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市吉州区志(2000~2012)》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20000009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K295.63
页数: 6
页码: 3-6
摘要: 本篇概述了2000年—2012年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发展情况。
关键词: 吉州区 基本情况 发展史

内容

吉州区地处江西省中部,赣江中游,吉泰盆地中心,为吉安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吉州历史久远,地理位置优越,文化底蕴深厚,秦属九江郡,汉属豫章郡。东汉始设庐陵郡,隋改庐陵郡为吉州,唐郡州交替,宋复称庐陵,元更名吉安路,明初称吉安府。1949年,置吉安市。1952年撤市,设吉安镇。1953年复置吉安市。2000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吉安地区和县级吉安市,设立地级吉安市,原县级吉安市改设吉安市吉州区,辖古南、永叔、文山、习溪桥、北门5个街道和长塘镇、樟山镇、兴桥镇、白塘乡、曲濑乡、禾埠乡6个乡镇。2001年,白塘乡改白塘街道。2010年,曲濑乡改曲濑镇。全区国土面积425平方千米,2012年年末总人口34.62万人。
  史志载,豫章庐陵“山川雄秀,沃野千余里,自昔忠义、理学、文章贤哲,代有蔚兴,时称江南望郡”。吉州古地民风淳厚,人文鼎盛,山川秀美。千里赣江傍城北流,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京九铁路、105国道、赣粤高速、武吉高速、抚吉高速公路承东启西,沟通南北。境内动、植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31.8%,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丰沛。
  撤市设区13年来,吉州区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城市化为依托,以产业化为策应,大力推进各领域改革和对外开放,着力统筹城乡发展,强化民生保障,稳步推进“生态宜居城、新兴电子城、现代商贸城”建设,着力创建“人文社区,美丽乡村”。城区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日臻完善,城市品位快速提升,商贸活力日益凸显,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城乡面貌日新月异。13年间,吉州人民解放思想,励精图治,用勤劳和智慧绘就了一幅改革与发展的历史画卷。吉州大地日益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正成为一座宜商宜居、生态环保的现代化园林城市。
  一
  2000年8月6日,吉州区党政机关举行授印、揭牌仪式,吉州区正式成立。撤市设区后,吉州区平稳实现新旧体制过渡,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社会政治和谐稳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2001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5.23亿元,财政总收入0.9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3.3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亿元。到2012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90亿元、财政总收入8.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84.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3亿元,分别是2001年的5.6倍、9.4倍、25.1倍和4.4倍。
  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2000年以来,全区“三农”工作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大力培育和壮大生猪、肉(奶)牛、蔬菜、水产四大特色产业,粮食总产量由2001年的7412.4万千克,增加到2012年的10456.4万千克,增长41.07倍。农业新品种和新型种植技术大面积推广,农业产业化进程快速推进。以专业合作社为龙头,以绿色、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等新型农业为核心的现代农业,日渐取代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农业总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提升。2012年,全区农业总产值12.5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848元,分别是2001年的3.15倍和3.68倍。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增强。2012年,全区肉、蛋、奶产量分别为1146.7万千克、150.3万千克和208万千克,分别是2001年的2.73倍、5.27倍和2.62倍。畜禽产品结构得到优化,肉类比重下降,奶类和禽蛋比重提高,品种不断丰富。江西牛牛乳业、吉安市思倍得农牧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了全区农牧渔业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步伐加快,灌溉设施进一步改善。“十一五”期间以来,全区共投资6500.8万元用于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全区有中小型灌区349座,有效灌溉面积9430.20公顷,占耕地面积的96%;旱涝保收面积5780公顷,占耕地面积的58.4%。2005年6月起,全区全面实施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到2007年12月,全区分山到户林地面积9831.32公顷,分山到户率63.93%。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明晰了林地产权,减轻了林农税费,放活了林木经营,规范了林地流转。退耕还林、长防林工程、“一大四小”工程建设和森林城市创建活动,提升了全区绿化水平。
  工业实现跨越发展。2001年下半年开始,在江西堆花酒厂完成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全区全民、集体所有制企业顺利实现企业改制。到2012年,全区工业初步形成以电子信息、机械装备制造两大产业为主,食品、建材、医药化工、服装等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工业格局。2012年,全区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23.1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36亿元、利税19.8亿元,与2011年相比,分别增长18%、41.2%和78.8%。工业园区建设成效显著。至2012年,工业园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近14亿元,开发面积近万亩,成为全省首批省级生态工业园、全省电子信息产业科技创新基地和全省服务外包示范园区。住电电装、中兴摩比、中力科技、江西电缆、杰克机床、堆花实业、新赣江药业、南方水泥等一批骨干企业,在吉州区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城乡市场更加繁荣。2000年起,吉州区着力建设和培育各类专业市场,逐步形成了“城区大商场、城郊大市场、城外大物流、社区便民店、乡村农家店”的城乡商贸服务格局。兴建了文山步行街、阳明商城、四方圆建材家居广场等一批有形市场;引进了肯德基、苏宁电器等知名连锁企业。国有、集体商业企业成功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国光、步步高、甘雨亭、德邦购物广场、康华电器、四平家电、好口福美食城等一批私营商业企业活力不断增强;规范了水沟前、城南和青石街等城区农贸市场的经营活动;加快了吉安生产资料市场、吉安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城北汽车市场等市场建设步伐。乡镇集贸市场日益兴旺,基本形成了镇镇有圩市,市市购销旺的农副产品产销新局面。供销合作社系统顺利实现由传统经营方式向现代流通业的转变,现代农村流通服务体系日臻完善。
  二
  城乡建设蓬勃兴旺,城北区建设快速推进。2010年9月,吉州区行政中心投入使用,中心广场、道路等配套基础设施快速跟进。2003年起,全区开展的共建城市社区活动和2011年的“人文社区、温馨家园”创建活动,改变了社区面貌,提升了社区管理水平。152个无物业管理小区和660条小街小巷的综合改造,有效改善了市容环境。赣江西堤沿河片区开发建设、棚户区改造、滨江公园、后河绿廊“金腰带”等工程顺利实施,成为中心城区一道靓丽的风景。庐陵文化生态园集庐陵文化和自然风光于一体,为国家AAAA级景区。城市规划以乡镇规范化建设为目标,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镇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以中心城区为依托,“一区四星”的城镇化建设格局初具规模。长塘、樟山、兴桥、曲濑镇总体规划编制完成,樟山新区规划建设进展顺利。2006年起,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以“村镇联动、村落连片、整村推进”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迈出新步伐。至2012年,全区建设新农村建设点189个,涉及农户7939户,累计投入建设资金9397万元,创建了一批环境优美、产业发展、能源洁净、管理完善、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让农民走上了平坦路,喝上了干净水,用上了卫生厕。
  交通建设日新月异。进入21世纪,吉州区的交通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经过13年的努力,全区公路网络基本形成,公路等级不断提高。2005年8月,吉安大桥建成通车。漓陂桥、赣粤高速公路跨泸水河大桥、樟山桥、卢家洲大桥等28座农村公路桥梁相继竣工。至2012年,全区公路通车里程914千米,农村公路里程836.73千米,实现了乡乡通油(水泥)路,村村通公路的目标。农民进城、探亲、访友坐上了公交车。2012年,城区有公交车224辆,线路总长486千米,市民出行更加便利。汽车客、货运市场逐步规范,运输企业产业规模、运输能力不断壮大。2012年,全区客运总量290万人,旅游周转量16317万人千米;全区有货运车辆3940辆,货运周转量1.58174亿千克千米。
  电信通讯业迅速走向现代化。中国移动、联通等企业分别在吉州区设立分公司,并实现由传统电话向程控、移动电话和互联网的转变,快速进入信息化时代。2012年,全区所有乡镇、行政村实现移动通信信号全覆盖。宽带、短信、彩信、无线上网、数字电视等现代时尚元素进入寻常百姓家。
  水、电、气投入不断加大,日常供应稳定可靠。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顺利实施。吉安变电站改扩建工程、井吉输电线路工程、螺子山输变电工程和城中输变电工程圆满竣工。城区和郊区电力供应更加稳定。自来水和天然气配送网络辐射全区,自来水水质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三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财政用于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等支出逐年增加,社会管理常创常新,社区网络化管理全面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更加健全,群众幸福指数明显提升。
  九年义务制教育全面实现,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育投入逐年增长,职业教育活力增强。2000年,全区教育投入3429万元,占财政支出的17.8%,2012年增加到29188万元,占财政支出的27.4%。2002年起,教育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教育资源全面优化。2012年,全区有:幼儿园78所,在园幼儿11087人;小学63所,在校学生23912人;初中7所,在校学生10547人;高中5所(含一中和白鹭洲中学),在校学生7986人。学龄前儿童入园率95%。2007年起,全区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高校和中职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全面落实,2008年起,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2000~2012年,全区报考高等教育自学考试136434人,参加成人高考20913人,高考考生大专院校平均录取率74.7%。2000年以来,全区接受希望工程捐款1838万元,建成希望小学14所,新建校舍3.56万平方米。以电子信息、机械加工、现代农业等专业建设为重点的职业技术教育快速发展,各类职业技术学校为社会输送技术人员25000余人。
  科技投入快速增长。2000~2012年,全区争取国家、省、市科技项目经费1762.5万元,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470余项,承担国家级项目13项、省级项目160余项、市级项目70余项、区级项目120余项。超高速CBN随动数控磨床、多酶协同技术生产传统豆奶的新工艺、风力发电用电缆等项目获江西省科技进步奖。
  群众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全民健身工程建设步伐加快,篮球场、塑胶网球场、羽毛球馆、游泳馆等全民健身场所不断出现。至2012年,全区有各类体育场地404个,有全国先进体育社区4个、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5个、全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和全民健身宣传周活动先进单位16个。社区两年一届的居民健身运动会,丰富了市民文体生活,增强了群众体质。2000~2012年,全区组织参加省、市群众体育竞赛40余次,承办省市级群众体育竞赛30次,开展国民体质测试10000余人次。
  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至2012年,全区11个乡镇文化中心(站)和90个“农家书屋”全面建成,文化场(馆)实现各行政村全覆盖。小白鹭艺术团、钟鼓楼京剧社、广场社区艺术团、老年体协舞蹈协会,以及城市社区腰鼓队、秧歌队、彩扇队和农村龙灯队、农民乐队、农民剧团等群众业余文化团体,带动了全区群文活动的蓬勃发展。2004年,百姓文化广场活动纳入区政府工作范畴,促进了群众自发性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文化服务进社区、进村庄、进军营等“六进”活动和文化“三下乡”活动,每年为群众演出4场(次)以上,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为全区乡镇、村委会每年免费放映电影1290余场,观众累计20多万人次。钓源古村、古南塔、风月楼、毛泽东旧居等历史文物单位得到很好保护。吉安薄酥饼制作、胡卓人蕲蛇药酒制作、堆花酒酿造技艺等传统手工工艺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庐陵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和研究有效推进了庐陵文化的宣传和推介工作。《吉州新闻》《社会广角》《聚焦镜》等自办电视栏目,在改善党群关系、传播文化知识、活跃城乡文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医疗卫生状况大为改观。2000~2012年,全区预防医疗保健机构和城乡卫生保健体系建设逐步健全,以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发生为主要内容的群众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通过推行计划免疫,强化降低和控制麻疹、脊髓灰质炎、白喉、乙型脑炎发病率等措施,传染病发病率得到有效控制,全区未出现重大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区、乡镇(街道)、村(居委会)预防医疗网络全面形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全区所有街道,服务网络覆盖全区98%以上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至2012年,新农合参合率达95.2%,统筹基金使用率达85%,农民一次性报账率达90%。食品药品监管职能及体制调整顺利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86所村卫生室实施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98个村卫生室实行了新农合门诊统筹。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事业协调发展。2003年起,中心城区各街道设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各乡镇设立了劳动保障工作站。成立吉州区创业服务指导中心,打造了石阳路、先锋小区临街店面等创业示范街,返乡农民工、失地农民和大学生创业、再就业指导和培训体系逐步建立。2000~2012年,全区返乡农民工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71546人,发放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18100万元,个人创业2322人。2012年,城镇就业人口12.6万人,占城镇总人口的60%;农村就业人口7.2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54%。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大病医疗救助、救灾救济等社会福利事业协调发展,群众基本养老、失业、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完善。2000~2012年,全区参加养老保险38526人,医疗保险参保单位403个,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员11万余人。结合中心城区棚户区改造,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建设步伐加快,2008~2012年,保障性住房(包括廉租房、经济适用房)解决了4455户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五年内为5625户低收入家庭发放廉租房租赁补贴669万元,居民居住条件大幅改善。

知识出处

吉安市吉州区志(2000~2012)

《吉安市吉州区志(2000~2012)》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上限起于2000年8月,下限断至2012年12月,分自然环境、建置区划、人口民族、乡镇、街道办事处、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交通运输、供电供水供气、邮政通信等36个篇目及附录,详细记述了吉安区建区12年来的发展变化。

阅读

相关地名

吉安市吉州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