,推行模块式教学,提高专业教学水平。同时吉州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
  区职业学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形势开展多种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基本途径和方法为:通过日常教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各校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要求教师结合本学科知识的传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学生的“五爱”教育、法制教育、诚信教育等,强化爱国意识、法制意识、责任意识,培养“四有”新人。
  实验与实践
  职业技能的培养,由实验、实习、专业生产劳动、毕业实践这些实践性教学组成。学校为学生开辟见习实习场所、筹备实验室和实习基地,按相关专业教学大纲规定开齐开足实验课、实习课。在积极推进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争取社会的参与,与相关企业、单位建立联系,签订合作协议,设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形成多元投资、共建共享、自主发展的新机制,实现教学和实训实习的链接,全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
  文体活动
  区职业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引导和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体育、艺术活动。如开展“感悟亲情,学会感恩”主题班会、“青春期心理教育”讲座、法制讲座、团知识讲座、食品卫生安全知识讲座、“我的理想”演讲比赛、羽毛球比赛、篮球比赛、学生秋季运动会、艺术节等活动。
  学校选介
  吉安信息工程学校 创办于1992年,始为江西省青年函授中专吉安分校。1999年11月,经吉安地区教育局批准,江西省教育厅备案,正式更名为吉安信息工程学校。
  2001年,租赁吉州区党校场地办学,学校占地面积0.73公顷,校舍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教学班17个,在校生870人,有机械制造、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模具制造等专业,学制3年。同年9月,获批江西省劳动厅“劳务输出基地”。
  2003年,迎来办学以来最繁荣时期,校内增加退伍军人就业培训班、农民工转岗培训班,并在青原区值夏镇开设了普通高中班。在校生达1200余人,校舍面积增加至近万平方米。在校教职工达130余人。
  2006年,租用原吉安九中闲置校区作为第二校区。此时,全校占地面积达4公顷,校舍面积增加到8000余平方米。
  2008年,为突出学校办学特色,除保留原有的优势专业外,率先在全省开设2个传统工艺专业:珠宝玉石加工与营销和木雕工艺专业。当年新设专业招收56人,全校在校生463人,教职工43人。
  2012年,经过4年的艰难转型,办学特色逐渐显现,雕刻专业学生已超过100人。办学效益明显好转。
  至2012年年底,在校教职工51人,其中雕刻师傅(教师)19人;学生300余人,其中2/3为传统工艺专业学生。学校拥有:玉雕实训室4个,雕刻工位120个;木雕实训室2个,平雕工位50个;计算机操作室1个(新购进先进电脑50台);电子电工实训室1个,工位32个;电力拖动实训室1个,工位36个;机械制作实训室1个;全校每个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投影设备和空调,每间学生宿舍安装了空调。学校被评为吉州区文明单位、全市共青团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民办非企业单位自律与诚信建设先进单位、全市五四红旗团支部、全省先进社会组织等。
  吉安市中等专业学校 创办于1971年12月,始定名为吉安市三中,校址设跃进路3号。1972年9月,部分师生留下创办吉安市第六中学,其他师生回原三中。2006年8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升格为普通中专,更名为吉安市中等专业学校;同年9月,与吉安实验技工学校进行资源整合,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并划归吉州区人民政府直接管辖;2011年10月,获批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建设单位。
  2002年,学校占地面积3.8公顷,校舍建筑面积19660平方米,教学班23个,在校学生1097人,共开设机械模具、电脑文秘、计算机应用、电子电器、维修电工、烹调、美术装潢、服装设计与制作等多个专业,学制三年。同年2月,学校被国家发改委批准成为日援项目实施学校。2003年,获批为国家农民工就业培训服务基地、江西省劳务输出基地和“金蓝领”培训基地以及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负责18个工种的职业技术考核鉴定。同年11月,被江西省教育厅批准为江西省现代技术教育示范基地。2004年,被国家教育部批准为全国数控技术实训基地;2005年1月,被评审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2011年10月,被批准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建设单位。
  2006年,学校提出“宽基础、精专业、创品牌”的办学思路,开展多渠道联合办学,改善专业结构,完善专业课程设置,开设新专业,新增国际商贸、酒店服务与管理、自动化楼宇、室内设计、建筑装饰、数控技术应用、农村机械使用与维护、农村经济综合管理等多个专业。
  2008年,学校征地1.87公顷,新建组培训中心3700平方米。2009年,新建教学楼4280平方米,综合楼4139平方米。2010年,再征地2.33公顷,新建科技信息楼2903平方米,扩建学生洗浴室200平方米。2012年,完善体育场所,新建设200米塑胶跑道。
  至2012年,学校教职工达216名,中、高级教师121名,学生4179名,开设教学班50个,其中中专班45个、高技班5个,专业16个。校园占地面积8公顷,建筑面积73101.57平方米,实验实训场地2万多平方米。学校教学设施齐全,数字化信息覆盖校园,建有网络控制中心1个、图书室1个、阅览室2个,配有机械加工、模具制造、数控操作、钳工实训等实验车间4个,计算机、电子应用、美术装潢、服装工艺等实训实验室45个,可同时容纳2000余人实习实训。实验实训设备总价值超过3000万元。
  至2012年,学校在本地工业园、上海、深圳、江苏等地建立80多个校外实习基地和推荐就业中心,累计为社会共输送各类技术人才2.5万人。学校已完成阳光工程、扶贫工程、下岗转岗工人、企事业单位等各种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和再就业培训,各类培训总人数达15681人。
  2002~2012年,学校先后获全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吉安市文明单位、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先进单位、江西省学生资助工作先进集体。
  吉安实验高级技工学校 其前身是吉安市技工学校,1988年5月,由市劳动人事局主管创办,是一所综合性全日制技工学校,校址设后河东路乾明巷2号2000年,校名改为吉安实验技工学校。2006年9月与吉安市中等专业学校进行资源整合,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并整体迁入跃进路3号,划归吉州区人民政府直接管辖。2008年4月,被批准为省级重点技工学校。2010年4月,被批准为国家重点技工学校。2011年3月,被国家人社部审批为高级技工学校,更名为吉安实验高级技工学校。2012年3月,被批准为江西省高级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2008年、2009年、2011年分别获全省技工院校先进单位称号。
  1998年,学校及时调整专业结构,确立电子商务和机械制造两大主导专业,同时开设电工电子、家电、计算机应用、电脑文秘、建筑等多个专业,采用实践、理论、再实践的模式教学,根据学生实际进行教改,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实行厂校联合办学的路子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同时采取教师聘任制,促使教师积极钻研业务,提高教学质量。1998~2005年,学校培养技工5037人。
  第六节 教育经费
  经费收支
  教育经费收入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教育附加费、社会和个人捐资及学校预算外收入等。
  教育经费支出主要包括人员经费、公用经费、校建经费等。
  经费管理
  2006年11月21日,成立吉州区教育财务核算中心,为区教育局下属股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2007年1月1日正式运行。全区教育系统内单位财务全部纳入教育财务核算中心统一管理,实行“校财局管”。
  为加强经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制定了《吉州区教育系统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加强中小学财产管理的暂行办法》《吉州区中小学经费节流制度》《吉州区教育经费集中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吉州区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暂行办法》《吉州区教育内部审计工作要点》《吉州区教育财务核算中心保密制度》《吉州区教育财务核算中心支票管理制度》《吉州区教育财务核算中心会计档案管理制度》《吉州区教育财务核算中心备用金管理制度》《吉州区教育财务核算中心工作人员守则》。
  济困助学
  2007年春,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2007年秋,实施新的高校和中职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2008年秋,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
  2012年资助考入大学贫困生81人,资助新生入学27人,发放生源地助学贷款188人,金额112.6万元。
  第七节 教育设施建设
  校园危房改造
  2000~2012年,全区危改项目16个,改造危房面积达8.6万平方米。2011年以后,中小学危房比例大都保持在校舍总面积的0.5%以内,全面实现“一无两有”(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人人有课桌凳)。
  校舍新建
  2000~2003年,全区通过以政府为主,撬动民资,向上争取,向银行贷款,向内部筹集等方式,投入资金4942.89万元,新建校舍7.65万平方米。2004~2008年,以教育转移支付资金为主,完成二中实验楼、三中实验楼、五中教学楼、仁山坪小学教学楼、韶山路小学教学楼、白塘中心小学教学楼、长塘镇中心小学教学楼、兴桥镇中心小学学生公寓、曲濑镇中心小学学生公寓和食堂、长塘镇庙下小学教学楼、曲濑镇田东小学教学楼、曲濑镇上塘小学教学楼、樟山镇文石小学教学楼、长塘镇中学迁建、保育院迁建16项校舍建设,全区新建校舍7.96万平方米,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2009~2012年,以实施校安工程为主,新建樟山镇中心小学教学楼和学生公寓、长塘镇中心小学学生食堂和学生公寓、兴桥镇中心小学教学综合楼、长塘镇中学学生食堂、兴桥镇中学学生食堂、八中须知楼8项校舍新建,避险迁移曲濑镇长乐小学和凤凰小学,网点布局新建明德小学和吉安市思源实验学校。新建校舍6.35万平方米,全区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向省级标准化学校目标迈进。2000~2012年,全区校舍建设投入资金约2.67亿元,新建校舍总面积21.96万平方米。
  在校舍建设过程中,吉州区在国家扶持和社会各界捐助下,先后实施“希望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初中工程二期、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学前教育工程六大工程。
  “希望工程” 2000~2012年,全区争取捐资额10万元以上希望工程项目15个,接受捐款1838万元,并投入配套资金,建成希望小学14所,新建校舍3.56万平方米。其中,2011年香港言爱基金会捐资1000万元新建九年一贯制学校吉安市思源实验学校。
  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 2004~2007年,全区争取到长塘镇赵塘小学、长塘镇庙下小学等项目6个,新建校舍4850平方米,总投资375.5万元。
  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 2009~2012年,累计投入资金16827.8万元,迁建凤凰小学、长乐小学、明德小学,新建八中、新村小学、长塘中学、曲濑中学、兴桥中学、长塘中心小学、兴桥中心小学、古南二小11所中小学的教学综合楼、学生公寓、学生食堂,新建校舍面积6.35万平方米。同时,对26所中小学校舍进行维修加固。全区消除D类危房面积3.4万平方米,封存停止使用面积1.8万平方米,所有D类危房都停止使用。
  农村初中工程二期 2011年,工程项目为兴桥中学学生食堂,中央资金180万元,新建校舍1500平方米。2012年,工程项目为长塘中学学生公寓,中央资金300万元,新建校舍3660平方米。
  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 2010~2012年,薄弱学校校舍改造类规划项目8个,规划投资1634万元(其中上级资金770万元),新建校舍12100平方米。
  学前教育工程 2011年,樟山赤塘小学增设附属幼儿园,中央补助15万元。2012年,新建长塘镇、樟山镇、兴桥镇、曲濑镇、禾埠乡5所乡镇中心幼儿园,投入资金约2500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资金822万元。
  2012年,全区公办学校校舍总面积36.92万平方米,学生平均校舍面积10.1平方米,分别比2000年增加115.6%和215.6%。
  配套建设
  全区校园配套建设主要实施“两堂”“两化”两大工程,和启动“两场”“两房”两大工程。
  “两堂” 即食堂和澡堂。2000年以来,新建、改建食堂项目11个,总建筑面积为13200平方米,全区寄宿制中小学均有干净整洁的食堂。2011年,区政府投入230万元,为长塘中学等10所寄宿制学校兴建洗澡堂,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解决寄宿师生冬季无热水洗澡的问题。
  “两化” 即校园文化、校园绿化。
  校园文化 充分挖掘本地文化特色,注重与庐陵文化、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廉政文化相结合,建成石阳小学、韶山路小学、阳明路小学、吉安五中、吉安八中、兴桥中学等廉政文化八大基地。编写出一套融庐陵文化、红色文化、廉政文化于一体的《敬廉崇敬系列丛书》,将廉政文化教育进入全区中小学课堂,有力推动校园廉政文化建设。
  校园绿化 以创建“花园式学校”为契机,根据市教育局花园式学校创建工作精神,按照建设标准,对学校进行合理规划,投资400多万元进行创建。经市教育局验收,三中、永叔路小学、四中、六中、十二中、曲濑中学被评为花园式学校。2004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为兴桥中学、古南一小、四中、三中等学校新建花坛、花圃以及劳动实践基地。如新建兴桥中学学生劳动技能培训基地,总占地13亩,分为种植基地7亩(蔬菜、芦笋等),养殖基地6亩(鱼、猪、鸡、鸭等),每周学生开课一节,劳动实践半天,将劳动技能培训纳入教育教学体系,并将劳动成果返还给师生。通过几年劳动技能培训经验总结,编印《兴桥中学学生劳动实践技术》校本教材,形成市区学校劳动基地建设的示范校。
  “两场” 即运动场、文艺活动场。为进一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建设一批省级标准化学校,区政府决定从2012年起,启动学校塑胶运动场和文艺活动场改建项目。2012年,完成吉安中专、二中、三中、四中、兴桥小学5所学校的塑胶运动场改建工程,总投资约855万元。
  “两房” 即教师周转房、教师经济适用房。2012年,投资17万元为边远学校长塘镇赵塘小学新建教师周转房8套。同时,以每2000元/平方米价格出售教师经济适用房,解决禾埠乡20位贫困教师的住房问题。
  信息建设
  2000年以来,全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2001年,制定《吉州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五年发展规划》,在全区中小学普及计算机教育,启动现代化教育工程。当年,学生拥有计算机平均比例为135:1,2012年上升到16∶1。12年来,全区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投入4295万元,按照省颁标准,小学生机比为30∶1,初中为15∶1,高中为6∶1,装备计算机2708台,全区中小学学生机比全部达标。同时,全区中小学装备中心机房16个;中心完小以上多媒体教室49个,面积4108平方米,实现多媒体教学从演示示范到常规教学的转变;计算机教室50间,面积3159平方米;电子备课室28间,面积1334平方米;电子资源库12个;电子白板32套;班班通设备453套;全区农村小学配备53所现代远程教育卫星教学接收站,语音室13个,校园网7所。2008年,为全区45岁以下教师免费发放教师培训光盘8200余盒。2012年发放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教材2064套。同年,实现“七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电子备课室、音乐室、美术室、图书室、标准化实验室)建设达标,“三网”(天网、地网、互联网)互联。并逐步实现“班班通”全覆盖,学校基本装备建设全面升级,全区的信息技术开课率,高中达100%,初中达100%,小学达80%。
  其他建设
  2012年,全区各中小学教学仪器按照省颁标准实验教学要求配齐,建成实验仪器室126间,面积6877平方米,其中标准化实验室57间,配备实验员96人。装备各种文体器材:装备音乐教室28间、音乐器材室24间、美术教室28间、美术器材室24间、体育器材31间、卫生健康室31间。各中小学图书837081册,图书馆(室)42间,面积2576平方米;藏书室21间,面积1215平方米;阅览室31间,面积1993平方米。
  第八节 教育管理
  管理机构
  吉州区教育局是区人民政府主管全区教育事业的职能部门。2003年4月,吉州区教育委员会改名为吉州区教育局。内设办公室、教育股、财务股(校建办、财务核算中心、资助中心)、人事股(武装部)4个股室。2012年,有在职人员27人。下辖教研室、考试中心、电教站、勤工俭学办公室、教育工会、教师进修学校、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6个直属事业单位。有常驻机构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教研机构
  吉州区教研室 内设办公室、中学组、小学组。2012年有在编人员14人。主要职责是:监督检查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的贯彻实施,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改革教学方法为重点,对各级教研组和教研活动进行指导,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研究学生的成绩考核,做出质量分析,准确地找出经验和问题,为指导教学改革提供资料。2006年被评为江西省校本教研先进单位,2009年被列为第三批创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省级基地,2010年被评为江西省先进教研室,2012年荣获江西省第一届县(市、区)教研工作亮点评选一等奖。
  吉州区教师进修学校 内设办公室、培训处、教务处、继续教育服务中心、总务处。有专任老师12人(高级教师5人、中级教师7人)。其中校级领导3人。有兼职教师20人。学校由校本部和神岗山培训基地组成。学校的培训实践基地建在吉安五中、仁山坪小学和吉州区保育院。办学理念:以人为本,为教师成长奠基;与时俱进,为教育改革领航。办学宗旨:为教育行政部门实现科学决策服务;为基层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为校长、教师提高综合素质服务。
  主要开展各类中小学(幼儿园)校长(园长)培训和教师培训。学校高度重视创新培训模式,有学历提升培训、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中小学新教师培训、中小学新课程培训、班主任培训、中层干部培训、小学校长培训等,培训形式有独立办学、联合办学、长短结合,有效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同时,提供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支持和服务工作,帮助中小学教师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设施开展自主学习。
  承担吉州区和吉安市市直中小学教师《吉安市专业技术人员专业科目继续教育学时登记卡》的登记、审核和验印工作。
  2012年,被江西省教育厅授予“2011~2012学年度全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远程培训工作先进集体”光荣称号。
  教师管理
  幼儿教师 2000年,全区有幼儿园园长、教师共286人,其中,园长39人,园长、教师中大学本、专科毕业36人,中师毕业96人,职业中学幼师毕业51人,高中毕业77人,高中以下毕业26人,在具有高、初中学历的教师中有34人取得“专业合格证书”。教师中获得中学高级教师职称的2人、小学高级教师职称的50人、小学一级教师职称的37人。
  2012年,全区有幼儿教职工811人,其中,园长108人,专任教师446人,保健医生24人,保育员133人,其他人员100人。园长、专任教师中,本科毕业59人,专科毕业227人,高中毕业233人,高中以下毕业35人。园长、专任教师年龄结构为:35周岁以下318人,36~55周岁219人,56周岁以上17人。是年,评聘中学高级教师5人、小学高级教师38人、小学一级教师34人、小学二级教师73人、小学三级教师88人,未定职级教师316人。
  特校教师 2000年,全区有特殊教育学校教师12人,其中,具有大专学历1人,特师资历9人,高中学历2人。是年,聘任为小学高级教师1人,小学一级教师5人,小学二级教师6人。
  小学教师 2000年,全区有小学教职工1874人(含厂办子弟学校和民办学校),其中,专任教师1814人,女教师1121人,公办教师1785人,民办教师29人。专任教师中,本科学历10人,大专学历356人,中专学历1227人,高中毕业157人,高中毕业以下学历64人,具有高中毕业及高中毕业以下教师中,有88人取得“专业合格证”。学历达标率92.7%。年龄结构为:35周岁以下884人,36~55周岁872人,56周岁以上58人。是年,评聘小学高级教师528人、小学一级教师775人、小学二级教师311人、小学三级教师8人,未评职级教师192人。
  2012年,全区有小学教职工1421人,全部为公办教师,其中,专任教师1402人,女教师978人。专任教师中,本科学历534人,专科学历651人,高中(中专)学历212人,高中以下学历5人,学历达标率99.6%。年龄结构为:35周岁以下697人,36~55周岁633人,56周岁以上72人。是年,聘任小学特高级教师5人、小学高级教师751人、小学一级教师467人、小学二级教师44人、小学三级教师3人,未定职级教师132人。
  中学教师 2000年,全区有中学教职工2062人,其中,专任教师1731人,女教师685人,初中教师1193人,高中(含职中,下同)教师538人。初中教师中,本科学历227人,专科学历836人,中师(中专)、高中毕业以下学历130人,学历达标率89.1%。高中教师中,本科学历240人,专科学历275人,专科以下学历23人,学历达标率为44.6%。年龄结构为:35周岁以下1042人,36~55周岁566人,56周岁以上123人。是年,评聘中学高级教师202人、中学一级教师557人、中学二级教师657人、学三级教师94人,未评职级教师221人。
  2012年,全区有中学教职工1333人(含民办学校99人),其中,专任教师1201人,女教师636人,初中教师768人,高中(含职中、下同)教师433人。初中教师中,研究生学历4人,本科学历599人,专科学历161人,中专(高中)学历4人,学历达标率99.5%。高中教师中,研究生学历9人,本科学历312人,专科学历105人,学历达标率74.1%。年龄结构为:35周岁以下512人,36~55周岁663人,56周岁以上26人。是年,评聘中学高级教师313人、中学一级教师498人、中学二级教师298人、中学三级教师20人,未评职级教师72人。
  教师来源与资格认定 从2000年起,停止使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派遣报到证》和《全国毕业研究生就业派遣报到证》,启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毕业生就业报到证》和《全国毕业研究生就业报到证》,教师由原来国家分配变为招聘竞争上岗。2001~2002年,招聘的教师仍属于分配性质。2003年以后,招聘的教师实行人事代理。2001~2012年,共招聘和区外选调教师1051名。从2006年开始,在井冈山大学小学教育吉安师范分院实施定向、定岗、定人培养农村小学教师的计划,称为师范“三定向”招生。至2012年,招收“三定向”学生173人,其中.有38人已经通过考试上岗。
  高中教师资格由地(市)教育行政部门认定,初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由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认定。从2002年起,面向社会认定教师资格。是年,经个人申请,道德表现考核、普通话测试和教育教学能力测试,全区认定教师资格2185人。2002~2012年,全区认定教师资格8458人,其中,初中教师3811人,小学教师3395人,幼儿教师1252人。
  人事管理
  教师调整 2000年,撤地设市,吉州、青原区成立,调整部分行政区划,把原河东中心小学、十一中学、十三中学、天玉中心小学和天玉中学共681名(其中离退休人员60名)教职工划归到青原区管辖。同时,把吉安县的曲濑乡中心小学、曲濑中学共166名教职工划归到吉州区管辖。2001年,把吉安一中、白鹭洲中学、吉安市特殊教育学校共476名(其中退休人员108名)教职工划归市教育局管辖。2006年,吉安市职业中专与吉安实验技工学校实行资源整合,两校合并后,划归吉州区政府办公室管理,教职工115人。
  民办教师转编 2000年,全区有中小学民办教师29人。根据国家和省相关政策,通过中师选招、转编等途径,解决民办教师问题。至2003年,转编民办教师29人。至此,民办教师问题全部解决。
  企业学校教师收编 2001年,接收吉安市商业职工中专学校教职工21人。2004年,根据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经贸委省教育厅关于省属工业企业自办中小学校移交地方管理实施意见的通知》精神,接管江西华声通信集团子弟学校和江西红声电子有限公司子弟学校,收编两校教职工53人。2011年,接收市思源实验学校招聘的4名校长和30名教师。
  编制核定 2000年,全区中小学教职工3936人(含吉安一中、白鹭洲中学、吉安市特殊教育学校、十一中、十三中、河东中心小学、天玉中学、天玉中心小学),其中,专任教师3530人。2003年,市编制、财政、教育三部门下达吉州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额为2265名。2005年,市编制、财政、教育三部门下达吉州区移交地方管理的省属工业企业自办中小学校教职工编制53人。2006年,区编办、区教育局根据《江西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核定与管理的意见》的有关规定和学生数核定各校编制,以此作为调配教职工的重要依据。是年,全区中小学师生配比为城区高中1∶11.6,城区初中为1∶16.7,城区小学为1∶18.4,农村初中为1∶18,农村小学为1∶23.5。2007年,根据《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解决中小学学生班额过大教师缺编问题意见的通知》(赣府厅发〔2007〕58号),以及2007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的通知》(赣编办发〔2007〕5号)文件精神,对农村中心小学以下的教学点每班不少于1.5名教师的规定,适当放宽农村小学的师生配比,增加中小学教师的编制。2008年,市编制、财政、教育三部门下达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额为2417名。2011年,市思源实验学校定编170名。是年,全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额为2587名。
  教工调配 2000~2011年,农村(乡镇)小学教职工调动由农村(乡镇)教办(2002年后为中心小学)负责。农村(乡镇)中小学教职工调动,由区教育局提出意见,报区政府分管领导审批,再由区人保局、编办办理相关手续。2000~2001年,农村中小学教职工调入城区学校或城区学校之间教职工调动,由教育局提出意见,区委常委会研究同意,再由区人保局、编办办理相关手续。2002~2011年,农村中小学教师调入城区学校,由区教育局根据城区学校教师缺编情况,将选调计划报区选调、招聘教师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同意,再由区教育局组织考试择优选调。城区学校之间教职工调动,由区教育局提出意见、报区政府分管教育和分管人事的领导审批,再由区人保局、编办办理相关手续。从2012年始,农村(乡镇)内小学教职工调动,由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直接审批。农村(乡镇)学校之间、城区学校之间,教育系统局直事业单位之间教职工顺向调动,由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报区人保局、编办备案。学校进教育系统局直事业单位人员逆向调动,由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意见,人保局、编办凭区政府抄告单办理相关手续。农村学校教师进城区学校,由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意见,原则上通过公开考试,再由区人保局、编办办理相关手续。
  干部任免 2000~2012年,吉安三中、吉安中专、吉安思源正科级学校的正、副校长和吉安二中、吉安四中、吉安五中、吉安八中、吉安十二中、石阳小学、阳明路小学、仁山坪小学、新村小学、田侯路小学、古南一小、区进修学校、区教研室、区考试中心、区保育院等副科级学校书记、校长,由区委、区政府组织考察,经区委常委会研究后,分别由区委、区政府任免。吉安二中、吉安八中、阳明路小学、仁山坪小学、石阳小学等副科级学校的副校长、教育局及局直单位的正股级干部,由区委宣传部组织考察任免。副股级干部,由区教育局组织考察任免,报区委宣传部备案。
  人事制度改革 2001年暑假,吉安三中进行教职工全员聘用制改革试点。2002年,在城区范围16所中小学,2003年,在农村4所初中、6所中心小学实行教职工全员合同聘用制人事制度改革。改革后,城区学校教职工由1483人精简到1398人,校际之间交流188人,从城区学校交流到郊区学校任教17人;确认停薪留职人员36人,落聘进人才交流中心4人,清理外单位借用人员13人,清理临时工14人。农村学校通过办理病退、内退、退居二线、重病挂编等提前离岗42人,辞退(自动离职)60人。试行校长公开选考制度。2003年,公开、平等、竞争、择优选聘了4名农村校长。2007年,制订《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与管理办法》,公开选聘5名校级领导干部,推行学校中层干部公开竞聘上岗,公开选调了2名教研员。2008年,制定《关于加强农村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鼓励学校干部城乡互动交流,城区学校干部交流到郊区学校任职3名,城区校际间交流9名。2012年,公开、平等、竞争、择优选聘兴桥中学校长。2011~2012年,在农村中小学中选派16名教师到城区学校跟班学习,同时,在城区学校中选派11名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
  教师绩效考核 2006年,区教育局制定《吉州区教育局加强中小学教职工队伍管理工作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2009年,制定《吉州区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城区中小学和农村中学以校为单位,农村小学以乡(镇)为单位,以《细则》和《办法》以及《江西省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考核办法》为依据,结合自身特点制订教师绩效考评细则,经校教代会通过后,对教师绩效进行综合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教职工职称评聘竞争上岗及绩效工资发放的主要依据。
  教师待遇
  政治待遇 2000年以来,教师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受到全社会的尊重,政治地位不断提高。每年教师节,区委、区政府均表彰一批优秀教师和先进教育工作者;各乡镇均举办庆祝活动,走访和慰问教师。2000~2012年,全区有58名教师先后当选为区级以上人大代表,46名教师担任政协委员,有665名教师加入中国共产党,有51名教师获得市级以上优秀(模范)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辅导员、先进教育工作者等各类荣誉称号,其中,市级40人,省级9人,国家级2人;有26名教师评为市级科学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15名教师被评为各级学科带头人(其中,省级8人,市级71人,区级36人)。骨干教师114人(其中,省级26人、市级24人、区级64人)。2012年开展名师、名校长评选,评选出市名校长2名,名师6名,区名校长2名,区名师19人。
  工资待遇 2000年以来,教师工资待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2001年1月、10月,两次调整工资标准,并实行区级统发工资,教师工资加上各类补贴,人均月收入740元。2002年起,每年加发一个月工资作为奖金。2006年7月1日后,教师工资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基本工资的10%、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组成,月平均工资1403元。2008年7月起,全区统一发放津贴补贴,2008年,为13200元/人·年,2010年,为16800元/人·年。2011年1~6月,为18600元/人·年。2011年7月1日始,为25800元/人·年。2012年教师月平均工资(含津补贴)3414元,是2001年的4.6倍。
  继续教育管理
  教师培训 2000年以来,以区教师进修学校和城区学校为主要培训基地,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多层次、多学科、多类型的业务培训。主要有教师教学业务培训、教学基本功培训、骨干教师培训、信息技术培训、新课标学习培训、新教师上岗培训、新课改业务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班主任、教导主任、总务主任培训等。2000~2012年,全区累计举办各类培训班64期,培训教师13809人次,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18829人次。在开展教师区本级培训的同时,每年还根据上级统一安排,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级培训,并组织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各种形式的校本培训。
  干部培训 根据教育部《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及省、市教育部门的指示精神,注重对中小学校长及学校领导班子成员的培训。2000~2012年,举办7期小学校长岗位和提高培训,培训小学校长227人次,中小学校长管理研修173人。举办幼儿园园长培训5期,培训幼儿园园长291人次。同时,组织高中、初中校长分别参加省、市教育部门组织的岗位培训和提高培训。
  学历达标与提高2000~2012年,吉州区鼓励学历未达标教师积极参加函授、电大、自学考试等多种形式的成人学历教育,并将教师学历达标和提升分别列为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指标和教师绩效考核指标。通过函授、电大、自学考试进修等途径,全区有56名教师取得中师学历,5名教师取得大专学历,24名教师取得本科学历,6名教师取得研究生课程班结业学历。
  教学管理
  政治思想教育与德育工作 加强学校德育工作,通过组建学生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青少年志愿者为民服务等活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为一体的德育工作网络;在学校建设一支以政教处、团队干部(辅导员)和班主任为主体的德育工作队伍,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心理健康的日常教育,做好后进生的帮学转化工作。创办中小学国防教育基地,在校中学生在基地接受为期一周的训练和教育,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增强集体观念,形成自强自立意识,磨炼意志。2003年5月20日,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妇联、团省委、省环保局、省广播电视局六部门联合授予新村小学为江西省小公民道德建设示范基地。为加强中小学学生的国防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纪律观念教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增强学生国防意识、道德观念、集体主义观念和劳动技术素质,同年,区教育局对教育资源进行整合,经区政府批准,在原吉安九中创办国防教育中心。自筹资金110万元,整修训练场、学生宿舍、食堂、电教室等教学设施和生活设施。办学规模为300人,培训时间为一周。根据学生特点,集“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为一体,中心设置德育课、军事课(国防知识、“三防”知识、消防知识、队列动作、军体拳)、劳技课(自行车修理、电工知识、蔬菜种植、洗刷帮厨)、养成课(《弟子规》、内务整理、个人卫生、安全自救)、活动课(学唱军歌、文艺晚会、写心得体会、趣味游戏)。2003年秋季至2006年年底,中心举办培训班90期,培训学生2万余人。2006年,获得江西省国防教育先进单位、江西省人防教育先进单位称号。2007年春季开始,全省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国防中心因经费筹措困难而停办。区教育局每年组织师生开展“做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教育活动和“知庐陵、爱井冈”读书活动,增强师生爱国、爱家乡的热情。心理、健康、文明礼仪等方面的养成教育,各校采取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行为规范。2012年,全区中小学开展“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读书活动,以培养教育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良好的思想品德。
  体育、文艺、卫生 1999年,区教育局提出要加强音乐、体育、美术、卫生、劳动教育教学,以纠正中小学普遍存在的重考试学科教学、轻非考试学科教学的偏向,要求各中小学体艺教学做到“七有”(有教师、有教材、有教案、有设备器材、有场地、有活动、有测试),并且要有“三队”(文艺队、乐队、体育队)及“四有”(有教师、有教练、有队伍、有比赛计划)。2000年,“七有”“三队”及“四有”均列入年终区教育督导评估考核。2001年,成功举办全区首届中小学生、幼儿学校艺术节,之后,每隔一年举办一届。2001年起,每年举办一届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2007年和2009年暂停)。2006年,贯彻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规程》,在全区开展省艺术教育示范学校创评活动,成功举办全区中小学生大合唱比赛活动。2008年,举办全区中小学校园集体舞阳光体育比赛活动。学校树立“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健康理念,通过各种形式的“阳光体育运动”强健学生体格,培养自觉锻炼的习惯。
  2001年,区教育局切实加强学校管理和健康教育工作,印发《吉州区农村中小学清洁工程实施方案》,加大学校卫生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切实做好学校卫生工作。2002年,区教育局转发《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实施办法的通知》。同年,全区开展学校爱国卫生集中整治活动。2003年,下发《关于加强当前学校预防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做好当前预防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工作的通知》,全区师生积极投入防治“非典”的工作。2005年,转发省教育厅、省卫生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卫生防疫和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的通知》。2008年始,每学年对学生进行体制健康检测,各校体质健康达标率达90%以上。2010年,转发《进一步加强学校卫生管理与监督工作的通知》。每年都开展加强重点传染病、禽流感、H1N1流感等疾病的防控工作。
  2000年起,全区中小学获得省以上各类小发明、小科技、小创作、书画、作文、各种文艺表演等竞赛奖千余项。2001年,区教育局获教育部授予艺术教育先进单位。
  劳动教育与勤工俭学 2000年,区教委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活动课的实施意见》,对活动课教学提出具体要求。2005年,区教育局下发通知,在全区中小学以推广劳动教育为切入点推进素质教育的做法,长塘中心小学、曲濑中心小学、樟山中心小学、兴桥中心小学等先后建起劳动基地。在区勤工俭学办公室的指导下,为改善农村学校师生生活,增强师生劳动观念,从2007年开始,建立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场所。2007年,兴桥中学建立蔬菜劳动生产实践基地8.5亩,区教育局投资征地补助资金6万元。2008年,兴桥中心小学利用校内空置地,建立蔬菜劳动生产实践基地约2亩。同年,长塘中心小学利用校内空置地,建立蔬菜劳动生产实践基地约3亩。
  信息技术教育 2001年,区教委制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五年发展规划》,在全区中小学普及计算机教育,启动现代化教育工程。到2007年,全区的信息技术开课率为高中、初中100%,小学80%。全区各中小学在课程开设、教师全员培训、硬件配备、软件开发、资源库建设、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课程整合、网络无纸化考试等方面处于全市领先地位。2001年以来,全区各中小学在论文、CIA课件、电教优质课、电脑制作、机器人竞赛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获省级以上奖500余个,市级奖1500多个。其中,在全国中小学生电脑制作大赛中,连续5年获国家级一等奖,获奖成绩列全省第一,其余各项竞赛成绩在全市也名列前茅。2007年、2009年、2011年,获得江西省教育厅颁发的全省电教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08年,获得江西省教育厅颁发的全省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学籍管理 2001年6月11日,吉州区教育委员会制定《吉州区中小学学籍管理及实施细则》,使学籍管理工作步入制度化。2003年4月25日,区教育局在《关于普通中小学学籍管理的补充通知》第二条中明确:从2003年秋季开始,全区城镇和农村统一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小学入学年龄为6周岁。同年9月,区教育局领导提出对学籍进行电子化管理的要求。2004年4月10日,区教育局印发《吉安市吉州区中小学学籍管理暂行规定》,有总则、入学、转学、借读、休学与复学、退学、留级、毕业、附则等九章二十八条,涵盖了在校学生的所有学籍管理情况的办理原则、要求及具体做法,使全区的学籍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该规定一直沿用至今。同年11月,学籍室将2003级、2004级全区初中、小学学生的学籍录入《电子化学籍管理系统》,自此,全区初中、小学新生建籍、学籍变更以及毕业等工作在全市率先实现了电子化管理。2006年,吉州区教育局制定《关于印发<吉州区中小学转学暂行规定>的通知》并予以公告,通知中详细列举办理转学所需佐证材料及流程。2010年8月,根据新的区情,将该通知更新为《吉州区小学、初中转学指南》并予以公告。
  2007年8月2日,制定《吉州区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入学暂行规定》,及时解决了他们的子女在务工地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同年9月,按照吉安市教育局的统一部署,初中学生学籍管理开始使用《吉安市基础教育信息学籍管理系统》。2012年暑假,初中和小学学籍管理开始使用《全国教育平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籍管理和综合评价工作得以在同一系统运行。
  规范办学行为 2000年,区教委贯彻教育部《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精神,以清理学生教辅用书为突破口,采取多项措施对中小学“四多”(教辅资料多、课外作业多、考试竞赛多、在校时间多)现象进行综合治理。2001年,区教委制定《推行素质教育实施办法》,拉开了全区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序幕。同年,转发《关于加强中小学教辅材料管理的通知》(吉区教字〔2001〕63号);2002年转发《江西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决定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改革我市中小学考试与评价制度的指导意见》。2002年,转发了《关于<中小学教辅材料管理办法>实施意见》(吉区教字〔2001〕63号),以后每年均下发了有关文件,并采取一系列措施规范办学行为。
  升学与招考管理
  2001年9月,为规范吉州区的招生考试工作,经区机构编制委员会研究,区委、区政府同意,成立吉州区考试中心,为副科级事业单位,原吉州区招生考试委员会办公室、吉州区中等学校招生考试委员会办公室同时撤销。在吉州区招生考试委员会的领导下,区考试中心负责辖区内学校(含市属学校)的小学生升初中、中等学校招生考试、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高等学校自学考试等方面工作。
  小学五年级学生升六年级、升初中考试 2000年以前,小学升初中为免试就近入学。2001~2003年全区完成了小学五年学制改为小学六年学制的改革。期间,全区五年级组采取统一命题、统一考试;考试时间为每年6月下旬;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录取学生按年龄、考试成绩双线确定,升入六年级者,第一年30%、第二年50%,第三年70%。升学学生全部实行就近入学。2004年,全面取消小学学生升初中考试,且100%升六年级。从2004年起,小学六年级学生每年6月下旬集中举行素质教育质量测试。
  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2000年后,全省初中升高中考试时间为每年6月17~19日。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物理、化学6科。2004年增加历史、地理、生物合卷考试;加试体育(满分30分),成绩计入总分;获省级以上先进和全国奥林匹克竞赛奖项加20分,时间提前至6月16日下午进行。2005年,考试科目改为6场7科,即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史合卷,考试时间恢复为6月17~19日。是年起,实行农村独生子女加10分。
  2000~2012年,中专招生由省中招办组织,按考生志愿录取。2000年,高中招生由原吉安市教委组织,按学生成绩择优录取。是年8月,吉安一中、吉安白鹭洲中学、吉安特殊学校划归吉安市教委,吉安十一中、吉安十三中、天玉中学划归青原区教委,其他中学划归吉州区教委。2001年后,吉州区高中招生学校有吉安三中、吉安四中、吉安十二中。按考生志愿、成绩择优录取。2007年起,按照省、市的统一要求,中学实行均衡招生。是年,市直高中在全区均衡招生名额30人。2012年,增加到234人。
  2006年起,根据《吉安市“三定向”培养农村小学教师试行办法》,实行师范“三定向”(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培养农村小学教师。是年,井冈山师范学院小学教育分院(吉安师范)招生,学制五年。2006~2010年,全区考师范“三定向”考生,必须是有吉州区农村户口的乡镇初中学校的应届直升生。2011年后,放宽为吉州区户口当地初中的应届直升生。2012年,井冈山应用科技学校(原吉安农校)在吉州区招收农业、水利“三定向”生,学制三年。2000~2012年,全区中考报名人数累计47538人,其中,高中录取26999人,中职录取9429人,平均升学率76.6%,中招考试工作连续12年评为省先进集体。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2010年起,停止实施高中毕业生会考制度。吉州区按照省教育厅统一部署,从2008级普通高中学生开始实施学业水平考试。每年的1月和6月参加,由区考试中心统一安排,组织高二、高三学生参加学业水平考试。2012年,学考时间更改为每年的5月和12月。开考科目有语文、英语、数学、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通用技术;艺术、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技术)为考查科目;信息技术实行无纸化考试。文化考试成绩按A、B、C、D四个等级评定,D级为不合格。成绩不合格者可以通过补考达标。考试成绩将成为省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及省级优秀学生评选的重要标准。学生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与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将被记入毕业生档案,作为高校录取新生的重要依据。2000~2012年,全区有12届高中毕业生通过会考和学业水平考试取得高中毕业证,合格率98%左右。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 2002年起,江西省高考首次全面实施“3+2”考试形式,即文科为语文、数学、英语3科,加文科小综合(政治、历史、地理综合);理科为语文、数学、英语3科,加理科小综合(物理、化学、生物综合)。考试时间为每年6月7~8日进行;考生档案全部采用电子档案信息采集,实行网上录取。2012年,全国统一建设标准化考点,实行高考网上电子巡查监控,江西省增设了视频监控组、系统安全组、视频监控录像回放审核组,实行试卷保管、分发环节监控录像回放制度。2000~2012年,全区参加高考考生累计35456人,录入大专院校学习26486人,平均录取率为74.7%。全区高考组考工作有多年评为省市先进。
  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 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属国民教育系列,列入国家招生计划,参加全国招生统一考试,各省、自治区统一组织录取,合格的毕业生进入更高层次接受教育。区考试中心负责招生的宣传、咨询和报名工作,考点均设在吉安市。成人高考的对象为高中学历(高中起点达专科或本科)或大专学历(大专起点达本科)的在职干部、职工和社会人员。2000~2012年全区成人高考报考累计20913人,2000~2011年总计录取10481人,其中,录取大专学习7178人,录取本科学习3303人。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一个创举,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学考试考点均设在吉安市,区考试中心负责招生的宣传、咨询和报名工作。对象为高中学历(高中起点达专科或本科)或大专学历(大专起点达本科)的在职干部职工和社会人员。至2012年,全区有在籍考生近15万人,累计报考人数超过136434万人,培养了3275名本、专科毕业生。
  教育督导评估
  专项督导评估 围绕不同时期或阶段的教育重点工作进行。评估的基本程序是:下发督导评估通知→实地督导评估→下发整改意见→进行督导评估通报→向区政府、区教育局反馈评估意见。2000年以来,重要的督导评估有:2004年,接受全省“两基”复查年检,全省18个县(市、区)参加,吉州区列第七位。2006年、2012年,接受江西省人民政府对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综合督导评估,2006年评为良好,2012年名列第四(20个县参评)。2007年,接受国家“两基”督导检查。2001开始,每年接受吉安市县级人民政府年度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及吉安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年度重点工作督导评估,区政府多年评为先进单位,区教育局连续12年评为先进单位。2009~2011年接受省、市首批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示范学校评估,2所学校获首批江西省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示范学校称号,6所学校获吉安市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示范学校称号。
  自2000年起,配合省、市教育督导部门开展一般完中办学水平评估、幼儿园等级评估、社会力量办学评估、职业学校合格评估,中小学体育、卫生、艺术、电教,初中学生辍学等专项督查工作。2004年10月,制定《关于对乡镇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的实施方案》,2005年始,每年实施乡镇教育工作评估,评估结果列入乡镇年度考评。2006年5月26~31日,省评估组对吉州区进行了《江西省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2006年省级综合性督导评估》,评估组听取政府工作汇报,实地考察樟山、兴桥两镇、吉安二中、三中、四中、八中、市中专(六中)、五中、保育院、古南一小、仁山坪小学、阳明路小学、韶山路小学等中小学,对照评估细则与教育局、发改委、财政局、人事局等相关部门逐一核实,客观量化评分,评估结果,列全省抽查的20个县中的中上等水平。2008年开始,根据《关于开展吉州区职业教育办学水平评估的实施方案》,每年对全区公、民办职业学校进行评估。2008~2010年,根据《吉州区中小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督导评估方案》,对全区28所中小学进行评估,9所学校评为吉安市阳光体育运动先进学校。2009年,建立了督学责任区,开展相关督学工作。2008年开始,每年根据《吉州区教育局学年度单位工作考评细则》对全区公办学校,进行年度考评与奖励。每学期初进行开学检查,并将检查情况通报各校,对存在问题限期整改。
  办学水平评估 2000~2007年,每年根据《吉州区普通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方案》,对全区中小学进行评估。2007年11月~2011年,根据《吉州区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试行方案》,对全区义务教育学校进行督导评估,全区共28所中小学参加评估:5所学校评为优秀;11所学校评为优良;11所学校评为达标;1所学校评为不达标(除吉安中专、区保育院外、其它学校都参加)。评估组在每校召开教师、学生、家长会各1次,共召开168次座谈会,进行教师、学生、家长调查问卷共3286份(其中教师1305份、学生1078份、家长903份);全区听课1230节,听课率56%。对评为达标及以上称号的学校进行授牌和奖励,评为优秀的学校奖励2万元,评为优良的学校奖励1万元,评为达标的学校奖励0.6万元。基本上完善了“评估到哪里,教研到哪里,奖励到哪里”的评估机制,促进了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育人质量,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评促教、以评促改的目的。
  “两基”工作 2003年,吉州区委、区政府成立了以区长为组长,以教育、财政、工商、税务、公安等25个部门(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复查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街道)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区“两基”办成立了“两基”工作督查组,分片负责各乡镇(街道)“两基”工作的督查和指导。各乡(镇)政府负责人与区政府区长签订了“两基”工作和“安全”工作责任状,村委会主任与乡(镇)长、各中小学校长与教育局长也分别签订了工作责任状,把“两基”工作列入“一把手”工程。区委、区政府每年制定的两个精神文明建设年度目标管理考评办法中,将“两基”工作作为主要考核内容之一,各乡(镇)党委和政府也制定了相应的年度目标管理考评细则,以确保“两基”工作责任落实到位。另外,还建立了区委书记和区长等区领导挂点联系学校制度,使区领导能及时了解学校办学情况,为学校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
  2004年5月23~27日,省检查组对吉州区进行“两基”复查年检,检查组考察了曲濑、樟山两个乡镇、部分街道、中小学和政府相关部门和乡镇农民技术学校;听取区政府和抽查乡镇政府的“两基”情况汇报,核查了“两基”档案资料,实地清点学生人数,开展了座谈、访谈工作。检查结果列全省抽查的18个县中的第八位,顺利通过“两基”复查,全区适龄健康儿童入学率100%。2007年,江西省接受国家“两基”督导检查,为配合“国检”工作,区委、区政府成立了领导小组和“两基”专干组,动员全区人民共同参与,对照“两基”迎“国检”标准逐一狠抓落实,为全省“两基”迎“国检”的顺利通过提供条件。2012年5月和10月,再次顺利通过江西省新一轮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省级综合督导评估,迎检工作得到评估组的充分肯定,达到优秀等次。
  特殊教育管理
  2001年,特殊教育学校上划市级管辖,全区特殊教育工作以随班就读为主体,学校采取对随班就读残疾儿童少年降低作业要求、加强个别辅导等做法,培养残疾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使人格和心智得到全面发展。区教育局配有特殊教育专职干部,教研室有兼职教研员,经常对全区特殊教育工作进行指导和管理,并积极组织开展各项活动。2005年,吉州区被评为全省特殊教育先进县。2012年,全区视力、听力和智力“三类”残疾儿童少年的入学率,分别达到了98%、97.3%和97.1%。
  安全管理 区教育局与各中小学签订了学校安全教育责任书,建立了安全责任制,明确“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实行定点、定时、定人负责,定期检查。履行学校安全管理工作职责列入校长、教职工年度考核范围,年终进行考核,使各项安全制度、措施落到实处。
  2000年以来,区教育局每学期都开展中小学安全隐患排查、教学设施安全检查、民办幼儿园专项督查活动。2003年,建立了月排查制度,实行中小学安全工作月报制。2006年,建立了学生(幼儿)安全风险分散机制,制定了《关于加强全区中小学安全工作通知》,下发《吉州区教育系统处置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推行《关于在吉州区中小学推进校(园)方责任险工作方案》,确保完小以上中小学及公办幼儿园参加校(园)方责任保险的比例达80%以上。2007年,区教育局与区公安分局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公安部“八条措施”加强中小学安全工作的实施意见》,在全区开展了创建和谐校园活动,建立学校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2008年,全区教育系统以创建“安全文明校园”、“平安校园”为抓手,加大对校园内部治安、安全等隐患的治理力度,部分城区学校聘请保安人员,农村学校配备兼职治安员。2011年,校(园)方责任保险参保率达到100%,全区城区学校全部聘请保安人员,农村中心小学都配备兼职治安员。是年,局机关印发《吉州区中小学安全应急急救常识》,并组织全区中小学生进行学习。
  交通安全方面,区教育局每学期都联合区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共同对学生接送车辆进行专项整顿,并定期召开校车安全管理工作会议。2012年4月,各学校(幼儿园)联名书面要求停止使用接送车,区教育局立即批复,从4月4日起,全区停止使用幼儿接送车。
  第九节 驻区院校
  吉安市白鹭洲中学
  吉安市白鹭洲中学是江西省重点中学和对外开放景点。学校前身为公元1241年创建的“白鹭洲书院”,学校占地面积15公顷。2012年,有57个教学班,学生2800余人;教职工238人,其中专任教师230人。教师中有:江西省特级教师5人,正高级职称1人,高级职称93人,中级职称78人;研究生学历21人(另有在读在职研究生18人),本科学历193人,专科学历13人;省级学科带头人3人,省级骨干教师11人,市级学科带头人9人,市骨干教师13人。
  2009年5月,市委、市政府为扩大白鹭洲中学良好品牌效益,决定投资1.8亿元在吉安城南新区建设“白鹭洲中学分校”,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的迫切需求。分校占地面积24公顷,预计招收初、高中学生6000余人。
  该校始终以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优秀人才为己任,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改革开放以来,学校教育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办学成果显著,办学效益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认可。恢复高考三十多年以来,共为清华、北大等国内著名高校输送了包括全省理工类状元王龙同学等在内的近万名优秀毕业生,学校高考升学率多年居全市乃至全省各重点中学前茅。学校也因此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定为“优质生源基地”。
  该校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注重因材施教,既关注大多数,也关注少数学有余力的学生,为他们开设各种兴趣小组。该校是江西省数学、物理、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培训基地。在历年的奥林匹克竞赛中,两次获江西省数学团体总分第一名,多人次获江西省个人总分第一、二名,先后有5人入选国家冬令营,近百人次获得国家级一等奖(江西赛区),超过800人次获得国家、省、市奖。高考成绩不断创历史新高,在2011~2012年的高考中,学校一本、二本上线率均列全省前茅。
  该校先后被评为国家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中国中学德育教育实验基地、江西省教育系统先进单位、江西省中学德育示范学校、江西省科研兴校先进单位、江西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江西省园林学校、江西省数学、物理、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培训基地、江西省安全文明校园、吉安市师德先进集体,是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先进学校和全国高中课改先进学校、全国学校文化建设金奖单位;连续十三届被省委、省政府评为省级文明单位。
  井冈山大学小学教育师范分院、吉安师范学校
  井冈山大学小学教育师范分院、吉安师范学校的前身为“府立阳明初级师范学堂”,创建于1917年。2005年5月,在保留吉安师范学校建制的基础上,成立井冈山大学小学教育师范分院,是吉安市唯一一所以师范专科教育为主,为基础教育培养优秀教育人才的学校。学校占地面积12公顷,有实验楼、艺术楼、图书馆、学术报告厅、电视直播室等现代化教学场所20余个,有可装备100多人大型乐队的管弦乐器以及齐全的体育、美术等教学与训练设备,图书馆藏书20多万册,期刊350多种。
  学校历经九十多年的砥砺,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78人,其中高级讲师44人,讲师56人,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8%。现有5个年级,61个教学班,全日制在校生3000余人。
  吉安师范学校主要培养具有大专学历的小学、幼儿教师,突出“全面合格+专业特长+现代技能”的人才培养特色,提高学生“一专多能”、“弹、唱、跳”“三字一话一画”的能力。学校有初中起点五年制大专、三年制中专的两个办学层次,开设初等教育、英语教育等11个专业,其中学前教育、初等教育、英语教育已成为学校重点发展的品牌专业。
  1995年来,吉安师范学校为社会培养3万余名合格的师资和其它专业人才,深受当地政府、用人单位和社会的普遍赞誉。学校先后获得全国中师生书画大赛组织金奖、全国中师生作文大赛一等奖、全国迎接香港回归祖国读书活动优秀组织奖、全国整体构建德育体系实验先进学校等国家级荣誉12项;全省中师生文艺汇演暨舞蹈比赛团体总分第一名、全省军民共建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全省园林绿化达标单位、全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全省青年志愿者服务先进集体、全省共青团工作先进单位省级荣誉14项等;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年度检查优秀学校,市级荣誉92项,连续9届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比赛获二等奖5个、三等奖4个,连续20年被评为市文明单位。
  吉安市第一中学
  吉安市第一中学位于吉州区沿江路97号,是江西省首批重点中学。学校的前身是创办于1918年的吉州十属公立阳明甲种商业学校,校长谢式南,校址设魁聚门吉州州学宫(原吉安市政府后院)。1922年因学制改革,学校改办为吉州十属公立阳明中学。1937年学校更名为吉州十属联立阳明中学。1951年8月,私立朝宗初级中学、私立庐陵初级中学并入私立文山中学。1952年8月私立文山中学并入吉州十属联立阳明中学。1952年12月,吉州十属联立阳明中学由江西省人民政府文教厅接管,更名为江西省吉安第二中学,校址由吉州州学宫迁庐陵县学宫及干部学校(一中现址)。1954年,学校更名为江西省吉安第一初级中学。1958年1月,划归原县级吉安市管辖,定名为江西省吉安市第一中学。2000年5月,撤地设市后,学校上划吉安市直接管辖。
  学校占地面积11.2公顷,建筑面积6万多平方米。建校以来,办学规模不断扩大。1952年,学校有10个班590名学生,1956年复办高中时有37个班1728名学生,2012年有47个班2471名学生。2002年秋,学校承办了国家西部开发助学工程高中“宏志班”,每年招收学生50名。
  该校现有教职工264人,其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246人(含研究生32人),占93.2%;中学正高级教师职称1人,中学高级教师职称121人,一级教师职称76人;获国家级荣誉称号教师17人,获省级荣誉称号教师27人;江西省特级教师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教师1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教师1人,吉安市“新世纪学科和技术带头人”2人,省级学科带头人4人,省级骨干教师8人,市级学科带头人14人。
  恢复高考以来,学校向高校和社会输送了数以万计的优秀毕业生,1989年、1993年、2005年、2007年、2011年、2012年5次夺得江西省高考文科或理科状元。学校高考成绩全市领跑,全省领先。2011年一本上线率列全省第四,二本上线率列全省第七;2012年二本上线率列全省第五。学校多次夺得全国高中学科竞赛江西赛区团体总分第一名,多名学生获江西赛区第一名。学校田径队两次夺得江西省中运会团体总分第一名,2004年,学校足球队夺得全国中学生足球联赛江西赛区冠军。
  该校先后获得全国文教先进单位、全国青少年科技活动先进集体、全国实验仪器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13年中国顶尖中学百强学校、江西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江西省“研究性学习”课程实验基地等数十项国家及省级荣誉称号。

知识出处

吉安市吉州区志(2000~2012)

《吉安市吉州区志(2000~2012)》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上限起于2000年8月,下限断至2012年12月,分自然环境、建置区划、人口民族、乡镇、街道办事处、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交通运输、供电供水供气、邮政通信等36个篇目及附录,详细记述了吉安区建区12年来的发展变化。

阅读

相关地名

吉安市吉州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