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五年规划的制订与实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市吉州区志(2000~2012)》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2000041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五年规划的制订与实施
分类号: F123
页数: 3
页码: 516-518
摘要: 本节记述了2000年—2012年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五年规划的制订与实施发展情况。
关键词: 规划管理 计划管理 吉州区

内容

撤市设区以来,吉州区共编制了3个五年计划(规划):《吉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吉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吉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五”计划(2001~2005年)
  “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较大成就。一是国民经济快速增长。2005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9.5亿元,比2000年增长67.6%,年均增长10.9%,超出“十五”计划2.4个百分点。全区三:次产业结构为13.9:39.3:46.8,与2000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7.6个百分点;全区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55亿元,年均增长28.5%,超出计划18.5个百分点。全区财政总收入17116万元,实现4年翻番,比2000年增长115.2%,年均增长16.6%,超出计划7.1个百分点。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2亿元,比2000年增长64.7%,年均增长10.5%,超出计划0.5个百分点。二是对外开放不断深入。至2005年,全区取得外贸进出口自营权企业有23家,实现出口货值723万美元,比2000年增长7.8倍,年均增长54.5%。累计利用外资7640万美元,引进内资29.75亿元,引资总额超过前15年的总和。三是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积极参与中心城区改造建设,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城市框架不断拉大,城市形象全面提升。吉州大道、沿江路、迎宾大道等高标准城市道路建成通车。新增有形商贸市场近30万平方米,建成水沟前市场、书街市场、阳明商城、鼎泰步行街等市场建设项目。完成滨江二期和三期、吉安饭店改造、名人花园等房地产项目。赣粤高速吉安北连接线工程、滨江四期、正丙角农民新村、中寰名城、金鹏花园、康居帝景湾、庐陵文化生态园等项目正在建设之中。投入8200万元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180千米,全长46.24千米的西四乡联网公路建成通车,城区至乡镇的公路交通网络基本形成。投入8790万元改善农村水利设施和堤防建设,其中防洪工程投资7900万元,切实增强了赣江堤和禾埠堤的抗洪能力,兴建和完善山塘水库304座,改造渠道26千米。兴建“户户通”工程2500户,兴建沼气池1000座。绿色生态环境有效改善,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627公顷,植树造林2085公顷,绿化覆盖面积642公顷,城市公共绿地面积225.49公顷。四是社会事业协调推进。深入开展“三城同创”活动,涌现出23个省级文明单位和一大批市级文明单位,先后荣获“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全省创建卫生城进步奖”等称号。新增城镇就业1.5万余人,2005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604元,比2000年增长82.9%,年均增长12.8%,超出计划4.8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678元,比2000年增长49.7%,年均增长8.4%,超出计划1.6个百分点。
  “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年)
  “十一五”时期,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主要体现在:一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主要经济指标均翻了一番以上。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61.7亿元,年均增长15.7%,是2005年的2.1倍;财政总收入5.23亿元,年均增长25%,是2005年的3.1倍;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2.6亿元,年均增长33.3%,是2005年的4.2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1亿元,年均增长18.5%,是2005年的2.3倍;外贸出口1亿美元,年均增长69.1%,是2005年的13.8倍。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符合中心城区功能特点的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取得长足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化工、食品加工四大主导产业迅速壮大,园区经济成为重要增长极;传统服务业积极向现代服务业转变,一批特色功能街区相继建成,城南专业市场初现雏形,肯德基、苏宁电器等商业巨头成功引进,旅游资源得到深入挖掘,服务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二是城市面貌进一步改观。全力参与中心城区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城区道路网络逐渐完善,老城改造步伐不断提速,小街小巷改造及路灯复明工程全面推进,一大批现代生活小区和安居工程拔地而起,城北片区抓紧开发建设。“十一五”期间,为中心城区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国家级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荣获“国家人居环境奖”作出了积极贡献。三是农村发展步伐加快。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农业产业化水平明显提升,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小城镇建设有序推进,长塘镇被列为首批创建省级示范镇。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村交通、水利、基本农田建设不断加快,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持续改善。四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升,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547元,年均增长12.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666元,年均增长12.6%。社会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城乡就业体系不断完善;教育发展水平持续提高,学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卫生事业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取得明显成效;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区、乡、村三级文化网络基本建立;社会治安明显好转,群众安全感进一步提高。五是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成效明显。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1.8%,城市绿地率为41.55%,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2.72平方米,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9.7%,地表水和饮用水水源地全年均达到Ⅲ类以上水质标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污染治理水平明显提升。节能减排稳步推进,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期间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减排任务。
  “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
  吉州区坚持高起点、高要求,委托井冈山大学商学院编制区“十二五”规划纲要,委托南昌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编制区现代服务业和新型城镇化两个专项规划。按照“领导高位推动、专家精心研究、基层多方联动、社会广泛参与”的原则,组织编制了《吉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并完成了21个专题发展思路课题研究和15个专项规划编制。同时,谋划并储备了“十二五”期间重大项目160余个,涉及各个领域,20余个重大项目列入市级以上规划。《规划纲要》经区人大三届五次会议审议通过。《规划纲要》提出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积极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坚持“主攻项目、决战两区”战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发展城市经济为根本,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服务业现代化进程,提高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促进社会和谐进步,不断开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新局面,把吉州区打造成工业经济优强区、商贸服务核心区、安居创业首选区、和谐发展先进区,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规划纲要》提出预期目标:到2015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113亿元,年均增长13%,人均生产总值超过31400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8.0:38.0:54.0;财政总收入到2015年达12亿元,年均增长18%;地方财政收入达到7.1亿元,年均增长16.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42亿元,年均增长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6.8亿元,年均增长18%。与此同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重大进展,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乡发展更加协调,居民收入大幅增加,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努力建成“小康吉州、宜居吉州、和谐吉州、开放吉州、生态吉州”。《规划纲要》提出主要任务:一是加快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二是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三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型镇村。四是坚持自主创新,实施科教兴区。五是注重节能环保,建设生态吉州。六是切实改善民生,构建和谐吉州。七是坚持改革开放,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八是完善工作机制,确保目标实现。

知识出处

吉安市吉州区志(2000~2012)

《吉安市吉州区志(2000~2012)》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上限起于2000年8月,下限断至2012年12月,分自然环境、建置区划、人口民族、乡镇、街道办事处、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交通运输、供电供水供气、邮政通信等36个篇目及附录,详细记述了吉安区建区12年来的发展变化。

阅读

相关地名

吉安市吉州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