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四卷》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10003407
颗粒名称: 前言
分类号: K295.64
页数: 1
摘要: 前言
关键词: 前言

内容

唐代,颜真卿在境内广置学舍,大兴斯文,播下兴学种子。宋时,白鹭洲书院成为江西一流、全国著名的“高等学府”。明清两朝,西原、青原会馆雅集“王门之子”,学术争鸣隆盛。历唐迄清,境内重教崇文蔚为风尚,耕读传家相沿成习,书院勃兴,社学、私塾遍举,周敦颐、朱熹、江万里、王阳明等饱学之士亲辟讲坛、传经布道,铸就著名文武进士的昌盛科第,培育出欧阳修、文天祥等垂名青史的人物,造就了杨万里、解缙、罗钦顺、何心隐等一大批名播天下的诗人、文学家、教育家、哲学家、思想家,谱写了吉安古代教育的璀璨篇章。
  清末民初,受西方文化影响,境内新式中小学堂相继开办,幼稚教育、师范教育业已萌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下的吉安成为反共的前沿阵地,教育事业倒退;而此期的吉安苏区教育,从农民识字组到列宁小学,从干部培训班到职业技术教育却如火如荼展开。抗日战争时期,外埠许多学校迁至境内办学,一批著名学者萃聚吉安,国立中正大学、国立十三中、省立体育师范专科学校等于此诞生,教育事业一度繁荣。抗战胜利后,外埠学校陆续迁走,加之全面内战爆发,境内教育事业渐衰。
  新中国建立后,吉安教育事业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20世纪50年代,坚持教育为工农服务,为革命和建设服务的方向,对学校进行整顿和改造,兴起大规模扫盲运动。“文化大革命”期间,停课 “闹革命”,学校撤并、搬迁,教师下放劳动,教育事业遭受严重损害。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拨乱反正,重上正轨。80年代起,在普及初等教育的基础上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同时进行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压缩了一批普通高中,有计划地发展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扩大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规模,成人高、中等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得到发展。90年代,教育经费逐年增长,投入8. 5亿元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实施 “希望工程”,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同期,各类民办学校也应运而生,形成国家、部门和社会力量多方办学的结构合理、门类齐全与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教育体系。
  至2000年,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含幼儿园)达3684所,其中高等学校8所(普通高校2所、成人高校6所),中等专业学校19所(普通中专6所、成人中专13所),普通中学318所(高中54所、初中 264所),职业高中27所,技工学校3所,小学264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幼儿园(学前班)667所。 在校学生达838997人,占全地区总人口的18.74% ;在校中专生、中学生、小学生分别比1949年增长 28.21倍,67.44倍、6. 13倍。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工共有48903人,其中专任教师44469人;普通高校讲师以上职称的243人,成人髙校讲师以上职称的71人,中等专业学校讲师以上职称的189人,普通中学高级、一级教师4865人,小学高级教师6739人。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危房改造成绩斐然,全区校舍危房面积比例由1982年的30%下降到2000年的2% ;中小学校舍总面积达425万平方米,是1979年的53倍;全区装备教学仪器学校2129所,教学仪器总值1846.68万元,实验室总面积65125平方米;全区中学建立图书室293所,面积4. 4万平方米,藏书443.46万册;小学建立图书室1064所,面积2. 84万平方米,藏书282.5万册。自1977年恢复高考至2000年,全区为高等院校输送合格新生90760人。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四卷

《吉安地区志 第四卷》

出版者:复旦大学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实地、系统记述安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