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新石器时代遗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五卷》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1000432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新石器时代遗址
分类号: K871.1
页数: 2
摘要: 境内迄今已发现古文化遗址58处。其中,新石器时代7处,商周时期8处,春秋战国时期18处,秦汉时期12处,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4处,宋元明清时期9处。这众多的古文化遗址表明,境内自然环境优越,史前先民和古代民众在社会、经济、文化及城市建设等领域取得了重要成就。第一节新石器时代遗址新石器时代前、中期遗址早在新石器时代前、中期,庐陵先民便在境内从事农耕活动,并在生活遗址处留下了珍贵的文物。经考证,该地为新石器时代古人类生活遗址。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马脑山遗址位于新干县塘头乡桁桥灌坑村西约1公里的马脑山南麓的坡地上。1985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关键词: 文化遗址 石器时代

内容

境内迄今已发现古文化遗址58处。其中,新石器时代7处,商周时期8处,春秋战国时期18处,秦汉时期12处,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4处,宋元明清时期9处。这众多的古文化遗址表明,境内自然环境优越,史前先民和古代民众在社会、经济、文化及城市建设等领域取得了重要成就。
  第一节新石器时代遗址新石器时代前、中期遗址早在新石器时代前、中期,庐陵先民便在境内从事农耕活动,并在生活遗址处留下了珍贵的文物。 1987年,在向吉铁路沿线进行文物勘查时,在位于吉安市城东北4公里处——河东乡庄塘村东侧的案山,发现了石刀、石斧、石铮、石砺和印纹陶片等文物。经考证,该地为新石器时代古人类生活遗址。
  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马脑山遗址位于新干县塘头乡桁桥灌坑村西约1公里的马脑山南麓的坡地上。南临水沟,东邻木梓山遗址,长约500米,宽约100米,面积约5万平方米。1965年9月中旬,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到该地考察,鉴定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距今7000年左右),并采集9件石器:石镇4件;梯形石刀1件(单面平刃);砺石2件;残石器2件。另采集陶片24块。
  莒洲遗址位于新干县荷浦乡莒洲村北端1华里处,靠赣江西岸的斜坡上,长约500米、宽约50米, 面积约25000平方米。1963年7月25日,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到此考察,并采集到石斧、石镇、石刃、石铲等石器41件。1982年4月、1983年4月和8月,县文物普查组先后三次实地复查,又采集到石器2 件、陶片19块。省地文物部门专家鉴定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距今7000年左右)。
  尹家坪遗址位于永丰县县城西北郊区,地跨佐龙乡肖家村与花园村之间。东北靠螺丝岭,西南是螺田圾稻田。海拔65米。遗址随着地势成缓坡堆积,东北高,西南低,倾斜度在10 ~ 15度之间。因年代久远,破坏严重,大部分辟为水田和旱地,现仅保存7个大小不等的台墩,面积约1.6万平方米。整个遗址堆积深度1 ~ 2米不等,遗物极为丰富,已采集到陶鼎足、陶纺轮、石斧、石铸、石嗾、砍砸器及陶片等大量出土文物。1979〜1983年,经省文物工作队发掘考察,确认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1983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严城遗址位于永丰县潭城乡,东临桥头村,南靠舍陂、路丝坪村,西接丘陵地带,北近白水门水库, 面积1044平方米。1982年文物普查时发现。通过勘察,四周有土围遗迹,残存土围高0.5 ~1米,宽 1.5 ~2.5米,城墙外有深5米的壕沟,沟外壁文化层明显。采集的石器标本有磨制石斧、石铸、石凿、钻孔石刀等21件;陶器标本有扁管形、鸭嘴形鼎足、尊、罐等20件。经文物专家考察分析,确认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
  渔梁城遗址位于万安县五丰乡中洲村的象嘴山北侧,赣江与小溪相汇之三角处,隔赣江与县城相对。遗址为胎盘状台地,突兀于周围地面5〜8米,南北长约800米,东西宽约300米,总面积约24万余平方米。据清同治《万安县志》载,此遗址乃南朝陈代时,李迁仕之部将杜平虏所作。1980年,万安县文化馆工作人员在此考察发现,在距地表0.5 ~ 1米之间的地层有多种印纹陶片、铜钱花纹砖和石斧、石锥及打眼石范等。1982年,省文物工作队考察鉴定,有部分文物系新石器时代晚期文物,证明远古时有先民在此生活。1985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五卷

《吉安地区志 第五卷》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实地、系统记述安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