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明代人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峡江人物》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10006686
颗粒名称: 第五章 明代人物
分类号: K82
页数: 45
摘要: 丁伦进士、给事中丁伦(生卒不详),五年庚戍(1430)林震榜二甲第14名进士。习礼安顺州州同习礼(生卒不详),由例监钦赐承事郎,始建于北宋乙丑(1085 ),习自勉叙州府教授习自勉(生卒不详)。习应鸾永安县知县习应鸾(生卒不详)。习寅宾河州茶马使习寅宾(生卒不详)。孔初进士、大理寺丞孔初(生卒不详)。宣德二年丁未(1427)马愉榜二甲第12名进士,孔锡高州州判孔锡(生卒不详)。孔人龙福州府通判孔人龙(1526-1592)。孔文曜靖州同知孔文曜(生卒不详)。后官湖广靖州同知。
关键词: 传记 明代人物

内容

丁伦进士、给事中丁伦(生卒不详),罗田蛇源(今罗田镇店前村委石元村)人。明宣德四年乡试举人,五年庚戍(1430)林震榜二甲第14名进士。官给事中。
  习礼安顺州州同习礼(生卒不详),今水边镇湖洲村人。以岁贡入仕,宏治间(1488-1505 ),任贵州安顺州州同兼署普定县知县。
  习贤绵州知州习贤( 1431-1503),字育英,号春亭,今功文书。水边镇湖洲村人。明成化十六年(1480) 乡贡。二十二年(1486 ),二十三年(1487 )连续两年水旱交替,黎民饥饿,毙尸遍野。朝廷诏谕赈荒。习贤捐谷二千五百石送县仓,因而受朝廷嘉奖,由例监钦赐承事郎,爵秩七品冠带,准予建牌坊褒荣。明成化十九年( 1483), 习贤捐银50余两,将花门楼[原为木架结构, 始建于北宋乙丑(1085 ),由于花门楼建筑非常华丽,远近闻名,以至后来成为湖洲村习姓的别称]改建成砖石牌坊,并将花门楼后之“继美堂”进行修膳和扩建,至今保存完好。现该建筑物已被列入“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弘治元年( 1488),膺荐辟授四川成都府绵州知州。
  习勉沔阳州州同习勉( 1442-1518),字效行,号临清,今水边镇湖洲村人。年少,父母俱亡,靠祖父、 母养大,生活艰辛。但习勉读书努力,青年时便乡试中举。后由监贡考任湖广沔阳州州同。 仕内勤慎廉明,士民悦服。
  习自勉叙州府教授习自勉(生卒不详),西村人。以岁贡入仕, 任叙州府教授。
  习应鸾永安县知县习应鸾(生卒不详),今水边镇湖洲村人。 嘉靖间任福建延府永安县知县。
  习寅宾河州茶马使习寅宾(生卒不详),今水边镇湖洲村人。 举贤良科,官河州茶马使。
  孔初进士、大理寺丞孔初(生卒不详),又名公初,字元阜,今罗田镇官州村委水北村人,孔钊子。习春秋, 中永乐癸卯乡试,宣德二年丁未(1427)马愉榜二甲第12名进士,历大常寺博士,朝廷凡祀事礼文之制,悉以属之。明正统二年丁巳(1437) 三月,在任大常寺博士时,归水北老家省亲。 后官至大理寺丞,有《北溪(今水北)八景诗》 传世。娶刘氏,封孺人。其父孔常伯依例恩赐博士。孔钊封太常寺博士孔钊(生卒不详),字常伯,今罗田镇官州村委水北村人。世守儒业,乡人子弟争师之, 而他也教之不倦。因子孔初贵,勅封太常寺博士。明宣德九年(1434)上半年,曾赴北京看望在大常寺任博士的孔初,是年六月下旬离京回到峡江水北村。
  孔锡高州州判孔锡(生卒不详),今罗田镇官州村委水北村人。明嘉靖年间( 15227566)恩贡,任高州州判。
  孔人龙福州府通判孔人龙(1526-1592),字师亮,又称文龙, 因避父亲孔文曜名讳,改为人龙,今罗田镇官州村委水北村人。习诗经,补邑庠生,嘉靖四十年(1561 )选贡,官福州府通判。
  孔公禄南宁府教授孔公禄(生卒不详),字荣文,南庙前(在今罗田镇安山村委坑头村附近)人,孔伯善次子。官南宁府教授。嘉靖四十三年甲子(1563 ) 作《孔氏历代迁徙记》,存于家谱。
  孔文曜靖州同知孔文曜(生卒不详),字光表,今罗田镇官州村委水北村人。其父孔时禄(1403-1492), 应成化癸己(1473)郡贡,任巴东县教谕。文曜习礼记,应正德丙寅( 1506)郡贡,官四川马湖府经历,因抚夷有政绩,升绵州通判,后官湖广靖州同知。进士、云南布政司右参政晁必登有《赠孔公文曜抚夷政绩序》载于其家谱。
  孔仲逵湘潭县知县孔仲逵(生卒不详),字希达,今罗田镇官州村委水北村人。恩选举人,官湘潭县知县。
  孔伯定进士、荆府伴读孔伯定(生卒不详),字定伯,号正武,今罗田镇新江村委泉井村人。登永乐二十一年癸卯(1423 )乡榜,宣德二年丁未(1427 )进士, 授横州、沔阳州学正,升荆府伴读。正统八年 (1443)随新王朝京,至曲阜祭扫祖林。正统九年(1444)复至曲阜,上京将孔氏本派启奏准优免三百零一硕,正派西江、泉井、茶园州等孔氏共28户差徭,俱照衢州例。有《谒祖林诗集》、《事实序记》、《七门户名》俱载世宝。
  孔伯复进士孔伯复(生卒不详),字复伯,今罗田镇安山村人。进士及第。除广东居善县尉,不拜归。 副使胡荣、御史戴中赞其缘。仕途不详。
  孔伯善新州同知孔伯善(生卒不详),名诚,南庙前(今罗田镇安山村委坑头村附近)人,孔鼎一玄孙。 官新州同知。
  孔伯敬济南府教授孔伯敬(生卒不详),又名湮,号复庵,南庙前(今罗田镇安山村委坑头村附近)人。中明宣德丙午(1426 )乡试,丁未(1427 )副榜, 授松滋县教谕,升济南府教授。曾至山东曲阜祭祖,有诗卷《行程记》。以次子孔公欽入籍曲阜为三氏学生员。致仕归,复居上巷。大学士杨溥、副使胡荣为其撰像赞。
  孔伯最行人孔伯昜(生卒不详),字英伯,今罗田镇安山村人,孔士伦玄孙。明初以宋濂荐授行人, 奉使两广,广人德之,为他立生祠。丁母忧归, 朝令三次起用,终不应,卒后赐御祭。孔体中福州卫知事孔体中(1342-1394),名诠,今罗田镇官州村委水北村人,孔仲逵长子,孔秉中兄。自幼有至情,以孝事父母。其父遭艰疾,积岁不起,体中侍汤药昕日弗离。母坠阁暴卒,哀毁几丧。后在洪武中荐仕福州卫知事。他管理的多是武户,十分强悍,体中施以仁致,以情化之。未几卒于官,归葬金川。国子祭酒胡俨作 《体中公墓志》。金幼孜作《体中公墓表后》。 国子博士周岐凤(为孔体中内侄)述其行状。
  孔克同永州同知孔克同(生卒不详),字文夫,南庙前(今罗田镇安山村委坑头村附近)人,孔桧孙。官金州同知,转永州同知。与族弟分居本乡官山。
  孔克晦副事孔克晦(生卒不详),字明夫,南庙前(今罗田镇安山村委坑头村附近)人,孔鼎一曾孙。 任徽省郎,后任副事,卒葬金陵。
  孔克朝字庆府教授孔克朝(生卒不详),字领受,今罗田镇新江村委泉井村人。选贡生,任安庆府教授。
  孔宏化新宁县知县孔宏化(生卒不详),字以修,号春山,今罗田镇安山村委松山村人。膺嘉靖辛丑(1541) 选贡,官湖广新宁县知县。博学能文,有《蒐逸集》付印,得到世人好评。娶本乡桐木袁氏生于(1498s 1553 ),据此推测,孔宏化生于 1500年前后。
  孔宏俊循州府别驾孔宏俊(1515-1580),字以学,号桂岩, 今罗田镇安山村委松山村人。中嘉靖己酉(1549 )乡试举人,授广东博罗县教谕,署河源县事,复升循州府别驾。曾同享为其志墓。
  孔宏轼马湖府推官孔宏轼( 1567s 1633),又名轼,今罗田镇官州村委水北村人。万历壬寅(1602)恩贡, 官马湖府推官。
  孔周南归善县知县孔周南(生卒不详),今罗田镇新江村委梯林村人。由选贡,官归善县知县。
  孔孟旭知县孔孟旭(生卒不详),县志(民国稿)载为峡江人,与张彻、金韶、边仕忠、黄维初等人同举明永乐元年(1403 )癸未乡试,任知县。
  孔承超福州府通判孔承超(生卒不详),字师亮,今罗田镇官州村委水北村人。嘉庆四十年选贡,任福州府通判。
  孔秉中信阳知县孔秉中(生卒不详),名谅,今罗田镇官州村委水北村人,孔仲逵次子,衡山县教谕孔伯选嗣子。中洪武丙子(1396)乡试,以乡试荐京,承命担任那城县知县,适值郎城岁歉,田里凋瘵,秉中慨然以民事为念,下乡安慰民众, 督促民众生产自救,逾年之间,政事举集焕然一新。永乐二年癸未(1403 )秋,在團城秩满, 赴京诠考,改任信阳知县。金幼孜有《赠孔公秉中诗序》,说自己与孔秉中“往来交好甚密”, 称赞秉中“周慎纯笃,克承先庆。”解缙有《送孔秉中公考满复任诗序》。其子孙居襄阳。
  孔彦洪辽府伴读孔彦洪(生卒不详),字延洪,今罗田镇官州村委水北村人,孔初长子。明正统丁卯(1447) 科乡试举人,入岁贡,选授应城县训导。景泰丙子(1456)升辽府纪善,迁伴读。成化九年 (1473 )祭谒祖林,圣公府(孔府)给榜文为照。
  孔闻朝仪征县知县孔闻朝(1535-1591 ),字知爵,改名知萃, 号瑞盘,今罗田镇安山村委松山村人,孔宏化子。例贡,授福建兴化府事,奉礼檄署仙游县事,升直隶沛县丞,寻补仪征县知县。
  毛正封邱县尹毛正(生卒不详),今巴邱镇蒋沙村人。明万历年间(1573-1619 )选贡,任封邱县县尹。
  毛柏惠州教授毛柏(生卒不详),今巴邱镇蒋沙村人。以岁贡入仕,任惠州教授。
  毛荣梁山知县毛荣(生卒不详),今巴邱镇蒋沙村人。岁贡,任梁山知县。
  毛晰养利州知州毛晰(生卒不详),今巴邱镇蒋沙村人。明嘉靖年间( 1522-1566)恩贡,任黄州通判, 升养利州知州。祀本邑乡宦祠。
  毛观濂云梦州学正毛观濂(生卒不详),今巴邱镇蒋沙人。明天启年间(1621-1627)岁贡,任湖广云梦州学正。
  毛邦鉴广州府推官毛邦鉴(1419~l501 ),又名鉴,县志载为毛铿,号木讷,今巴邱镇蒋沙村人。中明正统十二年丁卯(1447 )举人,天顺乙酉(1465 ) 任广州府推官。治政平和,讼案据理,编录盈卷,晚节益厉。
  毛遵文都司毛遵文(生卒不详),今巴邱镇蒋沙村人, 任都司。
  毛璧碼梁山知县毛璧銹( 1421-1495 ),名荣,又名端六, 今巴邱镇北门村委毛家村人。天顺壬午贡元, 成化戊戌年(1478 ),官四川梁山知县。
  王宣进士、广东参议王宣(1439-1487),又名益亨,号强恕, 《吉安历代进士录》、《峡江县志》又作王宜, 今金江乡白港村人。中天顺六年壬午(1462 ) 乡试,登明成化八年壬辰(1472年)吴宽榜32 名进士。观秋官正。甲午岁(1474年)授薪州牧。以勤政自砺而著称。庚子(1480年)父丁忧,癸卯(1483年)起复,聘为顺天府秋试考官, 补任濮州州牧,升广东参议,赐奉直大夫,终于濮州郡署衙。归葬本里。
  王裕教授王裕(生卒不详),仁和镇人。以岁贡入仕, 任教授。
  王一贯教授王一贯(生卒不详),在城(今巴邱镇城区) 人。明万历年间(1573-1619 )岁贡,任教授。 举大宾。邓升通判邓升(生卒不详),在城(今巴邱镇城区) 人。岁贡入仕,任通判。
  邓雅谕德邓雅( 1328s?),字伯言,湖邱(今水边镇何君村委店头村,待考)人。邓雅的《玉笥集》有《寄建阳司训陈允章》诗云:“玉笥峰前是我家,数间前屋白云遮。临池洗砚鱼吞墨, 入洞寻真鹿引车”之句,并与邹幼亨、朱学渊等人多有来往。他岀生于元代,曾中明经科, 任谕德。明洪武中,徵入京都。太祖命赋钟山诗,稿既呈,其中一联,太祖御览大喜,以手拍案高诵之。雅以为帝怒,惊死于墀下,扶至东华门始醒。寻放还,被梁寅(新余人,明初教育家,练子宁、金幼孜、黄子澄均出自其门) 聘请,讲学于石门山中。邓雅工诗,气味冲澹, 颇有自然之致,以能诗而鸣东南。著有《玉笥集》九卷,凡数百篇,录于《四库全书》。
  邓概进士、广东按察司佥事邓概(生卒不详),字冠卿,今巴邱镇城区人。明成化十四年戊戌(1478)曾彦榜进士。 初授永安县令,后升都察院都事,因受排挤, 又知四川资阳县多年,再升广东琼州府同知。 时有都御史刘大夏出征黎地,即命邓概驻守临臬,敌兵从此不敢侵犯。后提升为广东按察司佥事。其父邓遵学.以子概贵,封佥事。
  邓子文德安府通判邓子文(1379-1457),字希武,号莲池, 戈坪乡车溪村人。子文资质颖异,气质清明, 德性纯粹,读书善记,文章藻饰。中洪武乙卯 ( 1375)科乡试,授湖广德安府通判。为政清简,视民如一,待士夫以忠诚,升职离德安, 民不忍弃,遮道牵留。以母忧归家,患头风疾, 乃叹曰:世事浮沉,为官只如此。于是凿池筑台为游观之乐,有莲池集八景诗,优游吟咏以终天年,以诗经授课诸子,礼乐陶怡宗族子弟。
  邓子修大仆寺少卿邓子修(1348 - 1401 ),名齐,建溪(今马埠镇邓家村)人。明洪武年间( 1368^1398), 任刑科都给事中,升大仆寺少卿,授奉训大夫。
  邓子昭古代名士邓子昭(1386-1461 ),号淡巷,戈坪乡戈坪村委车溪村人。娴律例,善楷书,为省刑曹, 每遇冤枉疑狱不避嫌疑,极力辨释,惠流无极, 名彳顷郡省,额满考授,擢晋云县丞。
  邓永信知县邓永信(生卒不详),今巴邱镇城北人。 仕明,官知县。
  邓尚节追封光禄大夫邓尚节(1327 - 1365 ),建溪(今马埠镇邓家村)人,名良佐,因子邓子修贵,追封光禄大夫。
  冯九万郑州知州冯九万(生卒不详),仁和镇人。中明崇正十五年壬午( 1642)乡试,任郑州知州。
  卢永进士卢永(生卒不详),今砚溪镇虹桥村人。明永乐四年丙戍(1406 )林环榜二甲第7名进士。 仕途不详。
  卢秩进士、贵州按察使卢秩( 1426-1507),字崇绩,号介轩,今砚溪镇因山村人。明景泰五年甲戌( 1454)中孙贤榜二甲第32名进士,擢河南道监察御史,巡京畿。时保定千户朱刚不法,遣弟秘密携金并作伪书一同故意遗失于卢秩之宅,秩妻严氏, 觉其伪,令其子卢怀诚,将上述物品执送司法。 后升湖广监察司副使,时广西贼起,劫掠彬桂, 卢秩设定策略,选遴兵士,以身督战,破之。 擢贵州按察使至乞休。其父卢玉溢,以子秩官, 封御史。
  卢滋广东右布政使卢滋(1366-1440),字玉润,今砚溪镇因山村人。生而资禀刚毅,气岸轩豁,笃亲孝友, 勤于学问。早年以“殷山樵乐”自喻。永乐初, 以贤能举才,事天官,授吏部文选司主事,未几擢文选司员外郎中。在文选司凡十余年,甄别人物澄明,选人克宜克当,为皇上所知遇, 擢守杭州府。杭州为浙江府郡,密迩藩臬,赋税繁多,治狱纷扰,吏奸而民傲,素号难治。 他以廉平易直之操,老成练达之材,正以率下, 不使苛察,于是吏之奸者旦良,政之弊者革豪, 治中奸弊敛迹,民道安和,杭州大治。秩满拜广东布政司右参政。滋之志操愈励,每商讨政事,议论设施,众论未同,一言决之,以归至当。尝奉命考察郡县吏治之得失,循良者礼之, 险邪者斥之,人皆服之公正,罔敢有私议者。 又奉诏出使爪哇,负责向朝廷进贡地方物产。 升广东布政司右布政,受命未几以疾终。
  边兴武德将军边兴(生卒不详),今罗田镇桂林村人。永乐十六年(1418)因征剿有功,授荆州右卫所左所千户,为武德将军,遂家荆州。
  边纯赠中宪大夫边纯(1483-1543),字文谟,号懿菴,今罗田镇桂林村人。以季子边毅贵赠中宪大夫、 监察御史。
  边通赠知县边通( 1353^1375 ),字伯泰,今罗田镇桂林村人。甫十岁,以父兵厄而孤,他含辛茹苦, 操持家业,不幸早卒,后以子边恕贵,赠知县。 金幼孜为其铭墓。
  边维黄州府教授边维( 1360s 1406),字仕贞,今罗田镇桂林村人。以明经修荐,授黄州府训导,升府教授。
  边毅进士、湖州知府边毅( 1506-1560),字德宏,号南岗,今罗田镇桂林村人。性格坚强,学问渊博,嘉靖二十六年丁未(1547)李春芳榜进士,授浙江台州推官。曾多次给人平反昭雪。嘉靖己酉( 1549),主持浙江考试,因办事公正,甚得人心,众称誉。提拔为南台侍御史其间,对时政多有辩论,且屡斥权贵之恶,或嘲讽权贵之误, 言语尖刻,不留情面,刷弊存良。有一天,严嵩到台州来慰劳群臣,大家怕得罪他,又不敢亲近他,都不敢多言。严嵩无趣,于是转而对边毅说,你在京城中有何靠山?边说,边某靠天。于是京城中流传“边靠天”的话。严嵩不悦,将边毅贬调湖州任知府,没有多久又谪安徽广德县知县。待是非稍定,再升大理寺评事, 后由云南道监察御史,再转调刑部郎中。边毅为人正直,“用不为喜,舍不为愠”,宜到老卒于任所。著《南岗集》、《奏疏》、《问月楼赋》 等。吉水罗文恭铭其墓志。隆庆五年(1571) 儒学教谕徐琳等具呈崇祀乡贤祠。现村中其旧居前院内存其栽种的一棵五色茶花树,虽500 年,仍根深叶茂,花团锦簇。
  边子华吏部尚书边子华( 1557s?),又名雷,今罗田镇桂林村人,边礼次子。官吏部尚书,归葬家乡。
  边子贤千户边子贤(生卒不详),罗田镇桂林村人。永乐年间(1403-1424),授千户。
  边子泰都察院都司边子泰(1553s 1614),又名云,边礼长子, 今罗田镇桂林村人。仕东鲁都察院都司。
  边子嵩工部职方郎中边子嵩( 1566s?),又名震,今罗田镇桂林村人,边礼五子。任工部职方郎中,归葬本村。
  边子衡吏部侍郎边子衡( 1563s?),又名霖,罗田镇桂林村人,边礼三子。授吏部侍郎,归葬本村。
  边友谅播州学正边友谅(1312-1380),字进诚,号书隐, 今罗田镇桂林村人。授播州学正。
  边日襄湖州府学教授边日襄(生卒不详),湖荫(今罗田镇安山村委湖溪村)人。在明代,以选贡授湖州府学教授。
  边仕征黄州府学教授边仕征(生卒不详),旧志载为仕贞,罗田镇桂林村人。仕明,以明经,授黄州府学教授。
  边仕忠工部主事.边仕忠(生卒不详),又名恕,号精白,今罗田镇桂林村委桥头村人。永乐癸未(1403年) 举人,甲申年( 1404)登乙榜。后以地方官员推举,官云南江川县知县。江川为边地,风俗繁多,习惯异同,士民乖巧强悍,仕忠以礼调教,匡正民风和鄙弃陋习,使地方面貌焕然一新。有富豪霸占民田,曾多次上诉而得不到解决,而仕忠使“讼得直”,富豪不服反而冲击官府,诬民为盗。仕忠将富豪逆行一一表奏朝廷, 且布于街巷,村落,使人人知晓而痛之,最后将其服法。永乐乙丑(1409)改任河南兰阳县令,期满,辛卯(1411)擢工部主事,监造宫殿,卒于官舍,归葬本里,邑祀乡贤祠。
  边伯玉长州丞边伯玉(生卒不详),罗田镇桂林村人。仕明,任长州丞。
  边伯谦监察御史边伯谦(生卒不详),罗田镇桂林村人,边巽四子。治诗、春秋二经,洪武丁巳年(1377 ), 以明经荐授临江训导,庚申( 1380)廷对称旨, 拜监察御史,后引疾归乡。
  边尚文袁州文学从事边尚文(生卒不详),罗田镇桂林村人。仕明,为袁州文学从事。
  边韶美衡山知县边韶美(1381s?),字名乐,号贵拙,今罗田镇官州村人。以书经中永乐丁酉(1417) 第二名举人,戊戌(1418)中乙榜进士,授湖南东安县训导,升任衡山县教谕,历升衡山县知县,终于官舍,葬衡山县儒学右榜。
  龙澄进士、佥事龙澄(生卒不详),今罗田镇店前村委盘岭村人。举明正统六年辛酉乡试会,中正统七年壬戍(1442)中刘俨榜三甲第3名进士。官佥事。本县玉涧郡廩生罗汉纲于明正统己已 ( 1449)续修玉涧罗氏家谱时,澄为其谱作序。龙天兴宝庆府教授龙天兴(生卒不详),今马埠镇上盖村委固源村人。明万历年间(1573-1619)岁贡,任宝庆府教授。
  刘甸丽水县知县刘甸(生卒不详),今仁和镇新陂村委福田村人。中明万历四年丙子(1576)乡试,任丽水县知县。
  刘和教授刘和.(1406-?),字户民,今罗田镇江口村委稠溪村人。明宣德壬子(1432)举人,授湖广陨阳府军州学正,再迁教授。
  刘浚进士、四川监察御史刘浚(生卒不详),字源深,今罗田镇江口村委稠溪村人,寄籍湖北上津。少时聪敏.同里称奇,年十七即领乡荐,中景泰丙子(1456 ) 第七名举人。天顺八年甲申(1464 )中彭教榜进士,出仕山东东昌府博平县知县。当地耕作方法落后,不使牛耕田,刘浚带头自捐俸资以助买牛,自始,田无荒芜,治内殷富。届满, 考绩报优,德行皆佳。皇帝特殊诏敕提升其为御史,巡察京都周边州县。有权贵违法,视他年轻不把他放在眼里,仍我行我素。刘浚毅然上疏弹劾,从不躲避。成化五年(1469 ),岀巡四川监察御史,一面安抚少数民族,一面对犯边盗寇给予打击,使边疆平定安稳。刘浚性格爽直,为官廉正,淡泊名利,终以辛劳疲惫致病而卒。
  刘滑进士、按察副使刘滑(1329"?),字伯润,号达民,今金江乡金滩村人。以诗经登元顺帝至正二十一年辛丑(1362年)进士,任兵部郎中,改授四川道按察副使,卒于官。
  刘翔翰林院检讨刘翔(生卒不详),峡江人(何乡村待考), 中宣德四年己酉(1429 )乡试,官翰林院检讨。
  刘城榜眼、左春坊中允刘城(1530sl586),字玉传,今金江乡金滩村委鸟州村人,进士刘缨孙。以军籍入试。
  《吉安历代进士录》引《碑录》:“直隶苏州卫”。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乡试中举,隆庆五年辛未(1571 )中张元忡榜一甲第2名(榜眼)。 授翰林院修撰,充任《会典》纂修官。万历八年(1580)升南京国子监司业。十四年(1586) 升左春坊中允兼翰林院修撰,执掌司经局印信。
  刘缨进士、刑部尚书刘缨(? S1523 ),字与可,一作与清,号铁柯,今金江乡金滩村委鸟州村人。自小跟随养父客居苏州。以苏州籍,中明成化七年辛卯 (1471 )乡试,登明成化十四年戊戌(1478 ) 曾彦榜进士。《碑录》载为:“直隶苏州卫。”始知山东滕县,弘治年间官福建、四川巡抚。迁刑部吏员、刑部郎中,后升太子太保。正德五年(1510 ),擢南京刑部尚书。嘉靖二年(1523 ) 致仕,当年卒于家。著《刘铁柯文集》。其祖刘谦海、父刘宗正,以缨贵,封尚书。
  刘瀚阳朔知县刘瀚(132151400),原名信,字瀚烈,今金江乡金滩村人。少与邑友宋大宁,同问业于梁寅(石门)先生,复从胡行简授春秋之学。 洪武二十四年辛未(1391 )岁贡,素称临江八彦之一,授广西阳朔知县。有惠政,以老归休。 作挹清楼,与弟懋列优游泉石间。
  刘勿怠薪州州判刘勿怠(生卒不详),今罗田镇江口村委稠溪村人。以岁贡入仕,任薪州州判。刘文洪安宁州州判刘文琪( 1450s?),今罗田镇江口村委稠溪村人。弘治五年壬子(1492)选贡.官云南安宁州州判。后居湖广上津县。
  刘用义澧州同知刘用义(1354s?),又名以行,号节斋, 今桐林乡流源村人。以人才出仕,任湖广澧州同知。任满入京,卒于京,后扶柩归葬本里。 著有谱序,另载于刘氏九修谱艺文内篇。
  刘仲函进士、礼部侍郎刘仲函(1311-1382 ),字祥章,今金江乡金滩村人。登元顺帝至正十五年(1355 )进士, 官礼部侍郎。
  刘好谦内廷教习刘好谦(1343s 1377 ),字卑我,今罗田镇江口村委稠溪村人。洪武初年贡士.授黄州府学教授,素治周礼,深造渊源。为世宗朝内廷教习。
  刘廷治漳州刺史刘廷治( 1476s 1558)),又名初(县志作刘初明),今桐林乡流源村人。以人才出仕,官福建漳州刺史。
  刘国器广安州州判刘国器(1489-1546),又名珮(县志作佩), 号石溪,今桐林乡流源村人。习五经,初以邑庠入国子监,始任广东东莞县主簿,后擢四川广安州州判。名载县志。
  刘审详襄阳府通判刘审详( 1442-1503),字析微,今罗田镇新江村委稠溪村人。习礼记。成化七年(1471 )选贡,任广东东莞县知县,再授襄阳府通判。
  刘详问处州通判刘详问(1446-1511 ),字迩察,今罗田镇江口村委稠溪村人。弘治十八年乙:H ( 1505 ) 岁贡生,官处州通判。
  刘详明安庆府通判刘详明(1453-1523 ),字睿照,今罗田镇江口村委稠溪村人,刘详问弟。太学生,官安庆府通判,卒于官舍。
  刘逊我歙县知县刘逊我(1457s?),字自卑,今罗田镇江口村委稠溪村人。正德十四年已卯(1519)科选贡.授歙县县令。
  刘梅峰博罗县知县刘梅峰(1466-1526),又名楫,字济之, 又字笃谦,今桐林乡流源村人。其父刘会博, 又名曾博,号约斋,为乡饮国宾,名载县志。 刘梅峰从小受庭训,习易经,中明疋德癸酉科 (1513)第四名举人,初授浙江永康县教谕, 后升广东博罗县知县,刘履初湘潭知县刘履初(1332-1414),字止善,号自得, 更号云山,今罗田镇江口村委稠溪村人。履初少而颖异,慨然以斯为伍,闻四方名师贤友必负笈以从。明洪武六年(1373 )以人才举荐, 授长沙湘潭令,总理湘潭政务,赋多事冗,乃谓:“陶彭泽不为五斗米折腰,吾何是劳形苦骨为哉”。于是解政归休,教授生徒,与海内名公巨卿相与披拂谈笑,如坐春风之中。未后徵辟复至,高卧南轩,惟知倡明道学,接续孔孟, 不复留情宦途,盖与龙门郁离相伯仲矣。成子学进士、峡江知县成子学(生卒不详),字怀道,广东海阳县人。明嘉靖二十五年四月以进士知峡江县事。 性格刚强,明察果断,嫉恶如仇.光明磊落。 家资虽不宽裕,但凡有赋税,自己带头分摊之, 民始沾实惠。丁未年,虎横行,躬亲捕之,亲自执锄挖陷井于虎路,不逾日,获三虎,虎患渐息.士民都说是由于他的精诚所致。后升任江西佥事,见峡人问知峡事,仔细到如某人近况,就象还在峡江任职一样。士民上达其惠泽之事于朝廷,乂建“去思亭”勒记于石以诵之。 吉水状元罗洪先为“去思碑”铭记。
  朱良进士、郎中朱良(生卒不详),今仁和镇官田村委朱家坊村人。寄籍河北。《碑录》载为:“顺天府宛平”。中明宏治八年乙卯(1495)乡试,登弘治十二年己未(1499 )伦文叙榜进士。官郎中。 其父朱璧,以子良贵,封文林郎。
  朱诚湖广按察司照磨朱诚(1412-1459 ),谱名亮信,夏富村 (今马埠镇固山村委州上村、限上村)人,朱学渊五子。景泰庚午(1450 ),以怀才抱德征吏部试,以“拟春夜宴桃李,园亭礼乐从先”诗进论,辛未(1451 )十二月送翰林院考修“无爵论”,俱为优等。癸酉(1452 )任浙江布政司照磨,天顺二年(1458 )补任湖广按察司照磨。继娶仁和横洲进士、礼部侍郎何仕让之孙女为妻。 朱S.进士、峡江第一任知县朱籃(生卒不详),字守贵,浙江山阴人。 明嘉靖五年(1526 )十一月,由进士知县事, 即峡江县第一任知县。峡江县建立之初,各种法律、制度开始建立,民众始受约束,一切都感到新奇和突然,甚至有些惶惑。朱藍以仁慈之心进行安慰,对一些受到天灾人祸之害的民众,则进行抚恤,对不安分守已者予与教育,对盗贼予以坚决打击。皇勅朝令不及之所,他同随行人员翻山越岭逐村宣传,民众有不理解、 不愿执行的条令,便逐条解读。山区闭塞,虎患频繁,白天竟有虎出伤人。他便成立专业捕虎队以捕之,月内捕虎十余只。饿虎白天吃人, 危害极大,现在有了县官,忧患尽除,民始知县官之威,因而作歌曰:山虎已去路虎存,安得一去无踪迹。税赋捐纳,悉心调整,水患旱灾,亲历谋划,足迹遍踏边塞,身影夜留街巷, 吏治清廉严谨,农事勤于堪查,谒文庙、拜祖灵,虔诚有加,和蔼入俗。登堂讲解,揭示指要,诸生倾听,乡绅折服。乡民得到谆谆诱导而开化,邑境得到有效治理而安逸。仕满离县时,士民拥路而辞,感恩而思之切切。
  朱大经琼州通判朱大经( 1554s?),字正甫,号正宇,今罗田镇江口村委朱家村人。治书经。明万历壬辰(1592)科选贡,初授广西潯州通判,改广东琼州通判。
  朱孔厚教授朱孔厚(1443-1543),名重,号简斋,今罗田镇江口村委朱家村人。成化丁酉(1477) 科领乡荐第二十名,戊戌(1478 )以乙榜署衡州府学事任教授。癸卯(1483 )考试河南。丁未(1487)以学行举修衡志。嗣考绩,以衡士不第遂落职。冢宰王公怒,荐之改河南荣泽史, 后任衡州耒阳史,官秩虽卑,历有政绩。吉水状元罗洪先有《简斋公内塘记》。享年一百零一岁。
  朱文壁进士、徐州州判朱文壁( 1564^1602),字尚德,号九台, 今罗田镇江口村委朱家村人。治易经。万历己卯(1579 )中江西乡试56名举人,殿试中万历十七年( 1589)焦兹榜三甲2名进士。初授四川重庆府巴县县令,补任浙江庐州府缙云县令, 升南直隶徐州州判,万历辛丑(1601 )年以养亲致仕,次年病故。
  朱用翔福州府通判朱用翔( 1447-1510),名鳳,号纯斋,今罗田镇江口村委朱家村人。治易经。中成化二十二年丙午(1486 )科江西乡试第15名,隆庆临江府志、峡江县志(民国稿)载中成化十九年癸卯(1483 )乡试,弘治六年癸丑(1493 ) 中进士乙榜第1名。壬戊(1502)年,授福建汀州府归化县令。正德庚午(1510)年,升福州府通判。次年六月殁于官舍,百姓感其德政, 奉祀于城隍庙。
  朱吉临兆府教授朱吉(1417-1471 ),谱名亮惠,朱学渊幼子,夏富村(1958年因修泰山水库,村宅已废, 合村迁至今马埠镇固山村委洲上村、限上村) 人。明天顺三年选贡,征辟荐云南晋宁州学正, 迁陕西临兆府教授。
  朱好善韶州府通判朱好善( 13695 1404),名善民,今罗田镇江口村委朱家村人。由荐辟官韶州府通判,葬本里。
  朱学渊山西汾州节判朱学渊(1352-1425),名深,以字行,夏富村( 1958年,因修泰山水库,村宅已毁,合村迁至今马埠镇固山村委洲上、限上村)人。 祖务立,官广东南海县教谕。父天宇,通诗词韵律。年幼丧父的朱深抱负远大,青年时期即负笈离家,求学于欧阳子更先生,与清江刘仲修、玉峡何静极、永丰丁节等同窗。学有所成, 文章精进,知识广博,旁通医术、星卜、天文、 历法,尤精于书画。新洽(时辖峡江)县令杨仁求贤访能,喜朱深人才难得,遂举孝廉,荐官职。明洪武辛未(1391 ),钦点朱深任直隶庐州府(今安徽合肥)舒城县令。他恪尽职守,兴利除害,县民拥戴。治内有段河堤崩塌,长年失修。当地士民常为水源争斗诉讼。朱深于农闲实地考察,观地势,测水道,捐献俸禄. 组织民力.高筑坏堤。又开采坚石,砌水闸三道,按受灌面积分流水量。从此,旱涝消除, 粮钱税赋得以征缴,为水源争讼也得以平息, 村民和睦相处,县民商议,为酬谢他兴修水利、 惠及黎民的功德,择肥田沃地-百亩相敬送。 朱深坚决辞绝:“这本是我职内份事,岂能图报! ”县内有流氓无赖,多年打着朝廷宦官亲戚的旗号,聚众寻衅滋事、敲诈残害百姓。前任奈何不得,未能制服。朱深明察暗访,掌握了作恶行径,将他关押提审,痛斥罪行,终使其供认不讳,又具实奏报朝廷,圣上准照斩首示众,县内上下慑服。明永乐戊子(1408 ),侏深舒城任期届满,舒城老幼倾城而出,挥泪不舍, 夹道挽留。迁升山西汾州节判。时值明成祖朱棣大兴土木建造北京紫禁城。泰宁侯(陈圭) 熟知朱深勤政惠民,旁通土木建造,遂以举荐。 刚到任汾州的朱深,又被钦诏进燕京,委以督理皇城营造大任。他弹精竭虑,亲临工程现场, 巡视每道环节。他还将青年时期谙熟的星卜、 天文、历法,推演出一套地理堪舆规则,应用营建,颇得帝王贵族赏识。工程相继告竣,朱深由此而功绩卓著,上下一片赞誉。皇宫事毕, 朱深满意地回到山西庆成(今汾阳)复任原职。 而朱深展示的土木工程建造奇才,在皇族官宦中影响日深。太子殿下(朱高炽)更是十分看重朱深的才能,再命他监督修建晋王妃园寝。 有紫禁城数年的历练,他监管起来得心应手, 精密构思设计,调集工匠民力,配置材料,组织施工,事事符合实际。参与修建的民工没有不佩服他的精明,没有不感激他的恩德,上下齐心协力,没费很多钱财,未过重役使民力, 园寝就造好了。燕京皇宫营建期间,太子殿下对朱深已是宠信有加,每朝见必携入内馆,赐以宾宴、财物,常常尊称“朱老先生”。同朝官员叹道:“此种尊荣,即是宰相也难及”。同邑朝官金幼孜,永丰状元曾启对朱深钦佩敬服, 屡作诗赋相赠。金幼孜回乡省亲,曾专程夏富访朱深,作《金城观记》(历载夏富观下朱氏族谱),以为暮年之勉。永乐辛丑(1421 ),明成祖旨诏天下,迁都北京。朱深亦于同年告老致仕,功成身退。终年七十四岁。
  朱持盈茂名县令朱持盈( 1498^1578),名敬之,号东澜, 今罗田镇江口村委朱家村人。治诗经,领嘉靖辛卯(1531 )科乡荐,初任浙江孝丰县令,再任广东茂名县令。本邑进士、监察御使张绪有《东澜翁朱先生行状》为其状。
  朱常漓峡江王朱常漓(? -1614),明太祖朱元璋十五世孙,宪宗朱见深(成化帝)五世孙,益端王朱祐槟(封地今抚州市)之玄孙,益恭王朱厚炫 (封地今崇仁县)之曾孙,益昭王朱载增(封地今崇仁县)之孙,益宣王朱翊好1( 1536-1603, 封地于今崇仁县,葬于南城县)之子。益宣王朱翊剜共有十八个儿子,朱常漓为其第十六子, 为朱翊翔第三个妃子李妃所出。万历三十年( 1602)封为峡江王,峡江为其食邑。朱常漓死后,其子朱由某(名不详)继承峡江王位, 一宜到1644年明亡,不知所终。
  朱善民韶州通判朱善民(生卒不详),今罗田镇沙坊村委江口村人。官韶州通判。
  朱道贯南宁府同知朱道贯( 1346^1398),字惟一,今罗田镇江口村委朱家村人。举明经科。洪武丁丑年(1397 ),由荐辟授广西南宁府同知,次年戊寅 ( 1398 )六月十三日,为剿蛮寇终于阵上。葬西门站前,移骨骸葬本里。旧志有传。
  江大梓州判江大梓( 152751609),字柏茂,今罗田镇安山村委雁田村人。国学生,授州判。
  江翼龙南赣把总江翼龙(生卒不详),三州(今水边镇北龙村委黄家村)人。历万历甲午(1594)、丁酉(1597 )、庚子(1600)三科武举副榜,中明万历癸卯(1603 )科武举人,任南赣把总。
  何正进士、山西按察使何正(生卒不详),字玄经,一作立经,今仁和镇湖头村人。明成化十九年(1483 )举人, 弘治九年丙辰(1496)朱希周榜进士。初授大理寺评事,迁大理寺副卿。时有隆平候争袭之事,刘瑾要求何正按他的谋划办事,何正不从, 竟被罢官而归。刘瑾被诛后,重新起用为河南按察司佥事。平定河南洛阳寇乱之后,提升山西按察司副使。后因病而辞官。病好之后,奉诏迁山西按察使。其父何宏涧,以子正贵,封评事。
  何贞教授何贞(生卒不详),今仁和镇莲谭村人。以岁贡入仕,任教授。
  何坚临江通判兼峡江县事何坚(生卒不详),号石庵,江苏扬州人。 举人出身,时任临江通判,明嘉靖三十五年 ( 1556)十二月至次年一月,兼署峡江县事。
  峡江地瘠人贫,赋重而吏沉,民多逃亡。何坚力主招抚之策,裁减衙署冗员,并推行按都、 里人口,造册登记,再根据人口数量和田地面积分摊赋税,民悉称便。何坚署理峡江县三个月后,上面要派新知县来峡,民士请求何坚继续署理峡江。于是,新派知县王陈策只是挂名七个月,实未到任,仍由何坚兼署。何坚深念峡江人民疾苦,多方设法,如制定各种政策之细则,亲自到乡村人民中宣读,并随时修改不恰当之处,使大多数人能够授受,防止奸民钻空子而制造事端,营造出社会安宁的局面,自此民始安居而乐业也。何坚深念峡江分治之后未修志书,即组成修纂班子,编写考订。于是, 峡江立县十三年便有县志,自何坚始也。
  何纯进士、云南按察司副使何纯(1433-1489),字惟一,今仁和镇莲潭村人,进士何衷弟。明景泰七年丙子(1456 ) 举人,成化二年丙戍(1466)罗伦榜进士。初任翰林院庶吉士,迁监察御史。改任河南监察副使,并前往广东、平戎、四川等地考查。当时有地方大臣对这种正常的考查显得漫不经心,甚至消极对抗。何纯疏其过错,不留情面, 考查过程中,即尊重对方人格,又严厉指出缺点,提出改正的途径。改为云南按察司副使。 云南阿弥州有盗贼同南蕃之刁蛮互相勾结,经常侵扰内地,何纯捕获并斩蕃帮头目数人,并建议置千户所巡检司,守卫抵御。时又有人想增加临安地方税赋,何纯据实上奏说:银少民贫,钱课税赋不宜增加,获得朝廷允许。在任数年,多有政绩,年老致仕。
  何卓进士、给事中何卓(生卒不详),今仁和镇彭家村委横洲村人,何士让侄。中明永乐十二年甲午(1414) 乡试,登永乐十三年乙未(1415 )陈循榜进士。 官给事中。
  何坤知县何坤(生卒不详),今仁和镇横州村人。任知县。
  何忠陆州知府何忠(生卒不详),字进思,今巴邱镇小木村人。明宣德丙午(1426)举人,官峨眉县知县,后迁陆州知府。
  何衷进士、大理寺右丞何衷(1429-1471 ),字惟孝,号静斋,今仁和镇莲潭村人。明天顺元年丁丑(1457 )黎淳榜二甲第86名进士。授刑部主事,进员外郎。
  其时,正好有四川巡抚与镇守总兵联合揭发别人牟财的奏折到了朝廷,经廷臣们的公议,一致推选何衷前往查讯。到任后,何衷便依靠当地刑检司人员周密侦察,案情逐渐明朗。这时, 恐惧的犯罪人向何衷行贿千金,何衷拒不纳, 并忠言劝告,晓之以理,终于使其认罪服法。 中都留守陈某以权谋私,指使心腹将人打死, 按法津,应该得到严惩,但是却久久不能判决。 经何衷审讯,最终使其伏法。后迁南京大理寺右丞。《何氏族谱》载:何衷为官两手清风,死后穷困得无钱殓尸下葬。著有《静斋稿》行世。 其父何贞,以子衷贵,封郎中。
  何章知县何章(生卒不详),楼市人,中明永乐二十一年癸卯(1423 )乡举,任知县。
  何善进士、兵部主事何善(1431^1486),字惟吉,今仁和镇莲潭村人,进士何衷弟,寄籍苏州。明成化元年乙酉(1465 )举人,成化十一年乙未(1475 ) 谢迁榜进士。任新城(今江西黎川县)知县。 当地经常山水瀑涨,浸害农田作物,何善令加筑堤坝,开沟排水,损失得以减小。属下怕影响他的政绩,瞒报灾情。何善斥责说:“人民都生活在极度困难中,怎能只考虑个人得失而不先救民于水火呢。”由于何善办事认真,廉政清明,甚得上司满意,后提升为兵部主事。
  何熄进士、刑部河南佥事何«( 1363-1430),字宪章,号石泉,巴邱镇城郊人。明洪武间(1368-1398 )进士, 授奉政大夫,刑部河南提刑佥事。
  何士让进士、礼部侍郎何士让(? S1418), —作何自襄,今仁和镇彭家村委横洲人。明建文元年(1399)中举, 次年登胡靖榜二甲第6名进士。永乐元年为朝议大夫、翰林学士、礼部给事中,升礼部侍郎, 转任紫微(中书省)侍郎。永乐十年(1413 ) 奉旨出使交趾,途中被叛军击杀。解缙奉旨书挽联悬挂于京门,为之举丧。
  何孔修巴川县知县何孔修(1319-1391),字学韶,号明经, 今仁和镇彭家村委桐湖村人。少时勤奋好学, 胸怀大志。元至正年间(1341-1368 ),荐举孝廉,授四川重庆府巴川县(今铜梁)县令(明洪武中期改称知县)。巴川县为多民族杂居地, 文化落后,民族矛盾突出,治安混乱。他到任后,鼓励兴教办学,提倡孝友睦邻,宣典立刑, 整肃豪强,注重发展生产,深受当地民众的爱戴。
  何能中广东盐课司提举何能中(1366s?),字见正,号怡云,今巴邱镇何家村人,何德远孙。好学博文,明永乐初,以人才科举仕。永乐八年(1410年)奉旨出使辽国,永乐皇帝赠亲笔“淳朴处师”四字的古斋图,诸名公题有记、序、诗、说。次年返回后任广东盐课司正提举,去贪墨,尚清谨,革盐政之弊,兴滞贾之利,不堪顾家独处公署,纂修谱牒,卒于任。身无余货,抚督欧阳正、佥宪高登哀其廉介,为之发丧,归葬本里。配三洲黎氏。
  何德远赣州府通判何德远(1311-1385 ),字迩信,号兰碗, 今巴邱镇何家村人。明初,以明经官温州学正, 升杭州教授,调任建昌府南城知县,升赣州府通判。
  吴扬进士、兵部右侍郎吴扬(1378s?),字光训,今水边镇何君村人。吴节性三子。少颖敏,勤思笃学。永乐甲午(1414)举人,十三年乙未(1415 )登陈循榜进士。初任工部都水司主事,迁刑部员外郎。适逢广东东部水灾严重,人民饥荒,饿孚塞道。广东督府上奏,永乐帝焦急万分,寻思合适人选前往抚恤"朝廷公卿联署推荐吴扬:, 帝喜,赐敕诏对,吴扬以“修举荒政、保护生灵”上对。帝擢吴扬为广东布政使。吴扬受命, 星夜驰马启程入粤,即精选廉洁奉公,能力强的吏员数十人,并要求他们弾精竭虑,悉心办差。并采取多条措施救灾:一是开粮库“散灾民”;二是上报灾情,“酌减税赋”;三是组织灾民自救。如开挖田间水沟,引流山涧坊塞,疏通溪河淤杂;四是劝归流离人民尽快回归故土, 早作“生息”,恢复生产。灾后不旬日,“民尽归”而“生机扬”。广东之海滨地,常出现盗贼, 且出没无常,很难抓获使之伏法,吴扬带领少数属下,日夜侦察盗贼行踪,最终擒获含主谋在内的数十人。终其任,而平民生活安定,亦无劫掠发生。吴扬为官,处处为民着想,曾在入粤之初,路经梅岭时,看到过往行人奇热难耐,路边又无阴凉可避,遂仿效张曲江(张九龄,唐臣,诗人,广东曲江人)故事,在梅岭道路两边成排栽种松树,至今庇荫无比。任满, 调升兵部右侍郎。年老归家后,在村中建布政厅,厅内木柱大者围经达1.8米.今仍保存较好。
  吴肃池州通判吴肃(生卒不详),字用敬,马埠镇芦溪村委深圳村人。明洪武初,任池州府判官。
  吴健建昌府知府吴健(1394-1457 ),字强仲,今马埠镇芦溪村委西庄村人,吴嘉静四子。自幼省父于京, 即受业于其父吴嘉静的同事和朋友、国子监祭酒邹仲熙先生之门。高中乡榜,官建昌府知府。
  ■吴桂凤阳府教授吴桂(生卒不详),今水边镇何君村人。明万历年间(1573-1619 )岁贡,任凤阳府教授。E3天猷海阳县知县吴猷(1391-1444 ),今马埠镇芦溪村委西庄村人,吴嘉静次子。习诗书二经,少承父命, 专意穷经,每日诵读吟咏其中,学问大长。始官吉州通判,后官海阳县知县。
  吴子克池阳别驾吴子克( 1338^1402),字元宾。马埠镇芦溪村委深圳村人,早膺庭训,赫有声誉。明洪武举茂才,除授福建大使,迁任池阳别驾。
  吴文光临力匕府教授吴文光(生卒不详)今水边镇何君村人。明嘉靖年间( 1522-1566)岁贡,任临洗府教授。
  吴节性福建清吏司郎中吴节性(1356-1446),又名迈以,今水边镇何君村人。少读《尚书》和《易经》,取入县庠生,中洪武二十年(1387) 丁卯江西乡试前茅,征入太学,奉命往浙江芦花等处考校监课, 始授处州府龙泉县教谕,转调金华府武义县教谕,升任国子监助教。明永乐丁亥( 1407)三月,皇帝视察宫学,并侍坐听节性讲课。课后赐宴奉天门,赐袭衣物并黄金八两。洪熙乙已年(1425)又赐金十两,并敕书褒谕。宣德丁未(1427 )赐封承德郎、刑部浙江清吏司主事, 正统丁已(1437)年加封奉政大夫,刑部福建清吏司郎中。奉祀乡贤祠。娶聂、吾、安氏, 加赐安氏为宜人。
  吴光辉福州通判吴光辉(生卒不详),号小溪,今马埠镇芦溪村委西庄村人。登明弘治五年(1492年)壬子科举人,官福州通判。 *吴志明平阳府同知吴志明(生卒不详),号省吾,今马埠镇芦溪村委西庄村人,吴绍宗长子。明成化七年辛卯(1471年)科举人,官山西平阳府同知。
  吴进修昆山知县吴进修( 1384^1446),字潜业,今马埠镇芦溪村委西庄村人。学业深通,才识明敏。明洪武间举茂才,任昆山县宰。廉公有威,凡有请托,一概不允。临事据理析断,绝无调停两可之说。他去世后,当地百姓常怀念他的德行。
  吴叔达建德县知县吴叔达(1331^1399), —名通,马埠镇芦溪村委深圳村人。才学过人,度量宽洪。明洪武间,举孝廉,任池州府建德知县。
  吴建学进士、济宁府通判吴建学(1390s 1450),字振声,今马埠镇上盖村委坑得村人。勤学好问,博观书史。永乐年间,举茂才,授山东济宁府通判,临政勤敏,岀以公廉。
  吴绍宗潮州知县吴绍宗(生卒不详),字朝溪,今马埠镇芦溪村委西庄村人。习经诗,登明成化十年甲午 ( 1474年)科举人,官浙江潮州知县。其长子吴志明,官平阳府同知。其次子吴志德,在明正德年间官广昌县县丞。志德有艺文载家谱。
  吴原振如东县知县吴原振(生卒不详),字起孙,今马埠镇芦溪村委西庄村人。明永乐间举茂才,授关东知县。
  吴嘉静礼部吏曹员外郎吴嘉静(1366-1423),名雍,一名汝游, 号拙庵,今马埠镇芦溪村委西庄村人。习诗书二经,明洪武间,由邑庠为本邑师训。当时池阳人许浚为邑宰,遣人再三聘请才答应,授教六年,士风翕然,后成材甚众。如郭鼎贞、萧中奇、金凤仪等皆其高弟。以明经于明永乐四年(1406 )征至乐,授左春坊左中允,侍皇太子于东宫。越三月,以父忧归。未几又内艰相继。永乐九年(1411 )服阙入朝,升拜礼部吏曹员外郎,赐奉训大夫。永乐十二年(1414) 参与纂编《四书五经性理大全》,书成后例受宴赏,有敕诰。永乐十三年(1415 )授奉直大夫。 时近畿有司多失职,他受命考核河间等府县, 深得人心。濾沱河涨大水,他决定自真定至沧洲修河堤数百里,灾情减缓,民甚德之。在吏曹九年,政、事两考绩皆最。永乐十八年( 1420) 转调南京礼部精膳员外郎,在两京皆有政绩。 仕满归田,亦未放弃读书,有《拙庵文稿》,藏于家中。以理学名世,享祀乡贤祠。同邑张彻(进士,本书载其详情)撰其行状。南京国子监司业吴溥为之墓志并传。
  宋常进士、遂溪县知县宋常(1367-1442)),字常固,号迁叟, 又号梅屋居士,今金江乡桥滩村人。永乐十六年戊戌(1418 )李骐榜进士。初仕吏部多年。 因北京营造宫殿,需在进士中选择懂建筑者现场监理。宋常被选中,并奉命到河南、山西、 陕西三省征召军夫,采集宫殿所需石料及木材。 当时天气寒冷,滴水成冰,道路奇滑难行,民力极苦,不时又有因病而躺在路边者。宋常亲自搀扶、送汤、喂药,使其全部活着到了京城, 继续参与宫殿建筑。宫殿竣工后,工部对其考绩,最佳。先后历任遂溪、龙川、旌德三县知县,所到之处,均有政绩。(载金幼孜记中)巡抚周忱见其吏治第一,侍郎罗汝敬慕其品端操贞,相互交荐于朝。皇上览二公疏,授宋常吏部念封司,宋常于正统己未(1439 )力辞而不就。著有《迁叟集》传世。
  宋琏进士、工部给事中宋琏(1404-1436 ),槎陂(今罗田镇罗田村委宋家村)人。明宣德四年己酉(1429 )年以春秋中试第十七名举人,宣德五年庚戌( 1430)林震榜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授吏部观政,后转工部给事中。殁于京城,当时京城多名公侯皆有诗文以挽之。后归葬本里。
  宋湛南雄府学教授宋湛(生卒不详),今金江乡金滩村人,入籍宾州,以岁贡入仕,任南雄府学教授。
  宋谦刑部郎中宋谦( 13557394),号忠介,槎溪(今罗田镇罗田村委宋家村)人。其祖父宋宏毅隐居不仕,其父宋从龙,为郡廩生,屡举未第,把希望寄托在宋谦身上,刻苦训教。宋谦自幼笃学好古,诗赋为文,潇丽闲逸,有古人体式, 事亲更以孝谨,特闻一时。州郡高其行谊,悉荐他出来做官。至洪武庚午( 1390)明经选举至京,以书经对策授刑部郎中。进入刑部后, 每以日知有功为法,以罗钳结纲为戒,屡决疑狱,廷中称誉,其事迹载皇明录。洪武甲戊 (1394 ),积劳成疾,不幸早逝,享年39岁, 旌表中介,赐葬祭,世有祀生。金幼孜为其铭墓志。
  宋德僅州同知宋德(生卒不详),今金江乡金滩村人。億州同知。
  宋人钦布政使宋人钦(生卒不详),今金江乡城上村委柘乡村人。官布政使。
  宋元茂迪功郎宋元茂(生卒不详),今金江乡城上村委柘乡村人。由举人官迪功郎。宋公敏海盐县令宋公敏(生卒不详),号纳愚,今桐林乡桐林村委宋家洲村人。明洪武五年壬子(1372 ) 由新洽太平乡二都小坑迁玉笥乡东七都梅洲 (今桐林宋家洲),为梅州宋氏始祖。明永乐四年(1406 )举茂才,任浙江嘉兴府海盐县令。 在任身故,由次子宗阔扶柩归葬十四都。
  宋师严大理评事宋师严(生卒不详),今金江乡城上村委柘乡村人。官大理评事。
  宋益之刑部郎中宋益之(生卒不详),槎溪(今罗田镇罗田村委宋家村)人。洪武二十三年庚午(1390 ), 以人材科入仕,官至刑部郎中。
  宋继祈长帘县知县宋继祈(生卒不详),今金江乡城上村委柘乡村人。初官南京仪贞(今仪征)县知县,改四川长帘县知县。
  宋敏言延平通判宋敏言(生卒不详),今金江乡城上村委柘乡村人,为柘乡宋氏第二十二世。举孝廉,于明洪武丙寅(1386),任延平通判。
  宋维贞御史宋维贞(生卒不详),今罗田镇店前村委石陂村人。官御史。
  宋朝卿邛州州判宋朝卿(生卒不详),字以忠,号南桥,今金江乡金滩村人。明隆庆(1507-1512)初, 由福建建宁左卫知事升四川邛州州判。著有《易经详解》。
  宋德明祁县知县宋德明(1581^1649),字懋昭,号中台, 槎溪(今罗田镇罗田村委宋家村)人。由岁进士授祁县知县。他学行兼优,多士景从。有《诗稿》及《正草字贴》传世。
  宋震初新城知县宋震初(生卒不详),今罗田镇石溪村人。 仕明,任新城知县。
  张旭赠陕西道监察御史张旭(1387s 1438),字仲麟,号筠轩,今罗田镇罗田村委张家村人张敬长子。以子张敦贵赠文林郎、官陕西道监察御史。
  张彻进士、吏部郎中张彻( 1369S1439),字玉莹,号金田,晚年号退庵,又号退轩,今金江乡城上村人。习易经,明永乐癸未(1403 )恩科中江西乡试34 名,二年甲申(1404)中殿试曾启榜二甲第16 名进士,选入翰林院庶吉士,参与修纂《永乐大典》。后官吏部考工司主事,进阶承德郎,再升本部文选司郎中「洪熙元年(1425 )改本部考工司郎中,封奉训大夫。性刚介,不阿权贵。 时称“铁板张”。年逾五旬,连疏乞休,宣德二年(1427 )告归,赐奉政大夫冠带。杜门十年, 著有《退庵集》(又作《退轩集》)十六卷。其父张敬真.因子彻贵,赠郎中。
  张沛无为州同知张沛(生卒不详),字君举,.号汉宇,又号冲巍,今罗田镇罗田村委张家村人,张绪次子。 由国子生授浙江按察司经历,升无为州同他。张芹进士、浙江右布政使张芹(1466-1541 ),字文林,今巴邱镇城区人。明弘治十五年壬戍(1502 )康海榜进士。 初授福州推官,正德中,召为南京御史。知徽州,改知杭州。时宁夏叛乱平定,顾命大臣、 大学士李东阳亦因此而进官荫子,受恩满堂。 张芹却上奏抗疏说:“李东阳谨慎厚道有余,公正直率不足;儒风雅俗十足,孝节忠义无闻。 当宁夏乱政叛逆之事传来,朝廷即命李东阳为顾命大臣。可是他一到职后,不能遏之于始, 等到叛乱逾演逾烈,影响越来越大后,又未采取有力措施将叛乱镇压下去,反而受害于民, 且危及于朝廷。直至朝廷另派军队增援。远师劳戍,国库尽输,才得以彻底平叛。李东阳何力之有?今李冒功受赏,何以服人心。请求立刻将所赐物资收回,夺其受恩而加的官职。并将此事在朝廷公布,警戒那些对皇上不忠诚的人。”张芹的上疏一出,李东阳在事实面前只有承认之份,没有申辩之力。然而武宗帝却责备张芹是沽名钓誉,还令其当面对质,收回其疏。 张芹只好违心请罪,被罚停俸三个月。给事中窦明因敢于直言,曾经得罪了朝廷中许多人, 后来有人借别事而坐连他,使他下狱,张芹则独自上疏而救他。武宗帝曾经因骑马疾驰,从马背上摔下而跌伤,编修王思切力谏武宗帝要以社稷为重,少去骑马或参加较为危险的活动, 因而得罪了皇帝而被派去边远地区镇守边关。 张芹私下对别人说:“王思切并不是谏官,尚且能够大胆给皇帝提出建言,并指出皇帝的不是, 而自己身为御史,怎能坐视不闻呢。”于是又上疏并引孟子的话说:过分的从事捕猎活动,会使人忘于正事,而荒废自己的意志。又引老子的话说,骑马打猎,会使人的心跳加快,血液流动加速,在追赶猎物时,达到发狂的程度, 心发狂则意志慌乱,一慌乱则还有什么事情不会忘记的?孟子和老子都认为这种行为非但无益,而是有害的。现在你是万乘之尊,却不爱护自己,知道有危险还要去冒这种危险,万一有不测之事发生,会造成无法挽救的后果。您现在连皇子都未生出,一旦岀事,国家由谁掌控6”但是武宗帝却未省悟。不久,张芹由京城外调,出任徽州知府,皇帝准许张芹携家属上任。当时藩王朱宸濠谋反,伙同江西北部红缨会夺池攻城,把个赣中赣北搅得乌烟瘴气。张芹老家正是江西中部,考虑到张芹家属走官道有被劫持的危险,因此准其绕道而行,并由徽州知府改任杭州知府。不久,江西叛乱平定, 又知徽州。嘉靖初,张芹迁浙江海道副使,同时兼任右参政、右布政使。有倭人为争取推荐贡生名额而相互打斗,伤及民众数人,引起怒潮。有人上奏张芹调处不力而被罢官。张芹回到老家,侍奉继母,持家俭朴,以粗菜谈饭为食,以粗布素衣避寒,一直保持着清廉的品格。 著有《歉斋奏议》、《遗文遗迹》、《备遗录》。其父张镒,因子芹贵,封御史。
  张逊同知张逊(生卒不详),大湖人。以岁贡入仕, 任同知。
  张绪进士、贵州道按察司副使张绪(1505-1568),字卿理,号顶山,今罗田镇罗田村委张家村人,张奋庸幼子。以书经中嘉靖辛卯(1531 )乡试第十九名,登明嘉靖十四年乙未(1535)韩应龙榜进士,嘉靖十七年戊戌(1538 )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授检讨, 升湖广布政司参议,再升贵州道按察司副使, 奉勅进阶大中大夫。
  张敎广西按察司副使张教(1424-1495 ),字廷学,号金石居士, 今罗田镇罗田村委张家村人,张旭子,张家村三监察御史之一。明正统丁卯(1447)乡试中举。先后授辽宁、浙江监察御史,广西按察司副使。张敦从政之外,另通地理水文。在辽宁期间, 画定边界界址,进献边关图给朝廷,受到英宗嘉奖。当地无井,张敎跋山涉水亲自勘察地形,掘成数十井,使民众饮用到清沏、干净的井水,并用井水浇地。“民感之”,立亭并曰“张御史井”, 还立祠以祀之。在浙江期间,沿海地有“溺女婴”之恶习,张敎下达禁令,使后活者众多,至此恶习改正。事迹传到朝廷,皇帝赐敕曰:“历年滋久,茂著激扬,宜赐异思,认旌劳勋”。后迁广西按察司副使,因忤权贵而乞休回家。奉诏进阶大中大夫、资治尹。著《书经讲说》传世。其父张仲龄,因子敎贵,恩封御史。
  张敬国子博士张敬(1359-1423 ),字子仪,号主一斋, 今罗田镇罗田村委张家村人。中洪武丁卯(1387 )乡试第八名,授福建莆田教谕,迁四川成都教授,以外艰服阙改广东潮州教授,擢南京国子监博士。以子张万中贵,诰赠南京刑部员外郎。著有《五经屑见》、《四书训注》等书。
  张斌礼部员外郎张斌( 1344s?),字继志,号廷珍,晚年号烟波钓徒,今金江乡城上村人。通经史,明洪武壬申年( 1392),以明经荐.授知州。曾上疏陈述己见,认为“四海之治在于吏,吏治如卵巢,民之暖气;与民同乐在于赋,赋税如蚕茧,国之强也。”皇帝召见,谓所说合圣意,赐冠带衣笏,赐封奉议大夫。改任礼部员外郎, 未到职而卒。
  张锈衡州教授张锈( 1494s 1559),字卿明,号东陆,今罗田镇罗田村委张家村人。以书经应嘉靖壬寅 ( 1542)岁贡,官直隶徽州训导,升歙县教谕, 再迁湖广衡州教授。
  张辐明代孝友张辐(生卒不详),字循辙,号层峰,今桐林乡庙口村人。少孤,克自树立,刻苦学习, 补邑诸生,与永丰聂豹(后任兵部尚书)同学于郭梅崖先生之门,两人极友好。事母尽孝, 母病医药不见效,仍吁天祈代,也许是上苍感动,其母病果然很快痊愈。后来母亡,他庐墓三年。地方官员听到了这件事后,上奏皇帝, 诏旌其门,以表厥宅里,树立风声。甲午(1414 ) 春,鼎第落成,聂豹作《赠庙口层峰张孝子建第序》。祀邑孝友祠。
  张潮湘潭知县张潮(1577-1607),字君信,号应月,今罗田镇罗田村委张家村人。以书经中明万历二十八年庚子(1600)乡试,授湖广湘潭县知县。
  张卡监封监察御史张掘(生卒不详),字元光,今巴邱镇城区人,张芹父。事母孝顺,抚亲族遗孤,缗养之。 明宏治( 1488-1505)未,入太学,为岁贡, 授山东蒲治县训导,升教谕,寻以子张芹贵, 封监察御史。
  张濛布政司经历张濛(生卒不详),字君启,今罗田镇罗田村委张家村人,张锈次子。应隆庆庚午( 1570) 例贡,授北京光禄寺监事,改任布政司经历。
  张万中进士、刑部郎中张万中( 1403-1478),名勉,字万中,以字行,号淡斋,今罗田镇罗田村委张家村人, 张敬幼子。年十八以春秋中明永乐庚子( 1420) 南畿乡试第二名。登宣德二年(1427 )马愉榜第 15名进士,历官行人司行人、南京刑部、福建清吏司员外郎,以礼致仕进阶刑部郎中。景泰二年(1451)颁旨旌表,族人镌刻为碑,以念张万中,现存张家村“三芬堂”内。
  张万选监察御史张万选(生卒不详),名魁,字万选,以字行,号愚庵,今罗田镇罗田村委张家村人,张敬次子。张魁从小聪明,十二岁即能熟记诗文,写岀好文章。因其父张敬当时在潮州任教授, 张魁借宦籍参加广东乡试,以春秋中永乐九年辛卯(1411 )广东乡试第八名。明宣德丙午年( 1426),由地方官员举荐任汉川教谕后,转任嘉兴教谕,迁绩溪知县。任内为民众申冤昭雪, 治县有政绩,离任后,人民为他立“德政碑” 以示纪念。后升贵州道监察御史。因在任所清政律己,秉公执法,致使辖地属僚普遍廉洁, 民间少有错讼。“鸣冤者微”、“为官者敬”、“欲贿者慑”。卒于官。
  张文范忻城知县张文范(生卒不详),名郁,号思斋,今金江乡城上村人。秉性淳朴,友于兄弟,于所居之傍建一楼宇,每日与弟文节、文篆游息其中。同邑金文靖(即金幼孜)名其楼曰:友顺,并撰文记之。永乐间,由郡廩生人成均(国子监),遇官府开书局,以工书入选编印工作,书成.授训导,升福建建阳县知县,改广西忻城县知县”张仲琛知县张仲琛(生卒不详),大湖人,岁贡入仕, 任知县。
  张汝瑚赣州营把总张汝瑚( 1573s 1632),字孔清,号禹台, 枫下(今马埠镇朱家村)人。文武通才,明万历年间(1573-1619),任于都把总,迁赣州营把总。
  张问士寿州州牧张问士( 1589^1642),字达可,晚年号四一居士,今金江乡城上村人。通书经,由邑廩生应明天启壬戍(1622)恩选贡士,入南雍课艺。丁丑(1637 )以贤良方正应征辟,授广西北流县令,抵任后,即行改革,剔除弊端,罢免刁钻奸滑之徒,修建毁坏的城墙,操练军队, 充实装备,储存粮食。有倭寇侵扰,他身先士卒,受伤了也不退缩,仍勇往直前,直到捉拿寇首才罢休。经御史举荐,迁寿州守务。任内政绩突出,擢南直隶凤阳府寿州州牧。著有《存耕堂稿》行世。其父张廷镒,以问士官,赠文林郎。
  张纳诲宜章县知县张纳诲(生卒不详),字卿中,号鹤石,今罗田镇罗田村委张家村人。以书经中嘉靖庚子 (1540 )乡试第二十六名举人,授湖广彬州宜章县知县。
  张奋扬辽宁府教授张奋扬( 1487s 1561),字师望,号双溪, 今罗田镇罗田村委张家村人。以书经举嘉靖癸卯( 1543 )岁贡,任龙溪府宝应县训导,升候官县教谕,再迁辽宁府教授,殁于官任。
  张奋庸赠翰林院检讨张奋庸(1469s?),字师禹,号虚庵,今罗田镇罗田村委张家村人。九岁跟随伯父张敦在广西任所生活。一日,突闻父丧,数日不食, 急驰而归。回到家乡,刚葬父,又听到张敦因诬犯事的消息,又赶回广西,自请就狱,为伯父辩白其事,是时年仅十三岁。不久,补为郡庠弟子员。因厌科举学,乐隐山林及卒。以子张绪贵,赠翰林院检讨、征仕郎。旧志有传。
  李武进士、提•刑按察司佥事李武( 1358s 1396),字文宪,今水边镇何君村人。明洪武二十五年壬申(1392),由邑庠考试贡生,对策廷试,进士及第,授广西提刑按察司佥事。
  李范进士李范(生卒不详),今巴邱镇城区人。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 )中任亨泰榜进士。仕途不详。
  李叙进士、推官李叙(生卒不详),今仁和镇人。中明永乐二十一年癸卯(1423 )乡试,登永乐二十二年甲辰(1424 )邢宽榜二甲第40名进士。任推官。
  李洪武昌教授李洪(生卒不详),今金江乡金滩村委李家村人。官湖广武昌教授。
  李谐司府教授李谐(生卒不详),字诚斋,罗田镇新江村委仙石村人。明永乐乙酉(1405 )科恩贡,敕授登仕郎,授陕西都司府教授。
  李子纶同知李子纶(生卒不详),今戈坪乡芳州村人。 岁贡,任同知。
  李子恢进士李子恢(生卒不详),今巴邱镇城区人。明永乐十六年(1418 )中李骐榜二甲第69名进士。 仕途不详。
  李文宪佥事李文宪(生卒不详),今水边镇何君村人。 仕明,以选举任至佥事。
  李文俊谅江州同知李文俊(1352s 1430),字子伦,今戈坪乡芳洲村人。永乐五年(1407 )特授广东肇庆府德庆州同知,为官一十四载,后丁母忧,服阕起复,补授交趾谅江州同知,宣德元年(1426 ) 赴京朝贺,逢皇帝封典,以承德郎进阶奉训大夫。
  李廷标广州府通判李廷标(1575-1640),字素君,今戈坪乡芳洲村人。由选贡授广州府通判,逢覃恩得与封典,敕授奉直大夫。明昌泰元年(1620 ),建五眼桥于今戈坪附近的盘龙江上,为县内现存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有纪年的古桥。
  李廷相山海关行军都司李廷相(1544-1603 ),又名德威,字调鼎, 号冲冥,今戈坪乡芳洲村人。自幼笃学,才擅文武,岁试首拔一邑,然屡困棘闱,乃弃文就武,更名德威,赴试武闱,遂占旗鼓之先,中明万历癸酉(1573 )江西乡试武科举人,授山海关参谋,不久升行军都司。
  李敏学普定知县李敏学(生卒不详),今金江乡金滩村委桥滩村人。以选举,官贵州普定知县。
  李德威行军都司李德威(生卒不详),今戈坪乡芳州人。由郡庠生,中明万历葵卯(1603)科武举人,任阴山海关参谋。善持大刀,智勇绝伦,授行军都司。
  杜仕恒进士、国子监祭酒杜仕恒(生卒不详),今巴邱镇桐梓树下村人。洪武间进士,官至南京翰林院国子监祭酒, 葬本镇汪溪桥。
  杜志尹知县杜志尹(生卒不详),今马埠镇上盖村委新田村人。仕明,以人材科,任知县。杨镐进士、峡江知县杨镐(生卒不详),宁京甫,河南商邱县人。 明万历九年(1581 ),以进士知峡江县事。杨镐上任之初,下车即访问民士之疾苦,了解到其中一个原因是劳役和税赋分摊不均,致使一些水旱频繁之地,若如数缴纳,则生活自然凄残。 于是,杨镐逐一同贫瘠的乡、坊、里长商确, 上报要求酌情减少缴纳数目,又按里之确数, 编派役工,互相调济,并将上述规定刻于碑。 由于驿站里人员往来如织,始议建象口桥,皆倾岀己囊;县城城门破损,亲自督修。由于杨镐贤能,政绩又佳,后调任南昌知县。
  肖正礼部郎中肖正( 1362^1426),字伯辰,今金江乡黑夫村委刀石村人。肖正年少聪颖,学习刻苦. 尤善词章。长大后也不以此傲视旁人,出身名门,名著乡里,一生正直端稳,素性宽和。历官奉训大夫,礼部祭司郎中、奉政大夫。洪武乡荐京师,即以贤良应征,旋即授以八品官位, 并赐冠带。始事工部,一年后选入虞部任主事, 未几,调贵州安庄卫知事,再升经历,直隶泰州,又知深州,直至南京礼部司祭司郎中,授奉政大夫。事工部期间,肖正领命前往洽江, 时江中风大波汹,往来船只多有倾覆。朝廷命修一坝。肖正领命率民工千人,昼夜奋战,并采取每人每天筑3尺长就算完成任务的办法, 调动了民工的积极性,“于是人人争先效力”, 事既易集,役又不劳,且更追(意避)于罚赏, 调贵州安庄卫戍边防后,勤于训练,厉整军容, 还请人教士卒纺织,种菜,以补军需之不足。 有白水城堡,内多邪毒,守防者十之七八易染疫疾,很难医治。肖正建议:白水城驻卒千人, 都有父母妻儿,若不迁址,会造成更多家庭不幸,况且他们是奉朝廷旨意来守卫这块土地的, 怎能忍心坐视不管呢。于是上疏朝廷,改筑其堡,人民甚称其德。有深州之地周围地面低洼, 每逢雨季,四周便渍水成患,城墙受到浸蚀, 民舍毁坏无数,病源产生。肖正率领属官查察, 决定弃原址而择新地重新造城池。便上书督府转朝廷,经允许,于是招集工匠,收集建材, 办事厅、学馆、祀坛以及市井街巷,无不设计周全,井井有条,建成搬迁,得免于患。附近有叫景明村的地方,经常有蝗虫危害,他就组织人民集中扑灭,使庄稼损失得以减少。离深州十多里有村庄叫东圈头,至李村之间,因暴雨成灾,常使农田、道路冲毁。肖正在农闲时间,召集两村中耆老商讨,并修筑土堤以蓄其锋。当地人民赖以安定,深感其恩,以至仕满还京时,人民拥相挽留,因为相送的人多,堵住了去路,只得趁夜取便道而去。肖正和金幼孜同朝为官,交谊颇深,肖正逝世后,金幼孜为其志铭。其父肖希亮,以子正贵,赠郎中。
  肖汉同知肖汉(生卒不详),上埠(今属罗田镇店前村委石源村,原村早废,1981年罗田公社在此基创办敬老院)人。中明天顺六年壬午(1462 ) 乡试,任同知。
  肖奇进士、吏部侍郎肖奇(生卒不详),字懋元,号荐延,又号迪哲,象口(今仁和镇仁和村委肖家村)人。 明永乐十三年乙未(1415 )陈循榜二甲第83 名进士。始官吏部侍郎,后因谏言而得罪于朝廷其他官员,贬京官为外官,降职为四川保宁府知府。有《诗序》、《谏本》等文献遗后。
  肖显光禄署正肖显(生卒不详),高溪(今巴邱镇泗汾村委梁家村)人。中明景泰四年癸酉(1453 )乡试,官光禄署正。
  肖谅后卫经历肖谅(生卒不详),楼市(今巴邱镇北门村委肖家村)人。官后卫经历。其父肖成乐, 以子谅官,封经历。肖大鼎合江知县肖大鼎(生卒不详),今金江乡白港村委刀石村人。岁贡,任知县。
  肖子鹏嘉兴府教授肖子鹏(生卒不详),字宜仲,楼市(今巴邱镇肖家村)人。肖子鹏居家以孝友称,少厌举子业,后闻崇仁县吴康斋倡明道学,前往求师,吴殁,又从岭南陈白沙先生,白沙奇之, 赠诗子鹏:“玉峡肖郎海上来,海边云气拥楼台。 峡中亦有楼台拥,始信肖郎海上回。”宪宗即位, 诏求遗逸。官府推荐肖子鹏应诏,铃部欲授以官,肖子鹏肯辞。后除嘉兴府教授,方才受职。 生平长于词赋,不事绘饰,尝演《地自然图》, 著《太极图说》、《云邱集》。
  肖道宏柳州府通判肖道宏(生卒不详),方溪人。任柳州府通判。
  邹凤进士、惠州教授邹凤(生卒不详),桂林族谱中称边凤,大原(今罗田镇店前村委上邹村)人。永乐十五年丁酉(1417 )举人,永乐十六年戊戌(1418 ) 李骐榜二甲第13名进士。历郛、惠二州教授。 其父边原为桂林村边益金次子,是儒士,在大原教馆,后赘居大原邹氏,生韶、凤、祥三子, 从姓邹。邹凤登进士第后,上疏求复祖姓,上问曰:受抚几何年矣。对曰:臣父赘于邹。上曰:受恩外即家也。于是复姓之事遂寝。
  邹巩两淮盐运使邹巩(生卒不详),今水边镇下痕村人。 官至两淮盐运使。
  邹迪教授刍卩迪(生卒不详),大原(今罗田镇店前村委上邹村)人。明建文元年(1399)己卯,与同邑金幼孜同举乡试。任教授。
  邹幼亨国子监博士邹幼亨(1352-1415),讳通,号天衢,今水边镇下痕村人。举明经科,授临江府学司训, 改授福州府学教授,后升国子监博士。
  邹仲宏威远知县邹仲宏(生卒不详),今水边镇下痕村人。 官威远知县。
  陈元知县陈元(生卒不详),今仁和金滩人。中明正德八年癸酉(1513)乡试,任知县。
  陈阳进士、广东提刑按察司兵备副使陈阳(1455-1517),字健夫,号直菴,今罗田镇沙坊村委板坑村人,陈孟浩孙。从小聪颖,刚满十岁,就不满足村里的私塾先生,瞒着父母外出拜同乡孔廷怡为师。其父知道后, 不仅没有责怪他,而且称赞他有志气。陈阳肆力于理学,专攻古文,学艺在当地很有名气。 成化癸卯(1483 )举乡荐,宏治六年(1493 ) 中毛澄榜进士。初选翰林庶吉士,太学博士, 乙卯(1495 )改刑部主事。北京南郊的监狱中有罪犯家属持千金求减刑,陈阳不纳,晓之以理。宏治庚申( 1500),皇帝勅令去四川办案, 但此时其母逝世,陈阳只得谢勅归家,为母守丧三年。母丧毕,又遇父丧。1506年,又起用为主事,越八月进刑部郎中。丁卯(1507)苏州、 常州有讼案,久不能断。刑部命陈阳前往按察。 陈阳缜密侦探,发现宦官刘瑾插手干扰此案。刘瑾闻此,派人暗贿陈阳,不从,被诬告下狱,将陈阳押到朝门杖打数十,贬谪云南昆明州任同知。刘瑾被诛后,陈阳升广东佥事,迁副使,期间,抚慰南蛮,平息多次反叛。后因劾巡按御使朱志荣贪赃之事不成,贬山东运同,卒。其父陈就纪,号坦翁,弱冠以经学为人师,以陈阳贵, 封刑部主事。
  陈京东安知县陈京(生卒不详),原名和京,今罗田镇沙坊村委栃坑村人。仕明,任湖广永州东安知县。
  陈忠陆州知府陈忠(生卒不详),字进思,今巴邱镇小木村人。明宣德元年丙午(1426)举人,官峨眉县知县,升陆州知府。
  陈英进士、按察司副使陈英(生卒不详),今巴邱镇城区人。明天顺八年甲申(1464)彭教榜进士。官按察司副使。
  陈俊知府陈俊(生卒不详),今仁和镇官田村委沙陂村人。中明正统九年甲子( 1444)乡举,官至知府。
  陈信知县陈信(生卒不详),今仁和镇人。中明成化十九年癸卯(1483 )乡试,任教谕,升知县。
  陈泰贵州道监察御史陈泰(生卒不详),字宪文,今巴邱镇小木村人。明宣德二年丁未(1427)授文林郎,官都察院贵州道监察御史。解缙为其铭文,金幼孜作墓表。
  陈梅大理府知府陈梅(生卒不详),字应元,今罗田镇沙坊村委案中村人。由例监入仕,官云南大理府知府。
  陈渊刑部郎中陈渊(生卒不详),字希颜,号复斋,今水边镇颖溪村委珈田村人。邑庠生,明洪武癸酉 (1393 )乡荐入仕,初为大理寺丞,不久,为靳州知州,复改济宁州、无为州、泾州,后升刑部郎中。在调任薪州时,金幼孜为其作序云: 宽厚慈良,弗峻弗激,宅心以公正,而不局于偏迫,治扬以平恕,而不流于苛挠(见《金文靖文集》)。
  陈德汉川知县陈德(生卒不详),仁和镇金滩人。岁贡, 任汉川县知县。
  陈与经顺天治中陈与经(生卒不详),字元,今罗田镇沙坊村委楼下村人,陈名伯玄孙。举明永乐间(1403 5 1424 )人材科举人,授兖州通判,后升顺天冶中(明清仅应天、顺天两府设治中,与司马同为郡府佐官)。有匾云:“戎政木夫”。其父陈瑁,以子与经官,封知县。
  陈世瞻长史陈世瞻(生卒不详),今罗田镇沙坊村委人。 明嘉靖年间( 1522^1566),选贡,任长史。
  陈兴旺衮州通判陈兴旺(生卒不详),今罗田镇沙坊村人。 官衮州通判。
  陈在衡临武县令陈在衡(生卒不详),名銮,今水边镇瑜田村人,陈季藻九世孙。明成化乙酉(1465)举人,任湖广衡州府临武县令。以疾殁于官。娶痕溪(今水边镇下痕村)邹氏。
  陈如璋太医院史陈如璋(生卒不详),名显,今水边镇刑田村人,陈用真幼子,明永乐壬辰十年(1412), 以医游京师,授太医院史。自配孔氏。
  陈齐嵩汀州府同知陈齐嵩(生卒不详),名宗,今水边镇颖溪村委瑜田村人。明天顺己卯(1459 )乡荐,列为第一,擢为福建汀州府同知。任内雅尚廉洁, 兴学勤民,民深爱之。
  陈克已靖州知州陈克已(生卒不详),字见心,今罗田镇沙坊村委案中村人。初任北直隶河间府司税使, 改任云南临安府,升靖州知州。
  陈宏斌永康县令陈宏斌(生卒不详),名文武,今水边镇颖溪村委珂田村人,陈良辅叔祖。二举贤良,仕明,任浙江金华府永康县令。
  陈希周进士、礼部侍郎陈希周(生卒不详),名溪,今水边镇颖溪村委珈田村人,陈渊弟。赐进士及第,官至礼部侍郎。性至孝母,母病告天愿以身代,母亡,庐墓三年,并作《思新歌》。后以目痛殁,葬本里。
  陈良辅曹州州判陈良辅(生卒不详),号荷滨,今水边镇颖溪村委瑜田村人。习书经,明嘉靖辛卯(1531 ) 选贡,官山东兖州府曹州州判,历任三载,致仕。娶水边镇三州黄氏,卒葬本里。
  陈典庸进士、御史陈典庸(生卒不详),今水边镇郭正村委漳口村人。明正统六年(1441 )辛酉乡试,七年壬戍(1442)中刘俨榜进士。官御史。
  陈孟信谕德陈孟信(生卒不详),今罗田镇沙坊村委栃坑村人。以明经科入仕,始官庐州训导,迁谕德。
  陈孟浩进士、滁州知州陈孟浩(生卒不详),今罗田镇沙坊村委栃坑村人。中明永乐十五年丁酉(1417)乡试, 登明永乐十六年戊戌(1418 )李骐榜进士。始擢长沙儒学教授,改苏州府学学正,又升苏州府教授,再迁直隶滁州知州至致仕。著《淡庵归乐集》。宣德九年(1434 )正月,致仕后的陈孟浩走访本邑车溪村邓子旭家中,作《世德堂记》(该文现存邓氏家谱)。
  陈所建台州通判陈所建(生卒不详),在城(今巴邱镇城区) 人。明万历年间(15737619)选贡,任台州通判。
  陈绍夔进士、福建御史陈绍夔(生卒不详),字日衍,今巴邱镇小木村人,陈泰次子。明永乐十五年(1417) T 酉举人,次年中进士,初授浙江昆山知县,升贵州御史,丁父忧,起复福建御史。
  周谟进士、副使周谟(生卒不详),今巴邱镇城区人。中明景泰四年(1453 )乡试,登明天顺元年(1457 ) 进士。官副使。载隆庆《临江府志》。周道知州周道(生卒不详),桃窟人。中明正德五年庚午(1510)乡试,官知州。
  周大川通判周大川(生卒不详),桃窟人。中嘉靖二十八年己酉(1549)乡试,任通判。
  周汝弼太仆寺主簿周汝弼( 1395^1477),今罗田镇店前村委良溪村人。官太仆寺主簿。其曾祖父周云兴(名青,生元泰定间,殁洪武间),由吉水泥田冻溪徙良溪。
  周良会长沙府通判周良会( 1475s?),字际之,号梅山,今罗田镇店前村委良溪村人,周顺夫四子。明正德十一年丙子(1516)中举人,正德十二年即以乙榜进仕,授江南贵池县教谕,后迁庐江县知县。在任所主持《庐江县志》修纂,集众议所然,纳善举充志,使志书更加完备,士民悦服。后晋升为长沙通判,平定草寇,抚慰孤弱, 毁除当地鄙俗,民甚感而思其诚。仕满归里。 著有《繪堂草》、《琴署草》、《星沙集》。
  周顺夫赠承德郎周顺夫( 1443-1509),名从,汝弼子,罗田镇店前村委良溪村人。郡庠生,以子周良会贵,赠承德郎、通判。夫人高氏赠大安人。有子四人,其中次子周良仕寿七十九,为罗田镇安山村委安乐坪周氏始祖;幼子即为周良会。
  练僖起居注练僖(生卒不详),字伯尚,三洲(今水边镇北龙村委黄家村)人,练子宁父。自幼颖敏聪慧,谨持端凝,里中张德辉(进士)一见称奇,许以外甥女郭氏妻之。元末中乡贡,工诗, 隐居不仕。洪武间,诏为起居注。性爽宜,因言语冲撞朝廷官员,贬为广州府同知,再贬临汀、济宁、镇安等三府通判,以镇安府通判而终。
  练子宁榜眼、御史大夫练子宁(1350-1403),名安,字子宁,以字行,号松月居士,明宣德皇帝追谥忠贞,清代增谥忠肃,三洲(今水边镇北龙村委黄家村) 人,练僖子。主持新没、峡江分县的临江府知府钱琦在《忠烈议》中也云:“故左副都御史练公子宁,(未分县时)系临江府新没县人。今分立峡江县人,则公系峡江县善政乡三州人也。” 罗洪先《自靖祠记》也云:“峡分为县,公(子宁)今实峡人也。”子宁少聪慧,青年时英迈超群。洪武十八年(1385 )以贡士廷试对策,力言强国富民之道,他说:“古之用人,要尽量发挥其所长,且用而不疑”。又说:“天之生人, 其才德有限,陛下怎能以其小错误小缺点而忍心贬谪或泛杀无穷呢,天下人自知不完备,以此再不敢靠近皇上,何以为主?反之您何以为治? ”太祖朱元璋认为此论极善,擢为丁显榜一甲第二名,即榜眼,初授翰林院修撰。因其母艰,子宁力行古礼,以义尽孝,服满复官, 除翰林,升副都御史、工部侍郎。建文初,与方孝孺等同时得到重用,改任吏部左侍郎。建文帝脆弱性软,所选用之臣同样要求以柔顺怜弱为条件。子宁则主张以贤能选臣,纵有性燥也不碍事,并多次规劝惠帝朱允坟,但无果。 明建文三年辛己(1401 ),改都察院为御史府, 练子宁改任御史大夫。朱棣以“清君侧”为名, 反对削藩,在北京起兵,惠帝派李景隆征讨。 李率军北上,直逼北京,但后来却屡战屡败, 大长朱棣威风。当时,朝廷多数人认为李有背朝廷之嫌,因此李被召还回南京。练子宁上疏陈其数条罪证,请旨诛之,以镇旁人。惠帝不听,子宁激昂悲愤,叩首跪地大声呼叫:“坏陛下事者,此贼也。臣今按法典,却不能为朝廷除去奸贼,舍身谏言而成死罪。请陛下赦景隆, 不必赦臣。”因大声哭泣以求死,惠帝因此而罢朝不议。宗人府经历宋征、御史叶希等皆上疏辩理,言李景隆身为大将军,却心怀二心,不尽心维护皇朝礼制,不但乱了纲纪,而且丧失战机,导至兵死将殁的后果,宜诛李景隆。惠帝还是没有采纳。至燕军到达淮河准备渡江时, 有大臣上书议论国事,斥责当朝权贵之错,筑成燕军以举兵之借口,书下发朝臣廷议,权贵盛气凌人,怒骂上书大臣。子宁说:“国事危急, 应容许言事者,以浊清白,采取正确的政策, 应付危险情形。”权贵们愤慨而退。朱棣做了皇帝后,曾多次召子宁入朝,始终不从。最后将练子宁绑缚到殿前,子宁破口大骂。又割耳塞入其口中,子宁还是不屈,最后以肢体分裂的酷刑治其罪,并诛其族151人,凡姻亲旁戚371 人则全部充边戍关。子宁从子练大亨,官嘉定知县,得知子宁死讯,携其妻沉入嘉定内河(刘家河)。练子宁善文章,工诗赋,方孝孺称其博学多才善文。对诛子宁九族,后朱棣也有悔意, 噌有:“使子宁尚在,固当用之”之语。明宣德皇帝朱瞻基(1426-1435在位)特勅诏其女练琼琼:“靖难怀忠,全臣子之职分,赏功罚罪, 示人在之安威。兹朕嗣登宸极,忝为天吏,统御万方,敢不以生物之心为心?慈当追谥:’忠贞’,以彰报贲,示尔练子宁,为国良臣,损身抗节,罪及全家,患连九族。遗女练琼琼,朕今怜尔父忠,尔宗祀绝,赦尔大罪,今尔还乡, 赐尔招婿,封之以官,授尔以勅,报尔父忠, 慰尔父灵,尔其钦哉!当该官吏,毋许剥疟, 军不许役,匠不许班,业不许霸,敢违宣命, 即以本犯本罪罪之。钦此,故勅”。至弘治期间 (1488-1505),临江府同知王佑,搜其遗文, 刊刻《金川玉屑集》六卷传世。明嘉靖初,临江知府钱琦在今巴邱镇的凤凰山巅首建练公祠,时名曰自靖祠,以祀练子宁并撰《忠烈议》。 嘉靖三十六年(1557 )临江府通判署峡江知县的何坚,赴祠祭祀时,刚巧碰到下雨天,山路峭矗,登山十分困难,始议迁祠。嘉靖三十七年(1558 )知县濮桂,卜凤凰山腹平衍处新建练公祠,后扩建为五楹,匾曰:“求仁书院”。 山顶原遗址上建亭,曰:“练公亭”。万历丙申(1956),县令黄得贵迎请练子宁八世孙,隐居福建长乐县的练绮归峡,为诸生,奉练子宁祀。
  练绮之子练士迁仍继续奉俎豆。清丙戌丁亥间 (1646-1647),峡城兵马络绎,士迁徙居三州村。祠渐倾圮。后又改建在县署的右侧。雍正十一年(1733 )邑人更修而葺之。道光二十年(1840)毁于火。道光二十九年,知县蔡廷兰复倡修,每年的春秋,官府为之致祭,其祭品, 仪式与名宦、乡贤祠相同。到了民国,祀典废。 民国五年(1916)秋,其祠失慎被火毁。其裔贷资修复,前面为店房,出租给商家,后面为祠宇。民国十三年(1924)又毁于兵。后邑人胡豫泰倡议在其址建药店,闻其裔已将其址向该院岀卖。今在峡江之裔,已无存者。
  罗伟安庆府教授罗伟(生卒不详),今福民乡田心村委罗家村人。明永乐丁酉(1417),以诗举乡试,初授刑部司狱,调大理寺司狱,岀为瑞金县儒学训导,擢安庆府儒学教授。
  罗兆明考功经历司经历罗兆明(1551-1613 ),又名廷鉴,今福民乡方家村委炉前村人。考功经历司经历。万历癸丑(1613)冬因兴国县丁口册未清,罗兆明奉令捉拿兴国县令,殁于办差途中,即葬该县城外肖公岭。
  罗孟载知县罗孟载(生卒不详),今水边镇何君村委村人。仕明,以选举,官知县。
  罗复墉大社令罗复墉(13521426),字西池,今福民乡田心村委罗家村人。承事郎、鄂州府知府。蕴恩奏补农政干,升大社令。永乐辛丑(1421 ) 率族人建祠于本宅之中,因祖名居仁,遂以“居仁”额其堂。其幼子罗汉纲(名秉衡,号经轩), 为明宣德丙午年(1426)岁贡,建科贡坊于住宅之西,试进士、本乡羊坪人雷盖作《科贡访记》,现坊、记均存。
  范孔昭施州卫镇抚范孔昭(1542-1615),名亮,号宵云,今水边镇分界村人,初授浙江秀水县丞,升施州卫镇抚。
  范荣甫评事范荣甫(生卒不详),今水边镇分界村人。 以岁贡入仕,任评事。
  范徳冠陈州卫经历范德冠(1463^1528),名超,今水边镇分界村人,官河南陈州卫经历。
  范德震乌程知县范德震(1439-1496),名阳,今水边镇分界村人。明弘治戊申(1488 )科选贡,官浙江湖州府乌程知县。
  范潮沂韶州府知府范潮沂( 1458-1528 ),名文,今水边镇分界村人。由选贡考试入仕,授广东韶州府知府。
  郑耀举人,峡江知县郑耀(生卒不详),号拙我,福建闽县人。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以举人知峡县事。郑耀性格开朗,为人平和,尤关爱县籍前宦之嗣, 更在乎培养乡里诸生。郑耀曾为县教谕多年, 于明万历庚子升峡江令。上任始,即访学馆师生,带头捐俸为书院置买良田,以资诸生之缺, 这一举措,还拯救了一批频临倒闭的学馆。不但如此,还在城北观澜书院内增建云龙阁,并亲自置买田地数亩以资之用,又经常亲临省察。 县籍先朝忠烈练子宁的后代子孙,因练公被杀而鸟兽散,此时有后代复回故乡,郑耀便厚恤之,并重新修葺练公忠烈祠,每春秋祭祀日, 都亲历参拜。郑耀在峡任只一年多时间,却满负荷地做了很多事情,颇受峡江人民的爱戴, 因而为其建“去思碑”以纪念。
  郑文智南海知县郑文智(1339-1412),字盛哲,今水边镇郭正村委漳口郑家村人。以人材,官广东南海知县。
  郑应奎云南布政司经历郑应奎(1547s?),字绍武,今水边镇郭正村委漳口郑家村人,由篆吏补国子监,后调云南布政司经历。
  郑国士举人、峡江知县郑国士(生卒不详),广东澄海人。明万历八年(1580)六月,以举人知峡江县事。峡江地小、赋重、民贫,若处理不慎或偶有追讨推缴,则有人趁机滋扰生事。郑国士深知办理困难,于是决定将征收任务减为十分之九,并将此决定通告全县,使之家喻户晓,同时要求办事人只参与监收、填报簿册,不得克扣和互相狼狈为奸共同隐瞒。时值朝廷清丈民田,郑国士说:峡江自从新冷分出立县之后,田地分得少而税赋承担得多,由此而积困于县。于是上报实情于朝廷,得以酌情裁减,士民思之而建 “去思碑”。
  金敬知县金敬(生卒不详),字原兰,今巴邱镇荷林坑村人。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以乡举赴京面试,皇上试其才,甚悦,授知县。
  金韶监察御史金韶(1369-1421 ),字凤仪,今巴邱镇荷林坑村人。为童子时,诵习《论语》、《大学》 诸书,能随口应联作诗。甲戌为邑庠生。明永乐乙酉(1405 )以书经中江西乡试第二名,丙戌(1406)会试中副榜,授宿州灵壁县教谕。 居十月,夏去职服阕,吏部试其才,擢河南道监察御史。清廉有为,不畏权贵,政声蜚然。 后因遭谗,谪居北京平谷,皇帝修撰内典,特诏风仪进京任校编。永乐十九年卒于海印寺。 金幼孜、杨荣、胡俨、杨士奇等作墓志、挽诗亲悼。
  金W兴国州同知金铺(1341S?),字原凯,今巴邱镇荷林坑村人。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以乡举入京试,以《甘雨赋》中上意,授兴国州同知。
  金幼孜进士、文渊阁学士、太子少保金幼孜( 1367^1431),名善,字幼孜,以字行,号退庵,今罗田镇新江村委培山(又名徘山,下同)村人,为厚聚金氏三十三世裔孙。 曾祖德明,祖仲卿,以儒传家。父字守正,号雪崖,洪武初辟为临江府郡学训导。幼孜从小秀拔不群,励志于学,拜进士聂铉为师,学授 《春秋》,与同乡练子宁俱负盛名,业成,为邑庠生,以春秋中洪武己卯(1399)乡试第九名, 会试第十三名,中建文二年庚辰(1400 )胡靖榜二甲第六名进士,初授户科给事中。明成祖即位后,以文学荐入翰林,改检讨,与解缙、胡广、黄淮、胡俨、杨士奇、杨荣同值内阁,参掌机密。不久,升为侍讲,阶承直郎。次年, 蒙赐象笏,樸头公服,赐金衣,宠任甚专。
  仁宗皇帝为太子时,侍臣进讲经史,幼孜独说《春秋》,遂承命(作春秋要旨》。丁未(1407 ) 升右春坊右谕德仍兼侍讲偕奉训大夫。已丑 ( 1409)扈驾北京,成祖命其记录所过山川、 风土人情,幼孜才思敏捷往往立鞍而就。庚寅 (1410)随成祖从征北虏,冬还南京。辛卯 (1411)诏重修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实录, 幼孜为纂修。壬辰(1412 )受皇命主监督考天下贡士,受好评。蒙赐诏命,赠其父如公职,封其母罗氏为太宜人,赠其妻孔氏为宜人。癸已(1413)复扈从皇帝到北京,甲午(1414) 从征西虏,既还,上命公与杨荣、胡俨纂修《五经四书》及《性理大全》。书成。丙申(1416) 升翰林学士,仍兼谕德偕奉政大夫。是冬还南京。明年(1417)复扈驾到北京,戊戌(1418)实录成,皇帝于礼部宴酒庆功,有金织纱衣、金币之赐。庚子(1420)升文渊阁大学士仍兼翰林学士。壬寅(1422)扈从北征,军行乏食,侦知贼营尚远,幼孜密疏军中痢病,遂班师。癸卯随驾巡边,获胡王也先,特蒙厚赐。辛丑(1421) 迁都北京,甲辰(1424 )复从北征,敌遁、师还,驻榆木川,阴历七月十七日,成祖病危, 命幼孜、杨荣与太监马云承顾命传位皇太子, 十八日辛卯成祖宾天。杨荣驰京讣告,幼孜与太监马云沐浴含敛,收集军中锡器,铸棺防腐。 为稳定军心,密不发丧,每日晋见、进食如常仪,一切诏令,班师路线,幼孜总管。至八月初七日己酉到达鹏鹑,沿途二十天,幼孜代行皇帝权令,号令三军,统帅百万大军入京,不出变故。因杨荣驰京报丧路途七日,故传幼孜 “七日为君”。皇太孙奉皇太子命至,自北京哭迎军中,始发丧,六军号痛,声徹天地。初九入居庸关,文武百官哀服,军民偕老僧道人等素服哭迎。
  仁宗正位东宫,拜孜为资善大夫、太子少保、武英殿大学士,礼遇益厚。凡法司论决重刑,必命幼孜、杨荣、杨士奇三学士审录,平反不少冤案,皇上亲赐免责银图,书其文曰:“绳愆纠谬”,以为政务,或有阙失,许用此密疏以闻。洪熙元年(1425 ),兼礼部尚书,三俸俱支,幼孜力辞,仁宗不准。赐诰命赠公之祖、 父偕太子少保兼武英殿大学士,祖妣为夫人, 加封母太夫人,赠故妻刘氏、继室屠氏皆夫人, 幼孜仍掌内制。洪熙元年(1425 )春,幼孜以母老,首奏归省,仁宗可之,命给羁以往,赐贲甚厚。
  宣宗嗣位,奉诏起复,命幼孜为总裁官, 纂修两朝实录。己酉(1429)命持节往宁夏,册封安化、真宁二王妃,所到之地,抚慰边少民族, 不给地方添负担,受到皇帝嘉奖。庚戌(1430) 《两朝实录》成,赐白金鞍马、文绮金织袭衣,赐宴于中府。辛亥(1431 )秋疾发,上命御医诊视,赐药物,至冬,疾加剧,杨荣、杨士奇往侯问,幼孜说:“死无足惜,但愧上无以报朝廷,下无以报生民”。或有亲朋请求照顾,幼孜说:此君子所不耻也。卒之日,实宣德辛亥(1431) 十二月丁未。
  宣宗大为嗟悼,赠“荣禄大夫柱国少保谥文靖”,命有司制棺,遣工部制丧,礼部尚书胡濃等文武百官谕祭七七四十九天,给舟车,遣行人毛俊归其丧,为造葬坟莹,葬暮膳山盆形, 立神道碑于墓前,大学士杨荣撰文,荣禄大夫少师兼吏部尚书重庆蹇义书,资善大夫礼部尚书毗陵胡淳篆字,山下建有亭堂,内御赐谕葬莹联堂匾堂联,宣宗皇帝親题:享六侍四载遐龄得名得禄,居三十二年秘阁惟慎惟清。堂联: 三朝宰相人间有,七日权君天下无。宣宗皇帝当夜亲题挽诗:“翰林历览已多年,一旦仙游梦杳然;金殿无人重侍讲,玉堂何日再征贤;乐兰寂寞含朝雾,宫树凄凉带晚烟;昨夜凤凰台上望,奎星不在紫徽边”。宣宗皇帝亲写祭文: “呜呼!卿以学行之懿,为国宰辅,曷不百年, 而遽长逝。自卿之逝,奄兹七七,念念不忘, 特遣官赐祭,灵其不昧,尚克享之。”大学士杨士奇诗赞幼孜“才华一代文章伯,事业三朝社稷臣”。民间传说九十九副棺木同时下葬,真墓不知所在。著有《金文靖公集》十卷,《北征前录》与《北征后录》三录,《北征诗》一卷,《春秋直旨》和《春秋要旨》各三卷,《五经四书性理大全》等书行世。幼孜原配孔氏无子。继娶刘氏,生子二昭伯、武伯。侧室胡氏生子一坚伯。命室屠氏生子二文伯、寿伯。临江府勅建宰相坊,新盜县城设立专祠,巴邱古镇建有宰相祠,后皆惜于兵火,俱焚。屠氏夫人于培山村对面的黄金江上建有通洪坑的三眼桥,巨石凿垒,拼齐接缝,经历500多年风雨,至今依然坚固如初。
  三朝当宰,七日为君,三受金衣,三俸加身,谦恭沉实,善始善终,亦文亦武,亦法亦学,功高天下,独步古今,集文、武、兵、法、 诗、词、赋、记于一身,乾隆皇帝将幼孜所书墨迹与王羲之等十位名家墨宝收录于《三希堂法贴》,一生挚爱观摩。金幼孜可谓千古名相。
  金幼孝赠太仆寺少卿金幼孝(生卒不详),名贤,今罗田镇新江村委培山村人,金守正四子,以子金辅伯贵, 赠太仆寺少卿。
  金仲卿赠大学士金仲卿(生卒不详),今罗田镇新江村委培山村丿、,为培山金氏三世。洪熙初年,以孙金幼孜贵,赠资善大夫、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娶良溪周氏赠太夫人。
  金守正赠大学士金守正(1333-1389 ),名固,号雪崖道人, 人称雪崖先生,今罗田镇新江村委培山村人, 金幼孜父;守正从小聪慧,其母周夫人对守正极其厚爱,在他四岁时,就口授五言诗,守正一会儿就能背诵;十岁时,与其他学童一起学作诗,他执笔立刻而成,十五岁时,更是致力于学,先是攻读《书》、《诗》、《春秋》,后专心钻研《易经》,与夏道存、刘云章等先生相互切磋,认真研讨。凡是天文地理、兵刑律历,无所不究,事事予以核实,弄清它的来龙去脉, 终于成为郡中名士。举明经科。洪武戊午(1378),征为临江府学司训,致力于郡学教育管理工作,为当地培养了大批人才,如清江县的熊昭(字仲彰),早岁入郡学,受业于金守正, 后任国子监丞,博学才优(见《樟树人物》)。 己巳( 1389),书考于吏部。当年五月六日,忽然生病,连日医治却不见效。守正知道这病恐怕难痊愈,对家人说:“我生平谨遵父母教诲, 得到好的归属,这是很幸运的。生死有命,何必以药治呢。”十三日,病情加重,次子金幼学在旁边侍候,守正要幼学取来历书,看后对幼学说:“我明天将要告别人世,你要与你兄恪守先业(儒业),奉养好你母亲,毋违手足之义, 这样我就可以安休了。”亲手写了四十个字,用诗惜别平日所交游者说:“吾年五十七,得死胜登仙,风月为我主,山林为我阡,超摇承大化, 叱咤弃尘缘,寄谢生平者,毋将苦虑悬。”当时,金幼孜在青原山跟随聂先生学习还没有赶回来。他又写四十字,勉励长子金幼孜说:“为士修家学,工商物不迁,此宜称孝子,可不愧诸贤,言议无多发.谦恭实所先,堂中有慈母, 致养在能全。”再写遗书,交待几件事给幼学, 并说:“我死之后,含殓殡葬要按我的话去做, 不要违背呀!”至十四日晨,坐起来取笔砚,书写神位,放在桌子上,说:“等幼孜回来了,就将它交给他”。到了申时,叫家人取来清水,沐浴后穿好时服(入殓时穿的衣服),端坐到二鼓时刻,安然而逝,享年五十七岁。翰林国史编修张美和撰墓铭。后因其子金幼孜贵,累赠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大学士胡广撰铭,杨士奇立传。守正娶张氏无子,后赠大夫人;再娶罗氏,生有幼孜、幼学、幼孚、 幼孝四子,封太夫人。守正与石门梁寅先生、 同邑张美和都交谊很好,所著有《湄湘稿》、《清江稿》各十卷,诗一集。《续修四库全书》收录有金幼孜亲自编撰的《雪崖先生诗集》五卷。
  金自曙峡江知县金自曙(生卒不详),字履索,安徽休宁人。 明天启二年(1622)以举人知峡江县事。金自曙治政宽和,不拘小节,吏员齐颂之,士民齐拥之。他常说,峡江县是个山穷田瘠小县,人民生活只赖土地而活,无其他行业,必须以休养生息为主,人民需要安定从业,不能有外来奸虏干扰,因此应加强安全治理。尤其要求手下吏员征收税赋时,决不能另外增加征收种类而加重人民负担。荒年歉收,开仓储以调剂。 人民感其恩德,在其丁忧离县时,都穿白衣和戴白帽结队以送之。
  金声希进士、吏部主事金声希(1587-1654),原名镇,字声希, 以字行,别字方澹,号补庵,今罗田镇新江村委培山村人。他攻读书经,年十九为邑庠生, 二十八岁时补廩生,二十九岁时中万历乙卯(1615 )乡试九十名,崇祯庚辰年(1640)廷试一百四十三名,奉诏考选侍用,任吏部主事。
  《碑录》载:崇祯十五年(1642)国子监题名特赐进士第146名。其岳父陈大伦,字以序, 号三山,治书经,为邑廩生,创建观澜书院, 首襄其事。
  金叔翰布政司理问金叔翰(1434-1523),名荣,号慎斋,今罗田镇新江村委培山村人,金幼孜曾孙。治诗经,成化年间( 1465-1487)因朝廷赠金幼孜后裔恩荫,特授浙江布政司正理问,从事刑狱问案之类的工作。正德二年(1507 )致仕归乡, 逝世时享年九十岁。
  金昭伯进士、兵部给事中金昭伯(生卒不详),名麒以,以字行,号南轩,今罗田镇新江村委培山村人,金幼孜长子。以书经中永乐庚子( 1420)乡试第八名, 宣德二年(1427 )殿试中马愉榜二甲第9名进士,官兵部给事中,享年八十四岁。娶吉水泥田兵部员外郎周岐凤之女,葬本里。
  金维任蒲台知县金维任(生卒不详),号毅斋,今罗田镇新江村委培山村人,金幼孜七世孙。顶补金幼孜恩荫,授任蒲台知县。归葬本里。
  金辅伯进士、工部侍郎金辅伯(生卒不详),名长鱼,号直斋,今罗田镇新江村委培山村人,金幼孝长子。以礼记中宣德四年( 1429)乡试第四名,宣德八年 (1433 )中曹鼎榜三甲32名进士。初任中书舍人,迁御史,官至太仆寺少卿,升工部侍郎。
  金祖栗广东道员金祖栗(生殁不详),今巴邱镇洲上村委老的村人。初升衡州府知府,再升广东道。金祖冠大定府教授金祖冠(生殁不详),今巴邱镇洲上村委老的村人,初任永新县训导,次升四川大定府教授。
  姚时登大兴县丞(正七品)姚时登(1502-1556),字阶,号星湖,今马埠镇上盖村人。明嘉靖壬午(1522)同兄升入盜庠,嘉靖乙酉( 1525)春,由例贡补国子监,嘉靖甲辰(1544)授广东肇庆府新兴县丞, 嘉靖辛亥(1551 ),奉礼部答付,升顺天府(为京都所在地,辖宛平、大兴两县,因是京兆县, 县官的品秩高于其他县。两县的县丞为正七品) 宛平县丞。壬子(1552)年,丁继母忧。乙卯 (1555 )起复,补大兴县丞。嘉靖丙辰(1556 ), 卒于京城双塔寺,同年10月柩归本里。其长子姚如京,又名期生,号小湖,明嘉靖七年(1528) 由例贡补国子生,任衢州、西安主簿。其弟姚时行(1513-1578 ),字陟,号湖邱。明嘉靖辛丑(1541 ),由邑庠以例贡入北监,至隆庆戊辰 (1568 )授浙江金华府东鹏县县丞。
  胡沛峡江知县胡沛(生卒不详),湖广罗田人。明万历十五年(1587 )以选贡知峡江县事。峡江为水陆交通要道,船夫、马役来往如梭,且疲于奔波, 十分辛苦。胡沛命制长短差号牌,凡远差经过, 均要从优安排吃住。指定专人守城门,不得收取入城小费,如有勒索者则重治。在赣江沿岸, 教民植柳以固堤岸,在乡村农舍,教民种桑以辅经济。建立稽察队在全县巡查,使得刁民不敢扰,弱民不受欺,吏员不使暴威,绅士捐银济贫。时旱灾严重,次年又遇春荒,胡沛捐俸以济,并从各坊、里之公田中抽资作为借贷, 帮助乡民春种。在县衙署门口及各乡、坊之交叉路口设立煮粥灶,使乡民活者无以数计。
  胡奎进士、云南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胡奎(1494-1555 ),字应文,号雪滩。大广(今仁和镇胡家村)人。年小即补弟子员, 闭户攻读经史。明正德丙子(1516)领乡荐第六。登正德十六年辛巳(1521 )杨维聪榜进士。 癸末(1523 )授浙江金华府推官。清白自勉, 尤其精于断案。有土豪妄图霸占贫民祖坟山地, 偷偷地埋石碑于山中,民众信以为真,都袒护他。贫民因丢失证据申告鸣冤,胡奎仔细勘查, 发现所埋石为伪造,众人突然醒悟,非常佩服他。丙戌( 1526)冬,提升为太仆寺少卿,任命书刚下,忽然传来其父去世的讣迅。刚服完父忧又丁母忧。服丧连年,朝廷都虚位以待。 甲午(1534)服除,还太仆寺。寻转光禄寺卿。 曾两次监理主持顺天府乡试,迁顺天府尹,纂修顺天诸府实录,治行第一。未几又迁升少宰(明常用作吏部侍郎的别称),又被授以调查严 •世蕃妇翁罪,蕃使人授意减轻其罪行,胡奎不从,蕃怪罪迁怒他,于是在嘉靖二十八年(1549 ) 调任云南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实际上是被贬而外调巡抚云南。虽然降其职,但仍不断上疏陈述己见,诉责邪恶,表明:“任用贤能人才是当今之首要”的观点。及抵滇,端正作风,安抚平民,打击横蛮,一时边臣称赞其为东南钥匙。 后以疾辞归。其妻为佩贝谢氏,敬长慈幼,封淑人。著有《易经俚解》、《奏议二十三道》藏于家中。其祖胡元节、父胡体恕,因胡奎贵, 赠府尹。
  胡撤进士、监察御史胡撤(1404-1490),字扬明,今巴邱镇柘塘胡家人。进士出身。官贵州监察御史。
  胡器进士、祭酒胡器(生卒不详),字士琏,又字季柄,号春斋,今砚溪灼岭村人。以拔贡升太学,明永乐二十二年( 1424)中邢宽榜进士。授云南普安通判。当时南疆降附不久,器以礼相待,士民渐渐驯服,后升泉州知府,每以惠政。看到被判死刑者,则郁郁不乐,别人问其原因,曰: 我为民之父母官,却不能化解民之怨恨,以德消除民之过错,以至走上犯罪之路,致民死, 实感内疚。时有粮库失火,加之风猛,众人无措,器带头扑火,众人感动,齐心灭火,火熄。 永乐丙戍( 1406),受旨内阁,参与编纂《永乐大典》,书成,诏以奖赏,授监察御史。返回郡任后,胡器捐俸禄并倡导民众以修复宋朝时建的一座石桥。再升贵州按察使,因政绩卓著, 擢祭酒兼摄通政司事,一直至仕满为止。著有 《朴庵集》。
  胡子正闽县知县胡子正(生卒不详),玉涧(今福民乡宋家村委胡家村)人。由桃源典史升闽县知县。
  胡子昭宝庆府教授胡子昭(1542-1616),名辉,号光宇,今砚溪镇砚溪村人。明万历癸卯(1603 )由恩贡岀身,甲辰( 1604)进京廷试。戊申(1608 ) 授赣州府儒学训导,壬子(1612)迁福建府安溪县教谕,乙卯(1615)升湖广宝庆府教授。
  胡广义知府胡广义( 1378sl430),又名忠,今砚溪镇砚溪村人。永乐十四年(1416)以征辟应选, 授知府,钦差苏州,公干后复命,不仕告归。
  胡可远麻城县知县胡可远(生卒不详),今砚溪镇勺岭村人。 明隆庆年间( 1567^1572)岁贡,初任训导, 升湖广黄州府麻城县知县。
  胡如说北京兵马司指挥胡如说(1515-1570),字与贤,号两山, 大广(今仁和镇胡家村)人,胡奎次子。明经不第,由胄监任河南正理问,加授北京兵马司指挥(正六品)。片言折狱,来神明之子。陷圄病瘴,给以药食祈。严寒暑雨,活命为多。庚午( 1570 )科供试事,春元契厚者数十人赠以手卷。翰林院编修孔挺极称其贤,而赠以文, 均刊于家集。以子懋桂任光禄寺署正,封为儒林郎。娶新喻礼部尚书傅文穆的孙女为妻。
  胡如皋绍兴府通判胡如皋(1514s?),字良臣,号碧川,大广(今仁和镇胡家村)人,胡奎长子。从小研习经史,奋志科甲,屡乡试未第。嘉靖戊午(1558 )以监历满,为拔贡,援判湖广兴国州事,浙江绍兴府通判。政绩突出,赞誉口碑相传。归政日,父老塞途,攀辕卧辙,不忍释之。 归政后,一心静养,从不去拜访官长。虽然地方官员多次想聘请他为乡宾,他都一一回绝, 一生喜蔬食,爱穿布衣。他说:“我一生清白, 不愧于子孙,就足够了!”万历丙戌(1586), 督弟姪重修族谱,以甫纯德,享天年家食三十年。曾为大广庙捐铸大钟一口。
  胡欢驱进士、侍讲学士胡欢驱(1320-1385 ),字奋思,今巴邱镇大坪村人。元至元五年己卯科(1339)进士。 官侍讲学士。
  胡承业知县胡承业(生卒不详),城南(今巴邱镇城区) 人。中成化十九年癸卯(1483)乡试,任知县。
  胡彦嘉双流县令胡彦嘉(生卒不详),字克美,今福民乡宋家村委胡家村人。彦嘉少时悉心攻读,学有所成,稍长,做人处事练达敏慧,内柔外刚,廉明洁静。明朝初年,受朝廷征召为仕,岀任双流县令。上任初始,即深入全县各地访贫问苦, 慰籍耆老弱寡,当大家反映最苦的就是苛征杂税及繁重的徭役后,他当即上疏督府,列举诸如人口数量及遭受旱灾水患祸害的影响,要求适当减免负担,获准,人民感戴有加。由于他在双流任期较长,做了很多有益人民的事情, 以致以母老乞休离任时,双流百姓夹道拥堵, 挥泪辞行。之后还建“仁亲”祠于城郊,以表纪念。峡江旧志有传。
  胡彦静应天府尹胡彦静(生卒不详),字克廉,今福民乡宋家村委胡家村人,胡彦嘉弟。彦静思维敏捷, 性格开朗,像貌魁梧,善词赋,通易经。明初, 以荐举授工部郎中。一日太祖召见,应对数语后,帝欣喜,命胡彦静监理宫殿修建,工程竣工后,升应天府尹。峡江旧志有传。
  胡能定侯官县县尹胡能定(1347-1376),字鼎,号小三郎, 今砚溪镇砚溪村人。明洪武三年(1370)以人才科应征,辟为福建侯官县县尹。洪武九年随转运使运粮北上,因舟覆而逝。
  贺逢舜进士、峡江知县贺逢舜(生卒不详),湖南益阳人。明万历十三年(1585 )以进士知峡江县事。贺逢舜来峡未逾月,便知峡地瘠赋重,相比他县更甚, 于是上凑请减,得允减千两,民得松宽。有官吏使奸计而冒领丁粮银米,经查实,严惩十余吏,其清政之举,峡人传颂了多年。
  饶杰推官饶杰(生卒不详),仁和镇人。中明嘉靖元年壬午(1522)乡试,任推官。
  唐震陕西道监察御史唐震(生卒不详),棠源(今马埠镇曾安村委塘家园村)人,《峡江县志(民国稿)》载为在城(今巴邱镇城区)人,唐安卿二十二世孙。 中明正统甲子( 1444)乡试,官迁陕西道监察御史。其父唐效夔,赠封御史。
  徐腾进士、主事徐腾(生卒不详),一曰徐儀,今巴邱镇城区人。以军籍入试。《碑录》载为:“武功中卫”。 明弘治十五年(1502 )康海榜二甲第33名进士。 官主事。
  徐子权进士、刑部主事徐子权(生卒不详),今福民乡田心村委老屋得村(原名箸山)人。明洪武十八年乙丑(1385 ) 丁显榜进士,官刑部主事。与练子宁同朝为官,关系亲密。听到练子宁的死讯后, 恸哭赋诗曰:“翘首谢京国,飞魂归故乡”。遂自缢而死。
  徐宗鲁进士、峡江知县徐宗鲁(生卒不详),字希曾,河北华亭人。 嘉靖九年(1530)六月至十二年十二月,由进士知峡江县事。县有虚粮,积至千石,徐宗鲁以清丈为已任,躬历险阻,寒暑三易,多报田亩始清,税赋减轻七千余石。嘉靖十一年大旱, 徐宗昌徒步巡访,祷雨斋宿野外,数日不离坛所,当昼跪于烈日中,泣泪脸夹,曰:宁殃及自己,无灾于百姓。父老为其泪下。时有蝗虫蔽野,徐躬自督捕于川间田野,凡十余日而灭, 灾情得以减缓。徐宗鲁气节以端,清慎勤敏, 政绩斐著。县人士立“去思碑”以纪念他。
  涂正进士、监察御史涂正(生卒不详),一作涂祯,字宾贤,因避讳英宗皇帝祁祯改“正”,今仁和镇涂家村人。 明弘治十二年己未(1499)伦文叙榜进士。吏部堂试第一,初为江阴知县。清正不阿,嫉恶如仇,具有正直吏员的优良作风,政绩斐然, 提升河南道监察御史。正德(1506-1521 )初, 巡视长芦地方盐税,宦官刘瑾遣其党羽,令涂正割送余盐银两,涂正不从,瑾衔之。事后还朝,遇刘瑾,未行长揖礼,且空手见瑾,瑾怒, 捏造旨意押送锦衣卫,连杖多次,将涂正永远充军到肃州,因伤重,死于狱中。又将其子涂朴补入行伍。瑾败,始得释归,复正官。谕祭涂正,士大夫以诗文悼之,结集为《哀忠录》, 罗念庵(洪先)为其撰《忠惠实纪》。其父涂宏济,因子正官,封知县。
  袁凤进士、佥事袁凤(生卒不详),今罗田镇老居村人。中明成化元年乙酉(1465 )乡试,后以军籍入试, 明成化十一年乙未(1475 )谢迁榜进士。官佥事。
  袁式延平府典吏袁式(1367s?),今金江乡人。明永乐十三年(1415)以儒士举,赴吏部考选,考试以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内容,以论汉代三杰(张良、肖何、韩信)为题,因考试优秀,授延平府典吏。
  袁冠顺天府教授袁冠(1413-1490),又名懋端,号闇父, 今罗田镇江口村委袁家村人。习礼经,天资敏慧,少通诗文,年十三补邑员,连续参加宣德己酉科(1429 )中副车,壬子科(1432 )复中副车,后来恩诏准领乡荐,也是屡赴南宫未捷。 到了正统壬戍(1442 ),钦简北直隶保定府清宛县司训。景泰丙子年(1456)广东乡试以礼经房缺,藩宪聘请校文,他推荐五人相继皆登弟。 是年,丁内艰,服阕起为顺天府教授。成化元年(1465 )诏征宏文博学,他被擢选。侍讲学士吕原、右春坊岳正、文渊阁赵昴及受业师、 大学士刘俨联名荐其为翰林院国子监祭酒,拜命之下,以父老恳辞不受,遂告解组荣命而归, 其旌堂曰:荣锦。
  -*- XLU 灵 y而白鹿洞书院掌教袁端( 1430-1505),字贞典,今罗田镇神林村委柿中村人。明景泰丙子(1456 )以易经中乡试,初官崇德县教谕,授苏州府训导,两典文衡,号称得士。弘治七年(1494)被筵请为白鹿洞书院掌教。受业者多有成就,有成法, 约诸生以严肃,所著有《诗记》十卷及《易经发明》。
  寂畿罗城县知县袁畿(1425-1465 ),字邦典,今罗田镇神林村委沛中村人。明景泰六年(1450年)乡试中乙榜,授河涧南皮县教谕。父丧,守制。服满,授广西柳州府罗城县知县。
  袁士诲监察御史袁士诲( 1367^1438),字文政,今罗田镇神林村委桐木村人,袁笃敬子。明洪武辛未(1391年)以秀才荐举赴京,授北平道监察御史,改授五军都督府断事,稽仁、稽义、稽信, 凡三迁,后官废,改任知县,历任武昌、孝感、 吴县、汝阳等四县知县。后谪居临清,遇宥还家。宣德七年( 1432年),翰林侍读周孟简与当朝诸公交荐,再征授官,以年老力辞不就。 皇帝亲自召见,见他年老,赐以冠带,在朝大臣也赠以诗文。居家以教孙读书为乐。
  袁子修少卿、奉训大夫袁子修(1348-1401 ),今马埠镇凰州村人。 始授刑部都给事中,后升太仆寺少卿,赐奉训大夫。
  袁立纪枣阳知县袁立纪(1348-1425 ),名建,一字立已, 号大永,今罗田镇神林村委沛中村人。少从庐陵进士刘云章游学,从不少懈,刘深器重之。 时朝廷急于求贤,他以年少弗就。年四十九, 有司始以儒士征辟,天子临轩策之,他以秀才荐举,赴京廷试,授枣阳县知县。至任则省徭薄赋,民得尽力农亩。永乐四年(1406年)以母丧去职守制,枣阳县人遮道请留者髻白盈野。 永乐七年己丑(1409)服满赴部依瞑,以年老羸疾致仕。
  袁希粲教授袁希粲(生卒不详),今罗田镇罗田村委老居村人。明嘉靖年间(1522-1566)岁贡,任教授。
  袁所性开封府教授袁所性(生卒不详),沙坊枫林(今罗田镇江口村委袁家村)人,以岁贡,任开封府教授。
  袁所持审理正袁所持(生卒不详),沙坊枫林(今罗田镇江口村委袁家)人。中式明宣德四年己酉(1429) 乡试,任审理正。
  袁思文千户袁思文(生卒不详),峡江人。袭百户,升登州卫百左所千户,后调州衙。
  袁笃恭进士、代州知州袁笃恭(1322?),字伯逊,号愚存,今罗田镇神林村委沛中村人。明洪武四年(1371) 辛亥开科取士,诣阙献治安策,上嘉其言,钦赐进士及第,授吏部主事,后任代州知州。
  袁笃敬进士、忠州知州袁笃敬(1334-1402),字伯庸,号慵斋, 今罗田镇神林村委沛中村人,笃恭弟。早失怙, 遭时不靖,旦夕受业于代州兄处,未尝废学。 明洪武辛亥年(1371年)以书经登进士第,授横州同知,升四川忠州知州。致仕归里,于村下首辟一小庵名曰:“慵斋”,日游息其间,或著作或诵读。太子少保金幼孜志其墓,进士张彻有《慵斋记》为其墓表。
  袁寅虎进士、凤州同知袁寅虎(? S1379),又名弼,今罗田镇神林村委沛中村人,袁笃敬弟。明洪武五年壬子 (1372 )以书经登进士第,授陕西凤州同知。 洪武己卯年(1379)工役浦子口时而终于任。
  袁敏超丰州学正袁敏超(1498s?),字学先,今罗田镇神林村委沛中村人。以书经游邑庠,明嘉靖丁未 (1547)入贡,至庚戍(1550年)授常州府无锡县训导,甲寅(1554)升湖广丰州学正。殁于任所,归葬本里。
  袁登贤邛州教授袁登贤(生卒不详),沙坊枫林(今罗田镇江口村委袁家村)人。选贡,任邛州教授。
  郭会潮州府同知郭会(14921563),字奇瑞,号三松,今马埠镇马埠村委郭家村人。特授广东潮州府同知(左堂),诰授中顺大夫。
  郭俊进士、郎中郭俊(生卒不详),今巴邱镇北门村委暮膳村人,寄籍陕西。《碑录》载为陕西渭南人。《峡江县志》载:明永乐二十二年甲辰(1424)邢宽榜进士。明隆庆《临江府志》、《吉安历代进士录》载为:万历十四年(1586)进士。官郎中。其父郭子瞻,因子俊官,赠员外郎。
  郭象郎中郭象(生卒不详),字鼎贞,今罗田镇东梅村委郭家村人。由胄监中永乐辛卯(1411 )京闱贡士,授刑部主事。秩满,升郎中。郭上选御前千总郭上选(1358-1417 ),今马埠镇马埠村委郭家村人。明洪武以军功授御前千总。
  郭令韶光化知县郭令韶(1391^1473),字虞传,号庄庵, 今马埠镇马埠村委郭家村人。湖广光化知县。 敕授文林郎。金幼孜赞其“卓荤其才,慈祥其性,明足远观,陪惟兼苏。”郭来朝推官郭来朝(生卒不详),仙石(今罗田镇江口村委仙石下村)人。中嘉靖十三年甲午(1534) 顺天府乡试,入岁贡,任推官。
  郭尚礼恩赐奉议大夫郭尚礼(1318-1395),名如,以字行,今罗田镇东梅村委郭家村人,郭鼎贞父。方弱龄, 父母双亡,依于外氏。稍长,就室刘氏。元季兵乱,举家避于洪都。明朝建立后,回到家乡东梅,而故庐悉毁于兵火。在废址上,修茸祠宇、居屋,收聚宗族,拯恤邻里,先庐故壤咸复于旧。他也安于宴休山林,尽力延师教学, 努力重振家声,他为人质直,不喜谀辞,是非分明,处事不偏徇,乡邻遇有不直之事,往往不找官府,常请他来断决,只要他出一言,都贴贴感服。其庭园里建有一斋,四周植以梅, 放图书于其中,匾曰:“梅斋”。朋游来过,辄与觞解泳从容,其乐融融。晚年,因二子相继而亡,对他打击堪大。一日在庐陵女婿家得病, 回来不久,即卒。临终前,无一语及他事,仅断断续续地说了:“务学、无忝前人”几个字。 其子鼎贞谨遵父训,刻苦学习,以经术至仕, 官至郎中。郭尚礼亦以子贵,封刑部福建清吏司郎中,赐奉议大夫,获五品之崇。
  钱琦进士,临江知府钱琦(生卒不详),字公良,浙江海盐人。 进士。嘉靖间,出守临江知府。时峡江尚属新没,地僻民悍,多积案,因新没面广而难管理。 所以从明代成化四年(1468)起始议分县。五十多年后,钱琦在任内再次向朝廷上奏《新没分设峡江事宜》,朝廷准其议,于嘉靖五年( 1526), 析新没县玉笥、断金、扬名、善政、太平、安国6乡6坊24都置峡江县。建县之初,凡官署、 学校、城郭、坛埠,所有建置、经费、计工, 都安排井井有条。还在凤凰山巅建自靖祠,以祀练子宁,并作《忠烈议》。政暇,即课士旌义。 县署各级机构相继成立后,始分坊、都,定民籍,均徭役,节劳逸,其诸多改革,依次办理完毕.一以安静,治之民心祗悦。县建立后, 尚念峡江县为新造之邑,又奏请轻税薄赋三年, 虽未全部实现其想法,而仁爱之心,邑人士民十分感戴他。钱琦虽为临江府郡守,然功也于峡。此特书以述其创造县治之艰难与功绩。
  钱智轼惠安县知县钱智轼(生卒不详),今桐林乡桐林村人。 由教授升福建惠安县知县。
  高年兖州同知高年(生卒不详),字元宾,号笥峰,薯山 (今福民乡田心村委老屋得村)人,高狮长子。 少补德安府学,生试高等。以父巡抚贵州伐苗有功,荫恩授光禄寺署正,升至山东兖州府同知。有德政。
  高祚黎平知府高祚(生卒不详),号养纯,箸山(今福民乡田心村委老屋得村)人,高狮四子。明嘉靖辛酉(1561 )举湖广乡试,万历庚寅(1590) 承部司务,两转承部郎中,后升至广西潯州知府,再改任贵州黎平知府。
  高狮进士、工部尚书高掰(生卒不详),字允升,又作允申,号华玉先生,薯山(今福民乡老屋得村)人,寄籍湖北安陆。明嘉靖五年丙戍(1526)龚用卿榜进士。是年析新涂地置峡江县,为峡江县立县后第一位进士。一生多在外廷和边陲为官, 上为国家守护,下为平民谋利,清正廉洁,受到好评。《高氏族谱》、《民国县志稿》载有一则高酣拾金不昧的故事:高狮路经磁州,拾遗金数十缗(缗意串,千文为一串),不为心动,泰然处之,坐在树下守着,等待遗金者。过了一段时间,有人奔跑而来,经验证为实,尽悉还之。于是,还金之事在民间广为传颂。初始, 高酣历任犍为、裸水、束鹿三县知县,后入选为工部郎中,不久提升为浙江参议,后历四川副御使、山西参政、云南廉署使、贵州左布政使等职。又奉朝廷之命以都御史职巡抚贵州, 在招抚苗族等少数民族事务中,奉行“安苗抚慰为主”之政策,使边远地区得以安养生息, 社会平稳,受到皇帝嘉奖。隆庆初年,进阶工部尚书。有《还金记》(旧县志载为《还京记》) 及《允升文集》、《高尚书文集》传世。
  高趋教授高趋(生卒不详),薯山(今福民乡田心村委老屋仔村)人。明万历年间(1573-1619) 岁贡,任教授。
  高凤止赠通议大夫髙凤止(1456-1531 ),名岐,号梧冈,筈山(今福民乡田心村委老屋得村)人,高掰父。 读书有得,堪为童师。有隐德,邑以宾礼请乡饮。以子贵赠户部主事,加赠通议大夫、副都御史。其妻邓氏,贤行德美,明嘉靖己丑年( 1529 )去世,赠安人加淑人,状元罗洪先为她志铭。
  高艇赠都御史高艇(1493-1563 ),字允举,号小山,薯山(今福民乡老屋得村)人,高狮弟。举人岀身。童子时母疫,躬敬汤药,日夕不离左右。 年少补县庠生。因叔祖分居楚之德安,兄高掰在弱冠时就听从父命从住德安,家里一切全靠高宛支撑。为此,他谢衣巾,承担起了侍养父母的责任。其母邓氏曾患重病,他诚心祈祷神灵,请以身代,终于感动了上天,不久母病痊愈,延寿二纪。后来双亲殁,他慎终庐墓。守墓时有虎趋近,驯服地卧立于侧,并不伤漩, 人异之。行孝之事广传,朝廷诏旌其为孝子。 到晚年,卜居本里南源,为南源高氏始祖。郡邑举祀乡贤。诏赠副都御史,迁赠都御史。邑、 省志及江右名贤篇均有载。
  咼翰林侍诏高孟文(生卒不详),字思文,今罗田镇石溪村委石洞村人。明洪武辛酉(1381 )礼贤诏试第一,后官翰林侍诏。其石洞族孙高方孔, 名铎,号西坡,读书乐隐,为士人重,平生所著书曰:《鸣盛草》;明正统间( 1436-1449) 主修高氏族谱,曰《贯珠辑》。惜高孟文及高方孔的后裔俱迷,从此石洞高氏失传。
  高建广太平府教授高建广(生卒不详),今水边镇坑西村人。 明正统间,以贤才入大学,官太府教授,改延平府教授。任满归入延平籍。
  高峻极赠右副都御史高峻极(1427si486),又名汉,薯山(今福民乡田心村委老屋得村)人,高掰祖父。为人敦睦而严肃,族中子弟对他尊敬有加。壮年后,与弟高峻彝在楚之德安(今湖北省德安县) 谋生,且落籍于德安。高峻极晚年归峡,后以长孙高掰贵,赠通议大夫、右副都御史。
  咼锡庆教授高锡庆(生卒不详),薯山(今福民乡田心村委老屋仔村)人。中明万历二十八年庚子(1600)乡试,任教授。
  高箱峰夔州府判高箱峰(生卒不详),名衮,字元征,号箱峰,薯山(今福民乡田心村委老屋得村)人, 高狮次子。性耿直,能绘事,少补邑庠。以父巡抚秩满,荫恩授太常寺典簿,升四川夔州府判。
  梁廷宾进士、御史梁廷宾( 1440-1504), 一作梁廷实,字尚治,号稼堂,今巴邱镇泗汾村委梁家村人。廷宾出身教育世家,祖父梁才智由明经科出任广东教谕,父梁恭因子贵封中丞,大哥梁瓒任徐州训导。廷宾于明成化十六年庚子(1480)中乡试,成化二十三年丁末(1487 )中费宏榜进 ±o初授京都巡城御史,调任湖广清军御史, 擢御史中丞。大学士徐溥评价他“清正不阿谀, 不任情为轻重,秉持大义,维务重倚。”其后裔世居县内巴邱镇、安乐港、古井眼头和吉水盘谷、新余枫江桥等地。其父梁叙钦,以子廷宾贵,赠御史。
  肖守亨辰溪教授肖守亨(生卒不详),今金江乡白港村委刀石村人。岁贡,任辰溪教授。
  黄恕进士、济南知府黄恕(1397-1462),字其恕,初号洁庵, 中号许斋,末号金湖,今罗田镇神林村委长湖村人,知县黄子舟子。永乐庚子乡试,以春秋中第四;辛丑会试中甲科,以疾未即殿试,归后,丁内外艰。至宣德二年丁未(1427)殿试中马愉榜二甲进士,授行人,承江西封王之命, 历使河南、广西、湖广、陕西、山西,大同宣卫司等处巡察,擢南直刑部员外郎,以明断中正,讼狱称平。奉旨增秩,赐金四次,遂命总裁十三司事,在任一十八年,屡应恩典,敕赠诰命还家,抵庄头焚黄醮祖。升山东济南知府、 中顺大夫。清廉仁慈,捐俸赈民,莅两任六年, 以老病致政,六旬回家,著有《秋台集》等行世,又修族谱垂后。配水北孔氏,封宜人。恕父黄子丹,以子恕官,赠员外郎。
  黄流明代孝友黄流(生卒不详),字明赞,号中轩,今罗田镇神林村委长湖村人。通五经诸史,大驰文明,既而谢绝举业,肆力伊洛渊源,与陈白沙、 罗一峰诸先生友善。笃行孝弟,亲死守庐墓三年。因妻孝行欠缺,他为行孝而黜妻,后再妻鹏溪廖氏,力敦孝慈,夫妻同志。宏治(1488 -1506)初征为教授,因辞不就。嘉靖癸未 (1523)巡抚都御史高公述省志,以公孝行称首。癸已(1533 ),县令徐宗鲁疏闻天子,诏旌门闾,置主入邑孝友祠。著有《中轩集》行世。
  黄梅署庐江县事黄梅( 1479-1557),字巽夫,号复庵,今罗田镇神林村委长湖村人,黄流次子。县廩生, 大驰文名。主考爱其才,取中解元,另置其卷, 及寻卷填榜,忘记所置。当时,才士多游其门。 后馆于都院孙公陞署中,教其子志健、及堪、 址皆成进士。后由岁贡任庐江县教谕,曾署县事。士民感其德。著有送别画圖文集。状元罗洪先为其铭墓,进士周汝员撰墓志。
  黄琏赠大理寺左评事黄琏(1529-1612),字应用,号石山,今罗田镇神林村委长湖村人。家贫,力行孝道, 母食必市鲜以进,亲殁必思所嗜而祭。其父曾卧病在床,突遇火灾,大声哀号,忽反风息火舀。里人诧之,认为是黄琏的至孝感动了神灵。 地方官员听到了这件事后,上奏皇帝诏表其闾。 县举宾筵,以子黄一凤贵赠南京大理寺左评事, 以孝行著闻。奉两院题请,天启二年(1622)奉旨旌表建坊,入祀邑乡贤祠。黄景凤阳府尹黄景(1605-1646),字君贤,号紫箱,今水边镇馆头村人。喜读书,早年授徒山中,弟子满舍。为诸生时已名噪一时,初以贡士授南昌教谕,复以麟经应崇祯十二年丙子(1636) 乡试,中第二名。旋授南京泗州知州,抚御有法,德威并著,绰有循良声名。清朝建立,嘉其丕绩,擢升凤阳府尹,未上任。遂谋解组, 谢任归里。泗州士民遮道攀辕不忍离去。黄景乃凭轼而语曰:“此行非往凤阳也。不幸国破君亡,为人臣者死有余辜,安可贪慕爵禄以事二主? ”旋归桑梓,杜门不出。
  黄道安庆府教授黄道(生卒不详),字国桢,号寅庵,今罗田镇神林村委长湖村人,黄恕孙。由岁贡任南京安庆府教授,日率诸生讲明经书,以孝友为先,文艺次之,属邑咸称得师。卒于官舍,归葬本村。
  黄熙知县黄熙(生卒不详),馆市(今水边镇沂溪村) 人。明崇祯年间(1628-1644 )贡士,任知县。
  黄一凤进士、刑部郎中黄一凤(1547“ 1627 ),字时鸣,号声源, 今罗田镇神林村委长湖村人。明万历己酉(1609)举人,万历三十八年庚戍(1610)韩敬榜进士。初任工部观政,告归养亲,旋丁父母忧。万历甲子(1624)任南京大理寺评事, 历刑部郎中,迁山西平阳知府,未赴任而以疾终。事刑部时,所审案件清楚,以事实为据, 有疑案,多躬亲查阅,比照验正。视继母为亲生,视贫以济,视困以救。一生精于理学、博览群书,精通相命阴阳之学,著《选择集要》、 《四书解》、《书经解》、《八宅全书》(二卷)等传世。
  黄一龙饶州教授黄一龙(生卒不详),今罗田镇神林村委长湖村人,黄一凤弟。明天启年间(1621-1627) 岁贡,任饶州教授。
  黄千慵司指挥黄千慵( 152551570),字以良,今水边镇馆头村人。由太学生授北京南城兵马指挥司指挥。
  黄元成武康知县黄元成(1516s 1586),字成叔,号梅塘, 今水边镇馆头村人。少年刻苦力学,学有所成。 十岁时即能赋诗,其私塾前有羊角、鸡冠二山, 元成撰写对联一付“青云发羊角,红日上鸡冠”, 尽溢其才华。嘉靖癸卯( 1543)始为仕,任曲江教谕。戊午(1558 ),聘请为浙江乡试阅卷官, 管大勋等,俱出其门。次年升武康县令。遇当地大旱,人民饥荒,于是亲自上书朝廷“婴儿啼饥,不饱不止,慈母爱子,亦怒亦怜。”当时的悲惨情景遗然纸上,权臣奇其语,于是批准放仓赈灾,人民遂安。随即改湖广光化县令。 权臣鎖恚临县视察,黄元成以一般礼仪接待, 恚不悦。元成说:“我就是这种人,按实际办事。” 旁边的人都很佩服他。所著《梅塘文集》留传。
  黄用泰临江府教授黄用泰(1326-1395 ),又名溥庆,号南谷, 今罗田镇神林村委长湖村人。通五经,文学驰名,德行并美。洪武初,举明经科,征辟任临江教授,文忠公练子宁乃其门人也。当时文学之士多从之。用泰先生生前自撰一联“有眼先看石作墩,无门何用铁为限”,嘱咐后人刻于自己的墓柱上,告诫后人要为人豁达,处事有方。 有《南授集》传世。
  黄尚质峡江知县黄尚质(生卒不详),字宗商,南京水军左卫人。明嘉靖时举人,隆庆三年(1569)十一月知峡江县事。县内建有便民仓,为储藏重地。 后来有驻军于此,本以征收来往船舶税赋为任, 但却借机偷偷地运粮食到省城去卖,船夫又巧立名目,从中谋利。后有举报,于是驻军头目与船夫反目,内江渐起,至此,便民仓被上级官府撤销并毁去不用,这事对峡江人民是个损失。黄尚质倍感焦虑,于是带头捐出俸禄,将此重新修膳,改进原有储藏结构,加强防盗设施,成立专人管理机构,经报上级官府复批使用。这样,就省去了峡江人民直接交粮到外县的途径,节约了运费,又可重新收取一定的税收。明永乐时,练子宁被杀,并诛连九族。这时有练氏遗嗣要求回归祖地居住,黄尚质十分欢迎,并热心捐俸为其买田安家,助建忠烈祠, 安放练子宁灵位。此举颇令练氏后裔感动。
  黄维初刑部主事黄维初( 1353s?),名极,今罗田镇神林村委长湖村人。中永乐癸未科(1403 )乡试, 初官礼部主事,后改调刑部主事。归乡后,徙居金江乡柘乡富林吴宅。其妻吴氏,封安人, 葬金江乡境内。其长子大宁(名裳)、次子大莹 (名瑩)至永乐十五年丁酉(1417)乡试,通省额止十二人,两兄弟同科并中。
  黄维载钱塘县知县黄维载(1367-1423 ),字子舟,号归隐, 今罗田镇神林村委长湖村人,黄用泰子。以人材科入仕,官钱塘县知县。以子黄恕贵,赠刑部员外郎、奉直大夫。
  曾晖南安府教授曾晖(生卒不详),太平乡人。明万历年间 (1573-1619 )岁贡,任南安府教授。
  曾植进士、光禄少卿曾植(生卒不详),字季培,号二怀(槐), 今砚溪镇金坊村人。年轻时拜邹元标为师,以进士第入翰林院,后由黄道周举荐授泉州海防同知。泉州为滨海,多码头,时有外国船只泊此,年可收泊位款数千金。因船多位少,有谋泊位而行贿者,多不受。曾有武艺高强的秦士汇因犯法而将行刑,曾植观其貌,称奇,教诲而释之。后有贼寇来到仙游之地,且称王称霸。 曾植奉命督讨,刚至,对方即乞降,原来称王者即秦士汇,于是免了一场战争。曾植以功升福建参议,并诏为光禄少卿。著《曾二怀遗书》。 娶西江新居(今罗田镇安山村委松山村)仪真县知县孔闻朝之长孙女、孔尚进(1570s 1617) 之长女。
  曾鲁礼部侍郎曾鲁(生卒不详),字得之,馆市(今水边镇沂溪村)人。少聪敏,七岁能暗颂五经,一字不遗,长大后能博通古今,通晓数千年之制度沿革,人物佚事,以文学闻世。元至元间(1264 S1294),集少壮维护本乡安危,具牛酒而约, 逆众皆遵行,无敢非义,因之人号其乡曰:君子乡。元至正十六年丙申( 1356)乡试举人。 洪武初,纂修元史,召为总裁官。史成,赐金帛。后授礼部主事。忠武王逝,有高丽国派使节来吊祭,曾鲁负责接待。发现祭品上复盖着金龙黄帕,且不写国名,鲁责备他:金龙黄帕哪是你能用的,你们是纳贡称藩之臣,且要跪伏谢安。安南王陈叔明纂立,因心虚害怕被讨伐,遗使进贡,以观朝廷圣意。鲁取其封视视之曰:前王为陈日姓,今何改为叔明,追问使者,使者以实告之:谓叔明篡国权,取而代之。曾鲁怒而不受,曰:此乃乱朝纲,是不逆。 此事传至皇上,皇上称鲁所作极是。即提为礼部侍郎,拜中顺大夫。卒后,其灵柩归至南昌。 著有《元丰类稿辨误》、《六一届士集正讹》、《守约斋集》。
  曾樱进士、文渊阁大学士曾樱(? S1648),字仲含,号二云,今砚溪镇金加坊村人。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钱士升榜二甲第67名进士,授工部主事、郎中, 天启二年(1622)迁常州知府。樱持身廉洁, 为政公正,不畏强权。时有巡视南京盐课、江河漕运和提学屯田的各地御史,由于手握大权, 往往向下索贿而不得,便枉加罪状。地方官被迫举发,文牒如蝗。樱即行文南京都察院:请求告诫诸位御史,取消一切陋习。引起都御史的重视并对诸御史的行为加以约束。崇祯元年 (1628 ),樱以右参政职分守漳州、上杭,时有山贼犯上杭,樱募兵击之,夜捣其巢,山贼殆尽,士民欢跃。四年(1631 ),樱迁升按察使, 分巡福安、宁清二府。时红毛夷(荷兰侵略者) 进犯兴化(今福建莆田)、泉州。樱荐副总兵郑芝龙领兵抗击且获胜。后有海盗刘香滋扰广东沿海,樱又荐郑征剿,但巡抚邹维连以郑同刘香有旧交而疑心不肯派用,樱以全家百口担保, 终于讨灭刘香。十年(1637 ),东厂(明朝特务机构)诬樱贿谋升官,帝命带枷进京,有士民以樱贫困,集资为他整理行装,并随同到京, 击鼓讼冤,加之朝内大臣竭力为他辩白,崇祯帝见状,下旨不入狱,留京待命。十四年,升右都御使,代巡山东。次年,清军入山东,各府州县尽失而不报,独樱所部青州(今益都)、 登州(今蓬莱)、莱州县(今掖县),失陷无几, 樱据实奏报,被罢官下狱,而失地不报的官员却被提升。入狱10天,李自成攻占北京,释放狱犯,樱得以隐逃。清顺治三年(1646 ),明唐王朱聿键自立于福州.年号隆武,樱被重启而为工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旋改任吏部尚书, 进太子少保兼文渊阁大学士。同年清军破福州, 唐王败,樱全家避居中左卫(今厦门市)o五年( 1648)清军攻破厦门,樱全家赴难。乾隆间谥忠节。著有《曾二云遗书》传世。其祖曾国相、父曾江,因樱贵,赠大学士。
  曾淑滦阳知县曾淑,(生卒不详),馆市(今水边镇沂溪村)人。明永乐二年(1404)以名闻荐举,任漂阳知县。'曾子嘉知县曾子嘉(生卒不详),馆市(今水边镇沂溪村)人,曾鲁长子。官知县。
  曾文德大仆寺少卿曾文德(生卒不详),今砚溪镇金坊村人。 明崇祯年间( 1628-1644)拔贡,任至大仆寺少卿。
  曾仕宏荆州府教授曾仕宏(生卒不详),馆市(今水边镇沂溪村)人。明天启七年(1627 )乡贡,任保昌县儒学训导,升湖广荆州府教授。
  蒋庆进士、知府蒋庆(生卒不详),今罗田镇仙石村人。中明永乐三年乙酉(1405)乡试,登永乐四年丙戍(1406)林环榜进士。官知府。
  谢怡都事谢怡(生卒不详),今水边镇佩贝村人。任都事。
  谢贵运判谢贵(生卒不详),今水边镇佩贝村人。任运判。
  谢继知县谢继(生卒不详),今水边镇佩贝村人。中明景泰四年癸酉(1453 )乡试,任知县。
  谢熙知县谢熙(生卒不详),今水边镇佩贝村人。岁贡,任知县。谢子襄处州知府谢子襄(? 5 1424),字子襄,又名衮,今水边镇佩贝村人。明建文朝(1399-1402 )期间, 由地方官举荐授浙江青田县知县。至永乐七年 (1409),谢子襄在此任上已经九年,经考核, 成绩最佳,上职要提拔他,但其属下官员联合上奏请求留任。此事传至朝廷,永乐皇帝特此嘉奖他,并旋即提升谢子襄为处州知府。期间, 他同样将处州治理得井然有条,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据载:当地虎患频繁,蝗灾严重, 他率领属下官员多次到灾区,采取有力措施, 使灾害得以消除。有一次官钞被盗,谢子襄接报后立即布置紧关城门,同时贴出檄文告之城中市民,迫使该盗贼自动投降服罪。叛卒吴米, 据山为乱。朝廷要发兵讨伐,整个处州府沸沸扬扬,民心恐慌。谢子襄经冷静思考,认为军队围剿,势必迫吴于绝境,一旦吴米铤而走险, 连累当地人民,于是将朝廷派来的军队暂时安顿在城中,自己亲身带领小股人马前往叛军驻地,“以忠义感其人,以道德攻其心,以军威丧其胆”,终使叛军离散,而“获其魁”,余众解散回家,避免了一场血战,保护了人民及财产安全。谢子襄历官三十余年,为人谨慎,谦和, 唯上敬仰,对下呵护,也深得人民拥戴。
  谢仲达知县谢仲达(生卒不详),今水边镇佩贝村人。 中明成化七年辛卯(1471 )乡试,任知县。
  雷盖知府雷盖(生卒不详),《峡江县志》(民国稿) 误载为朱盖,羊坪(今福民乡宋家村委洋坪村) 人。中明永乐十八年庚子(1420)乡举,官知府。宣德年间,为福民乡罗家村科贡坊作《科贡访记》,现存罗氏族谱。
  廖俊进士、工部郎中廖俊(生卒不详),号百鹏,今巴邱镇北门村委岭上村人,祖居步溪,寄籍山西。由锦衣卫入试,中明弘治十--年乡试,登弘治十五年( 1502)壬戌科康海榜进士,历任工部郎中、工部运司同知。以刚直忤朝贵,谪山西推官。以清廉著名,殁于职,因贫不能归而客居山西,其事迹详载山西省《流寓志》。著有《河东漫兴集》。
  廖显上海县知县廖显(1507-1576),字仁卿,今仁和镇官田村委土库村人。明嘉靖庚子( 1540年)选贡, 任福建崇安教谕,升上海县知县。
  廖力浚主事廖力浚(1357-1409),字惟初,今仁和镇官田村人,明永乐癸未(1403 )科举人,官至主事,与练子宁友善。
  廖士元鸾州州判廖士元( 1543-1613),字应春,号冲阳, 今仁和镇官田村人,廖显长子。明万历乙酉(1585年)官鸾州州判。
  廖仲远双流县署县事廖仲远(生卒不详),字光耀,号玉岳,今仁和镇官田村人。岁贡士。官四川双流县教谕, 并署县事。
  廖则勤阳春知县廖则勤(1343 s 1408),字子法,廖成勤弟, 今仁和镇官田村人。由征辟授广东阳春县知县。
  廖成勤丽水知县廖成勤( 133851405),字子美,今仁和镇官田村人。中明建文元年(1399)己卯乡试, 登明经科,初任广东揭阳县县丞;以廉、能, 升浙江丽水县知县。廖寅亮进士、翰林学士廖寅亮(生卒不详),今砚溪镇鹏溪村人。 明正德(1501-1526)时钦赐进士第,供职翰林院。
  廖嘉春石门知县廖嘉春(1521 s 1577),今仁和镇官田村人。 官湖广石门县知县。
  廖德远韶州府通判廖德远(生卒不详),砚溪镇步溪村人。选拔进太学,迁广东韶州府通判。
  廖彝崇湖广按察司知事廖彝崇(1458-1489),名常,今砚溪镇鹏溪村人。初为江西按察司吏员,省察后,授湖广按察司知事,明弘治己酉(1489 )赴京候选, 殁于京城。柩归鹏溪。
  熊纬进士熊纬(生卒不详),今巴邱镇城区人。寄籍河南,《碑录涯T河南光山”。崇祯十六年(1643 ) 进士。仕途不详。
  谭鼎峙进士、成都府教授谭鼎峙(1362-1438),又名鼎中,号秀峰, 今水边镇颖溪村委麦南村人。明洪武庚午 (1390)科乡试,辛未(1391)中进士,授四川成都府教授。
  潘邃儒学教授潘邃(生卒不详),字汝,峡江人(具体地址待考)。资性明敏,早孤,事母以孝闻。明正统十二年丁卯(1447)领乡荐,任教谕,升教授。严性自持,以师道为己任。诲人先德行,后文艺。诸生有不给者,岀俸周之。毕去,率涕泣不忍别。典文衡,黜浮扉,称为得人。著有《梅溪集》。祀邑乡贤祠。
  戴中进士、兵备副使戴中( 14385 1491),又名师中,号中山主人,今巴邱镇北门村委暮膳村人,戴允元次子。习易经,登成化乙酉(1465)举人,丙戌 (1466)中罗伦榜进士。戴中少壮未遇,其岳父(吉水高塘王氏)每厌鄙之,及登第,遗诗王宅云:“三槐堂上忝作宾,几欲相亲未得亲, 志负纲常宁受屈,道因泊没未逢伸,当年谁识乘龙婿,今日叨为附凤人,料得江南春信到, 旧时花柳倍精神。”戴中未取功名前,曾在湖南浏阳教蒙馆,有一天,碰到县令出巡,来不及回避,被杖责,县令还出一上联:“无矢无弓此日焉能射鹤? ”,要戴中对下联。可是戴中一时窘色失对。为此,他弃馆归家,闭门苦读,学问长进,后联捷进士,旋点御史。出巡湖广时,遇到原杖责过他的县令(此时已任知府)来拜见他,戴中覆对下联云:“有针有线今朝方可绣(繍)衣!”戴中没有记恨他,反而随即将其荐拔,以酬其激劝。戴中初宰黄梅, 其地旱涝频繁,多有乞讨者。戴中力主修建堤坝,引渠疏渍,因考绩和口碑好,迁监察御史,丁母艰服阙,补浙江御史,勅赐封赠差, 历巡云南、广西、河南、湖广等地,风姿英发,吏畏民怀,劾举严明。在考核河南时,. 正值水荒。戴中亲自开库赈灾,尽库所存而救百姓于水灾。但他先斩后奏“亏皇库”的行为却触犯了皇帝的利益。后以劾举云司不法,贬谪雅州,寻升广东佥宪,进掌京畿道总御史,谏章屡进,声誉赫然,如尚铭、尚敬等皆弄权宦官,俱遭奏劾,请籍没。谪而复起后, 以直言不讳而得皇帝宠信,未三载,为内宦所忌,迁广东按察司佥事,再升兵备副使。抚治雷州,军民两利,讼简政平,广东的僚属和父老都称颂他的德行。明弘治辛亥年(1491 ), 因抱外艰,归旅中感染风寒,行至南雄时,命取水沐浴,戴好冠带,端坐安然而逝,归葬本里。居官二十六载,廉清耿介,声誉远播,与戴用宁(万安人)、沃波,在当时有“一沃二戴”之称,俱载入名仕文录,赠中宪大夫。娶吉水高塘王氏,同庚,诰赠孺人。戴中文集颇多,纂刻传久。逮崇正癸未迄顺治丁亥两朝鼎革刀兵,疾疫灾难频繁,以至书册典章化为乌有,因而传世很少。
  戴允元赠监察御史戴允元(1409s 1491 ),又名仁,今巴邱镇北门村委暮膳村人,戴元亮孙。成化壬寅(1482) 以子戴中贵诰赠监察御史。简静有隐德,读书见大意。曾从进士丁伦先生学易,持己齐家, 举动史礼。享年八十三岁。生有四男二女,长子师张,恩授散官;次子师中(戴中),为御史; 三子师轲,恩赠知州;幼子师儒,任司训。
  戴允藏河涧府教授戴允藏(1414s 1457),又名善,今巴邱镇北门村委暮膳村人,戴懋安次子。习诗经,景泰庚午(1450)以明经行修考选贡元,授助教, 迁河涧府教授。终于任所,归葬蒋沙。
  戴元亮高安知县戴元亮(1338si406 ),字仕元,号荣先, 今巴邱镇北门村委暮膳村人,戴本立长子。年轻时,随父搬迁,患难不苟,治才敏捷,襟怀潇洒,经营缔造,继述有光。元末山寇肆虐, 契谱被劫,他于龙凤丙午(1366)托水东郭志远赎回谱图。洪武戊申(1368 ),以人才举荐入仕,授高安兵马,迁新没州判,改高安知县。
  戴天朝福州剌史戴天朝(1484s 1542),又名廷用(旧志载为朝用),号牛山,今巴邱镇北门村委暮膳村人, 戴中三子。治易经,由岁贡生中宏治辛酉(1501) 乡科举人,先任延平府教授,后升福州剌史, 德政宽恕,爱民如子。
  戴日照守备参将戴日照( 1589s?),字济明,今巴邱镇北门村委暮膳村人,尧公四子。学优养深,日能十艺。顺治初,大兵破赣。军门金声传,副总李、徐、吴、胡五营招讨。他伏剑投戎,荷业收禄,授守备参将。后为宗族诬害。
  戴本立吉州刺史戴本立(1313s 1394),号竹溪,今巴邱镇北门村委暮膳村人,戴万间曾孙。元至正九年 (1349)由纳粟人才进仕,历至海北道知府, 因忤台省经略,改授吉州刺史。至正十二年 ( 1352 )解任回籍,时值寇乱沿河,居址毁劫一空,癸己(1353 )从住岐外家,甲午(1354) 移新没水寨,已未(1355 )冬复暮膳河头南岸创屋五栋,丙申( 1356)冬,又为袁州军败, 乃卜杨真四之马鞍石而家焉。居无几,山贼昌, 家财契谱悉为劫掠,至洪武戊午(1378 )隐居志就,遂从今实竹而居。因此自号竹溪,构堂曰“竹溪堂二戴蕴应推官戴蕴应( 1599s?),字翊隆,号开平,今巴邱镇北门村委暮膳村人,戴万间十三世孙。 邑庠增生,为人忠义慷慨,同吉水萧士琦起兵勤王,直抵广西建都南临,亲率郡邑义士矢心辅国,疏上授监纪推官。永历二年(1648)实授吉安刑馆,勅印俱给,适值鼎革,矢志不降。 复授广西教授,末赴任。
  戴懋安明代名儒戴懋安(1385-1446),名勉,号环山,今巴邱镇北门村委暮膳村人,戴元亮三子。他为人宽厚节俭,笃学好礼。明朝永乐年间,协助赴木武当山、万阳山采伐木料以构厅堂,以环山额其堂,至延师课子,亲自坐厅堂教学,学生中有蛇原丁伦、石鼓周魁林、柘乡宋德训, 俱属当时名公。

知识出处

峡江人物

《峡江人物》

欣读《峡江人物》,我们仿佛看到峡江人民勤劳淳朴、自强不息的民族忠魂。书中千余个古代人物,只是代表。南唐光政使辅政陈乔,铁骨铮铮,节义垂范;孔子圣裔孔文仲、孔平仲、孔武仲三兄弟,世称“三孔”,文章彪炳,盛誉文坛;状元何昌言为政清廉,刚正不阿;礼部尚书、 文渊阁大学士金幼孜一代名相,三朝辅政;御使大夫练子宁,一门忠烈, 浩气长存;还有刘琥、曾樱等一批出类拔萃的人物,他们演绎出古代一幕幕悲壮感人的史剧,谱写出一段段精彩纷呈的传世佳话。从唐至清末, 有纪年或且有榜文的进士 280余人,其中状元2人,榜眼2人。“馆市二第八进士,西江一门九名人,宋氏一家三代仕,娄姓六子半科荣”,绘就了一幅幅“科甲蝉联,父子同荫,兄弟联芳,叔侄同榜”的人文鼎盛的多彩画卷。 .欣读《峡江人物》,我们深切体验到峡江人民孜孜不倦、追寻民主的艰难求索。邓文晕、曾戡宇等仁人志士,矢志追随孙中山先生的民主革命,开创民国新纪元,功勋卓著。 欣读《峡江人物》,我们深深感悟到峡江人民前仆后继、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赣水那边红一角”。在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廖子清、胡冠南等一批热血青年,肩负共产党人的使命,将革命的火种带回家乡。为了追求自由和真理,峡江人民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据不完全统计,仅此期间,全县共有1860余名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战斗洗礼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锤炼的刘强、陈桂保、王森林等先辈,还有美国著名记者斯诺在《斯诺眼中的中国》 书中赞为“幽默、沉着、机智、勇敢”的“红小鬼”胡金魁,他们都是一个个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欣读《峡江人物》,我们更是领略到峡江人民开拓进取、勇于争先的时代风貌。“往昔堪可羡,今朝更风流。”书中共收录当代峡江各类人物一千六百余名。其中有舍己救人的英雄,开拓奋进的党政干部,乐于奉献的先进模范,敢于进取的企业家,呕心沥血的园丁,勇攀颠峰的体坛健儿,技术精湛的民间艺人,不让须眉的巾帼英豪,默默奉献的科技人才。他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发挥出各自的聪明才智,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他们不仅仅是各行各业的杰出代表,更是一代代峡江人的精英。 《峡江人物》是峡江建县以来第一部地方性的人物专志,阅读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仿佛翻动着一页页生动的历史。他们既是峡江璀璨文化的传承者,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设者。该书刻录了前人艰难跋涉的足迹,提供了我们今天继续奋斗和开拓创新的动力,更是峡江人光荣和骄傲的荣誉见证。认真阅读这部志书,可以激发全县人民奋发进取、艰苦拼博的精神。这部人物志书由政协峡江县第八届委员会编写,充分发挥了人民政协文史工作的功能。该书的付梓充分体现了文史工作以史为鉴, 资治教化的重要作用,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峡江人物》的编纂发行,凝聚着峡江籍仁人志士的缕缕深情,饱含着全县各级领导及各个部门的热情关爱,倾注着广大撰稿人员和全体编辑人员的辛勤汗水。“留取丹心照汗青”,我们所追求的不只是人生生命的长度,还要追求人生胸怀的广度,更要追求人生品德的厚度。我今天能同峡江人民一起工作,“俯首甘为孺子牛”,感到无比的荣光和由衷的高兴。谨此,祝愿峡江繁荣昌盛,一天更比一天好!祝愿峡江人才辈出,一代更比一代强!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