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武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市吉州区志(2000~2012)》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20000404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武装
分类号: E289.56
页数: 7
页码: 501-507
摘要: 本章记述了2000年—2012年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武装力量发展情况。
关键词: 武装 军事 吉州区

内容

第一节 机构
  人民武装委员会与国防动员委员会
  人民武装委员会 中共吉州区人民武装委员会(简称区武委会),是区委领导地方武装工作的常设机构,行使境内武装工作中重大事项决定权。委员会由区长任主任,联系民兵预备役工作的区委副书记、副区长和区人武部主要领导任副主任,委员由党、政、群相关部门负责人兼任。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区人武部副部长或军事科长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工作。区武委会的职责是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有关人民武装的方针政策,研究解决人民武装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保证人民武装建设等各项任务的完成。
  国防动员委员会 1995年12月,成立吉安市国防运动委员会,2000年8月,因撤市设区,改为吉州区国防动员委员会(简称区国动委),由区委书记任第一主任,区长任主任,区人武部部长任常务副主任,联系民兵预备役工作的区委副书记、副区长和区人武部政委任副主任,成员由区人武部各科室,区委办、政府办、发改委、公安、组织、宣传、教育、财政、交通、城建、电信、卫生、民政、科技等部门负责人组成。下设综合、人民武装动员、经济动员、人民防空、交通战备、政治动员、信息动员、科技动员8个办公室。区国动委的职责是贯彻上级有关国防动员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指示,监督国防动员法规的实施和国防动员计划的执行,组织领导全区的人民武装动员、国民经济动员、人民防空、交通战备、科技信息等工作,做好应付突发事件和高科技条件下局部战争动员的准备工作。
  区人民武装部
  区人民武装部(简称区人武部)既是中共吉州区委的军事部门,又是区人民政府的兵役工作机关,接受上级军事机关和区委、区政府的双重领导,区委书记兼任区人武部第一书记。
  1986年5月,人武部由军队建制改为地方建制,为副县级单位,继续领导民兵预备役工作。1996年4月,收归军队建制,隶属吉安军分区,为正团级单位,工作任务不变。
  2004年军队进行体制改革,撤销副部长编制。2005年又恢复副部长编制。2012年底,区人武部内设军事、后勤、政工3个科室,干部7人,职工9人;下设基层人民武装部25个。
  2000年以来,区人武部出色完成区委、区政府和军分区赋予的各项任务。年,连续3年被吉安军分区表彰为征兵工作先进单位。2010年,吉州区抗洪抢险民兵分队被省军区表彰为先进集体。2009~2011年,连续3年被吉安军分区评为全面建设先进单位。2012年,被省军区表彰为创先争优先进团党委。
  基层武装部
  乡镇、街道、行政和企事业单位的武装部,系国防体制的组成部分和负责民兵预备役工作的基层工作机构。2005年,全区所辖基层武装部31个,其中乡镇、街道武装部11个,企业武装部8个,事业单位武装部12个。2010年,基层武装部经压缩精简为22个,其中乡镇5个、街道6个、行业9个、企业2个,专武干部34人。2012年,区人武部协调区委、区政府,成立区农业局武装部、区交通局武装部和区卫生局武装部,基层武装部增至25个,其中乡镇5个、街道6个、行业12个、企业2个,专武干部39人。
  2000年以来,先后有60个基层武装部被区委、区政府、区人武部和吉安军分区表彰为先进武装部。乡镇、街道武装部长为同级党委领导成员,行政事业单位武装部长为同级副职职务,企业单位武装部长为同级中层领导职务。各基层武装部受同级地方党委和区人武部的双重领导。
  第二节 民兵
  民兵是群众武装组织,是国家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战时承担防卫作战、支前保障、兵员动员和军事威慑任务。平时参加地方经济建设,适应新时期“战场”和“市场”发展的需要。
  组织建设
  2000~2003年,以生产比较稳定的国有企业、城区附近和交通相对发达的乡镇为重点,根据未来可能担负的任务,对全区民兵组织进行调整。在上市股份制企业、街道社区等单位建立民兵组织,同时,新组建民兵舟艇应急分队。加大民兵集结点验力度,分别对联创、北门、兴桥等民兵应急分队进行点验,提高民兵遂行任务的能力。加大基层规范化建设力度,统一基层建设标准要求,规范各类图表、制度、登记册、簿等资料。乡镇、街道人武部配备电脑,提高辖区民兵遂行任务的能力。
  2004年,加大行业系统、企事业单位人武部和村级民兵营(连)规范化建设力度。对已达标的单位,认真组织“回头看”,在建立资料、开展活动等“软件”方面下功夫,全面巩固规范化建设成果。对基本达标的单位,坚持标准,针对不足,重点攻关,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积极创造达标条件。
  2005~2007年,围绕反“台独”应急作战准备和平时可能遂行的各种应急任务,对民兵编组的方法进行改进,从以往通盘布局、任务平摊的传统编组方法,调整为向街道社区、行业系统、民营企业侧重。2007年有民兵9530人,其中基干民兵2628人,编组民兵专业技术分队9个141人,民兵对口专业分队25个1122人。民兵在位率和专业对口率都得到较大提高,遂行任务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2008~2010年,按照“力量与任务对接、与方案对接、与装备对接、与训练对接”要求,合理调整结构,重点部署在人员相对集中、便于管理、便于机动、离重要目标较近的乡镇、街道,有利于召集和使用,在全区组建一支125人应急连的基础上,各乡镇组建一支30~40人的民兵应急排。
  2011~2012年,按照“平时能应急、战时能应战”的要求,对2600名基干民兵进行编组,努力建设一支平战结合、适度管用、质量效能型的后备力量。基干民兵连有37个,编有心理战、应急维稳、通信维护、道桥抢修、医疗救护、公路运输等37个专业分队。另外,还编有人防、交战等7支分队450人。
  军事训练
  训练原则与对象 民兵军事训练按照“战训一致、突出重点、分类施训、注重实效”的原则进行,由区人武部统一领导,各基层人武部组织实施。训练时间一般定在每年的4~5月份,分4期进行,每期15天,训练地点主要在民兵训练基地。在训练对象上,压缩步兵分队训练,加强专武干部、民兵干部训练,突出民兵应急分队和专业技术分队训练。在训练内容上,按照总参谋部《民兵军事训练大纲》实施,逐步由以基础训练为主向遂行作战任务的使命课题训练转变;由以零散的单课目战术训练为主向系统的协同训练转变,以适应军事斗争准备的需要。
  训练内容与成果 2000~2012年,举办专武干部、民兵干部和基干民兵训练26期,完成军事理论,高科技知识、重机枪、四零火箭筒、六零迫击炮等科目的学习训练任务,参训率、合格率、储备率均为100%。
  2000年,抓新“三打”,训练高射分队打武装直升飞机、打巡航导弹、打隐形飞机。是年7月,高射分队参加省军区组织的科技练兵汇报表演,取得圆满成功。
  2001年8月上旬,民兵应急分队完成对桥梁目标防卫作战实兵演练。10月份,完成军分区赋予的参加省军区组织的“一线指挥部”建设座谈会汇报演示。
  2002年初,按照“理论先行、实兵论证、总结经验”的步骤,重点对民兵干部、民兵应急分队、专业技术分队共同科目和对口专业分队补差训练,作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制作部分教学录像和课件,组织实兵论证和现场观摩,总结训练成果。5月份,安全圆满地完成民兵高炮实弹射击任务,经考核验收,总评成绩优秀,2发直接命中拖靶。根据民兵应急分队平时担负急难险重任务的需要,当年还重点突出维稳行动、平暴制乱、抗洪抢险等课目的训练。
  2003年,根据省军区、军分区统一部署,认真借鉴新干县训练改革试点经验,组织民兵伪装防护分队训练改革试点,先后两次派员到南昌陆军学院进行学习。
  2004年,区民兵训练进行4期,完成训练任务400名,其中民兵应急分队训练为160名、单37高炮专业技术兵训练为60名、伪装防护分队训练为53名、普通兵训练为127名。针对上级赋予区城市防卫作战试点任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先后到省军区、南昌陆军学院,就演示汇报课目进行分析、论证,就城市防卫作战理论进行研究和探讨,针对训练装备缺乏的实际,不等不靠,积极想办法解决,重点改进教学手段,在保持原有好的训练手段基础上,利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课件,并把它用于教学实施过程中,使得所研究的武器装备性能表现形象直观,民兵更容易接受,效果更明显。
  2005年,以科技练兵为牵引,以提高“打赢”能力为目标,抓科技兴训,抓人才培养,抓改革创新,抓训练安全,确保民兵应急分队,完成“保畅通”行动战备等级转换使命课题演练任务。
  2006年,完成民兵军事训练任务610人,其中民兵应急分队160人,专业技术兵113人,普通兵127人,并协助军分区完成市舟艇应急营骨干集训。
  2007年,参加军分区组织的“井冈-2007”网上演习,带实兵实装对城市管制和通信光缆抢修方案进行演练。
  2008年,按照“平时能应急,战时能应战”的要求,紧贴应急作战中民兵医疗救护分队可能担负的任务,采取“战场模拟、情况诱导、自导自演、研练结合”的方法,突出快速集结与展开、快速救护与后送等内容训练,积极探索现代条件下,民兵医疗救护分队训练的内容和方法,总结梳理“四个一”成果(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一套切实可行的训练方案和民兵医疗救护分队行动预案,一套训练教案资料,一盘教学影像光盘),高标准地完成军分区赋予的民兵医疗救护分队训练试点任务,为全面推进民兵后勤专业分队训练,提升民兵医疗救护分队,遂行多样化任务战斗力奠定坚实基础。
  2009年,组织森林灭火分队、航空监测分队、气象分队等243人,奔赴井冈山参加全市森林灭火演练。
  2010年,组织30人的信息作战分队、65人的勤务保障分队、260人的应急分队、204人的重点目标防卫队伍专业训练,有效提升遂行任务和应急作战能力。
  2011年,组织为期3天的应急指挥所开设训练,参加军分区组织的舟艇骨干集训,并组织抗洪抢险分队舟艇救生演练,协助市人防办完成30人的人防分队训练。
  2012年,组织专武、民兵干部集训4期,参训人数176人。
  应急行动
  2000年,成立区民兵应急分队,参与应付突发事件抢险救灾和维护社会治安工作。2001年,派出干部、职工和民兵预备役人员2000多人次,出动车辆20多辆次,参加抢险救灾13次,抢运各种物资3万余千克。2002年5月,兴桥镇发生森林大火,区人武部组织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1000余人紧急出动,经过6小时的连续奋战将山火扑灭。6月抗洪抢险,出动现役干部50人次、民兵预备役人员600人次,冲锋舟90艇次,车辆12台(辆)次,疏散群众2190人,抢救受困群众4000人。新华社、江西电视台、吉安电视台对此进行报道,省军区在全省范围内介绍事迹。同年,在中共十六大召开期间,人武部成建制组织民兵预备役人员圆满完成“保交护路”任务。
  2003年8月,吉安市普降暴雨,永新、吉安等县遭受特大洪涝灾害,区人武部派出民兵预备役人员120人,冲锋舟16艇次,支援兄弟县抗洪抢险。转移被洪水围困群众3000人,物资1.6万千克,牲畜300头。2004年,组织民兵参加创“三城”活动,清扫垃圾60万千克,清洗垃圾广告2万条,拆除违章建筑10间。2005年6月,吉州区发生特大洪涝灾害,禾埠、曲濑、兴桥等乡镇30个村庄被淹,受灾群众达10万余人,区人武部紧急组织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2300人赶赴救灾,转移受灾群众2685人、牲口380头,挽回经济损失3000余万元。
  2006年防汛期间,11个乡镇、街道的2320名民兵,作为区委、区政府的抗洪抢险突击队,齐装满员、整装待发,随时准备遂行任务。2007年,组织机关干部职工和民兵应急分队890人次参加抗洪抢险,抢救灾民170人。同年10月,长塘镇、兴桥镇等地多处发生森林大火,驻区部队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2000人主动出击,连续奋战2个昼夜,将30处山火扑灭。转移被山火围困群众120人、牲口50头。
  2008年,组织民兵预备役人员2300人次参加抗冰救灾、抗洪抢险、森林扑火、奥运安保等活动。2010年6月,全区连续普降强暴雨,11个乡镇、街道不同程度受灾,其中兴桥镇、樟山镇、曲濑乡、禾埠乡灾情最重。人武部紧急出动1200名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投入救灾一线,抢救转移被洪水围困群众3200人,物资3万千克,成功处置险情3起,挽回经济损失1200万元。11月中旬,部领导率全体干部职工及专武干部和部分基干民兵400人,到曲濑镇长乐大堤进行冬修水利大会战活动,对河堤进行加土加固。2012年5月,出动民兵应急分队120人,到樟山镇进行抗洪抢险,转移群众230人,挽回经济损失300万元。
  军民共建
  13年来,区人武部每年都开展以互学、互帮、共创双拥模范区为内容的军民共建活动。为曲濑上塘小学、兴桥中心小学等4所学校捐书3万册,仅2010年为兴桥中心小学捐书17000册,被中央电视台七套《生活567》栏目报道宣传;与曲濑上塘小学开展“大手牵小手”活动,为贫困学生捐款2.8万元,捐物1000件;与长塘、兴桥、樟山的8个村建立扶贫帮困活动,捐赠扶贫款近10万元,联系科技扶贫项目20个,帮助群众脱贫300户。组织广大民兵预备役人员开展“科技助春耕”、“助民抓‘双抢’”活动,帮助外出务工人员春耕133公顷,抢收抢种106公顷。义务植树4.5万株,完成水利冬修土方18万立方米。
  第三节 兵役
  兵役制度
  按照1984年5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规定,区内实行义务兵役制为主体的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服现役年限为陆军3年,海军、空军4年;服现役期满后,根据本人自愿,可超期服现役,陆军1~2年,海、空军1年。1998年12月29日国家对义务兵役制度进行修改,将义务兵服役期限一律改为2年,志愿兵改为士官,实行分期合同制,取消义务兵超期服役的规定。退出现役的士兵和军官以及其他符合服兵役条件的公民,在规定年龄内服预备役。至2012年,区内均按修改后的兵役制度执行。
  兵员征集
  征兵机构每年征兵工作开始,均成立区征兵领导小组,区长任组长,联系武装工作的副区长、区人武部部长、政委任副组长,公安、宣传、监察、卫生、民政、教育、财政、交通、粮食等单位的主要领导为成员。下设征兵办公室,由区人武部副部长或军事科长任主任,设秘书、政审、体检、宣传、监察5个组。其职责是:征兵宣传、体格检查、政治审查、纪律监察和新兵交接工作;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解决征兵工作中的疑难问题。
  兵役登记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规定,凡在当年12月31日前年满18周岁,符合应征条件的男性公民,不分民族、种族、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和受教育程度,均应进行兵役登记。每年8~9月份,区征兵办公室组织各乡镇、街道,在村(居)委会设立1~2个兵役登记站,开展兵役登记工作。应登记人员到户籍所在地进行兵役登记,填写“兵役登记表”。登记机构依照法律规定,分别确定应征、缓征、免征、不征或者转服、免服、不服预备役等事项。经初审初选合格者,定为预征对象,签发《兵役证》和《预征对象通知书》,参加应征活动。
  检兵定兵 按照兵员征集程序,预征对象确定进行体格检查和政治审查,从双合格的预征对象中择优定兵。
  体格检查 选调业务精、原则性强的医务人员组成体检组,按照国防部颁发的《应征公民体格检查标准》进行体格检查。由基层人武部组织初检,区统一组织复查、抽查。1992年开始体检站实行全封闭体检。2007年始,体检增加特检,开展艾滋病、吸毒检查和心理测试等项目。
  政治审查 联合公安、监察等部门组成区、乡镇(街道)两级征兵政审组,对体检合格的预征对象进行政治条件审查。乡镇(街道)负责初审,区统一组织复审。复审主要是调查核实预征对象的年龄、文化程度、家庭基本情况,重点审查思想动态和现实表现,确保兵员政治质量。
  定兵体检、政审结束后进行定兵。按照择优定兵和集体定兵的原则,实行大中专毕业生、党团员、先进工作者、红军后代、农村高中毕业生、专业技术人员优先征集。在政治思想好、身体素质强、文化程度高的预征对象中好中选优。集体定兵采取自下而上集体研究的方法进行,先由乡镇筛选出初定人员名单,区征兵办公室提出初定方案,召开区征兵领导小组成员和接兵部队负责人联席会议,集体讨论定兵,并将预定人员单张榜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第四节 国防教育与人民防空
  国防教育
  2001年9月,成立吉州区国防教育领导小组,由联系武装工作的区委副书记任组长,区人武部政委、区委宣传部部长任副组长。同年,区委、区政府、区人武部联合下发《关于在全区开展国防教育活动》的文件。文件要求树立全民“国无防不立,民无防不安”的国防意识。2003年,贯彻《江西省国防教育条例》、《小学、初中国防教育纲要》,在中小学开设国防知识教育课;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举办少年军事夏令营,对学生进行国防、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区领导在区电视台发表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以下简称《国防法》专题讲话;区直各单位开辟《国防法》宣传教育专栏;区委党校开设国防教育课;区人武部与区委宣传部联合在城区广场设立《国防法》宣传站,印发宣传教材3000余份,解答咨询2000余人次。2004年,区人武部编印国防教育宣传资料2万余份发至民兵基层组织,对民兵进行国防法规、爱国主义和“反台独”、民兵职能使命教育,强化国防观念。2008年,结合“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区人武部、区司法局、市人防办,在城区人民广场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宣传教育活动,印发宣传资料3000余份;区直单位和各乡镇、街道举办国防教育图片展和宣传栏60期。
  人民防空
  人防机构 2001年1月,吉安市人民防空办公室(简称人防办,撤地设市后改称吉州区人防办)整体上划。2007年9月,经市编委批准增挂市民防局牌子(职能待政府机构改革后定)。人民防空办公室由军队和地方政府共同领导,以政府管理为主,是政府的常设办事机构(2009年省政府机构改革时将省人防办变更为政府常设机构)。人民防空经费由国家和社会共同负担,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担的人民防空经费,列入地方各级预算。市人防办为正县级行政机构,内设综合科、工程科、指挥通信科。下辖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人防监察支队、指挥工程管理中心、通信站。主要职责为:负责《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办法》等法律、法规的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关于人民防空工作的方针、政策,拟订本市人防工作的规章和措施。
  人防工程 始终坚持“以建为主、应建尽建”和“质量重于生命、安全重于泰山”的原则,狠抓人防工程建设和质量管理工作,市政府办公室出台吉府办发〔2004〕4号、吉府发〔2004〕31号和吉府办字〔2007〕256号等一系列关于加强人防工程建设和质量管理的规定,中心城区防空地下室建设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人防工程面积建设是“九五”规划期前总和的3倍,人防工程平战结合利用率提升30个百分点。在人防工程显著位置,都设置“防空(防灾)应急避难所”等应急标识牌。
  通信指挥信息化市人防指挥局域网、人防地面指挥系统和地下应急指挥系统,基本实现自动化控制。2001年7月23日,市政府印发《吉安市人民防空警报设施管理规定》,规定每年9月18日为防空警报试鸣日,2005年8月,省国动委《关于确定江西省人民防空警报试鸣日的通知》规定,每年的9月18日为江西省人民防空警报试鸣日;加强防空设施的维护保养,防空警报设备时刻处于优良状态,警报报知手段实现多样化,警报器数量是“九五”规划期前的七倍,确保每年“9·18”防空警报鸣响率100%,音响覆盖率95%以上。2007年,根据市国动委要求,联通与市国动委及其他“七办”的指挥内网,接装机动指挥车。2008年5月19日14时28分,根据国务院的统一安排,鸣放防空警报哀悼汶川地震遇难同胞。每年参加省人防办、省军区组织的“赣盾”、“红土地”系列演练,且在试鸣日组织部分学生、市民进行人口隐蔽演练。
  人防宣传 每年9月份开展人防宣传月活动,参加市法制宣传部门组织的各种宣传活动,展示人防知识展板,发放宣传资料和答复市民咨询等。2002年与井冈山报社开展人防知识竞赛。2003年9月在步行街举办“人防之歌”文艺晚会。在社区大力开展人防宣传教育工作,坚持每月在社区出一期板报。2004年1月12日,在全省人防系统率先建设“吉安人防”网页,将行政职能、机构设置、领导班子、科室介绍、行政审批、审批流程、政策法规、办事指南、举报投诉等在网上公开;同年12月18日,举办中学生人防知识电视竞赛。2008年起,免费向学校提供人防知识教育教材;同年在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加强在《中国人民防空》《江西人防信息》《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的宣传和报道工作,大力宣传吉安人防,并会同吉安晚报社组织开展“关爱生命、关注人防”有奖征文活动。2012年,继续免费为学校发放人防知识教材。指导吉安八中等人防知识教育开课学校,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和应急避险演练。在社区、党校、企事业单位等开展人防知识宣传教育工作,免费发放《江西省城市居民应急手册》2万余册。结合“3.1”国际民防日、“5·12”防灾减灾日、“9·18”全省防空警报试鸣日、“10·31”人民防空创立日,在人民广场采取现场讲解与咨询、发放宣传资料、播放人防宣传片,并同时利用报刊杂志、电视台、广播、发送手机短信等方式方法进行广泛深入宣传。

知识出处

吉安市吉州区志(2000~2012)

《吉安市吉州区志(2000~2012)》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上限起于2000年8月,下限断至2012年12月,分自然环境、建置区划、人口民族、乡镇、街道办事处、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交通运输、供电供水供气、邮政通信等36个篇目及附录,详细记述了吉安区建区12年来的发展变化。

阅读

相关地名

吉安市吉州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