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疫病防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市吉州区志(2000~2012)》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20000557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疫病防治
分类号: S851.3;S4
页数: 2
页码: 671-672
摘要: 本节记述了2000年—2012年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疫病防治发展情况。
关键词: 农业技术 疫病防治 吉州区

内容

动物疫病防治
  2002年5月开始,吉州区全面实施动物免疫标识制度。2003年6月,吉州区防治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成立。2004年2月,吉州区防治高致病性禽流感指挥部成立。2006年6月,吉州区发布“吉州区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并抓好实施。2004年开始,吉州区实行防治重大动物疫病工作责任制,区政府每年与乡镇签订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目标管理责任状,同时抓好每年春秋两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2007年,吉州区完成区、乡镇两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2008年建立村级动物防疫体系。
  2000年起,吉州区落实动物疫病常年补免机制,严格执行国家强制免疫政策,做好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猪瘟、高致病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的强制免疫工作。全区畜禽防疫实行“窝边注射、春秋两防、重点突击、常年补针”制。全区各类畜禽免疫密度为100%,常年免疫抗体平均合格率80%以上。
  2011年,吉州区引进吉安康泰食品有限公司在吉州区工业园建立标准屠宰场,区级生猪定点屠宰场顺利搬迁,定点屠宰场检疫工作得到规范。
  兽医规范化建设
  2000~2001年,吉州区实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项目,总投资60万元。2004~2005年,吉州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项目实施,总投资60万元,用于吉州区动物疫病诊断中心实验室改造,完善动物防疫基础设施,提高动物疫病诊断能力。2006~2008年,全区畜牧兽医站先后列入“全省乡镇畜牧兽医站建设项目”。2008年,根据农业部兽医实验室规范化建设要求,吉州区动物疫病诊断中心按照人员、布局、档案、操作程序等要求,全面进行规范化改造,2011年通过省级验收。2010年,区获助理执业兽医师以上资格5人。2011年,全省开展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人员兽医资格确认工作,确认第一批兽医资格人员22人,2012年确认第二批兽医资格人员7人。
  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
  2006年,国家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启动,吉州建设区、乡镇两级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数据采集终端,全面实现动物从饲养、运输到屠宰各环节的动物标识及信息数据查询和可追溯管理。主要建设内容为:订购完善耳标、网络运行、耳标识读、信息采集、业务票据打印设备、IC卡、SIM卡等仪器设备;完善动物标识管理系统和信息数据库;对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培训。
  兽药经营和兽药质量管理
  2010年,农业部发布《兽药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简称兽药GSP),根据农业部要求,2010年3月1日至2012年2月29日为实施过渡期,2012年3月1日起全面强制实施,届时,全区开展“非兽药GSP经营企业清理活动”,依法取缔非兽药GSP经营企业。吉州区作为吉安市兽药经营质量管理规范首批试点县区,2010年5月起就着手实施兽药GSP管理,先期选定彭聪兽药店等5家兽药经营户进行试点。2011年在全区铺开,对部分GSP检查员和中心城区兽药经营户进行了培训,重点培训《江西省兽药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实施细则》《江西省兽药GSP检查验收评定标准》《江西省兽药GSP检查验收办法》和《江西省兽药GSP检查验收纪律》等。到2012年3月,全区13家兽药经营户GSP工作全部完成,畜产品质量安全更有保障。吉州区兽药GSP实施工作,得到江西省和国家农业部的肯定。
  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
  2000年开始,吉州区开展农作物病虫情报进村入户工作,在水稻、蔬菜、柑桔等作物上推广”三生三诱”等非化学防治、科学用药等绿色植保技术。到2012年底,全区建立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减量控害示范区15个,累计应用面积14万公顷(次)。通过绿色植保技术集成的推广和应用,全区农作物减少农药用量30%以上,防治效果提高5%~15%,亩均增收节支40元~100元。
  2005年开始,全区大力推进统防统治。到2012年,全区有专业化防治组织15个,专业防治人员120人,担架式机动喷雾机10台(套),大型施药机械2台(套),机动喷雾器30台(套),手(电)动喷雾器150台(套)。2012年全年防治服务面积2000公顷,专业防治和统防统治面积2.4万公顷(次),病虫防治效果普遍提高3~5个百分点,亩均防治效益增加15元~30元。
  农业植物检疫
  随着2000年《江西省植物检疫办法》和2004年《江西省植物保护条例》的出台,吉州区全面开展柑桔黄龙病、溃疡病的普查与防治,做好下列病虫害的监测防控和疫情普查:细菌性条斑病、菟丝子、稻水象甲、梨枯梢病、花生黑腐病、扶桑绵粉蚧、黄瓜绿斑驳花叶病、蔗扁蛾、红火蚊、葡萄根瘤蚜、美洲斑潜蝇、柑桔大、小实蝇等农业有害生物,摸清了各种有害生物的危害和分布。2010年9月,吉州区首次发现扶桑绵粉蚧,并进行了销毁。
  2007年,吉州区晚稻新发生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对晚稻生产产生较大影响。病情发生后,吉州区制定防控技术方案,以预防为主,抓秧田保大田,坚持秧田预防、防飞虱抗病毒一起抓。即抓住播种前、秧苗一叶一心期、拔秧前2~3天、分蘖初期四个关键时期,抓好种子处理、秧田施药保护、秧苗带药移栽等预防措施的落实,把危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确保水稻生产安全。
  2008年,根据江西省农业厅要求,吉州区安装使用全国检疫平台系统,并投入运行,实现了网上办证。
  病虫监测预警
  2004年,吉州区引进佳多自动虫情测报灯,安装在长塘和白塘的稻田中,将每天收集的灯下虫量与田间调查虫情进行对比、分析,根据对比分析结果发布病虫害情报,指导农民科学防治。2004年以来,每年编发病虫情报及病虫发生趋势20期左右,中长期预报准确率85%以上,短期预报准确率95%以上。2007年,江西省植保植检局把吉州区列为省级蔬菜病虫害测报联系点。。同年6月14日,吉州区成立农业病虫灾害防控指挥部,农作物防病灭虫工作提升为政府行为。2012年,吉州区植保田间观测场及应急药械库建设项目列入农业部2012年植保工程项目,总投资90万元,项目实施后,可以更加有效地提升全区病虫害监测预警能力。

知识出处

吉安市吉州区志(2000~2012)

《吉安市吉州区志(2000~2012)》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上限起于2000年8月,下限断至2012年12月,分自然环境、建置区划、人口民族、乡镇、街道办事处、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交通运输、供电供水供气、邮政通信等36个篇目及附录,详细记述了吉安区建区12年来的发展变化。

阅读

相关地名

吉安市吉州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