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唐贞观十四年(640)至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 ),设有官学、私学和书院3种类型。
官学是官府办的,包括州(府)学、县学、社学三种;私学是民间办的,有义塾、私塾两种;书院有官府办的,也有民间办的。
唐贞观十四年,新没县在县城建学宫大成殿。宋庆历四年(1044)创建吉州州学。境内社学始于元代,至明代有较大的发展,天顺六年(1462)仅庐陵县就有社学14所,万安、永丰、安福、永新、峡江、泰和等县,也均有社学若干所。
境内私学始于东汉末,此后各朝私塾数量无考,仅有一些名人办学的零星记述。私塾的类型,按教学内容分,有蒙馆和经馆,蒙馆教启蒙生,以识字为主;经馆教准备参加科举考试的生员,讲授四书五经为主。按主办者分,有家塾、坐塾和村塾。境内义塾始创于元。元、明、清三代义塾数量均居全省第一。 元代,江西4所,吉安有2所;明代,江西8所,吉安有3所;清代,江西22所,吉安有7所。
境内的书院,始创于唐贞观年间(627 ~649)。时任吉州通判的刘庆霖,退休后创建皇寮书院。其后,相继建立了泰和匡山书院,吉水泰东书院、兴贤书院,庐陵光禄书院。宋代,吉州建书院53所,其中, 被誉为江西三大书院之一的白鹭洲书院,创建于淳祐元年(1241) 0元代吉安路建书院21所,明代吉安府建书院104所,清代建书院159所。
第一节官学州(府)学、县学境内县学始于唐初,当时有新筮县学和泰和县学。庐陵、吉水、永丰、安福、龙泉、万安、永新等县学均建于宋代;永宁、峡江的县学建于明代;莲花厅学建于清代。
吉州州学创建于宋庆历四年(1044)。元元贞元年(1295),吉水、安福、永新、泰和县均升为“州”,这 4县的县学随之升为州学,明洪武二年(1369)复为县学。
学宫州学、县学均建有学宫。学宫是士子习礼求经的学府,也是祭祀孔子及历代其他贤哲的场所,又称孔庙、文庙。清光绪间,境内县(厅)均设了县学,建了学宫。各县学宫的建筑结构,殿祠设置大致相仿,均有大成殿、明伦堂、崇圣祠、名宦祠、乡贡祠、忠义孝悌祠、教授署、训导署等。千百年来,不少学宫因遭水圮、火焚、兵毁,屡毁屡修,至民国时期所存无几,且破烂不堪或挪作他用。
吉州(府)学宫宋庆历四年郡守李宽建州学于城西南隅(今吉安地区行政公署院内)。郡人欧阳修记:“吉之士率其私钱一百五十万以助,用人之力积二万二千工,而人不以为劳;其良材坚凳之用,凡二十二万三千五百,而人不以为多;学有堂筵斋讲,有藏书之阁,有宾客之位,有游息之亭,严严翼翼,壮伟阂耀,而人不以为侈。既成,而来学者常三百余人。”(见《吉州新学记》)州学宫建成后至清末先后修建、重建、扩建、改建计32次。至清同治十一年(1872),府学宫的殿、 堂、宫、阁、楼、斋、府、门、坊、池等一应齐备,设施较为完善,祭器、乐器较为齐全。其建筑是宫殿式建筑群,红墙黄瓦,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古雅精纯,气势巍峨肃穆。
大成殿正位供奉“至圣”先师孔子;东配“复圣”颜子、“述圣”子思子;西配“崇圣”曾子、“亚圣”孟子。东哲从祀闵子损等6位先贤;西哲从祀冉子耕等6位先贤。东疣祀先贤公孙侨等40位、先儒公羊高等32位;西冼祀先贤迟暖等39位、先儒谷染赤等31位。名宦祠在学宫门左,乡贤祠在学宫门右,忠义孝悌祠在学宫右,明伦堂在学府中为讲堂。
民国期间,因年久失修,整个建筑破烂不堪。新中国建立后,其建筑拆除,在旧址上新建楼房,为吉安专员公署机关驻地。
表26-1-1 宋庆历四年至清同治十一年州(府)学宫修建、改建、扩建概况时间 经建(修)人 修建项目宋庆历四年(1044) 郡守李宽 欧阳修记:“学有堂筵斋讲,有藏书之阁,有宾客之位,有游息之亭。”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 郡守魏安行 重建教授厅宋宝庆二年(1226) 郡守赵汝愚 修大成殿、复建藏书阁元至正三年(1343) 总管高志 重修明洪武间(1368 -1398) 莫已知、朱仲智 相继修建明宣德九年(1434) 陈本深 修缮明成化、弘治间(1465 -1505) 知府虞忠、张锐、顾福 相继增修明嘉靖间( 1522 - 1566) 教授黄大廉 清学基清顺治十五年(1658) 知府李兴元 修庙学建明伦堂清康熙三年(1664) 知府郭景昌 捐修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 知府汤祯 捐修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 知府罗京 竣工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 知府强致中 修缮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 知府李宏璐 修缮清雍正三年(1725) 知府吴桃 修庙学建崇祠清雍正十三年(1735) 知府徐亨时 重修清乾隆三十年(1765) 郡人捐款,知府李源、训导钟建光 改建儒学正门,扩明伦堂左址崇高学门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 知府李源率教授周嗣级、训导钟建光劝输督学金姓资助 修缮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 知府庐松 修大成殿,两底、大成门、名宦祠、乡贤祠加以丹漆,泮池增石改砌,缮治学宫墙及首德二坊清道光十九年(1839) 庐陵王德孚 大成殿清咸丰元年(1851) 永新尹作枢 修崇圣祠清咸丰十年(I860) 庐陵彭大忻率弟侄 建大成殿、教授署、昭忠祠,修双忠祠清咸丰十年(I860) 泰和尹楷 修根星门清同治二年(1863) 万安尹详 修大成坊泮池清同治二年(1863) 永新江思泮 修崇圣祠清同治三年(1864) 莲花厅刘运宇 修府学头门续表时间 经建(修)人 修建项目清同治三年(1864) 永丰县 修明伦堂清同治三年(1864) 安福县 修尊经阁清同治三年(1864) 龙泉县 修东西疣、名宦乡贤祠清同治三年(1864) 吉水县 修文昌宫清同治八年(1869) 泰和刘作龙捐资 修根星门清同治十一年(1872) 永宁县 修训导署庐陵县学位于今吉安一中运动场西侧。宋庆历四年(1044)修建。后经历代扩建,有大成殿、明伦堂、崇圣祠、名宦祠、乡贤祠、忠义孝悌祠、节孝祠、主心堂、进士第一堂、泮池、斋舍、号房、科第题名碑等。 县学宫几经搬迁,乾隆五十一年(1786),复移至始建地,修建了大成殿、两廃、大成门、宫墙、堂祠、尊经阁、东西斋,并置祭器、乐器。其建筑为古宫殿式,石柱黄瓦,飞檐斗拱,气势巍峨肃穆。后因年久失修, 蚁生虫蠹,成为危房。1958年,大成殿被拆除,只剩下东西应,经修建现为吉安一中教工宿舍。1998年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泰和文庙又称圣庙、孔子庙、学宫,位于今泰和县人民法院和公安局院内。原在县城西延真观左方,宋咸平四年(1001)移建于此。至明万历年间(1573 - 1620),文庙基地宽25丈,长35丈。自明嘉靖六年(1527)至清道光十四年(1834),先后曾修缮十多次。主体建筑有根星门、大成殿、崇圣祠(又名启圣祠)、学宫等,均坐北朝南。入戟门,过泮池,即根星门。门的上部通过一条长约40米,宽约2米的过道,登5级石阶,即为大成殿露台。殿内6根砖柱负栋而立,东、西、北面为砖墙,南面为木质花格窗根。 殿厅东西宽约12米,南北长约8米,2层重檐,四角翘起,角系铜铃,屋面用仿琉璃瓦覆盖。大成殿后是崇圣祠,规模略小于大成殿。新中国建立前倒塌。20世纪70年代初,仍残存破败的大成殿,后拆除改建,仅留泮池在今县人民法院内。
安福文庙原名学宫、孔庙,位于县城西侧,现平都第一小学院内。建筑面积2688平方米,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是今江西省保存最好、面积最大的文庙。
孔庙始建于北宋元丰四年(1081),位于县城东南面。元祐五年(1090)又移于县城正东面。至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移至县城西南,即现址。孔庙按天下孔庙建筑样式,完全仿皇宫之制,它利用层叠推进的门阙、津桥、院落来丰富空间的变化,以突出尊崇孔子的主题。
主体建筑为大成殿,殿高13米,重檐九脊,黄瓦飞翘,周绕回廊。粗大的木、石柱与斗拱结构,是孔庙艺术装饰重点。前廊4根红石镂孔盘龙云纹柱,采用镂空雕刻手法,造型优美生动,雕刻玲珑剔透,刀法刚劲有力,龙姿栩栩如生,实为现在国内文庙中罕见的石雕珍品。梁林四周绘有优美彩画,人物山川、 花草虫鱼惟妙惟肖。殿内塑有孔子、孟子、荀子三位儒家代表人物及历代安福名儒先贤塑像,生动的造型给人留下超凡脱俗的深刻印象。殿内梁柱间镶嵌着精致的鹿、马、象、羊、麒麟等象征人间吉祥的鸟兽木雕,寄托人们尊崇名儒的美好心愿。
大成殿前面有两排展馆,馆内陈设部分文物,其中石雕馆里集中部分安福民间出土和遗存的古代石碑、石刻、石刻像,从中可以欣赏到名家书法艺术,了解安福古今社会风情。
孔庙历代均有所修葺。其建筑还有根星门遗址、下马碑、泮池、圆桥、大成门、名宦祠、乡贤祠、东西两厩、露台等,这些建筑都以古朴的风韵展现在世人面前。1987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表26-1-2 境内各县学宫简况县 创建时间 创建人 学宫地址及变迁情况新没县 (今新干县) 唐贞观十四年 (640) 始建大成殿,殿址在县城秀峰门内(今县剧团、电影院所在地)。宋绍兴元年(H31),改建于县治南。宋乾道年间(1165 - 1173)复建旧址。1953年拆除,建县政府大楼及大礼堂泰和县 唐初始设县治西延真观左。宋咸平四年(1001)改建于县治东(今县人民法院内)。“文化大革命”期间,建机关楼房,仅留下泮池遗迹永新县 唐咸亨间 (670-674) 设县治东20步,初设殿堂庭斋,唐天宝间(742 -756)废弛。学宫重建于宋庆历(1041 -1048)初,紧靠义山门吉水县 宋天圣四年 (1026) 县令张浦 县治东北80步。正殿于2000年拆除,改建吉水中学学生公寓龙泉县 (今遂川县) 宋明道二年 (1033) 县令何嗣昌 建于城中,宋熙宁四年(1071),改建于城南门外。元至元十四年(1277), 迁建城西隅,二十三年迁南门外。清乾隆二年(1737),移建于县署学。遂川解放前夕,学宫残存,后在县公安局建房时拆毁庐陵县 (今吉安市、 吉安县) 宋庆历四年 (1044) 设县治北二里(今吉安市第一中学校园内运动场西侧)。明万历元年 (1573),迁仁寿山白鹭书院旧址,二十年复迁旧地。清乾隆八年(1743), 改建学宫于城东南钟鼓楼右,五十一年复迁学宫于城北旧址。因年久失修,蚁生虫蠹,成为危房,于1958年拆除,今只剩下东西庞永丰县 宋至和二年 (1055) 知县段缝 设县治西南,后迁县治西南的感应坊,即报恩寺塔之侧。民国时期失修, 日渐倾颓,于1936年毁于雷火万安县 宋熙宁五年 (1072) 知县许泱 建于龙溪门外,凡三迁,宋庆元五年(1199),改建于县治东北云岗。1915 年被洪水冲毁安福县 宋元丰四年 (1081) 知县李康成 原坐落在县城东南角,宋元祐五年(1090)迁至县城东门外(今安福中学所在地)。宋绍兴十三年(1143)迁至县之西侧(今孔庙)o 1990 -1995年进行大规模修葺,1996年开始对外开放永宁县 (今宁冈县) 明洪武五年 (1372) 知县萧文斌 建于县治西,明万历七年(1579)迁建县治东。旧址已废峡江县 明嘉靖五年 (1526) 知府钱琦斜 建于县治左玉峡驿故址,明崇祯十三年(1640),改建于按察司署。清顺治十七年(1660),迁回旧址。1929年被兵烧毁莲花厅 (今莲花县) 清乾隆十年 (1745) 同知黄增历、 训导放叔倡率厅人士建 厅治南中州村督学试院吉安府督学试院(俗称考棚),设在县前街(今中共吉安地委机关驻地),其始建年份无考。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改建,内建考棚东西楼号40间,列号3600座,后陆续建头门、仪门、大堂、二堂、三堂,以及亭池、厢斋等。其三堂之后设有讲武台和箭道。咸丰六年(1856)被毁,3年之后修复。清末,废科举后闲置。1931年改作“宋四先生祠”(纪念欧阳修、胡铃、周必大、文天祥)。何时被毁无考。
各县也都设考棚,如万安县在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建的考棚,通计16棚,坐号113条,可坐考生 2000余人。
学额州(府)、县学的学生称为生员,要取得生员资格必须经过考试,考试合格后才能取得秀才资格。没有取得秀才资格的,不能成州(府)县学的生员。留县的称县学生员,拨往府学的称府学生员。州(府)、县学的生员有定额。
唐制:上州置经学学生60人,医学学生20人;上县置经学学生40人。
宋初,学生无定额,北宋崇宁三年(1104),始定诸路增养县学弟子员,大县50人、中县40人、小县30 人。元朝各路、府、州、县均设学,学生无定额。准路、州府设立的“蒙古字学”(县不设立)规定学额:上路32人、下路27人、散府20人、上中州15人、下州10人。
明洪武二年(1369)十月,诏郡县立学校。此后,府、州、县及卫均设儒学。定府学生员40人,州学30 人,县学20人。日给廩膳,生员月廩米每人六斗,有司给鱼蔬,生员有缺听民间选补,仍免差徭二丁。其后以多才之地,许令于额外增广。洪武二十年(1387).定增广生员不拘额数。
清代,按入学人数,分大学、中学、小学。清顺治四年(1647)定直隶各省儒学童入学数额:大学40 名、中学30名、小学20名。又定直省各学廩生数:府学40名、州学30名、县学20名、卫学10名,增广生额数同。雍正二年(1724),题准江西州县学向系大学,照府学额各取进20名;向系中学今改为大学,各取进15名;向系小学今改为中学各取进12名,小学仍10名或8名不等。
吉安府学照例数,岁考取入文童20名,武童20名。科考取入文童20名,均于所属厅县童生内考取拨入。廩增额设各40名,以一等附学生员挨次补增、补廩。其岁贡每贡第年贡1人。同治六七年间 (1867〜1868),因吉安各县捐助军饷,题准加府学永远定额岁、科文童各10名,岁试试额同。
各县县学的生员定额,因建置不同而多寡,如庐陵县为大县按大学定额。
课程唐代以孔颖达等人的《五经正义》为全国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的统一教材。
宋代崇尚理学,以周敦颐、程颍、程颐、朱熹的著作,尤以朱熹的《大学集注》、《中庸集注》、《论语集注》、《孟子集注》等为全国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的通用教材。
明代设礼、乐、射、御、书、数六科,分科施教,规定地方官学生员专治一经。明洪武二十五年( 1392) 调整为礼、射、书、数四科。学生每月有月考,由教官举行,其余的考试由提学官主持,有“岁考”和“科考”之分。岁考,以六等定成绩,科考内容之一是对岁考列人第一、二等的学生进行复试,为科举生员,使应乡试。
清代地方学校课程主要为《御纂经解》、《性理大全》、《诗》、《古文辞》、《资治通鉴纲目》、《历代名臣奏议》及校订《十三经》、《二十四史》、《三通》等。清代中期所用的教材有康熙颁发的《学政全书》、《圣谕》、《上谕》。乾隆颁发的《诗经传说汇纂》、《书经传说汇纂》、《性理精义》、《周易析中》等。后又以《四书》、《五经》、《性通大全》、《资治通鉴纲目》、《大学衍义》、《历代名臣奏议》、《文章正宗》等为必修课程。 写作要学习时文、策议、八股文及诗。
各州、县学所学内容,都是遵循上述规定,即或有增减,也是以学习应付科举考试的“时文”为限,超出这些规定的书,则不许诵读。
管理学宫是圣庙和学校合一的机构。州(府)、县学均设教官(又称学官、校官),掌握学政。明清时期府称教授、州称学正、县称教谕。州(府)、县学均设训导,辅佐教授、学正或教谕。下设礼房、廩局、 斋夫(学校之役人)、门斗(相当于现今的门卫和仓库保管员)等公务人员。教授(教谕)、训导的主要职责是:主管文庙祭祀,接纳生员习道求经,设坛讲学,教诲及管束所属生徒,邀请接待名人学士莅临讲学, 举办府试、县试,管理学宫学田以及宫内事务。
州(府)、县学都定有学规,明代地方学校学规十分严格,其考核分德行、经艺、治事三种。生员学习十年后,学无所成及有过者,则送部充吏。重犯者,发充附近儒学中作膳夫、斋夫,满日为民,俱追廩米。 除学规外还有禁例。清顺治年间订学规八条:(一)生员之家,父母贤智者,子当受教;父母愚鲁或有为非者,子既读书明理,当再三恳告,使父母不陷于危亡。(二)生员立志学为忠臣清官,书史所载忠清,务须互相讲究,凡利国家利民之事,更宜留心。(三)生员居心忠厚正直,读书方有实用,出任必作良吏;若心术邪刻,读书必无成就,为官必取祸患。行害人之事者,往往自乐其身,常宜思省。(四)生员不可干求官长,交结时不要希图进身。(五)凡有司衙门不可轻入,即有切己之事,只许家人代告,不许干预他人词讼。(六)为学当尊敬先生,若有讲说,须诚心听受,毋妄行辩难。(七)军民一切利弊,不许生员上书陈言,如有一言建白,以违制论,黜革治罪。(八)生员不许纠党多人,立盟结社,把持官府,武断乡曲。所作文字,不许妄行刊刻,违者听提调官治罪。总的目的是钳制学生的思想,约束学生的行为。
清末以前,府、州、县学的经费来源不一。唐代府、州、县学由官府供给。宋康定元年(1040),诏赐学田为学粮;南宋后,多为势家侵佃。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诏“江南旧有学田复给之以养士”,其时,亦有由地方人士捐置学田的。明代.洪武初即令学校师生伙食、学官月俸,按规定标准由官府供给,另由官府措置学田,或由巡抚、守道、知府、知县、教谕、乡人捐俸捐资置田。清代,府、州、县、卫儒学,俱沿明制。 清世祖又令“赈助贫生,优免,官给廩饯”,也可由地方自置学田。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吉安府学有学田七十亩零三分四厘,除纳粮外,共收租谷三百五十九石一斗六升。据清光绪《吉安府志》记:“学田据旧志存七十余亩,今无。”各县县学的学田不一。府、州、县学的学产除学田外,还有山林、水塘、店房等,这些学产,或由富户商贾捐送,或由府州县的官府购置。用这些学产收来的租谷、租金维持学校开支。
师生待遇明洪武二年(1369),生员月廩米每人六斗,有司给鱼蔬,生员有缺,听民间选补,仍免差徭二丁。清初仍沿明制。清乾隆四十八年( 1783)起,在县学中设教谕、训导各一员,每年俸银各40两。 斋夫三名,每年工食银各12两。门斗两名,每年工食银各7.2两。县廩生20名,每年粮银40两,闰年加银3. 33两。文庙朔望香烛银1.8两,闰年加银0.15两。春秋祭祀银98.2658两。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科举,设学堂,州(府)、县学随之停办。
社学社学是县治以下行政机构都、图(相当于今行政村)长官主持建立的一种官立小学。管理由都、图士绅推一名首士负责。由首士、社师讲学授徒。社学的教学内容,元、明、清三代都有规定。元、清以教授儒家启蒙读物、经典为主。明代“以《百家姓》、《千字文》为首,继以经史历算之属”,兼读《御制大诰》及本朝律令,并歌诗习礼。学生在社学肄业后,可考入县学、府学,乃至参加科举考试。
社学始创于元而终于清末。
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诏令各路:诸县所属村瞳,十五家为社,每社设立学校一所,择通晓经书者为师,农隙使子弟入学。如学文有成者,申复官司照验。按明万历《吉安府志》载:“旧志载(社学)五所……今第寄空名耳。”明代吉安社学获得较大发展,但也屡有起落。洪武八年(1375),诏各地立社学,延师以教民间子弟。 正统元年(1436),诏天下县、里设一学以教,并令社学学生俊秀者补儒学生员。天顺六年(1462),诏府、 县每里建社学,此时,庐陵有“礼字”、“乐字”、“射字”、“御字”、“书字”、“数字”、“格字”、“致字”、“诚字”、“正字”、“修字”、“齐字”、“治字”、“平字”14所社学。万安提签事李檄建社学,各乡俱立,城区设社学3所。成化二十二年(I486),永丰知县王昂,持廉秉公增社学,扬厉风华。弘治十七年(1504),朝廷又令各府州县建立社学(35家置一学),选择明师,教育民间15岁以下的幼童。弘治年间(1488 - 1505), 王昂知永丰,“毁淫洞,增社学,聚邑中子弟而教之”。正德九年(1514),万安知县桑翘因兵变后复建社学 4所。嘉靖三年( 1524),知府徐冠、同知徐吉员在吉安城设社学4所于东南西北隅,万历四十四年 (1616)兵毁。嘉靖六年,安福桂萼奏建小学,又奉诏建社学5所。峡江县令朱籃于望江楼建社学1所。 嘉靖年间(1522 - 1566),泰和建社学4所。永新知县郭天禄以四相祠故址改建社学,后废。万历四十年(1612),泰和知县濮中玉建社学8所。
清康熙九年(1670),令各直省置社学:“凡府州县每乡置社学一,选文艺通晓、行谊谨厚者,考充社师,免其徭役,给饯廩优膳。学政按临日,造姓名册,申报考察。”于是各大乡柜镇,各置社学。凡近乡子弟12岁以上20岁以下,有志学文者,令入学肄业。雍正元年(1723),对此予以审定,并强调“将学生姓名造册申报,学正按临时,如有能文入学者,社师优赏;若怠于教习,钻营充补者褫革” o吉安地方社学逐步恢复与发展。永新县于康熙中期开始设社学,至光绪年间(1875 - 1908),全县先后创办社学26所, 其间尚有一些都、图公建的社学,有少数乡、都内有几所社学存在,也有数都乃至数乡共建的社学。这些社学多即建即废。道光六年(1826),龙泉县建零溪乡学,后毁于兵。同治九年(1870),万安县十二都人士为纪念欧阳修等9位名儒先后讲学于白嘉贤居寺和昂虞书堂,由知县欧阳骏主持建祠祀之,并定为乡社。清代,永丰县有社学6所。
以上社学大多先后毁废,其建筑所剩无几,至2000年只有万安县九贤祠门面依旧,作为文物保护, 祠基已建九贤小学。
第二节私学义塾义塾又名义学,是由私人集资或用地方公益金创办的一种免费学校,其文化程度相当于现今的小学,所授课程、教学方法与私塾相仿。
吉安义学创于元代。元代江西建有义学4所,而吉州(吉安)路就占了 2所,即安福安田书塾和万安儒林义塾。安福的安田义塾:于天历年间(1328〜1330),里人李辛翁建,礼殿、讲堂、斋舍、门应、庖廩悉具。“方将请公额,割私田,以教以养,意盖有所为。事未及竟,而身遽终”,时其子犹雅,越数年,即割田 100亩,以供里塾之需。万安儒林义塾:在邓林街,邑人刘桂平建。延师以教“凡堂里子弟童蒙以上,悉来学”,“有先圣燕居之室”、讲堂、斋舍,“有庖厨,以供饮食。施田若干亩,岁收所入,以瞻其用” O明代,江西建义学8所,吉安府建义学3所。泰和武山义塾:在汶溪侧,“明洪武初,国子学录萧执以亲志乞归,其乡人就学者日众,同里萧鹏举捐献宅基地与耕田若干亩,庐陵王伯衢兄弟助山木谷粟若干”,“相与成之”。庐陵(今吉安县)储忠义塾:景泰年间(1450 - 1457),瑯珈萧茂林建,王本祥尝割田1 顷,岁入租,聘名儒,教里中子弟。张钦亮捐资置义田70亩,给予援学者,50亩予族人贫乏者。龙泉(今遂川县)时习斋:在县南门外,景泰五年(1454),按察司副使陈价劝谕县人项所循捐建。
清代,江西建义学22所,吉安府建义学9所。庐陵景贤书院义学:康熙年间(1662 - 1722),檄州县建义学,吉安知府郭景昌兴义学,岁给束修(学费),知县于藻,月益以廩,聘明经宋之鼎为教授,选择景贤书院为学址,名为“景贤书院义学”,“凡子弟贫不能从师者,悉赴焉”。万安建义学1所:康熙十二年 (1673),知县黄图昌捐资设义学。吉水县建义学1所,康熙三十六年,知县冯震建。康熙年间,永宁县令陆腾鹫在县城北门外购民房一所改建,计厅房共十间建义学。雍正十二年(1734),临江府通判裴玉麟任庐陵知县时,捐建义学,学址设县丞署屏墙外塘前。庐陵还建了储忠义塾、淒陂义学、卢家洲义学、同心义学。
私塾私塾又称学塾,是封建时代民办初等教育最普通的形式。
私塾按教学程度分,有蒙馆和经馆两种。按不同的主办者分,可分为三类:一是由学塾先生设馆招生,贫家子弟持束修入塾馆拜师求学,称之为“家塾”;二是豪门、官家、巨商、富户备金延师来家办塾,专门为自家或亲戚子弟授业,称之为“坐馆”或“教馆”;三是由姓氏家族助资或由学生家长集资聘师设塾施教,多设在宗族祠堂或庵堂寺观中,学生自带桌凳。由地方宗族办的学塾称为“族塾”或“村塾”,这类学塾多为免费学校,所以又称之为“义塾”。
私塾多为设馆者一人主持教学,叫“坐学”;偶有兼学兼教的助教一人,叫“伴学”。一个学年约十个月,每年元宵节(夏历正月十五)开学,称为“开馆”,十月中旬散学,称为“散馆”。每月休假两天:夏历初一、十六。私塾的学习期限没有统一规定。在私塾学习的学生年龄不受限制,农家子弟多在八九岁发蒙入馆。入学的名额不限,多则二三十人,少则不足十人。入学、退学自由。
私塾的教师称为“书师”。清末和民国时期的塾师,蒙馆多为秀才或落第的书生;经馆多为秀才、监生,而举人设馆者甚少。教师的工资靠学生的学费供给。每年元宵节后延聘教师,认定薪俸,送以“红折”,犹如聘书,俗称“写关”。报酬多于重阳日(农历九月初九)付给。
蒙馆的教学内容分读书、习字、作文三个方面,以识字为主。其教材均是启蒙读物,多为《三字经》、 《百家姓》、《四言杂字》、《五言杂字》、《七言杂字》、《千字文》、《增广贤文》、《幼学琼林》、《千家诗》等。 经馆是为文化程度较髙的学生继续学习和准备科举考试而设立的私塾,教材多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易》、《礼记》、《春秋》)和《古文观止》、《左传》、《战国策》、《十三经》、《东莱博议》等。书法是私塾中一项主要课程,无论蒙馆、经馆,每天都要以一定时间练毛笔字,学生练字初填描红本,后临摹字帖,先生批阅,称为“判字”。作文是先练作对(作对联),作对及格再联句作文,均个别指导,因材施教。
私塾的教学方式是个别进行,教学进度因人而异。教学方法采取先生点书(因课本上均无标点,先生逐一点教,只读不解),学生念书(以背熟为准),死记硬背的方法。一般是先点读背诵,后开讲习文,进而学对对联、作诗、填词、习作八股文,旁及礼俗上的应用文。而点读,开讲习文,则因人而异,不强求教学进度一致。学童学而优者,可进书院学习;有过者,则予以训诫。塾师制定了严格的罚则,通常有罚站、罚跪,用戒尺打手心,笞臀等方式。
境内私塾始于东汉末,明、清最盛。现仅就掌握的零星资料将吉安历代私塾及私人教学简况录于后。
南唐永新李续(一作“绩”),少时即专志儒业,后官宣教郎,宋灭南唐后,他遂隐居不出,教授乡党, 年九十余卒。
宋代,庐陵人葛潯,“贯通子史,胡澹庵、周平园、互聘为弟子师”。又,庐陵名儒欧阳守道,“少孤贫, 无师自力于学,里人聘为弟子师。年未三十,翕然以德行为乡郡儒宗(《宋史》本传)。新涂县宗圮,“有高才,弃科考”,“人推为乡先生,三孔皆出其门”(按:新没孔延之的三子,并以文章显,世号临江三孔)。 泰和县萧楚,元符年间(1098 - 1100)乡举。其学以穷经为本,尤深于《春秋》。会蔡京方贵盛,誓不复仕,隐居三顾山下,筑读书台,教授生徒。吉水县杨叔方,博通经史,天文历数尤极研精,著《五经辨》、《历法》、《五行论》,四方学者予造其门,“以经学授清江万德机,以历法授宁都习吉翁。习《历》至今用之”。
元代,江西士人、学者多投入书字与私学。庐陵刘诜,年十二,所作文即为宋之遗老柜公所称:“既冠,重厚醇雅,素以师道自居,教学者有法,声誉日隆。江南行御史台屡以教官馆职,遗逸荐,皆不报。”泰和刘绳武,宋亡隐居讲学,学者称琴轩先生。杨天与,文而贫,岁授徒里中,每岁坐堂上,诸生执业以进, 善为讲说旨义。永丰刘鹑,官至翰林修撰、广东副使,尝建浮云道院,以教乡族子弟,学者称浮云先生。
明代,私学较元代又有较大的发展,私人办学(教学)者众多。泰和陈谟,邃于经学,隐居不仕,“究心经世之务,一时经生学子多从之游”。庐陵萧不敏、彭炳、曾阜等人,皆教授乡里培育后人。邹元标,师事新建邓以赞,后罢官家居,聚徒讲学,门人甚众。罗大级,为礼科给事中,以言事被斥为民,既归,与邹元标讲学,学者称“匡湖先生” o安福邹守益,出王守仁门,官祭酒,以言事落职归,日事讲学,学者称“东廓先生”。刘阳(号三五),从王守仁学,辞官归,筑云霞洞于三峰,聚“弟子读书”。李廷,师事刘阳,倡学闾里,授徒讲习,至老不倦。
清初,明朝吉安的遗老遗少,一般是闭门读书,眷亲课子或著书自娱,有的则剃发为僧,邀游他乡,而居乡授徒的则很少。尔后,吉安高层次的私学为数不多。安福刘业广,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少丧母, 事继母极孝。家贫,出授徒,每月析修金为30封,寄其妻,使每日用共一以市甘旨。在清代吉安的蒙馆不少,遍及各县集镇乡村,如清嘉庆年间(1796〜1820),新没县“二十五家为闾,闾有两塾”。
清末“兴学堂”后,对私塾实行改良。宣统二年(1910),清廷颁发《改良私塾章程1912年,教育部提出“整顿私塾”,要求私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文化程度皆向小学靠拢。1926年7月,在广州举行中央教育大会,作出大量发展小学并取缔私塾的决定,禁止办私塾。1932年,江西颁发了《江西取缔私塾规程》,但禁而不止。直到新中国建立初期,各县(市)仍有私塾,但部分私塾的教材采用小学课本或新《三字经》。随着小学的发展,部分私塾教师经过培训吸收到公办小学任教,私塾逐步减少,到20世纪 50年代中期私塾自行消失。第三节书院书院的名称源于唐代,当时是官方藏书、校书的地方。民间也有私人创建的书院,那是文人读书治学的地方。书院开办初期,具有鲜明的自治性质,多由民间集资兴建,后来逐步向官学演变。宋景定四年(1263),理宗“诏吏部,诸授书院山长者并视州学教授”,表明此时书院的山长(院长)开始为政府任命。元朝,将书院纳入官府节制,与地方州、县学同等看待,书院逐渐官学化。明嘉靖以后,官府曾四次禁毁书院,但终未彻底禁毁。清官府对书院加强控制,不仅掌握了书院主持人和讲学者的任命大权,而且还规定了考核、奖励、提升制度,书院的学生也由官方选择录取和考核,书院完全官学化。
书院的类型大致有两种:一种是考课式书院,这类书院重视日课、月考、士子学习课艺,与一般府学、 县学差别不大,同为科举的预备场所,如吉安府的白鹭洲书院、宁冈的龙江书院;另一种是会讲式书院, 这类书院注重讲学和学术研究,允许不同学派讲会,进行问难、论辩,如吉安府的青原会馆、庐陵县的西原会馆。
选择书院的主持人和教师,是书院声望高低、教学成败的关键。书院往往聘请学有专长、德高望重的名师主持院务,为一院之长,曰山长或院长。教师多是聘名师充任。书院的教学内容与府州县学基本相同,主要为儒家经典;南宋以后,居核心地位的则为理学教育。书院在教育上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实行教学开放。书院及其师长可以选择学生,学生也可以择院择师,不受地域和学派的限制,并允许学生中途易师。(2)建立了一套讲会制度。不同学派可以在同一书院讲学,相互质难开展争论。(3)建立了一套自学制度。书院的学生以个人读书钻研为主,重在自己理解,教师只对学生的疑难作解答或分别指导,并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学友间互相切磋。(4)教学形式灵活,不局限于讲堂、斋舍、会馆内。 (5)以学为主,不授学生文凭、出身、功名、官诰。(6)书院中师生关系比较融洽,师生之间情谊深厚,以致终身不衰。书院一般都订有院规、教规、学则。
据不完全统计,境内自唐至清末共创建书院363所,其中建于唐、五代的5所、宋代53所、元代21 所、明代104所、清代159所、年代失考者21所。有些书院在全省以至全国都有较大的影响。境内历代书院情况简介如下:唐代创建于唐代的书院有2所,即永丰的皇寮书院,吉水的泰东书院。
皇寮书院唐贞观年间(627〜649),吉州郡通判刘庆霖退休后,在吉水醪桥固州西北的竹篁里(宋代划入永丰县境内)创建。到宋代,刘庆霖12世孙进士刘炎重修。
泰东书院唐乾符年间(874 -879),解世隆在吉水县城东门外傅家桥建泰东书院。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县人重建。
五代创建于五代的书院有3所,即泰和的匡山书院,吉水的兴贤书院,庐陵的光禄书院。
匡山书院创建于五代十国时期的杨吴大和年间(930 - 934),邑人罗韬曾以文学征授端明殿学士,他淡于声利,不久以疾辞归,隐居不仕,在泰和东匡山下(苑前乡书院村)建匡山书院,聚徒讲学。因书院办学成绩卓著,唐明宗令翰林学士赵凤手书“匡山书院”匾额,并赐敕书嘉励。书院至宋重和年间 (1H8 -1119)裔孙罗宏重修。书院曾征集诗文书稿,刻印文集汇编,现存有《匡山书院文选汇编》刻本。
兴贤书院创建于五代十国时期的杨吴末(934〜937),创建人解皋谟,其他情况失考。
光禄书院在庐陵县富田。创办人刘玉,创建于南唐开宝二年(969,用北宋年号)。宋代创建于宋代的书院有53所。宋代,江西为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及其集大成者朱熹与陆学、王学的创始人陆九渊、王守仁等理学家进行学术、教育活动的重要地区,为宋、明理学的发祥地。理学家以书院为其学术研究、传播发展的重要基地。境内的书院,有一部分是他们讲学之所,如吉水的仁文书院,即为邹元标聚徒讲学之所,泮东书院则为邹元标讲会地;永丰的双溪、云邱书院即为聂豹讲学之所。有一部分书院则为纪念他们而创立,如吉水的江阴书院即为祀罗洪先而建;求仁书院祀胡直而置;同仁书院则为合祀罗洪先、胡直而创立。
白鹭洲书院坐落在吉安城东白鹭洲上,宋淳祐元年(1241),江西提举兼吉州知州江万里创建,并置田八百余亩,每年将租银50两给书院以赡学。
建院之初,建有文宣王庙、根星门、云章阁、道心堂、万竹堂、风月楼、浴沂亭等楼台亭阁,后陆续建山长厅、古心祠、逢原堂、景贤祠、六君子祠,斋舍(宿舍)、庖福(厨房、浴室)具备。现仍保存的古建筑有: 云章阁、风月楼、古吉台、泮月池。
书院初建时,山长无合适人选,江万里自立其事,自掌其教,其功业、道德、言论、风采深得士民爱戴。 淳祐六年(1246),江万里经朝廷核准,延请庐陵名儒欧阳守道任山长。欧阳氏掌教数十年,以自己的德行,渊博学识,获得诸生好评,“所造就皆为伟人”,突出的有文天祥、刘辰翁、邓光荐等。特别是宝祐四年 (1256)殿试,吉州考取进士 39名,占全国进士中的五分之一,文天祥廷试擢为状元,事闻于朝,理宗御书额“白鹭洲书院”,以褒赐书院。与庐山白鹿洞书院、铅山鹅湖书院并称江西三大书院。景定三年 (1262),吉州又取进士 47名,爱国诗人、著名文士刘辰翁、邓光荐等书院门生名列其中,书院影响进一步扩大,为吉安的各类书馆学馆起到了引导和示范作用。景定四年,理宗诏吏部授诸书院山长。随后继任白鹭洲书院山长(院氏)的,元代有曹奇、余天民、许山立、郭庆传、杨本岩、毛奇龄;明代有汪公重、黄州; 清代有郭標、伍诸禄、黄文则、蒋恒、符乘龙、冯秉忠、孔兴淅、宋治咸、刘绎、王邦玺、王廷植。在刘绎主持白鹭洲书院时,曾一科8人中举,声誉朝野。山长待遇:据清同治二年(1863)《曾太守兴复书院经费告示》,山长每年薪脯修金共钱400串,镇关洋钱20元,舆费、节礼共洋钱20元。
据《白鹭洲书院志》载,清同治二年,书院除山长外,还有斋长四名管理瞻学的租钱。设院斗一名负责门卫。设学长(相当于现在的班长)负责生童的勤惰登记。
到白鹭洲书院讲过学的主要有江万里、欧阳守道、郭公度、刘南甫、胡敬文、罗钦顺、邹守益、欧阳德、 聂豹、严台、胡直、钱一本、吴士奇、龚道立、王时槐、邹元标、李邦华、郭景昌、施闰章、张贞生、张自勋、杨洪才、毛奇龄、彭元瑞、陈源觉、孔兴淅、陈宗元等。
书院的课期:三月初启馆开课,至十月止,共课八个月。书院对生员、童生的课考制度很严格。清同治二年(1863),吉安知府《告示》规定:白鹭洲书院每月初三由府署进行官考,十三日由庐陵县府进行官考,二十三日由山长进行考试。生、童升降结合这三次考试的成绩计算。如生、童连考三次前五名者,副课升为正课,附课升为副课;有连考三次后五名者,正课降为副课,副课降为附课;有抄录旧卷或内容雷同者扣课(扣考试分数);旷课两次未经告(请)假者扣课;有放荡不遵礼法教条者除名(开除学籍)。每年定于十一月内甄别(总复核)次年书院肄业生、童。每年甄别书院生、童原卷存署(山长署),以便随时校对字迹,以防假替(弄虚作假或请人顶替代考),如有假替者扣课。课考经费:师课花红(教师主持课考报酬),每年共140串,官课另由官府发给。
书院除教学外,很注重自学,学生有日课簿记载每日的自学情况。提倡学生“以心身体认道理”。除了定期课考外,提倡学生共“拟题相为揣摩,或自见为是,不妨质之同人,或今见为非,不改改诸明日”。
书院订有馆规、馆例、学规。明万历间江太守订了馆例12条,其中规定每月三、八日各号房公堂会文,初一、十五于正堂会考。清代康熙间罗太守订了馆规13条,其中规定每月初二、十六进行课会,书二艺、经一艺,间试论、表、策各一篇,知府亲临课会。学规的主要内容有:学生平时要注意人品,不得到市肆游荡,有事外出必须请假。规定自立课簿,每日或看经书若干或读时文、古文、论、表、策、判、通鉴、性理若干,不日抽查。乾隆间王太守订的《学规》规定一月三课,以“八”为期,外课有屡考名列前茅者,即准入内课;内课有常殿后者,即改附外课。
学额及学生待遇:明万历间汪太守令每名生童每月供银3钱。清康熙间每月每名生童供给钱300 文,米1斛(合50升)。乾隆二十年(1755),书院正课额30名,正课膏火(学费)每月银一两,附课者不给。课日茶点每名二分,凡赴课者同给;三十八年增10人,共50人,皆为内课,膏火均平概给;三十九年复增内课额10人。道光三年(1823),在原额生童正副课外增额各20人,共100人。同治二年( 1863), 定取生员正课24名,每名膏火24串,定取生员副课24名,每名膏火16串;定取童生正课16名,每名膏火24串,定取童生副课16名,每名膏火16串;广取生童附课40名,每名膏火8串。
书院藏书除有“四书”、“五经”、“性理”、“纲目”之类一般通用的图书及民间流行的医卜星相及一切技艺等实用书外,还有历代名师鸿儒和哲人乡贤的言论、著作等重要图书。但由于年代久远,加之火灾水患、兵燹匪劫,藏书大都散失,流传下来的甚是寥寥。
为记载白鹭洲书院的历史,先后数次编纂了《白鹭洲书院志》。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知府何其高与山长孔兴淅首纂《白鹭洲书院志》。其后于清康熙三十年(1691)、乾隆十九年(1754)和同治二年、九年重修了多次。同治九年纂修本(知府定祥任主修,刘绎总纂)至今尚存,其余已佚。
自南宋到清末,白鹭洲书院先后遭大的洪水灾害6次,3次毁于战乱,院址曾三度从洲上迁至城内。 书院时兴时废,先后修建、改建、重建计26次。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白鹭洲书院改为吉安府中学堂。 民国时期,拆除原书院大门及左右两侧的先贤祠、古心祠,在原址上建中山院,并在其前方建文山院和阳明院,原书院大门四根石柱保留在新建中山院的两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洲上一直办有中学,现为江西省重点中学一一白鹭洲中学所在地。
龙云书院(又名东园精舍)在永丰县,为宋嘉祐间(1056〜1063)乡人刘炳、刘炽创建,建于东湖。 永新刘沆与安福刘算曾先后在此讲学。“自乡邑以达于闽、浙、楚、蜀诸豪杰,皆集门下为弟子”;“自宋元至清其教不废”。
濂溪书院(又名龙溪书院)在万安县县署西,临大街。宋仁宗时,周敦颐知南康军,偕二程(程伯淳、程正叔)来万安县讲学,后改任虔州通判,同赵清献讲学于龙溪及香林寺,“四方之士及门环听者甚众”。邑人沐先生之教者,于宋淳祐元年(1241)建祠以崇祀之,曰濂溪祠,后改为“龙溪书院”,丞相周必大曾记其事。龙溪书院是崇仰理学的书院。清康熙五年(1666),知县胡枢特建濂溪祠于书院;二十五年,知县黄图昌始榜“濂溪书院”。清咸丰六年(1856)遭兵毁。
元代元朝建立后,汉族知识分子纷纷隐归,士子亦耻于走科举求仕之途,书院随即锐减,元代吉安创建的书院仅21所,但永丰县却占6所:至元二十九年(1292)进士陈应沐与弟起元、起鸣创建的阳丰书院(曾获得朝廷赐额褒奖);至大四年(1311)艾幼学创建的文儒书院;延祐元年(1314)曾靖翁创建的志欧书院;延祐四年曾德裕修建的武城书院;泰定四年(1327)刘鹑创建的浮云书院;至顺间( 1330 - 1333)进士陈植创建的中山书院。朝廷将书院纳入官府节制,然而民间仍有一批不愿由元廷主持的、不以书院为名的书院。万安的儒林义塾,安福的安田书塾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儒林义塾元至元末,刘桂平在万安县桂江邓林村建儒林义塾。元代最著名的经济学家,教育家吴澄,为万安刘氏儒林义塾所记的文中说到:“余考前代义塾之设,睢阳为首称,学舍四五百间,好义之家所自为而不属于官府,其后遂有天下四书院之号。五季衰乱之余,上无数,下无学,而士子读诵传习,犹幸不废者,其功为多。今日所以书院鳞比栉密,然教之之师,官实置之,而未尝精于选择,任满则去矣。养之费,官虽总之,而不能尽塞其罅漏,用匮则止矣。是以学于其间者往往有名无实,其成功之藐也。固宜刘氏义塾既不受官府之拘牵,则与睢阳之初一也。”吴澄不仅肯定这些义塾实为书院,还进一步提出了如何办好这些书院的许多见解。
安田书塾元泰定间(1324 - 1328),县人李辛翁及其子李刚在安福县城西五里建安田书塾。因未具文请于朝廷批准,又未经朝廷栓叙官员主持,所以未名之为书院。吴澄、欧阳玄为其撰记。李辛翁始建时,“礼殿府门、讲堂、斋舍多有其所,未几即世,规模有未备者,其子李刚慨然念先世美绩无加于此,遂割上田若干定为教育恒式,度凡可以经久而不废者——讲求而完美之”。
吴澄作为元代理学大师、著名学者曾至吉安讲学,吉安境内的书院多有为其撰记的。
明代 ,明初,朱元璋加强对书院的控制,撤并了大批书院。嘉靖以后官府曾四次禁毁书院,吉安境内一些与地方书院关系密切的人士如新涂练子宁被杀,并株连亲朋;永丰邹瑾、魏冕,新筮徐子权,泰和周是修等被迫自杀,有关的书院受到摧残。即便如此,明代境内仍建有书院104所。究其原因,一是与王守仁及其门人后学有密切关系;二是与地方抵制朝廷禁毁书院分不开。
明时吉安府各县有很多讲会式书院,如庐陵的青原会馆、依仁书院;安福的复古、连山、复真、道东、 识仁书院;泰和的萃和、云津、求仁书院;永新的崇正、明新书院;永丰的云邱、淤冈、太极、求志堂书院;吉水的石莲、仁文、淤江、泮东、曲江书院;万安的云兴书院。其中以青原会馆、西原会馆、复古书院、复真书院影响最大。
青原会馆青原会馆亦称九邑(庐陵、吉水、安福、龙泉、永丰、万安、永新、泰和、永宁)会馆。坐落在吉安市东南,距市区15华里的青原山麓。会馆有会规、会约、会期,有会田、会仓,有主盟之大儒,有经理之士绅。青原大会时,除九邑“同志”外,大江南北,不远千里,学者云集,绵起凡数十百年。时人将青原与白鹿、岳麓、石鼓相媲美。
明正德五年(1510),王守仁(号阳明)任吉安庐陵知县,偕同安福邹守益在青原山讲“良知之学”,从此奠定了江西王学发展的基础。此后罗洪先、聂豹、欧阳德、王时槐、胡直、刘方兴、刘文敏、钱德洪、刘元卿、王畿、甘采都相继讲会于青原。春秋两季,吉安邻近5郡的士大夫们汇聚一堂,还吸引了江南甚至江北的王门学子,一同探讨“阳明心学”,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后因相继来讲会者众多,便于青原山僧舍之右创传心堂、五贤祠(祀王守仁、邹守益、罗洪先、聂豹、欧阳德),并置田四百亩。万历年间,吉水邹水标、 刘同升,泰和郭子章倡明“姚江之学”(阳明学派最早的讲会于余姚),会讲于此,研究理学风气甚为浓厚。寺僧本寂谓“佛不可溷,祖庭不可荒”,乃相与移建五贤祠及传心堂于谷口之北,旁建九邑会馆。清康熙八年(1669),分守湖西道施闰章讲会青原,倡刘洞诸子,重修传心堂、五贤祠,传心堂右有学舍4间, 题额分别为“志道”、“据经”、“依仁”、“游艺”,堂左有居室3间。祠后增建明德祠,祀邹元标。并在山门外立“祖关”(颜鲁公书)坊,会馆内立“圣域”坊(“祖关”、“圣域”两坊石碑,今犹存),会馆并置学田以膳学会。不久,青原会馆停办,学田归白鹭洲书院资肄生膏火。
复古书院明嘉靖十三年(1534),安福人邹守益以国子监祭酒致仕归里;十五年,邹与知县程文德倡建书院,取名复古,设安福县城东郊儒学旧基(今安福中学校址),为讲会式书院。
王门影响最大的讲会要数安福——青原的“惜阴会”。王门生刘邦采于嘉靖五年首创“惜阴会”于安福。《惜阴说》载:“同志之在安成(安福古称)者,间月会五日,谓之’惜阴’,其志笃矣!然五日之外, 孰非惜阴时乎?离群而索居,志不能无少懈,故五日之会,所以相稽切焉耳。呜乎!天道之运,无一息之或停;吾心良知之运,无一息之或停。良知即天道。”“知良之日运无一息之或停矣,则知惜阴矣。知惜阴者,则知致其良知矣! ”每逢春秋两季,出青原山大会,凡乡大夫在郡邑者皆与会,从而四方同志之会相继而起,此乃惜阴为之倡也。直到明末复古之会仍然延续不断。
据聂豹记称:“学有古今,故人有古今,治亦有古今。欲还古治,当求古人,欲求古人,当复古学。”“阳明先生悼俗学之涂炭生民也,毅然倡道东南,而以良知为宗。盖良知者未发之中也,不学不虑自知为宗。 盖良知者未发之中也,不学不虑自知自能,故曰良知。有志之士闻风而从者,惟江西为盛,江西之盛惟吉安,吉安之盛惟安福。”故复古书院称雄一时,流芳后世。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书院改为学堂。宣统元年(1909),复古学堂易名“安福高等学堂”。现为安福中学。
复真书院院址设安福县南洲湖,亦称复贞书院。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冬,邹守益首倡,与刘邦采、刘阳、尹一仁、周儒等就北真观废址建。刘阳题其堂曰:“砥德砺材”,题其楼曰“萃胜”,内藏书籍。 左为飞中阁,还有聚奎楼和祠宇等。明末,书院废圮,仅余聚奎楼清康熙、乾隆、道光年间多次重修葺治,恢复了萃胜楼,增建了魁星阁。
邹守益是江右王门(江西王学传人)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与诸子弟联讲会,而讲学之足迹遍江南,有人曾用“负墙侧聆者肩摩,环桥跋睹者林立”来形容邹守益讲学之盛况。复真之会,每岁一大会、三小会, 会聚以百计,而在青原、白鹭聚讲则听课常以千计。邹守益一生讲学皆以申论师说为旨归,特别强调“慎独”,其“慎独”观点,后来被刘少奇《论共产党员修养》一书所采纳。复真书院在全国享有一定声誉。 《复贞书院志》尚存,可知书院、讲会式书院之概况。
清末废科举后,该书院改为复真学堂,现为洲湖中学。书院旧址仅存萃胜楼及一对石狮。
西原会馆馆址在庐陵城(今吉安市)西门外能仁寺左(今能仁巷),唐朝为吉州司户杜审言(杜甫之祖父)诗社,宋朝祭祀杜审言诸公于其社,号“诗人堂”。明隆庆元年(1567),王时槐、陈嘉谟倡讲会, 刘文敏、刘邦采、周祉、周禄、刘教、刘学朱、贺泾、贺祉等均临讲会。其会约定每岁季月有小会,九月有大会,四方来聚者千百人。万历八年(1580)置会田;十一年,王时槐、陈嘉谟倡建会馆,贺如川、刘少悟、邹述亭、刘凤阁等赞助。天启年间( 1621 - 1627 ),魏忠贤禁书院,“讲学之典郁而不彰”。崇祯元年 (1628),会馆恢复;次年,会馆遭火灾,堂室化为灰烬,知府吴炳章率绅士重建,明末毁废。
清代清初,朝廷曾下旨不许兴建书院,群聚党徒,然而对原有的著名书院仍然采取了笼络控制的政策,加上地方官吏把创办书院造就人才视为政绩,书院仍有较大的发展。清代吉安地区创办的书院达159所, 但发展较滥,书院本为古代的大学,但是至清代,许多小学程度的私塾亦充数期间。清顺治、康熙年间的吉安境内书院建设方面影响最大的,当属担任分守湖西道的著名学者施闰章。他创建庐陵的景贤书院、 修复吉水的仁文书院均名噪一时。
景贤书院在庐陵南关外仁寿山前(今吉安市商业步行街牌坊附近),明代原有景贤祠祀王守仁。 康熙五年(1666),施闰章在景贤祠旧址建讲堂,取名为景贤书院,施与张贞生等人讲学其间。次年,知府郭景昌、知县于藻等又加以修整,增建房屋,并取租以书院供给,聘山长、集生徒,景贤书院由此从宣讲式书院发展为聚徒式书院。
燕山书院位于遂川县堆子前镇鄢背村井下组,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竣工于嘉庆十一年 (1806)。系从湖南迁徙而来的黄姓客家人兴建,乃一处仅供家族子弟研习的私人学府。
书院前有根星池、院门、马厩;尽管院中墙角屋檐有些破落塌陷,但整体建筑保存基本完整,总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书院正楼回廊曲折,错落有致;二进为书楼,两侧厢房与文昌阁相接,屋顶为假歇山顶。跨入二进大门,仰头就能看见直径为1米的鱼跃龙踞图。
书楼上下两层,大门两侧回廊有3个规则的小房间,回廊前后均有楼梯可登上第二层,在第二层也分有若干小房间。从众多规则错落的小房间分布来看,燕山书院实行的是分班教育。
在书院回廊和正楼的壁板上有百余幅中国彩绘图,均以古代传说典故为题材,内容为明理求学、修身仕途类。其中文臣武将、大夫仕女、书童侍从俱刻画得栩栩如生,数百张面孔、数百件服饰无一类同。 颜色光鲜亮丽,彩绘历经200年仍不褪色。
燕山书院是江西乃至全国家族私塾建筑文化的典型,已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八角楼书院八角楼书院有两所,一所在今井冈山市黄坳水洲村,清乾隆年间(1736 ~ 1795),由江开明创建,永丰县状元刘绎曾在此读书,1960年被大水冲毁;另一所在今遂川县戴家埔乡淋洋村,清道光十三年(1833)由郭赞文创建,邑人岁贡生江泱、恩贡生巫先扬曾先后长期在此讲学。书院主楼高9. 64 米,占地420平方米。1984年8月15日,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江书院清道光二十年(1840)春,宁冈县羊坳吴典勋在县城龙市河西倡捐创建,二十三年落成。 为当时宁冈及湖南茶陵、鄢县三县客籍绅民的最高学府。“书院前后三进:前考课座次、中明道堂、后孔圣殿,上建魁星阁。东三斋,西三斋,西北崇义祠,东北报功祠,东南经理局,西南守院所,共百间。院前泮池,外围墙,东西隅门。”因岁久失修部分倾塌,几经重修,仍感残破。1972年底,书院被焚。1974年, 按原来面貌重修。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在此开办公立龙江高等小学校。1927年冬,在此办红军军官教导队。1928年,湖南秋收起义、南昌八一起义两支红军在龙市会师时,毛泽东、朱德、陈毅等在书院文星阁第一次会见,现为参观点。
攀龙书院清光绪年间(1875 - 1908),宁冈县四保茅坪等地绅耆谢冠南在茅坪倡捐创建攀龙书院。1919年,由黄应庚、谢生春等倡捐于攀龙书院办攀龙国民学校。1926年,袁文才在此办文治学校, 院舍规模渐次扩大,前后两进,楼上楼下房间数十,院前有余坪,院侧有山有祠,风凉清幽。:1928年,在此设立红军医院。今作为参观点,原貌基本保留。
观澜书院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邑令郑耀(汝孚)捐俸创建。院址滨峡江县成子洲,名“观澜书院”。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南康通判许廷瑜摄县事,购城东民房一栋为肄业所;五十三年,署令林升烈厅廃若干间。乾隆三年(1738),邑令朱士依因其地喧溢,重建于凤凰山麓,城东原书院旧屋改作店房; 二十四年,邑令余丙新建前后各一栋五间,中间过亭一座,左右房各三间;四十一年,邑令邓廷辑改建于万寿寺侧。咸丰五年(1855),被粤兵烧毁;八年重修。光绪三十一年(1905),设县立高等小学堂。1913 年,吴仁山捐资建新式楼房一座,楼上宿舍十五间,楼下教室三大间。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在此设军政部第三十六兵站医院,后改为峡江中学校舍。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除科举制度,境内的书院先后改为学堂,实施班级授课制度,从此结束了境内书院千年的历史。
表26-1-3 唐至清境内书院名录县(市) 唐 五代 宋 元 明 清 年代失考吉安市 (古为庐陵县的一部分) 白鹭洲书院凤山书院青原会馆西原会馆依仁书院 景贤书院、云程书院文昌书院、石阳书院文明书院、文詰书院文山书院、双忠书院阳明书院(有二:一在青原山待月桥北侧;一在今吉安地区医院内) 井冈山市(古为永新、遂川、泰和三县的一部分) 义方书院五桂书院、凤岗书舍朝阳书院、道东书院文溪书院、文翰书舍凤秀书舍、罗团书舍八角楼书院容光书舍、龙岗书舍文光书舍、文华试馆 续表县(市) 唐 五代 宋 元 明 清 年代失考吉安县 (古名庐陵) 光禄书院 梅溪书院蒙斋书院 凤冈书院武溪书院 梅溪书屋积秀书院明学书院三清书院万松书院兴贤书院复初书院 瀛奎书院、双江书院喻义书院、敬修书院爱莲书院、兼善书院宾兴书院、至乐书院桂馨书院、溪头书院漾(养)源书院志学书院、培元书院文茜书院、涧东书院泥金书院、元升书院崇德书院、耕心书院性存书院、渓陂书院两都文库书院 吉水县 泰东书院 兴贤书院 龙城书院山松书院崇桂书院龚坊书院山堂书院白云书院潘溪书院隐居书院太平书院鉴湖书院桃源书院钓鱼台书院文江书院白石山书院 白沙书院文昌书院东山书院培元书院 竹林书院、仁山书院念一书院、金滩书院养中书院、正学书院石莲书院、腔0同书院文明书院、仁文书院求仁书院、泮东书院 仰山书院、文蔚书院树人书院、尚志书院嵩阳书院、藜照书院槐荫书院、思祖书院宗经书院、藏春书院六一书院、鹿峰书院文魁书院、澹宁书院敬业书院、作人书院方仁文书院淤江书院、曲江书院同仁书院、依仁书院兴仁书院、兴义书院砚园书院、化成书院宗阳书院、江阳书院复初书院、崇祯书院峡江县石隐书院、求仁书院观澜书院新干县 (古名新险) 金水书院高峰书院惜阴书院、金川书院 凝秀书院、观澜书院 永丰县 皇寮书院龙云书院 (东园精舍) 湖头书院吟轩书院螺田书院松荫书院溪南书院神童书院同华书院尚兰书院筠阴书院求仁斋书院学浑书院柏林书院清风书院 阳丰书院文儒书院志欧书院武城书院浮云书院中山书院 问渠书院、金牛书院法冈书院、云邱书院离明书院、杨冈书院六一书院、夫山书院太极书院、恩江书院求志堂书院一峰书院(在水心村) 一峰书院(在县治西) 文明书院、崇正书院永澜书院、崇文书院连云书院、有成书院明真书院、兴贤书院文昌书院、求志书院明德书院、义首书院育才书院、魅予院文兴书院、绿野书院大中书院、亭阁书院集资书院、文运书院螺城书院(在藤田:If) 螺城书院(在一峰山麓) 续表县(市) 唐 五代 宋 元 明 清 年代失考泰和县匡山书院 文溪书院龙洲书院柳溪书院云津书院南薰书院清溪书院石冈书院 朴山书院清节书院庄山书院 道院书院、武山义塾甘泉书院、木天书舍清风书院、仁善书院萃和书院、静斋书院求仁书院、云学书院金城山书院 云亭书院、华阳书院萃升书院、集成书院翔和书院、澄江书院槎江书院、千秋书院储华书院、笃行书院培元书院、同升书院集贤书院■込邂_ 遂川县 (古名龙泉) 新兴书院盘窝书院时习斋群英书院 更英书院、五峰书院冠矗、菁莪书院顺贤书嚴襯- 零溪书院、逢原书院 菁莲书院南坊书院鹏搏书院八角楼书院、燕山书院萃升书院、道成书院崇文书院、文藻书院文明书院、鹤鸣书院聚星书院、五华书院禾源书院、五桂书院 万安县云冈书院(原属遂川) 濂溪书院(龙溪书院) 赖廷简书院南岳书院昂溪书院鳌溪书院 儒林义塾 云兴书院梅陂书院王兴书院 大蓼书院、瑞丰书院经馆书院、武举书院新华书院、横溪书院银塘书院、文明书院至善书院、西华书院永恩堂书院夜珠塔书院 中陂书院海智寺书院庄坊书院安福县竹园书院秀溪书院石冈书院 安田义塾 前溪书院、书冈精舍乐育书院、兼山书院东廓山房、复古书院连山书院、复真书院天香会馆、石屋山房云霞洞、梅源书屋东阳行窝、五斋松山窝、识仁书院中道书院、道东书院中南书院、任仁书院近圣会馆、同善书院文明书院 友仁书院、寅州书院同文书院、道学书院兴文书院、道南书院泸江书院、崇文书院象冈书院、宗礼书院文昌书院、铭西书院 南林书院永新县曾若川书院 屏山书院 石潭书院、东华书院南华书院、崇正书院明新书院、文行书院 赵邑侯书院秋山书院、禾山书院秀水书院 续表县(市) 唐 五代 宋 元 明 清 年代失考莲花县 (古名莲花厅) 复礼书院 崇正书院兴贤书院琴水书院 志学书院道东书院扬礼书院崇文书院大观书院聚文书院平山书院涪江书院经正书院风云书院观文书院逢源书院宁冈县 (古名永宁) 巽峰书院 梅塘书屋、友竹书屋鹅峰书屋、静廉书屋郑溪书院、正学书院 玉峰书院、八家书院香泉书院、联奎书院龙江书院、笥峰书院联元书院、鹅峰书院群英书院、攀龙书院 敬修书院第四节科举记事中国封建社会科举制度从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七月,清政府发出上谕“从丙午科(1906)起,所有岁科考试、乡试、会试一律停止”,历时1300年。其间全国共开科 733次,共取进士66100多名。而吉州(吉安府)共考取进士2788名(其名录详见第三十九篇第三章第一节),占全省进士 10674人的26. 1%O文化发达的苏州府,进士也只有1771名,比吉州少987名。分外引人注目的是庐陵县和吉水县,进士数分别为523人和476人。泰和县马家洲蜀口村欧阳家族从明代永乐至清代乾隆的330多年间有21人名列进士榜上。境内还有祖孙、父子、兄弟均为进士的家族,“一门三进士”、“一门四进士”、“一门五进士”的现象也不少。如明正统十三年(1448)的安福状元彭时,他的大弟彭华,6年后会试第一名中了进士,小弟彭礼22年后又中了进士。新干王言一家三代四进士:王言于清康熙十八年(1679)中进士;其子王泰生于雍正二年(1724)中进士;其孙王云焕(泰生之侄)于乾隆六年(1741)中进士;王云翔(云焕之弟)于雍正十年中进士。宋代吉水人董淳、董洙、董汀、董思德、董思道一门五进士。
在科举考试中,一科无论录取多少进士,状元只有一个。文进士中的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在历代科举考试中,江西的状元、榜眼、探花共有104名,其中吉安籍的有51名(状元18名,榜眼17 名,探花16名),占全省的49%。明代尤为突出,期间吉安出了状元12名,榜眼13名,探花12名。难得的是明建文二年(1400)科考前三名:状元胡广、榜眼王艮、探花李贯均为吉安府人氏。明永乐二年 (1404)科考一甲三名:状元曾榮、榜眼周述、探花周孟简;二甲第一名扬相、第二名宋子环、第三名王训、 第四名王直,都是吉安府人,前七名均被吉安人囊括,成为千古美谈。据吉安籍历史学家周銮书先生考证,连续两届获进士前三名“团体冠军”的州府,在全国是绝无仅有。还有在一个家族中数人中殿试前三名的现象,如明永乐十九年(1421),泰和人曾鹤龄中状元,他的孙子曾追于57年后为探花;明崇祯十年 (1637),吉水刘同升中状元,他的父亲刘应秋46年前就是探花。在一千多年的科举考试中,吉安文人辈出,杰士代起,因而流传有“隔河两宰相”、“一门五进士”、“百步两尚书”、“五里三状元”、“十里九布政”、“九子十知州”、“父子探花状元”、“叔侄榜眼探花”的佳话。
庐陵士子科举成名,学者成林,作家成派,著述成山,成为历史上江西文化乃至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是庐陵教育的一大传统。
表26-1工 境内科考状元(殿试第一名)名录姓名 生卒年 朝代 籍贯 中状元时间 最高任职王克贞 930 -989 南唐 吉州庐陵(今吉安县) 保大十年(952) 户部、礼部侍郎何昌言 1067 -1126 宋 临江新险(今新干县) 绍圣四年(1097) 工部尚书、侍郎董德元 1096 -1163 宋 吉州永丰(今抚州乐安县) 绍兴十八年(1148) 参知政事文天祥 1236 〜1283 宋 吉州庐陵(今吉安县) 宝祐四年(1256) 右丞相、枢密使胡广 1370 -1418 明 吉安府吉水(今吉安市) 建文二年(1400) 文渊阁大学士曾榮 1372 〜1432 明 吉安府永丰(今永丰县) 永乐二年(1404) 少詹事、翰林院学士萧时中 1383 ~1425 明 吉安府庐陵(今吉安县) 永乐九年(1411) 翰林院修撰陈循 1385 〜1462 明 吉安府泰和(今泰和县) 永乐十三年(1415) 文渊阁大学士曾鹤龄 1383 - 1441 明 吉安府泰和(今泰和县) 永乐十九年(1421) 奉州大夫、侍讲学士刘俨 1394 ~1457 明 吉安府吉水(今吉水县) 正统七年(1442) 太常寺少卿兼侍读彭时 1416 ~1475 明 吉安府安福(今安福县) 正统十三年(1448) 文渊阁大学士彭教 1439 ~1480 明 吉安府吉水(今吉水县) 天顺八年(1464) 侍读兼经筵讲官罗伦 1431 〜1478 明 吉安府永丰(今永丰县) 成化二年(1466) 翰林院修撰曾彦 1425 ~ 1503 明 吉安府泰和(今泰和县) 成化十四年( 1478) 侍讲学士罗洪先 1504 〜1564 明 吉安府吉水(今吉水县) 嘉靖八年(1529) 左春坊、左赞善刘同升 1587 -1646 明 吉安府吉水(今吉水县) 崇祯十年(1637) 詹事兼兵部左侍郎刘绎 1798 ~1879 清 吉安府永丰(今永丰县) 道光十五年(1835) 翰林院修撰刘福姚 1855 - 1910 清 祖籍吉安府庐陵(今吉安县),寄籍广西临桂县 光绪十八年( 1892) 翰林院秘书郎表26-1-5 境内科考榜眼(殿试第二名)名录姓名 生卒年 朝代 籍贯 中榜眼时间 最高任职刘沆 995 -1060 宋 永新县 天圣八年(1030)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贺昌凤 ? 〜? 宋 莲花县 嘉定元年(1208) 秘书省校书郎罗惠孺 ? ~ ? 宋 永丰县 咸淳四年(1268) 荆湖北路制置司练子宁 1350 ~1402 明 新澄(今峡江县) 洪武十八年(1385) 御使大夫尹昌隆 1369 -1417 明 泰和县 洪武三十年(1397) 礼部主事王艮 1368 ~1402 明 吉水县 建文二年(1400) 翰林院修撰周述 1375 -1436 明 吉水县 永乐二年(1404) 左庶子刘江 ? 〜? 明 泰和县 永乐十六年(1418) 九江府教授陈文 1405 ~1468 明 庐陵(今吉安县) 正统元年(1436) 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刘升 1431 ~1461 明 永新县 景泰二年(1451) 翰林院编修续表姓名 生卒年 朝代 籍贯 中榜眼时间 最高任职刘震 1434 ~1501 明 安福县 成化八年(1472) 国子监祭酒刘戳 1435 ~1492 明 安福县 成化十一年(1475) 翰林院侍讲徐穆 1468 -1512 明 吉水县 弘治六年(1493) 侍读学士罗理 1493 ~1541 明 泰和县 嘉靖十七年(1538) 翰林院编修刘碱 ? ~ ? 明 峡江县 隆庆五年(1571) 翰林院编修萧良有 1550 -1602 明 庐陵(今吉安县) 万历八年(1580) 礼部侍郎姚颐 ? -1788 清 泰和县 乾隆三十一年(1766) 翰林院编修、甘肃按察使表26-1-6 境内科考探花(殿试第三名)名录姓名 生卒年 朝代 籍贯 中探花时间 最高任职郭孝友 1086 -1162 宋 龙泉(今遂川县) 政和五年(1H5) 工部侍郎张槐应 ? ~ ? 宋 泰和县 景定三年(1262) 临江路推官胡幼黄 1242-1291 宋 永新县 咸淳十年(1274) 节度推官李贯 ? 〜? 明 庐陵(今吉安县) 建文二年(1400) 大理寺卿周孟简 1378 ~1430 明 吉水县 永乐二年(1404) 詹事府丞刘素 ? 〜? 明 永丰县 永乐四年(1406) 翰林院编修邓珍 1395 ~1418 明 吉水县 永乐十六年(1418) 翰林院编修钟复 1400 ~1443 明 永丰县 宣德八年(1433) 翰林院编修、侍讲学1:刘定之 1409 ~1469 明 永新县 正统元年(1436) 礼部左侍郎兼学士罗璟 1432 ~1503 明 泰和县 天顺八年(1464) 南京国子监祭酒曾追 1425 ~1479 明 泰和县 成化十四年(1478) 翰林院编修罗钦顺 1465 ~1547 明 泰和县 弘治六年(1493) 南京吏部尚书邹守益 1491 ~ 1562 明 安福县 正德六年(1511) 南京国子监祭酒欧阳衢 1490 ~ ? 明 泰和县 嘉靖五年(1526) 鸿胪寺卿、翰林院编修刘应秋 1535 ~1620 明 吉水县 万历十一年(1583) 国子监祭酒王龙文 ? ~ ? 清 庐陵(今吉安县) 光绪二十一年(1895) 武英殿协修表26-1-7 境内科考省元、会元(会试第一名)名录姓名 生卒年 朝代 籍贯 中省元、会元时间 最高任职欧阳修 1007 ~1072 宋 永丰县 天圣八年(1030) 参知政事孔武仲 1041 -1097 宋 峡江县 嘉祐八年(1063) 国子监司业宋琮 ? ~ ? 明 泰和县 洪武三十年(1397) 翰林院检讨杨相 1379 ~1412 明 泰和县 永乐二年(1404) 刑部主事朱缙 ? ~ ? 明 永丰县 永乐四年(1406) 刑部郎中陈衡 ? ~ ? 明 永丰县 永乐九年(1411) 侍御戴礼 1384 -1456 明 永新县 永乐十三年(1415) 代王府长史续表姓名 生卒年 朝代 籍贯 中省元、会元时间 最高任职刘哲 ? - ? 明 万安县 宣德八年(1433) 刘定之 1409 ~1469 明 永新县 正统元年(1436) 礼部左侍郎兼学士彭华 1432 ~1496 明 安福县 景泰五年(1454) 礼部尚书、太子少保夏积 ? - ? 明 吉水县 天顺元年(1457) 邹守益 1491 ~1562 明 安福县 正德六年(1511) 南京国子监祭酒张贞生 1623 ~1675 淸 庐陵(今吉安县) 顺治十五年(1658) 翰林院侍读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