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抉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井冈山市志(1991-2010)》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10004571
颗粒名称: 毛泽东的抉择
分类号: D23
页数: 4
摘要: 国内政局 民国16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政变。4月18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 党,建立南京国民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相对抗。一时间,全国出现武汉、南京、北京3个不同性质的 政权互相对峙的局面。7月15日,汪精卫等控制的国民党中央召开“分共”会议,宣布与共产党决裂, 彻底背叛孙中山制定的国共合作政策和反帝反封建纲领。从“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到“七一五”分共, 蒋介石集团、汪精卫集团,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实行大逮捕、大屠杀。“八七”会议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在关系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前途和命运 的关键时刻。
关键词: 党史 毛泽东

内容

国内政局 民国16年(1927)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政变。4月18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 党,建立南京国民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相对抗。一时间,全国出现武汉、南京、北京3个不同性质的 政权互相对峙的局面。7月15日,汪精卫等控制的国民党中央召开“分共”会议,宣布与共产党决裂, 彻底背叛孙中山制定的国共合作政策和反帝反封建纲领。从“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到“七一五”分共, 蒋介石集团、汪精卫集团,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实行大逮捕、大屠杀。至此,由国共两党合作发动的 民国13年(1924)至民国16年(1927)的大革命归于失败,使得中国的政治局势产生巨大的逆转,国 民党的势力大大超过共产党所领导的和组织的革命势力,全国革命由高潮转入低潮。
   “八七”会议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在关系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前途和命运 的关键时刻。民国16年(1927)8月7日冲共中央在湖北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史称“八七”会议,总结 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错误并决定新的路线和政策。毛泽东在会上发言,着重提出:秋收暴动 非有军事不可,党要非常注意军事问题。“八七”会议后,毛泽东作为中共中央特派员,回长沙改组中 共湖南省委,并筹备和领导湘赣秋收起义。
   “上山”思想 毛泽东的“上山”思想由来已久。民国16年(1927)6月,毛泽东在武汉召集“马日 事变”中从湖南出来的人员开会,就号召大家回到原来的岗位,说:“在山的上山,靠湖的下湖,拿起枪 杆子保卫革命。”7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举行会议,毛泽东提出农军“上山”的主张,并说:“上 山可造成军事势力的基础”,“不保存武力,则将来一到事变,我们即无办法”。7月20日,毛泽东主持 的中共中央农民部发出《中央通告农字第9号——目前农民运动总策略》文件,明确提出:“农民武装 现时没有以’农民自卫军’’农军’这类名义公开存在的可能,只能在下面以3种形式之下存在:1•以 合法的名义存在,如’挨户团’’保卫团’’联庄会’之类;2.平时分散,秘密训练,一遇战事则随时集 中;3.两种形式都不可能时则可以'上山在中共“八七”会议上,毛泽东的“上山”思想又一次深
  化,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将“上山”与夺取政权联系起来了。8月9日, 毛泽东在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第一次会议上提岀:“前不久我起草经常委通过的一个计划,要在湘南 形成一师的武装,占据五六个县,形成一政治基础,发展全省的土地革命,纵然失败也不应去广东而应 上山。”“八七”会议后,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工作的瞿秋白提出,邀请毛泽东到位于上海的中共中央 机关工作。毛泽东婉言谢绝,对瞿秋白说:“我不愿意跟你们去住高楼大厦,我要上山结交绿林 朋友。”
   党群基础19世纪20年代初中期的大革命时期,到外地求学的井冈山地区进步青年欧阳洛、朱 亦岳、陈正人、刘寅生、龙超清、谭民觉等先后加入共产党。他们受中共组织的派遣回到湘赣边界各县 开展革命活动,并建立党的组织,还建立工会、农会、妇女会、学生联合会等群众组织。湘赣边界各界, 在党的领导下,农民运动蓬勃发展,半数以上的农民参加农民协会。农会有自己的武装,各县共有枪 支970支。边界六县的革命派都先后推翻各县的地方政权,掌握全县。宁冈、莲花、永新还建立县级 革命政权。“马日事变”后,国民党对革命实行血腥镇压,湘赣边界各县共产党的组织大部解散,农会 遭破坏,大部分枪支被地方豪绅缴去。中共的活动转入秘密状态,保留100多支枪。民国16年 (1927)7月间,永新、遂川、莲花等县先后举行武装暴动。刘作述率领800多农民捣毁永新县里田区 公署;王次棲率领遂川县农民袭击县城,救出被捕的农会干部;陈韶等带领茶陵部分共产党员和农运 骨干转入山区,开展游击斗争;王新亚、袁文才、王佐等率领安福、宁冈、遂川、莲花等县农民自卫军,在 永新地方武装的配合下,攻克永新县城,救出贺敏学等80多名共产党员和农会干部,成立赣西农民自 卫军,王新亚任总指挥,袁文才、王佐任副总指挥。后因国民党军进攻,赣西农民自卫军主动撤离永 新,王新亚率安福、莲花农军往萍乡、醴陵一带游击;袁文才、王佐、刘作述率宁冈、遂川、永新农军退到 宁冈的茅坪、大陇和遂川的大井、小井、上井、中井、下井(简称大、小五井)一带坚持斗争。
   地理环境湘赣边界有优越地势和丰富物产。罗霄山脉中段的湘赣边界各县,距离国民党军重 兵驻守的南昌、长沙、武汉等中心城市较远,国民党统治势力比较薄弱;新旧军阀连年混战,国民党更 是无暇顾及;这里的一举一动却可以影响湘赣两省及其下游;当地大部分是山区,山高林密,地形险 要,井冈山和九龙山互为扌奇角,进可攻,退可守,大有回旋的余地;加之物产丰富,盛产大米、油茶、竹木 等,尤以宁冈为长,“一年耕而三年食”、“纵有三年两不收,仍有米谷存仓库”。
   秋收起义部队向湘赣边界转移 毛泽东根据中共“八七”会议精神,组织中国工农革命军第1军 第1师,于民国16年(1927)9月9日,发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在进攻长沙途中,三路部队先后失 利。为此,毛泽东以前委书记的身份命令部队到浏阳文家市会合。9月19日晚,毛泽东在文家市里 仁学校主持召开前委会议,决定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退萍乡再说”。第2天,工农革命军1500多 人在里仁学校操场集合,毛泽东宣布前委的决定。9月22日,工农革命军到达萍乡上栗,得知萍乡有 国民党军重兵把守,改道芦溪,不幸又遭国民党军袭击,部队受到损失。在危急关头,总指挥卢德铭亲 自指挥1个连,抢占制高点,打退国民党军的进攻,掩护大部队突岀重围,但在撤离时,卢德铭不幸中 弹牺牲。芦溪战斗后,工农革命军仅剩1000多人,只得沿湘赣边界向南转移。
   9月24日,起义部队到达莲花县境高州乡高滩村,在这里收集芦溪遭遇战中被打散的部分部队, 稍事休整,毛泽东对部队进行思想鼓动。当晚到达坊楼甘家村,在这里,毛泽东召开调查会,听取当地 中共组织负责人甘明山、贺国庆等人有关莲花、永新一带国民党军军情形势等情况的汇报。决定攻打 县城,并当即召开起义部队营以上干部和中共莲花县委负责人参加的军事会议,对攻打莲花县城作具 体部署。
   9月25日清晨,对攻打莲花县城进行动员后,向莲花县城进军,中午抵县城附近,在当地工农群 众的配合下,起义部队冒雨向县城攻击,不到半小时,攻克县城,守城的保安队大部分人员逃跑,余部 被缴械。部队进城后,捣毁国民党县党部和县长公署,并砸开监狱,营救出被捕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 众。打开谷仓,将粮食分给工农群众。
   在莲花,毛泽东接到宋任穷带来的江西省委指示信,信中明确提出:宁冈有中共的武装。江西省委的信嘱,毛泽东更加坚定引兵井冈山的决心和信心。26日清晨,毛泽东在县城召开起义部队干部 和莲花县党组织负责人会议,研究恢复党的组织、发动群众、开展斗争和起义部队进军路线,决定向永 新、宁冈方向进军。中午,起义部队从莲花县城出发,经桥头,进入九陇山区。
   三湾改编 民国16年(1927)9月29日,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经永新县的九陂村等地到达 永新三湾村。当晚,毛泽东主持召开秋收起义部队前敌委员会扩大会议,针对部队大量减员,工农革 命军已不足1000人,官多兵少,枪多人少的情况和急躁悲观失望情绪严重,大量人员逃亡及官长随意 打骂、侮辱士兵,官兵关系紧张的实际情况,讨论对部队进行整编等问题,增补宛希先、熊寿祺为前委 委员,次日开始对部队改编。
   改编的主要内容:首先是整顿组织,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1师的3个团缩编为1个团,称工农革 命军第1师第1团。下辖1、3两个营和特务连、卫生队、军官队、辎重队。改编以自愿为主,愿留则 留,不愿留的根据路途远近,发银元3至5元钱的返家路费,让其回家。改编后,部队仅剩700余人。 建立和健全中共的各级组织和党代表制度,班设党小组,连设党支部,营、团设党委;连以上设党代表, 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实行民主制度,连以上设立士兵委员会,规定官兵在政治上平等,官长不 准打骂士兵,士兵有开会说话的自由;经济公开,由士兵委员会管理伙食,官兵待遇一样;决定废除繁 琐的礼节,取消雇佣制。
   10月3日,前委在三湾枫树坪召开大会,宣布部队建制,毛泽东讲话,宣讲革命形势。尔后率部 离开三湾,向宁冈县进发。古城会议10月3日,改编后的工农革命军到达宁冈古城。为解决伤病员、辎重、经济给养、部 队前进方向等问题,在古城联奎书院的文昌宫,召开中共秋收起义前敌委员会扩大会议,参加会议的 有前委委员、工农革命军营以上干部、宁冈县党的负责人以及袁文才的代表共40余人。会议历时3 天,前委书记毛泽东主持会议。会议传达中共“八七”会议精神,总结秋收起义的经验教训;听取宁冈 县中共党组织负责人龙超清、萧子南对当地情况的介绍;重点讨论和决定在罗霄山脉中段建立根据 地,开展游击战争,以及团结、改造袁文才、王佐部队,派人与中共湖南、江西省委联系,派遣工农革命 军干部深入国民党军和国民党统治的城镇开展工作等问题。会议之前,袁文才写给毛泽东的信称: “毛委员:敝地民贫山瘠,犹汪池难容巨鲸,片林不栖大鹏,贵军驰骋革命,应另择坦途。”会上,袁文才 的代表又提出:袁部可接济毛部一些给养,请革命军“另择高山”。毛泽东见状,即在龙超清等人帮助 下,说服袁文才的代表。
   大仓会见古城会议后,毛泽东部队“伏机始定”。为得到袁文才的亲口应允,使部队得以安全 进井冈山,毛泽东决定会见袁文才。袁文才将会见地点安排在古城与茅坪之间的大仓村。10月6 日,袁文才在大户林凤和家设宴,一面迎候毛泽东,一面在林家祠堂暗中埋伏20多人枪,后见毛泽东 没有带兵来,只有几个随从,便撤去埋伏,亲切会谈。毛泽东在席间纵谈大革命失败后的形势,总结秋 收暴动经验教训,表明工农革命军欲在宁冈落脚安家,建立根据地;并热情赞扬袁文才的斗争精神,提 出赠送袁部100条枪。在当时“有枪便是草头王”的动乱年代,袁文才深为毛泽东赠枪之举所感动, 当即接济工农革命军1000块银元。从古城会议到大仓会见,毛泽东赢得袁部的鼎力相助,工农革命 军始得在茅坪安营扎寨,休养生息,渡过难关。
   茅坪安家10月7日,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从古城出发,向茅坪进军,并于当日下午到达茅坪, 受到当地农民群众和袁文才率领的农民自卫军的欢迎。袁文才主动腾出农民自卫军住的祠堂,给工 农革命军作营房,请来当地较好的中草药医师给伤病员看病。晚上,工农革命军和茅坪农民群众在攀 龙书院举行“军民联欢会”,袁文才特地请来一个戏班子为工农革命军演出。演出前,毛泽东登台讲 话,宣传工农革命军的政治主张,说明工农革命军进驻茅坪的意图和打算。演出结束后,毛泽东还会 见宁冈、永新、莲花等县密藏在茅坪的共产党员,向他们传达“八七”会议精神,介绍湘赣边界秋收起 义情况,鼓励他们坚持斗争。为使部队轻装,便于在湘赣边界开展游击活动,工农革命军进驻茅坪后, 在中共宁冈县党组织和袁文才的帮助下,在茅坪设立留守处和红军医院。随后,毛泽东率部队主力, 沿湘赣边界游击转战。后返回茅坪,住茅坪八角楼。从此,在茅坪先后成立中共湘赣边界特委、湘赣 边界工农兵政府,开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知识出处

井冈山市志(1991-2010)

《井冈山市志(1991-2010)》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和井冈山市自然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