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佛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三卷》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10003382
颗粒名称: 第二章 佛教
分类号: I059.9
页数: 1
摘要: 二国吴赤乌兀年.僧人卩寻啰尊者携西域宝境驻扎庐陵(今吉安)城西弥陀山筑宝安寺,是为佛 教传入境内之始。到建兴二年,又有庐陵南塔寺、东山禅寺,泰和崇福寺、絮桐院,永新松林寺、尊 胜寺,永丰隐居寺出现。这些佛寺的肇建,也下了日后广泛传播佛教的初基。隋唐五代是境内佛教传播的兴盛阶段.各地寺院林立,僧徒济济,高僧荟萃。永新的禾山大智院,中唐时 便有西域僧人译经,内藏佛分舍利和唐太宗的赐物,寺内有“径可丈余”的大锅,可供千名僧徒就餐。新中国建立后,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佛教受到保护,佛事活动不断。“文化大革命”期间,境内的 佛教寺庙或圮废,或被学校、居民占用.法器、佛像被毁,佛事活动被禁,僧尼星散各地。
关键词: 宗教 佛教

内容

二国吴赤乌兀年(238).僧人卩寻啰尊者携西域宝境驻扎庐陵(今吉安)城西弥陀山筑宝安寺,是为佛 教传入境内之始。到建兴二年(253),又有庐陵南塔寺、东山禅寺,泰和崇福寺、絮桐院,永新松林寺、尊 胜寺,永丰隐居寺出现。这些佛寺的肇建,也下了日后广泛传播佛教的初基。
  两卄南北朗时期,来境诛茅建寺,讲经说法的僧人越来越多.初时多为西域僧人,到后来I日内僧人逐 渐增加"从此期所建灵泉、芋、东平寺、东山菩、白马寺、尚山庵、新文村观音阁的分布可知,不仅在人口集 中、交通方便的中心地带有佛教活动场所,而且连偏僻的山区也都有了僧侣的行踪o
  隋唐五代是境内佛教传播的兴盛阶段.各地寺院林立,僧徒济济,高僧荟萃。隋仁寿、大业(601〜 618)年间,禅宗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任祖弘忍相继在吉州雪山寺、泰利I潮11」宝峰下石室、永新尚山庵等 处修行传教数I•年。唐丿F兀二年(714〉,释行思在六祖惠能座下承法后,回往青原山,光大南宗宗风,史 称“七祖”,其所创苛原法系影响深远,传延至今。天宝七年(748)五月,鉴真和尚至青原山参礼七祖行思 和尚真身塔,其侍者祥彦和尚在此往化,轰动占州300多位信众争相供养。永新的禾山大智院,中唐时 便有西域僧人译经,内藏佛分舍利和唐太宗的赐物,寺内有“径可丈余”的大锅,可供千名僧徒就餐。其 住持释无殷得南唐烈祖李昇亲自”见,赐号”澄源禅师”南唐保大九年(951 ),释元寂奉元宗李璟诏住 吉水龙光寺.赐号“觉寂禅师”"
  到了宋代,佛教在境内以更快的速度传布.西南部山区遂川县寺院增至29所,吉安县永和镇仅两 三乎方公里的地方,就有宝寿寺、智度寺、慧灯寺、古佛芋、本觉寺、守约斋等寺庙10余座。淳熙年间 (1174 -1189),释道清主持重修安城(今安福)西戒冈山重兴律院,严奉毗尼,广弘戒律,又精于医道,嘉 定年间(1208〜1224)获赐“慈济大师”之号。
  元明清三朝,境内佛教活动时兴时衰,但仍是流传很广的宗教,元代莲花僧人释惟则,倡导禅净双 修.兼明唯心净土,著有《楞严经会解》、《净土或问》、《精要语录》、《十戒法图说》,是净土宗戸匠。明贤 肯宗大德水心如印住庐陵益州寺长达20余载,力弘华严与净土并修,广为说法"明亡后,释笑峰大然、 释药地、刘淑英等官宦名t“脱F朝服,穿上袈裟".遁入空门.以至当时的青原山、武功山成为佛法兴盛 之地据清同治八年( 1869)峡江、永新两县县志记载,为时人口分别为19万多人和34万多人的峡江、 永新,分别存有寺庵73处和89处之多。民国《吉安县忐》记载.清末县内还有寺庵、庙宇、佛坛共 394 处。
  民国时期,境内多数寺院衰败”抗日战争期间,释高光得居I:彭大融等人相助,重建净居寺大雄'ii 殿、山门、祖堂,再塑全寺佛像.恢复念佛林,重组念佛莲社.香火一度得到复兴'
  新中国建立后,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佛教受到保护,佛事活动不断。“文化大革命”期间,境内的 佛教寺庙或圮废,或被学校、居民占用.法器、佛像被毁,佛事活动被禁,僧尼星散各地。中共I…届三中 全会召开以后,党的宗教政策得以恢复和落实.僧尼陆续回住寺院,佛事及生活均得保障,多所寺院得到 修缮.广大僧众虔诚奉佛、爱国爱教,本着慈悲为怀、利乐有情的宗旨,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事业,做出积极贡献。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三卷

《吉安地区志 第三卷》

出版者:复旦大学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实地、系统记述安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