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街道办事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市吉州区志(2000~2012)》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20000104
颗粒名称: 第五篇 街道办事处
分类号: D625.56
页数: 107
页码: 181-287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00年到2012年吉安市吉州区志中街道办事处的情况,介绍了古南镇街道,永叔街道,文山街道,习溪桥街道,北门街道和白塘街道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 吉州区 吉州区 街道办事处

内容

2001年12月,吉州区撤销白塘乡建制,设立白塘街道办事处(仍按乡镇管理)。至2012年年底,全区辖6个街道,即古南镇街道、永叔街道、文山街道、习溪桥街道、北门街道、白塘街道。6个街道共计36个社区、12个村委会,
  行政区划调整之初,街、居责大权小。社区基础设施滞后,社区服务功能不全,服务水平较低。各街道承担经济建设,社区建设、计划生育、社会综合治理等多方面社会事务工作,距单一承担社区服务这项工作尚有距离。
  2002年,吉州区将原来55个居委会调整为32个社区。随着城市框架拉大,楼盘增多,2010年,社区调整为36个,社区的划分逐步科学合理,社区组织新的体系逐步形成。
  2003年7月~2006年7月,吉州区各街道开展第一轮社区共建工作,解决社区办公用房、服务场所严重缺乏的问题。全区32个社区的办公用房,由原来的平均不足50平方米增加到150平方米,社区硬件建设得到改观,服务领域得到拓展,形成了“一居一特”的创建格局。
  2009年11月~2011年年底,吉州区开展第二轮社区共建。这一轮共建进一步提高了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市民共享创建成果。尤其是2011年6月,吉州区提出“创建人文社区,温馨家园”这一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目标,实行“10+X”项目推进模式,即每个街道完成10个规定动作,X个自选动作,不断完善养老、幼教、文体、娱乐、健身等功能配套;全力启动“两大工程,八大中心”建设,即实施小街小巷综合改造和无物业管理小区综合改造两大工程,建设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居家养老助残服务中心,托幼早教中心,平安联创中心等“八大中心”;各街道从实际出发,选准1~2个自选动作,着力打造为民服务亮点。
  2011年年底,吉州区完成65个无物业小区的综合改造(改造任务58个)。小项目做出了大民生。同时,出现了永叔街道的“网格化管理”,文山街道的“三社联动”,北门街道的“中心搭台协会唱戏”的工作模式。
  至2012年年底,吉州区先后有19个社区34项工作获国家、省级表彰。2009年,吉州区获“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称号。2012年,全省社会组织现场会在吉州区召开,吉州区作典型发言;同年,吉州区参加全国社区建设经验交流会并作经验介绍。
  第一章 古南镇街道
  因辖区内有古南塔而得名。该街道东临赣江,地势低洼,居民常受洪涝灾害侵扰。旧时,赣江水运业务兴旺。境内有轿子码头、李家码头、肖家码头、大巷口码头、回龙码头等。20世纪90年代前,该街道为吉安市的工业区,境内有红声器材厂、江西电线电缆总厂、江西电缆有限责任公司、油泵厂、水泥厂等几十家国有和集体工业企业,其中街办企业20余家。2000年9月,因吉安撤地设市、撤市设区,吉安市古南镇街道办事处更名为吉安市吉州区古南镇街道办事处,并正式挂牌。下辖永固巷、保太巷、上永叔路、地母堂、火头门、古南镇、桃树下、太平桥、神助桥9个居委会,3.6万余人。2000年,街道财政收入110.7万元。2001年、2002年,由于财税体制改革,街道辖区企业大部分破产倒闭,大量企业职工下岗,困难家庭、弱势群体急剧增多。面对这种情况,街道从抓发展、保稳定、促民生着手,促进街道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街道经济蓬勃发展、民生有效保障、社会稳定繁荣、党建亮点纷呈、创先争优和共建活动扎实有效,打造出一个崭新的古南镇街道。街道先后荣获全省城市低保工作先进街道、全国经济普查省级先进集体、全省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先进集体等各级奖项50余项。通过引进渔家院、福盛园、餐谋天下等数十家餐饮企业,逐步形成跃进路特色餐饮一条街。发展至2012年,街道实现年度财政收入965万元,护税协税299.8万元。
  2002年,随着城市框架向南拓展,旧城改造向南推进,滨江四期甲地块改造工程启动,涉及的拆迁居民有168户,大多是低保户。历经5年时间未能取得实质性突破,成为吉安市最大的拆迁难问题。2006年,因上百人上访导致该地块拆迁工作被迫暂停。2008年下半年,街道抽调27名干部充实到拆迁一线,其他人员全部参加到维稳小组,配合区政府在一个月内基本完成2万平方米的拆迁任务,无一人上访,实现“拆掉的是房子,凝聚的是人心”的目标。
  2003~2006年,街道在各社区开展以服务社会、满足社区居民群众需求为主题的创建星级社区活动。各社区不断争创社区特色,采取强化学习,提高队伍素质;人人参与,营造创建氛围;注重服务、健全长效机制等措施,建立完善社区服务中心。通过创建活动,社区居民公共意识、互助意识、慈善意识、团结意识有所提高,形成团结互助、扶正祛邪、积极向上的社区道德风尚。经市区两级的达标验收,太平桥社区被授予“三星级社区”。
  2007年,街道确立“主攻工业、商贸联动”的工作思路,全年共完成310万元财税任务。以学习浙江精神,开展全民创业活动为契机,积极整合社区资源,引入市场机制,创新经济实体,在太平桥社区创办全市首家“社区托老服务中心”,在红声社区(原神助桥社区)引进“昌茂花艺加工点”等社区经济实体。
  2008年,街道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开发为中心,以社区建设和创新管理为重点,以优化环境和完善设施为基础,以增强能力和提升服务为己任,开展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工作,实现经济社会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全年新引进项目50个,其中工业企业项目6个,完成招商引资任务7000余万元。按照“一社区一品牌”的思路,以创建示范社区为突破口,开展和谐社区创建活动。各社区根据自身实际,积极创建和谐社区。筹资30万元对红声社区(原神助桥社区)、古南镇社区、保太巷社区、上永叔路社区办公用房进行改造。街道卫生服务中心(站)由12小时服务向24小时全程服务延伸,由单项服务向综合服务延伸。
  2009年,街道以“发展街居经济,服务居民群众,创建和谐街道”为重点,抓好在跃进路两侧的太平桥社区、古南镇社区、桃树下社区、红声社区(原神助桥社区)的党建示范带建设工作。充分利用各社区办公服务用房宽敞的有利条件,成功打造以突出党员电化教育、图书文化建设和基层武装建设为特色的红声社区(原神助桥社区);以突出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党员活动和文体队伍建设为特色的桃树下社区;以突出商业连锁服务、卫生计生二合一服务特色的古南镇社区;以突出下岗失业人员培训再就业、民间组织规范化建设和综合性示范社区建设的太平桥社区的党建示范带。做到“一居一特”,全面提升了社区服务和党建工作水平。与区工作组共同对樟脑厂棚户区改造项目的200余户动迁户做好思想动员、政策宣传、综治维稳等工作。年内,街道社区共获得国家级奖项4项、省级奖项3项、市区级奖项8项。
  2010年,街道紧扣“保发展、保稳定、保民生”主题,着力引进科技含量高、产品关联度和附加值高、投资强度大、税收高的产业项目推动经济发展,完成招商引资4000万元,完成财政收入524万元。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将创先争优活动与“吉州跨越我先行”、创业服务年活动有效结合。筹资40余万元,对街道机关办公大楼全面装修改造,筹资30余万元改建街道社区服务中心。通过召开动员大会、印发《致居民的一封信》、张贴公告、出宣传栏、入户动员等形式大力宣传后河中下游棚户区改造的重要意义,使广大居民大力支持和主动配合工程施工,并组织人员对居民住房情况进行详细摸底,为项目顺利推进奠定了扎实基础。
  2011年,街道紧紧围绕“争当排头兵、工作创一流”的总体要求,按照区第三届党代会提出的“三城共建,创建人文社区、温馨家园”目标,集中精力狠抓项目建设,多措并举创新社会管理,千方百计维护社会稳定,以开展“庸懒散软”专项治理为抓手,不断强化干部队伍建设,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稳步推进。通过完善招商引资考核及奖惩机制,依托区工业园和城南新区建设平台,瞄准重大工业项目、城南专业市场项目,完成招商引资4190万元。街道抽调8名干部参与到砖瓦厂棚户区拆迁改造项目中,切实做好居民的思想动员工作,及时掌握信息动态并化解矛盾,动员60余户居民签订拆迁协议。获得2011年度街道目标管理第一名,2011年度财税工作先进单位,2011年度向上争资工作先进单位,2011年度信访工作先进单位。
  2012年,街道深入推进“三城共建,创建人文社区、温馨家园”活动,以基层组织建设年和作风建设年为抓手,突出“抓项目、促发展,优服务、惠民生,强党建、增活力”重点,不断创新社会管理,大力实施“10+X”项目,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托幼早教中心等“八大中心”全面建成并交付使用,基本实现就医、托幼、养老、购物、休闲、健身、救助和矛盾调处“八个不出社区”。加大小街小巷综合改造和“清污、治乱、拆违”工作力度,完成市专建职工宿舍、保太巷新家园、一米厂、皮件厂等8个无物业管理小区的综合改造。下半年,市重点项目赣江西堤除险加固棚户区改造工程全面启动,街道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抽调街道、社区近50人全力投入城房动迁工作,半年多时间签约近300户,占80%。街道被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评为“2008~2012年度全省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先进集体”,获得2012年度街道目标管理第一名等荣誉;太平桥社区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评为“国家级充分就业示范社区”,被江西省妇女联合会评为“江西省优秀妇女之家”,被中共吉安市委评为“先进社区党组织”;桃树下社区获中共吉安市委“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廖玉秀被评为“全国妇联系统劳动模范”,蔡晓健被省政府评为“全省就业先进工作者”,胡林云、刘冬英等12人被赣江西堤除险加固及周边棚户区改造开发工程建设指挥部评为“2012年度先进个人”。
  第一节 建置与区划
  吉州区古南镇街道地处吉州区南端城乡结合部,东临赣江,南至神岗山,西与江西电线电缆有限责任公司和禾埠乡接壤,北与下田侯路和永叔街道为邻。办事处所在地坐落在吉州区永叔路8号。辖区面积6.5平方千米,人口3.8万人。下岗人员和享受低保人员相对集中。
  2000年9月,原吉安市古南镇街道办事处更名为吉安市吉州区古南镇街道办事处,并正式挂牌。
  2001年7月,街道各居委会更名为社区居委会。原火头门居委会和地母堂居委会合并组建火头门社区居委会。2009年11月,神助桥社区居委会更名为红声社区居委会。2010年3月,成立城南社区居委会、钵盂山社区居委会。2010年8月,上永叔路社区并入保太巷社区。
  2012年,设保太巷、火头门、太平桥、古南镇、桃树下、红声、城南、钵盂山8个社区居委会,80个居民小组。辖区有5个社区党委、1个社区党总支、2个社区党支部,党员1168名。辖区内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31家。
  
  第二节 人口与计划生育
  人口
  该街道于2000年11月1日0时为标准时点进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按要求划分8个普查区(以8个社区为单位)。此次普查结果为,全街道常住人口(不含户口在本地,外出半年以上人口)总数为3.6807万人。该街以2010年11月1日0时为标准时点进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划分8个普查区,154个普查小区,共选配100多名普查员。此次普查结果为,全街道常住人口(不含户口在本地,外出半年以上人口)总数为3.8302万人,户籍人口为36621人。
  人口分布
  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古南镇街道户籍人口总数36621人,占吉州区人口总数的12%,其中,人口最多的是保太巷社区,人口总数为10020人;人口最少的是钵盂山社区,人口总数1225人。人口密度为5634人/平方千米,与2000年的5587人/平方千米相比,呈现稳定增长趋势。
  计划生育
  街道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紧紧围绕稳定低生育水平这一目标,注重体现利益导向和优质服务,充分发挥宣传教育、综合服务等基层基础工作和管理服务、技术服务等计生工作职能,务求实效抓重点,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计生管理规范有序,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相对宽松的人口环境。计生工作始终坚持一把手总负责,切实抓好辖区人口出生率、重点对象环孕检率和孕检率、政策符合率和流动人口办证、验证率达标工作。
  2004年,开展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到户试点工作,推动城区计生优质服务“十到户”活动,具体内容包括:计划生育思想宣传教育到户、计生政策法规咨询到户、优生优育知识普及到户、计生知情选择指导到户、生殖健康服务到户、避孕药具发放到户、计生节育定期随访到户、生育证发放到户、计划生育礼包发放到户以及流动人口管理到户。变事后制裁为事前预防,妥善处理好新形势下计划生育工作各种矛盾,实现计生服务与群众需求无缝对接。
  2000~2012年古南街道人口数量情况
  2005~2006年,继续深入开展“计生优质服务”“十到户”活动。实行计生激励机制,对计划生育年度考核达标的社区,年终予以奖励;初步在全街范围内实行“属地管理、单位负责、居民自治、社区服务”的城市人口计生管理网络。
  2007年,进一步完善“属地管理、单位负责、居民自治、社区服务”的城市人口计生管理服务机制,以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为目标,注重计生宣传,强化依法管理,完善服务体系,开展了优生优育、生殖健康保健、计生困难家庭帮扶等计生服务工作。
  2008年,大力开展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服务“幸福一卡通”工作,实施计生服务“一三五”工程,即给每个已婚育龄流动人口发放一张“一卡通”;提供优生优育、生殖健康、困难帮扶三项服务;做到对已婚育龄流动人口的政策宣传、优质服务、信息了解、计生管理、生育关怀五个到位。
  2009年,街道成立8个计生工作组,由街道领导担任各工作组组长,街道干部全部分到各个工作组协助各社区开展工作。按照“一网络、六模式、五协作、四关怀”的城区管理模式开展了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加强部门配合,联合工商、公安开展了两次流动人口清理、清查,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
  2010年,不断夯实计生建设基础,增添电脑、B超仪、档案柜等硬件设施,社区设立健康咨询室、医疗卫生服务站等服务窗口。举办两期计生专项知识培训班,逐步建立起街道、社区、居民小组、楼栋四级人口与计生管理服务网络。
  2011年,组织开展两次计生集中整治活动,实行逐楼逐户排查登记,做到一楼一册,一户一页,对已婚育龄妇女实行分类管理。加强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及时进行流动人口网上平台反馈和接收,实现户籍地和流入地的信息及时沟通。当年,全街道共出生婴儿385人,人口出生率11.26‰,计划生育率84.76%。共查处计划外生育49例,征收社会抚养费106万元。全面建立依法管理机制,实行计划生育政务公开。利用每月的计生专干例会,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法规的学习。
  2012年,街道克服办公场所紧张的压力,在有限的财力中挤出资金10余万元,对街道计生服务所进行改建。新建成的计生服务站面积有100多平方米,并按照区里的统一部署购置计生服务车,为育龄妇女提供更优质、更便捷、更满意的服务。同年,吉州区计生委与古南街道太平桥社区联手创立全市首个人口计生文化园。园区包括主题雕塑、婚育新风林、小草牌、人口桥、国策亭、计生宣传长廊等艺术作品,以此作为传播人口文化的载体,借助艺术作品的形象性,向全市人民展示和宣传人类起源、生命旅程、优生优育、关爱女孩等科学人口文化知识。人口文化园巧妙地将计生知识融入娱乐和社区的日常生活中,诠释人口、生命、健康、和谐的丰富内涵,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育观念,让群众在休闲、健身、娱乐之中,感受婚育文化知识,真正使计划生育政策惠及千家万户,使科学的人口文化和可持续发展观更加深入人心。是年,人口文化园先后接受国家计生委和省、市、区等各级领导的参观、考察,并被确定为全省计生工作流动现场会参观点之一。
  街道计生协会开展关爱妇女活动
  2000~2012年古南街道计划生育工作指标情况
  第三节 经济建设
  2000年,街道财政收入完成110.7万元。2001~2002年街办企业进行财税体制改革,明确财税基数。2003年8月,全区正式启动护税协税工作,街道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护税和招商工作,全年完成财政收入13余万元。2004年,吉州区出台招商引资和护税协税互惠互利政策,街道将经济工作作为“一号工程”来抓,成立招商引资和护税协税工作领导小组,并制订工作方案,将经济工作与街道其它各项工作有机结合,与干部工作业绩、年度考评和提拔重用相结合,与干部工资福利待遇发放相结合。2004~2007年,每年财政收入均实现200万元以上。
  2008年,加大对招入工业园的两个工业企业(光协电子、宏伟针织)的帮扶力度,帮助企业招工300余人,实现出口贸易额2000万美元。全年上报招商重大项目信息2条,新引进项目50个,其中工业企业项目6个,完成招商引资任务7000余万元。全街实现财政总收入508万元,超额完成区委、区政府下达的招商引资和财税工作任务。
  2009年,坚持“主攻工业、商贸联动”的战略目标不动摇,着力引进科技含量高、税收高、产品关联度高和产品附加值高、投资强度大的产业项目,完成全年的招商引资任务。引进工业项目3个,其中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进园线路板工业项目1个,投资1.8亿元城南专业市场仓储物流项目1个,引入其他商贸企业19个。在确保本街稳定税源基础上,着力挖掘隐蔽税源。全年实现财税收入320余万元,其中护税协税201.5万元,超额完成区里下达的任务。招商引资企业税收实现120万元。
  2010年,抓工业和大型商贸项目招商。全年完成招商引资4000万元,引进项目27个,其中入园工业项目1个,上报招商引资项目信息29条,其中重大项目信息3条、一般项目信息25条,工业项目信息1条。光协电子新建厂房投入使用,光协电子和宏伟针织全年分别实现就地出口200万美元和100万美元,实现创税248万元。发动街居干部护税协税,完成护税协税185余万元。完成财政收入545.9万元,街道社区向上争资100余万元。
  2011年,依托区工业园和城南新区建设平台,瞄准重大工业项目、城南专业市场项目。全年完成招商引资4190万元,上报项目信息13条,其中重大项目信息2条。引进项目20个,其中入园工业项目2个:赣新汽车配件有限公司、吉安绿鑫科技有限公司。引进知名商贸企业“菜肴故事”,上缴税款60余万元。街道完成招商引资税收645万元,护税协税292万元。
  2012年,街道招商引资工作总体呈现项目多、质量高的特点,超额完成全年招商引资任务。全年共上报一般信息26条,重要信息10条。已落户的文化产业有吉安大地数字影院;现代服务业有吉州区荣锦宾馆、菜肴传奇餐饮店、吉安吉莲投资有限公司(餐谋天下酒楼)、今典故事咖啡、尊品牛排、福盛园海鲜楼、吉安金鱼商贸有限公司、奥通商贸有限公司、天兴酒店、渔家院特色餐饮店、新绿农副产品平价店,工业企业有新胜服装有限公司、江西美玲建材科技有限公司、江西成祥电器有限公司、吉州区建胜科技有限公司、云鑫科技有限公司、联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江西洪安科技有限公司吉安分公司、华欣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汇森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等24家。在浙江杭州推介会上签约通用航空(吉安)俱乐部,拟与吉安桐枰机场合作,投资20亿元;签约雨润集团吉安仓储有限公司,拟投资10亿元;6月5日,在深圳推介会上签约名轩镜业(香港)有限公司,拟投资6000万香港元。宏伟针织有限公司在街道的努力帮扶下,促成在工业园区购地2.73公顷(合41亩)新建厂房,新投资6000余万元左右;吉安市博宏有限公司已在区工业园协议购地,投资近亿元;永生现代集团高层领导多次到吉安协调在行政中心西侧购地2.67公顷(合40亩)建设五星级宾馆一串,通过三易规划设计图,已基本确定建设方案,将进入土地挂牌阶段。护税协税工作浓厚氛围,从上而下形成了“人人身上有担子,个个心中有压力”的工作格局。全街护税协税入库299.8万元,招商引资税收入库665.2万元,其中新增税收104.8万元。
  2005~2012年古南镇街道财政收入情况
  第四节 社区建设
  2002年以前,街道各社区办公条件极其简陋,工作仅限于表面的日常服务,服务水平和层次较低。2002年,街道在各社区开展以服务社会,满足社区居民群众需求为主题的创建星级社区活动。各社区不断争创社区特色,采取强化学习,提高队伍素质;人人参与,营造创建氛围;注重服务、健全长效机制等措施,建立完善社区服务中心。通过创建活动,社区居民公共意识、互助意识、慈善意识、团结意识有所提高,形成团结互助、扶正祛邪、积极向上的社区道德风尚。2003~2006年,开展第一轮三年社区共建工作,各社区办公服务用房平均达到200余平方米,办公条件、设施得到改善,社区服务水平得到提高。2006年5月,街道自筹资金成立“古南镇街道慈善爱心超市”。各社区也相继设立慈善爱心超市。慈善爱心超市经营总面积达到1000余平方米,采取“政府搭台,社区承办,社会参与,百姓受益”的新型模式,主要承担社会各界经常性捐赠款物的接收工作,并将捐赠物品无偿发放给社区特困人员。慈善爱心超市的运作方式主要为每年端午、中秋、国庆、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社区困难人员可凭社区所发的“慈善爱心超市购物券”(有50元、20元、10元面值)到社区慈善爱心超市领取所需的生活用品;社区困难人员突发困难事件,凭社区所发的“慈善爱心超市购物券”在社区慈善爱心超市领取所需的生活用品;社区制作爱心积分卡,困难群众通过参加社区组织的义务劳动获取积分,用积分可到慈善爱心超市换取自己所需的物品。2007年,街道以创建“社区建设示范街道”为目标,加大投入,提高社区硬件水平、改善社区办公环境。各社区办公用房平均面积跃升到600平方米,新建街道社区服务中心面积200平方米并投入150万元进行装修和添置设备。社区服务平台建设进入全省先进行列,太平桥社区于2008年通过全市城市社区综合示范点验收,并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至2012年,街道、社区共获得全国劳动保障优质服务窗口、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等国家级奖项四项,全省低保工作先进街道等省级奖项7项。
  保太巷社区
  1954年成立保太巷居民委员会。2001年8月,原永固巷居委会并入保太巷居委会,11月正式更名为保太巷社区居委会,于保太巷9号公房内办公,T作人员4人。2003年5月,社区搬至乾明巷26号办公。2005年5月,社区搬至永叔路103号(原饲料公司办公楼)办公。2007年10月,因城市建设需要,办公用房拆迁,搬至南刘家巷90号两个门面房内办公。2009年,因门面转租,社区搬回至保太巷9号办公,工作人员增为8人。2010年7月,古南花园安置房建成,搬至上永叔路89号5栋2楼办公,面积180平方米。2010年8月,原上永叔路社区整体划入保太巷社区。
  该社区东起滨江路,西临后河东路,北枕F田侯路,南至大巷口路,辖区面积0.4平方千米,属新旧城区结合型社区。辖区内有15家企事业单位及大巷口菜市场,1个物业小区(古南花园),10个居民小组,总住户3378户,人口11096人,党员118名。2009年,成立社区党委,下设三个支部。
  针对辖区人口密集,特别是老年人较多的现状,社区围绕创建“居家养老服务型社区”的目标,租用火头门社区安置房创办居家养老日间照料服务中心和文体活动中心,中心设有活动区、阅览区、用餐区、休息区。文体活动中心由60余名老年人组建红歌队、书画队、健身队3支活动队伍。同时,社区通过不断整合资源、多方筹措资金,累计打造3000多平方米的室外活动场所供老年人行拳、舞剑、跳舞等健身活动。社区先后获得“城市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和“老年体育工作示范社区”等荣誉称号。
  2012年5月,街道集中启动7个社区建设重大项目
  小区业主投票选举业主委员会
  火头门社区
  2001年7月,由原火头门居委会和地母堂居委会合并组建。2003年,第一轮共驻共建,市审计局和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区农工部、区办证中心、区蔬菜办、古南一小等六家共建单位联合出资,购买原大巷口10号124平方米门面房给社区做办公服务用房。2007年6月,成立火头门社区党委,下设三个党支部。2008年,由于城市改造拆迁,古南花苑开发商就地安置200平方米临街二楼门面房给社区办公。2010年,滨江四期开发拆迁,按原面积就地安置200平方米办公用房,同时滨江六合盛世开发商向社区无偿提供150平方米办公用房,加上原地母堂居委会自主产权房245平方米,社区办公及服务设施用房总面积达600平方米,办公地址位于跃进路46号(鹭洲观澜小区内)。2011年,第二轮“党旗耀社区”共驻共建活动,市审计局出资15万元、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出资10万元,共25万元用于社区办公用房装修,使社区办公条件得到改善。
  该社区位于古南镇街道中心,东至上永叔路(赣江边),南至复兴东路,西至跃进路,北至大巷口,面积约0.6平方千米,总户数2183户、6885人,其中党员162人。辖区仅有吉安三中和火力发电厂两家企事业单位,是纯居民聚居的社区。根据吉安市城市建设规划,火头门社区于2003年列入滨江四期开发范围,经过近10年的建设,辖区内的六合盛世等楼盘已成为全市知名的高标准、高质量、环境优美的高档现代化小区。
  社区围绕创建“服务型特色社区”的目标,贯彻“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通过共建帮扶组及辖区单位的帮扶与支持,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水平。征求社区居民在完善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等方面的建议和意见,推选出热心公益事业、具有奉献精神的社区党员居民群众担任社区网格化管理员和楼栋长。2010年荣获吉安市环境卫生综合治理第一名;2010年荣获吉州区计划生育工作先进社区。
  太平桥社区
  1982年6月成立太平桥居委会。2000年8月撤市设区后,辖区内共有25家单位。其中:省直单位1家(江西省航空运动管理中心);市直单位3家(吉安市公路管理局吉安直属分局、吉安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吉安市明珠电力实业公司);区直单位21家(区检察院、区二建公司、区针织内衣厂、区砖瓦厂、区菜科所、区林业苗圃、区食品公司、区燃料公司、区粮油食品厂、区机床厂、区电缆公司、禾埠信用社、区东风木器厂、区东方红木器厂、区棉染织厂、华忆中等专业学校、古南二小、太平桥加油站、城南加油站、钢材市场、香江家居建材市场)。居委会办公用房为临时搭建的简易平房约30平方米,工作人员2人。2001年8月,由原太平桥居委会和原钵盂山居委会的部分居民(有68户、263人)合并为太平桥社区,工作人员3人。2002年8月28日举行撤市设区后吉州区第一届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2003年7月,在省市区共9个帮扶单位的帮助下,社区购买了120平方米的办公用房(太平桥2栋2单元101室、102室),工作人员为4人。2004年6月,又在社区共建工作组的大力帮扶下,购买248平方米办公用房(原创天售楼部2楼西面),社区房屋所有权累计达到380平方米。2007年6月,成立社区党委,党委下设五个支部。是年8月,社区与创天房地产开发公司签订面积为356平方米赠予合同(原创天售楼部二楼东面),办公面积累计达到700余平方米。2008年2月,社区工作人员调整为7人。2010年8月,因区划调整,辖区行政企事业单位5家(吉安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公司、吉安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吉州区检察院、吉州区燃料公司、吉州区二建公司)。2011年10月,以180万元与创天公司签订了面积为600平方米的购房合同(原创天售楼部一楼)。
  该社区东临吉安三中,南至复兴路以北,西邻吉州大道以东,北靠太华路以南,辖区面积0.6平方千米,总户数2565户,7568人,有11个居民小组,直管党员116人。
  这里是老工业区,随着国企改制,企业退休人员及下岗人员大量涌入社区。针对这种现状,社区围绕创建“创业服务型”社区的特色定位,不断创新工作载体,拓展服务功能:创办全市首家社区百帮服务中心——“生活110”;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创办吉安市阳光职业培训中心;兴办社区托老服务中心;成立吉安市首家社区建设理事会;建立并完善社区慈善爱心超市的捐赠和救助服务体系;建立社区网页,搭建为民服务的网络平台。
  十二年来,社区以党建为龙头,以服务群众为重点,以创建全国社区建设综合社区示范点为目标,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和居民自治组织核心作用,社区建设有条不紊地推进。2000年12月24日,江西省第三次城区基层组织工作流动现场会在吉州区召开,与会人员一行莅临太平桥社区居委会参观。通过整合社区资源,该社区办公用房和服务设施用房达1500平方米,室外文体活动场所达3000平方米,并完善社区党校、居家养老服务站、再就业培训中心、老年活动室、康复中心等基础设施。社会组织和新经济组织发展迅速,生活服务设施一应俱全,社区文化休闲广场、社区医疗保健站、社区幼儿园、社区老年服务站、社区超市、社区饮食等服务网点遍布居民小区。
  社区先后荣获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全国劳动保障优质服务窗口、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巾帼文明岗、全国基层低保规范化建设先进社区等荣誉称号。社区党委书记廖玉秀同志先后获得全国妇联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再就业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当选江西省第十二届、十三届党代表,当选吉安市第二届、第三届党代表。
  古南镇社区
  该社区位于古南镇街道的中心,东至赣江河堤,南至皮件厂,西至后河东路,北至复兴路,是吉安市老工业区。辖区面积为0.4平方千米,3家企业单位,总户数1320户、4188人,其中党员75名、下岗失业人员1060人、老年人726人,于2006年成立党总支。吉安城市地标“古南塔”坐落于辖区的最东侧。2000年,古南镇社区办公地址位于跃进路36号(原地区食品公司旁边),办公用房使用面积不足100平方米,工作人员3名。2003年开始,经过两轮共驻共建,办公用房使用面积不断扩大。2012年,办公用房面积达600平方米,社区工作人员6人。
  该社区围绕创建“综合服务”型社区的目标,针对辖区退休人员不断增多的现状,按照市区两级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要求,积极搭建离退休人员活动平台,建成面积300平方米,设备齐全的社区退休人员活动中心。为方便群众办事,建成300余平方米的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建立健全便民利民工作制度,把服务内容、办事程序、申报材料、办理期限、政策依据、工作职责及街道、区投诉中心的监督电话等在办公场所上墙公示,实行“一门式”办公,扎实开展“有事请找我,我为你服务”帮民活动。社区充分发挥党员义工的作用,50名注册党员义工,共开展服务活动120余次,为广大居民提供服务近千次。2010年,针对辖区留守儿童多,古南镇社区打造了以青少年活动中心的社区家园,让留守儿童能在社区家园里学到唱歌、跳舞、朗诵、画画等技能,培养他们健康心态,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
  桃树下社区
  1982年6月成立桃树下居委会,面积为0.3平方千米。居民区分为6个居民小组,辖区单位有6个市属单位(市委党校、市轮胎翻新厂、市金属材料公司、市汽车报废市场、市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市钢材市场)、4个区属单位(城南工商分局、江西电线电缆总厂、区油脂厂、102粮库)、2个县属单位(吉安县农机厂、吉安县建筑公司)及1个农贸市场(赣江大桥桥下市场)。
  2001年11月,桃树下居委会更名为桃树下社区居委会。
  2002年11月,因赣江河堤改造,社区搬迁到赣江大桥桥下市场办公,面积为40平方米,工作人员4人。社区辖区户数为1010户、3098人,其中居民区为219户、763人。
  2003年11月,在社区共建单位的帮助下,搬迁至跃进路36号办公,面积240平方米。
  2008年8月,第二轮共驻共建,由辖区单位江西电线电缆总厂提供跃进路11号500平方米的办公用房。
  2009年,社区工作人员增至6人。2010年,由于区划调整,辖区范围为东临跃进路,南靠吉安市中专技校,西接后河东路,北至复兴桥,面积为0.6平方千米。社区总户数2802户,8616人。辖区单位为吉安市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吉安县农机厂、城南工商分局、江西电线电缆总厂、吉安市设备安装公司、吉安市预制构件公司。
  2012年,社区通过开展共驻共建活动,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从1982年成立初期的40多个平方米,增至500平方米,室内文体活动场所1100平方米,露天活动场所3000平方米。
  是年,如意苑被列为吉州区无物业管理小区综合改造项目试点,政府投入55.8万元,改善小区环境、完善各项设施,成立业主委员会,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并对辖区进行网格化管理,为群众创造更加舒适、整洁、文明、安全的居住环境。
  在街道领导的支持帮助下,社区筹措资金50余万元,建成1000平方米的街道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和居家养老日间照料服务中心。
  居家养老日间照料服务中心集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室、健身室、文化舞台、文体活动室、棋牌室、日间照料休息室、医疗保健室、心理咨询室、就餐室、慈善爱心超市等为一体,设施完善,功能齐全,为一些空巢、独居老人的生活提供休闲、健身、医疗、就餐、娱乐等日间照料服务。
  社区文化服务中心新建文化舞台,添置灯光音响等设施,图书室添置新书千余册,建立公共电子阅览室,新置电脑12台,有乒乓球桌2张和羽毛球场地,为居民提供读书看报、健身休闲、文化娱乐、电子信息资源共享等服务。
  红声社区
  成立于1995年6月,原名神助桥社区,2009年11月更名为红声社区。2002~2005年,在市、区共建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社区筹资10多万元,购买吉安机油泵厂面积400多平方米的三层办公楼作为社区办公用房。2006年10月,社区搬至红声器材厂一幢占地面积500多平方米的楼房办公,社区办公服务面积近1000平方米。内设办公服务大厅、退休人员棋牌室、会议室、市民学校、党员电教室、慈善超市等。2008年,在社区办公楼开办“1+1”电脑培训学校,对社区下岗失业人员进行再就业培训;成立社区残疾人协会,组建社区残疾人党员义工、志愿者服务队。2009年,社区新增400余平方米的集图书阅览、棋牌、文艺表演、健身、书画为一体的社区退休人员、下岗职工、党员活动中心,新增800余平方米的社区托老院。2010~2012年,社区办公和服务面积扩大为2000平方米,社区全面实行自动化办公,有电脑9台、触摸屏、打印和复印一体机、远程教育设备、电子显示屏、数码照相机、空调等该社区地处吉州区最南端城乡结合部,东临赣江边,南靠吉州区与吉安县交界处,西接禾埠乡神岗山村委会,北至市委党校。辖区面积约0.8平方千米,有9个企事业单位,居民2132户、7456人。其中下岗职工2321人、留守儿童300余名、贫困人口700余人,约占总人口的44%,属典型的老工业区。2007年6月,成立红声社区党委,下设6个党支部,有党员439人。
  社区自组建以来,以创建“服务型”社区为目标,切实以服务群众为重点,不断创新工作载体,拓展服务功能,积极开展特色社区服务。创新特色支部,丰富活动,凝聚人心。发挥社区社会组织作用,成立社区建设理事会。建立市区活动面积最大、功能齐全、设施完善、服务最好的留守儿童服务中心,构建亲情沟通平台,开展“一米阳光暖心田”关爱留守儿童公益创投项目工作。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实现社
  区老人们在家门口就能养老的愿望,为社区子女们解除后顾之忧。兴办社区残疾人托养中心,开展温暖人心的扶残助残活动。创办市区首家党员电教活动中心,鼓励下岗党员自主创业。开展党员义工服务活动。设立防灾减灾活动中心,强化防灾抗灾基础,提高减灾救灾能力。建立并完善社区慈善爱心超市的捐赠和救助服务体系。
  十二年来,社区先后荣获“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十一五”期间全省基层残联组织规范化建设先进社区、“全省扶残助残先进集体”、市“双文明居委会”、市区“党员电教示范点”、市区“劳动保障示范点”、区“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青少年维权岗”等荣誉称号。
  城南社区
  成立于2010年3月。2011年开始,在市城建局、市接待办、吉安城南车站等共建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社区硬件水平大力提升,陆续建成电教室、警务室、健身房、图书阅览室、再就业培训中心、老年活动室、残疾人康复中心等便民场所。2012年,随着城市建设中心的南移,市体育馆、市图书馆、市文化艺术中心、市民广场等一批重点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在辖区建成并启用。
  该社区办公地址位于井冈山大道2号,东至后河西路及105国道,西至吉洲大道,南至禾埠桥,北到复兴路一线,面积为3.25平方千米。辖1771户、6516人、10个居民小组,社区工作人员4名。辖区单位有1个市属单位(市规划建设局),3个区属单位(吉州区蔬菜科学研究所、城南车站、吉州区林业苗圃)。
  社区围绕打造“活力型”社区的目标,从居民的所需、所想、所求、所盼出发,积极调整思路,充分利用社区各种活动设施齐全的优势,开展群众文化、体育、科普等活动,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依托社区“妇女之家”,开展创业就业、教育培训、家庭教育、家政信息、婚姻家庭、帮扶救助等活动,组织居民进行市民教育、文明楼院、五好家庭的创建评选活动,增强社区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宿感。在辖区富豪阳光小区开展创新社区管理试点,成立业主委员会,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并对辖区进行网格化管理,为群众创造更加舒适、整洁、文明、安全的居住环境。
  钵盂山社区
  于2010年3月开始筹建,7月正式开展社区服务,办公地址位于钵孟山1号(江西电缆有限责任公司门口)。工作人员有3人。社区位于禾埠乡和曲濑镇交界处,面积0.2平方千米,管辖范围为机床厂居民区、禾埠养猪场居民区、电缆厂居民区和钵盂山居民区,有江西杰克机床有限公司和江西电缆有限责任公司两家企业,总户数426户,总人口1669人。
  社区通过开展共驻共建活动,对办公用房改造装修,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从2010年的20多个平方米扩大到2012年的700平方米。为居民区修建进村道路200米,修建巷道300余平方米,改建公厕1座,解决居民普遍反映的行路难、上厕难问题。在机床厂居民区投资17万元安装路灯34盏。2011年,通过吉州区发改委帮扶,争取区内药店捐赠的方式,成立“爱心药品超市”,第一批生活常用药于当年3月上架,药品包括数十个种类。居民凭有效证件到社区居委会登记即可免费领取,“买药难”这一居民生活难题得以顺利解决。2012年,社区积极配合做好赣江西堤除险加固周边棚户区改造工程,为拆迁户改建临时过渡安置房22套。
  社区家庭医生工作室为居民开展医疗服务活动
  第五节 服务平台建设
  撤市设区之初至2002年,街道各社区办公条件极其简陋,社区工作仅限于表面的日常服务,服务水平和层次较低。
  2003~2006年,中心城区开展三年共建工作,各社区办公服务用房平均达到200余平方米,办公条件极大改观,办公设施一应俱全。社区服务的层次和水平显著提高。太平桥社区被评为“三星级社区”,上永叔路社区被评为“二星级社区”。2006年10月,街道自筹资金新建的12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办公楼竣工并投入使用。该中心集劳动保障、计划生育、城市低保、司法等便民服务项目为一体,实现一门式办公,为群众提供政策咨询、就业培训、职业介绍、证件代办等服务,推行高效阳光服务。
  2007年以来,街道开展创建社区建设示范街道工作。各社区平均办公用房由原来的200余平方米扩大到600平方米,新建街道社区服务中心面积200平方米。街道投入150万元对社区服务中心进行装修和添置设备,社区服务平台进入全省先进行列。在服务群众软件建设方面也取得了长足发展。街道社区共获得全国劳动保障优质服务窗口、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等国家级奖项四项,全省低保工作先进街道等省级奖项7项。太平桥社区通过全市城市社区综合示范点的验收,并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
  2008~2010年,按照社区服务三级网络建设标准,从基础设施、办公服务设备,制度建设、组织机构、服务内容等方面入手抓好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站建设,进一步规范社区劳动保障、民政、计生等服务体系,为居民提供一站式快速便捷的服务。大力实施“为民便民工程”,推进社区服务人性化。2009年,开展了“有事请找我,我为你服务”帮民活动,开展了街道社区规范化建设。共投入资金50余万元,完善社区“四站一室”、便民服务中心、活动中心建设。是年,新建的400平方米的神助桥社区活动中心以及古南镇新社区投入使用,保太巷社区也完成了改造。年内,太平桥社区被评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全国巾帼文明岗、全国基层低保规范化建设典型单位,桃树下社区荣获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2012年,开展“人文社区、温馨家园”创建活动。5月,启动了惠及跃进路沿线的太平桥、古南镇、桃树下、红声4个社区的古南镇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太平桥社区新址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古南镇社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暨“阳光笑脸·爱之屋”公益创投项目等7个重大项目,总投资达800余万元,受益居民达3万余人,全街打造了一批“10+X”重大项目。通过创建活动的开展,基本实现就医、托幼、养老、购物、休闲、健身、救助和矛盾调处等“八个不出社区”,将服务触角进一步延伸,使辖区更多的居民共享发展成果。
  第六节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古南镇街道辖区多为老城区、安置小区、棚户区和城中村,改制企业多、下岗职工多、困难群体多、社会救助对象多,基础薄弱、情况复杂,维稳压力大。2000年以来,街道牢固树立“围绕发展抓稳定,抓好稳定促发展”的思路,统揽街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街道重点、难点矛盾纠纷多,突出信访问题多,街道按照“一名包案领导、一个包案工作组、一套包案方案”的工作方法,将重点、难点矛盾纠纷逐个落实到领导、到科室、到具体责任人。包案干部主动与纠纷当事人交朋友、结穷亲,通过点点滴滴的关爱融洽感情,赢得当事人的信任。以干部不辞辛苦的反复下访,减少群众不必要的屡次上访;以干部了解诉求后到有关部门主动“代访”,取代群众不理智的多方闹访,做好信访维稳的“辩证法”。2000~2012年,共接待群众来信来访1000余人次,协助辖区30余家企业改制维稳,调解处理各类重点、难点矛盾纠纷120余起,化解率达90%。
  2000年,滨江三期改造工程开工以来,滨江小区内没有安装路灯,一到晚上道路漆黑一片,给居民出行带来极大不便,成为治安隐患,居民多次来访要求解决照明问题。2006年8月始,街道和上永叔路社区居委会干部多次到相关部门反映情况。群众的意见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2007年2月2日,给社区安装8盏路灯,结束了7年无路灯的历史。
  2007年,开展中心城区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销售工作,群众高度关注。街道深入细致地开展申报审核工作,做到政策宣传到位、服务到位、协调到位,确保该项惠民工程有效落实,让辖区居民得到实惠。至2008年,全街共审核申报经济适用房800余户,且全部中签。审核上报廉租房463户,已有149户中签,发放廉租房补贴314户。
  2008年,开展对重点人员的排查工作,落实片警、计生、司法、社区主任的相互协作的管理帮教模式,并建档造册。同时开展创建“无邪教社区”、“无邪教学校”活动,在居民、学生中树立相信科学、反对邪教的观念,社区和学校无邪教人员。街道所辖社区被区综治委命名为“平安居委会”。
  2009年,街道组建了一支10人专职巡防队,专职巡防队伍由街道综治委负责组建,派出所负责对人员把关和业务培训,综治办负责具体事务,劳动保障负责制订劳务协议,并购置了一台价值6万元的电动汽车。自专职巡防队组建以来,这支队伍在巡逻过程中抓获正在作案的案犯10人,配合公安机关打击传销窝点、赌博场所30余处,提升辖区居民公众安全感,为辖区居民群众创建了更安定繁荣、美好和谐的社会治安居住环境。
  2010年,吉安市滨江六合盛置业发展有限公司因施工切断油脂厂宿舍居民出行通道,引起双方矛盾。6月23日,为解决这一矛盾,街道主动与吉安市滨江六合盛置业发展有限公司协商,公司决定派出25名民工,动用工地6吨钢管,为居民搭建一条长达100余米的便民桥。双方矛盾得到化解,公司放心施工,居民顺心生活。
  2011年,对辖区内的松散型小区开展治安试点整治工作。共摸排出34个小区属松散型小区范畴,对各小区的住户数以及发案情况摸排统计。做好试点小区的推进工作,张贴“致居民一封信”,悬挂横幅,召开居民代表大会,选举业主委员会(楼栋长);组建治安防范队伍;整理制度汇编;整治环境卫生;逐步完善试点小区物防技防。桃树下社区如意苑小区被评为全区“2011年度松散型小区治安整治试点工作先进小区”,并在全区推广经验。2007~2011年,连续五年被区综治委评为综治工作先进街道。
  2012年,成立8个“居民说事室”,居民说事室工作以“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为根本,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重点,对社区居民提出的各类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和真情的沟通进行协调、调处、劝导、提醒和宣传。及时应对,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同年,投资30余万元建设街道和谐平安联创中心,中心内软硬件设备齐全,各类制度完善,人员安排到位,中心内安排专人值班及各类事务受理台。单独设有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排查、受理和处置街道辖区内各类矛盾纠纷、治安隐患,及时掌握全街道社会稳定动态,为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提供参考。中心围绕建立健全以基层司法所牵头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以公安派出所牵头的治安防控机制、以综治办牵头的信息处置和工作督察机制、以综治委负责的定岗定责和责任查究机制等四大机制;规范值班务勤、首问责任、交办督办、定期定人定线路巡防等各项工作制度;建立起区、街道、社区联通;街属单位联动的和谐平安联创工作体系,实行矛盾纠纷联合排调、社会治安联合防控、安全隐患联合治理、和谐平安联合创建、为民服务联合开展。该中心在滨江三期共装有移动监控探头9个,与中心设备平台连接,实施24小时监控,为公安机关成功破案提供监控视频资料3起,为滨江三期居民提供监控视频资料查询100余人次。计划在3~5年内实现辖区80%以上小区都装有监控探头,并与中心设备平台连接。
  2012年,该街道被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与省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授予“2008~2012年度全省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先进集体”称号。
  古南镇街道举办红杜鹃家政服务员培训
  第七节 劳动保障
  2003年,成立古南镇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该所以“新三化”,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建设为标准,严格落实各项“民生工程”指标,强化事务所平台功能,为辖区下岗失业人员、居民群众提供服务。2003~2012年,为辖区内居民免费推荐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500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3120人,解决困难群体“4050”人员再就业150人,协助工业园企业招工970人,“零就业”家庭就业100%安置;为辖区居民办理“就业失业登记证”6937本,开发公益性岗位78个,办理社保补贴13500多人次,发放社保补贴金530多万元;为下岗失业人员办理小额担保贷款158人,贷款金额970多万元,接收市、区两级社保部门所移交的退休人员共计3134人,其中市属企业919人,区属企业2215人。
  2004年,神助桥社区长期与台商合作在油泵厂、水泥厂、红声厂生活小区开办4个“昌茂花艺”加工点,为“4050”人员提供300多个就业岗位,实现家门口就业。同时,社区还积极与市、区劳动保障部门联系,广泛搜集就业信息,共推荐200人次就业。太平桥社区党委与万荣花艺有限公司签订加工协议,专门组织下岗失业人员进行花艺加工培训,80多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2005年3月,为拓宽社区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增强辖区内“4050”人员的再就业能力,街道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依托各单位支持给街道的25台电脑,提供140余平方米二间门面房作为培训场所,创办街道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中心成立以来,共举办20期电脑操作技能培训班,累计培训学员近1000人次。
  2007年,街道整合街、居二级办公场所和设施资源,将2003年成立的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与上永叔路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合署办公,建立全市首家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建立站所合一新的服务模式,站所工作衔接更密切、更到位,为下岗失业人员、居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满意的服务,为全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提供了一个的范例。共为辖区居民提供就业信息2600多条,推荐就业岗位3600多个,开发公益性岗位226个。安置7831人再就业,占下岗失业人数的96%。为下岗失业人员办理“再就业优惠证”4534本,办理社会保险补贴1820人,办理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为134人,贷款金额360多万元,接收社保部门移交的企业退休人员1933人。是年,该所荣获“全省十佳劳动保障事务所”荣誉称号。
  2008年,太平桥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被评为“全国劳动保障优质服务窗口”。
  2009年5月,开始为辖区居民办理医疗保险,至2012年共计办理9388人次。
  2010年,为切实解决企业招工难问题,春节前采取多种措施,明确每个街居干部为企业招工2人,节前组织一支主要由街道社区干部组成的工作组在火车站、车站等人口密集处及时发布招工信息,并通过街道保障所和社区的就业平台,张贴、发放招工宣传单,推介宣传企业,引导和发动辖区居民到企业就业。同时组织企业参与市区“春风行动”企业春季现场招聘大会。组建70多人的街居干部招工队伍,他们在春节前后,走亲访友,动员自己的亲属、朋友、邻居、居民到工业园就业。采取“走出去”招工模式,组成了八个巡回招工小组,深入到青原区青东路沿线、吉新路沿集市处和工业园区内,驻点招工,力促企业用工紧缺现象得到缓解。同年5月,办理未安置下放知青参加养老保险,上报110人。
  2011年7月,办理小集体职工参加养老保险235人。同年8月,办理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860人,其中已有206人享受城镇居民养老保险。
  2012年,在跃进路沿线保太巷、火头门、太平桥等6个社区打造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示范一条街。
  低保听证
  第八节 社会事务
  最低生活保障
  2002年,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开始实施。古南街道辖区内下岗工人和失业人员多,低保工作面大。为使该项工作公开、公平、公正,街道成立低保工作评议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纪委书记和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并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老党员和居民代表为低保监督员。设立举报监督电话,随时受理并处理群众的举报。在评议过程中,街道严格要求、规范操作,上门入户调查摸底,三榜公示。辖区低保对象由2000年的123户308人增至2008年的2045户4601人;月保障金发放,由0.6万元增至55.521万元。对低保对象,街道坚持回访制度,做到动态管理;拓宽渠道,实施救助,做到应保尽保。街道和社区通过兴办爱心慈善超市,对城市低保对象实施临时救助。救助困难群众2000余人次,救助款物折合人民币30余万元。免费培训低保人员1000余人次,解决低保人员就业600余人。
  2003年12月,古南镇街道被评为全省城市低保工作先进街道。至2008年,街道及社区多次获得由全省、全国劳动保障系统授予的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在城市低保工作中,认真落实制度,严把政策关、审核关、责任关;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低保公开听证。在城市低保资金管理上,切实做到不断完善“三个程序”,即资金审批程序、发放程序、标准把关程序;抓好“三个落实”,即落实保障金,落实优惠政策,落实档案管理制度;实行“三个公开”,即向保障对象公开,向居民公开,向社会公开。通过建立健全上述的“三三制”,有力地保证了低保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低保对象手中。2010年开始实行低保听证制度,在当年的城乡低保资金专项治理工作中,对原有的1000多户低保户进行低保听证,清退105户因家庭收入提高的低保户,对75户低保户进行了调减,对因客观原因造成的新低保对象进行了调增。2011年8月开始推行城市低保三级联审制度,组建由辖区人大代表、退休党员干部、居民代表、低保户代表构成的30人以上的听证人员库,听证会人员由街道随机抽取听证人员库成员8名、社区居委会主任1名、社区居委会低保专干1名、低保义务监督员1名及街道民政所2名、区社会救助局2名,共15人组成,同意票数达到2/3以上者通过听证。2011年举办听证会6次,对138户低保新申报人员进行三级听证,其中42户未能通过听证。2012年,人均补差标准提高至370元。到2012年,全街道共有城市低保户1995户3952人,月发放城市低保金86.12万元。
  救灾救济
  救灾救济工作是民政机构的中心工作,也是关系到社会稳定、民心安定的头等大事。该街道对辖区内发生的各种灾害实行救助,对因病、因残、因灾等各种特殊原因而造成基本生活困难的家庭,给予临时救助,着力缓解辖区内困难群众突发性、临时性生活困难,其中对没有享受低保而有大病的实行边缘户救助。2008年年初发生特大冰冻灾害,街道给低保户和困难户发放了防寒抗冻救灾物资,共计大米500余袋,食用油80多壶,棉被30多床,棉衣30多件。同年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组织居民开展各类抗震救灾募捐活动,共筹集捐款2万余元,街道机关干部职工捐款上万元,捐冬衣裤30套。2010年发生洪涝灾害,街道给辖区内100多名受灾群众发放了救灾物资,共计方便面300多袋、饼干150多千克,水500瓶,棉被40多床,保证了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慈善事业
  2006年5月,街道自筹资金成立“古南镇街道慈善爱心超市”。各社区也相继设立慈善爱心超市。慈善爱心超市经营总面积达到1000余平方米,采取“政府搭台,社区承办,社会参与,百姓受益”的新型模式,主要承担社会各界经常性捐赠款物的接收工作,并将捐赠物品无偿发放给社区特困人员。慈善爱心超市的运作方式主要有:一是每年中秋节、国庆节、春节,社区困难人员,可凭社区所发的“慈善爱心超市购物券”(有50元、20元、10元面值)到社区慈善超市换取相应数量的所需生活用品;二是社区居民因特殊情况突发的困难,凭社区所发的“慈善爱心超市购物券”在社区慈善超市换取相应数量的所需生活用品;三是社区制作爱心积分卡,困难群众通过参加社区组织的义务劳动获取积分,用积分可到慈善爱心超市换取相应数量的所需物品。这样不仅帮助了困难居民,也提高了他们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两年多来,街道社区通过慈善爱心超市共救助困难党员、群众千余人次,救助款物折合人民币近20万元。
  2006年8月,古南镇街道在吉州区率先成立了古南慈善会。
  2006年8月~2012年年底,古南慈善会接受外界捐赠10多万元,同时通过街道慈善会、慈善超市,对辖区内的病残、伤残、优抚对象、孤寡老人等弱势群体进行救助达10余万元。在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古南慈善会共筹集善款2万元和价值15万元的物资送往灾区。
  双拥工作
  街道把双拥工作作为全街道人民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常抓不懈,保证了双拥工作的落实,做到社会经济建设和军队建设协调发展。努力打造国防教育的高效平台,有效拓展双拥工作的社会空间。在一年一度民兵整组及征兵时,组织民兵进行党史、军史、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教育。在元旦、春节和“八一”建军节期间,办黑板报,悬挂横幅、标语,开展形式多样的拥军优属宣传活动。并制作永久性的双拥宣传牌。每年“八一”期间,街道都要专门召开优抚对象、退伍军人代表座谈会,并走访慰问了义务兵家属、烈属、伤残军人以及其他优抚对象,并按时给义务兵发放优待金,营造了良好拥军氛围。
  帮残助残
  协助残联做好残疾人工作,按照要求成立了街道残疾人联合会,由分管残联工作的副主任负责,各社区配备残联专干。2009年,街道被评为“创全国残疾人康复社区”示范点。2010年,协助区残联为辖区内残疾人发放第二代残疾证。2011年8月3日,吉州区神助桥残疾人托养中心在街道辖区内成立。
  第九节 城市管理
  2001年11月,吉州区古南镇街道城管中队成立,在编人员4人。主要负责整治辖区内的违章建筑、占道经营、乱堆乱放、乱涂乱画、乱挂乱晒;督促各单位和住户开展门前三包,搞好环境卫生;配合区建设局对小街小巷、无物业住宅小区进行综合改造:
  2001年,街道动员全体街居干部和辖区单位、个体业主开展门前三包工作。成立“门前三包”工作领导小组和“门前三包”市容卫生监督队,由街道主要领导带队,城管办、城管中队和办事处相关人员组成。各社区居委会配备卫生专干,一把手负总责,其他人员分片包干负责。辖区主要路段的“门前三包”责任书签订率达70%,门前三包保证金收取率达80%,“门前三包”管理工作责任落实率达80%,门店、单位垃圾容器配置率达80%以上。居民的市容环境卫生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
  2002年,街道组织街居干部和辖区单位、个体业主开展门前三包工作。由街道主要领导带队,城管办、城管中队和办事处相关人员组成。各社区居委会配备卫生专干,一把手负总责,其他人员分片包干负责。辖区主要路段的“门前三包”责任书签订率达100%,门前三包保证金收取率达90%,“门前三包”管理工作责任落实率达100%,门店、单位垃圾容器配置率达90%以上。
  2003年,全市创省级卫生城市,古南镇街道城管中队拆除违章建筑1216平方米,清理占道经营256处,清理堆物812处,清除杂草2136平方米,洗刷垃圾广告12136条,清运垃圾136车。
  2004年,全市创省级森林城市,古南镇街道城管中队拆除违章建筑926平方米,清理占道经营236处,清理堆物569处,清除杂草1523平方米,洗刷垃圾广告978条,清运垃圾125车。
  2005年,为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升城市品位,全面建设生态、文明、平安、和谐的宜居家园,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城管中队集中力量响应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卫生城市和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号召。
  2006年,为创全省城市管理优秀城市、创国家卫生城市、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古南镇街道城管中队拆除违章建筑1361平方米,清理占道经营326处,清理堆物762处,清除杂草1956平方米,洗刷垃圾广告10256条,清运垃圾132车。
  2008年,对小街小巷硬化改造,新修道路1862平方米,安装路灯18盏,建造垃圾池42座。
  2009年,对小街小巷硬化改造,新修道路2133平方米,安装路灯26盏,建造垃圾屋32座。
  2010年,对小街小巷硬化改造,新修道路2314平方米,安装路灯37盏。
  2011年,对吉安火力发电厂和太平桥小区综合改造,共拆除违章建筑42间,面积1216平方米,路面硬化6100平方米,铺设吸水砖1100平方米,新建、维修和清掏化粪池、雨水井、污水检查井71座,安装路灯27盏。
  2012年,加大小街小巷综合改造和“清污、治乱、拆违”工作力度,集中精干力量攻坚克难,顺利启动实施市专建职工宿舍、保太巷新家园、一米厂、皮件厂等8个无物业管理小区综合改造工程。共拆除违章建筑130余间4900平方米,完成路面硬化达11000平方米,铺设吸水砖6530平方米,下水管道维修改造3400余米,新建、维修和清掏化粪池、雨水井、污水检查井210余座,安装路灯52盏。尤其是市专建职工宿舍改造过程中,拆除违章建筑100余间计4000余平方米,涉及居民215户。是年,在全市创建省级文明城的工作中,保太巷社区被抽检,受到好评。
  党员志愿者开展活动
  第十节 党建
  古南镇街道始终把社区党建与社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一方面,立足于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发挥组织优势,使社区党组织真正成为辖区内各种组织与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积极协调各方力量形成建设社区的合力,促进社区建设的各项任务顺利完成。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社区组织体系,使各种组织成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平台,确保社区居民的有序参与。十二年来,街道主要从党组织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党员教育培训和党风廉政建设四个方面着手,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和舆论引导力度,让社区党建成为社区建设的坚强政治保证。
  党组织建设
  2007年,创新社区党组织设置和“两新”组织建设模式。根据社区党员分布情况和党员职业身份情况,在党员人数100人以上的太平桥、神助桥、火头门社区成立了党委,构建“一社三级(党委、党总支、党支部)”的社区党组织网络,便于更好地联络、管理和服务群众。针对非公有制企业和民间组织在党建方面较薄弱的状况,对“两新”组织进行调查摸底工作。是年4月,在江西吉安玉华水泥有限公司成立党支部,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
  2009年,党建示范带文明建设特色鲜明。重点抓好跃进路两侧的太平桥、古南镇、桃树下、神助桥四个社区的党建示范带文明建设工作。充分利用各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宽敞的有利条件,成功打造了以突出党员电化教育、图书文化建设和基层武装建设为特色的神助桥社区;以突出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党员活动和文体队伍建设为特色的桃树下社区;以突出商业连锁服务、卫生计生二合一服务特色的古南镇社区;以突出下岗失业人员培训再就业、民间组织规范化建设和综合性示范社区建设的太平桥社区的党建示范带。做到一居一特,全面提升社区服务和党建工作水平。
  2010年,建立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吉安市永和诚信运输有限公司党支部,在非公企业发展党员2名。2012年,加大在“两新”组织中组建党组织力度,制定“五发展五覆盖”工作方案,并对辖区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进行全面摸底,摸清现有社会组织数量及其党组织情况、党员队伍情况(含党员数、发展对象数、入党积极分子数、入党申请人数、流动党员数)、党组织开展活动情况、党组织活动场所、党务工作者队伍情况等,并建立台账。至2012年11月,街道共在永和诚信、万吉物流、龙腾物流、广泰置业、瑞祥物流等8个非公经济组织和街道能人协会、慈善会等11个社会组织中组建11个党组织,在单独成立党组织条件不成熟的非公经济组织中联合组建5个党组织。同时,在居民小组中广泛成立党小组,全街共在122个楼栋中成立党小组,织密党员管理网络,实现党组织全覆盖。
  党员队伍建设
  在组织发展中,严格坚持发展党员的“十六字”方针,街道每年发展党员保持一定的增长比例。2000~2012年,共发展党员186名,其中35岁以下青年达75%,妇女党员达25%,大专以上文化达75%,生产工作一线达90%,外出务工人员占10%以上,党员素质得到提升。自2005年以来,随着辖区企业改制的不断推进,大批企业党员转入社区。至2012年11月,街道党员队伍由2000年的575名壮大为1168名。
  党员教育培训工作
  2000年6月,开展“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三讲教育活动。2001年2月,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学习教育活动,坚持“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的工作思路,规范各级班子成员行为。2005年1月~2006年6月,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2006年,积极开展各类教育技能培训活动。根据不同特点、不同层次、不同环境中,为党员确定不同的教育内容。对离退休党员开展“退岗不褪色”教育,对下岗失业党员开展“下岗不矢志”教育,并积极为下岗失业党员提供再就业培训。太平桥社区党总支在社区创办全市第一个社区电脑培训中心,免费为无职党员培训,神助桥社区党总支则与辖区单位整合资源,借助吉安市中等职业学校开办了两期再就业技能培训班,共培训下岗失业党员近100余名。
  2007年,大力实施社区“四合一”党建和“三强一心”工程。各社区不断加强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深入开展“三凝聚”社区好班子创建活动,整合辖区资源,共驻共建活动不断创新,采取自办和联办等方式创办市民学校,辟建活动场所,搭建服务平台。不断规范党员教育管理,创新党员服务群众方式。如太平桥社区居民郭开生、郭开隆原系长期外出务工人员,自入党后,先后介绍培养6名流动人员加入党组织。在社区捕捞队建立流动党支部,共有外出流动党员9名。流动党员带领100余人的捕捞队,足迹遍及全省各地,经济效益颇为可观。他们的创业事迹曾在江西电视台进行了报道。古南镇街道党委自2010年5月起,开展为期三年的创先争优活动。三年来,先后开展“‘三民三增’活动新春行”等主题实践活动,征求意见建议510条,通过送信息、送科技、送物资,帮资金、帮技能、帮解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等方式,走访居民1000余户,慰问困难党员群众200余户,送慰问金20余万元,解决群众诉求150个,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2300余件。指导帮助群众破解各种难题,化解各类矛盾纠纷,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2011年,街道党委深入开展以“走进社区一线、走进群众家中,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为主要内容的“二进三问”活动;干部与群众“结穷亲”,领导干部每周三固定“接待群众日”为主要内容的密切联系群众“三项活动”,及时了解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一步畅通群众反映问题的渠道。在活动中共接待群众200多人次,答复解决群众反映问题50余件。
  2012年,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以弘扬先进典型、彰显楷模风范为主线,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在街道掀起了学习太平桥社区党委书记廖玉秀先进事迹的热潮,用先进事迹引导和激励广大干部进一步爱岗敬业、努力工作、甘于奉献,切实解决干部队伍中存在的“庸、懒、散、软”等问题,充分发挥广大干部在推动“人文社区、温馨家园”创建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党风廉政建设
  2000年始,全面推行居务、政务公开制度,建立健全干部廉洁从政管理制度。深化干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和求真务实的自觉性,密切党群干群关系。2001~2005年,加强党员干部自身修养,通过举办反腐图片展、廉政文化书画展、党风廉政建设下社区宣讲等活动对党员干部进行警示教育。
  2007年,全面实行政务、居务公开,大胆接受群众的监督。强化机关效能建设。完善了效能“八项制度”,在全街开展了争创“群众满意的基层服务窗口”活动,提高办事效率。通过开展廉洁自律专项清理治理活动和党风党纪专题教育活动等形式,全街未发生一例党员干部违法违纪行为。
  2008年,开展“改进作风,提升效能,促进发展”为主题的“机关效能提升年”活动,推动廉政文化进机关、进家庭、进社区。举行“效能提升年,我该做什么”演讲比赛和“群众满意的服务站所”评选活动,制定完善《机关管理制度》《街道、社区干部年度目标管理考评办法》《机关效能建设八项制度》,加强机关考勤管理。开展“大力改进作风,奋力争先进位”主题活动。
  2009年,制定以“紧紧围绕一个中心,大力实施双创工程,切实抓好四项重点工作”为主线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意见。开展“有事请找我,我为你服务”帮民活动,加强了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实行“一门式”办公服务;规范了街道和社区办事服务的内容和程序。
  2010年,开展风险岗位廉能管理工作,抓好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三项制度”的有效落实。街道各科室、社区居委会尤其是窗口服务单位都认真填写首问责任登记单和限时办结单,每月对“两单”进行一次汇总,街道纪委对三项制度执行情况实行不定期的监督检查。通过进一步修改、制定、补充机关考勤制度、休假制度、财务制度、办公制度等12项管理制度,有效促进机关效能建设,街道取得2010年度机关作风建设评议(街道级)第一名的好成绩。
  2011年,开展“发展提升年”活动,开展党风廉政警示教育活动,进行“庸、懒、散、软”专项治理和“荣誉与责任”演讲活动。
  2012年,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组织街道全体干部观看廉政警示教育片。深入推进廉政文化进社区工作。突出抓好“七个一”活动,即每一次重要会议必讲廉政建设;每两个月集中学习一篇勤廉文章;每季度至少播放一场反腐倡廉电教片;在社区居委会所在地张贴一块5平方米的廉政公益广告;社区居委会所在地要有一块廉政宣传栏,至少每季度更换一次内容。
  宣传报道
  2000~2005年,街道宣传工作围绕中心工作,加大对民生工程实施、重点项目进展等方面的宣传报道和信息报送力度。每年在年初,按照街道领导分工及时调整宣传报道工作领导小组,制订工作方案,并下达各社区、科室上稿任务并制定奖惩措施。
  2006年,街道以宣传报道为阵地,发挥舆论效应,全年共上稿113篇,其中省级2篇、市级46篇、区级65篇,取得全区乡街第1名,被评为2006年度吉州区新闻报道工作先进单位。加强信息报送工作,共向区委办、区政府办上报信息70余条,在吉州政务信息网上报信息90条,调研文章2篇。街道内刊《古南通讯》创刊,并出刊五期,印发500余份。
  2007年,成立了新闻报道工作小组,制订了年度工作方案,确定年度重点宣传项目,通过各新闻媒体宣传、介绍街道各项工作开展情况。全年共上稿244篇,其中省级12篇、市级82篇、区级150篇。同时,加强政务信息上报工作,指定专人负责,全年共计上报各类政务信息247条,调研文章5篇。太平桥社区捕捞队流动党支部的创业事迹还在江西电视台进行了报道。街道被评为2007年度吉州区新闻报道工作先进单位。
  2008年,抓好党工委中心组学习,做好十七大精神的宣传,组织开展专题理论培训班,利用座谈会、宣传栏、举办讲座等各种形式和载体,宣传中共十七大精神。开展了“弘扬井冈精神,争当崛起先锋”活动,发挥街道基层党校阵地作用,举办各类学习培训班5期。积极做好新闻报道工作,全年共上稿87篇,其中中央级稿1篇,省级稿2篇,市级稿45篇,区级稿39篇。上报各类政务信息百余条,调研文章5篇。街道被评为2008年度吉州区新闻报道工作先进单位。
  2009年,共在各类报纸杂志、电视新闻及各类内刊上稿84篇,其中中央级稿2篇,省级稿20篇,市级稿27篇、区级稿35篇。上报各类政务信息150条,两办专报信息98条,撰写调研文章7篇。街道被评为2009年度吉州区新闻报道工作先进单位。
  2010年,围绕创先争优活动、“吉州跨越我先行”、创业服务年活动以及三民三争大走访活动开展宣传报道工作,被评为2010年度吉州区新闻报道工作先进单位。
  2011年,围绕“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建好主阵地、把好主动权”的目标,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完善和健全信息员队伍,建立完善宣传思想工作、党工委理论中心组学习、文化活动、新闻报道等4支队伍。街道在“七一”、“十一”等节日积极开展文化宣传活动。
  2012年,立足于“人文社区、温馨家园”创建工作,以丰富广大群众和干部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为切入点,积极筹备开展文化宣传活动。组织开展“喜迎十八大”活动,配合并参与首届吉州艺术节和红歌大合唱比赛,参与“三个十佳”[十佳和谐小区(楼院)、十佳和谐家庭、十佳道德人物1典型评选活动,配合做好“四城同创”相关工作。发挥辖区文化广场的作用,开展各大节庆的文娱文体活动,不断拓展和丰富居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并及时进行宣传报道。全年共上稿268篇,其中中央级稿3篇、省级稿6篇、市级稿133篇、区级稿126篇,上报各类政务信息302条,调研文章2篇。街道被评为2012年度吉州区宣传思想工作先进单位。
  第二章 永叔街道
  永叔街道得名来自于贯穿街道的一条永叔路。该路取名于北宋文学家、政治家欧阳修之字。另一条穿街而过的田侯路则是为纪念为官公正廉洁的唐代吉州刺史田阳。辖区文化积淀深厚,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祖父杜审言在高峰坡城隍冈组织“相山诗社”开创了吉州一代诗风;半苏巷的由来,则因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游览吉州时见今半苏桥一带水碧荷红,庭深巷幽,禁不住发出“此处风光半苏州”的赞叹。街道秉承良好的文化底蕴,致力于建设现代文明,各社区新建的文化休闲广场是居民闲暇开展文体活动的好场所,半苏桥畔的“老年人活动中心”是老年朋友们茶余饭后修身养性的好地方,街道“全民文化健身中心”更是吸引了书画、舞蹈、音乐、健身等6个文体协会在其中开展活动;街道推行的网格化管理为居民提供全覆盖、全天候、零距离的贴心服务;“卫生环境服务中心”建立的“五字法”监督考评机制打造出整洁舒适的生活环境;精心耕耘的以“三个平台”(居民心声诉求平台、居民问题落实平台、居民困难救助平台)建设为主的社会管理服务永叔模式,不断促进街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古典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2000~2002年,街道社区基层党组织建立“一居一支”“三会一课”制度,开展社区党组织与驻社区单位党组织的联手共建活动,推动社区资源共享。2003年,以“树立一个好形象,建设一支好班子,培养一批好干部”作为组织建设重点,进一步增强宗旨观念,提升服务质量。2004~2006年,通过开展“三凝聚”街道好班子建设,实施“四合一”党建工程,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提高干部队伍素质。2007年,开展“和谐创业展风采,崛起路上当先锋”主题活动,开展城市社区党员义工服务等活动,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创造力。2008年,按照抓好经济促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这一工作思路,社区建设注重创特色。
  2009年,街道开展“三争”(争气、争资、争先)主题活动,领导带头讲奉献,领导带头挑大梁,奖罚分明促争先。当年街道经济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提前三个月完成工业招商任务。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街道树立正确的民生观,把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融入各项工作中,把民生问题作为工作的检验标准,加以落实并逐步解决。建立全区首个街道党员扶助基金,为困难党员送去组织温暖。各社区也设立捐助箱,为辖区广大党员搭建一个奉献爱心的平台。在光明社区建立慈善超市,为困难群众送去关爱帮扶。抓机关效能建设,给群众送上优质服务。街道机关筹资3万余元全面建立了阳光政务中心、经济发展中心、组织协调中心,扎实有效开展“有事请找我,我为你服务”帮民活动。全年向上争资近20万元,先后对上后街、光明、高峰坡三个社区的办公场所、便民服务大厅予以装修,开通劳动保障、低保、计生、救助、就业培训、就业咨询、家政等“一门式”服务,完善服务网络。
  2010~2012年,街道推进社会服务管理,坚持“听听群众说什么,看看我们做什么”的朴实为民理念,以实施“社区网格化管理”为重点,积极打造以“三个平台”建设为主的社会管理服务永叔模式,不断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和水平。
  街道先后获江西省优秀老年人健身体育辅导站、江西省文明社区、“十一五”期间全省基层残联组织规范化建设先进村(社区)、“十一五”期间全省基层老年体协工作先进村(社区)、江西省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等荣誉称号。
  第一节 建置与区划
  永叔街道位于城区中南部,东临赣江,南由下田侯路高峰坡至太平桥与古南街道接壤,西从五岳观、赵公堂沿盘龙山至红卫垦殖场与禾埠乡、白塘街道交界,北沿中山西路、中山东路与文山街道毗邻,面积1.533平方千米。2000年,街道有水沟前、水巷、上田侯路、高峰坡、下田侯路、上后街、车站、光明、赵公堂9个居委会。2001年,撤并为5个社区居委会,即光明、车站、上田侯路、高峰坡和上后街社区居委会。2010年1月,车站社区改名为青石街社区。同时,增加吉福路社区居委会,社区数由5个增设为6个。2012年,街道所属6个社区居委会67个居民小组划分为56个网格。辖区有省、市、区属机关企事业单位70余家,总户数14854户,总人口数48378人,常住户9206余户,人口约4万人。街道办事处位于田侯路8号。2012年,有:机关干部、职工50人,社区干部30人。
  第二节 人口与计划生育
  街道人口计生工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体现利益导向和优质服务,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相对宽松的人口环境。
  计生管理规范有序,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2000年以来,计生工作始终坚持一把手总负责,切实抓好“五率”,2004年,开展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到户试点工作,推动城区计生优质服务“十到户”活动,探索出一条民营企业计划生育管理的新路子。2005年,实行计生激励机制,对计划生育年度考核达标的社区,给予社区居委会计生专干每人每年奖金120元。2006~2007年,进一步完善“属地管理、单位负责、居民自治、社区服务”的城市人口计生管理服务机制。2008年,大力开展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服务“幸福一卡通”工作,实施计生服务“一三五”工程。
  2010年,成立六个计生工作组,由街道领导担任各工作组组长,街道干部全部分到各个工作组协助各社区开展工作。按照“一网络、六模式、五协作、四关怀”的城区管理模式开展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加强部门配合,联合工商、公安开展两次流动人口清理、清查,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圆满完成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
  2011年,全面建立依法管理机制,实行计划生育政务公开。利用每月的计生专干例会,加强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法规学习。抓好上后街社区“亲情化服务”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特色点的创新工作。加强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及时进行流动人口网上平台反馈和接收,实现户籍地和流入地的信息及时沟通。2011年,全街道共出生婴儿292人,人口出生率8.98‰,计划生育率91.89%,出生婴儿性别比110.57,综合节育率90.25%。共查处计划外生育65例,征收社会抚养费近150万元。
  2012年,街道全面推行网格化服务,区计生委在该街道试点“三零平台”系统,使街道计生工作进入网格化、智能化。街道在有限的财力中挤出资金30万余元,拿出街道一临街门面装修打造成一新型的街道计生服务站。新建成的计生服务站面积有200多平方米,设有B超室、优生咨询室、人口学校、计生协会之家、药具室、档案室,办证大厅等,并按照区里的统一部署购置了计生服务车,能够更好为育龄妇女提供更优质、更便捷、更满意的服务。街道获得了2012年全区基层基础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第三节 经济建设
  撤市设区以来,通过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护税协税工作,街居经济不断发展壮大。2000~2004年,街道以招商引资工作为重点,采取任务分解、责任到人的办法,将目标任务与个人年终福利挂钩,即每人提供1条招商信息和1条乡情亲情信息,每个科室部门完成1个招商项目,努力完成街道财税任务。
  2005年,街道围绕专业招商和优化环境招商,突出为项目服务的意识,成立若干个招商引资跟踪服务小组开展服务。加大招商信息收集力度,广泛挖掘招商项目,当年街道向区招商局提供招商信息24条,乡情亲情信息63条,完成招商项目14个,引进资金6360万元。
  2006~2008年,街道按照“扩充增量、扩张存量、优化环境”的工作思路,实行招商引资工作定期推进和班子成员挂点帮扶制度,为企业解决办证办照和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建立招商引资考核奖惩机制,将招商引资任务分解到人,与干部职工的绩效考核、津补贴以及十三个月工资挂钩,并设立经济工作奖。开展护税协税工作,采取分两个层次即班子成员和机关干部下达护税协税任务,给社区和条管科室下达指导性任务并结合奖惩的措施,做到月月有通报、季季有调度。
  2007年,招商引资项目落户31个,引资总额2098万元。其中进园项目1个、宾招项目1个、商贸项目29个。获吉州区2007年度财税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2008年,招商引资项目落户35个,其中进园项目2个(含1个进园增资项目),完成上报信息任务19条。
  2009年,引进招商项目21个,其中进园项目2个。护税协税完成222万元,占年任务的138.75%;财税总收入921万元,占年任务的102%。
  2010年,年初先后引进两大工业项目入园,一季度即完成全年招商任务。全区32个重点工业项目之一的吉安市诚挚金属材料有限公司已出口创汇600万美元。全区9个重大工业项目之一的江西吉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于12月16日开工建设。街道护税协税门市开票已完成219万元。
  2012年,陆续引进天虹宾馆、和馨宾馆、宏泰宾馆、江西泓赣投资有限公司、外资投资的华泰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天源商贸有限公司、一闻香迷宗蟹等多家商贸企业。全年向上争资100万元,用于永叔街道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重点企业简介
  吉安市信通达商贸有限公司 该公司成立于2006年11月,位于吉州区工业园,占地1.2公顷,注册资本98万元,法定代表是深圳客商庄永安,该企业营环保、净化、通风、消防、建材、装饰产品的生产、销售及施工安装工作。
  吉安市安泰门业制造有限公司 该公司成立于2006年6月,位于吉州区工业园,占地2公顷,注册资本100万元,法定代表是浙江客商黄忠元,该企业主要生产防盗门、汽车配件、保险箱、信报箱、文件柜等。
  吉安市诚挚金属材料有限公司 该公司成立于2010年3月,位于吉州区螺子山赣新公司院内,注册资本200万元,法定代表是浙江客商应卫明,该企业主营金属工艺品制造销售。
  江西吉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该公司成立于2010年3月,位于吉州区工业园,占地3.3公顷,注册资本280万元,法定代表是北京客商张秀敏,该企业主营化工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及技术咨询。
  井冈山宾馆有限公司 该公司成立于2004年11月,位于吉州区井冈山大道92号,注册资本900万元,法定代表刘家风,该企业主营酒店管理及餐饮项目。
  第四节 社区建设
  2000年,街道有水沟前、水巷、上田侯路、高峰坡、下田侯路、上后街、车站、光明、赵公堂9个居委会。2001年,撤并成为5个社区居委会,即:光明、车站、上田侯路、高峰坡和上后街社区居委会。
  2003~2005年,开展社区共建。成立街道共建城市社区工作协调小组,配合市、区直单位挂点帮扶社区工作。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加强社区党的建设;解决社区基础设施问题;开展社区服务中心工作;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体育活动;抓好社区公共卫生和环境卫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拥军优属等各方面的工作。通过三年社区共建,为街道各社区逐步解决办公用房、办公设施等问题,社区工作人员得到进一步充实,社区的软硬件建设与服务水平达到新的高度。2005年,开展第六届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
  2006~2008年,街道在对社区软、硬件设施进一步完善的同时,指导各社区开展“创特色、呈亮点”活动。光明社区针对困难家庭和残疾人口相对集中的特点,着力打造“真心助岗、孝心助老、爱心助残、热心助学”的“关爱型”社区,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被评为2008年度区“十佳文明社区”。高峰坡社区针对“两劳”回籍人员较多的实际,着重开展法律进社区活动,努力创建“学习型”社区。车站社区党委完善党员义工和志愿者队伍建设,继续走“奉献型”社区路子。上田侯路社区开展形式多样的平安创建活动,构建“平安型”社区。上后街社区党总支创新服务模式,做大做强社区服务业,朝“服务型”社区迈进。
  2009年5月,在光明社区推行低保听证试点,对申请低保人员进行听证投票,并于7月在五个社区全面推行低保听证制度。同时争取资金近3万元,在光明社区建立起市一级的慈善超市,筹措棉衣、被、粮、油等各类生活物质,定期、不定期为困难群众扶贫济困,当年全街累计为困难群众发放救济物品折合资金5万余元。
  2010年4月,车站社区改名为青石街社区。6月,增加吉福路社区居委会,社区数由5个增设为6个。是年,开展光明社区和吉福路社区规范化建设,规范办公场所和服务窗口设置。其中吉福路社区仅三个月即完成办公选址、内外装修等工作,于6月份顺利挂牌,成为区里新成立社区中首个投入使用的社区。上后街社区的服务中心项目进入市发改委计划,争取资金160万元。青石街社区落实新办公地点曼哈顿广场9~10号,彻底改变全区办公条件最差的地位。6个社区办公条件发生较大变化。
  为进一步推进基层工作民主化,又在6个社区推出了一年两次的“社会事务民主化,社区工作群众评”恳谈会,邀请共建单位代表、居民群众代表等共聚一堂,就基层组织建设和社区服务管理等各项工作展开建议评议,搭建起群众参与社区建设、评议社区工作的平台,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与工作效果。当年共为辖区居民解决卫生、治安、路灯、路面硬化、救助等问题60余件。其中高峰坡社区采纳居民代表建议,组织成立老年义务巡逻队,在街道指导下定期开展巡逻活动,小街小巷治安情况得到改善。
  2011~2012年,社区完成以居民议事厅、社区服务站和慈善超市等为主要内容的规范化建设,并通过内设图书室、残疾人康复室、警务室、志愿者协会办公室,外设文化广场、健身小道,为群众提供全方位服务。推行网格化管理服务。街道按照单位型、物业型、杂居型三种类型,以每200~300户为一个单元,将全街1.5万户划分成56个小格,并按照三级管理的形式(街道设立网格化中心,社区设立网格化分中心,下面是56个网格区),在每个网格按“一格三员”配备工作人员,即网格员、网格协管员、网格警务员,通过电话平台、QQ平台、官方微博、短信平台、网上政务平台、手机终端,摄像监控等信息化管理手段,实现综治、维稳、民生、救助等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快速收集、快速分解、快速处理、快速反馈。2012年,网格员上门近3万人次,收集意见建议3000多条,其中重要性问题800多条,已解决或已在协调解决的问题786条,答复率达到96%以上,辖区内居民投诉上访事件明显减少。
  上后街社区
  1955年,成立上后街居委会。2001年,改为社区居委会。东起沿江路,南至田侯路,西沿后河东路至中山桥,北起中山桥与沿江路相连。面积0.22平方千米,社区办公室设在沿江路220号C4~C6车库。辖区居民1387户,4135人,其中残疾人55人,有行政事业单位4家,个体工商户136户,辖区党员50人;社区居委会下设六个委员会和一个服务站,即社区福利救治委员会、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社区文体科教委员会、社区环卫管理委员会、社区综治委员会、社区老年体协委员会、社区创业服务站。
  2003~2005年,在社区共建创建帮扶活动中,共建单位为社区筹集28.8万元资金,购买了滨江二期C栋C4、C5、C6三间车库,面积120平方米,作办公用房。
  2005年,成立上后街社区党总支部,分别为第一党支部(居民党支部)、第二党支部(企业退休人员党支部)、第三党支部(企业下岗人员党支部)。第一党支部有党员12人,第二党支部有党员23人,第三党支部有党员15人。
  2006年4月,上后街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成立。它位于半苏桥,临水而建,风景宜人,面积80平方米。活动中心内提供象棋、围棋、军棋、扑克牌、麻将、唢呐、二胡、笛子、鼓等娱乐用品。活动中心建成以来,每天都有不少老年人主动来参加活动,并由社区牵头成立一支10多人的太极拳剑队、一支10多人的柔力球队、一支30多人的腰鼓队、一支10多人的鼓乐队。
  2007~2011年,社区成立党员义工、治安、医务等各种志愿者队伍;创办就业信息服务站、文化娱乐场所、两个老年活动中心、一个慈善爱心超市、多个便民利民服务站。社区拓展了服务范围,为扶贫帮困、便民利民、维护社会稳定、营造欢乐祥和的社区做出贡献。建立健全各种便民服务资料,开通低保、计生、救助、就业培训、就业咨询、劳动保障、家政等“一门式”服务,并改善办公和服务居民环境。
  2012年,按照区委区政府和街道提出的建设“人文社区、温馨家园”的要求,街道出资帮助社区办公场所室内全面装修,初步形成居民议事厅、社区服务站、慈善超市三个平台,使居民有话可以随时说,有事可以随时办,有难可以随时帮。社区管理服务水平得到提升。在开展“四城同创”及“清污治乱拆违”活动中,各共建、创建单位出资8万余元,帮扶社区做好社区建设工作。同年11月,社区与社区服务中心联合举办下岗失业就业培训10天,培训人数达到80余人。
  高峰坡社区
  1955年,成立高峰坡居委会。2001年,更名为高峰坡社区居委会,2012年,社区共有2882户、居民共8429人。
  社区东依后河,西跨井冈山大道,南起太平桥,北至上田侯路,面积0.26平方千米。社区办公室设在高峰坡4号,境内有高峰坡路、井冈山大道(南段)、能仁巷、圣恩堂巷、侍中庙南、西巷、太平桥、上田侯路。
  2000年,成立居民党支部。
  2003年4月,吉安市发现首例输入型“非典”疑似患者。根据全市的统一部署,高峰坡社区仔细排查摸底,确定该社区长期在外人数为136人,当即上门送上《致永叔街区外出人员家属的一封信》,动员外出人员为切断感染途径而尽量不返乡,并与在外人员家庭签订保证书,与辖区各单位签订责任状,确保“非典”感染途径的可控性。在防治“非典”期间,该社区共有返吉人员14人,返吉又外出人员9人,社区工作人员苦口婆心地劝说他们,督促他们每天到社区医疗点测试体温。5月6日,井冈山大道31号市房管局宿舍3楼302房刘某某突发高烧,透视发现胸部有阴影,有关部门立即对其和其家属、居住地进行隔离,并设置留观站。社区干部协助医务人员到病号家属区开展每天两次测试体温和消毒工作,并夜以继日守候在留观站,为他们提供各种服务,处理生活垃圾,开展“非典”宣传,稳定街区群众情绪,最终排除了险情。高峰坡社区被评为区“抗非典”工作先进集体。
  2006年,成立党总支。同年,高峰坡社区着重开展法律进社区活动,设立法律咨询受理中心,开展法律服务及青少年教育讲座,努力创建“学习型”社区。
  2007年7月,成立社区党委,下设3个支部(居民党支部、下岗职工党支部和退休职工党支部),党员173人。
  2008~2009年,社区设综合治理调解委员会、计划生育委员会、环境管理委员会、民政优抚小组等组织机构。建立社区服务站、社区幼儿园、社区志愿者服务队及社区文化队伍。
  2010年,高峰坡社区为帮助辖区内残障人士,于6月1日成立高峰坡社区康复服务站,内设七件不同种类康复器材,帮助残障人士有效的恢复健康。是年10月1日成立高峰坡社区义务巡防队,巡防队都是由所在辖区热心居民组成,成为吉州区首个居民义务巡防队。
  2011年,由江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广州医药有限公司、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博中药有限公司主办的“废旧药盒当一元,支持环保大行动”启动仪式在高峰坡社区举行,让更多废旧药品能得到有效的回收。
  2012年,在开展“四城同创”及“清污治乱拆违”活动中,各共建单位共计出资60余万元,帮扶社区做好社区建设工作。同年10月,社区党委与相关部门多次协商争资50余万元,在社区门口的菜地上,修建一处群众休闲广场,内有文化大舞台、羽毛球场、篮球场,健身器材设施齐全,一改以往群众没有休闲场所的局面。同年,该社区获得省级“民主法治示范社区”荣誉称号。
  光明社区
  1972年,成立光明居委会。2001年8月,与赵公堂居委会合并成立光明社区。2010年6月,又分成光明社区和吉福路社区。光明社区东至石阳路及竹笋巷,西至吉州大道,南至太华路(规划路),北至中山西路,面积0.28平方千米,社区办公室地址位于光明路22号。辖区内有市水文局、市气象局、吉安四中、区法院、区社保局等事业单位10余家,居民3800余户,人口12000余人,其中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人口1200余人,占社区总人口的1/10,占全街道低保户数和人数的39%和45%,其中残疾人300余人,占全街道残疾人数的53.8%,是吉州区非常典型的弱势群体较为集中的社区。
  2003年6月,开展第一轮三年共建工作。由吉州区法院牵头,社区共建单位共计出资二十余万元购买办公用房,改变社区无办公场所的状况。2009年,开展第二轮三年共建工作,社区争取共建单位资金改善社区办公设施。按规范化建设要求,制作新的社区招牌,更换大理石台面,配备3台液晶电脑,并向市文化局争资购买音响、阅览室书柜、书桌、办公沙发、电脑桌椅等。规范办公场所,做到“八个有”,即有办事流程、文明用语牌、办公桌椅、电脑、服务电话,工作人员桌牌,去向牌,窗口服务职能牌,办公设施配备齐全。
  2006~2011年,根据该社区的社情民意提出争创“关爱型”社区的创建目标,开展以“热心找岗、真心助残、爱心解困、孝心扶老”为主要内容的“党群心相连,手相牵,共建关爱社区”主题活动,把社区打造成党和政府联系居民群众的枢纽,服务社区居民的平台,关爱弱势群体的驿站。
  精心打造服务平台。在社区醒目处,制作“关爱型”社区标志性景观:“心,因为有爱亲如一脉相承;爱,何须血缘本是华夏同根”雕塑,营造社区关爱氛围。建立社区“一门式”便民服务大厅。建立健全各种便民服务资料,开通低保、计生、救助、就业培训、就业咨询、劳动保障、家政等“一门式”服务,并改善办公环境。建立社区教育培训中心。将原来的办公场地改建成社区教育培训中心,并积极与劳动保障部门、区残联和各大中院校联系,聘请专家、师傅免费开展各种形式的就业技能培训。建立爱心慈善超市,由专人负责管理和发放物质,超市内购置棉衣、被、粮、油等各类生活物质,定期、不定期为困难群众扶贫济困。
  政策救助。光明社区对弱势群体开展统一摸底调查,针对不同情况建档立册,尽可能将他们纳入城市低保范围;积极推进康复进社区工作,为他们建立健康档案,不定期开展义诊活动,免费赠药,并为10名精神病患者申请1000元的医疗救助;与街道劳动保障所联合为他们免费开办电脑、服装等职业技能培训班,共培训350人次,推荐安排就业202人次。肢体残疾人万荣根1家3口,生活困难,在学会服装职业技能后,想在家门口开一家缝纫店,社区得知情况后积极与工商局联系,对其实行“三免”,帮他办起“自强服务部”。
  党员扶助。光明社区成立“1+1”党员结对子帮扶组,在广大党员群众中开展以“我是党员我光荣,我为社区献爱心”的主题活动,为困难家庭排忧解难,使他们充分感受到党的阳光雨露和社区大家庭的温馨。当年共有107户困难家庭得到不同程度的帮扶。
  社会救助。光明社区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扶助困难家庭。该社区残疾人赵水根的儿子赵希玮以600分的高分考入南昌大学,但仅靠每月低保金维持生活的他们难以筹集学费,社区知道这件事后,动员社会各界、辖区单位及好心人纷纷捐款,并帮他申请到光彩事业资助3万元。据不完全统计,光明社区通过社会及广大党员群众的捐助,为困难群众和特困学生等弱势群体捐助资金3万余元、衣物800多件,在辖区范围内营造了“以人为本、爱心相连、和谐社区、双手相牵”的浓厚氛围。2010年3月,光明社区党委副书记李雅琴代表光明社区参加江西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基层先进典型报告团,赴南昌、九江、景德镇、上饶、鹰潭、抚州等地作巡回报告,就社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作宣讲报告,取得良好效果。
  2012年3月,社区按照街道3个平台建设的要求,总投资10万余元,高标准地对社区办公用房、户外设施改造,在户外建一个休闲健身广场和一个文化舞台,室内全面装修,初步形成居民议事厅、社区服务站、慈善超市三个平台,使居民有话可以随时说,有事可以随时办,有难可以随时帮。社区管理服务水平得到提升,先后接待省人大、省民政厅、市民政局、市政协、区委等省、市、区各级领导参观、考察,先后被评为江西省文明社区、吉安市文明社区、吉安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称号。
  吉福路社区
  2010年6月,将原光明社区居委会分成两个社区,新设立吉福路社区居委会,办公地点位于吉州大道52号44栋—1、2号门面,面积约0.28平方千米,处于城郊结合部,居住人口多而分散;主要有华厦新村、和馨家园、桃源盛景、阳明花园、聚德花园等住宅小区,居民3500余户、10500余人。辖区内有行政企事业单位和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近20个,其中改制企业5个,辖区居民党员22人。
  该社区建立伊始,与共建单位充分沟通协调,争取各共建创建单位出资出力。吉州区民政局共建帮扶社区12.3万元,吉州区委统战部共建帮扶社区5.7万元,吉安市残疾人联合会、吉安市气象局、吉安市水文局、井冈路桥集团有限公司、吉安市殡葬管理所、吉州区红卫垦殖场等单位共帮扶社区资金达42万余元,使该社区成为2010年新社区中建设最快最好的社区之一。
  2011年,该社区将辖区划分成9个网格,每个网格设立一名网格员和1名助理员,他们负责对各网格区域存在的百姓诉求、安全隐患、矛盾排查、公共建设等问题进行摸排、上报和协调处理,实现全覆盖、全方位、零距离的动态管理和服务。设立居民议事厅,成立居民议事会,引导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当年收集问题、意见信息40余条,并全部得到落实与解决。设立慈善超市,社区通过市民政局创办了吉安慈善会爱心超市,募集社会各界的捐助。组建了一支夜间义务巡防队,每周一、三、五晚上对辖区进行治安巡防,有效维护了社会治安,并且为民办实事好事40余件,得到了广大居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2012年年初,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社区建设近500平方米的文体广场,组建了腰鼓队、舞蹈队、科普队,健身队和柔力球队等队伍,开展了多场喜闻乐见的群众文体活动——元旦文艺晚会、“五一”劳动节、庆祝“六一”儿童节、“七一建”党日、“八一”建军节双拥文化活动、喜迎党的十八大街道专场文艺晚会等,丰富了居民精神生活。
  2012年,吉福路社区积极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在减灾工作制度建设、预案制定和演练、减灾设施和避难场所建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和社区防灾减灾志愿者队伍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不断提高灾害应急管理水平和社区居民的避灾自救能力,形成全员参与社区综合减灾建设的浓厚氛围。该社区自成立以来未发生一起因灾造成的较大事故,居民对社区减灾状况非常满意。12月,该社区获得国家减灾委员会、民政部颁发的“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荣誉称号。
  青石街社区
  青石街社区居委会前身为车站社区居委会,2010年4月更名,办公地点位于恒鹏曼哈顿广场10号楼6~8号门面。社区东起井冈山大道,西至石阳路,南临吉福路,北连中山西路,总面积约0.27平方千米,辖区居民3487户、11946人,行政企事业单位7家,其中大中专院校1家,居民小组15个。社区内外来流动人口多,周边环境复杂,车站背巷和青石街是小旅社和小发廊的集中地,共有小旅社31家,小发廊34家,辖区门店近300家,属于典型的散居性社区。
  2003~2005年,通过与驻区单位共驻共建,共筹集资金50余万元,社区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办公用房由原来的70.03平方米扩大到237.89平方米,配备了新办公桌椅、电脑、打印机、照相机和空调等现代办公设施。2003年12月,车站社区居委会党支部书记、主任唐冬英荣获全国志愿者先进个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她默默奉献,全心全意为社区居民服务,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得到辖区群众的普遍赞誉,社区居民给了她一个雅号——小巷总理。
  2006年,车站社区成立全市首个志愿者协会,先后组建各类志愿者服务队10支2686人。协会本着“以人为本,服务群众”宗旨,针对社区不同群体的需求,开展形式多样的便民利民服务。社区党员义工服务队成立后,在时政宣教、城市卫生、社会治安、医疗保健和困难帮护等方面开展了各类服务活动。每年春节期间,社区党员义工服务队走访慰问辖区困难家庭,为他们送上大米、食用油等慰问品,并带上节日的祝福和温暖;每年“五一”前夕,党员义工服务队为长途汽车站候车大厅进行义务大扫除活动,以干净整洁的环境迎接“五一”,受到过往群众的称赞。社区医疗志愿者刘林国,身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院长,不辞辛劳,一心想着居民群众,定期不定期入户上门,把健康和服务带到居民家中。
  2007~2010年,社区以创建“奉献型”社区为目标,成立了社区党委,下设四个支部(居民党支部、退休党支部、下岗职工党支部和博爱医院党支部),有党员124人。社区内有社区服务站、劳动保障工作站、人民调解委员会、社区文体科教委员会、社区环境管理委员会、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计划生育管理委员会、市民学校、关工委、老年协会、党员义工服务站和青少年维权站等组织。社区经常组织志愿者、义工在社区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为社区居民服务,帮助居民解决实际问题。
  2011年,社区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服务。社区按照单位型、物业型、杂居型三种类型,将社区划分成9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1名街道网格员和1名社区网格员,每周二、五上门登记住户信息,了解住户的诉求和意见建议,并对居民提出的问题进行快速收集、快速分解、快速处理、快速反馈。2012年,网格员上门近5000人次,收集意见建议360多条,已解决或已在协调解决的问题345条,答复率达到96%以上,辖区内居民投诉上访事件明显减少。
  2012年,社区按照街道3个平台建设的要求,对社区办公用房进行了全面装修,形成了居民议事厅、社区服务站、慈善超市3个平台,使居民有话可以随时说,有事可以随时办,有难可以随时帮。社区管理服务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
  该社区先后获省级抗击非典先进单位,市先进基层党组织、井冈山之星双文明居委会、民政工作先进单位、二星级居委会、一级居委会,区工会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社区志愿者协会井冈山医专爱心社被评为全国社区志愿者先进单位。
  上田侯路社区
  2001年7月由水沟前、上田侯路、水巷3个社区合并成立,办公地点位于田侯路商住楼A栋一单元202室。辖区面积0.23平方千米。2012年有居民小组8个、1756户、人口5116人。辖区内有吉安市公路局、吉安市公路勘察设计院、吉安市公路职工学校、吉安军分区、吉州区永叔信用社等单位。2006年,社区成立上田侯路社区党总支,下设3个支部委员会,2012年共有党员70名。
  社区开展“党旗耀社区,三城同创建”活动,加强与共建和驻区单位的联系。2003~2007年,吉安市公路局、吉安军分区、吉安建筑设计院、吉州区人大、吉州区政法委、吉州区房改办、吉安五中、吉州区项目办等8家共建帮扶单位积极参与社区各项事务,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服务网络,服务网点遍布社区的各个角落:上田侯路社区医疗站、社区利群家电服务部、社区商店、社区中介所、社区幼儿园、社区自行车摩托车修理服务部、社区摄影服务部、社区电脑服务部等,为居民就医、家电维修、购物、幼儿入托等提供便利。社区办公用房陈旧狭小,共建帮扶工作组就多次召开协调会,纷纷出资购置社区新办公用房,共筹集资金14.79万元,购置面积139平方米的办公用房,改善社区办公条件。
  2008~2011年,共建单位吉安市公路局、公路勘察设计院、公路职工学校、吉安军分区、吉安建筑设计院、市人寿保险公司继续与社区开展共建活动,共筹集经费13.84万元,支持社区的规范化建设;并开展“献爱心、送温暖”活动,对社区困难群众进行帮扶,帮扶资金共计2.25万元。2012年,吉州区发改委、区房改办、区旅游局、区科协、市公路局等驻区单位开展共建工作,共筹集帮扶经费11.5万元(费用包含电脑4台),不断强化社区的服务功能;支持并参与社区开展“清污治乱拆违”专项整治等公益活动,为群众营造整洁优美、文明健康、和谐有序的生活环境。
  社区居委会多次获得吉安市、吉州区先进社区居委会、井冈之星双文明居委会、先进基层党组织、文明社区、计划生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第五节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2002~2004年,街道在原有综治办的基础上成立综治科,综治专(兼)职干部由原来的1名增至3名,对辖区创安单位开展“回头看”活动。为进一步加强群防群治队伍建设,先后成立治安志愿者、综治特派员、综治信息员、治安巡防队、看楼护院等5支队伍。2004年7月初至10月中旬,在辖区范围内积极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和治安专项整治“百日行动”。
  2005~2006年,按照综治室规范化建设达标要求,街道设立单独的综治工作办公室,配备了电脑、电话、空调等办公设施,制定了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等制度,并开展基层平安创建工作。
  2007年,街道开展社会治安技防设施建设。至2008年年底,辖区已有22个单位共安装视频探头223个、电子自动报警器467个,初步建成有一定规模的技术防范网络。
  2009年,街道综治办加强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后对学校周边游戏厅、网吧清理整顿,取缔学校门口的临时摊点,清理校内小卖部。联系区交警大队整顿吉安四中、田侯路小学门前交通秩序。加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在街道、社区建立较为完备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组织网络,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青少年工作队伍,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加强反邪教警示教育工作,重点以通过剖析邪教“呼喊派”“实际神”“门徒会”“三班仆人派”的活动,揭露邪教违法犯罪活动的特点、欺骗手段和危害性,讲清邪教与宗教的区别,深刻揭批“法轮功”邪教组的反动政治本质,提高干部职工防范抵制邪教的意识和能力。加强禁毒工作力度,以创建“无毒社区”,开展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工作为重点,推动全民禁毒工作向纵深发展。
  2010年,党工委、办事处重视提升公众安全感工作,着力抓好干群互动、民主管理的服务平台建设,一季度召开一次社区恳谈会,设立居民议事厅,每月16日召开居民议事会,打造居民群众诉求平台,让群众生活工作中的疑难热点问题有地方说、有渠道解决,抚平群众情绪,争得群众支持与理解。10月,该街道在高峰坡社区成立一支每晚在辖区范围内巡逻的社区义务巡防队。
  2011年,在原街道维稳联调中心的基础上,整合综治、司法、公安、信访等维稳资源,组建永叔街道和谐平安联创中心。同时立足辖区实际,努力构筑主要干道有蓝警服(专职巡防队伍)、小街小巷有迷彩绿(义务巡防队伍)、楼前房后有红袖章(看楼护院队伍)的“蓝、绿、红”三级治安人防网络。街道已在所有社区组建由治安积极分子自发组织、自我管理的义务巡防队伍,每晚有42名义务巡防队员在辖区范围内开展治安巡逻和宣传工作,为维护辖区治安稳定发挥作用。
  2012年,综治工作围绕确保中共十八大期间社会稳定这个中心,做好重点信访对象的疏导稳控工作。街道成立原光明新村拆迁信访问题疏导稳控工作领导小组,利用市房管局开辟绿色通道的政策优势,组织信访对象21名亲属申请公(廉)租房的初审、申报工作,将光明社区拆迁户信访问题可能造成的现实危害化解在萌芽状态,使信访人主动打消在十八大期间进京赴省上访的想法。
  是年4月,开展网格化管理大走访活动,解决民生诉求。充分利用居民议事会、低保听证会、社区QQ群、“社会事务民主化、社区工作群众评”恳谈会以及网格员大走访等形式,听取群众对加强社会管理的意见和建议,解决群众中的各类矛盾和问题,针对区委政法委电话模拟测评中12户居民反映的入室盗窃、交通混乱、传销人员多等问题,采取专人负责、上门走访、解决问题的办法,逐人逐户上门征求意见,做好解释工作,并协调解决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对反映传销人员多的问题,街道协调派出所,对全辖区内出租房屋和流动人口进行排查清理,有效预防和打击违法传销活动。对反映入室盗窃问题,街道协调派出所对发案多的小区加强治安巡逻,义务巡防队加强晚间巡逻密度。对反映交通混乱问题的,上门了解具体地点和诉求后,街道与交警大队协调,落实该地段的交通管制。组织开展公众安全感集中宣传活动。累计刊出有关宣传栏24期,悬挂宣传横幅30余条,各责任单位也按要求刊出有关提升公众安全感方面内容的宣传栏、悬挂宣传横幅,共同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
  第六节 劳动保障
  2003年5月,成立永叔街道劳动保障所,地址为田侯路8号。2012年,有专职工作人员3人,下设6个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每个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有协管员1人。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工作涉及20多项民生保障。到2012年年止,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为辖区内居民免费推荐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380人次;城镇新增就业人员6500人;解决困难群体“4050”人员再就业930人;协助工业园企业招工1160人;为辖区居民办理“就业失业登记证”3045本;共开发公益性岗位60个;办理社保补贴4370人次,发放社保补贴金201万元;为下岗失业人员办理小额担保贷款1300人,贷款金额6500多万元,接受市、区两级社保部门所移交的退休人员3962人,其中市属企业2142人、区属企业1820人。2006年,获全省劳动保障先进工作单位;2007年,被市、区级评为“青年文明号”优秀服务窗口。
  2010年5月,办理未安置的返城知青参加养老保险262人。2011年3月,办理小集体人员参加养老保险148人。同年8月,办理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730人,其中已有296人享受城镇居民养老保险。2012年1~5月,开展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工作,当年完成参保2621户,7800人。同年10月,开展“红杜鹃”“12343”家政服务员培训,培训143人。
  2012年,就业创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获得上级专项改建资金,办公面积由原来的87平方米增加到180平方米。服务中心划分为工作区、等待区和指导区。工作区内有3名工作人员负责各项业务的办理;等待区内摆放详尽的政策宣传手册、休息长椅、报纸杂志及饮水机等,为群众办事提供方便;指导区内由劳动保障所所长对就业创业人员进行专项指导。在街道五楼设有150平方米培训中心和20平方米档案室。
  第七节 社会事务
  低保工作
  2003年,开始实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按平均每人每月低于120元标准进行补差。2010年,开始实行低保听证制度,在当年的城乡低保资金专项治理工作中,对原有的1063户低保户进行低保听证,清退47户因家庭收入提高的低保户;对127户低保户进行调减,调减资金共计1.8万余元;对存在实际困难的6户低保户进行调增,调增资金480元。2011年8月,开始推行城市低保三级联审制度工作,组建由辖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退休党员干部、居民代表、低保户代表构成的30人以上的听证人员库。参加听证会人员:由街道从听证人员库成员中随机抽取8名、社区居委会主任1名、社区居委会低保专干1名、低保义务监督员1名及街道民政所2名、区社会救助局2名,共15人组成,同意票数达到2/3以上者通过听证。2011年,举办听证会4次,对81户低保新申报人员进行三级听证,其中40户未能通过听证。2012年,人均补差标准提高至370元。当年举办低保听证会8次,对160户低保新申报人员进行三级听证,其中82户未能通过听证。2012年,街道低保户1270户、2540人,其中常补40户、非常补1152户、特困78户,全年发放低保金654万元。
  医疗救助
  2005年,开始城市低保户医疗救助申报工作,当年救助20人,救助金额7.7万元。2006年,救助12人,金额3.9万元。2007年,增加城市低保边缘户医疗救助申报工作,救助19人,发放医疗救助金6.1万元。2008年,救助125人次,救助金额39.3万元。2009年,救助134人次,救助金额54.8万元。2010年,救助130人次,救助金额45万元。2011年,救助138人次,救助金额65万元。2012年,救助150人次,救助金额66万元。
  救灾救济
  2008年年初,发生特大冰冻灾害,街道给低保户和困难户发放防寒抗冻救灾物资,共计大米600余袋、食用油100壶、棉被36床、棉衣15件。同年,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组织居民开展各类抗震救灾募捐活动,共筹集捐款3万余元,街道机关干部职工组织捐款上万元,冬衣裤20套。2010年,吉州区城区局部发生洪涝灾害,街道给150名受灾群众发放了救灾物资,共计方便面450袋、饼干500卷、矿泉水450瓶、棉被46床,保证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2010年,成立残疾人康复室,为社区残疾人身体康复提供场所,同时还成立老年协会社会组织。
  第八节 党建
  2000年12月12日,永叔街道成立水沟前居民区党支部、水巷居民区党支部、上田侯路居民区党支部、高峰坡居民区党支部、下田侯路居民区党支部、上后街居民区党支部、车站居民区党支部、光明居民区党支部、赵公堂居民区党支部。社区党支部重点抓好党建资料完善、党员教育管理、党员结对帮扶、党员带头创业、党员发展等工作,实现“一居一支部”的工作目标。
  2001年11月,街道由原有的9个社区居委会调整为5个社区居委会,相应成立5个社区党支部。同期,街道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三讲”理论学习教育,健全学习制度和民主生活会制度。各社区基层组织坚持“三会一课”制度,确立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开展社区党组织与驻社区单位党组织的联手共建活动,保证社区资源共享。
  2003年,开展社区共建工作,随着越来越多的改制企业党员转入社区,街道党工委根据党组织设置要求,在光明、高峰坡、车站社区成立社区党总支部。街道以“树立一个好形象,建设一支好班子,培养一批好干部”作为组织建设重点,增强宗旨观念,提升服务质量。
  2004~2006年,开展“三凝聚”街道好班子建设,实施“四合一”党建工程,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加强组织建设,提高干部队伍素质。
  2007年8月,在100名以上正式党员的社区党总支基础上成立3个社区党委(车站、光明、高峰坡),成立2个社区党总支(上田侯路、上后街),按照“便于组织学习、便于开展活动、便于加强管理”的原则,分别设置3个支部,形成党建工作一社三级(党委—党总支—党支部)组织网络,为开展社区建设奠定基础。是年10月15日,上后街社区推出党务公开首期宣传栏,标志着吉州区首个社区党务公开制度的正式试行。
  2008年,按照抓好经济促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这一工作思路,夯实基层组织建设,指导社区建设创特色。
  2010年1月,车站社区党委改名为青石街社区党委。同年5月,成立吉福路社区党支部。
  2012年,永叔街道党工委下设3个社区党委(青石街、光明、高峰坡)、2个党总支(上田侯路、上后街),有党支部18个,党员598人,其中社区党员561人,机关党员37人。
  2009~2012年,街道党工委以建设文明和谐社区为主题,以“三有一化”(有人有钱有场所,构建城市区域化党建格局)为重点,以推进街道规范化建设为重要抓手,深入开展“党旗耀社区,三城同创建”活动,全面构建以“五化”(组织体系网络化、工作内容制度化、共建机制协调化、活动阵地标准化、社区发展和谐化)为目标,以“三心”(强化核心、服务中心、凝聚民心)为重点,以“三项活动”(共驻共建和“星级社区”创建活动,在职党员“亮党员身份、树先进形象”活动,社区党员义工服务活动)为载体的“五三三”社区党建工作体系,发挥党组织在建设文明和谐社区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以党建创新推进社会服务管理,坚持“听听群众说什么,看看我们做什么”的朴实为民理念,以实施“社区网格化管理”为重点,打造以“三个平台”(居民心声诉求平台、居民问题落实平台、居民困难救助平台)建设为主的社会管理服务永叔模式,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和水平,取得明显成效。
  网格化管理实现党建全覆盖,着力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即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以社区党组织为主体,以辖区单位党组织、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党组织等不同类型基层党组织为基础,以56个网格为载体,构建区域性大党建格局。以建立“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总支)→网格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为主线,以辖区单位共驻共建、在职党员进社区两种方式为辅助,实现社区党建全覆盖。
  党建统领优化两支队伍。设立小区网格员、助理网格员、居民议事员,形成了两支队伍,即由街道干部和社区专职工作者组成的干部管理服务队伍和由居民议事员、助理网格员、楼栋长、单元长组成的居民监督并自我服务队伍。两支队伍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形成一支强有力的基层工作力量。
  创新服务建立四个渠道。建立“社区党员活动室”,开展各类党员学习讲座、培训500多次,组织社区党员开展公益性、服务性活动20余人次。建立“党员扶助基金”,服务辖区困难群体。街道、社区党组织制定帮扶措施,确定专人到困难居民家中进行具体帮扶。辖区单位每年走访慰问困难群众至少3户。2009~2012年,街道、社区通过党员扶助金带动各单位捐赠帮扶救助资金、物资折款20万余元,帮助就业60余人。开设街道党员义工志愿服务指导中心。组建社区义工志愿者服务站,上门为孤寡老人服务,上街入户开展卫生、保健、家政等便民服务。创建“人文温馨小区”。在12个自管小区,组建小区自管会,实现小区卫生、治安等自我管理,促进辖区稳定和谐。
  街道党风廉政建设蓬勃发展。2006年,健全基层干部任前廉政谈话、诫勉谈话、述职述廉制度,规范基层党员干部的行为。2007年10月15日,上后街社区推出党务公开首期宣传栏,标志着吉州区首个社区党务公开制度的正式试行。党务公开的内容包括:党组织成员的分工和职责,党组织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党组织决策程序和办法,党员代表的产生办法和结果,党内选举结果的通报,群众反映问题的整改情况,党员干部履行职责和奖惩情况,民主评议党员、干部情况,发展党员的标准、程序和全程联名推荐情况,党费收缴的标准和收缴情况,困难党员的救济情况等等。同时确定公开的形式、时间和程序。成立党务公开监督组,监督员分别由社区老党员干部、街道人大代表等人组成,重点监督党务公开的真实性、针对性、合法性、严肃性。党务公开制度的实行,推进了上后街社区党总支的建设,发扬了党内民主,加强了党内监督,强化了党风廉政建设,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2009年全面推进党务、居务、财务公开。完善居民理事会、监事会、述职述廉等制度,加强对基层党员干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2010年,深入推进廉政文化进社区工作。突出抓好“七个一”活动,即每一次重要会议必讲廉政建设;每两个月集中学习一篇勤廉文章;每季度至少播放一场反腐倡廉电教片;在社区居委会所在地张贴一块5平方米的廉政公益广告;社区居委会所在地要有一块廉政宣传栏,至少每季度更换一次内容;在办公楼或会议室张贴一组廉政格言警句;每年举办一次群众性的反腐倡廉文化活动。把机关社区干部队伍打造成会想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团队,健全机关职能部门和社区财务制度,加强检查监督力度,加强经济审计工作,坚持从源头上堵住、工作中严督,做好廉政建设工作。
  第九节 城市管理
  2000年,永叔街道城市管理办公室主要负责辖区范围内小街小巷的清扫保洁、“门前三包”及板车摇铃的垃圾收集以及辖区范围内的单位、门店及居民住户的垃圾(包括袋装垃圾)的收运。辖区各单位、各居委会签订了创卫工作责任书,单位庭院垃圾袋装率达98%,居民住户垃圾袋装率达90%。
  2001年,成立城管中队,全面负责辖区范围内的环境卫生、市容市貌以及市民行为规范等事项的监督、协调、管理,以及道路开挖占用、违章建筑及随意张贴各类垃圾广告等违章行为的查处管理工作。
  2001~2002年,制定《永叔街道辖区各单位城管工作考评细则》,推行城管工作目标责任制,明确街道城管办、城管中队的职责以及各社区居委会的城管工作职责。
  2003年,为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年,开展“市容环境整治月活动”,重点实施城市绿化及道路硬化工作。
  2006年,按照《吉安市城市容貌标准》和市城管委“六项”综合整治要求,制定《永叔街道2006年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方案》,按方案开展整治工作。
  2007年,制定《永叔街道清扫保洁服务管理工作方案》,将小街小巷清扫保洁工作和居民生活垃圾袋装工作下放到各社区,实行属地管理。
  2008年,策应吉安市“三城同创”,街道成立了创建全省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和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一系列工作计划和方案。2009年,继续开展“三城同创”工作。
  2010年,永叔街道在城市卫生管理工作中建立巡、查、检、评、考“五字法”监督考评机制。“巡”就是“日巡”,各社区环卫协管员对所管辖的社区清扫保洁情况每天巡查不得少于2次,并认真做好巡查记录,每星期上报一次街道环卫所;“查”就是“周查”,街道环卫所每周对社区的清扫保洁情况至少抽查一次,并做好周查记录;“检”就是“月检”,每月街道环卫所组织各社区主任,环卫协管员对各社区清扫保洁情况进行交叉检查一次,并评出一、二、三名,作为年终评先的依据;“评”就是“季评”,每季度各社区要认真做好市、区两级市容局的季评检查工作,每季度评比的成绩作为年终市、区的评先依据;“考”就是“考核”,年终街道环卫所根据平时“日巡、周查、月检、季评”的督察评比情况,对各社区的清扫保洁长效管理落实情况进行年终考核,并评出前2名给予表彰奖励,评出最后一名给予通报。“五字法”使城市卫生管理走上以长效管理、实时监督为主,突击整治为辅的轨道,工作效果明显。是年,街道在全市市容环境卫生评比中摘得桂冠。
  2012年,落实两个改造工程(无物业管理小区综合改造工程、小街小巷改造工程)和市区“四城同创”的清污拆违治乱工作。区里安排永叔街道的改造项目——南方园小区改造工程,开始已经施工。街道自主投入7万余元的改造项目——光明社区改造工程,完成路面硬化、化粪池改造、清污拆违、修复安全围栏、安装路灯、常态清扫保洁等工作,彻底改变光明社区自市房管局万家物业退出后“脏乱差”的局面。清理卫生死角160余个、垃圾80余车,改造化粪池14个,拆除违章建筑24处。重点对辖区内无物业小区楼栋间道路、化粪池、排水和绿化设施等进行集中改造,立项5个,总投资约140万元,改造面积达7520平方米,新建综合休闲广场4个,打造设施齐全、环境优美整洁、邻里关系融洽的社区。
  第十节 服务平台建设
  2008~2010年,街道和社区成立便民服务中心,劳动保障、民政、计生、城市管理等职能科室派员进入中心工作,永叔街道便民服务中心服务项目及办事流程、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责任追究制等相关制度上墙公示,公开监督投诉电话和网上投诉邮箱,从而进一步优化办事程序,完善办事流程,规范服务细则,推进优质服务。
  2010年,街道以规范化建设为契机,筹资15万元改造升级街道和社区两级社区服务中心,开展劳动保障、低保、计生、救助、就业培训、就业咨询、家政等“一门式”便捷服务。同时,街道所辖六个社区进一步规范社区服务平台,社区服务中心在户外安装了醒目的社区党务居务公开栏,开展“一站式”便民服务。街道社区服务对象从传统的救济对象拓展为所有辖区居民,服务内容从单一的特困群体社会福利服务逐步拓展为社会救助和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以及下岗职工和无业人员的再就业及生活保障等系列化服务,文体、卫生、法律等服务内容突破了传统的服务框架,逐步形成以街道社区服务中心为依托,社区工作站为基础的服务网络体系。
  2011~2012年,街道创新社会服务管理方式,精心打造社会管理“三个平台”建设(居民心声诉求平台、居民事务落实平台、居民困难救助平台),取得良好工作效果。
  构筑居民心声诉求平台,成立居民议事会,让居民有话有处说。在小区组建楼栋长队伍的基础上,社区召开居民议事会成员选举大会。在社区、小区、楼栋全面建起一支居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群众自治队伍。社区设立专门的“居民议事厅”,通过意见箱、公示栏、社区网络QQ群和社区网格化管理平台等途径,广泛收集和回复问题,形成高效的利益协调、矛盾调处和权益保障机制。最广泛的群众民主参与,使许多棘手问题都得到快速解决。高峰坡社区门前有大片空地,许多居民在空地上种菜、倒垃圾,环境脏乱差。社区就此问题召开居民议事会,经过大家讨论,一致决定平整空地,并向上争资将空地建造成居民休闲健身的文体广场。
  构筑居民事务落实平台,让居民有事随时可以办。社区完成以居民议事厅、社区服务站和慈善超市等为主要内容的规范化建设,并通过内设图书室、残疾人康复室、警务室、志愿者协会办公室,外设文化广场、健身小道,为群众提供全方位服务。
  构筑居民困难救助平台,使居民有难处处可以帮。六个社区都建有慈善超市,向困难群众发放爱心积分卡,困难群众通过参加社区义务劳动、公益活动等累计积分,并凭积分卡到爱心超市“选购”慈善物品。依托党员扶助基金开展走访。动员辖区单位和社区党员及社会各界开展捐赠活动,定期为困难群众送温暖。区法院主动结对帮扶光明社区30名困难户,送去上万元帮扶金。逢年过节看望困难户,已成为辖区单位救困的自觉行动。开展义工服务。义工服务站、专业技术志愿者服务队等开展“1+1”结对子帮扶和分类帮扶。关心孤寡老人,为没有生活依靠的老人申请低保,并定期组织志愿者定期上门搞卫生、洗衣物,与之拉家常,嘘寒问暖,逢年过节走访慰问,让孤寡老人感受到党的温暖。该做法先后在全省综治办主任会和全市创新社会管理流动现场会上推广。
  2012年,街道围绕区委、区政府创建“人文社区、温馨家园”这一总体目标,着力开展“八个中心”服务平台建设:
  改造街道社区服务中心。从规范化建设入手,采取集中开放式办公和柜台式服务的方式,为辖区居民和单位办理民政救助、劳动保障、城市管理、计生服务、社会综治、法律服务和党员服务等各项事务。整个改造装修工程完成投入12.98万元。
  改建街道就业创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获得上级专项资金改建后的就业创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办公面积由原来的87平方米增加到现在的180平方米。服务中心划分出工作区、等待区和指导区,在街道五楼设有150平方米培训中心和20平方米档案室,完善便利的服务设施,促进街道就业创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工作的稳步推进。
  建设文化活动中心和全民健身中心。投资60多万元新建街道“全民文化健身中心”,面积200余平方米,内设图书馆、健身活动室、体质监测室、乒乓球室、台球室等,书画、舞蹈、音乐、健身等6个街道文体协会在中心开展活动。投入6万余元新建三个社区文化广场(光明社区、吉福路社区、高峰坡社区),是年在“五一”举办“人文社区、温馨家园”文艺汇演,在“七一”与吉州区公安分局联合举办警民同心联欢晚会,在“八一”举办军民联欢晚会,以及残联等专题晚会15场。文体设施为小区居民搭建交流情感、强身健体、提升素质的平台。
  设立居家养老助残服务中心。该中心设在街道办公楼2楼,开通街道及6个社区养老服务热线和成立6支志愿者队伍,为辖区内孤寡老人提供上门义工服务。是年“七一”投入近万元上门走访慰问20名孤寡老人。
  设立平安联创中心。街道将办公楼三楼近300平方米用于中心办公,投入近2万元,购置应急防暴等器材,设立器材室和信访接待室、社会工作室、法律服务室。
  设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该中心设在原汽运公司职工医院,坐落在吉州区中山西路4号,面积达1400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168万元、医务工作人员25名,融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为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对象主要包括永叔街道辖区4万余人,以老、妇、幼、残、弱为重点服务对象,采取主动服务、上门服务的模式,遵循“情系百姓健康、共筑和谐社区”的服务宗旨,坚持“以人为中心、以维护健康为目标”的服务理念,为社区居民实施健康管理和连续性的诊疗护理服务,提供常见病、多发病诊疗以及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等工作。
  设立托幼早教服务中心。在永叔街道光明幼儿园内,设有早教活动室、休息室、等候区、咨询室、舆洗室共计120平方米,配置感统训练器械(地垫、海洋球池、感统训练脚步器等)、奥尔夫音乐乐器(4铃手摇铃、8音红木鱼、10英寸专业海洋鼓等)和智力玩具(空线板、小猫钓鱼、叠叠高、仿真婴儿娃娃等)。早教对象的年龄定为0~3岁婴幼儿,亲子课程安排在周末进行。
  第三章 文山街道
  文山街道地处吉安老城区。这里服务业发达,人口密度大,流动人口多,旧民房较多,功能布局混乱,基础设施落后的老城区。2000年8月,撤地设市后,文山街道面对新挑战,抢抓新机遇,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主线,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街道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在提高自身行政服务水平的同时,挖掘社会组织的服务资源,提升社会组织公益服务水平,构建系统完善的便民服务体系。
  2000~2005年,街道以党建为统领,抓住发展机遇,主抓经济工作,采取“保姆式”跟踪服务,为发展社区经济提供保障。2001~2002年,全街道干部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三讲”理论教育活动。2003年,以“三项创建”“争创十面红旗”等活动为契机,逐步健全和完善基层党组织网络,积极探索“两新”组织的党组织建设、发展工作模式,在非公经济组织中发展党员队伍。同年,引进富华宾馆。2004年,引进五联福饮食服务公司。2005年,引进凯福莱大酒店、吉农复合肥厂。街道在经济状况得到改善后,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完善街道、社区两级基础设施建设。2005年,开展“三创一提高”“三凝聚”“星级社区”创建活动,健全社区服务网络,西苑社区被评为“全省城市社区建设示范社区”和“全国文化先进社区”。
  2006~2007年,街道进一步完善“属地管理、单位负责、居民自治、社区服务”的城市人口计生管理服务机制。2006~2008年,全面掌握辖区居民居住状况,如实做好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初审和申报工作。2009年,街道组建专职巡防队伍、维稳信息员,建“居民说事室”,七个社区建立党务公开栏,全面实行党务公开。2006~2010年,街道经济不断壮大,社区建设和社会服务稳步发展。先后引进远大公司、金阳光宾馆、华彩装饰材料有限公司(落户工业园)、金皇都KTV会所等二十多家商贸服务和工业企业,创税收1225万。
  2011~2012年,以吉州区第三次党代表大会提出的“三城共建”、创建“人文社区、温馨家园”要求为目标,创新社会管理。街道总投入400多万元,撬动社会资金2000多万元,先后打造出街道平安联创中心、平安里老年人日间照料(助残)服务中心等一大批具有活力的社会组织中心。同时在各社会组织成立党支部,成功探索出“1+8+X”的社区社会组织体系建设模式和“中心+社会组织+党组织”模式,以党建引领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和服务群众。2011年、2012年,省、市民政部门分别在街道召开全省、全市“三社联动”暨社会管理创新现场推进会。
  第一节 建置与区划
  文山街道地处吉州区城区中心,2000~2010年2月,辖区范围北起阳明路,南至中山路,东沿赣江边,西至吉州大道,总面积1.42平方千米。2010年3月~2012年,辖区范围北起阳明路转人民路,南至中山路,东沿赣江边,西至吉州大道,总面积1.41平方千米。2000年,辖12个居委会,每个居委会只有2名干部,疲于应付事务。2001年,将12个居委会(库背路居委会、新村居委会、长征路居委会、平安里居委会、仓口居委会、豆芽井居委会、仁山坪居委会、九曲巷居委会、上文山路居委会、民德巷居委会、下后街居委会、宝华楼居委会)合并成7个社区(九曲巷社区、仁山坪社区、西苑社区、平安里社区、仓口社区、民德巷社区、新村社区)。2002年,将居委会改名为社区居委会,至2012年所辖居委会名称、数量未变。7个社区居委会共辖70个居民小组,总人口34693人,驻辖区市、区单位50余个,个体、私营商户上千家。2000~2005年6月,街道办事处位于中山西路11号,2005年7月,迁文山路11号。
  第二节 人口与计划生育
  人口
  街道以2000年11月1日0时为标准时点进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按要求划分13个普查区,此次普查结果为:全街常住人口(不含户口在本地,外出半年以上人口)总数为30151人。街道以2010年11月1日0时为标准时点进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按要求划分7个普查区,此次普查结果为:全街常住人口(不含户口在本地,外出半年以上人口)总数为31225人,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30151万人相比,10年共增加1074人,增长3.56%。
  人口分布
  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街道人口总数31225人,占吉州区人口总数的8.65%,其中人口最多的为平安里居委会,总数6783人;人口最少的为九曲巷居委会,总数2860人。人口密度为189人/平方千米,与2000年的176人/平方千米相比,每平方米增加13人。
  
  计划生育
  2000~2003年,计生工作加强人性化管理和服务,开展优生优育检测,免费发放药具入户,积极推广避孕节育知情选择,计生工作连续获全区先进单位。
  2004年,开展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到户试点工作,开展城区计生优质服务“十到户”活动,探索出一条民营企业计划生育管理的新路子。2005年,实行计生激励机制,对计划生育年度考核达标的社区,给予社区居委会计生专干每人每年120元的奖励。
  2006~2007年,进一步完善“属地管理、单位负责、居民自治、社区服务”的城市人口计生管理服务机制。2008年,大力开展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服务工作,给每个育龄流动人口发放一张计划生育均等化服务联系卡,提供优生优育、生死健康、困难帮扶三项服务;做到对已婚育龄流动人口的政策宣传、优质服务、信息了解、积分管理、生育关怀五个到位。
  2009~2010年,街道成立7个计生工作组,由街道领导担任各工作组组长,街道全体干部分到各工作组协助各社区开展工作。按照“一网络、六模式、五协作、四关怀”的城区管理模式开展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加强部门配合,联合工商、公安开展两次流动人口清理、清查,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2011年,全面建立依法管理机制,实行计划生育政务公开。利用每月的计生专干例会,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法规学习。加强计生信息化建设,及时进行流动人口网上平台反馈和接收,实现户籍地和流入地的信息及时沟通。当年,全街道共出生婴儿349人,人口出生率11.62‰,计划生育率89.4%,出生婴儿性别比107.74,综合节育率92.03%。共查处违反计划生育68例,征收社会抚养费200万余元,其中法院强制执行案例40例,执行征收社会抚养费55万余元。
  2012年,街道克服办公场所紧张的压力,在有限的财力中挤出资金对街道计生服务站进行改建。新建成的计生服务站面积160余平方米,设有B超室、优生咨询室、人口学校、计生协会之家、药具室、档案室,办证大厅等,能够更好地为育龄妇女提供更优质、更便捷、更满意地服务。截至是年年底,全街总人口达34693人。
  第三节 经济建设
  2000年以来,文山街道突出经济建设这一主线,充分发挥园区和城区两大优势,坚持二、三产业并举,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招商思路,选准特色优势,找准发展空间,实现了街道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2000~2005年,街道主抓经济工作,亲商、安商、帮商、富商。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广邀八方客商区投资兴业。五年间,街道引进20多家企业。全体干部职工积极协税护税。
  2006年,街道确定2000万元招商引资任务,并制订出台相应的工作方案。全年引进工业项目1个,商贸项目25个,实际进资2121万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06.1%。
  2007年,街道建立招商引资激励机制,发挥干部职工招商引资的积极性。全年引进工业项目迅威电子科技、联华电子科技、翔升电子科技和辉煌实业公司和商贸项目湘里人家大酒店、澳门豆捞大酒店等51家企业,经区招商局确认实际进资3231万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61.6%。
  2008年,街道做好亲商、安商、抚商工作。对外来投资商实行咨询、洽谈、立项、选址、办证等一条龙服务。全年引进工业项目华彩装饰材料有限公司、恒大实业有限公司和商贸项目国乡宴餐饮管理有限公司、雅典餐饮有限公司、新巴克餐饮有限公司等56家企业,经区招商局确认实际进资5420万元。
  2009年,街道采取电话回访,定期走访等形式与外来投资企业进行交流,广泛听取他们对投资环境的建议和意见;对外来投资企业提出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努力解决。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全年共引进工业项目1个、商贸项目15个,财税收入439万元。
  2010年,街道积极参与区里组织的各类招商活动,先后外出浙江、上海、北京、深圳等地招商,扩大招商领域。当年,成功引进江西妙医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该企业由广州妙医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兴办,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高科技企业,主要生产医疗器械、茶饮料、大蒜茯苓山药片等生物科技产品。项目总投资1.6亿元,占地3.3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3.5万平方米。街道全年引进工业项目1个、商贸项目20个,财税收入428万元。
  2011年,街道把经济工作重点放在进园工业和税率高、税源广、见效快、受益期长的商贸流通企业上,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投资上亿元人民币的新发钢材投资有限公司。该企业本着“三十年不落后”的宗旨,在吉州区城南专业市场购地20余公顷,建筑面积19万多平方米,是江西规模最大的钢材经营和相关配套产业的专业市场。街道全年引进工业项目2个、商贸项目26个,财税收入744万元。
  2012年,街道继续加大对税收高、质量好的项目招商力度。同时,加大对已落户企业的帮扶力度,增强企业投资信心。通过街道社区宣传栏,向辖区居民发放宣传单等多种途径为企业招工。积极参与区劳动就业局组织的乡镇招工会,派专人陪同企业到周边县市及乡镇进行宣传,努力解决企业用工难问题。2007年引进的翔升电子,扩大公司规模,在吉州工业园区购地13亩,新建占地5000平方米的厂房,总投资约1000万元。辉煌实业公司也加大公司投资力度,在吉州工业园区购地10余亩,新建占地约为3000平方米的厂房,总投资约5000万元。街道全年引进工业项目1个、商贸项目36个,财税收入828万元。
  第四节 社区建设
  2001~2002年,街道7个居委会原办公用房都没有产权,且破旧狭小。2002年,将居委会调整为社区居委会,职能由原来的居民自治,逐渐向社区建设、管理、服务转变。随着工作重心向基层下移,社区承担的事务和职能逐渐增多,居委会办公场所和服务平台已不能满足需求。为改变这种状况,2003年,市、区两级高位推动,全面启动社区共建工作,70多个单位、部门成立7个帮扶共建组与7个社区对口共建。通过新建、购买、置换等多种形式,多方筹资90多万元。至2006年,基本解决7个社区的办公服务用房,有的社区还开辟居民、党员、退休人员活动场所,拓展为民服务平台。新村、仁山坪、九曲巷、仓口、民德巷社区都拥有办公用房产权。办公用房条件的改善,夯实社区基础建设,拓展为民服务平台。
  2006年,街道开展创建文明社区工作。街道制定5年文明建设规划,街道、社区都建立市民学校、科普室、文化室、图书室等。社区组建“红歌演唱队”和秧歌队,这两支队伍深入农村、辖区单位及敬老院进行公益演出。在集中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卫生、交通秩序、文明言行、服务质量四个方面突出问题上,取得了效果,受到群众普遍欢迎。在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目标上,坚持开展学雷锋做好事,送温暖献爱心,希望工程,志愿者行动,文化科技卫生下基层,五好家庭、文明单位、军警民共建等活动。各种形式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使得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逐步形成;扶正压邪、扬善惩恶、健康向上成为社会风气的主流。平安里社区被区委、区政府评为廉政文化先进社区、吉州区示范社区、组织建设先进党委、劳动保障服务先进窗口。民德巷社区、新村社区被区宣传部、文明办、民政局评为十佳文明社区。
  2009年,各社区组织开展各类文艺体育活动。街道成功举办首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及吉州区社区文化艺术节文艺晚会,打造出平安里社区“红歌演唱团”的居民文体活动载体,受到上级领导及广大群众一致好评。民德巷社区、新村社区被老年体协评为先进示范社区;新村社区获得区文明办十佳文明社区称号。
  2010~2012年,街道冲破传统束缚,大力求新思变,创新社会管理,通过“党旗引领,组织凝聚”,着力撬动社会组织力量,形成了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社区志愿者为骨干的“三社联动”工作机制,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1+8+X”社区社会组织体系建设模式,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民办公助、党建引领、项目带动、服务群众、创新发展”的新路子,“一居一品”和“一支部一特色”新型社区形成。仁山坪红杜鹃家政服务中心为居民搭建良好的就业创业平台;仓口社区文化服务中心为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休闲文化场所;西苑健身中心组织居民开展各种体育健身活动,受到居民的热烈欢迎;民德巷社区商业服务中心极大地繁荣一方经济,为广大商家提供贴心服务;平安里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为辖区的老年人提供娱乐、看书、康复的极佳场所;新村七彩义工积极发挥正能量,开展理发、小家电维修、上门保健等各种便民服务。
  仁山坪社区
  仁山坪居委会始建于1956年。2001年,由仁山坪、宝华楼、上文山路三个居委会合并组建仁山坪社区居委会。2012年,辖区范围东自文山路,西至仁山坪路,南从中山东路起,北到人民路。辖区面积0.11平方千米,居民住户1706户,常住人口5683人,企事业单位7个,居民小组11个。社区居委会办公地址位于仁山巷2号,设有社区服务、社区民事调解、治安、社区民政优抚、社区计生、社区工青妇等多个工作委员会。社区曾荣获省级安全文明小区称号,先后获各类先进20余项。
  2002年,仁山坪社区成立“老年星光计划”活动室,活动场所设在仁山坪32号。该社区充分挖掘健全内部功能,努力实现“社区老年人需要什么服务,社区就能提供什么服务”的宗旨,先后投入资金进行室内装修,购买大量的健身器材、彩电、桌椅、书刊等设备和用具,使老年活动场所具备阅读学习、休闲娱乐、运动健身、生活服务四大功能。在此基础上,社区每月召开老人座谈会,社区工作者经常走访老人家庭,及时了解老人们心里在想什么,思想上和生活上需要什么,有针对性、创造性地组织开展各具特色的老年服务活动。
  2003~2005年,首轮社区共建帮扶工作开始,牵头单位吉安市物价局提供10万元购买位于仁山巷2号的4间车库,作为社区办公用房,面积为99.8平方米。帮扶工作切实解决了社区办公用房困难,改善了社区办公条件。在三年的共建帮扶活动中,各单位入社区,察民情知民意解民难,为社区投入款物达10多万元。针对群众和社区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各帮扶单位采取捐款捐物,安置下岗职工,提供致富信息等措施,积极开展各种救助活动。
  2007年,社区从退休人员中吸纳一批文艺爱好者,成立社区老年文艺队。他们排练节目、交流学习,对文艺兴趣爱好者免费进行培训。仁山坪老年文艺队成立以来,进社区、访企业,慰问贫困、残疾、孤寡老人,把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送到基层,满足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通过文艺演出,让党的政策、方针深入人心,进一步把宣传工作走进基层引向深入。
  2008~2009年,社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以创建“平安社区”“平安小区”“平安家庭”为载体,建立健全群防群治宣传教育、防控、惩治和责任保障四大体系,切实降低侵财性案件发案率,提高人民群众满意率,确保社区治安稳定。在社区平安建设工作中,推行社区共建,党员群众广泛参与模式。针对个别难管理的住宅楼,社区积极与社区党员、居民代表配合,协调管理。针对辖区内商业网点多、流动人口多、居住人口复杂、人员流量大等的实情,社区与驻区民警密切配合,做好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和定期排查,做到商住楼有人管、院落有人护、大门有人看,形成以社区服务站为核心,横到边、纵到底的群防群治网络。
  2010年,社区以打造“卫生、宜居、和谐”为目标,积极创建整脏治乱行动示范点,加强社区环境秩序整治,积极开展“整治脏乱”工作。针对巷道卫生较差的状况,组织两委班子成员、部分党员和低保人员不定期对辖区的卫生死角进行清理。进一步强化“门前四包”责任制,让群众形成讲卫生、爱卫生、护卫生的意识,防止“脏、乱、差”现象反弹,定期监督社区内“整脏治乱绿化行动”情况。通过坚持不懈地工作,社区居民环境卫生得到了较大改变。
  2011年,社区成立红杜鹃家政服务中心、社工协会、珠编协会等社会组织。通过实施“杜鹃花开映万家”项目工程,加大对就业困难人员和适应从事家政服务残疾人员的家政服务技能培训。根据居民需求,开设家政服务、水电维修、保洁、日常烹饪、护理、礼仪礼节等服务项目。下岗待业人员掌握专业的护工或家政服务技能,带着全新的现代家政服务员理念,走进千家万户,对接居民所需。招募和培训一批爱心志愿者,对空巢、孤寡老人提供无偿服务,让更多的空巢、孤寡老人感受到现代生活品质,共享改革开放成果。
  2012年,为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实现“小事不出社区”,本着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的目的,设立“社区居民说事室”,以开放说事、民主议事、公开评事等形式,调解居民之间的矛盾纠纷。社区居民经常来到“社区居民说事室”,诉说他们的烦心事。经过“说事会”成员的一番说事拉理,居民心头的疙瘩解开了。通过居民说事室,居民们的烦恼找到了倾诉,他们与社区的距离更近了。
  仓口社区
  仓口社区居委会成立于1956年,2001年7月由原仓口、豆芽井、上文山路三个居委会合并而成仓口社区。2010年3月,经区政府重新区域划分调整,原辖区范围人民路以北划为习溪桥街道管辖。社区办公场所于2011年7月由原来的人民路51号1栋2楼搬至后河西路30号1楼,实行“一站式”服务平台。2012年,社区辖区范围东起后河西路,西至文山路,南起中山东路,北至人民路。面积约0.09平方千米,辖区内有2个行政单位和6个居民小组,有居民1222户、3952人,属散居型社区。社区设有社区党建、社区服务、民事调解、治安维稳、城市管理、社区民政优抚、社区妇联、社区计生等多个工作委员会。
  仓口及周边地块由于危房较多,功能布局混乱,基础设施落后,雨污排水不畅,消防设施不配套等因素,已严重影响广大居民的身心健康和人身安全。为做好民生工程,自2002年以来,仓口社区一直致力于改善仓口社区的生活环境。通过社区共建单位及社区居民的共同努力,逐年完善了便民巷、棉庆楼、儒林里仓口坪等小街小巷的硬化亮化工程,并综合改造天利花园无物业小区,社区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由于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出色,社区于2010年获得吉安市中心城区环境卫生管理先进社区荣誉。同时,仓口社区在共建单位的大力帮扶下,办公条件和服务水平得到提升。2003年12月以市国土局为牵头的共建单位共同出资24万元,为社区解决170平方米的办公用房(人民路51号1栋2楼),并配备电话、电脑等基本办公设施。
  仓口社区立足实际,找准定位,打造文化特色社区,在社区党总支的带领下,按照“多方参与、服务为本、时常运作”的思路,本着“基于民需、公益为先、不拘形式、广聚资源、追求实效”的工作理念。2011年,探索创新社会管理新模式,加强社区社会组织建设,以社区文化服务中心为平台,争取人民路51号1栋2楼及后河西路28号1楼两个门面约300平方米,作为社区居民文化培训和文化活动场所,打造天马艺术团和社区老年书画社两个社会组织品牌,为社区居民带来文化服务。仓口社区天马艺术团做到周有文艺表演、季有文艺互动、年有文艺赛事、节有欢歌庆典;老年诗书画社的成员利用专长,开展送春联活动、暑期青少年教育特色班及老年书画作品展等各种富有社区特色的活动,广泛凝聚社区成员,丰富了居民生活,让居民在自娱自乐中,实行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2012年6月,仓口社区棚户区改造(庐陵特色街)被列为市里重点项目,面对拆迁难题,房管局成立5个私房征收组,街道社区干部不畏艰难,直接承担其中3个私房拆迁征收组任务,发扬“白+黑”“5+2”的精神,逐户上门全面细致地宣传房屋征收补偿政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得到了广大征收户的理解支持,用短短3个月时间完成了直管公房486户、私房238户及8户单位自管房的拆迁任务,12月底前该项目完成工程招标并开工建设。
  平安里社区
  平安里社区居委会于2001年由原平安里社区居委会和长征路居委会(部分)合并组建而成,辖区面积0.18平方千米,东起井冈山大道、北至阳明西路、南邻中山西路、西到长冈南路。2012年,有社区居民2365户、6783人,有社区工作人员5人:居委会设主任(兼书记)1名、副主任2名、社工2名。居委会办公位于长冈南路53号。
  2002年,社区办公场所移至长冈南路34号。新办公场所上下3层,内设有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社区事务服务中心、社区劳动保障与创业服务站、社区警务室,实现了由事务型社区向服务型社区的转化。当年获吉安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授予的“安全小区”称号。
  2003~2005年,社区通过共建争取了长冈南路36号门面,作为社区办公及服务用房,面积160平方米。社区围绕民生工作,设立社区爱心超市,面向辖区“孤、老、残、困”群体大力开展生活救助帮扶活动。2005年,获吉州区民政局授予的“先进社区”称号。
  2006年,社区以党建工作为抓手,大力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获中共吉安市吉州区委授予的“全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先进党(总)支部”称号。社区拓展服务新领域,承接市、区老体工作的“两大转移”,4月10日成立平安里社区老年体育协会分会。协会组建9支群众文化娱乐健身队,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丰富居民生活。辖区各类室内外活动场所达19处,面积2000余平方米。
  2007年,社区承接改制企业党员管理服务工作,于8月份成立社区党委,下辖5个支部,有党员245人。社区以党建为统领,促进社区各项事务的全面发展。2007年社区获江西省体育总局、江西省文明办授予的“江西省第五批城市体育先进社区”和吉安市劳动就业服务管理局授予的“2007年度全市劳动就业系统社区优秀服务窗口”称号。
  2008年,针对辖区困难党员、孤寡老人、残疾居民和留守儿童较多情况,社区发挥党员群体优势,组建各类党员义工队伍,组织开展“走访慰问送温暖、捐资助学献爱心”系列活动。先后获中共吉安市吉州区委授予的“2008年度先进基层党组织”、吉州区廉政文化建设领导小组授予的“吉安市吉州区廉政文化进社区先进单位”和吉州区老年体协授予的“吉安市吉州区老年体育工作示范社区”称号。
  2009年,平安里社区以创建“便利、温馨、舒适、和谐”人居环境为目标,大力营造“居民之家”,成为民政部的社会捐助接收工作点,社区社会捐助工作进入正规化、常态化。2009年获国家体育总局、中央文明办授予的“第六批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称号和吉州区民政局授予的“2009年度和谐社区建设先进单位”荣誉。
  2010~2012年,社区争取公益创投项目“夕阳红幸福列车”,建立“老年人日间照料(助残)服务中心”和“社区幼儿早(特)教服务中心”。培育“平安夕阳红老年人协会”和“阳光爱心社”两大社区社会组织,并由社会组织承接服务中心的管理和服务。创建“服务中心+社会组织+党组织”的工作模式,实现社区公益服务向组织化、正规化、常态化方向发展。
  社区大力推进居民自治工作,增强居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意识。2012年5月,平安汽运小区进行无物业管理小区综合改造。8月,小区居民自治服务站成立。9月,小区召开业主代表大会推选出首届业委会成员,小区管理有序,治安良好。
  社区先后获得江西省省级充分就业星级社区、“十一五”全省基层残联组织规范化建设先进社区、2010年吉州区村(居)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先进单位、2010年吉州区村(居)基层组织建设示范点、吉州区2010年度社区规范化建设先进单位、吉州区十佳村(社区)党组织、吉州区2011年度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先进社区、2012年吉州区先进村(社区)党组织的称号。
  西苑社区
  1999年11月,成立西苑居委会。该居委会辖区是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安居工程,占地面积0.1平方千米,属典型的聚居型社区。2010年3月,原新村社区所辖库背新村650余户居民划给西苑社区管理,社区由典型的聚居型社区转化为聚散结合型社区。社区办公地址中山西路16号西苑小区内。调整后西苑社区辖区范围东起长征路,南邻阳明西路,西靠吉州大道,北至中山西路,占地面积0.5平方千米。社区下设16个居民小组,有常住居民2123户、6492人,行政企事业单位2个。2003年7月,成立社区党总支,下设3个支部,有党员36人。2012年,有党员69人,西苑社区服务站办公用房占地面积240平方米,有工作人员9人。
  社区以服务为重点,以“突出文化特色为目标”的工作思路,坚持以先进文化武装头脑,不断陶冶思想情操,丰富精神生活,优化社区人际关系,提升社区文明程度,营造健康、活泼、生动、浓厚的文化氛围,全力打造文化型特色社区。2002年,建成全市首个“大家乐”舞台,该舞台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2003年,举办“十一”、元旦晚会。2004~2008年,举办各种文体活动,如庆“五一”文艺演出、街道歌咏比赛、元旦晚会、廉政专题晚会、演讲比赛、书画竞赛等。2009年8月与政法委、消防大队等部门联合举办“八一”晚会,举办多场健身体育比赛,丰富了居民业余文化生活。
  2010年,辖区范围扩张,社区由典型的聚居型社区转化为聚散结合型社区。2011年9月,社区依托馨悦家园的欣悦球馆组建成立了文山体育爱好者协会,并在吉州区民政局社会组织管理局正式注册。协会聘请了辖区单位的体育教师和喜好运动的居民共56人,组成了一支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凡在本社区范围内及就近健身,承认章程、愿意参加协会体育活动的体育爱好者均可加入。协会建立了会员册和工作档案,组建了社会组织党支部,完善了管理制度。2012年社区从原来的文化型特色社区转型为文化体育健身型社区。协会现有8家体育健身俱乐部、6个社区体育团队、4个健身晨晚练辅导站及172个体育健身家庭。柔力球队、腰鼓队5次获得市、区两级比赛的名次。室内健身场馆占地2000多平方米,具备齐全的健身设施及乒乓球馆、羽毛球馆、瑜伽馆等,室外有健身路径1条,健身广场200平方米。已基本形成生活、体育、文化设施完备、服务功能齐全、环境舒适优美的文体特色格局。
  社区也先后获得全国首批青年文明社区大家乐舞台、“万家社区读书活动”先进社区、全国文化先进社区、全国平安家庭创建活动优秀示范区,省级优秀住宅小区、省社区建设示范社区、省级卫生庭院、省“十大文明社区”、江西省社区“安全文化建设示范点”,市“基层党建”红旗单位、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市级文明住宅小区、安全小区、园林绿化先进小区、交通安全先进社区及市、区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民德巷社区
  民德巷社区成立于2000年8月,由民德巷居委会和下后街居委会合并成立。2010年,把原习溪桥街道管辖的开元洲际大酒店至南湖桥划为民港巷社区管辖,属散居住社区。2012年,有居民1326户,人口4006人,党员58人。辖区面积0.33平方千米,辖区范围东起赣江,南至中山路,西起后河,北至开元洲际大酒店。
  2000~2003年,民德巷社区在驻区单位的大力支持和辖区居民共同参与下,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宗旨,同时争取了星光计划项目,开辟露天健身场所,添置了跑步机、臂力器、健腰器等健身器材,满足社区居民健身娱乐的需要,使居民有一个老有所乐的场所。为社区有一个优美生活环境,社区配合政府开展下后街棚户区的拆迁改造工作,使拆迁改造工作顺利进行。
  2004~2007年,在共建单位的大力帮扶下,购置民德巷2号101房作为办公场所,旧办公场所改造为社区居民的活动室、阅览室。2007年3月,成立社区党总支,同年9月,社区成立以滨江渔村为龙头的餐饮业新经济联合党支部。
  2008~2011年,以党建为龙头,以社区共建为纽带,以居民满意为准则,不断加强居民自治,完善各项服务设施,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先后建立社区服务站、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社区文化站、慈善超市。2011年,相继在商业服务中心成立电动车协会和能人协会。两个协会为社区内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又稳定及维护了商业市场的良性发展。2011年11月,成立电动车协会党支部。
  2012年,社区把创建“商业服务中心、流动人口服务中心、创业指导服务站”作为重点工作来抓。社区商铺多、流动人口多,电动车一条街位于辖区的下后街,家具一条街位于辖区的永叔路。针对社区流动人口免息贷款难的问题,2012年5月,街道和社区帮助商户在农业银行开展三户联保、免息贷款业务。同时,请吉州区人事社会保障局安排专家在社区开展创业指导培训,提升居民自我服务、自主创业水平。2012年,全省社会组织现场会在文山街道召开,社区的社会组织作为参观点之一,赢得领导的一致好评。
  新村社区
  2001年7月,原新村居委会、长征路居委会、库背居委会合并成立新村居委会。办公地点原在新村北路26号,2012年在解缙路27号。原新村居委会于1958年成立,长征路居委会于1982年成立,均属散居型居委会,库背居委会于1995年成立,属城乡结合部。该社区东起长征路,西至吉州大道,南起中山西路,北至阳明西路。下设13个居民小组,面积0.31平方千米,有3400户、10500人,辖区单位8个,社区党员90人。居委会主任兼书记1名,副主任2名。2007年,成立社区党总支,下设3个支部。2010年3月,调整区域范围,石阳路以西库背新村650余户居民划归西苑社区管理。2012年,社区东起长征路,西至石阳路,南与西苑小区东区相邻,北至阳明西路。下设10个居民小组,面积0.1平方千米,有1703户、4917人,辖区单位3个,社区党员74人。居委会主任兼书记1名,副主任3名,社会工作者2名。
  2002年,新村社区发挥辖区老干部、老红军、老劳模、老党员、老科技人员“五老”优势,在全市率先开展“五老”进社区讲传统活动。暑假期间,聘请德高望重的老红军为辖区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聘请老科技人员在社区举办科普讲座;开展“五老”与单亲孤儿、留守儿童结成“一帮一”帮扶对子;组织“五老”开展捐款捐物扶贫帮困,建立长效机制。
  自2005年起,新村社区针对“两劳人员多、低保户多、留守儿童多”的特点,开展了“学校放假社区开学”这一新工作,与井冈山学院法学院、信息与传媒学院、护理学院建立新村社区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示范基地,让孩子们在暑假既受到了教育,又获得乐趣,丰富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为了不让社区在校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失学,开展“爱心助学基金会”“春蕾行动”等救助活动,为托起明天的太阳,献出社区的一份爱心。
  2006~2007年,新村社区以构建和谐平安社区为主线,以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突破口,以人为本、服务居民,关爱青少年成长、帮助困难居民、关心特殊群体、化解矛盾纠纷,走出了一条小社区大社会,小天地大作为的新路子,社区处处呈现出稳定、祥和、民主、文明的新局面。
  2008年,吉安遭遇50年一遇的冰雪灾害,新村社区属城乡结合部,老旧房屋较多,居民受灾户严重。街道领导干部和社区干部成功排除3起冰灾隐患,妥善安置受灾户,并将救灾物资、救灾款及时发放到受灾户手中,帮助受灾居民渡过难关。
  通过三年社区共驻共建,在市交通局、市城投公司为牵头单位的10个共建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社区服务平台和功能得到拓展,服务水平逐步提升,办公场所由70平方米增加140平方米,增设党员活动室,让党员学习、活动有阵地,社区办公服务设施明显改善。
  2011年,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打造“七彩”工作特色,社区成立“七彩”义工服务中心,中心本着“服务社区、奉献爱心”为宗旨,倡导“参与、互助、进步、奉献”的义工精神,组成了红袖章——义务巡逻队、橙玫瑰——法律援助队、黄太阳——扶贫帮困队、绿之旅——环境保护队、青之稞——家政维修队、蓝领巾——医疗保健队、紫兰香——文艺宣传队七支服务队,定期或不定期为辖区的弱势群体进行各类服务。市规划处爱心人士石义生、王秋华夫妇与贫困生黄平剑结对子帮扶,资助该生读完大学为止,小学阶段每年资助1600元,中学阶段每年资助2600元,大学阶段每年资助5000元,并签订了帮扶协议书。
  该社区2004年荣获由吉安市民政局颁发的市“二星级社区”称号;2007年荣获由省高级人民法院、省司法厅颁发的省“先进人民调解委员会”荣誉称号;2012年,荣获江西省民政厅减灾委员会颁发的“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九曲巷社区
  九曲巷居委会始建于1955年。辖区范围东自仁山坪路,西至井冈山大道,南从中山东路起,北到人民路。辖区面积0.1平方千米,居民住户690户,常住人口2860人,居民小组5个。社区居委会办公地址位于人民路59号。辖区有两所全市最大的医疗机构:吉安市中心人民医院和井冈山大学附属医院,有吉安市房管局、建设银行产权交易所等五家市级企事业单位,有区级单位六个,有历史悠久的仁山坪公园。社区居委会设有社区服务、居民调解、民政优抚、社区计生等多个工作委员会。
  九曲巷社区居委会自创建以来,一直把社区品牌的创建作为社区建设的重点,积极开展“一居一品”创建活动,促进了社会管理模式创新,优化了社区服务。自2000年以来,结合自身优势,以提高为民服务水平为目标,按照“一居一品”的原则,该社区先后开展过帮扶型、文化型、学习型社区创建活动,精心打造新形势下个性鲜明的品牌社区。
  2000~2003年,九曲巷社区以共享和谐美好生活为宗旨,打造“帮扶型社区”。坚持“凝聚多方力量、帮扶困难群众、共建和谐社会”的工作理念,大力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对辖区老年人、残疾人、下岗失业人员现状进行摸底调查,切实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定期组织开展“送政策、送信息、送温暖”“一帮一”“多帮一”等活动,帮助残疾人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创新社会救助方式,组织驻区单位和居民捐款捐物,建立爱心超市,困难群众凭“爱心便民卡”可享受免费商品。同时,建立社区联动共建机制,积极调动驻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各驻区单位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主动向社区居民开放文体、教育等设施,提供财力、物力支持,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共驻共建。成立老年人协会、老年志愿者服务队,为辖区老年人提供义务服务,在全社区营造扶贫济困、关爱老人的浓厚氛围。
  2004~2007年,九曲巷社区以弘扬先进文化为宗旨,打造“文化型社区”。坚持把区域文化建设作为推动科学发展、实现富民强区的重要支撑,发挥区域优势,深度挖掘文化内涵,着力打造区域文化品牌。九曲巷社区以社区文艺体育专业干部和爱好者为主要群体,以社区群众性文化体育娱乐活动为依托,大力发展富有时代气息和地方特色的社区先进文化,努力提高社区居民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积极推进“文化型社区”建设。社区有腰鼓队、健身舞蹈队、京剧社等民间艺术团体,吸纳了600多名居民参加。社区把每年的3月份定为“社区文体活动月”,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做到天天有节目,周周有活动。几年来,先后举办了鼓乐比赛、中老年健身舞蹈大赛、秧歌比赛等大型活动51场,参赛演员1000余人次。
  2008~2012年,九曲巷社区以引领居民终身学习为宗旨,打造“学习型社区”。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社区为阵地,以文化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学习型社区”创建活动,丰富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成立了以社区居委会为主体,驻区单位负责人和居民代表参加的创建学习型社区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座谈会,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制订学习计划。建立健全社区各项学习制度,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学习活动。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对象、不同需求,逐步形成了“以学习型家庭”为点,以“学习型楼宇”为线,以“学习型小区”为面的学习网络体系。同时,多方筹措资金,加强社区硬件设施建设,成立文化活动室和图书室,所有图书免费借阅,满足居民的读书需求。九曲巷社区还成立以各楼楼长为骨干的学习委员会,把每周日下午定为“居民学习日”,开展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卫生保健、环境保护、健康生活等方面的读书活动。
  第五节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2000~2003年,各社区设立综治调解委员会。街道综治办开展以进京非正常上访问题为重点的信访积案专项治理活动,对市排查交办的重点人员陈某、黄某、邓某成立工作组进行重点调处。通过教育说服,使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2004~2005年,辖区社会治安稳定,未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街道两年都开展治安混乱地区专项整治和幼儿园及学校周边重点地区治安整治,开展流动人口、出租房专项治安整治,共调解重大矛盾纠纷8起,小矛盾1000多起。共接到民众信访件上百件,解决率100%。有效促进辖区社会治安稳定。综治宣传工作在《井冈山报》发稿46篇,在吉安市政法网发稿13篇,在江西政法网发稿2篇,在《江西日报》发稿6篇,将工作中的亮点、特色介绍到省、市媒体上。
  2006~2008年,由于中心城区拆迁改造、企业改制等因素,辖区治安案件有所回升,针对这些情况,街道成立辖区治安整治小组,深入居民家中了解矛盾源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将矛盾化解在一线。同时在社区设立警务室,有条件的社区还在部分小区安装了监控,有效防止了案件的发生。
  2009~2010年,街道在7个社区开展平安创建工作,以和谐平安联创为载体,组建专职巡防和维稳信息员队伍,居民小组长为综治维稳信息员。2010年3月各社区建立“居民说事室”,发挥说事室的作用,及时扩充居民诉求渠道,调处各类矛盾纠纷。辖区刑事、治安案件有所下降。
  2011~2012年,街道按上级要求,以创建“人文社区、温馨家园”为总目标,创新社会管理,街道打造和谐平安联创中心。整合综治、司法、城管、民政资源纳入中心,成立巡防巡查、受理指挥、法律服务、视频监控、信息管理、司法调解、自治管理、心理矫正、困难救助九大服务中心。按照网格化管理要求,将辖区划分成70个小区进行自治小区管理,制作警示灯箱30个、警示牌200块于居民小区,温馨提示居民。编印并入户宣讲发放作风建设及公众安全感宣传单近万份,大大提高群众的防范意识和能力。通过网上平台、视频监控和电话反映通道,及时发现调处社会治安、信访、纠纷等问题。一年来,平安联创中心受理来电来访1300多条,及时解决处理800多条,化解社会矛盾纠纷200起,视频监控发现问题468个。
  充分发挥居民说事室作用,设立五级服务网络,加强治安防范,强化群防群治队伍作用。通过居民说事室成功化解矛盾纠纷80多起。按时发放刑释人员生活补贴。
  两年来,辖区治安案件明显下降,未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2012年,街道司法所为辖区居民提供法律服务100余人次,荣获全省“百优”司法所称号。
  第六节 劳动保障
  2003年5月,文山街道劳动保障所成立,具体办理再就业优惠证、城镇居民失业证等。在办理过程中,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良好就业、创业机会,让群众享受政府社保补贴和工商、税务免交工本费等优惠政策。2004年,增加小额贷款申请初审工作,为市、区两级小额贷款28人次。
  2005年,增加企业退休人员进社区服务管理工作,切实做好退休人员“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等服务工作,吸纳企业退休人员1235人进社区。2006年,为1000多人次下岗失业人员办理增加社保补贴,开展工业园招工工作和社保扩面工作,社保扩面150人。2007年,新增劳动仲裁工作内容,对10家单位是否有未成年人用工方面问题开展检查。
  2008年,新增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作内容,为城镇居民办理医疗保险3247人次,解决居民看病贵的难题,评为全省劳动平台建设先进单位。2009年,开展居民下乡知青返城工作,为居民办理知青返城124人次,解决知青养老问题。
  2010年,开展下岗失业人员免费推荐培训工作,以培训促就业,对辖区125名下岗失业人员进行失业登记、管理和服务。
  2011年,开展城镇居民小集体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工作,为城镇居民办理养老保险628人次,被评为吉安市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先进单位、吉州区劳动平台建设先进单位。
  2012年,街道强化“人文社区、温馨家园”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要求,全市首创劳动就业社会保障街道、社区集中办公模式。全力打造组织健全、覆盖广泛、充满活力、服务高效、党和政府满意、人民群众信赖的民生服务窗口,实现社区和街道办公一体化、服务“一站式”,直接为居民群众提供失业登记、就业服务、社保补贴、小额贷款、城镇居民医保续保、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劳动维权、服务优先、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协助工业园招工等20多项具体业务的服务。制作公示牌,及时公示辖区服务平面及“一站式”服务流程图,印制各项业务告知小折页等,系统宣传各项业务受理条件、申请材料、办事流程等,方便群众办事阅知,真正做到不让群众多跑路。开设创业指导室,举办多次免费培训班,培训600人次。办理“就业失业登记证”3834人,收集招工信息多条。推荐发放小额贷款700多万元,创街道历史新高,提前完成全年工作任务。
  第七节 社会事务
  街道民政所负责各项民政工作的落实,承办最低生活保障、大病救助工作、殡葬改革、救灾、助残、优待抚恤服务、老龄、福彩等工作。
  低保工作
  2003年,开始城市低保工作,按平均每人每月低于120元标准进行补差。2010年实行低保听证制度,在当年城乡低保资金专项治理工作中,对原有的1432户低保户进行低保听证,清退因家庭收入提高的低保户58户,调减72户低保户,调减资金14200余元;调增8户低保户,调增资金520元。2011年8月,开始推行城市低保三级联审制度工作,组建由辖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退休党员干部、居民代表、低保户代表构成30人以上的听证人员库,听证会人员:由街道随机抽取听证人员库成员8名、社区居委会主任1名、社区居委会低保专干1名、低保义务监督员1名及街道民政所人员2名、区社会救助局人员2名,共15人组成,申报人员获同意票达2/3以上者通过听证。2011年,举办听证会6次,对167户低保新申报人员进行三级听证,其中48户未能通过听证。2012年,人均补差标准提高至370元。当年举办低保听证会9场,对186户低保新申报人员进行三级听证,其中87户未能通过听证。2012年,低保户1503户、2833人,其中常补57户、非常补1446户、特困62户,全年月发放低保金约58万元。
  医疗救助
  2005年,开始城市低保户医疗救助申报工作,当年救助20人,发放医疗救助金7.7万元。2006年,救助12人,救助金额3.9万元。2007年,增加城市低保边缘户医疗救助申报工作,救助19人,救助金额6.1万元。2008年,救助125人次,救助金额39.3万元。2009年,救助134人次,救助金额54.8万元。2010年,救助142人次,救助金额65万元。2011年,救助118人次,救助金额92.6万元。2012年,救助240人次,救助金额112万元。
  老龄工作
  2009年8月,新增90周岁以上高龄补贴申报工作,为70位老人发放高龄补贴。2012年7月,开始新增80~89周岁高龄补贴申报工作,对55位90周岁以上和566位80周岁以上、90周岁以下的老人进行认证。
  救灾救济
  2008年年初,发生特大冰冻灾害,街道给低保户和困难户发放防寒抗冻救灾物资,共计大米560余袋、食用油80壶、棉被40床、棉衣48件。同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组织居民开展各类抗震救灾募捐活动,共筹集捐款4万余元,组织街道机关干部职工捐款上万元、冬衣裤23套。
  第八节 党建
  2000年,加强街道班子建设,提高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管理水平。在社区实施“五个一”工程,加快培育社区党员,改善社区办公条件,增强社区服务功能。2001~2002年,街道干部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三讲”理论教育活动,完善各项学习制度,加强教育管理。开展建党80周年纪念活动、党史知识竞赛;对基本合格党员进行帮教。2003年,街道以“三项创建”“争创十面红旗”等活动为契机,逐步健全和完善基层党组织网络,积极探索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的党组织建设、发展工作模式,在非公经济组织中发展党员11人。2004年,加强流动党员的管理,制定相关流动党员管理制度。2005年,开展“三创一提高”“三凝聚”“星级社区”创建活动,健全社区服务网络,西苑社区被评为“全省城市社区建设示范社区”和“全国文化先进社区”。2006年,经过改选,先后成立平安里社区党委、新村社区党总支、西苑社区党总支、九曲巷社区党总支、仁山坪社区党总支、仓口社区党总支、民德巷社区党总支;街道成立了党员服务中心,各社区党委(总支)成立党员服务站(室)。
  2007年,全面开展“和谐创业展风采、崛起路上当先锋”主题实践活动,鼓励支持党员带头创业,吸纳解决下岗再就业职工12人。10月12日,在民德巷社区成立吉州区首个新经济组织联合党支部。12月,街道全体党员参加民主评议党员活动,通过座谈会、设立意见箱、发放民主测评表等方法进行综合考评评议,参加评议党员509名,其中合格党员500名、基本合格党员9名。同年,7个社区都建立了党员服务站,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党员管理服务网络。
  2008年,街道自管党员有529名,其中退休下岗党员占70%以上。7个社区建立党务公开栏,全面实行党务公开,党务工作公开化、透明化。健全党员集中学习培训、党员学习日、“三会一课”、电教等教育制度。开展“大力改进作风,奋力争先进位”和“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树组工干部新形象”主题实践活动,党员素质得到明显提高。1月,街道党工委组织100多名党员义工参加抗冰救灾行动,彰显了党员的先进性。组织辖区居民为灾区募捐,共筹得善款和“特殊党费”6.6万多元,为灾区奉献一份爱心。同年4月成立金光道建设工程集团党总支,成为全区第一个建筑行业成立的党总支。
  2009年,街道确定“保稳定、保民生、促发展”的活动主题。全街33个基层党组织、568名党员迅速参与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把创建“五好”党组织,争当优秀党员,争作先进党务工作者,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标准和内容,贯穿于各项实际工作和创先争优活动之中。通过创先争优活动,全街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党员典型。平安里社区党委被评为吉州区先进基层党组织,金光道集团党总支副书记肖昆被评为吉州区优秀党务工作者。
  2010年,在“三民三增”活动中,街道及社区全部党员和干部共走访群众485户,梳理意见建议132条,及时解决98条,受到群众广泛好评。尤其是12月15日大雪灾害发生后,街道及时组织班子成员和社区干部深入到困难居民和孤寡老人家中,开展了“送温暖”活动,使他们深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帮助。2011年,街道组织“立足新起点,实现新跨越”演讲比赛,职工写作比赛,在全街道形成一股“比、学、赶、超”的良好风气。扎实做好以“六个提升”和“一居一中心”为主的特色工作。2012年,组织党员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做好三个后进党支部的转化升级工作。
  第九节 城市管理
  街道城市管理办公室(简称城管办)、城管中队、环卫所是街道城市管理工作的主要职能科室。2000年4月,由原市环卫处下派23人,街道一名副科级领导担任所长,组建文山街道环卫所。主要负责辖区范围内除井冈山大道、吉州大道以外的次干道、小街小巷的清扫保洁、“门前三包”及板车摇铃的垃圾收集工作。城管办负责辖区范围内的单位、门店及居民住户的垃圾(包括袋装垃圾)的收运。辖区各单位、各居委会签订创卫工作责任书,单位庭院垃圾袋装率达98%,居民住户垃圾袋装率达90%。
  城管中队为街道正股级事业单位,在编人员10人,实际在岗人员6人。撤地设市前城管中队人员由市城管大队派驻。2001年,区政府批准成立文山街道城管中队。同年11月,市政府出台《吉安市“门前三包”责任制管理办法》,根据市、区政府要求,街道高位推动,分成三个工作组历时两个月对辖区单位、门店上门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收取保证金。辖区54个单位,404个门店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签订率达95%;缴纳保证金达90%,共计14万余元。同时,街道制定《文山街道“门前三包”管理实施方案》,按要求加强对辖区单位、门店的“门前三包”日常管理,建立“门前三包”管理台账。
  2002年,策应市政府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建设滨江花园城市的要求,制定《文山街道关于加强城市管理工作的意见》《文山街道市容环境综合整治考评办法》等,认真落实“门前三包”、“一、三、五、六”工程(一冲、三扫、五盆花、六禁止),街道城管中队加强对单位、门店“门前三包”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及评比工作。年底评选“门前三包”达标和不达标单位,门店张贴评选结果,扣罚不达标单位保证金。
  2003年,为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工作年,协助市、区政府做好取缔“两的”(人力三轮车、摩托车)行动,开展取缔电话亭、货亭行动。当年街道城管中队共拆除乱搭乱电话亭、建货亭30余个。
  2004年,主要健全街道城管工作网络,建立街道城市管理长效工作机制,建立城管工作每月通报制度。城管中队加大执法力度,查处各类违法违章行为70余起,使辖区市容面貌有明显改观。
  2005年,开展“城市管理年活动”,推进各项市容市貌和环境卫生专项整治活动及社区“四个一”创建活动。全区启动“百条小街小巷硬化改造工程”,街道配合区建设局改造棉庆楼巷、新村东路、长征路、库背路、仁山巷等,硬化面积8500余平方米,安装路灯70余盏。
  2006年,按照《吉安市城市容貌标准》和市城管委“六项”综合整治要求,制定《文山街道2006年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方案》。城管中队开展垃圾广告整治专项行动,查处乱贴、乱挂、乱涂写垃圾广告行为35起,处罚32人。
  2007年,制定《文山街道城市管理工作方案》,将辖区垃圾袋装管理分为居民自治管理、单位自包、社区管理、街道城管办管理四种管理模式。规范便民服务摊点,在小街小巷划定区域为下岗职工、困难群体设置缝纫、自行车修理、早餐等摊位,方便居民同时也解决困难户就业问题。
  2008年,策应吉安市“三城同创”,成立文山街道创建全省文明城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一系列工作计划和方案。
  2009年,继续开展“三城同创”工作。按国家卫生城市标准规范城市管理、爱国卫生运动等相关材料,并报送市、区创卫办,获得上级肯定和好评。2010年,开展“创建森林城市”活动,以辖区单位为重点,开展立体绿化建设;开展小街小巷、住宅小区环境卫生检查评比活动。12月底,根据市政府要求,制定《文山街道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实施计划》。
  2011年,街道制定《城市管理工作考评方案》,城管中队建立“日巡、周查、月评、季审、年终综合考评”的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提升辖区的清扫保洁力度,提升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水平,加大奖惩力度。当年,新村社区被评为街道城市管理第一名,获得3000元奖金。
  2012年,开展“清污治乱拆违专项整治”行动,利用三个月的时间,集中街道财力、物力、人力开展以清除垃圾污染点、拆除乱搭乱建、治理乱堆乱放为主要内容的大规模整治行动。摸排出辖区存在的297项具体问题,通过发放“致居民朋友的一封信”宣传单,挂点帮扶单位、辖区单位、社区居民的共同参与,全年共拆除各类违章搭建物89处,清理占用公共绿地、场地的菜地近7500平方米,清运公共场地、楼道的杂物、建筑装修垃圾等400余车,清除垃圾广告15000余条,清理化粪池35处。全区第二次“清污、治乱、拆违”专项整治行动点评会在文山街道召开,区领导对街道的整治行动所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同年元月,街道平安和谐联创中心正式运行,小街小巷、居民区安装33个视频监控系统,通过视频可及时发现和掌握辖区市容环境卫生动态情况,能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城管中队接指挥中心电话后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处置,成为全区首个使用数字化系统管理市容环境卫生的街道办事处。5月,全区无物业管理小区综合改造现场会在汽运小区召开。市委书记王萍,市委副书记、市长胡世忠等领导莅临现场会。按照“铺平百姓门前路、点亮百姓门前灯、疏通小区下水道、连接城市绿化带”要求,加大辖区内无物业住宅小区的综合整治,先后完成汽运小区、仁山坪小区、湖滨花园小区、库背小区、站前大厦小区的基础设施改造工程,实现小区管道畅通、道路平整、环卫设施齐全、路灯敞亮的基本要求。并以汽运小区为示范点,推行小区居民自治管理,成立业主委员会,保洁、保绿、保安措施得到进一步加强,极大地提高了居民安全感和幸福感。
  第十节 服务平台建设
  街道在社区建设工作中,积极探索、改革创新,不断提升社区服务群众的功能。一是各社区都成立义务巡防小组。2000年开始,每晚9时左右有专人敲锣警示。街道还专门成立治安巡防队,每天在辖区内巡逻,确保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二是社区以党建为核心,创建星级社区。2005年开始,围绕一个社区创一个特色的目标,大力实施“四合一”党建工程,开展社区升级达标创“星级”社区活动,提升社区服务群众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水平。三是发动和组织社区成员单位,利用和开发社区资源,开展各种福利和便民服务活动。2006年开始,组织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打扫卫生、上门理发、医疗就诊服务,为困难群众捐款捐物。四是提高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文明素养。2006年,街道在社区开辟环保宣传专栏,宣传环保。组建“夕阳红环保志愿小组”“环保小卫士”小组和“巾帼环保家庭创建小组”等环保自治组织,开展创建“绿色社区”活动。五是创建“学习型”社区。2006年,组织30多名准大学生参加南京大学井冈志愿团社会实践(大学之旅)讲座。充分发挥社区“五老”的资源优势,每年暑假期间聘请德高望重的老红军,对辖区内的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做到“学校放假、社区开学”。六是发挥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的作用,为居民提供健康服务。2007年,开展对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普查筛选、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对社区2800余名居民,免费检查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病,建立专册管理。通过板报、宣传单、爱心便民卡等形式,对高危人群开展健康教育和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宣传。在3个社区召开居民参与医疗保险民意调查会。
  西苑社区大家乐舞台
  该舞台始建于2001年,2002年3月被共青团中央、国家文化部、国家体育总局、中央电视台授予首批全国“青年文明社区大家乐”舞台称号。西苑社区以大家乐舞台为载体,举办各种文体活动,其中以邻里情文化周为主题的社区文化活动,动员了邻里、父子同台竞技,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丰富了居民的精神生活,陶冶了情操,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进行了报道。社区还成立了专门的文艺演唱队,早上队员们在舞台上翩翩起舞,晚上在舞台上排练节目,形成了周有节目、月有演出的社区文化新格局。
  社会管理服务中心
  2005年7月,文山街道迁至文山路11号的新办公大楼,街道筹资20多万元将其打造成为文山街道社会服务中心,建筑面积超过1400平方米,所有办公室基本都有电话、电脑、空调,办公条件全面改善。服务中心设立计生、劳动保障、民政、城管、综治、司法等便民服务窗口,方便群众办事。服务中心的启用,全面改善街道的办公条件,打造一流的为民服务平台。
  2010年4月,按照“三有一化”“五个规范”要求,全面推进街道规范化建设。将已出租的一楼四个门面全部收回,改建为大门通道和服务窗口,使九个服务窗口全部集中在一、二楼,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服务。收回已出租的三楼,为每个班子成员安排单独一间办公室,全面改善办公条件。为强化管理,在办公大楼主要通道及各服务窗口分别安装了探头,对各服务窗口实行全程录像。为加强宣传和党务政务公开,在门口和大厅使用了LED显示屏和电子触摸屏,将人员公示、工作制度、工作流程、办事公开等内容输入其内,方便群众查询。
  2012年,文山街道社会服务中心更名为文山街道社会管理服务中心。
  社会组织“1+8+X”平台
  为进一步促进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加快街道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和发展,充分发挥社区社会组织在拓展社区服务、加强社区管理、创新社区体制、强化社区建设、构建社区和谐等方面的积极作用,2011年5月,文山街道打造社会组织1+8+X平台。“1”是指成立街道社区社会组织培育指导中心。该中心属社会组织性质,配有工作人员3名。街道派出专职干部进驻中心,加强对社区社会组织的管理。“8”是指培育8个核心社会组织,即电动车协会、天马艺术团、老年书画社、社工协会、平安夕阳红老年人协会、体育爱好者协会、七彩义工之家、巡防巡查平安联创协会。“X”是指培育若干个满足居民共性需求的社会组织。
  街道从财力和人力上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从项目着手壮大组织规模和提升服务能力。街道社区干部,分工挂点帮助社区社会组织,从加强党建、发展硬件、优化管理、提升服务能力等方面入手,全程对项目的设计、包装建设跟踪服务。平安夕阳红幸福列车、红杜鹃花开映万家等公益创投项目成功达标。
  规范制度,实现用制度管人、管事、管财、管物的运行机制,完善各项章程和规章制度。如《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制度》《关于在社会组织中开展廉洁自律和民主自治的实施方案》《关于对社会组织发展实行公益创投项目支持的意见》《关于社会组织经费使用和管理的指导意见》《关于社会组织党组织分类定级和党员分类评星的实施方案》等。
  街道社区社会组织培育指导中心以培育适应社会发展、居民需求的公益性社会组织为主,全力打造“一居一中心”工作特色,创建社区“1+8+X”服务模式,拓展服务平台,形成以街道社区行政服务为主体,以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为补充的便民服务新体系。已进驻的社会组织有民德巷社区电动车协会、文山街道能人协会、文山街道天马艺术团、仓口社区老年书画社、吉州区妇联文山街道红杜鹃家政服务中心、文山街道社工协会、仁山坪社区编珠协会、文山街道爱心帮教服务队、文山街道治安义务巡防队、仁山坪社区管道疏通维修服务队、平安里社区平安夕阳红老年人协会、西苑社区体育爱好者协会、新村社区七彩义工之家等。2011年11月,吉安市社区社会组织工作现场推进会在文山街道召开。“服务中心+社会组织+党组织”工作模式得到省、市、区委组织部的一致好评,并要求在全省推广。
  2012年,为切实加强便民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推进社区居民自治,积极创建“人文社区、温馨家园”,街道坚持“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社区志愿者为骨干”的“三社联动”机制,整合社会资源,培育社会组织,撬动民间力量。“三社联动”,科学地处理三者的关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有针对性地引导社区志愿者加入或组建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有针对性地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真正使社会组织成为社会管理创新中不可缺失的一支重要力量。
  街道经多方筹资近500万元,撬动资金3000万元,打造仁山坪红杜鹃家政服务中心等11个服务中心,培育社会组织32个,有效解决了就业、创业、文化、健康等方面的居民需求,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做到“补位、创新、促进”的作用。通过近两年的努力,各社区的硬环境和软环境都得到明显改善,居民生活幸福感明显提升。2012年9月,全省“三社联动”促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现场推进会在文山街道召开。
  第四章 习溪桥街道
  习溪桥街道辖区古有习溪桥,自古至今辖区就是中心城区繁华的商业街区,南宋著名诗人刘辰翁《习溪桥纪事》一文,详细记载当时街市繁荣盛况,办事处以辖区内有习溪桥而得名。
  辖区自然环境优美,商业文化、人文及红色历史底蕴厚重,且承传发展。赣江为襟,后河作带。江河城市风光令人流连忘返。彰显庐陵文化脉络和城市精神的商业步行街横贯辖区南北。吉安博物馆,毛泽东同志旧居、朱德同志旧居等红色遗址,承载吉安古城文明和光荣的革命传统,成为吉安爱国、爱乡、励志教育基地。市中心人民广场、文化馆等,为开展社区文化活动提供公共资源。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聚纳旺盛人气,成为人文社区、温馨家园建设的一道靓丽风景。继续教育学院、特殊学校、阳明路小学等教育教学机构提升辖区文化品位。
  辖区街区分明,行政和服务机构集中。有街巷125条。其中:主干道5条(井冈山大道、吉州大道、沿江路、阳明路、韶山路);次干道3条(鹭洲路、长岗路、人民路);小街小巷117条。商业龙头企业国光超市、步步高超市、阳明商城、鼎泰步行街等全市规模较大的综合商场,白鹭宾馆、文山国际等涉外星级宾馆,市、区主要金融机构及行政事业单位等几乎都集中在辖区内。地理位置上堪称“吉安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随着旧城改造,区委区政府等单位搬出辖区,商业中心地位更加凸显。
  2000~2001年,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因势利导,借旧城改造和社区建设启动的有利时机,以社区党建为统领,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动全街社会事业和经济的全面发展。2001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江西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党管武装先进单位。
  2002~2005年,街道以“发展社区公共事业、服务居民群众”为核心目标,推动社区共建,抓好社区建设。2002年3月,投资10余万元建成全区首个社区文化中心,解决社区开展文体活动无场所的问题。同年5月,在市体育场举办第一届社区全民健身运动会,成为吉安市首次由街道举办的社区运动会。2003年11月8~9日,在市体育场举办第二届社区全民健身运动会,形成每两年一次辖区居民共同参与的运动会。2004年5月20日晚,在步行街舞台举办“温馨在社区”文艺晚会,省委“三项创建”活动考评组部分成员和千余名群众共同观看演出。同年,街道被评为江西省城市街道社区党的建设红旗单位。广场社区、下文山路社区、习溪桥社区被命名为“星级”社区。长岗岭社区,被省妇联、省体委评为“亿万妇女健身活动”先进单位。2005年,在长岗岭社区成立慈善爱心超市,成为吉安市首家由社区举办的慈善爱心超市。4月,该社区被省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授予“全省社区建设示范社区”称号。7月27日晚,在步行街中心舞台举办以“构建和谐社区,共筑爱心家园”为主题的“同在一片蓝天下”慈善爱心晚会。晚会共收到社会各界捐款12800元,部分困难家庭现场得到捐助。
  2006~2008年,街道提出“以经济建设保障社区建设需要”,转变吃财政饭的观念,以招商引资为引擎,以护税协税和店面税收为辅翼,促进经济腾飞。实施有针对性的招商,建立完善重点招商项目库和重要客商资料库,突出抓大项目和商贸项目的招商,全面引进超市、宾招、餐饮、建筑装饰、网络传媒等优质税源企业;整合招商引资力量,完善招商引资考核机制和奖励办法,调动和保护全民招商的积极性。积极组织财税收入,在巩固既有税源的基础上,全力堵住难征易漏税源跑冒滴漏;通过奖罚分明的有力举措,会同地税部门清理征缴店面税收积欠;提升服务水平,有效拓展招商企业税源。2006年街道财政收入为289万元,2008年达1368.2万元,3年间实现了从百万到千万的跨越式增长。
  2009~2010年,坚持“发展经济、创新管理、服务群众”的理念,实现经济、管理、服务和谐并进,街道经济和社会事业呈现新的面貌。2009年,总投资3000万元的宏达食品有限公司落户吉州工业园;福星金属有限公司投产,年纳税近400万元;投资1000万元的江西米多卡通电子有限公司投入生产。同年5月,在全区首次推出城市网格化管理。8月28日~9月30日,成功举办以“共享科学发展成果、共建文明和谐社区、共庆祖国60华诞”为主题的街道首届社区文化艺术节。2010年,引进永诚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深圳世纪证券有限公司吉安广场营业部;引进生产节能环保材料的工业项目江西远盛节能科技有限公司和大型机械设备生产企业吉安市赛德美动力机械有限公司。财税收入持续保持在千万元以上。在总结2009年实施城市网格化管理工作的基础上,在辖区范围内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组建“社会治安、计划生育、城市管理、安全生产”4个网格化管理中心。探索实施区域化党建工作,在全街范围内开展党组织格局创新工作。11月6~7日,成功举办第五届社区全民健身运动会。
  2011~2012年,习溪桥街道以推进“三城共建”为经济发展主战略、以创建“人文社区、温馨家园”为创新社会管理总目标,按照“10+X”的发展模式,做好社区服务、社区文化活动、全民健身活动、社区卫生服务、就业创业服务、居家养老助残服务、托幼早教、平安联创八大中心,小街小巷综合改造、无物业管理小区综合改造两大工程,结合街道实际,做好街道网格化管理数字(信息)平台、社区文化艺术节连办等自选项目。两年间,实现了“八大中心”的谋划布局、建设落实和“两大工程”的实施。2011年9月10日至9月30日,举办以“人文社区、温馨家园”为主题的习溪桥街道第二届社区文化艺术节。2012年11月17~18日,举办习溪桥街道第六届社区全民健身运动会。在文化体育方面形成合力,提升“人文社区、温馨家园”建设水平。
  第一节 建置与区划
  习溪桥街道地处吉安市城区中心,辖区面积2.43平方千米。东邻赣江,东南接盐桥,南至人民路、阳明西路,西南接四方圆小区、白塘街道正丙角村,西至溪山路,西北接凯震金鹭花园、白塘街道五里村,北至韶山西路、鹭洲东路,东北接白鹭洲。2012年,街道下辖长岗岭、上阳明路、友谊、广场、正丙角、习溪桥、书街等7个社区83个居民小组。户籍数1.3万户,总人口4.42万人。驻街党政、企事业单位70个。
  街道办事处于2010年12月23日由原驻地步行街9号迁至阳明西路40号。
  第二节 人口与计划生育
  人口
  该街道以2000年11月1日0时为标准时点进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按要求划分6个普查区(广场社区、长岗岭社区、书街社区、下文山路社区、习溪桥社区、上阳明路社区)。此次普查结果为,全街常住人口总数为32810人。该街道以2010年11月1日0时为标准时点进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按要求划分7个普查区(广场社区、长岗岭社区、书街社区、习溪桥社区、上阳明路社区、友谊社区、正丙角社区)。此次普查结果为,全街常住人口总数为38261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加5451人,增长16.61%。
  人口分布
  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习溪桥街道人口占吉州区人口总数的11.3%。其中人口最多的是广场社区居委会,人口总数为8344人;人口最少的是长岗岭社区居委会,人口总数3282人。全街人口密度为14715人/平方千米,与2000年的12619人/平方千米相比,呈现稳定增长趋势。
  计划生育
  2004年,开展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到户试点工作,将流动人口管理对象细化到组到户到人,分片包干,对重点对象强化跟踪管理,建立“计划生育重点管理对象动态反馈制度”,推动流动人口计生工作特别是信息采集、建档等日常工作走上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推动计生优质服务“十到户”活动。2005年,街道计生办对近两年生育的一个子女户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纯居民和下岗无业人员,发放独生子女费,按每户每月8元落实,发放到户,共发放120户,发放金额9600元。2005年,应用新版育龄妇女信息WIS系统,减轻基层工作负担,提高工作效率。同年6~7月,开展数据入户调查工作,调查过程中得到公安、统计、民政等相关部门和广大群众的密切配合,确保核查信息准确无误。2007年,开展创建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带动工程合格活动,同年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创新工作,按“属地管理、单位负责、居民自治、社区服务、物业配合”的城市人口计生管理服务机制,并按省、市、区要求,将辖区654名流动人口纳入属地化管理,实行流动人口常住化服务,定期走访、办证、验证和生殖健康服务。同年街道被市委、市政府评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街道”。2008年,继续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十到户”活动。由街道各分管领导带队,包片驻社区干部、计生行政助理员、社区干部、社区计生专干、居民小组长、楼栋长、计生协会会员以及街道计生管理和服务人员等组成“十到户”服务队,把计生政策、技术服务、避孕药具、生殖健康等送到各家各户,同时制定“十到户”工作责任制,实行“定员、定岗、定责”,把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每个干部,并将工作纳入年终考评内容。通过此次活动,街道计生工作效果明显,人口出生率、出生统计误差率、信件来访量、出生人口性别比指标呈逐年下降趋势;计划生育率、避孕节育措施落实和及时率、办验证率、办结案率、生殖保健服务率呈梯级式上升。2009年,开展企业计划生育协会试点工作,使企业协会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充分发挥计生协会在企业中的作用。开展“六清理六落实”活动,切实加大稳定低生育水平工作力度;创新管理模式,依托社会资源,实现分类管理、分工负责、信息共享、联合服务,推行五种管理模式:单位管理负责式、小区集中管理式、散居社区管理式、出租屋联动负责式、门面流动人口直接管理式。2010年,创新计划生育管理体制,实行计划生育网格化管理,辖区划分为一、二、三级网格,一级网格由主要领导负责,二级网格由街道各分管领导负责,三级网格具体由街道各部门和社区人员负责,按“分级负责、关口前移、上下联动、责任落实”的要求,全面开展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工作。网格化工作模式促进工作更细致、更到位,提高了计生政策普及率和覆盖面,成为全区、全市推行的先进工作模式。2011年,全面建立依法行政管理机制,实行计划生育政务公开。及时进行流动人口网上平台反馈和接收,实现户籍地和流入地的信息及时沟通。2012年8月,为更好服务于辖区育龄群众,配备计划生育服务车。同年10月,对原市电机厂办公楼进行改造,建设“流动人口之家”,建立流动人口综合性服务场所,内设谈心室、B超室、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室、流动党员活动室等。成立社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会”,组建志愿者队伍,使广大流动育龄群众能在流动人口之家中得到教育、学到知识、娱乐身心、就业帮助和生活救助,感受到家的温暖。流动人口之家成为全区计生系统推动的流动人口服务工作示范点。街道被评为全区流动人口管理先进单位。
  第三节 经济建设
  习溪桥街道坚持“以经济建设保障社区建设需要”的思路,根据形势需要不断调整经济工作重点,大力发展街居经济,财政收入总体呈较快上升趋势。
  2001~2002年,对街办企业进行改制,街道财政收入主体构成由集体企业管理费收入转变为招商引资企业上缴税款分成收入。2002年,全面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引进吉安市宏发石业有限公司、吉安市安达石材实业有限公司、吉安市大陆工艺有限公司、吉安市金方圆房产开发有限公司、新余新美燃机有限公司和吉安市恒源泰实业有限责任公司6家企业。当年产生税收58.5万元。至2012年,街道招商引资企业数和招商引资企业税额总体上呈快速增长趋势。
  2003年,开始协税护税工作,当年协税额4.2万元。2004年协税额41.7万元。到2012年,协税额为269万元,年平均增长率达50%。
  2005~2009年,配合区里征收店面租金税收。2005年区里返还街道门店面租金税收7.6万元;2009年返还91万元。
  2008年,街道财政收入达1368.2万元。2009~2011年,基本维持在1000万元左右;2012年达到2010万元。
  街道经济的稳步发展为街道的社会事业提供坚实的保障。2001年以来,街道每两年举办一次社区全民健身运动会。2009年以来,每两年举办一次社区文化艺术节,总计投入198万元。走访困难群众、资助困难学生的投入年年增长。
  2002~2004年,招商企业个数、进资额、企业税额均偏小。2005~2008年,招商企业个数呈上升趋势,企业税额也达到新的规模。2009~2012年招商企业个数有所下降,但进资额、企业税额呈上升趋势,显示这时期招商质量提高。
  第四节 社区建设
  习溪桥街道不断深化街道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城市社区建设。借助第一轮、第二轮社区共建有利契机,推动社区建设上新台阶。在基础设施完善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特色社区创建活动,创新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形式,建立党员服务站,实施党员“五个一”工程(建立一支队伍:党员义工服务队;搭建一个平台:服务弱势群体平台;奉献一片爱心:开设社区“慈善爱心超市”,为辖区困难户提供各种慈善救助;开展一项活动:“送温暖、献爱心”活动;构建一个网络:社区服务网络,建立社区服务中心、创业服务中心以及十余个便民服务网点),社区建设成绩斐然。
  2000~2001年,习溪桥街道切实贯彻落实吉州区委、区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街道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城市社区建设意见》,开启社区建设新篇章。
  2002年,重点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居委会组织法》和开展社区建设的目的、意义,召开社区建设动员大会,增强建设新型城市社区的参与意识。根据地缘型、单位型、小区型、综合型等不同功能特点和便于服务管理、便于开发社区资源、便于社区居民自治的原则,将原有的13个居委会划定为6个社区。
  2003年,开始第一轮社区共建活动。辖区内76个共建单位抽调18名机关干部组成6个帮扶工作组进驻6个社区全面开展社区共建工作。投入共建资金130多万元,改善社区的基础设施条件,率先在全区取得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喜人成绩,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由原来的平均71平方米增加到233平方米。
  2004年4月,各社区开展争创“星级社区”活动。市委组织部、市民政局命名广场社区为“三星级”社区、下文山路社区和习溪桥社区为“二星级”社区,走在全区街道前列。
  2005~2006年,继续推进社区共建。以社区共建为纽带,打造社区救助品牌,开展社区慈善救助。成立6家社区居委会“慈善爱心超市”和4家民营企业“慈善爱心超市”。社区居委会“慈善爱心超市”对低保困难居民、残疾人实行无偿生活救助,民营商业企业“慈善爱心超市”对低保困难居民、残疾人、优抚对象实行购物打折救助。
  2007年,紧紧围绕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现代化文明社区目标,创建“和谐社区”。书街社区评为全省“和谐社区”。
  2008年,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在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燕爽的关怀和帮扶下,争取上海市杨浦区五角街道在书街社区建立“社区共建点”,捐赠款物计40万元帮助建成新的社区服务中心。随后在全街鼓励推进友好街道社区共建。
  2009年,街道鼓励各社区发挥自身优势,争创社区特色工作。书街社区被评为全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和全省“基层低保规范化建设典型单位”;广场社区被评为“全省城市体育先进社区”;长岗岭社区、书街社区被评为吉安市“文明社区”;长岗岭社区党委、书街社区党总支被区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2010~2012年,制定《社区规范化建设标准》,从规范办公场所、规范工作制度、规范公共管理、规范社会服务、规范队伍建设五个方面推行社区规范化建设。社区建设得到进一步规范和提升。
  书街社区
  书街社区地处吉安市中心,东临赣江,西靠文山步行街,南至阳明东路,北接鹭洲东路。2001年9月,由原书街、任公井、中山场和习溪桥居委会(部分)合并而成。驻有市、区行政事业单位18个,是吉安市中心城区人口最密集的社区之一。
  该社区在开展社区共建活动期间,拓展思路和渠道,借助共建单位力量,实现“华丽转身”。
  2003年,由社区共建单位市政府办公室牵头,市劳动就业局、市步行街管理办公室等18个辖区单位投入20万元帮助社区购买一套144.74平方米的办公用房,从“蜗居”房纪念堂12号搬迁至书街9号3单元202室。2008年,由市政府副市长燕爽牵线搭桥,上海市杨浦区五角场街道在该社区建立共建点,社区建设得到该街道大力支持,先后赞助30万元支持该社区建设。同年12月6日,社区办公地址从书街9号3单元202室迁至沿江路27号,社区办公和服务设施用房达到320平方米,室内外文体活动场所达400平方米,建成全市一流的集事务受理、居民服务、学习和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中心。
  在办公条件不断改善的过程中,同时加强各项社区基层工作的开展,社区形象随之不断完善。
  2010~2012年,通过市场化运作,不断开发能满足居民多元化需求的服务项目。推行“加盟服务制”和“一卡通”服务方式,完成由传统的为老、弱、病、残等单一的特殊对象服务到为全体居民全方位服务的转型。吉信金店、国光百货、按摩医院等10余家服务商加盟,使家政、家教、信息中介、医疗康复等便民利民服务足不出社区,便可招之即来。小叮当幼儿园解决了社区幼儿入托难的问题。社区医疗卫生站为近千户居民建立了健康档案,为社区居民提供预防、医疗、保健、康复等服务,使居民小病不出社区。社区信息服务站为1500余人提供就业信息,牵线搭桥促成100余对有情人喜结良缘,介绍出租(售)500余套房屋。同年,落实“警务进社区”,设置社区警务室,民警常驻办公,对社区安全状况进行每日记录、每周小结,并对居民求助做到快速反应;建立矛盾纠纷调解中心,为社区纠纷提供及时调处,实现小事不出社区;协调辖区单位出人出资,雇请保安人员,对职工集中居住的楼区和杂居型小区进行看护;协调物业部门修建小区封闭设施,对小区实行封闭管理,增建了自行车棚、机动车库,安装了电子防盗门和楼道照明灯,安装率达100%。2010年,被评为全省文明社区、安全社区;2011年,被评为“十一五”全省基层残联组织规范化建设先进社区;2012年,被评为全省老年体协工作示范社区。
  社区党总支书记、主任罗冬秀2003年被评为全省社区建设先进个人;2011年,被评为全省矛盾纠纷化解能手、全区十佳村党组织书记;2012年,被评为全国人民调解能手。2012年,社工丁婷被评为吉州区十佳青年文明志愿者。
  长岗岭社区
  长岗岭社区北至鹭洲西路,东至井冈山大道,南至广场西路,西至石阳路。社区居委会办公地点在长岗北路17号。前身为长岗岭居委会,于1995年成立。2001年,韶山西路居委会与长岗岭居委会合并为长岗岭社区居委会。2003年,社区实施国家“星光计划”,在全市“共驻共建,资源共享”活动中,通过21个共建单位筹集资金50万元,购买300平方米的门面,社区办公面积从127平方米增加到420平方米。2005年12月8日,长岗岭社区分割一部分管辖范围另外成立友谊社区。
  长岗岭社区坚持强化社区居委会党总支的核心地位,坚持以党建为统领,积极协调各方在社区建设中充分发挥作用。党建工作成为一面旗帜,带动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2004年,该社区在全市率先建立以社区党支部为领导层、社区成员代表大会为决策层、社区居委会为执行层的“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建立党建和社区建设联席会议制度,成员为驻社区单位主要领导,共同决策和参谋社区各项工作,并监督社区工作落实,推进社区自治工作。2005年,开办全市第一家慈善爱心超市,贫困户凭社区发放的爱心卡到“超市”免费购物,慈善爱心超市还接受群众捐赠衣物和日常用品,并定期进行无偿救助。慈善爱心超市开办一年多来,在救助贫困家庭方面发挥很大作用,成为社区党总支的知名工作品牌。同年,在全市率先开展低保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并首创低保审批公开听证制度,使社区低保工作达到了“阳光操作,应保尽保”。是年,被江西省列为“全省社区建设示范社区”。
  2006年,获中共江西省委、中共吉安市委分别授予的省、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2010年7月,社区创新党组织设置,探索建立“兼职委员制”。从驻区单位市农业局、市中心血站选拔出2名优秀党员干部担任社区党委班子兼职委员,协调解决社区发展困难,密切社区与辖区单位关系,有效整合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资源。
  2011年,定位于“服务党员群众的窗口、感受组织关怀的家园、接受党的教育的课堂、共建和谐社区的平台”,以“您有忧愁,请告诉我们,让我们一起分担;您有问题,请告诉我们,让我们共同面对;您有快乐,请告诉我们,让我们彼此共享。这里是每一位党员群众‘家’的港湾!”为口号,在长岗北路17号建设面积150平方米社区阳光驿站,建有爱心超市、图书室、多功能厅、科普、书画等活动平台,设立流动党员党支部、党员义工服务工作站、社区党员远程教育点等,为驻区单位党组织、党员群众提供全方位、规范化的服务。成为有社区特点的区域性、开放式、专业化的活动场所。6月27日下午,市委副书记、市长王萍在市人大副主任、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社区共建创建活动协调小组工作组组长彭涉晗和区领导徐明、朱谋俊的陪同下,带着中共中央组织部写给老干部、老党员的慰问信,走访慰问习溪桥街道长岗岭社区退休老党员罗青峰。6月29日,组织“党旗颂”文艺演出活动。8月17日,开展“党旗耀社区、科普进楼宇”图片展、养生电教片及科普宣传便民服务活动。社区党员义工服务小分队、韶山路小学鼓乐小分队及社区医疗服务队分组开展活动。活动吸引了众多党员居民积极参加,展现了社区居民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提升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力推动了“人文社区、温馨家园”创建。
  2012年,开展社区党务居务公开试点工作,建立党务居务公开内容审核制度和党务居务公开意见建议收集处理和反馈制度。将党风廉政建设落实到基层,规范和提升社区党建工作。
  2003年,被市文明委评为全市文明社区。2005年,被江西省列为“全省社区建设示范社区”。2006年,获中共江西省委、中共吉安市委分别授予的省、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08年,被评为“文明社区”。2009年,被评为吉州区“十佳文明社区”。社区居委会主任谢小英被国家民政局评为“全国先进社区工作者”。
  广场社区
  广场社区地处吉安市最繁华的商业中心,成立于2000年8月,东起文山步行街,南临阳明东路,西接井冈山大道,北至鹭洲东路。辖区有市财政局、市国税局、市公安局、市中级人民法院、区国土分局等18家单位。原办公用房是2003年在各共建单位的帮扶下购买的世兴庙路3号1单元201房,面积140平方米。2010年3月,下文山路社区合并到广场社区,社区服务对象成倍增长,服务人群中残疾人、老年人不断增加,2012年6月,社区办公地址搬迁至鹭洲东路7号,办公面积由原来的140平方米增至二层400平方米。1楼设民政救助、劳动保障、城市管理、计生服务、社会综治、法律服务、党员服务等7个服务窗口,实行“一站式”办公,2楼设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健身中心、图书室、电子阅览室、远教信息中心、党员活动中心等。
  广场社区定位于市中心的城市社区,把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为己任,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营造和谐的社区居住氛围。
  2008年,成立广场社区天翼艺术团。每周二、四、六在人民广场北侧举行自娱自乐的文艺演出,并多次举办专题晚会。节目精彩纷呈,吸引众多群众驻足观看与热心参与,丰富居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显现出浓厚的文化氛围。
  2011年,投资60万元在鹭洲东路11号建成广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有室内综合娱乐活动室约150平方米,新建100平方米的社区图书室,藏书5000余册,全年订阅报刊21种。利用地处吉安人民广场的地域优势,组建文艺演出队,举办各类型文艺演出、开展健身娱乐活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习溪桥社区
  习溪桥社区东临赣江,南至上人民路,西至井冈山大道,北至阳明东路。社区居委会办公地址在庐陵直巷97号。辖区有市林业局、区人武部、区人民剧院等6个行政事业单位,交通便利,商业网点多,流动人口多,是习溪桥街道家庭户数和人口最少、辖区面积最小的社区。
  该社区根据小、少、散的特点,坚持“自我完善”和“服务居民”理念,加强软件建设,提升服务功能,开展各项服务活动,建设文明和谐社区。
  2002年,习溪桥街道在中人民路34号建设老年活动中心。该中心充分利用便利优势,制订详细的服务方案和细则,为全部社区老年人提供优质服务,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同年,开展社区建设“七个一”活动(有一个社区活动中心、一块绿地、一个健身角、一所市民学校、一条健身路径、一个图书室、一支文艺团队),为居民提供完善的服务平台和场所。
  2003年,开展第一次社区共建活动,在市林业局等共建单位的帮扶下,筹资18万多元,购买4个门面,总面积120多平方米,作为社区办公用房和服务设施用房,实现在全区第一个喜迁新“居”的目标。2009年,在市林业局等共建单位支持下,社区办公面积再次扩大至600平方米。该社区借助有利条件,开展规范化建设。规范办公标识,完善窗口设置,突出抓好办事大厅、会议室、活动室、图书室的规范布置,实施办公区域净化和美化工程,做到“五个统一”,即统一悬挂社区标识、统一制作工作牌匾、统一墙体色调、统一张贴宣传标语、统一办公区域主题墙口号。
  在构建服务平台的基础上,注重服务活动开展,塑造“小而优,小而活”的特点和形象。
  2003年,开展“特色文明社区”“安全小区”“文明楼院”“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通过创建活动,一批“星级花园庭院”“文明楼院”“文明家庭”脱颖而出,使社区成为各类居民工作生活的幸福新“家园”。9月,在市人民剧院举办“共建文明社区”文艺晚会,节目全部由驻社区单位和居民自编自演,吸引上千居民群众观看,进一步营造社区文化品位,增进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满意度。
  2008年,开展“争做文明市民”活动,创建“文明社区”。建设一条20米的宣传长廊,在社区办公楼周围悬挂宣传标牌8块,印制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宣传资料100份、《吉安市文明手册》50本,提高居民综合素质,培养居民文明意识,树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开办市民学校,开展创建文明社区知识讲座,上市民教育课82次,受教育人数2800余人次;建设图书阅览室,藏书3000多册,接待读者200多人次;成立以罗八英为队长的老年健身文体队,开展自编自演的“扇子舞”“筷子舞”“健身球”等文体活动。社区被评为全区“文明社区”。
  2011年4月与吉州区消防治安队举行消防灭火演练活动。吉州区消防支队的10名消防官兵、国光公司100多名员工、辖区20名居民参加演练。
  2012年,开展流动人口调查摸底登记工作,并动员10名流动育龄妇女参加习溪桥街道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会,参加街道“流动人口之家”活动30余人次,流动育龄妇女得到计生服务50人次。
  友谊社区
  友谊社区于2005年12月8日由长岗岭社区分出来成立。2010年3月,经吉州区政府批准,增加金鹏小区、邮政车队生活区、汽运公司生活区、市农业发展银行、市副食品公司、原味精厂生活区、原百货公司生活区为社区管辖范围。调整后,社区东至井冈山大道,西至吉州大道,南至友谊路、石阳路、鹭洲西路一线,北至韶山西路。辖区内有江南御景园、金鹏花园、明月花园、世纪花苑4个大型综合性封闭式小区。2010年8月,成立友谊社区党委。
  社区办公地点位于长岗北路25号,办公用房两层面积360平方米,一层设立面积近百平米的办事大厅、近80平米的爱心超市、警务区、会议室、综治室、心理咨询室;二层设立近180平方米的市民学校、音响室、图书室、电子阅览室、残疾人活动室等社区居民喜爱的场所。
  友谊社区根据小区多、人口多的特点,以小区为阵地,以特殊人员为服务对象,扎实开展服务工作。
  2008年1月,在办公楼二楼设友谊社区退休人员活动中心。中心接转386名退休人员。设立棋牌活动室、健身室、书画室、图书室、电脑室、谈心咨询室等,每天开放。建立退休人员健康档案、流动、生存状况及社保关系数据库和老年人才库,为企业退休人员提供服务、娱乐、学习等综合服务。实现退休人员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6月,在被街道确定为“廉政文化进社区”示范点后,社区决定开展以“清风进小区,廉政进万家”为主题的“廉政文化进小区”活动。在江南御景园、金鹏花园、明月花园、世纪花苑4个小区分别开辟廉政文化宣传栏,每两个月更新一次内容;每个小区设立2块廉政公益广告牌;开展廉政文化书画巡回展和开展小区小型廉政文化巡回演出。发挥了小区阵地优势,增强了廉政文化建设的吸引力、渗透力和感染力,有效培养居民的廉洁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011年11月,针对退休人员进一步增多、年龄增大的情况,在鹭洲西路4号建设友谊社区居家养老助残服务中心,中心服务用房上下两层,室内集客厅、卧房、厨房、卫生间为一体的公寓式用房总计16套,总面积600平米,可安置床位50张,设立花园式、健身式的文化休闲场地200平米,建立公共餐厅,卫生服务室、图书室、老年人家庭服务网络平台用房等,为老年朋友提供全方位,多层次、方便快捷、周到贴心的生活服务。在服务方式上分别实行有偿、微偿、无偿服务。做到照顾护理细心、老人居住舒心、子女委托放心,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在做好服务工作的同时,社区积极引导小区居民自治,促进小区居民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
  2011年年底,社区了解到,江南御景园、世纪花苑小区物业管理公司撤走,暴露出各种问题。随后,社区组织调查摸底和情况分析,为解决问题积累、提供扎实的基础信息。
  2012年3月,习溪桥街道、友谊社区工作人员到房管局咨询相关政策,在江南御景园小区楼道张贴告知书,组织江南御景园业主召开业主大会,成立业主委员会,选举业主委员会成员,选举热心于小区公共事业的原赣中阀门厂厂长涂传禄为业主委员会主任。街道、社区指导并协助业主委员会聘请新的物业公司,申请到房屋维修基金,改造小区三大硬件工程:将原先320米倒塌、损坏的铁艺围墙拆除,建成砖砌围墙;将原先的落后监控设备换成高清摄像头,70个摄像头实现小区24小时安全覆盖;小区美人鱼休闲广场恢复喷水,并实现了喷水池亮化和小区大门口亮化,帮助组建文艺队,建立起宣传栏等工作。江南御景园业主委员会的成立,为小区自治摸索出了一套宝贵的经验,也为居民自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全区乃至全市引起非凡影响。
  友谊社区通过对小区阵地式服务和管理,解决了“多而杂”“大而难”的问题,提升了服务管理水平。
  正丙角社区
  正丙角社区于2010年3月成立。辖区东至吉州大道,西至溪山路西侧,南至中山西路,北至韶山西路,辖区有市疾控中心、市思源学校、区残联3个行政事业单位,个体商业网点886个。办公地点位于正丙角路1号门面。
  该社区立足新起点,定位于“提供‘完美’服务,建设和谐温馨社区”,以服务党员为先导,以居民群众为根本,开展深受居民群众喜爱的活动。
  2011年5月30日,与辖区阳明花园幼儿园联合开展主题为“亲子教育与沟通”心理知识讲座,辖区共有30余人参加听讲。通过视频、幻灯片等,来展示孩子的心理特征与需要,引导家长认识欣赏和鼓励教育的作用。
  同年,社区党支部全体党员分别到凯震金鹭花园、英华嘉园、阳明花园、四方圆小区、宜家花园、正丙岗村和正丙角恒荣新村,入户走访群众186户,近距离接触群众,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共收集梳理出群众反映的生活状况、生产情况、政策落实、发展对策等四个方面30多个问题。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能解决的尽可能解决,不能解决的认真填写《民情日记》,及时梳理汇总上报。理顺了群众情绪,促进了社区居民和谐度提高。
  2012年,在街道网格化管理要求的基础上,推出“A+B”的工作模式。明确每个网格责任区的主责任人和次责任人(A+B角),每个人分别担任两个网格的主、次责任人。A、B角相互配合,取长补短,确保责任到位;A、B角互相监督,保证工作不缺位、不失控。在网格责任区内的城管、计生、综合治理工作细分到A、B角,主责任人对工作负主要责任,次责任人配合完成的同时对工作成效、居民群众的反映进行监测反馈,密切社区居委会与社区工作站工作人员、社区与居民的关系。通过“A+B”工作模式,使网格化管理工作执行的更细密、更有力,防止差错和纰漏10余起,体现了“以居民为根本,提供完美服务”的理念。
  上阳明路社区
  上阳明路社区北至广场西路,东至井冈山大道,南至阳明西路,西至吉州大道。2002年,由原阳明山居委会、上阳明路居委会合并成立。2007年9月成立党委,下设10个党支部,现有党员134名,其中退休党员75人,占党员总数的61%。办公用房面积124平方米,在第一轮社区共建中由市城管支队、市交警支队等共建单位筹资购买,地址在解缙路62号。
  该社区以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居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工作目标,力促社区与居民共同发展。
  2002~2006年,根据地处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保护较好的特点,开展“绿色环保社区”“一居一品”创建活动。筹资10万余元,购办一处有庭院的办公场所,庭院空地种上大量的绿色植物,为来办事的居民群众营造一处赏心悦目的绿色环境。同时,积极引导社区单位、居民自觉养绿护绿,着力创建“星级花园庭院”式单位、小区,市交警支队、白鹭宾馆、区农业局3家单位达标。开展“绿我家园”行动,引导社区居民开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阳台绿化、社区绿化、景观大大增加,社区绿化率达60%以上。倡导环保行动,强化居民环保意识,在辖区多个单位和学校成立环保志愿者队伍,经常性利用节假日上街宣传环保知识,推行绿化生活。将创建“五好文明家庭”与创建“绿色社区”结合起来,大力提升社区文明程度。社区家庭创建率达80%以上,评选出“五好文明家庭”近900户、文明楼院17户,相当于近50%的居民生活在文明楼院。
  2007年,紧紧围绕党的十六大报告“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的目标和要求,对照江西省社区建设示范社区标准,创建省级示范社区。当年被确定为省级社区建设示范社区。
  2008~2010年,以“关注弱势群体,服务社区居民”作为立足点和出发点,实施“牵手工程”。通过主动选对、组织定对、自愿结对等方式,开展“一帮一”“多帮一”的结亲互助活动,帮助困难党员和群众解决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依托“共产党员爱心服务队”,确保社区党员群众怨有处诉,难有人解,事有人办。牵手工程实施三年,结对帮扶136对,为困难居民解决实际困难380件。
  2011~2012年,以创建“人文社区、温馨家园”为目标,配合街道在辖区单位原市电机厂建立文体中心和流动人口之家,召开电机厂居民大会3次,征求居民意见和建议10余条;协调解决居民晾晒衣服、休闲活动场所等问题多个;为文体中心篮球场改造提供有力保障;组织居民参加文体活动百余次,提供流动人口服务30次。
  第五节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2002年3月,习溪桥街道在原有综治办的基础上成立综治科,综治专(兼)职干部由原来的1名增至3名。8月,在6个社区居委会中开展创建“安全文明社区”、无毒社区活动,其中上阳明路、长岗岭两个社区居委会顺利通过安全文明社区的验收。9月,为进一步加强群防群治队伍建设,先后成立治安志愿者,综治特派员、综治信息员、治安巡防队、看楼护院队等5支队伍。
  2004年7~10月中旬,在辖区范围内积极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和治安专项整治“百日行动”。
  2006年,按照综治室规范化建设达标要求,街道设立单独的综治工作办公室,配备电脑、电话、空调等办公设施及交通工具,制定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制度。
  2007年,街道整合综治办、派出所、司法所、民政所、计生办、城管办等各部门力量,建立街道维稳联调中心。年内调解纠纷21起,预防危机7次。同年上半年,在各社区聘请有“三心”“三高”(即热心、公心、诚心,素质高、文化水平高、群众威信高)的辖区居民为义务调解员,利用业余时间义务为居民群众调处各类矛盾纠纷。6月,在全街范围内开展了“一十百千”和谐平安互动创建活动。街道组织辖区50余名企事业单位代表参加1次和谐平安互动创建座谈会,在全体代表中开展平安建设专题大讨论,分析平安建设中的不足。同时,走访调查国光实业有限公司、文山国际大酒店、阳明路小学等10家企事业单位和100余户居民家庭,并发放了“平安建设”社会调查问卷1000份,广泛征求单位和居民对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推进平安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2009年,推行社会治安网格化管理,将小区科学划分为3个一级网格单元、7个二级网格单元和56个三级网格单元,范围涉及71个辖区单位、1.5万户居民和2500多个商业网点。建设社区管理综合信息系统,畅通问题发现、报告和处理渠道,健全监督考评体系,完善集人、地、物、事、组织于一体的网格化社区管理模式,实现网格化社区服务管理全覆盖。根据各网格管理服务工作难易程度确定网格责任人,一级网格由街道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任责任人,二级网格由街道挂点领导任责任人,三级网格由街道机关和社区干部、协管员任责任人。责任人承办社会治安、环境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安全隐患等工作,按照受理、交办、处理、核查与督察、归档五个环节解决网格化管理中的具体问题。
  同年,在原维稳联动中心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综治、司法、公安、信访等维稳资源,组建和谐平安联创中心。
  2010年,和谐平安联创中心办公条件进一步完善,拥有180平米的办公场所,内设接访受理大厅、信访工作室等科室,综合司法、武装、计生等职能部门,提高并强化中心的组织协调功能。
  2011年11月,街道开展“保平安,促和谐”为主题的“大走访”活动。活动期间共走访4000余户居民,收集社情民意200多条、调解矛盾纠纷案情10余起。同年,以广场社区鹭洲东路11号小区作为松散型住宅小区试点小区进行社会治安综合整治。
  2012年,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进松散型住宅小区社会治安综合整治。根据社情民意,把广场社区鹭洲东路7号小区、上阳明路社区电机厂小区、友谊社区明月花园、长岗岭社区鹭洲西路2号小区、书街社区世纪豪园等5个松散型小区作为整治任务。制订工作方案,摸清小区住户情况,推选楼栋长,成立义务巡防队在小区内定期巡逻。制定小区管理制度,并结合“社区天网”工程,在各小区设立监控探头,使小区逐步达到“四落实(落实责任主体、落实安保人员、落实防范设施、落实长效机制)、两明显(两抢一盗发案明显减少)”目标。
  同年,投资40多万元建设“社区天网”工程。利用先进的视频技术和网络手段,开展治安和市容问题全天候监控,动态跟踪,确保辖区治安、市容环境卫生等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妥善处置。一期“社区天网”工程覆盖辖区6个社区,以辖区繁华区域、小街小巷、松散型小区、案件多发地段为重点,科学布防设立43个视频探头,在街道设立监控中心,由街道、辖区公安派出所委派专人负责管理,由工程施工方负责维护。同年8月底,“社区天网”工程完工投入运行,为公安办理治安、刑事案件提供10人次查询、4份有效证据。实现警务与城市管理的信息联通、问题联处、执法联动,打击震慑违法犯罪,洁净人居环境,切实提高公众安全感和满意度目标。
  2003~2008年,街道综治办连续6年被评为吉州区社会维稳先进单位;2009年,被评为综治工作先进单位;2011年,被评为社会维稳先进单位。
  第六节 劳动保障
  2003年6月,创建习溪桥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设址于吉州区韶山西路5号,下设7个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有专职工作人员4人,每个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有协管员1人。创设初期,工作环境狭小,地处偏僻,周边社会环境复杂,国企转轨改制下岗失业人员骤增,工作压力大。该所完成大量的社会调查,收集大量的劳动力人数、就业人数、下岗失业人数、双职工下岗人数、困难职工人数、急需安置灵活就业人数、需要安置劳动力输入人数等基础数据,为当时的就业工作提供扎实的基础。因劳动保障工作量不断增加,工作场所不能满足工作需求,2005年4月,迁址长冈北路17号,租赁长岗岭社区门面做为工作场所。2006年10月,开展社保养老保险扩面清缴工作,当年完成社保扩面206人。2008年1月,开展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工作,完成参保1811户、3988人。2010年5月,办理未安置返城知青参加养老保险工作,共完成19人。同年12月,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再次随街道统一搬迁到阳明西路40号。2011年3月,办理小集体人员参加养老保险72人,同年8月,办理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746人,其中已有320人享受城镇居民养老保险。2012年9月,开展“红杜鹃”家政服务员培训,培训63人。
  劳动保障所工作涉及20多项民生保障事务。自创设以来,累计为辖区内居民免费推荐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7702人次,登记城镇新增就业人员8831人,解决困难群体“4050”人员再就业2714人,协助工业园企业招工1150人,为辖区居民办理“就业失业登记证”4260本,开发公益性岗位60个。办理社保补贴7217多人次,发放社保补贴金330多万元,办理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1142人次,贷款金额9030多万元。接收市、区两级社保部门移交的退休人员4218人,其中市属企业2142人、区属企业2076人。
  2003年,习溪桥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被评为吉州区劳动保障就业工作先进单位。2004年,被评为吉州区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先进单位。2005年,被评为吉安市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先进单位。2006年,被评为吉州区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先进单位。2007年,被评为吉安市劳动就业系统优秀服务窗口。2008年,被评为吉州区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先进单位。2009年,被评为吉州区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先进单位。
  第七节 社会事务
  街道民政所负责各项民政工作的落实,承办最低生活保障(主要指城乡低保、大病救助工作等)、救灾救济、双拥优抚、殡葬改革、助残、老龄、福彩等工作。
  低保工作
  2003年,开始开展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简称低保)工作,按平均每人每月不低于120元标准进行补差。
  2004年,街道民政所成为全市低保规范化管理试点单位。建立低保对象台账,完善低保审批程序和制度。
  2005年,低保对象3000余人,每月发放低保金8万余元,全年累计发放96万元。
  2006年,共有低保户649户、1968人,每月发放低保金11万余元,特困户24户,全年累计发放120万元。
  2007年,共有低保户638户、1952人,每月低保金12万余元,特困户26户,发放资金1万余元。同时,对全街低保户享受标准普调,调增金额1.9万元。
  2008年,在进行低保工作规范化管理中,摸索出一套“低保申报、审批管理规定”及“低保民主评议制度”。根据这些制度,所有低保申请人,在经过社区低保调查小组初步审核后,都要接受听证会各方面的综合评议。听证会由社区低保评议小组、义务监督员、居民代表等人员组成,在经过广泛听取各方意见、认真评议后最后确认申请对象符合低保条件,并将结果上报民政所及区民政局接受审核。当年习溪桥街道荣获“全国基层低保工作规范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年共有低保户652户、1447人,平均月发放低保金14万余元,特困户23户,发放资金0.8万元。
  2009年,有低保户668户、2296人,每月低保金15万余元,特困户35户,发放资金1万余元。
  2010年,吉州区社会救助局将全区专项治理工作放在长岗岭社区、上阳明路社区试点。5月1日至30日,在全街开展低保专项治理工作。对全街低保户进行逐户听证,对不符合低保条件的对象,一律清退或核减,对取消及核减对象进行“三公榜”“三公开”,广泛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全街摸底排查724户1501人,清理停保24户、39人(其中自觉申请停保18户32人),减人、降标38户27人,增人、提标2户2人,维持不变660户、1433人,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符合条件主动将他们纳入低保范围的24户27人。年末,共有低保户802户、1586人,每月低保金28余元,特困户29户,发放资金1万余元。
  2011年3月,开展低保分类提补和低保年审工作,共年审796户低保户,1599人,取消12户,新增5人,已备案承诺居委会干部人数29人,重新分类后常补对象48户,非常补对象736户。8月1日,吉州区城市低保“三级联审”现场评议会首站在习溪桥街道举行。随机抽选的街道低保听证人员库的8名代表和低保监督员,区社会救助局工作人员、街道民政所以及社区居委会书记、社区低保专干共计15名工作人员参与到此次“三级联审”现场评议。此次“三级联审”现场评议会为期一天,对全街新申报低保的37户家庭进行现场听证评议。12月,全街共有低保户979户、1741人,低保金34.69万元,特困户29户,发放资金1万余元。
  2012年3月,开展低保分类提补和低保年审工作。共完成年审户数为999户,对961户进行了提标提补,其中保留了867户,取消停发了94户。年末,共有低保户数1025户、1851人,每月低保金41.69万元,31户低保特困。
  医疗救助
  2005年,开始城市低保户医疗救助申报工作。2006年救助9人。2007年,增加城市低保边缘户医疗救助申报工作。2008年,救助患病低保对象50余人次,救助资金10万余元。2009年,为50户低保户争取大病救助,发放资金3万余元。2010年,为80户低保户争取到大病救助,临时医疗救助对象7户。2011年,为78人争取到大病救助,临时救助对象3户。2012年,为380人争取到大病救助,临时救助对象11户。
  老龄工作
  2011年,对38名90岁以上老人身份核定,并为每位老人建立档案。2012年6~10月,对户口在本辖区内的80周岁以上的老人进行摸底和审核,共统计90周岁高龄老人44人,每人每月津贴100元,共计发放津贴2.64万元;80~89周岁高龄老人516人,每人每月津贴50元,共计发放津贴14.90万元。
  残疾人事业
  2005年,利用街道星光老年服务中心建立吉安市首家残疾人康复中心,并于6月2日正式揭牌使用。康复室内针对残疾人康复的要求和特点,设置图书阅览室、健身活动室、残疾儿童康复室、残疾人学校等多项功能。
  2007年,全街道7个社区均成立了社区残协,确定由社区居委会主任担任残协主席,并选聘热心社区工作的残疾人作为专职委员。12月6日,召开残疾人联合会第二次代表大会。来自社区各方面的28位残疾人,以及关心残疾人事业的居民代表和街道残联工作者共计40名代表出席。
  2009年,新增残疾人公益性岗位6人。开展残疾人职业培训康复项目调查摸底工作,发放各种残疾人辅助器具80余件。
  2010年,残疾人康复需求筛出率已达60%,残疾人康复服务建档率达到95%。
  2012年,区残联赞助街道开展第六届全民健身运动会资金2000元,成立专门残疾人运动员队伍,开展定项投篮比赛项目。
  2012年,开展“阳光家园计划”残疾人居家托养调查摸底工作,为6名重度残疾人,争取3000元资金补助。重新选聘6名残疾人专职委员。
  慈善事业
  2005年7月27日晚,该街联合四家“慈善爱心超市”和2家商业企业在文山商业步行街举办“同在一片蓝天下”大型慈善晚会。晚会上,民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和社区群众当场自发捐赠,共收到社会各界捐赠款1.28万元;现场救助贫困户、残疾人、困难学生15人。
  2006年9月12~15日,街道在步行街举办为期四天的“同在一片蓝天下”大型慈善周活动。现场接受社区群众的低保和特困救助申请、投诉、咨询近百人次,为40户贫困户募集捐款2.26万元。同年,成立全市首家街道“慈善爱心医院”,统一为低保户、残疾人、优抚对象和老年人办理、发放“爱心医疗卡”800份,相继为老年人、低保户、残疾人提供免费健康体检达600余人,建立健康档案600余份。
  2007年,全街“慈善爱心超市”发放物资200余件,受助困难户123人。
  2009年,全街“慈善爱心超市”发放物资300余件,受助困难户200余人。
  2010年,全街“慈善爱心超市”发放物资300余件,受助困难户200余人。
  2011年,街道在机关开展一次慈善募捐活动,募集资金2700元,充实到慈善基金中。
  2012年8月,街道组织一次捐资助学活动。中国电信吉安分公司、百货金店、吉信金店、天使美容院、梦舒雅、江南御景园、金晖房地产开发公司、江南御景园保育院、江南御景园绿洲物业公司共捐资11000元,资助了14名贫困学生。
  双拥工作
  2006年,是吉州区创建“双拥模范城”过标验收、命名表彰之年,全街在各社区的醒目位置统一建立9块永久性双拥宣传牌,出7期双拥黑板报,在“八一”和春节期间还分别举办双拥座谈会。
  2007年,开展“爱心献功臣”免费体检活动。为辖区20余名“六类老战士”免费体检。同年,对辖区内50多位老战士进行认证,其中24位对越反击战退役人员,18位抗美援越的老战士顺利通过上级认证。
  2011年开展军属、烈属信息采集工作,为90余位军烈属发放光荣牌。
  第八节 党建
  2001年11月,该街道将原13个居委会重新调整为6个社区,同时成立6个社区党支部,在职党员12人。2009年,企业退休党员转入社区,在100名党员以上的社区成立党委,在50名党员以上的社区成立党总支,成立上阳明路社区党委、友谊社区党委、长岗岭社区党委3个社区党委,成立书街社区党总支、广场社区党总支2个社区党总支。2012年年底,共有45个社区党支部和街道直属机关、离退休、能人协会、优之港口4个党支部总计49个党支部,有党员717名。
  2001年,被中组部、省委、市委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
  2000~2003年,取消街道一级财税工作,街道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对破产、转让等改制的街办企业进行审计,先后完成三建公司,制动材料厂、弹簧厂的审计工作,防止贪污腐化和集体资产流失。
  2004年4月初,街道党校被省委宣传部、组织部、省纪委授予“江西省先进基层党校”称号,同时,街道党校还荣获“吉安市基层党校特别奖”。5月20~21日,省委“三项创建”活动考评组一行莅临习溪桥街,对其争创全省社区党建“红旗”活动进行考评。
  2005年8月始,开展“廉政文化进社区”活动。在每个社区建立一支廉政文化宣传队伍,设立一个廉政文化建设楼道宣传点、一个廉政文化园地(板报、书屋、橱窗、横幅等),办好廉政文化专栏。街道组织开展“反腐倡廉,从我做起”签名活动,续聘十余位退休老干部为义务宣传员,走家串户发放倡议书和“廉政监督联系卡”800余份;利用社区黑板报等出宣传板块14起;并充分发挥社区单位参与社区廉政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增设小区楼道宣传点20余个,张贴人性化的格言警句60余张,《今日社区》刊登多篇积极引导和反映街道社区党员干部对腐败倡廉的认识和街道党员干部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的文章。8月11日,省委先进性教育活动巡回检查组组长舒国华一行四人来到长岗岭社区,了解第二批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情况。9月12~15日,在步行街举办两场反腐倡廉文艺晚会,得到了群众的好评。
  2006年3月10日,省委组织部党员电教工作检查组一行来到习溪桥街长岗岭社区,就社区党员电化教育工作进行专题指导。3月13日,市委组织部督导组在长岗岭社区调研社区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工作。11月2日下午,由习溪桥街筹办的吉州区城市社区党员义工服务活动试点启动仪式在习溪桥街辖区文山步行街中心舞台隆重举行。
  2009年,抓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工作,开展“一争双比三提高”(即:争先进;比创新、比贡献;提高能力素质、提高服务水平、提高公众满意度)的学习实践主题活动。抓好基层组织建设,重点打造书街社区党建示范点和“友谊—长岗岭—上阳明路社区党建示范带”,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完善社区党员服务站等服务设施,推进党员义工服务。
  2010年,开展“四型机关”创建活动。一是创建“学习型”机关,不断强化中心组学习,大规模培训党员干部,精心培育“习溪桥街道发展论坛”、“庐陵文化大讲堂”、“阅读讲坛”等学习品牌,开展读书活动等,在全街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二是创建“服务型”机关。建立健全全方位了解群众诉求、把握民情和自下而上、协调协同解决群众问题及目标考核与群众满意度测评相结合的机制等“三项机制”,推行“一线工作法”,机关和社区工作人员深入一线、深入基层,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实行“集中办公、公开办事、规范操作、限时办结”的运行模式和“一个中心对外、一个窗口受理、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结”的服务机制。三是创建“廉政型”机关。严格贯彻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任务分工和“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强化“一岗双责”。四是创建“创新型”机关。探索实施区域化党建工作,在全街范围内开展党组织格局创新工作。吸纳2个驻区单位、1个区政府派出机构和1个居委会党组织书记加入街道党工委,成为兼职委员;全街7个社区党组织,吸纳12个驻区单位党员加入,经过选举成为了社区党组织兼职委员。
  同年,在广场社区和长岗岭社区开展社区党风廉政建设示范点建设。利用社区资源,多种形式营造氛围。专门设立廉政建设橱窗,张贴警句格言等,自制廉政漫画展牌开展经常性的廉政宣传教育。组织党员观看廉政电教片,利用社区活动室开辟廉政图书角。选树廉政社区家庭,把能积极参加社区活动并有奉献精神,邻里相处和睦的无违法违纪的家庭作为街道的先进典型,让全社区居民仿效,营造社区的良好风气。
  同年,开始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以“建设四型机关,服务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听呼声、走百家、送服务”为民实践活动为重要载体,在街道机关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街道办事处获“全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称号;长岗岭社区党委、书街社区党总支被评为全区“先进基层党组织”,书街社区获“全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称号。街道党工委被区委评为“村(居)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先进单位”,友谊社区、广场社区被评为全区“村(居)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先进社区”。长岗岭社区、友谊社区被区委评为“村(居)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社区示范点”。
  2011年,开展“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窗口、党员品牌工程”三项争创活动,促进全体党员干部立足本职岗位、争创一流业绩。培育一批标杆典型,带动广大干部群众的干事创业热情,实现新的跨越。大力开展“三民三增”活动、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满意度测评试点工作和党员领导干部点评活动。街道党政办、劳动保障所被评为全区党员示范窗口、李庆陆被评为党员先锋岗。
  2012年,围绕“强组织、增活力,创先争优迎十八大”,对基层党组织分类定级,50个基层党组织中:确定为“好”的12个,占24%;“较好”的26个,占52%;“一般”的7个,占10%。长岗岭社区作为先进基层党组织撰写了巩固提高进位升级的材料。进一步梳理辖区非公企业基本情况,在优之港品进口食品连锁店成立党支部。该企业的2名创业主均为党员,凭借先进的经营理念,自主创业,勇于担当,成功创业,连锁店发展到8家,解决就业60多人,取得了很好的经济、社会效益。成立社会组织党支部3个:能人协会党支部、上阳明路老年体协党支部、四方圆建材联盟党支部。
  第九节 城市管理
  2002年,街道成立市政管理科,组建街道城管中队和街道环卫所,并调整街道爱卫组织管理机构,调整街道及社区居委会爱卫工作领导小组、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除“四害”工作领导小组的组成人员,下发《街道机关干部职工“门前三包”实行定人、定路、定责、定奖罚的通知》,制定《街道市容整治领导及机关干部挂片挂路包干办法》以及《创建文明卫生城工作方案》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2003年,着重对“门前三包”示范路、广场周边、居民区的“脏乱差”、上级通报的问题进行整治。共清理“脏乱差”现象600余起,办理上级要求整改的工作10件。抓好示范道路整治,为确保示范路“五盆花”切实到位,于4月更换沿江路、阳明东路鲜花864盆。坚持每月定期义务劳动日制度,及时清除城市卫生死角、楼道堆物、垃圾广告等。
  2004年,抓好“门前三包”日常管理工作。坚持日巡、周检、月评、季审,做好“门前三包”台账,及拆迁、退租门店的退款工作,做到退出一家,补签一家。通过定人、定岗、定路段和资金到位、人员到位、责任到位的“三定、三到位”措施完善清扫保洁、垃圾袋装工作制度,小街小巷、单位庭院,实行每日两扫,全天候保洁,为全面开展垃圾袋装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同年,建立并落实来信、来访、来电登记制度,对上级部门提出的和居民群众反映的所有有关影响市容市貌、社区环境卫生的问题予以登记、查实处理、回复,并登记在册。全年共处理来信、来访、来电56件,受到居民群众的好评。
  2005年,以“三城同创”工作为总目标,集中整治楼道庭院及小街小巷存在的脏、乱、差问题,改善这些场所的市容环境卫生。每月坚持召开两次工作会议,加强对垃圾袋装清扫保洁人员的管理,坚持每日两次上门收运袋装垃圾,提高服务质量。坚持每月检查一次小街小巷卫生,确保干净整洁,对小街小巷的脏、乱、差进行重点整治,坚持清理“六摊八乱”现象,共取缔500余起。全年查处垃圾广告发布单位5家并责令其清除所制造的垃圾广告,查处违章建筑16处。10月,为迎接省级园林城市检查,督促单位协助社区对垃圾、弃物集中清理整治,尤其是对后河沿线的化粪池溢漏问题,责令责任单位解决问题。借着创建省级园林城市的东风,辖区新增绿化面积2500平方米,新硬化面积114平方米。
  2006~2007年,以“创建国家旅游城市”为工作重心,利用黑板报、墙报等各种媒体积极宣传创建意义。实行以社区为片区责任制,对片区的环境卫生管理以社区为主,中队为辅。5月,对未硬化的7条小街小巷硬化,规范垃圾投放点21个。取缔占道经营和流动摊点31人次,拆除违章建筑17处,清除乱张贴、乱喷图垃圾广告300处。规范小街小巷便民服务点26个,并按规定与之签订“摊前三包”责任状。
  2008年,建立社区环境卫生工作管理考核体系,制订下发《习溪桥街道社区环境卫生管理办法》,明确街道城管办(中队)和社区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制定垃圾袋装费的收取支配办法,划分下水道、化粪池和垃圾广告责任范围,出台卫生检查评比办法。强化市容监督管理,对区城管委下达的目标任务进行细化、量化,将城市管理工作纳入社区居委会年度工作目标考核方案中。街道领导班子成员及机关工作人员分别挂点到社区居委会。对小街小巷环境卫生细分责任范围,以路为线,纵横成网,建立四级管理责任区。一级为街道,二级为社区片,三级为责任块,四级为责任点,点面相间,条块结合,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2009年,围绕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目标,搞好市政设施建设。完成小街小巷路面硬化6000平方米、下水道改造工程8个,兴建垃圾屋(池)31个,实施小街小巷路灯复明工程8个,增强了城市的总体功能。街、巷、楼院坚持每日两大扫,重要路段全天候保洁,实现垃圾日产日清,垃圾屋(池)卫生状况良好,无成堆成片垃圾。巩固和推广清扫保洁市场化承包机制。
  2010年,开展市容环境整治工作,并监督辖区各单位包干区落实情况,查处占道经营、超店经营、流动摊点。全年清理街巷占道经营22余处,并协助区建设局对小街小巷改造面积核算。
  2011年,探索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在完善市容环境卫生网格化管理基础上,推行城市管理社区公共服务站一线工作法。在每个社区公共服务站派一队员长期驻守,专门对驻守社区的市容环境卫生相关问题进行协调和处置。一线工作法提高了城管执法的即时性和有效性。整治占道、超店经营50户、流动摊点16个;劝阻乱停乱靠机动车38次。整治拆除乱搭乱建3起,劝阻乱搭乱建6起。居民对环境卫生的各类投诉比上年下降25%。
  2012年,围绕“四城同创”开展清污治乱行动,投入环境卫生专项整治经费近6万元,其中社区投入整治经费4万余元,确保辖区环境卫生。协调区建设局及相关职能部门解决下水道、化粪池堵塞、小街小巷破损等难点问题,。中粮车队宿舍、解缙路69号至79号院、铜锣井5号居民区院内得到硬化和维修。
  第十节 服务平台建设
  习溪桥街道以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为抓手,以社区全民健身运动会和社区艺术节为助推器,不断加强社区服务工作。
  2001年11月,共投资10万余元在(步行街9号)原下文山路73号街道办公大楼二楼建成面积约20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并投入使用。
  2002年5月,在市体育场成功举办第一届社区全民健身运动会,成为吉安市首次由街道举办的社区运动会。发挥了街道文化体育服务功能,并为长效运作奠定了扎实基础。
  2003年11月,在市体育场举办第二届社区全民健身运动会。形成每两年一次辖区居民共同参与的运动会机制。
  2004年4月,按吉州区社区服务中心模式,投资近20万元对街道社区服务中心进行重新装修。服务中心坚持“民思我想、民困我帮、民求我应、民需我为”的服务宗旨,提倡“社区网络连万家、服务情牵你我他”的服务精神,树立“全心全意为您服务”的服务理念,遵守“高效、便捷、透明、优质”的服务准则。服务热线“8210220”自开通以来从未停止。社区服务中心由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和社区居民服务中心组成。社区事务受理中心主要提供行政事务类服务,实行“一门式”开放服务,设立社区党建、民政、法律、计划生育、社区文化5个窗口,街道党政办、社会事务办、计生办、文化站、司法所5个职能部门10名工作人员常驻办公。开办10多项服务业务。社区居民服务中心主要由“帮您办”服务在线、社区志愿者队伍、加盟服务商和各社区服务中心(站)组成,分别采取无偿、低偿、有偿等服务方式,为辖区居民提供8小时有应服务。
  至2005年,社区服务中心通过整合社区资源,建立信息平台,开设热线电话,受理市民求助,为广大居民提供有效服务。总计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应急护理、结对帮教、再就业培训等公益性服务2000多人次;提供家政服务1600余人次;提供水电维修、家电维修、装修工程、信息中介、医疗保健、法律服务、购物消费等经营性服务近千人次。
  2005、2007年召开第三届、第四届社区全民健身运动会,进一步形成全民健身良好氛围,把社区体育事业推向了高潮。
  2010年10月,街道办公楼搬迁至阳明西路40号,街道社区服务中心随迁,并投入100多万元对其进一步扩大改善,面积达1000平米。添置电脑、打印复印机、扫描仪等现代化办公设备;设置便民服务箱、饮水机、座椅、笔、老花眼镜等便民设施和物品;制定《习溪桥街道社区服务中心服务指南》,公开主要服务事项、法律依据、收费标准、办理时限等内容,在醒目位置公示投诉电话,设置投诉信箱。进一步提升社区服务中心服务功能和形象。同年,召开第五届全民健身运动会。
  2011年,大力开展以“人文社区、温馨家园”为主题的创建活动,全力打造街道文化活动中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就业创业服务中心、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平安联创中心、社区早教托幼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八大中心”,逐步完善创业、养老、托幼、卫生、文化、健身等社区服务功能。
  2012年3月,对阳明西路22号(原电机厂内)的小礼堂进行改造,历经半年,投入资金120万元,打造成2100平方米大型社区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其中,文化活动中心面积500多平方米,有多功能厅、电子阅览室、图书阅览室、琴棋书画室、棋牌室、社区学校等;室内配置了电脑、电视、投影仪、音响、乐器、棋牌、桌椅、2000余册藏书等。健身中心室内面积600多平方米,有一个羽毛球场、四台乒乓球桌、一个舞蹈排练厅(台),部分健身器材、一间体质监测室等;室外面积1000余平方米,拥有一块标准篮球场地、一条全民健身路径。同月,在吉州大道52号阳明花园内建成托幼早教中心。该中心拥有温馨舒适的早教环境和完善的设施设备,内设动手操作区、户外大型娱乐区、亲子阅读区。中心设置大、中、小班共9个,招收幼儿250名;8月16日,该中心举办了“亲子游戏”活动。幼儿及家长参与率达100%,收效良好。
  是年6月,在街道办公大楼二楼建成面积180平方米的和谐平安联创中心。将街道综治、信访、司法、武装、社会事务、劳动保障、计划生育等职能科室一起纳入和谐平安联创中心工作平台,建立健全值班、工作例会、首问责任、督查落实等工作制度。街道和谐平安联创中心自建设以来,共受理矛盾纠纷56起,化解56起。同月,在人民路1号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面向辖区七个社区居民深入开展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指导等六位一体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重心是与社区工作人员一道为居民上门服务,建立家庭档案、个人电子档案,定期开展义诊、咨询、健康教育等活动。当年组织一批社区退休职工、医保对象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免费体检,健全《居民健康档案》;邀请中心的专家来街道“社区学校”进行医疗保健专题讲座。
  是年9月,在沿江路27号建成面积300平方米的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其内设就业信息发布平台、多媒体教室、电脑室、创业指导工作室。
  是年11月,召开第六届全民健身运动会。
  第五章 北门街道
  吉州区北门街道,位于吉安市中心城区北端,是吉安市委、吉州区委、吉州区人民政府机关驻地。辖区内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古迹甚多,学校集中,文化底蕴深厚。
  北门街道是唐城故址,郡、州、路、府、县治所,学宫所在地。著名的古迹有白鹭洲书院、风月楼、云章阁、古青原台、状元桥、甘雨亭等。学校有吉安师范、吉安市技校、白鹭洲中学、吉安一中、吉安二中、吉安八中、吉师附小、石阳小学、北门小学、东门小学、吉安市保育院等。
  辖区内有繁华热闹的商业街市,整洁漂亮的住宅小区,景色怡人的休闲公园,还有投资兴业的工业园区,环境优美,宜居宜业。境内主要街道有沿江路、井冈山大道和吉州大道北段,北门街、韶山路、鹭洲东路、马铺前路,交通便利;风光秀丽的庐陵文化生态园及白鹭洲公园,美丽气派的城北广场及滨江花园,是假日旅游、休闲的好去处;辖区内有康居帝景湾、天龙、香榭丽都、星港澳园、莱茵河畔、穗华名郡、一街区、鹭洲府邸等大型住宅小区,功能完善;吉州区工业园位于北门街道辖区最北端,是投资兴业的良好选择。
  2000~2004年,北门街道创新工作思路,以市、区单位共建城市社区为契机,通过高位运作,资源共享,共驻共建,不断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搭建社区服务平台。2003年,街道向帮扶单位争取资金50万元用于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有螺子山社区喜迁新居,钟鼓楼社区购置2间黄金地段门面,各社区均已添置了电话、电脑、电视机、VCD机等现代办公设施。2004年,通过向上争资110万元,用于社区基础设施建设,7个社区办公用房得到全面解决,平均面积达到213.42平方米。其中马铺前社区新建一栋占地120平方米、总面积359平方米的3层办公楼当年竣工,开创全区社区自建办公楼的先河。
  2005~2010年,街道围绕“突出特色、形式多样”的目标,以“构建和谐社区”为总体思路,将社区特色建设工作列入社区目标管理考核,开展“一居一特”创建工作。各社区依托资源优势,社区建设都取得新进展,亮点纷呈,特色鲜明,街道先后有5个社区的特色工作获得全国先进。2005年,北门社区获得“全国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单位”,钟鼓楼社区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2006年,马铺前社区获得“全国学习型家庭创建示范社区”、福星亭社区获“全国敬老模范社区”。2007年,北门社区荣获“江西省十大和谐社区”称号。2008年,北门社区荣获“全国文化先进社区”,被推荐参加全国文明社区的评选。庐境园社区早在2000年被评为“全国青年文明社区创建示范点”。
  2011~2012年,北门街道紧紧围绕区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三城共建”、创“人文社区、温馨家园”奋斗目标,秉承“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服务理念,深入推进“10+X”项目建设,先后打造街道文化活动中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就业创业服务中心、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平安联创中心、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社区早教托幼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场所,有效改善了辖区居民的就医、求学、生活和娱乐等设施条件。并通过实施社区信息数字化管理,深入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引入“群众说事”制度等,积极探索创新社会管理方式,为居民提供一个舒适、平安、和谐的生活环境。在吉州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街道全体干部的共同努力下,街道的各项工作均取得了较好成绩,先后获江西省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先进集体、江西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先进集体、江西省民政厅颁发的“绿色社区”等荣誉称号。
  第一节 建置与区划
  吉州区北门街道,东临赣江,南沿鹭洲东路,经井冈山大道至韶山西路,西延至吉州大道,西与长塘镇庙背村相对而毗邻,北与樟山镇连接。街道辖区面积14.3平方千米,街道下辖钟鼓楼、庐境园、塔水桥、马铺前、福星亭、北门区、螺子山、真君山8个社区,221个居民小组,常住户26555户、人口81148人。辖区内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132家。街道办事处驻北门街6号。
  第二节 人口与计划生育
  北门街道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健康状况大幅改善,人口寿命普遍延长,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北门街道于2000年11月1日0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此次普查结果为,全街常住人口总数为6.4118万人。街道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按要求划分16个普查区,此次普查结果为,全街常住人口总数为6.8281万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上报的6.4118万人相比,10年共增加了4163人,增长6.5%。
  人口分布
  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北门街道人口总数68281人,占吉州区人口总数的25%。其中:人口最多的是北门社区居委会,人口总数为21278人;人口最少的是真君山社区居委会,人口总数3605人。人口在10000人以上的社区居委会有:马铺前、北门、福星亭、塔水桥。人口平均密度为4775人/平方千米。
  计生工作
  街道计生工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体现利益导向和优质服务,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相对宽松的人口环境。
  计生管理规范有序,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计生工作始终坚持一把手总负责,切实抓好辖区人口出生率、重点对象环孕检率和流动人口办证、验证率达标工作。
  2004年,开展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到户试点工作,推动城区计生优质服务“十到户”活动,探索出一条民营企业计划生育管理的新路子。2005年,实行计生激励机制,对计划生育年度考核达标的社区,给予社区居委会计生专干每人年终奖金120元。
  2006~2007年,进一步完善“属地管理、单位负责、居民自治、社区服务”的城市人口计生管理服务机制。2008年,大力开展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服务“幸福一卡通”工作,在区工业园进行试点,并陆续在街道全面铺开,实施计生服务“一三五”工程(给每个育龄流动人口发放一张“一卡通”;提供优生优育、生殖健康、困难帮扶三项服务;做到对已婚育龄流动人口的政策宣传、优质服务、信息了解、积分管理、生育关怀五个到位)。
  2009年,成立了7个计生工作组,由街道领导担任各工作组组长,街道干部全部分到各个工作组协助各社区开展工作。按照“一网络、六模式、五协作、四关怀”的城区管理模式开展了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加强部门配合,联合工商、公安开展了两次流动人口清理、清查,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
  2011年,全面建立依法管理机制,实行计划生育政务公开。利用每月的计生专干例会,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法规的学习。抓好北门社区“亲情化服务”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特色点的创新工作。加强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与作用。及时进行流动人口网上平台反馈和接收,实现户籍地和流入地的信息及时沟通。当年,全街道共出生婴儿540人,人口出生率8.25‰,计划生育率90%,出生婴儿性别比108.49,综合节育率87.43%。共查处计划外生育68例,征收社会抚养费近200万元。
  2012年,街道克服办公场所紧张的压力,在有限的财力中挤出资金18万余元,对街道计生服务所进行改建。新建成的计生服务站面积有200多平方米,设有B超室、优生咨询室、人口学校、计生协会之家、药具室、档案室,办证大厅等,并按照区里的统一部署购置了计生服务车,能够更好地为育龄妇女提供更优质、更便捷、更满意的服务。截至当年年底,全街总人口达8.1万人。
  第三节 经济建设
  北门街道通过招商引资,积极协税护税,街道财力不断壮大。2000年,全年完成财政收入209.5万元,是任务数的113%。2001~2004年,组成招商引资项目工作组,建立招商引资激励机制,鼓励全员招商,充分做好亲商、安商、抚商工作。2004年,引进外商企业14家,其中进园工业项目1个,总投资额2242万元,被招商部门认定1764万元,占区委下达任务的160.3%。向上争取资金110万元,协税护税入库61万元。2005年,成立7个以分管领导为组长的招商工作服务组。新永胜环球(江西)有限公司出现员工不足,严重影响了下一步的生产,为切实帮助企业解决这一问题,街道采取责任分配制,将任务落实到人,要求街道每个工作人员招收1名员工,各社区居委会招收10名工作人员,并将工作任务纳入年终考评之中。
  2006年,引进项目23家,进资2400万元,共完成财税任务239万元,占计划任务的127.8%。2007年,确立“主攻工业,商贸联动跟进”的发展思路,广开税源,协助区地税局狠抓征管,全年完成财税任务300万元,占计划数的115%。2008年,坚持高位推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年共完成项目56个,引进资金4800万元;全街实现财税收入760万元,占年任务数的202%。2009年,积极参与区里组织的各类招商活动,先后外出浙江、上海、北京、深圳等地招商,扩大招商领域。同时做好落户项目的跟踪服务工作,收集有关优惠政策,积极与有关职能部门协调,促进项目早建设、早投产、早经营、早见效。完成财税任务2250万元,其中护税协税282万元。招商引资引进项目22个。
  2010年,加强重点挂点项目的帮扶力度,增强企业投资信心。做好吉安市吉泰环保节能材料有限公司的土地挂牌交易、建筑规划设计、审批、企业环评、安评审核等帮扶工作。公司厂房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的主体工程建设全面竣工。做好吉安市恩联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服务工作,协助企业全面完成了注册登记、土地挂、揭牌手续并缴纳23万元土地款保证金。全年街道共完成财税任务240万元,其中招商引资企业税收约为70万元、协税护税约170万元。2011年,加大工业项目招商力度,侧重引进税收高、质量好的商贸项目。做好江西赣南美的销售公司、金瑞金属矿材料有限公司进入吉安的跟踪服务工作。采取网络和实地招工并举的办法,派出工作组进入工业园区,协助解决吉泰节能环保材料有限公司招工难的问题。
  2012年,街道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经济工作方案,加大税收高、质量好的项目招商力度。重视信息收集,对报送的有效信息实施奖励措施,提升了干部职工报送招商信息的积极性,充分挖掘人脉资源,鼓励多报送信息。街道共引进项目40个,其中入园工业项目2个,上报信息36条。其中重要工业信息2条,商贸类34条。协助吉泰节能环保材料有限公司解决建设过程中的用水、用电、用气,员工的住宿等问题,确保企业蜂窝陶瓷生产项目一期8月份正式投产,企业一期工程完成投资6000多万元。
  第四节 社区建设
  北门街道坚持以社区建设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按照“硬件过硬、软件规范、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工作目标,坚持“创特色、树品牌、出亮点”的原则,探索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加强社区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新路子。
  2000年,街道创办居委会社区服务网点,定期开展志愿者服务,成立“社区服务中心”。2001年,街道将原先的县前街、弓箭街、小校场、宋家坊、钟鼓楼、庐境园、马铺前、塔水桥、福星亭、北门10个居委会,调整为钟鼓楼、庐境园、马铺前、塔水桥、福星亭、北门、螺子山7个社区居委会。2003年,成立街道共建城市社区工作协调小组,深化市、区直单位挂点帮扶社区共建工作,社区办公用房平均面积由原来的十几平方米增加到350平方米以上,各社区均建立了居务公开栏、宣传栏和社区阅览室。
  2004~2007年,各社区围绕“突出特色、形式多样”的目标,以“构建和谐社区”为总体思路,依托资源优势,打造特色社区,实现了“一居一特”,创建各自的特色品牌,社区建设都取得新进展。2008年,社区工作再创佳绩,在5个社区荣获全国先进的基础上,北门社区荣获全国文化先进社区,被推荐参加全国文明社区的评选。2009年,大力开展和谐社区创建活动。继续抓好北门社区、马铺前社区、钟鼓楼社区、庐境园社区综合示范点建设,树立标榜,努力提升社区品牌意识。
  2010年,由北门社区分出部分居民小组成立真君山社区,街道共辖8个社区居委会(钟鼓楼、庐境园、马铺前、塔水桥、福星亭、北门、螺子山和真君山社区居委会)。2011年,各社区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深化共建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共同推进社区建设,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各共建单位大力支持、倾囊相助,找资金、找项目,共建单位到账帮扶资金65.5万元。各社区根据自身特点,围绕社区特色大力开展各类服务活动。2012年7月,街道专门聘请首都信息发展有限公司研发社会管理信息系统,构建街道、社区统一的社会管理信息平台,实施社区信息数字化管理。系统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手段,通过多渠道采集信息录入电脑,做到底数清、台账明、资料全,实现了数据共享、信息共用的动态管理模式,提升了为民服务效能,真正成为社区工作的好帮手、街道工作的好参谋,全力打造数字型社区。
  北门社区
  北门社区居民委员会成立于2001年1月,前身为1953年成立的北门居委会。2010年,拆分为北门社区居委会和真君山社区居委会。北门社区有居民8740户,居民2.1万人;辖区面积2平方千米,东至井冈山大桥西桥口,南临大桥西路,西接吉州大道,北靠庐陵文化生态园。2003年成立社区党支部,2004年成立社区党总支,2007年成立了全市首个社区基层党委。北门社区党委设6个支部,共有275名党员,其中党员义工80名。社区居委会办公地址在大桥西路8号。
  北门社区自2005年起,打造“双拥”特色社区。在街道党工委领导下,积极开展“双拥”活动。每年组织党员群众与市武警支队开展文体活动、联谊活动,欢送老兵退役仪式,关心军人的婚姻生活,为困难现役军人家属解决低保,协调驻军小孩入托、入学等问题。2010年1月,由于片区的重新划分,吉安武警支队划到真君山社区;北门社区在继续与吉安武警支队保持良好双拥关系时,转型打造“生态文化型”宜居社区。
  北门社区从成立至2012年上半年,获得了国家级荣誉3项,省级荣誉2项,市级荣誉5项,区级荣誉15项。其中,2005年荣获全国“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全国双拥工作领导小组、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民政部、解放军总政治部颁发);2006年被省、市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领导小组评为“省、市双拥先进单位”;2007年被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评为“江西省十大和谐社区”,吉安市示范社区;2008年荣获“全国文化先进社区”荣誉称号(中共中央宣传部、文明办、文化部、中国文联);2009年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国家体育总局颁发)。
  钟鼓楼社区
  钟鼓楼社区成立于2001年,属散居型社区。社区地处赣江之滨,东临沿江路,南至鹭洲路,西至北门路,北至韶山东路。社区居委会办公地址在道署坪7号。辖区面积1.1平方千米。2012年有15个居民小组,有居民2653户,人口8800余人。行政企事业单位30个,是中共吉安市委机关驻地。2007年7月成立了社区党委,下设4个支部,现有党员143人。
  在驻区单位的大力支持和辖区居民共同参与下,社区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宗旨,成立了老年活动中心、社区服务站、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社区文化站、慈善超市、中介机构、幼儿园、京剧社和体育辅导站等一批社区服务及文化活动场所,开展了以医疗保健、管道疏通、计生服务、职业介绍、再就业培训为主的服务项目,开通了服务热线,组建了自愿者队伍。
  社区把加强群众体育工作,作为做好新时期精神文明工作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发挥辖区资源优势,积极创建文体型社区。通过广泛宣传发动,成立了花剑、扇子舞、腰鼓队、跳绳和健身气功等各种群众性体育队伍,开辟了露天健身场所,添置了跑步机、臂力器、健腰器等健身器材,购置了棋牌、球类等体育设施,满足社区居民健身娱乐的需要。同时,制订好文体活动计划,共举办了五届社区全民健身运动会,每逢重大节假日,举办文艺晚会,丰富居民群众的业余生活。社区先后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江西省全民健身周活动先进单位、吉安市文明社区等荣誉称号。
  马铺前社区
  马铺前社区成立于2001年8月,地处吉州区城区北部。东起北门街路,南至韶山中路,西至井冈山大道,北至大桥西路。辖区总面积2.56平方千米。社区居委会办公地址在井冈山大道166号。下设30个居民小组,常住居民3646户,总人口11960人,其中党员123人,行政、企事业单位16家。
  社区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宗旨,以学习型社区为特色,建立了各种为民服务组织和文体娱乐队伍。在辖区单位、社区居民共同参与和支持下,着力建成一个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现代化社区。积极整合社区资源,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引入市场理念,与马铺前社区卫生医疗站、新概念家政服务公司、甘雨亭超市、丽华美发站、北门卫生所、金秋歌舞厅、井冈山律师事务所、红太阳食府等21家单位签订了为老服务协议,为社区老人提供日托照料、护理陪伴、代购代办、配餐送餐、理发、家政等服务。同时拓展法律维权、文化教育、体育健身、精神慰藉、医疗保健等专项服务。这些单位的参与,给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注入了新生力量。
  庐境园社区
  庐境园社区成立于2001年8月,辖区范围东至北门南路、南至鹭洲中路、西至井冈山大道、北至韶山中路,面积约1.5平方千米。社区居委会办公地址在安居路2号。辖区单位有14家;2012年有25个居民小组,常住居民3293户、10866人;其中171户贫困家庭计347人,已纳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月保障金额为66410元(含57名残疾人)。自2004年下半年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以来,已有521人退休人员转入社区管理。2007年7月10日成立了社区党委,社区党组织从几年前刚刚成立时的7名党员,扩大到现有社区党员245人。
  社区把建设“健康型社区”作为工作重点,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各项社会事业生机勃勃。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区居民,特别是针对老年人、妇女、儿童、慢性病人、残疾人、困难家庭的健康服务,社区开展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医疗、康复六位一体的健康服务。社区拥有各项便民利民设施,组建了多类志愿者服务队伍,建立了社区综治防范网络,初步形成了一个治安良好、生活便利、环境优美、人际关系和谐的以健康型为特色、以义务健康咨询为服务品牌的新型社区。充分利用辖区医疗服务功能齐全的优势,健全、规范健康制度,以“运动、健康、和谐”为主题,深入开展健康和谐家园创建活动。
  福星亭社区
  福星亭社区成立于2001年7月,社区居委会办公地址在长冈北路39号。辖区总面积约1.5平方千米,2012年,有居民户3100户,总人口10080人,下设28个居民小组,党员215名。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1435人,“五好”文明家庭869户。辖区内有各类企事业单位11家、下岗职工960余人、低保户127户、特困户6户、残疾人180人。通过三年共建,在以市人大为牵头单位的13家共建单位的大力帮扶下,社区办公用房已达到281平方米(现因吉安八中、区国资委、开发商开发已被拆除,新办公用房正在筹建中,面积294平方米)。社区居委会有专职干部5名。
  社区针对“老年人多、下岗职工多、党员多”的实际情况,开展了“为老年人献上一份爱心、送去一片深情、办好一件实事”等一系列尊老、敬老、爱老的活动。在重阳节期间,开展以敬老为主题的“四个一”活动(为一位80岁以上的老人过一个生日、举办一台文艺晚会、为企业退休人员及社区6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体检一次、举办一次健康知识讲座)。
  塔水桥社区
  塔水桥社区1995年成立,位于院校密集地段,是文化教育的中心,以状元桥闻名于吉安市。社区居委会办公地址在北门街142号。辖区面积1.44平方千米,东临赣江之滨,南至韶山东路,西至北门街,北至大桥西路。辖区内有吉安宾馆、吉安一中、吉安师范等13个单位。辖区共有15个居民小组,居民住户2926户,总人数10386人,具有“退休人员多、下岗失业人员多、‘两劳’回籍人员多、残疾人员多、精神病患者多”等特点,是北门街道人口最复杂、最密集的社区。2007年成立了社区党委,下设5个党支部,有党员253名。
  社区各项工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共驻共建,和谐共处”为宗旨,以社区党建为龙头,以社区共建为纽带,以居民满意为准则,不断加强居民自治,完善各项服务设施,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在开展“党旗耀社区、三城同创建、共驻共建”为主题的社区共建活动中,辖区共建单位帮扶社区完善设施,组建社区卫生、养老等各类社区社会组织,已初步形成“政府指导、群众参与、社区组织协同”的社会管理模式。2012年,经过帮扶单位大力支持,辖区有线电厂南区宿舍的环境发生了改变,一个面积为1000多平方米的文化休闲大广场展现在居民群众的面前,为社区居民群众提供了一个环境卫生干净整洁、路面平整的文化休闲活动场所。
  螺子山社区
  螺子山社区成立于2001年7月,社区居委会办公地址在宋家坊1号。辖区范围:东临赣江,南至吉新公路,西、北分别与长塘、樟山镇相邻,属典型的城乡结合型社区。辖区面积大约3.2平方千米。厂矿企业多,共有9个企事业单位和1个捕鱼村,吉州区工业园、庐陵文化生态园也坐落其中。居民居住分散,下岗职工多,社区总人口3837人,其中,居民367人,下岗职工2969人,享受低保209户358人,60岁以上老年人348人。2011年10月成立党委,共有党员105人。社区成立了社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社区福利救助委员会、社区治安综治委员会、社区文体科教委员会、社区医疗保健委员会、社区计划生育管理委员会,社区妇代会等组织机构,并组建了自愿者服务队伍5支。
  针对辖区下岗职工多,社区以“创业型”特色为中心,开展各种形式的帮扶工作,实现社区下岗职工就业率达95%以上。紧紧围绕“创建平安和谐社区”的目标,建立起规范整洁的社区服务办公室、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社区保障服务站、计生服务站、社区居民娱乐活动室、警务室等。社区将不断加强社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完善社区服务功能,以人为本,服务居民,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力争把社区建设成为服务完善、环境优美、生活便利、治安良好、人际关系和谐的和睦家园。
  真君山社区
  真君山社区成立于2010年1月,社区居委会办公地址在吉新大道5号。辖区范围:东至井冈山大道北,西至吉阳大道,南至吉州大道,北至吉安北大道。辖区单位有:市三医院、市技校、堆花酒业、市药监局、市人防办、市检察院、中国人寿、市武警支队、市地税局。小区有莱茵河畔、山水雅苑、水岸名都、穗华名郡、鹭洲府邸、汇鑫国际名城、江岸星城等楼盘。2012年,社区有3个党支部,居民住户1311户]人口4219人,其中,退休人员551人,下岗人员800人,党员112人,低保户125户。
  辖区内老年人和下岗人员偏多,中青年大多数出外务工,使得社区存在空巢老人居多的普遍现象。鉴于社区空巢和退休老人较多,社区与市第三人民医院举办多期义诊活动,并开展了老年人心理测试的研讨活动。社区为退休职工组建了两支跳舞队,经常举办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在这种文化氛围的影响下,堆花酒厂的职工们也于2012年组建了一支年轻的跳舞队,促进了社区的温馨和谐氛围。依托社区单位较多的特点,社区以武警支队为中心,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双拥活动,进一步促进了警民关系,2012年7月28日,社区组织辖区单位和街道领导一同到武警支队慰问官兵,加强了武警与地方单位的感情。社区有4个困难企业,下岗工人外出务工,使得社区的留守儿童较多,针对这个现象,社区于2012年“六一儿童节”携手辖区单位市地税局共同为留守儿童献上了关爱之情,联系区慈善会积极争取吉州区“留守儿童幸福家园”的公益项目,组织结对帮扶志愿者,让留守儿童获得更多的关爱。2012年,社区争取了街道综治说事室项目资金3万元建立社区的说事室,为居民提供了一方沟通的平台。
  第五节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街道始终坚持把综治工作放在压倒一切工作的位置上,列入街道党政班子的重要议事日程。2000年,在安全小区创建工作中,街道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扎实开展“创安”工作。采取“择优、择重、择高”的措施,狠抓典型“工程”建设。对各创建点进行分类指导,根据各小区的不同情况,开展各具特色的创建活动。庐境园住宅区,由于硬件设施好,树立“争创一流”的指导思想,与物业管理中心和第五公安派出所紧密配合,确定了高起点、高标准的“两高”目标。按照“集中精力、分段实施、步步稳扎、层层提高”的总体思路,创立了一个典型示范安全小区,并以典型促一般,以典型带一般,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八三四厂、市委大院等范围大,人口多,虽然硬件设施有差距,但通过努力,各项措施都得到了较好的落实,达到了安全小区标准。街道在创建中先后抓了庐境园、北门医院、庐陵纺织厂、八三四厂、吉安师范、西门口住宅六个具有代表性的小区创建,将其中的一些成功做法形成经验材料,及时下发到各创建点,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有效地促进了街道创安工作的全面开展。同时,转变管理模式,由原先的只管理创建达标变为达标前后都进行管理。街道专门制订了小区动态管理办法,由街道综治委每年考核一次,对因工作不负责任、管理松散等,视情节轻重给予黄牌警告,摘牌等处理。规定连续三次检查被黄牌警告者予以摘牌,发生重大案件导致群众安全感下降的予以摘牌,取消年终综治目标管理考核的评先资格。为加强管理,成立小区管理委员会及小区调委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庐境园安全小区还单独设立了一个居委会,落实楼栋长和单元长人选,确保责任到人。通过各方共同努力,安全小区的创建工作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共创建了安全小区35个,街道安全小区的人口覆盖面达到了65%以上,其中庐境园小区还荣获了省级安全小区的光荣称号,被列为全国青年文明社区创建示范点。
  2002年11月15日,北门街道综治委在吉安造纸厂召开了“石溪头区域治安整治工作现场协调会议”,对石溪头区域治安整治进行了部署。针对该区域地理位置比较偏僻、治安管理相对复杂的特点,在吉安造纸厂设立区域社区治安工作站和社区管理服务室。社区治安工作站由北门派出所明确1名干警负责该区域治安管理;社区管理服务室由螺子山社区居委会派工作人员为该区域内企业职工提供各种服务;服务室与治安工作站合署办公,固定每周一个工作日,具体工作日期提前一周公告。办公地点在造纸厂老干部活动中心,并由造纸厂提供办公用房和必要的办公设施。同时,建立区域内企业内保组织,强化企业内部管理,配备了1名内保人员,积极配合治安工作站干警开展治安管理工作,并组成义务巡防队,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治安巡防。
  2004年1月,街道综治委适时创办《综治通讯》,及时通报综治工作动态、推广典型经验、剖析一些带有普遍性和倾向性的案例、普及相关法律知识、综治常识等,为辖区各单位交流工作经验搭建一个平台。《综治通讯》在辖区各单位和关心综治工作人士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几年的共同努力,已成为一种指导性强、实用性突出的刊物,为开创街道综治工作新局面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006年,北门街道综治办被评为“全市十佳综治办”荣誉称号。2008年,开展对重点人员(邪教人员、“两劳”回籍人员、流动人口、外籍人员)的排查工作,并建档造册。落实了片警、计生、司法、社区主任相互协作的管理帮教模式,并登记造册。在辖区范围内,开展了创“安全楼院”、“治安模范单位”和“安全小区”的创建活动。
  2009年,街道在原维稳联动中心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综治、司法、公安、信访等维稳资源,组建和谐平安联创中心。办公面积由原来的一角增加至200平方米,另设有60平米和谐平安联创指挥中心,指挥中心内软硬件设备齐全,各类制度完善,安排了专人值班及各类事务受理台;还单独设有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排查、受理和处置街道辖区内各类矛盾纠纷、治安隐患,及时掌握全街道社会稳定动态,为街道党工委和街道办事处提供参考。中心围绕建立健全以基层司法所牵头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以公安派出所牵头的治安防控机制、以综治办牵头的信息处置和工作督查机制、以综治委负责的定岗定责和责任查究机制四大机制,进一步规范了值班务勤、首问责任、交办督办、定期定人定线路巡防等各项工作制度,建立起“区—街道—社区联通、街属单位”联动的和谐平安联创工作体系,实行矛盾纠纷联合排调,社会治安联合防控,安全隐患联合治理,和谐平安联合创建,为民服务联合开展。
  2010年,开展了学校周边环境整治工作,并签订学校周边环境安全责任状。开展了创建“无邪教社区”“无邪教学校”活动,在学生中树立了反邪教的观念。借助“三民三增”活动和“人口普查”工作,对辖区居民进行“大走访”工作,特别是向下岗人员、经济困难、遭受过财产侵害的居民了解社情民意,并对问题进行梳理。加大了人防物防力度,建立了10人的专职巡防队。辖区范围内探头数393个、自动报警器696个,花费金额640万。
  2011年,积极开展松散型小区整治管理工作。做好以赣新公寓为示范点的小区配套设施建设、改造工作,做好了人防、物防、技防,绿化、亮化、美化、硬化,得到了居民的大力支持和赞扬。2012年,成立了6个“社区说事室”,社区说事室工作以“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为根本,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重点,对社区居民提出的各类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和真情的沟通进行协调、调处、劝导、提醒和宣传,及时应对,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为有效预防和制止、治理违法犯罪、维护街道治安秩序,街道投入近30万元,在辖区内各生活小区、校园周边等重点部位安装22个监控探头,街道建立监控室,加强防控,以进一步提高居民公众安全感。
  第六节 劳动保障和民生工程
  2003年5月,北门街道成立劳动保障所,具体办理城镇居民失业证和再就业优惠证,在办理过程中,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了良好服务,使其享受到了政府的社保补贴和工商、税务免交工本费等优惠政策。2004年,增加小额贷款申请初审工作,为市、区两级下岗企业人员小额贷款35人次。
  2005年,企业退休人员移交社区管理,街道各社区共吸纳企业退休人员2506人。街道切实做好退休人员“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等服务工作,2006年,增加社保和下岗失业人员补贴工作,当年为下岗失业人员办理补贴3865人次,社保扩面为349人。2007年,增加劳动仲裁工作,调解农民工工资待遇2例,对15家单位是否有未成年人用工方面开展例行检查,当年北门街道被评为“省劳动保障平台建设达标单位”。2008年,增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作,为城镇居民办理医疗保险达9250人次。2009年,开展居民下乡知青返城工作,为居民办理知青返城125人次。
  2010年,开展下岗失业人员免费推荐培训工作,以培训促就业,对辖区内152名下岗失业人员进行失业登记、管理和服务。2011年,开展城镇居民小集体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工作,为城镇居民办理养老保险789人次,当年北门街道被评为全区唯一一个“全市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先进单位”。2012年,街道强化“人文社区、温馨家园”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要求,全市首创劳动就业社会保障街道、社区集中办公模式,全力打造组织健全、覆盖广泛、充满活力、服务高效,党和政府满意、人民群众信赖的民生服务窗口,实现了社区和街道办公一体化、服务“一站式”,直接为居民群众提供失业登记、就业服务、社保补贴、小额贷款、协助工业园区招工、城镇居民医保续保、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劳动维权、服务优先、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等20多项具体业务的服务,制作了公示牌悬挂上墙,及时公示辖区服务平面及“一站式”服务流程图,印制了各项业务告知小折页等,系统宣传各项业务受理条件、申请材料、办事流程等,方便群众办事阅知,真正做到不让群众“多跑路”。开设了创业指导室,举办两次免费培训班,培训人数250人次。办理《就业失业登记证》22560人,收集招工信息2800多条。推荐发放小额贷款770万,创街道历史新高,提前完成全年的工作任务。
  第七节 社会事务
  街道民政所负责各项民政工作的落实,承办最低生活保障、大病救助、殡葬改革、救灾助残、优待抚恤工作、老龄、福利彩票等工作。
  低保工作
  2003年开始城市低保工作,按人均每月不低于120元标准进行补差。2010年开始实行低保听证制度,在当年的城乡低保资金专项治理中,对原有的1038户低保户进行低保听证,清退了37户因家庭收入提高的低保户,对68户低保户进行了调减,调减总资金11000余元,对存在实际困难的6户低保户进行了调增,调增总资金480元。2011年8月,开始推行城市低保三级联审制度,组建由辖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退休党员干部、居民代表、低保户代表构成的30人以上的听证人员库,每次听证会人员由街道随机抽取听证人员库成员8名、社区居委会主任1名、社区居委会低保专干1名、低保义务监督员1名及街道民政所2名、区社会救助局2名,共15人组成,同意票数达到2/3以上者通过听证。2011年举办听证会4次,对129户低保新申报人员进行三级听证,其中33户未能通过听证。2012年,人均补差标准提高至370元。当年举办低保听证会9次,对226户低保新申报人员进行三级听证,其中65户未能通过听证。街道2012年低保户1386户2385人,其中常补45户、非常补1329户、特困31户,全年平均月发放低保金约54万元,新增低保户159户224人,增加资金48830元;取消194户218人,减少资金47590元。2012年底有低保户1370户,月发放低保金约53万元。
  医疗救助
  2005年,开始城市低保户医疗救助申报工作,当年救助20人,救助金额7.7万元。2006年救助12人,金额3.9万元。2007年,增加城市低保边缘户医疗救助申报工作,救助19人,发放医疗救助金6.1万元。2008年救助125人次,救助金额39.3万元。2009年,救助134人次,救助金额54.8万元。2010年救助142人次,救助金额65万元;2011年,救助151人次,救助金额100万元。2012年,救助240人次,救助金额112万元。
  老龄工作
  2009年8月,开始增加90周岁以上高龄补贴申报工作,为71位老人发放了高龄补贴。2012年7月开始增加80周岁至89周岁高龄补贴申报工作,对95位90周岁以上和747位80周岁以上90周岁以下的老人进行了认证。
  救灾救济
  2008年初,发生特大冰冻灾害,街道给低保户和困难户发放了防寒抗冻救灾物资,共计大米600余袋,食用油100壶,棉被36床,棉衣15件;同年,在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组织居民开展各类抗震救灾募捐活动,共筹集捐款3万余元,街道机关干部职工组织捐款上万元,冬衣裤20套。2010年发生洪涝灾害,街道给163名受灾群众发放了救灾物资,共计方便面978袋,饼干978筒,饮用水978瓶,棉被46床,保证了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第八节 党建
  2000~2002年,街道成立党工委委员党建工作联系点,加强党工委对党支部工作的指导,大力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三讲”理论学习教育,健全学习制度和民主生活会制度,加强党员教育管理。2003年,以“树立一个好形象,建设一个好班子,培养一批好干部”作为组织建设重点,进一步增强宗旨意识,提升服务质量。2004~2006年,通过开展“三凝聚”街道好班子建设、创建“学习型”机关、实施“四合一”党建工程,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切实加强组织建设,提高干部队伍素质。
  2007年,积极探索“两新”中好党组织建设方式和活动方式,在社区大力发展居民、中介组织、个体工商户党员。由于企业离退休、下岗党员按属地管理,社区党员人数骤增,结构也越来越复杂。北门街道党工委所属的7个社区中,北门、钟鼓楼、庐境园、福星亭、塔水桥5个社区的党员人数均已超过100人。社区党员从原来由离退休党员组成的单一结构,变为由离退休党员、下岗失业党员、流动党员、大中专毕业生党员等各类党员组成的复合结构。社区党建工作压力增大,原有党组织力量难以完成党员教育管理的工作。为进一步加强社区党建工作,根据《党章》规定,当年6月,经区委批准,北门社区率先在吉州区成立首个社区党委。同年,钟鼓楼、庐境园、福星亭、塔水桥4个社区相继成立社区党委。2008年,开展社区党员义工服务活动,进一步健全和落实社区党建联席会制度。冰冻雨雪灾害期间,辖区党员共交纳特殊党费24155.5元。2009年,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街道党工委积极走进联系点,指导学习实践活动,抓点带面。各党组织负责人带头动员宣讲,带头学习讨论,加强宣传,倾听民声,开展“三问”(问忧于民、问需于民、问困于民)活动,以发函给辖区单位和居民群众、走访招商企业等形式,收集意见建议。先后召开座谈会10余次,访谈党员群众230余人,完成调研报告10篇,较全面地掌握了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党的建设、党员干部思想状况等方面的情况,形成了一批有思路、有见地的调研报告。
  2010年,在开展“三民三增”活动中,为辖区居民解决了一大批实际问题,深受群众好评。大力实施“三项创建”、“四合一”党建工程,各社区党员义工服务队平均每月在辖区组织一次以上服务居民的活动。开展支援玉树灾区捐款活动,党员干部以缴纳特殊党费的形式,上缴特殊党费3830元。2011年,围绕服务发展,促进和谐这一主题,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通过宣传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引导广大党员以先进典型为榜样,争做优秀共产党员,形成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2012年,街道根据党员分布、小区结构,结合社区网格化管理,在城市住宅小区里建立党支部、在楼栋里设立党小组。楼栋党小组党员数在3~12名之间,党员较多的楼栋,单独组建党小组;党员太少的楼栋,由相邻楼栋联合成立党小组,街道共建立住宅小区党支部32个,楼栋党小组213个。党组织的灵活设置,有效把社区党组织延伸到每个小区、每栋楼房,实现党组织全覆盖,将党的工作延伸到每户居民。
  第九节 城市管理
  北门街道城市管理办公室、北门街道城管成立于1998年4月。当时办公室设主任1名(副科级),副主任3名,办公室成员8名;城管中队设队长1名,成员10名,全面负责辖区范围内的环境卫生、市容市貌、交通秩序、公共秩序以及市民行为规范等事项的监督、协调、管理。
  2000年4月,成立北门街道环卫所,原市环卫处人员划转18人,主要负责辖区范围内除井冈山大道、吉州大道以外的道路、小街小巷的清扫保洁、“门前三包”及板车摇铃的垃圾收集;辖区范围内的单位、门店及居民住户的垃圾(包括袋装垃圾)的收运。辖区各单位、各居委会签订了创卫工作责任书,单位庭院垃圾袋装率达98%,居民住户垃圾袋装率达90%。2001年2月,制定了《北门片区各单位城管工作考评细则》,积极推行城管工作目标责任制,明确街道城管办、城管中队、街道环卫所、城管服务中心等部门的职责以及各社区居委会的城管工作职责。2002年,策应市政府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建设滨江花园城市的要求,制定了《北门街道关于加强城市管理工作的意见》、《北门街道市容环境综合整治考评办法》等,认真落实“门前三包”“一、三、五、六”工程(一冲、三扫、五盆花、六禁止),做好小街小巷清扫保洁和垃圾袋装工作。2003年,为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年,开展了“市容环境整治月活动”。积极开展城市绿化及道路硬化工作。当年辖区单位庭院新增园林绿化面积21000平方米;硬化小巷80条,硬化面积68936平方米,硬化率达到95.7%。2004年,主要健全街道城管工作网络,建立街道城市管理长效工作机制,建立城管工作每月通报制度。2005年,开展“城市管理年活动”,推进各项市容市貌和环境卫生专项整治活动及社区“四个一”创建活动。
  2006年,按照《吉安市城市容貌标准》和市城管委“六项”综合整治要求,制定《北门街道2006年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方案》。2007年,制定《北门街道清扫保洁服务管理工作方案》,将小街小巷清扫保洁工作和居民生活垃圾袋装工作下放到各社区,实行属地管理。2008年,配合吉安市“三城同创”,成立了北门街道创建全省文明城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一系列工作计划和方案。2009年,继续开展“三城同创”工作。
  2010年,开展“创建森林城市”活动,以辖区单位为重点,开展立体绿化建设和小街小巷、住宅小区环境卫生检查评比活动。2011年,调整了街道环境卫生服务管理具体办法,即将街道直接管理的小街小巷清扫保洁工作和居民生活垃圾袋装清运工作分解下放到各社区居委会具体管理,建立了街道城管工作人员挂点工作制度、市容环境卫生工作监督检查制度。2012年,开展“清污治乱拆违专项整治”行动,全年共拆除各类违章搭建物500多个,清理占用公共绿地、场地种菜面积近万平方米,清运占用公共场地、楼道堆放的杂物、建筑装修垃圾等300余车,清除垃圾广告5000余条,清理化粪池15处。街道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为每位垃圾清运员购买了2份职工保险,提升了清运员的工作积极性。按照“铺平百姓门前路、点亮百姓门前灯,疏通小区下水道,连接城市绿化带”要求,加大辖区内无物业住宅小区的综合整治,先后完成柴油机厂职工宿舍、赣新公寓、白鹭园、曲轴连杆厂职工宿舍、西门口小区、市中小企业局、区百货公司、市行业协会、外贸职工宿舍、八三四厂南区职工宿舍等12处无物业管理小区的综合改造,当年底投入100万元着手改造原麻纺厂住宅小区。通过综合整治,居民住宅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偷盗现象减少了,居民安全感和幸福感增强了。
  第十节 服务平台建设
  2000年下半年,北门街道社区服务中心成立,实行以服务养服务,无偿、低偿和有偿服务相结合,为辖区群众提供价廉质优的服务。中心设有民政、城管、计生、司法、综治、劳动保障等8个服务窗口,工作人员31名,为群众提供民政、优抚、低保、助残、城市卫生管理、法律咨询、劳动就业、社会治安、计划生育、垃圾袋装、老年服务等各项服务。中心下设7个服务站,开展家庭装修、钟点工保姆、送水、医疗保健、个体门诊、中介等多项服务。中心还定期组织社区自愿者上门义务为群众服务,定期为老年人提供免费保健服务,定期开展卫生健康知识教育宣传。
  2007年7月,北门街道社区服务设施建设项目通过审批。该项目以“一个中心,四个站点”为建设基础(一个中心为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四个站点分别为福星亭社区、马铺前社区、庐境园社区、钟鼓楼社区),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形成覆盖全街道的社区服务体系,便于指导和协调各社区的工作,为居民群众提供多方面、多层次的服务。街道及各社区服务中心建筑总面积1800平方米,其中: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四个社区服务站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项目总投资399万元,资金由中央和地方配套解决。
  2008~2010年,按照社区服务三级网络建设标准,从基础设施、办公服务设备、制度建设、组织机构、服务内容等方面入手,抓好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站建设,进一步规范社区劳动保障、民政、计生等服务体系,为居民提供一站式快速便捷的服务。大力实施“为民便民工程”,推进社区服务人本化。
  2011年,大力开展以“人文社区、温馨家园”为主题,全力打造街道文化活动中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就业创业服务中心、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平安联创中心、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社区早教托幼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八大中心,逐步完善了创业、养老、托幼、卫生、文化、健身等社区功能。
  2012年,街道投资150余万元,在庐陵文化生态园环湖路南端庐纺小区门面打造一个总建筑面积555平方米,室外活动场地面积840平方米、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文化活动中心,免费向居民开放,成为社区群众文化娱乐、团队活动、信息交流的重要阵地。中心毗邻吉安庐陵生态园,功能齐全,环境优雅。中心设有“百姓舞台”、电子阅览室、图书和报刊阅览室、舞蹈练功室、京剧社、摄影协会、诗词书法社等。2012年12月11日,市委书记王萍在视察街道文化中心时,对北门街道对接庐陵生态园建设,为居民打造一个环境高雅、功能完善、高品位的文化设施的做法予以充分肯定。
  街道搭台、协会唱戏。街道文化活动中心在招聘管理员进行专门管理服务,向居民免费开放的同时,积极引进状元桥诗词书画社、区摄影家协会、街道老年体协拳剑队、堆花韵艺术团、庐陵钟鼓楼京剧社5个文体类社会组织进驻。各文体类社会组织以文艺骨干为核心,以街道文化活动中心为平台,积极引领、培训、组织居民群众开展活动,参与面广,活动不断,氛围浓厚,丰富社区群众文化,提高居民幸福指数。
  公共电子阅览室通过打造一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络平台,进一步提升了辖区居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阅览室摆放有4000多册图书、8台电脑,并专门配备1名文化管理员,优雅的阅读环境,为居民群众提供免费、健康、便捷的网络文化服务。
  区摄影家协会组织会员、社区居民摄影爱好者深入城乡社区、古村采风,举办讲座。开辟室外摄影艺术长廊、室内摄影艺术作品展示厅,展示辖区开展“人文社区、温馨家园”创建成果和城市风光;举办古村古韵画风情摄影作品展,先后在人民广场、庐陵文化生态园、区行政中心、吉安二中、石阳小学、钓源古村巡回展出,接待了上万人次观展。在江西省第二届摄影艺术展、第五届青年艺术展中,有十余幅作品获优秀作品奖。
  状元桥诗词书画社是一个集书法、绘画、诗词等为一体的艺术社团,目前有40多位诗词书画爱好者组成。书画社立足传承与弘扬庐陵文化,通过组织社员诗词创作,挥毫泼墨,创作时代气息浓郁、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的精品画力作,成功在中心举办一系列书画作品展,受到居民群众的青睐,成为人文社区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堆花韵艺术团发挥文艺骨干文艺专长,在各种文体活动中宣传党的声音,让社区群众享受视听盛宴,成为社区文化表演的火车头。在2012年全区“喜迎十八大”社区文化艺术节等重大活动中,由堆花韵艺术团文艺骨干精心编排的节目在活动中频频亮相,并获得4个最佳节目奖。
  庐陵钟鼓楼京剧社目前有理事会理事6人,社员30余人,由吉安市民政局批准挂牌。京剧社通过吸收原吉安市京剧团成员,定期组织京剧戏迷开展活动,极大丰富了京剧戏迷爱好者及广大老年朋友的业余文化生活。
  2012年,街道累计投资150多万元,经过改扩建600平方米的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实行综治、劳动保障、民政优抚、法律服务、城市管理等科室部门集中办公,并设立了社区专用窗口,实行窗口一站式一条龙服务,改变了过去居民办事要往返街道与社区几趟才能办完事情的状况。与此同时,街道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充分整合资源,建设帝景湾居家养老中心、海天托幼早教中心、钟鼓楼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北门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通过实施一个个贴近居民生活的项目、解决一件件关乎居民利益的实事,进一步提升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层次,促进了社区环境更文明、社区关系更融洽。
  第六章 白塘街道
  白塘街道地处吉州区城乡结合部,北与樟山镇接壤,南至古南塔,东至赣江边,西与兴桥镇交界。境内北有真君山,海拔135米;东北部有骡子山,海拔142米,螺湖水蜿蜒其境,自西向东经螺湖桥注入赣江。所处地理位置为北纬27º13′,东经114º4′。汛期,高丰、石溪头、江子头等村临赣江边,易受外水所淹;城上、吉南、白塘、五里等村易内涝。旱期,白塘、吉南、五里易干旱。偶有冰冻、风暴、冰雹灾害。境内林地种植湿地松、马尾松、茶树等。
  白塘街道地理位置优越,南西北三面环抱吉州城区,交通便利,民风淳朴。2001年12月白塘撤乡改为街道,仍实行乡镇管理体制。多年来,街道办事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街道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稳健的增长态势。2004年,年财政收入突破1000万元大关,成为吉州区首个年财政收入过千万的乡镇街道。从2009年开始,一直是全市二十强乡镇。2011年,成为全区首个过亿元的乡镇街道。
  随着吉州城区框架不断拉大,白塘街道许多村的土地被大量征用,2012年街道人均耕地不足0.3亩。为适应新形势下的农业经济转型,从2004年开始,街道整合城上、吉南、白塘等村有限的连片耕地,成立蔬菜协会。协会打造无公害蔬菜基地,引进优良品种,推出以辣椒、豆角、茄子等为主的吊挂类无公害蔬菜。该基地蔬菜2008年顺利通过省级“无公害蔬菜”检测,获江西省“无公害蔬菜”证书,打响了白塘街道的蔬菜品牌。随着吉南、城上两村近千亩蔬菜基地的辐射作用日益显现,街道其他村组蔬菜产业也逐步向精细化、集约化转变。
  该街道处于拉大城市框架范围,承接大量的市、区重点项目拆迁征地工作。庐陵文化生态园建设项目、马铺前棚户区改造、井冈山大道二期建设、古后河绿廊改造建设工程等一个个关系到全市环境面貌、发展态势的重点项目相继落户白塘。2000年来,白塘街道共征用耕地、林地、宅基地等各类土地410多公顷,拆迁面积20多万平方米,为吉安市的城市建设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全街96%以上的农民成为失地农民。2006年,该街道在螺川村率先实行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2011年11月11日,白塘街道在吉州区正丙角农民公寓旁建设面积为6200平方米的白塘街道失地农民服务中心。中心设有便民服务中心、失地农民培训中心,计生服务中心,文体活动中心、党员活动中心,党员教育中心等多个便民服务场所。街道12个行政村也在中心开设服务窗口。
  街道先后荣获吉安市五民乡镇先进党委、江西省老年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吉安市文明单位、吉安市基层党管武装先进单位、吉安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先进乡镇、吉安市五民乡镇党委等多项殊荣。
  第一节 建置区划与资源
  建置区划
  白塘街道位于吉安市中心城区吉州区周边,1985年青塘人民公社与白塘人民公社合并为白塘乡政府,2001年,更名为白塘街道办事处,仍按乡镇管理。全街面积约1200公顷,2012年辖区共有人口21129人,其中农业人口13259人;辖12个行政村(城上、吉南、高丰、广丰、年丰、先锋、五里、螺川、白塘、北门、江子头、石溪头)、54个自然村,耕地面积为182公顷,林地面积为20.1公顷。北门、先锋、年丰、广丰等多个村委会先后融入市中心。街道距市中心最远的石溪头、城上等村距市中心仅5千米,与禾埠乡、长塘镇、兴桥镇、樟山镇为邻。2011年11月11日,白塘街道办事处从阳明西路33号迁至正丙角农民公寓旁白塘街道失地农民服务中心内。街道党委下设25个党支部,共有党员497人。街道办事处下设八个站所(队),分别是文化站、城管中队、街村建设管理站、社会事务综合管理站、农业综合服务站、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站、劳动保障事务所、水土保持站。街道党委、办事处共有工作人员95人,其中,机关行政工作人员33人,站、办、所、队工作人员62人(有退休人员26人)。
  资源
  农业资源 全街道2000年耕地面积530公顷。由于城市扩展,重点项目实施,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到2012年耕地面积仅204.13公顷。其中,北门、先锋、高丰、江子头等4个村基本上没有耕地,年丰、螺川二村只有很少耕地,城上、吉南二村耕地多一点。农业种植以蔬菜为主,兼种水稻、菌菇等。城上村、吉南村联合建成98公顷的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种植茄子、丝瓜、苦瓜、豆角等蔬菜作物,并成立吉州区峥嵘蔬菜合作社,辐射周边乡村,带动农户200多户,整个基地发展规模14公顷。城上村建成6.7公顷莲藕种植基地和一个菌菇种植专业合作社。
  全街小规模饲养生猪、肉牛和家禽等。2011年出栏生猪9780头,出栏肉牛165头,出笼商品鸡、鸭共35910羽,禽蛋产量1.44万千克。
  林业资源 境内林地面积20.1公顷,种植湿地松、马尾松、茶树等。2008年,全省“一大四小”工作,该街道共完成植树造林180多公顷,共投入20余万元,实施退耕还林工作,由街道与农户签订合同,保障每亩补助金额不低于90元。
  水资源 白塘街道境内有一条小溪名叫螺湖河,自西向东流经城上、吉南、螺川、北门、高丰等村,流入赣江,全长约9千米。辖区内原有3座小(二)型水库,分别是长水塘水库、江子头水库和库背垅水库。随着吉安城区框架拉大,库背垅水库于2002年被征用,江子头水库于2006年被征用。从2000年开始,该街道在城上村委会城上自然村率先实施人畜饮水安全工程。2008年10月19日,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用4分多钟播发白塘街道吉南村一位普通村民毛德生和家中水桶的故事。年过半百的普通村民毛德生和村民们用政府补贴的2000元钱连接城市管网,用上自来水,彻底解决了农民饮水安全问题。截至2012年,全街道所有村民都告别了生活用水肩挑手提的方式,用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
  第二节 人口与计划生育
  人口
  2010年11月1日0时,准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街道分为12个普查区,此次普查结果为,全街道常住人口(不含户口在本地,外出半年以上人口)总数为21129人,占吉州区人口总数的5%。其中,人口最多的是螺川村委会,总数为1690人;人口最少的是石溪头村委会,总数458人。人口在1000人以下的村委会有:年丰、石溪头、白塘、城上、江子头。乡村人口为13259人,占总人口数的63%;城镇人口7870人,占总人口数的37%。
  计划生育
  白塘街道处于吉州区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较多,情况比较复杂,计划生育工作形势比较严峻。街道办事处创新工作方法,工作考核5年排名全区第一。
  2000~2004年,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重点建设计生干部队伍,完善规范计生各项软件资料。采取平时工作和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法,提高队伍的业务素质和能力。2003年,开始落实新出台的知情选择政策。
  2005~2010年,完善计划生育各项利益导向机制,引导群众自觉地执行计划生育。其间,0~6周岁独生子女健康保险100%参保;严格落实独生子女、二女户家庭子女中考加分优惠政策,办理50例;办理农村二女户养老保险47例,加大优惠力度,养老保险金从1000元提高至3000元,并一次性奖励5000元;还主动协调民政部门,办理二女户享受农村低保61例,以解除计生对象的后顾之忧。2009年,随着“六清理、六落实”(六清理:清理两项手术欠账情况、清理人口出生漏报情况、清理社会抚养费征收情况、清理计划外怀孕情况、清理流动人口管理情况、清理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人工终止妊娠行为情况;六落实:环孕检遗留情况落实、长效节育措施落实、补救措施落实、社会抚养费征收到位落实、党员干部违反计划生育查处落实、人口出生统计落实)政策出台,街道整合区直各部门的力量对全街道的计划生育对象进行大清理。2009年5月开始,严格落实新修订的《江西省人口和计划生育条例》,取消一胎生育证和间隔年限规定。
  2011~2012年,以加大依法行政力度,以查处“两非”为主线,在全区首先开展依法行政试点。之前,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非医学需要的选择性人工终止妊娠现象比较多,导致男女比例失调。为此,该街道严格控制性别比并严厉查处“两非”行为,一经发现,对非法行医的医生取消医师资格证并罚款2万元;对当事人取消再生一胎生育证,若再生,视为计划外生育,并严格征收社会扶养费。加强与法院的联系,由以前的粗暴执法变成走法律程序,加大社会抚养费的征收力度,又确保无恶性案件的发生。经区计生委推荐,2012年白塘街道申报全省依法行政示范点工作单位。同年,结合新农村建设,在石溪头村创建生育文化广场、生育文化大院、生育文化长廊等多种形式的宣传载体。11月,在全市计生流动现场会上,市计生委带领各县(市、区)计生委主要领导到石溪头村参观。
  第三节 经济建设
  街道一直以招商引资为主抓手,以筑巢引凤为主思路,建设白塘自己的发展平台,一个个投资大、技术含量高的大型企业为白塘街道发展注入动力。街道还紧紧围绕“全力支持市区重点工程建设、奋力争取街村经济更大发展”这一主题,以项目壮大经济实力,以项目提升发展后劲,发展集体经济,提高村民生产生活水平。
  2001年,白塘街道财政收入433.3万元。至2004年,财政收入突破1000万元大关,成为吉州区首个年财政收入过千万的乡镇街道。2007年,财政收入突破2000万元。2011年,财政收入达1.13亿元,街道又成为全区首个财政收入过亿元的乡镇街道。2012年,又增至1.46亿元。
  财政
  2002年、2003年,农业税占财政收入的半壁江山。2004年,开始减半征收农业税。2005年,全面取消农业税。这两年财政收入略有下降。2006年,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特别是2007~2012年的财政收入增长更快,增长了586.5%。
  2004年,开始发放粮食补贴,补贴标准30元/亩,补贴标准逐年增长。2012年,补贴标准提高到188元/亩。
  招商引资
  白塘街道以主攻工业为主战略,以“亲商、安商、富商”为总抓手,充分利用自身区位优势,整合社会资源,多渠道、多形式引进项目。
  2000~2005年,引进江西都得利车轮开发有限公司、吉安市吉州区宏盛电子、吉安市年丰电线厂、吉安市东开工程塑料厂、北海宾馆、吉安天华建筑公司、高丰砂石公司等项目。
  2005~2009年,引进中兴摩比天线有限公司、吉安市四方圆商贸广场开发有限公司、吉安千秋实业有限公司、吉安市吉州区金庐陵饭庄、吉安市友信金属有限公司、赣江宾馆、吉安市金诺工程塑料有限公司、江西兴方实业有限公司、吉安林华金属有限公司、吉安天景园林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吉安市金逸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吉安市凯震建材装饰有限公司、江西金业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等项目。吉安千秋实业占地2.8公顷,生产预应力管桩、建筑、金属材料,总投资1.2亿元,年工业总产值7000万元,实现税收200万元。江西摩比天线有限公司从事移动通讯设备生产,各项业绩雄居国内行列,厂区占地13.33公顷,中兴科技园区建成后,产值达4亿元人民币。
  2010年,引进江西住友电装有限公司、新加坡兆暻财团、吉安市环球物流有限公司、江西百联皮业科技有限公司、吉安天成博金大酒店、江西雪松天然药用油有限公司、大汉松骨足疗会所、全友汽车健康生活馆、吉安威陆汽车服务有限公司等项目。获得2010年度招商引资先进单位称号。江西住友电装有限公司是世界500强项目,日本住友电装报告是世界三大线束生产商汇,总投资5000万美元,产品为丰田、本田等世界知名汽车车用线缆。达产达标后,产值达8000万美元。新加坡兆暻财团是一家外商独资企业。项目占地15.33公顷。一期投资1亿元生产太阳能光伏电子,可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亿元,上缴税款400万元,二期投资地暖环保项目。
  2011年,引进平成实业(吉安)有限公司、吉安珠江村镇银行、吉安市丰太物流有限公司、吉安市小巨人物流有限公司、吉安市凯杰瑞商贸有限公司等项目。平成实业(吉安)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玩具的日资企业,占地0.34公顷,有3幢厂房,1幢综合楼,产品全部出口,年销售收入2000多万元,当年上缴税款200多万元。
  2012年,引进吉安市信创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吉安市鑫隆家具有限公司、吉安市锦湖大酒店有限公司、吉安市华泰服饰有限公司、江西昌荣消防工程有限公司、江西吉星消防检测有限公司、江西金旺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京城8号餐饮有限公司。吉安市信创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是省金融办批准设立,注册资本1亿元人民币的金融企业,在吉州区经济和金融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公司年营业收入1600多万元,当年,上缴税款320多万元。
  白塘街道村级经济快速发展,村民收入稳步提高,农民共享发展成果。2001年,北门村委会兴建的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的“北海大厦”落成,先锋村委会兴建的建筑面积3250平方米的“海阔天空”大楼落成。2003年,白塘街道与北门村委会、年丰村委会在工业园区合股购地15.41公顷创建白塘创业园,并于2008年年底建成3栋面积达11000平方米的高标准厂房。同年,由街道办事处牵头,螺川、年丰、白塘、吉南村委会以村级预留发展用地入股的形式组建了吉安市四方圆商贸广场有限公司,创建了全区首个村级发展预留地项目——四方圆建材家居广场。该广场地处吉州大道旁,广场外街宽路广,内部道路四通八达,人车分流。行业商铺采用渐进深宽展示最佳店面形式,布置有丰富的导示系统。货物仓储采用6.6米层高设计,可自由分隔,形成自如的货物仓储空间。四方园建材家居广场集交易、展示、仓储等多功能于一身,提倡“一站式”服务的先进消费理念。一经投入商业运营,立刻受到众多建材业商家的青睐,成为引领吉安建材商业的专业市场。
  2004年,年丰村集合村民闲散资金,以村民入股的形式筹集资金300万元在吉州区工业园区内购地0.87公顷,建成7000平方米的厂房。2008年,年丰村委会的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的“锦江之星”大厦落成;石溪头村委会以同样的形式集资124万元在工业园区内购地2.27公顷,建设5000平方米的厂房。为解决失地农民的出路,2011年,街道企业办与北门等三个村委会联合组建欣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建设现代化厂房32000多平方米。引进日资企业平成玩具租赁进驻,既强大了集体经济,又给农民一个持续的保障。
  村级经济收入。2001年,先锋村委会实现村级经济收入过100万元的目标。2008年达到140万元。同年,年丰村委会村级经济收入116万元,成为白塘街道第二个村级经济收入过百万的村。
  发展离不开村民,成果与村民共享。2000年,先锋村委会建成全区首个村办老年公寓。2006年,建成444套住房的农民小康住宅区。从2008年起,该村委会每年为18岁以下村民发放240元补助,为18~59岁村民发放420元补助。在国家尚未实施免除九年制义务教育学费时,该村2003年就率先给村民报销九年制义务教育学费,村委会每年用于民生工程的经费达80多万元。
  第四节 美丽乡村建设
  白塘街道因地处中心城区周边,辖区人居环境建设工作尤为重要。2006年开始,街道推行新农村试点村建设工作;2010年开始在全街范围内开展“文明生态村庄”和“文明和谐家庭”创建工作;2011年开始贯彻区委、区政府工作理念,开展“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创建工作。通过多年的建设,该街道不仅经济发展成效显著,而且人居环境大大改善。全街有9个自然村开展了新农村试点工作,12个行政村全部通上了水泥路,通水、通电、通有线电视率均达到了100%。其中石溪头村和童家村2008年被列为吉安市新农村建设综合示范点,以更高标准开展新农村建设。2012年,对江子头村房屋进行庐陵风格立面改造,提升村庄品位。
  城上村委会城上村
  位于吉州区西端。全村人口139人,农户44户,党员3人,耕地面积11.8公顷。该村2006年:建设新农村,共拆除各种被放弃使用、无人居住的破旧房20余栋,面积3000平方米;投资40万元新修主干道路0.6千米,环村公路1.6千米,巷道0.82千米,沟渠0.69千米,下水道2千米;投资3万元兴建花坛8座,休闲场地3处,新增绿化面积700平方米,植树近1万株;完成改水44户,改厕30户。2008年该村荣获“全省最优美村庄”称号。
  石溪头村
  位于市郊东北部,井冈山大桥下游10千米处,全村4个村民小组集中1个自然村,共136户、458人。2006年,开始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2008年,转为吉安市新农村建设综合示范点。全村实现100%通电话、有线电视和自来水;100%完成改厕,并建面积30平方米的水冲式公厕一个。硬化进村及村内主干道近4千米,硬化巷道1.73千米。修建1052.6余米的地下水道和沟渠,安装19盏太阳能路灯。建设占地面积近400平方米的健身广场,在村口新建标志性村景牌坊,建篮球场和乒乓球场各一个。新建村综合大楼(占地面积150平方米),内设有村部、便民服务中心、农家书屋、计生室、综治室、调解室、党员活动室等多个场所,集村两委办公、便民服务于一身。建1所面积约60平方米的村卫生室,并配有卫生技术人员。开展农村清洁工程,修建9个分类垃圾池,新建1个垃圾焚烧炉、1个可回收垃圾贮藏室和1个垃圾晾晒场;为每户村民配备3个分类垃圾桶,聘请3名专业保洁员每日两次定时收集、清运村民门口垃圾桶内的垃圾,运至垃圾焚烧炉统一处理。新建4排共27栋连体别墅,并整合别墅新区旁边2.24公顷自留地,打造成1个无公害蔬菜和葡萄种植基地。结合“一大四小”工程,开展大量绿化、美化工作,平整空地3200平方米,种植樟树、桂花等名贵树木500多棵、各类树木1万多株。新建滨江休闲广场1处,占地面积1.21公顷,有1个小型的休闲广场和近800米的游步道,栽种树木花卉1200多棵。该村2010年荣获江西省第二届“文明村镇”、吉安市新农村建设综合示范点创建工作“先进村”等荣誉称号;2011年,荣获全省“精品社区”荣誉称号。
  童家自然村
  隶属螺川村委会,有45户177人,为支援吉州区城市建设,老村已全部征用。2010年开始,全村拆迁至政府规划地点建连体别墅型新村,别墅户型、村内环境、道路已由政府统一规划并建成。共硬化道路2600多米,绿化面积1800多平方米。新村内已建成8栋共32户农民别墅;水、电都已连接城市管网,改厕完成100%,新建农民活动场所2000多平方米。
  上青塘自然村
  隶属年丰村委会,有农户85户、承租户125户,居住人口共有416人。2012年,经过一年的建设,全村完成房屋立面改造3800平方米,路面硬化200平方米,吸水砖铺设212平方米,下水道改造185米,电缆埋设104米,立杆灯3盏,检查井10口;各家各户配备一套垃圾桶,设流动垃圾箱8个。新农村建设总投资共计55万余元,人居环境焕然一新。
  江子头村
  位于吉州城北新区,全村有3个村民小组,206户,665人。2011年11月,因其临近吉安市庐陵文化生态园,为积极策应生态园建设,吉州区委、区政府对江子头村中的历史文化古建筑进行梳理,通过整合、完善、再生的规划设计,并着手开展江子头村房屋立面改造。该项目分两期实施,一期先行对江子头村延井冈山大道的临街房屋按庐陵建筑风格进行改造及人行道景观配套建设,二期将整个江子头村按照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精心改造,整个改造工程设计概算投资6700万元。至2012年,该村改造项目的一期建设已近尾声。全村立面改造临街房屋26栋,改造面积9000平方米;完成临街强、弱电地下埋设500米以及供水主管和支管改造;完成绿化种植面积3000平方米,种植迎春花、爬山虎等多种苗木;完成市政景观设施、钢结构红色廊架8座,人行道铺装面积4900平方米,完成建设部分投资约900万元。
  第五节 社会管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街道各项社会管理工作也开始转型。街道办事处先后成立便民服务中心、和谐平安联创中心等综合性管理、服务平台。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随着城市建设范围的扩大,辖区内房屋拆迁多、耕地征收多、流动人员多,矛盾纠纷大量增多,社会治安形势复杂。该街道整合多方资源,开展综合治理。成立综合治理办公室,设主任1名,专职副主任1名,综治专干2名。街道每年都和12个行政村签订“综治责任状”。2003年,加强司法所建设,将该所提升为副科级单位,拥有办公用房200多平方米,工作人员3人。2004年,司法助理员王佑伟分别荣获“全市十佳政法干警”“全省优秀人民调解员”称号。2005年,司法所评为“全国优秀司法所”。2007年,组建和谐平安联创中心。2008年开始,街道每年筹集4万多元用于街道巡防队开展定期、定时治安巡逻。2012年,和谐平安联创中心共投资50多万元,建成街道视频监控中心;全街道12个行政村,共安装29个视频监控摄像头;街道建立五个工作中心(受理指挥中心、巡防巡查中心、视频监控中心、调解处理中心、帮教与法律援助服务中心)。在村级设立12个调处站,由村委会主任负总责。街道财政拨付专项调处经费添置各项硬件设施。街道联创中心成立以来,全街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200多起,成功调处187起,4起通过法律途径起诉解决,调处率达90%以上,一大批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2000~2012年,接待上访2000多人次,矛盾纠纷调处率达100%,成功率达95%以上,没有发生民转刑案件,没有发生有影响的重大信访事件。
  城市管理
  白塘街道辖区环境卫生和城市面貌主要由街道城管中队负责管理,该中队于2002年成立。2012年,共有队员12名。负责辖区内单位门店及住宅区“门前三包”“门内达标”和生活垃圾装袋工作;15米道路开挖、占用的日常管理;查处15米以下道路的乱堆乱放、乱排污水等违章行为;单位庭院、住宅区内违章建筑和违章遮阳(雨)蓬的拆除;责任范围内市政公用设施监察,查处损坏市政公用设施的行为;辖区内公共广告栏的张贴、审批和管理,查处随意填涂、书面、张贴各类垃圾广告的违章行为。
  村办老年公寓
  2000年1月,全区首个村办老年公寓——先锋老年公寓正式投入使用。该公寓投资380万元,占地面积3680平方米,建筑面积5600平方米,共有118间配备独立卫生间的房间。公寓内设有老年救助服务中心、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室、健身康复室、医疗保健室等,入住公寓的老年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安度晚年。该公寓自投入使用以来,入住率始终在90%以上,2010年后达到100%。
  农民公寓
  白塘街道因近城区,土地“寸土寸金”。为节约建房用地,白塘街道先锋村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引导和鼓励农民建造农民公寓。2005年,公寓开工建设。2006年,一个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12栋共444套住房的农民小康住宅区落成于吉州区石阳路和韶山西路交会处。农民公寓的规划设计充分考虑了农村原有的文化特色和传统生活习惯,尽量在高楼上重现农家特色,在外形设计上也毫不逊色于城区一些高档住宅小区。房屋面积由90平方米到150平方米不等。农民公寓的建设不仅解决了农民的建房需求,而且节约土地,解决了老村交通不便,卫生状况不好等问题。
  第六节 社会事务
  民政工作
  2006年9月起,全面启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每人每年纯收入960元以下的家庭实行生活救助。此后,进一步加大了低保管理力度,对农村低保对象进行全面清理和排查。至2012年,全街共有城市低保89人次,农村低保516人。2010年,本着“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全面实行低保听证制度,以阳光操作为手段,通过申请人自述、入户调查人员陈述、听证评议、群众参与、社会监督等方式,对新申请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家庭和已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家庭进行听证。凡是没有经过入户调查、听证会评议及公示的低保申请,一律不予审批上报,低保工作步入规范化管理。全年有62户困难户召开低保听证,56户被通过,6户未通过。到2012年,实际享受低保人员505人,累计发放农村低保资金223万元。累计救助农村困难对象196人,发放医疗救助资金95万元。
  2004年,建立五保供养制度。五保供养以乡统筹,与符合五保条件的人员签订供养协议,做到应保尽保。到2012年,累计发放五保供养金34万元。
  劳动保障
  2003年3月7日,成立劳动保障事务所,定编2人。2004年,在12个行政村设立劳动保障工作站,聘请12个村的报账员为劳动保障协管员,协助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开展辖区的劳动保障工作。2008年,白塘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增加事业编制1名。白塘街道劳动保障承担人力资源系统的劳动局、就业局、社保局、医保局的各项民生工程的基层工作。至2012年,白塘街道劳动保障所共推荐下岗失业人员就业1022人;协助“4050”人员就业434人;帮扶工业园区招工2044人;协助市区相关部门开展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1075人次。辖区内共计发放就业失业登记证1061本,推荐发放小额贷款扶持160人,共计金额925万元。新增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644人。
  2009年,企业退休人员资格认证工作由街道保障所负责。至2012年年底,通过资格认证退休人员有1000余人。2010年11月,农保工作从街道民政所移交到劳动保障所。2011年9月启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至2012年年底,白塘街道享受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待遇人数745人,参保人数达3843人,其中重症残疾人24人,纯女户2人。
  2008年开展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作。至2012年年底,共有2135人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
  2010年开展失地农民认定工作。至2012年年底,共认定失地农民10715人,发放失地农民证9485本,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缴费人数607人,享受养老待遇人数为186人。
  2010年,白塘街道劳动保障所荣获江西省优秀劳动保障事务所称号。
  随着白塘街道土地征用的不断增加,失地农民生活的保障问题日益凸显。以往,由于征地补偿费用分配方式的单一,基本实行“分钱到户”,造成了一部分人“一次性拿钱,一辈子受穷”的现象,给社会造成新的负担和不稳定因素。2006年,该街道在螺川村率先实行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制度规定,人均不到3分地的失地农民,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白塘街道统一为他们办理“农转非”,享受每人每月80元的最低生活保障,保障金由区低保局直接发放到村民的“一卡通”存折内。到2012年,这一制度已经推广到除城上、吉南以外所有行政村,共有600多人享受了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
  教育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交通条件的改善,以及受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和招生区域的规定,造成该街道南面学校生源严重不足。从2005年起,白塘乡调整学校布局,先后撤销了广丰、白塘小学,保留1所中心小学和东门、江子头、五里、吉南四所村完小学。2012年,有在校生1059人,专任教师68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100%,小升初升学率100%,九年义务制教育覆盖率达100%。2012年,有各
  类校舍建筑面积9142平方米,校舍占地面积26668平方米,运动场地面积12792平方米,绿地面积4013平方米,教学用房和生活用房基本能满足教学需要。各校都配有仪器室、实验室、图书室,藏书18500册,电脑34台,4所学校安装了远程教育卫星接收器,中心小学和东门小学接通互联网。
  2006年9月20日,中国教育电视台援建希望小学暨爱心捐赠仪式在白塘街道中心小学举行,时任教育部社科司副司长徐维凡,中国教育电视台台长康宁,省教育厅副厅长郑守华,教育部社科司教学处处长刘贵芹中共吉州区委(原挂职副书记),中国教育电视台资产监管部主任高春国,中国教育电视台总编室主任黄秀根,中国教育电视台公共关系部主任刘润红,中国教育电视台福彩项目办执行主任李松龄,以及省、市、区相关领导参加了此次活动。中国教育电视台在捐赠仪式上向吉州区援建希望小学捐赠20万元,街道把捐赠款全部用于中心学校的建设、师资力量的加强、教学水平的提高当中。
  白塘中心小学前身是1968年3月创建的螺川小学。该校地处吉州区城北近郊,下赣粤高速公路旁,2003年2月改名为白塘中心小学。2012年9月7日,学校搬迁至新校区,并更名为白塘街道明德中心小学。新校区位于白塘街道江子头村内。2012年,投资450多万元建有2栋教学楼、1个多功能体育馆。
  卫生
  白塘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前身为1960年成立的白塘卫生院。该卫生院地处吉安阳明西路37号,是一所融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为一体的非营利性公立综合卫生服务机构,是吉州区医疗保险新农合定点单位。
  该院1998年前还仅仅拥有2层老旧的办公楼,住院床位只有七八张,设备仪器只有1台二手100毫安的X光机和黑白B超机。1999年,医院在原办公楼上加盖一层住院病房。2006年9月,原白塘卫生院整体转型为白塘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不同于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的医疗模式,是一个面向社会与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相关人文社会科学于一体的新型模式。该中心有在职职工60人,专业技术人员占90%以上,服务覆盖白塘、文山2个街道居民人口约5万人,实现了从专科向为居民提供全方位健康服务与管理的社区全科医师和社区全科护士的转变;规范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和标准;改善辖区居民的就医条件和完善社区“六为一体”的功能。2007年,该中心被江西省卫生厅评为吉安市唯一的一家社区卫生“省级示范机构”和达三星级标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08年底,该中心被列为中央财政的重点建设项目,中央财政投资160万元、地方财政配套84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2009年,将原医疗用房拆旧建新,按国家标准建设一栋六层楼的功能齐全、环境优雅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综合大楼。同年中心获得江西省标准化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称号。2010年11月29日,新的综合大楼正式投入使用,总面积3000平方米,总投资约400万元。同年,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罗小满被江西省卫生厅评为“百名优秀社区卫生工作者”。2011年,中心获全国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称号。2012年,中心打造江西省第一家居民自助式健康管理小屋,添置一体化健康体检机和全科诊疗仪等先进设备。开设中医养生馆,开展针灸理疗、推拿按摩、刮痧拔罐、中药熏蒸、冬病夏治三伏贴、艾灸等多种服务项目。
  第七节 党建
  党组织建设
  2000~2002年,有村党支部12个、机关事业单位党支部7个、非公有制企业党支部2个。2011年,新成立白塘街道失地农民能人协会党支部和驻京流动党支部。2012年,新成立吉州区信创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党支部和白塘街道峥嵘蔬菜合作社党支部,并成立党小组81个。至2012年共有党委1个、党支部25个、党小组81个。
  党员队伍建设
  2000年,党员总数364人,到2012年党员总数502人,增加了138人。发展对象侧重在带头致富的能人、新经济组织带头人、复员退伍军人及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和优秀村组干部,尤其是生产、工作一线和高知识群体、35岁以下的青年。2012年与2000年相比较,全街道大专以上学历干部、年轻干部、女干部和非党干部分别增长27.1%、36.8%、22.1%和10%。2008年,418名党员自愿向四川汶川地震灾区缴纳“特殊党费”23032万元;青海玉树地震后,全街道广大党员自发踊跃捐款9192元。2008年,全街实施“村村通”远程教育终端站点工程,共有农村远程教育终端站点12个,2012年新增机关远程教育终端站点1个。2012年开始,由街道出资,对年满70周岁以上无固定收入的老党员每月发放40元生活补贴,建立党内关怀机制。
  党员教育管理
  2000年开始,白塘街道组织开展了“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和“三培两带”活动;2001年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学习教育活动;至2005年,街道党委又先后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解放思想,改进作风”思想大讨论等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切实取得了“提高党员素质、转变工作作风、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的成效。
  2010年,白塘街道随着经济发展和征地拆迁任务的不断加重,街道党委在全街范围内大力倡导“炼四气,兴四风”(即立志气——坚定信念,扬正气——风雨同舟,拼勇气——攻坚克难,树名气——争先进位;大兴解放思想之风,大兴亲民为民之风,大兴真抓实干之风,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并组织开展“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和“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等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提高了党员素质、转变了工作作风。在工作上,街道党委还提出“白+黑”(白天加黑夜)和“五+二”(五个工作日加两个休息日)工作法,并要求党员干部做到“四有两不怕”(有责任心、有胆识、有办法、有成效,不怕担风险、不怕得罪人),使得白塘街道在各个工作领域都实现了跨越发展,各项重点工程得到顺利推进。
  2011年8月,白塘街道开展“三民三争”(访民情,争做亲民党员;解民忧,争做利民党员;保民安,争做卫民党员)活动,全街道参与党员人数86人,走访群众635户,征求意见建议181条,现场解决问题117件。在梳理上报的33件问题中,其中未转办的21个问题已全部回访解决,区转办到街道的4个问题已全部解决。
  2012年,白塘街道紧紧围绕“服务三城共建,创建人文社区、美丽乡村”这一中心,主抓“两个文明”建设,以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为落脚点,全力打造经济增长、人民富裕、社会和谐的白塘。同时,结合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思想大解放、作风大转变、服务大提升”和“民情家访”活动,创新开展党员干部“联合接访”活动,建立了党政领导带班制度和接访值班制度。在全街12个行政村的显著位置公开街道主要领导、各村两委干部的联系方式和责任分工,方便群众办事,让群众与干部面对面地交流和反映问题,增进了干群关系。活动开展以来,共接待群众400余人次,办理各类事项200余件。
  在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中,街道党委共举办各类培训班47期,培训干部4000多人次,干部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2012年,街道党委以学习中共十八大精神为中心任务,先后5次组织全街道干部集中学习十八大重要精神,领导干部撰写学习心得100余篇。同时,举办白塘街道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暨农村党员冬训班,邀请区内党建理论专家为街道400多名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村两委干部宣讲十八大重要精神及新党章修正案。
  干部管理
  2006年,街道建立了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和离任生活补助制度。全街有12个行政村党支部书记、主任以及大部分村干部都办理了养老保险。对于正常离职的村干部,街道根据其任职年限和贡献情况,按其最后一个月的工资数额,多发一年的工资作为补助。
  2009年开始,白塘街道实行村干部薪酬制度,保证村干部基本收入。按照“村支书、主任不低于当地劳动力平均水平”的要求,街道以下发文件的形式确定了街道各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干部的薪酬,并确定了薪酬增长机制。基本工资方面,书记、主任每月:先锋村1200元/月;年丰村1200元/月;北门村1000元/月;广丰村1000元/月;螺川村1000元/月;五里村800元/月;石溪头村800元/月;江子头村800元/月;白塘村600元/月;高丰村500元/月;吉南村500元/月;城上村500元/月。其他村干部每月基本工作按书记、主任的90%发放。绩效工资方面,年底一次性发放,均按村干部基本工资的30%结合年终考评情况发放。2012年,街道先后两次对村干部薪酬发放标准进行了提高,平均标准比2009年标准提高了45%,幅度最大的村同比提高了80%以上。
  2012年,街道建立村干部档案,全街12个村的62名村两委干部实行一人一档。档案中详细记录了村干部的个人信息、政治经历、社会关系、奖惩情况等基本信息。
  基层组织建设
  2009年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以来,该街道切实抓好村落社区建设,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积极培植富民产业,大力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基层组织建设年深入推进。街道党委对下辖25个党支部严格按照有关要求开展分类定级工作,各村党支部召开党员和村民代表大会,会上支部书记代表党支部向村内党员和村民代表述职,接受他们的民主测评和评分。其中6个支部评为“好”,14个支部评为“较好”,2个支部评为“一般”,3个支部评为“较差”。对评为“较差”的党支部,街道党委责令其制订整改方案,建立进位提升档案,通过一年的建设,3个后进支部全部实现了转化升级。
  2010年,街道党委开展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规范化建设。全街道12个行政村中,2010年完成城上、五里、螺川、年丰、石溪头、北门等6个村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规范化建设;2011年完成吉南、高丰两个村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规范化建设;2012年完成白塘村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规范化建设。江子头、广丰两个村因支持市区重点工程,旧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已经拆除,新的场所在建,预计2013年投入使用,先锋、五里两个村正在办理新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审批手续。

知识出处

吉安市吉州区志(2000~2012)

《吉安市吉州区志(2000~2012)》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上限起于2000年8月,下限断至2012年12月,分自然环境、建置区划、人口民族、乡镇、街道办事处、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交通运输、供电供水供气、邮政通信等36个篇目及附录,详细记述了吉安区建区12年来的发展变化。

阅读

相关地名

吉安市吉州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