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乡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市吉州区志(2000~2012)》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20000052
颗粒名称: 第四篇 乡镇
分类号: K295.63
页数: 89
页码: 89-179
摘要: 本篇记述了2000年—2012年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各乡镇经济发展情况。
关键词: 乡镇经济 吉州区

内容

2000年年底,吉州区辖兴桥镇、长塘镇、樟山镇、曲濑乡、禾埠乡、白塘乡等3个镇3个乡。2001年,撤销白塘乡建制,改设白塘街道办事处(仍按乡镇管理)。2010年,曲濑撤乡改镇。2012年12月,禾埠乡划归庐陵新区。
  2000~2012年,吉州区各乡镇以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为抓手,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壮大龙头企业,发展一村一品,建设美丽乡村、幸福家园。2001年起,实施“三清三改四普及”工程。2003~2007年,联通西四乡路网。2006年,以村镇联动,村落联片和整村推进为重点,推进新农村建设。2007年,推进小城镇建设。2011年,全面启动镇街建筑庐陵风格立面改造工程。
  第一章 兴桥镇
  兴桥镇位于吉安市中心城区西郊,镇政府距中心城区10千米,所处地理位置为北纬27º13′,东经114º4′,东与白塘街道、禾埠乡为邻,南与曲濑镇交界,北与长塘镇、吉安县桐坪乡、固江镇接壤,西与吉安县梅塘乡隔河相望,国土面积136平方千米,是吉州区国土面积最大的乡镇。境内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国家AAA级景区钓源,以及全省规划面积较大的吉安市生产资料市场和国家级、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兴桥镇素有“吉州粮仓”美称,是吉州区的农业、林果业、渔业大镇,农业资源丰富,农业生产优势明显。该镇耕地面积3441公顷,其中水田3215公顷、旱地226公顷、山地面积660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62%。主要农作物有水稻、蔬菜、瓜果、花生、大豆等。
  兴桥古为商贾云集之地,人文景观闻名遐迩。该镇境内有钓源、丁塘、石边、菇塘等古村及因果寺等人文景观,有麻下、柘塘、中岐山水库,兴桥草场、奶牛养殖基地等自然景观资源。随着公路建设步伐加快,该镇区位优势逐渐凸显。武吉高速、大广高速(大庆一广州)、改造后的吉福公路(二级)穿境而过,吉州区西四乡联网公路的修通构建全镇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为该镇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提供新机遇。
  2000~2004年,该镇围绕“抓发展、促稳定、创特色、争先进”的思路,大力实施以农民增收、财政增长这一中心,突出招商引资、计划生育、社会稳定三个重点,抓好农业基本建设、交通设施建设、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建设以及干部队伍建设五项建设为内容的“一三五”工程。该镇2003年获全区目标管理综合考评第三名;2004年税改工作获江西省先进单位,发展特色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公路交通建设和向上争资等工作受到区级表彰。
  2005~2010年,继续围绕以财政增长、农民增收为中心,以服务农民、加快小城镇建设、壮大乡镇经济实力为切入点,实施“工业强镇、农业稳镇、小城镇活镇”三大战略,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可喜成绩。2007年,该镇获全区目标管理综合考评第二名,新农村建设点水口村被列为吉安市新农村综合示范点,并评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环境整治先进村。2008年该镇获全区目标管理综合考评第二名,获全省“两基”工作先进集体,“双学双比”、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分别获吉安市先进集体,武装、宣传、计划生育、新农村建设、林业、防汛、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获全区先进单位,秀江村评为全省第二届文明村镇,水口、郭陂村同时评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环境整治先进村,朱陵、库下新农村示范点获全区先进示范村。2009年该镇被评为“省级生态乡镇”,招商引资、引进重大项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新农村建设、基层党管武装、新闻报道等单项工作获全区先进。2010年获全区新农村建设、基层党管武装、农村清洁工程、综治工作、重大项目引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单位。
  2011~2012年,该镇坚定不移地实施“三城共建”经济发展主战略和创建“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创新社会管理总目标,紧紧围绕打造吉泰走廊的“旅游休闲强镇、商贸服务强镇、农业产业强镇”;在挖掘文化底蕴、塑造建筑风格上创特色;在体现人文关怀、促进社会和谐上创特色;以党建为统领,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社会事业明显进步为主要内容的“三强两创一统领”的发展思路,经济和社会事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各项工作亮点纷呈。2011年实现生产总值3.82亿元、财政总收入1406万元,完成招商引资2亿元,向上争资3000万元,征地137.9公顷,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晋升为省三级单位,小城镇建设和管理、向上争资、农村清洁工程、农业产业化及土地流转、发展提升年、综治等工作获区委、区政府表彰。2012年,招商引资、向上争资、新农村建设、特色产业发展等工作亮点纷呈,荣获全区乡镇目标管理第二名。尤其是湖田新农村建设、钓源高家井冈蜜柚基地建设、民情大走访、造地增粮富民工程多次得到省市领导的认可,做法和经验得到推广,接待多个县(市、区)的现场参观。
  第一节 建置与区划
  建置
  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由乡民募捐于距良源村500米处修一“义兴桥”。此桥当时为吉安通往萍乡、湖南等地要道,后兴桥由此得名。民国27年(1938年),兴桥属吉安县一区的安行、天华二乡。1952年辖六区的天峰、克复、安行三乡。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分辖丁塘、兴桥、甫里人民公社,属固江区。此后,或撤区并乡,或政社合一,几经分合。1973年2月改为兴桥乡,1987年5月兴桥乡由吉安县划归原吉安市管辖。1994年1月1日,经省政府批准,改兴桥乡为兴桥镇。2000年8月撤吉安市(县级)设立吉州区,吉安市兴桥镇改为吉州区兴桥镇。
  行政区划
  2003年,将原高家、东塘村委会合并成东塘村委会;大溪、虎溪村委会合并成虎溪村委会。全镇行政村由20个减至18个。镇辖秀江、虎溪、良源、江边、甫里、罗塘、袁塘、藤桥、东塘、黄余、丁塘、钓源、湖丘、泉塘、沙江、江下、高坎、湖田18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193个自然村,223个村民小组,常住户5428户,总人口约2.6万人。镇政府驻秀江行政村汶溪自然村。
  第二节 资源
  农业资源
  全镇耕地面积3441公顷,其中:水田3215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93.43%;旱地226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6.57%。栽培作物以水稻为主,还有蔬菜、花生、黄麻、甘蔗、油菜、大豆、生姜等多种经济作物。粮食产量为2651.1万千克,近两年大豆和油料发展较快,其中大豆成片面积达250公顷,年产大豆达180吨,花生和油菜子面积达1150公顷,年产量161万千克。杂交水稻制种也是兴桥镇的一大优势,2011年制种面积53.3公顷,产量12万千克。
  林业资源
  全镇有山地6600公顷,其中林地面积5533公顷,占83.8%。森林覆盖率62%,居全区之首。丘陵草地面积大,是发展林果业和畜牧养殖业的天然场所。有乳牛、肉牛、生猪、肉鸽、水产等养殖业,也有花卉苗木繁育、松脂采集加工等林产业。镇办佑华山林场占地面积544公顷,市林业公司在境内建有林场,区林业局、区农业局分别在境内建有50公顷、40公顷果园基地。
  水资源
  该镇水资源比较丰富,除泸水以外,还有众多的水塘、水库。泸水自西向东流经边境。全镇有小(一)型水库3座,小(二)型水库22座,小山塘水库285座,蓄水量750万立方米。地下水较充沛,地下水主要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全镇各村生活用水大部分取自地下水:
  旅游资源
  古时,兴桥是商贾云集之地,人文景观遐迩闻名。境内有钓源、丁塘、石边、藤桥、菇塘、匏塘等古村落。有1100多年历史,集古色与绿色为一体的欧阳修后裔聚居地、古有“小南京”之称的钓源古村,不但自然风光秀丽迷人,而且庐陵文化底蕴深厚。自2000年以来,钓源先后被评为江西省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江西省省级生态村、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江西省省级生态新农村等。
  第三节 人口
  人口总量
  该镇以2000年11月1日0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按要求划分了21个普查区(兴桥街居民委员会和20个村委会普查区)。此次普查结果为,全镇常住人口(不含户口在本地,外出半年以上人口)总数为2.1443万人。该镇以2010年11月1日0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按要求划分19个普查区(汶溪居委会和18个村委会普查区),此次普查结果为,全镇户籍人口2.6057万人、常住人口(不含户口在本地,外出半年以上人口)2.1804万人,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常住人口相比,十年共增加了361人,增长1.7%。
  人口分布
  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兴桥镇户籍人口总数26057人,占吉州区人口总数的7.65%,其中,人口最多的是湖田村委会,人口总数为1920人;人口最少的是江边村委会,人口总数932人。人口在1000人以下的村委会有:钓源、高坎、良源、江边。人口密度为191人/平方千米,与2000年的为176人/平方千米相比,呈现稳定增长趋势。乡村人口为24491人,占总人口数的94%;城镇人口1566人,占总人口数的6%。
  第四节 经济建设
  财政
  由于2004年开始减半征收农业税,2005年全面取消农业税,2004年、2005年财政收入,分别比前一年下降10.87%、4.08%。2006年,由于国家、省、市重点项目如武吉高速、贵州送变电、西气东输、昌泰高速养护中心、城南专业市场等落户该镇,2006~2012年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特别是2007~2012年,财政收入增幅较大,平均每年递增34%。
  2004年开始发放粮食补贴,补贴标准30元/亩,当年共发放粮食补贴147.8万元。到2012年共发了9年粮食补贴,补贴标准逐年增长。2012年补贴标准提高到188元/亩,全年发放粮食补贴916.7万元。2004年3月12日,成立全区首个镇级财会服务中心,全面负责镇直属行政事业单位和各村委会的财务管理和会计代理业务。
  土地流转
  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土地流转成为发展农村农业经济的必然趋势和重要途径。2000~2010年,全镇共流转土地1333公顷,2011~2012年共流转土地434.79公顷。为有效规范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保证农民的合法权益,该镇认真研究制定了相关制度和规章。2012年,兴桥镇三届二次人大会议表决通过《兴桥镇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有关规定》。该规定明确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一系列制度,操作规程,要求全镇范围内的土地经营权流转都经过镇公共交易站平台以公开招标的形式进行。招标过程在人大代表、纪检监督员等组成的监督委员会的监督下进行操作,确保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公开、公平、公正。
  2012年,在发展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该镇第一步流转土地给企业,第二步争取项目实施土地开发,第三步配合企业发展特色产业。通过流转土地,培育东塘村委会余山组47.8公顷花卉苗木基地,钓源村委会高家组45.13公顷井冈蜜柚基地,甫里村委会项家组32公顷油茶基地,江下村委会江下组5.33公顷蔬菜基地。
  化解乡村垫交农业两税债务
  2012年5月,该镇开始实施化解乡村垫交农业两税债务工作,严格审查、明晰债权债务、稳妥处理。债务清理的范围是乡村干部、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垫交农业两税及附加债务,并以乡村干部垫交农业两税债务作为优先化解项目,经各行政村自查清理、乡镇审计认定,需化解的农业两税120万元,预计2013年年底前完成此项化解任务。
  立项争资
  2000~2005年,该镇共向上争取各类资金1000多万元。2006~2010年,重点向上争取农村民生和基础设施建设类项目20个,建设资金2000余万元。
  2011年共向上争取项目27个,争取资金近3000万元,具体包括:柘塘水库除险加固款340万元,菇塘水库除险加固款190万元,新农村建设款144万元,城镇生活垃圾转动站款70万元,中学食堂改造款180万元,大中型水库移民扶持项目款27.36万元,卫生院扩建款90万元,粮食高产示范创建款19万元,中心小学中心综合楼款160万元,“十二五”规划省级扶贫村款50万元,农村公路建设款140万元,溢洪道维修款76万元,公益林和退耕还林款64万元,田园化改造款280万元,钓源古村保护款50万元,农村沼气建设款37万元,测土配方款25万元,农村公路综合服务站款100万元,中心幼儿园建设款400万元,农业示范园科技培训区道路场地硬化款60万元,农业示范园科技培训亲水平台工程款33万元,渠系配套款220万元,“一村一品”示范村款9万元,省级抗旱补助款4.3万元,冷配站建设款7.8万元,农电网款180万元,兴桥农村危房改造工程款41.2万元。
  2012年共向上争取项目11个,向上争资5773万元,具体包括:中国福利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扶贫开发资金1100万元,兴桥镇农村公路综合服务站款400万元,中心幼儿园建设款400万元,农田水利冬修款1755万元,兴修农村公路款450万元,2012年11个新农村建设点款196万元,义务教育学校附属设施专项经费50万元,农业开发项目款68万元,土地开发项目资金825万元,2012年省级支持中央苏区和特困片区扶贫攻坚产业化专项资金429万元,省科技厅挂点帮扶资金100万元。
  一村一品
  2000~2003年,针对镇农业资源丰富、优势明显的特点,由镇农技站牵头,在优化品种、优化品质、优化布局和提高加工转化水平、推广农业机械化水平上下功夫。2003年建立了以湖田、湖丘、高家等村为主、面积超1万亩的优质稻谷生产基地,引进并推广了“株两优02”“优质杂交糯”“金优974”“金优桂99”等优质品种,覆盖率早稻达95%,晚稻达100%。
  2004年,中央、省委两个关于“三农”的1号文件相继出台。该镇提前谋划,精心打造,组织人员远赴广东提取优质稻原种,采取农技人员包片、包村,开办农民技校,传授旱床育秧抛秧等技术,进一步做好产业联动。建立了以东塘、江下、黄余、丁塘等村庄连片的万亩优质稻基地,全镇水稻优质率达99%。建立了8公顷(合120亩)种桑养蚕试点基地;2005年,兴桥镇列为全市10个肉牛产业化示范乡镇,为此,该镇充分依托草山草坡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配合市、区农业部门实施天然草场恢复和保护工程,围绕“政策推动、科技促动、龙头带动、市场拉动”的发展模式,积极推进肉牛生产产业化。投资18万元新建600平方米的兴桥肉牛交易市场,并在甫里建立1个肉牛交易市场,在江下和湖丘建立2个冷配站。
  2006~2012年,该镇不断壮大传统农业产业的同时,大力加强与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联系,壮大奶牛养殖、生猪、蛋鸡、肉鸽、渔业等产业,建立和完善“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紧密型联结机制,提升农业产业整体层次和水平。先后累计种植花卉苗木5000多公顷、葡萄400多公顷、芦笋50公顷、井冈蜜柚2000多公顷、油菜1000多公顷等,逐步形成以吉福沿线的虎溪、秀江、袁塘、黄余等村为中心的花卉产业基地;以湖丘、东塘、秀江等村为中心的葡萄基地;以秀江、袁塘、湖田、湖丘、江下、东塘、丁塘、泉塘等村为中心的生猪产业基地;以黄余、袁塘、藤桥、甫里等村为中心的西瓜产业基地。全镇有省级一村一品龙头企业2个(江西牛牛乳业有限公司、吉安市思倍得农牧有限公司)、市级一村一品龙头企业6个:江西佳达油脂有限公司、吉安市顺祥畜牧业有限公司、吉安卓力园艺投资有限公司、吉安市天运禽业有限公司、吉安市飞翔鸽业有限公司、吉安市远大农牧有限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11个,覆盖蔬菜、西瓜、奶牛、良种羊、生猪、野猪、水产、鸡、鸭、果树、葡萄等各个方面。如秀江村的肉奶牛养殖协会,下设肉牛养殖和奶牛养殖2个分会,协会会员117人,其中党员8人,直接从业人员50多人。共培养专业养殖带头人71人,培训村民243人。2012年农户人均收入7658元,较2010年和2011年分别增加1283元、980元。销售收入达328.1万元,较2010年、2011年呈现稳中有升的良好态势。湖丘村2011年成立的兴桥葡萄专业合作社,带动了80%的农户参与,在浙江省金华市引进“夏黑”优良品种,申请了“承恩”牌商标,建立百亩葡萄园,年产“夏黑”葡萄10万千克,年产值120万元~150万元,参与农户年增收入2万元~5万元,全村年增产值120万元,纯利60万元。
  招商引资
  该镇招商引资工作以“主攻工业、商贸联动”为战略目标,引进科技含量高、税收高、产品关联度高和产品附加值高、投资强度大的产业项目。
  2000~2005年,先后引进吉安百姓大药房、吉安金鹭交通设施配套公司、强磊新型墙体材料厂、罗塘真空机砖厂、万家福肉牛育肥场、吉阳高中、吉安京冠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昌泰高速公路综合服务中心、四海车厢制造有限公司、江西一汽解放备品供应中心、良源休闲山庄、江边百顺园山庄等项目30个,累计完成招商引资1.8亿元。
  2006~2009年,先后引进省级龙头企业吉安市思倍得屠宰场、天源菇业有限公司、振源纯净水有限公司、赣中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吉安市昆仑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吉安市天运禽业有限公司、吉安市晨光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有限公司、吉安市平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吉安市桂全禽业有限公司、吉安市顺祥畜牧业有限公司、江西圣亚汽车服务有限公司等项目26个,完成招商引资任务2.5亿元。吉安市思倍得屠宰场项目,是集生猪屠宰、分割、冷冻、保鲜为一体的三星级现代化生猪屠宰场,总建筑面积6530平方米,其中待宰间3000平方米、冷库1500平方米、办公楼600平方米。该项目重视节能减排、环保,投资300万元分别建设3个1000立方米规模的厌氧发酵沼气池及相关配套设施,项目总投资25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1500万元,年可屠宰生猪30万头,年销售收入4.3亿元,上缴款收750万元,利润达211万元。
  2010年引进宏星商贸公司、吉安市羊羊畜牧发展有限公司、中远实业、远大蛋鸡养殖场、中力科技有限公司、江西创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7个项目,完成招商引资任务6000万元。引进北京中力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总投资3亿元,在吉州区工业园二期,建设一栋16层的办公楼,一栋18层的职工公寓和一栋3万平方米的厂房。该公司投资项目属于有传热过程节能技术,节能与可再生资源技术与传热基础材料制造技术,广泛用于电力、化工、石油、动力、冶金、原子能、建筑、电子、航空等工业和民用能量转换和热量交换行业中,以提高系统设备的节能效率和环保为目的。该项目技术已获得国家部委等科技成果鉴定和推广应用,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国家和行业标准。
  2011年引进吉多粮油公司、追日生态公司、新厦电子公司、奶牛产业化基地、裕民粮油公司、天润农牧公司6个项目,完成招商引资任务2亿元。
  2012年引进广州市金顶机械工业有限公司、浙江省华腾塑料包装机械厂、江西省福容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吉安鑫通交通建材有限公司、吉安市闽凤建材有限公司、鹰潭市贝融实业有限公司、江西茂盛建材有限公司等项目7个,完成招商引资任务5亿元。
  钓源旅游开发
  钓源古村始建于唐代末年,系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宗裔聚居地,有“小南京”之称。整个村庄分庄山、渭溪两部分,依山就水,环境优美。村庄周围,千年垂柏矗立;堂前屋后,蕉翠欲滴,竹风如涛;村内池塘,星罗棋布,众星捧月,黛顶翘檐倒映水中;村外古樟成林,稻田、水塘、青山交映,林木扶疏,山禽唧唧,花红柳绿,蜂飞蝶舞,风景秀丽,空气清新如洗,沁人心脾。古村内外环境浑然一体,宛如世外桃源,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国家3A级旅游景区,同时也是省级生态村。
  2000年,注册成立吉安市钓源旅游开发公司,筹备旅游开发事宜。2001年,由上海同济大学规划制定《钓源原明清古村保持与旅游发展规划方案》。2002年5月,公司开始试运行,景区正式对外开放,并列为全市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成为全省唯一列入全国具有典型代表的50个历史文化古镇古村之一。
  2004~2010年,先后举办庐陵文化旅游节——千古钓源寻韵、“听古韵、赏古色、品古化”活动,在钓源取景拍摄33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井冈山》和《坚持》。2008年,进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申报筹备工作。2009年钓源景区被评为国家3A级风景区。2010年钓源村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省级生态村。随着景区知名度的不断提升,各地游客纷纷慕名而至,每年接待游客上万人,门票收入20多万元。
  2011年,区第三次党代会后,区委、区政府对钓源旅游开发定位进行了重新梳理提升,定位概括为四句话:即永叔宗裔聚居区、庐陵古建博览园、商贾文化寻踪地、万樟环绕生态村。2012年,开展争创国家AAAA级风景区工作。投资42万元新建景区综合服务楼,投资100多万元为庄山和渭溪村民重新选定新村建设地址;开发了新的旅游推介路线,修缮了钓源风采展示馆、票务中心、主要景点等设施。在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单位的帮助支持下,钓源旅游开发稳步推进,景区知名度明显提升,对外影响力明显加强。
  第五节 美丽乡村
  新农村建设
  自2006年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以来,该镇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干部服务、社会参与、城乡一体”的原则,严格以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八不八多”为指导,以“保护原始生态、梳理文化脉络”思想为主线,充分结合村庄实际,加速推进新农村建设,打造了村落连片、大村整体推进、镇村联动三方面的特点。2012年,该镇以“村落连片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工程”为总抓手,做好赣粤高速公路沿线可视村庄的庐陵风格房屋立面改造,对江下、湖田、东塘等村委会实施村组开展新农村建设。该镇沿吉福路、泸水河、小城镇、钓源景区等重点区域的建设点已经连线成片,形成“车览新农村一小时示范片”,整个片区涉及该镇1/3的村委会,成为吉州区“村落连片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工程”的亮点。至2012年,已按标准完成新农村建设村45个。这45个村,村内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彻底改变了以前的脏、乱、差现象。2007年水口、郭陂被评为吉安市新农村建设先进村;2008年水口、钓源、郭陂被评为省级巾帼示范村;2010年良源被评为省级文明村、秀江被评为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2012年湖田被评为吉安市文明村,秀江被评为先进村级党组织。
  源取景拍摄33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井冈山》和《坚持》。2008年,进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申报筹备工作。2009年钓源景区被评为国家3A级风景区。2010年钓源村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省级生态村。随着景区知名度的不断提升,各地游客纷纷慕名而至,每年接待游客上万人,门票收入20多万元。
  2011年,区第三次党代会后,区委、区政府对钓源旅游开发定位进行了重新梳理提升,定位概括为四句话:即永叔宗裔聚居区、庐陵古建博览园、商贾文化寻踪地、万樟环绕生态村。2012年,开展争创国家AAAA级风景区工作。投资42万元新建景区综合服务楼,投资100多万元为庄山和渭溪村民重新选定新村建设地址;开发了新的旅游推介路线,修缮了钓源风采展示馆、票务中心、主要景点等设施。在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单位的帮助支持下,钓源旅游开发稳步推进,景区知名度明显提升,对外影响力明显加强。
  第五节 美丽乡村
  新农村建设
  自2006年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以来,该镇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干部服务、社会参与、城乡一体”的原则,严格以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八不八多”为指导,以“保护原始生态、梳理文化脉络”思想为主线,充分结合村庄实际,加速推进新农村建设,打造了村落连片、大村整体推进、镇村联动三方面的特点。2012年,该镇以“村落连片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工程”为总抓手,做好赣粤高速公路沿线可视村庄的庐陵风格房屋立面改造,对江下、湖田、东塘等村委会实施村组开展新农村建设。该镇沿吉福路、泸水河、小城镇、钓源景区等重点区域的建设点已经连线成片,形成“车览新农村一小时示范片”,整个片区涉及该镇1/3的村委会,成为吉州区“村落连片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工程”的亮点。至2012年,已按标准完成新农村建设村45个。这45个村,村内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彻底改变了以前的脏、乱、差现象。2007年水口、郭陂被评为吉安市新农村建设先进村;2008年水口、钓源、郭陂被评为省级巾帼示范村;2010年良源被评为省级文明村、秀江被评为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2012年湖田被评为吉安市文明村,秀江被评为先进村级党组织。
  小城镇建设
  2003年,该镇抓住列入全省200个小城镇建设示范镇之一的发展机遇,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规划”的原则,完成了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修订工作,通过了市、区专家组的评审,区政府予以批复并报省厅备案。2004年,借助井冈山科技示范园建设的有利时机,解决了镇街范围内和附近村民饮用自来水的问题。2005年,组建镇村建设管理办公室,投入2万元购置40余只垃圾箱和200多棵绿化树,对镇街路面进行绿化。投资1000余万元修建进镇区的3个主要交通出口道路及派出所、司法所、兽医站办公楼。
  2006~2010年,加大对镇区环境整治力度,聘请城管协管员充实城建管理队伍,建立整治违章建房日常巡查机制,全面加强违章建房的巡查工作,有效遏制了违法违规建房之风。征收土地30亩规划建筑面积8600平方米,采取择地竞价方式,52户农民完成新建房屋的主体工程建设,集镇道路、绿化设施全面铺开。2009年投资1000多万元建设建筑面积5100平方米的镇政府办公大楼和宿舍楼,该大楼于2010年竣工并投入使用。2010年投资1010万元完善镇街新区排水、供水系统,绿化工程,硬化了四条道路,铺设了1100米的人行道,建设了兴桥加油站以及镇政府中心配套工程等。
  2011~2012年,该镇充分抓住吉泰走廊建设这一发展机遇,争取省、市、区专项配套建设资金,按照“老镇区整治提升、新镇区开发提速”的思路,聘请吉安市城市规划设计院设计人员编修兴桥镇2011~2030年总体规划,规划面积远期为3.6平方千米,近期为1.14平方千米。陆续实施了镇行政中心院内综合改造,累计投资400万元对老镇区房屋进行庐陵风格立面改造,改造房屋200余栋、立面6万平方米、马头墙431个。临吉福路打造一条长600米的商贸示范街,统一立面风格、统一店面招牌规格。加大对违法用地、违章建房、违规搭建等“三违”的处理力度,共计拆违120余户面积6000平方米。完成小城镇建设项目征地345亩,新报批国有土地66亩,实施了一批新镇区建设的龙头项目。预计投资1472万元建设一条长981米、宽30米的新镇区南北“中轴线”——兴桥大道,已挂网招标;预计投资200万元占地2.8公顷的中心公园,已动工实施水塘清淤;投资70万元占地0.07公顷的垃圾中转站,已完成设备安装并投入使用;投资400万元占地0.67公顷的农村综合客运站主体工程已完工;投资400万元占地0.67公顷的中心幼儿园已完成征地及清表工作;占地1.2公顷的农贸市场已完成3000平方米棚架安装及功能区硬化。
  农村公路建设
  公路建设。2003年,实施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至2012年修通58条水泥路,100%的行政村、75%的自然村通水泥路,兴修水泥路118千米、桥梁32座,解决行路难问题。2010年,该镇成立农村公路管养办公室,配备专人、办公场所。在全区首推“每条路固定一个养护工,养护工直接和镇里签合同”管理模式。
  小城镇建设
  2003年,该镇抓住列入全省200个小城镇建设示范镇之一的发展机遇,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规划”的原则,完成了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修订工作,通过了市、区专家组的评审,区政府予以批复并报省厅备案。2004年,借助井冈山科技示范园建设的有利时机,解决了镇街范围内和附近村民饮用自来水的问题。2005年,组建镇村建设管理办公室,投入2万元购置40余只垃圾箱和200多棵绿化树,对镇街路面进行绿化。投资1000余万元修建进镇区的3个主要交通出口道路及派出所、司法所、兽医站办公楼。
  2006~2010年,加大对镇区环境整治力度,聘请城管协管员充实城建管理队伍,建立整治违章建房日常巡查机制,全面加强违章建房的巡查工作,有效遏制了违法违规建房之风。征收土地30亩规划建筑面积8600平方米,采取择地竞价方式,52户农民完成新建房屋的主体工程建设,集镇道路、绿化设施全面铺开。2009年投资1000多万元建设建筑面积5100平方米的镇政府办公大楼和宿舍楼,该大楼于2010年竣工并投入使用。2010年投资1010万元完善镇街新区排水、供水系统,绿化工程,硬化了四条道路,铺设了1100米的人行道,建设了兴桥加油站以及镇政府中心配套工程等。
  2011~2012年,该镇充分抓住吉泰走廊建设这一发展机遇,争取省、市、区专项配套建设资金,按照“老镇区整治提升、新镇区开发提速”的思路,聘请吉安市城市规划设计院设计人员编修兴桥镇2011~2030年总体规划,规划面积远期为3.6平方千米,近期为1.14平方千米。陆续实施了镇行政中心院内综合改造,累计投资400万元对老镇区房屋进行庐陵风格立面改造,改造房屋200余栋、立面6万平方米、马头墙431个。临吉福路打造一条长600米的商贸示范街,统一立面风格、统一店面招牌规格。加大对违法用地、违章建房、违规搭建等“三违”的处理力度,共计拆违120余户面积6000平方米。完成小城镇建设项目征地345亩,新报批国有土地66亩,实施了一批新镇区建设的龙头项目。预计投资1472万元建设一条长981米、宽30米的新镇区南北“中轴线”——兴桥大道,已挂网招标;预计投资200万元占地2.8公顷的中心公园,已动工实施水塘清淤;投资70万元占地0.07公顷的垃圾中转站,已完成设备安装并投入使用;投资400万元占地0.67公顷的农村综合客运站主体工程已完工;投资400万元占地0.67公顷的中心幼儿园已完成征地及清表工作;占地1.2公顷的农贸市场已完成3000平方米棚架安装及功能区硬化。
  农村公路建设
  公路建设。2003年,实施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至2012年修通58条水泥路,100%的行政村、75%的自然村通水泥路,兴修水泥路118千米、桥梁32座,解决行路难问题。2010年,该镇成立农村公路管养办公室,配备专人、办公场所。在全区首推“每条路固定一个养护工,养护工直接和镇里签合同”管理模式。
  农田水利建设
  2000~2012年,主要是抓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灌溉配套、渠道清淤等工程,先后对麻下水库、柘塘水库、中岐山水库3座小(一)型水库和16座小(二)型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对全镇3座小(一)型水库和22座小(二)型水库灌溉进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和溢洪道全面修建,对全镇80余座小山塘水库进行维修加固,对全镇18座电灌站全面进行更新。2003年投入资金7.6万元对兴桥水库大坝迎水坡除险加固和排灌渠加宽、加深,维修启闭机。2008年,麻下水库、中岐山水库被列为省级大坝除险加固工程,共投入资金417万元对这两座水库进行除险加固。
  第六节 计划生育
  2000~2004年,该镇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坚持“以人为本,优质服务”的工作宗旨,扎实开展政策法规宣传到户、思想教育深入到户、生殖保健服务到户、知情选择指导到户、受术对象随访到户、生育节育访问到户、办证签约方便到户、优惠政策落实到户的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等“十到户”活动。全面推进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投入2万元加强镇计生服务所和村计生服务室建设。
  2005~2010年,紧紧围绕稳定低生育水平这一目标,配齐配强计生队伍,进一步加强基础工作建设,继续推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十到户”;落实好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努力做到“三个到位”,即技术力量到位、工作责任到位、服务指导到位;建立健全人口与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和管理。以落实“四项手术”“环孕检”(查环、查孕)为主线,查处违育对象为重点,完善人口信息管理为目标,开展计划生育集中整治活动;农村“两户”(独生子女户、二女户)家庭享受农村低保、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特别扶助、特困扶助制度有效落实,加大社会抚养费征收力度,全镇政策生育率、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等指标都控制在目标值以内。
  2011~2012年,以落实“环孕检”、“四项手术”为主线,查处违育对象为重点,加大打击“两非”(非医学需要的性别鉴定、非医学需要选择胎儿性别的人工引产)力度,加大社会抚养费征收力度,健全镇村计生专干工作职责,积极开展计生宣传和服务,社会抚养费征收400余万元,20人享受农村奖励扶助金,47户农村二女户享有绿色养老,23位农村二女户及独生子女家庭的子女享有中考加分。
  第七节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社会稳定
  2000~2005年,该镇综治工作始终坚持“打防并举、标本兼治”方针,充分发挥镇司法联合调解中心作用,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力度,深入推进安全村创建活动。积极开展群防群治队伍建设,在所有村组建了综治信息员、治安志愿者、调解委员会、看楼护院人员、综治特派员、帮教人员6支队伍,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治安防范网络。2002年组建镇义务治安巡防队,并于2003年受到区委表彰,王冬来、欧阳泰环、刘四兴、刘春华、肖福祥被评为优秀巡防队员,肖福祥作为优秀巡防队员代表在表彰会上作了典型发言。是年,镇综治委订购了30台断电报警器,在2002年以来被盗电线案件高发村庄的30户农户家中进行安装,以进一步打击、控制偷盗电线的违法犯罪分子。2004年4月30日,全区农村综治基层工作现场会在兴桥镇召开。兴桥镇2002年推出的《村治保主任争先创优实施方案》作为经验在全区推广,沙江、袁塘、虎洁、湖丘4个安全村达标验收。2005年,建立见义勇为基金,镇里划拨3000元资金作为启动资金,每个村出资200元作为配套资金,镇直、镇办单位按自愿原则捐赠,实行专款专用。当年就有群众抓获违法犯罪现行案件4起,嫌疑人7人。
  2006~2010年,进一步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加大人防、物防、技防工作,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00余起,社会治安和谐稳定。设立矛盾纠纷调处室,配齐配强人员,专门负责调处工作。2007年底,镇政府投资2.6万元,在兴桥镇区重要部位安装视频监控系统(4个探头);2008年,按照社会化、市场化、职业化、规范化的工作思路,推进专职治安巡防、治安信息员、平安建设志愿者、综治特派员、看楼护院64人等群防群治队伍建设,同时又在镇机关大院安装视频探头;2010年整合部门资源设立“镇和谐平安联创中心”,加强巡防队伍建设,出资5万元聘用20名素质高、体能好、业务强的人员组成巡防队,加强重点区域的防范力度。
  2011~2012年,随着辖区内省、市、区重点建设项目的不断增加,涉及征地、拆迁、山林权属等引起的不稳定因素较多,该镇扎实开展重大矛盾纠纷隐患和信访突出问题大排查大调处活动,以村委会为单位分成多个组,重点就征地拆迁、工程建设、社会保障、山林权属纠纷及近年来集体访、越级访和重复访等案件进行深入细致地排查,及时准确地掌握情况,力争问题早发现、工作早介入、矛盾早化解。对排查出的问题实行领导包案制,每起案件明确一名责任领导、一个工作组、一个调处或稳控方案,确保每宗信访案件有人问、有人管、有落实、有结果。对重点信访人员由镇党政主要领导亲自包案,千方百计做好政策宣传和思想转化工作,多方协调解决信访人员的有关诉求,综合运用政策、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进行调处。不断创新社会管理,2012年5月先行在秀江村、泉塘村试点建立“村民说事室”,接待群众100余人次,当场答复和解决群众诉求问题50余个,化解信访积案10件。如:秀江村委会秀江村民小组因建一料场与水口村民小组发生纠纷一事,就是通过群众到秀江村委会“村民说事室”说事,从而排查出的重大不稳定因素,后经镇和谐平安联创中心联合调处,水口和秀江双方选出代表到镇政府进行协商,通过共同协调,成功化解此矛盾纠纷,有效避免一场群体性械斗事件的发生。2012年10月整合镇和谐平安联创中心、便民服务中心、矛盾排查调处中心组建“镇社会管理服务中心”,把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各项工作落实到基层,成效明显;建立党政领导和驻村干部、村“两委”干部联合接访值班制,共接待群众300余人次,答复解决问题50余个,增进了干群关系;在秀江桂塘和黄余建立了2所“留守儿童之家”,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为留守儿童学习活动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安置帮教
  2000~2012年,全镇共有刑释、解教人员104人,镇里对他们全面实行跟踪帮教,签订安置帮教协议书,实行一对一的帮教,并建立个人档案,实现一人一档,做到不脱管、不漏管。全面开展社区矫正对象衔接、矫正工作,共接管社区矫正对象14人,其中剥夺政治权利8人、缓刑4人、假释2人,全部按要求进行接管矫正。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68件,接待咨询4000余人次。
  第八节 社会事务
  扶贫济困
  2000~2005年,严格落实民政优抚政策,切实开展扶贫济困活动,共走访慰问困难群众300余户,发放大米300余包、食用油200余桶、慰问金近5万元。2004年建立五保供养以乡统筹为主的制度,与符合五保条件的人员签订供养协议,做到应保尽保。
  2006年9月始,全面启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根据区政府文件精神,规定对每人每年纯收入960元以下的家庭实行生活救助。2010年,本着“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全面实行低保听证制度,加强了对农村低保资金的审核发放清理工作,通过入户调查、听证、评议、评审程序,清退不符合低保条件的118户202人,真正做到“阳光低保”,低保工作步入规范化管理。到2012年,全镇实际享受低保人员916人,累计发放农村低保资金395万元、救助农村困难对象300人,发放医疗救助资金140万元,发放五保供养金65万元。
  敬老院建设
  兴桥镇敬老院始建于1976年,有农村五保供养对象93人,占农业人口0.23%。2005年,该镇总投资100多万元新建敬老院,占地面积2.67公顷(合40亩),主体建筑面积276平方米,设有房屋54间,床位66张,入住老人63名。老人宿舍统一按标准间设计,分单人标间和双人标间,室内床铺、衣柜、桌子椅子统一配置,院内有文娱活动室、医务室、接待室、餐厅。公开招聘3名工作人员,先后制定完善了《岗位责任制度》《卫生管理制度》《膳食制度》等24项制度和措施,基本实现了制度化管理。大力搞活院办经济,现有鱼塘5亩、旱地3亩、水田4亩,年出栏生猪34头,各种蔬菜能自给自足。该院成立院民委员会,强化自身建设与管理,为老年人创造一个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幸福乐园。
  教育卫生基础设施建设
  2002~2006年,先后投入260多万元兴建东塘申能希望小学、江下逸夫小学、罗塘小学、虎溪希望小学和中学学生公寓、小学学生公寓。2007年9月,在中心小学推行寄宿制,镇政府划拨50万元支持中心小学学生公寓新建。2008年,投资40万元兴建中心小学餐厅。2012年,兴建中心小学综合楼和塑胶跑道,当年已竣工并交付使用。
  2008年6月1日,启动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全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从83%增加到93%。2009年,兴桥卫生院经省卫生厅批准升级为吉州区唯一的一所农村中心卫生院,该院从2010年起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成为全区首家实施基本药品零差价的销售试点医院。配合相关部门对白内障、唇腭裂患者、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开展免费救治活动。
  劳动保障
  2003年,成立兴桥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定编2人。2004年,在行政村建立18个劳动保障工作站,聘请一批劳动保障协管员,由村报账员担任,协助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做好村委会的劳动保障工作。2012年,开展劳动保障平台规范化建设,重新选址投资20万元打造了全区一流的劳动保障服务平台,整合村级劳动保障服务站实行“一站式”服务,方便群众办事,缩短办事时间。建设了200平方米的就业培训中心,为广大群众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技术技能培训,有效促进了群众就业再就业。
  就业服务
  2000~2012年,免费介绍就业困难人员、下岗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人员实现再就业4800人,其中“4050”人员再就业312人。至2012年,全镇共发“就业失业登记证”68本。每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配合区里开展人才招聘会,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等法律法规。2000~2012年共举办职业技术培训136期,参训者达20736人次;累计输出城乡劳动力8400人次,其中农村剩余劳动力4800人次,农村富余劳动力3280人次。2012年招聘城镇公益性岗位20人,行政村公益性岗位18人。公益性岗位统一由兴桥镇管理,最低工资700元/月。
  养老保险
  2011年7月1日,启动新农保及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要求3年内(2011~2013年)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2011年年底,该镇完成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摸底工作户数4611户,人口21472人,其中60岁以上2499人,重症残疾1~2级人数68人。2011年9~12月,正式办理16~59岁人员的参保手续,已参保的有1986余人,参保金额为114.4万元。2012年11月,共完成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员13786人,参保金额120万元。重点以返乡农民工、新上任村干部、民营企业从业人员等参加社会保险为突破口,进一步加大扩面征缴力度。2000~2012年,共完成社会保险扩面任务812人。
  职业技能培训
  采取知识讲座、实地参观、观看录像等方式,每年举办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班,培训内容涉及西瓜栽培技术、母猪繁育技术、黄牛饲养技术、水稻病虫害防治知识、农机维修与保养技术、晚稻栽培技术等。2010~2012年,举办培训班26期,培训农民2300多人,为该镇养猪专业户、葡萄专业合作社、西瓜专业合作社培养了一批技术型人才。湖丘村委会岭下村肖卿根,通过培训掌握葡萄种植技术,带动村民兴建葡萄基地13公顷;沙江村委会泥源村邓西光通过培训成为蔬菜种植能手,兴建蔬菜基地8公顷。
  第九节 党建
  组织建设
  2000~2002年,有村党支部20个。2003年,将原高家、东塘村委会合并成东塘村委会,大溪、虎溪村委会合并成虎溪村委会,全镇行政村由20个减至18个,村党支部也由20个降至18个。2007年8月15日,成立秀江村党总支部,下设水口村党支部、汶洁村党支部、肉奶牛协会党支部。2011年建立了19个党员服务中心。2012年年底,全镇有基层党组织31个,其中1个党委、1个党总支、29个党支部(农村20个,镇直镇办5个,非公有制企业1个,社会组织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个)、163个党小组。2012年,加大“两新”组织(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不断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同年6月4日,成立兴桥镇能人协会党支部,党员4人。同年9月18日,成立兴桥镇第一个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支部“吉安市茂兴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党支部”和第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党支部“吉州区兴桥镇西瓜专业合作社党支部”。同年9月19日,成立“吉州区驻粤第一党支部”,有党员3人。
  队伍建设
  2000年,党员总数416人;到2012年,党员总数657人,增加了241人。2000~2012年,共发展党员182人。发展对象主要是带头致富的能人、新经济组织带头人、复员退伍军人及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和优秀村组干部,尤其是在生产、工作一线和高知识群体、35岁以下的青年。2007年6月,成立困难党员救助基金,共捐款3150元。2008年启动党员创业帮扶工程,全镇实施“村村通”远程教育终端站点,实施网络化,秀江村率先安装投影机。2011年开始,建立党内关怀机制,由镇出资,对80周岁以上无固定收入的老党员每月发放50元生活补贴。
  党员教育管理
  2000年6月,全镇开展“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三讲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活动。2001年2月全镇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学习教育活动,按照“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的工作思路,规范各级班子成员行为,制定民主生活、下村蹲点、机关日常工作、财务管理、公开办事、党员目标管理等20余项制度。2003年,开展省委提出的“三项创建”(创建“123”先进县级党政领导班子,创建“三民乡镇好班子”,争创基层党建“十面红旗”)活动,秀江村党总支成为全区“争创基层党建十面红旗”典型。同年,开展“三培两带”(“三培”即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组干部;“两带”即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活动,建立了兴桥镇安下药材基地和兴桥镇钓源古村养鸡基地,秀江村被评为省“三培两带”先进基层党组织。2005年1月~2006年6月,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该镇对三个先进基层组织、28名优秀共产党员和4名优秀党务工作者进行表彰。2008年在全区率先推行了党代表任期制与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工作。11月5日,召开中共兴桥镇第二次代表2008年年会,标志着全区实行党代会常任制与党代表任期制在兴桥镇推行。2009年开展“四查四突破”,即查思想观念和认识,在解放思想、提高认识上取得新的突破;查工作态度和精神状态,在探求规律、解决问题上取得新的突破;查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在问计于民、服务群众上取得新的突破;查遵守纪律和执行制度力度,在创新机制、完善制度上取得新的突破。为群众代办各类事务83件,群众满意率达99.8%。2010年6月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将创先争优活动编写成“三字经”,做到寓教于学。2011年8月,开展“三民三争”活动(访民情,争做亲民党员;解民忧,争做利民党员;保民安,争做卫民党员),全镇共访群众935户,收集群众意见建议282条,解决群众反映的难点热点问题78个。强化流动党员管理,建立流动党员QQ群,对54名流动党员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举办培训班264期,培训党员87978人次。2012年,为增进干群关系,及时了解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切实为群众排忧解难。该镇结合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思想大解放、作风大转变、服务大提升”和“民情家访”活动,创新开展党员干部“联合接访”活动,建立了党政领导和驻村干部、村“两委”干部联合接访值班制,镇党政领导接访地点设在综治办,驻村党员干部接访地点为各村村部,并在各村公开张贴了党政领导定期接访安排表,让群众与干部面对面地交流和反映问题,增进了干群关系。活动开展以来,共接待群众300余人次,答复解决问题50余个。
  干部管理
  2004年4月,镇党委、政府在全区率先出台村干部养老保险奖励政策。该政策规定,每年由镇财政拨出5万元专款,建立村干部养老保障投保基金,分期分批为村干部办理养老保险。村干部养老保险费的经费来源,实行镇、村、个人三级按1∶5∶4的比例共同分担。2012年年底全镇共为56个村干部办理了养老保险。2007年12月,建立村干部廉政档案,全镇18个村的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实行一人一档。2008年11月5日~12月9日村党组织和第七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兴桥镇泉塘村列为党支部书记、主任“一肩挑”试点。2011年11月8日~12月20日,村党组织和第八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现任村“两委”干部96人,比上届干部的平均年龄降低3岁。村干部的基本工资按照2008年全省农村劳动力平均收入水平9339元和3~5名村干部的配备标准,每个行政村在职村干部的基本工资总额为:3名村干部的为2.52万元;4名村干部的为3.18万元;5名村干部的为3.83万元。村支书、村主任基本工资为778元/月,村报账员基本工资为622元/月,其他村干部基本工资为467元/月。建立村党支部书记离任生活补助制度,标准为:960元/人·年,全镇共发放农村离任老村支书、老村主任生活补助人数为32人。2012年制定《兴桥镇村干部管理暂行规定》《兴桥镇村级财务管理办法》《兴桥镇机关干部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干部管理文件。
  基层组织建设年
  2009年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以来,该镇紧紧围绕“建设一个团结坚强、为民务实的好班子,培养一支带头致富、带动致富的好队伍,选准一条富民强村、和谐发展的好路子,构建一个体系完善、管理有序的好机制,形成一种科学民主、群众满意的好作风”的目标要求,切实抓好村落社区建设,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积极培植富民产业,大力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基层组织建设年深入推进。秀江、钓源、良源3个村得到转化升级,跨进先进支部行列。秀江村形成了“产业+农户+支部”的模式,钓源村形成了“景区+支部”的模式,良源村形成了“基地+产业+农户”的模式。先后制定完善了镇党委工作制度,推行农村“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民主选拔后备干部制度,村两委联席会议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健全落实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公开承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结对帮扶、党员干部定期接待群众等制度。对新建村级活动场所的行政村给予2万元的补助,对改扩建的行政村按5000元的标准进行补助。
  2011年,围绕镇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大力推进“十百千万”工程(“十”是大力培育“十强企业”;“百”是确保镇区每年新增人口500人以上,力争五年后镇区人口翻一番;每年新增镇区面积200亩以上,力争五年后镇区面积达1平方千米;“千”是确保财政收入五年翻两番,超过4000万元,力争达到5000万元;“万”是确保土地流转面积1万亩以上;力争农民人均纯收入五年翻一番,突破1万元)的目标,进一步强化村级党组织建设,以党建促村建,以党员带民富,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得到进一步推进,基层党组织在重点项目建设等急难险重任务中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
  2012年,开展以“强组织、增活力,创先争优迎十八大”主题活动,做好党组织分类定级和后进村转化升级工作。在“七一”前表彰了5个先进村党组织、6名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3个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3个群众满意窗口单位和48名优秀共产党员。全镇村级活动场所改扩建率达到100%,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设施完善,其中建筑面积100平方米以下的村1个、100平方米~200平方米的村9个、200平方米~500平方米的村8个。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全镇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5个。其中,针对湖丘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情况,依托园艺场的技术指导,组织该村委会岭下村民小组30多名村民在村小组集体荒山种植葡萄,组建兴桥葡萄专业合作社;针对江下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情况,依托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的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充分发挥本村资源优势,组织西瓜、甘蔗专业合作社,选准了一条富民增收的好路子。
  党风廉政建设
  2000年始,全面推行村务政务公开制度,建立健全干部廉洁从政管理制度。深化干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和求真务实的自觉性,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2001~2002年,该镇与区委组织部、宣传部共同开展党员教育,加强党员干部自身修养,通过举办反腐图片展、廉政文化书画展、党风廉政建设下村宣讲等活动对党员干部进行警示教育。
  2003~2005年,开展创建牢记宗旨、真心亲民,勤政务实、一心为民,开拓有为、诚心富民的“亲民为民富民”好班子活动。制作兴桥镇“亲民、为民、富民”记事本,实施科级干部“1+5”和一般干部“1+2”结对帮扶活动(1名科级干部帮扶5个农户,1名一般干部帮扶2个农户),不断提高干部为民务实清廉意识。2004年,高标准建设镇政务公开栏及钓源村、罗塘村、高家村村务公开栏。
  2006~2007年,开展两个“条例”宣讲活动,实施“机关效能考核问责制”“镇村干部日常管理督察制”“行业作风群众评议制”“机关作风建设预警制”。开展加强浙江经验的学习宣传活动,积极开展党员干部“十带头”(带头爱党爱国、带头遵纪守法、带头执行政策、带头履行义务、带头学用科技、带头勤劳致富、带头扶贫帮困、带头移风易俗、带头计划生育、带头家庭和睦)活动,规范村干部手机费用报销制度。
  2008年,开展“改进作风,提升效能,促进发展”为主题的“机关效能提升年”活动。推动廉政文化进机关、进家庭、进农村工作,每月向镇、村干部发送廉政文化教育短信。建立党员服务中心,开通全镇党员短信服务平台。
  2009年,制定以“紧紧围绕一个中心(经济建设中心),大力实施双创工程(创建农村基层权力规范运行的监督体系、创新便民利民的服务方式),切实抓好四项重点工作(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加强源头预防和治理腐败、加强监督检查、加强纪检干部队伍建设)”为主线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意见。主要开展“有事请找我,我为你服务”帮民活动。依托镇便民服务中心建设这一平台,为人民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
  2010年,开展风险岗位廉能管理试点工作,在20个部门、44个岗位进行风险岗位廉能管理,共查找部门风险点32个、岗位风险点132个,制定防控措施165条,其中部门防控措施31条、岗位防控措施134条,梳理完善制度40余项。
  2011年,开展“发展提升年”活动,开展党风廉政警示教育活动,进行“庸懒散软”专项治理和“荣誉与责任”演讲活动。抓好农村集体“三资”(资金、资产、资源)管理,提升公共资源交易站建设。全年交易167万余元,确保村务公开。
  2012年,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组织镇全体农村干部观看廉政警示教育片,组织镇机关干部和村“两委”干部听取“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职”报告。镇领导班子成员深入挂点村为全村党员干部上廉政党课。开展“公开用权、廉洁履职”主题活动。加强对全镇18个行政村公务接待费定额管理,集体“三资”实行公共交易。
  2000~2012年,共调查信访件30件,转立案的17件,已结案的15件,协办案件924件,对43名党员作出党纪处罚。
  第十节 管理与服务
  2000~2005年,组织机关干部、农技人员,联合粮食部门开展订单粮食生产,深入田间地头推广优质品种,把技术送到家,把订单送到户。实施农技人员“1+10”(1个农技员帮扶10个农户)结对帮扶工程,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升级和良种良法推广,引导农户走“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2003年积极协助牛牛乳业公司扩大基地建设规模,协助思倍得公司建立2个千头生猪养殖基地,引进绿洲公司在泉塘、沙江等村合作造林,完成退耕还林350公顷。2004年成立吉州区首个镇级财会服务中心,负责镇直属行政事业单位和各村委会的财务管理及会计代理业务,集中统一核算单位的一切财务收支,对农村财务直接监督与管理,做到做账规范、入账及时,杜绝坐收坐支现象,大大减少白纸条入账,保证村级资金的安全有效运行。2005年成立由26人组成的科技特派员队伍指导农民生产,举办科技讲座16场,接待技术咨询4000人次,与农民签订粮食订购合同面积200公顷,发放粮食直补资金145万元。
  2006~2008年,完善各项镇机关管理规章制度,制订镇村干部考核方案,考核指标量化分解,牢固树立“有为才有位”的思想。推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选聘镇财会服务中心主任、镇计生办主任、镇村建设管理站站长3名事业单位站所股级职位人员。2007年,成立工作组积极做好省重点项目武吉高速公路建设和市重点项目迎宾大道二期建设的征地、拆迁等前期工作,完成征地面积10公顷,迁坟200座,拆房3600平方米,调解纠纷60余起,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得到市、区领导高度赞扬。2008年,冰灾发生后,组织发动镇村干部、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进村入户帮助和指导群众有序开展抗灾救灾工作。开展农业机械推广工作,新增旋耕机87台,收割机13台,争取上级购机补贴39万元,组织有机农户到区内外先进乡镇参观学习和参加各类农机现场操作演示会,培训116人次。
  2009年,开展以“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题的送科技下乡活动,开展“手把手、面对面”科技新知识培训活动,推广水稻主导品种,结对子,签订免费服务协议,提供最新市场供求信息,指导农户田间管理,发放薄膜育秧技术等资料。共发放技术资料2000余份,销售种子8万多千克,化肥、农药、薄膜等物资一应备齐。开展家电下乡活动,汽车补贴47辆,摩托车补贴17部,共补贴18.95万元;家电补贴1116台,约500户,销售额208.74万元,补贴27.14万元;电脑补贴10台。全力服务好国家重点工程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和市重点项目城南专业市场,完成征地120公顷。
  2010年,镇政府行政大楼正式落成投入使用,以便民利民为着眼点,成功打造一流的便民服务中心。中心下设农业综合、财政、计生、民政、新农村建设、土管、村规、劳动保障、农医保、林业、综治、财会中心、党员服务、投诉咨询等13个服务窗口,实行“集中办公、公开办事、规范作业、限时办结”的运作方式,开放式零距离办公一条龙服务,推进“有事你找我,我为你服务”帮民便民服务,完善村级民事代办制度。实行电脑自动化办公和信息化管理,配备触摸屏和电子显示屏。落实领导带班制,每天由一名副科级领导带班,负责中心当天日常管理和工作调度。窗口做到定人定岗、挂牌办公、亮证上岗,设立工作人员去向牌。完成城南专业市场新增拆迁面积800余平方米,调处50多起山林权属纠纷,整平场地66公顷,建设农村沼气池365座。
  2011年,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开展以“机关干部进农户、顺应百姓新期待”为主题的民情大走访活动,在全镇农户中实行“515工程”,即镇机关50名干部,每名走访对象100户以上,走访对象达5000户以上,占全镇农户总数的90%以上。精心组织“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活动,共发放补贴18.9万元,共发放种粮补助788.9万元,退耕还林补贴29.7万元;组建葡萄、蔬菜、油茶、苗木、生猪、野猪、渔业等专业合作社11个,带动3000余位农民致富,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
  2012年,完成17个省、市重点项目征地203公顷,土地流转22公顷,解决纠纷100余起,确保了工程建设的用地需要,确保了工程施工的良好环境,确保了被征地群众的合法权益。加强镇区卫生管理,强化城管环卫队伍,划分环卫责任区,落实门前三包环卫责任书,完善环卫、城管工作人员管理制度。加大对违法用地、违章建房、违规搭建等“三违”的处理力度,完成拆违80余户,拆除面积达4120平方米。改善孤寡、无助、老弱人群的生活生存条件,完成危房改造75户。
  第二章 长塘镇
  长塘镇位于吉安市中心城区吉州区北郊,扼守吉州区北大门。北纬27º,东经114º,东接樟山,南界白塘,西和西南靠兴桥,北和西北接吉安县桐坪,东北邻吉水黄桥和西岭。全镇土地面积128.5平方千米,总人口38765人,境内有赣粤高速公路、省道吉新公路、抚吉高速公路、城北连接线、西四乡联网公路贯通,镇政府距市中心仅6.5千米,10分钟车程。
  长塘镇是吉州区人口最多、实力最强、小城镇最靓、农村环境最美、发展潜力最大的乡镇。长塘是吉州区唯一一个人口数在3万以上的大镇;长塘实力雄厚,2012年财政总收入超9000万元,综合实力迈入全市乡镇二十强行列;长塘是省级生态乡镇,全镇林地面积4533公顷,森林覆盖面广,环境秀美,官溪水库游览区风光迷人。长塘是省级示范镇,小城镇建设走在全省前列,镇区整洁靓丽、功能完备,房屋按照庐陵风格打造,小城镇附近的城北汽车广场带动长塘商贸发展日益活跃。长塘是“吉安菜帮”的发源乡镇,20世纪80年代初,不甘贫困的长塘人“一根扁担”闯荡北京、上海贩卖蔬菜,成为“吉安菜帮”的鼻祖;21世纪初,长塘人的足迹踏遍大江南北,长塘人创新创业的路越走越远。长塘是吉州区经济发展外向度最高的乡镇,世界500强日本住友电装、华阳电子、宏瑞兴科技、华翔电子等多个亿元项目、高新科技项目纷纷在此落户扎根,发展潜力巨大。长塘是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乡镇,陈家村委会周家村是庐陵文化代表人物,明代理财名臣“周青天”周忱的故乡。1937年国民党军队上将刘峙于在庙背创办“私立扶园中学”,首任校长由著名教育人士陈启昌先生担任;1987年,扶园中学改名吉安十二中,有近百年历史。“九打吉安”开创了江西红色割据区域斗争的新局面,其中第九次胜利总攻指挥部就设在长塘镇陈家新屋场村。长塘境内有许多保持完好的古村、古迹,上赵塘、官塘、周家等古村建筑考究、风貌统一、布局自然,设计水平高,体现出庐陵地域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
  2000年以来,长塘立足实际情况,以促进地方发展为第一要务,以保障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第一责任,不断推进“村容美、生态美、庭院美、身心美、生活美,人与自然和谐、经济与社会和谐、家庭邻里和谐、党群干群和谐”的“五美四和谐”新型小城镇、美丽乡村建设。
  2000~2005年,坚持“育产业、夯基础、求发展、促和谐”的发展思路,在农业税全面取消后,找准乡镇职能转变方向,着力发展农业产业,夯实农村基础建设,谋求经济发展路子,促进社会和谐。2003年1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中央书记处书记曾庆红到长塘镇田心村的村民彭富栋家中走访。2003年,镇党委被市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2004年被市委授予“全市二十强乡镇领导班子”,2003年、2004年连续两年获吉州区乡镇综合目标管理考评第二名。
  2006~2012年,坚持“策应城北、加速城镇、优化农业、扩大招商、壮大总量”的发展思路,抢抓国家、省、市加快发展机遇,策应吉州区城北发展优势,走出一条开放型经济、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全民创业、民生建设多轮驱动、共生演进的“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建设之路,将长塘打造成赣粤高速吉安北出口的璀璨明珠。2006年,获得全省“十五”期间农村公路建设先进单位;2009年,获得全省人民满意公务员集体、全省基层党管武装先进单位、全市农业农村工作先进乡镇;2010年,被列入省级示范镇、全省首批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联系点,获得全市小城镇建设先进单位二等奖;2012年,获得市委、市政府表彰的全市乡镇综合实力二十强;2006~2012年连续七年获得吉州区乡镇综合目标管理考评第一名,财税工作、招商引资、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新农保、新农合等多项工作一直走在全区前列。
  第一节 建置与区划
  建置
  该镇在明、清时期属庐陵县坊廓乡六十五、六十六、六十七、六十八都,境内有汉族、畲族。在土地革命时期建立了红色政权。1930年10月,红军第九次攻打吉安时,红一军团总部驻扎在山前(陈家村),发布总攻命令。红军占领吉安后,毛泽东曾到长塘调查,写下《西逸亭调查》《李家坊调查》等著名文章。1938年,全境分为武陵、龙盘、金培、天华4乡;1945年,全境内武陵、龙盘合并为龙盘乡,金培、天华合并为金华乡;新中国成立初,全境分为西村、新店、路口、仓下、店下、淇塘、三官塘、金盘8个乡,属吉安县;1956年合并为长塘、店下2个乡;1958年合并为长塘公社。此后,几经分合。1984年,长塘公社改为长塘乡;1987年划归吉安市管辖;1997年1月1日撤乡建镇。
  行政区划
  全镇土地面积128.5平方千米,地势平坦,土地肥沃,耕地面积2989.65公顷,素有“江南鱼米之乡”之美称。1997年该镇下辖22个村委会、178个自然村、205个村小组;2003年,瓦埠、周坑两村合并为店下村;2012年下辖21个村委会、177个自然村、217个村小组。2012年,全镇总人口37679人。其中农业人口37679人、非农业人口1086人。乡村劳动力19540人,其中外出从业人员达12976人。
  第二节 经济建设
  长塘紧紧围绕建设“繁荣、富裕、美丽、幸福”新长塘目标,强力推进经济建设。2006~2012年,财政收入年平均增幅达86.4%。2012年实现生产总值4.5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9032万元,其中国税收入5657万元、地税收入3375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298元。
  开放型经济
  支持省、市、区重点项目建设 支持省军区预备役师炮兵团、赣粤高速公路吉安城北连接线、吉安监狱、吉州区工业园、抚吉高速公路等省、市、区重点项目建设征地工作,为相关单位、企业落户以及交通线路畅通提供土地保障,不断提高长塘发展外向度。2005~2010年,共完成市、区重点工程征地233公顷。2005年,完成省军区预备役师炮兵团征地7公顷,完成赣粤高速公路吉安城北连接线建设征地42公顷。2006年,完成省吉安监狱工程建设征地20公顷、北大井冈山实验学校建设征地75.3公顷。2011年,启动抚吉高速公路建设征地拆迁工作,至2012年,共为抚吉高速公路征地35公顷,拆迁面积1440平方米。2012年,完成城北新区及市武警支队项目建设征地34公顷,确保甘泉、兴贤、凤山等道路顺利施工;完成中石化征地10公顷;为天然气管线、江西省成品油管线争取到临时用地。
  支持吉州工业园区建设 累计完成入园企业招工上万人,完成吉州区工业园征地166公顷。2011年完成园区征地67公顷;2012年为园区华翔电子、宏瑞兴科技、六星集团等企业征地67公顷,迁坟1000余座。
  “招大引强” 引进1亿元以上大型工业项目,为镇域经济建设提供持续动力。2012年,由长塘镇招商落户工业园区企业的外贸出口金额达2300万美元,园区企业税收达2377万元。引进的1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先后有:
  2006年,引进伟博实业。
  2008年,引进恒威铜业。
  2009年,引进华阳电子。江西华阳电子有限公司是香港华阳集团成员企业,总投资2亿元。是一家专业生产双面及多层印制线路板的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对线路进行钻孔机加工,生产出来的线路板精密度达到了正负0.05毫米,比头发丝还要细一半以上,广泛应用于计算机、数据通信、工业和工业仪器、汽车业、消费类电子、电信业等相关生产企业,产品远销广东、江浙等地和欧美等海外国家。
  2010年,引进世界五百强企业日本住友电装株式在吉州区投资建设江西住电电装有限公司。该公司于同年8月8日正式投产。日本住友电装株式会社是世界三大汽车电装产品制造商之一,其产品市场占有率排世界第二。江西住电电装有限公司是当时江西唯一一家专业汽车线束和电装品生产基地,产品销往日本丰田、本田等世界知名厂商。
  2011年,引进宏瑞兴科技。2012年,引进华翔科技。
  农业
  长塘镇依托中心城区近郊优势,大力发展城郊型农业,做大调优农业产业结构。镇里每年挤出10万元专项资金作为促进产业调整的奖励资金,鼓励农民依托本地资源发展城郊型产业,形成“优质水稻、绿色蔬菜、特色水果、畜禽水产”四大特色产业,培育壮大优质水稻、高产油茶、长红葡萄、井冈蜜柚、绿色蔬菜、花卉苗木、畜禽水产等20余种特色农产品。在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注重提高产品质量,打造品牌,培育出“长红”葡萄、井冈蜜柚、田心无公害蔬菜、“长虹”蔬菜、“富仁”禽蛋、思倍德肉猪等多个农产品品牌,产品成功抢滩吉安市内国光、甘雨亭等大型超市,“长红”葡萄、“长虹”蔬菜、“富仁”禽蛋、思倍德肉猪畅销省内外。
  农业产业和品牌 2002年,引进吉安市华隆实业有限公司建立米邦塔食用仙人掌基地,占地面积166.67公顷。同年,引进腾祥实业有限公司。该公司地处吉州区工业园区内,是政府指定的食品冷藏中转中心。有冷藏贮存面积6000平方米,是吉安市首个具有万吨级的冷库中转中心,具有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建造的高温库(℃以上),低温库(-24℃以下),加工急冻间等冷藏设施。
  2003年,推出番茄、番薯、辣椒、冬瓜、空心菜子等优势农产品,并制定食用仙人掌生产标准,为西红柿、莴苣、辣椒、大蒜、豆角注册了“长虹”牌商标。2004年10月10日,江西省委副书记王君、副省长凌成兴,在吉安市委书记弘强、市长胡长林,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吴治云、吉州区委书记王先侯、区长李健等领导的陪同下,到长塘考察食用仙人掌“三培两带”示范服务基地。
  2006年,引进“昌寿莲”、山东“雪藕”、日本大米、杂交水稻等新品种。
  2007年,引进上海熙可集团。该集团在长塘投资建设了熙可携农(江西)有限公司。2009年,投资2000万元,完成334公顷柑橘果园建设,2010年,柑橘果园规模达669公顷。2007年,引进优质稻新软黏种植466公顷,2012年,新软黏种植面积达3334公顷。
  2008年,引进思倍得农牧公司。该公司饲养母猪和生猪达3万头,并带动全镇养猪大户50户以上。2009年,饲养母猪和生猪5万头,3年内达10万头。同时,投资5000万元兴建的思农饲料有限公司于同年10月动建,2009年竣工投产。
  2008年,长塘镇返乡农民工伍元根创建吉安市富仁禽业有限公司。占地20余亩,严格依照《蛋鸡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规范》,布局合理,有生产区、办公区、生活区、辅助生产区、粪污处理区,育雏、育成和蛋鸡舍。各鸡舍采用全进全出饲养模式,有蛋鸡2.2万羽。2009年,富仁禽业有限公司获省标准化蛋鸡场“以奖待补”项目8万元奖励资金扶持,是当年吉州区唯一获此项目单位。
  2011年,该镇大力发展优质稻、井冈蜜柚、葡萄种植以及畜禽水产养殖。全镇优质水稻推广面积2334公顷,葡萄种植面积47公顷,井冈蜜柚种植面积67公顷,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267公顷,水产养殖面积275公顷,年出栏生猪2万头、肉牛1万头,建立农业专业合作社10多家。
  2012年,该镇推广农业良种良法,粮食生产连续9年增产,大力发展井冈蜜柚、葡萄、蔬菜种植。流转远山村小组27公顷山地,发展葡萄产业;流转案前村67公顷山林,发展井冈蜜柚种植;新增蔬菜种植面积14公顷。全镇农业产业化土地利用总面积达334公顷。
  发展“一村一品” 2009年开始,长塘镇根据各村特色优势,发展蔬菜、水果等城郊型农业和特色农业,形成了“一村一品”、错位发展的产业格局。当年,推广浅水种藕新技术。长塘镇莲藕种植基地在区扶贫办的大力支持下,从湖北、山东等地引进品质俱佳的“鄂莲五号”和“平邑雪藕”,并结合当地实际,不断完善“秸秆种藕”新技术,同年试种的0.08公顷优质品种己结藕种5000千克,推广种植面积1.3公顷,带动培模村15户种植户户均增收6000元以上。同年,由吉安客商陈建平投资建设的花卉种植基地在长塘镇新民村委会刁塘村开工建设。该基地占地面积2公顷,首期投资约180万元,种植高档花卉、苗木,产品工要销往省内各大中城市。国庆期间就卖出苗木2万盆,销售额达30万元,利润近10万元,带动了周边十多名妇女就近就业。由于前景良好,该基地负责人继续扩大规模,通过“公司+农户”的形式继续将这项产业做大做强,带动更多的农户致富。
  2010年,该镇大力发展葡萄种植,在庙下、店下、赵塘、李家坊等地建立了葡萄基地,注册了“长红葡萄”商标。
  2011~2012年,全镇拥有田心、田畔、新民等地蔬菜基地40公顷,庙下、店下、赵塘、李家坊等地葡萄基地47公顷,赵塘、培模等地井冈蜜柚基地67公顷,案前温柑基地67公顷,培模小竹笋基地14公顷,以及淇塘、路口西红柿基地,李家坊、赵塘红薯基地,新民花卉苗木、莲子基地,长塘养鸡、养兔基地,庙下野鸡基地,培模、金华莲藕基地等20余个农业品种。
  第三节 全民创业
  该镇农民向来有外出做手艺、经商的习惯。改革开放后,长塘人“一根扁担”闯京沪,在不断地拼打磨练中,形成了“勤奋、精明、诚信”的宝贵品格,并将这种品格运用到创业就业上,长塘人的创业足迹踏遍大江南北。2004年以来,在家乡红红火火的创业环境和创业氛围的吸引感召下,越来越多长塘人返乡创业,带动全镇农民共奔致富道路。
  创业之初——长塘菜帮闯京沪。20世纪80年代初,庙背村农民罗秋根进京贩菜致富。此后不甘贫困、敢闯敢干的长塘人“一根扁担”勇闯北京贩卖蔬菜,形成颇具特色的“长塘菜帮”。1999年,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黄忠利著述的长篇纪实小说——《走京都》讲述了长塘人进京创业的故事。
  创业发展——致富道路越走越宽。乘着市场经济的热潮,长塘籍外出务工队伍日益庞大,增收致富渠道越来越宽。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物流、餐饮、服务、房地产、信息技术等多行业、多领域发展。社上村的王德凯、王泽凯兄弟在北京创建和德逸泽商贸中心、北京优品天下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东家庄村的宋斌文和宋斌武兄弟在北京开办集仁时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创建了“兼职吧”(www.jianzhi8.com),日访问量达10万人次,成为全国最热门的兼职网站之一。
  心系家乡——回报乡梓献爱心。长塘外出务工人员致富后,纷纷捐款捐物,为家乡修桥铺路,改善家乡的办学、养老条件。2008年,培模村彭喜泉得知家乡敬老院即将搬迁的消息,特向东莞制衣厂申请到一批价值1.2万元的捐赠物资用专车送到长塘敬老院,同时对全镇60户特困户上门走访,送出慰问金1.2万元。2010年,西逸亭村黄心惠捐资2万元、肖建中捐资1万元,田畔村黄光兰捐资1万元用于扩建西逸亭小学。10年中,长塘外出务工人员为家乡直接捐资捐助600多万元。
  返乡创业——回到家乡做贡献。长塘镇党委、政府十分关心外出创业人员,吸引越来越多在外创业人士返乡创业,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富仁禽业有限公司经理伍元根是一个从北京回乡的创业者。2008年,在镇政府和村里的支持下,他投入200万元,租用20亩荒地,建立起“富仁禽业有限公司”。2011年,伍元根瞄准无公害蔬菜种植这一朝阳产业,建立起田心蔬菜基地,并成立田心蔬菜合作社。基地用枯饼、鸡粪发酵成有机肥料,用生物防治病虫害代替农药,做到蔬菜100%无公害绿色生态。蔬菜基地实现农超对接,与甘雨亭等几家大型超市长期合作,每年有5万千克以上的蔬菜进入超市销售。西逸亭村刘钱春从北京回乡承办长塘建筑公司。
  第四节 美丽乡村建设
  长塘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以“三农”为乡镇工作基础,以创建“美丽乡村、幸福家园”为创新社会管理总目标,着力打造“村庄美、城镇美、环境美”的美丽乡村,改善农村面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提升农民的幸福指数,城乡统筹发展步伐加快。
  基础设施建设
  开展农村公路修建、土地整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改善提高。
  农村公路建设 该镇以赣粤高速公路为依托、省道吉新公路为主干线,从2004年开始,开展“农村公路大决战”活动,修建了以县乡公路、通行政村公路为支线的农村公路建设。2000~2012年,共完成水泥公路建设112千米,西四乡公路长塘段全线贯通,并完成升级改造,21个行政村通水泥(油)路率达到100%,路面硬化率达到70%以上,自然村70%通水泥路,形成了全镇公路交通网络骨架,构筑起长塘与城区、村与村“10分钟”、长塘与周边地区“半小时”交通圈。
  农林水利建设 2000~2012年,共投入1亿元以上资金,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对官溪水库和17座小(二)型水库以及50多座小山塘水库、电排及其渠系配套进行除险加固和维修改造,修建桥梁6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全镇85%以上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共投入资金8000多万元,以扶贫开发为重点,引导贫困落后的村完善设施,发展产业,脱贫致富。全面开展土地确权登记工作。森林防火、水土流失治理、防汛抗旱和重大动物疾病防疫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农业发展基础稳固。
  田园化和老建扶贫开发
  2006年,完成陈家田园化67公顷。2008年,完成西村、庙下田园化534公顷。2011年,完成毛山田园化147公顷。同年,赵塘、培模、案前、陈家、西逸亭等5个村委会被列为江西省“十二五”期间省级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2012年,全省老建扶贫流动现场会在长塘陈家召开,长塘以此为动力,扶贫开发工作更上水平、上台阶。
  生态建设
  从2003年起,长塘镇注重生态建设,打造山青、水绿、路净的秀美乡村,为镇域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环境。2003年,开展退耕还林。2008年,启动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2009年,工程三年任务提前一年完成,为长塘生态建设打下坚实基础。同年,镇区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全镇综合管理。同年,长塘被评为省级生态乡镇,生态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向村级铺开,共有34%的自然村进行了农村清洁工程建设,淇塘社上村被评为省级生态村。2012年,长塘顺利通过国家级生态示范镇验收,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同年,开展通道绿化、美化,按照庐陵建筑风格进行房屋立面改造。
  退耕还林——生态建设开始推开。2003年,抓好桥南、李家坊、案前等行政村退耕还林规划、设计、技术指导工作,完成退耕还林任务75公顷。
  造林绿化——生态建设全面铺开。2008年,启动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作,成立造林绿化工作队、林管站,相关村委会干部为工作人员,每年镇财政预算专项经费用于绿化建设,将绿化任务分解到林管站工作人员、各村,年终对完成任务好的进行奖励,为绿化提供强有力的组织、资金、责任保障,确保“一大四小”绿化作业区顺利施工。2009年,“一大四小”绿化工程三年任务提前一年完成。2010年,“一大四小”绿化工程继续实施,绿化建设成为常规工作。至2011年,累计完成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1007公顷。2012年,以提升通道绿化水平为重点,完成“一大四小”整地153公顷,完成森林抚育333公顷。
  实施农村清洁工程——生态建设向自然村延伸。2010年,开展村级生态文明建设,实施农村清洁工程,让村容更整洁。该镇做好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及卫生保洁工作。组织开展农村垃圾处理集中宣传活动。印发《致农民朋友的一封公开信》及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操作手册,让农民掌握垃圾分类的基本知识,养成自觉分类的良好习惯。组织开展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三清”活动。在全镇范围内的学校、村庄开展大规模的大扫除活动。添置保洁设施。镇政府全额出资为垃圾处理示范点配备了垃圾池及垃圾焚烧炉(池)等硬件设施,发放垃圾拖运车、铁锹、竹扫帚等垃圾处理工具。通过选拔,在各新农村建设点、清洁工程示范点及圩镇配备保洁员队伍,加强对镇村干部、村理事会成员、农村保洁员的培训,指导农户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同年,淇塘社上村被评为省级生态村。
  获评省级生态乡镇——生态建设成效显现。2010年,长塘被评为省级生态乡镇。将城镇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全镇综合管理,编制、实施乡镇环境规划,治理砖厂环境污染,推进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区的建设,管理控制农业生产污染,成立镇城管大队和环卫保洁队,发动小城镇居民“门前三包”保洁,综合整治环境卫生,保护长塘生态环境。
  绿化美化完美融合——生态建设迈上新台阶。2012年,长塘顺利通过国家级生态示范镇验收。同年,吉州区决定在赣粤高速公路、城北连接线沿线村庄,全面开展庐陵建筑风格房屋立面改造、村庄整治、绿化建设,长塘镇任务占全区的80%,共完成庐陵风格立面改造村组41个、房屋800余栋,打造高速公路、主要交通干线的庐陵景观带和绿色通道,绿化美化完美融合,生态建设深入人心。
  新农村建设
  2006年开始,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要求,以“三清三改”和村庄整治为重点,开展新农村建设。长塘镇连续7年获得全区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截至2012年,全镇共有新农村建设点52个,占自然村总数的30%;共有62个村进行农村清洁工程建设,占自然村总数的34%;共有85个村进行农村环境整治,占自然村总数的45%。在新农村建设中,共建设休闲文化活动场所30个,拆除旱厕100座,拆除旧危房10万平方米,硬化主干道50余千米,硬化巷道14.5万平方米,建垃圾分类屋71座、垃圾池170座,发放户用垃圾桶7398个,植树12万棵。全镇改水率、改厕率、有线电视普及率、电话普及率均达100%;洁净能源使用率70%以上。新农村水泥路绕村入户,“小洋楼”掩映在绿树红花中,农户用上了自来水、卫生厕、沼气池、液化气灶、电视、电脑、手机、摩托车,有的还装上了空调,开上了小汽车。
  2006年,在李家坊徐源、新民村敖山、西村上郭家、田畔大塘边4个点进行新农村建设。
  2007年,农民感受到新农村建设的好处,主动要求建设新农村。当年有西村梁家、全背、彭家、店下富塘、案前冻溪头、庙下江背、培模西坑、澎家门、金华任家等9个点进行新农村建设。
  2008年,新农村建设着重将社上新村打造成新农村“名片”。社上村隶属长塘镇淇塘村委会,原来整个村庄严重缺水,稍遇干旱年份,人畜饮水都难以保证,农业耕作效益低,交通不便,村内脏、乱、差现象严重。为了彻底改变该村环境面貌和村民因环境恶劣致贫的状况,长塘镇党委、政府决定将社上村整体搬迁建设社上新村。2007年6月,社上新村建设破土动工,规划占地面积6.67公顷,建设户数165户。2008年,社上新村建设主体工程基本完成;2009年开始,逐步得到完善提高。建设资金以村民自筹为主,困难户由政府予以适当补助,村民理事会组织实施,镇党委、政府给予指导和服务。2011年,全村共建设别墅式房屋140栋,修建通村水泥路和环村水泥路1.8千米,村庄绿化3.33公顷,种树1万株,自来水、电力、排污设施接通进村。社上新村荣获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省级生态村、全省百强优美村庄、全市基层党建“井冈红旗”示范点等多项荣誉称号,被列为2008年全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现场会议参观点;先后共接待国内外各种参观考察团50余批次,成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的一张名片。
  2009年,新农村建设重点放在“空心村”整治、沼气池建设等方面,提高新农村土地利用、洁净能源利用率,进一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在下盘塘、观音塘、店下等9个新农村建设点开展“空心村”整治工作,拆迁房屋300多间,面积1.5万平方米,整合宅基地近3.33公顷,可重新规划农民建房上百栋。按照“因村制宜,分类指导”的思路,确定以官塘、店下、观音塘等几个新农村建设点作为示范村,推进“一建三改”沼气池建设。在受地理条件限制的大塘村,因地制宜,建设大型沼气池,引入市场运作模式,集中供气,结束了煮饭炒菜“烟熏火燎”的时代。全年全镇新建沼气池180余座,真正让建池户实现了“烧饭不用柴,点灯不用电,浇地不买肥”。
  2010年,新农村效应得到展现,农民积极性高涨,当年有10个点进行新农村建设。同年,农村清洁工程以新农村建设点为主体全面开展。社上新村更加完善,吸引外国友人参观。4月24日,东帝汶在野党独立代表团一行20余人,来到社上新村参观考察。10月25日,非洲多国学者考察团一行近20人,到该镇新农村建设点考察参观。
  2011~2012年,新农村建设在农民积极性高涨的情况下,更注重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更注重品位提升。要求所有有新农村建设需求的村,提前一年进行改水、改厕和进村公路建设,每户3000元集资款要提前到位,根据实施情况确定来年的新农村建设点,真正做到“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在新农村建设点,全部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农村文化提升工程,100%建立了垃圾分类屋、农民文化室、休闲广场,品位得到提升。2012年,淇塘社上新村通过省级示范村验收,赵塘远山村按照全市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要求打造,长塘温家、伍家两村按照全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要求打造。
  小城镇建设
  长塘镇以工业化理念运作小城镇,以小城镇建设引领经济发展,在吉州区率先走出了一条农村新型城镇建设的示范之路。2005年开始构思,2006年启动建设。2007年完成长塘镇总体规划(2005~2020年)编制。2010年,长塘被列入省级示范镇,确立“一年打基础,二年见成效,三年大变样”的小城镇建设总体部署。10月25日,全市加快推进示范镇建设座谈会在长塘镇召开。与会人员参观长塘镇农贸市场、社上新村和便民服务中心,听取全市四个示范镇建设情况汇报,交流工作经验,探讨发展思路,研究部署加快推进示范镇建设工作。市委副书记、市长王萍出席并讲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巡视员张继胜莅临指导,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敏主持会议,副市长李庐琦出席。镇领导班子成员列席。2012年,圆满完成省级示范镇“三年建设”各项工作任务,小城镇设施更完善、功能更健全,迈上新台阶。漫步长塘小城镇中,两旁绿树成荫、林间鸟鸣唧啾,“青砖黛瓦马头墙,飞檐翘角坡屋顶”,一座宜居宜业、俊秀靓丽的庐陵新镇正俏立于江西中部。
  规划设计 2007年完成长塘镇总体规划(2005~2020年)编制,并获市政府批准实施。2010年列入省级示范镇后又启动长塘镇总体规划(2010~2030年)修编,控规覆盖率达85%以上,全镇行政村和30户以上的自然村规划编制率达100%。
  基础设施建设 2006年启动小城镇建设,实施镇区建设。截至2012年,共投入资金6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达1.2亿元,镇本级投入9000余万元。镇区建成区面积达1.37平方千米,人口达1.14万人,城镇化率达29.35%;镇区道路面积达13.88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达12.2平方米;镇区绿地面积达12.48万平方米,人均绿地面积达11.2平方米;镇区自来水普及率91%;镇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天然气管道已铺设到镇区,供水、供电、有线电视、网络信息设施以及城镇道路配套管网工程和美化、亮化、绿化工程全部完成,镇区形成“四横三纵”的规划道路网。
  项目建设 2009年,完成镇行政中心的整体搬迁工作,镇政府的办公条件和工作环境得到改善。2009~2011年,按照“全市乡镇一流”标准,兴建农贸市场、建材家居市场和商业街,兴建300多栋商住楼;按照城市二级公路标准建设官溪大道,完成长旺人家一期住宅小区建设。2012年完成农贸市场二期、长塘农民公寓楼、国有挂牌土地33宗自建房居住小区、长塘镇干部周转房、小学学生公寓等项目。市场、商业街、中学、小学、卫生院、文化站分布在镇区附近,居民就业、办事、购物、就学、就医、文娱等场所举步即到。越来越多乡村人甚至城里人到长塘镇区居住,人气、商气和财气显著提升,小城镇日益繁荣。
  庐陵建筑风格房屋立面改造 2011年,按照“统一风格、统一方案、统一设计、统一实施”的原则,投资300万元,对镇区318栋3万余平方米房屋进行庐陵建筑风格立面改造。2012年,又对赣粤高速公路纵贯长塘辖区17千米的8个行政村、20个自然村、200余栋房屋进行庐陵建筑风格立面改造,造就“处处绿意、步步粉黛”清雅俊美的江南小镇。
  商贸物流 2008年引进吉安城北汽车市场落户小城镇。至2012年一期工程竣工,广州本田、北京现代、东风标致、上海大众等一批品牌汽车4S店已进驻汽车城。烟草配送等物流业相继落户,迅速崛起的商贸物流业为小城镇发展提供坚强的产业支撑。
  规范管理 2010年健全小城镇的管理机构,成立“示范镇建设综合办公室”、环卫所和城管办,设立垃圾中转站,配备专门人员对小城镇进行有序规范管理,杜绝乱搭乱建、占道为市、超店经营现象,实行全天候保洁、保卫,彻底改变了原来镇区脏、乱、差的混乱局面,保障镇区整洁、靓丽、安全。
  第五节 计划生育
  严格执行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一把手负责制和一票否决制,落实长效节育措施、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生殖保健服务等措施,有效控制人口出生、提高人口质量。2002~2012年,全镇政策生育率、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等指标都控制在目标值以内。
  2000~2004年,该镇扎实开展政策法规宣传到户、思想教育深入到户、生殖保健服务到户、知情选择指导到户、受术对象随访到户、生育节育访问到户、办证签约方便到户、优惠政策落实到户的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等“十到户”活动。全面推进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
  2005~2010年,紧紧围绕稳定低生育水平这一目标,配齐配强计生队伍,进一步加强基础工作建设,做到“人员到位、责任到位、服务到位”。以落实“四项手术”“环孕检”为主线,查处违育对象为重点,完善人口信息管理为目标,开展了计划生育“六清理六落实”等集中整治活动;落实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2007年5月19日,江西省人口计生委、吉安市人口计生委、吉州区人口计生委在长塘镇联合举行以“携手建设创新型江西”为主题的计划生育科技下乡服务活动,受到群众的广泛好评。
  2011~2012年,以落实“环孕检”“四项手术”为主线,查处违育对象为重点,加大打击“两非”力度,加大社会抚养费征收力度,进一步强化宣传教育,建立健全人口与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和管理。2012年,在上级计生部门的指导下,社上新村积极实施以“弘扬人口文化、倡导婚育文明、构建和谐家庭”为主题的人口计生宣教建设,作为参观点承接了全省计生宣教工作流动现场会。
  第六节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坚持以综治维稳为乡镇工作“责任田”,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持农村长期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推进镇域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夯实综治工作排查基础——建立综治网络,及时排查调处矛盾纠纷。2000~2005年着力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综治网络。建立“三级网络”,建立镇、村、组三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构,镇每月排查两次,行政村每周排查一次,村小组每日排查一次,重大节假日和活动期间重点排查,敏感时期实行日排查“零报告”制。
  夯实综治工作队伍基础——实行专案专人管理,落实信访综治案件。2005~2012年,镇里每年都对排查出来的问题逐一梳理,组建由镇领导为包案组长,村书记、驻村干部、综治干部为成员的调处队伍,拿出具体解决方案和解决时限,对重大、复杂性矛盾问题,镇主要领导亲自协调调处,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每年信访件办结满意率达100%,维护了中共十七大、十八大和每年两会等重要时期社会稳定,全镇秩序保持安定和睦。
  夯实综治工作群众基础——开展民情走访,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2005~2009年,每年5~6月份,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在全镇开展“改进工作作风,夯实基层基础,构建和谐平安长塘”的“民情走访月”活动;2010~2011年,组织开展“三民三增”(访民情,解民忧,保民安;增强信任度,增强满意度,增强和谐度)活动;2012年,组织开展“民情家访”活动,模拟开展公众安全感电话测评,在密切联系群众中体察民情,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确保长塘平安和谐。2012年,淇塘山头、廖家通村公路建设工程中,桥南磨湾公路段建设就是通过民情走访了解后,镇里联系交通等部门联合解决的。
  夯实综治工作技术基础——加强人防、物防、技防体系建设。2009年,组建了半专业森林消防队,队员30人,让森林防火有了队伍保证。2010年,组建了一支20名巡防员的专职巡防队伍,确保镇区安全。同年,投入10余万元在镇区重点部位及主要交通要道安装视频监控探头10个,形成了以镇治安视频监控为“点”,各治安卡口、主要交通路口为防“线”,各企事业单位为“面”的“点、线、面”立体防控网络。
  第七节 社会事务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对社会事业和民生项目的建设和投入,落实“惠民工程”。
  民政工作
  2000年1月~2003年7月,民政工作主要内容是婚姻登记、救灾救济、双拥优抚、社会事务。2003年8月~2006年6月,民政工作主要内容是救灾救济、双拥优抚、社会事务。2006年7月~2012年,民政工作主要内容是救灾救济、双拥优抚、社会事务、低保五保、医疗救助、失地农民生活保障。自农村低保实施以来,按照“应保尽保、动态管理”的原则,加强低保听证、张榜公示等监督管理,将好事办好。2006年11月,投资200万元,兴建长塘镇敬老院,2008年正式投入使用。新建敬老院占地19333.3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内设老年救助服务中心、文体活动室、健身康复室等。截至2012年,累计有40名孤寡老人入院安度晚年。
  教育事业
  长塘是吉州区唯一拥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幼小初高四级教育的乡镇,镇内有中学2所,分别为吉安十二中、长塘中学;中心小学1所,村小13所;中心幼儿园建设于2012年启动。
  2002年,为方便学生入学,投入100多万元,将长塘中学由偏远的洲坑迁移到小城镇附近。
  2003~2012年改造农村小学校舍,全面消灭学校危房;共兴建、改建中小学校舍18所,先后新建美固希望小学、桥南小学、庙背小学、明德小学、庙下小学,扩建荷洁小学、西逸亭小学、陈家小学、赵塘小学。抓住农村公路改造、新农村建设机遇,实现水泥路、自来水校校通。
  2005~2012年持续关注关爱留守儿童。为加强留守儿童管理,镇里每年拨付3000元作为留守儿童亲情电话费用,设立亲情号码、建立“留守儿童”生日档案,开展“代理妈妈”伴我行活动。2010年,镇团委牵头,招募120名留守儿童教育帮教志愿者,组成长塘镇志愿服务队,对留守儿童进行“一助一”结对帮教。与吉安市慈善爱心会联系紧密,争取社会爱心人士为留守儿童捐款捐物、捐资助学。2011年建立长塘镇中心小学辜承福希望之星区级阳光家园。2012年建立美固希望小学阳光家园。长塘中心小学荣获“全国千所流动人口子女、农村留守儿童家长示范学校称号”。
  2007~2012年,长塘中学、中心小学校园建设得到完善提高。2007年投资200万元建成长塘中心小学六年级寄宿教学楼,实行中心小学六年级集中办学。2009年将镇政府原办公楼及院落无偿划拨给中心小学,新增中心小学校舍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同年,完成长塘中学教学楼建设。长塘中心小学获得吉安市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示范基地、吉安市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先进学校、吉州区中小学素质教育评估达标学校等荣誉。2011年完成长塘中学、中心小学学生食堂建设,完成长塘中学征地13333.3平方米。2009~2011年,长塘中心小学连续3年获得吉州区教育局表彰学校管理先进单位。2012年完成中心小学学生公寓建设,动建长塘中学新围墙、新操场,长塘中学学生公寓、中心幼儿园,学校“两堂两化”(食堂、澡堂;文化、绿化)建设全面铺开。2010~2012年中考,长塘中学连续三年获得郊区中学中考第一名。
  卫生事业
  2004年,长塘卫生院转变经营方式,实行承包经营。2010年,根据发展需要,理顺管理体制,长塘卫生院结束承包经营。
  2007年,投资30万元的长塘卫生院住院楼投入使用。2012年,长塘卫生院征地6666.7平方米,动建卫生综合楼,镇卫生院医疗条件得到改善,村民看病“小病不出村、一般病不出镇”。
  2008年,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工作全面开展,参合率逐年提高,最初为90%,2011年、2012年均达到95%以上,报销病种和标准按照政策要求扩大提高。2012年共发放住院补偿、二次补偿、门诊补偿215万元。
  2010年,行政村全部建立了村卫生室。严格村医资格管理,规范村卫生室建设,实行药品“零差价”管理,降低农民就医成本。
  2012年完成卫生院新征用地10亩,启动院部大楼规划、设计等前期工作,为卫生事业积蓄发展空间。
  文化事业
  农家书屋、文化广场、科技技能培训、文艺汇演多管齐下,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培育发展新型农民。2010年投资30多万元兴建镇综合文化站,60%的村设立农家书屋,100%行政村配备了电脑,方便群众绿色上网,查阅农业产品购销信息。每年开展科技技能培训10多次。2012年,在“喜迎十八大”首届吉州艺术节活动中,长塘成为全区唯一获得“人文社区、美丽乡村”创建成果展演、展览两项组织奖的乡镇。
  体育事业
  在各新农村建设点兴建文体活动广场,配备体育器材,为农民日常健身提供活动场所。2012年组织参加吉州区第四届全民健身运动会暨第二届工人运动会,长塘成为全区获得广播体操比赛一等奖、篮球比赛第1名共两项第一的单位。
  新农保工作
  2011年启动新农保工作,当年参保率达75%。2012年,新农保参保人数提高到2.1万人。
  家电下乡工作
  2009年3月10日,家电下乡政策开始实施,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于2009年7月10日启动,将补贴金额全数打入农户的“惠农一卡通”上。截至2012年,共补贴家电7225台,补贴金额达211.6395万元。农民朋友真正得到实惠。
  第八节 党建
  长塘共有33个党支部、811名党员。镇党委一直把“树好党风、抓好政风、带好民风”作为首要政治任务。通过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强化学习提高系列措施,打造“亲民为民富民”的好班子、好队伍,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永保党组织先进性。
  1994年,镇党委成立驻京党支部。2002年成立驻沪党支部。驻京、驻沪党支部在发展管理流动党员、维护外出务工人员合法权益、与务工经商地方党组织建立良好关系等方面的同时,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长塘驻沪党支部书记汤志敏,被任命为共青团江西省委驻上海团工委委员、共青团吉安市委驻上海团工委书记。
  2003年,创新举措,设立“终身成就奖”,鼓励农村党员干部争当为民服务先锋。对完成工作成绩突出、群众公认的村党员干部颁发“终身成就奖”。获奖者得到一份镇里为其购买的养老保险金,待年满60
  岁后,获奖者每年可从保险公司领取1000元养老金,直至终身。至2012年,共有王明昌、彭进良、龙尔和、彭全传、李子开、徐恒昌6人获此荣誉。
  2004~2012年,越来越多外出务工党员返乡,他们“一肩挑两头”,一边发展实业,带动农民致富,一边当村官,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大塘村委会书记徐恒昌,从北京回乡后,创办“恒大农业开发中心”。赵塘村委会黄小明回乡后,当选赵塘村委会党支部书记,带动当地村民种植葡萄,组建葡萄合作社,发展葡萄产业。
  2007年,建立村干部经费保障制度,对在职村书记、主任每年补贴数万元的资金并为村干部办理了养老保险;实施了“两老”(老村书记、村主任)离任补助制,让村干部老有所养。
  2008~2012年推进村级组织阵地化建设,共新建、改造村级组织活动场所19个,每个行政村有200平方米以上、功能设施比较齐全的村部。
  2009~2011年建立党员远程教育站点。第一批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在东家庄、案前、培模、荷洁、陈家、店下、金华、桥南、长塘、新民、路口、大塘、淇塘13个村委会安装完成。2011年,党员远程教育站点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每个站点统一配备29英寸彩电、远程教育机顶盒、调制解调器,并开通网络服务。广大农村党员干部,通过现代远程教育站点既能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又能够学习实用农业技术。
  2010年,长塘被列入全省首批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联系点,打造学习型党组织。同年,开展以创建先进镇、村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为主要内容的创先争优活动。同年,淇塘村被列为全市基层党建井冈红旗创建点。
  2012年组建“能人协会”,发挥能人党员带领群众致富的作用。2月份,将全镇各领域50名能人组织起来,建立了“能人协会”;5月份,成立了“能人协会”党支部、长塘卫生院党支部和葡萄专业合作社党支部。
  第九节 管理与服务
  按照“管理高效、服务有力、廉洁自律”的要求,镇党委、政府切实强化自身建设,提升管理与服务水平。
  强化管理。2000~2006年,围绕建设“责任政府、法治政府、服务政府”的目标,强化政府管理,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提高政府执政能力和水平。
  强化廉政建设。2007年邀请群众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5月,该镇在217个村小组中聘请100名农民廉政监督员,廉政监督员主要职责是:宣传党风廉政知识和党纪条规,增强乡村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及时了解和收集辖区内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动态,及时上报;参与辖区所属村、组重大经济项目的监督,让镇、村活动时刻处于群众监督之中。让权利处在公众监督下。加大对乡村干部和重大项目的监督力度。
  强化服务。2008年设立镇便民服务中心,让服务贯穿政府工作的全过程。将涉及群众利益的民政、国土、农技服务、劳动保障等审批、服务、收费事项全部纳入便民服务中心办理,并实行工作人员挂牌上岗、首问负责,明确办结时限和违约责任等,同时,统一印制和发放了便民服务指南、便民服务联系卡,将有关惠农政策、办事流程、乡镇干部联系电话等一一公开,让便民服务更贴近民心,营造良好政务环境。开展了“有事请找我,我为你服务”活动,印制了便民服务联系卡和民事帮(代)办员服务联系卡,发到全镇560名村民代表(按每15户产生一户村民代表)手中。2009年,围绕“创优发展环境,提高机关效能,服务全民创业”,开展机关效能建设活动,为长塘建设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强化村级财务监管。2009年创新设置了“五笔会签审批单”。五笔会签制度由经办人、证明人、审查人、审批人签字、村民理财小组审理盖章。同时,严把五关:审核关:记账员、报账员对支出的原始凭证的有效性、合理性、完整性进行审核;审查关即村党支部书记对支出300元以上的单据进行审查签字;审批关:村主任对按规定标准支出的单据进行审批签字;审理关:民主理财小组对支出500元以上的单据进行审理;监督关:村账实行每季末月的20日前结账,30日前财务公开。对不合乎要求的实行“六退回制度”,即支出单据手续不完备的,退回责任人补办;支出单据不合理的,退回责任人纠正;支出前不经程序批准的,退回责任人个人负担;支出超过规定标准的,退回超标部分;支出无正规发票的,退回责任人,不予报销;大额支出未经民主理财小组审理通过或张榜公布后群众有意见的,退回责任人个人负担。
  强化公共资源交易管理。2010年,镇公共资源交易站将各村土地、山林、水面、房屋和其他公共财产等方面的购进卖出、转租,以及水利、公路、房屋等工程建设方面的交易,全部进入镇公共资源交易站交易。同时制定公开、透明、高效的程序规则,采取公开招投标、拍卖、挂牌出让等公平竞争手段,统一进行管理,统一接受监督。2010年,吉州区长塘镇公共资源交易站共进行公共资源交易6宗,交易总金额为62.2万多元,增收节支10.6万多元,向村民交出了“明白账”。同年,围绕“提质、提效、提升服务质量”,开展作风建设活动,营造科学、高效、便捷的服务环境。
  强化干部作风建设。2011~2012年开展“庸、懒、散、软”治理,进一步解决干部工作作风中的“庸、懒、散、软”,领导作风中的“假、浮、蛮”,为政不廉的“私、奢、贪”,实现“提振精神状态、转变工作作风、创优发展环境、创造一流业绩”。2012年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和吉州区“八个不准”“六个一律”,改进工作作风,厉行勤俭节约,树立廉洁、勤政、高效的干部队伍形象。
  第三章樟山
  樟山镇位于吉安市北郊,赣江西岸,镇政府距离市中心10千米,所处地理位置为北纬27º10′、东经115º02′。东临赣江,东北与吉水县金滩镇和黄桥镇毗邻,西与吉州区长塘镇交界,南与吉州区工业园接壤。朱北公路穿境而过,吉州区西四乡联网公路沟通了樟山镇与长塘镇,镇区内交通四通八达,为全镇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便利。
  2000~2001年,围绕“保稳定、促增长、抓发展、强实力”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以“三农”发展、经济增长为中心,突出社会稳定、计划生育、招商引资三个重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成果显著。2000年大力推行综合型农业新技术和优质高效农作物新品种,全镇粮食生产稳步提高。2001年对镇村公路进行改造和维修,夯实了农村道路交通基础。
  2002~2006年,围绕樟山镇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以财政增长、农民增收为中心,大力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建设,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2007~2010年,牢固树立发展是强镇富民第一要务的观念,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载体,以扩大招商、加快工业发展为重点,努力培植工业、小城镇建设、特色农业三大经济增长点,做活“三篇文章”(即做好吉州区工业园大型企业、配套企业的承接文章;盘活土地资源,做好土地级差文章;做好农业产业化文章),打造“三个一”精品(一个企业群,一片小康楼,一个商贸中心),推动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加快小康樟山发展步伐。
  2011~2012年,定位于“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定不移实施区委区政府“三城共建”的发展主战略和创建“美丽乡村,幸福家园”总目标,紧紧围绕打造“宜居宜游宜商”的环保绿色樟山为主要内容的发展思路,各项事业稳步推进。2012年,樟山镇被评为全区支持中心城区建设先进单位、社会稳定工作先进单位、全区森林防火工作先进单位、全区防汛工作先进乡镇、全区蔬菜产业化工作先进乡镇、全区土地流转工作先进乡镇以及全区党管武装工作先进单位。
  2012年8月17日,市政府下发《吉安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吉州区青原区加快区重点板块开发建设的意见》,要求吉州区主攻樟山新区。10月28日,为抓好樟山新区建设,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拓展城市空间,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吉州区成立樟山新区建设指挥部,指挥部下设办公室,新区建设各项工作全面启动。
  第一节 建置与区划
  樟山镇境内明、清时期属坊廓乡,新中国成立前夕属文喆乡和三江乡,解放初属奶奶庙乡和东陂乡。1958年属奶奶庙公社。1968年属长塘公社。1972年设樟山公社。1984年改为樟山乡。1987年5月,樟山乡由吉安县划归县级吉安市管辖。1997年撤乡建镇。2000年8月,县级吉安市改为吉州区,樟山镇由吉州区管辖。镇人民政府机关驻樟山村,镇政府下设人民武装部、政府办公室、民政所、司法所、农技站、经管站、企业办、财政所、计生站、林业工作站、土地管理所、公安派出所、畜牧兽医站等部门。2009年着手建设镇政府新办公大楼,该大楼于2012年年底竣工,镇属各单位部门搬至新办公楼办公。至2012年,樟山镇辖15个村委会、100个自然村、144个村民小组。
  2012年,为更好地承接吉州区发展,吉州区委、区政府从樟山镇划出5.96平方千米成立樟山新区。
  第二节 人口
  以2010年11月1日0时为标准时点,进行第六次人口普查。按要求划分16个普查区,此次普查结果显示,全镇户籍人口共计23526人。
  第三节 经济建设
  2000年以来,樟山镇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本地基础,积极招商引资,大力协税护税,全面完成各项经济指标,全镇经济水平大幅提升。
  2000~2003年,全镇财政总收入逐年增长,经济呈现发展态势;2004~2005年,受气候、资源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财政收入有所减少;2006~2007年,全面调整经济政策,财政收入出现新增长;2008~2012年,大力发展经济,财政收入增长较快。
  招商引资
  2000~2006年,樟山镇先后成功引进吉安市金林粮油食品有限公司、吉祥粮油食品有限公司、江西南健实业有限公司、吉安市嘉信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龙腾物流发展有限公司、都得利轮胎实业有限公司、龙源改性树脂厂及汽车驾驶技术培训有限公司等一批骨干企业。
  2007年,区定樟山镇招商引资目标任务为3000万元。全年签订引资合同的有吉安市龙海机动车驾驶技术培训有限公司、吉安沃克科技有限公司、吉安龙源改性树脂公司、吉安市龙飞实业有限公司、吉安市金鑫化工有限公司。这五家企业总投资3800万元,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2008年签约亿元项目1个(浙江红狮集团水泥生产项目)。在做好项目引进工作的同时,还积极为已落户企业做好建设规划,挂牌请示、土地出让报批手续,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2009年,以工业园为依托,搭建工业发展平台,加快企业集聚效应,形成以省级龙头企业——金林粮油为代表的5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全镇产业化的进程。向上争取优惠政策,扶持龙腾物流等企业实现效益税收大幅增长。由外商投资3500万元的龙海驾校基本建成,占地面积5.79公顷,年培训学员5000名。
  2010年,引进两个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项目进园,即吉安市金冠食品有限公司、吉安市吉州天阳混凝土有限公司。农业项目也有一定收获,与吉安市思倍得畜牧有限公司签约在东水栽种“井冈蜜柚”200公顷,种植基地租地工作有序开展;引进吉安市远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500万元发展蘑菇生产基地;引进新绿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大江边村租地6.67公顷发展大棚蔬菜。同时,加大对引进项目的帮扶力度,国家一级驾校——吉安市龙海驾校技术培训有限公司已在9月正式营业;加大金林、南健粮油食品企业等优势企业提档升级,帮助他们通过技改扩建、招商引资等方式扩大再生产,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塑造集群品牌。
  2011年,以市级示范镇为契机,利用紧邻工业园优势,加强对接,承接园区产业配套服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签约工业项目金盛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引进工业项目金冠食品项目和龙腾标准厂房项目;远山农业产业项目投资500万元兴建菌菇农业种植基地;意向签约项目1个,深圳金赛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投资近20亿元的旅游度假生态园项目;在谈项目1个——美资企业普思电子计划投资5亿元项目,同时加大对天阳混凝土有限公司、龙海驾校等企业帮扶力度。
  2012年,镇主要领导赴杭州、深圳、义乌等地招商,签约亿元项目1个——吉安绿膳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围绕“新兴电子城”引进江西合力泰微电子有限公司(预计投资10亿元)落户工业园区,围绕“现代商贸城”引进吉州东兴贸易公司(物流企业)落户工业园区、围绕“工业招商”引进江西科华建材有限公司落户牢石村。
  化解乡村垫缴农业两税债务
  2012年,樟山镇坚持严格审查、明晰债权债务、稳妥处理的原则,开展化解垫交农业两税债务工作。将在2005年全省免除农业税前,乡村干部、镇、村组织为完成上级下达的农业税及农业特产税收缴任务,替农民垫交的农业两税而形成的债务纳入本次清理范围,共化解乡村垫缴农业两税6214.3万元,稳妥处理历史遗留问题。
  向上争资
  2000年起,合理利用各项政策,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项目资金。2011年向上争资计1755.28万元。2012年向上争资6500万元。
  土地流转
  为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樟山镇积极指导各村委会推进土地流转工作。2012年,樟山镇共流转土地46.7公顷,用于蔬菜基地建设。
  第四节 美丽乡村
  新农村建设
  2006年开始启动新农村建设,截至2012年已建设新农村点26个,农村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2004年投入140多万元进行农田水利建设。2005年,全镇所有行政村全部通公路。2008年10月开始实施土地整理工程,整个工程涉及7个村委会45个村小组,面积1000公顷,占全镇耕地面积1784.73公顷的56%,占全区同期土地整理面积的近70%,工程之大在樟山镇农业发展史上乃至吉州区农业发展史上绝无仅有。建设成一大批“田成块、路成网、渠相通”的标准化农田,完成:斗渠11.1千米,农渠3.4千米,斗排29千米,农排49千米,田间道6.6千米,生产道32.7千米,植树6000余棵,土方60万,筑田埂8万。1000公顷土地整理项目,改善了农业耕作条件。水利建设重点抓好桐江、赣江临村防洪工程、鸽山水库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田间渠系改造和配套工程建设项目。
  农业产业化
  2000年,引进推广优质高产水稻。2002年,建成以东水村为主的番薯生产基地,以大东边、桥头为主的优质稻良种生产基地。2004年,在曲沙、官垅、樟山、桥头等村建立无公害蔬菜基地。2008年,松子产业协会制定了该产业发展规划和种子质量标准。形成“优质稻、花卉苗木、畜禽、松子、无公害蔬菜”五大特色产业。积极发展精品农业、生态农业,培育金林粮油、南健食品等市级农业产品龙头企业。引进推广早、晚稻优质高产水稻品种,继续抓好全镇早晚水稻轻型抛秧高产栽培,推广保温设施栽培,大棚蔬菜育苗栽培,培育文石无公害包菜基地53.33公顷。积极引导农户与落户樟山的企业对接,与金林粮油公司采取“公司+农户”形式,扶持农业产业化,达到兴企富民的目的。把好农作物病虫防治关,做到预测准确,预报及时,各个时期的防效均在允许范围内,根据不同的土壤肥力和作物对肥分的需要,实施了配方施肥,配方施肥面积400公顷,推广叶面施肥面积1466.67公顷。
  一村一品
  积极发展精品农业、生态农业,培育壮大东水村井冈蜜柚基地、曲沙村蘑菇生产基地和肉牛养殖基地、长亭上村的餐饮服务基地、大江边蔬菜基地、泸田村的松子集散基地。泸田村松子经营基地在2011年的基础上再做大做强,年产值突破500万元,带动农户200多户;文石村柑橘种植基地,再扩大种植面积,带动农户100多户。
  大江边蔬菜基地是由江西新绿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开发的集科技示范和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该公司是新干县一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获得了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论证,以生产名、特、优蔬菜为主,同时大力发展特色养殖。2011年10月,公司与樟山大江边村签订了46.67公顷的土地租赁协议,正式落户樟山镇,公司计划投资1000万元用于无公害绿色蔬菜基地建设,并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进行运作。该基地全部建成后,可年产绿色蔬菜260万千克,年产值达1000余万元,同时还可解决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100余人。
  小城镇建设
  樟山镇小城镇建设的目标是,把樟山镇区打造成吉安中心城区的卫星城镇。
  樟山镇镇区从1994年开始建农贸市场,占地2500平方米,有60个门面。1999年建有小城镇一条街,有商住两用3层至4层楼房40栋。
  2005年完成2005~2020年总体规划。总体规划是:建设一个功能齐全、布局合理、分区明确、基础设施配套、服务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与现代气息融为一体的现代小城镇。
  2007年开始启动农民自建房项目,完成征地13.33公顷,报批国有土地6.66公顷,平整土地6.66公顷。有38户农户通过公开竞价取得小城镇建房权。当年全面完成排水、排污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
  2008年,小城镇扩建,又陆续建有商住两用楼(4层至5层楼)约80栋。同时启动了小城镇路网建设,兴修规划一路、二路、三路,总长1299.8米,全部路网总投资达800余万元,其中争取国家专项资金150万元。
  2009年,坚持“以农稳镇、以工强镇、以商活镇、以民建镇”的小城镇发展策略,不断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当年完成1000米道路建设,并铺设彩色人行道板600米;3000米城区自来水供水管道铺设基本到位;1300米排水排污管道已投入使用;实施小城镇“一大四小”绿化工程,完成绿化面积达7000平方米。已开工建农民商住房33栋,其中竣工13栋,竣工面积达7200平方米。
  2010年,樟山镇被列为全市示范镇建设重点乡镇,小城镇建设面积43.5公顷,小城镇镇区人口5000余人,镇区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5平方米,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2011年,投资900万元的樟山镇综合服务大楼动工建设,该大楼占地面积960平方米,建筑面积4057平方米,楼高5层半,2012年年底竣工。大楼前面正在建设中的文化广场(金牛广场)预计投资600万元,将于2013年6月底前完工。为策应樟山新区发展,打造生态宜居区,在镇政府行政中心综合服务大楼南边拟投资1亿元开发一个占地面积10公顷的生态居住小区。前期4.7公顷国有土地已完成土地的征用和三通一平。
  2012年,对圩镇范围内65户房屋全面进行庐陵风格立面改造,拆除市场乱搭乱建棚子面积360余平方米,改造面积2.1万余平方米。10月份起,又开始对朱北线、工业园段两旁农房进行立面改造,改造30余栋老旧房屋,改造面积近万平方米。至年底,已完成工程90%。镇区道路两旁道板铺设及路灯安装、绿化、排水沟等旧城改造项目总投入近100万元,完成勘测设计、绿化,统一制作广告牌,安装好龙骨架,开挖并完成铺设排水沟管道,于年底全面完成旧城改造。
  截至2012年,全镇小城镇面积约1平方千米,基本完成三通一平。
  镇域路桥设施建设
  镇内朱北公路贯通南北,常年有公交车经过,西四乡公路和吉州区的其他三个镇相连,抚吉高速公路穿过该镇东北7个行政村。镇内村村通水泥路。
  2004~2010年,把“村村通”公路富农便民工程,作为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加大资金投入,采取有效措施,先后投入400万元,修通了文石、东水、清湖、大江边水泥路,共长40余千米,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改变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现象。农民日子越过越红火,一辆辆满载着樟山镇水果、粮食、蔬菜、肉牛、松子的货车,经过村道、乡道,源源不断地进入高速公路,将货物运往全国各地。樟山镇已形成了以农村公路为依托,纵横交错、干支相连、便捷畅通的公路交通网络,为农村经济的腾飞插上了翅膀。
  第五节 计划生育
  自2003年以来,镇计生办每年三次组织进村入户开展计生“十到户”工作,为育龄群众办证验证2000余份,开展查环查孕50000余人次,查病治病3000余人次,发放避孕药具4000余份,签订村民自治及知情选择合同16000余份,随访术后育龄妇女2000余人次,发放宣传折页40000余份。
  每年定期为全镇0~6岁独生子女户发放独生子女爱心保险单,至2012年已发放78份;对已落实绝育手术的68户独女、二女户家庭办理补充养老保险;为全镇14户年满60周岁的独生子女及二女户家庭实施国家奖励扶助制度,使他们每人每月都享受不低于100元的生活补助;为全镇1户独生子女死亡后未生育的家庭办理了特别扶助,使他们夫妻每人每月享受不低于170元的生活补助;每年为独生子女及二女户家庭子女办理中考加10分。流动人口管理方面,镇计生办安排专人负责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服务,对外出务工、经商育龄妇女在网上进行建档登记,提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动态监测水平。
  第六节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社会治安
  2000~2005年,樟山镇综治工作以维护稳定为主线,坚持“打防并举,以防为主”的方针,在全镇开展各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以防为主,切实做好基层防控,以村委会为中心,建立巡防队伍、看楼护院队伍,每个村委会保持10名联防队员。由村支部书记带队,建立信息员队伍;以村治保主任为主,每个村小组任命两名信息员,将各小组发生的重大矛盾、重要纠纷、不稳定因素及时上报镇综治办,让镇综治办及时了解掌握基层动态,有目标有方向开展全镇维稳工作。2005年樟山镇率先在全区第一个安装5个视频监控,控制案件多发路段,有效地提高治安乱点地区的社会稳定,发案率逐渐下降。
  维护稳定,倡导正气。2005年,樟山镇文石村委会村民刘桃秀勇救落水儿童,献出宝贵生命,被区委区政府评为“见义勇为”先进个人。文石村民李文德为防止交通事故,自发在自家大院上挂警示牌“前方弯路”,被《江西日报》记者发现,把标识拍下来发表在《江西日报》上。
  2005年,樟山镇创新综治工作方法,制定《村级综治工作考评方案》,设立综治工作先进奖。
  2006年,建立维稳联调(联合调解矛盾纠纷)中心,以司法所为主,联合派出所、计生办、民政所、土管所、林业站、规划所调解樟山镇辖区内发生的各种矛盾纠纷;以综治办为依托,联合派出所、各村治保主任,处置樟山镇辖区内发生的各类突发治安案件,切实维护辖区稳定;以信访办为依托,联合综治办、司法所、民政所、计生办等部门协调处理上访案件,回复村民信访案件。同年,樟山镇获全区综治工作先进奖。
  2007~2011年,为提升公众安全感,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以调解矛盾纠纷工作为重点,清除不稳定因素,维护村民和谐稳定的生存环境。重点调处林改工作以来的山林纠纷120余起,重大人员伤亡矛盾纠纷7起,婚姻家庭纠纷6起,重大工程拆迁矛盾纠纷40余起,邻里纠纷、土地纠纷327起。处置信访件270余件,重点化解了文石村陈某某不服法院民事判决赴省市上访10余年的信访问题。2007年获全区综治工作先进单位。
  2012年,樟山镇承担区工业园、樟山新区大量的建设项目帮扶工作,涉及征地拆迁、山林权属等不稳定因素越来越多。镇综治办设立“村级说事室”,投入5万余元打造15个村民说事室,为村民提供一个说事、议事的新平台,既密切了干群关系,又使矛盾关口前移,使矛盾解决在基层、化解在当地。
  安置帮教
  2000~2012年,全镇共有刑释和解教人员79人,镇司法所对这些人全面进行跟踪帮教,签订安置帮教协议书,实行一对一帮扶,做到不脱管、不漏管。樟山镇还对刑释、解教人员进行特殊帮扶,许多人在帮扶下走向了新的岗位,成为致富能人,不仅富裕了自己,还带动周围的群众致富,成为刑释、解教人员的榜样。
  第七节 社会事务
  民政
  双拥优抚 2012年年底全镇有老复员军人、带病回乡退伍军人、参战退役及烈士遗属等抚恤、优抚人员63人,他们的优抚金由区民政局按国家政策的标准补贴。义务兵家庭优待金,2000年以前是由群众统筹解决,每名农村义务兵每年的家属优待金标准是全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70%。2001年后,国家减少农民负担,取消各项统筹,军属的优待金改由政府财政统筹,每年优待金由开始的1200元先后提高到1600元、1800元。2011年增至农村兵4060元,城镇兵7000多元,年底由民政部门一次性发给。
  救灾救济 灾害发生后及时向上级民政部门报灾,并向受灾群众发放救灾款物。救灾救济物资主要以大米、食用油、衣物、棉被等物品为主,以解决灾民的温饱问题。根据灾情大小每年都会发放救灾款(包括每年的春荒款和冬令款)十万元至几十万元不等。2010年6月17~28日,连续多日的暴雨导致全镇发生50年(1962年以来)不遇的洪涝灾害,全镇4000多人被转移安置。赣江沿岸的7个行政村农作物基本绝收。灾害期间发放四次食品及日用品,共发放救灾款118.5万元(包括倒房重建44.5万元)。
  最低生活保障 至2012年,全镇农村农民享受低保的人数为948人,占农业人口的4%,每月发放低保金总额107810元,平均每人每月114元。2012年,城镇居民享受低保人数为21人,每月发放低保金总额5675元,平均每人每月270元。2007年开始,享受低保的每年有约200元的门诊医疗救助,还享受元旦、春节物价补贴等。2009年实行农村合作医疗后,低保人员免费参保。
  五保供养 分为在农村分散保障和敬老院集中供养两种保障方式。农村分散五保户的生活保障,由全镇农村统筹解决。镇政府每年拿出约2万元,发给全镇35名分散保障的五保对象,每人每年发五保金600元。在敬老院集中供养的五保对象的保障则由区财政局列入财政预算。至2012年止,全镇有五保老人113人,其中敬老院集中供养48人、分散供养65人。
  敬老院建设 镇敬老院建于1972年,当时院址在樟山村委会赵家村,1980年搬到樟山村对面山上。该院最初只有1栋砖瓦平房,1984年又建1栋占地160平方米的两层红砖瓦房,有工作人员2名、五保老人12人。1996年经过多方努力建了一栋两层的砖混房,建筑面积520平方米,可容纳20名老人入住。2003年,通过省星光计划,建1栋3层砖混楼房,建筑面积630平方米。2005年,又新建成了一栋3层砖混楼,建筑面积540平方米。2012年,院里有48名老人、3名工作人员。
  大病救助 2005年开始实行大病救助,当年只救助5人,救助金额约1万元,以后救助人数和救助资金逐年增加。2009年,实行农村合作医疗,低保、五保、优抚对象凡住院均可救助,救助标准为实际就诊金额减去按规定可报金额,再减去新农合报销部分后,按70%救助,每年6万元封顶。患大病的低保边缘户也可救助,实行先天性心脏病免费治疗,尿毒症免费透析等。2011年,救助金额超百万元。
  失地农民补助 2005年开始,因区工业园征地,被征地范围内农民失去耕地,政府对其给予补助,按人均耕地面积低于0.2亩,男性年龄在60岁以上、女性年龄在55岁以上的,可每月领取60元的生活补助费,后来补助标准逐渐提高。2010年增至120元。
  残疾人保障 对农村的聋、哑、盲等残疾人,按照党和政府的政策,适当安置300多人,年补助资金5万多元。
  劳动保障
  2003年建立樟山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定编2人。2004年,在行政村建立15个劳动保障工作站,聘请一批劳动保障协管员,由村报账员担任,协助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做好村委会的劳动保障工作。
  就业服务 以帮助困难人员就业为重点,以“两个合同、三个台账”为基础,做好全镇下岗职工、失业人员、“4050”人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工作。2000~2012年免费介绍就业困难人员、下岗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人员实现再就业4400人,其中“4050”人员再就业265人。截至2012年,全镇共发“就业失业登记证”57本。每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配合区里开展人才招聘会,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等法律法规。12年来,共举办职业技术培训48期,参训者9600人次。累计输出城乡劳动力8500人次,其中农村剩余劳动力5220人次,农村富余劳动力3280人次。2012年,招聘城镇公益性岗位17人,行政村公益性岗位15人,共32人。公益性岗位统一由兴桥镇管理,最低工资700元/月。
  养老保险 2011年7月1日启动新农保及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年底完成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摸底工作,有4611户、21017人参保,其中60岁以上2248人,重症残疾1~2级人数33人。9~12月,正式受理16~59岁人员9522人参保,参保金额为107.24万元。2012年11月,征收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金额112.39万元。重点征收对象是返乡农民工、新上任村干部、民营企业主。2000~2012年,共完成扩面任务906人。
  科教文卫
  2012年,樟山镇共有中学1所、小学9所、幼儿园6所、在校学生3558人。樟山中学位于镇区西部的山坡上,占地2.16公顷(合32.4亩),共设18个班,有教职员工57人、学生982人。着力开展“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文盲)工作,各学校、各村委会与镇政府签订“两基”工作责任状,确保“两基”工作层层落实。重点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努力使辍学儿童重新回到学校,资助贫困学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2006年,投资28万元新建尧塘小学综合楼,建筑面积600平方米;投资30万元改造中学食堂。2008年,由香港电子协会捐资100万元新建的樟山中心小学教学楼全面完工,该校有教师10人、学生400人,设13个班级。
  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1个,建设农家书屋15个,所辖15个行政村每月免费放映一场公益电影。2010年及2012年分别举办了一次农民文化艺术节,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镇区有卫生院1所,位于镇区商业街北侧,吉朱公路东侧。2007年,镇卫生院在卫生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投资55万元兴建一幢门诊综合大楼,全镇医疗建筑总面积达到1240平方米,新增医疗器材7万元。共有村级卫生室8个,文石、陂上、牢石、樟山、尧塘等5个村卫生室达到创建标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覆盖面达到95%,卫生事业取得明显进步,群众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
  第八节 党建
  组织建设
  2000~2012年,全镇有行政村15个,有村党支部15个。2001年建立了2个流动党支部(樟山镇驻京党支部、樟山镇驻沪党支部)。2012年不断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新成立了两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党组织(文石柑橘农民专业合作社党支部、尧塘百合农民专业合作社党支部),同时成立了一个社会组织党支部(樟山镇能人协会党支部)和两个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江西南健实业有限公司党支部、吉安市金林粮油食品有限公司党支部)。到2012年年底,全镇有基层党组织32个,其中1个党委,31个党支部(村委会15个,镇直镇办6个,非公有制企业4个,社会组织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3个,流动党支部2个)、119个党小组。
  党员队伍建设
  2000年,全镇有党员396人,到2012年达590人,增加了194人。2000~2012年,共发展党员172人。2012年共发展党员25名,15个行政村都发展了1~2名党员,消除了村委会党员零发展现象。每个发展对象都经过严格筛选,侧重在带头致富的能人、新经济组织带头人、复员退伍军人及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和优秀村组干部,尤其是在生产、工作一线和高知识群体、35岁以下的青年中发展。2008年启动党员教育创业帮扶工程,全镇实现了远程教育终端站点“村村通”,实施网络化。
  党员教育管理
  2000年7月,开展“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三讲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活动。2001年2月全镇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学习教育活动,为规范各级班子特别是镇级班子成员行为,制定了民主生活、下村蹲点、机关日常工作、财务管理、公开办事、党员目标管理等20余项制度。2003年,开展省委提出的“三项创建”(创建“123”先进县级党政领导班子,创建“三民乡镇好班子”,争创基层党建“十面红旗”)活动。同时,开展“三培两带”(“三培”即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组干部;“两带”即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活动。2005年1月~2006年6月,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2010年8月,樟山镇开展“三民三争”活动(访民情,争做亲民党员;解民忧,争做利民党员;保民安,争做为民党员),全镇共访群众887户,收集群众意见建议276条,解决群众反映的难点热点问题86个。强化流动党员管理,建立流动党支部2个,对45名流动党员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近年来举办培训班269期,培训党员87628人次。2012年,为增进干群关系,及时了解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切实为群众排忧解难,结合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思想大解放、作风大转变、服务大提升”和“民情家访”等活动,领导干部不定期走访困难群众和接待问题反映较多的群众,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协调处理,活动开展以来,共走访接待群众300余人次,答复解决问题60余个。
  干部管理
  2008年,按上级有关文件规定,建立村干部养老保障投保基金,分期分批为村干部办理养老保险。村干部养老保险费的经费来源,实行镇、村、个人三级按1∶5∶4的比例筹集。2012年年底,全镇共有16名村干部办理了养老保险,实现了基层干部老有所依,提高了村干部工作积极性。2008年12月,村党组织和第七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樟山镇长亭上村列为支部书记、主任“一肩挑”试点。2011年12月,村党组织和第八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现任村“两委”干部82人,其中35岁以下的有10人、36~45岁的20人,比上届干部的平均年龄降低2.6岁,中专以上学历的有21人,实现了村干部年轻化、知识化。全镇15个村按照2008年全省农村劳动力平均收入水平9339元和3~5名村干部的配备标准,村支书、村主任基本工资为每月700元~800元,村报账员基本工资为每月600元~700元,其他村干部基本工资为400元~500元。建立了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离任生活补助制度,对曾任村委会书记、主任满10年,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无五保供养等待遇的,发放生活补助标准为:村支书每人每年960元,村主任每人每年840元,共计60人。2012年制定了《樟山镇村干部实行档案管理有关规定》等干部管理文件,对村干部实行了规范化管理。
  基层组织建设年
  2009年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以来,紧紧围绕建设“五个好”党组织为目标要求,精心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积极培植富民产业,切实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基层组织建设年成效显著。制定党委工作制度,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方法,实施民主选拔后备干部,健全落实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公开承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结对帮扶,党员干部定期接待群众等一系列制度。对尧塘村、文石村两个行政村新建村级活动场所,给予5万元的建设补助。
  2011年进一步强化村级党组织建设,以党建促村建,以党员带民富,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得到进一步推进,基层党组织在重点项目建设等急难险重任务中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
  2012年开展以“强组织、增活力,创先争优迎十八大”主题活动,做好了党组织分类定级和后进村转化升级工作。两个后进党支部(尧塘村党支部、文石村党支部)分别由市政府、区药监局等单位挂点帮扶,通过帮扶和转化,实现了村级班子得到整体提升;党员队伍活力明显增强;村级民主建设有序推进;矛盾纠纷得到有效化解;农村经济发展不断加快的整改目标,成功进位升级。尧塘村干部通过考察学习,带动部分农户种植百合60余亩,并成立了百合专业合作社;文石村想方设法推动产业发展,新增蔬菜基地100亩。各自选准了一条富民增收的好路子。
  党风廉政建设
  2000年始,组织全体干部观看反腐警示片,深化干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和求真务实的自觉性,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2001~2002年,与区委组织部、宣传部共同开展党员教育,加强党员干部自身修养,通过举办反腐图片展、廉政文化书画展、党风廉政建设下村宣讲等活动对党员干部进行警示教育。
  2003~2005年,全面推行村财务公开,做到了村账乡管,一定程度上杜绝了村财务混乱的现象。开展创建牢记宗旨、真心亲民、勤政务实、一心为民、开拓有为、诚心富民的“亲民为民富民”好班子活动。
  2006~2011年,实施“机关效能考核问责制”、“镇村干部日常管理督察制”、“机关作风建设预警制”。开展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活动及“八个严禁”,结合实际,从反腐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当前反腐工作的特点和趋势,阐述了开展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012年,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组织镇村干部学习“廉政准则”“关于最优发展环境的决定”“区纪委三届二次全会精神”,大力开展党员纯洁性教育,深入推进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抓落实。并组织镇村干部听干部廉洁履职巡回宣讲报告会,加强了干部队伍廉洁建设。加强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逐步建立起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经营高效、管理民主、监督有力的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切实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成员的合法权益。
  第九节 管理与服务
  2000~2002年以来,创新干部队伍管理新方式。制定更加完善的镇、村两级目标管理考核办法、机关管理制度等,进一步转变干部工作作风,强化各部门协调配合意识,提高干部执行力,确保政令畅通,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三年间,开展干部培训20多场,用培训与锻炼方式优化干部素质。加大对乡镇干部“充电”“输血”力度,使之不断掌握新知识,增长新本领。2002年,开始制定镇级问责制,用问责与监督措施确保干部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意识。组织干部经常学习《问责办法》,在问责查处上做到“既打雷、又下雨”,加强乡镇干部的纪律监督、审计监督和群众监督。
  2003~2005年,创新群众工作新方式。创造人文优势,增强农民的人格魅力。2003年,该镇举办“文化进村落”活动,让村民享受文化大餐。狠抓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民家庭和美、邻里和睦、人际和谐。2004年,该镇组织开展农技培训和畜牧养殖培训15场,引导农民对先进科学和技能学得会、用得上、能致富。创造产业优势,增强农民的致富能力。2005年,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培育一镇一品、一村一品,并把农民组织起来,变分散经营为规模经营。创造管理优势,增强农民的自治能力。尊重好、保护好、引导好、调动好农民的民主权利,让农民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约束中增强参政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大局意识。
  2006~2008年,围绕关注民生,强力抓好以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村低保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建设。2006年,围绕倾听民意,建立了一年一次大走访的工作机制,组织镇、村干部分点包干,入户走访,深入了解群众疾苦,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切实解决群众困难。2007年,围绕解决民忧,建立乡镇政务中心,推进“一站式”便民服务,推行办点干部下村领办、代办、协办、督办制。2008年,围绕温暖民心,突出教育和谐,深入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活动,推行留守儿童“代理家长制”;突出计生和谐,深入开展诚信计生和生殖健康优质服务,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确保计划生育率。围绕促进民安,落实人防技防物防设施,创建安全文明乡镇。
  2009~2012年,为使村民办事更快捷,该镇着手建设樟山镇便民服务中心,于2013年2月正式投入使用。2009年,该镇建立党代表工作室,以党代表工作室建设为带动,认真落实党代表接见和走访党员群众制度,完善党代表提案、提议、询问、质询制度,拓宽发挥党代表作用的渠道。2010年,该镇紧紧抓住“三个着力点”,即着力解决最突出的问题,以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切实加强社会矛盾排查化解工作,严厉打击各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集中整治突出社会治安问题,从源头上化解群体性上访、群体性事件等问题;着力维护最现实的权益,健全完善党政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正确把握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特殊利益的关系,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倾心尽力解决在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等方面的问题;着力保障最基本的合法权益,即健康权、受教育权、受救助权、就业权和均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权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2009~2012年,积极配合做好抚吉高速公路吉安段、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庐陵文化生态园、朱北公路、吉州区工业园、樟山新区等省市区重点项目建设,做好项目的征地拆迁工作,同时落实好农民的合理诉求,从而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第四章 禾埠乡
  禾埠乡自撤市设区以来,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策应城南新区建设,以构建“活力、富裕、和谐”禾埠为目标,实施项目立乡,招商引资富乡,民生工程稳乡,各项工作取得较好成绩。先后获得先进乡镇(街道)综治办、全国农业普查先进单位、全省优美环境先进乡镇、江西省第三届全民健身运动优秀组织奖、江西省2002~2005年度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吉安市抗冰救灾先进集体、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先进集体、全省农村老年体育工作先进单位、支持重点工程建设特别贡献奖、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省级先进单位、全区乡镇目标管理第二名、吉州区机关效能年活动先进单位、市中心城区拆迁工作先进单位、社会稳定工作先进奖、引进重大项目先进单位、全区纪检监察工作目标管理先进单位、社保扩面工作先进单位、财税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
  第一节 建置与区划
  禾埠乡位于吉安市吉州区南端,北接兴桥镇,西连曲濑镇,南邻吉安县敦厚镇,东与青原区隔赣江相望。因该乡境内原有禾河渡口名叫“禾埠”而得名。
  明清时期,该乡属庐陵县坊廓乡二都、八都的一部分及儒林乡六都、七都、九郡的一部分。民国时期属吉安县四仁乡。1951年划归吉安市,1953年后又先后两次划归吉安县,1957年12月复归吉安市。曾先后命名为神岗、太平、禾埠桥乡、禾埠人民公社、红旗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为禾埠乡。2000年5月1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吉安地区和县级吉安市,设立地级吉安市。吉安市设吉州区、青原区。禾埠乡属吉州区管辖。乡人民政府坐落在凤凰洲村凤凰路58号。2012年,禾埠乡划归庐陵新区管辖。
  全乡国土总面积30平方千米,陆地27.735平方千米,占92.4%;水域2.265平方千米,占7.6%。2012年:耕地面积775公顷,森林面积297公顷,水面151公顷;总户数4482户(其中农业3915户,非农业户537户),总人口17954人(其中农业人口15942人、非农业人口2012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598.46人。
  该乡辖11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97个村民小组、5个居民小组、76个自然村。乡机关有在职干部92人,其中行政编制30人、事业编制62人。
  第二节 人口
  2011年年末,辖区总户数4523户、人口17648人(其中非农人口1256人),其中:男性8941人、占50.7%,女性8707人、占49.3%;18岁以下4147人,占23.4%;18~35岁5349人,占30.3%;35~60岁6269人,占35.5%;60岁以上1883人,占10.7%。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17278人,占99.01%;有土家族5人、瑶族4人、畲族4人、壮族3人、苗族1人,少数民族人口共计17人,占总人口0.99%。2011年出生311人(男167人、女144人),出生率17‰;死亡人口36人(男21人、女15人),死亡率2%。。
  2012年全乡总人口17954人,其中农村人口15942人,居委会人口2012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2‰,计划生育率达到95%。人口素质逐步提高,村民的生活观念在逐步改变。禾埠乡平均人口密度为598.46人/平方千米,人口分布相对集中,约75%的人口集中在乡政府所在地范围内。
  第三节 经济建设
  财政收入
  禾埠乡在经济建设中,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加快发展,科学理财。全乡财政收支预算执行情况良好,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各项基本支出得到有效保障。
  为确保财政收入按时完成,该乡主动与税务部门加强沟通协作,对全乡主要企业开展税收入库情况调查分析,认真做好有关税收入库统计及预测工作,做到有据可依,应收尽收。确保了企业税收足额入库。
  不断加强粮食补贴、民政补贴和家电、农机、汽车、摩托车下乡等财政涉农补贴工作。做到规范程序、操作稳妥、准确数据、及时录入,确保各项资金都能准确无误地落实到老百姓手中,让党的惠民政策落到实处,让老百姓切切实实地体会到党的温暖。
  本着量入为出的原则,优先保证干部职工工资及时足额发放,努力压缩非生产性支出,合理调度财政资金,保证政府机构正常运转,实现财政资金利益最大化。
  统一会计核算和账户管理,进一步规范全乡财政财务管理。2009年完成了“乡财区代管”工作,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清理了全乡所有账户并进行撤并,对撤并后的资金,全部上划区乡财政局的“结算专户”进行统一核算。
  农业生产
  该乡依托韭菜花,做大蔬菜产业。吉安韭菜花是江西省名优地方农产品,其特点为细嫩、甜脆、浓香。该蔬菜品种在吉州区有六七十年的栽培历史,主要分布在禾埠乡和白塘街道。为做大蔬菜产业,2000年,乡政府抽调10名机关干部,联合韭菜花种植大户,在市城南建立吉安韭菜花交易市场,组建以生产、销售优质农产品的吉安市蓝天食品有限公司。同年,公司注册“吉庐”牌商标,并取得无公害蔬菜标志证书。吉安韭菜花相继进入南昌、赣州、抚州、宜春等城市蔬菜批发市场。2003年,全乡韭菜花种植面积达93.3公顷(合1400亩),每亩纯收入4000元,农民人均增收400元。蓝天公司按“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又引进芦笋、樱桃、番茄、彩椒、优质红薯、荸荠、柚子等一大批优质适销的新品种,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蔬菜运输、包装行业的发展。
  2004年,该乡根据各村产业结构特点和村民种养习惯,提供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发展一村一品经济。一是引导生产经营大户、农村经纪人等组建中介服务组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种养协会。二是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健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立乡农技员包片、包村服务网络,开展送科技、送良种、送良法进村入户活动。该乡初步形成以凤凰洲、长丰为主的133公顷韭菜花生产基地;以新丰、宋家、岔路口、神岗山为主的年产量160万千克、面积67公顷的荸荠基地;年产250万千克、面积100公顷的莲藕基地;培育凤凰洲、新村两个年出栏生猪万头以上的专业村;建立曾家、吉丰村休闲观光农业基地和新村花卉基地,吉丰、岔路口千亩无公害蔬菜基地。
  不断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积极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大力实施一村一品工程。发展荸荠、莲藕、无公害蔬菜等特色农产品,引进和扶持太阳山庄、吉丰娱乐园等一批休闲、观光农业,农业产业结构逐渐向“名、特、优、精”方向发展。乡财政收入,农民收入稳步提高。
  2005年7月,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正式启动。林改工作涉及6个村委会,33个村小组,1109户林农。先后完成林业外业勾图,确权面积297公顷,调解山林纠纷10起,涉及面积18公顷,山林纠纷办结率达100%。2006年8月2日,全区林权证首发仪式在该乡举行,全乡发放林权证书486本,全面完成林权主体改革任务。
  2007年3月,该乡成立以分管领导任组长、农技站工作人员及各村主任为成员的测土配方施肥领导小组。工作人员在早稻田取土样40个,进行分析、化验。早稻收割后,在宋家和凤凰洲村落实两个“3414”试验区。11月,工作人员配合区农业局在二晚田间完成290个点的测土配方取样工作。该项工作为科学种田,增强土壤保水保肥性能,节约种田成本,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供科学依据。
  招商引资
  该乡通过加大招商力度,打造工业园招商平台,积极招商引资。发展工贸、物流、酒店服务等二、三产业,扶持壮大恒荣、华厦、天龙、四建、长盛等一批房地产开发及建筑企业,扩大主体税源,巩固和壮大零散税源。
  乡村联动,拓宽招商引资渠道。该乡成立专业招商队,推行“专业招商”和“责任招商”,建立乡村共同抓招商新机制。2005年,“天龙花园·美林印象”项目,通过禾埠乡政府和开发商的努力,完成报批项目、审批土地等工作,3月顺利开盘。该项目运转良好,上缴税收1600多万元。
  2005年8月8日,该乡重大招商项目海联国际饭店奠基动工。项目由南昌湘赣工贸有限公司投资兴建,是全市唯一一家在建的五星级宾馆,坐落在城南中心城区。宾馆设计高85米,主楼23层,副楼4层,建筑总面积达40666平方米。设计客房600间,大小会议室30处,电梯8台。设有地下停车场、室内游泳池、网球馆等设施,具备住宿、餐饮、停车、商务、会议、休闲等功能。工程预计总投资1.6亿元。至2012年年底,该项目已正式开张运营。
  2008年,乡政府与凤凰洲村委会共同出资在区工业园购地3公顷,打造区工业园禾埠小区招商平台。利用区位优势,引进恒朋实业、华航电力、光华木业有限公司、天成物流、江西赣新汽车贸易有限公司、吉安兴裕物质有限公司、吉安市华清建材有限公司、振业电子等企业落户该乡及工业园区。
  2011年,成功引进吉安市声威电子有限公司、吉安市郊区物质再生利用有限公司等一批项目。积极做好落户企业的帮扶工作,积极帮助企业招工,缓解了企业用工难的问题。强化对海联国际饭店、华顺房地产等项目的服务。2011年,共引进百万元以上项目6个,实际进资4300万元,全面完成招商引资任务。
  征地拆迁
  2006~2012年,该乡和区有关帮扶工作组一道,根据市、区的统一部署,按照项目工程建设进度要求,完成各项征地拆迁工作。7年共计征地944.4公顷。
  2006年完成后河改造工程征地9公顷,吉州大道南延段征地50公顷。
  2007年完成征地任务近33公顷,完成竹山里村整村拆迁任务,开创吉安市城市建设史上整村大面积拆迁的先河。
  2008年完成迎宾大道以北凤凰洲村委会115公顷,敬老院及良种场27公顷征地任务;完成迎宾大道以南长丰、新村、岔路口、新丰四个村委会208公顷征地任务;完成迎宾大道道路两旁用于“一大四小”绿化工程建设扩征土地5公顷,江西电缆厂扩建厂房征地5公顷,海联国际饭店扩征1公顷征地任务。累计征地361公顷,完成房屋拆迁评估301户。
  2009年全力做好征地拆迁各项工作,完成拆迁安置农户133户,签订房屋拆迁协议28户,征地3.4公顷,努力化解矛盾,确保了市文化艺术中心、城南中心小学、市图书馆、井冈山大道二期、江西电缆有限责任公司50万伏超高压交联电缆、六中职业培训基地、禾埠卫生院改造、海联国际扩征等市、区重点项目顺利实施。
  2010年完成征地155公顷,拆迁3万平方米。其中,奥体中心征地126公顷,水果批发市场征地5公顷,曾家、长丰、凤凰洲征地24公顷。强力破解冷家坊、谢家、军民农场等拆迁难题,确保了市区重点项目顺利实施。
  2012年完成新白鹭洲中学、市体育中心、赣江西堤改造以及后河“金腰带”征地333余公顷,完成三宝桥、长丰桥、岔路口安置地、军民西路、曾家村晏家坊等拆迁户评估共计142户,拆迁2.4万平方米。完成赣江西堤改造350户农民房屋评估。
  第四节 新农村建设
  为推动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顺利开展,该乡努力做到“二坚持、二强化”。一是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主。充分调动广大农民自觉参与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通过开会动员,工作组及理事会成员深入农户家中“面对面”宣传等形式,把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工作步骤宣传到每个农户家庭,调动了农民群众参与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二是坚持因地制宜,规划先行。按照注重全面,突出重点,因地制宜的原则,做到水、电、路相配套,设施、村容村貌相统一,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将环境治理,发展水面养殖、土地租赁、提升农民素质作为建设规划重点,逐步推进。一是强化指导服务。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明确了目标任务。乡主要领导多次深入示范点指导建设,现场协调、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乡新村办积极联系、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向农民讲解“三格式”化粪池、沼气池修建技术和农技知识等。帮助指导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开展各项建设工作,建立健全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一系列责任机制和约束机制。及时与相关职能部门协调,落实优惠政策,拨付相关帮扶资金,推进项目顺利实施。二是强化设施建设。以美化环境、提升素质为目标,围绕“改路、改水、改厕、改灶、改面貌、改观念”强化设施建设。
  2006年,凤凰洲二组、吉丰院前、岔路口曾家园、神岗山梁家被列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共投入资金100余万元,完成:主干道硬化1.11千米,巷道硬化5.35千米,改造沟渠1.94千米,公路建设1.6千米,改水181户,改厕86座,拆除违章建筑1500平方米。试点村全面实现“走平坦路、喝干净水、用卫生厕”的目标。在2006年全区新农村建设工作考评中,吉丰院前村被评为全区新农村建设先进村。
  2007年,确定吉丰焦家岭、曾家塘子下、新丰木上村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建设,共投资投劳100余万元,2020米的进村主干道全面完成巷道硬化5700平方米,改水154户,改厕141户,改水改厕率均超过90%,新建宣传栏35米,添加农民书屋近50平方米,新建农民休闲场所100余平方米,“脏、乱、差”现象明显改观。
  2009年,进一步加大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投入资金逾百万元,将吉丰谷溪塘村打造成为全市亮点。
  2008~2009年,竹山里新村被列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共计投资200余万元,其中村级投入及农民自筹资金15万元,投工500余个(按每个工60元计,共计3万元),市路桥公司投入1万元。完成村内主干道硬化500米,改水110户,改厕110户。
  2010年,新丰店前自然村改水45户,改厕30余户,硬化4.5米宽主干道100米,硬化3.0米宽主干道520米,硬化巷道2780平方米,拆旧500平方米,建文化书屋120平方米,公厕1座120平方米,建设了宣传长廊,安装了太空漫步机、扭腰器、跷跷板等健身器材。
  2011年,该乡认真开展“三清两改”工程,自筹资金20余万元,完成6000余平方米的道路改造,改水、改厕达到100%。建设了22个农村清洁示范点,采取垃圾焚烧与集中转运两种方式,及时处理农村垃圾,为在全乡全面推行清洁工程树立了典型。积极鼓励村民建设沼气池,采取资金激励的办法,实行每户奖励300元/池的政策,充分调动村民积极性,新建沼气池31座。当年,禾埠乡获得全区农村沼气建设目标管理先进单位。
  第五节 计划生育
  乡党委、政府从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入手,大力整治出生婴儿性别比失调,稳定低生育水平,不断推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工作,不断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通过强化措施落实,连年计划生育率均保持在97%以上。
  通过每年开展计划生育工作整治活动,全乡农村生育状况正朝着低生育水平方向稳步发展。据计划生育WIS(Windows Intelligent System,一种企业管理智能系统)数据统计,2000~2012年,全乡共出生3689人,计划外出生1060人,计划生育率为71.26%,男孩2078人,女孩1611人,性别比为128.98。落实节育措施3490例,长效节育率为91.86%,药具使用率7.5%。
  严格执行社会抚养费的征收、管理和使用制度,始终按照“票款分离”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要求及时将所征收的社会抚养费全部上缴区财政专户。
  建立健全农村人口与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按照国家相关政策。对60岁以上二女户、无孩户,每年给予600元奖励扶助;对农村独生子女户按1元/月给予发放独生子女费;为农村0~6岁独生男孩购买爱心保险,每人每年32元;对农村二女户绝育对象给予3000元的一次性养老保险。
  2000年,全区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率先在岔路口村委会进行,随后又在吉丰、甫塘两村委会实行,为全区、全乡全面推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摸索经验。
  2006年,开展“关爱女孩,牵手花季”为主题的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乡政府投资3000余元购置复读机、磁带、图书、书包等学习用品,分发给全乡32个计生家庭的女孩。全乡共对15位贫困女孩每人发放救助金200元,为5名中考的女孩申请加分,为二女绝育户提供保险,参保率达100%。组织全乡百余名在校就读的独女户或双女户女孩,开展才艺大比拼,培养女孩自尊自爱、自强不息的品格。通过开展系列活动,促进“男女平等”“生男生女一样好”等新型婚育观念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形成。
  针对禾埠乡城中村多、流动人口多的情况,加强了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对在禾埠乡区域内的个体经营企业(含项目施工单位),实行计划生育联保责任制,签订计生责任状,并不定期进行检查。取得派出所支持,对出租或出借房屋给流入人口的户主进行宣传、教育,使其经常提供暂住育龄妇女的生育情况,并对流入人口建账、建卡,登记造册,纳入常住人口管理。
  2010年计划生育全年落实二孩绝育108例,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28‰,社会抚养费征收到位率达68%,各项计生指标达标率上升。
  2011年全乡共开展3次计划生育专项清理活动,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68‰,社会抚养费征收150万元,到位率达58%。当年,禾埠乡获得全区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
  第六节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禾埠乡位于吉安市中心城区的南大门,全乡整体与城区接壤,属于典型的城乡结合部。随着城市建设的加速推进,该乡成了吉安城南开发建设的主战场。征地拆迁任务十分繁重,为保证“征得下、拆得了、稳得住”,乡党委、政府创新工作方法,竭力化解纠纷矛盾,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来换取被征地农民和被拆迁居民群众的幸福指数,确保全乡无发生重大集体群访及刑事案件,有效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按照抓早抓小,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的原则,切实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工作。每半个月组织开展一次矛盾纠纷排查,在排查中推行预警信息周报制,确保矛盾纠纷化早、化小,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特别对有征地拆迁任务的村实行地毯式、拉网式排查,做到不留隐患。对排查出来的问题做到定时间、定责任人及时处置。
  2003年,该乡配合有关职能部门,对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进行多次拉网式排查,及时妥善处理群众集体上访,确保不因同一事件重复集体上访。在抗击“非典”工作中,实行领导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状,做到严防死守。一方面着力抓好非典型肺炎防治的知识宣传,使群众做到“两知三会”。一方面,及时掌握疫情,对从疫区返回的人员进行逐个登记,并进行医学监控,实行零报告制度,做到不漏报、不瞒报;对未返乡人员通过家属劝其不返乡。一方面,在各村成立治安巡防中队的基础上,成立防“非典”护村队。护村队日夜巡逻,保证“非典”期间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使全乡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为使矛盾纠纷得到及时有效化解,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防止激化群众矛盾,乡党委、政府将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作为工作重点摆上议事日程,健全纠纷矛盾调处机制及时化解矛盾纠纷,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一是实行乡领导包案制。对一些重点疑难案件,由乡党委书记亲自包案,亲自接访,亲自调度,拍板定案,促使老大难问题及时得到化解。例如:凤凰洲村拆迁户程某某信访案件,在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的重视与努力下,得到顺利解决。二是实行部门联动制。对一些涉及多个部门的上访案件或是群众矛盾比较尖锐的案件,就抽调各有关部门精干得力人员组成工作组具体调查解决。一方面显示政府的重视程度,平息群众情绪;另一方面便于在较短的时间,查清事实给群众一个明白。各部门多次配合,使许多矛盾纠纷及信访隐患均得到较好的解决。三是实行乡领导班子成员每周开门接访制。乡党委根据信访工作突发性的特点,对乡领导班子成员实行轮班值勤,发现群众上访及时处理,决不拖延,对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也给上访群众一个明确的答复,按期解决,从而避免了矛盾的激化。四是夯实信访维稳基础。为全力做好信访维稳工作,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在乡村两级组织设立信访信息员,建立上下贯通,左右衔接的信访网络。定期听取村级信访信息员的汇报,对排查出的信访隐患,及时组织人力进行处理,确保矛盾不被激化。
  结合本乡区域特点,定期不定期组织开展各种专项综合整治活动,有效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不断落实综治八项工作,强化治安网络建设,2009年投资10万元建立了“空中电子眼”,实现了全天候、全视角的治安防控系统。
  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与各村委会、村小组签订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责任状,签订率达100%。建立了乡、村、组三级综治网络体系,成立了各挂点村科级领导牵头的信访包案工作组,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努力将社会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加强全区首支乡级治安巡防队建设。组织人员对学校周边治安隐患进行排查和监控,开展辖区企业及幼儿园周边环境安全专项整治。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治安重点部位,进行打防结合,社会治安有了明显好转,公众安全感明显提升。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工作,全乡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2011年,全乡获得全区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第七节 社会事务
  禾埠乡在全力打造和谐家园的同时,不断推进民生工程建设。敬老院五保户入院率达85%。在失地农民低保、医保、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方面参保和缴费率达90%以上。努力加大教育投入,兴建校舍,全乡入学率达100%。群众体育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举办文化艺术节和农民运动会。全乡村村通公路,11个村委会通水泥路,纳入养护的公路长25.01千米。
  文化体育
  把群众性的体育活动作为一项服务人民群众的工作来抓。投入资金15万余元,购置体育健身器械,建立健身娱乐活动中心,组建各类球队。举办农运会、棋牌赛、登山郊游等体育活动,群众性体育活动经常性开展。组织全乡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全区组织的各类体育竞赛。
  2006年,参加全区篮球、拔河竞赛获全区第1。2008年,在区首届农民运动会上,共获得4个单项冠军、5个单项亚军、3个单项第3名、2个团体冠军、1个团体亚军、1个团体第3名,并以总分133分的成绩荣获团体总分第3名。在第十二届省运会期间,被评为全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2006年12月20~28日,禾埠乡举办首届农民文化艺术节。艺术节以“写农民、唱农民、农民演、农民唱”为主线,推出“新农村、新风貌”书画展、报纸杂志精品展、“秋之颂”文艺汇演、乡村农民才艺表演、“魅力禾埠,和谐社会”大型文艺演出五大系列活动。艺术节期间,机关干部、乡里乡亲及应邀演员,或歌或舞,或书或画,或说或剪,或拉或唱,展现当代农民丰富的文化生活和向上的精神风貌。激昂灵动的舞龙表达了当代农民的喜悦与自信,一曲《走进新时代》唱出了全乡人民走向未来的信心与豪迈,俏皮活泼的小学生环保主题模特秀《姹紫嫣红》引来观众的阵阵欢笑。原生态的二胡《采茶小调》、惟妙惟肖的花草树木剪纸,展示了该乡民间艺术魅力。
  教育卫生广电
  为整合教育资源,结合全乡义务教育阶段发展的实际,对全乡的学校进行了合理的布局调整。全乡保留了4所完小和1所村小。通过乡党委、政府的努力协调,上级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全乡各学校先后修建了教学楼、综合楼,学校设施基本完备,可以满足全乡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需要。乡财政历年坚持把上级财政下拨的教育经费单列收支账,从未挤占和挪用。乡政府还设立了扶贫助学基金,对全乡贫困学生进行助学帮助,为留守儿童开通了8部亲情电话。2011年教育经费投入达676万元,比2010年增长12.85%。
  2012年,在校小学生1170人,专职任课教师79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63人,占79.7%。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100%,小升初升学率100%,九年义务制教育覆盖率达100%。全乡有幼儿园6所,在园幼儿1215人,专职任课幼儿教师78人。
  有乡卫生所1所、病床18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1.04张,固定资产总值77.65万元,专业卫生人员27人,另有村卫生室16所、从医人员16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48人。2011年法定报告传染病为0报告,农村安全用水普及率10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参保人数15581人,参保率95%。
  乡境内村村通有线电视,用户2500户,电视覆盖率100%。全乡有电信服务网点10个、固定电话用户2372户、移动电话用户10060户、宽带接入用户867户。
  民政
  2010年完成了5367人失地老龄农民低保审核报送工作。发放优抚金、低保金、五保供养金及门诊补助金841736元,发放失地农民生活补助资金172440元,发放医疗救助资金191080.79元。全面推进新农合,共有3792户14027人参加了新农合,参合率达93%。
  2011年,全乡发放分散供养五保资金79440元,生活补助5400元,孤儿基本生活保障费18600元;全乡共有401户660人,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发放低保金7204950元。全乡参加农村社会保险人数达4212人,收缴保费459000元,参保率超过60%;完成社保扩面85人,占全年任务数的141%。
  禾埠乡敬老院于2006年8月底动工,2007年6月5日竣工。该院位于甫塘村拥军路边,投资150万元,占地2公顷,建筑面积2000余平方米,为2栋2层、1栋3层的公寓式楼房,共有42间带卫生间的标准房,可容纳院民80余名。办公室、娱乐室、餐厅等配套设施齐全。院内有水塘、菜地、绿化地共1公顷,可发展种养业,基本满足院民的生活自给。该院落成,较好地解决了全乡五保人员居住困难,提高了对孤寡老人的集中供养能力,老有所养得到落实。同时可依托新院面向社会开展托老服务,走以院养院的产业化发展道路。
  美丽乡村建设
  2006~2008年,该乡以市委、市政府加速推进城南新区建设为契机,牢固树立“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科学发展理念,以环境保护为主线,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科学规划,加大宣传,大力实施,“五通一气一绿化”“三清三改”“万村书屋”等工程建设,先后多方筹集资金500多万元,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村村通水泥路、通有线电视、通网络、通程控电话等工作目标。稳步推进改水改厕工作。全乡生活饮水合格率达到95%;改旱厕为水冲式卫生厕,改厕率为80%。共建设沼气池200余座。开展村村绿化、通道造林,全乡住宅小区及村庄绿化覆盖率、村居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均达到创建指标要求。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引进满山红农业生态科技示范园、太阳山庄等项目。新建3个文化活动场所,建成3个万村书库,建成全市规模最大、环境优美的乡敬老院。2008年3月,该乡荣获区首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
  第八节 党建
  禾埠乡党委不断适应新形势,认真学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充分发挥乡党委和各级党支部的政治核心作用。乡党委始终把思想作风建设放在班子建设的首位,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自觉维护党的集体领导,保持班子的高度团结统一,形成全乡团结稳定的局面。乡党委始终坚持端正党风、政风,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为禾埠培养和选拔了一大批优秀干部。以“基层组织建设年”、机关效能建设、作风建设年和开展党员“三民三增”活动为契机,不断加强全乡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管理力度,使干部队伍思想观念更加解放,有效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重视和加强各级干部的监督管理和廉政建设,保持了班子和干部队伍的廉洁。
  党组织和村干部情况
  全乡党员455人,其中正式党员435人、预备党员20人。从党员分布来看,乡机关党员50人,离退休党员9人,教育卫生和敬老院支部共38人,村(居)委会党员349人,企业党员9人。从党员性别比来看:男性党员347人,占比76.3%;女性党员108人,占比23.7%。从党员年龄结构来看:35岁以下85人,占比18.7%;36~45岁86人,占比18.9%;46~60岁128人,占比28.2%;60岁以上156人,占比34.2%。
  全乡下辖20个党支部,其中:乡机关支部1个,村(居)党支部12个,教育党支部1个,卫生党支部1个,敬老院党支部1个,离退休党支部1个,非公企业联合党支部1个,四建公司党支部1个,乡能人协会党支部1个。
  村两委干部共57人,其中是党员的村两委干部46人;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者1人,村两委干部交叉兼职数12人,大学生村官4人。从年龄来看,村干部中:35岁以下7人,占12.3%;36~45岁23人,占40.4%;46~55岁19人,占33.3%;56岁以上8人,占14.0%。在11个村支部、村委会中:35岁以下主任2人,占18.2%;36~45岁支部书记3人,占27.3%,主任4人,占36.4%;46~55岁支部书记4人,占36.4%;主任5人,占45.4%;56岁以上支部书记4人,占36.3%。
  从学历来看,大专以上6人,高中(中专)学历22人,初中及以下学历29人。
  基层组织建设
  2002年1月12日,中国共产党吉州区禾埠乡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乡大礼堂召开。代表应到108人,实到104人,因事因病请假4人。大会听取并审议通过邓世桃代表中国共产党吉安市(县级)禾埠乡第九届委员会所作的《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立足乡情、励精图治、与时俱进,推动禾埠乡两个文明建设全面进步》的工作报告,听取并审议通过中共禾埠乡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中共吉州区禾埠乡第一届委员会,选举产生中共禾埠乡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禾埠乡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书记、副书记。中共禾埠乡第一届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书记。
  禾埠乡党委积极开展以“三公开一述评”和“治庸、治懒、治散、治软”为载体的创先争优活动。认真开展各基层党支部的分类定级及后进村党支部的整改升级。抓好乡村两级规范化建设。每年投入一定资金对村级办公场所进行改造。为提高党组织的覆盖面和覆盖率,注重在“两新”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和发展党员,2012年成立四建公司党支部、乡能人协会党支部、吉丰蔬菜专业合作社党小组。同时在村小组中成立党小组,在全乡11个行政村97个村小组中,具备条件的村小组全面成立党小组,共组建80个,组建率达82%。
  党员发展教育培训
  为切实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建设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围绕“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指导方针,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全面做好党员发展工作。一是落实责任要求。该乡党委高度重视党员发展工作,每年年初,都制定党员发展工作计划,并将党员发展工作列为年度党建工作考评内容。实行以各党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的党员发展责任制,明确各支部发展党员的年度目标任务,形成责任到人、工作到位、层层落实的工作格局。二是改善队伍结构。重点在致富能手、35岁以下的青年、妇女及高学历人才中发展党员,积极吸纳优秀人才入党,不断改善党员队伍结构。三是落实发展程序。严格按程序做好发展党员的各项相关工作。通过建立入党积极分子台账,组织各支部认真上报入党积极分子,同时明确凡今后各支部确定的发展对象,原则上都要在上报的入党积极分子名单中,避免突击发展和不走程序发展;认真落实入党积极分子推荐、发展党员票决、发展党员预审、发展党员公示等制度,规范了党员发展工作程序。同时,抓好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工作,举办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组织并抓好了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的培训工作。在积极组织参加区委党校培训的同时,自行组织了相关内容的培训工作。充分利用村远教和电教设备开展对村干部的教育培训。
  党风廉政建设
  乡党委、政府制定了禾埠乡机关管理制度、机关干部目标考核测评制度、干部监督制度和定期汇报制度。对违反规定的工作人员及时进行教育帮助,问题严重或屡教不改的,按制度给予惩罚,切实提高干部的整体素质。
  严格执行领导干部述职述廉、谈话和诫勉、询问和质询等党内监督制度。认真组织开好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年度评议等活动,形成监督常态化、制度化。
  发挥便民服务中心窗口作用,切实转变干部工作作风。乡便民服务中心以“便民、规范、高效、廉洁”为服务宗旨,通过开展集中服务,提高工作效率,方便群众办事,改善政府形象。同时,制定了便民服务中心岗位责任制、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绩效管理制等制度。严格规范工作人员行为,努力营造“优质、高效、公平、公正”的服务环境,提高行政办事效率。
  抓好乡村党务公开,拓宽群众监督渠道。设立乡村党务公开栏,规范党务公开实施意见。按责任分工确定专人负责。推行工作人员身份牌制度,通过公开干部的照片、姓名、职务、联系方式及监督电话等基本信息,便于群众进行监督,乡干部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
  全体机关干部深入群众,把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及时了解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切实为群众排忧解难。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做到情况在一线了解、问题在一线解决、决策在一线落实、形象在一线树立。
  2007年1月19日,村干部述职述廉现场会在吉丰村会议室里召开。吉丰村党员、村民代表50余人参加评议。每位村干部对2006年的工作进行述职述廉汇报。代表们对村干部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同时,针对村里水利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新农村建设、公路建设等关系民生的问题,向村干部提出咨询和建议,村干部一一作了解答。通过代表无记名投票评议,村干部的满意率达到100%。
  2011年,对全乡18个基层站所进行民主评议。为确保民主评议和跟踪检查工作的顺利开展,让纠风办成立了民主评议基层站所领导小组,全乡民主评议基层站所工作在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乡纪律检查委员会成立评议工作机构,制订工作方案,安排评议工作,全乡共聘请行风代表及监督员215名。各被评基层站所开展自查自纠,采取走访群众、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和明察暗访基层评议单位等形式,对被评议单位的政风行风情况开展深入调查。各站所深入了解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剖析问题的根源,制定整改措施,做到边查边改。全乡共走访群众800余人,召开座谈会11次,发放问卷调查表2800余份,提出建议意见42条,落实整改问题16个。
  党务政务公开
  2011年,该乡坚持把党务政务公开暨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作为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优化发展软环境、强化便民服务的重要举措来抓。结合本乡实际,开展了以服务公开、政策公开、财务公开和述职测评为主要内容的“三公开一述评”工作。
  服务公开 规范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按照“两整合”(整合机构设置、整合部门职能)“两规范”(规范办事流程、规范人员行为)“两集中”(集中权力、集中办公)和“一图一卡两表”(乡便民服务中心办事流程图、一次性告知书、首问责任单、限时办结单),将民政、土地、城建、计生、农经、财政等所有行政涉农服务部门的审批和服务事项全部纳入行政便民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办公、超市式服务,方便办事群众。设立12个村级便民服务站,设置意见簿和投诉电话,明确专人负责,定期和不定期收集群众来信来访意见,对收集到的意见和建议,在党务村务公开栏设置的“回音壁”进行反馈,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政策公开 结合实际,在全乡开展党员干部“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聚百家心、办百家事、帮百家富”活动,把民生工作放在心里,落到实处,努力改善农村弱势群体、贫困家庭生活条件。工作中做到“八必访”,即贫困户必访、低保户必访、五保户必访、拆迁户必访、受灾户必访、老上访户必访、种养大户必访、老党员老干部户必访。
  财务公开 建立村务公开制度,把村级财务收支、公益事业建设、涉及群众利益征地拆迁资金等事项以及群众普遍关注的农民建房以及需征地拆迁范围等,细化成村务公开的“规定动作”,每季度定期在“村务公开栏”张榜公布,主动接受群众监督。通过村务公开,有效遏制了乱开支现象,保障了各项政策落实,有效化解干群矛盾。乡政府机关制定了《乡机关管理制度实施细则》和《“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定制度的实施意见》。
  述职测评 实行周一布置、周五召开会议听取机关工作人员一周工作汇报,并对汇报情况予以核实并作为日常考评记录。年底召开由所有乡村干部、部分乡党代表、人大代表,村小组长参加的测评会,各村干部进行述职,按实绩进行测评打分,对乡村两级干部定考核等次、定绩效奖励。
  党管武装
  2007年,为全面提高乡人武部规范化建设的水平,乡财政加大对乡人武部硬件设施建设的投入。5月,乡政府投入3000元,购买钢盔、服装,装备民兵应急分队。7月,投入资金5000元粉刷乡人武部办公室和资料室,制作图表、展板3块,添置2个装备柜和2个资料柜。乡人武部狠抓软件建设,做到民兵装备摆放整齐有序,档案资料整理统一规范。同时,要求各村民兵连部按照“二室、一配套、一完善”(办公室、活动室,配套的办公设施,完善的工作资料),进行规范化建设。乡人武部规范化建设,成为全区基层人武部的样板点。2007年11月,在省军区部队、预备役部队、民兵基层建设总结与表彰大会上,凤凰洲村民兵连部获得表彰。
  团委工作
  2011年9月15日,为进一步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机制,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对乡团委书记一职通过公开演讲方式实行竞争上岗。演讲会邀请了区纪委、区委组织部、区委宣传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团区委等部门的领导担任现场考官,乡纪委进行全程监督。此次参加团委书记竞聘符合资格的人员为8名,各参选者学历都在大专以上,平均年龄32岁,体现了干部选拔的年轻化和高素质化。演讲会采取演讲和现场答辩的方式进行。此次乡团委书记竞岗演讲,不仅为年轻干部的进一步提升提供了岗位和机会,也为乡团干部的选拔作了新的探索和尝试。
  2012年9月,根据青年工作性质、行业领域、兴趣爱好、居住环境等特点,共新组建了22个团支部,其中包括非公企业及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团,覆盖团员90人左右,35岁以下青年220人左右。对刑释解教青少年、失足青年、闲散青年等特殊群体进行了摸排,对他们集中开展“送温暖、送技能、送文化”活动,为其送去物质和精神上的帮扶。为帮助企业解决招工难问题,乡团委联手社会事务管理站动员全乡适龄青年参加企业的应聘活动,同时通过发宣传单、摆摊设点等多种努力,为企业输入了16名技工。
  第九节 管理与服务
  2006年10月18日,禾埠乡便民服务中心隆重举行揭牌仪式,吉州区首家乡镇级便民服务中心正式成立。便民服务中心设有计生服务岗、农业综合服务岗、党群服务岗、法律服务岗、社会保障服务岗、村镇建管服务岗、“助万家”服务热线,实行“一站式”办公、“窗口式”服务。
  2008年10月26日~12月14日,禾埠乡进行第七届村(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全乡登记选民11175人,参加投票选民11022人,参选率为98.6%。选出村(居)委会成员37人,其中男委员22人,女委员15人,党员29人;30岁以下2人,30~40岁15人,40~55岁20人,平均年龄41岁;大中专以上学历的2人,高中学历10人,初中学历25人;连选连任25人,新当选12人。推选出村民小组长97名,其中女性5名;村民代表406名,其中女性58名。
  2011年1月,新乡便民服务中心正式在乡综合办公大楼一楼开始运行。该便民服务中心办事大厅面积800平方米,共有7个单位进驻中心办公,设立20个服务窗口。便民服务窗口的设置功能,一是为群众提供国家方针、政策、法律及科技咨询,使群众及时了解新出台的各项政策及法律法规知识;二是承担本级政府职权范围内的审批审核、证照办理、委托受理,落实国家政策需要办理服务的事项等各类行政审批事项和服务事项。
  2011年,严格贯彻落实中央“5个严禁、17个不准、5个一律”和省委“10个严禁”换届纪律,教育引导干部正确对待进退留转,完成乡党委、人大、政府领导班子换届工作,充分体现了组织意图。结合各村实际,按上级要求,精心组织第八届村级党组织和村(居)换届选举工作,选优配强村级领导班子,顺利完成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
  自家电下乡财政补贴这项强农惠农政策实施以来,乡财政所不断加强对销售和回收网点的监管力度,建立合理有效的考核约束机制,努力规范销售网点行为,确保国家家电下乡政策落到实处,农民真正受益,国家财政资金安全。明确专人办公,接受群众家电下乡申报工作,对申报程序和所需材料公布上墙、温馨告知。积极协调好销售网点的对接工作,督促销售网点严格执行国家家电下乡政策,努力做好售前售中售后服务,定期对销售网点进行抽查,按规定对购买者进行回访,着力打造民生财政。从源头上杜绝虚开发票套取国家补贴现象的发生,注重《家电下乡政策》及税法宣传并强化管理,会同税务部门指导经销商为客户开具合法有效的发票;同时指导经销商按照家电下乡相关文件要求,全面真实、及时将《家电下乡资料》录入信息系统;指导经销商按照“江西省家电下乡产品进销货登记注册”样式做好《家电下乡台账》,着力打造公共财政。会同区商务主管部门不断加强对所属销售网点的监督检查,定期考核;督促各经销商逐步建立和完善家电下乡进销台账,按月登记成册;同时按照家电下乡监管工作制度化要求,定期对销售网点进行抽查,并对检查过程及结果进行详细记录,建立家电下乡检查记录,着力打造阳光财政。
  第五章 曲濑镇
  曲濑镇地处吉安市吉州区西南方向,镇政府驻曲濑村,距吉安市区10千米,距105国道7千米,赣粤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距高速公路吉安南出口3千米。武吉高速公路在境内与赣粤高速公路汇合,水泥公路纵贯全镇。禾河、泸水在境内合流水陆交通便利。2008年2月,开工建设曲濑至敦厚大桥。2009年9月,大桥建成通车,便捷了曲濑与吉安市城南片区的联系。
  该镇风景秀丽,历史源远流长,旅游资源丰富。名胜古迹以胡家、腊塘古村和卢家洲的玉祠、斜塔、罗汉松“三宝”最为著名。此外,还有云谷山圣母庵和钵盂山古庙,田东村的古墓、瓦桥村的古庙、高沙村的古钟、黄洲社坪村的古私祠,处处散发出浓厚的庐陵传统文化气息。精致的古村,奇特的人文景观,清秀的山水,淳朴的民风,良好的生态,是曲濑发展的宝贵资源,具有开发的潜力。
  该镇自然资源丰富,特色产业突出。东、北、西三面青山环绕,南面临水。泸水河自西向南、禾河自南向北流入境内,在古村卢家洲交汇,流经大部分镇域后注入赣江。境内万硕水库、源源水库、江背水库、高沙湖“三库一湖”错落有致,可综合开发的水面达333.33公顷,水产和珍珠养殖已成规模。公路两侧的万亩良田北靠水库,南临禾水,水源丰富,土质肥沃,是优质稻和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药材的生产基地,并逐步形成观光农业。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2000~2008年,共完成公路建设工程11个,全长32.626千米,全镇90%以上的行政村实现了道路硬化,交通条件得到改善。成功实施长涝垅、水南垅、黄洲垅的农业综合性开发项目和万硕垅的万亩土地整理项目。实施项目后农田面积达1300公顷。新修和整治水利工程21处,标准化水渠建设50千米,机耕道98千米,为农田实现机械化操作奠定了良好基础。2007年11月16日,吉州区瓦桥农机专业合作社正式挂牌成立。2012年,该镇投资1000多万元对万硕水库、源源水库、江背水库进行维修加固,年底已全面竣工,改善灌溉条件。同年,完成西四镇联网路拓宽工程,水南喂奶桥以及4条自然村道路建设全面竣工。
  小城镇建设面貌一新。该镇以机关规范化建设为抓手,以旧街整治和立面改造为突破口,强化城镇管理,完善市政设施,小城镇面貌有较大改观。2006年,编制集镇15年总体规划,兴建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的农贸市场。2009年,建成集镇居民点1个,面积1.2万平方米。2012年年底,曲濑镇办公用房和便民服务中心大楼完成主体和外墙砌筑,总投资600万元的曲濑中心幼儿园项目的地勘、设计、图审、报批等前期工作完成,投资90万元的万硕路改造工程完工通车,投资160余万元的街道庐陵建筑风格房屋立面改造工程结束,投资50万元的垃圾中转压缩站基本建成投入使用。50亩商住小区国有土地挂牌出让已报批,10亩增减挂用地指标仍在申请中。
  各项社会事业成效显著。2000年,投资15万元新建曲濑中学礼堂与学生食堂为一体的综合用房。2003~2012年,全镇共投资369万元,先后完成4所小学整体搬迁工程,在原址扩建2所小学,中心小学的寄宿生宿舍(铭恩楼)及厨房得到德国慈善人士30万元捐款。长乐晨光基金小学迁建项目竣工并投入使用,兴建中学学生宿舍和2000余平方米的新教学楼,购买原农业银行办公楼用于改善教职工办公条件,该镇的教育教学质量随着环境的改善,有大幅提高。2003年,投资12万元新建曲濑镇计划生育国策楼,彻底改善计生工作的服务条件。以“十到户”为重点的优质服务平稳推进,帮贫助困的计生“三结合”行动机制进一步巩固。2007年,镇卫生院建起新的卫生楼,村级卫生室有8所,完成省级达标任务,给群众就医创造良好的条件。有线电视已覆盖全镇,入户率达95%以上。结合新农村建设在长明及黄洲等村兴建“万村书库”工程,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2006~2012年,该镇重点抓好前江村、厦门村、黄洲村、油店江村、大香塘村、福田村、下坞村、罗家村、江背村等25个自然村的美丽乡村试点建设。其中,2010年的长明村委会,属全区新农村建设整村(村委会)推进示范村,共投入资金达250万元。通过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的村容村貌显著改善,农民走上水泥路,喝上干净水,用上卫生厕。小城镇面貌发生变化,呈现镇容美、村容美、生活美、乡风美的景象。
  财政增长较快,农民增收明显。先后引进吉安市协和实业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拓宽了税源。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逐年增加。2000年,镇财政收入仅128.9万元;2012年,镇财政收入1836万元,增加1707.1万元,是2000年的14.2倍。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000年为1300元;2012年为4030元,增加2730元,是2000年的3.1倍,年均增长17.5%。
  第一节 建置与区划
  曲濑镇位于吉州区西南方向,禾河下游北岸。东界禾埠乡,南邻吉安县县城,西接吉安县梅塘镇,北连兴桥镇。全镇国土面积4600公顷。明、清时属吉安县儒林乡(五都、六都)、儒行乡(三都)、坊廓乡(二都)和永福乡(二十都)。新中国成立前夕分别属吉安县四任、曲濑、黄塘、长涝乡。1956年属禾埠桥乡。1958年置曲濑公社,1984年设曲濑乡,2001年,由吉安县划入吉州区,2010年3月23日撤乡设镇。2012年,全镇辖12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96个自然村,143个村民小组;共有4423户,18305人;全镇耕地面积1409公顷,林地面积1466公顷。
  第二节 人口
  该镇于2000年11月1日0时为标准时点进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按要求划分14个普查区(包括原上塘、黄洲、杨家坊三个村委会,现合并为上塘村委会)、93个普查小区。此次普查结果为,全镇常住人口(不含户口在本地,外出半年以上人口)总数为1.4647万人。该镇以2010年11月1日0时为标准时点进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按要求划分13个普查区、68个普查小区。此次普查结果为,全镇常住人
  口(不含户口在本地,外出半年以上人口)总数为1.5761万人,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14647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1114人,增长7.6%。
  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曲濑镇人口总数18321人,占吉州区人口总数的5.33%,其中人口最多的是上塘村委会,人口总数为2073人;人口最少的是水南村委会,人口总数607人。人口密度为395人/平方千米,与2000年的为328人/平方千米相比,呈现稳定增长趋势。镇村人口为17197人,占总人口数的94.7%;城镇人口969人,占总人口数的5.3%。
  2012年年末辖区共有4423户,总人口1830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56人),其中:男性9746人,占53.2%;女性8559人,占46.8%;18岁以下4400人,占24%;18~60岁11612人,占63.4%;60岁以上2293人,占12.5%。2012年人口出生率15.99‰,人口死亡率9.46‰,人口自然增长率7.07‰,计划生育率72.88%,性别比114。
  第三节 经济建设
  2000~2012年,曲濑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凭借地处城郊,又有万硕垅和卢家洲古村等资源优势,依托吉州区工业园,坚持对外招商引资与激活本地民间资本相结合,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并以优惠的条件招徕客商,留住客商,各方客商纷纷到曲濑投资兴业。先后引进吉安市协和实业有限公司、东亨工艺有限公司、吉安市泸水河食品有限公司、高沙珍珠养殖场、江西吉安和泰混凝土搅拌有限公司、江西旭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吉安公司、日资平成玩具(吉安)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拓宽了税源。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逐年增加。镇财政收入2000年仅62.4万元,2008年537.2万元,2012年1836万元,12年增长13.2倍;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000年为1300元,2012年为4030元,年均增长17.5%。
  镇村垫交农业两税债务清理
  2012年4月,成立曲濑镇化解镇村干部垫交农业两税债务工作领导小组,按照公开透明、先清理后偿还的原则,对镇村及镇村干部垫交农业两税债务进行全面细致地自查清理,以会计账目和原始凭证为依据,逐户、逐笔核查登记。全镇共清理债务59.3万元,其中罗家坊村2.63万元、田东村5.6万元、高联村6.2万元、水南村3.02万元、大巷村4.22万元、瓦桥村6.19万元、彭家坊村5.59万元、腊塘村5.59万元、曲濑村5.04万元、上塘村6.33万元、长明村5.6万元、长乐村3.29万元,并上报省财政厅审核。
  向上争资
  2009年,向上争资12万元。2011年,向上争资计1734万元。2012年,向上争取城建、教育、农业、水利、交通、物价等资金近3000万元。
  产业发展
  做好农业产业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重点突出农民持续增收。2003年,该镇抓住全区韭菜苔种植抢救性转移的机遇,采取公司加基地带农户的办法,通过吉安市蓝天食品有限公司的带动,引进3个韭菜苔种植基地,面积约8.7公顷。2005年,在曲濑村建立韭菜苔种植基地33.5公顷,大棚反季节蔬菜6.7公顷,芋头、莲藕等生产基地面积40.2公顷。2010年以来,该镇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围绕绿色蔬菜、花卉苗木、肉牛养殖、有机葡萄等四大主导产业,通过政策引导,增加投入,招商引资,示范带动,初步形成四大“产业辐射带”。一是2010年,投资500万元培育瓦桥等村为中心的绿色蔬菜种植示范基地辐射带。彭家纺、瓦桥两村共种植无公害蔬菜56.2公顷。该蔬菜基地建成后,带动周边的水南、曲濑等村的农户集中连片种植蔬菜,逐步形成以瓦桥、彭家坊等村为中心的蔬菜产业种植辐射带。二是2011年,投入300万元培育长明等村为中心的花卉苗木种植示范园辐射带。该镇苗木基地,分别为长明村龙脑樟育苗基地和曲濑江北村苗木基地,总面积39.5公顷,年产苗木300余万株,产值1200余万元。基地由村里提供土地,通过与江西北辰德公司合作,由公司提供种苗和技术,聘用村民进行苗圃的日常管理,常年需季节性劳动力130余人。基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开发模式,公司提供种苗、承诺销售,基地传授技术,农户在自己的土地上培育龙脑樟苗。农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年人均收入可达1.6万余元。三是2011年,投入100多万元培育曲濑村为中心的肉牛养殖产业辐射带。该镇肉牛养殖基地,占地面积为300平方米,年出肉牛200余头,产值200多万元。四是2012年,以高联等村为中心的优质葡萄种植示范园辐射带。该示范园种葡萄近百亩,发展良好。四大产业辐射带的形成,确立了该镇农业发展的重点和主导产业,推动着绿色蔬菜、花卉苗木、优质葡萄、肉牛养殖等产业的快速发展,提高农业收益,拓宽群众致富渠道。
  土地流转
  成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制定《曲濑镇土地流转管理办法》,开展土地流转供求登记、信息发布、土地评估、法律政策咨询、提供流转合同文本、建立土地流转档案、调处合同纠纷等服务。在国土、林业、水利、农业综合开发等部门开展的造地增粮富民工程、井冈蜜柚、小农水、中低产田改造等项目实施之前,引导农民将项目区涉及的土地有序流转。2010~2012年,造地增粮富民工程和园田化项目,共流转土地56.2公顷,其中彭家坊村40.2公顷、瓦桥村16公顷。流转的土地主要从事大棚蔬菜瓜果种植,总投资达到500万元。该宗土地流转,为曲濑镇蔬菜产业开拓新的市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300余人,年农民增加收入近2000余元。
  招商引资
  该镇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突出本地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以具体项目为依托,以工业型、税源型项目为重点,并注重将亲情化服务和理性化招商相结合,使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相同步,实现“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有贡献”工作目标。
  2000年,引进吉安市客商投资101.5万元兴办钵盂山糯米粉厂。
  2002~2005年,先后引进吉安市国光服装厂、吉安市联兴服饰时装有限责任公司、吉安市协和实业有限公司、东亨工艺有限公司、吉安市泸水河食品有限公司、高沙珍珠养殖场、金庐陵油脂加工有限公司、曲濑水泥制品厂等项目20多个,累计完成招商引资1.4亿元。该镇2002年荣获招商引资先进单位,2004年荣获进园项目引进先进单位。
  2007年,先后引进华建混凝土外加剂有限公司、同利电子厂鑫泰能源有限公司和江西金牛置业有限公司等项目。完成招商引资任务5000万元。
  2008年,先后引进龙辉木业有限公司、奥宇电子厂、吉安市豪客来食品有限公司、东发蚊香原材料制造有限公司、吉安市吉州区航运公司等项目。完成招商引资任务6000万元。
  2009~2011年,成功引进金鹏塑胶制品有限公司、江西吉安和泰混凝土搅拌有限公司、江西旭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吉安公司、赣州华隆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吉安分公司等项目20多个,完成招商引资任务2亿元。其中2011年,成功引进日资平成玩具(吉安)有限公司落户区工业园,公司占地面积34000平方米,有员工500余人,主要生产塑胶玩具。生产工艺有注塑、喷油、热搪、植毛、车缝等。公司注册资金210万美元,投资420万美元,上缴税款52.5万元。
  2012年,引进春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兴顺驾校等项目。完成招商引资任务6000万元。
  第四节 美丽乡村
  该镇立足于地方特色,认真谋划整体建设思路,按照村镇形象提升、环境改善、产业发展“三位一体”要求,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使农民生活有新提高,村容村貌有新变化,农业产业有新发展。
  新农村建设
  该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2006~2012年,完成油店江、黄洲、罗家、康家、长明村委会整村推进等25个建设点的村容村貌整治及建设工作。各新农村点面貌焕然一新。2007年,油店江村被评为区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2011年,黄岗塘村被评为全区新农村先进示范点。
  小城镇建设
  曲濑镇小城镇建设起步较晚,前期由于缺乏统一规划,集镇建设主要是沿街发展,规模小,等级低。2003年,完成集镇规划区测量。2004年,委托吉安市建筑设计院进行集镇总体规划编制。2005年3月,总体规划通过专家评审。同年4月8日,曲濑镇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对集镇总体规划进行审议并表决通过,6月总体规划上报区政府备案,并原则通过批准实施。
  集镇总体规划的编制,使曲濑镇的小城镇建设进入加速阶段。2006年,投资100万元建成占地1500平方米的农贸市场。2007年,致力于集镇道路网络的构建,新建集贸市场南北西侧道路,开辟中心小学东面的进出通道,硬化道路1600米,面积10000平方米。2008年,加强对集镇居民点的建设,居民点的基础设施的改善,促进更多农民进镇,一期居民点占地6660平方米,总投资800万元。
  2009年,加大对集镇管理的投入,成立城管环卫队伍,对集镇环境进行有效管理。2011年,投资160万元对临街建筑的立面按庐陵风格改造。2012年,占地900平方米建筑面积5158平方米的便民服务中心开始动建,并着手对集镇陈旧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投资200万元改造万硕路。投资50万元建成垃圾中转压缩站。
  基础设施建设
  2000年该镇由吉安县划入吉州区管辖时,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全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进镇公路多为3~5米宽的“羊肠小道”,弯曲难行,全镇没有一条国道、省道、县道过境,村道硬化率不足50%,远远落后于全区各乡镇。同时,整个小城镇街道也只有万硕路一条“扁担街”,严重制约全镇的发展。
  道路、桥梁建设 随着该镇纳入吉安中心城区建设,基础设施投入快速增长。特别是2004年以来,公路建设项目的陆续实施,镇、村两级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建成镇村道路20余条,总长90余千米,桥梁5座。2010年,该镇成立农村公路管养办公室,配备专人和办公场所。每条道路固定1名合同制养护工,对道路进行专人管理。
  曲濑大桥建设 该大桥于2008年2月动工,桥全长337米,桥面宽9米,引道长近1千米,总投资1000余万元,2009年9月建成通车。
  水利设施建设 该镇有防洪堤两条,即曲濑防洪堤和长乐防洪堤。分别始建于1968年和1971年,总长11千米。其中,曲濑堤长7千米,保护耕地面积716.9公顷,人口8000人;长乐堤长4千米,保护耕地面积2345公顷,人口2018人。有小(一)型水库两座,即万硕水库和源源水库,小(二)型水库一座,即江背水库。2006年,兴修大小山塘水库51座。
  水利工程维修加固 2000~2006年,该镇多方筹集资金对曲濑堤阳家、清湖、斜塔等险段进行加固和护坡,总长约1200余米,投资300万元。2008年,投入300余万元整治各类水利工程18处,标准化水渠建设2千米。2010年,投入2400万元,维修病险水库16座,疏通渠道6000米,加固曲濑长乐联堤14000米。2011年,投资1000余万元加固曲濑堤、长乐堤,投资500万元维修加固万硕水库,投资350万元重建钵盂山闸门。2012年,该镇投资1000多万元维修加固万硕水库、源源水库、江背水库,年底已全面竣工。
  教育卫生事业
  2002年10月,曲濑中心小学征地13800平方米,开始动工兴建。先后投资200多万元,续建教学楼,修建教职工宿舍、学生公寓、食堂,改建厕所等。总建筑面积3411平方米,成为花园式的学校。2003年高沙小学竣工,成为第二所整体搬迁的学校,占地面积为11322平方米,校舍面积为1676平方米,总投资60多万元。2006年6月,彭家坊小学竣工并整体搬迁,占地面积为5320平方米,其中校舍面积为1273.87平方米,总投资80多万元。同年9月,乡亲罗邦明先生先后出资100多万元兴建罗家坊小学,该校占地面积6600平方米,校舍面积为1610平方米。2008年,上塘小学、田东小学先后建成。上塘小学占地5869.7平方米,校舍面积842.8平方米,总投资50万元。田东小学占地面积为2970平方米,校舍面积为879平方米,总投资为50多万元。2012年,又向上争资40万元改善办学条件。同年,长乐小学在美国晨光基金会的捐助下,新建长乐晨光小学,该校占地面积为5600平方米,校舍面积为752平方米,总投入90多万元,当年投入使用。
  曲濑中学于1970年由杨家田村迁至曲濑镇义山路。该校是全镇唯一一所寄宿制中学。
  2012年,该校有12个教学班、558名学生。学校占地面积21980平方米,学生人均面积为39.4平方米。有教学楼3幢,教师宿舍2幢,教师办公楼1幢,食堂、公厕、学生公寓各1幢,总建筑面积共计8245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4.8平方米。
  曲濑卫生院建于1958年,位于曲濑镇新街66号处。占地面积2127平方米,医用住房面积约1000平方米,其中门诊大楼于1998年建成,建筑面积600平方米。2001年,有正式职工16人,其中执业医师6人、执业护士4人,有16个村卫生室,专业技术人员21人(职业医师1人,职业助理1人)。
  2003年,在“非典”防治工作中,该院制定《曲濑卫生院“非典”防治工作预案》;该院医务人员深入村、小组进行体检排查,共排查1432人次,接诊发热患者346人次;储备物资0.85万元,并协同组织防疫人员分赴菜市场、街道、各村、中小学校进行义务消毒;广泛开展预防“非典”知识宣传活动,向广大市民普及防“非典”科普知识,印制散发宣传单1200张、宣传手册800册,解除了群众的恐惧心理。院长胡带娣荣获抗击“非典”先进工作者。
  2007~2008年,利用国债项目,新建1栋2层共418.26平方米的医技楼,缓解医院医疗用房偏紧的状况。
  2008年,实行新农合政策后,该院业务有明显的提高。2009~2012年,该院环境、住房、卫生等硬件逐步改善,入院病人明显增多。2011年,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年业务量由2008年的50万元跃升为100多万元。
  2009年,该院对全镇的白内障及唇腭裂患者进行大面积的筛查,筛查白内障人数100人、唇腭裂3人,进行白内障手术16人、唇腭裂手术3人。此后每年进行常态化筛查,并积极送病人到上级医院进行诊治。
  2010年6月,该镇遭受50年一遇的洪水灾害,医院积极参与抗洪救灾。清理垃圾5.9吨,清理水井450口,防病培训1712人次,发放消杀药品32瓶、漂白精片12210片、宣教知识培训材料1210份,总共消杀面积68100平方米,诊治受灾病人58人。
  2009年始,该院每年都对全镇村民进行免费健康体检,至2012年8月,建立村民电子健康档案10824份,建档率60%,系统管理60岁以上老人2555人、0~6岁婴幼儿1310人、35~60岁妇女4020人、高血压病人394人、糖尿病病人61人、重型精神病病人30人。定期进行健康教育宣传,为居民提供中医养生、中医保健、小儿传染病防治等各种健康教育知识,强化群众卫生健康意识,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农村文化
  2000~2012年,曲濑镇有群众自发组织的舞龙队12个、民间乐队2个和民间杂技队2个。新建立的民间艺术团体走街串巷,活跃在全镇各个角落,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2007年,卢家洲舞龙队参加吉州区首届农民艺术节,获得第一名,并多次应邀参加市、区文化、商贸展演活动。2008年,该镇兴建综合文化站1个。至2010年,镇建有农家书屋23个。
  乡风民俗
  曲濑的民俗文化相当浓厚。除“清明”“冬至”扫墓等庐陵普遍性的风俗外,每年农历二月初一,高联、大巷等村要闹“下元宵”,家家请客,村里举行舞龙表演。每年农历七月中下旬,该镇有80%的村子有“吃菩萨”的风俗,家家请客,烧纸钱、点香烛,放鞭炮,祭奠祖宗。
  古村保护
  曲濑地处庐陵腹地,靠近古庐陵县城,千百年来,这里人丁兴旺,文风鼎盛。至今保存完好的古村有3座,分别为卢家洲、胡家,腊塘。其中卢家洲最有名气,规模最大,“古松、玉祠、斜塔”被著名历史学家周銮书誉为“三奇”。2002年斜塔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卢氏宗祠列为第五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卢家洲古村评定为国家2A级旅游景区。对古村落和民俗的保护,该镇做了大量的工作。2012年2月邀请省文物保护中心专家对卢家洲宗祠进行测绘并制作维修方案。下半年对卢氏宗祠全部翻新维修。
  国家、省、市、区专家多次对卢氏宗祠的独特建筑风格进行研究,吸引了不少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游览,并有几家旅游文化传媒公司前来考察。
  第五节 计划生育
  自2002年以来,镇计划生育办公室每年4次组织进村入户开展计生“十到户”工作,至2012年,累计为育龄群众办证验证3000余份,开展查环查孕60000余人次,查病治病3000余人次,发放避孕药具4000余份,签订村民自治及知情选择合同16000余份,随访术后育龄妇女2000余人次,发放宣传折页40000余份。每年定期为全镇0~6岁独生子女发放独生子女爱心保险单;对61户独女、二女户家庭办理补充养老保险;为全镇25户年满60周岁的独生子女及二女户家庭实施国家奖励扶助制度,使他们每人每月都享受到不低于100元的生活补助;为全镇2户独生子女死亡后未生育的家庭给予特别扶助,并使之制度化,使他们夫妻每人每月都享受不低于240元的生活补助;实行为独生子女及二女户家庭子女升学办理中考加10分制度。开展“关爱女孩行动”,每年为就读公办高中的二女户、独女户学生发放1000元助学金。至2012年,共发放此类助学金4户,计4000元。全镇计划生育实现“一升二降”(符合政策率上升,人口自增率下降、人口出生率下降)。2012年,全镇人口出生率由2009年的19.12‰降为16.4‰,人口自增率由2009年的11.74%。降为7.07‰,出生婴儿男女性别比由2009年的125上升为126,政策符合率由60.24%上升为72.27%。
  2000~2012年,该镇以“四术”为重点,落实节育措施,减少政策外生育,坚持“三查一服务”,免费为已婚育龄妇女提供查环查孕查病服务;对逃避查环查孕的对象进行跟踪管理,对政策外怀孕的坚决落实补救措施。已婚育龄妇女查环查孕率为100%。
  第六节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2000~2012年,该镇以平安建设和开展公众安全感活动为载体,通过综治进农村、进企业、进校园、进市场为重点的综治“四进”活动,进一步加强基层综治组织的规范化建设。全镇所有村居(委)会均建立综治工作室,健全治保会、调委会。2008年,镇里建立“和谐平安联创中心”。2003年该镇组建专职治安巡防、综治信息员、治安志愿者三支队伍,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治安防范网络。坚持“人防、物防、技防”多措并举的方针,控制和防范社会治安案件的发生。在原有的技防网络的基础上,不断扩大视频监控的覆盖面。2008年在圩镇主要道路口安装10个视频探头,形成较完善的技术防范网络。该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和谐平安联创中心
  和谐平安联创中心由镇综治委牵头,整合综治、公安、司法、法庭、武装、民政、信访、安全生产、国土资源等方面的力量,开展接访、登记、受理、交办、承办、督办、销账等日常工作。2003年,曲濑镇在12个村委会开展平安创建工作,组建巡防队伍,指定维稳信息员,充实治保主任。村组长为综治维稳信息员,充分发挥村说事室的作用,及时调处矛盾纠纷,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矛盾纠纷调解
  2008年,成立矛盾纠纷调处室,配齐配强人员,专门负责调处工作,制定调处工作细则,明确调处工作职责。结合实际制定《开展排查调处矛盾纠纷和突出治安问题集中行动设施方案》。2000~2012年,共排查矛盾纠纷150起,调解处理150起,其中因土地、山林、水利等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40余起;因婚姻家庭邻里等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60起;因经济活动引发的矛盾纠纷32起;因其他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18起。经过调处,没有出现集体到省、市、区上访事件,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
  社区矫正
  2010年12月,曲濑镇成立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各村(居)委会建立社区矫正工作小组12个,形成镇、村(居)二级社区矫正工作网络。镇、村(居)两级网络共有社区矫正工作人员32人。2012年,该镇社区矫正全面实现网络化管理,对在矫服刑人员的管理实现省、市、区、镇的远程无缝衔接。该镇有6名在矫服刑人员在社区中改造。
  安置帮教
  2010年12月,曲濑镇成立安置帮教工作领导小组,各村(居)委会建立安置帮教工作小组12个,形成了完善的镇、村(居)二级安置帮教工作网络。镇、村(居)两级网络共有帮教人员32人。2008~2012年,该镇有“两劳”回籍人员8名,接回率达100%。通过规范化的教育管理,回籍人员遵纪守法,诚实劳动,保持了该镇的社会和谐稳定。
  人民调解
  曲濑镇人民调解委员会有调解员10人;村人民调解委员会有12个,配备调解员75人。2012年,全镇调解各类民事纠纷50余件,通过调解节省了当事人的时间、物力、财力,保证了生产、工作的顺利进行。
  社会管理
  为进一步拓宽群众诉求有效渠道,搭建化解矛盾纠纷有效平台,打造维护社会稳定有效载体,真正使群众“话有地方说、人有地方找、事有地方办”,2012年5月,该镇在各村委会建立“村民说事室”与村“综治工作室”合署办公。该镇共有说事员67人,村委会为每名说事员统一颁发聘用证书,并制作上岗服务牌。“村民说事室”成立以来,共接待群众2000余人次,当场答复或解决群众诉求问题60余个,化解大小矛盾纠纷50件,收到意见建议100余条,得到了广大群众一致好评。
  安全生产
  2004年3月,成立曲濑镇安全生产委员会。健全安全生产制度,组织各企业有关人员参加区级培训300人次,考核合格发放证书达110人,配合上级对安全生产单位进行检查达95次。同年,开展“曲濑镇安全生产月”活动、“打非治违”“清火患”专项行动和”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活动,确保全镇生产安全。自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成立以来,每月组织人员对曲濑镇辖区内的非煤矿山、砖厂、建筑工地等私营企业开展摸底排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近年来,全镇未发生一起重大安全事故。
  第七节 社会事务
  民政工作
  2002~2006年,该镇加大对“五保户”的集中供养;对特困群众进行常补和临补救济,对城镇困难户进行低保救助;对持证的残疾人进行减免农业税。五年间共投入救灾救济资金60余万元。2007~2010年,共投入救灾救济资金130余万元。2010年重大洪涝灾害后,发放救济救灾资金70余万元。2011年年末,全镇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510户,763人,发放保障金83.181万元,比2010年增长12.6%;月人均100元,比2010年增长1.25%;农村五保供养56人,支出9.62万元,比2010年增长1.3%;农村医疗救助78人次,支出36.57万元,比2010年增长2.8%。当年,还投资10万元改善敬老院设施。2012年,民政资金196万余元,其中救灾款43万余元、发放抚恤优抚补助76.5万余元、大病医疗补助27.4万余元、其他救助资金49.1万元。
  曲濑镇敬老院坐落在曲濑农贸市场西角,离曲兴公路百米左右。1958年始建。2003年,投资100多万元重建。全院占地面积2.34公顷,主体建筑面积2490平方米,房屋66余间,床位66张,可容纳老人60多人。老人宿舍分单人标间和双人标间,配有卫生间,衣柜、桌子、椅子,院内有文娱活动室、医务室、接待室、餐厅,实行人性化管理。2012年,敬老院有工作人员4名,收养五保户39名。敬老院发展种养经济,有鱼塘4.5亩、菜地6亩,其中大棚蔬菜3座,另有水田10亩,牛栏舍200平方米,年出栏生猪34头,耕牛6头,各种蔬菜能自给自足,年收入3万余元。
  劳动保障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按照农村劳动力培训要求,以“培训一人、转移一人、致富一家”为工作目标,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坚持“长期培训、定向培训、短期培训”相结合,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要,组织愿意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参加技能培训。2008年:省外劳务输出450余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550人,其中省内转移就业人数350人,与5个企业签订用工对接合同,完成帮扶工业园企业招工任务600人。2009年,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562人,其中,省内转移就业人数362人,与5个企业签订了用工对接合同,完成帮扶工业园企业招工任务600人。2010年,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550人,其中省内转移就业人数363人,与5个企业签订了用工对接合同,完成帮扶工业园企业招工任务623人。2011年,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603人,其中,省内转移就业400人,与3个企业签订了用工对接合同,完成帮扶工业园企业招工任务500人。2012年,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600人,其中,省内转移就业人数400人,与工业园区企业签订用工对接合同,帮扶工业园企业招工600人。
  2008年,举办和推荐农村劳动力参加各类就业前培训和创业培训班,推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540人。2010年,做好返镇农民工自主创业小额贷款工作,全年共完成小额贷款11人,贷款金额为55万元。
  社保扩面 2008~2012年,累计完成养老保险扩面任务310人,其中2008年40人、2009年40人、2010年45人、2011年49人、2012年136人。
  公益性岗位人员管理 2010年,购买公益性岗位16个,行政村公益性岗位12个。2011年,做好28名公益性岗位人员的年度考核与续聘工作,发放补贴资金17.2万元。2012年,28名下岗失业和“4050”人分别安置到镇环卫、绿化、综治协管员工作岗位。
  新农保 2011年开展新农保工作以来,共征收新农保资金65.018万元,参保人数5608人,共1823人领到了新农保养老金。至2012年11月28日收取新农保资金84.66万元,参保人员7497人,全镇1849名60周岁以上老人享受新农保养老金。
  新农合 2008年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以来,该镇为做好新农合工作,采取加大宣传力度、延长个人缴费时限等措施,使参合率从2008年的73.07%提升到2012年的96%,基本实现农村人口应参尽参。
  第八节 党建
  组织建设
  2012年年底,全镇共有基层党组织24个,其中党委1个、党支部23个(农村党支部12个,机关党支部1个,事业单位党支部5个,敬老院党支部1个,离退休党支部1个,非公企业党支部1个,社会组织党支部1个,农业合作社党支部1个)。
  党员队伍建设
  2000年,党员291人。到2012年年底党员493人,增加202人,其中发展党员人数为99人。2008年,全镇分三批完成“村村通”远程教育终端站点建设,实施网络化。2012年开始,对70周岁以上无固定收入老党员每月发放60元生活补助。
  党员教育管理
  每年年初都制定《曲濑镇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计划》,坚持以集中教育和集中实践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对全镇党员的教育培训力度。2000~2012年,共举办各类党员培训370余期,受训党员达55868余人次,其中学习中共十八大精神培训10余次。2010年,开展“学习发扬2010年曲濑大堤抗洪抢险精神”活动,深入学习发扬党员先锋模范作用。2011年3月,开展“创先争优‘三民三增’新春行”活动,共接访群众336户,收集群众意见建议274条,解决群众反映的难点热点问题57个。2012年,将创先争优活动与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结合起来,开展“先锋创绩”、“民情家访”、党员公开承诺、学先进见行动做贡献、学习贯彻中共十八大精神等一系列活动,在全镇掀起了基层组织建设新高潮,并进一步巩固扩大创先争优活动成果。
  干部管理
  2008年12~20日,该镇村党组织和第七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2010年12月8~20日,村党组织和第八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罗家坊村实行书记、主任“一肩挑”。2012年9月,建立村干部廉政档案,全镇11个村的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实行一人一档。全镇任村两委干部60人,其中女性村干部12人。
  2008年3月,下发《关于解决曲濑镇农村干部养老保险的通知》,实行镇、村、个人三级按1∶5∶4的比例共同分担。2012年年底,全镇共35个村干部办理养老保险。村干部的劳动报酬为:村支书、村主任基本工资778元/月,村报账员基本工资622元/月,其他村干部基本工资467元/月。建立党支部书记离任生活补助制度,标准为:村书记960元/人年、村主任840元/人年,发放农村离任老村支书、老村主任生活补助人数41人。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和“一把手”四个不直接分管制度,按质保量地召开民主生活会。制定《曲濑镇村干部管理暂行规定》和《曲濑镇村级财务管理办法》《曲濑镇机关干部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对镇机关干部职工进行客观公正的量化考核,认真实施目标考核和末位淘汰。
  2010年4月,出台领导班子成员“六项公开承诺”和机关干部工作岗位公示,制定《曲濑镇干部考核办法》,完善曲濑镇党委议事规则等各类规章制度。推行“双向选择,履职承诺”,激发了干部职工的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
  基层组织建设
  2009年,全镇12个行政村全部建立民事代办点,共有代办员33名,建立“书记抓、抓书记”制度,每年制定《曲濑镇组织工作要点》,先后制定完善了镇党委工作制度,对新建村级活动场所的行政村给予2万元的补助,对改扩建的行政村按5000元的标准进行补助。2012年,全镇村级活动场所改扩建率达到100%。2012年,在党员干部中开展“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主题实践活动,曲濑镇党政领导、驻村干部及村干部联合接访,建立信访接待日制度。每周三为镇党委书记接待日;每周五为镇长接待日,各办公室则全天接待;每周四为驻村干部下村接访日;村干部以轮流上班的时间作为接访日。
  村建帮扶
  每年上级单位都会对该镇12个村委会进行村建帮扶。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积极帮助帮扶对象发展生产,着力改善群众的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2012年,曲濑村在区委组织部的帮扶下开展新村部建设。帮扶工作的重点是帮助其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为薄弱村的发展增添后劲、注入活力,增强“造血”功能。2011年,区文化局在长乐村挂点,大力帮助抓好该村“村村通”广播网络工程建设。2012年,腊塘村在区外贸局、市供销社的帮扶下发展井冈蜜柚基地。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对村民进行党的方针政策、法律知识、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教育,提高村民综合素质,加强农村廉政文化建设。
  党风廉政建设
  2000~2012年,每年该镇都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任务按分工表进行。
  2006年,完善党员领导干部监督制约机制,加强领导干部的管理。制定《曲濑镇首问首办制度》、《曲濑镇责任追究制度》《曲濑镇办事公开承诺制度》《曲濑镇政务公开实施意见》,有效规范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行为。
  2008年,在全镇开展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的实施办法,进一步增强干部工作意识,为日后全镇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贯彻落实奠定基础。
  2009年,召开主题工作会议2次,专题研究和部署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举办党员干部廉政教育集训班2期,开展“争当学习型、干事型、廉洁型干部”活动,举办纪检干部业务培训班2期。在全镇范围内开展“我为廉政增光彩”廉政格言、警句、春联、书画征集活动,进一步浓厚廉政文化建设氛围。根据“机关效能年”部署,推进政府机关和基层站所办事公开,开展农村“三资”管理专项检查。
  2010年,开展“学习《廉政准则》、规范从政行为、促进科学发展”主题教育活动,促进机关创先争优,树立党员干部勤政、廉政新形象,打造务实、高效、廉洁、阳光的政府机关。11月,开始在全镇开展廉能管理工作,共查找出部门风险点22个,其中二级风险点7个、三级风险点15个;查找岗位风险点62个,其中一级风险点4个、二级风险点18个、三级风险点40个;制定防控措施101余条,其中,部门防控措施32条、岗位防控措施69条,梳理完善各项制度24余项。
  2011年,大力推进廉政文化创建,成立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小组,与12个行政村及计划生育、土管、民政、派出所、司法所、财政所等镇直部门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书”,进行“庸懒散软”专项治理和反腐败警示教育。以宣传党纪党规为重点,坚持每月周一早8∶30,组织全体机关干部集中进行学习,传达上级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纪党规。强化对领导廉洁自律的监督,坚持领导干部定期“述廉”“评廉”“考廉”,一级抓一级,层层抓廉政;强化群众监督,坚持“政务、村务公开”,拓宽民主监督渠道,重视群众来信来访,实施“群众定期监督评议”。通过完善监督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开展以“送温暖、传爱心、访民情、促和谐”为主题的民情家访活动。走访活动共收集问题332条,解决或答复问题165条,好的意见建议133条,畅通上情下达与下情上传的渠道,提高为民办事效率与质量,转变机关作风。
  2012年,结合创先争优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集中开展“六个一”(参加一期培训班、听取一次巡回宣讲、出一期廉政专刊、上一堂廉政党课、安排一次廉政自学、进行一场廉政测试)活动和自查自纠查摆问题。组织镇机关干部和村两委干部听“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职”报告。镇领导班子成员深入挂点村为全村党员干部上廉政党课。开展“公开用权、廉洁履职”主题活动。加强对全镇12个行政村公务接待费定额管理,集体“三资”交易实行公共交易。
  2000~2012年,共调查信访件30件,转立案的17件,已结案的15件,协办案件924件,对43名党员做出了党纪处罚。
  第九节 管理与服务
  2003年起,该镇细化干部考核办法,对镇机关和各村(居)委会干部的德、能、勤、绩、廉用百分制,进行动态考核,年终总分排队,有奖有罚。
  2006年,推行镇机构改革,将原来11个站所合并为6个,并实行定岗定员,富余干部分流,禁止人员超编,取消相应的收费项目,减轻农民负担。同年6月,推行站(所)长竞聘上岗,将三个站(所)长岗位拿出来全员竞聘,选出三个能力强、工作认真负责、群众公认性高的干部担任站(所)长。
  2009年,积极推进镇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全面整合“七站八所”的政务资源,规范办事流程,实行“一站式”“零距离”服务,逐步形成覆盖全镇的便民服务“绿色通道”。建立“五项”制度,即首问责任制、免费代办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
  2009年3月,开始对农户购买家电和汽车摩托车实行补贴。至2012年,累计家电补贴118.2936万元,其中2009年19.2718万元;2010年33.2230万元;2011年36.7888万元;2012年29万余元。累计汽车摩托车补贴50.057万元,其中2009年11.9629万元;2010年23.8421万元;2011年6.2520万元;2012年8万余元。
  2006~2012年,共发放粮食补贴资金1838.42万元。
  2008~2012年,共发放“两免一补”资金96.9350万元。
  曲濑镇是一个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农业镇。全镇水稻计税面积1312公顷。2000年以前,该镇的水稻生产育秧主要以水播水育为主,粮食单产一般在每公顷4125千克(合每亩275千克)左右。
  从2001年起,在全镇的水稻生产中,大力推广良种良法。良种:全镇推广杂交稻和常规稻优良新品种30多个。良法:推广湿润育秧、抛秧、直播、机器插秧法。2006年起,全镇抛秧面积达95%以上。2007年,全镇开始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新技术,先后取样土1380多个,并先后进行“3414”肥效、万亩水稻高产示范片、新品种展示、早稻直播、水稻病虫防效对比、机插秧与抛秧效果对比、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等项目的实验示范。粮食亩产由原先的275千克提高到2012年的400千克左右。2008年,该镇还荣获全省粮食高产创建先进镇称号。
  2009年,建立曲濑镇城管环卫所,共有城管环卫队员7名,其中保洁员4名、垃圾转运工1名、园丁1名、环卫所管理员1名,有效推动全镇环保工作的开展。
  2010年,成立曲濑镇专职城管队伍,共有队员5名。聘请两名市场管理员,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建有垃圾中转站1个(含公厕)、垃圾池5个,安放果壳箱30个。对镇区占道经营、超店经营现象进行了整治,拆除违章搭建雨棚25个,取缔违章摊点15个。
  2011年,出台整治农民违章建房办法,增加财力物力投入,加大对违章建房整治力度。
  2012年,除完成吉安职业技术学院征地工作任务外,还对有争议的20余公顷土地进行调处;市委党校建设项目已完成全部(10余亩)征地任务;协助完成吉安市体育中心高压线曲濑境内迁建工作;基本完成高速公路沿线农房庐陵风格立面改造工程;完成中石化江西成品油管道二期工程6公顷用地征用工作;协助完成衡茶吉高速铁路曲濑境内输电线架设工作。大力开展清污治乱拆违专项整治活动,完成拆违60余户,拆除面积达3000余平方米。

知识出处

吉安市吉州区志(2000~2012)

《吉安市吉州区志(2000~2012)》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上限起于2000年8月,下限断至2012年12月,分自然环境、建置区划、人口民族、乡镇、街道办事处、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交通运输、供电供水供气、邮政通信等36个篇目及附录,详细记述了吉安区建区12年来的发展变化。

阅读

相关地名

吉安市吉州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