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官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四卷》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1000340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官学
分类号: G649.299
页数: 7
摘要: 自唐贞观十四年至清光绪二十九年,设有官学、私学和书院3种类型。官学是官府办的,包括州(府)学、县学、社学三种;私学是民间办的,有义塾、私塾两种;书院有官府 办的,也有民间办的。唐贞观十四年,新没县在县城建学宫大成殿。境内义塾始创于元。元、明、清三代义塾数量均居全省第一。学宫是士子习礼求经的学府,也是祭祀孔子及历代其他贤哲的场 所,又称孔庙、文庙。泰和文庙又称圣庙、孔子庙、学宫,位于今泰和县人民法院和公安局院内。主体建筑有根星门、大成殿、崇圣祠、学宫等,均坐北朝南。大成殿后是 崇圣祠,规模略小于大成殿。新中国建立前倒塌。20世纪70年代初,仍残存破败的大成殿,后拆除改 建,仅留泮池在今县人民法院内。
关键词: 书院 高等教育

内容

自唐贞观十四年(640)至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 ),设有官学、私学和书院3种类型。
  官学是官府办的,包括州(府)学、县学、社学三种;私学是民间办的,有义塾、私塾两种;书院有官府 办的,也有民间办的。
  唐贞观十四年,新没县在县城建学宫大成殿。宋庆历四年(1044)创建吉州州学。境内社学始于元 代,至明代有较大的发展,天顺六年(1462)仅庐陵县就有社学14所,万安、永丰、安福、永新、峡江、泰和 等县,也均有社学若干所。
  境内私学始于东汉末,此后各朝私塾数量无考,仅有一些名人办学的零星记述。私塾的类型,按教 学内容分,有蒙馆和经馆,蒙馆教启蒙生,以识字为主;经馆教准备参加科举考试的生员,讲授四书五经 为主。按主办者分,有家塾、坐塾和村塾。境内义塾始创于元。元、明、清三代义塾数量均居全省第一。 元代,江西4所,吉安有2所;明代,江西8所,吉安有3所;清代,江西22所,吉安有7所。
  境内的书院,始创于唐贞观年间(627 ~649)。时任吉州通判的刘庆霖,退休后创建皇寮书院。其 后,相继建立了泰和匡山书院,吉水泰东书院、兴贤书院,庐陵光禄书院。宋代,吉州建书院53所,其中, 被誉为江西三大书院之一的白鹭洲书院,创建于淳祐元年(1241) 0元代吉安路建书院21所,明代吉安 府建书院104所,清代建书院159所。
  第一节官学州(府)学、县学境内县学始于唐初,当时有新筮县学和泰和县学。庐陵、吉水、永丰、安福、龙泉、万安、永新等县学 均建于宋代;永宁、峡江的县学建于明代;莲花厅学建于清代。
  吉州州学创建于宋庆历四年(1044)。元元贞元年(1295),吉水、安福、永新、泰和县均升为“州”,这 4县的县学随之升为州学,明洪武二年(1369)复为县学。
  学宫州学、县学均建有学宫。学宫是士子习礼求经的学府,也是祭祀孔子及历代其他贤哲的场 所,又称孔庙、文庙。清光绪间,境内县(厅)均设了县学,建了学宫。各县学宫的建筑结构,殿祠设置大 致相仿,均有大成殿、明伦堂、崇圣祠、名宦祠、乡贡祠、忠义孝悌祠、教授署、训导署等。千百年来,不少 学宫因遭水圮、火焚、兵毁,屡毁屡修,至民国时期所存无几,且破烂不堪或挪作他用。
  吉州(府)学宫 宋庆历四年郡守李宽建州学于城西南隅(今吉安地区行政公署院内)。郡人欧阳 修记:“吉之士率其私钱一百五十万以助,用人之力积二万二千工,而人不以为劳;其良材坚凳之用,凡二 十二万三千五百,而人不以为多;学有堂筵斋讲,有藏书之阁,有宾客之位,有游息之亭,严严翼翼,壮伟 阂耀,而人不以为侈。既成,而来学者常三百余人。”(见《吉州新学记》)州学宫建成后至清末先后修建、重建、扩建、改建计32次。至清同治十一年(1872),府学宫的殿、 堂、宫、阁、楼、斋、府、门、坊、池等一应齐备,设施较为完善,祭器、乐器较为齐全。其建筑是宫殿式建筑 群,红墙黄瓦,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古雅精纯,气势巍峨肃穆。
  大成殿正位供奉“至圣”先师孔子;东配“复圣”颜子、“述圣”子思子;西配“崇圣”曾子、“亚圣”孟子。东哲从祀闵子损等6位先贤;西哲从祀冉子耕等6位先贤。东疣祀先贤公孙侨等40位、先儒公羊高 等32位;西冼祀先贤迟暖等39位、先儒谷染赤等31位。名宦祠在学宫门左,乡贤祠在学宫门右,忠义孝 悌祠在学宫右,明伦堂在学府中为讲堂。
  民国期间,因年久失修,整个建筑破烂不堪。新中国建立后,其建筑拆除,在旧址上新建楼房,为吉 安专员公署机关驻地。
  表26-1-1 宋庆历四年至清同治十一年州(府)学宫修建、改建、扩建概况时间 经建(修)人 修建项目宋庆历四年(1044) 郡守李宽 欧阳修记:“学有堂筵斋讲,有藏书之阁,有宾客 之位,有游息之亭。”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 郡守魏安行 重建教授厅宋宝庆二年(1226) 郡守赵汝愚 修大成殿、复建藏书阁元至正三年(1343) 总管高志 重修明洪武间(1368 -1398) 莫已知、朱仲智 相继修建明宣德九年(1434) 陈本深 修缮明成化、弘治间(1465 -1505) 知府虞忠、张锐、顾福 相继增修明嘉靖间( 1522 - 1566) 教授黄大廉 清学基清顺治十五年(1658) 知府李兴元 修庙学建明伦堂清康熙三年(1664) 知府郭景昌 捐修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 知府汤祯 捐修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 知府罗京 竣工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 知府强致中 修缮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 知府李宏璐 修缮清雍正三年(1725) 知府吴桃 修庙学建崇祠清雍正十三年(1735) 知府徐亨时 重修清乾隆三十年(1765) 郡人捐款,知府李源、训导钟 建光 改建儒学正门,扩明伦堂左址崇高学门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 知府李源率教授周嗣级、训导钟 建光劝输督学金姓资助 修缮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 知府庐松 修大成殿,两底、大成门、名宦祠、乡贤祠加以丹 漆,泮池增石改砌,缮治学宫墙及首德二坊清道光十九年(1839) 庐陵王德孚 大成殿清咸丰元年(1851) 永新尹作枢 修崇圣祠清咸丰十年(I860) 庐陵彭大忻率弟侄 建大成殿、教授署、昭忠祠,修双忠祠清咸丰十年(I860) 泰和尹楷 修根星门清同治二年(1863) 万安尹详 修大成坊泮池清同治二年(1863) 永新江思泮 修崇圣祠清同治三年(1864) 莲花厅刘运宇 修府学头门续表时间 经建(修)人 修建项目清同治三年(1864) 永丰县 修明伦堂清同治三年(1864) 安福县 修尊经阁清同治三年(1864) 龙泉县 修东西疣、名宦乡贤祠清同治三年(1864) 吉水县 修文昌宫清同治八年(1869) 泰和刘作龙捐资 修根星门清同治十一年(1872) 永宁县 修训导署庐陵县学 位于今吉安一中运动场西侧。宋庆历四年(1044)修建。后经历代扩建,有大成殿、明伦 堂、崇圣祠、名宦祠、乡贤祠、忠义孝悌祠、节孝祠、主心堂、进士第一堂、泮池、斋舍、号房、科第题名碑等。 县学宫几经搬迁,乾隆五十一年(1786),复移至始建地,修建了大成殿、两廃、大成门、宫墙、堂祠、尊经 阁、东西斋,并置祭器、乐器。其建筑为古宫殿式,石柱黄瓦,飞檐斗拱,气势巍峨肃穆。后因年久失修, 蚁生虫蠹,成为危房。1958年,大成殿被拆除,只剩下东西应,经修建现为吉安一中教工宿舍。1998年 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泰和文庙又称圣庙、孔子庙、学宫,位于今泰和县人民法院和公安局院内。原在县城西延真观左 方,宋咸平四年(1001)移建于此。至明万历年间(1573 - 1620),文庙基地宽25丈,长35丈。自明嘉靖 六年(1527)至清道光十四年(1834),先后曾修缮十多次。主体建筑有根星门、大成殿、崇圣祠(又名启 圣祠)、学宫等,均坐北朝南。入戟门,过泮池,即根星门。门的上部通过一条长约40米,宽约2米的过 道,登5级石阶,即为大成殿露台。殿内6根砖柱负栋而立,东、西、北面为砖墙,南面为木质花格窗根。 殿厅东西宽约12米,南北长约8米,2层重檐,四角翘起,角系铜铃,屋面用仿琉璃瓦覆盖。大成殿后是 崇圣祠,规模略小于大成殿。新中国建立前倒塌。20世纪70年代初,仍残存破败的大成殿,后拆除改 建,仅留泮池在今县人民法院内。
  安福文庙原名学宫、孔庙,位于县城西侧,现平都第一小学院内。建筑面积2688平方米,占地面 积10000平方米,是今江西省保存最好、面积最大的文庙。
  孔庙始建于北宋元丰四年(1081),位于县城东南面。元祐五年(1090)又移于县城正东面。至南宋 绍兴十三年(1143)移至县城西南,即现址。孔庙按天下孔庙建筑样式,完全仿皇宫之制,它利用层叠推 进的门阙、津桥、院落来丰富空间的变化,以突出尊崇孔子的主题。
  主体建筑为大成殿,殿高13米,重檐九脊,黄瓦飞翘,周绕回廊。粗大的木、石柱与斗拱结构,是孔 庙艺术装饰重点。前廊4根红石镂孔盘龙云纹柱,采用镂空雕刻手法,造型优美生动,雕刻玲珑剔透,刀 法刚劲有力,龙姿栩栩如生,实为现在国内文庙中罕见的石雕珍品。梁林四周绘有优美彩画,人物山川、 花草虫鱼惟妙惟肖。殿内塑有孔子、孟子、荀子三位儒家代表人物及历代安福名儒先贤塑像,生动的造 型给人留下超凡脱俗的深刻印象。殿内梁柱间镶嵌着精致的鹿、马、象、羊、麒麟等象征人间吉祥的鸟兽 木雕,寄托人们尊崇名儒的美好心愿。
  大成殿前面有两排展馆,馆内陈设部分文物,其中石雕馆里集中部分安福民间出土和遗存的古代石 碑、石刻、石刻像,从中可以欣赏到名家书法艺术,了解安福古今社会风情。
  孔庙历代均有所修葺。其建筑还有根星门遗址、下马碑、泮池、圆桥、大成门、名宦祠、乡贤祠、东西 两厩、露台等,这些建筑都以古朴的风韵展现在世人面前。1987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表26-1-2 境内各县学宫简况县 创建时间 创建人 学宫地址及变迁情况新没县 (今新干县) 唐贞观 十四年 (640) 始建大成殿,殿址在县城秀峰门内(今县剧团、电影院所在地)。宋绍兴元 年(H31),改建于县治南。宋乾道年间(1165 - 1173)复建旧址。1953年 拆除,建县政府大楼及大礼堂泰和县 唐初 始设县治西延真观左。宋咸平四年(1001)改建于县治东(今县人民法院 内)。“文化大革命”期间,建机关楼房,仅留下泮池遗迹永新县 唐咸亨间 (670-674) 设县治东20步,初设殿堂庭斋,唐天宝间(742 -756)废弛。学宫重建于 宋庆历(1041 -1048)初,紧靠义山门吉水县 宋天圣四年 (1026) 县令张浦 县治东北80步。正殿于2000年拆除,改建吉水中学学生公寓龙泉县 (今遂川县) 宋明道二年 (1033) 县令何嗣昌 建于城中,宋熙宁四年(1071),改建于城南门外。元至元十四年(1277), 迁建城西隅,二十三年迁南门外。清乾隆二年(1737),移建于县署学。遂 川解放前夕,学宫残存,后在县公安局建房时拆毁庐陵县 (今吉安市、 吉安县) 宋庆历四年 (1044) 设县治北二里(今吉安市第一中学校园内运动场西侧)。明万历元年 (1573),迁仁寿山白鹭书院旧址,二十年复迁旧地。清乾隆八年(1743), 改建学宫于城东南钟鼓楼右,五十一年复迁学宫于城北旧址。因年久失 修,蚁生虫蠹,成为危房,于1958年拆除,今只剩下东西庞永丰县 宋至和二年 (1055) 知县段缝 设县治西南,后迁县治西南的感应坊,即报恩寺塔之侧。民国时期失修, 日渐倾颓,于1936年毁于雷火万安县 宋熙宁五年 (1072) 知县许泱 建于龙溪门外,凡三迁,宋庆元五年(1199),改建于县治东北云岗。1915 年被洪水冲毁安福县 宋元丰四年 (1081) 知县李康成 原坐落在县城东南角,宋元祐五年(1090)迁至县城东门外(今安福中学所 在地)。宋绍兴十三年(1143)迁至县之西侧(今孔庙)o 1990 -1995年进 行大规模修葺,1996年开始对外开放永宁县 (今宁冈县) 明洪武五年 (1372) 知县萧文斌 建于县治西,明万历七年(1579)迁建县治东。旧址已废峡江县 明嘉靖五年 (1526) 知府钱琦斜 建于县治左玉峡驿故址,明崇祯十三年(1640),改建于按察司署。清顺治 十七年(1660),迁回旧址。1929年被兵烧毁莲花厅 (今莲花县) 清乾隆十年 (1745) 同知黄增历、 训导放叔倡 率厅人士建 厅治南中州村督学试院 吉安府督学试院(俗称考棚),设在县前街(今中共吉安地委机关驻地),其始建年份无 考。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改建,内建考棚东西楼号40间,列号3600座,后陆续建头门、仪门、大堂、二 堂、三堂,以及亭池、厢斋等。其三堂之后设有讲武台和箭道。咸丰六年(1856)被毁,3年之后修复。清 末,废科举后闲置。1931年改作“宋四先生祠”(纪念欧阳修、胡铃、周必大、文天祥)。何时被毁无考。
  各县也都设考棚,如万安县在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建的考棚,通计16棚,坐号113条,可坐考生 2000余人。
  学额州(府)、县学的学生称为生员,要取得生员资格必须经过考试,考试合格后才能取得秀才资 格。没有取得秀才资格的,不能成州(府)县学的生员。留县的称县学生员,拨往府学的称府学生员。州(府)、县学的生员有定额。
  唐制:上州置经学学生60人,医学学生20人;上县置经学学生40人。
  宋初,学生无定额,北宋崇宁三年(1104),始定诸路增养县学弟子员,大县50人、中县40人、小县30 人。元朝各路、府、州、县均设学,学生无定额。准路、州府设立的“蒙古字学”(县不设立)规定学额:上 路32人、下路27人、散府20人、上中州15人、下州10人。
  明洪武二年(1369)十月,诏郡县立学校。此后,府、州、县及卫均设儒学。定府学生员40人,州学30 人,县学20人。日给廩膳,生员月廩米每人六斗,有司给鱼蔬,生员有缺听民间选补,仍免差徭二丁。其 后以多才之地,许令于额外增广。洪武二十年(1387).定增广生员不拘额数。
  清代,按入学人数,分大学、中学、小学。清顺治四年(1647)定直隶各省儒学童入学数额:大学40 名、中学30名、小学20名。又定直省各学廩生数:府学40名、州学30名、县学20名、卫学10名,增广生 额数同。雍正二年(1724),题准江西州县学向系大学,照府学额各取进20名;向系中学今改为大学,各 取进15名;向系小学今改为中学各取进12名,小学仍10名或8名不等。
  吉安府学照例数,岁考取入文童20名,武童20名。科考取入文童20名,均于所属厅县童生内考取 拨入。廩增额设各40名,以一等附学生员挨次补增、补廩。其岁贡每贡第年贡1人。同治六七年间 (1867〜1868),因吉安各县捐助军饷,题准加府学永远定额岁、科文童各10名,岁试试额同。
  各县县学的生员定额,因建置不同而多寡,如庐陵县为大县按大学定额。
  课程唐代以孔颖达等人的《五经正义》为全国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的统一教材。
  宋代崇尚理学,以周敦颐、程颍、程颐、朱熹的著作,尤以朱熹的《大学集注》、《中庸集注》、《论语集 注》、《孟子集注》等为全国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的通用教材。
  明代设礼、乐、射、御、书、数六科,分科施教,规定地方官学生员专治一经。明洪武二十五年( 1392) 调整为礼、射、书、数四科。学生每月有月考,由教官举行,其余的考试由提学官主持,有“岁考”和“科 考”之分。岁考,以六等定成绩,科考内容之一是对岁考列人第一、二等的学生进行复试,为科举生员,使 应乡试。
  清代地方学校课程主要为《御纂经解》、《性理大全》、《诗》、《古文辞》、《资治通鉴纲目》、《历代名臣 奏议》及校订《十三经》、《二十四史》、《三通》等。清代中期所用的教材有康熙颁发的《学政全书》、《圣 谕》、《上谕》。乾隆颁发的《诗经传说汇纂》、《书经传说汇纂》、《性理精义》、《周易析中》等。后又以《四 书》、《五经》、《性通大全》、《资治通鉴纲目》、《大学衍义》、《历代名臣奏议》、《文章正宗》等为必修课程。 写作要学习时文、策议、八股文及诗。
  各州、县学所学内容,都是遵循上述规定,即或有增减,也是以学习应付科举考试的“时文”为限,超 出这些规定的书,则不许诵读。
  管理 学宫是圣庙和学校合一的机构。州(府)、县学均设教官(又称学官、校官),掌握学政。明清 时期府称教授、州称学正、县称教谕。州(府)、县学均设训导,辅佐教授、学正或教谕。下设礼房、廩局、 斋夫(学校之役人)、门斗(相当于现今的门卫和仓库保管员)等公务人员。教授(教谕)、训导的主要职 责是:主管文庙祭祀,接纳生员习道求经,设坛讲学,教诲及管束所属生徒,邀请接待名人学士莅临讲学, 举办府试、县试,管理学宫学田以及宫内事务。
  州(府)、县学都定有学规,明代地方学校学规十分严格,其考核分德行、经艺、治事三种。生员学习 十年后,学无所成及有过者,则送部充吏。重犯者,发充附近儒学中作膳夫、斋夫,满日为民,俱追廩米。 除学规外还有禁例。清顺治年间订学规八条:(一)生员之家,父母贤智者,子当受教;父母愚鲁或有为非 者,子既读书明理,当再三恳告,使父母不陷于危亡。(二)生员立志学为忠臣清官,书史所载忠清,务须 互相讲究,凡利国家利民之事,更宜留心。(三)生员居心忠厚正直,读书方有实用,出任必作良吏;若心 术邪刻,读书必无成就,为官必取祸患。行害人之事者,往往自乐其身,常宜思省。(四)生员不可干求官 长,交结时不要希图进身。(五)凡有司衙门不可轻入,即有切己之事,只许家人代告,不许干预他人词 讼。(六)为学当尊敬先生,若有讲说,须诚心听受,毋妄行辩难。(七)军民一切利弊,不许生员上书陈言,如有一言建白,以违制论,黜革治罪。(八)生员不许纠党多人,立盟结社,把持官府,武断乡曲。所作 文字,不许妄行刊刻,违者听提调官治罪。总的目的是钳制学生的思想,约束学生的行为。
  清末以前,府、州、县学的经费来源不一。唐代府、州、县学由官府供给。宋康定元年(1040),诏赐学 田为学粮;南宋后,多为势家侵佃。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诏“江南旧有学田复给之以养士”,其时,亦有 由地方人士捐置学田的。明代.洪武初即令学校师生伙食、学官月俸,按规定标准由官府供给,另由官府 措置学田,或由巡抚、守道、知府、知县、教谕、乡人捐俸捐资置田。清代,府、州、县、卫儒学,俱沿明制。 清世祖又令“赈助贫生,优免,官给廩饯”,也可由地方自置学田。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吉安府学有学田七十亩零三分四厘,除纳粮外,共收租谷三百五十九石 一斗六升。据清光绪《吉安府志》记:“学田据旧志存七十余亩,今无。”各县县学的学田不一。府、州、县 学的学产除学田外,还有山林、水塘、店房等,这些学产,或由富户商贾捐送,或由府州县的官府购置。用 这些学产收来的租谷、租金维持学校开支。
  师生待遇 明洪武二年(1369),生员月廩米每人六斗,有司给鱼蔬,生员有缺,听民间选补,仍免差 徭二丁。清初仍沿明制。清乾隆四十八年( 1783)起,在县学中设教谕、训导各一员,每年俸银各40两。 斋夫三名,每年工食银各12两。门斗两名,每年工食银各7.2两。县廩生20名,每年粮银40两,闰年加 银3. 33两。文庙朔望香烛银1.8两,闰年加银0.15两。春秋祭祀银98.2658两。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科举,设学堂,州(府)、县学随之停办。
  社学社学是县治以下行政机构都、图(相当于今行政村)长官主持建立的一种官立小学。管理由都、图士 绅推一名首士负责。由首士、社师讲学授徒。社学的教学内容,元、明、清三代都有规定。元、清以教授 儒家启蒙读物、经典为主。明代“以《百家姓》、《千字文》为首,继以经史历算之属”,兼读《御制大诰》及 本朝律令,并歌诗习礼。学生在社学肄业后,可考入县学、府学,乃至参加科举考试。
  社学始创于元而终于清末。
  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诏令各路:诸县所属村瞳,十五家为社,每社设立学校一所,择通晓经书者 为师,农隙使子弟入学。如学文有成者,申复官司照验。按明万历《吉安府志》载:“旧志载(社学)五 所……今第寄空名耳。”明代吉安社学获得较大发展,但也屡有起落。洪武八年(1375),诏各地立社学,延师以教民间子弟。 正统元年(1436),诏天下县、里设一学以教,并令社学学生俊秀者补儒学生员。天顺六年(1462),诏府、 县每里建社学,此时,庐陵有“礼字”、“乐字”、“射字”、“御字”、“书字”、“数字”、“格字”、“致字”、“诚 字”、“正字”、“修字”、“齐字”、“治字”、“平字”14所社学。万安提签事李檄建社学,各乡俱立,城区设社 学3所。成化二十二年(I486),永丰知县王昂,持廉秉公增社学,扬厉风华。弘治十七年(1504),朝廷又 令各府州县建立社学(35家置一学),选择明师,教育民间15岁以下的幼童。弘治年间(1488 - 1505), 王昂知永丰,“毁淫洞,增社学,聚邑中子弟而教之”。正德九年(1514),万安知县桑翘因兵变后复建社学 4所。嘉靖三年( 1524),知府徐冠、同知徐吉员在吉安城设社学4所于东南西北隅,万历四十四年 (1616)兵毁。嘉靖六年,安福桂萼奏建小学,又奉诏建社学5所。峡江县令朱籃于望江楼建社学1所。 嘉靖年间(1522 - 1566),泰和建社学4所。永新知县郭天禄以四相祠故址改建社学,后废。万历四十 年(1612),泰和知县濮中玉建社学8所。
  清康熙九年(1670),令各直省置社学:“凡府州县每乡置社学一,选文艺通晓、行谊谨厚者,考充社 师,免其徭役,给饯廩优膳。学政按临日,造姓名册,申报考察。”于是各大乡柜镇,各置社学。凡近乡子 弟12岁以上20岁以下,有志学文者,令入学肄业。雍正元年(1723),对此予以审定,并强调“将学生姓 名造册申报,学正按临时,如有能文入学者,社师优赏;若怠于教习,钻营充补者褫革” o吉安地方社学逐 步恢复与发展。永新县于康熙中期开始设社学,至光绪年间(1875 - 1908),全县先后创办社学26所, 其间尚有一些都、图公建的社学,有少数乡、都内有几所社学存在,也有数都乃至数乡共建的社学。这些社学多即建即废。道光六年(1826),龙泉县建零溪乡学,后毁于兵。同治九年(1870),万安县十二都人 士为纪念欧阳修等9位名儒先后讲学于白嘉贤居寺和昂虞书堂,由知县欧阳骏主持建祠祀之,并定为乡 社。清代,永丰县有社学6所。
  以上社学大多先后毁废,其建筑所剩无几,至2000年只有万安县九贤祠门面依旧,作为文物保护, 祠基已建九贤小学。
  第二节私学义塾义塾又名义学,是由私人集资或用地方公益金创办的一种免费学校,其文化程度相当于现今的小 学,所授课程、教学方法与私塾相仿。
  吉安义学创于元代。元代江西建有义学4所,而吉州(吉安)路就占了 2所,即安福安田书塾和万安 儒林义塾。安福的安田义塾:于天历年间(1328〜1330),里人李辛翁建,礼殿、讲堂、斋舍、门应、庖廩悉 具。“方将请公额,割私田,以教以养,意盖有所为。事未及竟,而身遽终”,时其子犹雅,越数年,即割田 100亩,以供里塾之需。万安儒林义塾:在邓林街,邑人刘桂平建。延师以教“凡堂里子弟童蒙以上,悉来 学”,“有先圣燕居之室”、讲堂、斋舍,“有庖厨,以供饮食。施田若干亩,岁收所入,以瞻其用” O明代,江西建义学8所,吉安府建义学3所。泰和武山义塾:在汶溪侧,“明洪武初,国子学录萧执以 亲志乞归,其乡人就学者日众,同里萧鹏举捐献宅基地与耕田若干亩,庐陵王伯衢兄弟助山木谷粟若 干”,“相与成之”。庐陵(今吉安县)储忠义塾:景泰年间(1450 - 1457),瑯珈萧茂林建,王本祥尝割田1 顷,岁入租,聘名儒,教里中子弟。张钦亮捐资置义田70亩,给予援学者,50亩予族人贫乏者。龙泉(今 遂川县)时习斋:在县南门外,景泰五年(1454),按察司副使陈价劝谕县人项所循捐建。
  清代,江西建义学22所,吉安府建义学9所。庐陵景贤书院义学:康熙年间(1662 - 1722),檄州县 建义学,吉安知府郭景昌兴义学,岁给束修(学费),知县于藻,月益以廩,聘明经宋之鼎为教授,选择景贤 书院为学址,名为“景贤书院义学”,“凡子弟贫不能从师者,悉赴焉”。万安建义学1所:康熙十二年 (1673),知县黄图昌捐资设义学。吉水县建义学1所,康熙三十六年,知县冯震建。康熙年间,永宁县令 陆腾鹫在县城北门外购民房一所改建,计厅房共十间建义学。雍正十二年(1734),临江府通判裴玉麟任 庐陵知县时,捐建义学,学址设县丞署屏墙外塘前。庐陵还建了储忠义塾、淒陂义学、卢家洲义学、同心 义学。
  私塾私塾又称学塾,是封建时代民办初等教育最普通的形式。
  私塾按教学程度分,有蒙馆和经馆两种。按不同的主办者分,可分为三类:一是由学塾先生设馆招 生,贫家子弟持束修入塾馆拜师求学,称之为“家塾”;二是豪门、官家、巨商、富户备金延师来家办塾,专 门为自家或亲戚子弟授业,称之为“坐馆”或“教馆”;三是由姓氏家族助资或由学生家长集资聘师设塾 施教,多设在宗族祠堂或庵堂寺观中,学生自带桌凳。由地方宗族办的学塾称为“族塾”或“村塾”,这类 学塾多为免费学校,所以又称之为“义塾”。
  私塾多为设馆者一人主持教学,叫“坐学”;偶有兼学兼教的助教一人,叫“伴学”。一个学年约十个 月,每年元宵节(夏历正月十五)开学,称为“开馆”,十月中旬散学,称为“散馆”。每月休假两天:夏历初 一、十六。私塾的学习期限没有统一规定。在私塾学习的学生年龄不受限制,农家子弟多在八九岁发蒙 入馆。入学的名额不限,多则二三十人,少则不足十人。入学、退学自由。
  私塾的教师称为“书师”。清末和民国时期的塾师,蒙馆多为秀才或落第的书生;经馆多为秀才、监 生,而举人设馆者甚少。教师的工资靠学生的学费供给。每年元宵节后延聘教师,认定薪俸,送以“红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四卷

《吉安地区志 第四卷》

出版者:复旦大学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实地、系统记述安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