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留下了数量众多的古迹文物和近现代史迹。经过文物调査,吉安地区共发现和登记各类文物遗迹1819处,占全省登记在册的文物遗迹总量的六分之一以上。截至2000年底,已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井冈山革命遗址、中共湘赣省委机关旧址2地2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3处,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48处;有馆藏古代器物和革命遗物(藏品)31715件,其中一级藏品825件,二级藏品434件,三级藏品1219件。
早在新石器时代,庐陵先民便在境内从事农耕活动,案山、马脑山、莒洲、尹家坪、严城、天子地等遗址出土的石器、印纹陶等文物,便是其重要见证。
境内商周时期遗址出土器物除石器、印纹陶外,新干牛头城遗址还采集到铜嗾,标志吉安的社会生产又前进了一步。新干大洋洲程家商墓出土大量青铜器、玉器、陶器,表明远在3000多年前,赣中一鄱阳湖流域就存在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
新干湖田古粮仓系春秋战国时期遗址。在该遗址所采集的5把铁斧,是省内已发掘出土文物中最早的铁器,既反映了当时境内的诸侯争霸战争,又证实吉安在农业生产发展的同时,手工业、冶炼制造业也在蓬勃兴起。
秦汉时期遗址以泰和县居多,已发现的白口城遗址,内外城墙明晰,城址面积达23万平方米,是江南地区保存较好的土城址;安福彭家器物坑出土铜釜、铜皿、铁圈箍和大量陶器胚胎,均表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境内社会稳定,农业、手工业生产在进一步发展。
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中国政治由乱而治。改庐陵为吉州后,政局日益稳定,生产日益发展。宋元明清时,吉安文化发达,有“文章节义之邦”、“江南望郡”的美誉。以吉州窑为代表的古窑旧址,以青原山净居寺为代表的寺庙旧址,以白鹭洲书院为代表的书院旧址,以文天祥墓为代表的古代墓葬,以祠堂、 牌坊、民居、塔、桥为代表的古代建筑旧址,以及大量珍贵的馆藏历史文物,折射出庐陵文化璀璨夺目的光辉。它们既有深邃的传统文化底蕴,又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清代以后,吉安地区成为近现代革命斗争的热土。北伐战争时,国民革命军在吉安市中山场举行声势浩大的誓师大会。1927年,叶剑英在吉安市北门天主教堂率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二师通电反蒋。1928 年4月,朱德、毛泽东率部会师,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红色政权;同年,“东井冈”崛起。1928年5 月至1929年1月,红军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展了三次反“会剿";1929年冬至1930年秋,红军九打吉安;1930年至1934年,中央苏区红军在吉安开展了四次反“围剿”战斗,并取得决定性胜利;1937年10 月,在吉安进行新四军收编等。这些重大的革命政治活动,在吉安留下大量的革命旧址和革命遗物。这些闻名海内外的革命旧址和珍贵革命文物,闪现了井冈山革命斗争精神和革命传统的光芒。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吉安开始重视文物事业,先后建立和健全地、县(市)文物管理机构,有领导、有组织地开展文物普査、考古发掘、征集、鉴定、保护、维修、研究等工作,修建、开放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宁冈县井冈山会师纪念馆、永新县湘赣革命纪念馆、文天祥纪念馆、欧阳修纪念馆等18所博物馆和纪念馆。这些博物馆、纪念馆和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每年吸引数以百万计的海内外游客,为弘扬井冈山革命传统和庐陵文化作贡献,在新时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第一章古文化遗址境内迄今已发现古文化遗址58处。其中,新石器时代7处,商周时期8处,春秋战国时期18处,秦汉时期12处,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4处,宋元明清时期9处。这众多的古文化遗址表明,境内自然环境优越,史前先民和古代民众在社会、经济、文化及城市建设等领域取得了重要成就。
第一节新石器时代遗址新石器时代前、中期遗址早在新石器时代前、中期,庐陵先民便在境内从事农耕活动,并在生活遗址处留下了珍贵的文物。 1987年,在向吉铁路沿线进行文物勘查时,在位于吉安市城东北4公里处——河东乡庄塘村东侧的案山,发现了石刀、石斧、石铮、石砺和印纹陶片等文物。经考证,该地为新石器时代古人类生活遗址。
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马脑山遗址位于新干县塘头乡桁桥灌坑村西约1公里的马脑山南麓的坡地上。南临水沟,东邻木梓山遗址,长约500米,宽约100米,面积约5万平方米。1965年9月中旬,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到该地考察,鉴定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距今7000年左右),并采集9件石器:石镇4件;梯形石刀1件(单面平刃);砺石2件;残石器2件。另采集陶片24块。
莒洲遗址位于新干县荷浦乡莒洲村北端1华里处,靠赣江西岸的斜坡上,长约500米、宽约50米, 面积约25000平方米。1963年7月25日,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到此考察,并采集到石斧、石镇、石刃、石铲等石器41件。1982年4月、1983年4月和8月,县文物普查组先后三次实地复查,又采集到石器2 件、陶片19块。省地文物部门专家鉴定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距今7000年左右)。
尹家坪遗址位于永丰县县城西北郊区,地跨佐龙乡肖家村与花园村之间。东北靠螺丝岭,西南是螺田圾稻田。海拔65米。遗址随着地势成缓坡堆积,东北高,西南低,倾斜度在10 ~ 15度之间。因年代久远,破坏严重,大部分辟为水田和旱地,现仅保存7个大小不等的台墩,面积约1.6万平方米。整个遗址堆积深度1 ~ 2米不等,遗物极为丰富,已采集到陶鼎足、陶纺轮、石斧、石铸、石嗾、砍砸器及陶片等大量出土文物。1979〜1983年,经省文物工作队发掘考察,确认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1983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严城遗址位于永丰县潭城乡,东临桥头村,南靠舍陂、路丝坪村,西接丘陵地带,北近白水门水库, 面积1044平方米。1982年文物普查时发现。通过勘察,四周有土围遗迹,残存土围高0.5 ~1米,宽 1.5 ~2.5米,城墙外有深5米的壕沟,沟外壁文化层明显。采集的石器标本有磨制石斧、石铸、石凿、钻孔石刀等21件;陶器标本有扁管形、鸭嘴形鼎足、尊、罐等20件。经文物专家考察分析,确认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
渔梁城遗址位于万安县五丰乡中洲村的象嘴山北侧,赣江与小溪相汇之三角处,隔赣江与县城相对。遗址为胎盘状台地,突兀于周围地面5〜8米,南北长约800米,东西宽约300米,总面积约24万余平方米。据清同治《万安县志》载,此遗址乃南朝陈代时,李迁仕之部将杜平虏所作。1980年,万安县文化馆工作人员在此考察发现,在距地表0.5 ~ 1米之间的地层有多种印纹陶片、铜钱花纹砖和石斧、石锥及打眼石范等。1982年,省文物工作队考察鉴定,有部分文物系新石器时代晚期文物,证明远古时有先民在此生活。1985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二节商周时期遗址商代遗址王毛山遗址位于新干县塘头乡桁桥雷家、桥头的丘陵地带,坐南向北,状似太师椅;西靠马脑山, 东北面邻乡农科所,南面为果子场。南北长95米,东西宽102米,面积为9690平方米。省地文物部门专家考察,鉴定为晚商时期遗址。
天子地位于遂川县县城西面1.5公里泉江镇四农村孙坳坊后山冈,左右两溪汇合处。北东南三面临水,西负山丘。面积约10万平方米,分布于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五个台地上。地表覆盖着红烧土和灰炭土。1979年12月中旬,开荒平地时,采集石铮、石斧、石凿、石嗾、石钻、石刀、石矛、石球、砺石共 62件,陶鼎残足37件,陶纺轮6件,各种印纹陶片93件,甑残片、高领盖各1件。省文物工作队鉴定为新石器时代至商晚时期遗址。1984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周遗址牙牙山遗址位于新干县塘头乡桁桥东南2公里处的山冈下,西面靠一条小水沟,其余三面均靠山冈。长约200米,宽约100米,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分布范围较广,表露的遗物较多。1965年2月、 9月,省文物工作队曾两次在牙牙山进行考察,采集到石器106件,其中石斧18件、石铸29件、石刃 11件、石凿6件、石嗾28件、石锥2件、石犁1件、砺石7件、残石器4件。还采集到陶片89块、陶纺轮 3件。1982年4月~ 1983年5月,县文物工作队先后两次实地考察,收集到古石器19件、印纹硬陶片 11件、原始陶瓷罐1件。省文物工作队考察,鉴定为西周晚期遗址。
木梓山遗址位于新干县塘头乡桁桥双陂村以南2华里处,西临马脑山遗址,北毗水稻田,南近水沟。坐落在木梓山东南坡上,长约200米,宽约50米,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1965年9月中旬,省文物工作队在该地采集到石器7件,其中石斧2件(一为大型的凸弧刃斧、一为中型的斜刃斧)、无段铸2件、 石凿1件、残石器2件、鼎足1只。此外,还采集到陶片12块,其陶质有泥质灰陶、泥质红陶、夹沙粗陶、 印纹硬陶;纹饰有绳纹、方格纹、划纹和叶脉纹与细方格纹的复合纹;器形有夹粗砂红陶鼎、平底钵和罐。
1982年4月~ 1983年5月,县文物工作队先后两次实地勘査,又收集到古石器18件、印纹陶片6 块、残铜片1件、网纹砖(残)1块、陶器小碟1件。
省文物工作队考察,鉴定为西周遗址。
牛头城遗址位于新干县大洋洲乡许家村以北约30米处。内外城相套,开辟5座城门,西、南城墙外侧均有城壕。城墙平面似梯形(呈爬形龟状),东西长1100米,南北宽600米,占地面积66万平方米。 内城位于城址西南部,略呈东西较长的近似长方形,东西长650米,南北宽400米,占地面积约26万平方米。外城墙总长2900米,内城南、西依托外城墙,北城墙与东城墙共长680米。内外城墙总长近 3600 米。
城址内地层包含文物十分丰富。1982年4月~ 1983年5月,县文物普查组先后两次实地考察,已采集到石器、陶器、青铜器等残片标本器形多种,纹饰美观。其中新石器时代遗物有石制流星、斧、嗾,陶器有夹沙灰陶、夹沙红陶和泥质红陶片;商代遗物有石制戈、刀、锌,陶质刀、垫、纺轮、网坠,陶器器形有鬲、钵、豆、大口尊、盆等:周代遗物有印纹陶片、夹沙陶片.器形有豆、缸等。省文物工作队考察,鉴定为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402 ~前1122年)的古城遗址。1987 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瓦城遗址位于新干县大洋洲乡瓦城村后约100米处,东离瓦城水库1华里,东北临县园艺场,西北靠水田,西南离小公路0.5公里。长约100米,宽约50米,面积约为5000平方米。
1983年4月,县文物普查小组两次实地考察,从地表采集方格纹陶片9块、曲折纹陶片1块、编织纹陶片1块、雷纹陶片1块、斜方格纹陶片1块、鬲足(残)1只、陶器口沿残片3块。
省地文物工作队考察,鉴定为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遗址。
府山城遗址位于泰和县沙村乡高城学士里山坡上。东靠荒山,南临云亭河,西接仁城村,北近泰 (和)兴(国)公路,距县城约22公里。学士里原名府山,南北朝于此筑城,又叫城头岭,明代内阁大学士尹直在山上建一学士里牌坊,后更名学士里。府山城土城墙雏形尚存,高处2米余,矮处1米许,基宽约 2〜3米,东西长约230米,南北宽约150米,占地面积约3.45万平方米。东南角设一内城,面积约占全城五分之一。城内还散见周代的印纹陶片,并采集到一件残缺的陶轮。省文物工作队鉴定为西周时期遗址、遗物。1984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龙公亨(垣)遗址位于安福竹江乡中团村与陈家洲相望的山坡台地上,东距泸水河约300米,南距排灌站400米,西依岭下山,北至陈家洲250米。遗址范围长80米,宽50米,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 于1991年10月发现,文化遗存散见于厚度约30厘米的旱地耕作层中。采集到几何印纹陶陶片近80 件。省文物工作队考察,确认为西周早期遗存。1993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渚形村落遗址位于永新县文竹乡文竹村东渚形,紧靠文江北岸,属台地遗址,面积约200平方米。 采集的磨制石器有石斧、石铲、石刀等;陶器有陶垫、陶碟、高足豆、鼎足等。省文物工作队鉴定为西周时期文化遗址。1983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三节春秋战国时期遗址春秋时期遗址高洲村落遗址位于永新县沙市乡下排村与澧田镇南城洲头村之间的高洲,面积约2000平方米。 此地发现较多灰白色蕉叶纹、大小方格纹、垂回字纹、间断绳纹、米筛纹等各式印纹陶片和陶制残鼎,并发现炭坑烧土 1处。省文物工作队鉴定为春秋时期遗址。1983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汉江城遗址位于遂川县城东面12公里枚江乡滩下村东南山首。土城沿山首边缘而起,红砂土夯成。残存城墙斜高5米,基宽1.5米,周长约600米,总面积约2. 9万平方米。相传为东汉时筑,县治在五都时,曾作演武地。1970年冬,建七O园林场时,采集到大量各种纹饰的硬灰陶、红砂陶碎片。省文物工作队鉴定为春秋战国时期遗址。1984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战国时期遗址潇洲遗址位于吉安县敖城乡政府西南方向1.5公里的大沙洲上,距离县城27公里。南临禾水河, 东北紧靠潇洲村,东距敖城粮站约600米,西北距功阁村850米,长约500米,宽约200米,面积约10万平方米。
1985年文物普查时,县普查人员从遗址采集到陶制鼎足3件、陶制豆足1件、瓷制豆足1件、陶制壶咀1件、网坠1件、印纹罐片6件、印纹陶片16件。省文物工作队鉴定为战国时期遗存。
湖田古粮仓遗址位于新干县城南6华里赣江西岸的界埠乡湖田行政村袁家自然村南。粮仓分布在南北长约2.5公里,东西宽约1公里的二级台地上。遗址内散布着许多米字纹、方格纹、编织纹、蕉叶纹硬陶片和绳纹瓦片。1975年6月,省博物馆考古队(今省文物工作队)根据陶片的分布、堆积层和地理环境等方面的考察,对古粮仓遗址进行了试掘,发现仓内被烧成炭末的米粒堆积层为0.3米至1.2米,其中一部分保存完好。经江西共大(今江西农大)和中国科学院生化研究所化验鉴定,这些火烧米属战国时期粳米。其标本已送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粮仓近处还发现了烧制陶片的窑址和小型墓群。在袁家村不远的逆口村还发现一座战国时代的土城。土城的东北城墙保存较好,可看出夯筑痕迹。从土城到赣江边的四五里长的丘陵地上,散布着许多成堆的几何印纹陶片,经鉴定为西周先民居住的遗址。近年来在粮仓附近发现一些墓砖上烧制有“罗城”字样,由此可见,粮仓设于此地,决非偶然。
经过试掘,粮仓的结构已初步查明。粮仓平面呈长方形,长61.5米,宽11米,坐东朝西。仓内地面开了 4条平行的纵沟,沟宽深0.5米,长61米,各沟相距1.4米左右。各沟之间又开了许多小沟,宽深 ).2米,长1.4米,其规模之大,省内仅有,国内罕见。在纵沟中出土 4把完整的战国时期铁斧。粮仓附近也出土1把铁斧,式样相同。这些铁斧是省内已发掘出土文物中最早的铁器。
1987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收入《中国名胜词典》o金山岭遗址位于泰和县螺溪乡黄洲村,距县城25公里,东靠槎源村的大片稻田,西北连转江及黄洲村的丘陵山地,南临禾水河,东北长500米,南北宽50米,总面积2.5万平方米。有古墓1座,墓室中的随葬品有印纹陶罐、陶鼎、陶鼎足和石器等,文化层深0.5米至1米。省文物工作队鉴定为战国时期遗址。1984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梧里山遗址属台地型,位于莲花县琴水乡六模村北。1984年采集的遗物有:残石器1件,不辨器形;陶器均为碎片,可辨器形有楚式晚期型式柱状足陶鬲鬲足两件。上述古文物纹样有长方格填交叉纹、米字纹、蕉叶纹等。省文物工作队鉴定为战国时期遗址。
第四节汉代遗址石阳古城遗址石阳县于东汉和帝永元八年(96)立,唐开耀元年(681)废。遗址位于吉水县今醪桥乡固洲村,东为丘陵地带,西滨赣江。由于年代久远,古城遗址已成为一片稻田,遗址东南的赣江岸边尚有零星陶片暴露地面,可作考古依据。1986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白口城遗址位于泰和县城西南3公里赣江南岸、塘洲镇高城村东面0.5公里处。城址面积约23 万平方米,形状呈倒梯形,分为内外城。外城全长1941米,除北部因赣江涨水冲刷损毁部分外,大都保存完好。内城平面呈方形,全长861米,面积约4.3万平方米。外城现存7处豁口,西北角、南正中及北正中3处豁口可以肯定为城门。内城有东、西北、南面3处豁口,亦可定为城门。西北角城门宽35米,其底基距现赣江水面落差仅2米,推测可能为水门。南正中门宽28米,为凸形结构,从残存叠压的瓦片分析,此处原为一处门阙。北正中城门宽15米,入门较陡,可分别进入内城和外城。内城西北门为凹形结构,似为瓮城。内城南门宽17.4米,城门西侧见大量瓦砾堆积。内城西南角有一长方形土台,为全城最高地带,东西长47米,南北宽35米,面积1645平方米,高出周围平地0.8米,高出内城其他地带约2米。
江西省考古队在白口城遗址进行了试发掘,发现有东汉、西晋、东晋等时期的堆积,发现了东汉的印硬陶罐、灰陶罐,还出土了两晋时期的盘口壶、盆、敛口钵、三足盆形鼎等可复原器达50多件以及一批保存较完好的圆形瓦当。发掘品中还发现大量铁渣、铜渣、铜饰件以及陶纺轮、陶网坠等。据考古专家分析,该遗址时代应是汉代。1984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安成县城遗址据《太平寰宇记》载:“安成县新茨亭属长沙国、今县六十里有安成故城存,即汉安成候张普所理也,吴宝鼎二年置安成郡而县属焉。”新茨亭即今安福县严田乡横屋村一带,距县城40里, 位于泸水河中游地段严田乡竹山下,芦背、牛方丘、袁家、坳上、上岭村一带。安成县城占地约1.5平方公里,上村称城口,原有上中下城,拱桥3座,八角台1座,现仅存中城拱桥1座,长3米,宽2米,属单拱砖石结构,其余皆废。竹山下现存一条卵石路通往严田、洋溪方向。
古安平县遗址据《太平寰宇记》载:“废平都县在县东南百里王水口,汉为安平县,属豫章。王莽改曰安宁,和帝更名平都,今故县犹在。”王水口即今安福县泸水河下游笔江乡洋口、城田、辛里村一带,古安平县建于秦王嬴政二十五年(前222),东汉和帝八年(96),改安平为平都,置平都侯国,后因地势易遭洪水侵袭,于三国吴宝鼎二年(267)迁至今县城南李家一带。古安平县址王江口一带辛里村发现“古平都”碑刻一块,平都桥墩一座,平都祠墙基一片,其余皆废。
永新古城遗址位于永新县沙市乡下排村与澧田镇南城洲头之间的高洲,面积56万平方米。其地平旷,四周有土城墙遗址。因年代久远,禾河改道,地址被禾水分成南北两部。据专家考察,此地为东汉永新古城遗址。1983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彭家器物坑遗址位于安福县水泥厂水塔塔基底,西南与平都镇凤阳村彭家组相望,距泸水河约 400米。该遗址于1992年12月发现,距地表深3. 50米,平面呈椭圆形,基础夯平实,占地约5.6平方米。出土铜釜2件,伴有少量铁圈箍,铜皿1件,均残,或断裂。另外,还有大量打破后套放的陶器胚胎。 器物有规则排列于一层薄薄的薪炭灰上,上洒少量朱砂。据考古专家对器物风格分析,确定为汉代器物坑。
第五节魏晋至五代十国时期遗址三国时期遗址魏、蜀、吴三国时期,庐陵先民在境内活动,留下不少遗址。武功山道、释教遗址群便是其间有代表性的遗址,它位于安福县钱山乡、泰山乡武功山金顶一带,武功山主峰金顶海拔1918.3米,气势磅礴,视野开阔。湘赣边先民历代有上山朝天的习俗。自三国吴赤乌年间(238 - 250)始,葛玄入山修炼,后世道徒及释子相继入山开辟丛林。现存白鹤峰、白法寺、图坪、箕峰、集云、九龙山胜佛禅林等主要遗址,保留着浓郁的石构文化特色。1993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晋代遗址晋遂兴县治遗址位于遂川县城东面12公里零田镇中洲村,晋代、隋代均为县治。晋太康元年 (280),遂兴县治由云洲迁此,至隋开皇十年(590)撤遂兴入安丰(今泰和)县止,历300余年。因遂川江改道,遗址大部湮没,局部已重建村庄,现上街、下街及村中心的水井是当年仅留的见证。可作考古依据。
西晋广兴县城遗址晋太康元年(280),置广兴县,于今莲花县城东北设治筑城,称广兴县城。隋开皇十年(590),撤广兴县并入安丰(今泰和)县。据清光绪贺恢《爱莲编》记载,其范围包括今琴亭镇的西边攀科村和琴水乡的六模、韩下、洋边等村。1981年文物普查,在遗址之一隅的金城寨地面发现有汉墓砖、烧制的地下水管、板瓦、陶器片、陶罐、双唇罐之口沿部分。遗物纹样有网结、米字、方格、刻划直线、 弦纹填梯形、平行纹间方格纹等。经考古专家考察,确定为西晋广兴县城遗址。
五代十国时期遗址监军城遗址是五代十国时期遗址,位于新干县界埠乡湖田吴家村以南平坦地带,城址南北长约2. 5 公里,东西宽约1公里,面积约2.5平方公里。其范围包括今逆口、袁家、张家和坑里4个村庄。城址倚山面江,西南有连绵起伏的群山作天然屏障;北有吴家村(今为湖田行政村委会所在地);东约1里有赣江,为水上交通要道,江边一小山名烽火矶,有良好的建城条件。当地群众已把遗址内的土地辟成水稻田。
五代十国吴天祐七年(910),杨隆演建国曰吴,淮南节度判官严可求请置制置使于新没设城,戍以图虔,又于对江七里许置军城。今城口、城址尚存。南宋绍定年间(1228 - 1233)废。监军城从创建到废圮,历经300余年。
该城址由于时间久远和地理变迁,仅残存东西与南北两段土城垣。东西一段约有800米,南北一段约1000米,一般高3米,顶宽2米。每逢涨水季节,遗址常淹没于赣水之中,枯水时才能露出水面。由于赣水冲刷和人们挖砖取土,城垣遭到严重破坏,原有城垣只能看到部分面貌。1984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六节宋至明清时期遗址宋代遗址岳飞点将台南宋绍兴三年(1133),民族英雄岳飞出师江西,屯兵新没(今新干县),曾在荷浦、界埠一带教演,操练士兵,因而建筑点将台。后岳飞精忠报国,受封为武穆侯,今荷浦、界埠一带的武湖、穆湖、侯府3村名,即为纪念岳飞而命名o岳飞点将台,位于新干县荷浦乡与界埠乡交界的田皈中。登台东望三四里处为滔滔奔流的赣江,西面背倚长满葱郁松林的小山冈。点将台为土筑,共7座:七步台1座、五步台2座、三步台4座。七步台为主帅台,高两丈,岳飞检阅将士所用;五步台为部将王贵、汤怀所用;三步台与七步台毗邻,为岳飞之子岳云等护卫主帅用台。此外,从荷浦到界埠还有一条宽阔的马槽,为岳家军用的跑马槽。
据宋赵与时所著《宾退录》云:宋绍兴癸丑,岳武穆提兵平虔、吉群盗,道出新没,题诗青泥市萧寺壁间云:“雄气堂堂贯斗牛,誓将直节报君仇。斩除顽恶还车驾,不问登坛万户侯。”后人将此诗刻在一石碑上,名为岳忠武碑。据调查,1959年,岳飞诗碑曾藏于新兴寺(位于今荷浦中学)o 1983年文物普查,诗碑不知下落。1984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河围寺遗址位于永丰县瑶田乡水心村东两里许,是南宋末年与文天祥起兵抗元的罗开礼练兵遗址。该处深沟固垒,河渠可通船,渠外筑土城,渠内砖砌城墙。元兵大举围攻,罗开礼兵败被捕,囚吉安狱中。他绝食8日,壮烈牺牲。信国公文天祥听后,为他穿孝服哭祭。为纪念先贤,乡人还修建了大忠祠。在“文化大革命”中,寺、祠被毁,但遗迹犹存。
勤王台在莲花县西北六市乡下山背村附近分水坳隘,台址坐南面北。南宋末年,义士吴希爽散资招募勇士数千人,在此建勤王台,起兵勤王誓师,与文天祥接应。兵败,其全家为国捐躯后,墓葬于此地。 台后废,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莲花厅同知李其昌重建。台南为吴希爽墓地及忠烈祠遗址,东为英烈墓,台中矗立一石碑,高150厘米,宽87厘米,厚28厘米。正面上端题曰:“勤王台”,中刻安福县令孔兴源《勤王台赋》;背面上首阴刻“鞠躬尽瘁”4字,中刻莲花厅同知李其昌《勤王台有引•七古歌》,字迹清晰。原主碑两旁及四周还有碑刻,均在“文化大革命”中搬走,毁弃。1984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明清时期遗址石莲洞位于吉水县阜田镇北15华里处,有一地势逶迤的平坦地,巨石突兀,堆生成洞,鸟瞰似青莲拥翠,人称石莲洞。内有大小洞五六处,大洞名曰佛庐,洞口岩上刻有“石莲洞”3字,洞内可容百余人。明嘉靖状元罗洪先耿直上疏,后贬归故里,隐居于此多年。他专心致志攻读著述,并于洞南建正学书院,讲学授徒。该书院前后两栋,前栋曰正学堂,后栋曰观复阁,左为六秀堂,右为归静处。门前两侧厢房,右为远尘楼,左为探月轩。现遗址尚存,既是游览胜景,又是育才佳地。1984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关城隘位于莲花县境南面与湖南茶陵县交界之界化垄。莲(花)茶(陵)公路从中通过。关西南, 两山对峙,中有狭长山谷,名九度冲(属茶陵)。地势险要,历为兵家必争之地。古堞控扼,设有关司,启闭城门,并建有营房、瞭楼、烟墩、炮台等军事设施。今遗址犹存。明末张献忠于崇祯十六年(1643)率兵抢此关入境。清咸丰六年(1856),太平军东王杨秀清部越九度冲,抢关城隘,与清兵激战,清兵败北,太平军遂进驻厅城。1933年5月,红八军于九度冲、界化垄一带重创国民党政府军六十三师陈光中部,缴获甚巨,受到中央军委嘉奖。1984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吴楚雄关位于莲花三板桥乡田南村南面。原名界头岭隘,为古吴楚交界地,因附近有城隍庙,又称城隍界。清咸丰六年(1856),湖南监军赵焕联驻军楚界,挖壕,筑城于岭上,颜曰“吴楚雄关”,历来为吴楚通衢和军事要冲。
宋绍兴二年(1132),岳飞奉旨征讨茶陵曹成,路经此地。淳熙二年(1175),江西提刑辛弃疾奉令征剿茶陵赖文政,曾驻军于此。明末,张献忠率师抢此关入境。清咸丰五年(1855),太平军曾几度争夺此关入永新及厅城。
1933年5月29日,何键以3个旅的兵力为国民党军六十三师陈光中部输送军事物资,因前次在九度冲、界化垄惨败,乃绕道城隍界向县城进发,又被红八军伏击,损失惨重。是谓棠市大捷。1984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二章古墓古窑境内迄今已发现商、汉、晋、唐代古墓葬58处。其中,新干大洋洲程家商代墓葬规模大,出土青铜器数量之多,品种之全,器形之奇,纹饰之美,铸造之精,在江南诸省前所未有。已列为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名人墓46座,为便于后人吊唁瞻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多数已修葺。古窑窑址数量虽少,但地位不容忽视。1957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吉州窑兴于晚唐,盛于两宋,产品丰富而精美,尤以黑釉瓷著称,已成为世界各国博物馆和中外收藏家的珍稀藏品。
第一节古墓葬商代墓葬程家商墓是境内迄今发现的最早墓葬,位于新干县大洋洲镇程家村劳背沙洲,距105国道400米,离赣江1公里。
1989年9月20日下午,千余名民工在沙丘取土修补赣江大堤时,挖出一批古董。后经江西省文物考古队发掘,一座埋没3000多年的商代大墓重见天日。
程家商墓原为一个高耸的泥沙土丘,由于历年取土挖沙,加上雨水冲刷,现在墓底仅距地面2. 15 米,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葬内有一棺一椁,呈东西向。椁室长8. 22米,宽3. 6米,东西两端各有高0. 6 米、宽1.5米的两层台,棺长2.34米,宽0.85米。就在这不足30平方米的地方,随葬品十分丰富。所有青铜器480余件,玉器100余件,陶器300余件,此外,还有骨欲5枚,生砂660克。特别引人注目的青铜器礼、乐器便有52件,一只四足铜甌通高110厘米,重达78千克,器形庞大,气魄雄伟,为全国之最;而双耳竖鬲、扁足圆鼎仅有10多厘米高,显得小巧玲珑,别具一格;带柄铜瓒国内独一无二;假腹铜豆堪称举世无双。兵器共232件,品类齐全,巨型铜钺宽达39.5厘米,被誉为中华钺王。工具143件,从犁、锌到锥、钻应有尽有。杂器48件,双面神人头像、羊角兽面造型奇特,神态诡滴;伏鸟双尾虎更是稀罕,双尾虎形体庞大,猱牙显露,怒目圆睁,双耳竖立,作半卧欲纵之势,虎背伏一只小鸟,尖喙圆睛,颈竖头昂,警视远方。这些特有图腾,大约是当年统治者权力的生动表现。
堪与青铜器媲美的是精雕细刻的玉器,质料多样,全是真品。一件玉侧身羽人佩饰,造型独特,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侧身玉人浮雕品质对照,既有相似之处,也有明显差异,表明南方先民在仿琢殷商玉器时,融进了自己的文化因子,体现了当地的传统精神风貌。第三十四篇文物出土的陶器质地多种多样,在一座墓中出土如此多的陶瓷器,这在商代墓葬中极为罕见。
程家商墓出土的文物数量丰富,品种齐全,造型奇特,纹饰美妙,铸工精致,无可辩驳地证明:远在 3000多年前,赣江流域就有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有着与中原商殷王朝并存发展的另一个奴隶制政权, 赣鄱一带是中华文明的又一摇篮,新干在商周时期堪称“长江中游的青铜王国”。
2000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汉代墓葬西汉墓群位于永新县台岭乡程家村西的爬岭上,西距县城20公里。其地有西汉墓5座,已掘2 座,为土葬,呈凸字形。其中1座出土文物有陶缸、铁剑、陶罐、鬲、五铢钱、布钱等。根据墓葬风格及出土文物判断,为西汉墓群。
漕水陇汉墓位于宁冈距县城西南约半公里、宁(冈)一鄢(县)与龙(市)一七(里船)公路交叉山腰处,原被黄土掩盖。1982年3月,农机厂职工邓某建房取土时发现,系砖室墓。以砖拱顶,砖为长方形, 两侧呈凹凸状,侧有寿字纹。墓室全长5米,宽1 • 85米,高1.4米,室内满积淤泥,除发现铁质油灯、刀各 1件、陶罐两只被毁外,出土器物尚有陶罐盖、陶杯及托盘等数件。现墓室已毁。据墓砖纹饰与出土器物,鉴定为汉代墓葬。
覩碑汉墓群位于泰和县灌溪乡覩碑村后约1公里的红米岭上,面积约0.5平方公里。岭上坟墓星罗棋布,古墓居多。现有4座砖室汉墓的墓砖裸露于外,分别位于岭东、岭南、岭北和顶部。3座呈方形,1座呈凸字形。墓向3座朝南,1座朝北。墓砖饰车马纹、仿人动态纹、同心圆纹、网线纹等。
岭子脑汉墓位于泰和县沙村乡江南村约1公里的岭子脑西北角,竖穴单室砖墓,墓向朝西。墓平面呈凸字形,全长6.12米。前室为过道,长1.98米,宽1.56米。后室长4. 14米,宽2.34米,残高1.4 米。墓室用同心圆纹、钱纹等7种花纹砖和一部分东汉和帝永元七年(95)的纪年砖横平错砌而成。墓底砖横竖行交替平铺。墓室早年被盗,墓顶全毁。出土随葬品有耳杯、印纹陶罐、陶盘带钩、铁剑以及一些零碎的印纹陶罐残片。
地下汉墓群在遂川县城西天子地,自秦汉以后均为墓葬,坟墓层层叠叠。1956年在此平坟整地时,发现有花纹砖的地下墓群。经省文物工作队发掘整理,鉴定为汉墓。其中:2号墓为汉墓,东南向,花纹砖砌成,墓室铺满底砖,中部处加砌一层直伸后壁,成为前低后髙两室。墓内出土铁刀、铜镜、银杯、纺轮、陶器、铜钱等随葬品。
白虎岭东汉墓群坐落在井冈山市厦坪乡安定村白虎岭,距茨坪25公里。1985年6月发现,共有6 座古墓。
墓1:位于白虎岭的西端顶部,由于早年被盗,墓室破坏严重,除南壁和西壁尚保留残墙外,其余各边仅剩余地砖,墓内积土和碎砖高达3米。呈刀形的砖室墓,由甬道和墓室组成,全长5.7米,宽2.95米, 甬道长1.1米,宽1.9米,南壁残高0.95米。西墙有一盗洞,洞上口宽1.08米,下底宽0.75米,铺底砖大部分被挖,仅剩下甬道附近残存部分。原系平砖错缝宜铺,墓向南偏东70。。在甬道附近底部的碎石乱土中,发掘少数印有方格纹的硬陶罐和长腹罐及壶侧残片。墓室采用三种不同形状和规格的青砖所砌,砖的一端带有半同心圆纹,一种是近方形砖,长0.34米,宽0.18米,厚0.08米;另一种为两端有子母口的长条形砖,长0.38米,宽0.10米,厚0.07米。
墓2:位于白虎岭的东段中部,西距墓1约50米。早年被破坏。整个墓室仅剩一层铺底砖,长方形砖室墓,形成前后两室,从出土的残件看,有硬陶双唇罐、陶钵及长腹罐等。
墓3 :位于白虎岭东段的北坡腰部,南距墓2约10米。该墓破坏最甚,仅留下碎砖一堆,有几种形状的砖与墓1类同,但砖侧花纹截然不同,实属少见。
墓4:砖室墓,坐西向东,出土文物较多,有铁刀两把,一把残缺,一把已腐蚀,纹饰难辨;陶罐一只,圆口,鼓腹平底,陶土夹砂,直径12厘米,鼓腹长62厘米,有方格花纹;陶钵一只,圆口,唇向外,鼓腹,圆底, 有粗条线纹,全身方格纹,内径9厘米,外径23厘米。,墓5和墓6原封未动,没有进行挖掘和勘探,只是立碑保护。
宋家村东汉墓葬群位于安福县严田镇宋家村安(福)莲(花)公路北面山坡上,距公路20米,西北距土沙里(自然村)约200米,东距柏里(自然村)约300米。此山坡顶深入1.3米后,主要有3座古墓, 其中2座并列,墓向西偏南,另1座墓向西北。墓形制一致,平面呈凸字形,均为砖室券顶墓。通高6. 8 米,宽2.4米,高2. 5米;墓门长1.2米,宽1. 1米,高1.5米。墓室在古时被盗,淤泥清理后,获铜印章 1枚,长2厘米,宽2厘米,高0. 6厘米,字迹漫漁不清。根据墓葬风格判断,为东汉古墓群。
东汉墓群位于永新县怀忠乡官陂村的盖石岭,北距县城20公里。其地有东汉墓7座,已掘2座, 呈凸字形,为双券拱砖室。砖为同心花纹和兵器图纹。出土文物有大小陶罐和具有纹饰的陶片等。 1983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琴水东汉墓位于莲花县琴水乡塘头村公路西侧之山坡上,1979年发现。墓室为长方形,长4. 5 米,宽2.5米,高1.5米。墓砖全是白膏泥烧制,有长方形、楔形两种。长方形为铺底和砌四壁用砖,纹样多饰于正面和侧面;一般为网结、同心圆、相对半同心圆、刻划倒S、单线、双线、三线对角几何、米字纹等; 规格大都长28厘米,宽18厘米,厚8厘米;也有长37厘米,宽14厘米,厚8厘米的。楔形砖是砌券顶和券门用的,纹样多饰在小端和正面上,一般长28厘米,宽14 ~18厘米,厚8厘米。据墓葬风格和墓砖纹饰等,可推断为东汉墓葬。
魏晋南北朝墓葬“三碗斋”东吴墓葬群坐落在吉水县城东南郊恩江北岸张家屋下东侧,呈三塚品字排列,状似三碗斋饭,乡人故名其地为“三碗斋”。1990年8月发现了 1号墓(编号为JSM1),墓葬坐西向东,平面呈凸字形。墓室用灰色网线花纹砖于平地垒砌,由墓门、甬道、前室、左右耳室、左右藻井、后室及正方形回廊组成。外围封土高15米,整个墓南北、东西线长各有30米,占地面积900平方米。封土呈覆漏斗状,为黄色黏土夯实而成。墓葬虽早年被盗,仍出土了 120余件随葬品,有铜、铁、陶、瓷、石质器皿,大都为死者生前所用的日常用品。这些文物中,极为珍贵的有附有人物、神兽的青铜座灯,造型优美的青铜朱雀、青铜白虎,在江西均属首次发现;青瓷茶具也属全国发现最早的一套。1号墓体规模宏大,形制奇特,垒砌精致,被誉为江南第一墓。1993年12月,因民工取土,发现了 2号墓(编号为JSM2),墓葬坐北朝南,单室,呈长方形,内长&5米,宽2米,高2.6米,由墓门、前室、后室三部分组成。经专家考证,该墓与1号墓为同一时代、同一家族墓;3号墓(编号JSM3)因靠水塘,积水严重,墓址还未具体确定,暂未发掘清理。
“三碗斋”东吴墓葬群,经专家考证为三国东吴时期墓,距今约1700余年,为三国吴王皇亲国戚墓, 在江南地区当属罕见,在江西文物考古史上亦为首次发现。1991年8月,省文物局会同地、县有关部门在县召开座谈会,作出易地保护、搬迁古墓的决定。为了不影响京九铁路的建设,国家文物局发出《关于做好吉水县大型汉墓保护工作的意见》的文件,由当地政府妥善将其搬迁。1991年秋,按原式重建于县城龙华大道(105国道)东侧(现县文物局内),1992年7月竣工开放。
2000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富滩东吴墓位于吉水县富滩镇绕元村山坡上。于1994年7月发现。该墓东临赣江支流法江,南、 西、北三面青山环绕。墓葬距地表0.5米,墓室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向。长9米,宽2米,高2米,由青灰色同心药纹砖垒砌。砖的形状为长方形和楔形,平砖错缝顺砌。墓门宽1.2米,高1.5米,铺地砖一层, 平砖错缝横铺。墓内出土青瓷器31件,有罐、碗、盘、壶等实用器,亦有谷仓、小井、牲禽等明器。具有三国时期南方地区大中型墓特点。
岭上西晋墓坐落在峡江县巴邱镇岭上,现武警中队营房背后菜园内。墓室南北向,长2. 85米,宽 1.5米,墓底至券顶高1.45米。墓壁平砌,墓砖长33厘米,宽16厘米,厚7厘米,饰有网格同心圆纹,系单室砖墓。清理前,因开辟菜地,券顶部分被取走,墓室底部穿凿成一直径约60厘米的孔洞,有部分文物跌落,因泥沙淤积,无法取出而损失。1982年11月进行清理,出土青瓷器13件,黛砚1件。经省文物工作队鉴定为西晋墓葬.第三十四篇文物 3428塔下西晋墓坐落于新干县城东南的塔下岭。墓顶距今地表约3米。券顶砖室结构,墓室平面呈长凸字形,全长9.95米,宽1.75米,高1.85米。以3道券门分成墓道和前、中、后3室,中室高于墓道和前室7厘米,后室又比中室高14厘米。墓道长1.80米,宽1. 10米;前室长1.72米,中室长1. 80米,后室长3.90米,3室均宽1.80米。墓壁系由长方形青砖平铺错缝叠砌,砖缝以黄泥浆填抹;砖长32厘米, 宽15厘米,厚7厘米;券拱部分则由楔形砖构砌,砖长32厘米,宽15厘米,大端厚7厘米,小端厚3.5厘米。墓砖饰有卷云纹和窃曲纹两种花纹。墓门东向,门高1.53米,宽1.10米,距墓底1.20米处开始起卷;墓门用两排条砖封门,并砌有长方体砖柱。整个墓底呈微拱形,中部略高,两侧稍低,形成自然排水沟。墓底砖为单层横向平铺。墓中出土青瓷器、铜器、铁器等各类器物25件。1985年10月发掘,经省文物工作队鉴定为西晋时期墓葬。
塘洲松毛坪晋墓位于泰和县塘洲镇土洲村松毛坪西南面。1985年9月发现。墓坐北朝南,距地面深约1.5米。单葬,砖室,券顶平面呈凸字形。墓室长7.1米,分甬道、前室和后室,室内砌有3组砖直接券顶。墓底青砖对缝平铺,呈龟背形,墓砖饰网钱纹。出土随葬物有东晋的金圈饰(金戒指)、三足铜盘、带柄铜熨斗、圆形铜镜、青瓷碗、青瓷钵、8字形铁剪、梯形条块(画粉)各1件,陶罐残片10多片,青瓷盘口壶残片(加饰褐式点彩)5片。
洋坪南朝墓位于峡江县福民乡洋坪南砖瓦厂附近。经探查,发现墓7座,分布在长60米、宽20米的小山坡上。南北向,砖结构,封土 2米余。因建砖瓦厂,破坏严重。1983年,县文物普查队对其中两座进行了清理,出土青瓷器8件,铁剑(残)1件。经专家鉴定为南朝墓葬。
马岭南朝(齐)墓位于泰和县樟塘乡大鹏马岭村后面山坡上。墓向东南,墓室呈长方形,长约7 米,宽约1.5米,高约1.8米。1981年7月间,墓顶突然塌落,墓内一些随葬品被砸碎。此后,相邻的6 座南朝墓被盗。砖侧面饰网钱纹或向心纹,纪年砖印有反文隶书“永明二年”(484)4字。墓底平砌铺底砖,左右墓壁砌有对称的砖柱数组。出土随葬品有南朝青瓷盘口四系壶、分格盘、托盘三足炉、小碗和铜碗各1件。
上田码头南朝墓位于泰和县城西2公里上田粮站内,1985年发现。墓向西北,墓室用4种花纹砖砌成,砖纹有网纹与莲花纹组合、同心圆纹与钱纹组合、对角菱形纹。墓呈长方形,长7. 08米,宽2. 28 米,髙2. 32米。双拱,墓门和墓壁均错缝砌砖,封门砖平竖堆放,墓壁有龛,墓底砖对缝平铺,靠墙砌有相对的砖柱8对,柱距20 -30厘米,出土随葬品有神兽镜等。
唐宋明清墓葬大禾坪唐墓位于泰和县南溪乡芳桥村大禾坪山坡上。3座古墓并排平列,墓向均朝北,左右两墓早年被毁,中墓后亦被盗。1982年12月,县文物普查队对3墓进行了清理,中墓券顶倒塌。墓室平面呈长方形,长5.6米,宽1.83米,分前后两室,前室砌有壁龛。墓砖饰规则几何菱形纹,墓底砖铺成席纹。 右墓呈长方形,砖室券拱,墓室四角各放置一辟雍砚,砚盘上置一青釉瓷罐,墓砖饰几何形花纹。出土随葬品有盘口六系青瓷壶、直口球腹六系青瓷罐、辟雍砚、开元通宝钱及一些零碎的陶瓷残片和零星木炭。
北宋石室墓址在莲花县琴水乡东北3公里塘头村的油茶林中,有1座石室墓,坐西北,面东南。 墓室为长方形,长4.5米,宽2.4米,券顶高1.1米。墓室前部已毁,石条被搬走;后室尚完整。整座墓室系青麻石砌制,券顶最长的条石长98厘米,宽35厘米,厚26厘米。经专家鉴定为北宋石室墓。
桃溪明墓坐落在新干县桃溪乡城头村附近。1973年,城头村社员兴建仓库取土时发现。经省博物馆考古队发掘,从墓中出土金钱、铜镜、铁剪、香料和丝棉织品等文物60余件;并发现两具没有腐烂的尸体。考古工作队已将其中的一具女尸运回南昌进行解剖研究。
墓中碑文记载,这具女尸为明朝广西按察御史(新干籍)朱琏的母亲,死于明朝万历十七年(1589), 停柩4年后下葬,距今近400年。出土时死者身上穿13层衣服,6条裙子,然后用5条丝绸被子包裹捆扎起来。棺内用棉花和衣服填满,并有一层深绿色的水;棺外用糯米浆拌石灰细沙密封。尸体外形宪整,皮肤等软组织尚有弹性。经江西医学院解剖,皮肤、肋膜、肌肉等层次尚可辨认,四肢血管、神经以及脑膜、耳膜、真假声带都清晰可见,眼球部分角膜呈半透明状,棺内的丝、棉纺织品也保存完好。特别是身上穿的几件丝绸衣服,花纹精美,颜色鲜艳,胸前用金线刺绣龙凤图案,灿烂如新,是研究明代纺织工艺的一批很有价值的实物资料。两具尸体和随葬的纺织品近400年均未腐烂。这对探讨古代的防腐措施,具有相当的科学价值。
乌球明墓位于峡江县罗田乡乌球村西50米处。麻石砌矮围墙,高不及50厘米,呈八字形,上圈直径6米,下圈4米。墓室在上圈中央,宜径2米,略高于地面,桐油石灰抹顶。经专家鉴定为明代墓葬。 保存完好。
历家山清代墓群在峡江县砚溪乡料家村北1公里处,公布在3000平方米范围内,排列紧密,初探有300余座,封土不及1米,大部分墓有碑,少数墓顶有石雕宝盖,保存完好。经专家鉴定为清代墓葬群。
第二节古名人墓宋以前名人墓陶母湛氏墓坐落在新干县城金川镇北门下十字街中部,系晋大尉长沙公陶侃之母湛氏墓。坐东向西,呈圆形。墓前竖青石墓碑一块,长1 • 6米,宽0. 83米,厚0.07米冲刻“晋陶桓公母湛氏夫人墓” 10字。并刻有赞辞,书曰:“陶墓相传,维母克贤,匪直贤母,以子永年,凡为人后,孰若光前,载表斯墓,过者式焉。”字迹清晰。原墓侧还建有化梭亭。
李唐墓系谷村开基祖李祖尧之墓,位于吉水县盘谷乡谷村之后。该墓原为一土堆墓,清咸丰七年 (185刀,殿讲秘丞应诏立石,将墓修葺成现在规模。占地面积200余平方米,四周1米余高的封土墙,前低后高,墓体隆起,正中书“谷村李氏祖墓”,两侧书对联,曰:“祖训绵先泽,尧兴裕后昆。”墓前松柏挺立,四周古建筑围绕,寓谷村李氏后裔,至今仍以始祖为中心。
彭开墓位于吉水县白水镇洪桥村杰源锣带形地。墓坐西向东,正前方有一小水库,周围是岭,因年代久远,风霜雨击,仅存一荒冢。1992年农历十月,江西、福建、湖南、广东4省及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彭氏后裔捐款5000多元在原址重修。新墓葬封土高2.5米,封土前用青砖垒成高3 米、宽5.2米的挡土墙,墙内嵌有石碑。碑文记载了彭牙的生平,墓碑两旁有行书对联。整个墓地占地 300平方米,雄伟壮观。现保存尚好。1984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彭彦昭墓位于吉水县螺田乡城陂村凹上蟠龙形地。墓坐北向南,前方有一段水田,周围是山岭。 因年代久远,原墓残缺不全,仅存荒冢。1987年9月,江西、湖南、福建、广东4省彭氏后裔捐资2000多元重修。新墓葬封土高2米,封土前挡土墙2. 4米,宽7米,墙内嵌石碑,碑上刻有《墓志铭》,墓碑两旁有行书对联。整个墓地占地约300平方米,颇为壮观。现保存尚好。1984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廷杰夫妇合葬墓坐落在永丰县沙溪乡蕉元村九曲岭下翘尾虎形。墓碑石保存完好。石碑上刻有“唐太子太保张廷杰和陈氏、海氏二夫人合葬墓\ 1983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嗷四人合墓位于永丰县沙溪乡王家村中。为唐代张城及夫人海氏、子张惜、媳郭氏的合葬墓。 该墓有墓园,墓园四周有围墙,南北长30米,东西宽20米。墓位于墓园内正中处,坐北向南,砖石结构, 高2.1米,宽3.2米。墓面3碑4桩,楣碑从上到下分三层横刻“垂远”、“山辉川媚”、“张氏祖坟”;墓柱外联刻“功德余庆元,云仍尔炽昌”;内联刻“鲁奠金瓯唐代积,武昭明德地灵兴”。现存墓为光绪五年 (1879)重修。
不调禅师塔墓位于泰和县水槎乡西阳山黄龙坪东南角。外观为一高约10米、直径约20米的土堆,墓塔建在土堆中,俗称阴塔。1973年挖出墓塔,得青石碑塔铭一块,长约70厘米,宽约35厘米,厚4 厘米。铭文楷书阴刻不调禅师生平事迹及开辟黄龙坪建宝藏寺的情况。此碑于1982年被赣州地区考古队运走。阴塔平面呈正八边形,全用青石条砌成。1984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宋元名人墓周必大墓在吉安市南郊禾埠乡老杨家村三斗岗。墓南北长7.50米,东西宽& 33米。墓前有石翁仲、石兽、石龟。“文化大革命”中被毁,墓亦被盗过。存《宋故左丞相少傅益国周公墓志》石碑1通,长 200厘米,宽100厘米,厚7厘米,现存市博物馆。
胡铃墓位于吉安县值夏镇北侧天梁山西北面的陂松山,与故里大前胡家隔江相望。传胡铃墓葬 18处,此墓旧志有载。“文化大革命”中,此墓被夷为平地。现已建值夏中学体育场,场边残留石翁仲、 石马。1999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天祥陵园坐落在吉安县富田乡鹫湖(木湖)大坑村东北的卧虎山,占地面积1270平方米。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文天祥在北京柴市刑场就义后,他的遗体由江南义士张千载等人隆重葬于北京城小南门外,后其衣冠等归葬故里。该墓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明弘治元年 (1488),当地官府曾奉旨进行重修。后经数百年,由于自然风化等原因,该墓残败破损,墓前的石雕群等一片狼藉。1983年,江西省人民政府拨款进行维修。:1992年,吉安县人民政府又对该墓进行一次全面维修。维修是根据文氏家谱记载,在省文物局派出的古建筑师指导下进行的。按原貌修葺的有神道、台阶、平台、拜谒台、石雕群、牌坊、石拱桥、功德碑、标志说明等。神道长47米,以示文天祥47岁为国捐躯。 台阶自下而上,分为12级、8级、3级三个层次,寓意文天祥在1283年殉难。
文天祥陵园坐东朝西,气势雄伟,群山环抱。远望林木苍翠,近处流水潺潺。墓封土高2.6米,直径 5米,呈半球形状,墓门高2.1米,宽3.4米。墓前有祭祀台,两边各竖一墓表,有两条石阶拾级而上。一尊尊古朴威武的石翁仲、石马、石彪、石羊忠实地列于神道两侧,默守着千古忠魂。1985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收入《中国名胜辞典》。
杨万里墓位于吉水县黄桥乡逆塘村莲花形山上。墓坐北向南,四面松柏环抱。墓室保存完好,高 2.1米,长7米。墓体占地约120平方米。原墓碑石、墓墙毁于战乱,1983年修葺一新。墓碑刻有“宋杨万里公墓”6个大字。墓前约5.5米处有石翁仲一对立于左右,墓后10米处立有望碑一通,高2.7米,上刻杨万里生平事略。1987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欧阳观夫妇合葬墓欧阳观(952 - 1010)和郑夫人(981 - 1052)是欧阳修的父母,合葬在永丰县沙溪乡西阳宫南两华里凤凰山麓滋冈蟠龙形。墓高2米,3碑4柱,墓楣横刻“崇封”2个大字。墓柱外联为“洗冈长拱峙,香水潔环流”,内联为“阡表不磨崇国范,古坟犹带荻花香”。墓正面碑刻“宋敕封太师欧阳崇国公魏国郑夫人合墓” o墓后封土 10米处竖一青石望碑,高2米,宽0.4米;墓前30米处立一对青石塑羊。现存墓为清嘉庆六年(1801)重修。1983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欧阳通理、江氏合墓位于永丰县沙溪镇严坑杨家屋后的山坡上。坐东向西,青麻石构砌。墓门上端呈半圆形,高约1 • 67米,宽约1.1米;碑石高约0. 65米,宽0. 37米。由于年代久远,碑文模糊不清,经过擦洗,反复辨认,方才识得,上书“宋故鄂州武昌尉欧阳公通理、妣江氏合墓”。
王炎午墓坐落在安福县洲湖乡汶源村六石湖。墓建于宋代,保存完整,砖石结构,高2米,长7 米,碑刻清晰,占地面积52平方米。1984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刘沆墓坐落在永新县埠前乡埠前村后隆山下。高坟巨塚,平地耸立,为刘沆夫妇合葬墓。墓系地平线下深葬。墓顶高出地平面1米,堆土高达6米,坟堆坡足跨度南北径为35米,东西径为32米。墓室为砖、石以及木料等分筑而成,方向为南偏东28。,平面正方形,四壁均用长1.5米、宽0.45米、厚0. 12 米麻石条平砌。周围原筑有墓圈保护,开有3门出入。门前立有东碑西碑各一、石翁仲2尊、石麒麟1 对,还有石狮、石羊等。1963年11〜12月间,江西省文物工作队对刘沆墓进行了发掘与清理,出土文物多为女性之装饰品.,如素面铜镜、水晶坠、银质发簪、金质带状饰品,以及唐宋铜钱、陶罐、陶瓶、大型牛角陶罐等。1984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许述华墓坐落在万安县弹前乡上洛村萝卜命许家屋背。坐东向西,圆弧形,花岗岩条石砌成,中间碑文为“元大德进士授徐州学正徐公讳述华字广丽府君暨太祖陈妣老孺吉夫妇合葬墓”,碑左侧刻有“乾隆四十年乙未十一月太旦\ 1985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明清名人墓周忱墓位于吉安市郊长塘乡周家村东园边,建于明景泰三年(1452)。坟莹周边建了围墙,修了大门,并建有神道。墓前有文武石翁仲、石马、石柱、石龟等。“文化大革命”中被破坏,后被盗,仅存两尊石翁仲;尚余神道碑2通,存周文襄公祠内。1985年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解缙墓解缙因谗被害,后人携柩归,偷葬于今吉水县醪桥乡坝溪村。嘉靖四十年(1561),知县罗黄裳奉旨将解缙墓迁葬于县城东门外东山亭,墓地坐东向西。1983年修葺后,墓高2.4米,宽6.3米,长 5米,护墓墙高1米。墓额刻“明左春坊大学士,解文毅公讳缙之墓”字样。1987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刘俨墓位于吉水县水南镇店背村朱家城螃蟹形地,坐西向东。墓前有石碑刻文,两侧有对联,因风化斑驳,字迹不清。墓体至今完好,红石砌成,高2.2米,宽10米,长13.40米。墓前石翁仲、石马皆陷泥中。1984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彭教墓位于吉水县水南镇上村倒木形地,坐东北朝西南。墓碑刻文已陷泥中,不清晰。墓前石翁仲石马残缺不全。墓室较完整,墓高2.11米,宽2.30米,长14米。1984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刘同升墓位于吉水县白沙坏镇东南十五华里处的乌江下冲天飞凤形地。1984年冬,其后裔及刘姓支派集资重修。1984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金幼孜墓位于峡江县巴邱乡暮膳村东南200米赣江边山上,建于明代。坐东向西,地势高险,下俯赣江,视野广阔,四周有麻石矮墙,直径15米余,工部营造°神道华表已毁,原有“日有千人叩头,夜有万盏明灯”楹联,取其白天拉纤不绝于道,夜晚江心渔火点点之意。1975年省博物馆曾对墓地进行发掘, 发现早年被盗。现存神道碑1方,长约2米,宽约1米,厚0.15米。
罗钦顺墓位于泰和县上模乡桃冈村后山上。墓坐北朝南,墓室砖石结构,封土高3米,直径8米, 占地2亩。墓前左右分别立有石翁仲、石马、石羊、石熊各1对。石像前原有亭和围墙,早废,仅剩基脚。 清雍正九年(1731)奉旨赐帑银50两修复。“文化大革命”中墓莹被盗。1982年,乡人集资修葺墓门、飨堂和台阶。1987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杨士奇墓位于泰和县澄江镇橘园村杏岭北山上。坐西向东,呈凸字形。原四周有围墙,已毁,长约百米,宽约50米,占地约6亩。墓后立有明礼部尚书胡荧奉旨亲书的望碑;正面楷书“太师杨文贞公之墓”,背面是生平简介;封土高2.5米,直径10米。墓室为砖石结构。墓前70米长的墓堂两边立有石翁仲、石马、石羊、石狮、石旗杆。石像前立有红石牌坊,中匾碑石为汉白玉石书写明仁宗皇帝敕赐的“少傅兵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杨士奇——与国戚休洪熙元年四月十三日”。坊前立有华表,顶刻石兽。华表左有1丈6尺多高的碑亭,平面呈方形,四面开券顶窗,英宗御祭文碑竖在亭内的石龟背上。旁有守墓客房数间,已毁。1959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尹直墓位于泰和县沙村乡高陇村西北学士里的山脚下。墓向南,砖石结构。封土高2. 5米,直径 5米,全墓占地数亩。墓前立有石翁仲、石羊、石马、石狮、石旗杆各1对,多已毁坏。墓被盗,但墓莹还好。1984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郭子章墓位于泰和县上模乡讴里村东北方0.5公里的龙井山(又名井坑)上,墓向西北。墓前原立有石翁仲、石马、石羊、石狮、石熊各1对,早已破坏。墓前石刻有损坏。1984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周贤宣墓坐落在万安县潞田镇园背村南,距村500米的山腰上。坐东向西,墓位如太师椅。墓体呈圆拱形,墓面由红石条垒成。高2米,长8米,宽5米。墓前左方立1红石碑,碑上阴刻有周贤宣生平事迹,右侧排竖石雕人、马、羊、兔等。1985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肖禀墓坐落在万安县百嘉镇石坑村后山山腰上。坐南向北,砖石结构。墓前两侧有石凿刻的人、 马、羊、猪。墓前有碑石。1985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肖柯墓坐落在万安县窑头镇连源村前的山坡上。坐南向北,砖石结构。墓体至今保存完好。 1985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刘铎墓坐落在安福县甘洛乡三舍新田。墓建于明代,保存完整,墓碑开裂。1984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左鼎墓坐落在永新县怀忠乡左坊店背村后,坐西北,朝东南,坟前有池塘,坟后有民房。墓呈馒头形,封土高0.66米,长3.795米,宽3. 366米。墓圈成半圆形,三合土筑成,保存尚好。1984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刘定之墓墓建于明代,坐落在永新县埠前龙家村和三家店之间的地岭背。其墓原有三大坟堆,现仅剩土堆一座,呈馒头形,髙3米,直径9米。据同治《桂山刘氏重修族谱地前坟图》载,定之坟前原有石马、石翁仲、石彪各二,石龟三,现仅剩石翁仲、石马、石龟各一。1999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李祁墓坐落在莲花县三板桥乡山口阁老顶山上,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五代从孙明大学士李东阳为他撰墓表。弘治二年(1489),吉安知府顾福为之修墓勒碑。今墓址犹存,但年久失修,荆棘丛生,封土下沉,石碑搬走。现仅存墓碑之“宝盖”与碑两侧之石柱。石柱刻有对联,左曰“牛眠开吉地”,右曰“马髦伴佳辰”。墓外围以石墙,圈内附有李氏其他人之坟墓。1984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贺贻孙墓墓建于清代,位于永新县沙市乡上埠村的大盆形。坐西北,向东南,前临鱼塘城,后靠脑顶山。封土高1.1米,直径2.5米。正面墓碑已失,只砌入墓门上的残碑1块,文曰:“故祖考理学贺公贻孙子翼老先生之墓”。据传墓主遗言“生不服朝,死不服土”。卒后,其后代遵命置铁杆数根,将棺木悬于墓穴内,然后封土。1984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三节古窑址吉州窑系窑址临江古窑位于吉安市天玉镇石坑村簸箕岭,属吉州窑系大型制瓷作坊遗址,距市区12公里。 1989年,在向吉铁路踏勘时发现。经1990〜1992年间两次抢救性考古发掘,出土各种窑具、工具、瓷器计16000余件,并发现制瓷作坊1处,马蹄形窑3座,釉料洗池和陈腐池19个,品字形淘坊4组10个,灰坑3个,天井式晾坯台4座,水沟9条,轮轴基座6个,釉缸1个,房基3条。
整个古窑址面积3132平方米,作坊遗址内各道工序完整,分布错落有致,制瓷工序流程布局合理, 分工严密;发掘的各类青白釉、青花瓷、仿龙泉豆青、青灰釉瓷、仿定窑乳白等实物资料,印证了吉州窑是江南地区一座四海扬名的综合性瓷窑。
临江窑是吉州窑系的一个主要窑场,始烧于五代,终烧年代在明朝晚期的天启、崇祯年间。
1994年列为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吉州窑遗址群坐落在吉安县永和乡西侧,南北长约1公里,东西宽约0.5公里。24座古窑包如岗似岭,星罗棋布,古瓷片俯拾即是,一条条用匣钵和窑砖铺砌成各种图案花纹的街巷纵横交错。永和为古东昌县城所在地,属古吉州,因此得名吉州窑,亦称永和窑。占地总面积80500平方米,文化堆积为 726800立方米。吉州窑历史悠久,始于晚唐,兴于五代、北宋,极盛于南宋,衰于元代末期,是中国现有保存最好的古代民窑遗址之一。
吉州窑是举世闻名的综合性窑场,也是宋元时期黑釉瓷生产中心之一,所产瓷器种类繁多,已发现各种器形120余种。可分为青白釉瓷、乳白釉瓷、绿釉瓷、黑釉瓷、彩绘瓷、雕塑瓷和琉璃器等,装饰上采用剪纸贴花、剔花、洒釉、白地彩绘和堆雕等技艺,纹饰丰富多彩,绚丽多姿,其中乳白釉瓷印花精致工整,彩绘瓷纤秀瑰丽,淳朴自然,富有浓厚的民间色彩;黑釉瓷(亦称天目釉瓷)在陶瓷艺苑中奇放异彩, 它以天然原料和巧夺天工的技艺,使铁质釉在烧造过程中,析出璀璨的结晶,有的像兔毫,有的呈曽«状,有的似玳瑁斑,有的如虎皮纹,有的现鹘鸩斑,五彩缤纷,变幻无穷。木叶纹样和来源于女红的剪纸贴花独出心裁,别具一格,其设计构思新颖巧妙,装饰效果朴素自然,寓意无穷,在陶瓷装饰艺术中独树一帜。
吉州窑的产品远销国内外。世界各地很多博物馆和收藏家都珍藏有吉州窑的名贵产品。1975年, 在东京博物馆举行日本出土的中国陶瓷展览,吉州窑的兔毫斑、鹅鸩斑和玳瑁斑成为传世珍品;日本国库收藏的几件吉州窑黑釉制品,被誉为国宝。大英帝国博物馆所藏的吉州窑凤首瓷瓶堪称瓷中尤物,在国际市场上极负盛誉。1957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其他窑址刘家窑在峡江县水边镇刘家村西南100米处的黄土山丘上,濒临赣江,分布面积达5000平方米, 堆积层厚0.3至2米。地面器物残片俯拾即是。采集的标本主要有碗、盏残片和烧制工具匣钵等,瓷片胎质青灰、紧密、厚重、黑褐色、釉不及底。经江西省文物工作队鉴定为北宋时期窑址。
芳州窑位于峡江县戈坪乡芳洲村西南2公里处。现存马蹄窑1座,处于水田之下。窑高约2米, 直径4米,窑壁有烟道4条,底部泥沙淤积。距窑床10米处残存作坊1处,青砖铺砌。采集标本有碗、碟少量残片。瓷片胎薄,黄白细腻,釉色黑亮。省文物工作队鉴定为南宋时期窑址。
塔下唐窑位于新干县塘头乡塔下村西南方向约500米处,以河岸斜坡为窑。窑址坐东向西,窑口面对赣江,离赣江约20米,窑尾指向塔下村。江岸崩塌,窑址文化堆积日益暴露。经调查,窑址南北长约150米,东西宽约100米,赣江边文化堆积厚约1.5米,窑尾文化堆积厚约2.1米。在堆积的文化层中有陶瓷碗、罐、盆、壶、注子等,有的器形较为完整。采集的标本有陶瓷碗4只、壶1只、注子1件、罐1只、 盘1只,以及窑具1件。经省专家鉴定为唐代瓷窑。1984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山口古瓷窑位于永丰县潭头乡山口村南侧。窑址堆积高大,形同山丘,窑片堆积层厚处达4. 75 米,露面瓷片和窑具俯拾即是。该窑所烧瓷器,釉色较多,有酱褐、青釉色、白色、青灰和黑色。器形、釉色和烧法与永和吉州窑、宁都东山坝窑相似。造型、釉色具晚唐瓷特征,但青釉瓷似宋代烧法。而印花纹饰以及双鱼纹最为常见,当属元代瓷典型装饰花纹。从遗物的釉色、造型、饰纹推断,该窑当创烧于南宋,发展于元初,停烧于元末。1983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三章历史建筑境内的祠堂、古桥、古塔、亭台楼阁等历史建筑遗存丰富,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古民居建筑,与著名的吴派、徽派民居建筑一样,是中国古代建筑奇葩。这些历史建筑,既向人们展示着这里的风土人情,又反映出先民卓越的创造才能,为研究地方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依据。
第一节祠堂牌坊祠堂周文襄公祠位于吉安市郊长塘乡山前周家村内,建于周忱逝世后,为朝廷赐建。江南硬山式建筑风格,2进1天井,砖木结构。前院大门楹联用糯米、三花石雕塑而成,书曰:“天帝五朝眷宠,尚书二部户工”,多数字已毁,仅残存“部户工”几字。祠内第一进两边各耸立着一通麻石刻的敕谕、敕书碑,系正统六年(1441)皇帝赐给周忱的。第二进有周忱的坐像、拜台及皇帝的谕祭文碑二通。1998年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信国公祠位于吉安市城北螺山山麓,始建于明弘治十五年(1502)。主祀民族英雄文天祥,配祀赵时赏等54位殉节志士。最初,公祠前有忠烈、忠节两坊;两坊之间有一条东西贯通的驰道;驰道东西两头,又有仁至、义尽两坊。忠节坊后,立两块奇石,一像“螺”字,一像“川”字。祠分3进,一进为头门, 二进称仪门,三进为重寝,又称正气阁,祀奉文天祥塑像。祠东西有厅廃24间,列从祀诸忠义神牌位。 左边另建有数间守祠人居室和更衣、住宿、斋戒、神厨诸室。祠的四周建有围墙。至1931年,公祠经过近10次重修、增建,右边增建数间厅事,又称怀忠书院。20世纪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因战乱,公祠久未修葺,无人管理,渐渐塌毁。
崇恩堂位于吉安市长塘镇山前周家村中央,明景泰二年(1451),周忱回乡后亲手所建。坐北朝南,面阔3间,直出4进,3天井。第一进为前厅,两边为厢房,现仍存6根廊柱;第二进为露天过道,有石栏杆,栏杆两侧为两长方形天井;第三进为议事或庆典大厅;第四进为小天井、享堂。砖木结构,江南硬山式建筑风格。清嘉庆二十年(1815)重修,现为山前棣华周氏祠堂。虽年久未修,已经破败,但秀美、端庄、简洁、朴素的明代建筑风骨依然明显。
肖氏世德堂又称状元祠、肖文昌公祠,位于吉安县永阳镇下沿河路。南宋嘉定年间(1208 -1224)始建,明正德十年(1515),曲山肖氏族人为纪念先贤业绩捐资扩建成现在规模。砖木结构,3进2 井,宽20米,长65米,高12米,与左后方的三元坊、前面的司马坊共有建筑面积9000余平方米。正门牌楼上嵌石刻19块,祠内石柱楹联6幅。院内有石马、石羊、石人、旗杆石,还有2只嶋龟,背驮着大碑石, 其中有诰敕大碑刻2块。祠内有9个造型各异的吊顶,顶板和斜板上均有描绘历代曲山人工作生活的图画。2个天井旁有4个走马楼,上面倒挂木雕狮子10只,屋檐下有木雕龙头16只。井边有12个房间,向天井一面有48扇木雕与镂空的木门,角花100多个,门上雕刻各种花卉和飞禽走兽。整座建筑巍峨宏伟,雕梁画栋,流光溢彩,古朴幽雅。
胡忠简公祠位于吉安县永阳镇院背村。始建于宋,长43. 3米,宽4. 8米,高约8米,重檐翘角,美观别致。系村民为纪念祖先南宋名臣胡铃(忠简)而建。
卢氏宗祠位于吉安县曲瀨乡卢家洲村,始建于明代,现存建筑为清道光年间(1821 - 1850)所修。 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亩左右。面阔3间,2井3进,宽敞明亮,布局合理。门框、界石均为汉白玉砌成。 尤以长5.73米、宽0.48米、厚0.30米的整条大理石作台阶,实为罕见。门楣雕刻太白金星和八仙,个个栩栩如生;履斗式歇山顶门楼,飞檐翘角。门楼匾额书:“科第征贡”4个大字。天井两边各安放8个雕刻有龙、虎、狮、麒麟纹饰汉白玉石鼓,每个石鼓重达100公斤。宗祠内外,无不显示出富丽堂皇。
永慕堂位于吉安县文陂乡淺陂村,建于清朝光绪十一年(1885)。系梁氏总祠,3进式清代建筑。 祠堂坐北朝南,宽18.2米,进深63. 8米,通高10.8米,占地面积1161.6平方米。门廊3开,前驻红石蹲狮,庄严威武。大门悬匾“翰林第”,上有高耸牌楼,如意斗拱,翘角飞檐。中堂为四角亭式抱厦,伸入天井间。上堂亦高耸牌楼,题额“对越在天”,寄望后世文武盖世,齐家治国。中、后栋均有石刻围栏,大门廊和中后幢天棚上各有一彩绘藻井。有石柱34根,木柱24根,石柱上刻有对联20条。总祠外观巍峨高大,气势恢宏;内部缀饰繁富,工艺精湛。虽历经岁月磨砺,至今仍光彩夺目。1930年2月中旬,红四军总部驻于此。1983年重修。1985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胡家宗祠又名守正堂,位于吉安县曲瀨乡胡家村西路口上,村人合族捐资兴建。祠堂面阔3间,2 井3进。祠前有7 口水塘,意为七星伴月;小桥拱立,环境幽雅。用汉白玉雕刻的“守正堂”3字和“畅天机”、“玉水湾环”、“浣月”等门额透着儒雅和灵气。祠内以汉白玉作阶,其长度分别为4.40米、2. 90米。 廊檐卷棚内描金的龙凤及人物图案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堂内装饰大都损毁,仅保存1副楹联,书曰: “堂构继前徽式廓新图绵旧泽,门庭余善庆仰承祖德裕孙谋。”刘氏正伦堂位于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刘辰翁家乡吉安县梅塘乡小灌村。始建于南宋。长71米,宽19.6米,占地面积1391.6平方米。前有空坪、照壁;祠3进5开间,抬梁露明造,结构牢固,有气势。现保存完好。
曾氏敦睦堂位于吉安县永和镇锦源村。清代建筑,砖木结构,长44米,宽16米,高约8米,占地面积704平方米。墙壁有护墙板,祠内有铁鼎等文物。
周氏惇叙堂位于吉安县敦厚镇高塘店下村。始建于明代。砖木结构,长34.5米,宽43.5米,高约 8米,占地面积1500. 75平方米。为一建筑群,除惇叙堂外,左为厨房、娱乐场所;右为家庙、书院。其堂七扇门为汉白玉门框,莹白光洁,别处鲜见。均保存完好。
肖氏著存堂位于吉安县安塘乡淡江村。建于明弘治年间( 1488〜1505)。长36. 8米,宽19.20 米,占地面积706.56平方米。3进5开间,建筑风格与众不同。祠内保存了明正德二年( 1507)铁钟1 只,重修石碑4块,祠左边有一功德牌坊。
诚敬堂系王氏宗祠,坐落在吉安县富田乡王家村,始建于明朝中期。坐东朝西,呈“丁”字形,与对面呈“人”字形的照壁相对应。长82. 3米,宽44. 3米,占地面积3645. 89平方米。整座门楼全靠两根立柱支撑,顶层为四角菱形鳌鱼翘首,喜鹊聚巢阁。中嵌“兰桂馥馨”横匾,四周环以人物花草的木雕图案, 翘角上悬挂风铃。前开3道大门,立1面红石鼓,另有6道小侧门。门楼与大门之间为门廊。前厅两边分别放置古钟1 口,大鼓1面,古钟和大鼓的直径都在1米以上。祠堂纵深为5个层次:门廊、前厅、天井、上厅、后厅。门廊后有座飞檐翘角的凉亭,两边各有1个水池,池中建有方围,围中植铁树1株,池中的水四季不干。天井里有4株与祠堂同龄的丹桂,分别为两金两银,虽饱经岁月沧桑,至今仍每年两度开花,香气馥郁。上厅迎面挂1块牌匾,上书“枢密院”3个大字,乃朝廷御赐匾额。
诚敬堂既是古老的祠堂,又是红色的祠堂。祠内墙上留有一些红军标语。1929〜1931年,红军在祠堂内驻扎过,召开过军事会议。历史上著名的“富田事变”,也发生在这个祠堂里。
崇义堂位于吉水县水南镇店背村,建于清代。砖木结构,平檐有垛,3 H 2进,歇山顶,吞廊门楼上为官帽顶,飞檐翘角,内嵌彩绘花卉、人物等图案天花板,帽顶门额上书“大夫第”3字,帽顶做工精美,气势恢宏。祠进深29米,面宽14米,门框、门墩、门鼓、天井和大部分柱子为红石材质。每根柱子或单面、 或双面、或四面阴刻对联,其中有状元刘绎题的“成仁取义贞心维万古纲常,业广功崇伟绩焕千秋俎豆” 对联1付。保存完好。
追远祠位于吉水县水南镇水北村,为夏侯氏宗祠,明建清修。砖木结构,吞廊门楼,平檐有垛,3门 3进,歇山顶,进深52米,面宽30米。门框、门墩、门鼓为红石材质;中间两边置明雌雄红石狮1对,高均近1.7米。红石廊柱上阴刻“淮中太常家,吉州刺史第”对联1付。保存完好。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世本堂位于吉水县白沙镇赤岸村,为陈氏宗祠,明建清修。砖木结构,吞廊门楼,平檐有垛,3门3 进,歇山顶,面宽14.5米,进深35米。中门两边置明雌雄红石狮1对,正上方悬挂竖书“义门”木扃1 块。红石廊柱上阴刻“一派澄江共与水泯之变,千章乔森几看桃李之春”对联1付。保存完好。
儒林堂位于吉水县金滩镇桑园村,为夏氏宗祠。砖木结构,吞廊门楼,平檐有垛,歇山顶,3 H 3 进,面宽14.5米,进深33.6米。门框、门墩和大部分柱子均为红石材质,大门红石廊柱正面阴刻“南极光分门第泛新频焕彩,千峰秀挺山川仍旧倍镭去”对联1付。廃廊等地的红石柱上也阴刻有楹联。保存完好。
集成堂位于吉水县盘谷镇上曾家村,为曾氏宗祠,建于清代。砖木结构,吞廊门楼,平檐有垛,1门 3进,歇山顶,面宽17.3米,进深32米。门框、门墩、天井、大部分柱子为青石材质,且浅刻各种纹饰图案,地面全为正方形灰砖铺成,这种材质构建的宗祠为县内仅有。保存完好。
边氏宗祠位于峡江县罗田乡桂林村内。始建于明代,后世多次重修。3进2井,面阁5间,砖木结构。有清乾隆年间“兄弟作宰”、“三世大夫”等匾额5件,木构件已朽。1984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承恩堂位于峡江县水边镇沂溪村内。现建筑系清代重修,总面积约692平方米。前为广场,大门前立镌“圣恩”旗杆石。3间3楼式大门,青瓦白灰抹面,门口立扁鼓石1对。内通过天井和院廊入正厅。 厅为2进1井,广5间,亚字形红石柱镌刻真、隶、篆楹联,柱檢间以狮子绣球为承托,雕工精美。厅内上悬“承恩堂”黑底金字匾,为清道光年间(1821 - 1850)造,保存完好。1984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碧堂位于峡江县罗田乡张家村内。后人为纪念明朝陕西道监察御史张旭、贵州道监察御史张魁、浙江道监察御史张敎而建。祠堂内墙上嵌有明正统二年(1437)、景泰二年(1451)敕令碑各1方。 “三芬堂”匾额为中义大夫吴室书。现建筑为后世重修,保存完好。
文忠公祠位于永丰县沙溪镇西阳宫拱门后正中。肇创于宋淳熙十三年(1186),为纪念文忠公(欧阳修)而建。坐北向南,砖木结构,两栋3进,面阔14. 8米,进深29米,占地面积429. 2平方米。正面有 3个大门,左右直墙各开一券门,屋顶风火山墙式。祠内有1个天井,柱网布置采用了移柱造,藻井,天花,月堞,驼峰等大小构件制作与明清风格一致,建筑具有浓厚的江南民居特点。现存祠为清乾隆、嘉庆重修。1983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科甲第位于泰和县万合镇梅冈村,又名明德堂。始建于南宋绍兴四年(1231),明嘉靖二十年 (1541)重修,典型的明代建筑。砖木结构,高24.6米,宽15米,占地面积372平方米。分前后两栋,中有天井,梁柱粗大,多处桦头及雀替有花纹图案,鹊巢宫雕饰精美,大门前有5级台阶,整个建筑气势恢宏壮观。2000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思成堂坐落在万安县桂江乡邓林村中心。元代初期,庐陵石溪人刘子清迁居于此,取名邓林。后裔建堂作祭祖祀宗之用。现存建筑为原建筑一半。坐东向西,砖木结构,门阔3间。两侧建有厢房,进深18. 5米,宽28.5米,占地面积约426平方米。1985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昭穆堂坐落在万安县窑头乡刻溪学堂村南500米。坐北向南,东临黄土山坡,西临楼下村,南、北面为稻田,祠堂前有一口水塘。砖木结构,三栋连墙,地基后高前低,形成2井3厅式。全长42米,宽 13.75米,占地面积577.50平方米。正面书画并茂,两侧风火墙绘龙涂凤。整个祠堂的内墙由厅内侧的 22根大木柱支撑,其中厅10柱尤大,石础图案精美。厅与厅相连的两侧和中、后两厅侧有花楼。建于宋朝末年,后又曾四次修建。现祠堂外墙完好,但堂内木料已朽。1985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庆远堂坐落在万安县窑头镇阳城村,建于清代。整个祠堂为柱础式,八角形,3进2井制,有戏台; 门前有青石狮子两尊;内有石鼓、门牌、一铁铸香炉;两侧有厢房,建筑精巧。1993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湖坪祠坐落在万安县觇头湖坪村内。长29米,宽10.35米。外砌青砖,内构木料。祠堂正面上端由斗形木块和弓形肘木纵横交错层叠成逐层外挑的斗拱,檐下的两柱上分别刻着1副对联,左曰:“由白竹溪而分派,贮东壁,挹西园,远源流水,世泽绵延光故里”,右曰:“卜湖斯坪以肇基,面南山,托北斗,灵钟秀毓,人文蔚地换新献”。横匾上镌刻“子孙科第”4个大字。堂内2井3厅,厅内两侧各有14根木柱支撑墙壁和厅顶。厅顶为锅式造型,绘有人物图案。始建于元末明初,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重修。现保存基本完好。1985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状元祠位于安福县枫田镇松田村前的中央。明景泰年间(1450 - 1456),为纪念状元、名相彭时和礼部尚书彭华兄弟而建。祠堂正门是牌坊式门楼,坊上砖雕石刻人物栩栩如生;顶端五彩瓷塔,金光耀眼。门坊高达12米,坊下分左中右3门,牌坊方池内镌刻着“相府”2字,左为“状元”,右为“会元”,坊柱门联曰:“赫赫元魁第,堂堂宰相家”。状元祠由直出3栋相连而成,长46. 5米,宽23米,高10米,占地面积1069.5平方米。前栋中央有开敞式天井;中栋屋脊高耸,两边厢房由走马楼与前栋连通;后栋为族祠式格局,大厅宽敞,庄重肃穆,正厅上方悬有“敦叙堂”金字大匾。砖木结构,建筑规模宏大,工艺考究,有南方祠堂与府第风格相结合的建筑特色。
吊斗魁公祠位于安福县洲湖镇瑶溪村葱塘自然村,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坐北朝南,砖木结构,硬山顶,青砖磨缝的大门面墙高8米,屋长40余米,宽20余米,占地面积880平方米。3直2进,内厅有楼,共15间房间。东西二直用木板隔开,中间是大厅。第二进前面两根粗大的柏木屋柱之间,上方用樟板雕刻的扇形隔档连接;花窗隔扇和梁柱穿柿上雕刻的龙、凤、狮、鹿、麒麟等栩栩如生,金光熠熠。 内厅二楼的扶栏全是樟板雕花,黑湊油底,朱红光面,金粉勾线。顶部有个4平方米覆斗式藻井,四角镶刻花饰,中间为竹梅图,工艺精湛。两进之间有天井。四房宗祠位于安福县江南乡江南村。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 - 1795 )o长27米,宽11米,高8 米,占地面积297平方米。砖木结构,内有雕刻图案,保存完好。
相帅府坐落在安福县枫田镇车田村中央,系周氏宗祠,乃三国名将周瑜后裔为纪念先祖恩德功勋于清代兴建,距今已200余年。整座宗祠坐北向南,长47.6米,宽18. 9米,占地面积约900平方米。牌楼门框、门墩、门槛分别由整块青石砌成。大门上方门额竖刻“相帅府”3个硕大楷字。外墙均用青砖水磨砌成,严密合缝,平整光滑。宗祠分前、中、后3进,每进高差0.13米,由低至高,寓步步高升。4个天井分列前、后两大厅两厢,中间为笔直通道。顶上有9个藻井,正中4个最大,尤其是中间2个藻井雕刻异常华美壮观,分别是《丹凤朝阳》和《双龙戏珠》图案。四角配有琴、棋、书、画的精美文饰。大厅内共有108根柱子。祠内木栏、房梁、椽木均未朽,光洁如新。离宗祠正门约15米处有一堵宽厚的照壁,通长 19.2米,高3. 8米,气派非凡。
忠义祠位于永新县南陂下村,紧靠禾水袍陂南岸。明建清修,砖木结构,占地面积240平方米。 为纪念宋末抗元殉难于忠义潭的龙、刘、左、吴、段、谭、颜、张8姓豪杰3000余人而建。祠内原有忠烈彭震龙的塑像和历代名人凭吊的碑文。1987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牌坊锡诰坊在吉安县安塘乡淡江村。为功德牌坊,建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高&6米,宽7.5米,4 柱3门,红石作柱,垂檐斗拱,青石雕刻的仿木结构,牌楼式建筑。表面原有的石刻图案现已模糊,隐约可见“八仙过海”4字及龙、凤、狮浮雕,工艺水平较高。诰封该村肖谦德,其任广东琼州億州知府时,政绩突出,授奉直大夫。
孙家贞节石坊在吉安县官田乡孙家村。建于清乾隆五年(1740)。4柱3门,重檐斗拱,仿木结构, 牌楼式。旌表清良士孙培偲之妻叶氏带儿守节。
曾家贞节牌坊在吉安县永和镇锦源村。红石坊,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4柱3门,高5 米,宽5米,雕刻精美,保存完好。旌表庐邑儒童曾天聪之妻王氏带儿守节。
百岁坊位于吉安县东固镇罗家地村通往南龙的小路上。清道光十一年(1831),绅耆为报百岁老人史仁斋先生五世同堂所建。牌坊用大麻石建造,仿木结构。3门4柱,高6.1米,宽4. 5米。中门镌有 “圣旨”2字,从上至下的横石上顺次阴刻“昇平人和”、“百岁坊”字样,中间两柱刻有对联。石坊上布满花纹图案。整个建筑造型美观,雕刻精巧,富有立体感。现保存完好。
廖氏孝节坊位于吉水县螺田镇梓越村,建于明代。红条石结构,4柱3门,面宽6. 3米,高8米,通体浮雕各种花卉图案,做工精美,气势恢弘。正中红石上刻有“旌表修职郎晋赠儒林郎罗经邦之妻廖氏坊”阳文。保存较完好。
戴氏孝节坊位于吉水县水南镇义富村,清光绪年间(1875 ~ 1908)建。砖石结构,4层3间,面阔 6.45米,高8.4米。红石门框上浮雕麒麟、庭园、花卉等图案。门坊正中红石上刻有“旌表儒童藜岁裕之妻戴氏”阳文。保存较完好。
“建阳世家”牌坊位于吉水县金滩镇燕坊村,建于明代。青方砖构造,折屏式,素面无纹,面宽14 米,高6米。坊正中间后墨书“建阳世家”字样。保存完好。
"字水潔洒”牌坊位于吉水县金滩镇燕坊村,建于清代。砖石结构,4层3间,折屏式,面宽8.5米, 高8米。红石门楣上浮雕双龙戏珠、人物故事、花卉等图案,做工精美,气势恢弘。坊正中红石上浅刻 “字水潔汹”阳文。保存完好。
“水木清华”牌坊位于吉水县金滩镇燕坊村,建于清代。砖石结构,4层3间,折屏式,面宽9米,高 8米。红石门楣上浮雕人物故事、花卉等图案,做工精美,气势恢弘。坊正中红石上浅刻“水木清华”阳文。保存完好。
“青阳绚彩”牌坊位于吉水县金滩镇燕坊村,建于清代。砖石结构,3层2间,折屏式,面宽6米,高 8米。红石门框,门楣上浮雕人物、花卉等图案,门柱和墙柱上分别浅刻“仁为安居咸须贞吉,义本正路视履孝祥”“桂馥兰馨春风秋月,莺飞虎跃智水仁山”两副对联。保存完好。
上谷坊位于吉水县盘谷镇谷村,建于清代。砖石结构,折屏式,面宽5. 3米,高6米。坊正面彩绘花鸟、人物图案,墙柱上墨书“忆当年祖德宗功职掌六卿人争仰,看此日瓜绵椒衍源三分派泽长家”对联 I副。坊正中墨书“谷村李氏祖祠”6字。保存完好。
文园坊位于吉水县盘谷镇谷村,建于清代。砖石结构,挑檐飞角,红岩青瓦,4层3间,竖屏式,面宽9.8米,高8米。坊正面彩绘花鸟、人物图案,墙柱上阴刻“鹿峰拱秀起人文,盘谷发祥井甲第”,“文物冠乡邦职运主铃辉映复先钦美,园林勤穡量晴涂雨欢谐臣旅乐彳奚丰”对联两副。坊正中红石上刻“文园” 贡字。保存完好。
曾氏牌楼坐落在峡江县砚溪镇金坊村,建于清代。砖石结构,3门式,门楣上题有“宰辅第”3字。 石柱上刻有楹联,曰:“金门诏累颁既膺尚书又膺宰辅,坊表垂万世言在大学行在省身”、“由东鲁徙南丰分流三派,两乡贤双理学同萃一门”。此牌坊为旌表明太子少保兼文渊阁大学士、吏部尚书曾樱而建。
石牌坊位于新干县金川镇县城大东门大佛寺斜对面,司前巷与大东门巷相交处。牌坊面向水井, 也粉红色茶石建造。原有3层,第三层最高处有石圆顶,还有长方形石匾。因第三层有碍架设电线,于 1969年5月拆去,现仅存一、二层。全高4.30米,宽2.15米。第一层左右有两根长方形石柱,柱高3.10 米,边宽0. 35米,中空髙2.08米,宽1.80米;石柱下部前后两侧原来各护以石脚,共4块,现仅存2块。
牌坊略呈井架形,除两根直竖的石柱外,主要有5条长条石穿缝横架组成。从上向下看,第一根长条石到第二根长条石中间,有一石牌,刻有“传芳”2字。两边有4根短石柱,嵌着两块镂空石槁子,一块芫好,另一块已损坏。最下一条长条石上的前后两面,刻有浮雕花卉图案,雕刻精工细致。此石牌坊系巡按江西监察御史李循义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立,反映了明代的工艺水平。1984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阳宫门坊位于永丰县沙溪镇西阳宫。始建于宋绍熙二年(1191),经历代维修,今存康熙门坊。 门坊在围墙正中入口处,坐北向南,砖石结构,宽9.1米,高6.24米,摆高4.50米,门高2. 80米,门宽 1.58米,墙厚0.40米。门框由完整的红色条石架成,特别大型正方砖砌面,上部飘檐,两边伸摆。正面门楣上部横塑“西阳宫”3个大字,背面横刻“柱国冢宰”4个大字,两侧竖书两行小字,右侧剥蚀模糊,左侧为“康熙拾年秋月吉旦”。字体刚劲有力,端庄凝重。
画荻遗徽门坊位于永丰县沙溪乡西阳宫门右边15米处,与西阳宫同一围墙,坐北向南,全部用青石雕琢拼成,俨然一整石。上部飘檐,两边伸摆。门坊宽6. 63米,高5. 22米,摆高3. 94米,门高2. 62 米,门宽1.33米,墙厚0.33米。门坊上书“画荻遗徽”4字,两边有一楹联,上联“滋冈毓秀贤慈范九州仰”,下联“香水钟灵太守文章百世师”。旧门坊毁于1976年,后县人律师黄敏捐资重修。由门坊入内, 直通当年郑夫人画荻教子之滋冈书院。
桥头温氏贞节坊在泰和县桥头乡龙洲村。清乾隆五年(1740)建。红米石砌成,4柱3间3檐,平面呈大长方形,长4米,宽1米,通高5米。坊脊为人字形,3层重檐,四角略上翘。每层中间各嵌有条形石匾额1块。顶层中间匾额,正面阴刻楷书“圣旨”2字,背后阴刻“勅赐”2字。中间横串一石梁,梁上横放石匾额一方,阴刻楷书“贞节”2字。下层又横串一石梁,梁上横放石匾额一方,阴刻“旌表严略之妻温氏节坊”。坊两边阴刻楷书对联1副,文曰:“诏山东风厥,坊表建龙洲,母德贞千古,皇恩永万年”。石匾两旁均有浮雕云彩、龙凤、花卉图案,雕工精细,线条流畅,形态逼真。整个牌坊由石樺串固四柱支撑。 1984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尚书第牌坊亦名宇宙正气坊,为旌表明末忠臣郭维经而立。位于遂川县五斗江乡三溪村。建于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坐东朝西,矗立于郭氏祠堂门口。3楼6柱式,通高5.7米,宽5.2米,红粉石质。牌坊上额坊正面阴刻“尚书第”3字,楷书,浑厚端庄,笔力遒劲。坊名下首有一长方形的装饰性浮雕图案。额坊两旁各镶一块镂空花板。牌坊楼部,通体以浮雕的菱形、方格形图案为底纹,并饰以龙凤麒麟等浮雕。牌坊楼部的背面阴刻“宇宙正气”4个楷书大字。6根抹角石柱布局与众不同,正中的两柱相隔3米,两端边柱与中柱构成正三角形,柱与柱之间相隔1.2米。牌坊制作讲究,雕刻精细,图案精美,具有艺术观赏价值。牌坊前有1对石狮和4对旗石。1984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鸣岗尚书石牌坊位于万安县窑头乡轸塘村东北路口,红米石结构,门楼式,4柱3层,髙5米,宽 $米,两侧各立一抱鼓石。牌坊的上部两层两面嵌刻着浮雕图案,正面门楣上石质匾额阴刻:“奕世恩纶”4字,右刻“钦差巡抚,江西左副都御史夏良巡按江西监察御史吴达可为”,左刻“万历甲申敕封文林郎湖广襄阳府宜城县知县王寅诰赠中宪大夫大理寺左少卿张尚贤立,万历癸卯秋九月吉立” o牌坊背面门楣上阴刻“两京上卿”,右刻“钦差巡抚江西左副都御史夏良巡抚江西监察御史吴达可为”,左刻“南京太常寺卿张鸣岗立,万历癸卯秋九月吉旦”,下刻“万历癸卯进士太子少保刑部尚书前任总督两广军务兼理粮饷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张鸣岗”等字。
牌坊系为明代南京刑部尚书张鸣岗及其父张尚贤立,建于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历经近400年, 浮雕纹损害严重。1985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邦伯坊位于安福县甘洛乡三舍村头。建于明正德八年(1513)。坊高8米,宽8米,4柱3门,青石结构。坊上端镌刻“承恩”2字,中间横匾镌刻“邦伯”2字,下款刻“正德癸酉正月”。系明代巡按直隶监察御史黄如金为纪念奉训大夫、海洲知州刘戢而建造。保存完好。1984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进士坊位于安福县金田乡罗丘村。宽5米,高6米,木质结构,保存完好。1992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龙回贞节坊位于安福县章庄乡龙回村前。建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坊上碑刻:“谨表儒隐李荣桂之妻张氏坊”。坊高8.4米,宽5.76米。坊基、坊身、坊顶三部分以青石条砌成。4柱3门,中柱高耸, 前后对称,镌刻楷书对联。背面为“竹箭有筠松柏有心”、“江汉以濯秋阳以暴”。正面为“于其眼也恩宠降自九重”、“不曰坚乎高风良远千古”。中柱基石上一对石狮雄踞其上,通高1.84米。坊身上部中央镌刻“圣旨”2字,坊旁饰浮雕幡龙,坊左右镌刻鸟兽图案,并嵌大、小蝙蝠各1对为梁。坊顶石板为檐,以塔刹相轮压顶,旁置石雕鳌鱼4条。整座石坊质地坚固,雕刻精美,雄浑古朴。1984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经魁坊位于安福县寮塘乡罗田村。建于明嘉靖十年(1531),为旌表刘迁而立。宽10米,高6米, 砖砂结构。正面呈一字形,4柱3间,横匾书“经魁”2字。保存完好。
王时熙尚义门坊位于永新县文竹乡石砚村,青麻石结构,平面作“一”字形,以4柱3间5楼的形式组成。5楼皆为歇山顶,顶面雕有立狮,中枢高耸,左右夹辅,飞檐参差,半拱交互,巍峨堂皇,其下设有 3条石门,中门(午门)大,两侧门小。全坊宽6. 64米,高6米。建于明弘治四年(1491)腊月,坊衔为“旌表迪功郎王时熙尚义门”,落款为“弘治辛亥腊月进士前监察御史知永新县事吴珍立”、“翰林学士长沙李东阳”,其上嵌有“圣旨”竖碑。1983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龙中岳之妻尹氏石坊位于永新县石桥乡官田村。红石结构,高5米,宽5. 8米。平面作“一”字形,4柱3间3门。中门上端嵌“圣旨”、“恩荣”竖匾,横匾全衔为“旌表永新县大学生龙中岳之妻尹氏”, 落款为“清乾隆十四年立”。1983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孝子陈试元百岁穰氏坊位于永新县东里乡长塘楼村。红石条结构,4柱3间5楼3门,高7米,宽 6米。一坊两用,既是孝子坊,又是百岁坊。正面坊衔为“乾隆十年旌表子孝陈试元”,背面坊衔为“乾隆三十一年旌表百岁穰氏之坊”。坊身嵌有“恩命双承”之石碑,落款为“乾隆三十七年仲秋月立"o 1983 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陈蟾枝之妻耿氏坊位于永新县东里乡长塘楼村。红岗石结构,平面作一字形,4柱3间5楼3门, 高6.1米,宽8米。中门上嵌有“圣旨”、“恩荣”竖匾,其他地方多用青石浮雕八仙、雄狮龙虎、三灵(鹿、 凤、猴)等花纹图案。坊衔为“旌表贞节陈蟾枝之妻耿氏”,落款为“清雍正四年四月二十九日立”。1983 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曾士枚之妻林氏坊位于永新县怀忠乡新源村。青石结构,平面作一字形,4柱3间5楼3门,高6 米,宽5.5米。坊身两面精雕细刻龙凤花纹图案、古剧人物。坊衔曰“旌表儒学曾士枚之妻林氏坊”,落款为“道光二十七年建”,其上嵌有“圣旨”、“节孝”两竖匾,四楹镌有坊联曰“清操盟白水;劲节表青天”,“稜稜玉为节;凛凛冰作操\ 1983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录姑贞孝坊位于莲花县荷塘乡寒山里长岭村东。清道光七年(1827),朝廷为旌表十三都贞女录姑而建。全坊用青石条、石柱建成,3层,高13米。顶层中为椭圆形镂空图案,底为4柱3拱门。石坊雄伟高大,坊上镂刻和雕刻的花卉、飞禽、走兽均栩栩如生,文字苍劲有力,造型美观,镌刻精细,至今完好无损。1984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二节古桥唐代古桥琴亭桥是境内最古老的桥之一。它位于莲花县琴亭镇永胜街西南,横跨琴水。原名莲花桥,建于唐代。2墩1拱,长5. 55米,宽2.56米,砖石结构,灰沙砌制。今尚完整,惟琴亭已毁。据《莲花厅志》载: 唐相姚崇,尝于此(莲花桥)抚琴,后人构亭桥上,以志纪念。明万历初,永新知县陈三省书“姚相琴亭” 匾,后圮。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同知李其昌捐俸重建,东题旧额,西题“莲花桥”;亭中,右题“琴水”, 左曰“唐姚相操琴处”。光绪八年(1882),亭圮,里人复建。1984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宋代古桥承天宫宫门桥位于峡江县福民乡王家村玉笥山。因地处道教圣地——万寿承天宫前而得名。建于宋嘉定九年(1216)。
宫门桥为单券石造,长6. 3米,宽4.58米,拱矢2米,桥孔跨径3米,矢跨比例为2: 3,共有券石99 块,规格为40x60厘米,呈弧形,花岗岩质地。桥拱正中券面刻有“嘉定玖年丙子岁仲夏宫门鼎新建造” 15字。为峡江县现存古桥中历史最久远、唯一有纪年的古桥。2000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百花亭桥坐落在峡江县水边镇玉笥山云腾臘驭祠山门前。始建于宋,历代重修。桥为隧道式,长 7.5米,宽28米,高2.5米,单孔拱券。桥孔跨度4米,麻石错缝砌筑,不施膏灰。虽历经沧桑,仍保存完好。
惠政桥位于新干县城正南面的向民门(又名大南门)。下有湄湘之水,由东向西注入赣江。俗称大石桥。
北宋元祐八年(1093)建,绍圣三年(1096)竣工。建中靖国元年(1101),苏轼在億州遇赦北归复职, 由新干县尹张好古特邀苏轼题书桥名,苏轼当即乘舟于中孔石上亲书“惠政”2字。南宋淳祐五年 (1245),惠政桥重修;清顺治三年(1646),因兵毁重建;康熙五十三年(1714),屡遭冲决,三拱仅存其一, 重修;乾隆四十年(1775)秋,又重修。
该桥3拱,原高47尺,阔28尺,长210尺,上覆以长亭,卫以栏楣。亭屋屡毁屡建,最后一次建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秋,次年春竣工。现桥身基本完好,大部分仍保持原状,惟长亭、栏楣已不存在。20 世纪70年代桥面改为水泥路面,两侧边沿各竖有17根长0.15米、高0. 96米和3根高3米的钢筋水泥柱。1984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六一桥设于永丰县城六一路与河湾街相接处。宋绍兴四年(1134)始建;清乾隆四十年(1778)重修。桥身、桥墩均以青条石砌成,4墩3孔,东西走向,桥长83. 8米,宽4. 53米,高8米。此桥为纪念北宋著名文学家、六一居士欧阳修而命名。桥头建有六一书院、文忠公祠;文天祥手书“六一桥”3字镌刻于桥头。现保存完好。1983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望仙桥又称迎仙桥,位于泰和县城东约50米处,横跨于东门小溪上。宋熙宁中(1068 - 1077), 邑人肖平野建。几度毁坏,又几经修复。桥长& 30米,宽3. 33米,高4米,单孔单拱,红米石砌置,拱圈以大致相同规格的红米石并列砌置,互相扣锁而成一整体。拱上铺一层长、宽、厚度一致的青麻条石为桥面,古朴大方,庄重典雅。1984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飞锡桥位于泰和县城西70公里的碧溪乡江边源中村,横跨于六七河上。桥西原建有飞锡阁,故名。始建于宋嘉熙年间(1237〜1240),历经5修。桥为3孔单拱,石质,长28米,宽3.4米,高出水面5 米。桥拱至桥面平铺岩条石3层,桥墩上游建有三角形护墩。新中国建立后,对桥进行了加固维修。 1984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元末古桥安福县金田乡峡陂村北面的溪徒桥,始建于元朝末年,明嘉靖年间(1522 - 1565)重修。桥长25 米,宽1.7米,高5米,卵石为面的5拱砖石桥。现南端两拱已塌,架木板桥连接。1984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明代古桥五眼桥位于峡江县戈坪乡汪家村西南200米处。明泰昌元年(1620)李廷标(戈坪乡芳洲人,任广州府通判)所建。桥长72米,宽3. 5米,高7米,6墩5孔,麻石纵联砌筑半圆拱。桥墩平面作船形,迎水一面砌成三角分水尖,长度伸出桥墩外2米余,保存完好。1984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通津桥在新干县西界埠乡长排窑前河面上。桥长28米,宽4. 38米,高4. 45米。桥身用长70厘米、宽40厘米、厚22厘米的长方形麻石重叠相贯,如环而固,桥面均为同样麻石铺成。两旁建有两个石墩,以破水势。桥始建于明天顺八年(1464)二月,成化元年(1465)十一月竣工。现桥墩稍有破损,桥身完好。1976年,长排大队按原样补修此桥。1984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通远桥位于新干县金川镇向民门(大南门)出城500米处,俗称小石桥;原为县境南来北往通道。 始建于明天顺元年(1457),曾两次被洪水冲毁,改设木板,以维交通。后又被冲毁,明嘉靖元年(1522)改修石桥。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春,又因山洪暴发被冲毁。清嘉庆元年(1796)五月重修。现存桥高 15.2米,面阔5.8米,长17.5米。桥面均铺以长0.82米,宽0.35米的麻石板,共铺有294块。桥身保存完好。1984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凤林桥位于安福县城北门外泸水河上。创建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 - 1085),原为浮桥。明万历十四年(1586)始拱为桥,崇祯三年(1630)以石复面,崇祯十二年增设石柱,形成11拱石桥。1959年,县人民政府用水泥加固桥墩;1967年又铺设水泥桥面,改装水泥栏杆,并填塞南端引桥1拱,成为现今的10 拱石桥。桥长164米,宽7.5米,高8米,是县内最长最大的石桥。1984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桥位于安福县洋溪乡滋塘村大桥组西向约500米处。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 - 1565),清光绪年间(1875 - 1908)重修。桥长35.8米,宽6米,高5.4米,3拱砖石桥,桥上嵌“大桥”碑刻。1984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风桥位于永新县东里乡长塘楼村。明永乐年间(1403 - 1425)始建,后两次重修。桥单孔,用青石条筑墩,青砖拱砌。桥长4.47米,高2.7米。1983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青龙桥位于永新县石桥乡樟观村。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 - 1565),重修于清道光年间(1821〜 1850)。桥联拱3孔,长36米,宽3. 3米,高6米,砖石结构。1983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代古桥雁塔桥位于井冈山市黄坳乡黄坳村,横跨黄坳河。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春。3墩2孔,长方形花岗石纵横砌置。桥长40.8米,宽4.9米,高9.1米。桥面两边有1米高的花岗石尖顶围栏,在2 孔左右上方各嵌1块刻有“雁塔桥”的青石碑。1985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福惠桥位于峡江县水边镇政府东北100米处。清雍正三年(1725),曾志锐(今水边镇沂溪村人) 建。邑贡生邹轼著有《福惠桥记》。桥长24米,宽2米,4墩3孔,水中两墩嵌铁蟾赊各1只。原桥面铺设木板,两旁有木栏杆。20世纪60年代末均朽,改水泥铺设。其余保存完好。1984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维摩桥又名姨婆桥,位于新干县桃溪乡城头村东2华里处,横跨于拜石下溪和条溪的汇合处。桥身北起虎形山麓,一直南伸,为2墩3孔卷拱石桥。
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 0主桥全长30米,高5. 28米,北端引桥约8米,南端引桥长约100 米。主桥用长1.3米、宽0.33米、厚0. 14米的红条石与石灰泥浆黏合垒砌,从拱顶开始又叠以两层石块。桥面3.7米宽,正中以长0.83米、宽0.33米、厚0.08米的星子石横铺,两侧又各辅4行长1.5米、 宽0. 33米的青石、红赭石。南端引桥两边也都用方条红石垒砌,中间筑以泥土,并用长0. 83米、宽0. 33 米的星子石横铺。两侧各铺4行条石。3桥孔跨度各为12米,分别用长1.4米、宽0.33米、厚0.33米的长方形红条石卷砌而成。两座桥墩均呈船形状,东端略尖。桥北端还砌有1个1米见方的溢洪涵洞。 1984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坑口桥位于新干县界埠乡坑口村西南,横跨在1条宽约24米的坑里溪上,古为界埠至荷浦、三湖必经之地。
初建时,仅架木积土而成。明天启七年(1627),县令周文允暨郡守徐鸣皋先后改修。明崇祯元年 (1628),县令周侯暨徐少府修筑,并建亭于桥旁,取名平政亭。清顺治年间(1644〜1661),潘令岭重建; 乾隆年间(1736 - 1795),周尚礼重修。道光四年(1824),因河水暴涨,桥被冲毁,改修石桥,中一拱,高5 米,宽3.84米,长29米。道光二十四年(1844),其桥又遭洪水冲毁,里人杨垂裕垒桥面,两旁加砌石墩两座。咸丰七年(1857),杜福清重修桥面,铺以长方石板。1984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恩江桥位于永丰县城南的恩江河上。原为南北两桥,北桥为恩江桥(原为济川桥),元至元年间 (1264 - 1294),邑人王辉捐田400亩造舟为浮桥。至正元年(1341),建成石墩木板。明清时期屡毁屡修;南桥为平政桥(原名小江桥),明万历十七年(1589),知县吴期焰建,开始为石墩木板,后曾数度重修。 清咸丰年间(1851 - 1862),县人桑岭刘绍书父子捐资,将平政桥改建成石桥,并与北桥恩江桥连接。从此恩江、平政两桥合二为一,即今恩江桥。桥体青石砌成,呈人字形,分南北两段,南段长166.6米,宽 4.5米;北段长176.2米,宽5. 3米;全桥总长342.8米,共有22个桥孔,为江西境内第二座大石桥。 1956〜1986年,先后修整了 5次,麻石混凝土结构,并加设钢筋水泥栏杆,铺了水泥桥面。现保存完好。 1983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无桥位于泰和县城东7.5公里的沿溪乡江畔村旁,横跨于小河之上,为沿溪通往吉安、永和等地必经之处。建于清光绪九年( 1875)秋月。桥3孔单拱,石质,长38米,宽3. 35米,高出水面3. 5米。 整个桥用红米石砌置而成,桥面两边隔2米置一青石栏杆,桥拱至桥面平铺岩条石一层。现保存基本完好。1984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船形三眼拱桥位于万安县弹前乡上洛村。清初,良富村郭日和出资修建。因桥3孔,桥的一头紧接一座似船的小山,故名船形三眼桥。桥长45米,宽3.8米,东西走向,桥身由青、红、麻条石砌成。1985 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瓦桥位于安福县竹江乡观溪村东。桥旁有7级6面惜字塔1座。清道光二年(1822),乡人集资捐修。桥长10米,宽3米,高4米。桥墩梭形,6墩4孔,以青砖砌成,桥石由6条青石板并排铺设相连而成。桥侧架木栏杆,砖柱支承瓦梁,盖青瓦,桥面形似走廊,行人既可休息,又可避风雨。桥两端门额碑刻“溪上观光”4个楷书大字。1984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龙源口大桥位于永新县龙源口乡龙源口村西南200米处,原名久大桥。清代建筑,青石结构,单拱。桥长33米,高9.2米,宽2. 5米。桥头两侧各立有两根高1米、径0.2米的铁柱,其上铸有“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等字样。同治《永新县志》载:“龙源口桥,距县南三十里,吴文毅建”。该桥朝上流一面的拱孔上端,嵌有石碑1块,镌匾“久大桥”;下首同样嵌有石碑1块,镌匾“龙源口”。桥的顶端, 各筑有石階14级。1959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江西省文化局曾拨款修葺,加固了桥面。
古樟桥位于永新县芦溪乡樟桥村。青石结构,长14米,宽2. 6米,高5米,2孔。据桥碑记载为“清乾隆五十三年仲冬月重修”,“钦授儒林郎侯选州知刘名邦灿恩轩重修,武信郎侯选营分府刘名邦诡字仿先号珠轩重修"o 1983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河桥位于永新县白沙塘乡院下桥上村。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联拱两孔,砖石结构,长8 米,宽2米,高3米。1983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长春桥位于永新县高溪乡高溪村西南。清嘉庆三年(1798)建。联拱3孔,青麻石条结构,长23 米,宽3• 6米,高4. 5米。1983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聚星桥位于永新县文竹乡城江村。清咸丰五年(1855)刘藻兆等建。联拱3孔,长27米,高5米, 宽4米,青石结构,铺石台阶,中拱上端嵌有“聚星桥”碑。1983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聚秀桥位于永新县龙门乡黄冈村。清咸丰十年(I860)建。联拱5孔,长48米,宽2.56米,高5 米,砖石结构。中拱朝上游一面嵌有“聚秀桥”碑,中拱朝下游一面嵌有“中流锁钥”石碑。1983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宿水桥位于永新县文竹乡大嗨洲上村。建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联拱4孔,青石条结构,长34 米,宽14米,高4. 5米。1983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三节古塔宋以前古塔古南塔原名南塔,又名马缆塔,位于吉安市古南街道辖区内的赣江边。始建于三国东吴赤乌二年 (239),塔顶有石碑,上刻“吴大夫鲁肃监造”、“赤乌二年建”字样,砌砖亦有“赤乌”二字。20世纪80年代初,经省古建筑专家考察,认定为宋代建筑,说明该塔在宋代进行过翻修或重建。塔通高28米,9级6 面,砖石结构,2至5层中间有石级相通,可盘旋登临。每层设有神龛,龛内供有佛像1尊。从塔窗可望水光山色。1956年维修时,塔身外部用水泥加封,失去原来风貌。1959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本觉寺塔位于吉安县永和镇窑岭曾家西南端,相传此塔是从别处飞来的,故又称飞来塔。建于唐开元年间(713~741)。塔通高36米,砖木结构,9级8面,1至5层中空,有螺旋台阶拾级而上。塔身表面抹灰,无装饰,塔檐以砖叠涩挑起,塔刹为黑釉瓷葫芦。1984年省拨款整修时,发现塔顶神龛中有陶瓷菩萨3尊和唐代开元通宝、北宋太平兴国铜钱多枚,佐证建造年代无误。本觉寺塔朴而不华,历经风霜, 眉然独存。1957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已载入《中国名胜辞典》。
宋元古塔南塔系佛塔,又称茅塔,位于永新县城南实验小学校园内。建于北宋至道元年(995),青砖结构,9 级4面,塔高17米,塔基座长4.2米,宽4.1米。塔往上,层层迭缩。第一、二级中间是空的,第一级西面开有一门,其余三面各设假门一个。第三级以上全是实心。第二至第八级的西面均有壁龛,龛内佛像现已不见。第九级为圆筒形,无龛。塔的顶端是个数百斤重的铁刹。铁刹底部为一复体,缽上置一莲花座,座上为一圆形铁柱,有相轮三重。刹身及相轮都有镂空的金刚佛像和花纹图案,当空处铸有铭文48 条,计686字。整个铁刹镂刻精巧,造型美观。1959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峰塔位于万安县宝山乡水南村与兴国交界的五里隘莲花山顶上。塔底直径9米,通高9米,5 层,塔身圆锥状,无纹饰,无窗斗。整个塔身由红米石砌成。据传,元朝末年,魏家祖先到水南村开基后建了一宗祠,因迷信风水不好,人丁不旺,文风不盛,便在祠堂对面的山上建了此塔,取名文风塔。1985 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时定名为文峰塔。
明代古塔石屋古塔位于吉安市城北螺子山北面石屋下村一山头上。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7级8面,砖石结构,通高26米。塔内原有木楞楼层,沿梯可登塔顶。“文化大革命”中楼层木料全部散失,塔身完好。1985年列为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斜塔位于吉安县曲瀨乡卢家洲村东南面的禾河、庐水交汇处。建于明代,5级6面,塔通高20米, 底边每面1.10米,青砖砌成,整个造型敦厚而稳重。塔顶饰红石葫芦顶,面对禾河有红石刻笔斗人物, 传说是为了镇水。塔向东倾斜20。左右,故称之为斜塔。1985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昌塔位于新干县金川镇城北3. 5公里的赣江东岸龟山上。始建时间不详,明万历二十三年 (1595),县令王文燿主持重修,改木塔为砖塔。清嘉庆二年(1797),县令赵增率绅士捐资重修。砖木结构,青砖横铺垒砌,7层8面,成菱形。每层开有4门,门户拱顶。底层和第二层门户,高1.5米,宽0.70 米;第二层以上逐层减低。第一、二层每层高5米。塔身全高35米许,塔身直径5. 04米,壁厚2. 66米。 每层内原有木格楼,进塔登梯可顺上到顶。1948年秋,遭火焚,各层楼板已毁,内部空腔,八面塔身基本完好。1984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报恩寺塔屹立在永丰县城西郊,濒临恩江河北岸,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青砖结构,塔身9级4 面,塔体为正方形。塔底边长6.23米,高约4米。从第二层起逐层稍稍收缩,高度也依次递减。塔通高 29 . 285米,每层飘檐0.3米。塔面饰以石灰,与飘檐青白相间。塔正面向东,对着县城。底层辟门,门内为一长方形小室;2 ~ 9层4面各设佛龛,内为实体。每层之间叠涩相衔,向外挑出,圆锥形铁铸塔刹,上冠轮三重。塔体坚实浑厚,颇具唐宋风格。1959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仙人塔位于永丰县潭城乡水边村西北1公里的公路旁。一名七层石塔。建于明洪武四年 (1371)O 7级4面,通高3.3米,塔底边长0.85米。每层均由完整石块叠嵌而成。用手推塔,第二层以上塔体摇动,但不会倒塌。传说此塔为仙人所造,故又叫仙人塔。塔结构严密,设计奇妙。
柏郊塔位于永丰县八江乡八江村西南。原名文塔,始建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原计划筑造7 层,嗣因兵祸频仍,仅修2层,遂止。清嘉庆十一年(1806),经邑宰李金台倡议,才续建完成。塔为外墙内楼的砖木结构,9级6面,面面有窗。塔顶葫芦铁刹,通高28米。有楼5层,均为双墙,双墙之间,为石阶梯,逆时针螺旋而上。游人登塔,从1楼至5楼,每层有门入内,双方可以在楼上相会,但不能路遇。 整个古塔结构严谨,设计巧妙。1983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一峰塔位于永丰县瑶田乡湖西村南面的一峰山麓。塔身正方形,青砖砌成,7级4面,通高16米, 塔底边为5.30米。
罗伦,号一峰,明成化二年(1466),殿试进士第一,十四年殁。乡人建此塔作纪念。因年代久远,风化侵蚀严重,塔顶崩塌,塔体倾斜。
龙头山塔位于泰和县沿溪镇西塘村西南龙头山上,距县城4.5公里。俗称狗子脑塔,明万历间 (1573 - 1620)知县王元瑞倡建。木板楼式结构,塔壁厚2.87米,空心,9级8面。通高36米,周长约24 米。自下可盘旋而上到塔顶。塔顶于清同治八年(1869)被大风雨摧毁。塔身各层用砖叠砌腰檐,飞檐翘角,均有门窗,檐下有斗拱,底层南面辟拱门1座,全塔占地面积78平方米。1984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零溪宝塔位于遂川县零田镇北港桥下首小河边。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乡民为竖塔镇龙祈雨而建。塔身青砖平砌,用糯米粉石灰混合浆灌缝。7级8面,每层飞檐翘角,均有8个明暗相间的窗子, 互为对称,窗顶云卷纹饰。第一层较高,正面大拱门上嵌1块青石横匾,镌刻“零溪宝塔”4个楷书大字。 2至7层大小高矮层层内缩。中间为八角形实心,可绕螺旋阶梯上至顶层,顶端砌有葫芦状塔刹。塔高 24.55米,底座直径5.02米。塔身今稍倾斜,是县内现存唯一的完整古塔。1984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崇文塔位于万安县百嘉乡塘上村,赣江东岸的江边山坡上,隔江与罗塘号镇相望。明成化年间 (1465 - 1487),知县袁士风倡建。取崇向文风之意,故名崇文塔。因塔身白色,夜晚放出银白色的光, 又名夜珠塔。
塔面向赣江,9级8面,高30米。空心,飞檐,楼阁式青砖结构,由下而上逐层内收。塔的每层有空心斗窗,层层交错而开,塔内砌螺旋式阶梯,可上至第五级,塔门上有如意斗拱。为江西省已知塔建如意斗拱最早之例。1959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再次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观音塔位于万安县高陂乡符竹村北山脚下。塔高12米,7级6面。塔门朝南,塔内空心,无阶梯。 塔的各层均有观音神像斗窗,在第二层正面斗拱中嵌有一块土黄色砖质碑,上刻:“南无观音菩萨”、“五云符竹”、“大明成化乙未重建”字样。1985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山文塔位于安福县城武功山大道东。相传为三国时东吴鲁肃监修,后倒塌。宋宣和年间 (1120 - 1125)于原址重建。明正德十六年(1521)再次倒塌。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重建今塔。塔高 40米,9级8面,系楼阁式砖塔。底层围径34.4米,正门上方至今尚有“东山文塔”4字方砖。塔身用特制的大型青砖磨沿对缝,以桐油糯米汁拌石灰浆砌成。每层有斗拱、方池,4门4龛,沿边走线,花砖嵌就,呈八角形。飞檐滴水,蔚为壮观。从塔内壁台阶可上至最高层,塔刹以生铁铸就。室顶内藏有金铜像两尊,一为释迦牟尼像,一为神童像。塔身内第五层嵌有一通碑刻。1959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已载入《中国名胜辞典》。
五家田惜字塔位于安福县江南乡五家田村东向400米处。明嘉靖年间(1522 - 1566)建。塔高 7.5米,5级6面,青砖结构,用桐油糯米拌石灰砌成,塔表敷石灰,部分地方已脱落,顶层被毁,现存4级。
尊胜塔位于永新县曲江乡石背村尊胜寺上首的山坡林间。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 - 1566) 0青砖结构,7级6面,高约10米。级间均有2至3层腰檐,第一级东南面有一拱门入塔内,其余各面均为假门。塔中心1至3级为空心,4至7级为实心。2至7级各设一壁龛,画有彩色佛像。1983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仰山文塔位于莲花县城东北面路口村附近。建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 重建。塔高22.4米,底围16.8米,厚1.4米,7级8面。砖木结构,油灰砌制的密檐楼亭式。底层有门, 西南向,上嵌石碑,镌刻“仰山文塔”4字;2层同向嵌有文塔赞词之碑刻。顶覆一合金圆锥形盖,虽经数百年风雨剥蚀,犹有光泽。塔内有梯,可达于顶层,至今完好无损。1984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风塔位于宁冈县古城乡北水尾村后山之巅,又称水尾塔。建于明代,人誉称文风塔。塔高19.8 米,直径5. 5米,厚1.2米,6级8面。各级每面有拱形门,外设腰檐,内有楼。烧制砖砌成,造型古朴雄伟。塔顶被雷击毁,楼层木料亦朽,但塔身保存尚好。
清代古塔凤凰塔位于吉安县固江镇谷塘村。建于清代,塔通高18米,占地24平方米,9级6面,铁塔顶,塔顶上有6只小石狮。塔身为砖石结构,坚固雄伟,基本完好。1985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住歧塔位于吉水县住歧乡住歧村北的赣江东岸山顶上。始建年代不详,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 重建。砖木结构,塔体为正六边形,9级6面,塔顶为生铁铸成的葫芦形。塔通高约31米,塔内皆砌双墙,有砖梯盘旋而上,每层皆为木楼。因年久失修,砖梯、木楼均有不同程度损坏。:1986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何家山塔位于新干县金川镇城东南约50米处的何家山巅。清同治十年(1871)建。砖木结构,壁 6面,成菱形,共7层。底层和第二层每层2.03米,开3门,门顶拱形,髙1.4米,宽0.7米。第二层以上每层平面逐渐缩小,高度逐渐减低。塔身全高14米许,底层内空,直径1.83米,周长12.2米。塔身保存基本完好。:1984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明塔位于万安县县城南门外的石华山上,西临赣江,北与南门相对。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 ~ 1850)。塔为楼阁式,实心青砖结构,红石葫芦顶,7级6面,塔身由下而上逐层内收。1985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北华山塔位于安福县城北二里处的北华山顶。清同治八年(1869)建。塔高16米,5级6面,青砖砌成。现塔顶已脱落,塔身尚完好。
黄牛岭塔位于安福县江南乡豆垄黄牛岭。清同治八年(1869)建。塔高15米,5级6面,青砖砌成,旁有双泉庵遗址,塔身尚完好。
柘湖惜字塔位于安福县竹江乡柘湖村东北200米处。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建。塔高10米,7 级6面,青石结构,用桐油糯米拌石灰砌成。每层二明四暗,底层有“惜字塔”3字,5层有望峰亭,顶层边缘六角翘起。塔表部分脱落,塔顶被雷击毁。
灌溪惜字塔位于安福县竹江乡灌溪村东南方向100米处。清道光二年(1822)建。塔高10米,7 级6面,青石结构,第七层有“聚星魁”3字。旁有瓦桥,塔保存完好。
前头山塔位于安福县竹江乡前头山村东南100米处。清宣统三年(1911)建。塔高11米,7级6 面,塔表涂石灰浆,底下二层涂粉纸筋石灰,外表部分脱落,塔顶已倒,成秃形。
金钩文塔位于安福县洋门乡上城西南方。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o塔高15米,7级6 面,青砖砌成。铜顶,7层边缘已风化破损,表层石灰已脱落,露出青砖。
北门头佛塔位于安福县泰山乡泰山村西北3000米处。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塔高2.5 米,3级六角形,灰砖结构,周围有墓圈,并有墓碑。塔保存完好。
栖凤塔位于永新县莲洲乡陈家村。建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青砖结构,8级8面,高20米,塔基呈正八边形。第一级北面开有一拱门,其余各级在不同方向分别开一假门。各级中隔一面有一窗眼, 或扇形、圆形,或菱形、多角形。塔身嵌有“栖凤塔”3字。1983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搏九塔位于永新县怀忠乡老居村。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青砖结构,9级6面,高24米, 为县内最高塔。第一级开有拱门,其上横嵌青石碑1块,镌刻“搏九塔”3字。2级以上开有壁龛。塔基座为红石条嵌砌,塔顶立有数重色彩不同的相轮瓷刹。1983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代无考古塔飞来塔位于万安县桂江乡白沂村前,西濒遂川江。青砖结构,底部外径9米,高15米,7级6面, 无基座,无阶梯,由下而上逐层内收。每层高约2. 8米,有两个与上下层错对的相向斗窗。塔身由泥、 沙、石灰三合土粉刷。相传,该塔由遂川某地飞来,分成三段,塔基留原地,塔中段落他地,塔尾落白沂, 故名飞来塔。1985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小姐塔位于万安县潞田乡银塘塔仔下村旁。塔门朝东,通高30米,9级6面,塔身由下而上逐层内收,用青砖平卧铺成。塔基外围18米,底层有一拱门。塔内沿壁砌有0.6米宽的绕塔螺旋而上的砖阶梯。据传,由一富家两姐妹分别在此地建两塔,因妹妹之塔建在地势较高之处,违反古训,被雷击毁,留有残迹。如今只留下姐姐之塔。塔也因此传说而得名。1985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洋口佛塔位于安福县竹江乡洋口村。塔高3米,上端为圆锥形,下端为六角形,砖灰结构。现存大小佛塔各一座,内放陶罐装有和尚骨灰。
螺星塔位于永新县高溪乡石市蒋家村南约70米处的螺星石上。青砖结构,6级6面。2级以上开有壁龛,塔顶固封,成半球形,上置塔刹,刹有相轮两层。塔底级嵌有镌刻“民国二十四年整修”8个字的青石碑。1983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四节楼阁亭台楼阁云章阁位于吉安市城东赣江中游白鹭洲上,为白鹭洲书院主体建筑之一。宋淳祐元年(1241)建; 明嘉靖十四年(1535)毁于大水,万历二十年(1592)重建。历代均有修葺。该阁坐北朝南,4直8间1 厅,砖木结构,高&7米,占地面积274平方米。分上下两层,上层为藏书楼,下层为山长厅。步6级台阶登阁,阁前有长廊,廊沿饰红石栏杆。阁上方及窗根由四方梅花格组成。因年久失修,损坏严重,1982年和1989年,由江西省文化厅先后两次拨款修复。1987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风月楼位于吉安市城东赣江中游白鹭洲上,为白鹭洲书院配套建筑。始建于宋淳祐元年(1241); 明嘉靖十四年(1535)毁于大水;万历二十年(1592)重建;清道光八年(1828)大修;同治七年(1868)重建;“文化大革命”中遭破坏,1982年重修。该楼3层,底层名浴沂亭,2层名风月楼,3层名魁星阁。高 14.7米,占地面积11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11平方米。砖木结构,歇山顶,重檐翘角。1987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环玉阁位于峡江县水边镇何君村西50米处,原名大成阁。始建年代不详,清乾隆三十一年 (1766)重建时,因周围六座石灰山环绕,县令张九钺题改为“环玉阁\ 1979年何君村民集资维修。阁三重檐,上下层四角,中层八角,均起翘,覆以青瓦,葫芦顶,中上层格窗回廊,全木结构;下层砖木结构, 白灰抹面。保存完好。1984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观澜阁位于峡江县巴邱镇北1公里处的峡江中学校园内。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清咸丰五年(1855)毁于兵火,咸丰八年(1858)重建。系观澜书院附属建筑。阁高三层,木结构,四角飞檐,下系铃铎。顶层有八角藻井,彩绘云龙纹,格窗回廊,覆盖筒状瓦,锯齿福寿纹瓦当。现残破严重。1984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魁星阁坐落在峡江县金江乡梅元村,重建于清代,始建年月不详。阁高三层,每层收缩比例较大。 飞檐攒顶。下层砖结构,其他层木结构。土地革命时期,此村系老革命根据地,被敌军焚劫一空,此阁也未能幸免。抗日战争后,村民集资重修。
天章阁位于永丰县藤田小学围墙西侧原忠烈祠前。1924年,为纪念宋代罗开礼、元代唐术、明代吴台鼎、清代张元健而建。坐北向南,砖木结构,分3层。1、2层青砖砌墙,呈八角形。进深6. 80米,宽 6.10米,高14. 30米。第一层前后有八角形月门;第二层跨角垒墙,开有碣形窗户;第三层木结构,木雕窗根20扇,檐下原有木雕“天章阁”匾。2、3层均重檐翘角,原挂有风铃。1983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状元楼位于永丰县城西恩江河畔。宋绍兴十八年(1148),县令吴南老为纪念欧阳修、董德元而建。庆元三年(119刀重修;明成化年间(1465 - 1487),知县魏梦贤为纪念解元王昭明、张唯、曾鼎、罗奎、陈律,会元朱缙,状元曾榮、罗伦而再修,并改名为三元楼;清道光二年(1822)葺理一新,复改称状元楼;同治三年(1865)复修。亭阁式,两层,砖木结构,东西长6.04米,南北宽7米,高7. 05米。前后都为卷拱门,门阔2.95米,前门楣嵌有“贤关孔道”4字;后门楣嵌有“元启在兹”4字。2楼飘檐1米,四边花窗,重檐翘角,四角饰以木雕梅花鹿,藻井绘饰并书有唐宋名人诗句。砌有石梯登楼。1983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泼冈阡表亭楼在永丰县沙溪乡西阳宫内,位于文忠公祠右侧。南北长8.75米,东西宽2.5米,占地面积179.38平方米。亭楼为楼阁式,分3层,砖木结构,飞檐翘角,古色古香。亭楼内分3间,通高 12.18米,正厅长& 05米,宽7. 80米,后墙留有扇门。两边厢房长5. 85米,共宽11. 30米,三面临窗。 《滋冈阡表》碑刻竖立在正厅上方,碑正面阴刻欧阳修悼念父母的名篇《滋冈阡表》,碑背面阴刻《欧阳氏世次表》。左右两侧各竖立清乾隆重建西阳宫时曹秀先撰书的《重修西阳宫记》碑刻和清嘉庆重修西阳宫时顾德庆撰书的《沙溪西阳宫勖士子文》碑刻。这些碑刻均保存完好。
快阁位于泰和县城东侧,今泰和中学校园东南隅。唐乾符元年(874)始建,初为奉祀西方慈氏(俗称观音大士)之所,名慈氏阁。宋初太常博士沈遵任泰和县令时易名快阁。元丰年间(1078 - 1085),黄庭坚任县宰时作《快阁诗》后名闻天下。快阁坐北朝南,占地面积400平方米,通高20米,砖木结构,3 层,翘角重檐,四周九尺回廊。阁体负栋而立36根大圆木柱,回廊12根大红米石柱。檐楔彩色螭头,梁雕翔龙舞凤。青砖铺地,图饰穹顶,顶覆瓷瓯,角系铜铃,砖砌拱门,花格窗根。大门面南而开,上端石匾上刻有沈遵手书“快阁”2字。两侧石柱镌有对联。厅墙正面嵌有石刻黄庭坚像,像下有黄庭坚自题像赞。照墙两侧有陆游手书《诗境》碑和黄庭坚手书《戒石铭》碑。土台前方有22级石阶。快阁下有涪园 (黄庭坚又名涪翁,故名),园中建有八角亭,北面有盟鸥馆和山谷祠。
快阁历经三废六修五建。1973年3月23日凌晨,快阁被百年罕见的龙卷风摧毁,仅留基台和《诗境》、《戒石铭》碑刻。1986年6月,由国家拨款和县人捐资,在旧址仿原式样重建,为钢筋水泥结构,青砖砌墙,黄色琉璃瓦覆顶,飞檐翘角,显得凝重而又灵动。1984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洞渊阁位于安福县平都镇北门外,初名洞渊、延真观。晋代刘武真建。砖木结构,高12米,宽14 米,占地面积196平方米。清代咸丰五年(1855),被粤军焚毁;同治二年(1863)重建。现基本完好。 1992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亭台古青原台位于吉安市城东赣江江边白鹭洲公园,与白鹭洲上的云章阁、风月楼隔江相望。北宋政和年间(1111〜1118),吉州太守程祁所建,在今道署坪,为青原山神祭祀台。南宋绍兴年间(1131〜 1162),于台建楼,柱间刻知军郑作肃与尚书刘才邵唱和诗。诗僧如璧以“不减滕王旧江阁”誉之。明宣德年间(1426〜1435),建3层圆形楼,铸大铜钟悬于顶层,以定晨昏,民称钟鼓楼。清康熙初年,增刻 “文昌魁星”匾及郡内鼎甲名臣姓氏于壁。乾隆三十二年(1761),因钟声扰学迁现址。咸丰六年 (1856),销钟铸炮,钟毁楼焚。同治八年(1869)复建,改悬铁钟,石刻刘绎手书“古青原台”匾嵌于底层门首。光绪二年(1876),邑人刘梅重修,状元刘绎重题门额。1926年,吉安巨商康桂林再修。1958年市政府拨款维修时,圈入白鹭洲公园。“文化大革命”中,钟毁楼废。2000年重新修葺楼台石柱,复其旧貌,悬明宣宗皇帝赐本邑广福寺的大铜钟,供人观瞻。2000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吉台明万历二十年(1592),知府汪可受在白鹭洲重建书院时,为防治水患,在洲上筑吉台和内堤、永堤。吉台在洲北端,高3米,四周砌以条石,云章阁、风月楼建其上,水不能淹至。后人用祈阳石刻古吉台碑立于风月楼前左侧。碑高5.3尺,宽2. 8尺。
文山亭元延祐年间(1314 -1320),白鹭洲书院山长余天民建,原名复古亭。余天民集柳河东句书刻于石柱:“芟其芜,行其涂,似有天作地生之状;视其细,知其大,空独山原林麓之观。”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重修时,改今名。亭在书院大门右前方,方形,砖木结构,翘角顶,琉璃瓦,红石底座,栏杆。石柱题刻保存完好。
甘雨亭原在吉安古城的焕文门外金井泉西南侧,清雍正七年(1729)建。据《吉安县志》载:“太守郑轉罢任数月,值岁旱,慨然曰:’吾典郡数年,与斯民痛痒相关,岂可以不在其位而漠视之。'乃虔敬步祷,烈日中又走北溪龙窟取水,越日而大雨。百姓感颂,作亭以志其德。”甘雨亭在乾隆、道光、光年间多次修缮。1936年,因拆古城墙被毁。1987年异地重建。今甘雨亭附近一带已辟为滨江公园。
瑞贤亭位于今吉水县水南上村淤江畔。江滨有崖石,高数丈,上建瑞贤亭。亭坐西朝东,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相传乡邑如有登科者,石辙出五色,斓然如霞彩,照映水中,因名瑞贤石。明状元彭教有诗云:“元气所熏蒸,精华纵发越。水雨落霞飞,光映江边月。”亭为砖木结构,3层。
第五节古民居明代民居尚书第位于吉安市长塘镇山前周家村东南,为明朝理财大臣、户工两部尚书周忱回归故里后的住宅,建于明朝。私宅主屋已不复存在,仅存青砖砌成的残破门楼。门楼上,用糯米、三花石雕塑而成的 “尚书第”3个大字,苍劲有力,清晰可见。1998年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整座建筑(含照壁、院落)四周各10米为保护范围。
李中故居位于吉水县盘谷镇谷村,明建清修。主体建筑为单层单进,平檐无垛,由庭院、文园坊、 房祠三部分组成。面宽14米,进深35米,占地面积450平方米。建筑风格集中体现了明朝民宅低矮、简朴,厅房等场所狭小的特征。正房大门上额悬挂一块都御史解维龙题、李祯立的“理学世家”匾额。保存完好,在县内较少见。明清民居在吉安县文陂乡淒陂村,有许多典型的赣式建筑,系明清时期所建,共367栋。这些古民居穿斗构架,青砖灰瓦,庄重典雅,俭朴实用。民居的平面布局,简洁实用,多为五竖三间式,其两侧山柱省去,以山墙承托楼榜、檀条,是赣式民居的通常作法。民居平面作口字形,民间称国字厅。还有一种组合式民居,在主体建筑的一侧或两侧建有花厅。绝大多数的民居,大门门楣上方有门罩和题额。门罩多为单楼,题额通常四字。不少民居,檐头有彩绘或墨绘。室内,明间抑顶多有藻井,井底彩绘。额林和花板精雕细刻,或绘制家训格言,或表现人情典故等,皆为贴金绘饰,追风慕雅,各具匠心。
清代民居李氏民居位于井冈山市黄坳乡洪石村下湾,建于清朝乾隆年间(1736 ~ 1795),左右两栋。
右栋由李待銮(皇清显考进士诰封武德骑尉)建造,两层,单檐,全长110米,宽30米,建筑面积3300 平方米。内有大小长方形天井6 口,住房35间,土木结构,石灰混砂石拌桐油做墙基,高1.65米,以上是泥土石灰墙,外面走廊系石灰砂石混桐油地面,房内有一条1米宽的走廊与左右相通。木质门窗,中厅堂屋檐处有拱形檐板,板上绘有许多彩画,已模糊不清,只有两侧墙面的“祥凝”、“集庆”等字画依稀可辨。
左栋由李待銮及其子李通源、李运源合建,长112米,宽36.6米,建筑面积4099. 2平方米,有房间 63间,大小客厅5个,结构方式与右栋相同。厅堂外面屋檐处的木梁门楣全是樟木雕刻的龙、凤、花、鸟等,吊板上的彩绘鲜艳夺目,共绘有84幅人物画;其中中堂吊板上有《李密投唐》、《张生游寺》、《昭君送杏元联姻》、《八仙过海》等63幅画;中厅两边有《连登科甲》、《寒雀争梅》等21幅壁画。画中220个人物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康乐和亲居位于吉安县文陂乡淒陂村,建于清代,高8米,长29.3米,宽22. 8米,占地面积668平方米。组合式结构,布局分2组4单元,中间横竖通道切割成4单元。正厅2个,花厅2个,均有厢房、天井、小院,既可单独成立,又可连成一体,间间相通。花厅雕屏精美,保存较好,只有少部分损坏,没有修复。此屋建筑在淒陂独具特色,分外引人注目。
司马第位于吉安县文陂乡陂头村,清代建筑,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前后两栋。前栋1厅2室,面阔26米,进深4.6米,高5.7米,占地面积119.6平方米;后栋面阔26米,进深11.4米,高8. 6米,占地面积296.4平方米。
朱德、曾山旧居位于吉水县醪桥坏镇周氏宗祠——续似堂,建于清代。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吞廊门楼,平檐有垛,3门3进,面宽19.2米,进深41.2米,占地面积791.04平方米。1931年5月18日,朱德从永丰路过醪桥土于镇,当晚宿于此祠。1928年3〜4月间,曾山受中共赣西特委委派来吉水接替党的领导工作,任中共吉水县委书记,化名曾如柏在醪桥路下村,以开杂货店为名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常于夜间召集干部群众开秘密会议,商讨革命工作,并常宿于祠内。续似堂成为当时中共县委重要的活动场所。该祠保存完好。
罗家大屋坐落在永丰县龙冈畲族乡毛兰村,原名元善堂,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由当时富商罗仕元耗时6年建成。屋长110米,宽50米,占地面积5500平方米。共有6幢6厅,房间99间,天井10余个。“回”字形走马梯式双层砖木结构建筑,门槛、门框、门墩均用麻石精凿而成。飞檐采用斗拱式结构,檐口有风格各异的绘画。门楼、窗根及走廊墙壁绘龙画凤,工艺精湛。屋内暗沟和墙外明沟交错连通,排水流畅。中堂楼阁的藻井,主体图案精美。
彭氏辉斗公祠——乌鸦落梁大屋位于遂川县大汾镇洛阳村2号,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 1795)。1排5栋,宽94米;中为彭氏辉斗公祠,进深51米;两边各两栋民居,进深49米,共有240多间房,14个天井;公祠与民居总占地面积达4500多平方米。
公祠为三开大门,全部用麻石条为框。门廊上有两根粗大的石柱。祠内三进三厅,屋梁和天花板上满布着雕刻、绘画。前厅顶长方形藻井绘着九星图人物故事;后厅顶正方形藻井刻绘着五幅图;中厅穹隆顶天花板上绘画色彩艳丽,绘有神器、神鸟兽和人物故事等。中厅两边开有拱形石门,为两边民居进岀祠堂的过道,门楣上刻有:“陇西衍庆”“柱史流薇”。中厅与后厅之间用雕刻精细的木格相隔。后厅为祭祀的场所,摆着神案,案后有雕花木格窗为屏。在木格窗后有过道和一排三间的小房间,为水井和水池、厨房及调制供品之处。在后厅的两边亦有两个长方形房间,称作子间,为存放祭祀用品和杂物之处。
公祠的两边各有两栋民居,均为两层建筑,门面和祠堂墙体用青砖石灰浆平砌,其余为土坯墙,俗称金包土。每栋民居均为三进,各有三个天井厅堂,住房分布有序,主房、偏房结构合理。其过道与祠内过道平行。在大屋内可以不出大门而巡遍整幢建筑。民居内的雕刻花窗、刻板门均独具特色,显示出大屋主人的富有。在大屋的两边,各建有一堵垛子青砖墙,高出两边的屋面两米多,据说是作为炮楼用。屋前原有两道围墙,第一道围墙沿屋前宽阔的坪场砌筑,围墙后有水塘,在水塘外建有第二道围墙。宽大的坪场、水塘以及两道围墙,加强了防火、防水、防盗、防御的功能。
彭氏辉斗公祠及大屋的建筑是客家人合族居住的典型,具有浓厚的客家建筑风格和特色,其建筑布局和雕刻、绘画等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艺术和科研价值。
增文堂位于万安县涧田乡水坑村,为目前我省发现的规模最大的方形客家围屋之一。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乾隆二年(1737)重建。共有房间246间,集家、祠、井、晒场、粮仓于一体,占地面积3696平方米,结构严谨,布局合理,防火防盗措施严密。房屋排列规范有序,与古村、古樟互为衬托, 浑然一体,较好地保存了客家历史风貌。
罗隆基故居位于安福县枫田镇车田村,建于清朝晚期。栋高7.20米,占地面积268平方米,砖木结构,坐北朝南。前有庭院,院落面对水塘,水塘面积约2000平方米。从院门进入,一进四直,包括东面附加一直侧屋。每直用木板相隔三间用作居室。厅堂有垂拱采光,后厅为厨房,侧屋为罗隆基少年时读书之所。楼阁系圆木板料拼装,用于堆放杂物。正厅堂上左右设有家祀神龛,供奉先祖遗照或牌位。大厅入门檐墙天窗下有“文光射斗”楷体墨书大字,笔力刚毅,风骨尽显。前檐下彩绘花草虫鱼、山水风光, 还抄录数首古代言物咏志的诗词,至今依稀可辨。
故居四向外墙用青砖白灰砌筑,院门基脚多为沙砾石灰夯实而成。两面栋墙按民间风俗前后排列二组垛角,角面饰马头状,仰望其姿,颇为壮观。院内有木质柱廊,地面铺卵石,四向水沟用青砖拼成。
故居具有安福农儒结合、书香门户的建筑特点,从建筑材料和装饰手法来分析,既与农舍相区别,又不失庄重简朴。
王礼锡故居位于安福县洲湖镇王屯村沙洲自然村,建于清代晚期。坐南朝北,砖木结构,占地面积415平方米。前有庭院,院门向右开,门楣上匾额楷书“少司成第”4字。大门面对院墙照壁,上书对联 “堂构敢云恢旧绪,耕桑且喜息闲身”。横书“万福来崇”4字。大门框为青石材打凿而成,大门口左右摆放两尊石鼓,中部饰龙纹,上面分别有狮虎卧顶雕塑,造型生动,工艺精美。民居中央分厅堂和厨房,左右用木柱和杉板分隔成起居室,后门外加盖倒宅,并连接围成花园。侧宅与故居平行,右侧较故居宽9 米,构成形状,并另设院门出入。这种建筑格局在同类民居中较为罕见。
故居青砖火候高,成色一致,浑然一体,看起来赏心悦目,至今没有陈陋之感。栋墙上垛角高耸,挺拔伟岸。巷道及院子均铺卵石,室内青砖壇地,显得严谨而庄重。
彭学沛故居位于安福县严田镇老屋村,建于清朝晚期。坐南朝北,分两进,栋高9. 20米,占地面积456.16平方米。四周墙体统一用磨沿青砖加白灰砌筑,屋内用二十多根硕大木柱撑起架梁,木柱下垫有打凿成圆柱形的石柱础。后厅中央楼面镶嵌精美的六角边藻井。柱子之间全部用木板隔成4个组合成16间的厢房,既封闭又相连。大堂内开辟3个天井采光,前厅外墙顶端开一线天天窗,后厅左右对称设长方形天窗,3个天窗的光线基本可辐射各间厢房。大门开在右侧,用青石材作门框,厚重而牢固。 所有窗户外观如缝,在墙内逐渐向内室敞开,达到防盗和增加亮度的目的。室内全部用青砖铺地,楼间装饰各种纹饰的雕板,既有庄重之势,又不失精巧之美。 '故居大门门楣上墨书“科甲第”3字,字体圆熟沉稳。前厅面墙天窗下有一副对联,书曰:“继世有诗书窃愿科名绵甲第,传家惟忠厚还将清白遗子孙。”横批“自天申之”4字。这些具有浓厚人文气息的楹联反映了彭氏一族尊礼教、重品格的忠良家风。
花塘官厅在莲花县花塘乡花塘村,为清朝宣统皇帝汉文老师朱益藩的私人官邸,建成于1912年。 大院内占地面积7320平方米,建筑面积4454平方米。主建筑为并排三栋,整个建筑具有清代南方和北京建筑风格相统一的特色,有一定的建筑艺术价值。1931年10月在此召开湘赣省党员代表大会、湘赣省苏维埃代表大会,正式成立湘赣省委和湘赣省苏维埃政府。1984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末民初民居胡家大屋位于吉安县曲瀨乡胡家村中心处。建于清朝末年民国初年,乃巨富胡品高住宅。5进3 层,高3丈,占地面积近1000平方米。院门侧开,中间采用弄堂式天井采光。天井周围透雕灵兽奇葩; 壁间满布描金图画。整座大屋总体为吉安传统民居风格,但也吸收了上海里弄大户的布局方式,透着霸气与时尚。
毛泽东藤田老土于旧居坐落在永丰县藤田镇与老好村垂直的一条名为张家薮的小街上,原为张国宗大屋,建于清末民初。坐东向西,总占地面积360平方米,砖木卵石结构,风火墙。全屋分为前后两栋,前栋进大门是正厅,两边是卧房,正厅中后处有木板屏风,后面有一长方形天井,两边是走廊,穿过天井是后栋厅堂,两边是卧房。1930年1月27日,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红四军从乐安的大金竹来到藤田,毛泽东住在前栋右厢房内,并在住处工作和开会。
朱德藤田老土于旧居坐落在永丰县藤田镇老坏村东北面,原为宁锡光大屋。坐北向南,占地面积 6400平方米。砖木卵石结构,风火墙,墙壁结实坚固。全屋分为前、中、后三栋。前栋进大门是正厅,厅长约10米;两边是卧房;中厅中后处有木板屏风,后面有一长方形天井,两边是走廊。穿过天井是中栋厅堂,两边是卧房。再进一大门是后栋,也有天井,两边是木板房。正厅后面是祖先灵位神台,两边也是卧房。1930年1月27日,朱德和毛泽东率领红四军从乐安的大金竹来到藤田,朱德住在此屋内。
第六节其他古代井、池、陂东昌井又名东坡井。位于吉安县永和乡桥头村。建于宋代,红石、砖块砌成。井口红石刻有“东昌井”3字。相传为苏轼自海南岛北返途经永和时饮用过此井水。1985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龙井位于吉安县登龙乡朗石村,宋朝时发现的一口天然泉水井,村后靠龙须山,传说是龙尾搅成。井口小,只有一只水桶大小;井底大,足有农家客厅大。井水质口感怡人,冬暖夏凉,从不枯竭。该村开墓以来,全村先后聚集的7个姓氏的生活用水都靠这口井供应。21世纪初,虽全村建起60余口压水井,仍有三分之二的村民使用此井水。
义井坐落在峡江县巴邱镇横街,建于清代。嘉庆二十三年(1818),邑人陈茂节、边启岑重修;道光二年(1822)秋月,邑人陈聚纯在原基础上进行了维修。井为正方形,每边4.2米,井沿为整块麻石砌成, 六棱形,井边宽65厘米,高50厘米。
仓下井位于安福县甘洛乡三舍村,建于明代。直径1米,砖壁石沿,长年不竭。大旱时,此井水供全村人饮用。
陈井距宁冈县城龙市东北20公里的新城西门外,面积约2平方米,水深1 • 4米,碧水澄清,甘美无比,即使遭逢特大干旱,井水也不枯竭。井壁砌建于明代,明代永宁知县费广曾写诗赞美陈井泉水清凉甘美,曰:“味甘祗讶泉为醴,冷冽浑如玉作浆o ”原系条石砌就,新中国建立后,政府拨款改建成块石水泥结构,四周砌扶栏,井周面搪平,外辟排水沟,经常保持井周围清洁卫生。流觞曲水石又名觞池,位于新干县城南约1里之地的塘头邓家村前大樟树林下,由大小8块槽石合拢而成。每块青石长288公分,宽247公分,厚32公分,略成正方形平面状,中间稍隆起,四面可坐10 人。石上凿有1条流水道,弯曲回环。水道中每50公分左右处便有1个酒杯大小的圆弯。觞池是五代南唐徐铉与员外孟公流觞饮酒处;明初,临江才子刘永之等8人经常来到这里,围着觞池饮酒,饮时往曲石内注水,置酒觞于中间,让水冲着酒觞自流。1984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七星伴月泰和县城内有7 口铁圈水井,与文庙内的泮池相配,称七星伴月,为城内一景。7井分布在县城内的东南西北门附近,井体圆形,青砖砌成,井口有生铁铸成的圆井圈,圈高约0.6米,周长约3 米。中有5井在新中国建立后被填塞,现仅存2井,一在原文昌宫前(今县总工会大门口右侧),一在天主堂大门旁。泮池建于宋咸平四年(1001),在文庙靠戟门处,半圆形,直径约6米,池中央建有砖拱桥。
槎滩陂位于泰和县禾市镇槎滩村南湛水上游,集雨面积1070平方公里。南唐升元元年(937)至保大元年(943),监察御史周矩创建。以木桩、竹条压为大陂,陂长100余丈,高2市尺。横江遏水,开洪旁注。又于滩下七里许筑碉石陂引水,分36支渠道,灌高行(今禾市)、信实(今螺溪)两乡农田约9000 亩。北宋初,右仆射周羡(周矩子)买田山鱼塘,以其租金作修陂费用。元至正年间(1341 - 1368),同知李叔英以两万缗钱募千名力夫维修。明嘉靖十三年(1534)、清乾隆、光绪间曾先后维修。1938年,暴洪冲击、损坏严重,按田亩派款,向个人募捐,县政府补助法币1500元,共集资4469. 3元,用桐油石灰浆条石修复陂坝。
从1952年至1983年,先后进行了 4次维修和扩建。现坝长407米,坝顶宽7米,坝脚宽18米,平均坝高4米,南北干渠和石山干渠总长35公里。可灌溉农田5万亩。1988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代城墙、城楼永丰古城墙宋绍兴七年(1137),永丰县县令李谭始筑建土城,高3.2丈,周长千丈。城下葛溪、恩江为护城河。设南北2门,前后鼓楼,左右敌楼。
明弘治元年(1488),知县车梁在原址重建城墙,设有东、南、西、北4座城门,并筑更楼6座,后南墙被洪水冲毁。嘉靖三年(1524),知县商大节大规模修筑砖城,城门增至6座。嘉靖四十年,福建、广东 “流寇”犯境,居民涌入城内,城隘不能容,县人聂豹倡议扩大城址规模。嘉靖四十二(1563)年,知县吴凤瑞主其事,向东北方延伸360丈,城门增设2门,共8门,即北门(永定门)、新北门(广宁门)、东门(泰安门)、小东门(涌清门)、南门(承恩门)、小南门(便民门)、西门(兴贤门,又称大西门)、小西门(便民门); 并筑城楼8座,东名望仙楼,北名齐幟楼,其余无匾额。清道光二年(1822),重修城楼,小西门城楼取名景徽;并建垛头1800个。清乾隆、道光、咸丰年间,城墙历经多次维修。
永丰现存古城墙由聂家村南面起,由西向东至徐家村东门,再沿恩江河岸向西南至葛溪河流入恩江入口处,然后沿葛溪河由南向北至六一桥头,总长2500余米。墙体基宽5米,上部残存宽3. 8米,北段、 东北段残存高3 ~ 4米,东南面沿河段残存高2〜3米,西面残存高1〜2米,城墙整体形制保存基本完整,是目前江西省内发现的保存最完整、保存规模最大的明代古城墙之一。
万安城墙宋、元时筑万安土城,明正德间(1506 - 1521),将土围城改为砖石结构,开设6 Ho清乾隆间(1736 - 1795),修葺加固,设6座城楼和6扇城门。新中国建立后,大部分城墙拆除,仅剩观澜门至芙蓉门一段,紧靠赣江蜿蜒而下。1990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新城城楼宁冈古县治新城的南门城楼,位于县东南17公里处,今新城乡政府驻地附近。建于元至正十三年(1353),据旧志载,城池前后修葺扩建8次。初为土城,经明正德十年(1515)、嘉靖六年 (1527)、清道光十四年(1834)等数次较大重修,扩建成砖城,并筑雉堞,浚壕池,建城楼,构筑日臻完善, 由原东南西北4门增为5门,即增建文庙前的联珠门。
城池呈椭圆形,面积1 • 3平方公里。因数百年战乱频仍,城垣拆毁殆尽,仅存今南门城楼及右侧20 米长的城墙一段。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拨款按原貌维修。原墙砖中有“永宁县造”字样,仍清晰可辨。城楼系古式建筑,双层屋顶,歇山式,四脊飘檐,屋角微翘。登临远眺,峰峦叠翠,郑溪濃淳,平畴绿野,宛然山城风貌。
古代街、路、码头、石山骑楼街位于遂川县大汾镇好街,始建于清乾隆初年。骑楼街古朴典雅,精巧至美。铺面的二楼伸出延长,一楼铺面前砌立柱顶住挑梁,形成廊街。这样,店前可摆放货物,既能吸引顾客,又能为顾客遮阳避雨。同时,街道的空间有所分隔,增加了美感。站在高处俯瞰骑楼街,只见房屋翘檐挨着翘檐,屋顶连着屋顶,艳阳下,瓦片像鱼鳞泛着光。骑楼街虽是古街,至今仍充满生命活力和蓬勃生机。
米果路在莲花县荷塘乡文塘村,筑于清同治五年(1866),由王下村贺善义修建。石板铺成,全长8 公里,每块石板上都阴刻圆圈,形似莲花,俗称米果,故名米果路。
韶口古码头位于万安县韶口乡韶口村赣江边,建于清代。用青麻条石平卧砌成,台阶宽2米,共 34级,中间有一休息台。古朴端庄,完好无损。1993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石山坐落在万安县百嘉镇艮方村。明天启二年(1622)兵部尚书刘士祯创建。整座石山为石块堆砌而成。原为黎光园中的一大景观,石山古色斑驳,嵌空玲珑,上可列坐数人。过客可登山游览。原园中有两座楼,一口莲花塘,一个月台,一道石梁,几处石山,现仅剩一处石山。风景秀丽。1993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庐陵文化源远流长,遗存不少石刻、石雕、书法、绘画。安福县竹江乡的古平都碑制于汉朝,印证了该地古时曾设平都县的历史。永丰沙溪西阳宫的《淤冈阡表》碑为北宋欧阳修亲自撰文和书写,是我国古碑中极负盛名的一大名刻。其余如祖关碑、《游青原山记》诗碑、文天祥诗碑、宋仁宗御制《思贤之碑》、《解学士文集序》石碑、安福大智石刻群、解缙墨迹卷、欧阳修画像等,均为人们研究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第一节石刻摩崖石刻试剑石石刻思想家、科学家、明末四公子之一方以智佛号药地,于明亡之后,主持净居寺12年之久,在寺后的试剑石上刻“天在山中”4字,署名无可智。意为他的天下就在青原山中,天外无天。保存完好。 '鸡冠山石刻位于峡江县罗田乡张家村西北鸡冠山峭壁上。面积约60平方米,按凹凸自成三阶, 自上而下分别镌刻明正统二年(1437),天顺五年(1461)、成化七年(1471)三监察御史张旭、张魁、张敦御赐敕令。全楷书,大者盈尺,小者寸余,字体端正清秀,略有漫漁。原壁上还有解缙题诗,惜早年村民取石建屋毁去。山后有两石卓立如笏,称为双笏石。1984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四章石刻石雕书法绘画黄岩石刻在万安县宝山乡江背村东狮子山岩洞内。因狮子山东部有口四季水泛黄的水塘,故狮子岩又称黄岩,岩洞内石刻称黄岩石刻。
狮子山内溶洞可容千余人,有4大1小5个洞口。南腰洞口高约10米,宽约7米,洞口上端岩壁上有明朝轸塘贡士张鸣鹤所题书刻的“飞云岩”、“方崖仙躅”7个大字,其中“飞云岩”3字硕大无比, 每字1.5米见方,笔力刚劲。对面崖壁上竖刻“何日起舞”4字。狮身后左侧洞口内有一巨大钟乳石, 上竖刻“天柱峰”3个大字,每字1米见方,笔力雄健;下竖刻“重九日首阳赵时朴宗同邑人何谦逊可来游”4行小字。由山南腰洞右行,经孔子设帐处,行30余米,至石鼓洞,岩壁上刻有1米见方的2 字——“石鼓”,笔力粗壮。由山南腰洞往东行数十步,壁岩上有0.4米见方的“丹炉”2字,右侧竖刻 “万历丁酉孟冬”,左侧竖刻“邑人朱清书”。由此东行十数步,在东南岩壁上有“紫霄岩”3字,每字2 米见方,左角刻“张鸣鹤题”。再折北行即是狮洞。狮子山头部有上下两洞,下洞岩壁传说有宋宁宗皇帝御笔题字的石刻“通天石室”4字,和宁宗敕封书题“智胜禅寺”匾,今不存。1990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智岩刻群位于安福县山庄乡大智村头路旁及沿村的田圳边和水溪旁,少量裸露在田城中,为彭氏家族石刻群。花岗岩石刻因石随形,大者高6米,小者仅盈尺,散布约1000米长的范围,现存18 处,共32品65条。楷体阴刻,大部分字迹因风化漫濾不清。题刻中有祭文、墓表、题词、记胜、贺表、 诗词。其中以《盘石》、《述德亭》、《观鱼垂钓台》三通岩刻为著。《述德亭》刻于山脚斗圆锥状花岗岩上,刻面通高6. 6米,顶端横镌“述德亭”3字,正文竖刻有关彭贯的行状、墓表、墓志铭、挽诗、祭文等, 撰文者均为当时朝廷重臣。大智石刻群镌刻者始于彭贯,后由其子续刻。彭贯是大智人,明正统元年 (1436)进士,曾任浙江按察司佥事;次子彭彦充,天顺六年(1462)进士;三子彭华,景泰五年(1454) 会元,官至礼部尚书;四子彭彦恭,成化八年(1472)进士。大智石刻群始刻于明正统十二年(1447), 终刻于明弘治十年(1497),可辨识文字5286个。如此大面积的明代岩刻群实为江南地区所罕见。 1992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廊柱石刻复古亭石刻对联元延祐年间(1314 ~ 1320),白鹭洲书院山长余天民修建复古亭时,集柳河东句, 书刻于石柱上:“芟其芜,行其涂,似有天作地生之状;视其细,知其大,空独山原林麓之观。”现存于白鹭洲上文山亭,保存完好。
风月楼石刻对联清同治七年( 1868),重修吉安风月楼时,邑人在楼前红石廊柱上刻一对联,云: “千万间广厦重开,看杰阁层楼势凌霄汉;五百里德星常聚,合南金东箭辉映江山。”保存完好。
中山院石刻对联清光绪三年(1877),状元刘绎任白鹭洲书院山长时,主持修复书院灵根门时,在院门两边四根石柱上刻有两副对联,其一为前人所撰、刘绎手书,文曰:“鹭飞振振兮,不与波上下;地活泼泼也,无分水东西。”其二为刘绎所撰并手书,文曰:“陵谷经几迁,此地仍然为砥柱;江河同万古,斯文有幸见回澜。”保存完好。
乳峰寺石刻对联在峡江县沙坊乡乳峰寺佛殿柱上,为明嘉靖年间(1522 ~ 1566)吉水状元罗洪先手迹。一曰:“你心里能全善果,自然的秋生桂实,春茁兰芽;我门中缔结福缘,岂惟在一柱清香,几声佛号。”一曰:“说法利群生,天上天下谁第一;降魔开宗教,世初世劫我独尊。”字为楷书,保存完好。
碑刻祖关碑唐永泰年间(765 -766),书法家颜真卿迁吉州司马,曾游青原山,为念七祖开山之功,用8 分书题写“祖关”2字,后拓刻于石。碑长170厘米,宽83厘米,厚2厘米。嵌于山门石坊上。该碑字体端庄雄伟,气势开张。宋书画家米芾评说“此为鲁公八分书不失真者”。清康熙年间(1662 - 1722),湖西道兵备参议施闰章重立。后坊毁,碑现存净居寺。《次周元翁法曹游青原山寺长韵》诗碑北宋元丰四至六年(1081 - 1083),黄庭坚任泰和县令,多次遨游青原山,作《次周元翁法曹游青原山寺长韵》,全诗46句,230字。后人将其墨迹刻在八通青灰石板上,分嵌净居寺大雄宝殿外左右壁间。现存四通,剥蚀严重。
《游青原山记》诗碑宋绍兴二年(1132),宰相李纲受命宣抚荆广,路经吉州,游青原山时作五言诗 1首,共38句。绍兴五年(1135),李纲重游青原山,应主持珪禅师之请,书此诗为赠。清康熙十六年 (1677),在广陵太守汪舟次处,吴舫翁得其楷书手摹真本。康熙二十年(1681),郡人杨霖任太平郡太守, 受吴舫翁之托,捐俸刻碑41通,送归青原山,嵌之净居寺斋堂壁间。“文化大革命”中,斋堂遭破坏,诗碑多数完好,现存净居寺内。
青原山字碑南宋咸淳六至七年(1270 ~ 1271),文天祥免官归里,谒游青原山,应净居寺住持齐禅师之请,书题“青原山”3字。元至正五年(1345),邑人刻石嵌于青原山口红亭上。清康熙年间(1662 ~ 1722)置毗庐阁立。1942年改嵌天王殿门首。1988年用大理石按原碑规格复制,复嵌于红亭门前。碑高145公分,宽300公分,字体正楷。
曹溪宗派碑明正德五年(1510),王守仁出任庐陵县令时,讲学于青原,书“曹溪宗派”4字,勒石悬于七祖塔门首。碑长248公分,宽112公分,楷书。“文化大革命”中塔被毁,碑无损,现存净居寺。
古吉台碑明万历年间(1573 - 1620),知府汪可受在重建白鹭洲书院时,为防治水患,在洲上筑吉台、内堤和永堤。吉台在洲之北端,高3米,四周砌以条石。后人用祈阳石刻“古吉台”碑。碑髙5. 3尺, 宽2. 8尺,楷书,立于风月楼前左侧。
古青原台碑清同治年间(1862 - 1874),吉安市古青原台(钟鼓楼)重修,刘绎书“古青原台”4字, 邑人石刻匾碑,嵌于底层门首。现存钟鼓楼。
文天祥诗碑用长方形青石镌成,共有2块,每块的两面各镌有文天祥亲书的七绝诗1首。4首诗均为《幕府杂诗》。二通诗碑大小各异,一通长2米,宽1米,宽0.05米,正面阴镌七绝诗1首及诗人署名:催花一曲胜伊凉,羯鼓声高乐未央。
阁外莫陈胡骑动,花开正要舞山香。
文山反面阴镌七绝诗1首及诗人署名:谁怜野鹤一长身,去作穷泉万古尘。
他年重来床下拜,襄阳耆旧是何人。
文山另一通长1.86米,宽0. 8米,厚0.05米,正面阴镌七绝诗1首及诗人署名:月淡梧桐雨后天,萧萧络纬夜灯前。
谁怜古寺空斋客,独写家书犹未眠。
文山反面阴镌七绝诗1首及诗人署名:江黑云塞闭水城,饥兵守堞夜频惊。
此时自在茅簷下,风雨安眠听柝声。
文山这4首诗是文天祥督师岭南时所作。当时文天祥开府粤东,旧友多向他求诗,故题书以赠,非一时之作。原诗初刻石于粤东伍化家园。清咸丰元年(1851),庐陵匡汝谐游粤东时看到真迹,急拓归,付文鸿篆刻诸石。诗碑保存完好,现存。
《昼锦堂记》碑《昼锦堂记》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评说功名观的散文名作,全篇485字。由我国书法“宋四家”之一的米芾手书的《昼锦堂记》碑刻现存吉安市兴桥镇钓源村。青石材质,行楷笔法书就,阴文竖行镌刻,现存两块。一块高1.6米,左部缺损约三分之一,镌有《昼锦堂记》标题和开篇共53字, 字迹完好;一块高1.56米,宽0.87米,上镌文末102字和落款“襄阳米芾”4字,字迹虽遭凿,其笔力风骨仍历历在目。每字约6厘米至10厘米见方不等。据碑中跋文记载,此碑刻镌成于清道光二十六年 (1846),系欧阳修后裔欧阳浩从江西官吏李子畲处见到米芾真迹后,不惜重金择石选工镌刻,历时8个月刻成。
吉州状元题名碑此碑镌刻于清道光二十年(1841),现存吉安县横江镇江边村。碑体为上等青石板,长143厘米,宽50厘米,厚4厘米。正面阴刻有南宋以来14名状元的姓名、籍贯、中状元的时间、最高官职和谥号。他们依次是:文天祥、胡靖、曾荣、肖时中、陈循、曾鹤龄、刘俨、彭时、彭教、罗伦、曾彦、罗洪先、刘同升、刘绎。经考证,所列14名状元中,籍贯为吉安县2名、吉水5名、永丰3名、泰和3名、安福 1名;除南宋和清朝各1名状元外,其他12人均为明朝状元。后面是一段由萧炳章、藻甫氏谨录的跋文, 全文75字。碑文系从右向左、自上而下的阴文。“吉州状元题名碑”7字为篆体,姓名字为大楷,其他为小楷。字形苍劲庄重,字迹流畅清晰,排列疏密得当,通篇均无标点。文物专家称,该碑对于研究庐陵文化与吉安风尚,是一件非常难得的史料实物,具有较高的研究和收藏价值。
元寂禅师塔碑原在龙华塔旁,现竖立于吉水县博物馆门前。碑文为南唐中书侍郎韩熙载撰写,徐错题额,张藻书,宋开宝三年(970)刊刻。碑为汉白玉石,碑头浮雕双龙珠,碑文系阴文,正楷直书。现断为两截,字尚清晰。
解学士文集序石碑位于吉水县气象局东侧,安放在重修的解缙墓后。碑系明嘉靖状元罗洪先撰文,吉水知县王篆立。碑为硬质青石,为解缙墓后的望碑。保存尚好。
宋代罗子高墓碑罗子高为宋代吉水县人,其墓碑2方,青石质地,一方为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撰文并书写,刊刻家欧阳广刻《故富川居士罗子高行状》,碑呈长方形,高119厘米,宽56厘米,厚3厘米, 杨万里手书行书,字体清秀挺拔,用笔俊俏流畅,笔锋瘦削坚韧;另一方为宋李盛撰文,左室教郎谢帶书, 刊刻家欧阳广刻《宋故罗子高墓志铭》,墓碑下方上圆,通高117厘米,宽77厘米,厚4厘米,字体为楷书,书法苍劲刚毅,刻工极佳。字迹清晰,保存完好。尤其是杨万里亲笔书法,属国内首次发现,极为珍贵。
明翰林侍读学士徐君南峰墓碑2方,汉白玉质,大小规格相同,边长70厘米,厚10厘米,小楷阴文直书,字迹清晰,保存完好。墓主人徐南峰即吉水县人徐穆,明弘治六年( 1493)榜眼。墓碑文字为国史总裁李东阳撰,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靳贵篆,状元毛澄书。该碑刻为碑刻文物中三绝碑之一。
明故母罗恭人墓碑2方,汉白玉质,形状呈正方形,大小规格相同,边长70厘米,厚10厘米,小楷阴文直书,字迹清晰,保存完好。一方为《明故周母罗恭人墓誌铭》,正文为明兵部尚书、理学家聂豹撰写,明状元、地理学家罗洪先亲笔书写,明兵部尚书周延篆额;该碑刻亦为碑刻文物三绝碑中之一。另一方为《明故罗恭人亡妻罗氏行状》,由墓主人罗品娇之夫吉水县人周汝员(进士)为其妻撰书行状,碑文写得悲惋动人。
宋楚州团练使徐大父墓碑徐大之父系吉水县人,其墓碑为宋代碑刻,1方,青石质地,高H3厘米, 宽60厘米,厚3厘米,小楷阴文直书,字迹清晰,保存完好。
宋吉水县丞厅记碑宋代碑刻,1方,青石质地,高94厘米,宽58厘米,厚6. 5厘米。碑文较为详细地记载了宋代吉水县衙门的兴衰变迁及县丞整日忙碌于大小公务等方面内容。篆刻阴文直书,小篆纤秀隽永,结构缜密,通篇盼顾,为篆书中的上乘之作。现字迹清晰,保存完好。
敕令碑位于峡江县沙坊乡徘山村西南20米处。明洪熙元年(1425)立。碑通高165厘米,座高20 厘米,宽80厘米,厚12厘米。上圆下方,青石质,四周浅刻卷叶连续图案,额有篆文“奉天承运”4字,碑文楷书,内容为旌表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加太子少保金幼孜和恩赠金幼孜夫人、如夫人、父母、祖父母的敕令。字漫漁不清(族谱中有全文)。碑原在文靖公祠内,祠废碑仍存。1984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岳忠武碑据宋赵与时所著《宾退录》云:宋绍兴癸丑,岳武穆提兵平虔、吉群盗,道出新涂,题诗青泥市萧寺壁间云:“雄气堂堂贯斗牛,誓将直节报君仇。斩除顽恶还车驾,不问登坛万户侯。”后人将此诗刻在一石壁上,名为岳忠武碑。据调查,1959年岳飞诗碑曾藏于新干县新兴寺(位于今荷浦中学)。 1983年文物普查时,诗碑不知下落。
《浅冈阡表》碑恭立在永丰县沙溪乡西南3里的西阳宫《滋冈阡表》碑亭内。碑正面有欧阳修悼念父母的名篇《淤冈阡表》,背面为《欧阳氏世系表》,均为欧阳修亲自撰文和书写。碑为青州(今山东青州市)石,呈墨绿色,高2.1米,宽0.94米,厚0.23米。碑文阴刻,正楷直书,字体端庄凝重,雄健有力,是中国古碑中极负盛名的一大名刻。除欧阳氏世系表下部有五十余字剥蚀不能辨认外,其余字迹清晰,整个碑石保存完好。1959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重修西阳宫记》碑竖立于永丰县沙溪西阳宫《淤冈阡表》亭正厅左侧。碑文为清代朝议大夫刑科给事中加一级曹秀先书。碑质青石,高1.65米,宽0.87米,厚0.05米。碑刻阴文,字清晰。保存完好。
《沙溪西阳宫勖士子文》碑碑文是清代兵部左侍郎督学江西部院加十级顾德成为重修西阳宫落成而撰写。碑质青石,高2米,宽0.75米,厚0.045米。碑刻直书,正楷,阴文,字清晰。保存完好。
状元牌匾悬挂在永丰县瑶田镇水心村一祠堂门楣上。长约370厘米,宽约87厘米,牌匾木质,中央刻有“状元”两个横排大字,字体雄浑有力,雕刻入木三分。右首刻有“成化七年龙集辛卯秋八月上浣之吉”15个竖排小字,落款处刻有“永丰县知县欧阳明为丙戌科状元罗伦立”。该状元牌匾为明成化七年(1471)的雕刻,保存尚好,略有腐蚀风化和火烧炭化痕迹。
《秧马歌》碑宋代碑刻。长113厘米,宽34厘米,厚3厘米。行书,阴刻。前题《秧马歌》并引,引后署作者苏轼名。字径寸,笔法刚劲。碑前段折断,后缺一角,前后共损63字,末尾年月磨损不可辨。 南宋末,泰和县人曾安止后裔将《秧马歌》钩下来刻于青石板上。
诗境碑碑为青石,长95厘米,宽36厘米,厚10厘米。碑文阴刻“诗境”2字,楷书,字径25厘米。 “陆游手书”4字,行书,字径6厘米。通碑尚完好,文字清晰,嵌于泰和县快阁照墙一侧。
《戒石铭》碑宋元丰五年(1082),黄庭坚任泰和知县时,将宋太宗摘录的“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4句刻石置公署侧,后移置快阁厅堂嵌于照墙另一侧。阴刻,铭后署名黄庭坚。现碑刻保存完好,字迹清晰。
槎滩陂碑槎滩陂乃后唐天成年间(927 -930)进士、西台监察御史、泰和县爵誉村人周矩立。自元至正年间至民国时期曾多次重修。1986年,在陂坝中发现两块条碑,均系砂岩条石,文字楷书,阴刻。 一块镌刻“嘉定十三年九月蒋氏重筑”,碑长150厘米,宽23厘米,厚35厘米;另一块镌刻“甲午严庄蒋氏重修”(明代万历二十二年),碑长186厘米,宽27厘米,厚20厘米。两碑均完好。
古平都碑刻碑刻于汉朝,高142厘米,高38厘米。原存竹江乡辛里村旁平都祠,现藏安福县博物馆。碑保存完好,印证了竹江在汉时曾设平都县的历史。1984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武功山金顶碑刻位于安福县白鹤峰庵道坛处。花岗岩质,石碑刻有“玉皇大天尊玄穹高皇帝”、 “雷霆玄省”、“神师九州都仙”字样。庵前山门上石刻白鹤峰3字;门坊两边有石刻对联1副:“万里云天齐到眼,九霄日月可摩肩。”明末进士吴云所书,字体遒劲有力。
宋仁宗御制《思贤之碑》位于永新县埠前乡三门前村后隆堂(今三门前小学内)。宋嘉祐五年 (1060),为纪念北宋宰相刘沆而立;明代重修。青石质,高2. 74米,宽1.1米,厚0.12米。碑后阴刻宋仁宗御篆“思贤之碑”4字;碑前阳刻宋仁宗御制五言四韵挽诗《赐故刘沆》1首;还刻有刘沆铁线画像、刘沆升职的皇帝制命、诏书和《宋史•刘沆传》、吕惠卿撰《刘沆神道碑文》、刘沆诗文,以及梅尧臣、欧阳修、苏轼、解缙等名家先后所撰的挽诗、像赞、明代刘定之题刘沆所作的《昌黎砚铭》。碑文楷体、镌刻,字体凝重、端庄、工整,周围饰以花环和云龙等图案。碑底雕以2个小狮及1石龟,垫在两侧,碑身尚完整, 惟边缘字迹稍模糊,现小石狮部分剥蚀,石龟已毁。1984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墨庄碑刻在永新县龙田乡刘家大祠内。相传宋绍兴六年(1136),征西将军岳飞过此,为赠附列公景晖所书。此碑历经840余年,已成残碑,尚存。
《穆王井记》碑刻在永新县高溪乡东山村西南边的大路侧。相传岳飞驻军于东山饮马其井。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树有《穆王井记》碑1块,尚存。
第二节石雕像雕天后宫人物雕像在吉安市沿江路榕树码头附近。清乾隆年间(1736 - 1795)建天后宫。道光三十年(1850)重修时,大门用208块花岗石镶成,上雕凿人物200余尊。形态各异,惟妙惟肖。1958年拆天后宫建井冈山剧院,仅留石雕牌坊。1985年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在城市改造建设中,拆石雕牌坊。石雕刻散石由博物馆收藏。
厦坪武将雕像位于井冈山市厦坪镇坑甫村。明代末年所建。武将像,以兴国红石雕凿而成,全身由3节禅头组合,高2.26米,胸围1.3米,头戴双龙戏珠帽,身着绣龙长袍,内着盔甲,腰佩玉带,手扣玉牌,脚穿高靴,身躯魁梧,形态逼真。1988年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状元祠彭时、彭华雕像在安福县枫田镇松田村状元祠的一面旧墙内,为明正统十三年(1448)状元、内阁首辅彭时,明景泰五年(1454)会元、文渊阁大学士彭华两兄弟雕像。两座雕像均为石质,雕于明景泰年间(1450 ~ 1456),高0. 8米,宽0.4米,均头戴明式官帽,身着朝服,腰系玉带,左手执笏板,足蹬朝靴,三第黑长须胸前飘逸,给人稳重、大方、威严之感。
大兴庵观音石像佛像盘坐在一石椅上,形象逼真,麻石所雕。高1.88米,肩宽0.60米,胸围1.54 米,底座宽0.82米。雕凿年代无考。现存吉安县云楼乡高家村大兴庵内。
狮雕紫红色石狮明嘉靖兵部尚书聂豹的故居佐龙乡聂家村原尚书府大门,有石雕大狮子一对,高3 米,呈紫红色,1雌1雄。雄狮怒发睁眼,注视远方;雌狮两目微闭,貌似慈祥。造型逼真,栩栩如生。两石狮现存于佐龙乡聂家村天保菜地。
淡黄色石狮选用质地坚硬细嫩的淡黄色石料雕成,蹲状,昂头,两眼炯炯有神,髙23厘米,宽9厘米,厚7厘米,小巧玲珑。此石狮系于某地古墓内掘得,雕凿年代失考,原由宁冈县龙市镇彭家村周吉记献出,现存会师纪念馆。
花岗石狮原置于宁冈县龙市镇豆冲村张家,系选用质地较细嫩的花岗石雕成,蹲状,下有长方形石盘,狮尾卷起,项系铜铃,脚踏绣球,两眼圆瞪,炯炯有神。狮长1米,高0.9米,宽0.42米。原有雌雄一对,雌狮在“文化大革命”时被毁,现仅存雄狮。雕凿年代失考。
龙雕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安福文庙移建至县城西南,即现址。在安福文庙的大成门、大成殿前竖立着54根石柱,是在湖南经商的安福籍商人捐款9000缗(相当于今9万元)购买的石料,每根长约5米, 均为丹霞石(又称红石)。令人惊叹的是大成殿前廊的4根镂孔盘龙云纹柱,采用镂空雕刻手法,每根柱石上雕刻的瑞龙盘旋交错,腾云驾雾,栩栩如生。造型优美生动,雕刻玲珑剔透,刀法刚劲有力,是目前国内文庙中罕见的石雕珍品。第三节书法绘画书法曹秀先手书青花瓷嵌铭对联清乾隆年间四库全书馆总裁、礼部尚书曹秀先手书,行书字体,嵌铭对联曰:“一榻清风书叶舞,半窗明月墨花香。”上下联木质底板均高138厘米,宽26厘米,厚2. 2厘米; 镶嵌的青花瓷字最长为19厘米,最宽达15厘米。下联中嵌有“曹秀先”3字落款,每字约5厘米见方;篆书印章2枚,各3厘米见方。这副联语字体笔法灵动,法度整然,疏朗匀称,处处显现出潇洒遒劲的艺术风骨。于兴桥乡钓源村发现。除黑漆面有少量脱落外,木底及青花瓷语字均保存完好。
解缙墨迹卷明代书法,长600厘米,宽33厘米,宣纸质地,为明洪武三十年(1397)解缙亲笔书写。 全卷24小张,现存20小张。内容包括《解氏世系歌》、《解氏吉州谱》、《庄山先生传赞》、《太史公赞》、 《解先生小传》等,有文字1万多个。《解氏世系歌》、《解氏吉州谱》,系小楷书,字极细而工整,尤其《解氏吉州谱》中的书法,皆蝇头小楷,直书,结构严密,笔法俊秀。《庄山先生传赞》、《太史公赞》、《解先生小传》,为竹书直书,通篇运笔流畅,气势恢弘。
解缙亲书绫卷明代书法,1轴,上有解缙在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亲书在绫卷上的《太平国策》。 1957年送江西省博物馆收藏。
解缙手书中堂明代解缙书法,2帧,一书“金殿当头紫阁重”7字,一书“仙人掌上玉芙蓉”7字。保存较好。
兵部尚书毛伯温手书中堂明嘉靖兵部尚书毛伯温的书法,1帧。上书“伫看揽x (辔)澄清x (H), x(谒)拜龙颜沐恩荣”。因年代久远,有3个字已难以看清,以“ x”代替。
清状元刘绎手书楹联该对联分上下联,系清道光十五年(1835)状元刘绎亲笔书写,长164厘米, 宽34厘米,红底黑字,行书,字迹清晰,保存较完好。
康氏诰命明成化十七年(1481),爵誉人康奎任靖江王府长史司左长史,皇帝对其父母封赠。圣旨题为“奉天诰命”,篆书,题后列正文,正楷书,后款“制诰之宝”印,并加盖启封印章。圣旨质地为绢,从前至后由蓝、黄、橙、灰黄等4种颜色组成,全长187厘米,宽30.7厘米。
清萧鹤龄手书对联纸本,纵144厘米,横37厘米。草书。文曰:“此老胸中常有诗,我书意造本无法”。款识为“日宣侄孙玩,光绪十年冬”,铃“萧鹤龄”、“友松”二印。
清刘绎手书对联纸本,两幅。一幅纵189厘米,横38厘米,文曰:“忽有好诗生眼底,莫将闲事萦心田”。款识右上角书“友松贤友雅玩”,左下角书“詹岩刘绎集句”,铃“刘绎之印”、“詹岩”二印。一幅纵163厘米,横40厘米,文曰:“道义当成麟一角,文章已秃兔千毫”,款识与上同。对联均为清道光十五年(1835)状元刘绎手书,行书,字径19厘米。
清曾国藩手书对联纸本,纵194厘米,横46厘米,楷书,字径15厘米。文曰:“万卷藏书宜子弟,三田聚宝真生涯”,款识右上角书“友松兄属”,左下角书“涤生曾国藩”,铃“曾国藩印”、“涤生” 二印。
朱益藩书信1件,长23厘米,宽12.5厘米。书法工整、秀丽。朱益藩系清末著名书法家,曾任京都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总监督(相当于校长),授读少保,此信乃清光绪三年(1877)朱益藩亲笔所书。 保存完好。
朱益浚书信1件,共3张纸。每张长25厘米,宽12.5厘米,系用印有人物、花卉、题咏之八行笺书就。朱益浚乃朱益藩之兄,官至湖南巡抚。此书信文字为楷书,工整秀丽,刚劲。保存完好。
绘画胡梦煜画像宋代绘画,1帧,形象逼真,保存尚好。尚书毛偕画像宋代绘画,1帧,形象逼真,保存尚好。
解缙画像明代绘画,1帧,形象逼真。1957年送江西省博物馆收藏。
左都御史罗通画像明代绘画,1帧。形象逼真,保存尚好。
兵部尚书毛伯温画像明代绘画,1帧。形象逼真,保存尚好。
欧阳修画像为半身彩绘画像,纸质,绢裱。全长283厘米,宽95厘米;画心高123厘米,宽83厘米。此像为宋朝版面,清咸丰十一年(1861)复制装裱,并由同邑状元刘绎重新书写像赞。画像上端有宋代王十朋、元代欧阳元题的像赞。I960年又复制一次。保存完好。
畲族图腾画清咸丰三年(1853)用夏布彩绘,长2米,宽1米,图文并茂。画面人像多达100余个, 全画以犬王为线索,连环图式,绘有犬王揭榜、负命咬取番王头、高辛帝爽约、许女婚配、犬变人身、洞房之夜、生息繁衍等图画,生动地展现了畲族起源、发展、兴旺的历史。画面微有虫蚀痕,保存还完好。
西游记图绢画清代绘画,绢质,12幅,画中人物形神毕肖,保存完好。
四大金刚画清代绘画,纸质,1幅,画中四大金刚高大魁梧,骡勇威武,各具特色。保存完好。
众佛像画清代绘画,纸质,众佛像形态各异,惟妙惟肖。保存完好。
人物画集册明朝郭诩作。纸本.共11幅,每幅纵29. 8厘米,横49. 3厘米,水墨画,画笔传神,栩栩如生。画名按顺序为:伏羲画卦图、神农尝百草图、吕岩度柳精图、求仙图、王徽之爱竹图、漂母饭韩信图、葛仙吐火图、牧牛图、米芾拜石图、塞北图、乘槎图。
山水画明朝兰英作。纸本,纵194厘米,横46厘米。画面近景是茂叶苍翠的古松,挺立在石坡上, 15只白鹤形态各异地飞翔或站立在松岩上。画面中,上部绘崇山峻岭,峰峦绵连,一涧流水经岩中间奔腾而下,高山幽谷,阳光灿烂。款识在右上角,书“余作画不善丹青……戏临一帖……”,铃“兰瑛之印”、 “田叔”二印。
彩墨松鹤画清代绘画,纸质,长130厘米,宽37. 5厘米,彩墨绘制。画中松树苍劲,白鹤挺立,惟妙惟肖。画纸边沿稍破。从民间收购,保存还好。
彩墨梅花画清代绘画,纸质,长149厘米,宽42厘米,彩墨绘制。画中梅花盛开,生机盎然。画纸边沿稍破。从民间收购。保存还好。
吉安地区的古代器物不仅数量多,门类齐全,而且价值较高,尤其是陶器、瓷器和青铜器,在海内外都有一定影响。全区有古代器物20517件,其中金属器皿8655件,纸质品2435件,石质器皿1204件,木质器皿1478件,陶器瓷器6312件,织物139件,其他器物294件。
第一节铜器铁器铜器’微阔腔式青铜镜商代器物,青铜质,长19厘米,高55厘米,口径34厘米,厚1.5厘米,重34千克。 柄残,内空,柄无封口,插入木可“执而击之”。舞修呈弧形,两边各有18个铤,中央有“征间”,分列3行, 鼓部饰厚重云雷纹。1980年移交。保存完好。
第五章古器物宣德双龙钮梵语大铜钟明代器物,铜质,通高122厘米,钮高22厘米,钟口直径83厘米,顶直径 58厘米,腹厚2.5厘米,鼓厚5厘米,重355.5千克。明宣德六年(1431)铸。钮由2条缠龙组成,龙的脚爪皆抓住钟体顶端。钟的三面铸有佛家经文,一面铸宣德皇帝谕。:1980年移交。保存完好。
乳钉纹甬钟① 西周器物,青铜质,通高43厘米,铳长24厘米,重11千克。基本完好,有锈蚀。 乳钉纹甬钟② 西周器物,青铜质,通高35厘米,铳长19.5厘米,重6千克。柄略残,有锈蚀。
乳钉纹甬钟③六团花葵形镜西周器物,青铜质,通高30厘米,铳长18.5厘米,重4.2千克。柄略残,有锈蚀。
唐代器物,青铜质,葵形,直径14.3厘米。保存完好。
“胡东有”螭龙纹元代器物,青铜质,宜径9.7厘米。略锈。
鱼镭宋代器物,青铜质,长13厘米,宽6.5厘米。稍残。
剑春秋器物,青铜质,长30厘米,格宽4.3厘米,柄长4.2厘米。刃稍残。
编钟是春秋时期宗庙祭祀或宴食用的乐器,演奏时以木敲钟发出声音。多以大小三件为一组:一号钟,重22千克,通高43厘米,中空,甬上有干无旋,舞修呈弧形,钟面以横整齐的鼓钉纹为底,篆部饰勾边云纹,并饰以尖乳头18个。二号钟,重12千克,通高32厘米,鼓面以鼓钉纹为底,篆部为云雷纹,干部饰卷曲云纹,舞部为兽面纹。三号钟,重&2千克,通高30.5厘米,钟面以横竖鼓钉纹为底,篆部饰勾连云纹,舞部无纹。
箭做汉代制品,青铜质。锐锋,双面刃,锋部有倒钩,弧长14.5厘米,标底4.2厘米,外形似犁铎。
双耳樽战国时期制品,青铜质。唇口,颈,溜肩,悬垂腹,高圈足。高21厘米,口径4厘米,底径6. 8 厘米。腹部一侧有损坏,裂纹。
佛寺铜印宋代铸造,铜质。正方形,边长5. 5厘米,厚0.4厘米,重100克。印文为九叠篆体,文曰:“佛法僧宝”。印钮为长方形,钮高2.7厘米。1987年出于城北雪山寺旧址。1992年10月埋于净居寺重建的七祖塔下。
至正元宝元朝铜币,吉安路铸造。直径6厘米,穿径1厘米,廓厚0.3厘米,重50克。铜币正面书 “至正元宝”4字。1989年8月出土。
葵花形带柄铜镜宋代器物,铜质,1件。保存完好。
铜鼓北宋器物,铜质。高21厘米,圆面周长140厘米。饰有花纹,周围有乳头状小点,内64点,外 133点,侧面32点,提耳4只,细腰,中空,容量9斗,净重12. 5千克。保存完好。
铜秤碇元代器物,铜质。正面铸有“元”字,背面铸有“吉安路”3字。高11厘米,腰宽5厘米,底座6.5X5.5厘米,净重1千克。形似葫芦,上有圆形穿孔,便于系绳。保存完好。
青铜朱雀汉代器物,青铜质。两件,一件为雄性,一件为雌性。雄性朱雀,高16.9厘米,长18. 9厘米,头顶立冠,小圆眼,尖喙较长,颈细长,挺胸收腹,翘尾后勾,足直立,尖爪;自颈以下,饰大小不等的卷羽纹,腹下部到足背素面,另有一卷云状附件铸接于腹下部,似夸张了的生殖器。雌性朱雀,高12.5厘米,长17厘米,圆头,小圆眼,小尖喙,颈较短,胸腹圆润,臀肥,尾尖略上翘,足直立,尖爪;脖后饰点状纹,自颈部至腹部,饰大小不等的卷羽纹;后脑和腹部分别铸接“1 ”形和锥形附件。
青铜白虎汉代器物,青铜质。高14.5厘米,长14. 8厘米。虎头马身,作昂首、夹尾、驻足、长啸状, 圆眼附耳,躯干及四肢强劲有力。身饰条纹,间饰小圆圈纹。两后腿之间夹有雄性生殖器。造型精美, 威武有力。
青铜斧汉代器物,青铜质。口径12厘米,足径12.1厘米,高15.3厘米。直口,尖唇,圆鼓腹,矮圈足。腹中部环饰尖凸棱一周,肩部饰对称铺首衔环。出土时,斧底有烟臭。
青铜灯汉代器物,青铜质。口径11厘米,足径15.2厘米,髙29.7厘米。灯盏部分为圆形盘,直口,平底。圆柱高立,空心状柄。底座分3层,径圈渐大。上层为覆碗状,中层为覆钵状,下层为覆盆状。 下层台面环饰方框纹。侧面环饰方框纹套圆圈纹。折肩处饰凹弦纹。整个下层以纵向的铜条分割成四等份,各份台面上有一杂耍俑,其中二俑正立,二俑侧立作杂耍状。
鸭形铜香熏宋代器物,铜质。高19厘米,长16厘米,宽8厘米。整体为一昂首张嘴鸭形,两足平置,重心平稳。自身部中端水平分上下两节,下节有子口,口沿有四片子樺,上节扣置其上,不致移动。 鸭首与背部刻有五官、羽毛等纹饰,线条细而均匀。颈部、背部和尾部镂有小圆孔。
香炉明代器物,铜质,1只。长方形,四脚,重30千克。系明兵部尚书李邦华遗传下来。保存尚好。
烛台明代器物,铜质,1对。乃明兵部尚书李邦华遗传下来。保存尚好。
花瓶明代器物,铜质,1只。瓶上有两耳,重40公斤。乃明兵部尚书李邦华遗传下来。保存完好。 素面镜宋代器物,青铜质。镜体呈亚字形,镜面平坦光滑,背面四周略凸,边沿宽1.2厘米,背面中央有一半环纽,通体无纹饰。长16.5厘米,宽16.1厘米,厚0.3厘米,重500克。保存完好。
仿春秋鼎宋代器物,青铜质。通高15厘米,口径12.5厘米,耳高3厘米,足高5.7厘米,最大腹径 13.5厘米。敞口,直耳,平唇,直耳上呈半弧形,实心三蹄足,下腹鼓,环底。口沿下二道弦纹夹云雷纹, 腹部以二道弦纹夹云雷纹为底,上饰饕饗纹和凤鸟纹三组。罗田乡坑头出土。保存完好。
铭文镜宋代器物,青铜质。镜体呈长方形,镜面略弧,背面四周边宽0.2厘米,中央有一小半环纽,两旁阳铸金石文曰:“菱芳耀日,冰光照室”。长16.1厘米,宽9.1厘米,厚0.8厘米。罗田乡坑头出土,保存完好。
凤鸟纹铜镜晋代器物,铜质,直径20. 3厘米,稍残,于新干酒厂基地发掘。
甬钟西周器物,铜质。高55厘米,重34千克。甬残长19厘米,甬中空与钟体内腔相通。甬端直径7厘米,舞广18厘米,舞修19厘米。钟面各有圆纹18个,钟干饰雷纹和卷云纹,通体翠绿,浑大厚重,庄重古朴,铸造精美,为罕见瑰宝。1977年7月在万合乡竹山村庙花洲赣江边出土,基本完好。
铜碗南朝器物,铜质。直口,圆唇,腹壁深直略弧,高圈足。高9厘米,口径13厘米,底径4.5厘米。1983年从马岭南朝(齐)墓出土。已残损。
双重铭文镜汉代器物,铜质。圆形,平顶钮,座外三周弦纹,素边,弦文间有两句铭文,内圈铭文为 “见日之光,天下大明”,外圈铭文不能辨认。镜直径9厘米,边宽0.4厘米,厚0.2厘米。保存较好。
半圆方枚神兽镜南朝器物,铜质。镜背大圆钮,镜座铸有蝙蝠、神兽,边缘外饰锯齿纹,内铸半圆图案和12字铭文(铭文不能辨认)。镜体轻薄,边略斜,直径11厘米,厚0.1厘米。保存较好。
铜爵宋代器物,铜质。圆腹,突底,前有流,后有尾,旁有鑿;口上原有2柱已残;下有三尖高足。 鑿上饰兽面,腹部饰云雷纹,尾内篆刻“宜示子孙,宝用享奉”8字,鑿内有“元祐”(宋哲宗年号)2字。通高17厘米,腹深7. 2厘米,流至尾长13厘米。保存完好。
青铜兽面纹提梁百商代器物,青铜质,1件。通高39厘米,腹径23 ~37厘米,净重10千克。
青铜蝉纹鼎商代器物,青铜质,1件。通高38厘米,口径29.2厘米,腹围94厘米,净重&5千克。
双贯平方瓶宋代器物,铜质,高11厘米,重350克。
双环双耳瓶宋代器物,铜质,高21.5厘米,重1000克。
青铜俑宋代器物,青铜质,高22厘米,重1000克。
青铜锥宋代器物,青铜质,高27. 3厘米,重1300克。
长方形温酒器宋代器物,铜质,高18厘米,重2000克。
铜锣宋代器物,铜质。直径15.3厘米,重750克。
黄铜鼎明代器物,铜质。高16厘米,口径11厘米。
黄铜瓶明代器物,铜质。高21.5厘米,口径2厘米。
'规矩镜东汉器物,铜质。直径13厘米,厚0.4厘米。
青铜熨斗宋代器物,青铜质。宽22厘米,重1500克。
铜鼎宋代器物,铜质。高12.7厘米,重500克。
铜瓶宋代器物,铜质。高16. 5厘米,重250克。
双耳双环酒海宋代器物,铜质。重2750克。
青铜带盖锅宋代器物,青铜质。高18.5厘米,重750克。青铜灶宋代器物,青铜质。高14. 5厘米,重1200克。
大德元年铜权元代器物,铜质,通高10厘米,底径5. 2厘米。保存完整。捐赠品。
铭文钟型镜南宋器物,铜质,通高11厘米,底宽7.6厘米。传世品,保存完好。
佛寺铜炉元代器物,铜质,1座。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制作。
舍利青铜棺椁元代器物,青铜质,1具。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制作。
铜炮清代文物,铜质,1门。太平天国军使用过。保存尚好。
龙虎镜西汉器物,铜质。圆形,直径12厘米,扁圆钮,圆座,宽平素缘。镜纹内区饰龙凤虎,外饰凸弦纹和栉齿纹。光亮如新,鉴影清晰。1976年从琴水乡六模村西汉墓中出土,保存完好。
昭明镜西汉器物,铜质。圆形,直径10.2厘米,扁圆钮,圆座,宽平素缘。镜纹内区铸有绕弧形枢 20字篆体铭文,外饰凸弦纹和栉齿纹。光亮如新,鉴影清晰。1976年从琴水乡六模村西汉墓中出土, 微损。
雉纹镜西汉器物,铜质。直径长9.5厘米,扁圆纽,圆座,斜棱素缘,内区饰雉纹,外饰锯齿纹和凸弦纹。光亮如新,鉴影清晰。1976年从琴水乡六模村西汉墓中出土,保存完好。
铜盆唐代器物,铜质。底边淄状,口径31厘米。高7.7厘米,厚0.25厘米。有绿锈斑。
钱币唐代钱币,铜质。表面呈黑色,有锈斑。圆形,方孔。直径为2.4厘米,内径为0.7厘米,重5 克,有内外廊边沿0.2厘米,正面有隶体“开元通宝”4字。
铜镜宋代器物,铜质。圆形,扁平,直径25.5厘米,厚0.8厘米。外表呈黑色,上有铸斑,正面平素,背面边沿略凹成双圈边,圈内铸有“五子登科”4字,每个字旁又饰有“喜”字,字迹清晰可辨。
官印清代官印,固江镇一农民于山中发现。黄铜质,方形直钮,印底高2厘米,长7.5厘米,宽4.5 厘米,印柄高8厘米,印重350克。印上文字20个,四行排列,右二行释为“夏口厅分防县丞之条记”,篆书;左二行为九叠篆文对照。此印为清末夏口厅的设置提供了实物依据。
铁器铁斧东汉器物,铁质,1件。保存完好。
罄清代器物,铁质。底径45厘米,高45厘米,重50000克。
铭文钟清代器物,铁质,1只。通高1.10米,口径0.75米,钮高0.20米。铭文字迹铸造较粗糙, 有少量异体字。1993年从西坑翠竹山佛寺遗址岀土。
传世生铁钟宋代器物,铁质。宋天圣三年(1026)龙云乡弟子刘知遂舍钱铸造。钟通高120厘米, 口径100厘米;双龙戏珠纽,纽高20厘米。保存较完整,铸造工艺精美。钟上阳书楷体135字钟铭。
佛寺铁炉元代器物,铁质,1座。元大德元年(1297)制作。
铁钟明代器物,铁质。高80厘米,底部直径60厘米,重约30千克。圆形,生铁铸成。上面铸有: “永乐十五年十月,永新信士尹天真室人尹细娘,女桃贞为祈后嗣,捐金抽贿命匠人铸钟置于仙岩”等字样。现置于县内鹅岭山庙门首,保存完好。
第二节陶器瓷器陶器吉州窑碾槽① 南宋器物,陶质,槽长29厘米,高6.5厘米,宽7厘米,轮直径11.5厘米。轮边稍残缺。捐赠。1992年收藏。
吉州窑碾槽② 宋代器物,陶质,槽长29厘米,高16厘米,底径6厘米。碾略残。捐赠。1992年收藏。
吉州窑大肚罗汉陶范宋代器物,陶质,纵长7厘米,横宽5厘米。保存完好。征集得来。1995年收藏。
贴花饭碗南宋器物,陶瓷质,1只。花色艳丽,保存较好。
贴花饭碗南宋器物,陶瓷质,1只。古铜色贴花,保存尚好。
小口壶汉代器物,陶瓷质。小口,直颈,上鼓腹,肩有两系,并饰有弦纹一道,通身网状纹,腹下收, 平底,口沿稍残。通高10. 3厘米,底径8厘米,最大腹径12. 5厘米,口沿至颈高2. 3厘米,重650克。 1982年从水边镇大西头汉墓中出土。
陶罐汉代器物,陶质。2件,均为灰色硬陶。敞口,束口,束颈斜肩,鼓腹平底,通体饰细方格纹。 口径11厘米;腹径一为14厘米,一为19厘米;底径一为8厘米,一为12厘米;通高20厘米。1982年分别于岭子脑汉墓和禾市林站附近出土。
陶壶汉代器物,陶质。灰色,口呈喇叭状,尖唇长颈,平肩,平底,鼓腹,肩下饰凹弦纹一道,口径11 厘米,腹径15.5厘米,底径9. 5厘米,通高25.5厘米。1982年出土。
黄釉堆花洗清代器物,陶瓷质,1件。保存完好。
青花双龙戏珠炉清代器物,陶瓷质,1件。保存完好。
青花山水罐清代器物,陶瓷质,1件。保存完好。
青花杂宝罐清代器物,陶瓷质,1件。保存完好。
青花缠枝花卉盘清代器物,陶瓷质。高3.2厘米,口径17.7厘米。
青花山水人物纹罐清代器物,陶瓷质。高12.5厘米。口径20.5厘米。
青花龙纹灯座清代器物,陶瓷质。高29. 5厘米。
青花云龙纹香炉清代器物,陶瓷质。高12厘米,口径22厘米。
青花缠枝牡丹纹碗清代器物,陶瓷质。高6. 5厘米,口径13厘米。
青花缠枝花卉罐明代器物,陶瓷质。高17厘米,口径7厘米。
青花山水瓶清代器物,陶瓷质。高16厘米,口径4.5厘米。
钧红双耳瓶清代器物,陶瓷质。高39厘米,口径13.5厘米。
青花花卉纹罐清代器物,陶瓷质。高20. 2厘米,口径25.2厘米。
青花葵纹盘清代器物,陶瓷质。高2.7厘米,口径13.6厘米。
粉彩山水方瓶民国年间器物,陶瓷质。高9.5厘米,口径6.5厘米。
汉双系壶汉代器物,陶瓷质,1件。高26.5厘米,口径7. 2厘米,底径6. 7厘米。矮颈,斜肩,双弓形系,圆腹,假圈足,平底,底与系相对处各有口,为穿绳过底使之稳固,便于提携之用。肩饰3道锯齿纹,系以下饰4道凹弦纹,腹至底部饰细方格纹,遍施黄釉,至今尚有光泽。:1958年兴建县展览馆时出土。
汉陶罐汉代器物,陶瓷质,1件。高60厘米,口径28厘米,底径29厘米。侈口,圆唇外翻,矮颈, 溜肩,长鼓腹,平底。肩与腹饰四道凹弦纹,颈以下饰斜方格纹。薄施黄釉,釉不及底,口沿稍残,余皆完好。1958年兴建县展览馆时出土。
汉双唇罐汉代器物,陶瓷质,1件。高13厘米,口径9厘米。侈口,方唇,外唇稍外翻,扁圆腹,腹下向内收,圜平底。唇以下饰弦纹、锯齿纹各一周。遍饰细方格纹。未施釉,质地细腻,脆弱易损,口及腹下部均有残损。1958年兴建县展览馆时出土。
瓷器吉州窑彩绘锦地开光罐宋代器物,瓷质,高6厘米,腹围&6厘米,口径6.3厘米,底径4厘米。保存完好。移交得来。1980年收藏。
吉州窑玳瑁釉三足筒炉宋代器物,瓷质,高12.5厘米,口径13. 8厘米,底径9.4厘米。1992年出土,保存完好。
吉州窑天目双耳甌足式香炉宋代器物.瓷质,高11厘米,口径13厘米。1995年征集,一耳残。吉州窑仿定素胎印花鱼水荷莲纹盘宋代器物,瓷质.高4厘米,口径17.7厘米,底径5. 1厘米。 1995年征集,保存完好。
吉州窑彩绘骑马俑① 宋代器物,瓷质,高8.5厘米,底长7厘米。1995年征集,保存完好。
吉州窑彩绘骑马俑② 宋代器物,瓷质,高8. 5厘米,底长7厘米。1995年征集,保存完好。
吉州窑彩绘女坐俑宋代器物,瓷质,高7厘米,底长2. 5厘米。1995年征集。保存完好。
吉州窑天目釉地火焰火珠杜鹃花花卉大海碗残片宋代器物,瓷质,高12厘米,口径23厘米,底长 9厘米。1995年征集。
黄釉堆塑莲瓣纹高足炉元代器物,瓷质,高9厘米。口径12.3厘米,底径7厘米。基本完好。
吉州窑绿釉刻花海涛纹枕北宋器物,瓷质,高& 8厘米,长29.2厘米,宽18.4厘米。釉稍脱落。
五彩牡丹纹罐明朝器物,瓷质,高18.5厘米,口径7.5厘米,底径9.5厘米。冲口。
吉州窑绿釉刻花卷草纹枕北宋器物,瓷质,高7. 6厘米,长26.5厘米,宽17厘米。釉有脱落。
吉州窑素胎立猴宋代器物,瓷质,高5.2厘米。保存基本完好。
吉州窑黑釉盏南宋器物,瓷质,高5.7厘米。口径10.6厘米,底径3.2厘米。口沿釉脱。
吉州窑剪纸贴花梅花纹碗南宋器物,瓷质,高6厘米,口径16厘米,底径3.7厘米。口磕多处圈足稍缺。
吉州窑褐釉鼓钉纹圈足炉元代器物,瓷质,高7. 4厘米,口径12. 7厘米,底径6厘米。完好,有土泌。
吉州窑褐釉牧童骑牛形水注宋代器物,瓷质,高4.8厘米,长8厘米。基本完好。
吉州窑素胎蹲猴宋代器物,瓷质,高45厘米,形象逼真。基本完好。
吉州窑褐彩蝴蝶纹小罐南宋器物,瓷质,高7.2厘米,口径2.4厘米,底径3. 5厘米。保存完好。
吉州窑褐釉剔花圈足炉元代器物,瓷质,高6.7厘米,口径& 8厘米,底径5.7厘米。保存完好。 吉州窑褐色点彩卧鹿宋代器物,瓷质,高5厘米,底长5厘米。已修补。
吉州窑黑釉立虎宋代器物,瓷质,高6.7厘米,长7.7厘米。基本完好。
吉州窑褐釉麒麟宋代器物,瓷质,高& 2厘米。釉大部分已脱落。
吉州窑绿釉兽足双耳炉元代器物,瓷质,高10.4厘米,口径12. 5厘米。已修补。
青釉盘插南朝器物,瓷质,通高6.8厘米,盘口径11.4厘米,盘底6厘米。釉稍脱。
青釉盘托三足炉南朝器物,瓷质,通高7厘米,炉口径9厘米,盘口径13.3厘米。釉稍脱。
吉州窑褐釉鸟食罐南宋器物,瓷质,高1.8厘米,口径2.2厘米,底径2.5厘米。口沿磕,釉稍脱。 吉州窑褐彩花卉三足炉元代器物,瓷质,高16厘米,口径20. 3厘米。已修补。
吉州窑绿釉双系罐宋代器物,瓷质,高&6厘米,口径7.2厘米,底径4.8厘米。基本完好,口沿磕一处。 •吉州窑剪纸贴花梅花纹盏南宋器物,瓷质,高4.6厘米,口径11.4厘米,底径4厘米。冲口。 吉州窑剪纸贴花梅花纹盏南宋器物,瓷质,高4.8厘米,口径10.3厘米,底径3.6厘米。已修补。 吉州窑洒釉三足双耳炉南宋器物,瓷质,通高& 7厘米,口径& 5厘米。保存完好。
吉州窑褐彩双人立翁宋代器物,瓷质,高7.8厘米,底长4.3厘米。保存完好。
吉州窑褐釉犀牛驼龟水注宋代器物,瓷质,高5厘米。长8厘米。釉大部分脱落。
吉州窑褐釉立狗宋代器物,瓷质,高4.3厘米。形象逼真。一耳稍缺。
吉州窑瓷鸽水注宋代器物,瓷质,高5.4厘米。保存完好。
吉州窑褐釉四系罐南宋器物,瓷质,高18.1厘米,口径11.2厘米,底径7.4厘米。完整。
吉州窑兔毫纹大碗宋代器物,瓷质,高6厘米,口径16.5厘米,底径6.5厘米。已修补。
吉州窑绿釉三足炉宋代器物,瓷质,高7.2厘米,口径11.9厘米。破损,已修补。
吉州窑褐釉三足炉南宋器物,瓷质,高9.1厘米,口径12厘米。底径12厘米。后添刻花,保存完好。吉州窑虎皮斑三足炉南宋器物,瓷质,高4.7厘米,口径5厘米。二足稍残。
吉州窑虎皮斑纹碗宋代器物,瓷质,高5. 8厘米,口径4.6厘米,底径3. 8厘米。已修补。
吉州窑褐釉立狗宋代器物,瓷质,高4.2厘米,长4.2厘米。釉稍税,基本完好。
吉州窑褐彩江猪形水注宋代器物,瓷质,高2.7厘米,长7.3厘米。保存完好。
吉州窑虎皮斑纹碗南宋器物,瓷质,高8.2厘米,口径13. 2厘米,底径5厘米。保存完整。
吉州窑褐彩坐狗南宋器物,瓷质,高5.5厘米。基本完好。
青釉炊事灶南朝器物,瓷质,通高10厘米,底长11.8厘米,底宽10.8厘米。釉稍脱落,稍残。 吉州窑棱形剪纸贴花盏南宋器物,瓷质,高5. 3厘米,口径10. 8厘米,底径3. 6厘米。已修补。
吉州窑褐釉鸟食罐南宋器物,瓷质,高2厘米,口径2.2厘米,底径2.2厘米。基本完好。
吉州窑剪纸贴花双凤纹盏南宋器物,瓷质,高6. 2厘米,口径12. 6厘米,底径3. 8厘米。已修补。 吉州窑玳瑁纹盏南宋器物,瓷质,高6.4厘米,口径12.2厘米,底径3.2厘米。保存完整。
吉州窑剪纸贴花团花纹盏南宋器物,瓷质,高5.4厘米,口径12.1厘米,底径3.5厘米。釉稍脱落,破处已补。
吉州窑虎皮斑纹瓶南宋器物,瓷质,高20.8厘米,口径4.3厘米,底径5.7厘米。已修补。
吉州窑虎皮班瓜棱形盏南宋器物,瓷质,高5.4厘米,口径10.2厘米,底径3.2厘米。已修补。
双系盘口青瓷壶东汉器物,青瓷质,1件。保存完好。
方格纹陶罐东汉器物,陶瓷质,2件。保存完好。
青花云龙缠枝莲纹高足杯元代瓷器,高12厘米,口径13厘米,底径3. 5厘米,足高6厘米。口外敞杯心绘青花云龙图案,杯内壁底压(印)云飞图案。杯内口沿边饰斜方桥纹,杯外口沿下边饰环卷草纹,外壁腹部饰变体荷莲缠树花,腹下部绘变体复莲枝一周,足内空心,属酒器。杯口小缺。
吉州窑彩绘锦地开光梅瓶宋代瓷器,高17厘米,口径4.7厘米,底径5.7厘米。折唇,直颈,丰肩, 鼓腹,下腹内敛,圈呈,底无彩,颈部绘弦纹,肩部绘莲瓣纹,腹部两面对称彩绘开光梅花,周围绵地纹,下腹部绘回形纹、粗弦纹。保存完好。
吉州窑红釉剔花盏宋代瓷器。高4. 5厘米,口径11.6厘米,底径4厘米。花色艳丽,彩釉精美。 碗心有一缺。1982年吉州窑遗址出土。
黑釉盘口水波纹唾壶东汉瓷器。高5.6厘米,口径4.8厘米,底径3.7厘米。保存完好。永和镇易家村出土。
黑色盘口水波纹唾壶东汉瓷器。高5. 8厘米,口径4.9厘米,底径3.8厘米。永和镇易家村出土。
龙泉窑荷花型高足杯元代瓷器。高10厘米,口径11.7厘米,底径4厘米。敞口,器内白外青,花口,口沿里杯心剔花。征集得来,保存完好。
乾隆粉彩金丝盘龙旦瓶清代瓷器。通高39厘米,口径8厘米,底径11厘米。圆口,长颈和肩之间雕以金丝盘龙,整个器身以牡丹花饰为主,并绘有各种变体折枝花,器内施釉,纹繁密,构图严谨。器底有“大甭乾隆年造”字样。1980年在新土于乡征集.青釉刻花瓷盘宋代器物,瓷质。高4.5厘米,口径17.3厘米,足径5厘米。敞口,唇微侈,浅孤腹, 小圈足。胎色灰黄,通体施釉,釉色呈橄榄色青绿釉,釉厚处呈墨绿,光泽细腻。盘内壁刻有了婴攀枝图案,栩栩如生的三婴儿周围布满各类繁枝花果。婴孩眉目清秀,斜头露体,作攀枝状,姿势不一,呈三角形排列,婴儿颈系项圈,脚登尖靴,活泼可爱。
白釉印花瓷盏宋代器物,瓷质。高4.5厘米,口径15.6厘米,足径3.3厘米。敞口,斜壁,小圈足, 芒口(即口沿不施釉)。胎骨平薄,釉呈月白色,足底有釉。盏内壁印回纹一圈,内布3朵盛开的菊花,周围布满缠枝,盏心点五萼小花,纹饰繁縛清晰,线条流畅自然,绘工高超。河北定窑产品。
白釉刻花瓷碗宋代器物,瓷质。高6. 3厘米,口径19.3厘米,足径5. 4厘米。6缺葵口,唇沿微侈,斜孤壁,浅小圈足,芒口。外壁正对缺口处有6条纵向划线。釉呈米白色,足底施釉。内壁施折枝萱草纹。3462 吉安地区志兔毫纹盏宋代器物,瓷质。髙5厘米,口径10.8厘米,足径4.1厘米。敞口,束颈,弧腹,浅圆足。 灰褐胎坚实凝重,黑釉乌亮,内底釉厚,外壁下沿呈蜡泪状。内壁有兔毫纹窑变斑纹,纹丝呈浅绿或紫褐色。福建建阳窑产品。
淡白色瓷盘北宋器物,瓷质,1只。瓷质细腻,色泽淡白,保存较好。
瓷茶碗南宋器物,瓷质,1只。吉州窑制作,细腻精巧。保存较好。
鬲炉宋代器物,瓷质,通高15厘米,口径9.5厘米,足高1.4厘米,颈高1.1厘米。保存完好。罗田坑头出土。
白釉盏托宋代器物,瓷质,通高20厘米,口径12.5厘米,底径12.2厘米。保存完好。县公安局移交。
青瓷盘口壶三国时期器物,青瓷质,2件1式。盘口,圆唇,短颈,丰肩;肩有四个半环系。鼓腹,下腹内收。平底,器形修长。通体网状纹,胎质灰黑,施酱褐釉,不及底。通高23厘米,口径11.8厘米,盘口厚1.5厘米,颈高2.5厘米,最大腹径20厘米,底径13.5厘米,重2000克。1984年从巴邱镇岭上三国墓中出土。
青瓷盘口壶西晋时期器物,青瓷质。2件2式。1982年从巴邱镇岭上西晋墓中出土。
1式:盘口,短颈,肩有两系,并饰有二弦纹。鼓腹,平底,胎质黄白,釉已剥脱。通高20厘米,盘口高 1厘米,口径12. 5厘米,底径12.2厘米,最大腹径18.5厘米,重2000克。
2式:盘口,口沿上饰二道弦纹,中间夹网状纹;直颈,丰肩,肩有两系,饰有弦纹二道夹网状纹,并有兽面铺首;鼓腹,腹有凸圈一道,平底;胎质灰白,青白釉不及底。通高21. 2厘米,口径13. 6厘米,颈高 4厘米,底径14.5厘米,重2. 25千克。
托盏宋代器物,瓷质。通髙9厘米,由托与盏组成。托高4厘米,口径11.6厘米,口沿宽2厘米, 浅刻水草纹,腹深1厘米。托中心有一覆碗状托圈,高1 • 8厘米,上径4. 6厘米,腹径5. 4厘米,内部中空,圈足高1厘米,直径7厘米,中心有一不规则圆孔,与托圈相通。盏高5. 8厘米,口沿为六菱形,最大口径& 2厘米。深腹略下收,盏体为六菱形。高圈足略外侈,高1.2厘米,口径3. 7厘米,托与盏通体薄施白釉,白中泛青,小开片,晶莹剔透,瓷质白,细腻,胎薄。1991年1月26日,从福民乡东坑宋墓中出土。
彩绘卷叶瓶宋代器物,瓷质,高21厘米,口径6. 3厘米,底径9厘米。保存完好。于神政桥出土。
彩绘草叶纹淀炉宋代器物,瓷质,高9厘米,口径10厘米,底径8厘米。保存完好。荷浦周家出土。
彩绘海涛卷叶三足炉宋代器物,瓷质,高10厘米,口径12厘米,吉州窑制作,保存完好。
青瓷六系盘口壶南朝器物,青瓷,高26厘米,口径13.4厘米。保存完好。神政桥湖头出土。
原始青瓷罐商代器物,青瓷,高18. 2厘米,口径11.8厘米,底径7. 8厘米。保存完好。大洋洲商墓发掘。
青瓷四系盘口壶南朝器物,青瓷,高17.1厘米,口径10.6厘米,底径13.2厘米,釉稍脱,腹部放射性裂纹。塘头长江村出土。
青瓷六系盘口壶南朝器物,青瓷,高35. 2厘米,口径13. 6厘米,底径18.1厘米。釉稍脱,腹部有裂纹。塘头长江村出土。
青瓷六系罐南朝器物,瓷质,高20厘米,口径14.6厘米,冲口,腹缺一处。征集得来。
缠枝开光鹿纹罐南宋器物。瓷质,高17厘米,口径9. 2厘米,底径4厘米。圈足有缺。沂江曾家征集。吉州窑产品。
海涛草叶纹水盂元代器物,瓷质,高5.2厘米,口径5.6厘米,底径4厘米。保存完好。界埠田港村出土。吉州窑产品。
龙泉青瓷三足香炉元代器物,青瓷,高8厘米,口径& 5厘米。保存完好。征集得来。
龙泉青瓷三足筒形炉元代器物,青瓷,高&2厘米,口径10.8厘米,底足8.8厘米。冲口。征集得来。
青花龙纹大香炉清代器物,瓷质,高22.8厘米,口径34厘米,底径18.3厘米。保存完整。由大洋洲派出所移交。
青瓷盘口四系壶南朝(齐)器物,青瓷质。盘口,细长颈,鼓腰平底,肩设桥系。通高25.8厘米,盘口径11厘米,底径13厘米,腹径18厘米。胎体灰白,釉色米黄,腹下部多已脱釉,通体开冰裂细片。 1981年于马岭南朝(齐)墓出土。
青瓷分格盘南朝(齐)器物,青瓷质。子母口,近口沿处外折,内直壁平底,盘内成重圆,中心等分 3格,外圆均分6格。高3.1厘米,口径15.5厘米。外壁米黄釉,冰裂细片。1981年于马岭南朝(齐)墓岀土。
青瓷托盘三足炉南朝(齐)器物,青瓷质。敞口,圆唇,平折沿,近口沿处有凸弦纹一道,弧腹,平底。高6厘米,其中足高1厘米;口径9厘米,底径5厘米。胎体灰白,米黄釉,冰裂细片。底部三足,下有圆形托盘,直径12厘米。1981年于马岭南朝(齐)墓出土。略残。
青瓷小碗南朝(齐)器物,青瓷质。直口圆唇,平折沿,近口沿处有凸弦纹一道,弧腹平底,高3厘米,口径7厘米,底径3厘米。胎体灰白,通体米黄色,无釉。1981年于马岭南朝(齐)墓出土。略残。
青瓷五盅莲花盘南朝器物,青瓷质。侈口平底,底厚约3厘米,盘内饰弦纹三周。第一周内盘心饰重圆圆圈13个,似莲蓬。第二周内饰重线莲花瓣各9瓣。第三周内素面无纹。胎骨灰白,盘内外施青黄釉,冰裂细片,盘内留有支烧点3个。盘直径25厘米,高4. 5厘米。1986年于上田码头南朝墓岀土。
青瓷三足砚盘南朝器物,青瓷质。圆盘形,口微侈,砚面稍凸,边缘略低,尚留墨迹。兽蹄足,青黄釉,冰裂细片,釉多脱落。盘口径15厘米,高2厘米,足高3. 3厘米。1986年于上田码头南朝墓出土。
龙泉花口牡丹盘明代器物,瓷质,1件。保存完好。
青花缸明代器物,瓷质,1只。通高48厘米,外径50厘米,内径44厘米,底径31厘米,腹径52厘米。敛口,圆唇,矮颈,鼓腹,下向内收,矮圈足。颈饰勾连云雷纹,颈以下饰缠枝花纹,缸内外施以白釉。 白地青花,清新雅致。
花瓶清代器物,瓷质,1对。瓶高29厘米,口径4厘米,底径7厘米。直口圆唇,直颈,丰肩,圆腹, 敛腰,喇叭底,矮圈足。外施蓝釉,肩、腰部,饰顺、颠白梅2株。老干屈曲,白梅耀眼,在通体蓝釉映衬下更显美观、大方、清新。外底部施以白釉。书有“康熙年制”4字。
瓷凳清代器物,瓷质。圆形,直筒状,内空,腹部微鼓,两端大小相等,一端有内凹1.1厘米、宽4.5 厘米的圆边,可坐。高45. 5厘米,口径30.5,腹径37.4厘米,厚1.4厘米。内外施釉,外部白底,绘梅竹菊,上端有钏钉状凸出瓷面的圆点一环36个,下部34个,中间有古钱图案孔。造型美观,可耐酷暑高温。 坐之甚感舒适。保存尚好。
双龙瓷盘清代器物,瓷质。盘口呈八角形,内收成圆状,盘脚略向外斜。高5厘米,口径19厘米, 足径11厘米。全器内外彩绘施釉,色泽鲜艳,盘内绘红、白龙各一,俨似双龙戏水,边沿和盘外绘花纹, 盘底有“大清同治年制”方形印记。
花瓶清代器物,瓷质。规格独特,造型别致,纹饰精美,瓶口外翻,边呈大齿形,长颈,颈部对设两耳,折肩,腹平,瓶底由下端折边外向里收,圈足,足底略向外凸。瓶高35.5厘米,口径13.5厘米,足径 14厘米。全器内外施釉,瓶外遍饰花纹,有白、兰二色,色纯。可细分四组:第一组为颈部和肩部,颈部饰叶片图案,肩部为“之”字形勾连纹和中央雷纹;第二组为腹部,对称饰双龙抢珠和怪兽头部图案,衬以点花;第三组为底部,近似鳞纹;第四组为足部,饰怪兽,衬以勾连雷纹。保存完好。第三节石器木器石器“东坡宝之”镌铭端砚北宋器物,砚石质。呈紫褐色,长方体型制。长37厘米,宽25厘米,厚4. 3 厘米,重&7公斤。圆角边框。砚面墨池内侧,镌有圆弧形带状“海涛波纹图”。右侧镌有“鹤田处士之贻东坡宝之”行楷字样,落款为“绍圣元年”,并镌有一方笔画简洁洗练,却难以辨识的四字篆文长条印章。砚背原镌有“孔子倚杖图”及数十文字。“文化大革命”中,藏家为免不测,将图文凿毁,但图貌及文末的“赠”字尚依稀可辨。经专家考证,当为鹤田处士记述向苏东坡赠砚之原委图文。于兴桥乡钓源村发现。保存完好。
子母扣花纹砖汉代制品,砖石质。长28. 5厘米,厚7. 5厘米。砖面有明显圈纹。1988年道署坪基建工地出土。保存完好。
石斧石镇新石器时代磨制的石器。斧长9.5厘米,宽3.6厘米,厚1.5厘米;铸长9厘米,宽 3米。1989年3月,河东乡庄塘村案山遗址出土。保存完好。
中华震旦角石系4亿多年前生活在海洋中的动物鹦鹉螺的化石。共两块,一块长38厘米,宽 26.5厘米,厚2厘米,重10千克;另一块长19.4厘米,宽11.4厘米,重3.8千克。两块均白底,呈宝塔图案,是中奥陶世的标准化石。人们习惯称“宝塔石”或“太极石”(从永新县收集)O碾槽宋朝吉州窑用具。砖质,红色,船形槽,槽高15厘米,长24. 8厘米,饼形碾。碾残。
履形砚明代制品,石质。长34厘米,宽21厘米,高7厘米。墨池周围有石刻蟹3只,墨塘以海涛纹环绕,呈履形。
石花瓶清代器物,石质。瓶呈长方柱体,硬肩软腰,实心。红石雕刻而成。通高0.98米,上顶为边长0.23米的正方形,底座为边长0.25米的正方形。瓶底刻有“上帝位前奉前奉祀栋保全家清吉,大清乾隆五十八年癸岁正月吉日”。表面光洁,无其他花纹。现存永和乡桐木桥村清都观内,保存完好。
神牌清代器物,石质。红石雕成,高0.9米,宽0.48米,厚0.09米。正面四周凸出的地方雕有各种运动图案,中间凹下的长方形石碑阴刻“祖代九州都仙御史神功妙济真君,丹天大圣南头六司延寿益算司命星君,中天大圣北斗九星延生解厄上道星君,圣天效法江河显得尚公代玉应佑灵”等字,下面还雕有一个圆球和5级石阶。保存完好。
石龟在永阳镇涯湖村委会朱山自然村,明洪武年间置,距今700余年。石龟体长2米,龟甲上的纹路仍清晰可辨。据朱山村刘氏族谱记:刘氏基祖第十二代嗣孙卸任广西柳州城参府后,回梓祭祖,携来雌雄石龟一对,以作思念故土、启迪后世之纪念。今存为“雄龟”,“雌龟”踪迹已不可寻。
未央宫东阁瓦俗称瓦砚,汉代文物,1块。汉高帝十年(前197)萧何监制。保存尚好。
大狮子明代文物,红石质,1对。工艺品,制作精细,栩栩如生。保存较好。
紫石砚宋代器物,石质,紫红。长方形,砚面平坦,周边宽0.2厘米,砚首2厘米处雕饰成变形莲花蓄墨槽,深0.3厘米,莲瓣12片。面积为4.2x1.8平方厘米。砚背周边宽1厘米。高1.5厘米,长 16.2厘米,宽9.6厘米。重600克。保存完好。
石镇春秋时期器物,石质。扁平石磨制而成。残长8厘米,宽5厘米,厚1厘米。钻有圆孔。1983 年于白口城遗址采集。
石刀春秋战国时期器物,石质。数量有二,均扁平石磨制而成,钻有圆孔。一残长5厘米,宽4厘米,厚2厘米;一残长7厘米,宽6厘米,厚0. 5厘米。1983年分别于白口城遗址和金山岭遗址采集。
石铲春秋战国时期器物,石质。数量有二,石磨制品,已残。1983年分别于碧溪乡三峰李树下和灌溪乡绿竹村采集。乌贼化石新生代第三纪器物,化石质。长17厘米,宽9. 3厘米。1件。
检查部部长彭”。保存完好。
石斧新石器时代晚期器物,石质。磨制精细,呈扁平长方形,双面弧刃,顶端单面钻孔1个。器长18厘米,宽4.2~5.2厘米,刃宽5.2厘米,厚1.1厘米。1981年从坊楼乡观下村庵鸦山出土。
石钺新石器时代晚期器物,石质。长方形,弧刃上部对钻1孔,磨制十分精细。长13厘米,宽6 ~ 10厘米;刃宽10厘米,厚1厘米。1984年从县良种场附近西莲江边出土。
清紫檀石屏清代器物,紫檀石质.1件。高20厘米,宽13.5厘米,厚0.8厘米。雕有山水、花木、 楼阁风景,布局错落有致。保存完好。
圣旨牌清代器物,以青石板施浮雕。高27厘米,宽15厘米,上镌龙头,两侧龙身,下为台阶,中凹成长方形,内铭楷体“圣旨”2字。该圣旨出自清咸丰九年(I860),保存完好。
梅竹图石屏石质。屏高32. 5厘米,宽25. 5厘米。选用油石为料,质地细腻光滑。正面浮雕有 “梅竹图”,并把石料中自然形成的白、黄、土红诸色溶画中。工艺精细,画面严谨,属石刻艺术之珍品。 制作年代无考。
青玉龙首带钩宋代器物,玉石质地。长12厘米,宽2. 6厘米。钩首作龙首造型,面额平坦,双眉对称,眉下鼻梁两侧剔地浮雕仿臣字形双眼,如意形鼻翼较宽,双耳耳翼向后下方査落;头额生有双角,双角作平行排列。钩身敦实,略显S形曲线。钩带纵向作三折凹弧面,尾形如同琵琶。钩身下有椭圆形钩钮,钮柱较高,且靠近尾部。
印章清代器物,2件。祁阳石质,色微红,内呈纹饰,滞重古朴,高11.9厘米,宽4. 7厘米。一为篆体白文,镌“朱益藩长源印”;一为篆体朱文,刻“艾卿”2字。印体上方均雕有寿仙翁故事,印章为清吴城王大炸所刻。
木器赵公木雕像清代器物,木质,1件。雕刻精细,形象逼真。保存完好。
鸟笼清代器物,木质,1件。制作精致,保存尚好。
檀木砚台明代器物,檀木质,1个。解缙少时学习用品。1957年送江西省博物馆收藏。
木刻板明代器物,4块。明状元罗洪先在石莲洞亲书,上书陆象山、周濂溪、程明道、王阳明等名人格言4则。保存完好。
寿屏明代器物,木质,1块。为明监察御史李九畴做寿时刻制,保存完好。
樟木箱清代器物,樟木质,1只。长0.38米,宽0.215米,高0.17米。箱盖里毛笔楷书:“大清乾隆二十七岁壬午年曾求祚置”。1992年10月泰山乡文家村高峰组村民捐赠。保存尚好。
寿屏清代器物,木质。共8块。每块高85.5厘米,宽2厘米。上部雕有装饰图案,中书赞词,中部雕琢飞禽,下部雕戏剧人物图。每块图饰各异,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解文毅公集》雕版清代雕版,共216块,每块长26.5厘米,宽16厘米。樟木质地,双面雕印,仿宋字体。刻于清康熙年间(1662 - 1722),雕刻内容包括《文毅公集》、《春雨集》16集,现保存完好。
《念庵先生全集》雕版清代雕版,共502块,每块长33厘米,宽26厘米。樟木质地,双面雕印,仿宋字体。刻于清雍正年间(1723〜1735)。雕刻内容包括《罗文恭集》、《念庵先生集》等内容(罗洪先号念庵,明嘉靖状元、著名理学家、地舆学家)o字体平整,字迹清晰,为雕版中之上乘之作。
《诚斋集》雕版清代雕版,共1642块,樟木质地,每块长31厘米,宽24厘米,双面雕印。雕版内容包括《诚斋集》132卷和《杨氏人文纪略》4卷。原版刻于清乾隆年间(1736 - 1795),后于嘉庆、同治、光绪年间多次重修,后人补版较多,保存基本完整,具有较高研究价值。
第四节纸质品及其他纸质品贡单宣纸质地,雕版印刷。为清同治六年(1867)提督江西学院加四级纪录徐签发给吉水螺田乡罗协中的拔贡榜文。长69厘米,宽54厘米。1995年征集,保存完好。
鹭洲书院考卷① 清代晚期文物,毛边纸质。长27厘米,宽9. 8厘米。基本完好。
鹭洲书院考卷② 清代晚期文物,毛边纸质。长27厘米,宽9. 8厘米。基本完好。
白鹭洲书院考卷① 清代晚期文物,毛边纸质。长23. 7厘米,宽12.8厘米。基本完好。
白鹭洲书院考卷② 清代晚期文物,毛边纸质。长23.7厘米,宽12.8厘米。基本完好。
萃和书院考卷清代晚期文物,毛边纸质。长24.3厘米,宽13.2厘米。稍缺。
县考卷① 清道光年间(1821 - 1850)文物,毛边纸质。长34厘米,宽25厘米。保存完好。
县考卷② 清道光年间(1821〜1850)文物,毛边纸质。长34厘米,宽25厘米。考卷部分被虫蛀蚀。
契纸明代文物,纸质,1张。明朝罗洪先卖山契纸。保存较好。
拓片(岳飞字“墨庄”)南宋民族英雄岳飞亲笔书写“墨庄”2字。清朝邑人见了爱不释手,遂用纸摹印下来。拓片长130厘米,宽49厘米,稍残。从民间收购,保存尚好。
其他器物茶酒行令筹明代或清初器物,象牙质,共48支。取材部位不一,由于岁月浸染,已分别呈现鹅黄、 金黄、褐黄、深黄等色泽。牌签共有10类,采用楷、行、草书体,单面阴刻镌饰。这48支牌签均呈长条形, 但长宽厚薄差别悬殊,其中最长的五字签长122毫米,宽14毫米,厚3毫米;最宽最厚的进士四注签长 105毫米,宽18毫米,厚3.5毫米;而最小的“吃茶一杯”、“年少一杯”签仅长83毫米,宽9毫米,厚2毫米。于兴桥乡钓源村发现。据专家学者考证,此类行令筹在我国南方尚属首次发现。保存完好。
人手长指甲蓄甲人刘清杨(1803〜1879),莲花县路口乡人。清行天太学生,官登仕郎,擅长气功,因不慎将妻击死,故弃武蓄甲37年。一枚为中指甲,长82厘米;一枚为无名指,长80厘米。1979年入藏。1982年由香港海马有限公司租借到澳门、香港、新加坡、泰国、加拿大展览,被称为保存时间最长的人手指甲。
犀角杯明代器物,犀牛角质。正德年间(1506 ~1521)雕刻。重255克,通高10.5厘米。喇叭形, 褐色,以三龙聚结一起为纽,外表饰蝉纹。保存完好。
康熙圣旨存于官田乡湖霞村一村民家,为康熙四十三年(1704)的圣旨真迹。长5.4尺,宽1尺, 书写汉、满两种文字的金黄色锦缎已淡旧,四周亦被蚀边,通篇工整漂亮的文字和康熙的印章仍清晰如初。该圣旨是康熙褒扬时为翰林院士欧阳齐之母贤淑美善所下的诏文。
代宗圣旨明景泰三年(1452)代宗皇帝诏封邓履纯家属圣旨,1道。保存完好。
朝笏① 明代器物。象牙色,扁平弯曲状,长54.7厘米,上宽5厘米,中宽7.2厘米。保存完好。
日畧由畧针和指南针组成。上层面有时刻盘,分写十二个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 酉、戌、亥);下层中部分写二十四个节气,另有“四序调元”4个红字;下半部有圆形八卦,八卦中有指南针。保存完好。
朝笏② 明万历年间(1573 - 1619)礼部主事刘元卿面君朝觐之物,骨质。长55厘米,宽5. 5 ~ &5厘米,厚1厘米。微呈弧形,紫黄色。古朴滞沉,至今犹光滑鉴人。现保存完好。A34 2000年吉安地区各县(市)各类古代器物数量统计 单位:件 金属纸质石质木质县鬲7、 一级 二级 三级 一般 总数 一级 二级 三级 一般 总数 一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一般 总数 二级 三级 一般 总数吉安市 1 1 12 690 704 1 5 224 230 83 83 256 256井冈山市 3 18 12 36 69 3 7 3 37 50 6 17 7 30 1 2 8 11吉安县 3 233 236 4 24 28吉水县 2 5 7 286 300 1 1 119 225 346 1 718 33 751 7 172 180峡江县 10 161 171 11 11 3 1 4 4 9 13新干县 1 37 499 537 25 25 86 86 4 163 167永丰县 1 285 286 16 11 27 7 7 98 98泰和县 10 4492 4502 26 206 232 28 299 327 4 51 55遂川县 2 8 29 324 363 30 15 45 2 9 19 30 8 112 120万安县 3 1 34 331 369 2 1 352 103 458 15 85 100 48 48安福县 2 48 848 898 21 174 195 2 28 30 4 161 165永新县 3 7 30 40 80 296 45 475 816 1 6 19 26 3 4 46 53宁冈县 140 140 4 4 10 10全区 14 43 233 8365 8655 7 310 612 1506 2435 1 727 80 671 1478 8 293 902 1204 陶瓷织物其他各类古器物总计 一级 二级 三级 一般 总数 —级 二级 三级 一般 总数 一级 二级 三级 一般 总数 吉安市 12 88 609 1323 2032 2 11 13 142 142 3460井冈山市 6 6 1 7 8 16 2 1 3 185吉安县 6 46 131 297 480 744吉水县 8 3 27 231 269 3 20 23 3 26 29 1898峡江县 2 55 62 119 318新干县 4 6 77 1375 1462 4 4 2281永丰县 228 228 1 1 647泰和县 19 178 197 4 4 5317遂川县 1 34 621 656 2 13 8 23 62 62 1299万安县 39 387 426 21 14 35 3 5 8 1444安福县 1 318 319 14 14 1 1 1622永新县 1 18 75 94 1 2 7 10 43 43 1122宁冈县 24 24 2 2- 180全区 31 146 1010 5125 6312 2 2 49 86 139 0 2 6 286 294 20517注:莲花县于1992年划归萍乡市管辖,该县古器物数量未统计在内。 续表第六章近现代史迹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众多关乎中国革命全局的重大事件在吉安发生,毛泽东、朱德等共和国缔造者和无数革命先烈长期在这里开展革命活动,留下了大量的革命遗迹和文物。全地区有革命旧址和革命纪念性建筑780余处,截至2000年底,已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8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91处;革命博物(纪念)馆12个,总面积15974平方米;革命烈士墓、碑、塔、馆 51处。这些革命旧址和革命纪念建筑已成为区内重要的红色旅游资源,在新时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一节革命旧址、旧居革命旧址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二师驻地旧址在今吉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原为一座大型修道院。始建于清宣统三年(1911),1920年建成。坐西朝东,整体呈H形,为典型欧洲建筑。教堂建成后曾有一批传教士到此传教。1924年后的数年间,为南北兵屯军场所。1927年,叶剑英率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二师驻此,并通电反蒋o 1930年10月,红四军攻占吉安后驻此。1932年,吉安商贾曾对教堂进行维修。1936年设为天主堂医院,1957年易名为吉安市人民医院。1994年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山前攻吉指挥部旧址在吉安市郊长塘乡山前村。江南硬山式民房建筑,砖木结构,1厅6房,占地面积203.4平方米。1930年10月3日,红一军团由吉水阜田一线向吉安进发,抵达山前村,毛泽东、朱德偕红一方面军总前委、总司令部驻此。10月3日午后2时,红一方面军第一军团于山前发布总攻吉安的命令,史称《山前命令》。1998年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毛泽东西逸亭调查旧址原名心逸亭,在吉安市城北8公里处(今长塘乡锻上村前),清置驿站,后改为路边小凉亭。1930年10月,毛泽东从新余罗坊返回吉安时,在此作农村调查,写了《西逸亭调查》一文。因语音差异,把“心逸”写作“西逸”。此亭于1969年修复。1990年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茨坪毛泽东旧居和中共井冈山前委旧址位于井冈山市茨坪东南面,原为货铺。1927年10月至 1929年1月,毛泽东居住于此;中共井冈山前敌委员会机关同时设于此。1928年11月,毛泽东代表前委在此起草了《井冈山前委对中央的报告》,召开了中共湘赣边界特委扩大会议,重新组织了一度因湖南省委要求而取消的前委。旧居坐东朝西,青瓦屋面,土木结构,长20. 5米,宽19. 2米,占地面积393. 60平方米。1961年3月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红军第四军军部旧址(含朱德、彭德怀、陈毅旧居)位于井冈山市茨坪东南面。1928年5月, 红四军在宁冈龙市成立,不久军部迁茨坪。右间为朱德住房,左间为陈毅住房,彭德怀住中厅右间。旧址坐西朝东,两层,土木结构,面宽4间15.4米,进深2间7.9米,占地面积121.66平方米。1929年2月被国民党烧毁,1961年按原貌修复。1961年3月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红军第四军军官教导队旧址位于井冈山市茨坪东南面。1928年8月,红四军军官教导队设于此处,与红四军军械处同栋。其任务是培训红军下级军官和根据地各县、区赤卫队指挥员。旧址坐东朝西,两层,土木结构,夯土墙,悬山顶,小青瓦屋面,主体建筑进深15.6米,面宽11. 5米,占地面积 179.4平方米。1929年2月,被国民党烧毁。1961年3月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963年按原貌复建。
新遂边陲特别区工农兵政府公卖处旧址位于井冈山市茨坪东南面。1928年夏,新遂边陲特区工农兵政府在此设立公卖处,向根据地军民出售食盐、布匹、药材等日用品,同时也收购当地的土特产品。 旧址坐东朝西,两层,土木结构,悬山顶,小青瓦屋面,面宽3间20. 5米,进深2间10.5米,占地面积 215.25平方米。1929年被国民党烧毁。1961年3月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964年按原貌复建。
中国红军第四军军械处旧址位于井冈山市茨坪东南面。1928年7月,红四军军械处在此成立,宋乔生任处长。中厅为工作场所。旧址坐东朝西,土木结构,夯土墙,悬山顶,小青瓦屋面,主体建筑进深 15.6米,面宽11.5米,占地面积179.4平方米。1929年2月,被国民党烧毁。1961年3月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963年按原貌复建。
中国红军第四军黄洋界哨口营房旧址位于井冈山市茨坪西北面17公里处。原为伙店,1923年倒塌。1928年夏,红四军为守卫哨口在此修建营房。旧址坐北朝南,砖木混合结构,砖墙内外墙面抹石灰黄泥浆,悬山顶,盖杉树皮,面宽5间19.2米,中间为厅堂,两侧各有房间2间,进深7米,占地面积 134.4平方米。1929年2月,被国民党烧毁。1961年3月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964年重新修建。
黄洋界红军哨口工事旧址位于井冈山西北面,又名汪洋界,海拔1300多米。1928年夏,红四军在此修筑了三个工事:一个在黄洋界通往茅坪路边山头,坑道为椭圆形,长3米;一个在通往源头村小路右边,现已无坑道;另一个在通往茅坪小路右边,坑道长条形,长18米,宽1米,深0.7米,四周长满松杉和杂树。1928年8月30日,红军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在此凭险击退了湘赣国民党军队四个团的进攻。毛泽东得到捷报,欣然写下《西江月•井冈山》一词,颂扬黄洋界保卫战大捷。1929年1月底,工事被国民党破坏。1961年重新修复。1961年3月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红军挑粮歇息处遗址位于井冈山西北面的五里排。该处有一棵大榊树,为四季常青的阔叶乔木, 树龄已有百余年,树高十余米,伞状,三人合抱。为了粉碎国民党对井冈山根据地的经济封锁,1928年秋,毛泽东、朱德带领井冈山军民从宁冈挑粮上井冈山,常在这棵大榊树下休息,向红军战士讲述革命道理。1961年3月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共产党湘赣边界特别委员会旧址位于井冈山市茨坪红军北路。1928年5月2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地方党组织最高领导机关中共湘赣边界特委成立,毛泽东任书记。10月14日,中共湘赣边界第二次代表大会在茅坪召开,特委机关始设茅坪,同年秋迁于此,在此印刷了红四军四言体布告。旧址坐西朝东,两层,土木结构,夯土墙,悬山顶,小青瓦屋面,平面布局为左、中、右三栋横连的房屋组成,通面宽25.1米,进深16.5米,占地面积414.15平方米。1929年2月被国民党烧毁。1961年3月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976年按原貌重新修建。
中国红军第四军医院旧址在井冈山市小井村。1928年10月,红四军募捐集资,在此兴建红军医院住院部,次年1月,第一栋房屋竣工,取名红光医院。旧址坐西北朝东南,竹木结构,四周用杉木板间隔,屋顶杉树皮覆盖。整个建筑上下两层共计房间32间,通面宽40米,进深11.5米,占地面积460平方米。1929年2月被国民党烧毁。1961年3月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67年按原貌重建。
行洲标语群行洲距井冈山市茨坪中心景区东南面13公里,地处山涧盆地,四面群山环抱,是当年红军集结的一个较大村庄。李文銮、李安邦住宅长33米,宽12.6米,占地面积415. 80平方米,内外墙上现存红军标语42条。该地红军写下的标语群,今已成为井冈山革命历史的见证,也是研究党史的重要资料。2000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固平民银行旧址位于吉安县东固镇东固街中心南侧。该银行系中国苏维埃政府成立的第一所银行。为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活跃根据地经济,1928年秋,以红军独立二、四团捐助的4000银元和银行委员会在本地筹集的3000银元为基金,在此成立东固平民银行,发行纸币及面值拾枚、贰拾枚、伍拾枚、壹佰枚的金属币。旧址原为民居,砖木结构,坐东南向西北,两层楼房,占地面积189.51平方米。 银行驻左侧房。1987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三十四篇文物 3471"二七”会议旧址位于吉安县文陂乡澆陂村。砖木结构,坐西向东,分前后两栋,中有2.2米的走廊小院。1930年2月6 ~9日,毛泽东在此主持召开红四军前委、赣西、赣南特委、红五、红六军军委联席会议,对当前政治形势,扩大苏维埃区域,深入土地革命,扩大工农武装等问题进行讨论,并确定攻打吉安的行动目标。会议决定成立统一领导军队和几块根据地的总前委,由毛泽东任前委书记。新中国建立后,旧址按原貌维修。1987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红四军总部旧址位于吉安县文陂乡渓陂村永慕堂。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古式祠堂,坐北向南,三堂二堑吞口式,砖木结构,占地面积1204平方米。祠堂大门上端雕梁画栋,翘角重檐,高10. 2米, 门口两侧存有石狮1对。1930年2月中旬,红四军总部驻于此。1983年重修。1985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赣西南苏维埃政府和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旧址位于吉安县文陂乡陂头万寿宫。1930年3月22日召开的中共赣西南特委第一次党代会上,决定成立赣西南苏维埃政府,并驻扎在此。同年11月中旬,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又从吉安迁驻此处。1985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土地干部训练班旧址位于吉安县文陂乡陂头士于万寿宫。1930年2月中旬,赣西南特委为了贯彻 “二七”会议精神,在此举办土地分配干部训练班。1985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军民庆祝胜利大会旧址位于吉安县值夏镇磨头著。1930年2月24日至26日,红四军和红六军第二纵队及赣西地方武装,在吉水水南、吉安值夏一带歼灭国民党唐云山旅。27日,在此举行庆祝大会。 1985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红一方面军总部旧址位于吉安县东固镇敖上村。1931年4月22日,红一方面军战斗指挥所设于此,研究部署第二次反“围剿”。1985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红一方面军无线电训练班旧址位于吉安县东固镇敖上村。1931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红一方面军无线电训练班设于此地,在这里造就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批无线电通信兵。1985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军民誓师大会会场旧址位于吉安县东固镇敖上村。1931年5月中旬,红军在敖上村樟树下坪上召开军民歼敌誓师大会。1985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九斗丘旧址位于吉安县东固镇敖上村。1931年5月14日,毛泽东在紧张的战备工作中,率领红军在此帮助群众插秧。1985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共赣西南“一大”旧址位于吉安县富田乡陂下胡家。1930年3月22日至29日,根据“二七”会议精神在这里召开中共赣西南第一次代表大会。1985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军队和地方党员干部会议会址位于吉安县东固镇石古丘村内。会址为乐氏宗祠,坐东北朝西南, 砖木结构,占地面积369. 8平方米。1929年2月23日,毛泽东在这里主持召开了军队、地方党员干部会议,传达了党的“六大”会议精神和十大政纲。1999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红二、红四团和红四军会师旧址位于吉安县东固镇石古丘村西南500米处。旧址傍东固小江,为一沙滩,面积约5亩。1929年2月23日,朱德、毛泽东率领的红四军与东固的红二、红四团在这里胜利会师。1999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公略县苏维埃政府旧址在吉水县水南镇松山村赖氏宗祠——尊德堂。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决定,为了纪念黄公略烈士的不朽功勋,成立公略县。当月27日,在松山村尊德堂举行成立公略县苏维埃政府命名典礼,当即召开公略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该祠堂现仍完好。1986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峡江会议旧址位于巴邱镇横街100号,原名怡顺堂,建于清末,2进1井6间,占地591平方米。 1930年10月17-19日,红一方面军前敌委员会扩大会议在此召开。毛泽东主持会议,朱德、彭德怀、 何长工、谭震林、罗荣桓、黄公略等20余名军以上干部和中共江西省委行动委员会负责人参加会议。会议通过对时局的估量、土地问题、资本问题的决议,提出诱敌深入的方针,是一次纠正立三“左”倾错误、 巩固和发展根据地、奠定正确军事路线和理论基础的重要会议。1984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12月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峡江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会址位于砚溪乡砚溪村。清代建筑,原名焕公祠,2进1井3间。 1930年6月,在此召开峡江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了峡江县苏维埃政府。1984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新干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旧址位于新干县潭丘乡南山李家门村的李氏宗祠。祠前有半月形水塘,祠堂始建于明朝,砖木结构,全长30米,宽10米,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内分3进,前有朝门,中有两口天井。1933年8月11日,中共新干县委在此召开第一届工农兵代表大会,并成立县苏维埃政府。 1984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新干县苏维埃政府旧址位于新干县潭丘乡潭丘村东南靠近古戏台的左侧,原为潭丘村聂氏花屋, 建造于民国初年。砖木结构,上下两层,楼上有走廊,地面铺以青砖;屋长15米,宽13米,占地面积195 平方米;外有院墙,院中有水井。1933年,新干县苏维埃革命委员会机关常设潭丘村花屋,并为新干苏维埃独立营营部驻地。1984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旧址位于永丰县君埠乡老好场东侧的万寿宫。古庙式砖木结构,前栋2层, 后栋3层,2井3进,占地面积544平方米。建于明末清初。1930年12月29日,毛泽东、朱德率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驻扎于此。当晚8时,总部在此召开了军以上干部紧急军事会议,由朱德、毛泽东签发了 《攻击龙冈张辉瓒命令》,并赢得了龙冈战斗的胜利。1987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一次反“围剿”指挥部旧址位于永丰县君埠乡小别村东面黄竹岭顶上,旧址为大小两幢单层土木结构房子。1厅4房,平面呈凸字形,进深7.6米,宽18.2米,占地面积13&32平方米。1930年12月 30日凌晨,毛泽东、朱德、郭化若等率红一方面军来到此处,以此为战斗指挥部,指挥了第一次反“围剿” 战斗中震惊中外的龙冈战斗,全歼敌军18师,并活捉其师长张辉瓒。1960年于指挥所右侧筑第一次反 “围剿”胜利纪念碑。:1987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白云山战斗指挥所位于泰和县城东南63公里的小龙镇白云山山巅西面的石岩下,原为一座古庙。前后两栋相连,中有天井。1931年,第二次反“围剿”中,毛泽东、朱德在此设立指挥所,指挥红军在伯佐、中洞、固陂坏全歼国民党军第二十八师,并在吉安的九寸岭、观音岩歼敌另一部,取得了第二次反 “围剿”第一仗的胜利。新中国建立前夕,古庙被烧毁。1976年,县革命委员在原址仿原貌重建白云山战斗指挥所,建筑面积约350平方米,内设白云山战斗指挥所陈列室。陈列室于1983年停止开放,所有陈列品移交县革命烈士纪念馆。1984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十都秋收暴动大会旧址在泰和县冠朝乡新西坑村善庆堂,距县城20公里。砖木结构祠堂,有前、中、后三栋,前栋已倒,中、后栋尚存。全长40米,宽10米,高6米,总面积约400平方米。现为村仓库。1927年10月初,中共泰和特别区委、泰和县第五区农民协会在此召开1000多人的秋收暴动动员大会,开展反封建、打土豪的革命斗争。11月,农民自卫队两次攻下泰和县城。1984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共泰和县委、县苏维埃政府旧址位于泰和县城北门天主堂内,砖木结构,栋髙约8米,有平房数间,总面积1500平方米。1930年7月24日,红军和游击队攻下泰和县城。25日,中共泰和县委、县苏维埃临时政府迁此办公。9月,召开全县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正式成立泰和县苏维埃政府。尔后,在此召开中共泰和县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1984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遂川县工农兵政府旧址泉江镇名邦街原万寿宫,为清代建筑。1928年1月24日,遂川县工农兵政府成立后在此办公。系毛泽东亲手建立的江西第一个县政府,实行委员制,设有土地、裁判、军事、文化教育、财政、秘书等部。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工农兵政府还颁发《施政纲领》,组织劳苦群众反对封建专制,实行土地革命,发展经济,参军参战,为创建井冈山南面根据地而斗争。1968年拆迁旧房,按原貌重建。1987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遂川县联席会议旧址位于泉江镇人民政府后院。1928年1月间,毛泽东在此主持召开前委、遂川、万安县委联席会议,张子清、宛希先、曾天宇、陈正人等参加会议。毛泽东作政治形势报告,首次提出“敌来我去,敌驻我扰,敌退我追”的游击战术十二字诀。这次会议为建立革命根据地指明方向。2000 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万安暴动”行动委员会旧址位于万安县罗塘好,砖木结构,二层楼房,面积185平方米。1927年 “7 • 15”武汉反革命政变后,万安县城被国民党清党军占领。中共万安县委被迫由县城大圣殿搬迁至此。9月,中共万安县委在此召开全县党的会议,传达中央汉口“八七”会议精神和江西省委秋收暴动计划,决定举行武装暴动,并成立万安暴动总指挥机关——万安县行动委员会。从此,中共万安县委和万安行动委员会在此办公,组织、领导、指挥震惊中外的万安暴动。鉴于旧址年久失修,1991年由万安县人民政府出资将旧址迁建在罗塘街口。2000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央苏维埃后方办事处遗址群位于万安县涧田乡晓东村。1931年秋冬,苏区中央区代理书记毛泽东率部分机关人员到此视察,并驻扎下来。随后,中国共产党中央后方办事处、中央政府保卫局、中央军需处、中央肃反委员会、中央随营学校、中央工农银行、中央无线电台、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印刷处、中华全国总工会、红军第三军九师后方医院、中央学号团、中央红色修械所、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后方办事处等机关从兴国县迁晓东村的野猪坪、枫树坳、上湾、下湾、贵富、幽谷等村庄。上述旧址群于1993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曾天宇烈士牺牲旧址在曾天宇旧居处,位于万安县罗塘乡村背村,建于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砖木结构,进深13.4米,宽9.5米,占地面积127.3平方米。曾天宇是江西省早期革命活动家、震惊全国的 “万安暴动”主要领导人之一。1928年3月5日,由于叛徒告密,敌人重兵将曾天宇的住房团团围住,并放火烧村逼群众喊话劝降。为使人民免遭残害,他愤怒推开几行房瓦,屹立屋顶,怒斥敌人,并举枪击毙几个敌军,在剩下最后一颗子弹时,他一边高呼革命口号,一边从容对准自己太阳穴射击,壮烈牺牲,年仅32岁。1993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聚华书店旧址位于万安县城尚书巷与人民路相交西侧。砖木结构,两层楼房。1925年5月,曾天宇、张世熙、文章等进步青年筹集银元800元创办此书店,并以此为据点进行革命宣传活动。1993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安福县苏维埃政府旧址(万寿宫)位于安福县洋溪乡上市街,明代郁、刘、姚、赵四姓宗族共建。该宫为砖木结构,长63. 5米,宽15.1米,占地面积95& 85平方米。1930年4月,安福县第一届苏维埃工农兵代表会在万寿宫召开,选举产生安福县第一届苏维埃政府。1932年8月至1934年6月,在万寿宫先后召开安福县第三次、第五次苏维埃工农兵代表大会,并选举产生安福县第三届和第五届苏维埃政府。1984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红军标语旧址位于安福县泰山乡西岭林中。红军标语刻在一棵分叉连体松上。远看该树似两松高耸入云。靠树兜有一树皮剥落处,尚存“扩大红军”、“中国共产党”几个刀刻大字,原标语为“扩大红军一百万,中国共产党宣”。是1930年彭德怀率红军路过此地,由宣传战士刻写。1984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列宁学校旧址设于安福县洋门乡上街村爱敬堂,坐南朝北,砖木结构,面阔28米,进深40米,占地面积1120平方米。1931年,安福县苏维埃政府在此创办湘赣边区西北特区所属列宁学校,教员11人, 学员700余人,培训莲花、永新、安福等地选拔来的党、团优秀分子。1993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湘赣省三年游击战争纪念地位于安福县内武功山一带。1934年底,湘赣省党政军等机构撤退到泰山乡文家村至南坪,后被迫转移至武功山一带,开始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1993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红军女战士跳崖遗址位于安福县泰山乡白竹坪后山。1934年底,苏维埃政府女干部李发姑、刘断英、郁怡花掩护苏区难民转移,被敌军追杀,为了不暴露目标,宁愿牺牲自己,三人同时跳下千丈崖。刘断英壮烈牺牲,李、郁二人受重伤,后被群众救起。1993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湘赣省军区兵工厂旧址位于安福县彭坊乡陈山村上等组。1932年至1934年,湘赣省军区兵工厂设于民房及祠堂内,主要任务是修理枪械,造迫击炮、子弹等。1934年8月,红六军团奉命西征后撤出。三湾毛泽东旧居南距永新县城39公里,位于三湾乡三湾村,原为协盛和杂货铺。清代建筑,坐南朝北,砖木结构,4连2间店房,面积27.18平方米。前栋左右第一间房子均为货铺,后栋是放货物的仓库,也用作豆腐作坊、染布坊。1927年9月29日,毛泽东在这里召开了前敌委员会,讨论对进行改编的问题。1929年8月,房子被国民党军队烧毁。1967年按原貌进行修复。1982年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部旧址位于永新县三湾乡三湾村钟家祠,南距县城39公里。旧址系清代建筑,砖木结构,接连两栋祠堂,面积289. 51平方米。1927年9月下旬~ 10月初,经过改编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部驻扎在此。1929年8月被国民党军队烧毁。1967年按原貌修复。1982年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士兵委员会旧址位于永新县三湾乡三湾村原泰和祥小杂货铺,南距县城39公里。1927年9月下旬~ 10月初,经过改编的中国工农红军士兵委员会在此办公。旧址系晚清建筑,土木结构的4连2间店房,面积132平方米。1982年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枫树坪旧址位于永新县三湾乡三湾村枫树坪,原名社官坪,南距县城39公里。1927年10月,经过改编的中国工农红军齐集枫树坪,进军井冈山。旧址面积约1万平方米,现建有三湾改编说明牌。 1982年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湘赣边界特委、红四军军委、永新县委联席会议旧址位于永新县城禾川镇民主街54号,原永新县商会内。1928年6月30日,毛泽东在此主持召开湘赣边界特委、红四军军委、永新县委联席会议。1931 年秋,湘赣省苏维埃政府也在此隔壁万寿宫成立。旧址系砖木结构,接连两栋祠堂,中有天井两口,并建有走马楼,面积285.40平方米。新中国建立后,几经修葺,保持原貌。1959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2年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共湘赣省委机关旧址位于永新县城禾川镇盛家坪民主街萧家祠。1931年8月,中共湘赣省委在永新县城成立,省委机关在此办公。旧址系民国初年建筑,砖木结构。坐北朝南,前后一连三栋,栋与栋之间隔有天井,以廊檐连接。前门坊牌嵌有侯第竖匾和萧氏宗祠横匾,坊下数步围有矮垣一堵。其中间有蕉窗格子。面积800.32平方米。新中国建立后几经修葺,旧址仍保持原貌。1959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工农红军湘赣省军区总指挥部旧址位于永新县城任弼时中学(原永新中学)内。1928年6月 26日,红四军连以上干部会议在此召开。1933年5月,中央派任弼时同志来湘赣省担任省委书记兼省军区政治委员,在此办公。旧址为清代建筑,坐北朝南,1栋4连3进,砖木结构,两层楼房,面积251.37 平方米。现仍保持原貌。1955年,永新中学于旧址辟有任弼时同志纪念室;1986年,湘赣革命纪念馆于旧址楼上辟有任弼时在湘赣革命根据地革命活动陈列室。1959年11月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 年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七溪岭战斗指挥所旧址——望月亭位于永新县龙源口乡秋溪村西南5公里新七溪岭顶峰,南距县城25公里。1928年6月中旬,国民党赣军杨池生、杨如轩率五个团进犯井冈山。6月23日,朱德、陈毅等率领红四军二十八团、二十九团、三十一团一营埋伏于新七溪岭、龙源口一带,县地方武装配合行动,经过一天激战,歼灭二杨一个团,缴枪千余枝。望月亭为此次战斗指挥所。亭系清代建筑,砖木结构,面积18平方米,其东西方各设有拱形亭门,门上书匾曰“望月亭”。新中国建立后曾经修葺。1959年 11月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龙源口桥(龙源口战斗遗址)位于永新县龙源口乡龙源口村,原名久大桥,建于清道光年间。七溪岭、龙源口一带方圆30公里,为七溪岭战斗的主要战场,龙源口桥成为这场战斗中据守、进攻的重要通道,红军在这里打败国民党赣军杨池生、杨如轩的5个团,史称龙源口大捷。龙源口桥现有一座白色大理石镶嵌而成的11米多高的纪念碑,刻有朱德1965年亲自书写的“龙源口大捷纪念碑”8个大字。1959 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红四军31团团部旧址位于永新县沙市乡塘边村三房祠。1928年6月间,红四军三十一团在此驻防40余天。旧址为清代建筑,砖木结构,三栋相连,进深31米,面阔13米。1928年,前栋和中栋被国民党军队烧毁,后栋幸存。1978年按原貌修复。2000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共湘赣省一大、湘赣省苏维埃代表大会旧址位于莲花县花塘乡花塘村花塘官厅。建于清代末年,原为朱益藩兄弟私邸,占地十余亩,砖木结构,规模宏伟,工艺精湛。1930年底至1931年为湘东南特委和湘东南苏维埃政府驻地,同时为列宁学校校址。1931年10月8 ~ 15日,中共湘赣省第一次党代表大会在此召开,正式成立湘赣省委;同月17 ~25日,第一次湘赣省工农兵代表大会又在此举行,正式成立湘赣省苏维埃政府。1932年9月,中共莲花县第五次代表大会在此召开。1984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红色独立团遗址位于莲花县坊楼乡冽源村。1928年4月,莲花县人民拿起了大革命失败后仅存的一支枪,在这里成立了莲花县红色独立团,开展武装斗争。原房已毁,遗址保存一堵土墙。1984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城会议旧址位于宁冈县城东北7. 5公里处古城乡的联奎书院。建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坐南朝北,砖木结构,穿斗式梁架,风火山墙,硬山顶。主体建筑前后三进,面宽29.56米,进深54.09米,占地面积1598.90平方米。1927年10月3日,秋收起义部队从三湾进抵古城,当晚至5日,前敌委员会于书院文昌宫召开前委扩大会议,由毛泽东主持。会议总结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经验教训,确定了团结、改造袁文才、王佐部队的方针,着重讨论和决定了在罗霄山脉中段建立革命根据地的问题。史称古城会议,1929年5月10-12日,湘赣边界特委又在此召开三届四次执委扩大会议。现已按原貌整修。 1961年3月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毛泽东、朱德第一次会见及红军教导队旧址位于宁冈县城偏北1公里的五虎岭南麓、龙江河畔的龙江书院。砖木结构,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坐西朝东,砖木混合结构,穿斗式梁架,封火硬山墙, 前后三进,面宽38.16米,进深53.40米,占地面积2037.7平方米。1927年11月中旬,前敌委员会在书院内的明道堂开设工农革命军军官教导队(后改称红军教导队),培训部队下级军官和赤卫队干部。 1928年4月28日,毛泽东在此会见朱德、陈毅等人,商定两军会师后成立红四军有关重大问题。新中国建立后,政府多次拨款,按原貌维修。1961年3月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共湘赣边界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址位于宁冈县茅坪村谢氏慎公祠。旧址坐东朝西,砖木结构,硬山顶,砌风火墙,小青瓦屋面,穿斗式梁架,面宽3间& 78米,进深4间13.54米,占地面积11&88平方米。1928年5月20 -22日,毛泽东在此主持召开中共湘赣边界第一次代表大会。永新、宁冈、莲花、遂川、郦县五个边界县委、茶陵特别区委及军队党的负责同志共60余人与会。毛泽东在会上着重阐明中国红色政权的发生、发展和存在的原因;回答“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大会制订出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七项正确政策,选举产生中共湘赣边界第一届特委委员19人,书记为毛泽东。此次会议为巩固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起了极其重要作用。1961年3月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柏路会议旧址位于宁冈县城东南29公里的柏路乡柏路村北50米。会址原系店房,坐北朝南,砖木结构,一层,悬山顶盖小青瓦。面宽25.2米,进深7. 9米,占地面积325平方米。新中国建立后,按原貌修复。1928年冬,蒋介石调集湘赣两省18个团重兵,对井冈山根据地发动第三次“会剿”。1929年1 月4 ~6日,前委、特委、红四、五军军委、边界各县县委、团特委在此召开联席会议,与会者60余人,由前委书记毛泽东主持。柏路会议为粉碎敌人的第三次“会剿”制定了积极的切合当时实际的战略战术。 1961年3月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共湘赣边界前委、特委旧址(含红军医院旧址)位于宁冈县茅坪乡茅坪村口。旧址原系攀龙书院,坐西南朝东北,土木结构,面宽28.74米,进深28. 05米,占地面积806. 16平方米。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中共井冈山前敌委员会、中共湘赣边界特别委员会均在此书院三楼办公,其一楼、二楼设立根据地第一所红军医院。新中国建立后按原貌修复。1961年3月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旧址位于宁冈县茅坪乡苍边村东40米。旧址原为村民袁宇庆私宅,面宽4间16.75米,进深13.70米,占地面积229.50平方米。新中国建立后已按原貌修复。1928年5月下旬, 在此成立井冈山根据地最高行政领导机关——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袁文才任主席。1961年3月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红四军建军广场旧址位于宁冈县城龙江东侧洲上,会师桥北100米,广场东西长120米,南北宽 105米,面积12600平方米。1928年5月4日,在此隆重召开两万多人军民大会,庆祝朱德、毛泽东两军会师和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红四军)成立。红四军由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王尔琢任参谋长,陈毅任士兵委员会主任,下辖3个师9个团。新中国建立后,旧址按原貌仿建。1961年3月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红四军士兵委员会旧址(含陈毅旧居)位于宁冈县茅坪村湘赣边界党的“一大”会址南侧。旧址原为谢池香家房屋,坐南朝北,两层,砖木结构,悬山顶,小青瓦屋面,中间是厅堂,两侧为厢房。面阔3间 12. 65米,进深1间4. 74米,占地面积59.96平方米。1928年5月,红四军士兵委员会成立,陈毅任主任。自1928年5月至1929年1月驻此办公,陈毅多在此居住。新中国建立后,旧址维修完好。1961年 3月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师部旧址位于宁冈县茅坪乡洋桥湖村。旧址原为村民谢兆瑞、谢槐福民宅,坐西朝东,夯土墙,土木结构,盖小青瓦,悬山顶,呈七行长方形排列,其中一、三、五行有楼层,二、四、 六行为厅堂,厅堂天棚设有藻井。面阔7间28. 3米,进深4间14米,占地面积396. 2平方米。1928年 3月上旬,中共湖南省委委派代表来到宁冈,指责湘赣边界“行动太右,烧杀太少”,宣布撤销前委,改为师委,毛泽东改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师长,无权过问地方党。师部驻在洋桥湖时,毛泽东针对湖南省委 “左”倾路线,与省委代表多次交谈,并与之到新城、柏路等地察看,以事实表明不可盲目烧杀的重要性; 毛泽东还在这里布置部队前去湖南后的地方工作。师部当时在第四行中厅办公,毛泽东住在第五行的前间。新中国建立后曾数次维修。1957年7月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红军第四军军部旧址位于宁冈县茅坪乡洋桥湖。1928年5月上旬,红四军主力31团、28团移驻茅坪、大陇一带,军部设在这里。这段期间,国民党江西政府调集敌第九军二十七师向井冈山根据地发起进攻,军部在此制定迎敌方案,红四军于5月上旬、中旬,两次击败敌军,占领永新县城。6月上旬,湘赣两省敌军向宁冈发动第一次“会剿”,军部又于此部署了诱敌深入的军事行动。红四军军部旧址与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师部旧址同在一栋房子内,军部当时在第二行中厅办公,军长朱德、军士兵委员会主任陈毅分别住在第三行和第七行前间。1957年7月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革命旧居刘家巷毛泽东旧居在吉安市文山路西刘家巷8号。江南硬山式民房建筑,砖木结构,1厅6房,占地面积约213平方米。1930年10月4日凌晨,毛泽东指挥红一军团攻克吉安城后在此住宿。10月8 日,毛泽东迁居中永叔路80号源源布店。在吉安市居住期间,毛泽东写了《赣西土地分配情况》、《江西土地斗争中的错误》、《分青和出租问题》、《分田后的富农问题——永新及北路的情形》等农村调查文章。1984年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肖家巷朱德旧居在吉安市文山路西肖家巷7号。硬山式民房建筑,1厅6房,占地面积约144平方米。1930年10月4日,红军攻克吉安,朱德偕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驻此,并在此住宿。10月7日,迁上永叔路龙阳阁。1984年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井毛泽东旧居(含彭德怀、王佐、何长工、宛希先等住房及红军医务所)在井冈山市大井村,原为广东商人住宅。1927年10月,毛泽东上井冈山常住此。11月,宛希先在此主持一批新党员入党宣誓仪式。1928年1月,何长工在此对王佐部队进行团结改造工作。同年夏,红四军医院在此设立两个管理组,红四军农业处等机构也曾设于此。8月底,何挺颖、朱云卿、陈毅安在此部署黄洋界保卫战。彭德怀也曾在此居住。旧居前平地上有一块大石头,当年毛泽东常坐在此石上看书,批阅文件,后人称为读书石。屋后有两棵高大葱郁的常青树,一棵海罗松,一棵柞树(又名凿刺树)。旧居坐北朝南,青瓦,土木结构,长47.7米,宽20.4米,占地面积973.08平方米。1929年2月被国民党烧毁,仅剩一堵残墙。1960 年复建。1961年3月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井朱德、陈毅旧居在井冈山市大井村田心里。1928年5月至1929年1月,朱德、陈毅每次来大井均住在此处,红四军军部也设于此。旧居坐北朝南,土木结构,悬山顶,小青瓦屋面,面宽28. 9米,进深17.1米,占地面积494.19平方米。1929年2月被国民党烧毁。1961年3月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4年按原貌重新修复。
淒陂毛泽东旧居位于吉安县文陂乡漾陂村。1930年2月6 ~9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二七”会议期间,在此居住和办公。1985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敖上毛泽东、朱德旧居位于吉安县东固镇敖上村。1931年4月22日,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军来到东固敖上,在这里住了 25天。现屋内陈列着毛泽东曾经用过的办公桌、马灯、木桶、床等,离旧居50米处有一地道,两头相通,长约20米。1985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白沙毛泽东旧居位于吉水县白沙镇老街17号。1930年11月21日,毛泽东在木口村作了调查后,下午来到白沙街。当晚,召开区干部会议。会后,宿在白沙老街一家姓徐的杂货店内(白沙老街17 号)o 1986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水南毛泽东旧居位于吉水县水南土于镇赖氏宗祠怀德堂。1931年5月18日,毛泽东、朱德指挥红军在水南全歼国民党军公秉藩师残部,胜利地攻克水南。当晚,毛泽东宿在水南怀德堂内。1986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麦整毛泽东旧居位于新干县麦型乡龚家村前,系一幢砖木结构的民房,分前后厅,全长16米,宽 15米,占地面积240平方米。1933年7月21日,毛泽东、朱德率工农红军红一军团从永丰县出发,经峡江流源,次日下午2时许到达龚家村,晚上7时在麦型总部研究决定向樟树进攻,并签发了《攻击樟树的命令》。当晚,毛泽东在这所民房居住。其址于1971年10月修复并开放。1984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泉江毛泽东旧居在遂川县泉江镇罗汉寺,原为邱家厦所,1926年全县邱姓人氏合建。1928年1月 5日,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攻克遂川县城后住此。同住的还有前委的宛希先、张子清。2月4日离开遂川城后,房子被国民党焚毁。1968年按原貌重建。现毛泽东住房内陈列着他当年的生活用具样品。 1984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康克清旧居位于万安县罗塘乡大屋场村。面积150平方米,系土砖木结构的一般房屋。贫苦渔家出生的康克清,出生仅40天便成为童养媳,并在此生活。1928年9月,她随红军上井冈山才离开。 1993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世熙烈士旧居中国共产党党员、1928年“万安暴动”领导人之一张世熙烈士旧居,位于万安县窑头乡中塘村的万泰公路边。建于民国初年,砖木结构,进深11米,宽8米,占地面积88平方米。1993 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枫田毛泽东旧居在安福县枫田镇下田村义行定邦公祠内。清代建筑,3进,高8米,占地面积212 平方米。1930年9月,毛泽东指挥九打吉安过程中,从山庄来此住过一夜。
三湾毛泽东旧居位于永新县三湾乡三湾村原协盛和杂货铺,南距县城39公里。1927年9月下旬,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进驻三湾村,对工农革命军进行改编,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其间,毛泽东居住在此。旧居系晚清建筑,土木结构,4连2间店房,面积27.18平方米。1982年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塘边毛泽东旧居位于永新县沙市乡塘边村周头莲住宅。1928年5月上旬至6月下旬,毛泽东三次来到该村,住在周头莲家,写下了《永新调查》,宣布分田临时纲领17条。旧居系清代建筑,砖木结构, 坐南向北,上有楼房,4连3进,进深12.1米,面阔11.5米,脊高7.4米,占地面积136.63平方米。1928 年被国民党军队烧毁,1929年春房主在原址修复。1986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列为縑级文物保护单位。 ,簌 ”莲花毛泽东旧居位于莲花县城南门广场宾兴馆,清道光五年(1825)建。1927年9月25日,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向井冈山进军途中,攻克莲花县城,当晚住于馆内。次日清晨,在此召开莲花县党组织部分负责人会议,就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开展武装斗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作了重要讲话。 1933年被毁,1968年按原貌重建。1984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八角楼毛泽东旧居位于今宁冈县茅坪乡政府前。原系茅坪村著名中医师谢池香住宅,坐东朝西, 土木混合结构,面宽3间11.44米,进深4间12. 56米,占地面积143.69平方米。楼上设有八角形天窗, 故名“八角楼\ 1927年10月,毛泽东来到茅坪后,便在此居住、办公,并在此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著作。两军会师后,朱德住此楼下。新中国建立后,旧址按原貌维修,室内办公桌、床、茶几、油灯、砚台均为原物。1961年3月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二节革命遗物(藏品)革命文献类吉安市保存的革命文献有:区委每月工作报告大纲2张,毛边纸,长19厘米,宽29厘米,1928年12月6日写,手书,墨笔字迹。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红军临时借谷证1份,粗毛边纸,长18厘米,宽12厘米,上书:“借乾(干)谷壹佰斤”。
《农村调查》书1本,1941年延安版,粗糙纸质,铅字印刷,长19厘米,宽13.5厘米,共186页。内收有1930年10月毛泽东在吉安写的《东塘等处调查》、《木口村调查》、《西逸亭调查》、《江西土地斗争中的错误》等4篇调查文章。
井冈山保存的革命文献有:李却非烈士照片李却非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是制县县委书记,特委委员,1932年遭敌人杀害。此照片是他1924年在北京求学时留影。1965年由其子捐献。
遂川县农民协会志愿书1927年1月3日印发,原物有破旧,文字残缺。
永新县泥金乡党支部会议记录本为毛边纸的土黄色记录本,长方形,线装;毛笔和铅笔书写,字迹清楚,内容完整;记录了该党支部1927年7月至1928年3月历次支部会议的内容;是研究井冈山斗争时期地方党组织的建设尤其是党内民主生活的重要史料。国家一级文物。
莲花县泰岭乡党支部会议记录毛边纸,计495字,已残缺破损。
湘赣边界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决议案7页,3800字。原件存中央档案馆。
中央给前敌委员会的信1928年1月写给朱德、毛泽东并转前委的信,计5页2700余字。从中央档案馆复制。
宁冈县工农兵政府购物粮账簿为封皮蓝色的记账簿,长方形,横本,红竖条格,共27页,墨字。簿内主要记载了 1928年5、6月间宁冈县三区四乡、四区一乡、四区三乡及桥上、东源、金源、焦坡等村农民售粮数量和付款金额。国家一级文物。
中共湘赣边界特委报告1928年5月20日,边界特委向湖南省委汇报边界三月失败等情况,原文 9408字。从中央档案馆复制。
杜修经给湖南省委的报告写于1928年6月15日,内容是介绍井冈山红军及湘赣边界特委情况。 从中央档案馆复制。
湖南省委给湘赣边界特委及四军军委的工作决议案1928年6月29日制定,计2页2600字。
遂川县工农兵政府临时政纲1928年8月制定,计3页2262个字,据湖南安化县档案馆所存国民党十六军政训处档案复制。
井冈山前委给中央的报告起草人毛泽东,1928年11月25日于井冈山书写,全文35页23000字。 原物存中央档案馆。
遂川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文件包括《新遂边陲特别区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布告》、《区政府训令 6号》、《遂川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训令》等8个文件。1950年,革命老人罗冬祥捐献。1928年手抄件, 计21页,3000余字。
红军第四军第六次党代表大会决议案1928年11月制定,原文6页3700余字。从中央档案馆复制。
井冈山土地法1928年12月制定,全文3页,1000余字。从中国军事博物馆复制。
袁文才与宁冈农民自卫军9人合影照片原物由袁夫人谢梅香保存,1964年献出。
红军第四军司令部布告写于1929年1月,布告系四言体,全文92句,简称四言体布告。从中国革命博物馆复制。
滕代远写给湖南省委的报告1929年1月12日写于井冈山上井村,原文7000余字,从中央档案馆复制。
劳动法、土地法1931年印刷件,万安刘绍铅捐。
鄙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通知2号印刷件,纸张局部腐烂,字迹清楚,鄢县刘新梅捐。
永新县《三大纪律八个注意说明》油印小册子为毛边纸的土黄色油印小册子,长方形,竖本,纸线装订。封面四周有黑线框,框内题《三大纪律八个注意说明》10个字。1932年中共永新县编印的这本小册子对三大纪律八个注意逐条作了浅释,是当年广大红军指战员学习三大纪律八个注意的辅导材料,对研究我军早期的政治建设和军纪作风以及为什么提出三大纪律八个注意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国家一级文物。
朱德题写“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馆名手稿为白色宣纸的馆名题字,长方形,竖幅,高70厘米,宽29 厘米。楷书,竖行,墨字,字迹清晰。内容为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馆名。是朱德委员长1962年3月4日至 6日重上井冈山时,于3月5日,在井冈山宾馆题写的。国家一级文物。
吉安县保存的革命文献有:革命烈士罗石冰的省立师范毕业证书1份,使用过的《共产党宣言》 1本,革命烈士梁明哲使用过的《论教育》手稿1本,《古田会议决议》(原件)1份。
吉水县保存的革命文献有:红军第四军司令部布告1份。1929年1月,红四军向赣南闽西进军,毛泽东和朱德发布《红军第四军司令部布告》,号召人民为民主革命而斗争。此布告现保存完好。
前委通告第一号1份。1930年2月7日,毛泽东在吉安县陂头主持召开了“二七”会议,2月26 日,前委发布了第一号通告。此通告现保存完好。
阜田命令1份。1930年10月2日,毛泽东和朱德在本县阜田土于镇为进攻吉安城颁发了《阜田命令》。此命令现保存完好。
宣传动员令1份。1930年11月10日,红一方面军前敌委员会为了瓦解敌军,号召人人都拿起笔, 书写针对白军的十二条标语口号而颁发的《宣传动员令》。此动员令现保存完好。
永丰县保存的革命文献有:红军家属优待证1张。布质,长方形,长9厘米,宽5. 5厘米,是土地革命时期对红军家属的优待证明。正面竖印:“中央内务人民部颁发”,上部横印“永字第126号”,中间是“红军家属优待证”,右边是“江西省永丰县区发给”。背面印有“当红军是光荣的”两行红字。泰和县保存的革命文献有:路条白纸,油印,长18厘米,宽9厘米。已破损。内容是介绍明巨等9人前往赤色区域调查,落款:泰和二区二十七乡苏维埃政府,一九三一年七月十七日。
中华苏维埃中央军事委员会(简称中央军委)委任令白纸,铅印,长28厘米,宽25厘米,套红。 1932年9月,中央军委委任赖憩(泰和人)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经理部副部长,委任令上盖有中央军委公章和军委主席、副主席印章。
中共党员登记表白纸,铅印,长23.5厘米,宽20厘米,由苏区中央局组织部制发。表中登记的是江西省公略县罗家区孤塘上王坊村(1931年划归公略县)王度镜的入党年月(1932年2月)、登记时间及其基本情况。
中国共产党党证两份:一份是公略县罗家区王度镜的,一份是万泰县古坪区杨则才的。白纸,铅印,长10厘米,宽6.5厘米,纸略呈黄色,均为1933年填发。已破旧。正面横印“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直印“中国共产党党证”,背面印“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扉页为党员基本情况,二、三页为“党费缴纳登记表”。
中国店员手艺工人工会会员证白纸,油印,中间对折,左边刻印五角星,中间为交叉镰刀锤子,并有“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和“会员证”等字,右边为万泰县古坪区田心乡康圣儒1929年10月加入工会的基本情况。1933年12月20日发证,下盖“临时中央委员会委员长”印。
土地税纳税证和土地税免税证白纸,铅印,条形,长21厘米,宽10厘米。纸已转黄黑色。纳税证是万泰县古坪区田心乡堪下村康招宗在1933年12月纳税后收到的证据。全家有田18担,纳税谷44市斤,因是红军家属,免税谷22市斤。
拥苏反帝大同盟记录簿毛边纸装订,长18厘米,宽15厘米,共21页。用江西省苏维埃裁判部出版的石印小报作封皮,上书:“全乡登记”、“书院乡拥苏反帝同盟”、“一九三四年一月”。前6页为开会的记录,后7页是登记会员缴纳会费的账目。
反帝大同盟印章桃木,长条形,阳刻“万泰县古坪区书院乡反帝大同盟”。
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告白军官兵书白纸,铅印。1934年,中央苏区组织“北上抗日先遣队”,于 7月1日发布《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告白军官兵书》。老红军战士王世茂(老营盘乡田丰水西村人)得此书后,将它贴在房门背后,1975年上交。
抚恤证白纸,油印,长21厘米,宽14厘米。内容:证明文塘区文塘乡施有根在革命战争中负伤,通知发给残废证明和给予抚恤。落款:总抚恤委员会主任贺诚,一九三四年八月二十九日。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福建军区医院介绍信白纸,油印,长23厘米,宽10厘米。内容:证明施有根在革命战争中负伤已成残废。落款: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福建军区医院,一九三四年九月二十日。
残废证白纸,油印,长28厘米,宽21厘米。内容:证明张声祖在战斗中负伤致残,落款:部队医院 (加盖公章)。
遂川县保存的革命文献有:会员证零田区油溪乡农民协会会员证2件,零田新泽农民协会会员证2件,草林泥木工会会员证 1件,草林总工技部蒋兴缔会员证1件。
学习资料《健全支部生活的几个中心问题》1本,湘赣省委印发给碧洲游击队的。
万安县保存的革命文献有:万安赤色游击大队布告1930年发布。纸质。经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江西省苏维埃政府训令及调查表1件,纸质,1933年印发。经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苏区互济会会员证2件,1932年制作。纸质,石印,长18.2厘米,宽10.2厘米。
土地税免税证2件,1933年制作。纸质,长19厘米,宽9.2厘米。第三十四篇文物苏区结婚登记证1件,纸质,木刻印,长25.5厘米,宽18.5厘米。 苏区统计表1件,1934年印制,眷印,长30厘米,宽22厘米。
苏区扩红统计表1件,1934年印制,眷印,长30厘米,宽22厘米。
苏区通行证1件,1932年印制。纸质,眷印,长21厘米,宽12厘米。
永新县保存的革命文献有:湘赣苏区邮票38张,国家一级文物。
《红色湘赣》期刊,108份,国家一级文物。
报告、文件类《中国工农红军优待条例》1份,《永新县团组织联席会议决议》1本,《湘赣省文化教育工作计划决议》1本,《永新县高坑区苏维埃政府颁发第2号训令》1件,《鄱阳区第五次活动分子决议案》1本,《任弼时同志在湘赣工作座谈会上的总结报告》1份,任弼时著《关于增强党性问题的报告大纲》及《土地改革中的几个问题》各1份,《湘赣省立第一期列宁小学教员训练班修业证书》1纸,《红军家属证》2件。
墨迹图画任弼时童年墨迹图画,2件。
信件任弼时、陈宗瑛给远儿的信,1件。
莲花县保存的革命文献有:农民自卫团文件2件。一为上西乡农民自卫团于1927年3月28日发给第七区第三乡农民协会执委,要他们参加严家团本部联席会议的通知;另一是农民自卫团于1927年4月,送给二十七都(今坊楼乡所管)之士绅,令其督促催解二三两月之经费的函告。均为当时统一使用之八行书笺写就。信笺长 27厘米,宽20厘米;笺芯长20厘米,宽15厘米。天头印有“总理遗嘱”字样;笺芯两边上方为遗嘱原文: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左下方印有“江西省莲花县上西乡农民自卫团用笺”。下衔铃有朱文正楷“莲花县上西乡农民自卫团”长条戳。
王佐支部决议案1件。长26厘米,宽16厘米,共10页。为当时数簿纸装订而成。上有高滩村王佐所领导的支部从1933年2月24日~ 4月13日的5次支部会议记录。虽残缺不全,却记录了革命战争年代艰苦斗争史实。
宁冈县保存的革命文献有:红军教导队学员蔡德华听课记录本1927年11月,工农革命军根据前委指示,在龙江书院中栋“明道堂”,开办第一期军官教导队培训班,学员100余人,毛泽东常亲临讲课。县人蔡德华为此期受训队员之一,他用此记录本记录授课内容,内有《政纲报告》、《宁冈的工作》、《侦察知识》和革命歌曲等,字迹清晰可辨。此后,蔡历任宁冈县第三区赤卫队队长、县赤卫大队副大队长、红四军第32团某排排长。1930 年在斗争中被捕,遭敌人杀害。记录本系道林纸订成,64开,长12.5厘米,宽7厘米,重10克,今尚存26 页,分别用毛笔、钢笔和铅笔书写。1979年10月,其子蔡官妹献出。国家一级文物。
县赤卫委员会订《教练士兵、教练官之注意》1928年3月,县成立赤卫委员会;后相继成立了 4个区赤卫队,39个乡赤卫队。为提高广大队员的军事素质,特编写《教练士兵、教练官之注意》训练规则。 《规划》共由6页双折毛边纸订成,两面写字,墨写竖式,并附图例,字迹清晰可辨,内容完整,分甲、乙、丙三大项目,各种规划18条。装订成纵22厘米、横16厘米规格的小册子,重10克,并盖有蔡德华的私章, 为其手抄。原由县赤卫大队长副大队蔡德华烈士秘藏,1979年,其子蔡官妹献出。国家一级文物。
宁冈县第三区第八乡苏维埃政府布告1928年春,全县各区、乡成立工农兵政府。第三区第八乡已完成土地分配,乡政府颁发布告。该布告为毛边纸质,毛笔正楷书写,采用六言体例,共十六句,对仗工整,双句押韵。墨汁为松香水磨成,至今字迹仍然明艳清晰。长48.5厘米,宽37.5厘米,重5克,上蹬 “宁冈县第三区第八乡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印”.该印为6厘米方印。此布告由原第三区第八乡•(含壤南乡塘南村)赤卫队长韩花鼻秘藏。1969年,其子韩绍武献出,国家二级文物。
赤卫连点名册32开,毛边纸装订,毛笔书写,长19厘米,宽12.7厘米,重10克。封面墨笔竖写 “宁冈县赤卫连点名册”,内页按班次用墨笔竖写从班长到士兵的姓名,字迹至今清晰可辨。原为一本, 现散落成三张。原藏于蔡德华烈士家,1979年其子蔡官妹献出。国家二级文物。
赤卫队花名册苏区时期宁冈县第三区第九乡赤卫队花名册。纸质,长10厘米,宽6厘米,共20 页。用三层毛边纸粘好折合成一本。封面用铅笔竖写《赤卫队点名册》,内载3个班44个赤卫队队员姓名。原藏于蔡德华烈士家中,新中国建立后其子蔡官妹献出。国家二级文物。
宁冈县第三区第四乡苏维埃政府通告此通告系1928年夏,由第三区第四乡苏维埃政府转抄,上盖区政府长条印章。它通告农民必须进一步巩固土地革命成果,为此要求提高警惕,严防敌人破坏,烧毁契据字约、田粮表册,破除迷信,焚毁道书道具,禁止米谷外果等。此通告由蕉陂村村民尹其章保存, 毛边纸质,墨笔竖写,长27.5厘米,宽26厘米,重5克。国家二级文物。
浆山乡苏维埃政府发给农民邹冬英的分田证1928年3月,浆山乡苏维埃政府发给村民邹冬英的分田证。此证为毛边纸,毛笔书写,长21厘米,宽19. 3厘米,内载有邹冬英所分田亩的面积数量、位置等,并有乡政府主席、乡土地委员会主任的签名。国家二级文物。
“庆祝红军胜利会师”标语1928年4月底,朱德、陈毅等率领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农军在宁冈县龙市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胜利会师。为庆祝朱毛两军会师,宁冈县工农兵政府布置各乡刷写大量标语。“庆祝红军胜利会师”这条标语是当年龙市区政府刷写在龙市河西坳上袁吉生家房屋的山墙上的,石灰水刷写,横向长170厘米,纵向高57厘米。1979年,宁冈县兴建井冈山会师纪念馆,因这条标语切合馆旨,遂组织人员将砖头编号,仔细拆下,运回纪念馆,镶砌在第三展厅展出。国家二级文物。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临时借谷证1932年冬至1933年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为解决战时紧急军食,暂向群众借谷借油,对借油者则按时价折成米数,同时发给临时借谷证。现保存的这张临时借谷证为纸质,纵长6. 6厘米,横宽11.8厘米,绿色印油印制。正面上首两条弧形线条中印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借谷证”字样,紧挨字下正中印“0”图案,正中印“干谷十斤折米七斤四两”,下为竖排的三条说明文字,最后两竖行字为“财政人民委员鄧子恢”,左下首盖“鄧子恢号”印章。 借谷证正中加盖圆形公章,外圈边沿文曰“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财政人民委员会”,中圈两束稻穗图案,内圈为地球图形。背面空白无内容。1978年10月,宁冈县东上乡七里船村党支部书记罗学华献交。国家二级文物。
“欢迎朱军长”标语1928年4月28日,朱德、陈毅率领“八一”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分部队和湘南农军万余人到达宁冈,与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在龙市胜利会师。当时,宁冈各地写了大量标语, 欢迎朱德部队。这条“欢迎朱军长”的标语是用石灰水刷写在大陇街上尹家一户农家的右侧砖墙上,横式,横向长170厘米,纵向高57厘米。1969年5月,组织民工将刷写标语的砖仔细拆下,砌置在会师纪念馆展室墙上。国家二级文物。
宁冈县第四区苏维埃政府指令该指令为任职书,行文主要内容是:经本区政府常委决议,指定陈嘉吉同志为本区政府干事,并限即日随带行李来府工作。文末有委员长朱天俊签名盖章,常委罗灿恒、 张源、陈念昕、赵云鹏等4人签名。落款时间为“中华苏维埃元年四月十二日”,上加盖“宁冈县第四区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印”方印。1986年4月,湖里背村高贵和献交。国家二级文物。
红军武器类井冈山市保存的红军武器有:王佐赠给李嗣凤的青龙剑为铁、木质地,颜色呈灰黑色的青龙剑,长条形,两面刃,长74厘米,宽 3厘米。靠护手圈内一组的铜片圈两侧各有一条青龙,故称青龙剑。此剑原为王佐所用。1928年春,井冈山罗浮乡成立工农暴动队时,王佐将此剑赠给该暴动队副队长兼军事教官李嗣凤。国家一级文物。
段红皮1928年在龙源口战斗中使用的土枪为灰黑色,铁、木质地的土枪,长124厘米,枪口口径2厘米,重3.6公斤,由一木托和一根铁管组成。1928年,永新县秋溪乡暴动队将这支枪发给该乡横溪村少先队员段红皮站岗放哨使用,此后,段红皮经常持着这支枪在龙源口石拱桥上站岗放哨。同年6月 23日,段红皮又用它参加了著名的龙源口战斗。国家一级文物。
吉安县保存的红军武器有:土枪4支,土炮3门,步枪1支,梭镖10支,刺刀3把,手雷3个。
峡江县保存的红军武器有:大刀4柄,4式,为金滩暴动时农民使用过的武器。1式:全长82厘米,刀身长55厘米,宽4. 3厘米,厚0.5厘米。2式:全长77厘米,刀身、刀柄连为一体,刀身长52厘米,宽5. 6厘米,厚0.5厘米。 3式:全长75厘米,刀身、刀柄连为一体,刀身长54厘米,宽4厘米,厚0.5厘米。4式:全长58厘米,刀身、刀柄连为一体,刀身长43厘米,宽4.2厘米,厚0.5厘米。
梭镖2柄2式,为金滩暴动时农民使用过的武器。1式:长24.5厘米,圆锥形銮。2式:长26.5厘米,圆锥形崟。
遂川县保存的红军武器有:暴动武器堆前乡烈士曾宪坤用的中正剑1把,草林乡主席王绍沿用的大弯刀1把。
宁冈县保存的红军武器有:古城区西源乡赤卫队使用的土砲1928年5月,古城区西源乡赤卫队在鄢县九都同挨户团作战获胜,缴获敌人地铳式土砲两门,带回宁冈;6月23日,赤卫队员扛着这两门土砲参加七溪岭战斗,取得胜利。红军主力离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后,该乡赤卫队队长谢香林布置谢锡光等人,把这两门土砲用油纸包裹好,沉入屋背山冲夹雷湖的湖洋田里。1968年,谢锡光等人献交。这两门土砲均系生铁铸成,长 1.1米,中间外径13厘米,砲口直径6厘米,除表面生锈,其余保存完好。国家二级文物。
湘南暴动农军耒阳第四师某连连长周鲂使用过的匕首1928年,湘南暴动农军耒阳第四师某连连长周鲂带12人,攻打耒阳恶霸地主曾水仙家,用一把匕首杀死曾水仙之子和团丁数人,缴获1支长枪和 2支短枪。在随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暴动农军上井冈山之前,他将这把匕首交妻子保存。周鲂后在江西大余县平头坳战斗中牺牲。该匕首铁质木柄,通长25. 7厘米,宽3.2厘米,宽肚竹叶形,已有铁锈。:1987 年,周鲂妻谷子英携女前来献交。国家二级文物。
红军用品类吉安市保存的红军用品有:江西省苏维埃政府证章1枚,铁质,长方菱形,长5. 3厘米,宽0.5厘米。
吉安市赤色总工会证章1枚,铜质,五角形「正面有铸字“吉安市赤色总工会证章”,字呈环形排列。
挎包1个,长30厘米,宽33厘米,带长70厘米,永新灰色粗布。1930年10月在吉安红军被服厂制。
新四军驻赣办事处方凳2张,杉木质,红漆。凳底板书“新四军驻赣办事处秘书处一号”、“副官处”字样。
井冈山市保存的红军用品有:一雄食盐(原物)陶罐高18厘米,食盐结晶为大硬块。是当年红军送给贫苦群众李尚发的。1959 年,李尚发献出。国家二级文物。下同。
南陂乡少先队奖旗(原物)三角形,长130厘米,宽70厘米,棉布,红色转黄。1965年于莲花县坊楼征集。信笺印版茶陵县工农兵政府用过的信笺木刻印版,上部刻有列宁语录,下部为io个竖式条格。 1968年从茶陵县烈士纪念堂征集。
瓷碗毛泽东在鄢县桥头江家村汪德良家中吃饭用过的,1965年由汪夫人王长秀献出。
石碑柱子(原物)由三方石柱与两根横石柱斗樺而成,碑上有1928年红军写下的5条墨汁标语。 石碑原在宁冈龙江书院内,1962年收藏于井冈山革命博物馆。
米缸1927年,工农革命军路过莲花县甘家村时,吃了该村贫农妇女陈娇枝家半缸大米,走时将一床棉絮放在米缸里。1969年,陈娇枝献出此米缸。
木梯毛泽东指挥红军攻打宁冈新城时用过。1965年从新城征集到。
木桶1928年6、7月间,毛泽东在永新塘边开展土地革命,曾用此水桶为群众挑水。1965年征集到。
缝纫机机架(原物)1928年,桃寮红军被服厂用过的缝纫机,因埋藏在地下,机头已锈烂,只剩下机脚架子。1962年从茅坪群众家里征集。
吉安县保存了红军用品有:行军锅1 口,马灯2盏,军绒毯1床,牛皮公文包1个,军号嘴1只,笔筒 1个(梁明哲),文件柜1个(曾山);办公桌1个(梁一清),藤书箱1个(赖经邦),半面红旗1面(曾山与胡海分手的“艰苦奋斗“4字旗,曾山手持“坚苦”,胡海手持“奋斗”,现在“奋斗”2字旗),东固区苏维埃政府各种印章、红军印章、印盒。
吉水县保存的红军用品有:“慰劳红军急先锋第一等奖”银质奖章1枚。1933〜1934年,阜田区黄金湖乡上石瀨村罗前修支援红军有功,被湘赣省赣北斗委会颁发银质奖章。今存县博物馆,经鉴定为省一级文物。
峡江县保存的红军用品有:铜盆、棉絮是1930年10月19日红一方面军战士临走时赠给张家壁村农民张富开的纪念品,张一直珍藏,1969年主动献给文物部门。铜盆:敞口,口沿外卷,高11厘米,口沿直径34. 8厘米,盆深10. 5 厘米,底径18.5厘米,重1.5千克。棉絮:长2米,宽1.5米,重2千克。
永丰县保存的红军用品有:苏维埃印章两枚,木质,圆形。一颗直径8厘米,高3厘米,印面刻有两道圆圈,外粗内细,内外圆圈刻上、下文。上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江西省永丰县藤田区”;下文:“田心乡苏维埃”,印面内圆中心刻一个地球图案,地球上刻有交叉镰刀斧头,地球四周刻有稻穗、五角星等。另一颗文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江西省永丰县石马区夏村乡苏维埃”。两颗印章大小、形状及印面上所刻图纹均相同。
遂川县保存的红军用品有:印章“遂川县第四区高圳上苏维埃政府”条印1枚,“全安乡苏维埃政府”圆印、条印各1枚,“第三区第十三乡苏维埃政府”圆印、条印各1枚。
印盒遂川县零田区工农兵政府印盒1个。
袖章红军战士李金华袖章、第五区第九乡苏维埃政府袖章、第四区赤卫队袖章、古塘农民协会袖章各1只。
识别带遂川县第三区、草林区第二乡苏维埃政府、古塘乡农民协会识别带各1条。
桌凳毛泽东在邱家厦所用过的方桌1副、长板凳2条。
万安县保存的红军用品有:红色五月纪念章2件,1930年制作。红棉布,长17厘米,宽15厘米。
农民自卫军胸章2件,1927年制作。红棉布,长15厘米,宽9.5厘米。
万安七区第十七乡苏府赤卫队条章1件,1930年制作。木质,长10.3厘米,宽7.4厘米,高2.7厘米。
“万安五区第九乡苏维埃政府査验”章1件,木质,圆围长12.9厘米,高2.5厘米。
农民协会梯形印章2件,木质,下底宽9. 3厘米,上底宽8.4厘米,厚1.9厘米,高3. 8厘米。
乌塘乡、蕉源中村乡、黄公塘乡、太平乡农民协会印章4件,木质,长8. 5厘米,宽2.1厘米,厚1.5 厘米。
黄公塘乡、蕉源中村乡农民协会执行委员会印章2件,木质,椭圆形,圆围长10.8厘米,高2.2 厘米。
永新县保存的红军用品有:石模1块,湘赣省造币厂用以铸造苏区银元。国家二级文物。
油灯1盏。毛泽东在三湾改编时使用过。
纪念章、奖章类《抗美援朝功劳证》4件;抗美援朝纪念章、解放东北纪念章、解放华北纪念章各 1枚(李湘军长遗物);对越自卫还击战二等功勋章1枚(贺佐文烈士遗物)。
莲花县保存的红军用品有:赤色邮局牌1件。红绸竖幅,长2. 8米,宽0.48米。上绣11个13厘米见方的黑体大字:“中华赤色邮政湘赣省总局”。它是湘赣苏区赤色邮局于1931年绣制的第一面局牌。1981年曾参加过全国邮电展览,并在日本展出,受到中外人士珍视。
宁冈县保存的红军用品有:砚台、青油灯1927年10月至1929年1月,毛泽东在茅坪八角楼办公时,曾在此青油灯前,用此砚台盛墨,写下《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著作。砚台青石质,圆形,厚 3厘米,口径25厘米,底径22厘米,重2650克。青油灯重400克,灯座系竹筒,直径7. 5厘米,高27厘米,上置凹形铁灯盏,直径9. 8厘米。红军主力转入赣南,房东谢池香将其秘藏,后交其孙谢慕尧保存。 1968年谢慕尧献出。均为国家一级文物。
农民运动训练班毕业纪念章1927年1月,在中共宁冈党组织领导下,县农民协会在龙市张家祠举办全县第一期农民运动训练班。5月9日结业,学员每人发纪念章1枚。纪念章为铜质,圆形,宜径3.5 厘米,重5克。正面外圆周边凸境,境内弧形排列“宁冈县农民运动训练班第一期毕业纪念章*1927 • 5 • 9”的铸字,中间是一个直径2.2厘米的内圈,圈内有国民党青天白日党徽和一张犁及花饰,象征国共合作。此纪念章由农训班学员陈达生的孙子陈世阳献岀。国家一级文物。
桃寮红军被服厂的缝纫机机头1927年11月,桃寮红军被服厂创办,翌年有缝纫机6台,后因红军主力出击赣南.被服厂解散,该厂工人黄文祥将机头携回家中埋藏。新中国建立后,其弟黄文禧献出。 该机头面板长43厘米,宽18厘米,整体高28厘米,重10.5公斤。这个缝纫机机头作为我军初创时期军需生产的见证物,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编写为《军需生产史料丛书》中予以介绍。国家一级文物。
茅坪红军医院的碾權1927年10月,坝上村李云甫,原业中药。经袁文才动员携带碾槽、药柜絆药'材加工设备,来到红军医院工作。此碾槽为加工草药用。后红军离开根据地,李云甫将其搬回家中保存,于1959年献出。碾槽铁质。长形,中间部位有一凹槽。整体通长50厘米,宽20厘米,高16厘米,重 7公斤。国家二级文物。
烈士吴滕云攻城用过的棉絮吴滕云,大陇乡源头村人,系工农革命军一师二团某班班长。1928年 2月,在新城战斗中,吴滕云和战友一道,为减少伤亡,将自己家的棉絮浸湿,捆扎作掩体,迅速靠近城墙, 攀登入城,为攻克新城立下战功,后吴在战斗中牺牲。这床染上烈士鲜血的棉絮,其弟吴步云珍藏多年, 于1979年3月献出。棉絮血迹、弹痕犹存。国家二级文物。
烈士余贲民用过的木箱革命烈士余贲民任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财政部长时,常用此木箱存放账本。木箱长31厘米,宽17厘米,高13厘米,黑漆,配老式铜锁扣。红军主力离开根据地时,余贲民将此箱赠茅坪五斗村刘应龙。新中国建立后,收集存放于井冈山会师纪念馆。国家二级文物。
中共湘赣边界“一大”会议长条桌1928年5月20日,中共湘赣边界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茅坪谢氏慎公祠召开。会场上首置谢氏慎公祠的香案作为主席台桌。后由当地群众保存,今陈设在原会址内。条桌系杉木制成,长3. 2米,宽0.6米,高0.84米。桌面由5块厚杉板镶接而成,板上雕有较粗糙的凤鸟图案。国家二级文物。
陈毅安烈士生前用过的座钟陈毅安,湖南湘阴人,曾任红三军团第一纵队司令员。为了革命事业,陈多次推迟婚期。1929年在坚持井冈山斗争中负伤,经组织考虑护送其回家养伤,始同恋人李志强完婚。这架座钟便是他们结婚的纪念物。1930年8月7日,在长沙战斗中,陈不幸牺牲,时其妻正怀孕在身。她矢志抚养烈士后代,这一珍贵纪念物伴随她度过风风雨雨几十年。1990年,陈毅安烈士的儿子陈星明,遵照其母遗愿,专程从北京将此钟送交井冈山会师纪念馆收藏。国家二级文物。
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用过的草鞋勾1927年底和1928年春,毛泽东曾在茅坪洋桥湖村谢槐福家居住过一段时间。当时,红军物质生活极为艰苦,多数官兵穿的是草鞋,且都是自己学习打草鞋。毛泽东也不例外,他跟房东谢槐福学会了打草鞋。毛泽东打草鞋用过的草鞋勾,是用杂木制作的,长35厘米,宽30厘米,重1650克。谢槐福一直珍藏着,1964年献出。国家二级文物。
红军被服厂工人用过的火熨斗、剪刀、铁尺、竹尺1927年冬,工农革命军在茅坪乡桃寮村张家祠内创办了被服厂。坝上村的裁缝李继祖带着火熨斗、剪刀、尺等必用工具在厂里做事。红军被服厂工人用过的火熨斗为铁质,熨斗口径12厘米,底径9. 2厘米,柄长11厘米,把柄与结合盛火的部位有一高出 6厘米的挡板,以防火焰灼伤。剪刀两把,一把长25厘米,一把长27厘米,是过去裁缝用过的老式剪刀。 铁尺长37厘米,宽2厘米,厚1厘米;竹尺长37厘米,宽2厘米,厚0.6厘米。1929年初,红军主力离开井冈山,李继祖携带火熨斗、剪刀、尺等工具,继续为人缝衣度日。1966年,李继祖将火熨斗、剪刀、尺等献出。均为国家二级文物。
毛泽东同志在八角楼居住期间用过的架子床1927年10月至1929年1月,毛泽东居住在当地名中医谢池香家的八角楼上,睡的是由房东提供的木床。此床为木质架子床,长208厘米,宽125厘米,高 202厘米。该床床脚直通顶架,与床沿斗樺相连,上支顶棚遮盖。床架三向以小木方条拦围,并安装木制小葫芦杆装饰,两端中间装置小竹竿,以晾毛巾等物件。红军离开后,因谢池香是当地德高望重的中医师,其房屋未被焚毁,此架子床得以保存下来。1966年,谢池香的孙子谢慕尧将床献出,存放在八角楼毛泽东旧居中。国家二级文物。
工农革命军枪械修理所用过的铁钳、锂刀1927年11月上旬,工农革命军在白云寺办起了枪械修理所。开始由茅坪马沆新屋陇村能工巧匠谢凡君负责,1928年5月红四军成立后,枪械修理所扩大,由宋乔生任所长。工农革命军枪械修理所用过的铁钳共两把,一把长64厘米,另一把长66厘米,前者为宽口 ,后者为窄口,钳杆圆形,由粗到细;锂刀两把,一把长33厘米,另一把长48厘米,都是3厘米宽,其表面已生锈。1964年,谢凡君之子将此两把铁钳和两把锂刀献出。均为国家二级文物。
茅坪红军医院使用的药柜1927年10月,秋收起义部队在茅坪攀龙书院开办红军医院。坝上村开药铺的李云甫带上器物和药柜,到红军医院帮助工作。该药柜为木质,长2米,宽0.45米,高1.62米,分成2隔3层,保存完好。1967年,李云甫之子李继祖献交,存放在红军医院旧址内。国家二级文物。
货币债券类井冈山市保存的红军货币有:银元(原物)1929年4月,彭德怀率红五军重返井冈山时,在茨坪向群众每人发一块银元。此银元李尚发珍藏数十年,他在银元上戳有小孔,用于小孩风帽上作装饰物。1959年献出。
吉安县保存的红军货币有:苏区货币东固平民银行发行的纸币(原件),藏第二次反“围剿”陈列馆。
峡江县保存的红军货币债券有:苏区货币1张,1933年由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发行,票额伍角。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赣省革命战争公债券票额均为壹圆。收藏20张,其中1933年9月版券 9张,1933年11月版券11张。
永丰县保存的红军货币债券有:铜币1枚,圆形,直径2.5厘米,正面中心为圆形火炬,火炬中心是镰刀斧头,内圆与外圆间上方有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字样,下方有“每贰拾枚当国币壹圆”字样。
纸币壹圆券1张,正面横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票面中心有列宁像和五角星,下边印 “凭票付银币壹元”,四角各印1个“壹”字;背面印“国家银行”字样,四角各印有“壹”字。
公债券7张,1934、1935、1936、1937、1938、1939、1940年各1张。长方形,长4厘米,宽7厘米,四角有“伍圆”2字,上方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经济建设公债”字样,下方有“主席毛泽东画”,“国民经济人民委员林伯渠画,财政人民委员邓子恢画”,右边是“本公债周年利息伍厘”、“于每年十月一日付息”。票面有一长椭圆形图案,两侧有“伍圆”2字,票面中央有一直径1.5厘米圆印章,文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财政人民委员邓子恢”,印章三分之一的两侧有五角星。7张大小、图样相同。
遂川县保存的债券有:公债券1张,面额壹元。1933年7月发行,特字第018774号“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赣省革命战争公债券”。
永新县保存的红军货币有:银币券11张,湘赣省工农银行发行。国家二级文物。
宁冈县保存的红军货币有:中华苏维埃政府发行的硬币伍分硬币1枚,为中华苏维埃政府于1933年发行。铜质,圆形,直径 2.5厘米,重5克,正面铸有“伍分”字样,两旁是稻穗花饰,背面中央铸有镰刀、铁锤,圆周内上部排列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下部为“每贰拾枚当国币壹圆”的铸字。县民政局于“文化大革命”期间收集。国家二级文物。
毛泽东给茅坪农民袁开莲的银毫子1927年冬,毛泽东居住在茅坪洋桥湖村,常去步云山指导农民自卫军训练。一天,当地农民袁开莲卖菜给部队,而红军采买身上钱不够,毛泽东就从口袋里掏出两枚银毫子给袁开莲,作买菜钱。此两枚银毫子,圆形,边缘有细齿纹,直径都是23毫米。其中1枚正面中竖立“贰角”2字,两束麦穗环绕,上部从右向左弧形排列“每五枚当一圆”6字;背面为袁世凯头像,上面从右往左弧形排列“中华民国三年”6字。另1枚正面中为“20”字样,周边铸有1圈外文字,背面正中铸 “贰毫银幣”4字,周边铸“中华民国十年”6字,其他字迹已无法辨认。因是毛委员所给,袁开莲一直珍藏着,1970年献出。国家二级文物。
第三节纪念性建筑纪念碑革命烈士纪念碑在吉安市白鹭洲公园内。1956年11月,为了纪念为革命牺牲的先烈,吉安市人民政府建立此碑。碑身呈四方形,每面宽2米,南北面有碑文,均镌刻“革命烈士纪念碑”7个大字。碑通高18.5米,碑基座高1.5米,周围砌有美观坚固的扶栏,东南西北面均铺有宽阔的石阶,瞻仰者可拾级而上。1984年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位于井冈山市黄洋界上。为纪念黄洋界保卫战胜利,1960年,井冈山管理局在此修建“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碑高5米,开始为木质结构。1965年冬,将碑改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文化大革命”中将碑改建为火炬亭。19力年,恢复原纪念碑,正面刻朱德手书“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背面是毛泽东手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碑高12米,底长4米,宽2. 8米;同时,在纪念碑后增建横屏,正面刻有毛泽东手书《西江月•井冈山》诗词,背面为朱德手书“黄洋界”3个大字。横碑高6.96米,底长10.96米,宽2.6米,整个建筑占地面积47平方米。
井冈山碑林位于井冈山市茨坪大北山。1985年7月,井冈山市委、市政府开始筹建;1987年7月动工;1988年11月完成前期工程。嵌碑61块,石料均为玉山县产的青石。内容为:1•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老红军的题词;2.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井冈山时留下的墨宝;3.向全国著名书法家征集的墨宝。
东固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吉安县东固镇西北。1959年为纪念在土地革命战争中牺牲的烈士而建。碑为正方形,坐北朝南,砖混结构,其座为八角形。碑长20米,宽20米,高10.6米。碑主体西、南两面嵌大理石,阳刻毛泽东题词“英勇牺牲的烈士无比光荣”,碑文镀金,碑文上部塑着镰刀斧头图案和红五星。
老营盘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泰和县老营盘乡政府北1公里处的泰(和)兴(国)公路旁。1931年第三次反“围剿”中,黄公略率红三军、萧克率江西红军独立第五师在此进行阻击战,歼灭国民党军蒋鼎文师一个旅,取得第三次反“围剿”第四仗的胜利。为纪念在战斗中牺牲的革命烈士,1964年,县人民委员会在此建革命烈士纪念碑。碑坐西向东,东面有台阶,左右翠柏成行,南北砌有屏墙,由北循级可登平台。平台为方形,边长23.15米,四周有栏杆,正中为方塔式纪念碑。碑身四面直书“革命烈士纪念碑” 7字,碑顶立有红五星,碑边长5.20米,通高12.5米。1988年10月重修。原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张爱萍为纪念碑题写了“万古长青”4字。
青云庵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泰和县东万合乡南坑村青云庵。1951年,第四区西港乡人民政府为纪念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29个自然村168名革命烈士而建。碑为青砖水泥结构,高、宽各4米, 厚0.4米,碑左刻有烈士姓名,碑右刻有第四区西港乡人民政府序文,碑正面镌刻“死难革命英灵永存” 8字。
抗日陈亡将士纪念碑位于泰和县西上田乡上田码头原临江花园内(今上田庆江化肥厂仓库)。 1943年冬,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九十师立。碑坐南朝北,南北各砌台阶5级,边长5米,四周立铁管圆柱10 根,用铁链围成栏杆。栏杆内面积约50平方米,碑方塔形,平顶,南北两面砌青石,用水泥粉刷。碑身阴刻“抗日陈亡将士纪念碑”。1958年毁。
西庄红军烈士纪念碑位于遂川县城西南2公里瑶夏乡西庄村遂(川)井(冈山)公路边。西庄是土地革命时期的红色村庄,这里成立遂川县第一个农民协会小组,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提到的 “遂川六支枪”就保存在该村。在土地革命战争中,王佐农、王遂人、王次淳、郭永秀等21位英烈都出自西庄。1974年在西庄村西南公路边建“西庄村红军烈士墓\ 1991年春竣工的遂川县西庄红军烈士纪念碑,碑座占地面积30平方米,碑高21米,碑身6面,正面是萧克将军题写的碑名,背面铭刻悼念烈士的碑文。县重点烈士纪念建筑保护单位。
三湾改编说明牌位于永新县三湾村枫树坪侧。该牌系钢筋水泥结构,弥座式建筑,底座呈长台形,高0.96米,长10.9米,宽7米。其左、右、后三面筑有0.95米高的穿花围栏;前面砌有7级台阶,并在台阶两端各筑1花坛,栽有常青杉。三湾改编说明牌则矗立于长台形的底座正中处,牌身高约6米, 系用白色大理石镶嵌而成,上面镌有阴文隶书《三湾改编》牌文,其背面浮套红色毛泽东手体书:“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毛泽东”等字样。牌为歇山顶,呈四飘飞檐状,覆盖绿色玻璃瓦,以护牌身。1983年10 月,县人民政府出资建造。
龙源口大捷纪念碑位于永新县龙源口桥东岭的山包上。砖石钢筋水泥混凝结构,呈方形,边长 4米,高11.8米。其底系依山势往上收缩,用水泥砖石垒砌3层台基。在台基周围分别筑有钢筋水泥栏杆,其最上层台基长9. 30米,宽9米,整个碑身矗立其上。碑基部2. 60米高,其正面用白色大理石镶成宽23.1米,高1米的横匾,刊有龙源口大捷铭文。在四角处分别用钢筋水泥浮塑数面革命旗帜。碑身正面用白色大理石镶嵌成高4. 8米,宽0. 8米的竖匾,上面刊刻着苍劲有力的“龙源口大捷纪念碑”8个大字,字为全国人大委员长朱德于1965年1月15日亲笔书写。1962年,县人民政府出资建造。
井冈山会师纪念碑矗立于宁冈县城龙江路中段会师桥西端,碑身坐西向东。1978年动工兴建, 1980年5月落成。高19.28米,长5米,宽4米,标志着朱德、毛泽东率领的两支部队会师时间(1928年 5月4日)。碑身正面镌刻着叶剑英元帅亲笔题写的“井冈山会师纪念碑”8个锚金大字。碑座正面镌有碑文,由部队书法家唐天际中将书写。碑座后面鐫有毛泽东手书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8个大字。碑身左右是由红大理石组合镶嵌成两面巨大军旗。碑顶正面镶嵌着镰刀、斧头,象征两支部队在党的领导下胜利会师,建立一支坚强的人民军队。碑座两侧镌有朱德的两首诗词。诗曰:“红军会萃井冈山,主力形成在此间;领导有方经百炼,人民专政靠兵权。”“革命雄师会井冈,人民力量更坚强,红军领导提高后, 五破围攻固战场。”广场占地3500平方米,其中碑座占地900平方米,碑基为正方形,四周有花岗岩青石、大理石铺成的 13级两层台阶。台阶两侧建有两组对称的花坛,坛内冷杉吐翠,海棠泛绿,四季常青。四周还竖起14根灯柱,入夜华灯闪耀,映照着纪念碑更加庄严、雄伟。
此碑于1990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附井冈山会师纪念碑碑文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遭到失败,中国革命处于十分危急的关头,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马列主义旗帜,继续坚持革命斗争。一九二七年八月一日,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等同志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同年九月九日,毛泽东同志在湖南领导了秋收起义,创立了第一支工农红军,随即进军井冈山,在以宁冈为中心的罗霄山脉中段进行工农武装割据,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一九二八年四月,朱德、陈毅等同志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部队和湖南农军,艰苦转战,到达宁冈,与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秋收起义的部队胜利会师。五月四日,井冈山军民在碧市举行庆祝大会,宣告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成立,毛泽东同志任党代表,朱德同志任军长,陈毅同志任政治部主任,王尔琢同志任参谋长。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这两支革命部队在井冈山的胜利会师,是中国革命发展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从此,中国革命斗争的中心由城市转到农村。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依靠农村积聚和发展革命力量,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正确道路。
立碑永志井冈山会师的伟大历史功绩,1987年5月4日纪念塔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塔位于井冈山市茨坪中心大道北侧的小山岗上,1952年修建,以纪念井冈山斗争时期牺牲的革命先烈。初建时为砖木结构,1956年J972年经过两次大的修缮,改为钢筋水泥结构,增建护围栏杆。1956年,于塔前建造红军烈士墓。塔为正方形,塔身四面均有“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塔”10个大字,塔高11米,边长5. 5米,占地面积30. 25平方米。红军烈士墓高3.2米,宽7米,占地面积120平方米。墓前烫金大字格外引人注目,“革命烈士之墓”6字镶嵌于墓碑正中,墓碑两边分别题写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o塔、墓浑然一体,四周松柏常青。
小井红军烈士纪念塔位于井冈山市小井村北小溪旁。为悼念在小井牺牲的一百多名红军重伤病员,1969年,井冈山革命委员会在此修建纪念塔,钢混结构,呈五边形,塔高4. 32米,底长5米,宽1米。 塔的正面为毛泽东手书“死难烈士万岁”6个贴金大字。塔与小井烈士墓相连。
革命烈士纪念塔位于永丰县龙冈乡砰碇寨山顶上。1958年,为纪念在1934年5月砰舵寨战斗中英勇牺牲的红军独立二团六连全体官兵以及全县3000余名革命烈士,在此建立革命烈士纪念塔和纪念亭。山南有水泥阶梯可直达,塔坐北朝南,塔身为青条石结构,塔四周为青石地面,围有水泥栏杆,塔呈正方形,塔座边长5.1米,高2米,塔身边长2.1米,高12.5米,塔正面(南)刻毛泽东手书“英勇牺牲的烈士们千古”10个大字,背面(北)镌刻“革命烈士纪念塔”7个大字。在离塔50米的南山腰平地上建有一楼阁式纪念亭,正门(南)楣书“浩气长存”4字,后门(北)楣书“继往开来”4字。1983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固陂革命烈士纪念塔位于泰和县东苑前乡固陂土于东北约100米的庙义塘,前临仁善河,后为田野。1950年11月,为缅怀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固陂乡固陂好附近16个自然村的117名革命烈士,固陂乡人民政府在此建革命烈士纪念塔1座。塔高6.8米,宽4.5米,六菱塔形,砖砌水泥结构,塔底有台阶5级,五星红旗立于塔顶,红星下是党徽。
南方革命老根据地湘赣边革命烈士纪念塔挺立在永新县城革命烈士公园内。塔为正方形,实心。 高23.7米,边长3.2米,系青砖叠砌,水泥粉饰,绕有5级台阶,周围用钢筋水泥砌成八边形的穿花栏杆。 碑东镌有碑名;碑南北分别镌有毛泽东题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碑西镌有“你们的名字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萧克来县时曾为该碑题写碑文:“烈士们的鲜血,换得了中国人民的胜利,人民永远纪念你们!”1953年,县人民政府出资建造;后来维修过3次。
革命烈士纪念塔矗立在莲花县革命烈士纪念馆左前方,与革命烈士纪念馆同时兴建,同一方位。 塔正面(南面)书“莲花县革命烈士纪念塔”,背面(北面)题“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四周环以翠柏、花卉, 庄严肃穆。
纪念馆(堂)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烈士纪念堂位于井冈山市茨坪北山。1986年,井冈山市委、市政府决定在此建造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烈士纪念堂。1989年4月,第一期工程竣工并对外开放。纪念堂的正门为彭真题词“井冈山根据地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堂内正中为毛泽东手书“死难烈士万岁”。前面存放着为革命英勇捐躯的部分烈士的骨灰,左厅陈列着47位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牺牲的革命先烈的生平简历,右厅陈列着36位参加过井冈山斗争、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逝世的先辈的生平简历。纪念堂坐北朝南,钢混结构,占地面积500平方米。
吉安县革命烈士纪念馆位于吉安县城庐陵大道中段,1979年建成,1980年7月1日对外开放。占地面积2524平方米,建筑面积1971平方米,馆内面积1700平方米,分前厅、灵堂、展瞻室三部分。前厅屹立一座红军战士全身塑像;灵堂设纪念碑、烈士台和花圈9个;展瞻室9个,实际展线140米,版面466 块,展出革命文物、烈士遗物479件,简介119名烈士的历史功绩,反映自党的创建时期至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吉安县人民的革命斗争史。1987年3月列为全省重点烈士纪念建筑保护单位。第三十四篇文物 3491泰和县革命烈士纪念馆位于泰和县城工农兵大道中段北侧,1980年建。坐北向南,仿古阁楼台式,砖混结构,占地面积1332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89& 60平方米,通高9. 65米,分上、下两层,下为台。正面(南面)有19级台阶,东西两边为红假石粉墙,北面台下为办公用房。正面砌四根圆形砖柱,直径0.4米,高5米;柱顶饰金色党徽。四周为米黄色栏杆和2. 5米宽的露天走廊,水磨石分格地面;屋顶为人字脊,屋面用琉璃瓦覆盖,四角飞檐。正厅设灵堂,东西两面为展览室。坊牌式大门,横额行书“泰和县革命烈士纪念馆”。院内青松翠柏,四季常青。
遂川县革命烈士纪念馆位于遂川县城人民广场北侧,工农兵大道西端。砖木结构平房,1953年兴建。1985年翻新扩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两层楼房,包括附属建筑和花圃,占地总面积2220平方米。 馆内在册英烈1600余人。设悼念厅、5个陈列室和1个接待室。陈列室分别介绍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社会主义建设5个时期遂川人民的斗争事迹,展岀了 50多位革命烈士的图片、 事迹及部分遗物。纪念馆前院松柏常青,馆内宁静肃穆。1988年列为县重点烈士纪念建筑保护单位。
永新县革命烈士纪念馆位于县城革命烈士公园内。1953年建。书法家刘郁文书写隶体馆标。馆舍主体建筑“烈士灵堂”,坐北朝南,系钢筋水泥结构,仿照古代宫阙灵寝式建筑,飞檐攀爪,红瓦覆盖,后扩建n字形文物陈列室和附属建筑,四周筑有垣墙保护,垣墙朝南开有拱形大门,全用钢筋水泥筑成,并用水泥粉饰门面,用毛泽东手写体浮塑馆标和门联:“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馆内范围占地面积2376平方米,水泥铺设地面。主体建筑正厅设有烈士灵堂,陈列室藏有烈士遗照和遗物,以及苏区时期的武器、文告、钞票、书籍等。1987年3月列为第一批省级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莲花县革命烈士纪念馆位于县城琴亭镇南门广场,1956年建成,1967年改建。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宫殿楼阁式,重檐翘角,雄伟壮观,具民族风格,总建筑面积566. 25平方米。原名“莲花县革命烈士纪念堂”,1983年将馆内重新整修,改名“莲花县革命烈士纪念馆”。馆内中为灵堂,左右两厢为陈列室, 陈列全县烈士名册、著名烈士照片、事迹,展出部分烈士遗物。
宁冈革烈士纪念馆位于县城沿江路北段东侧6号。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宁冈人民作出巨大牺牲,今可查清姓名的烈士有766人。新中国建立后,国家拨款在原县委院内建立“烈士纪念馆”,因建筑规模过小,1980年在民政局院内新建纪念馆,建筑面积为413平方米。纪念馆前大院面积为 2000平方米,院内花木葱茏,环境清幽。门匾“宁冈县革命烈士纪念馆” 10个锚金大字,系老红军何长工亲笔书写;院前大门横匾“革命烈士永垂不朽”为萧克将军题写。馆内设有吊唁厅及两个陈列室,陈列展线60米,展示宁冈袁文才、龙超清、谢希安等25位烈士生平事迹,还有部分烈士遗物。
第四节烈士墓(陵园)烈士墓梁一清烈士墓在吉安市城西南天华山脚下的烈士陵园内。1956年由吉安县淒陂迁葬于此。墓为片石砌筑,长方形,高2米,周长13米,坐东南,向西北。墓碑高1米,宽0.5米,中间刻写“梁一清烈士之墓”,右书“江西省吉安县陂头人生前任吉安总工会委员长”,左书“一九二七年牺牲”。1984年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小井红军烈士墓位于井冈山市小井东北面小溪边。1929年1月29日,国民党湘军偷袭井冈山, 小井红军医院100多名伤病员来不及转移,惨遭杀害。为悼念死难烈士,1969年,井冈山革命委员会于此重建红军烈士墓。墓坐北朝南,水泥砖石结构。墓前宽4.2米,侧长6米,呈长方形,占地面积25.5平方米。墓前正面镌刻“小井红军烈士之墓”8个字,墓后相连建造红军烈士纪念塔,塔正面塑有毛泽东手书“死难烈士万岁”6个大字。
大井红军烈士墓位于大井村北小山岗o 1951年,遂川县井冈山区人民政府将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牺牲的160余位烈士的遗骨安葬在此。墓正中刻着“大井红军烈士之墓”及纪念碑文,两侧书“革命烈士”、“永垂不朽”8个字。烈士墓与王佐墓相连,墓门高2. 66米,宽12.7米,占地面积100平方米。
王佐烈士墓位于大井村北小山岗。1951年,遂川县井冈山区人民政府将王佐烈士的遗骸安葬于此,并立碑纪念。正面置“王佐烈士之墓”碑及王佐的生平简介。墓坐西朝东,左与大井红军烈士墓相连,墓门高1.66米,宽1.27米,占地面积100平方米。
井冈山革命烈士墓位于井冈山市茨坪北面小山岗。1952年,遂川县井冈山区人民政府在此修建红军烈士墓。1956年重建,并将在小井遇难的红军伤病员的部分遗骸安放在内。墓正面题写“革命烈士之墓”,两侧题“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字。墓坐北朝南,高3. 2米,宽7米,占地面积22.4平方米。 墓后与烈士纪念碑相连。
宋大勋烈士墓坐落在永丰县佐龙乡花园村屋背山上,青砖嵌石,三碑四柱。墓楣题:“浩气长存”; 两旁墓柱刻联:“天道无知长才偏令短寿,人心不死革命终当成功”;中间碑刻:“宋大勋先生墓”;两旁墓碑竖刻事略。1983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缠江坪七烈士墓坐落在永丰县藤田乡缠江村后,青石结构,石灰粉面,墓面呈“一 ”字形,并排竖立 7块碑石,碑石分别刻有张忠、何子珍、吴能申、谢魁元、吴刚斧、郭用光、邱奠昆7烈士英名。1983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郭辉勉墓郭辉勉又名郭征,泰和县冠朝乡楼居村人,历任红军某团侦察科长、八路军某旅参谋长。 1939年在陈庄对日作战中壮烈牺牲,葬于河北省行唐县秦台乡秦台村西南山上。1983年9月,由其亲属将烈士骨灰运回泰和,存在县革命烈士纪念馆灵堂。1985年冬,将烈士骨灰葬于冠朝乡大冈楼居村后山。墓地坐北朝南,封土高1.4米,墓门高1.2米,宽2米,中间置水泥板1块,阴刻烈士简历与战斗事迹,左右两边各置水泥砖柱1根,墓门顶中央用钢筋水泥、青砖砌成高1.5米,宽0.9米的墓碑,碑上阴刻 “民族英雄郭辉勉之墓”,墓前砌有两级台阶。
抗美援朝烈士墓群位于泰和县上田乡八塘山脚下,占地面积3330平方米。1951年4月至1956 年3月,在上田设江西省第二康复医院,收治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伤病员,一些因医治无效而死亡的,由县民政局与医院共同负责安葬,逐渐形成墓群。此处葬有全国20个省市的76名抗美援朝烈士 ,1人1墓。 砖拱土堆积,墓前立一长方形碑石,阴刻烈士姓名、性别、年龄、籍贯和入伍、牺牲时间、生平及职务。
抗美援朝烈士公墓位于泰和县上田乡马缨岗磨形山。1978年,县民政局将原在康复医院死亡后分散安葬的68名抗美援朝烈士的骨灰迁于此,修建公墓。墓高2. 5米,宽3米,长4米,坐南朝北,墓碑阴刻“抗美援朝烈士公墓” o建筑面积133.62平方米。
西庄红军烈士墓位于遂川县西庄村南小土坡上。西庄村是遂川县最早建立中共党支部和农民协会的村庄,为了革命事业,许多人献出宝贵的生命。烈士墓建于1974年,呈外八字形,墓碑上刻有西庄村王佐龙、王遂人、王次淳、郭永秀等32位烈士的姓名和职务。为了便于后人吊唁、瞻仰,墓四周各10米为保护范围。
大屋烈士墓位于遂川县盆珠乡大尾村南山脚处。1951年为纪念陈正人母亲张龙秀烈士建造。张龙秀在革命战争年代,支持儿子的革命工作,自己也积极投身革命,1930年被土匪逮捕,遭到酷刑拷打, 她宁死不屈,被杀害于县城石桥头。墓依山而建,坐南朝北,墓碑上刻着“碧血千秋怀母德,青山万古蔼慈云”挽联。墓右侧1.5米处建锥形纪念碑,高3. 4米,每面宽1.05米,碑的三面都刻有新中国建立后第一任县委书记吴春汝和县长孙元德的题词:“悼念陈母一一为革命儿子,死于敌人枪刀下的母亲永远光荣。”伍中豪烈士墓位于安福县平都镇五里岗亮家山。1930年10月,红十二军军长伍中豪赴吉安途中,在县南五里岗被地主武装杀害。为纪念革命先烈,当地政府在伍中豪牺牲处建墓。墓四周各10米为保护范围。1993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贺国中烈士墓位于安福县横龙镇寅陂桥附近。1929年7月,红五军四、五纵队攻打安福县城。回师途中在寅陂桥附近遭敌伏击,第四纵队队长贺国中不幸阵亡。为纪念革命先烈,当地政府在贺国中牺牲处建墓。墓四周各10米为保护范围。1993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第三十四篇文.物 3犠曾天宇烈士墓位于万安县罗塘乡北300米的小山岗下。墓坐西北朝东南,砖混结构,墓表呈凸字形,宽7米。墓碑刻“曾天宇烈士墓,一九七六年重修”字样。1985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子清墓东距永新县城0.5公里,位于东里乡禾水南岸的东华岭上。张子清(1901 - 1930),号寿山,湖南益阳县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9月参加秋收起义,历任营长、团长、师长。在攸县城郊的一次战斗中,左脚负重伤,留井冈山养病,任中共湘赣边界特委代理书记。1930年6月病逝于永新,时年仅29岁。其墓系水泥砖石结构,分墓圈、墓穴两部分。墓圈呈矩形,南北长10米,东西宽 &35米。周围筑有穿花栏杆,栏杆正门左右方柱浮塑“青山埋忠骨,浩气贯长虹”的门联。墓前立混凝土碑,墓碑镌有隶书“张子清烈士之墓”。墓圈后墙正中处用水泥筑有长2. 6米、宽1.14米的墓志铭碑, 载张子清烈士的生平及其革命业绩。该碑系1981年3月中共永新县委员会、永新县革命委员会、中国人民解放军永新县武装部树立。1980年11月26日,张子清烈士之妻吴雪梅亦祐葬于此。
-革命烈士墓位于永新县泮中乡新居村后之西庄岭上,距县城15公里。1944年11月,八路军120 师359旅南下进行抗日,翌年日寇投降,部队途经永新泮中乡,与国民党军遭遇,数名战士阵亡,遗体为当地群众就地Mo 1977年将烈士们忠骨迁葬于此,改建公墓,封土高0.7米,长7. 55米,宽6. 3米。 墓呈馒头形,周围筑有水泥墓圈,墓前有小牌坊。坊门左右镌有墓联,曰:“先烈壮志万古长青,人民英雄永垂不朽"o 1981年2月,县人民政府立墓碑,上书“革命烈士之墓”;碑侧嵌烈士生平事迹碑。
茅坪红军烈士墓位于宁冈县茅坪乡西北0.5公里山之南麓,建于1965年。墓内安葬当年在新城、 七溪岭历次战斗中牺牲的李才明等近100名红军指战员的遗骨。墓址坐北朝南,面对黄洋界,建筑面积 1692平方米。墓前竖有高9尺、宽2尺的石碑,碑身正面镌刻着“红军烈士之墓”6个金字,碑后是座直径3米的半圆形坟包。四周苍松翠柏,墓前秀水长流,四时山花不绝。
烈士陵园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位于井冈山市茨坪北山上。1987年4月破土动工,1988年12月完工。由山楼、中轴道、纪念堂、英烈厅4部分组成。纪念堂大厅陈放攸县、茶陵、遂川、永新、莲花、宁冈、井冈山革命烈士名册各一本,两侧陈列83位大革命时期牺牲的革命先烈和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社会主义时期病故的首长的遗像、生平简介(详见本志《旅游篇》第一章)。
井冈山根据地烈士陵园位于宁冈县城偏北1公里五虎岭南麓长冲。1987年3月动工兴建,1990 年4月2日建成开放。老红军萧克将军题写园名,宋任穷、康克清等为陵园题词。陵园占地25亩,建筑面积900平方米,其主要建筑有怀念堂和大门牌坊、月塘及其引桥。怀念堂内已首批安放陈毅、谭震林、 滕代远、陈正人、刘型等5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部分骨灰。此后又陆续安放朱良才、江燮元、谭甫仁、杨梅生、左叶、刘子云、赖春风等革命先烈部分骨灰。怀念堂右侧山上,建有陈毅安烈士(含其妻李志强)、宛希先烈士的陵墓,后又建造了袁文才、龙超清、王尔琢、张子清等烈士的陵墓。1990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七章文物管理新中国建立后,吉安始设文物管理机构,文物事业受到重视,地、县(市)有领导、有组织地开展文物普查、考古、发掘、征集、收藏、维修、保护等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境内文物遭到破坏,文物保护事业一度停顿。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吉安文物保护事业在改革开放中得到发展。至2000年,吉安地区有文物管理机构15个,博物馆9个,纪念馆9个;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地2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3处,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48处。
第一节管理机构行政机构新中国建立初,吉安地区文物工作由专署教育科管理。各县(市)文物工作由县(市)教育科或文化馆兼理。
1981年,吉安地区文化局成立,文物工作改由文化局管理。为加强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领导,地区成立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1983年,地区文化局下设文物科,专司文物工作。其职能是:参与起草、编制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负责全区文物保护,指导协调文物的管理、保护、抢救、发掘、研究、利用、宣传等工作,办理文保单位、文物藏品定级、考古发掘、保护维修项目的报批业务;监督文物事业经费使用;指导博物馆、纪念馆、文物商店的业务工作和文物市场流通;承担地区文物保护委员会日常工作。
从1978年2月至2000年12月,全区各县(市)先后成立文物管理委员会(或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与博物馆或纪念馆合署办公,为临时机构,一般设主任、副主任,无固定编制),具体负责文物管理委员会日常工作。
事业机构文物研究所1986年1月,吉安地区文物研究所成立。该研究所系全额拨款的正科级事业单位,定编3人,与地区文化局文物科合署办公。其职责是: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指导全区博物馆、 文物办和文物管理所的业务建设;组织开展重点文物保护项目的研究、利用和推广;负责审核申报文物考古发掘及文物保护单位维修、文物征集、文物鉴定等工作。
博物馆吉安市博物馆1969年筹建毛主席在吉安市革命活动陈列馆,1970年12月正式对外开放;1977年改名为吉安革命历史纪念馆;1980年改名为吉安市博物馆。原馆舍坐落在中永叔路80号,馆舍占地面积约720平方米,展厅面积约120平方米。1993年10月迁至西肖家巷7号、西刘家巷8号朱德、毛泽东旧居内办公,馆舍占地面积357平方米。馆藏文物1704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4件,二级文物60件,三级文物278件,陈列展品300余件。博物馆管理3个陈列:1.朱德旧居内附属陈列,内有朱德旧居复原陈列、朱德生平陈列及共和国吉安籍将军陈列;2.毛泽东旧居内附属陈列,内有毛泽东旧居复原陈列、十万工农下吉安陈列;3.白鹭洲书院陈列,内有白鹭洲书院山长刘绎书房及卧室复原陈列、文天祥及庐陵四忠陈列、吉安历代名人陈列。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坐落在井冈山中心——茨坪。1958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兴建,1959年国庆十周年时正式对外开放。馆内收藏革命文物5863件,文献文字资料5000余份,历史图片4000余幅;珍藏党和国家领导人、著名书画家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的墨宝真迹数百幅;保存有老红军战士的电视录像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朱德重上井冈山的影视资料几十件。馆藏革命文物珍品甚多,如毛泽东用过的油灯、砚台,朱德挑粮用过的扁担(均为复制品)等。全馆有7个展厅,陈列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陈列: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发展过程的陈列;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各革命旧居、旧址的原状、情况;中共湘赣边界特委的专题介绍;小井红军医院的专题介绍;朱德、陈毅、贺子珍、王佐、陈毅安等革命先辈的生平及战斗事迹;《井冈山精神代代传》的专题介绍等。
井冈山博物馆的陈列先后作过4次修改,1987年又进行较大规模调整与修改,采用图、文、物、声、光、电综合陈列表现手法,并制作逼真的仿实景和塑像,全面而又形象地展示井冈山斗争的光荣历史,真实地反映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红军战士和井冈山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精神。
吉水县博物馆位于县城,是一座与大型东吴古墓相结合的遗址型博物馆。馆址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馆舍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展览面积1500平方米,文物库房及办公面积1000平方米。馆内有文物藏品16816件(套),其中珍贵文物975件(套)。内设有江西第一墓陈列、吉水古代名人碑刻珍拓陈列、吉水籍共和国将军陈列、吉水古代名人文化陈列4个基本展览,长期对外开放。其中江南第一墓,以其垒砌精致、结构复杂、规模宏大、形制奇特四大特点著称于世。该馆是一座集收藏陈列、宣传教育、学术研究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博物馆,被誉为江西省一流的县级博物馆,并被评为全国重点博物馆。
峡江县博物馆位于巴邱镇横街100号即峡江会议会址院内。1984年10月成立,前身为峡江会议陈列室。砖木结构,系同型平房,建筑面积230平方米。馆藏文物474件,其中二级文物2件,三级文物 72件。馆舍中、右两大间为展厅,中间展厅长期陈列着《峡江县历史文物图片展》,与峡江会议会址陈列常年同时开放。至2000年底,共接待参观者16万人。
新干县博物馆1984年2月成立,开始与文化馆、图书馆合署办公,1991年迁入滨阳路文化大楼办公。收藏文物138件,其中一级文物4件,二级文物10件,三级文物124件。1992年8月,展示新干县商墓考古发掘成果图片、资料及部分历史文物,并对外开放。1996年定为新干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吉安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泰和县博物馆位于县城文化宫西侧,1993年10月建立。建筑面积756平方米,库房面积27平方米;展厅面积423.3平方米,其中一楼展厅135.2平方米,二楼展厅135. 2平方米,三楼展厅153. 8平方米。馆藏文物5317件,其中三级文物87件。馆内基本陈列有《江西第一汉城——白口城发掘成果展》、 《泰和历史名人展》。自1996年以来,举办各类展览14个;流动展览有活动展板,送展下乡420场。
遂川县博物馆位于泉江镇名邦街8号,成立于1988年5月,前身是遂川县革命历史纪念馆。现有革命历史陈列和历史文物陈列两个展室。革命历史陈列分为3个部分,主要介绍1925〜1949年遂川人民的革命斗争史实,重点介绍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遂川创建红色政权的革命实践活动,展出的革命文物、资料、旧居旧址照片、图表等共250余件,其中有毛泽东亲自修改过的《遂川工农县政府临时政纲》(复印件),是我国县级红色政权制订的第一个政纲;同时展出的还有遂川县工农兵政府发布的训令、布告、通告、印章、标志等珍贵的历史资料和文物。历史文物陈列采用展柜式陈列,展出出土文物和传世文物200多件,并有照片、图表等辅助展品。馆藏文物600多件,其中一级文物4件,上等级文物60多件。
万安县博物馆位于县城五云路,1992年5月动工,1996年竣工开馆。占地面积32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20平方米。全馆由康克清展览馆和历史文物、革命斗争、建设成就3个展厅组成。
康克清展览馆分1序2厅。序厅的中堂悬挂巨幅序言和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彭佩云为康克清展览馆题的词,左右两边悬挂康克清青年时期照片和与朱德同志合影照片;1厅反映1911 ~ 1949年9月康克清的苦难童年和军旅生涯;2厅反映1949年10月~ 1992年4月康克清的简朴生活、德高望重的品格、 为妇女幼工作作出的贡献。
历史文物厅展出《名胜古迹》、《群贤留诗》、《古玩精萃》、《英杰辈出》4部分内容,反映万安自南唐保大元年(943)设镇、宋熙宁四年(1071)改镇为县以后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
革命斗争厅展出《工农运动起髙潮》、《万安暴动奏凯歌》、《百折不挠向前进》、《五四儿女英豪多》 4部分内容,反映以曾天宇为代表的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传播马列主义,唤起工农,发动了震惊中外的 “万安暴动”等革命史迹。
建设成就厅展出《农村经济迅猛壮大》、《县乡工业茁壮成长》、《基础设施日臻完善》、《财税商贸兴旺繁荣》、《社会事业蒸蒸日上》、《时代精英,后人楷模》6部分内容,反映新中国建立以来万安县各项事业所取得的瞩目成就。
馆藏文物726件,其中历史文物557件,革命文物149件,国家一级文物4件,二级文物2件,三级文物26件。1997年定为吉安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安福县博物馆1996年11月成立,位于安福县小商品街孔庙内。馆藏文物1556件,其中二级文物 6件,三级文物35件,展品70余件。在孔庙东、西两疣开辟展室,举办综合性的《可爱的安福》长期性展览。整个展览分序幕、文明古县、秀丽山河、革命史绩、古代名人、经济成就、社会进步、艺苑、声像,以及古代石雕、石刻陈列等10个陈列室,布展面积1000平方米。1996年12月定为“吉安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纪念馆文天祥纪念馆位于吉安县敦厚镇东侧当缅山,1984年8月动工兴建,1990年用正气堂进行简易展出,1992年1月9日正式开馆。主体建筑正气堂为全馆序厅,正气堂东西两侧,各有两幢厢房和疣房。 180米展线陈列文天祥生平事迹、遗物、手迹、著作、碑刻等。陈列室分六部分介绍文天祥一生经历:一、 少年立志,尽忠报国;二、宦海沉浮,忧国忧民;三、起兵勤王,扶危社稷;四、万里羁囚,慷慨悲歌;五、咏心写史,一代诗豪;六、千古俎豆,万世楷模。内容全面,资料翔实,文天祥史迹荟萃一堂,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感人至深,永彪史册。
“二七”会议纪念馆位于吉安县文陂乡陂头漢陂村。19力年建立。该馆前后两栋,前栋1厅2室, 占地面积119.6平方米;后栋占地面积296.4平方米。分4个展室,主要介绍1930年2月6 ~9日毛泽东主持红四军前委、赣西、赣南特委和五、六军军委联席会议情况,以及会后赣西南根据地迅速发展、开创新局面情况。
欧阳修纪念馆坐落在永丰县城恩江河畔的永叔公园内,1987年建成,占地面积40余亩,建筑面积近1500平方米。内有陈列室、资料室、库房等。主体建筑宰相府设有欧阳修生平事迹展览厅,全面而简要地介绍欧阳修生平、政绩、文学、史学、经学、目录学和金石学等方面的贡献。
永新县湘赣革命纪念馆1959年筹建,馆址初设县城禾川镇湘赣大道的湘赣革命纪念堂内,1965 年迁盛家坪,并建陈列大厅。1967年更名为永新县革命历史纪念馆,1979年恢复湘赣革命纪念馆。纪念馆为砖木结构的四合院,占地面积8700平方米。馆内陈列面积407平方米,分为4室3个部分,分别展示湘赣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湘赣革命根据地建设和“反围剿”斗争以及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全面地介绍1927年9月至1936年12月湘赣革命斗争史。馆藏古代文物169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件,二级文物2件;革命文物1099件,其中一级文物有湘赣苏区邮票38张、《红色湘赣》期刊108份,二级文物有湘赣苏区银元铸造石模1块、苏区纸币11张;还有毛泽东、谭震林、甘泗淇、张子清等革命先辈使用过的珍品等。常年对外开放,年接待观众约4万人次。
莲花一支枪纪念馆又名莲花县一支枪陈列室,设于县城琴亭镇宾兴馆内。1927年9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途经莲花,在此居住并召开会议,故宾兴馆又是毛主席旧居。馆藏文物470 件,其中历史文物70件,革命文物400件,内有一级文物1件,二级文物90件,三级文物159件。陈列室文物丰富,图文并茂,具体生动地展示了莲花县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老红军甘祖昌的事迹。坚持经常开放,年接待参观者3万~4万人次。
宁冈井冈山会师纪念馆位于县城龙江路北段,矗立于龙江之滨。1978年动工兴建,1980年5月建成开馆。新馆具有南方园林风格,由门楼、展厅、回廊、内院等组成,占地面积6787平方米,建筑面积 3827平方米。该馆与龙江书院联合为一整体,含新旧建筑2幢,内设6个展厅,展出版面333块,版面面积412平方米,展线206米。陈列内容主要反映:1927年9月底,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至罗霄山脉中段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底,与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及湘南农军在宁冈龙市会师,建立红四军;1928年12月,彭德怀、滕代远率红五军800余人到达新城,和红四军胜利会师。除馆藏革命文物和历史文物外,展出革命文物132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6件,二级文物36件,三级文物40件;遗址及纪念地照片99幅,人物照片147幅,文字照片35幅,油画、国画16幅,雕塑6座;另辟有书画长廊,展出在全国范围内征集的著名书画作品52件。陈列馆第一次反“围剿”陈列馆坐落在龙冈街口西侧。1976年11月建成。馆舍分展厅、花圃、宿舍3部分,建筑面积825平方米。展厅系统地介绍了第一次反“围剿”的战斗历程,即从罗坊会议至东韶战斗, 特别是龙冈战斗的历史过程。展厅陈列了许多革命文物,图文并茂,是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好课堂。
第二次反“围剿”陈列馆位于吉安县东固镇冻坑村,1977年建立。馆址原为东固林业站办公楼, 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占地面积806.4平方米。分4个展室,第一室介绍第二次反“围剿”前敌我态势和第二次反“围剿”方针的确定;第二室介绍红军准备反攻情况;第三室介绍红军粉碎敌人第二次“围剿” 的战况,在毛泽东、朱德的领导下,红一方面军15天横扫700里,连打5个胜仗,歼敌3万余人,缴枪2万余支;第四室介绍第二次反“围剿”胜利后苏区的大好革命形势。
第二节文物普查1959年冬至1960年秋,万安县文化馆组织第一次全县文物调查,公布革命旧址86处、古文化遗址9 处。1983年3月开始,再次进行全县大规模的文物普查,历时一年半,勘查文物分布1184处,征集各类文物331件,整理文物资料226份,计20余万字。1984年编写出《万安县文物普查资料汇编》3册。
1969年至1976年初,吉水县进行第一次文物普查,组织人员深入到县内24个乡镇,在普查的基础上, 征集文物、史料、文献等共计756件。1976年7月又进行补查,征集革命文物、文献、史料等490件。1980 ~ 1983年,开展第二次文物普查,查出历史文物283件,征集179件,清理出土文物271件、古书刊30余种。
1980年起,吉安县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文物普查,1985年进行复查。查清全县有革命旧址15处、古窑址24处、古墓5处、重要古建筑20处、古石刻2件,收集革命文物206件、珍贵历史文物14件。整理并编写出《吉安县文物志》。
从1982年起,区内其他县(市)也开展大规模的文物普查。吉安市博物馆抽调10名工作人员,负责市内文物古迹勘查工作,查清重要古建筑29座、古墓5座、古迹31处、古碑石19通、古牌匾7块、古字画 51幅、石雕刻19件、照片123张,收集各类文物137件,编写出《吉安市文物志》初稿。新干县查清古文化遗址6处、古城址3处、古窑址2处、古桥梁7座、古墓葬16处、古塔2座、革命旧址6处,1982年征集文物606件,1984年征集文物752件,1985年征集文物1055件。峡江县查清古文化遗址3处、古墓葬28 处、主要古建筑14处、石雕刻3件、革命旧居旧址2处,征集历史文物110件、革命遗物29件。永丰县查清古文化遗址2处、主要古建筑11处、古墓葬10处、革命旧居旧址14处、革命烈士墓2处,征集贵重历史文物61件、重要革命遗物27件。1984〜1985年,安福县进行第一次文物普查,查清古城遗址2处、古塔10座、古桥30座、古阁2座、古祠9栋、明代民居31栋、古坊4座、古墓葬21处、明代岩刻1处、革命遗址6处,确定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后来又对县内野外文物作了进一步调查,发现1处先秦文化遗址——竹江龙公命西周遗址;1988 ~ 1996年,收集珍贵文物237件。泰和县勘定文物单位176处,其中古文化遗址20处、古城址5处、古墓葬46处、古建筑59处、文天祥抗元遗址6处、古雕刻9件、古书7 部、革命旧居旧址14处,登记传世文物332件,积累10万字的调查材料,为编撰《泰和县文物志》奠定了基础。遂川县勘查清楚古文化遗址2处、旧邑遗址2处、古墓葬59处、古建筑122处、革命旧居旧址4 处,收集历史文物(含名人著作)5247件、革命遗物83件,为编写《遂川县文物志》奠定了基础。永新县勘查清楚古文化遗址3处、古建筑42处、古墓葬45处、古雕刻9件、革命旧居旧址69处,收集历史文物 194件、革命遗物1203件,1984年编写了《永新县文物普查资料汇编》。莲花县勘查清楚古文化遗址6 处、古墓葬4处、古建筑158处、革命旧居旧址18处,收集珍贵历史文物19件、重要革命遗物5件。宁冈县勘査清楚革命旧居旧址70余处、红色标语口号300余条、古城址2处、书院考棚10余处、古墓葬6处、 古桥梁23座、古亭近100座、古塔3座、古牌坊10余处、古寺庵道观10余处、古碑刻3件,收集历史文物 261件、革命遗物300件。井冈山市是中国革命的摇篮,革命文物十分丰富。20世纪50年代,国家文物局、省文物管理处以及地、市有关部门就多次组织人员对这里的革命文物进行勘定。1961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公布这里的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1月开始,组织人员在全市范围内对历史文物进行普查,1986年2 月进行全面复查,共查出历史文物309件,其中古文化遗址1处、古墓25座、古建筑89座、石刻2处、碑刻6块,流散文物135件,征集珍贵历史文物64件。1988年7月,编印《井冈山市文物分布一览表》; 8月,编印《井冈山市历史文物资料汇编》;1989年,编写出《井冈山市文物志》。
第三节考古发掘1975年6月,省文物工作队在新干县界埠乡湖田村试掘一个战国时期粮仓。粮仓平面呈长方形,长 61.5米,宽11米,其规模之大,省内仅有,国内罕见。出土的5把战国时代铁斧,为省内发掘出土最早的铁器。该遗址于1987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0年10月〜1981年12月,省文物工作队在吉安县文物部门协助下,对永和镇吉州窑遗址24座窑包进行考古发掘。重点发掘窑床和作坊各1处,并对其余23处废窑堆(窑包)进行逐个调查和小型探沟试掘,共开探方、探沟24个,揭露面积2191平方米,出土各类瓷器和窑具标本4503件。吉州窑的发掘,为研究中国陶瓷史和永和镇的历史提供一批丰富的新资料,初步解决有关吉州窑的一些学术问题。
1983年9 ~ 10月,省文物工作队对位于永丰县城西北1公里处的尹家坪遗址进行发掘,遗址面积约1.66万平方米,出土石斧、石解、石铲、陶纺轮等生产工具397件,盆、罐、壶、鼎、豆、盘等生活用具 1200件,还有许多陶器碎片。根据地层和出土遗物分析,确认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
1987年12月至1988年1月,省文物工作队与万安县文物管理办公室对万安水库淹没区涧田乡良富村的明、清墓进行发掘,共发掘古墓40余座,出土瓷器、陶器、铜器等文物39件。发掘结束后,举办 “万安水库淹没区出土文物展览”。
1989年9月20日,新干县大洋洲部分农民为加固赣东大堤在程家沙洲取土时,突然挖掘出一件件古锈斑斑的青铜器。新干县委、县政府连夜组织县文化局、博物馆、公安局、人武部等部门采取紧急保护措施,及时追回了被乡民拿回家的10余件出土文物。次日清晨,正在附近牛头城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的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人员接到通知后,也立即赶往现场。经过现场勘察分析,认为是重大发现。省文物局、省博物馆和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领导及时对发掘工作进行具体部署。22日开始抢救性发掘,同时公安干警和民兵100多人全天24小时进行严密守护。此后,新干县委、县政府颁发切实保护文物发掘的通告,确定从11月2日至12月4日为正式发掘时间。根据发掘迹象和出土文物分析,专家一致认定这是一座大型商代墓葬。墓内出土的随葬品主要为青铜器、玉器、陶器三大类,其中青铜器480余件,玉器饰品100余件,陶器300余件。1990年2月18日,在省、县公安、文物部门和有关领导监督下,全部出土文物经清点造册,包扎装箱,安全运抵省博物馆。11月10日,省文化厅举行“江西省新干商墓重大考古发掘新闻发布会”,宣布新干县大洋洲商墓的发现,是我国近年来文物考古的又一重大突破。11月11日, 国家文物局和省人民政府联合召开表彰会,对在新干商墓发掘中为保护文物做出重要贡献的县文化广播电视局、大洋洲乡程家村委会和10名先进个人均予以奖励。1991年5月17 ~ 30 H,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刘林、詹开逊、刘诗中到大洋洲乡程家村的商墓发掘区域再次进行金属物探工作。1992年1月,省博物馆与上海博物馆在上海联合举办新干县大洋洲商墓出土文物展。1993年,大洋洲商墓遗址被评为全国“七五”期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1999年10月1日,新干大洋洲商墓出土的120余件青铜器精品在新建的省博物馆青铜陈列室展览,占该厅同展文物的98%。
1990年8月,负责在向吉铁路吉水段施工的铁道部第十六局一处,于吉水县城南郊恩江北岸,对铁路中心线内的小山包(实为封土堆)进行爆破取土时,发现一座大型墓葬(称1号墓)。墓葬坐西向东,封土高9米,占地900平方米。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水县博物馆对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发掘出的墓葬平面呈凸字形,由墓门、甬道、前室、左、右耳室、后室、正方形回廊组成,墓室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形制奇特,垒砌精致。墓葬尽管早年被盗,仍出土青铜器、青瓷、陶器、钱币等珍贵文物100余件。经国家文物局专家论证,确定为三国东吴时期墓葬,距今1700余年。吉水三国东吴墓,被国内外考古界称为江南第一墓。1993年12月,因民兵取土,发现了 2号墓,墓葬坐北朝南,单室,呈长方形,内长& 5米,宽2米, 高2.6米,由墓门、前室、后室三部分组成,随后,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县博物馆联合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出土一批青铜、陶器、瓷器等文物20余件。经专家考证,该墓与1号墓为同一时代同一家族墓。该两墓的发掘,为研究江南地区汉晋时期古建筑史及殡葬习俗,提供重要的实物资料,对长江中下游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的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1990 - 1992年,省考古研究所、吉安市博物馆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对位于吉安市东北郊天玉镇的临江古窑遗址进行两次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达5000平方米,出土各种窑具、工具、瓷器计16000余件,并发现制瓷作坊、马蹄型窑、釉料洗池、陈腐池、品字形淘坊等。临江古窑作坊遗址自北向南,由高到低连成一体,操作流程规范,布局合理,是迄今为止在全国范围内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处宋、元瓷器作坊遗址。从出土的乳白釉瓷,证实该窑起烧于晚唐五代;从出土的诸类天目釉瓷,证实了它和永和窑一样,盛于两宋;从出土的大量仿龙泉青瓷,印证文献记载元代吉州窑首先在江西地区生产仿龙泉青瓷的历史事实;从出土的明代早期青花瓷,可以否定吉州窑不烧青花瓷的结论。历时近两年的临江古窑的考古发掘,证实吉州窑不仅只是永和一处,临江古窑当属吉州窑系列中的又一窑场。
1994年7月,吉水县富滩镇绕元村村民挖掘橘树坑时发现1座古墓,随后,县博物馆工作人员对富滩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清理。墓葬东临赣江支流浓江,南、西、北三面青山环绕。墓葬距地表0.5米,墓室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向,长9米,宽2米,高2米。由青灰色同心花纹砖垒砌,砖的形状为长方形和楔形,平砖错缝顺砌;墓门宽1.2米,高1.5米,铺地砖一层,平砖错缝横铺。墓内出土青瓷器31件(套), 有罐、碗、盘、壶等实用器,亦有谷仓、水井、牲禽等明器。从墓葬的形制分析,该墓为中型长方形单室墓, 具有长江中下游第二期(即吴中期至东晋初期)的特征。墓砖纹饰为同心圆花纹,具有三国时期南方地区大中型墓砖纹饰的特点。
第四节文物保护吉安地区历史文物十分丰富,但因旧时无专管机构和专人负责,大量古代文物被盗被毁,损失巨大。 新中国建立后,地、县(市)人民政府对文物工作十分重视,陆续成立文物管理保护机构,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先后公布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对境内古代文物和革命文物做好保护、征集、维修与收藏工作,同时有力地打击文物走私和盗墓犯。
文物保护单位新中国建立后,地、县(市)人民政府对文物保护工作非常重视,组织人员对境内革命文物和名胜古迹进行调查登记,确定和公布文物保护单位,并要求对文物保护单位做到四有:有档案,有标志说明,有专人管理,有保护范围。
1957年,青原山净居寺、古南塔、吉州窑遗址、本觉寺塔等古迹和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师部旧址、 中国红军第四军军部旧址首次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59年,东山文塔、淤冈阡表碑、报恩寺塔、杨士奇墓、南塔、龙源口桥(龙源口战斗遗址)、七溪岭战斗指挥所旧址——望月亭等增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全区有21处革命旧居旧址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和 1996年,区内分别增加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和2处。
“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区革命文物得到保护,不少历史文物和古迹遭到破坏。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吉安地区加强文物保护工作,不少县(市)重新公布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建立群众性文物保护网。至2000年,全区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19处,其中国家级28处,省级43 处,县(市)级248处。3500 吉安地区志表34-7-1 1957 - 2000年吉安地区各县(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悄况吉安市级别 名称 朝代(或年代) 公布年份 坐落地点省级 净居寺 唐 1957 青原山 古南塔 三国城南赣江边 云章阁 北宋 1987 白鹭洲上 风月楼钟鼓楼白鹭洲公园 临江窑遗址 宋 2000 天玉镇 北伐军新编第二师驻地旧址 1927 ~1930 市第一人民医院县 (市) 级 “天后宫”石雕牌坊 清 1985 赣江西岸榕树码头侧 因果寺 明兴桥镇 石屋古塔樟山镇 周忱墓长塘镇 文峰塔(原名白塔) 1990 樟山镇 阳明书院 1994 青原山 北门天主教堂 清城北市第一人民医院内 庐陵县学旧址 宋 1998 吉安市一中内 周忱尚书祠堂 明长塘镇 周忱尚书第钓源民居建筑群 清兴桥镇 毛泽东旧居 1930 1984 中永叔路80号 毛泽东旧居西刘家巷8号 朱德旧居西肖家巷7号 革命烈士纪念碑 1956 白鹭洲公园内 梁一清烈士墓天华山烈士公墓 西逸亭调査旧址 1930 1990 长塘镇 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旧址 1994 茶匙巷清吉里4号 山前攻吉指挥部旧址 1998 长塘镇井冈山市级别 名称 年代(或年代) 公布年份 坐落地点国家级 毛泽东旧居和中共井冈山前委旧址 1927 ~1929 1961 茨坪 中国红军第四军军部旧址 1928 中国红军第四军军官教导队旧址新遂边陲特别区工农兵政府公卖处旧址中国红军第四军军械处旧址中共湘赣边界特别委员会旧址续表级别 名称 年代(或年代) 公布年份 坐落地点国家级 大井毛泽东旧居 1928 大井 黄洋界红军哨口旧址黄洋界 中国红军第四军黄洋界哨口营房旧址红军挑粮歇息处旧址省级 大井朱德、陈毅旧居 1987 大井 小井中国红军第四军医院旧址小井 行洲中国红军标语旧址 2000 小行洲县 (市) 级 雁塔桥 清 1985 黄坳乡 东汉墓群遗址 东汉厦坪镇 古岭寨城遗址 未定 1987 拿山乡 红石雕像 明 1988 厦坪镇 湘赣边界防务委员会旧址 1928 1988 茨坪 大井乡工农兵政府旧址大井 小井红军伤病员殉难处 1929 小井 八面山红军哨口工事旧址 1928 八面山 双马石红军哨口工事旧址双马石 朱砂冲红军哨口工事旧址朱砂冲 桐木岭红军哨口工事旧址桐木岭 黄坳毛泽东旧居黄坳乡 金狮面红军洞及红军造币厂旧址金狮面 宣布红军三项纪律旧址 1927 荆竹山雷打石 罗浮坳下乡工农兵政府旧址 1928 罗浮 旗锣坳战斗旧址黄坳战斗旧址(雅塔桥) 黄坳乡 红军物资转运站旧址红军游击队山洞 1929 羊坊 新遂边陲特别区工农兵政府旧址 1928 茨坪吉安县级别 名称 朝代(或年代) 公布年份 坐落地点省级 吉州窑遗址 唐至元 1957 永和镇 本觉寺塔 宋文天祥墓 元 1987 富田镇 东固平民银行旧址 1928 1987 东固镇 “二七会议”(陂头会议)旧址 1930 文陂乡续表级别 名称 朝代(或年代) 公布年份 坐落地点 清都观 南唐永和镇 资国寺(院) 唐梅塘乡 金山庵 清固江镇 凤凰塔 1985 斜塔 明曲瀨乡 刘日升墓浬田乡 东昌井 宋永和镇 文天祥手植古柏 南宋固江镇 胡徒墓 宋 1999 值夏镇县 红四军总部旧址赣西南苏维埃政府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旧址文陂乡 渓陂毛泽东旧居 1930 级 军民庆祝胜利大会旧址值夏镇 中共赣西南“一大”旧址富田乡 红一方面军总部旧址 1985 红一方面军无线电训练班旧址敖上毛泽东、朱德旧居 1931 军民誓师大会会场旧址东固镇 九斗丘旧址公略亭 1978 军队和地方党员干部会议会旧 1929 1999 红二、红四团与红四军会师旧址吉水县级别 名称 朝代(或年代) 公布年份 坐落地点省级 杨万里墓 南宋 1987 黄桥乡 解缙墓 明文峰镇 三国东吴墓 三国东吴 2000 县级 “四世一品”石坊 明 1986 邱陂乡 石莲书院阜田镇 住岐塔 清住岐乡 石阳城遗址醪桥乡 石莲洞 明阜田镇 吴芮墓 西汉八都镇 彭珏墓 后唐白水镇续«级别 名称 朝代(或年代) 公布年份 坐落地点县级 彭彦昭墓 宋 1986 螺田乡 彭教墓 明水南镇 刘俨墓刘同升墓白沙镇 瑞贤亭水南镇 吉水县工农兵政府旧址 1930 1984 文峰镇 白沙毛泽东旧居白沙镇 水南毛泽东旧居 1931 水南镇 公略县苏维埃政府旧址峡江县级别 名称 朝代(或年代) 公布年份 坐落地点省级 承天宫宫门桥 宋 2000 福民乡 “峡江会议”旧址 1930 1987 巴邱镇县级 五眼桥 明. 1984 戈坪乡 福惠桥 清水边镇 环玉阁观澜阁 明巴邱镇 承恩堂 清水边镇 边氏宗祠罗田乡 乳峰寺沙坊乡 摩崖石刻 明罗田乡 敕今碑沙坊乡 峡江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会址 1930 砚溪镇新干县级别 名称 朝代(或年代) 公布年份 坐落地点省级 牛头城遗址 商周 1987 大洋洲镇 湖田古粮仓遗址 战国时期界埠乡 程家商墓遗址 商 2000 大洋洲镇 罗林寺 唐七琴镇 流觞曲水石 后唐塘头乡县 惠政桥 宋 1984 级 石牌坊 明金川镇 文昌塔维摩桥 清桃溪乡续表级别 名称 朝代(或年代) 公布年份 坐落地点县级 通津桥 明 1984 界埠乡 何家山塔 清金川镇 塔下窑址 唐塘头乡 监军城遗址 吴越界埠乡 岳飞点将台 南宋荷浦乡 坑口桥 明界埠乡 通远桥(俗称小石桥) 清金川镇 麦埜毛泽东旧居 1930 麦型乡 新干县苏维埃政府旧址 1933 潭丘乡 新干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旧址永丰县级别 名称 朝代(或年代) 公布年份 坐落地点 报恩寺塔 明 1959 恩江镇省 漩冈阡表碑 北宋沙溪乡 恩江桥 元 2000 恩江镇级 红一方面军总司令旧址 1930 1987 君埠乡 第一次反“围剿”指挥所旧址状元楼 宋恩江镇 文忠公祠沙溪镇 东华名山庵 明上固乡 六一桥 宋恩江镇县 柏郊塔 明八江乡 尹家坪遗址 新石器晚期恩江镇 山口窑址 宋 1983 潭头乡级 唐太子太保张廷杰夫妇合墓 唐沙溪镇 欧阳观夫妇合墓 宋宋大勋烈士墓 1926 佐龙乡 七烈士墓 1929 陶唐乡 革命烈士纪念塔 1958 龙冈镇 天章阁 1924 藤田镇泰和县级别 名称朝代(或年代) 公布年份 坐落地点省 杨士奇墓明 1957 澄江镇级 罗钦顺墓 1987 上模乡级别 名称 朝代(或年代) 公布年份 坐落地点省级 科甲第 明 2000 万合镇 白口城遗址 汉塘洲乡 府山城遗址 西周沙村乡 金山岭遗址 战国螺溪乡 尹宜墓沙村乡 肖彦祥墓 明冠朝乡 郭子章墓 1984 上模乡 不调禅师墓塔 唐水槎乡 快阁澄江镇县 龙头山塔 明沿溪镇 望仙桥 北宋上田乡 飞锡桥 南宋碧溪乡级 南无桥 清沿溪镇 贞节坊 清 1984 桥头乡 槎滩陂 南唐禾市镇 周矩墓 北宋 1988 螺溪乡 三十都秋收暴动大会会址 1927 冠朝乡 中共泰和县委、县苏维埃政府旧址 1930 澄江镇 白云山战斗指挥所 1931 1984 小龙镇 马家洲集中营 1940 马市镇 老云盘革命烈士纪念碑 1964 老云盘乡遂川县级别 名称 朝代(或年代) 公布年份 坐落地点省级 遂川县工农兵政府旧址 1928 1987 泉江镇 遂川县联席会议旧址 2000 县级 零溪宝塔 明 1984 零田镇 尚书第牌坊 清五斗江乡 八角楼书院戴家浦乡 天子地遗址 新石器时代泉江镇 汉江城遗址 春秋战国枚江乡 毛泽东旧居 1928 泉江镇万安县级别 名称 朝代(或年代) 公布年份 坐落地点省 崇文塔 明 1985 百嘉镇级 “万安暴动”行动委员会旧址 1928 2000 罗塘乡 渔梁城遗址 新石器时代惶恐滩赣江两岸 甄盖岭窑址 明宝山乡 黄岩石刻遗址宝山乡 飞来塔 宋 1985 桂江乡 文峰塔宝山乡 观音塔 明高陂镇 小姐塔潞田镇 文明塔 清芙蓉镇 顺峰山寺顺峰乡 定明寺 宋东华山寺枫林乡 昭穆堂窑头镇 思成堂 明桂江乡 张鸣岗尚书稗坊 1985 窑头镇县 湖坪祠 元末明初观头镇 船形三眼桥 宋弹前乡 许述华墓 元弹前乡级 周贤宣墓潞田镇 肖柯墓 明窑头镇 肖禀墓百嘉镇 叙征堂庆远堂 清窑头镇 济舟堂城州古学堂百嘉古石山 明 1990 百嘉镇 韶口古码头韶口乡 南华山桥 清九贤寺百嘉镇 古城墙 明芙蓉镇 曾天宇烈士墓 1976 1985 曾天宇牺牲旧址 1928 罗塘乡 康克清旧居 1911 -1928 1990 张世熙烈士旧居 1894 ~1928 窑头镇级别 名称 朝代(或年代) 公布年份 坐落地点 聚华书店旧址 1925 芙蓉镇县级 石灰桥革命烈士牺牲旧址 1927 1990 罗塘乡 中央苏维埃后方办事处旧址群 1931 涧田乡安福县级别 名称 朝代(或年代) 公布年份 坐落地点省 东山文塔 明 1959 级 安福孔庙 宋 1987 平都镇 凤林桥溪徙桥 元金田乡 大桥 明洋溪镇 瓦桥 清竹江乡 邦伯坊 宋 1984 甘洛乡 贞节坊 清章庄乡 刘铎墓甘洛乡 王炎午墓 明洲湖镇 木雕对联 “古平都”碑 汉竹江乡县 龙公亨(垣)遗址 西周洞渊阁 晋平都镇 武功山道释教遗址群 三国吴 1993 泰山乡、大布乡、章庄乡级 大智岩刻群 明山庄乡 进士坊金田乡 莲舫庵 清平都镇 西岭红军标语旧址 1930 1984 泰山乡 安福县苏维埃政府旧址(万寿宫) 1934 洋溪镇 贺国中墓 1929 横龙镇 伍中豪墓 1930 江南乡 湘赣省三年游击战争旧址 1934 1993 泰山乡、大布乡、章庄乡 红军女战士跳崖处泰山乡武功山 湘赣省军区军械处旧址 1935 泰山乡 列宁学校旧址洋门乡永新县级别 名称 朝代(或年代) 公布年份 坐落地点国家级 三湾改编旧址群[1]毛泽东旧居 1927 1982 三湾镇 三湾改编旧址群[2]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部旧址三湾改编旧址群[3 ] 士兵委员会旧址三湾改编旧址群[4]枫树坪旧址湘赣边界特委、红四军军委、永新县委联席会议旧址 1928 禾川镇 中共湘赣省委机关旧址 1931 1996 中国工农红军湘赣省军区总指挥部旧址 1932 省级 南塔 宋 1959 禾川镇 七溪岭战斗指挥所旧址一望月亭 1928 1959 龙源口乡 龙源口桥(龙源口大捷战斗旧址) 塘边毛泽东旧居 2000 沙市乡 红四军31团团部旧址县级 尊胜塔 明 1983 曲江乡 栖凤塔 清杨桥乡 螺星塔高溪乡 搏九塔怀忠乡 清风桥 明东里乡 青龙桥石桥乡 清河桥 清白沙塘乡 长春桥高溪乡 聚星桥文竹乡 聚秀桥龙门乡 古樟桥 明芦溪乡 宿水桥 清文竹乡 王时熙尚义门坊 明龙中岳之妻尹氏坊 清石桥乡 孝子陈试元百岁穰氏坊东里乡 陈蟾枝之妻耿氏坊曾士枚之妻林氏坊怀忠乡 渚形遗址 西周文竹乡 高洲遗址 春秋战国 1983 沙市乡 永新古城址 东汉澧田乡 官陂东汉墓群怀忠乡续表级别 名称 朝代(或年代) 公布年份 坐落地点县级 刘沆墓 宋 1983 埠前乡 左鼎墓 明怀忠乡 贺贻孙墓沙市乡 宋仁宗御制《思贤之碑》 宋埠前乡 忠义祠 明 1987 才丰乡 刘定之墓 1999 埠前乡 中共秋溪乡党支部旧址 1928 1986 三湾镇 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军部旧址禾川镇 永新工农兵政府旧址新四军黄冈留守处旧址 1937 ~1938 龙门乡 中共湘赣边界特委旧址(含中共永新县委旧址) 1928 1987 三湾镇 中共永新县委员会旧址(含陈毅旧居) 莲花县级别 名称 朝代(或年代) 公布年份 坐落地点县级 琴亭桥 唐 1984 琴亭镇 勤王台 宋六市乡 吴楚雄关三板桥乡 李祁墓 元关城隘 明坪里乡 仰山文塔路口乡. 复礼书院闪石乡 贞节坊 清荷塘乡 毛泽东旧居(宾兴馆) 1927 琴亭镇 红色独立团旧址 1928 坊楼乡 中共湘赣省一大、省苏维埃一大会议旧址 (花塘官厅) 1930 ~1931 花塘乡宁冈县级别 名称 朝代(或年代) 公布年份 坐落地点 古城会议旧址 1927 ~1929 古城乡.国家 毛泽东和朱德第一次会见旧址(含红军教导队旧址) 1928 1961 龙市镇级 中共湘赣边界前委、特委旧址(含红军医院旧址) 1927 ~1929 茅坪乡续表级别 名称 朝代(或年代) 公布年份 坐落地点 八角楼毛泽东旧居 1927 ~1929 中共湘赣边界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 1928 茅坪乡国家级 红军第四军士兵委员会旧址(含陈毅旧居) 1927 ~1929 1961 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旧址 1928 红军第四军建军广场旧址龙市镇 柏路会议旧址 1929 柏路乡省 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部旧址 1928 1957 茅坪乡级 中国红军第四军军部旧址(含朱德旧居) 龙市毛泽东旧居(含龙市红四军军部旧居) 1927 ~1929 龙市镇 洋桥湖红军师部旧址茅坪乡 洋桥湖毛泽东同志旧居 1928 大陇红色号场旧址大陇乡 袁文才、王佐部队升编旧址(大陇朱家祠) 茅坪红军烈士墓 1965 县 红四军31团团部旧址 1927 茅坪枫石 1928 茅坪乡 步云山红军练兵场旧址 1927 1990 级 工农革命军后方留守处旧址 1927 ~1928 大陇毛泽东旧居 1927 大陇乡 新城战斗旧址 1928 新城乡 新城战斗棋山指挥亭旧址 1928 朱毛红军会师桥旧址 1928 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 1990 龙市镇 井冈山会师纪念碑 1980 井冈山会师纪念馆 1980 表34-7-2 1957 - 2000年吉安地区各县(市)已废除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情况 B 县间级 /(V 吉安市清 "1 d 一 O 3 9 1X 4 99 11 99户幢政一 •- 忱 8 9 9 镇塘长县福安 1984 镇湖洲 文物征集从20世纪50年代起,全区各县(市)文物管理机构为了收集散藏在民间的历史文物和革命文物,想方设法,下大力气,采取多种措施:或抽调专业人员组成文物征集工作组,前往全国各地,广泛地征集;或组织人员走村串户,动员群众捐献;或由政府出资收购;或由文物商店移交;或由公安、工商等执法部门移交。对不同意献出或出售的,则由文物部门人员对文物进行摄影和登记。
1950-2000年,吉安市共征集文物1704件,其中一级文物14件,二级文物60件,三级文物278件; 井冈山市共征集革命文物3026件,民俗客家文物758件,党和国家领导人与社会各界名人题词(字)137 件。吉安县共征集文物114件,其中一级文物1件,二级文物3件。吉水县投入40余万元,共征集文物 1000余件(套),其中一级文物719件(套),二级文物6件(套),三级文物161件(套)。峡江县共征集文物287件,其中二级文物2件,三级文物34件。新干县投入经费近20万元,共征集文物2162件,其中一级文物4件,二级文物10件。永丰县共征集文物651件,其中三级文物17件。泰和县投入经费2. 8万元,共征集文物1125件,其中珍贵文物9件。遂川县投入经费2万余元,共征集文物869件,其中一级文物4件,二级文物11件,三级文物125件。万安县共征集文物442件,其中一级文物5件。安福县投入 7.8万元,共征集文物1556件,其中二级文物6件,三级文物35件。永新县共征集文物1005件,其中一级文物4件,二级文物1件,三级文物18件。莲花县共征集文物470件,其中一级文物1件,二级文物90 件,三级文物159件。宁冈县共征集文物362件,其中1966年以前征集77件,1966 -1976年征集52件, 1976年以后征集233件。
文物维修新中国建立后,地、县(市)人民政府对境内国家、省、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采取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遵循“修旧如旧,不改变原貌”的文物保护原则,对墙体倾斜、剥蚀严重、构件霉烂变形、房屋破烂不堪的革命旧居、旧址和名胜古迹进彳亍抢救性维修。经历“文化大革命”波折之后,地、县(市)各级文物管理部门更加重视保护文物,国家、省、县三级财政多次拨出专款,对境内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修复, 便大部分文保单位保存完好。
在吉安市,1984年成立修复青原山净居寺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此后,国家、省、地、市各级政府先后拨款145万元,重新修葺净居寺,使之焕然一新;1995年以来,国家文物局拨款51万元,为临江古窑修建永久性保护棚,1996年8月动工兴建,1997年5月竣工,建筑面积1132平方米;1999 ~ 2000年,省、地、市共拨款23.2万元,维修古青原台(钟鼓楼);此外,还拨款维修风月楼、云章阁以及毛泽东旧居、朱德旧居、周忱墓等。
在井冈山市,1961年以后,由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接管辖区内的革命文物保护工作,通过国家、省、自筹三条渠道,先后拨款600多万元,在对各革命旧居、旧址进行多次不定期维修的基础上,进行一次全面整修,对10处革命旧居旧址的屋顶、墙面、沿沟进行整修,在四周开排水沟,地面铺防潮层,外围设置铁栅栏,同时安装消火栓,配备消防器材,较好地保护了革命文物。
在吉安县,1982 ~ 1993年,省文物局先后拨款11.2万元,兴修吉州窑遗址龙窑保护棚,并对屋面、 窗户、墙体、柱墩、窑包等进行维修;1991 ~ 1999年,先后多次拨款,维修东固第二次反“围剿”纪念馆; 1992 ~ 1998年,先后多次对文天祥陵园进行整修;1998年,拨专款维修本觉寺塔;此外,县政府每年都会拿出一定资金,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维修。
在吉水县,1980年以后,采取政府拨一点,社会集一点,民间凑一点,使用人出一点等形式,多方筹措资金,累计投入60余万元,对杨万里墓、解缙墓、东吴墓、彭牙墓、彭彦昭墓、刘同升墓、瑞贤亭、忠恕堂、 己槐第、毛泽东旧居等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程度不同的抢救性维修。
在峡江县,1984 - 2000年,先后共投资12.25万元,用于文物维修,其中用于维修“峡江会议”旧址5.2万元,用于维修其他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05万元。
在新干县,1993 ~ 1997年,省文物局先后拨款4. 5万元,兴建大洋洲程家商墓遗址保护墙,修复麦型毛泽东旧居;1993 ~ 2000年,县政府先后拨款30多万元,对麦型毛泽东旧居、李家门祠堂、潭丘花屋、 维摩桥、通津桥、何家山塔等进行维修。
在永丰县,1983〜1999年,省、县两级政府先后拨款10. 8万元,对淤冈阡表碑亭、报恩寺塔、状元楼、第一次反“围剿”指挥所旧址——黄竹岭指挥所、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旧址——万寿宫、恩江桥桥孔等进行维修。
在泰和县,1984〜2000年,省、县两级政府先后拨款12. 2万元,对杨士奇墓、三十都暴动会议旧址、 龙头山塔、马家洲集中营等进行重建和维修。
在遂川县,1995 - 1999年,由国家、省、县三级政府共拨款29万元,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遂川县工农兵政府旧址进行修复,并兴建县博物馆文物库房。
在万安县,1991〜1998年,先后拨款17万元,对万安古城墙、康克清旧居、万安暴动旧址等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全面整修,使之面目一新。
在安福县,1990 - 1995年,省文化厅拨款30万元,县政府拨款10万元,社会各界捐款15万元,对安福孔庙进行一次全面整修;按原貌修复破损建筑,修复面积3000多平方米,修复大成殿、露台、大成门、 乡贤祠、名宦祠、泮池、石雕龙,并新建围墙360米;在大成殿内雕塑孔子、孟子、荀子以及20位安福古代文化名人先贤塑像。1996年,又结合安福县情,在孔庙东西两廃设置《可爱的安福》陈列展览馆。
在永新县,1967年,县政府拨出专款,对三湾改编旧址群按原貌进行修复。1996年,国家文物局拨款20万元,对中共湘赣省委旧址进行抢救性维修。2000年,国家文物局拨款20万元,对湘赣省军区总指挥部进行抢救性维修。
在莲花县,1968年拨出专款,对毛泽东旧居、毛泽东召开莲花县党组织负责人会议旧址——宾兴馆按原貌重建。此后,在经费有限的条件下,又多次对该馆进行整修,确保该馆每天正常开放,成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
在宁冈县,1996年后,先后拨款13.71万元,对县内各旧居、旧址进行不定期维修。1997年拨款 32.09万元,对井冈山会师纪念馆陈列整改,全面整修。1997年后,先后拨款118.33万元,对茅坪革命旧址群进行封闭性保护工程。1999年,拨款21.42万元,对茅坪中国红军第四军军部旧址进行全面整修。
文物保护队伍为贯彻执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和有效保护,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和原则,全区各县(市)人民政府对各类文物保护单位划出保护范围,落实保护单位和责任人员。凡有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所在地乡镇长和村委会主任均为第一责任人;村委会按就近原则成立保护工作小组,安排村民担任义务文物保护员;乡镇文化站的同志为专职文物保护人员。随着文物保护工作的不断加强和发展,全区已建成县(市)、乡、村三级文物保护网络,达到每处文物保护单位至少有一名文物保护通讯员。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还设有群众性文物保护小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的领导十分重视革命旧居旧址的保护工作, 1994年以前,有的地方是派讲解员负责保卫,有的地方派专人保卫,有的地方请当地人兼管;1994年后, 进一步健全组织,在各景点设立革命旧居旧址管理处,具体负责保卫工作,并制定文物保护制度,落实文物保卫责任。至2000年,除专业文物保护人员外,全区共有业余文物保护通讯员483人。
打击文物走私与盗墓犯新中国建立以后,为了更好地保护文物,地、县(市)文物管理机构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保护文物的法制法规宣传活动。一方面张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爱护文物宣传提纲和有关文物法规方面的公告、图片等;另一方面用广播、黑板报、放映幻灯等形式,宣传文物法规,以增强人民群众保护文物的法制观念。同时,全区各级人民政府组织公安、司法、工商、文化、文物部门人员相互合作,紧密配合,严厉打击盗窃文物、走私文物的犯罪活动,并取得一定成绩。
1988年以后,吉安县查处文物走私与盗墓案件4起,缴获被窃与走私文物15件。吉水县抓获盗窃与走私文物罪犯8人,依法追缴被窃与走私文物90件,其中一级文物6件,二、三级文物26件,古钱币 126斤。峡江县查处盗掘古墓、走私文物的犯罪案件9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1人,其中8人被绳之以法, 判处5年徒刑2人,4年徒刑5人,1年徒刑1人,其余涉案人均作了治安处理,追缴被盗与走私文物127 件,其中二级文物1件,三级文物15件。新干县查处走私贩卖文物案件1起,追缴走私文物500多件。 永丰县破获文物被盗案件2起,收缴被盗三级文物17件,被盗古铜钱300余斤。泰和县立案3起,査处涉案人员8人,缴获被窃与走私文物24件,处罚金0.8万元。遂川县先后13次组织联合行动,严厉打击文物造假、走私等犯罪活动,收缴伪造文物30多件,走私文物430件,没收非法经营文物49件。万安县查处偷盗破坏古文物案件2起,破获一走私贩卖文物的犯罪团伙,缴获走私文物8件。安福县先后立案 45起,查处涉案人员84人,追究刑事责任和判处有期徒刑人员26人,追缴被窃与走私文物近1000件, 处罚金5万余元。永新县査处盗墓、盗窃、走私文物案件10多起,追缴被窃与走私文物40余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