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市场监督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市吉州区志(2000~2012)》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2000043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市场监督管理
分类号: F203.9
页数: 3
页码: 535-537
摘要: 本节记述了2000年—2012年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市场监督管理发展情况。
关键词: 市场管理 行政管理 吉州区

内容

2000年,水沟前农贸市场由香港中东企业集团公司投资改造扩建。从4月5日开始,水沟前农贸市场关闭,临时设市场于小桥。6月,该工程破土动工,11月18日建成投入使用,并举全局之力培育水沟前市场,由局后勤服务中心监管其物业管理。同年,原县级吉安市政府将城北市场改造列入吉安市民营经济“54321”目标。4月28日,吉安市房地产开发公司取得城北市场土地开发权。另外,五岳观商城有限公司与江西省市场学会联合在五岳观商城2楼开办五岳观家具城。吉安贸易广场二期工程动工兴建。
  2001年2月,按政府要求开展对城南专业市场集群的建设,引资进行论证和协调工作。3月,五岳观商城有限公司出资17.8万元,对五岳观商城底层农贸市场摊位设施进行改造。4月1日改造后的五岳观商城底层农贸市场投入使用。该市场改造后,有各类摊位265个,是当时全区硬件设施最规范的农贸市场。4月19日,城北市场改建后正式投入使用。
  是年,按照国办发〔1998〕41号和赣府发〔1999〕17号及吉市府发〔2001〕48号文件要求,区工商局与区政府签订《工商部门自办(联办)市场和分流人员移交协议书》,与区市场物业管理服务中心签订《吉州工商分局办管脱钩移交总协议》,当年11月11日起,将产权或承担物业管理的市场移交区物业中心管理,进行了市场办管脱钩移交工作。共移交自办市场6个,联办市场1个,投资参办市场2个。此后,吉州工商分局不再承担对市场的开办与物业管理,转向对市场的培育。
  2002年8月23日,省政府批转省工商局《关于江西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办管脱钩和移交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该《通知》明确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与市场开办者在商品交易市场内的职责。工商部门的职责是依法加强对市场开办者、经营者的宣传、教育和监督,督促其落实管理、服务措施;同时,要指导、督促和协助市场开办者整治场内秩序、卫生,落实安全措施,并加强场内的经济秩序管理,倡导文明经营、依法经营。9月,由吉安市金建实业有限公司投资,对文山市场实施转制工作基本完毕。其底层改制为万家福超市,首次实施“农改超”工程。同月,署前街临时设立署前街市场。原文山市场底层经营户迁入其内经营。
  2003年元月,吉安市鼎晟房地产开发公司投资1000万元,开始新建书街市场。长岗北路市场由吉安市吉福购物广场有限公司改造为吉福超市。五岳观市场由吉安市好润佳购物广场有限公司改造为好润佳购物广场超市。拆除阳明东路区委、区政府大院全部房屋,由浙江丽水凯震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兴建大型商城。是年,相关人员移交市政府及市场物业管理部门。至此,办管脱钩工作全面完成。
  2004年,针对部分地区禽流感疫情发生的严峻形势,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了防控预案,努力把各项预防措施落到实处;加强信息沟通,严密关注疫情动态,确保在第一时间内掌握工作主动权;按照属地监管原则,对辖区内屠宰点、养殖户、经营户进行了全面排查和登记造册,准确掌握禽类来源、销售动向等基本情况;督促市场主办单位、物业部门和经营户开展卫生整治,加强环境卫生清扫和消毒工作,发放消毒药水20余瓶,坚持每天消毒。其间,共出动执法人员870余人次,检查屠宰点、零星销售点、加工点、养殖户和经营户376处,有效地做好了防控工作。同年,还积极探索实施了商品市场准入制度。以落实“食品药品放心工程”为契机,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为重点,在城区各大、中型市场、超市推行实施了商品市场准入制度,主要以食品、农资、易燃易爆物品、家电五金建材为主的四类商品,规定四类商品必须具备“四证、二照、一书”方可上柜销售,并且经营者在购销过程中必须建立重要商品经营台账,以追踪问效,确保消费安全。
  2005年,根据《江西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流通领域农资商品准入实施办法》,制定和完善了农资经营户商品质量进货检查验收制度、农资商品市场准入备案制度、农资经营户商品质量保证承诺制度、农资商品投诉举报制度等。在种子的质量监管中,要求业主实行“两账两票、一卡一书”制度、留样备查公示制度。
  2007年,进一步加大了农资市场专项整治力度,主要采取了市场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农资市场专项整治。对全区68户农资企业进行了清查,建立了档案,并按照经营户的诚信情况给予了信用等级的评定,共评定A级经营户20户、C级2户;在辖区继续实行了农资商品市场准入制度,制定和完善了农资经营户商品质量进货检查验收制度、市场准入备案制度、质量保证承诺制度、投诉举报制度等;继续实行种子留样备查公示制,强化对水稻种子的监管;严厉查处假冒伪劣、损农害农案件,对20批次的复合肥、7批次农用柴油机进行了抽检,其中查处复合肥不合格9批次8.7万公斤、不合格柴油机5批次,案值达20余万元。
  2008年,针对“三鹿”奶粉事件,及时成立了奶粉市场监督管理领导小组,建立了24小时值班制度,实施“六项措施”对全区各奶粉经营户进行拉网式清查,对问题奶粉下架退市,做到数据清、去向明,共下架奶粉5734公斤;审查奶粉经营户主体资格是否合法;索证索票和食品台账是否相符;对经营户所经营奶粉的品牌进行统计;要求投诉处理一定要及时,应急措施一定要到位。
  2009年,以出租屋、居民楼、高校或校园周边、城乡结合部等为重点区域,开展打击黑网吧专项整治行动。坚持完善制度与严格执法相结合。不断完善和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网吧经营行为,使网吧业主规范经营,安全经营,文明经营;坚持服务引导与行政处罚相结合。倡导网吧“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管理”,加强行业自律。对少数接纳未成年人上网的网吧业主进行了批评并及时向文化部门通报,最大限度地杜绝了未成年人上网现象。同时,继续深入开展“红盾护农”行动,认真清理农资经营主体资格,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按照经营户的诚信情况给予信用等级的评定,共评定A级经营户44户、C级3户。
  2010年,针对市民热议的“地沟油”事件,分段进行了4次“地沟油”专项整治,清查了全区212户食用油经营户(含农村41户),未发现问题食用油。同时,加大节假日食品市场整顿力度,扎实开展了春节、五一等节日市场整治6次,共出动执法人员965人次、出动执法车辆209台次,检查各类食品经营主体1438户次,下发责令改正通知书99份,向相关部门函告16次。立案查处食品案件26件,其中注水牛肉案12件,其他食品案件14件,为市民营造了良好的安全消费环境。
  在规范农资市场秩序方面,对75户农资经营户进行了信用分类,其中A级72户、B级3户。并与相关部门加大推进农资安全示范店建设的力度,共建立农资示范店6个。在对种子、肥料(主要是复混肥)、农药、农机及其零配件等专项执法中,共出动执法人员360人次,车辆20台次,检查农资经营户75户次,取缔农资无照经营2户,受理农民投诉农药案件5件,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6000元。同年,还开展了网络监管试点工作。对辖区内的网络商品和服务经营主体,开展了一次全面的普查。重点建立了58个具有交易性的网站基本台账。10月22日,吉州区个体私营经济协会互联网行业分会正式成立,这是全省首个互联网行业协会,该行业分会发展会员28名。会员本着诚信为本,“合作、公平、发展、自律”的精神,共同签订了互联网行业分会信用自律公约。互联网行业分会的成立,有利于加强行业自律,积极开展信用建设,促进吉州网络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2011年,为4家网站经营者办理了工商登记,免费为150多家网络商品服务经营者办理了经营性网站备案登记,并建立了电子台账。消费者或交易对象只要点击该企业的网站或网页,就能显示工商登记等方面的信息。还规范了网络经营者的网上信息内容,纠错210多处。开展网上巡查300多次,实地巡查100多次。在农资监管方面,实行了农资商品信用分类监管,对全区75户农资经营主体进行了信用分类,评出2户为A类、13户为B类,建立农资示范店5个。
  2012年,坚持“五结合”,即结合“市场主体增量”行动,继续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结合行政指导,继续培育农村经纪人;结合新农村建设,继续推进“合同帮农”工作;结合红盾护农,继续推行放心农资下乡;结合维权网络建设,继续推进“一会两站”规范化建设。全区共登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58户;培育农村经纪人87户,并重点帮扶了肉鸡、蔬菜和二手车特色经纪人;指导签订各类涉农合同61份;发放“红盾护农”执法报务卡800余份,与全区76户农资经营户签订了《农资经营户承诺保证书》。

知识出处

吉安市吉州区志(2000~2012)

《吉安市吉州区志(2000~2012)》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上限起于2000年8月,下限断至2012年12月,分自然环境、建置区划、人口民族、乡镇、街道办事处、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交通运输、供电供水供气、邮政通信等36个篇目及附录,详细记述了吉安区建区12年来的发展变化。

阅读

相关地名

吉安市吉州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