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施政纪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市吉州区志(2000~2012)》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20000359
颗粒名称: 第三章 施政纪要
分类号: D625.56
页数: 5
页码: 453-457
摘要: 本章记述了2000年—2012年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施政纪要工作情况。
关键词: 施政纪要 人民政府 吉州区

内容

撤市设区后,吉州区顺利实现新体制的平稳过渡,全区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社会政治稳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第一节 第一届政府施政纪要(2001~2002年)
  2001年施政纪要
  国企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堆花酒业、食品一厂及6家二轻企业1600多名职工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主攻工业获取“三大突破”。3月,联创光电挂牌上市,堆花酒业公司由深圳金瑞丰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注资4140万元扩股经营,工业园区建设前期工作基本完成,顺利开工;良种良法得到推广,农村经济稳步发展。樟山、兴桥、长塘等乡镇特色产品种植面积增加,出现一批蔬菜种植村和水产养殖村;城区市容市貌发生较大变化。围绕市里建设滨江花园城市的总体目标,顺利开展门前三包、占道经营、交通秩序、市场秩序、环境卫生、公共交通、垃圾广告7大整治活动;非国有经济有新的发展,第三产业继续繁荣。设立招商引资项目办公室,万家福购物广场、吉福购物广场、甘雨亭连锁店、国光连锁超市等民营大型商业企业推动商贸流通,繁荣市场,非国有经济已成为商贸经济的主体;财政收支调度到位,社会保障基本落实;居民生活继续改善,社会事业协调发展。计划生育工作进入全市先进行列;农民负担得到减轻,农民合理负担控制在2.19%以内,开展严打斗争,社会治安良好。
  2002年施政纪要
  工业经济开始复苏,主攻工业取得阶段性成效。围绕“加快发展,扩大经济总量”中心,适应新形势,把扩充经济总量的主战场转移到工业,通过招商引资大力推进以“双转换”为核心的国企改革,工业发展实现“四大突破”:企业上市取得重大突破、国企改制取得重大突破、工业投入和工业招商引资取得重大突破、大型工业企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工业经济运行打破多年来低位徘徊的局面,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扩大招商成绩显著,提前三个月完成全年招商引资任务;组建工业园管理委员会,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撑起招商引资平台;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搞活民营力度加大;重点项目持续推开,加速城建又有新成效。围绕市委、市政府创建滨江花园城市的总体部署,积极推开24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城区面貌明显改观,省级文明卫生城市创建验收已基本通过;产业化进程稳步推进,优化农业效益明显;社会保障基本落实,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第二节 第二届政府施政纪要(2003~2006年)
  2003年施政纪要
  以“六大”发展战略为目标,抗“非典”、排内涝、战干旱,全区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7.86亿元,同比增长20.5%,增幅居全市之首,财政总收入实现撤市设区后首次超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增幅居全市之首。农业基础地位更加稳固,特色农业进一步发展;工业主体地位更加增强,全区工业产值、增加值及销售收入增幅居全市之首。园区板块快速崛起。工业园进园项目30个,初步形成电子、加工制造、医药化工三大产业雏形;市场建设步伐加快。书街市场建成使用,阳明商城、鼎泰步行街相继开盘;开放型经济再创佳绩。招商引资签约项目78个,其中千万元以上项目14个,引进外资2460万美元,引进内资11.59亿元,分别增长2.1倍和3.4倍,引资数超过前五年的总和,外向型经济成为拉动全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园区建设快速启动,整体纳入中心城区整体规划,新开发的3.66平方千米控制性详规通过审批,产业特色和生态特征兼备;城建项目相继开工,城市管理逐步规范。围绕创建“滨江花园城”“文明卫生城及双拥模范城”目标,参与“三城”同创活动;国企改革全面铺开,农村税费配套改革进展顺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有序进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依法行政成效显著,“四五”普法全面实施。
  2004年施政纪要
  财政总收入实现四年翻番,工业经济实现三年翻番,园区建设工作考评全市第一、吉州工业园进入全省30个样板工业园行列,交通工作综合考评全市第一,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跻身全省先进行列,农民人均收入是1981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的最好年份。全区实现生产总值21.19亿元,同比增长15.6%;财政总收入14852万元,增长24.6%,地方财政收入9309万元,增长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65亿元,增长18.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79亿元,增长12.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3.5%,控制在社会可承受范围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31元,增加502元,增长7.7%,农民人均纯收入3266元,增加682元,增长26.4%,农民收入增加额和增幅首次超过城市居民。其中,财政总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居民可支配性收入三项指标提前一年完成“十五”计划预期目标。园区建设强势推进,完成管委会大楼的建设搬迁,一期工程“七通一平”基本实现。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32亿元,销售收入8.61亿元,利税总额852万元,增加2536万元,与2001年相比,规模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分别增长121.8%、113.5%,利税总额增加2458万元,超额实现工业经济“三年翻一番”的目标。
  2005年施政纪要
  做强工业园区和重点企业,壮大工业经济实力。园区经济继续实现快速增长,列为创建省级生态工业园及园区企业融资试点单位;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促进消费扩张,增强经济发展动力;以服务农村和农民为目标,全面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粮食购销工作走在全省县市区前列;推动开放型经济升温加热,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全区实际引进内资12.54亿元,其中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进资4.75亿元,是市下达任务的1.87倍;实际利用外资2019万美元,其中实际外资现汇进资1560万美元,是市下达任务的3.85倍,位居全市之首,实现出口723万美元,增长1.32倍;经济社会统筹发展,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配合市里顺利完成省级园林城市验收,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受到国家表彰;关心群众生活,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行管理创新,加强政府自身建设。顺利完成第六届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和“四五普法”工作。
  2006年施政纪要
  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基本恢复到撤市设区前最好水平;产业结构更趋优化,工业经济迅猛发展,2006年被批准为首家省级试点生态工业园区,商贸服务业不断繁荣,农业经济不断发展,蔬菜、畜禽、水产等主导产业进一步壮大;改革开放纵深推进。企业改制稳步推进,开放型经济成效明显;城乡面貌改观。城北片区建设有序推进,赣粤高速公路吉安北连接线路基土方工程基本完成,行政中心、井冈山大道北段改造等项目逐步推开;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技创新步伐加快,电缆公司被认定为江西省高新技术企业;和谐稳定保障有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成效明显,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有效加强。
  第三节 第三届政府施政纪要(2007~2010年)
  2007年施政纪要
  产业经济快速发展。辖区内规模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上缴税金均实现两年翻番。成功组建联创电缆科技公司,友利电公司新厂房竣工并投入使用,园区二期1000亩工业用地基本实现“六通一平”。农业产业快速发展,牛牛乳业3000万千克乳品加工扩建项目被列为2007年度全市唯一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重点产业化项目;城乡建设有序推进。城北片区建设稳步实施,较好地完成吉州大道南延、迎宾大道拓宽改造、中心城区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等市重点项目的征地、拆迁、安置等工作;改革开放继续深入。赣中电器厂、油泵厂、万向节厂等国企改制扫尾工作结束,粮食系统企业改制基本完成。农村综合改革继续深化,推行农民补贴“一卡通”支付改革。推进预算编制改革,国库集中收付核算改革启动运行,公务员津补贴发放逐步规范;民生工程有效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有效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经启动,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各项事业协调进步。组织全区首届“杰出人才奖”评选活动,启动第三次文物普查,举办省第三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吉州赛区比赛。财政总收入2.55亿元,净增5455万元,增长27.2%。
  2008年施政纪要
  围绕“四区”(工业经济优强区、商贸服务核心区、安居创业首选区、和谐发展先进区)战略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坚持项目拉动,“两区”(城区、工业园区)建设成效明显。园区新增66.7公顷工业用地进行土地平整,中兴(吉安)科技产业园一期厂房竣工,二期厂房完成建设规划。电缆公司500千伏高压电缆及电缆附件生产线项目用地已报批,正在开展挂牌前期工作。吉州工业园通过省级生态工业园专家评审。友利电、新永胜被评为全市仅有的2家“海关AA类管理企业”。外贸出口提前四个月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完成城南新区征地400公顷,超过前三年征地面积的总和。滨江四期甲地块首期拆迁工作基本完成,111条小街小巷综合改造任务提前完成。“三城同创”工作全面启动。城北片区建设有序推进,城南占地353公顷专业市场项目获市政府批准;统筹城乡,新农村建设纵深推进。熙可携农公司44公顷示范基地基本建成,牛牛公司与伊利集团成功合作,思倍得公司正加紧实施生猪养殖、屠宰、饲料加工等基地建设。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完成三年总任务的70%;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保障增强。提前一个季度完成养老保险基金征缴任务,小额担保贷款发放范围进一步扩大,位居全市前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均实现全覆盖。向四川地震灾区捐赠款物360余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提前两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协调推进社会事业进步。杰克机床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兴桥等4个乡镇卫生院国债项目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开展第三次文物普查,“吉安薄酥饼”和“胡卓仁蕲蛇酒”制作技艺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圆满完成新一届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依法行政,加强自身建设。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机关作风建设评价评议、“四破四创一进位”(破除“因循守旧”,创新发展理念;破除“狭隘封闭”,创新发展环境;破除“得过且过”,创新进取意识;破除“飘浮焦躁”,创新工作方式;争取各项工作争先进位)和“大力改进作风,奋力争先进位”等活动,改善机关作风。
  2009年施政纪要
  坚持“主攻项目、决战两区、跨越发展”战略决策,主动作为、克难奋进、化危为机,实现规模与效益同步提高、速度与质量同步攀升。经济发展平稳较快,实现生产总值52.54亿元,可比增长14.6%;财政总收入完成3.72亿元,增长22%;全年工业增加值实现11.8亿元,可比增长16.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0.64亿元,增长28.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9.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4.4亿元,增长19.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4095元,增长9.5%;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5742元,增长9.2%。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28.8亿元,增长13.6%。财政总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全区25个省级新农村建设点共投入资金1420余万元,高标准打造了兴桥镇良源郭陂村、白塘街道石溪头村两个市级综合示范点。项目建设强力推进,适时开展“奋战一百天、推进项目建设”活动,快速推进工业项目,顺利实施城建项目,大力推进市场建设。39个市区重点项目有35个开工动建,共完成投资11.22亿元。招商引资扩量提质,全年引进2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22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2个,5亿元以上项目5个;引进外资项目9个,实际利用外资2874万美元,成功引进世界500强日本住友财团,内外资项目均为近年来引进最多的一年;引进项目中已开工建设19个,建成投产10个,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实际进资8.86亿元,增长77.2%;2009年实现外贸出口3579万美元,增长73.6%,分别列全市第三和第二位。争资融资成效明显,引进九江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搭建融资平台,拓宽融资渠道,促进了金融企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全年争资融资8.1亿元,其中向上争取各类无偿资金3.8亿元、企业融资2.67亿元、政府融资1.63亿元。各项改革齐头并进,国企改制破难而进,完成吉安针织内衣厂、吉安罐头食品厂和江西红声电子有限公司改制工作;公共财政改革稳步推进,国库集中收付核算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区纳入改革范围的单位增加到114个;部门预算编制改革进一步深化,试点范围扩大到132个;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改革平稳实施。民生工程有效保障,全年用于民生工程支出3.45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47.5%,比上年提高近10个百分点,全面完成八大类84项民生工程指标。社会事业协调发展。2010年施政纪要经济增长明显提速,实现生产总值61.7亿元。财政总收入5.23亿元,增幅创撤市设区以来新高,年增量突破1.5亿元,在全省县(市、区)排名前进5位、全市前进2位,首次实现三年翻番,荣获省政府县级财政收入三年翻番奖;地方财政收入3.26亿元,所有乡镇财政收入均超千万元。外贸进出口突破1.6亿美元,其中外贸出口突破1亿美元,获省市开放型经济发展综合先进县(市、区)。扩大投入,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城镇发展迈出新步伐,共开工37个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18亿元,全年共完成征地6781亩、拆迁30多万平方米。竹笋巷标准化菜市场、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临时水果批发市场投入使用,城南专业市场完成投资近亿元,农副产品物流中心项目一期已于10月底开工动建,城北汽车市场建成3家4S店,康居帝景湾农贸市场主体工程已完工,水沟前农贸市场建设项目完成临时性过渡市场建设,樟脑厂棚户区改造项目成功挂牌,区行政中心主楼投入使用,长塘镇被列为省级示范镇,樟山镇被列为市级示范镇,兴桥镇、曲濑镇被列为吉泰走廊重点镇,兴桥镇行政中心、禾埠乡综合大楼已投入使用。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主动承接环卫管理体制下放,积极开展市容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小街小巷综合改造完成道路硬化3.2万平方米,安装路灯605盏。坚持扩大招商,发展活力逐步增强,开放水平实现新提升,全年引进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28个,其中1亿元以上项目19个、5亿元以上项目4个;实际引进内资1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100万美元,现汇进资1408万美元。平稳推进各项改革,43家非工口国企改制全面完成,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完成,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稳步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面推行,教育、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平稳实施,全面推开执收执罚单位收支脱钩改革。技术创新和引智工作成效明显,组织申报国家和省、市科技计划项目35个,4项市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区获3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民生保障不断增强。坚持依法行政,自身建设继续加强,执政能力有了新提高。
  第四节 第四届政府施政纪要(2011年~)
  2011年施政纪要
  紧紧围绕“主攻项目、决战两区,做大总量、加快集聚”战略部署,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新一届班子到位后,坚持工作的连续性和开拓性相结合,紧扣区第三次党代会确定的以推进生态宜居城、新兴电子城、现代商贸城“三城共建”为经济发展主战略,以创建“人文社区、美丽乡村”为创新社会管理总目标和年初确定的工作任务,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排难而进,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态势。坚持主攻工业,积极融入吉泰走廊一体化建设,加速了产业集聚扩张,促进了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不断夯实拓展发展平台,工业园区路网、自来水管网和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围绕服务城市做文章,大力发展城郊型农业,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实施了赣江西堤、禾埠堤、曲濑堤和38座小(二)型水库应急整治及万硕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推进了3座小(一)型和2座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成功列入全国第三批小农水重点县。大力推进造地增粮富民工程,着力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启动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工程建设项目。依托地处中心城区主城区优势,不断拓宽商贸服务业领域、不断增强商贸服务业功能、不断提升商贸服务业水平,有序发展货运物流业,精心组织“家电下乡”等活动。积极策应“文化庐陵、山水吉安”城市定位,攻坚克难,强力推进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城乡面貌大为改观。坚持“大开真放”,健全体制机制,鼓励自主创新,进一步提升开放水平,激活发展潜力,招商引资取得突破,争资融资成效明显。坚持将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完成所有民生工程指标,保障体系日益健全,救助水平日益提升,生活环境日益改善,社会日益和谐稳定。坚持统筹兼顾,注重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
  2012年施政纪要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开放繁荣秀美幸福新吉安和推进“三城共建”,创建“人文社区、美丽乡村”战略目标,夯实发展基础,加快发展步伐,尤其是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后,大力开展工业、城建和美丽乡村三个“百日大会战”活动,攻坚克难谋突破,真抓实干求进位,推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围绕市委、市政府建设大气雅气秀气吉安目标,致力做大、做强、做优、做美中心城区,大动作加速城镇建设,不断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有效破解了征地拆迁难题,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全年完成征地1.5万亩,拆迁16万平方米,完成建设项目用地报批5975亩,其中区本级1245亩,保障了峡江水利枢纽工程、抚吉高速公路、城南新区、赣西堤及周边棚户区改造、古后河绿廊、仓口庐陵风情街、庐陵美食城等省市重点项目顺利实施。加强改造力度,积极参与旧城改造,完成了65个无物业管理小区及小街小巷综合改造。基本完成四个镇区和赣粤高速及其它主干道沿线村庄庐陵风格立面改造。加大管理强度,提升了中心城区主次干道清扫保洁和管理水平。大力夯实拓展发展平台,集聚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进一步促进工业上规模、上能级、上水平。不断夯实农业基础,大力发展城郊型农业,推动农业经济稳步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加大了惠民工作力度,完善了配套设施。强化了民生保障。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全年生产总值实现90亿元,增长13.5%;完成财政总收入8.8亿元,增长21.3%;地方财政收入6.7亿元,增长41.9%;固定资产投资84亿元,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5亿元,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34元,增长13.3%;农民人均纯收入8848元,增长12.6%。

知识出处

吉安市吉州区志(2000~2012)

《吉安市吉州区志(2000~2012)》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上限起于2000年8月,下限断至2012年12月,分自然环境、建置区划、人口民族、乡镇、街道办事处、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交通运输、供电供水供气、邮政通信等36个篇目及附录,详细记述了吉安区建区12年来的发展变化。

阅读

相关地名

吉安市吉州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