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自然环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市吉州区志(2000~2012)》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20000011
颗粒名称: 第一篇 自然环境
分类号: P942.56
页数: 14
页码: 53-66
摘要: 本篇记述了2000年—2012年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自然环境发展情况。
关键词: 自然环境 吉州区

内容

吉州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地层属吉安市东部层序地域,东南部地势高,西北部地势低;河流有赣江、禾水、泸水、文石河、后河、螺湖水。城区神岗山、天华山、真君山、螺子山三面环抱,千里赣江傍城北流,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是一座宜商宜居的绿色家园、生态山水园林城市。
  第一章 地质 地貌
  第一节 地质
  地层
  分布吉州区地层属吉安市东部层序地域。地层层序残缺不全,出露地层只有寒武系下部、下石炭系华山岭组、下石炭系梓山组、中石炭系黄龙组、下石炭系船山组、侏罗系中统罗坳组、白垩系上统南雄群中段、第四系。以白垩系上统南雄群出露分布最广,约占总面积的60%;次为第四系,约占总面积的25%;寒武系和石炭系共占15%。
  构造
  吉州区大地构造单元为华南加里东褶皱带、桂湘赣褶皱带东段的次级构造单元,吉安—泰和凹陷。其构造形变有两种形态:一是褶皱,二是断裂。褶皱构造形态有:岭上—墨潭背斜、沙江—樟山向斜、湖丘—田畔背斜、湖田—周坑向斜。断裂构造共有三组:第一组为近南北向,第二组为北东向,第三组为北西向,均分布在境内西南端古生代地层中。三组断裂纵横交错,互相切割,使古生代地层支离破碎。
  岩浆岩
  境内仅有裂隙式火山喷出的玄武岩,似透镜状呈北北东—南南西走向,沿赣江西岸零星分布于螺子山、东家庄、天华山、夏家及樟山正东1.5千米等地。单个玄武岩似透镜体,长1千米~1.5千米,宽200米~300米。它喷溢于晚白垩系南雄群地层中,其形成时代为燕山晚期(距今7000万年前)。
  第二节 地貌
  基本特征
  境内地貌特征表现为东南部地势高,西北部地势低。城区螺子山为区内最高点,主峰海拔高142.1米;城区中部白鹭洲南端为区内最低点,海拔高程49.9米。赣江由南向北傍城而过。
  地貌类型
  境内溪流、河川较多,水系网络形似叶脉。整个地域长期经受流水作用,不断切割地表,塑造了分布广泛的流水侵蚀地形和大片的流水堆积物。境内地貌成因类型,属流水地貌。以其形态和高度划分有低丘、岗阜台地、河谷平原3种类型。
  低丘 丘顶起伏和缓,破碎零乱,其中有些突出地面的小山头,其海拔高程在110米~140米之间,相对高差40米,坡度4度~8度。低丘为境内主要分布类型,其城区北、西、西南、南部分别有螺子山、真君山、天华山、神岗山。
  岗阜台地 成带状沿赣江及其支流两岸分布,包括低丘向河谷延伸部分的岗地和由河谷阶地形成的台地两部分,海拔高程在50米~100米,相对高差10米~30米,坡度3度~5度。
  河谷平原 成带状沿赣江及其支流两岸分布,海拔高程在50米以下,相对高差10米内,坡度小于3度。河谷平原按规模大小和形态特征,可分干流谷地和溪流谷地。干流谷地由赣江及其支流禾水、泸水和文石河冲积而成,水热条件优越,土壤肥沃,为主要种植业区域;溪流谷地由山丘间溪流河冲积而成,因冲积层较薄,又在山体下,日照、温度不佳,限制耕种。
  第二章 山峰 河流
  第一节 山峰
  吉州区境内的山峰为吉安市山脉的一部分,境内主要分布海拔500米以下的山峰,主要有螺子山、真君山、天华山、神岗山。
  螺子山
  位于吉安市吉州区城北白塘街道高峰行政村境内,耸立于赣江西岸,其主峰海拔高142米,面积0.357平方千米。原名“螺峰”,因山形委婉如螺,砂石皆为螺形。据传,昔有渔人遇风雨见神螺光彩五色,取而怀之,故称“螺子山”。山上山下原有文山祠、灵泉、灵泉庙、石屋古塔、乔阁老墓等古迹。以前是吉安的一个重要哨口,现存有废墟、壕沟等战斗遗址。现为螺子山生态公园。植被为马尾松、樟树、板栗、竹子等,覆盖率为90%。
  真君山
  位于吉安市吉州区城北白塘街道五里行政村境内,东西走向,面积1.25平方千米,其主峰海拔高136米。据《庐陵县志》载:宋时吉州有水蛟为害,许旌阳真君平蛟除害,乡人在山顶建高明宫奉祀,故山袭人名,称“真君山”。山上原有寺庙,庙内塑有许真君半身铜像一尊,重约160千克,为古代珍贵文物珍品。1930年,庙宇倒塌,遂将铜像移于周家坡村供祀。1958年,铜像被毁。山上现留有1930年“十万工农下吉安”时的壕沟,现为真君山公园,植被以马尾松、油茶居多。
  天华山
  位于吉安市吉州区禾埠乡凤凰洲、曾家、吉丰3个行政村交界处,东西走向,面积1.37平方千米,其主峰海拔高132米。据《庐陵县志》载:天华山旧名“凤山”,相传古时有高僧岩严尊者,在西峰(位于天华山下)讲演佛法,感动上天,纷纷降落雨华(花),故名“天华山”。山上原有天华山观、飞仙阁等名胜古迹,植被以马尾松、油茶为主。
  神岗山
  位于吉安市吉州区城南古南镇街道境内,禾河与赣江汇合处的禾河北岸,赣江西岸,面积0.49平方千米,其主峰海拔高112米。古名“翠峰”。南朝陈时,吉州太守刘竺有惠政,据传其死后为神,有灵感,邑人于山上建立惠祐廟奉祀,故以名冈神,改名“神岗山”。山上原有西台寺、宿云亭等古迹,植被为马尾松、阔叶树。
  第二节 河流
  境内水系为赣江水系。河流有过境河流和本境河川两类。过境河流为赣江、禾水、泸水和文石河;本境河川有后河、螺湖水。
  赣江
  为江西第一大河流,由源于赣州的章、贡二水至赣州汇合而成。赣江水流自南向北。境内河段系赣江中游,过境段长20千米,河面宽500米~700米,枯水期河道平均水深1米~1.2米,流域面积56223平方千米。它从神岗山入境,经市区、螺子山,从樟山镇文石村出境,似汤芍弧形流。正常水位时水面宽600米~800米,平均水位44.46米,平均流速2.05米/秒,最大流量为2.3万立方米/秒,最小流量为120立方米/秒,年平均径流量为456.4亿立方米,水面降比0.2‰。
  禾河
  发源于莲花县高洲乡北部的塘坳里。流经莲花、永新、井冈山、泰和及吉安等县(市),在吉安市吉州区禾埠乡境内的禾埠养猪场南坑行政村易家自然村入境,由西向东在神岗山南麓汇入赣江。境内河段长12千米,河面平均宽150米,水面降比0.572‰,区内流域面积6.8平方千米。
  泸水
  发源于武功山,流经莲花、安福、吉安等县,从吉安市吉州区兴桥镇高家行政村东界自然村入境,由北向南流经湖田、江下、湖丘等行政村,在吉州区曲濑镇卢家洲自然村汇入禾河。境内河段长10千米,河面平均宽50米,水面降比0.46‰,区内流域面积50平方千米。
  文石河
  发源于吉安县大冲乡,流经吉安县的大冲、桐坪、银湾桥,从吉州区长塘镇西村入境,流经该镇庙下村,沿东南方向呈弧形贯穿樟山镇的牢石、东陂、大江边、桥头、官陇、赤塘、陂上等行政村,于文石行政村的江口自然村汇入赣江。境内河段长25千米,河面平均宽20米,水面降比0.58‰,区内流域面积142.2平方千米。
  后河
  原为禾河入赣江的故道。禾河改道之后,留下古河床,接纳雨水;又因修筑禾河大堤和习溪桥水闸,遂成内湖。南起禾埠乡王家行政村的渡头自然村,北至习溪桥,通过闸门注入赣江;支流西从天华山绕凤凰洲入太平桥,再东至回龙桥,自南向北穿越城区,中间有万石湖、万泥塘相连。主河全长7千米,河面宽50米左右,最宽处120米,区内流域面积29平方千米。
  螺湖水
  发源于吉州区兴桥镇中部的普山,流经该镇秀江、良源村和白塘街道的城上、吉南、五里、螺川、江子头、高峰等村,于螺湖桥注入赣江。全长22.5千米,河宽6米~12米,水面降比2‰,流域面积98.9平方千米。
  第三章 土壤
  第一节 土壤类型
  全区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总面积为29650.64公顷(合444759.6亩),其土壤类型有:水稻土、潮土、紫色土、红壤4个土类,7个亚类,24个土属,50个土种。
  水稻土
  全区有水稻土面积14736.42公顷(合221046.3亩),占全区土壤面积(含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的49.7%。按其形态特征和基本属性分,有淹育形水稻土、潴育形水稻土、潜育形水稻土3个亚类,12个土属,23个土种。
  潮土
  全区有潮土面积676.67公顷(合10150亩),占全区土壤面积的2.3%。按土层质地状况分有1个亚类,2个土属,3个土种。分布在赣江、禾河、泸水和文石河下游两岸。
  紫色土
  全区有紫色土面积1505公顷(合22575亩),占全区土壤面积的5.1%。按其成土母质的岩性差异及土壤酸碱度分,有酸性紫色土和石灰性紫色土2个亚类,3个土属,6个土种。分布在低丘和岗阜台地。
  红壤土
  全区有红壤土面积12732.55公顷(合190988.3亩),占全区土壤面积的42.9%。按其特征,可分为1个亚类,7个土属,21个土种。主要分布在丘陵和岗地。
  第二节 成土母质
  境内有紫红色泥页岩、紫色泥页岩、紫红色砂砾岩、石英岩类、基性结晶岩类风化物和第四纪红色黏土、河流冲积物7种成土母质。
  紫红色泥页岩风化物
  丘陵和河谷平原均有分布。这类风化物形成的土壤有:4个水稻土土种和3个红壤土种。这类土壤一般质地黏重,保水保肥力较好。
  紫色泥页岩风化物
  大多分布在低丘、岗阜台地和洼地。这类风化物形成的土壤有:2个水稻土土种和3个红壤土种。这类土壤一般质地黏重,保水保肥力较好,但通气性差。
  紫红色砂砾岩风化物
  分布在低丘。这类风化物形成的土壤有:2个水稻土土种和5个红壤土种。这类土壤质地适中,通气性好,但保水保肥力较差。
  石英岩类风化物
  分布在高、中丘陵地带。这类风化物形成的土壤有:1个水稻土土种,2个红壤土种。这类土壤表土层薄,质地居中,耕性较好,但有机质含量低,碳酸钙较丰富。
  基性结晶岩类风化物
  分布在螺子山中上部。这类风化物形成的土壤有:基性结晶岩类红壤土属中的厚层和薄层2个土种。土壤呈暗棕灰色,有机质、全氮、全磷均丰裕。
  第四纪红色黏土
  这类土壤是由第四纪冰水沉积物堆积而成。分布在赣江、禾河两岸的河谷平原和岗阜台地。其发育的土壤有:9个水稻土土种,4个红壤土种,分淹育、潴育、潜育3种类型,其特性各有差异。
  河流冲积物
  分布在赣江、禾河、泸水、文石河下游两岸。这类冲积物形成的土壤有:4个水稻土土种,3个潮土土种。这类土壤质地疏松,容易耕耘,通气性好,宜种性广,但保水保肥力差,有机质、全氮、钾均缺乏,速效磷丰裕。
  第四章 气候
  第一节 四季特征
  吉州区的气候属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其特征是:四季分明、温和湿润、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平均气温18.3℃,极端最高气温40.2℃,极端最低气候-8℃,全年温差一般在40℃左右。
  春季
  春季开始平均期为春分前后,平均天数均62天。其间,雨水充沛,降水日数增多。4月初进入汛期,冷暖空气交替,气温变化较大,晴雨多变,日照最少,常有雷雨、冰雹、大风天气。
  夏季
  夏季开始平均期为小满前后,平均天数均130天,四季中天数最长的季节。初夏(5月下旬至7月中、下旬),天气由暖转热,雨量充沛、集中,占全年降水量的1/3左右。端午节前后,汛期高峰,降水连续,并常有大暴雨出现,造成洪涝灾害。盛夏(7月下旬至8月底),一年中的最热时期,晴多雨少,温高光强,酷热灼人,常见伏旱。
  秋季
  秋季开始平均期为秋分前后,平均天数均60天,四季中最短季节。气候宜人,秋高气爽,白天热、夜间凉,晴多雨少,偶有阴雨绵绵天,名为“烂秋”时节。
  冬季
  冬季开始平均期为小雪前后,平均天数均112天,四季中气温最低、降水量最少、霜日最多的季节,时而兼有雨雪、冰冻。
  第二节 气候要素
  气温
  年平均气温18.3℃,1月最低,平均气温6.2℃;7月最高,平均气温29.5℃。极端最高气温40.2℃,一般出现在7月底、8月初,极端最低气候-8℃,一般出现在1月,但有的年份出现在12月或2月。
  降水
  年平均降水量1360毫米~1577毫米。四个季度的平均降水量依次为:296.1毫米、690.9毫米、301.9毫米、168.6毫米。4~6月份降水量最大,占全年降水量的47.4%;10月~次年3月份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33%。年最大降水量1972.6毫米,年最小降水量985.2毫米。年平均降水日156天。
  风向、风速
  北风和南风居多。偏北风(含北东北、北、北西北)占48%;偏南风(含南东南、南、南西南)占19%;静风占15%;其他各方位合计占18%。年平均大风(17米/秒以上)4.2日,出现在3~8月。年平均风速1.9米/秒,平均最大风速12.5米/秒。
  日照
  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589小时,月平均日照为151.1小时,日照百分率41%。最多年份为2282.5小时,最少年份为1516.3小时。一年之中,夏季日照时数最多,7月、8月日照最充足,平均每天7~8小时,两个月的平均日照数为535.1小时;冬季日照时数最少,1~3月日照最弱小,平均每天不足2.5小时,3个月的日照时数为254.5小时。
  湿度
  年平均相对湿度78%,极端最小相对湿度为9%。相对湿度最大出现在2~6月,相对湿度最小出现在7~8月。4~10月水气压大,其他各月小。
  蒸发
  年平均蒸发量1066毫米,陆间蒸发量750毫米~900毫米,最大年份为1863.3毫米,最小年份为1232.1毫米。夏季蒸发量为最多,尤其是7~8月,两个月共479.5毫米;其次为秋季;冬季为最少,尤其是1~2月,两个月共102.4毫米。
  气压
  年平均气压100.62千帕。全年,以冬季(11月~次年2月)为高,在101千帕以上;以夏季(6~8月)为低,在100千帕以下。
  霜
  年平均霜日20.1日,最多年份43日,最少年份8日。年平均无霜日280日,最长324日,最短236日。全年,初霜日一般在11月下旬或12月上旬,终霜日一般在2月下旬,1月霜日最多。
  第三节 物候
  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积累了许多观察自然规律的经验。他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自然环境中动植物生命活动的季节性现象和在一年中特定时间出现的某些气象、水文现象。物候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
  植物候
  部分植物农事谚语:
  番薯不怕羞,一直栽到秋。
  苦栋树叶手指大,播种育秧莫害怕。
  乌桕肿目(发芽),准备包谷(浸稻种)。
  立秋荞麦大暑豆,秋后种豆没得收。
  乌柏树叶桐钱大,种谷下田不要怕。
  动物候
  油菜开了花,叫花子打哈哈(不冷了)。
  油菜卷成筒,大雨来势凶。
  晚禾不过秋,过秋一半收。
  芒种芒出,夏至禾出。
  霜降不割禾,一天掉一箩。
  部分动物气象谚语: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鸡在高处鸣,雨过天转晴。
  蚂蚁搬家,大雨就下。
  蚯蚓爬上路,大雨满水库。
  燕来十八天下种,雁来十八天打霜。
  蚂蟥沉水天转晴,蚂蟥浮水雨将淋。
  惊蛰过,变暖和,青蛙唱山歌。
  鸭叫雨,鹅叫风。猪衔草,寒潮到。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燕子低飞蛇过道,一场大雨将来到。
  青蛙上禾,大雨滂沱。
  蜜蜂出窝,有雨不多。
  第五章 自然资源
  境内国土总面积为42450公顷,其中耕地、园地、林地、草地面积为29650.64公顷(合444759.6亩)。土壤类型有4个土类、7个亚类、24个土属、50个土种。黏土土质细腻,黏性好,广布各乡镇,植物类有700余种,隶属于200余科300余属;其中,木本植物有386种,隶属56科226属,草本植物100余种;动物类100余种。
  由于受地质条件制约及地域范围局限,吉州区矿产资源相对贫乏,至今已探明并开发利用的主要有砂(砾)石、黏土。砂(砾)石分布于赣江及禾河、泸水河及文石河,黏土广布于全区各乡镇,土质细腻,黏性好。
  第一节 土地资源
  按地形地貌分,全区有中丘、低丘、岗阜台地、河谷平原、河漫滩、江心洲、水域7种。按利用情况分,有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城镇村庄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他土地8种。各类土地广布于全区各乡镇。
  耕地
  全区有耕地14736.42公顷(合221046.3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34.7%。其中水田12628.84公顷(合189432.6亩)、旱地1980.37公顷(合29705.6)亩、水浇地137.21公顷(合1908.1亩)。
  园地
  全区有园地365.38公顷(合5480.7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0.9%。其中果园357.3公顷(合5359.5亩)、其他园地8.08公顷(合121.2亩)。
  林地
  全区有林地12669.4公顷(合190041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29.9%。其中有林地8389.74公顷(合125846.1亩)、灌木林地46.28公顷(合694.2亩)、其他林地4233.34公顷(合63500.1亩)。
  草地
  全区有草地1879.44公顷(合28191.6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4.4%。
  城镇村庄及工矿用地
  全区城镇村庄及工矿用地6523.37公顷(合97850.6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5.4%。其中城市用地3386.14公顷(合50792.1亩)、建制镇用地150.68公顷(合2260.2亩)、村庄用地25935.31公顷(合38929.7亩)、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152.96公顷(合2294.4亩)、采矿用地238.28公顷(合3574.2亩)。
  交通运输用地
  全区有交通运输用地954.85公顷(合14322.8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2.2%。其中公路用地519.15公顷(合7787.3亩)、农村道路用地435.7公顷(合6535.5亩)。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全区有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4518.08公顷(合67771.2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0.6%。其中河流水面1224.27公顷(合18364.1亩)、水库水面417.94公顷(合6269.1亩)、坑塘水面2233.75公顷(合33506.3亩)、内陆滩涂86.69公顷(合1300.4亩)、沟渠471.18公顷(合7067.7亩)、水工建筑用地83.65公顷(合1254.8亩)。
  其他土地
  全区有其他土地808.04公顷(合12030.6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9%,分别为设施农用地、田坎及裸地。
  第二节 水资源
  吉州区:年均水资源总量4.4亿立方米;多年均降水量20.96亿立方米;多年均径流量11.07亿立方米。
  水资源类型
  地表水 区内地表径流归属赣江、禾水、泸水、文石河、螺湖水,平均年径流量3.25亿立方米,赣江、禾河、文石河流经吉州区,入境(客水)为454.1亿立方米,开发水量为0.85亿立方米。水库有小(二)型以上水库58座,其中中型水库1座、小(一)型水库7座、小(二)型水库50座、山塘有小山塘2228座。全区地表水总体水质良好,II类水质断面比100%,赣江、禾水、泸水和螺湖水全年水质优于III类水。地表水主要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菌群、氨氮。
  地下水 区内地下径流量0.3亿立方米,地下水开采量为291.26万立方米,占地下径流量的9.7%。
  水能资源
  吉州区开发利用水资源主要包括河道提水、水利工程蓄(引)水、地下提水等。区内有引水工程12处,排灌机械保有量1022台,装机容量8890千瓦,机电井4台,装机量10千瓦,水利年可供水量1.28亿立方米,占水资源的24%,地下水开采量为291.26万立方米,占地下径流量的9.7%。2006年统计:工业用水、农业用水、城镇、农村用水总量9511.7万立方米,环境用水量142.7万立方米,占入境水资源总量的7.5%,开发利用水资源比较低。
  工业用水:年均工业用水量249万立方米。
  农业用水:年均农业用水量7880.7万立方米。
  城镇、农村用水:全年居民自来水供水总量958万立方米。农村生活用水和牲畜用水按每人每日90升,每头猪每日20升,每头牛每日40升,每100只家禽每日50升计算,全年用不424万立方米。总用水量1382万立方米。
  2012年,城区吉福水厂、五岳水厂(第二、三水厂)年供水2268万立方米。居民用水占66%;工业用水占10%;行政事业单位用水占12%;经营用水占11%;特种用水占1%。
  第三节 植物资源
  吉州区种子植物类较丰富,共有700余种,隶属于200余科300余属;其中,木本植物有386种,隶属56科226属,草本植物100余种。
  造林绿化树种分布48科98属165种,其中乔木120种,灌木49种,藤本10余种。主要树种有樟、杨、枫、槐、柳、松、桐、楝、榕、桑、柏、紫荆、桃、李、枣、柿、柑、橙、橘、柚、栗等。乔木中以合欢、乌桕、银杏、女贞、松柏、桃、水杉、池杉、香樟、枫杨、无患子、枫香、泡桐、杨柳、桂花等较常见。灌木中以映山红、木芙蓉、檵木、野蔷薇、金樱子、山竹类较具特色。
  湿地植物77种,隶属38科,其中单子叶植物30种、双子叶植物47种。
  主要经济植物有芦苇、莆、莲、芡、苔草等。有菹草、苦草、金鱼藻、水车前等沉水植物。
  名木古树主要有榕树、桂花、樟树、银杏、罗汉松、枫香、木荷、苦槠、黄檀、柏树、皂角树、石楠、凉茶树、栎树、重阳树等。
  花卉品种主要有杜鹃、女贞、月季、菊花、紫薇等。
  第四节 动物资源
  鱼类
  主要有鲤鱼、鲫鱼、白鲢、鳙鱼、鳊鱼、鲇鱼、翘嘴鳜鱼、塘鳢、鲶鱼、乌鳢、草鱼、乌鱼等。
  兽类
  主要有野猪、穿山甲、山兔、松鼠、黄鼠狼、犴狗、猸子(花面狸)、蝙蝠等。
  禽鸟类
  主要有野鸡、野鸭、鸬鹚、白鹭、喜鹊、乌鸦、八哥、啄木鸟、猫头鹰、山雀、麻雀、云雀、黄雀、黄鹂、黄莺、画鹛、鸳鸯、长尾鸟、白头翁、苍鹰、斑鸠、百灵鸟、燕子、鹞鹰、猴头鹰、山鹊、杜鹃、水鸥、翠鸟、獐鸡、鸿雁、草鹭、牛背鹭、花田鸡、中会锦鸡等。
  哺乳类
  主要有黄鼬、狗獾、兔、田鼠等。
  昆虫类
  主要有螳螂、蜘蛛、蚯蚓、蜈蚣、蝎子、蚂蚱、蜻蜓、毒眼蜂、七星瓢虫、蟋蟀、蛐蛐、蝉、蜜蜂。
  爬行与两栖动物类
  主要有眼镜蛇、王锦蛇、乌梢蛇、银环蛇、灰鼠蛇、黑眉锦蛇、青竹蛇、水蛇、狗婆蛇、五步蛇、菜花蛇、虎纹蛙、青蛙、蟾蜍、黑斑侧蛙、乌龟、鳖、壁虎等。
  第六章 自然灾害
  第一节 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类型
  高温干旱 夏季出现高温天气,尤其盛夏7~8月,日最高气温35℃以上有5~8天,最长连续40天以上,日极端最高气温40℃以上。干旱,四季时节均有发生,多发生在7~9月。其间,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持续稳定控制,造成高湿低湿的稳定晴热天气。蒸发量远远超过降水量,天气酷热,干旱指数加大,造成伏旱或秋旱,甚至伏旱连秋旱。
  洪涝 境内4~7月,因台风过境,往往出现大雨、暴雨甚至特大暴雨天气,使江河泛滥,水库水位猛涨,发生洪涝灾害。
  风雹 境内3~5月,因强对流天气,往往产生雷雨大风。7~9月,又因台风过境,往往也会产生雷雨大风。极大风速为每秒40米以上。冰雹一般出现在2~5月,下雹时伴有狂风暴雨,雷电交加,形成灾害。
  雷电 雷电灾害一般出现在春、夏、秋三季,冬季偶有发生,不常见。
  低温冻害 境内在春播时节,时常出现低温阴雨春寒天气,影响农作物生长;寒潮多出现在11月~次年3月,寒潮会带来霜冻、冰冻、冻雨等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纪实
  2000~2007年,吉州区未出现过较大的洪涝灾害,但有的年份赣江、禾河水位超过警戒。2002年6月17日、7月2日、8月9日、11月1日四次超过警戒水位;2003年5月16~17日超过警戒水位;2005年5月24日、28日,赣江、禾河分别超过警戒水位,为该年最高水位。
  2008年1月18日~2月5日,遭受历史罕见的雨雪低温冰冻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69亿元。
  2009年9月,发生旱情,直接经济损失850万元。
  2010年6月19~27日,遭受洪涝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6亿元。
  2012年6月22~23日,骤降暴雨,降雨量86毫米,又因万安水电站泄洪,全区3个乡镇13个村庄被淹,农作物成灾846公顷(合12690亩),基础设施损毁187处,直接经济损失1118万元。
  第二节 地质灾害
  吉州区属丘陵地带,全区地质灾害发生概率相对较少。区内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山体滑坡、岸崩、地面塌陷,以山体滑坡为主,岸崩、地面塌陷次之。吉州区属地震震感区。
  地质灾害类型
  山体滑坡 滑坡体形态以半圆形为主,其次为舌形和矩形,不规则形少见。滑坡体性质均为土质,岩性以碎石质黏性土为主,滑体结构零乱。区内已巡查到的山体滑坡隐患点有4处,分别为真君山、神岗山、红声厂附近和禾埠新村易家。
  岸崩 主要分布在禾河、赣江河岸外坡,岸崩平面形态均为矩形,剖面形态为凹形,滑面形态主要为弧形。岸崩主要发生在无护坡的土质岸坡。区内巡查到的岸崩隐患点为禾河流经的钵盂山。
  地面塌陷 区内地面塌陷仅分布在吉州区兴桥镇秀江行政村界牌岭自然村。塌陷点为陷坑群,呈长列式分布。
  地震 吉州区不处于震中区。但在东南侧邻区存在两个“震中”较为集中分布的地震带,即台湾海峡地震带和寻乌—石城地震带。这两个地震带发生地震时,吉州区会产生震感,故吉州区属于地震震感区范围。
  地质灾害纪实
  2010年5月27日,因连续强降雨,吉安市第三人民医院后山(真君山)发生大面积山体滑坡。此山体滑坡,东西长240米,南北宽150米,厚度5米,滑动方向180度,体积约14万立方米。由于此前已有预报,第三人民医院住户300余人、病人420余人已有序转移,附近的市技校学生680余人、教职工90余人全部撤离,未造成人员伤亡。

知识出处

吉安市吉州区志(2000~2012)

《吉安市吉州区志(2000~2012)》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上限起于2000年8月,下限断至2012年12月,分自然环境、建置区划、人口民族、乡镇、街道办事处、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交通运输、供电供水供气、邮政通信等36个篇目及附录,详细记述了吉安区建区12年来的发展变化。

阅读

相关地名

吉安市吉州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