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栽培技术推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市吉州区志(2000~2012)》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2000055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栽培技术推广
分类号: F323.3
页数: 4
页码: 668-671
摘要: 本节记述了2000年—2012年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栽培技术推广发展情况。
关键词: 农业技术 技术推广 吉州区

内容

主推栽培技术
  2000年以来,吉州区开展良种、良法和轻型高产栽培技术示范与推广。主要做法:组织农技专家和农业技术骨干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印发农业技术宣传资料,举办农业新技术培训班(每年培训1万人次以上);开展农情调查、信息收集和整理,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库,到2012年,入库人员1100名;开展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提高实用技术使用率;主推水稻轻型栽培技术,抓好超级稻的示范和推广,开展助农兴粮“一五一”挂牌服务活动,实施“多用一斤种,增收百斤粮”和水稻防早衰示范工程。主推栽培技术主要有:水稻双季高产栽培集成技术、水稻免(少)耕栽培技术、水稻旱育保姆育秧技术、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水稻高产高效综合模式化栽培技术、绿色大米生产技术、水稻增产节水薄露灌溉技术、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水稻秸秆直接还田技术、绿色植保减量控害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新技术等。到2012年年底,全区良种、良法和轻型高产栽培技术累计推广面积20万公顷。
  水稻免(少)耕栽培技术 在收获上一季作物后,不经翻耕犁耙(或少耕犁耙),通过使用除草剂杀灭田间、田埂杂草和禾蔸再生苗,改善稻田土壤结构,节省生产用工和成本,提高单产。技术重点是防除杂草,增加氮肥施用量。该项技术从2001年开始试验、示范,到2012年年底,全区仅有零星使用。
  水稻旱育保姆育秧技术 只用旱育保姆拌种,不须催芽(但要破胸)、种子消毒、秧田施肥和打药,是当前效果最好的水稻育秧技术。技术要点是掌握好拌种量。该项技术操作简便、使用安全,并能节省成本,增产增效。该项技术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试验、示范和推广,到2012年年底,全区累计推广面积1.8万公顷。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以水稻高产群体生育各阶段的形态、生理定量化诊断指标为依据,因种、因时、因地培育适龄壮秧,精确计算基本苗,精确定量施肥,合理水分管理和定量控苗,促进水稻高产群体的形成,最大程度提高土地产出率。该项技术从2009年开始试验、示范和推广,到2012年年底,全区累计推广面积0.3万公顷。
  水稻高产高效综合模式化栽培技术 选好品种、组合当前轻型节本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编制栽培技术模式图。技术要点是将当前一些轻型节本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做到有机组合。该项技术从2008年开始试验、示范和推广,到2012年年底,全区累计推广面积0.4万公顷。
  绿色大米生产技术应用稻鸭共栖、猪沼稻一体化等生态农业技术,生产出符合绿色大米要求的稻谷。重点是选用好高抗品种、选择好栽培模式、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和含毒化肥。该项技术从2005年开始试验、示范,到2012年年底,全区仅有零星使用。
  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水稻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肥料效应和前三年产量水平及目标产量,在合理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数量、施用时期和施用方法,推广配方肥,提高肥料利用率,省劳节本,改善稻米品质,提高水稻产量。该项技术从2007年开始试验、示范和推广,到2012年年底,全区累计推广面积15万公顷。
  水稻秸秆直接还田技术 水稻收割后,将新鲜稻草均匀撒在田里,再进行田间翻耕,或将稻草切碎后还田。该技术可结合使用秸秆催腐剂加速稻草腐烂分解。该项技术从2006年开始试验、示范,到2012年年底,全区仅有零星使用。
  绿色植保技术 通过稻田耕沤治螟、打捞菌核、选用抗病品种、物理防控、生物(生态、生化)防控、主推高效、低毒农药、实施农药减量控害等技术,减少农药污染,确保粮食安全。该项技术从2006年开始试验、示范和推广,到2012年年底,全区累计推广面积6万公顷。
  稻田养鱼技术 将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结合的一种生产方式,种稻和养鱼结合在同一场所,促进稻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使稻田从结构和功能上得到合理改造,发挥稻田生态系统的最大负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稻田产出率,是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该项技术从2001年开始试验、示范,到2012年年底,全区仅有零星使用。
  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 重点推广水稻工厂化育秧及水稻机械插秧技术,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减小劳动强度,提高工效,节约成本。该项技术从2008年开始试验、示范和推广,到2012年年底,全区累计推广面积0.4万公顷。
  稻田油菜免耕直播技术 一种比移栽更适合机收作业的油菜轻简栽培技术。二条晚稻收获后不翻耕土壤,直接在田间开沟、封杀老杂草和平整田间后,播种油菜种子。该项技术从2006年开始试验、示范和推广,到2012年年底,全区累计推广面积1.2万公顷。
  油菜集成高产技术 主推机械开沟、免耕直播、合理施肥、增施硼肥等轻简节本高效栽培技术,因地制宜集成、配套、创新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制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推进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发展,提高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该项技术从2005年开始试验、示范和推广,到2012年年底,全区累计推广面积0.3万公顷。
  油菜增施硼肥技术 硼是油菜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油菜缺硼易发生萎缩和不实,造成减产。以下情况油菜增施硼肥具有明显增产效果:1.土壤缺有效态硼;2.植株体内碳氮比例失调;3.施肥大幅度提高;4.甘蓝型油菜、杂交油菜。该项技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试验、示范和推广,到2012年年底,全区累计推广面积6万公顷。
  油菜生产机械化技术 推广机耕、开沟技术,促进农机与农艺有机结合,提升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油菜生产作业效率和种植效益。该项技术从2009年开始试验、示范,到2012年年底,全区仅有零星使用。
  西瓜整枝压蔓技术 保留主蔓和自主蔓基部发出的一条健壮侧蔓作为副蔓,其余分枝一律摘除。压蔓采用暗压法,即沿瓜蔓延伸位置在地面开一浅沟,然后将瓜蔓埋入浅沟,叶柄露出地面。该技术的运用是夺取西瓜高产优质的重要保证。该项技术从2000年开始试验、示范,到2012年年底,全区仅有零星使用。
  西瓜嫁接技术 嫁接技术是随着保护地作物栽培的发展而兴起的一项新技术,是高效节能温室生产中主要的配套措施。主要是顶插接、舌靠接和劈接三种。通过西瓜幼苗嫁接换根可以有效地防止西瓜蔓割病等病害的发生从而达到少打农药或不打农药来提高西瓜的品质以及提高西瓜的产量和抗病性。西瓜嫁接对提高产量、品质和有效防治土传病害等效果明显。该项技术从2004年开始试验、示范,到2012年年底,全区仅有零星使用。
  西瓜支架栽培技术 支架栽培对小型西瓜、小礼品西瓜种植具有增加密度、提高坐果率、提高产量、减少病害、改善品质等作用,支架的材质可选用竹竿、小杂木等。支架方式可选用篱壁架、人字架或塑料绳吊架。该项技术从2006年开始试验、示范,到2012年年底,全区仅有零星使用。
  西瓜地膜覆盖直播栽培技术 用0.008毫米~0.14毫米厚度的超薄塑料膜(地膜),沿西瓜植株行向紧贴地面全生育期覆盖栽培,实现低成本、早上市效果。该项技术从2002年开始试验、示范,到2012年年底,全区仅有零星使用。
  农业科技成果
  2000年来,吉州区农业科技成果丰硕。区植保植检站主持完成的《美洲斑潜蝇普查及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与应用》分别获吉安市和吉州区2002年度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吉州区水稻病虫草害统防统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项目》获吉安市2003年度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和2003~2004年度江西省农牧渔业技术改进奖三等奖。吉州区菜科所主持完成的科研项目《绿精灵组培快繁生产技术研究》获2006年度市、区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江西牛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参与完成的科研项目《新多酶协同技术生产传统豆奶的新工艺》获2007年吉安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区植保植检站参与完成的科研项目《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新技术推广和防治效益研究》分别获2009年度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7~2008年度江西省农牧渔业技术改进奖获二等奖、2010年江西省农业科教人员突出贡献奖二等奖。区农村能源站参与完成的科研项目《秸秆(稻草)生物气化技术示范项目》分别获2007年度市科技进步奖特等奖、2009年度江西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05~2006年度江西省农牧渔业技术改进奖获二等奖、2008~2010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2009年江西省农业科教人员突出贡献奖二等奖。区植保植检站参与完成的科研项目《绿色植保技术研究和集成推广应用》分别获得2011年度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和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吉州区农机局参与完成的科研项目《吉安市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研究》获2011年度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区植保植检站参与完成的科研项目《生物农药可持续防控水稻主要病虫害技术研究与推广》2012年通过省、市科技成果鉴定。区特种水产管理局参与完成的科研项目《瓦氏黄颡鱼与中华鳖综合养殖技术》获2012年度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江西牛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参与完成的科研项目《新型乳肉兼用杂交牛育种技术及功能乳制品的开发》获2012年度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区农业局组织人员编印了《农民技能培训》《绿色植保技术手册》和《植物保护与防治手册》等技术资料;区植保植检站曾敬富参与编印出版了《农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由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知识出处

吉安市吉州区志(2000~2012)

《吉安市吉州区志(2000~2012)》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上限起于2000年8月,下限断至2012年12月,分自然环境、建置区划、人口民族、乡镇、街道办事处、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交通运输、供电供水供气、邮政通信等36个篇目及附录,详细记述了吉安区建区12年来的发展变化。

阅读

相关地名

吉安市吉州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