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文山街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市吉州区志(2000~2012)》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20000127
颗粒名称: 第三章 文山街道
分类号: D625.56
页数: 19
页码: 220-238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00年到2012年吉州区街道办事处中文山街道的情况,介绍了建置与区划,人口与计划生育,经济建设,社区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劳动保障,社会事务,党建,城市管理和服务平台建设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 吉安市 吉州区 文山街道

内容

文山街道地处吉安老城区。这里服务业发达,人口密度大,流动人口多,旧民房较多,功能布局混乱,基础设施落后的老城区。2000年8月,撤地设市后,文山街道面对新挑战,抢抓新机遇,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主线,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街道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在提高自身行政服务水平的同时,挖掘社会组织的服务资源,提升社会组织公益服务水平,构建系统完善的便民服务体系。
  2000~2005年,街道以党建为统领,抓住发展机遇,主抓经济工作,采取“保姆式”跟踪服务,为发展社区经济提供保障。2001~2002年,全街道干部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三讲”理论教育活动。2003年,以“三项创建”“争创十面红旗”等活动为契机,逐步健全和完善基层党组织网络,积极探索“两新”组织的党组织建设、发展工作模式,在非公经济组织中发展党员队伍。同年,引进富华宾馆。2004年,引进五联福饮食服务公司。2005年,引进凯福莱大酒店、吉农复合肥厂。街道在经济状况得到改善后,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完善街道、社区两级基础设施建设。2005年,开展“三创一提高”“三凝聚”“星级社区”创建活动,健全社区服务网络,西苑社区被评为“全省城市社区建设示范社区”和“全国文化先进社区”。
  2006~2007年,街道进一步完善“属地管理、单位负责、居民自治、社区服务”的城市人口计生管理服务机制。2006~2008年,全面掌握辖区居民居住状况,如实做好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初审和申报工作。2009年,街道组建专职巡防队伍、维稳信息员,建“居民说事室”,七个社区建立党务公开栏,全面实行党务公开。2006~2010年,街道经济不断壮大,社区建设和社会服务稳步发展。先后引进远大公司、金阳光宾馆、华彩装饰材料有限公司(落户工业园)、金皇都KTV会所等二十多家商贸服务和工业企业,创税收1225万。
  2011~2012年,以吉州区第三次党代表大会提出的“三城共建”、创建“人文社区、温馨家园”要求为目标,创新社会管理。街道总投入400多万元,撬动社会资金2000多万元,先后打造出街道平安联创中心、平安里老年人日间照料(助残)服务中心等一大批具有活力的社会组织中心。同时在各社会组织成立党支部,成功探索出“1+8+X”的社区社会组织体系建设模式和“中心+社会组织+党组织”模式,以党建引领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和服务群众。2011年、2012年,省、市民政部门分别在街道召开全省、全市“三社联动”暨社会管理创新现场推进会。
  第一节 建置与区划
  文山街道地处吉州区城区中心,2000~2010年2月,辖区范围北起阳明路,南至中山路,东沿赣江边,西至吉州大道,总面积1.42平方千米。2010年3月~2012年,辖区范围北起阳明路转人民路,南至中山路,东沿赣江边,西至吉州大道,总面积1.41平方千米。2000年,辖12个居委会,每个居委会只有2名干部,疲于应付事务。2001年,将12个居委会(库背路居委会、新村居委会、长征路居委会、平安里居委会、仓口居委会、豆芽井居委会、仁山坪居委会、九曲巷居委会、上文山路居委会、民德巷居委会、下后街居委会、宝华楼居委会)合并成7个社区(九曲巷社区、仁山坪社区、西苑社区、平安里社区、仓口社区、民德巷社区、新村社区)。2002年,将居委会改名为社区居委会,至2012年所辖居委会名称、数量未变。7个社区居委会共辖70个居民小组,总人口34693人,驻辖区市、区单位50余个,个体、私营商户上千家。2000~2005年6月,街道办事处位于中山西路11号,2005年7月,迁文山路11号。
  第二节 人口与计划生育
  人口
  街道以2000年11月1日0时为标准时点进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按要求划分13个普查区,此次普查结果为:全街常住人口(不含户口在本地,外出半年以上人口)总数为30151人。街道以2010年11月1日0时为标准时点进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按要求划分7个普查区,此次普查结果为:全街常住人口(不含户口在本地,外出半年以上人口)总数为31225人,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30151万人相比,10年共增加1074人,增长3.56%。
  人口分布
  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街道人口总数31225人,占吉州区人口总数的8.65%,其中人口最多的为平安里居委会,总数6783人;人口最少的为九曲巷居委会,总数2860人。人口密度为189人/平方千米,与2000年的176人/平方千米相比,每平方米增加13人。
  
  计划生育
  2000~2003年,计生工作加强人性化管理和服务,开展优生优育检测,免费发放药具入户,积极推广避孕节育知情选择,计生工作连续获全区先进单位。
  2004年,开展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到户试点工作,开展城区计生优质服务“十到户”活动,探索出一条民营企业计划生育管理的新路子。2005年,实行计生激励机制,对计划生育年度考核达标的社区,给予社区居委会计生专干每人每年120元的奖励。
  2006~2007年,进一步完善“属地管理、单位负责、居民自治、社区服务”的城市人口计生管理服务机制。2008年,大力开展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服务工作,给每个育龄流动人口发放一张计划生育均等化服务联系卡,提供优生优育、生死健康、困难帮扶三项服务;做到对已婚育龄流动人口的政策宣传、优质服务、信息了解、积分管理、生育关怀五个到位。
  2009~2010年,街道成立7个计生工作组,由街道领导担任各工作组组长,街道全体干部分到各工作组协助各社区开展工作。按照“一网络、六模式、五协作、四关怀”的城区管理模式开展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加强部门配合,联合工商、公安开展两次流动人口清理、清查,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2011年,全面建立依法管理机制,实行计划生育政务公开。利用每月的计生专干例会,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法规学习。加强计生信息化建设,及时进行流动人口网上平台反馈和接收,实现户籍地和流入地的信息及时沟通。当年,全街道共出生婴儿349人,人口出生率11.62‰,计划生育率89.4%,出生婴儿性别比107.74,综合节育率92.03%。共查处违反计划生育68例,征收社会抚养费200万余元,其中法院强制执行案例40例,执行征收社会抚养费55万余元。
  2012年,街道克服办公场所紧张的压力,在有限的财力中挤出资金对街道计生服务站进行改建。新建成的计生服务站面积160余平方米,设有B超室、优生咨询室、人口学校、计生协会之家、药具室、档案室,办证大厅等,能够更好地为育龄妇女提供更优质、更便捷、更满意地服务。截至是年年底,全街总人口达34693人。
  第三节 经济建设
  2000年以来,文山街道突出经济建设这一主线,充分发挥园区和城区两大优势,坚持二、三产业并举,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招商思路,选准特色优势,找准发展空间,实现了街道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2000~2005年,街道主抓经济工作,亲商、安商、帮商、富商。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广邀八方客商区投资兴业。五年间,街道引进20多家企业。全体干部职工积极协税护税。
  2006年,街道确定2000万元招商引资任务,并制订出台相应的工作方案。全年引进工业项目1个,商贸项目25个,实际进资2121万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06.1%。
  2007年,街道建立招商引资激励机制,发挥干部职工招商引资的积极性。全年引进工业项目迅威电子科技、联华电子科技、翔升电子科技和辉煌实业公司和商贸项目湘里人家大酒店、澳门豆捞大酒店等51家企业,经区招商局确认实际进资3231万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61.6%。
  2008年,街道做好亲商、安商、抚商工作。对外来投资商实行咨询、洽谈、立项、选址、办证等一条龙服务。全年引进工业项目华彩装饰材料有限公司、恒大实业有限公司和商贸项目国乡宴餐饮管理有限公司、雅典餐饮有限公司、新巴克餐饮有限公司等56家企业,经区招商局确认实际进资5420万元。
  2009年,街道采取电话回访,定期走访等形式与外来投资企业进行交流,广泛听取他们对投资环境的建议和意见;对外来投资企业提出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努力解决。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全年共引进工业项目1个、商贸项目15个,财税收入439万元。
  2010年,街道积极参与区里组织的各类招商活动,先后外出浙江、上海、北京、深圳等地招商,扩大招商领域。当年,成功引进江西妙医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该企业由广州妙医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兴办,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高科技企业,主要生产医疗器械、茶饮料、大蒜茯苓山药片等生物科技产品。项目总投资1.6亿元,占地3.3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3.5万平方米。街道全年引进工业项目1个、商贸项目20个,财税收入428万元。
  2011年,街道把经济工作重点放在进园工业和税率高、税源广、见效快、受益期长的商贸流通企业上,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投资上亿元人民币的新发钢材投资有限公司。该企业本着“三十年不落后”的宗旨,在吉州区城南专业市场购地20余公顷,建筑面积19万多平方米,是江西规模最大的钢材经营和相关配套产业的专业市场。街道全年引进工业项目2个、商贸项目26个,财税收入744万元。
  2012年,街道继续加大对税收高、质量好的项目招商力度。同时,加大对已落户企业的帮扶力度,增强企业投资信心。通过街道社区宣传栏,向辖区居民发放宣传单等多种途径为企业招工。积极参与区劳动就业局组织的乡镇招工会,派专人陪同企业到周边县市及乡镇进行宣传,努力解决企业用工难问题。2007年引进的翔升电子,扩大公司规模,在吉州工业园区购地13亩,新建占地5000平方米的厂房,总投资约1000万元。辉煌实业公司也加大公司投资力度,在吉州工业园区购地10余亩,新建占地约为3000平方米的厂房,总投资约5000万元。街道全年引进工业项目1个、商贸项目36个,财税收入828万元。
  第四节 社区建设
  2001~2002年,街道7个居委会原办公用房都没有产权,且破旧狭小。2002年,将居委会调整为社区居委会,职能由原来的居民自治,逐渐向社区建设、管理、服务转变。随着工作重心向基层下移,社区承担的事务和职能逐渐增多,居委会办公场所和服务平台已不能满足需求。为改变这种状况,2003年,市、区两级高位推动,全面启动社区共建工作,70多个单位、部门成立7个帮扶共建组与7个社区对口共建。通过新建、购买、置换等多种形式,多方筹资90多万元。至2006年,基本解决7个社区的办公服务用房,有的社区还开辟居民、党员、退休人员活动场所,拓展为民服务平台。新村、仁山坪、九曲巷、仓口、民德巷社区都拥有办公用房产权。办公用房条件的改善,夯实社区基础建设,拓展为民服务平台。
  2006年,街道开展创建文明社区工作。街道制定5年文明建设规划,街道、社区都建立市民学校、科普室、文化室、图书室等。社区组建“红歌演唱队”和秧歌队,这两支队伍深入农村、辖区单位及敬老院进行公益演出。在集中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卫生、交通秩序、文明言行、服务质量四个方面突出问题上,取得了效果,受到群众普遍欢迎。在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目标上,坚持开展学雷锋做好事,送温暖献爱心,希望工程,志愿者行动,文化科技卫生下基层,五好家庭、文明单位、军警民共建等活动。各种形式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使得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逐步形成;扶正压邪、扬善惩恶、健康向上成为社会风气的主流。平安里社区被区委、区政府评为廉政文化先进社区、吉州区示范社区、组织建设先进党委、劳动保障服务先进窗口。民德巷社区、新村社区被区宣传部、文明办、民政局评为十佳文明社区。
  2009年,各社区组织开展各类文艺体育活动。街道成功举办首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及吉州区社区文化艺术节文艺晚会,打造出平安里社区“红歌演唱团”的居民文体活动载体,受到上级领导及广大群众一致好评。民德巷社区、新村社区被老年体协评为先进示范社区;新村社区获得区文明办十佳文明社区称号。
  2010~2012年,街道冲破传统束缚,大力求新思变,创新社会管理,通过“党旗引领,组织凝聚”,着力撬动社会组织力量,形成了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社区志愿者为骨干的“三社联动”工作机制,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1+8+X”社区社会组织体系建设模式,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民办公助、党建引领、项目带动、服务群众、创新发展”的新路子,“一居一品”和“一支部一特色”新型社区形成。仁山坪红杜鹃家政服务中心为居民搭建良好的就业创业平台;仓口社区文化服务中心为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休闲文化场所;西苑健身中心组织居民开展各种体育健身活动,受到居民的热烈欢迎;民德巷社区商业服务中心极大地繁荣一方经济,为广大商家提供贴心服务;平安里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为辖区的老年人提供娱乐、看书、康复的极佳场所;新村七彩义工积极发挥正能量,开展理发、小家电维修、上门保健等各种便民服务。
  仁山坪社区
  仁山坪居委会始建于1956年。2001年,由仁山坪、宝华楼、上文山路三个居委会合并组建仁山坪社区居委会。2012年,辖区范围东自文山路,西至仁山坪路,南从中山东路起,北到人民路。辖区面积0.11平方千米,居民住户1706户,常住人口5683人,企事业单位7个,居民小组11个。社区居委会办公地址位于仁山巷2号,设有社区服务、社区民事调解、治安、社区民政优抚、社区计生、社区工青妇等多个工作委员会。社区曾荣获省级安全文明小区称号,先后获各类先进20余项。
  2002年,仁山坪社区成立“老年星光计划”活动室,活动场所设在仁山坪32号。该社区充分挖掘健全内部功能,努力实现“社区老年人需要什么服务,社区就能提供什么服务”的宗旨,先后投入资金进行室内装修,购买大量的健身器材、彩电、桌椅、书刊等设备和用具,使老年活动场所具备阅读学习、休闲娱乐、运动健身、生活服务四大功能。在此基础上,社区每月召开老人座谈会,社区工作者经常走访老人家庭,及时了解老人们心里在想什么,思想上和生活上需要什么,有针对性、创造性地组织开展各具特色的老年服务活动。
  2003~2005年,首轮社区共建帮扶工作开始,牵头单位吉安市物价局提供10万元购买位于仁山巷2号的4间车库,作为社区办公用房,面积为99.8平方米。帮扶工作切实解决了社区办公用房困难,改善了社区办公条件。在三年的共建帮扶活动中,各单位入社区,察民情知民意解民难,为社区投入款物达10多万元。针对群众和社区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各帮扶单位采取捐款捐物,安置下岗职工,提供致富信息等措施,积极开展各种救助活动。
  2007年,社区从退休人员中吸纳一批文艺爱好者,成立社区老年文艺队。他们排练节目、交流学习,对文艺兴趣爱好者免费进行培训。仁山坪老年文艺队成立以来,进社区、访企业,慰问贫困、残疾、孤寡老人,把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送到基层,满足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通过文艺演出,让党的政策、方针深入人心,进一步把宣传工作走进基层引向深入。
  2008~2009年,社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以创建“平安社区”“平安小区”“平安家庭”为载体,建立健全群防群治宣传教育、防控、惩治和责任保障四大体系,切实降低侵财性案件发案率,提高人民群众满意率,确保社区治安稳定。在社区平安建设工作中,推行社区共建,党员群众广泛参与模式。针对个别难管理的住宅楼,社区积极与社区党员、居民代表配合,协调管理。针对辖区内商业网点多、流动人口多、居住人口复杂、人员流量大等的实情,社区与驻区民警密切配合,做好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和定期排查,做到商住楼有人管、院落有人护、大门有人看,形成以社区服务站为核心,横到边、纵到底的群防群治网络。
  2010年,社区以打造“卫生、宜居、和谐”为目标,积极创建整脏治乱行动示范点,加强社区环境秩序整治,积极开展“整治脏乱”工作。针对巷道卫生较差的状况,组织两委班子成员、部分党员和低保人员不定期对辖区的卫生死角进行清理。进一步强化“门前四包”责任制,让群众形成讲卫生、爱卫生、护卫生的意识,防止“脏、乱、差”现象反弹,定期监督社区内“整脏治乱绿化行动”情况。通过坚持不懈地工作,社区居民环境卫生得到了较大改变。
  2011年,社区成立红杜鹃家政服务中心、社工协会、珠编协会等社会组织。通过实施“杜鹃花开映万家”项目工程,加大对就业困难人员和适应从事家政服务残疾人员的家政服务技能培训。根据居民需求,开设家政服务、水电维修、保洁、日常烹饪、护理、礼仪礼节等服务项目。下岗待业人员掌握专业的护工或家政服务技能,带着全新的现代家政服务员理念,走进千家万户,对接居民所需。招募和培训一批爱心志愿者,对空巢、孤寡老人提供无偿服务,让更多的空巢、孤寡老人感受到现代生活品质,共享改革开放成果。
  2012年,为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实现“小事不出社区”,本着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的目的,设立“社区居民说事室”,以开放说事、民主议事、公开评事等形式,调解居民之间的矛盾纠纷。社区居民经常来到“社区居民说事室”,诉说他们的烦心事。经过“说事会”成员的一番说事拉理,居民心头的疙瘩解开了。通过居民说事室,居民们的烦恼找到了倾诉,他们与社区的距离更近了。
  仓口社区
  仓口社区居委会成立于1956年,2001年7月由原仓口、豆芽井、上文山路三个居委会合并而成仓口社区。2010年3月,经区政府重新区域划分调整,原辖区范围人民路以北划为习溪桥街道管辖。社区办公场所于2011年7月由原来的人民路51号1栋2楼搬至后河西路30号1楼,实行“一站式”服务平台。2012年,社区辖区范围东起后河西路,西至文山路,南起中山东路,北至人民路。面积约0.09平方千米,辖区内有2个行政单位和6个居民小组,有居民1222户、3952人,属散居型社区。社区设有社区党建、社区服务、民事调解、治安维稳、城市管理、社区民政优抚、社区妇联、社区计生等多个工作委员会。
  仓口及周边地块由于危房较多,功能布局混乱,基础设施落后,雨污排水不畅,消防设施不配套等因素,已严重影响广大居民的身心健康和人身安全。为做好民生工程,自2002年以来,仓口社区一直致力于改善仓口社区的生活环境。通过社区共建单位及社区居民的共同努力,逐年完善了便民巷、棉庆楼、儒林里仓口坪等小街小巷的硬化亮化工程,并综合改造天利花园无物业小区,社区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由于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出色,社区于2010年获得吉安市中心城区环境卫生管理先进社区荣誉。同时,仓口社区在共建单位的大力帮扶下,办公条件和服务水平得到提升。2003年12月以市国土局为牵头的共建单位共同出资24万元,为社区解决170平方米的办公用房(人民路51号1栋2楼),并配备电话、电脑等基本办公设施。
  仓口社区立足实际,找准定位,打造文化特色社区,在社区党总支的带领下,按照“多方参与、服务为本、时常运作”的思路,本着“基于民需、公益为先、不拘形式、广聚资源、追求实效”的工作理念。2011年,探索创新社会管理新模式,加强社区社会组织建设,以社区文化服务中心为平台,争取人民路51号1栋2楼及后河西路28号1楼两个门面约300平方米,作为社区居民文化培训和文化活动场所,打造天马艺术团和社区老年书画社两个社会组织品牌,为社区居民带来文化服务。仓口社区天马艺术团做到周有文艺表演、季有文艺互动、年有文艺赛事、节有欢歌庆典;老年诗书画社的成员利用专长,开展送春联活动、暑期青少年教育特色班及老年书画作品展等各种富有社区特色的活动,广泛凝聚社区成员,丰富了居民生活,让居民在自娱自乐中,实行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2012年6月,仓口社区棚户区改造(庐陵特色街)被列为市里重点项目,面对拆迁难题,房管局成立5个私房征收组,街道社区干部不畏艰难,直接承担其中3个私房拆迁征收组任务,发扬“白+黑”“5+2”的精神,逐户上门全面细致地宣传房屋征收补偿政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得到了广大征收户的理解支持,用短短3个月时间完成了直管公房486户、私房238户及8户单位自管房的拆迁任务,12月底前该项目完成工程招标并开工建设。
  平安里社区
  平安里社区居委会于2001年由原平安里社区居委会和长征路居委会(部分)合并组建而成,辖区面积0.18平方千米,东起井冈山大道、北至阳明西路、南邻中山西路、西到长冈南路。2012年,有社区居民2365户、6783人,有社区工作人员5人:居委会设主任(兼书记)1名、副主任2名、社工2名。居委会办公位于长冈南路53号。
  2002年,社区办公场所移至长冈南路34号。新办公场所上下3层,内设有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社区事务服务中心、社区劳动保障与创业服务站、社区警务室,实现了由事务型社区向服务型社区的转化。当年获吉安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授予的“安全小区”称号。
  2003~2005年,社区通过共建争取了长冈南路36号门面,作为社区办公及服务用房,面积160平方米。社区围绕民生工作,设立社区爱心超市,面向辖区“孤、老、残、困”群体大力开展生活救助帮扶活动。2005年,获吉州区民政局授予的“先进社区”称号。
  2006年,社区以党建工作为抓手,大力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获中共吉安市吉州区委授予的“全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先进党(总)支部”称号。社区拓展服务新领域,承接市、区老体工作的“两大转移”,4月10日成立平安里社区老年体育协会分会。协会组建9支群众文化娱乐健身队,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丰富居民生活。辖区各类室内外活动场所达19处,面积2000余平方米。
  2007年,社区承接改制企业党员管理服务工作,于8月份成立社区党委,下辖5个支部,有党员245人。社区以党建为统领,促进社区各项事务的全面发展。2007年社区获江西省体育总局、江西省文明办授予的“江西省第五批城市体育先进社区”和吉安市劳动就业服务管理局授予的“2007年度全市劳动就业系统社区优秀服务窗口”称号。
  2008年,针对辖区困难党员、孤寡老人、残疾居民和留守儿童较多情况,社区发挥党员群体优势,组建各类党员义工队伍,组织开展“走访慰问送温暖、捐资助学献爱心”系列活动。先后获中共吉安市吉州区委授予的“2008年度先进基层党组织”、吉州区廉政文化建设领导小组授予的“吉安市吉州区廉政文化进社区先进单位”和吉州区老年体协授予的“吉安市吉州区老年体育工作示范社区”称号。
  2009年,平安里社区以创建“便利、温馨、舒适、和谐”人居环境为目标,大力营造“居民之家”,成为民政部的社会捐助接收工作点,社区社会捐助工作进入正规化、常态化。2009年获国家体育总局、中央文明办授予的“第六批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称号和吉州区民政局授予的“2009年度和谐社区建设先进单位”荣誉。
  2010~2012年,社区争取公益创投项目“夕阳红幸福列车”,建立“老年人日间照料(助残)服务中心”和“社区幼儿早(特)教服务中心”。培育“平安夕阳红老年人协会”和“阳光爱心社”两大社区社会组织,并由社会组织承接服务中心的管理和服务。创建“服务中心+社会组织+党组织”的工作模式,实现社区公益服务向组织化、正规化、常态化方向发展。
  社区大力推进居民自治工作,增强居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意识。2012年5月,平安汽运小区进行无物业管理小区综合改造。8月,小区居民自治服务站成立。9月,小区召开业主代表大会推选出首届业委会成员,小区管理有序,治安良好。
  社区先后获得江西省省级充分就业星级社区、“十一五”全省基层残联组织规范化建设先进社区、2010年吉州区村(居)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先进单位、2010年吉州区村(居)基层组织建设示范点、吉州区2010年度社区规范化建设先进单位、吉州区十佳村(社区)党组织、吉州区2011年度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先进社区、2012年吉州区先进村(社区)党组织的称号。
  西苑社区
  1999年11月,成立西苑居委会。该居委会辖区是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安居工程,占地面积0.1平方千米,属典型的聚居型社区。2010年3月,原新村社区所辖库背新村650余户居民划给西苑社区管理,社区由典型的聚居型社区转化为聚散结合型社区。社区办公地址中山西路16号西苑小区内。调整后西苑社区辖区范围东起长征路,南邻阳明西路,西靠吉州大道,北至中山西路,占地面积0.5平方千米。社区下设16个居民小组,有常住居民2123户、6492人,行政企事业单位2个。2003年7月,成立社区党总支,下设3个支部,有党员36人。2012年,有党员69人,西苑社区服务站办公用房占地面积240平方米,有工作人员9人。
  社区以服务为重点,以“突出文化特色为目标”的工作思路,坚持以先进文化武装头脑,不断陶冶思想情操,丰富精神生活,优化社区人际关系,提升社区文明程度,营造健康、活泼、生动、浓厚的文化氛围,全力打造文化型特色社区。2002年,建成全市首个“大家乐”舞台,该舞台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2003年,举办“十一”、元旦晚会。2004~2008年,举办各种文体活动,如庆“五一”文艺演出、街道歌咏比赛、元旦晚会、廉政专题晚会、演讲比赛、书画竞赛等。2009年8月与政法委、消防大队等部门联合举办“八一”晚会,举办多场健身体育比赛,丰富了居民业余文化生活。
  2010年,辖区范围扩张,社区由典型的聚居型社区转化为聚散结合型社区。2011年9月,社区依托馨悦家园的欣悦球馆组建成立了文山体育爱好者协会,并在吉州区民政局社会组织管理局正式注册。协会聘请了辖区单位的体育教师和喜好运动的居民共56人,组成了一支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凡在本社区范围内及就近健身,承认章程、愿意参加协会体育活动的体育爱好者均可加入。协会建立了会员册和工作档案,组建了社会组织党支部,完善了管理制度。2012年社区从原来的文化型特色社区转型为文化体育健身型社区。协会现有8家体育健身俱乐部、6个社区体育团队、4个健身晨晚练辅导站及172个体育健身家庭。柔力球队、腰鼓队5次获得市、区两级比赛的名次。室内健身场馆占地2000多平方米,具备齐全的健身设施及乒乓球馆、羽毛球馆、瑜伽馆等,室外有健身路径1条,健身广场200平方米。已基本形成生活、体育、文化设施完备、服务功能齐全、环境舒适优美的文体特色格局。
  社区也先后获得全国首批青年文明社区大家乐舞台、“万家社区读书活动”先进社区、全国文化先进社区、全国平安家庭创建活动优秀示范区,省级优秀住宅小区、省社区建设示范社区、省级卫生庭院、省“十大文明社区”、江西省社区“安全文化建设示范点”,市“基层党建”红旗单位、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市级文明住宅小区、安全小区、园林绿化先进小区、交通安全先进社区及市、区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民德巷社区
  民德巷社区成立于2000年8月,由民德巷居委会和下后街居委会合并成立。2010年,把原习溪桥街道管辖的开元洲际大酒店至南湖桥划为民港巷社区管辖,属散居住社区。2012年,有居民1326户,人口4006人,党员58人。辖区面积0.33平方千米,辖区范围东起赣江,南至中山路,西起后河,北至开元洲际大酒店。
  2000~2003年,民德巷社区在驻区单位的大力支持和辖区居民共同参与下,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宗旨,同时争取了星光计划项目,开辟露天健身场所,添置了跑步机、臂力器、健腰器等健身器材,满足社区居民健身娱乐的需要,使居民有一个老有所乐的场所。为社区有一个优美生活环境,社区配合政府开展下后街棚户区的拆迁改造工作,使拆迁改造工作顺利进行。
  2004~2007年,在共建单位的大力帮扶下,购置民德巷2号101房作为办公场所,旧办公场所改造为社区居民的活动室、阅览室。2007年3月,成立社区党总支,同年9月,社区成立以滨江渔村为龙头的餐饮业新经济联合党支部。
  2008~2011年,以党建为龙头,以社区共建为纽带,以居民满意为准则,不断加强居民自治,完善各项服务设施,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先后建立社区服务站、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社区文化站、慈善超市。2011年,相继在商业服务中心成立电动车协会和能人协会。两个协会为社区内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又稳定及维护了商业市场的良性发展。2011年11月,成立电动车协会党支部。
  2012年,社区把创建“商业服务中心、流动人口服务中心、创业指导服务站”作为重点工作来抓。社区商铺多、流动人口多,电动车一条街位于辖区的下后街,家具一条街位于辖区的永叔路。针对社区流动人口免息贷款难的问题,2012年5月,街道和社区帮助商户在农业银行开展三户联保、免息贷款业务。同时,请吉州区人事社会保障局安排专家在社区开展创业指导培训,提升居民自我服务、自主创业水平。2012年,全省社会组织现场会在文山街道召开,社区的社会组织作为参观点之一,赢得领导的一致好评。
  新村社区
  2001年7月,原新村居委会、长征路居委会、库背居委会合并成立新村居委会。办公地点原在新村北路26号,2012年在解缙路27号。原新村居委会于1958年成立,长征路居委会于1982年成立,均属散居型居委会,库背居委会于1995年成立,属城乡结合部。该社区东起长征路,西至吉州大道,南起中山西路,北至阳明西路。下设13个居民小组,面积0.31平方千米,有3400户、10500人,辖区单位8个,社区党员90人。居委会主任兼书记1名,副主任2名。2007年,成立社区党总支,下设3个支部。2010年3月,调整区域范围,石阳路以西库背新村650余户居民划归西苑社区管理。2012年,社区东起长征路,西至石阳路,南与西苑小区东区相邻,北至阳明西路。下设10个居民小组,面积0.1平方千米,有1703户、4917人,辖区单位3个,社区党员74人。居委会主任兼书记1名,副主任3名,社会工作者2名。
  2002年,新村社区发挥辖区老干部、老红军、老劳模、老党员、老科技人员“五老”优势,在全市率先开展“五老”进社区讲传统活动。暑假期间,聘请德高望重的老红军为辖区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聘请老科技人员在社区举办科普讲座;开展“五老”与单亲孤儿、留守儿童结成“一帮一”帮扶对子;组织“五老”开展捐款捐物扶贫帮困,建立长效机制。
  自2005年起,新村社区针对“两劳人员多、低保户多、留守儿童多”的特点,开展了“学校放假社区开学”这一新工作,与井冈山学院法学院、信息与传媒学院、护理学院建立新村社区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示范基地,让孩子们在暑假既受到了教育,又获得乐趣,丰富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为了不让社区在校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失学,开展“爱心助学基金会”“春蕾行动”等救助活动,为托起明天的太阳,献出社区的一份爱心。
  2006~2007年,新村社区以构建和谐平安社区为主线,以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突破口,以人为本、服务居民,关爱青少年成长、帮助困难居民、关心特殊群体、化解矛盾纠纷,走出了一条小社区大社会,小天地大作为的新路子,社区处处呈现出稳定、祥和、民主、文明的新局面。
  2008年,吉安遭遇50年一遇的冰雪灾害,新村社区属城乡结合部,老旧房屋较多,居民受灾户严重。街道领导干部和社区干部成功排除3起冰灾隐患,妥善安置受灾户,并将救灾物资、救灾款及时发放到受灾户手中,帮助受灾居民渡过难关。
  通过三年社区共驻共建,在市交通局、市城投公司为牵头单位的10个共建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社区服务平台和功能得到拓展,服务水平逐步提升,办公场所由70平方米增加140平方米,增设党员活动室,让党员学习、活动有阵地,社区办公服务设施明显改善。
  2011年,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打造“七彩”工作特色,社区成立“七彩”义工服务中心,中心本着“服务社区、奉献爱心”为宗旨,倡导“参与、互助、进步、奉献”的义工精神,组成了红袖章——义务巡逻队、橙玫瑰——法律援助队、黄太阳——扶贫帮困队、绿之旅——环境保护队、青之稞——家政维修队、蓝领巾——医疗保健队、紫兰香——文艺宣传队七支服务队,定期或不定期为辖区的弱势群体进行各类服务。市规划处爱心人士石义生、王秋华夫妇与贫困生黄平剑结对子帮扶,资助该生读完大学为止,小学阶段每年资助1600元,中学阶段每年资助2600元,大学阶段每年资助5000元,并签订了帮扶协议书。
  该社区2004年荣获由吉安市民政局颁发的市“二星级社区”称号;2007年荣获由省高级人民法院、省司法厅颁发的省“先进人民调解委员会”荣誉称号;2012年,荣获江西省民政厅减灾委员会颁发的“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九曲巷社区
  九曲巷居委会始建于1955年。辖区范围东自仁山坪路,西至井冈山大道,南从中山东路起,北到人民路。辖区面积0.1平方千米,居民住户690户,常住人口2860人,居民小组5个。社区居委会办公地址位于人民路59号。辖区有两所全市最大的医疗机构:吉安市中心人民医院和井冈山大学附属医院,有吉安市房管局、建设银行产权交易所等五家市级企事业单位,有区级单位六个,有历史悠久的仁山坪公园。社区居委会设有社区服务、居民调解、民政优抚、社区计生等多个工作委员会。
  九曲巷社区居委会自创建以来,一直把社区品牌的创建作为社区建设的重点,积极开展“一居一品”创建活动,促进了社会管理模式创新,优化了社区服务。自2000年以来,结合自身优势,以提高为民服务水平为目标,按照“一居一品”的原则,该社区先后开展过帮扶型、文化型、学习型社区创建活动,精心打造新形势下个性鲜明的品牌社区。
  2000~2003年,九曲巷社区以共享和谐美好生活为宗旨,打造“帮扶型社区”。坚持“凝聚多方力量、帮扶困难群众、共建和谐社会”的工作理念,大力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对辖区老年人、残疾人、下岗失业人员现状进行摸底调查,切实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定期组织开展“送政策、送信息、送温暖”“一帮一”“多帮一”等活动,帮助残疾人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创新社会救助方式,组织驻区单位和居民捐款捐物,建立爱心超市,困难群众凭“爱心便民卡”可享受免费商品。同时,建立社区联动共建机制,积极调动驻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各驻区单位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主动向社区居民开放文体、教育等设施,提供财力、物力支持,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共驻共建。成立老年人协会、老年志愿者服务队,为辖区老年人提供义务服务,在全社区营造扶贫济困、关爱老人的浓厚氛围。
  2004~2007年,九曲巷社区以弘扬先进文化为宗旨,打造“文化型社区”。坚持把区域文化建设作为推动科学发展、实现富民强区的重要支撑,发挥区域优势,深度挖掘文化内涵,着力打造区域文化品牌。九曲巷社区以社区文艺体育专业干部和爱好者为主要群体,以社区群众性文化体育娱乐活动为依托,大力发展富有时代气息和地方特色的社区先进文化,努力提高社区居民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积极推进“文化型社区”建设。社区有腰鼓队、健身舞蹈队、京剧社等民间艺术团体,吸纳了600多名居民参加。社区把每年的3月份定为“社区文体活动月”,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做到天天有节目,周周有活动。几年来,先后举办了鼓乐比赛、中老年健身舞蹈大赛、秧歌比赛等大型活动51场,参赛演员1000余人次。
  2008~2012年,九曲巷社区以引领居民终身学习为宗旨,打造“学习型社区”。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社区为阵地,以文化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学习型社区”创建活动,丰富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成立了以社区居委会为主体,驻区单位负责人和居民代表参加的创建学习型社区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座谈会,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制订学习计划。建立健全社区各项学习制度,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学习活动。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对象、不同需求,逐步形成了“以学习型家庭”为点,以“学习型楼宇”为线,以“学习型小区”为面的学习网络体系。同时,多方筹措资金,加强社区硬件设施建设,成立文化活动室和图书室,所有图书免费借阅,满足居民的读书需求。九曲巷社区还成立以各楼楼长为骨干的学习委员会,把每周日下午定为“居民学习日”,开展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卫生保健、环境保护、健康生活等方面的读书活动。
  第五节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2000~2003年,各社区设立综治调解委员会。街道综治办开展以进京非正常上访问题为重点的信访积案专项治理活动,对市排查交办的重点人员陈某、黄某、邓某成立工作组进行重点调处。通过教育说服,使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2004~2005年,辖区社会治安稳定,未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街道两年都开展治安混乱地区专项整治和幼儿园及学校周边重点地区治安整治,开展流动人口、出租房专项治安整治,共调解重大矛盾纠纷8起,小矛盾1000多起。共接到民众信访件上百件,解决率100%。有效促进辖区社会治安稳定。综治宣传工作在《井冈山报》发稿46篇,在吉安市政法网发稿13篇,在江西政法网发稿2篇,在《江西日报》发稿6篇,将工作中的亮点、特色介绍到省、市媒体上。
  2006~2008年,由于中心城区拆迁改造、企业改制等因素,辖区治安案件有所回升,针对这些情况,街道成立辖区治安整治小组,深入居民家中了解矛盾源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将矛盾化解在一线。同时在社区设立警务室,有条件的社区还在部分小区安装了监控,有效防止了案件的发生。
  2009~2010年,街道在7个社区开展平安创建工作,以和谐平安联创为载体,组建专职巡防和维稳信息员队伍,居民小组长为综治维稳信息员。2010年3月各社区建立“居民说事室”,发挥说事室的作用,及时扩充居民诉求渠道,调处各类矛盾纠纷。辖区刑事、治安案件有所下降。
  2011~2012年,街道按上级要求,以创建“人文社区、温馨家园”为总目标,创新社会管理,街道打造和谐平安联创中心。整合综治、司法、城管、民政资源纳入中心,成立巡防巡查、受理指挥、法律服务、视频监控、信息管理、司法调解、自治管理、心理矫正、困难救助九大服务中心。按照网格化管理要求,将辖区划分成70个小区进行自治小区管理,制作警示灯箱30个、警示牌200块于居民小区,温馨提示居民。编印并入户宣讲发放作风建设及公众安全感宣传单近万份,大大提高群众的防范意识和能力。通过网上平台、视频监控和电话反映通道,及时发现调处社会治安、信访、纠纷等问题。一年来,平安联创中心受理来电来访1300多条,及时解决处理800多条,化解社会矛盾纠纷200起,视频监控发现问题468个。
  充分发挥居民说事室作用,设立五级服务网络,加强治安防范,强化群防群治队伍作用。通过居民说事室成功化解矛盾纠纷80多起。按时发放刑释人员生活补贴。
  两年来,辖区治安案件明显下降,未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2012年,街道司法所为辖区居民提供法律服务100余人次,荣获全省“百优”司法所称号。
  第六节 劳动保障
  2003年5月,文山街道劳动保障所成立,具体办理再就业优惠证、城镇居民失业证等。在办理过程中,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良好就业、创业机会,让群众享受政府社保补贴和工商、税务免交工本费等优惠政策。2004年,增加小额贷款申请初审工作,为市、区两级小额贷款28人次。
  2005年,增加企业退休人员进社区服务管理工作,切实做好退休人员“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等服务工作,吸纳企业退休人员1235人进社区。2006年,为1000多人次下岗失业人员办理增加社保补贴,开展工业园招工工作和社保扩面工作,社保扩面150人。2007年,新增劳动仲裁工作内容,对10家单位是否有未成年人用工方面问题开展检查。
  2008年,新增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作内容,为城镇居民办理医疗保险3247人次,解决居民看病贵的难题,评为全省劳动平台建设先进单位。2009年,开展居民下乡知青返城工作,为居民办理知青返城124人次,解决知青养老问题。
  2010年,开展下岗失业人员免费推荐培训工作,以培训促就业,对辖区125名下岗失业人员进行失业登记、管理和服务。
  2011年,开展城镇居民小集体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工作,为城镇居民办理养老保险628人次,被评为吉安市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先进单位、吉州区劳动平台建设先进单位。
  2012年,街道强化“人文社区、温馨家园”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要求,全市首创劳动就业社会保障街道、社区集中办公模式。全力打造组织健全、覆盖广泛、充满活力、服务高效、党和政府满意、人民群众信赖的民生服务窗口,实现社区和街道办公一体化、服务“一站式”,直接为居民群众提供失业登记、就业服务、社保补贴、小额贷款、城镇居民医保续保、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劳动维权、服务优先、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协助工业园招工等20多项具体业务的服务。制作公示牌,及时公示辖区服务平面及“一站式”服务流程图,印制各项业务告知小折页等,系统宣传各项业务受理条件、申请材料、办事流程等,方便群众办事阅知,真正做到不让群众多跑路。开设创业指导室,举办多次免费培训班,培训600人次。办理“就业失业登记证”3834人,收集招工信息多条。推荐发放小额贷款700多万元,创街道历史新高,提前完成全年工作任务。
  第七节 社会事务
  街道民政所负责各项民政工作的落实,承办最低生活保障、大病救助工作、殡葬改革、救灾、助残、优待抚恤服务、老龄、福彩等工作。
  低保工作
  2003年,开始城市低保工作,按平均每人每月低于120元标准进行补差。2010年实行低保听证制度,在当年城乡低保资金专项治理工作中,对原有的1432户低保户进行低保听证,清退因家庭收入提高的低保户58户,调减72户低保户,调减资金14200余元;调增8户低保户,调增资金520元。2011年8月,开始推行城市低保三级联审制度工作,组建由辖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退休党员干部、居民代表、低保户代表构成30人以上的听证人员库,听证会人员:由街道随机抽取听证人员库成员8名、社区居委会主任1名、社区居委会低保专干1名、低保义务监督员1名及街道民政所人员2名、区社会救助局人员2名,共15人组成,申报人员获同意票达2/3以上者通过听证。2011年,举办听证会6次,对167户低保新申报人员进行三级听证,其中48户未能通过听证。2012年,人均补差标准提高至370元。当年举办低保听证会9场,对186户低保新申报人员进行三级听证,其中87户未能通过听证。2012年,低保户1503户、2833人,其中常补57户、非常补1446户、特困62户,全年月发放低保金约58万元。
  医疗救助
  2005年,开始城市低保户医疗救助申报工作,当年救助20人,发放医疗救助金7.7万元。2006年,救助12人,救助金额3.9万元。2007年,增加城市低保边缘户医疗救助申报工作,救助19人,救助金额6.1万元。2008年,救助125人次,救助金额39.3万元。2009年,救助134人次,救助金额54.8万元。2010年,救助142人次,救助金额65万元。2011年,救助118人次,救助金额92.6万元。2012年,救助240人次,救助金额112万元。
  老龄工作
  2009年8月,新增90周岁以上高龄补贴申报工作,为70位老人发放高龄补贴。2012年7月,开始新增80~89周岁高龄补贴申报工作,对55位90周岁以上和566位80周岁以上、90周岁以下的老人进行认证。
  救灾救济
  2008年年初,发生特大冰冻灾害,街道给低保户和困难户发放防寒抗冻救灾物资,共计大米560余袋、食用油80壶、棉被40床、棉衣48件。同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组织居民开展各类抗震救灾募捐活动,共筹集捐款4万余元,组织街道机关干部职工捐款上万元、冬衣裤23套。
  第八节 党建
  2000年,加强街道班子建设,提高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管理水平。在社区实施“五个一”工程,加快培育社区党员,改善社区办公条件,增强社区服务功能。2001~2002年,街道干部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三讲”理论教育活动,完善各项学习制度,加强教育管理。开展建党80周年纪念活动、党史知识竞赛;对基本合格党员进行帮教。2003年,街道以“三项创建”“争创十面红旗”等活动为契机,逐步健全和完善基层党组织网络,积极探索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的党组织建设、发展工作模式,在非公经济组织中发展党员11人。2004年,加强流动党员的管理,制定相关流动党员管理制度。2005年,开展“三创一提高”“三凝聚”“星级社区”创建活动,健全社区服务网络,西苑社区被评为“全省城市社区建设示范社区”和“全国文化先进社区”。2006年,经过改选,先后成立平安里社区党委、新村社区党总支、西苑社区党总支、九曲巷社区党总支、仁山坪社区党总支、仓口社区党总支、民德巷社区党总支;街道成立了党员服务中心,各社区党委(总支)成立党员服务站(室)。
  2007年,全面开展“和谐创业展风采、崛起路上当先锋”主题实践活动,鼓励支持党员带头创业,吸纳解决下岗再就业职工12人。10月12日,在民德巷社区成立吉州区首个新经济组织联合党支部。12月,街道全体党员参加民主评议党员活动,通过座谈会、设立意见箱、发放民主测评表等方法进行综合考评评议,参加评议党员509名,其中合格党员500名、基本合格党员9名。同年,7个社区都建立了党员服务站,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党员管理服务网络。
  2008年,街道自管党员有529名,其中退休下岗党员占70%以上。7个社区建立党务公开栏,全面实行党务公开,党务工作公开化、透明化。健全党员集中学习培训、党员学习日、“三会一课”、电教等教育制度。开展“大力改进作风,奋力争先进位”和“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树组工干部新形象”主题实践活动,党员素质得到明显提高。1月,街道党工委组织100多名党员义工参加抗冰救灾行动,彰显了党员的先进性。组织辖区居民为灾区募捐,共筹得善款和“特殊党费”6.6万多元,为灾区奉献一份爱心。同年4月成立金光道建设工程集团党总支,成为全区第一个建筑行业成立的党总支。
  2009年,街道确定“保稳定、保民生、促发展”的活动主题。全街33个基层党组织、568名党员迅速参与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把创建“五好”党组织,争当优秀党员,争作先进党务工作者,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标准和内容,贯穿于各项实际工作和创先争优活动之中。通过创先争优活动,全街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党员典型。平安里社区党委被评为吉州区先进基层党组织,金光道集团党总支副书记肖昆被评为吉州区优秀党务工作者。
  2010年,在“三民三增”活动中,街道及社区全部党员和干部共走访群众485户,梳理意见建议132条,及时解决98条,受到群众广泛好评。尤其是12月15日大雪灾害发生后,街道及时组织班子成员和社区干部深入到困难居民和孤寡老人家中,开展了“送温暖”活动,使他们深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帮助。2011年,街道组织“立足新起点,实现新跨越”演讲比赛,职工写作比赛,在全街道形成一股“比、学、赶、超”的良好风气。扎实做好以“六个提升”和“一居一中心”为主的特色工作。2012年,组织党员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做好三个后进党支部的转化升级工作。
  第九节 城市管理
  街道城市管理办公室(简称城管办)、城管中队、环卫所是街道城市管理工作的主要职能科室。2000年4月,由原市环卫处下派23人,街道一名副科级领导担任所长,组建文山街道环卫所。主要负责辖区范围内除井冈山大道、吉州大道以外的次干道、小街小巷的清扫保洁、“门前三包”及板车摇铃的垃圾收集工作。城管办负责辖区范围内的单位、门店及居民住户的垃圾(包括袋装垃圾)的收运。辖区各单位、各居委会签订创卫工作责任书,单位庭院垃圾袋装率达98%,居民住户垃圾袋装率达90%。
  城管中队为街道正股级事业单位,在编人员10人,实际在岗人员6人。撤地设市前城管中队人员由市城管大队派驻。2001年,区政府批准成立文山街道城管中队。同年11月,市政府出台《吉安市“门前三包”责任制管理办法》,根据市、区政府要求,街道高位推动,分成三个工作组历时两个月对辖区单位、门店上门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收取保证金。辖区54个单位,404个门店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签订率达95%;缴纳保证金达90%,共计14万余元。同时,街道制定《文山街道“门前三包”管理实施方案》,按要求加强对辖区单位、门店的“门前三包”日常管理,建立“门前三包”管理台账。
  2002年,策应市政府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建设滨江花园城市的要求,制定《文山街道关于加强城市管理工作的意见》《文山街道市容环境综合整治考评办法》等,认真落实“门前三包”、“一、三、五、六”工程(一冲、三扫、五盆花、六禁止),街道城管中队加强对单位、门店“门前三包”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及评比工作。年底评选“门前三包”达标和不达标单位,门店张贴评选结果,扣罚不达标单位保证金。
  2003年,为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工作年,协助市、区政府做好取缔“两的”(人力三轮车、摩托车)行动,开展取缔电话亭、货亭行动。当年街道城管中队共拆除乱搭乱电话亭、建货亭30余个。
  2004年,主要健全街道城管工作网络,建立街道城市管理长效工作机制,建立城管工作每月通报制度。城管中队加大执法力度,查处各类违法违章行为70余起,使辖区市容面貌有明显改观。
  2005年,开展“城市管理年活动”,推进各项市容市貌和环境卫生专项整治活动及社区“四个一”创建活动。全区启动“百条小街小巷硬化改造工程”,街道配合区建设局改造棉庆楼巷、新村东路、长征路、库背路、仁山巷等,硬化面积8500余平方米,安装路灯70余盏。
  2006年,按照《吉安市城市容貌标准》和市城管委“六项”综合整治要求,制定《文山街道2006年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方案》。城管中队开展垃圾广告整治专项行动,查处乱贴、乱挂、乱涂写垃圾广告行为35起,处罚32人。
  2007年,制定《文山街道城市管理工作方案》,将辖区垃圾袋装管理分为居民自治管理、单位自包、社区管理、街道城管办管理四种管理模式。规范便民服务摊点,在小街小巷划定区域为下岗职工、困难群体设置缝纫、自行车修理、早餐等摊位,方便居民同时也解决困难户就业问题。
  2008年,策应吉安市“三城同创”,成立文山街道创建全省文明城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一系列工作计划和方案。
  2009年,继续开展“三城同创”工作。按国家卫生城市标准规范城市管理、爱国卫生运动等相关材料,并报送市、区创卫办,获得上级肯定和好评。2010年,开展“创建森林城市”活动,以辖区单位为重点,开展立体绿化建设;开展小街小巷、住宅小区环境卫生检查评比活动。12月底,根据市政府要求,制定《文山街道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实施计划》。
  2011年,街道制定《城市管理工作考评方案》,城管中队建立“日巡、周查、月评、季审、年终综合考评”的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提升辖区的清扫保洁力度,提升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水平,加大奖惩力度。当年,新村社区被评为街道城市管理第一名,获得3000元奖金。
  2012年,开展“清污治乱拆违专项整治”行动,利用三个月的时间,集中街道财力、物力、人力开展以清除垃圾污染点、拆除乱搭乱建、治理乱堆乱放为主要内容的大规模整治行动。摸排出辖区存在的297项具体问题,通过发放“致居民朋友的一封信”宣传单,挂点帮扶单位、辖区单位、社区居民的共同参与,全年共拆除各类违章搭建物89处,清理占用公共绿地、场地的菜地近7500平方米,清运公共场地、楼道的杂物、建筑装修垃圾等400余车,清除垃圾广告15000余条,清理化粪池35处。全区第二次“清污、治乱、拆违”专项整治行动点评会在文山街道召开,区领导对街道的整治行动所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同年元月,街道平安和谐联创中心正式运行,小街小巷、居民区安装33个视频监控系统,通过视频可及时发现和掌握辖区市容环境卫生动态情况,能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城管中队接指挥中心电话后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处置,成为全区首个使用数字化系统管理市容环境卫生的街道办事处。5月,全区无物业管理小区综合改造现场会在汽运小区召开。市委书记王萍,市委副书记、市长胡世忠等领导莅临现场会。按照“铺平百姓门前路、点亮百姓门前灯、疏通小区下水道、连接城市绿化带”要求,加大辖区内无物业住宅小区的综合整治,先后完成汽运小区、仁山坪小区、湖滨花园小区、库背小区、站前大厦小区的基础设施改造工程,实现小区管道畅通、道路平整、环卫设施齐全、路灯敞亮的基本要求。并以汽运小区为示范点,推行小区居民自治管理,成立业主委员会,保洁、保绿、保安措施得到进一步加强,极大地提高了居民安全感和幸福感。
  第十节 服务平台建设
  街道在社区建设工作中,积极探索、改革创新,不断提升社区服务群众的功能。一是各社区都成立义务巡防小组。2000年开始,每晚9时左右有专人敲锣警示。街道还专门成立治安巡防队,每天在辖区内巡逻,确保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二是社区以党建为核心,创建星级社区。2005年开始,围绕一个社区创一个特色的目标,大力实施“四合一”党建工程,开展社区升级达标创“星级”社区活动,提升社区服务群众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水平。三是发动和组织社区成员单位,利用和开发社区资源,开展各种福利和便民服务活动。2006年开始,组织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打扫卫生、上门理发、医疗就诊服务,为困难群众捐款捐物。四是提高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文明素养。2006年,街道在社区开辟环保宣传专栏,宣传环保。组建“夕阳红环保志愿小组”“环保小卫士”小组和“巾帼环保家庭创建小组”等环保自治组织,开展创建“绿色社区”活动。五是创建“学习型”社区。2006年,组织30多名准大学生参加南京大学井冈志愿团社会实践(大学之旅)讲座。充分发挥社区“五老”的资源优势,每年暑假期间聘请德高望重的老红军,对辖区内的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做到“学校放假、社区开学”。六是发挥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的作用,为居民提供健康服务。2007年,开展对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普查筛选、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对社区2800余名居民,免费检查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病,建立专册管理。通过板报、宣传单、爱心便民卡等形式,对高危人群开展健康教育和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宣传。在3个社区召开居民参与医疗保险民意调查会。
  西苑社区大家乐舞台
  该舞台始建于2001年,2002年3月被共青团中央、国家文化部、国家体育总局、中央电视台授予首批全国“青年文明社区大家乐”舞台称号。西苑社区以大家乐舞台为载体,举办各种文体活动,其中以邻里情文化周为主题的社区文化活动,动员了邻里、父子同台竞技,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丰富了居民的精神生活,陶冶了情操,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进行了报道。社区还成立了专门的文艺演唱队,早上队员们在舞台上翩翩起舞,晚上在舞台上排练节目,形成了周有节目、月有演出的社区文化新格局。
  社会管理服务中心
  2005年7月,文山街道迁至文山路11号的新办公大楼,街道筹资20多万元将其打造成为文山街道社会服务中心,建筑面积超过1400平方米,所有办公室基本都有电话、电脑、空调,办公条件全面改善。服务中心设立计生、劳动保障、民政、城管、综治、司法等便民服务窗口,方便群众办事。服务中心的启用,全面改善街道的办公条件,打造一流的为民服务平台。
  2010年4月,按照“三有一化”“五个规范”要求,全面推进街道规范化建设。将已出租的一楼四个门面全部收回,改建为大门通道和服务窗口,使九个服务窗口全部集中在一、二楼,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服务。收回已出租的三楼,为每个班子成员安排单独一间办公室,全面改善办公条件。为强化管理,在办公大楼主要通道及各服务窗口分别安装了探头,对各服务窗口实行全程录像。为加强宣传和党务政务公开,在门口和大厅使用了LED显示屏和电子触摸屏,将人员公示、工作制度、工作流程、办事公开等内容输入其内,方便群众查询。
  2012年,文山街道社会服务中心更名为文山街道社会管理服务中心。
  社会组织“1+8+X”平台
  为进一步促进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加快街道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和发展,充分发挥社区社会组织在拓展社区服务、加强社区管理、创新社区体制、强化社区建设、构建社区和谐等方面的积极作用,2011年5月,文山街道打造社会组织1+8+X平台。“1”是指成立街道社区社会组织培育指导中心。该中心属社会组织性质,配有工作人员3名。街道派出专职干部进驻中心,加强对社区社会组织的管理。“8”是指培育8个核心社会组织,即电动车协会、天马艺术团、老年书画社、社工协会、平安夕阳红老年人协会、体育爱好者协会、七彩义工之家、巡防巡查平安联创协会。“X”是指培育若干个满足居民共性需求的社会组织。
  街道从财力和人力上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从项目着手壮大组织规模和提升服务能力。街道社区干部,分工挂点帮助社区社会组织,从加强党建、发展硬件、优化管理、提升服务能力等方面入手,全程对项目的设计、包装建设跟踪服务。平安夕阳红幸福列车、红杜鹃花开映万家等公益创投项目成功达标。
  规范制度,实现用制度管人、管事、管财、管物的运行机制,完善各项章程和规章制度。如《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制度》《关于在社会组织中开展廉洁自律和民主自治的实施方案》《关于对社会组织发展实行公益创投项目支持的意见》《关于社会组织经费使用和管理的指导意见》《关于社会组织党组织分类定级和党员分类评星的实施方案》等。
  街道社区社会组织培育指导中心以培育适应社会发展、居民需求的公益性社会组织为主,全力打造“一居一中心”工作特色,创建社区“1+8+X”服务模式,拓展服务平台,形成以街道社区行政服务为主体,以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为补充的便民服务新体系。已进驻的社会组织有民德巷社区电动车协会、文山街道能人协会、文山街道天马艺术团、仓口社区老年书画社、吉州区妇联文山街道红杜鹃家政服务中心、文山街道社工协会、仁山坪社区编珠协会、文山街道爱心帮教服务队、文山街道治安义务巡防队、仁山坪社区管道疏通维修服务队、平安里社区平安夕阳红老年人协会、西苑社区体育爱好者协会、新村社区七彩义工之家等。2011年11月,吉安市社区社会组织工作现场推进会在文山街道召开。“服务中心+社会组织+党组织”工作模式得到省、市、区委组织部的一致好评,并要求在全省推广。
  2012年,为切实加强便民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推进社区居民自治,积极创建“人文社区、温馨家园”,街道坚持“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社区志愿者为骨干”的“三社联动”机制,整合社会资源,培育社会组织,撬动民间力量。“三社联动”,科学地处理三者的关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有针对性地引导社区志愿者加入或组建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有针对性地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真正使社会组织成为社会管理创新中不可缺失的一支重要力量。
  街道经多方筹资近500万元,撬动资金3000万元,打造仁山坪红杜鹃家政服务中心等11个服务中心,培育社会组织32个,有效解决了就业、创业、文化、健康等方面的居民需求,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做到“补位、创新、促进”的作用。通过近两年的努力,各社区的硬环境和软环境都得到明显改善,居民生活幸福感明显提升。2012年9月,全省“三社联动”促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现场推进会在文山街道召开。

知识出处

吉安市吉州区志(2000~2012)

《吉安市吉州区志(2000~2012)》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上限起于2000年8月,下限断至2012年12月,分自然环境、建置区划、人口民族、乡镇、街道办事处、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交通运输、供电供水供气、邮政通信等36个篇目及附录,详细记述了吉安区建区12年来的发展变化。

阅读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