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殿试英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六卷》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1000452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殿试英才
分类号: D69
页数: 13
摘要: 王克贞王克贞(930 -989)字守节。至保大十年(952)首开贡举。王克贞参加进士考试,历官秘书省正学、中书舍人、观政院副使。王克贞入宋为官,初知汉州。历官太子中允、兵部员外郎、户部侍郎、礼部待郎。北宋绍圣三年(1096)首赴乡试中举人。三月初九日再参加京城会试,哲宗赵煦见何昌言的对策中,特赋《状元何昌言还乡歌》一首赐送给他。家世簪缨台省中,即新浚县城旧名)是年五月初一授何昌言为承事郎:建中靖国元年(1101)任奉议郎、秘书省校书郎。崇宁元年(1102)晋任礼部尚书员外郎加武骑尉。
关键词: 人事制度 状元

内容

王克贞王克贞(930 -989)字守节。南唐吉州庐陵(今吉安县)人。五代十国时期,南唐自昇元元年 (937)立国,至保大十年(952)首开贡举。是为辛亥科,王克贞参加进士考试,在所取三人中,名列榜首, 状元及第。历官秘书省正学、中书舍人、观政院副使。
  南唐亡后,王克贞入宋为官,初知汉州。宋太祖赵匡胤闻其能文,命直舍入院,诰命典正。奉旨修 《太平广记总类》。后出知滑洲(今河南滑县)、襄州(今湖北襄樊市)、梓州(今四川三台县)等州。历官太子中允、兵部员外郎、户部侍郎、礼部待郎。所至皆有善政。
  何昌言何昌言(1067 -1126)字忠儒,新涂(今新干县城迎春门外何家山)人。北宋绍圣三年(1096)首赴乡试中举人。绍圣四年丁丑科,三月初九日再参加京城会试,进士及第,殿试为一甲第一名,高中状元。 哲宗赵煦见何昌言的对策中,振朝纲见识非凡,兴社稷才智超群,特赋《状元何昌言还乡歌》一首赐送给他。诗云:“庐江才子文胆雄,家世簪缨台省中。今年来献康时策,跨得青天第一龙。南国从来学者多, 因此人人壮心赤。涂阳有翁霜鬓须,满眼儿孙皆读书。”(注:没阳,即新浚县城旧名)是年五月初一授何昌言为承事郎,签书武临军节度判官。元符三年(1100)任宣教郎。建中靖国元年(1101)任奉议郎、秘书省校书郎。崇宁元年(1102)晋任礼部尚书员外郎加武骑尉。
  徽宗赵佶登基后,昏庸奢淫.重用奸佞。蔡京滥施权术,陷害忠良。此行径激起了忠宜之臣上疏,何昌言亦曾五疏其奸恶之罪。但蔡京累罢累起,四出执政。而何昌言却屡遭陷害,五降五复。不过,他无论降职到何处,总是悬挂着自己书写的:“汉柏秦松骨气,商彝夏鼎精神”自勉条幅,恪守人生。直至钦宗皇帝赵桓就位,靖康元年(1126)-月准敕,何昌言上殿面奏事毕,任工部尚书侍郎太子詹事。
  何昌言在弹劾当朝奸佞的斗争中,练就了一副铮铮铁骨,表现出无私无畏、利国利民和刚直精神。 虽然奸佞蔡京最终被赶出了朝廷,但是何昌言却由于长期受迫害,愤懑郁积,于靖康元年四月二十七日(1126年5月21日)病故,归葬于新干县神政桥乡沂江河口洪华山。
  萧时中萧时中(1383 - 1425)名可复,以字行,号东白。明吉安府庐陵宣化乡(今吉安县永阳镇曲山村) 人。自小刻苦学习,奋发向上,读书一目十行,过目不忘,10岁能作诗属文。他在父亲的悉心教导下,对浩如烟海的典籍无不涉猎,尤其对儒家经史更是烂熟于胸。他早年与其兄萧不敏互为师友,刻苦问学, 勤奋攻读。明永乐六年(1408)参加乡试,以第一名中得举人。永乐九年(1411)在京参加殿试,中状元及第后,被授翰林院修撰。
  萧时中生性耿直,为人温谆谨饬。在为官时,经常忧心国事,勇于进言,敢在皇帝面前抨击时弊。有一次,他上疏,希望皇帝能做到五点:一、亲览史书。请皇上多读史书,“以君之圣明者为法,以昏庸者为戒,政之得之者效之,政之失之者鉴之”;二、永开言路’他建议“凡所言有当行者,便为之施行,务臻实效,不可托故延滞不行”;三、重大臣。他认为选贤任能,应该不拘一格;四、选良将。他主张“先将马昂黜退,另选德忠良者以充是任”;五、保全内官。他认为,内官出入宫闱左右,奉侍起居在侧,朝夕不离,“逆委以国政,授以大权”。等到他们几败国事的时候,再来“治以重刑,戮于市朝”这不是好办法。他建议朝廷制定制度、法律。每次奏议,都深得朝廷重视。他曾因灾陈奏八事,极尽时弊,善道缓讽,而措辞婉转, 被明成祖朱棣嘉纳。
  永乐十二年(1414)奉命参与修撰《四书大全》、《五经大全》、《性理大全》。他一生著作较多,尤以诗文为最,有《曲山三萧全集》。
  曾榮曾^(1372 -1432)字子槃,亦作子启,号西墅。明吉安府永丰龙潭(今永丰县富溪乡龙潭曾家村)人。
  曾槃3岁识象棋,7岁入塾,就能读书成诵。15岁设馆授徒,20岁参加县学考试,列为庠生。工文词,善于草书,人称“江西才子”。永乐元年(1403)考中举人。永乐二年甲申科殿试时,成祖帝朱棣特命主持试事的学士们采辑礼乐制度方面的经文为题。题目难倒不少人,通场只有曾榮的对策写得格外详明,未打草稿,一气呵成。考卷呈到朱棣手中,他看过之后,十分高兴,赞不绝口,钦定为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曾榮在朝任职不久,明成祖朱棣命解缙选28名进士进文渊阁,曾榮是选中的头一名。永乐三年,曾槃参加编修《永乐大典》,担任副总裁,工程浩大,凡22877卷,顺利完成。永乐五年,升为侍讲,授承直郎。永乐十六年,进侍读学士,编修《天下郡县志》,仍为副总裁。仁宗立,提升为左春坊大学士,亲赐袭衣宝带给他。宣宗立,升詹事府少詹事,参与编修《三朝实录》。他曾经两次(永乐七年、十一年)随朱棣巡视北京,一次主办京试,三次主办会试,两次充任读卷官。一时名士,多出其门。曾槃作为文学侍从之臣,经常受到明成祖褒奖和宠信。明成祖屡摘群书中隐僻之事问曾榮,曾槃对答如流。他才思敏捷,朝廷众多文告、条例多岀于他之手笔。 •曾榮为人襟怀坦白,秉性慈厚,百姓有困难,他必有所济。他为官20年,历事三帝,政绩显著。宣德七年正月二十一日(1432年2月22日)在北京逝世,赠嘉议大夫、礼部侍郎,谥襄敏。
  曾榮是一位文学家。著有《西墅集》10卷、《曾榮集》18卷、《巢睫集》5卷。家谱中录存《梅花诗》 百首。
  曾鹤龄曾鹤龄(1383 -1441)字延年,一字延之,号松驪,一号驪叟。明代吉安府泰和(今泰和县西门状元坊曾村)人。永乐十九年(1421)辛丑科状元。
  曾鹤龄初与兄椿龄同举永乐三年(1405)乡试。因家贫,他“不惑”之年才赴京城会试,高中状元。任翰林院修撰,进侍读,参与编修《永乐大典》、《洪熙实录》、《宣德实录》,实心任事,屡受嘉奖。后升侍讲学士。
  正统三年(1438),曾鹤龄出任顺天府乡试主考官,刚考过头场,夜晚考场失火,有三分之一的试卷被烧毁,知府害怕追查责任,不敢上报,打算接着考第二场,曾鹤龄坚持不同意,说:“科举考试是为了选择人才,如不重考,那些试卷被烧的人有才也选不上,将要埋没人才,也将遭到外间的非议;而且我们也不能隐瞒事故,欺上瞒下。”知府只好如实上报,并请示重新举行头场考试,经朝廷批复同意重考。众人皆佩服他办事公正。
  曾鹤龄为人厚道,性情平和,谦虚谨慎,很注重品德修养,处事接物,井然有序。他能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身体力行,有人向他求教,则口讲指画,诲人不倦,经他指教的人许多都成为名人。在家庭孝敬父母,对兄弟子侄关心友爱,大嫂寡居,带一子二女,生活困难,他在经济上极力扶持,对待侄儿侄女同自己的子女一样。事亲至孝,举家和睦。稍有余资,接济族人亲故。持身甚谨,与人交往,初期似乎不易接近,时间愈久,愈见亲密。
  正统六年(1441)三月二十日得急病去世。英宗朱祁镇命礼部侍郎王直往祭,归葬于泰和县水南象山。
  曾鹤龄是明代文学家,他教人写文章要正己然后正人。供职翰林院20年之久,在文学上颇有成就, 著有《松驪集》28卷。他的诗歌蕴藉旷达,文章朴实无华,说理透彻。文章之美,为中外所称赞。
  刘俨刘俨(1394 - 1457)字宣化,号时雨。明吉安府吉水县水南夏朗(今吉水县水南乡)人。十六七岁时从学于族中先达。永乐十六年(1418),参加乡试中举。次年会试中副榜,不肯就职,潜心攻书达20余年。正统七年(1442)壬戌科参加会试.以殿试第一名状元及第。刘俨高中状元后,授职翰林院修撰。历任侍讲、右春坊大学士兼侍讲。景泰七年(1456)官至太常寺少卿兼翰林侍读学士。
  刘俨立朝正直,居官清介,不受请托,不畏权贵,不善阿谀逢迎,致使他主持两次典试而被诬告。景泰年间,刘俨以侍读学士出任顺天乡试主考官,取中江阴县的徐泰为解元。由于徐泰为当地富族,地方官员上奏朝廷,说刘俨有私,要求复试。次年,代宗下令顺天乡试的前五名进宫复试,由大学士陈循监考。阅完卷,拆开弥封一看,第一名正是徐泰,其他四人的名次也与原来的名次相符。复试结果,不仅没有挑出刘俨的毛病,反倒使他取士公允,不避嫌疑的名声大振。景泰七年,刘俨又出任顺天乡试主考官。 执政大学士陈循、王文分别嘱托刘俨,说他们的儿子陈英、王伦应试,录取要照顾。刘俨不为所动,不徇私情,秉公办事。张榜时,陈英、王伦名落孙山。陈循、王文仗势奏告刘俨阅卷不公,取士有弊。次年,竟报复他儿子不得参加礼部考试。但刘俨毫不惧怯,一身正气,见有行邪恶之事者,经常当面痛斥,刚直之声,传遍朝野。他在家乡,造福桑梓,睦和乡里,并学范仲淹购置义田,扶贫济困。
  刘俨富有文才,以古文名闻天下,其文有明快通畅之风格。著有《刘俨文集》32卷,传于世。
  天顺元年(1457)代理翰林学士,奉旨修撰《五伦书》、《历代君鉴》,并总撰《寰宇通志》、《续宋元通鉴纲目》。突然一病不起,在任上去世。死后赠礼部左侍郎、谥文介。
  罗伦罗伦(1431 - 1478) 字应魁,改字彝正,号一峰。明代吉安府永丰水心(今永丰县瑶田乡水心村)人。
  罗伦家贫好学,5岁便有大人风度。9岁时在祖父善耕处开始读书,凡是训童一类书籍,无不读遍, 昼夜不辍。他每到野外放牛,上山砍柴,都手不释卷,伙伴常戏弄他,他毫不动心。因家贫无力就学,伯兄便出卖家产来接济他读书。入学后,油盐柴米常常缺乏,虽饿得不能起床,但还是拿着书本,卧床默读,坚持下去。20岁时,母去世,就学更感困难,只好教书,以解决衣食纸笔之需。26岁考中举人。成化二年(1466)廷试对策中,擢进士第一,获中头名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两个月后,内阁大学士李贤奔丧未满,朝廷要留用他,台谏都不敢做声。罗伦便上《扶植纲常疏》,力主“正大纲,举万目;明人伦,厚风俗。 朝廷端,则天下一;大臣法,则群臣效” o他还历陈古今起复之是非,反复数千言,因此,得罪朝廷,被贬为福建泉州市舶司副提举。罗伦胸怀坦荡,浩然而往。不久,李贤卒。成化三年,以学士商辂进言,罗伦得召复翰林院修撰,改南京任职。成化五年九月,称疾辞职,回归故里,隐居金牛山,闭门著述讲学,留意经学,对《周易》、《礼记》、《春秋》等都有研究。四方从学者甚众,人称“一峰先生”。成化十四年( 1478)九月二十三日去世,终年47岁。嘉靖初(1522)追赠左春坊左谕德,谥文毅。
  罗伦为人刚正、清廉俭约,淡于名利,律己甚严。朝中诸公认为他有“滂沛之文,奇伟之节.果敢之气,至其心所欲为而力所未逮,未必尽而知也”。他一生衣食简朴、粗茶淡饭,而每每接济他人。他为官时间短,两袖清风。进贤县令吕升知道他经济困难,打算拨一点公款给他,罗伦却拒绝。
  罗伦其文充盈刚毅之气,诗亦磊落不凡。他还擅长行、楷书法,师法文天祥,笔力清健,结构端严。 著有《五经疏义》、《周易说旨》4卷、《四书考证》、《一峰肤说》、《一峰文集》14卷等传世。
  彭教彭教(1439 -1480)字敷五,号东洗。明代吉安府吉水县滋头(今吉水县水南乡滋头村)人。20岁时参加天顺三年(1459)乡试,获第一。天顺七年会试第二,次年殿试状元及第,授翰林院修撰。参与修 《英宗实录》,成化六年(1470)书成,升翰林院侍讲,兼经筵讲官。成化十三年丁酉科为顺天乡试副主考, 主持南京乡试,人称拔擢公平。他任经筵讲官时,为皇帝进读《说命篇》,能锐意诱导,并上书提岀“修身为治国安天下之根本”。
  彭教博览群籍,才气横溢,敏捷善为文。他的文章多有奇气,其诗颇具诗情画意,清新明快。他是明代状元中升迁最慢的,政事、文章皆未尽其所能,时人为之惋惜。著有《东淤遗稿》4卷,存目于《四库全书》。
  曾彦曾彦(1425 -1503)名雅彦,字士美,明代吉安府泰和(今泰和县沙村乡南坑村)人。为人质朴,早年即入县学,发奋苦读,然则屡试不第,直到成化三年(1467),才中举人。成化十四年得中状元及第时, 年已54岁,被称为老成状元。任翰林院修撰九年,本当升迁,被人潛毁。成化二十三年转侍读。弘治四年(1491)改侍讲,与修成《宪宗实录》,进为左春坊左谕德。弘治七年,进侍讲学士,代掌南京翰林院事。
  曾彦才思敏捷,答辩应对,随口而出,曾因星变向皇帝进言,请亲大臣、重科道,语言激切。在左春坊任职时,曾三次上疏,一是请行久任之法;二是请在政务之暇,宣召内阁及大臣议论治政利弊;三是请宽御史李兴、彭程、谢等三人重罪,都被明孝宗采纳执行。不久,改南京掌院事,领五品俸禄。弘治十年 (1497)致仕。
  曾彦为文不事刻削,而思致绵邈,有人所不及处。在同僚之中,他虽然年居长位,但却十分逊让谦恭。曾多次参与主持会试,所选号称得人。论述朝政,也颇切中时弊。他退休回乡后,居南薰楼,在楼门书写对联一副:“尚诗书琴瑟之清素,远钟鼓纨绪之哗喧”,表明他甘于淡泊的心迹。著有《申晚集记》。
  罗洪先罗洪先(1504 -1564)字达夫,号念庵。明代吉安府吉水黄橙溪(今吉水县盘谷乡谷村西南半华里处,村已废)人。官员家庭出身,自幼好学,立志要当学者。嘉靖八年(1529)举进士,殿试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当时明世宗迷信道教,求长生,政治极为腐败。罗洪先看不惯朝廷的腐败,没上任即请告归。嘉靖十一年,诏劾请告逾期者,罗洪先乃赴京就职。起充经筵讲书官,丁父忧归,继居母丧。嘉靖十八年, 他出任左春坊左赞善。次年,因联名上《东宫朝贺疏》,冒犯世宗皇帝而被撤职。从此罗洪先离开官场, 开始了学者生活。
  罗洪先自归家务农之后,隐居山间,更加专心致志地考究王守仁学说。他在石莲书院闭门谢客,默坐一榻,三年不出户。后又周游山川,考图观史,上至天文、地理、礼乐、典章、水利、边塞、战阵、攻守,下至阴阳、算数、无不精心探究。罗洪先一生的主要成就在理学和地图学方面,在文学方面也有一定的造诣。嘉靖二十年前后,罗洪先费十余年精心绘制的两卷《广舆图》,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最准确的分省地图集。这部《广舆图》是在元朝大地理学家朱思本的《舆地图》基础上加以扩充、增补、修订而成。《广舆图》除第一幅为明代全国行政疆域图外,其他以省区为单位,一省一幅,共16幅,每幅图的后面,还附有每个省的沿革、形胜、所辖范围和计征田赋数字等。罗洪先发明了比例缩尺,首创24种图例符号,将地图按精确的比例绘成袖珍地图,这种绘制地图的比例尺、方法与符号一直沿用至今,在地图学发展史上有极重要意义。罗洪先在继承和发展中国的地图事业中作出了杰出贡献。
  罗洪先的文学主张,在其文学实践的过程中有三次较大的变化。开始他效法李梦阳,反对虚浮的台阁体,提倡复古;但后来渐觉复古派一味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专从字句上去模拟古人,既使作家思想受到束缚,又使作品脱离现实,便自觉放弃了这种文学主张,加入唐顺之、归有光等唐宋派的行列, 主张为文“开口见喉咙”,反对模拟古人与模拟古文。他写的诗文既摆脱了拟古派一味模拟古人的痕迹, 又无唐宋派的那种道气。他在理学方面,属江右王门学派,曾师事王门学者黄宏纲、何廷仁,研究王守仁 “致良知”之旨。罗洪先的思想演变是围绕王守仁“致良知”说展开的,其理论与王守仁一样都离开人的社会性而谈抽象的人性论,但就他的整个思想倾向而言,则具有由虚而实的特点。他归里后,曾至长沙岳麓书院,宣讲“良知良能”学说。
  罗洪先是明代著名的地图学家、理学家和文学家。一生安贫,不求富贵。晚年,首辅严嵩以同是江西人想请他出来做官,他未允,只醉心于山川地理的考察研究。嘉靖四十三年(1564),罗洪先去世,终年 60岁。隆庆初,诏赠光禄少卿,谥文恭。著有《念庵集》25卷,收录于《四库全书》。另有《冬游记》、《夏游记》各1卷、《广舆图》4卷等书传世。
  刘同升刘同升( 1587 ~1645)字晋卿,明代吉安府吉水陇洲(今吉水县枫江乡陇洲老屋村)人。万历探花刘应秋之子。早年从学于邹元标,一贯勤奋好学"万历三十四年(1606),他20岁游郡学,文声鹊起;天启元年(1621)以《书经》中乡试;崇祯十年(1637),51岁的刘同升考中状元,初授翰林院修撰。
  刘同升做官后,忧国忧民,时时刻刻为百姓着想。他很重视农业生产和水利建设,对农民的疾苦特别关心,将奸佞专横恣肆,胡作非为,陷害忠良的行为上疏思宗皇帝。因上疏斥责杨嗣昌丧服入阁,不合伦理,并抨击朝廷用人不当,被贬谪为福建按察司知事。后体弱病多,仍告归故乡。廷臣多次上奏推荐起用。将召用,而京师沦陷。
  清顺治元年(1644)世祖福临王立,召起故官,刘同升不赴。顺治二年,清兵攻陷南郡,刘同升率家兵进入福建,投唐王朱聿键,为国子监祭酒。于是他筹集军饷,带兵夺回了吉安、临江等地。接着升为詹事兼兵部左侍郎。后又巡抚赣南,此时,刘同升因长时间奔波、劳累,身患重病。同年十二月,猝死于赣州, 终年58岁。赠东阁学士、谥文忠。
  刘同升是明末一位爱国诗人。为官清廉、刚直、耿介;毕生节俭、济贫。著有《删定宋史》、《五经四书注疏大全合编》、《明名臣传》、《明文选》、《明诗选》、《文苑英华删选》、《音韵汇编》、《金石宝鉴录》和《金陵游览志》25卷、《锦鳞集》18卷等传世。
  刘绎刘绎(1798 ~ 1879)字詹岩(或瞻岩),清代吉安府永丰县城南(今永丰县恩江镇八一街道)人。道光四年(1824)到南昌豫章书院就读。道光五年中选拔贡。次年,赴京参加“朝考”,名列一等,以知县任用,时年28岁。十一年,参加乡试,中了举人。十五年殿试中一甲第一名进士,成为江西科举史上最后一名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十七年奉命入值南书房(皇帝文学侍从之臣)。十八年,出任山东提督学政。 刻《劝课条规》,著《崇正黜邪论》1卷,以整饬教育,促进学业。两年任满,被召回京,仍入值南书房。宣宗询及家事,知绎父母俱健在,特许奉双亲居禁内澄怀园以侍养,并示优遇。
  道光二十一年,刘绎因父母年老多病,不服水土,请返乡侍奉。归家两年后,父亲去世。刘绎归家后,积极投身文教事业。二十二年,应吉安知府李经熔之聘,任吉安白鹭洲书院山长,兼掌青原山阳明书院,次年,又兼摄阳明书院山长。此后,刘绎长期致力于两所书院的教学和管理,前后达37年,培养众多人才。刘绎与生徒讲学,不涉偏激,不落虚空,以省察躬行为本,不专以文艺论优劣。他生平为文,要求情真,言之有物,主张“不事摹仿,不求工巧,自然流露,若不容已,则虽词浅旨近,往往见其真焉”。论诗, 则主张:“作诗不必规规唐宋,惟其真而已。”文与诗,均强调一个“真”字。刘绎除诗文之外,还擅长书法,主讲白鹭洲书院时,撰写“鹭飞振振兮,不与波上下;地活泼泼也,无分水东西”一联,刻于书院门前石柱上,隔江嵌于钟鼓楼的匾额“古青原台”四字,亦为刘绎手迹,至今犹存,供游人观赏。
  道光三十年正月,宣宗去世,文宗即位,是年夏,文宗连召刘绎入京,听候简用。他仍以老母多病,陈请乞归侍养,文宗体其至情,允如所请。咸丰十年(I860)秋,刘绎被加三品京堂衔,任江西团练大臣,为镇压太平军效力。同治三年(1864)之后,刘绎仍受聘主讲白鹭洲、青原山两书院。期间,还先后到泰和云亭书院和永丰义首书院讲学。并为白鹭洲书院修撰了院志。
  刘绎在鸦片战争期间,上书户部尚书祈儒藻,反对赔偿烟价与战费。他力主严禁鸦片,并提出禁烟方法,建议朝廷对官吏、民间、军伍,分别责令纠察,整肃或申禁。
  刘绎晚年,正值清政府下令编修地方志,他悉心于地方志的编修,对江西地方志事业卓有贡献。江西巡抚刘坤一筹修《江西通志》,委刘绎任总纂。《永丰县志》、《吉安府志》也相继编修,刘绎均被委为总纂。三志于同治、光绪之交先后修成,而刘绎已届垂暮之年。
  刘绎工诗善文,著述甚丰。留有《存吾春斋文抄》12卷,《存吾春斋诗抄》13卷,还有《崇正黜邪论》 及笺经评史与语录等未编辑的遗文数十万言等著作。
  刘福姚刘福姚(1855 -1910)原名福尧,字伯崇,号守勤,一号忍庵。清吉安府庐陵(今吉安县)人,后随父亲徙居广西临桂县。光绪八年(1882)乡试中举,光绪十五年考进内阁中书任职。光绪十八年壬辰科状元。
  刘福姚考中状元及第后,官授翰林院修撰,接着任翰林院侍读。光绪十九年,出任癸巳恩科贵州乡试主考官。光绪二十一年任乙末科广东乡试副主考官,光绪二十九年出任河南癸卯恩科乡试副考官,还先后任浙江乡试副考官,赴湖北、江西、安徽、江苏考察筹办宪政事宜。刘福姚为官11年未得到升迁。 他所任最高职务为翰林院秘书郎兼学部图书局总务总校。他受座师翁同穌的影响极大,思想倾向于变革维新。翁同穌被革职后,刘福姚也受到冷遇和歧视,最后他见国事日非,自己报国无门,于宣统二年 (1910),忧郁而死,终年55岁。
  刘福姚自幼才华过人,为人耿直清正,不善阿谀之词,故仕途极不得意。然而他的文学功底很深,常有吟咏之作。他为官之后,目睹中日甲午之战、戊戌政变、庚子之役等重大历史事件,感慨良多,尽抒于笔端。尤其庚子之难时,留身京城,遂同著名词人王鹏运、朱祖谋潜心词学,每夜均相互吟和,作成《庚子秋词》一稿。词中抒发了他们爱国抗敌之思想,忧国忧民之情怀,颇能激人肺腑,催人奋进。其后刘福姚成为晚清极有影响的词派。著有《忍庵词》等书稿。
  榜眼贺昌凤贺昌凤(生卒年不详)字德文,今莲花县南岭乡田东村人。南宋嘉定元年(1208)戊辰科第二名,该科共取进士426人(一作273名)。状元是福建福州人郑自诚。考官为吏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楼钥、兵部尚书倪思,中书舍人蔡幼学、右谏议大夫叶时。
  贺昌凤幼时勤奋好学,乡试中举人,嘉定元年(1208),赴京参加戊辰科礼部会试得中,殿试时为一甲第二名,赐进士及第。官至秘书省校书郎。罗惠孺罗惠孺(生卒年不详)今永丰县瑶田乡湖西村人,南宋咸淳四年(1268)戊辰科会试,殿试第二名, 该科共取进士 665人(一作664名),状元是福建莆田人陈文龙。
  罗惠孺自幼勤奋读书,乡试中举,咸淳四年(1268)赴京参加戊辰科会试,廷对第二,赐进士及第,官至荆湖北路制置司。后不知所终。
  练子宁练子宁(1350 -1402)名安,以字行,号松月居士,生于明代新没县城东坊四图练家村(今新干县金川镇东门村)。幼时,父携全家迁居峡江三洲(今峡江县水边镇黄家村)。洪武十八年( 1385)乙丑科榜眼。高中榜眼后,复居故里。• ,洪武五年,考中举人。洪武十七年甲子领乡荐。次年乙丑科会试,廷对时,直言近日朝廷用人不当, “徇名而不求实,小善骤进,小过辄戮,非育才用人之道”。他切中事理,不顾忌讳。太祖见他策问对答见解独特,亲擢一甲第二名,授翰林院修撰。因母亲去世,离职回家奔丧,孝服期满,复任翰林院修撰,迁副都御史、工部侍郎。
  建文初(1399),惠帝朱允烦即位,练子宁改任吏部左侍郎,以举贤荐能为己任,政声斐然。不久,拜御史大夫。此时,燕王朱棣起兵叛朝。惠帝派大将军李景隆北征叛军。因李景隆怀有二心,北征累败, 最后,迎降燕王朱棣。而练子宁等人上疏力数国贼李景隆之罪,并请诛杀叛将李景隆。练子宁的计谋未被采纳,反遭惠帝斥责。
  建文三年,燕王朱棣叛兵逼京,惠帝召廷臣议大计。练子宁义正词严说:“国事至此,尚不能容直言者,何有国也。”建文四年,燕王朱棣攻破南京,即帝位,称成祖,改年号永乐。练子宁上朝斥责朱棣,并出走临安(今浙江杭州),招募军士,以兵抗叛,后因势单力薄,终被朱棣军队捉获。被捕后,他大义凛然,痛斥朱棣篡权谋位之罪。朱棣恼羞成怒,便以“煽动黎庶,背叛朝廷”之罪,判练子宁“斫磔其首,诛其九族”。练子宁毫无惧色,被割舌而死,时年52岁。临死前,他用手指醮舌血,在殿砖上血书四字“成王安在”与朱棣对抗。此后,受株连被杀的亲属达151人,放戍边的练氏族人达371人。金川镇东坊四图练家村480户人家惨遭横祸,无一幸免。据史记载,祸前练家侍婢先抱走练子宁周岁幼孙练绮(一作琦)藏匿于民间,才幸免杀绝。
  练子宁一生博学而文宏。弘治年间,由其好友,临江府同知王佐集其遗稿,汇编成《金川玉屑集》6 卷,刻印成书。《四库全书》以《练中丞集》2卷收录于集部、别部类。正德年间,江西提学副使李梦阳为纪念练子宁倡建“金川书院”,还将后堂取名“浩然堂”,以此流芳后世。并撰《浩然堂记》,内称“江西以忠义推士尚矣,推者以文山、叠山为最。文山之后则有练子宁、黄子澄焉。夫二人者,其祸烈矣”。弘治初年,追赠练子宁为太保、都御史、谥文贞。神宗朱翊钧令各地为练子宁建祠以祀。
  王艮王艮(1368 -1402)字敬止(或作钦止),号止斋,明代吉安府吉水县水南带源(今吉水县邱陂乡带源村)人。建文元年(1399)江西乡试第一,建文二年参加庚辰科会试第二,廷试策对第一,惠帝一见王艮相貌丑陋,就认为他不能当状元。如何更换呢?于是惠帝想以即席吟诗来考王艮,命他与廷试第二名的胡广以咏月桂为题各吟一诗。胡广的诗是:“作尽九州三岛赋,吟成四海五湖诗。月中丹桂连根拔,不许旁人折半枝。”王艮的诗是:“骑鲸直上九天久,亲见嫦娥把桂栽。恰遇广寒宫未锁,被臣和月撮将来”。 惠帝阅后大为高兴,深感王艮才华出众,大加赞赏。并命双状元骑马游金街,下科不许为例,其实,王艮已被定为第二名了。因为胡广一表人才,惠帝朱允蚊一见很高兴,亲自将王艮与胡广对换,结果胡广为状元,王艮为榜眼,一并授翰林院修撰。参与修《太祖实录》、《总集类要》、《时政记》等。一时大著作都由胡广和王艮综理。王艮曾多次上书言事,对惠帝忠心耿耿。
  建文四年(1402),王艮初闻燕王朱棣起兵,辄忧不食,燕王即将攻进南京城,王艮闭门哭泣不已,与4236 吉安地区志妻子诀别时说:“食人之禄者,死人之事,吾不可复生矣。”后服毒而死,时年34岁。惠帝哀其忠,派礼部侍中黄观渝祭。直到南明福王即位,已230多年后,才谥其“文节”。王艮确是才华横溢,又精通韵律,他曾依“神、真、人、尘、春”为韵作《梅花诗》120首,堪称梅花诗中的珍品,传诵千载。他的著作,还有《翰林集》10卷。
  尹昌隆尹昌隆(1369 -1417)名璟,字彦谦,明吉安府泰和灌塘(今泰和县灌溪乡灌溪村)人。出身贫寒, 年幼时常宿于城东慈恩梵寺,用纸罩住佛灯,端坐读书至夜半时分。天刚亮,又起床攻读,长年累月不懈。赴乡试中举人。洪武三十年(1397)参加丁丑科春榜会试,殿试一甲第二名,赐进士及第,授翰林院修撰,改监察御史。
  尹昌隆在巡抚福建时,整治贪官,平反冤狱,一时风纪好转。洪武三十一年,惠帝朱允烦即位后,早朝很晚,尹昌隆上疏谏曰:“太祖皇帝鸡鸣起床,天不亮就上朝,勤于政事,所以天下太平。陛下继承大位,应该效法先帝,兢兢业业,而现在却日岀很久还未上朝,群臣侍候,耽误时间,上下松懈,于国不利。” 惠帝听后,觉得有理,赞扬他所言切直,并命礼部将昌隆的奏疏颁示百官。不久,因京师地震,上言时政, 不顺从帝意,贬为福宁(今福建霞浦)知县。建文三年(1401)燕王朱棣从北京起兵,建文帝派兵攻打燕王,尹昌隆劝建文帝罢兵休战,允许燕王朱棣入朝。后燕王攻进南京,将昌隆列入奸臣,但因尹昌隆曾上疏惠帝让位,才得免死。朱棣命他辅佐世子朱高炽。永乐二年(1404)立世子为皇太子,擢尹昌隆为左春坊左中允,太子也敬重他,改任礼部主事。永乐八年,解缙之黜,改尹昌隆为礼部尚书,因而得罪了尚书吕震,被诬陷下狱,不久,遇赦复官。尹昌隆还朝后,上疏四件事:“节民力,谨嗜欲,勤政治,务正学”,深得民心。永乐十五年,吕震又诬告尹昌隆结党营私,蓄谋造反。尹昌隆再次被捕入狱,并抄没家产。他蒙冤被杀,时年48岁。直到皇太子朱高炽即位后,尹昌隆的冤案才得以昭雪。著有《尹讷庵遗稿》10卷等书。
  周述周述(1375 - 1436)字崇述,号东墅。明吉水桑园村(今吉水县水田乡桑园村)人。永乐二年 (1404)甲申科榜眼。状元是永丰曾榮,周述从弟周孟简为探花,会元是泰和杨相。为庐陵地区争得了又一个“三鼎甲”。
  周述性情温和,为人厚道,简易文静。他和从弟周孟简进士及第时,成祖朱棣手书二人策,以褒扬他们兄弟,并比之为宋代“二苏”(即苏辙、苏轼),任他为翰林院编修,与修《永乐大典》,后读书文渊阁。那时在文渊阁读书的士人,享受的待遇很优厚。纸笔由司礼监供给,早晚膳食由光禄寺供给,礼部还供给每人每月膏烛费银子3锭(10两),工部选就近的地方供给居住。时人都以此为荣光。
  周述曾经跟随明成祖朱棣北巡,后来任左春坊谕德。仁宗朱高炽即位,令他伴随太子到南京去拜谒太祖皇陵。宣宗朱瞻基为帝时晋升为左庶子。著有《东墅诗集》6卷。文章内容充实,风格雅致,用典中切,很受时人推崇。
  刘升刘升(1431~1461)字幼显,号晋斋,今永新县东里镇东里村人。7岁能诗,明正统六年(1441),10 岁赴省城参加乡试,考中举人,宁王闻其名,立即召见,“问以经传大义”,他应对如流。欲留刘升为幕宾, 他以为不可,随父出,宁王以宫砚玉笔相赠给他回家,一时声名鹊起。第二年,刘升赴京城参加会试,没有考中,便居京城开义馆,广交名士,设讲座,辨经疑,切磋琢磨,名士多出其门。
  景泰二年(1451),会试夺魁,廷试中一甲进士第二名(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刘升性刚果,无所附。 一天,刘升过闹市邂逅一位同乡,同乡告诉他:永新大旱,境内一片焦土,民苦饥僅,不可胜计。幸有邑人龙春甫“货其谷以石者六百,而所活之人甚众”。他听后,感慨万千,说:“贤而多财损其志,愚而多财益其过,既积于承平之日,宜散于荒歉之秋!”京城的永新人,对龙春甫的作为无不拍手叫好。代宗嘱刘升作文以记之,他欣然命笔,以《恩赐义民碑记》为题,充满激情,大声疾呼:“义(指赈灾),智者有之,愚者亦有之,贤者有之,不肖者亦有之,非但人所同有,人人所能为也,非但人所能为,亦人所当为也。”义正词严,掷地有声!《恩赐义民碑记》一文,于景泰五年四月刊刻于石。
  刘升所处的时代,天灾人祸、百姓穷苦。宫廷变幻、宦官专权;江淮大水、河决开封;外族入侵、农民起义;国库空虚、民不聊生。复位的英宗皇帝,想增加赋税来对付面临的内忧外患。刘升毅然与同僚一起联名上疏,愿以翰林院官俸助饷。此举惊动朝野,造成一时轰动。不料就在此时,其父逝世,刘升回家服丧。【可家后,饮食起居,多有节制,“夙心好古”,青灯一盏,五经相伴,穷经问史,时有洋洋数千言。他的文章虽多,多以遗佚,流传于世甚少。
  刘戢刘戢(1435 ~1492)字景元,号晋轩。明代吉安府安福(今安福县甘洛乡三舍村)人。20岁就名重乡里,文采斐然。成化十一年(1475)乙未科会试,中贡士后,廷对第二名,被任命翰林院编修,成化二十三年升侍讲。
  弘治元年(1488)孝宗朱祐橙登基,照例需派遣特使出国颁诏,当时交趾(今越南)吞占城、侵缅甸,四外扩张,外恭内鹫,难以对付。朝廷大臣们认为,不是学识渊博,能文善辩,刚柔相济的人才,不能担当这一艰巨任务。通过遴选,结果选中刘戮。孝宗帝亲授麒麟一品服,封为正使,委托他前去颁诏。先前,出使外国者,多是借此机会带领船队载贵重货物与所使国大做生意,大发横财。刘戳一反常例,他考阅地理书籍,决定从南宁取旱路进发。一路轻装简从,只带两个仆童,乘轿子直抵交趾国,抵交趾国当日即颁诏,第二天事毕即启程回国,交趾国王惊恐万分,急忙向刘戳赠送金银珠宝、犀角、象牙,唯恐得罪来使。 而刘戮看都不看一眼。他们又派人携礼物追授道途,刘戢一口谢绝。不管对方如何言恳情切,劝求笑纳,他毫不动心软口。只是书写入关明志诗赠来者。馆判以天气炎热为由,赠送一象牙扇,也被谢绝,并题诗于其上退还。诗写道:“带得南薰下紫宸,舞干披佛两陛春;直将凭此清炎海,肯使飓风污后尘。”交趾人因此对刘戳更加敬佩,在给明朝廷的谢表中有“廷臣清白”的颂词,将通中国的驿道取名为思明道, 并建“却金亭”以示纪念。回国后,参与编修《宪宗实录》,升右春坊右谕德。
  刘戢廉静寡欲,声色淡然。其妻何氏,20岁时就双目失明,多次请他另娶,刘哉决不听从,并把何氏接到京城,敬爱终身。刘戳才华出众,文学修养好,著有《晋轩集》、《晋轩先生遗稿》1卷。同乡翰林侍读学士邹守益为《晋轩集》作序,序文中称道:“砺行似周恭叔而益励于晚节,绥远似陆大中而无金以遗子孙。”这是实事求是的客观评价。
  刘震刘震(1434 ~ 1501)字道彦,号励斋。今安福县金田乡路口村人。明成化七年(1471)乡试中举,成化八年廷试第二名(榜眼)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成化二十三年任满升侍讲学士。弘治皇帝登极后,升为右谕德,管国子监司业事。弘治九年(1496)升为南京国子监祭酒。
  刘震性格急躁,言直情真,与人相处耻于诡祟。同时,他才学横溢,文思敏捷,下笔立就,不袭陈言。 著有《双溪集》。
  刘碱刘碱(生卒年不详)明临江峡江(今峡江县)尧洲乡人。隆庆五年(1571)辛未科榜眼。该科共取进士 396人,状元是浙江绍兴张元悴,探花是江西新建人邓以赞,邓以赞又是会元。考官为建极殿大学士张居正、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吕调阳。会试试题:“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一节,“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为悦者也……”全章及“先进於礼乐、野人也。后进於礼乐,君子也”一句。
  刘碱自幼刻苦攻读经书,隆庆四年乡试中举人,第二年赴京参加礼部辛未科会试得中,廷试时,获一甲第二名,赐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萧良有萧良有(1550 -1602)萧时中(明永乐九年辛卯科状元)之曾孙,又名良友,字以占,号汉冲。今吉安县永阳镇曲山村人。随父客居汉阳,遂以寓籍举万历八年(1580)会元、进士第二。官任翰林院修撰、 礼部侍郎、国子监祭酒。在吏局十五年,负公辅之望,自阁、部、卿、寺以至台、省,凡有关国家大计,无不咨询,又长于制诰文字。给事中叶继美上疏弹劾萧良有侵犯六部之权,遂再章乞归。著有《玉堂遗稿》、 《春秋纂注》4卷等书。
  姚颐姚颐(? -1788)字震初,号雪门。今泰和县澄江镇姚家人。自幼刻苦攻读经史,清乾隆二十四年 (1579)参加乡试,考中举人。乾隆三十一年会魁进士第二,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历贵州乡试同考官、侍读、充方略馆纂修,与修《四库全书》为总阅,转春坊待值上书房。乾隆四十二年督学湖南,调蒲州 (今山西水济县)知府,后升湖南、甘肃按察使,卒于官。人称息斋先生。姚颐的文学造诣很高,著有《雨春轩诗草》10卷、《经进诗》1卷。
  探花郭孝友郭孝友(1086 -1162)字次仲,北宋吉州龙泉光化岭上(今遂川县零田镇城溪村)人。政和五年 (1115)乙未科殿试,廷对第三名。郭孝友考中探花,初授国子监学正、司业。宣和间(1119-1125)因奏事得罪奸相蔡京,被贬为瑞金县丞。建炎元年(1127)知筠州(今江西高安市),后召回京,为礼部员外郎。
  建炎年间,郭孝友以“清严有夙望”被任为两广东路提点刑狱,一年后又被任为西路提点刑狱。当时两广许多州、县偏僻荒芜,郡中官员未始一至,许多州、县官欺压百姓,朝廷不知。郭孝友到任后,轻车简从,亲至各州、县巡视,深入百姓中了解民情,对“疲软贪残不胜职”的守令,连章劾罢之。他还到各州查阅狱案,有疑问反复查讯,经其平反昭雪的冤狱不下数十件。按当时制度,州、县官吏捕获强盗达到一定的数额,便可以得到朝廷奖赏或升官,并且未决囚犯也可计入。一时州、县官吏滥报捕盗人数,假冒顶替,不是强盗的囚犯也被计入,酿成祸害。郭孝友将此事上报朝廷,建议改变这种制度,非决案囚犯不能计数。他的建议得到朝廷许可,明令施行。不久,迁起居舍人。郭孝友在朝为官时,积极为朝廷选拔人才,丞相朱倬,户部侍郎林觉,皆有政声,他们都是由郭孝友举荐的。绍兴十年(H40),郭孝友任工部侍郎时,秦桧主张与金人议和,遭到多数朝臣的反对。秦桧与郭孝友有私谊,便私访郭孝友进行游说,希望能得到他的赞同。郭孝友说:“议和不是安社稷,保国家的办法,纵使得以暂时罢兵,将来也后患无穷。 朝臣主张抵抗,并不能说不是好事之举,望丞相慎重考虑。”秦桧当时就很不高兴,对郭孝友说:“想不到次仲也这样不支持我。”此后,郭孝友谢病请求辞官,并给皇帝上书,建议:理财以充兵饷,选将以勤操练, 纳谏以广言路,招贤以资赞辅。并希望皇帝亲率六师恢复中原,让宗庙神器还于汴京。最后,郭孝友以敷文阁侍制致仕。
  郭孝友辞官回乡后,仍关心民间安危。当时,宋官军的散兵游勇游荡乡间,又盗贼猖獗,地方官报请朝廷增设“武尉”官职,并募弓箭手专事防盗,但所募者大都为无赖之徒,民众反受其害。郭孝友得知这一情况,入朝奏请,得以取消,民众称好。
  胡幼黄胡幼黄(1242 -1291)字成玉,号坦庵。父正元,自庐陵县值夏夏矶迁居吉州永新县东乡凰田,后转徙县城西门。南宋咸淳十年(1274)赴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参加甲戌科会试,廷对第三名(即探花), 他是宋朝最后一届科举的探花。本科殿试正巧度宗赵複驾崩,恭帝赵显即位,元大将伯颜挥师南下。时人编了几句顺口溜:“龙在泽(指状元王龙泽,浙江义乌人),飞不得;路万里(榜眼,今南昌县人),行不得;幼而黄(即胡幼黄),医不得。”暗示国势垂危。赵显即位年幼无知,贾似道专权乱政,国势衰颓。蒙古左丞相伯颜南侵,宋军节节溃败。蒙古兵于德祐二年(1276)三月进驻临安,恭帝献玺投降,南宋灭亡。经历着战乱苦,亡国恨的胡幼黄,愧感自己一介书生,无力救国。虽曾授职节度推官,尚未赴任,南宋便灭亡了。他回到故乡,隐居深山创读书楼,日讽诵其中。元朝世祖忽必烈为维护自己的统治,广罗人才,采用留梦炎等人的建议,下令四方搜求宋朝遗士,同科状元王龙泽起用为元朝的监察御史。胡幼黄没有忘记景炎二年(1277)七月十九日,元军入侵永新的野蛮屠城,永新3000义士壮烈牺牲的深仇大恨。他宁守清贫宜至终年,也决不失节仕元。
  李贯李贯(生卒年不详)今吉安县天河镇大湾村人。明建文二年(1400)庚辰科探花。该科共取进士 H0人,状元是吉水人胡广,榜眼也是吉水人王艮,会元是崇仁人吴溥。考官是太常寺少卿高巽志、左春坊大学士、礼部左侍郎兼翰林学士董伦。会试试题:“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孔子之谓集大成……” 三句,“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一节。
  李贯江西乡试中举人,建文二年赴京参加庚辰科礼部会试得中,殿试时,他在对策中对尧舜禹汤文武治国爱民之政作了叙述之后,写道:“是数圣人者,莫不以修身为本,明德为先。故能自身而家,自家而国而天下,其惠泽施于民者,固自有先后始终之不同也。”“臣尝观汉唐以来,人主之治天下,未尝不欲追配前古,俪美帝王,而不能者,盖有图治之名,而无图治之实也。”最后他说:“做为一个人君,应’尊其所闻,行其所知,明理欲之几,审志之所向,何者为人心道心,何者为建中建极。兢业于万几;图难于其易。 必薄于自奉,然后四海无穷民;必勤以率人,然后百官无旷职。’”建文帝朱允烦很欣赏他讲的这些治国爱民之道,擢一甲第三名,赐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
  建文四年,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夺取了南京城,取得皇位,即为明成祖,这时,解缙、胡广(都是吉水人)召至叩谢,李贯亦迎附后,对建文时辟臣封事千余通,令解缙编阅,事涉兵农钱谷者留之。朱棣从容地问李贯、解缙等曰:“尔等皆宜有之?”众人都未答,李贯独曰:“臣实未尝有也。”不久,李贯迁太子中允,后因坐累死于狱中。临死时,叹曰:“吾愧王敬止(即王艮为建文朝尽忠而亡)矣。”周孟简周孟简( 1378 - 1430)名伟,号竹确,今吉水县水田乡桑园村人。明永乐二年(1404)甲申科探花。 该科共取进士 427人,状元是永丰人曾榮,榜眼是周孟简的兄长周述。会元是泰和人杨相。考官为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解缙(今吉水人)、武英殿大学士、户部尚书黄淮。会试试题:“君子有大……足矣”,“禹吾无间然矣”全章。
  周孟简乡试中举人,永乐二年赴京参加甲申科礼部会试得中,殿试时为一甲第三名,与其兄周述一同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参与编撰《永乐大典》。
  周孟简在翰林院任职,长达20年。迁詹事府丞,出为襄王府长史。周孟简是一个很有修养的人,谦逊退让,从不骄傲,不夸耀自己,不诋毁别人,为人温良和气,不为小事斤斤计较而与别人结怨,因而为世人所尊重和敬佩。
  周孟简是一位诗人,从他的作品中看到他对隐居生活的赞美。他在《浴仙池》一诗中写道:“暂辞阎苑聘红妆,戏浴清池爱晚凉。玉骨已随红鹤记,冰肌犹染碧波香。浮萍半似金钿小,细草偏如翠带长。 几度西风明月里,恍疑琼佩府锵锵。”诗中表达了他对美好的向往心情。著有《竹确集》、《翰林集》1卷、 《西垣诗集》1卷、《周氏兄弟集》2卷。
  刘素刘素(生卒年不详)今永丰县富溪乡龙潭村人。明永乐四年(1406)丙戌科探花,该科共取进士 219人,状元是福建莆田人林环。考官为翰林院侍读学士王达、司经局洗马杨溥。会试试题:“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克己复礼为仁……”一节,“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O刘素乡试考中举人,永乐四年,赴京参加丙戌科礼部会试得中,殿试时为一甲第三名,赐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入仕后的情况无记载。
  邓珍邓珍(1395 - 1418)字殷琏,号昆岗。今吉水县金滩乡麻塘村人。明永乐十六年(1418)进士,殿试第三名,点为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参与修撰《高祖实录》、《永乐大典》,在史馆里日夜操劳,呕血身亡。 年仅23岁。明成祖听其病卒后,连声说:“才高命短,令人惋惜。”钟复钟复(1400 -1443)字彦彰(一作宏彰),号云川,今永丰县富溪乡阎田村人。明宣德八年( 1433) 癸丑科探花,该科共取进士 99人(一作98人),状元是河北宁晋人曹鼎。考官为武英殿大学士、户部尚书黄淮,太子太师、吏部尚书王直(今泰和县人、永乐甲申科进士)。会试试题:“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三句,“禹之行水也……”四句,“庸德之行……”全章。
  钟复江西乡试中举人,宣德八年,赴京参加癸丑科礼部会试,殿试时为一甲第三名,赐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历官侍读学士。著有《云川文集》6卷。•曾追曾追(1425 -1479)字文甫,今泰和县澄江镇文溪村人。明成化十四年( 1478)戊戌科探花,该科共取进士 350人,状元曾彦,也是泰和人。考官为谨身殿大学士、户部尚书刘吉、阁臣礼部侍郎彭华(今安福人、景泰甲戌科会元)。会试试题:“子温而厉,咸而不猛,恭而安”,“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一节,“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曾追是永乐辛丑科状元曾鹤龄之孙,江西乡试中举人,成化十四年,赴京参加戊戌科礼部会试得中, 殿试时为一甲第三名,赐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著有《昭度集》。
  罗璟罗璟(1432 - 1503)字明仲,今泰和县澄江镇城东梁家人。明天顺八年(1464)进士第三。授翰林院编修,后进修撰,与修《宋元通鉴纲目》。历官洗马、侍讲,受诬调南京礼部员外郎,后授福建提学副使兼南京国子监祭酒致仕。弘治十六年(1503)病卒,赠礼部侍郎。人称冰玉先生。著有《周易程朱异同》、 《五经旁注》、《续通鉴纲目》、《罗冰玉文集》12卷等书10余部。
  邹守益邹守益(1491 -1562)字谦之,号东廓,今安福县连村乡新背老屋村人。明代理学家、教育家。正德三年(1508)参加江西乡试,考中举人。正德六年参加会试,名列第一,廷试名列第三,获取探花、会元双重荣誉。授翰林院编修。邹守益任职一年,便辞职归乡专心研究学问。正德十三年,王守仁在赣州任地方官,邹守益前往谒见,拜王守仁为师,开始在赣州讲学。
  嘉靖元年(1522),朝廷又起用邹守益。他路过浙江,又会见了王守仁,相论问学一个多月。嘉靖三年二月,朝廷爆发了争论世宗生父尊号的事件。邹守益上疏力谏,并指出世宗的行为违背礼教古训。世宗大怒,下诏狱严刑拷打,贬到广德州(今安徽广德县)为判官。他到任之后,以教化治郡,罢淫祠,建复初书院,讲学兴礼。嘉靖六年,奉召回京,升为南京礼部郎中。他离广德后,州民为纪念邹守益德教为主的政绩,立生祠以纪念。嘉请七年,王守仁去世,为继承王守仁遗志,邹守益在杭州建立天真书院,集同仁讲学,传播王学。嘉靖十三年,邹守益回到家乡传经讲学。他热心家乡公益事业,倡导在家乡兴利除弊。还与刘邦采等人创建复古、复真和连山诸书院,利用书院为四乡会讲授阳明理学精髓,使其成为当时闻名中国的王学学术中心。嘉靖十七年,任南京吏部考功员郎中。次年,任翰林院司经局洗马,充经筵讲官。嘉靖十九年,升任太常少卿兼侍读学士,掌管南京翰林院。不久,改任南京国子监祭酒,他一上任便着手整顿学风,严格学校管理,激励学生专心向学。九庙遭灾,邹守益上疏陈述上下都来修德的道理,世宗大怒,将他削职归乡。邹守益天资纯粹,在家每天讲学于东廓山,四方求学的接踵而至。学者称他为“东廓先生”。他先宗程、朱理学,后师事王守仁,并笃守王学传统,强调“慎独”(独居谨慎,不存邪念)、“戒惧”(小心、警惕), 为“致良知”的主要修养方法,成为江右王门的主要代表人物。邹守益居家讲学20余年,于嘉靖四十一年( 1562)九月,卒于家中。隆庆初年(1567),赠南京礼部右侍郎,谥文庄。
  邹守益一生尤其重视教育,崇尚简易明白、朴实无华、直指本心。他认为,教育是人后天赖以长进的最根本的途径。他把王守仁的“致良知”学说作为道德教育的根本,并对“致良知”作了充分的发挥。著有《东廓集》12卷、《东廓诗集》8卷、《学脉遗集》4卷等。今有《东廓邹先生遗稿》13卷传世。
  欧阳衢欧阳衢(生卒年不详)今泰和县塘州镇洋坑村人,明嘉靖五年(1526)丙戌科探花,该科共取进士 301( —作300人),状元是福建省福清人龚用卿。考官为武英殿大学士、礼部尚书贾咏、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学士董圮。会试试题:“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一节,“五谷者,种之美者也……”五句,“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全章。
  欧阳衢江西乡试中举入,嘉靖五年,赴京参加丙戌科礼部会试得中,殿试时为一甲第三名,赐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
  刘应秋刘应秋(1535 -1620)字士和,号兑阳。今吉水县枫江镇老屋村人。出身于书香门第家庭,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明万历十年(1582)在江西乡试中,他一举夺魁,成为解元。万历十一年殿试进士第三,占为探花。初授翰林院编修,后升迁南京国子监司业。
  万历十八年六月,蒙古火落赤部侵犯沈州、河州等地,明军损兵折将,接连失败。而首辅申时行却对朝廷隐瞒事态真相,胡说是“掠番”,竟以失败说成为胜利。当时,刘应秋任南京司业,面对专横的权臣, 毫不顾及个人的得失和安危.立即上疏揭发申时行欺君误国的罪行。他这种忠言直谏的行为,被首辅申时行视为眼中钉,但得到朝中止直人士的赞扬与支持。申时行畏于多数大臣支持忠直,不敢加害于刘应秋,反而召为中允,充经筵日讲官,升国子监祭酒,后又升大司成。但是刘应秋不改前衷,继续关注时事, 评论人物,不与保守势力妥协,以此招致忌妒。万历二十六年,反对派借“忧危龙谈”案指责张位(大学士,今南昌人),并弹劾刘应秋。刘应秋气愤不过,托病辞官回家,誓不与权臣同流合污。
  万历四十八年(1620)病卒,享年85岁。崇祯时,念其正直敢言,赠礼部侍郎、谥文节。著有《尚书旨》10卷、《刘大司成集》16卷等书。
  王龙文王龙文(生卒年不详)又名王补,今吉安县官田乡官田村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乙未科探花, 该科共取进士 279人,状元是四川资中人骆成鑲。考官为吏部尚书徐荫轩、理院尚书启秀、礼部侍郎李文田、内阁学士唐景崇。会试试题:“主忠信” “礼仪三百,优优大哉”,“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另赋诗一首,题为:《赋得“襄德录贤”得“廉”字》。
  王龙文江西乡试中举人,光绪二十一年,赴京参加乙未科礼部会试得中,殿试后,考官拟定萧荣爵第一,德宗载満阅完所呈的前十卷,见位列稍后的骆成釀的卷子起首写道:“臣闻殷忧所以启圣,多难所以兴邦”,“主忧臣辱,主辱臣死”的话,其时中日甲午之战新败,德宗大为感动,热泪为之盈眶,遂将骆成礒拔至一甲第一名。王龙文为一甲第三名,赐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官至武英殿协修。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六卷

《吉安地区志 第六卷》

出版者:复旦大学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实地、系统记述安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