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农业技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市吉州区志(2000~2012)》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20000554
颗粒名称: 第四章 农业技术
分类号: F323.3
页数: 6
页码: 667-672
摘要: 本章记述了2000年—2012年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农业技术发展情况。
关键词: 农业技术 农业经济 吉州区

内容

第一节 农作物新品种繁育与引进
  新品种繁育
  2000年,吉州区种子公司在兴桥镇东塘村开展杂交稻制种工作,制种面积26公顷,产量66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吉州区种子公司不具备主要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资质。2003年起,公司停止生产经营活动,2006年营业执照依法注销。从此,吉州区没有开展新品种繁育工作,所需杂交种子基本上通过吉安贸易广场进货。
  新品种引进
  2000年以来,一批适合区内自然条件、市场畅销的高产优质农作物新品种不断得到推广。曲濑、兴桥、长塘、樟山4镇为全区双季优质稻生产基地。2000年早、晚杂交稻播种面积3198公顷,总产量15718吨;2001年杂交稻播种面积3929公顷,总产量19179吨。早稻主导品种有:株两优4024、湘丰优402、潭两优83、陆两优996、优I1501、淦鑫203、株两优02等;晚稻主导品种有:天优华占、岳优9113、淦鑫688、五丰优T025、深优957、荣优225等。通过对比试验,软粘、荣优3号为适合吉州区推广种植的常规优质稻品种。2010年,全区实施“良种推介进村入户示范”工程,确立良种示范户90户,示范面积66.7公顷,辐射面积666.7公顷。2012年,全区主要农作物品种更新更换率为20%,水稻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主推水稻主导品种10个,推广面积稳定在84%以上。
  油菜主导新品种有丰油730、蓉油8号、蓉优6号、禾盛油868、中油杂11、金双11号、赣油杂5号、宁杂11号等品种。2004年起,国家实行农作物良种补贴,2012年补贴标准为:水稻早、中、晚稻每亩各补贴15元,玉米、油菜每亩各补贴10元。
  水稻新品种展示
  2010~2012年,吉州区每年引进44个水稻新品种进行展示、示范,展示点2个,每个展示点核心区面积3.33公顷(50亩),参加展示的44个品种中,早稻22个,晚稻22个。品种展示的目的,是为下年度水稻主要种植品种提供品种引进、良种推广依据,筛选出适应本区环境、种植习惯、市场前景看好的主导品种。
  种子管理
  吉州区种子公司撤销后,种子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行政执法职能划归农业综合执法大队;种子质量管理、田间纠纷鉴定、优良品种引进推广等职能划归种子管理站。
  人工种植牧草
  2000年,吉州区开始引进人工种植牧草,品种主要有:春播墨西哥玉米、矮秆象草、杂交饲用玉米、60天番薯、苏丹草等,秋播黑麦草、饲用包菜、白三叶、红花、黄竹草、百喜草、紫云英、苇状羊茅、雀稗、多花木兰、葛藤、饲料油菜等,用以养殖牛、山羊、鹅和猪。
  2011年,引进饲油两用油菜在兴桥镇江下村进行试种,面积6.66公顷(100亩),产量为3000公斤。
  2012年,人工种植牧草面积133.3公顷(2000亩),亩产量2500公斤,主要分布在兴桥镇、曲濑镇、樟山镇。
  第二节 栽培技术推广
  主推栽培技术
  2000年以来,吉州区开展良种、良法和轻型高产栽培技术示范与推广。主要做法:组织农技专家和农业技术骨干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印发农业技术宣传资料,举办农业新技术培训班(每年培训1万人次以上);开展农情调查、信息收集和整理,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库,到2012年,入库人员1100名;开展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提高实用技术使用率;主推水稻轻型栽培技术,抓好超级稻的示范和推广,开展助农兴粮“一五一”挂牌服务活动,实施“多用一斤种,增收百斤粮”和水稻防早衰示范工程。主推栽培技术主要有:水稻双季高产栽培集成技术、水稻免(少)耕栽培技术、水稻旱育保姆育秧技术、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水稻高产高效综合模式化栽培技术、绿色大米生产技术、水稻增产节水薄露灌溉技术、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水稻秸秆直接还田技术、绿色植保减量控害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新技术等。到2012年年底,全区良种、良法和轻型高产栽培技术累计推广面积20万公顷。
  水稻免(少)耕栽培技术 在收获上一季作物后,不经翻耕犁耙(或少耕犁耙),通过使用除草剂杀灭田间、田埂杂草和禾蔸再生苗,改善稻田土壤结构,节省生产用工和成本,提高单产。技术重点是防除杂草,增加氮肥施用量。该项技术从2001年开始试验、示范,到2012年年底,全区仅有零星使用。
  水稻旱育保姆育秧技术 只用旱育保姆拌种,不须催芽(但要破胸)、种子消毒、秧田施肥和打药,是当前效果最好的水稻育秧技术。技术要点是掌握好拌种量。该项技术操作简便、使用安全,并能节省成本,增产增效。该项技术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试验、示范和推广,到2012年年底,全区累计推广面积1.8万公顷。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以水稻高产群体生育各阶段的形态、生理定量化诊断指标为依据,因种、因时、因地培育适龄壮秧,精确计算基本苗,精确定量施肥,合理水分管理和定量控苗,促进水稻高产群体的形成,最大程度提高土地产出率。该项技术从2009年开始试验、示范和推广,到2012年年底,全区累计推广面积0.3万公顷。
  水稻高产高效综合模式化栽培技术 选好品种、组合当前轻型节本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编制栽培技术模式图。技术要点是将当前一些轻型节本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做到有机组合。该项技术从2008年开始试验、示范和推广,到2012年年底,全区累计推广面积0.4万公顷。
  绿色大米生产技术应用稻鸭共栖、猪沼稻一体化等生态农业技术,生产出符合绿色大米要求的稻谷。重点是选用好高抗品种、选择好栽培模式、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和含毒化肥。该项技术从2005年开始试验、示范,到2012年年底,全区仅有零星使用。
  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水稻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肥料效应和前三年产量水平及目标产量,在合理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数量、施用时期和施用方法,推广配方肥,提高肥料利用率,省劳节本,改善稻米品质,提高水稻产量。该项技术从2007年开始试验、示范和推广,到2012年年底,全区累计推广面积15万公顷。
  水稻秸秆直接还田技术 水稻收割后,将新鲜稻草均匀撒在田里,再进行田间翻耕,或将稻草切碎后还田。该技术可结合使用秸秆催腐剂加速稻草腐烂分解。该项技术从2006年开始试验、示范,到2012年年底,全区仅有零星使用。
  绿色植保技术 通过稻田耕沤治螟、打捞菌核、选用抗病品种、物理防控、生物(生态、生化)防控、主推高效、低毒农药、实施农药减量控害等技术,减少农药污染,确保粮食安全。该项技术从2006年开始试验、示范和推广,到2012年年底,全区累计推广面积6万公顷。
  稻田养鱼技术 将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结合的一种生产方式,种稻和养鱼结合在同一场所,促进稻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使稻田从结构和功能上得到合理改造,发挥稻田生态系统的最大负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稻田产出率,是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该项技术从2001年开始试验、示范,到2012年年底,全区仅有零星使用。
  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 重点推广水稻工厂化育秧及水稻机械插秧技术,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减小劳动强度,提高工效,节约成本。该项技术从2008年开始试验、示范和推广,到2012年年底,全区累计推广面积0.4万公顷。
  稻田油菜免耕直播技术 一种比移栽更适合机收作业的油菜轻简栽培技术。二条晚稻收获后不翻耕土壤,直接在田间开沟、封杀老杂草和平整田间后,播种油菜种子。该项技术从2006年开始试验、示范和推广,到2012年年底,全区累计推广面积1.2万公顷。
  油菜集成高产技术 主推机械开沟、免耕直播、合理施肥、增施硼肥等轻简节本高效栽培技术,因地制宜集成、配套、创新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制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推进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发展,提高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该项技术从2005年开始试验、示范和推广,到2012年年底,全区累计推广面积0.3万公顷。
  油菜增施硼肥技术 硼是油菜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油菜缺硼易发生萎缩和不实,造成减产。以下情况油菜增施硼肥具有明显增产效果:1.土壤缺有效态硼;2.植株体内碳氮比例失调;3.施肥大幅度提高;4.甘蓝型油菜、杂交油菜。该项技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试验、示范和推广,到2012年年底,全区累计推广面积6万公顷。
  油菜生产机械化技术 推广机耕、开沟技术,促进农机与农艺有机结合,提升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油菜生产作业效率和种植效益。该项技术从2009年开始试验、示范,到2012年年底,全区仅有零星使用。
  西瓜整枝压蔓技术 保留主蔓和自主蔓基部发出的一条健壮侧蔓作为副蔓,其余分枝一律摘除。压蔓采用暗压法,即沿瓜蔓延伸位置在地面开一浅沟,然后将瓜蔓埋入浅沟,叶柄露出地面。该技术的运用是夺取西瓜高产优质的重要保证。该项技术从2000年开始试验、示范,到2012年年底,全区仅有零星使用。
  西瓜嫁接技术 嫁接技术是随着保护地作物栽培的发展而兴起的一项新技术,是高效节能温室生产中主要的配套措施。主要是顶插接、舌靠接和劈接三种。通过西瓜幼苗嫁接换根可以有效地防止西瓜蔓割病等病害的发生从而达到少打农药或不打农药来提高西瓜的品质以及提高西瓜的产量和抗病性。西瓜嫁接对提高产量、品质和有效防治土传病害等效果明显。该项技术从2004年开始试验、示范,到2012年年底,全区仅有零星使用。
  西瓜支架栽培技术 支架栽培对小型西瓜、小礼品西瓜种植具有增加密度、提高坐果率、提高产量、减少病害、改善品质等作用,支架的材质可选用竹竿、小杂木等。支架方式可选用篱壁架、人字架或塑料绳吊架。该项技术从2006年开始试验、示范,到2012年年底,全区仅有零星使用。
  西瓜地膜覆盖直播栽培技术 用0.008毫米~0.14毫米厚度的超薄塑料膜(地膜),沿西瓜植株行向紧贴地面全生育期覆盖栽培,实现低成本、早上市效果。该项技术从2002年开始试验、示范,到2012年年底,全区仅有零星使用。
  农业科技成果
  2000年来,吉州区农业科技成果丰硕。区植保植检站主持完成的《美洲斑潜蝇普查及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与应用》分别获吉安市和吉州区2002年度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吉州区水稻病虫草害统防统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项目》获吉安市2003年度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和2003~2004年度江西省农牧渔业技术改进奖三等奖。吉州区菜科所主持完成的科研项目《绿精灵组培快繁生产技术研究》获2006年度市、区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江西牛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参与完成的科研项目《新多酶协同技术生产传统豆奶的新工艺》获2007年吉安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区植保植检站参与完成的科研项目《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新技术推广和防治效益研究》分别获2009年度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7~2008年度江西省农牧渔业技术改进奖获二等奖、2010年江西省农业科教人员突出贡献奖二等奖。区农村能源站参与完成的科研项目《秸秆(稻草)生物气化技术示范项目》分别获2007年度市科技进步奖特等奖、2009年度江西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05~2006年度江西省农牧渔业技术改进奖获二等奖、2008~2010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2009年江西省农业科教人员突出贡献奖二等奖。区植保植检站参与完成的科研项目《绿色植保技术研究和集成推广应用》分别获得2011年度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和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吉州区农机局参与完成的科研项目《吉安市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研究》获2011年度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区植保植检站参与完成的科研项目《生物农药可持续防控水稻主要病虫害技术研究与推广》2012年通过省、市科技成果鉴定。区特种水产管理局参与完成的科研项目《瓦氏黄颡鱼与中华鳖综合养殖技术》获2012年度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江西牛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参与完成的科研项目《新型乳肉兼用杂交牛育种技术及功能乳制品的开发》获2012年度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区农业局组织人员编印了《农民技能培训》《绿色植保技术手册》和《植物保护与防治手册》等技术资料;区植保植检站曾敬富参与编印出版了《农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由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第三节 疫病防治
  动物疫病防治
  2002年5月开始,吉州区全面实施动物免疫标识制度。2003年6月,吉州区防治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成立。2004年2月,吉州区防治高致病性禽流感指挥部成立。2006年6月,吉州区发布“吉州区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并抓好实施。2004年开始,吉州区实行防治重大动物疫病工作责任制,区政府每年与乡镇签订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目标管理责任状,同时抓好每年春秋两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2007年,吉州区完成区、乡镇两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2008年建立村级动物防疫体系。
  2000年起,吉州区落实动物疫病常年补免机制,严格执行国家强制免疫政策,做好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猪瘟、高致病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的强制免疫工作。全区畜禽防疫实行“窝边注射、春秋两防、重点突击、常年补针”制。全区各类畜禽免疫密度为100%,常年免疫抗体平均合格率80%以上。
  2011年,吉州区引进吉安康泰食品有限公司在吉州区工业园建立标准屠宰场,区级生猪定点屠宰场顺利搬迁,定点屠宰场检疫工作得到规范。
  兽医规范化建设
  2000~2001年,吉州区实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项目,总投资60万元。2004~2005年,吉州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项目实施,总投资60万元,用于吉州区动物疫病诊断中心实验室改造,完善动物防疫基础设施,提高动物疫病诊断能力。2006~2008年,全区畜牧兽医站先后列入“全省乡镇畜牧兽医站建设项目”。2008年,根据农业部兽医实验室规范化建设要求,吉州区动物疫病诊断中心按照人员、布局、档案、操作程序等要求,全面进行规范化改造,2011年通过省级验收。2010年,区获助理执业兽医师以上资格5人。2011年,全省开展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人员兽医资格确认工作,确认第一批兽医资格人员22人,2012年确认第二批兽医资格人员7人。
  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
  2006年,国家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启动,吉州建设区、乡镇两级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数据采集终端,全面实现动物从饲养、运输到屠宰各环节的动物标识及信息数据查询和可追溯管理。主要建设内容为:订购完善耳标、网络运行、耳标识读、信息采集、业务票据打印设备、IC卡、SIM卡等仪器设备;完善动物标识管理系统和信息数据库;对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培训。
  兽药经营和兽药质量管理
  2010年,农业部发布《兽药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简称兽药GSP),根据农业部要求,2010年3月1日至2012年2月29日为实施过渡期,2012年3月1日起全面强制实施,届时,全区开展“非兽药GSP经营企业清理活动”,依法取缔非兽药GSP经营企业。吉州区作为吉安市兽药经营质量管理规范首批试点县区,2010年5月起就着手实施兽药GSP管理,先期选定彭聪兽药店等5家兽药经营户进行试点。2011年在全区铺开,对部分GSP检查员和中心城区兽药经营户进行了培训,重点培训《江西省兽药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实施细则》《江西省兽药GSP检查验收评定标准》《江西省兽药GSP检查验收办法》和《江西省兽药GSP检查验收纪律》等。到2012年3月,全区13家兽药经营户GSP工作全部完成,畜产品质量安全更有保障。吉州区兽药GSP实施工作,得到江西省和国家农业部的肯定。
  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
  2000年开始,吉州区开展农作物病虫情报进村入户工作,在水稻、蔬菜、柑桔等作物上推广”三生三诱”等非化学防治、科学用药等绿色植保技术。到2012年底,全区建立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减量控害示范区15个,累计应用面积14万公顷(次)。通过绿色植保技术集成的推广和应用,全区农作物减少农药用量30%以上,防治效果提高5%~15%,亩均增收节支40元~100元。
  2005年开始,全区大力推进统防统治。到2012年,全区有专业化防治组织15个,专业防治人员120人,担架式机动喷雾机10台(套),大型施药机械2台(套),机动喷雾器30台(套),手(电)动喷雾器150台(套)。2012年全年防治服务面积2000公顷,专业防治和统防统治面积2.4万公顷(次),病虫防治效果普遍提高3~5个百分点,亩均防治效益增加15元~30元。
  农业植物检疫
  随着2000年《江西省植物检疫办法》和2004年《江西省植物保护条例》的出台,吉州区全面开展柑桔黄龙病、溃疡病的普查与防治,做好下列病虫害的监测防控和疫情普查:细菌性条斑病、菟丝子、稻水象甲、梨枯梢病、花生黑腐病、扶桑绵粉蚧、黄瓜绿斑驳花叶病、蔗扁蛾、红火蚊、葡萄根瘤蚜、美洲斑潜蝇、柑桔大、小实蝇等农业有害生物,摸清了各种有害生物的危害和分布。2010年9月,吉州区首次发现扶桑绵粉蚧,并进行了销毁。
  2007年,吉州区晚稻新发生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对晚稻生产产生较大影响。病情发生后,吉州区制定防控技术方案,以预防为主,抓秧田保大田,坚持秧田预防、防飞虱抗病毒一起抓。即抓住播种前、秧苗一叶一心期、拔秧前2~3天、分蘖初期四个关键时期,抓好种子处理、秧田施药保护、秧苗带药移栽等预防措施的落实,把危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确保水稻生产安全。
  2008年,根据江西省农业厅要求,吉州区安装使用全国检疫平台系统,并投入运行,实现了网上办证。
  病虫监测预警
  2004年,吉州区引进佳多自动虫情测报灯,安装在长塘和白塘的稻田中,将每天收集的灯下虫量与田间调查虫情进行对比、分析,根据对比分析结果发布病虫害情报,指导农民科学防治。2004年以来,每年编发病虫情报及病虫发生趋势20期左右,中长期预报准确率85%以上,短期预报准确率95%以上。2007年,江西省植保植检局把吉州区列为省级蔬菜病虫害测报联系点。。同年6月14日,吉州区成立农业病虫灾害防控指挥部,农作物防病灭虫工作提升为政府行为。2012年,吉州区植保田间观测场及应急药械库建设项目列入农业部2012年植保工程项目,总投资90万元,项目实施后,可以更加有效地提升全区病虫害监测预警能力。

知识出处

吉安市吉州区志(2000~2012)

《吉安市吉州区志(2000~2012)》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上限起于2000年8月,下限断至2012年12月,分自然环境、建置区划、人口民族、乡镇、街道办事处、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交通运输、供电供水供气、邮政通信等36个篇目及附录,详细记述了吉安区建区12年来的发展变化。

阅读

相关地名

吉安市吉州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