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市)志吉安市志吉安市,原是吉安县城,又是吉安府城,自古为江西中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 枢纽。
1949年建市前,没有编纂过该城专志,唯有1936年纂修的《吉安河西坊廓乡志》,专记当今吉安市城 内及市区白塘、长塘、樟山3乡的全部和兴桥、禾埠2乡的一部分。此志记叙这一区域内上至清道光二 | •四年(1844), F至1936年,100多年社会、自然等方面发展的状况 刘峙倡修,萧屣韶主修,萧柱荣、萧 道尧等编辑。这部志书是吉安市志的滥觞。
新中国建v'Jn ,50年代,中共吉安市委曾欲修志,组织人员收集了部分资料,{11因政治运动频繁,人 爭变迁之故,修志木果.所收资料也散失殆尽。
1984年成比吉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市委副廿记曾继林任主任,因人员未定编,修志经费也未定, 市志编纂工作未开展,主要开展地名志编纂1986年地名志工作结束,9月25 ||市人民政府发出《关于 占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级别的通知》,指出地方志办公卷'为市政府常设机构,定为局级单位”。 但人员仍未配足,也未拨修志专款,编纂工作未正式开展,仅仅聘请5名人员在吉安市档案馆摘抄新中 国建立后的部分资料< 1990年6丿]编纂委员会卞仃:委员调整为胡振华,由于市委人民政府领导对 修志工作的重视,不到半年时间,市委、市人民政府联合发出3个文件:《关于组建〈吉安市志〉各专志办 公室的通知》、《关于吉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组成人员的通知》、《吉安市地方志工作规划纲要》。调整 市志编纂委员会领导班子,成立3个专志办公室 确定在编修志人员8〜10人,每年修志经费5万元, 1993年4月,调整后的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由正、副主任委员和委员共30人组成。主任委员石仲英(市 长);副主任委员叶细娥(市委副书记)、邱卫东(市委常委、副市长)、金桂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先 侯(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周世玉(副市长)、郭忠楠(行署副秘书氏)、谢宝俊(市委常委、人武部政委)、 蔡茂金(市人大副主任)、萧德庆(市政协副主席)、熊梅生(市去办主任)。其余24名委员中,除市志主 编欧阳轩担任右职委员外,均属有关单位的主要负贞人兼:1993年4月由市人民政府任命欧阳轩为主 编,熊梅生、刘春工、李光前为副主编,有在编人負8省,聘请和借调修志人员6名,共有修志人员14名。 至1993年底,各部门专志初稿编纂任务全面完成,1994年12月,省志办在吉安市召开江西省第四次县 (市)志编纂协作会议,对《吉安市志》26篇专志初稿提出许多中肯的意见,1995年1〜7月对26篇初稿 进行修改。1996年底《吉安市志》送审稿完成.1997年4月4 H省志办同意《吉安市志》定稿出版。全书 除概述、大事记外,共35篇,159章,577节。《吉安市志》1997年8月由珠海出版社出版发行,字数180 万,印行5000册。《吉安市志》为大16开本.印刷椿美,装帧豪华,属全省志书中印刷出版精品之一。
新编《吉安市志》,上溯不限,下限断至1992年,凡在吉安市现区域内,从古到今的区情变化、重大事 情、重要人物都予记载,着重记述建市后的史实,特别是详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两个文明”建 设的实绩。
井冈山志《井冈山志》是井冈山市第…部志书 井冈山市位于湘赣2省6县之交的罗霄山脉中 段。新中国建立前尚无行政建置,其历史记载散见在水新、遂川、宁冈县志中。新中国建立后,始设行政 建置,后几经变更° 1981年10月设立井冈II」县,1984年12月改县设市。井冈山市1985年11月11日成立地方志编纂委员会,5次调整,历经六届。黎德濂、黄建华、刘积 福、马仲强、鲍甫生先后担任主任;陈才中、汪明敏、匡远伦、杨群宝、谢光荣、王智甫、尹世珍、曾富善、刘 六生、谢鸿怀、李庐琦、金光明、孙磊先后担任副主任;邹馥光、杨里重任《井冈山志》正、副主编。
《井冈山志》的编纂工作得到省地方志办公室领导和专家的重视和支持1995年列为全省地方志 工作的重点o 1996年5月至1997年5月先后3次派专人前住井冈山市志办指导和现场参与志稿的修 改0 1996年8月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副秘书长高德和《中国地方志》主编诸葛计也到井冈山,就《井冈 山志》的内容和编纂体例多方面作了指示,使《井冈山志》更趋完善和成熟,井冈山是毛泽东、朱德、陈 毅、彭德怀、滕代远等老-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的第-个农村革命根据地.誉为“革命摇篮”、“天下第 一山”.为全面系统地反映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和井冈山市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耳现状,1996年5 月省地方志办公室创议将止在编纂的《井冈山市志》改名为《井冈山志>,1996年10丿j 14 II井冈山市人 大常委会作出《关于将〈井冈山市志〉改为〈井冈山志的决定》。井冈山市志办的工作人员走南闯北四 处拜访井冈山斗争时期的老人,收集大扯的珍贵历史资料;依靠全IU 100多人的修志队伍,在各部门的 大力支持F,历经12个春秋,六易纲目,2次修改、补充,1997年9月圆满地完成志书的出版印刷;1998 年8月6日在井冈山市井冈山大厦举行首发式:《井冈山志》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匕限为1927年湘赣边界红色政权的创立,下限至井冈山市执 行国家第八个五年计划结束的1995年底"全志共设25卷,130万字.其中特设《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开发建设》、《革命文物》、《风景名胜》、《旅游接待》、《希望工程》、《自然保护区》、《名人诗词书 画》等卷章,藉以突岀井冈山的地方特色44面彩色照片和16面黑白照片,使志书图文并茂,熠熠生辉。 体现丿片冈山革命精神的纟[色和反映井冈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绿色.在志书中水乳交融.相垃映衬, 使井冈山的形象,既有力史的深远与博大,又有当代的风采和氛围.足以供f时内外广大读者研究和欣赏0吉安县志吉安县志编纂始于宋嘉泰间,入明以后,冇[洪武]《庐陵县击》4卷,嘉靖《庐陵县志》6 卷 清朝县,忐修纂较多.康熙间两修,一成于康熙八年(1669),-成尸康熙二十八年(1689)。此后.乾 隆四I -六年(1781)、道光五年(1825 )、同治十二年(1873 )二次修志°民|司时期,有1920年的《庐陵县 志)4921年的《吉安县纪事》J941年的《吉安县志》。
1959年吉安县组织人员编修《吉安县志》,后因“二年经济困难”于I960年停止“编纂人员将所集资料归纳整理编印成《占安县革命斗争史》(油印本)。
1982年10月,吉安县成工党史资料征集、县志编集领导小组o 1984年12月.成立代县县志编纂 委员会,F设办公室”主任委员李亮贤,副主任委员刘兴隆、黄慕宪、曹彬牛“ 1988年5月调整为主任委 员石仲英,副主任委员陈达峰、胡嘉询、萧史牟o 1991年3月,副主任委员为刘春才、胡嘉询、萧史牟。 1993年5月主任委员为刘承满,副主任委员为王尤斋、胡嘉询、萧史牟。新编《吉安县志》主编白溪生,副 主编欧阳际洪。县志I:限为建县起(前221),下限1985年。1994年11月《吉安县志》由新华出版社正 式出版发行,全书由概述、大事记、专志、附录组成。为突出地方特色,单独设置《苏区革命斗争》篇。共 32篇,计180万字.彩照5()幅.黑白照3()幅,地图5幅,,16开本,漆面精装.彩色护封,印数3000册。
吉水县志吉水编纂县志始于宋朝嘉泰间。元朝修有《吉水州志》。自明到清,先后8次编纂县志。 明有明初本、景泰本、正德本;清有康熙十二年( 1673 )版、乾隆十五年(1750)版、乾隆:十一年(1756) 版、道光五年(1825)版、光绪元年( 1875 )版,其编纂内容,均以地理、人文为主°民国期间,未编纂县志。
新编《吉水县志》由吉水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主编萧源隆,副主编王心廉、黄炳住(常务)、钱 大缮、欧阳书、杨润生、彭国远。县粮食局、林业局、水电局、造纸厂、芦溪岭林场、水泥厂捐助出版经费。 新编《吉水县志》,纂修始F 1982年,3次修订纲目,定稿于1988年5月,1989年3月]6 I」经江西省地方 志编委会审定.9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113万字.采用人编体式,共分8篇58章218 ,时间上限起 于光绪元年( 1875),下限断至1985年,大事记下限迄1988年,全志正文篇目为:建置、自然环境、经济、 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人物8篇。内有地图8幅,彩色照片45幅,黑白照片15幅。这是改革开放后吉安地区岀版最早的地方志。
该志由吉水籍老红军,原北京军区制诃令员萧文玖少将题书名,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省地方 志编委会副主任姚公骞题词,吉水籍老红军、原二炮司令员李水清少将作序,记述吉水县建县至1985年 It 1000多年自然环境、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在县召开的志稿评审会上,省地方志女家、学者认为:此卷 观点正确,体例得当.选材严谨,结构合理,资料翔实,行文朴实,突出了地方特点和时代特色°印行1399 本发行省内外,通过中国国际贸易朽店发彳j'到海外52本。
峡江县志峡江县自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编纂成第一部《峡江县志》后,明清时期先后于明崇祯 三年(1630)、清康熙八年(1669)、乾隆二十二年(1767)、道光三年(1823 )、同治十年(1871)五次修志,民国时期,1944年县长施广德主持成&峡江县文献委员会,着手准备纂修县志。1947年继任县K 毛世俊主持,于是年3月着手编纂县志,1949年4月初稿完成,因民国政权濒临崩溃,未付印。志稿共16 卷,篇目为:卷首,目录、凡例、序、修志姓名、图说、大事记;卷二,舆地;卷■:,建置;卷四,民政;卷五,财 政;卷六,教育;卷七,经济;卷八,交通;卷九,军事;卷十,司法;卷f 一,党社;卷卜二,宗教;卷匕三,选 举;卷卜四,人物;卷十五,艺文;卷十六,杂类。该,忐稿在体例和内容[:冇较大进步:(1 )篇首设大事记, 以编年体形式对县内大事予以记载;(2)志稿r,次将科学测绘丁段制图引入志书,载有县山川形势、县 城、县交通状况、县物产量比较、县5年'卜均气压、县近5年平均气候变差、县近5年平均雨量分配等7幅 地图;(3)志稿每卷卷首都设有无题小序,或记叙文,总揽要领;(4)篇口设置较为得体,经济类、政治类内 容有所增加;(5)志稿首设计统计表,设有土地、户口、实业、地质、气候、交通、赋税、教育、卫生以及人民 生活、社会经济等统计表;(6)志稿注重汲取科研成果,摒弃了旧志中“星野”等非科学内容。新中国建 立后,志稿底稿先存县公安局,1986 <移交峡2[县档案馆1990年,峡'/ [县志办用光电誉印机复印志稿 5()部.新中国建立后,1958年12月《峡江县志》编纂委员会成立。崔振家任主任委员,白连祥任副主任委 员"F设办公室。经3年努力,编成《峡江县,忐》,于1961年]2月铅印成甘,内部发行。全书共6篇:第 -篇,行政区域;第二篇,自然地理;第-:篇,文物;第四篇,革命志;第力篇,党群;第六篇,政法民政。分 上、F2本,约19万字 由于历史条件影响,该,忐存在明显不足:一是体例不够完备;二是内容有不少失 真,主要是夸大;二是议论语言过多,1989年10月,《峡江县志》编纂工作正式开展.黄伏昌任《峡江县,忐》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随后席 火生、周金堂续任。副主任委员先后由罗善庭、陈比群、廖勋奏、沈锦荣、罗庆恩、伍发根等14名担任 主编赵国祥,副主编徐斌、孔祥吉。
1995年6月,新编《峡江县志》由中其屮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发行,汁34篇,135万字,印数3000册o 新志注意突出政治、突出经济、突出41年电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在体例上和内容上,该,忐做了不 少有益的探索.1997年全省第二次新编地方志优秀成果评奖活动屮评为-辱奖、在全国第二次新编地 方忑优秀成果评奖活动中评为一等奖,获得奖金1万忙新干县志 新干编纂县志始于宋嘉泰年间(1201〜1204)。此后,至清末8次编修县志。二修时间 为南宋淳祐七年(1247),三修为明嘉靖卩i| I•四年至隆庆元年(1565〜1567),四修、五修为明崇祯八年 (1635)、十五年(1642),六修为清康熙I匸年(1673 ).七修为康熙左十四年(1715),八修为清道光五年 (1825),九修为清同治九年至十二年春季(1870〜1873 )。民国时期,1946年12月,奉省政府令,新涂县 政府成立县文献委员会,负责编修县志,历时2载,纂成县志草稿。后因战事,志稿草本遗失。这已经是 十修了。
1958年12月,中共新干县委成、'/:新F革命斗争史、《新干县志》编纂办公室,因政治运动之故,后于 1959年10月,草草编印《新干县志》4卷油印本初稿,并交送县档案馆存档。
1983年5月]1日,中共新干县委成也新I:县志编纂委员会,并作出《关于编纂〈新干县志〉的决 定》。6月5日,县人大常委会第17次会议研究通过 关于编修〈新干县志〉的决议》。6月20日,由县 委、县人大、县人民政府、县政协“四套班r主要领导组成的县志编纂委员会首次召开编委会,研究县志资料征集工作,通过《江西省新干县志编纂委员会关于征集文史资料的通竹》,并向社会开始广泛征集县 志资料。编纂委员会主任曾龙保、副主任杨根芽、李育民、刘志雄、曾子凡、段龙保、谢峰"主编谢峰,副 主编廖庆柯、杨火根(常务)。总纂杨火根o 1990年8月.历时8载的新编《新F县志》,止式由中国世界 语出版社岀版,并由北京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和北京中华书局对外图再贸易部向海外国外总发行。 全志128万字,总印数5000册。
新编《新干县志》具有明显的六大特点:一是严格按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 坚持求真存实,记载2210余年的县情史况;二是从整体和县史出发.选择小中卷,以及卷章节目4个层次 的完备体例,门类设置齐全,归属得当,在继承旧志传统的基础」:,敢于大胆创新;三是资料翔实,内容丰 富,极力继往,努力开来,还突出记载改革业绩;四是文风严谨朴实,文字通俗精炼,并能力求图文)F茂. 配上200余幅历史珍贵照片和地图,存史、资治、教化以及编研、收藏价值较高;五是出版印刷装帧设计 较好,志书国外发行看好,并给长期收藏单位和个人提供了质量保证;六是地方特色突出,从卷章到P 目,均有新干独特的地情、物情、人情资料,如“柑橘卷”、“乡镇章”、“枳壳、陈皮节”、“集体造林冃”、“占 人咏三湖桔诗目”等等新编《新干县志》岀版发行后,得到社会的好评:1990年10月,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顾委常委 胡乔木,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楚图南,金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氏胡绳亲门为新编《新 干县志》出版发行题词祝贺(真墨条幅已由新干县志办公室珍藏)’胡乔木题词为:“热烈祝贺新干县志 出版发行”。楚图南题词为:“继承光荣革命传统,发展两个文明建设,新干县志出版纪念”。胡绳题词 为:“继往开来。为新干县志” o《中国地方志》主编诸葛计称之为“志林佳作”,并亲自出面联系志书出 口事宜。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左行培称之为•'继承传统、开创新篇的样书”。为此,志书总发行5000 册,其中向美国、英国、日本、法国、荷兰,以及东南亚诸国等16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共销售500余册,国 内30个省市自治区的大图书馆和部分大专院校图书馆函购收藏及许多县(市)志办、科研单位邮购达 1500余册。1993年7月24日,新编《新干县志》在全省首次地方志优秀成果评奖活动中评为一等奖,在 1993年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评奖活动中评为-等奖.永丰县志 永丰县志编纂始修于宋至和初,至清末,共曾修县占13次。二修于南宋绍兴,三修于南 宋隆兴,四修于南宋嘉泰,五修于南宋乾道,六修于明洪武,匕修于明止统,八修十明万历,九修于清顺 治,十修、十一修于清康熙,I ■二修于清道光,十三修于清同治南宋绍兴《永丰县志》,邑令陈丰元主修,“四万余言,析为I•卷目”。明万历《永丰县志》,邑令吴期 焰主修,该志“自疆域以下凡八卷”。清道光《永丰县志》,知县孙承祖主修,“修自道光::年冬,越五年春 始付厥此志县内民间有存,虽多次往说,仍不肯拿出,故其卷目、字数等情况亦无法得知"所修13次 永丰县志,惟第九修至第卜三修完整无缺。十修康熙《吉安府永丰县志》,文林郎知县陆湄主修。分为疆 域、学校、职官、选举、人物、碑记、章牍、杂志8卷,约16万字。该志“据事直廿,简截详明。”今有原刻本 藏北京图书馆,还有胶卷藏上海图书馆古籍部。十三修同治《永丰县志》,知县高邮举人王建中总修,道 光乙未科殿元三品卿衔翰林院修撰邑人刘绎总纂,“揽其大纲而正其义例”.“在串诸君F,秉笔之余,要 皆实事求是,斟酌尽善。故其详审精密,较旧忐不啻倍徒”,民国期间,曾提出过修志,并成立县志馆,负责人孙振亚。由于种种原因.只列;I;编目而县志未 修成。
新中国建立后,50年代末也议过修志,但只编写《永4 ■-人民革命斗争史》、《革命烈士传》(均为初 稿),未修县志。1981年]1月,县委、县人民政府遵照上级有关编史修志的指示.决定编修《永丰县志》, 成立永丰县志编纂委员会,聂水根任主任,徐才川、袁隆洋、宋晋德任副主任.编志工作由宣传部主管。 1984年改由县人民政府主持,编委作了较大变动,山张廷杰任主任,温剑任副主任. 1986年.增加吴菊 声、邓志发为副主任o 1987年,主任为陆云龙,1989年主任为杨群宝.主编温剑,副主编吴菊声、邓志 发、曾申庚、刘恺玄。1986年下半年开始正式编纂,1988年初稿编成,1990年完成送审稿,1993年10月 由新华出版社出版。新编《永卜:县志》除序言、凡例、忖录、编后记、县志编纂机构和审定单位及人员名单外,正文由概述、 大事纪、苏区重大军事纪略和匚占;及文存5大部分组成”专志为主体,设地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 社会、人物7编,除人物编未设葩、节而分为传、衣、录3小部分外,其他各编共62章248节。全书140万 荷,编前冇原中'艸央委员、辽丫省委卩记、中顾委委员黄欧东,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中央 军委纪检书记、I:将郭林祥,屮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通讯兵部副主任、顾问、少将周湧以及江西省社会 科学院副院长、江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副主任姚公骞的题词。书中配有彩图2幅,彩照42帧,黑白照 23帧。在搜集县志资料过程中,于《永丰县睦陂曾氏族谱》中抄录明状元曾榮《廷试策》和廷试《梅花诗 百首》;于清同治《永丰县志》中抄录明状元罗伦《廷试策》;于遗留民间的手抄本上抄录清状元刘绎《廷 试策》.为方便读者阅渎,以利占为今用,对上述《廷试策》、《梅花诗百首》进行标点、分段,遇鱼鲁豕亥 衍文或脱漏之处,则予注明。尔后,再把它们编入新编《永丰县占•文存》中。
新编《永丰县志》结构合理,符合志体要求。内容翔实,纪述得体,要素齐全,且文字精练.用图形式 多样,图文并茂.书发行后,深受读者欢迎。
泰和县志泰和东汉末建县,最卩的县志是大约纂成于北来时期的《太和县记》、《太和图经》,南宋 淳熙四年(1177)知县陈秀实主修,张町速主纂的《西得志》,全书10卷;已初告规模”此后,嘉泰三年 (1203) 乂编修《太和县志》1次,共10卷,知县赵汝谟主修,曾之谨总纂。明后曾4次官修,又有邑人李 穆私纂《泰和县志》14卷,邑人郭子章私纂《白下记》40卷。清代先后有康熙一修,乾隆两修,同治、光绪 各一修,同时又有私纂《白下续记》、《白下三记》、《白下四记》。
民国时期J936年丿F始修纂《泰和县志》,成立泰和县志局,局长鲁绳月,后为车乘华、邓天民。总纂 欧阳辅、郭志仁,分纂欧阳元、朱昆雒、杨襄、王开元。仝书36卷,分装成16本,1948年完稿,未出版。 1937年,县长熊协梦主持设立志局,后邙善武接任,县人胡玉澄总纂,编纂《泰和县志),1948年稿成,未 刊有部分手稿散见在省档案馆"新中国建&后,1959年3丿j成立泰和县志编辑委员会办公室,开始收集资料,修纂《泰和县志》,当年 6月已写成初稿,分23个部分,装成4本.存县档案馆,未出版成书:新编《泰和县志》从1987年开始筹备,成立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先后为刘多凯、郭荣腊、刘兴隆;副 主任委员先后为张敬塾、康庆今、萧世鑫、萧承剑、阮德先、匡显润、刘兴茂、傅邦光、聂志刚等。主编康臣 纬、刘I'-o下设办公室,配备正副主任.1988年开始收集和整理资料,县直单位和乡镇配备资料员394 人,收集资料1000多万字。初稿总纂后,先后多次评审,经过4次较大修改后定稿,全书130多万字, 1993年1()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
新编《泰和县志》是泰和县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的真实记述,由概述、大事记、专业分志、人物传、 图表、附记等组成。专业分志有建置、自然环境、居民、党派团体、政权政协、苏区、公安司法、民政人事、 军事、经济综合、农业、工业交通、财政金融贸易、地方特产、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人物等18卷。该 志力求朴素、翔实,以史实为据;史实不详难成定论的.在附记中记述。在经济部类方面卷章较细,较详 尽地反映出泰和经济特色和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概貌。该志记述的时间范围,上限尽量追溯到事物 的起源,下限截至1988年。它的出版发行,对于研究、开发、振兴泰和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遂川县志 遂川县北宋建降元年(960)名“龙泉11 ".1914年改为遂川县"龙泉县在宋代已有县志, 明代初<亦有县志,(I I修志的11-体时间.有何人主修主纂均无可考。该县修志有明确记载并成书的有 5次。
明景泰《龙泉县志》于景泰五年(1454)成|5.该志在清代就已佚,卷数和何人修纂已无可考。
清康熙《龙泉县志》于康熙:十:年( 1683)成书,共分10卷。该志由知县张杨彩(永年人)主修,李 七璜(选贡,该县1-六都人)主纂,乾隆三十任年(1770),县人梁明瑛有感于县志残缺,私纂《泉江类稿》 8卷。
康熙二十八年(1689)知县董闻京阅张志荒谬.聘县人李真晋总纂,重修《龙泉县志》18卷。乾隆三 |•六年(1771 )知县杜•鸿(江苏江阴人)主修.周壤(进上,遂川县西溪人)主纂,吸收公私所纂县志的长处,新编纂《龙泉县志》20卷"乾隆志比康熙志增加了大量的卷冃、篇幅,收集了康熙志匕所没有的许多 资料,此后,清代编纂的县志基本上照此为模式增减道光四年(1824),知县文海(镶黄旗人)主修,髙世书(该县秀州人.进士)主纂,编纂《龙泉县志》18卷'同治九年( 1870),知县王肇渭(|'[隶人)主修,聘郭崇辉(拔贡、该县瑶厦人)主纂。重修《龙泉县 志》,其间经过4任知县才告完成。该志除江西省图书馆、江西省博物馆及北京、上海等13个图书馆有 藏外,遂川县档案馆藏有2部,现分藏在遂川党史工作办公室及遂川县志办公室。
民国时期,1947年6月,县政府曾组织遂川县文献委员会.并调集一歧工作人员编修县志。至1949 年5月,遂川解放前夕,文献委员会和工作人员解散,听时2年,其工作成果除留下一些工作文件外,经 多方査找,未见到资料,也不知资料藏于何处,新中国建立后,遂川县曾于1959年组织一批人员编修县志,着重录集新中国建立后政治、经济、文 化等方面的一批资料和上地革命时期的革命史料,也收集了一些历史资料,但未完稿,'收集到的历史资 料现藏于遂川县志办公室。
1984年11月遂川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成V:.卜假办公室,人员由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人员兼任o 1990年8月将原成立的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作了调整,由县氏助理刘承洙任主任委员,陆柏青(副县级 调研员)任专职副主任委员,曾琼英(原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主任)任主编,副主编郭钟纶、叶致4^.0 1990 年12月编制委员会批复县志办为正科级事业单位.定扑业编制7人 此后.还先后调进和借调一批人 员进行县忐编纂工作„ 1993年5月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作出调整,县长王树嵐任主任委员,县委副书记 E淑敏、副县长舒明裕、县人大副主任刘承洙、县政协副主席U t致牛.为副主任委员,陆伯青任专职副主任 委员,曾琼英任主编。
新编《遂川县志》由图片、序言、凡例、概述、大事记、附录及政治、经济等30篇组成,160万字,1996 年3丿I江两人民出版社出版.印数3000册,编纂《遂川县志》,是一项“功在当代,惠及后世”的千秋大 业。新编《遂川县志》资料丰富翔实,体例完善.观点正确,横排竖写,详今明占,繁简得当,重点突出,秉 笔直书,述而不议.能较为真实地反映遂川县的历史面貌和现状,集科学性、思想性、资料性于一体,具有 鲜明的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
万安县志万安县,忐编纂,始于宋代中期'清同治《万安县志》刘惟序称:“万安县志创自熙宇,成于 '辽德康熙《万安县志》史古彪序称:“万安县志创口熙‘产,而县忐之成,则自宣德昉也””据考证,嘉泰初 知府赵善諱命E子俊、许景1511等分纂八邑忐以附于周必大郡忐后,而万安属八邑之一,则万安县志至迟 嘉泰初已成。明宣德间曾纂修县鼠但时间和修纂人已不可考。明正统十一年(1446)由知县吴清主修, 县人罗彦洪总纂,纂成首部《万安县志》,已初具规模。此后,又陆续编成4部.成化间萧维祯、吴节以为 正统店“错简无当”,又作删定。弘治五年(1492)知县郭英主修,教谕王汝南总纂,约成于弘治十年 (1497).嘉靖十五年(1536)知县卢璘主修,教谕林相编成.此,忐鉴F弘治本“事多讹舛”,而“去其繁而 存其简,削其伪而纪其真”.分纲目有六:“ -丨丨地舆,二目职官,泪政典,四目选举,苴目人物,六目杂 志。”万历四十年(1612)知县张肇林修纂成明代最后一部《万安县志》。此4 ,击均已亡佚。清代,亦曾4 修《万安县志》"康熙十年(1671)知县胡枢主修编成《万安县志》12卷;康熙二十八年( 1689)知县黄图 昌主修编成《万安县志》12卷、首1卷,道光四年(1824)知县魏湘等主修成《万安县志》12卷。同治十二 年(1873)知县周之铺、前任知县欧阳骏会同教谕在光策等54人以“魏志”为稿本,参以胡枢、黄图昌2 志,纂成《万安县志》20卷用1卷,末1卷。此志分方舆、建置、食货、学校、祠祀、职官、选举、人物、烈女、 经籍、文翰、杂志等12类,体例依照“魏志”,订补阙漏,资料翔殷,尤以星野、疆域、学校、历代封赠、烈女 等收集甚详。光绪三年(1877)曾重加校刻。
新中国建立后,中共万安县委于1958年12月设立中共万安县委革命斗争史、县志编纂委员会,县委 第二书记萧家麒为主任,下设党史、县志2个小组3 I960年6丿|至1964年9丿],设立中共厅安县委革命 斗争史、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组织人员收集资料。1985年5月,成立万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县人大主任刘仁玉为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王家森、潘诗经,着手编纂新《万安县志k 1989年调整为主任廖 铸时,副主任黄建盛、郭毓堪、罗毅中、刘伯明1992年4月,再调整编委会成员,县长周加璋为主任委 员,县委宣传部氏毛国强、副县长谢水香、县志办主任燕中为副主任委员。主编罗毅中(前)、蓝宗英 (后);副主编许诗蕊、耿艳鹏、刘如愚。新县志上限至万安建县之前,F限几经改易,终定于1990年”此 志采用横排竖釘,详今明古,以事实说话的方法,由概述、大事记、分志、人物、附录五大部分组成。《万安 县志》F 1996年2月由黄山书社出版,印刷2000册,字数150万字。
安福县志 安福历史上曾10余次编修县志。最早为《安成记》,南朝宋县人壬孚纂修,王孚曾为文 学主簿,南朝宋兀嘉初卒。现仅存500余字,散见于《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书中。后又有土烈之 《安成记》,隋《安成记》。入宋以后三修,即嘉泰《安福县志》、《安福地理志》和约成书于乾道后的《安福 志》。以上各志均已散佚不见。
明代三修,均为私纂。一为成化《安城志录》,县人吴节纂。二为嘉靖《安福丛录》22卷,邹守益作 序,嘉靖二十匕年(1558)县人张松私纂,现仅存3卷,藏安福县志办’三为万历《福乘藏稿》十卷辑选一 卷(已佚).万历::十九年(1601 )刘元卿私纂,县人颜欲章作序”清代六修,即清康熙六年(1667)知县焦荣主修的《安福县志》,康熙十二年(1673 )知县张召南主修 的《安福简明志稿》(未刻),康熙十八年(1680)刘翼张重加订正为6卷付梓,康熙血十二年(1719)知县 黄宽、刘学愉主修的《安福县志》8卷,乾隆四十七年( 1782)知县高崇基、张修中主修的《安福县志》22 卷,以及同治十一年(1872)知县姚濬昌主修的《安福县,忐》18卷。
新中国建、'/:后,1960年中共安福县委成立《安福县志》编纂委员会,组织人员抄录了一些旧志.收集 到一些零散资料,油印成1册,约20万字,存县档案馆。由于受“左”的错误思想影响,新中国建立后丄 农业生产部分屮资料多有“水分”,不足为据,但所辑其他历史资料仍有一定史料价值。
1985年7月《安福县志》编纂委员会成立,县长胡德忠任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邓清澄、王少章、彭凌 凡1987年,县氏谭鉴香继任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壬先顺、刘新民、彭佛成o 1987年6月正式确定县 志办为正科级常设事业机构,定编5人,所需经费列入县财政预算,并聘请一批离退休干部担任收集资 料和编写工作。1990年12月,县长王荣春为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王先顺、李仁牛.、张永源、左笃庆。并 任命副县长王先顺为主编,刘荣昌、赵从春、严滋心为副主编,赵从春兼任总纂。1991年写出初稿打印, 广泛征求意见"经过1年多收集意见,修改补充,1992年12月上报吉安地区地方志编委会和省地方志 编委会审查,经再次修改充实后,1993年4月以县人民政府名义呈报省地方志编委会审批出版1993 年7月,经省地方志编委会验收,“认为该志稿政治观点正确,体例合理,内容充实、文字流畅,符合《新编 地方志工作暂行规定》的要求,同意定稿公开出版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北京师范 大学中文系教授启功无偿题签0 1995年1月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
新编《安福县志》上限为安福建县前,下限至1987年,个别地方延至1992年。设有彩照60幅,黑白 照15幅.地图5幅。全志为小篇体,除卷首(设序言」L例、概述、大事记、苏区纪略)和附录外,主体部分 设32卷,约150万字永新县志唐丿『元稍后的《永新图经》是永新县志的起始,南宋淳熙年间知县柴必胜又纂有《永新县 图经》,又有嘉泰,乩入明后有宣德、成化2志,至嘉靖时已无存书“然后万历志,万历丸」县龚锡爵修,尹 台主纂。万历四年(1576)秋设局草创,万历六年春成朽、刊行,世称'達史”,有“信史”之誉。清代续志, 总以“耄史”为准 廿共8卷.首1卷"清代官修5志,私纂2志、清康熙二十年(1681 ) . 土运祯到县知事,适逢诏F修志,乃延邑绅20余 人订辑成县志10卷,成书于康熙:十二年仲秋,世称“康熙王志”。该志书基本上“率由旧章”,然比较 “耄史”间有删削,虽已刊行,逐渐散失,今无存书,但同治2志有引文,,乾隆知县王瀚有感于康熙志“率 沿故明遗册,其间失纪殊多”,乃请准上宪,延邑绅幵局重修,成书10卷.于乾隆十一年(1746)六月刊行。 王瀚自序曰:“继且不敢以恕取之,惧责实之匪易也”.但是,记事多有私见,有“秽史”之i肖o因乾隆志谬误丛生,有邑人谭尚书私纂《禾!1| (5)20卷,撰于乾隆十二年(1747)十月,成书于乾隆四十年(1力5)十月。以禾川称永新。后世认为“虽-家之",阳搜罗备极苦心,尚多可采”。这是私撰《永 新县志》的首创。
道光二年(1822).知县徐作偕曾事复修,初聘尹襟—主纂 道光四年(1824).襟三去世,文崑泰总 纂,道光六年(1826)稿成,未刊行,卷数无考。同治九年(1870),省奏准续修通志,檄所属各修郡县志。 永新知县邁筱门聘尹襟三之子尹继隆总纂。有邑绅上控i甚令.尹乃引嫌而退,伏处乡里,先成《禾川旧志 纠谬》3卷,复独撰•志于同治十年(1871) A月成书,共10卷,同治十一年呈学使李若农批准刊行,这是 第二部私撰《永新县志》。進筱门卸任后,署县事陈恩浩接修.未及脱稿,卸任而去。同治十一年二月,知 县萧玉春续修,延邑绅20余人合纂,同治十三年刊竣.全书26卷,首1卷。综上所述,共有12部《永新县 志》,其中公修10部,私撰2部,散失7部,现存5部民国时期,永新文献委员会于1946年成、'/:,仅着『收集资料,没有修成志稿。
新中国建立后,1958年,中共永新县委组织人员编纂《永新县志),1960年底成初稿,1974年6月由 永新县档案馆打印成1册。体例不全.资料甚少1984年1()月29日冲共永新县委下发文件成立县志 编纂委员会,主任周运恭(前)、王喜儒(后);副主任:段勇军、刘永光、龙厚庭、吴忠贵、谢庚华、吴继生、 罗忠锦、陈田瑞。主编刘永光,副主编龙E、龙仁、谭加庆、陈豪其、陈建军。下设办公室,抽调专职和兼 职人员着手县志编纂,经过组织准备、宣传发动、征集资料、整理编纂、评审修改、定稿付印,历时6年,于 1992年10月山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共30()()册新编《永新县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唯物史观,力求正确反映永新的历史 与现状,上限追溯所载事物在县内的发端,下限为1986年;为求记述的完整性,个别充分反映中国共产 党的核心领导作用。新编《永新县志》除概述、大事记、附录外、共设33卷,138章,463节,计150万字。 新编《永新县吉》出版发行后,受到社会好评,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厂矿学校纷纷购买,将其作为资料 书和工具书,民间购之馈赠海内外亲友,国内不少图书馆、大专院校和社科院研究单位来函购买,供收藏 和研究。一些专家学者发表评论文章,《江西方志》1993年第3期刊登江西教育学院王炯尧的文章《以 内容取胜一评新编〈永新县志〉》;《海南史志>1995年第3期刊登黑龙江省肇东市华夏方志馆刘有才 的文章《宏文巨著,多有创见——简评〈永新县志〉》。复旦大学黄苇评论:志稿指导思想正确,结构严 谨,安排妥帖,行文流畅,认为是他阅读众多志稿中较好的一部,尤其满意的是布局、行文更谓上乘。 1995年吉安地区在深圳举办经济招商洽谈会,永新县委、县人民政府带《永新县血》作为礼品赠送有关 客人,为招商引资起到牵线搭桥作用.宁冈县志明代三修。弘治四年(1491 )知县马粧始修《永宁县志》7卷,嘉靖四十四年(1565)知县 谢元光二修《永宁县志》,万历三十七年(1609)知县单有学三修《永宁县志》8卷。応均佚。
清后四修。康熙二十二年( 1683)知县陈欲达主修,县人袁有龙总纂四修《永宁县志》2卷8门44 目。该志根据残存的旧县志所记史料,并补充新的资料编纂而成.在内容和形式上起承前启后的作用。 此为现存最早的宁冈县志。乾隆卜五年(1750)知县赖能发五修《永宁县志》8卷。道光二年(1822)知县 孙承祖主修、教谕黄节协修六修《永宁县志》8卷。同治-卜三年(1874)知县杨辅宜、蔡体乾、程炳星、晏温 先后为总修,县人萧应乾、张振昆、李枝茂、张国清、萧人瑞为纂修,七修《永宁县志》。另右协修19人,校 阅3人,采访13人,监刻7人,修志人员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氏,为前所未有。全志除卷首外,分10 卷,共69目,体例较当.内容较全,记述较详,尤其始设《凡例》.首备地图,最重人文,有所创见,清代4种 县志均有刻本传世”民国时期,1919年,县知事邓南釀主修,I:人邹代藩总纂,纂修《宁冈县志》,后因战乱未刊行° 1937 年,县长丁国屏主持,县人陈家骏执爭,就邓稿补修,次年刊印,成《宁冈县志》六卷后志四卷:该志除记 述一般县情外,还从-个角度详记宁M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心的重要战略地位,详记井冈山斗争时 期毛泽东侏德、陈毅等红军领导人及红四军在宁冈的重要活动,详记著名的地方革命武装领导人袁文 才、王佐及宁冈人民的革命斗争活动,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现仃铅印本传川:。
新中国建立后,1983年6月成立县志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刘步文,后经多次调整,先后由张柴生、黎德濂、邓扬辉接任,下设办公室o 1987年4月,始正式进入新编《宁冈县志》编纂阶段。1989年1月成 立《宁冈县志》编辑室。1990年下半年到1992年5月,完成县志征求意见稿的撰写和评审,至1993年9 月,完成县志送审稿,1995年7月,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杖出版,总纂萧鄭,主编钟应瑞,副主编谢志明、 谢达志、萧兴华、刘瑜。此志170万字,刊印1550册。
莲花县志 清乾隆八年( 1743)割永新县20个都和安福县12个都合为莲花厅。乾隆二十五年 (1760)同知李其昌采《永新县,忐》、《安福县志》关乎莲花之史实纂修《莲花厅志》,“博采风闻,广咨遗老, 笔削之权.不敢假乎他人”,经过艰辛劳作,“两阅岁而书成”"全书除卷首(包括序文、凡例、地图)外,共 9卷"道光六年(1826)同知李荫枢续修,同治四年( 1865)同知张树垠修订重印。光绪初年厅署延请当 时名流刘作义、贺少英续修厅志,但“沿讹袭旧,莫之能改,卒未成书。”其时,良坊厦布村儒学训导贺恢以 未与刘作义、贺少英2人同修厅志深感遗憾,参阅《太平寰宇记》、《吉安府志》、《永新县志》、《安福县志》 等大量史料.在原《莲花厅志》基础上进行资料收集、考证、充实、整理工作,写成《莲花厅志》修订本《爱 莲编》。《爱莲编》包括地理、风俗物产、赋役、存往、建置、名宦、秩官、武备、学校、杂类10志,62目,30余 万字,光绪十三年( 1887)完成书稿,但未刻版刊行。
民国时期,1947年莲花县政府成立文献委员会,筹修《莲花县志》(莲花在1913年由厅改县),因经 费困难,于次年机构解散,未留下片言只字。
新中国建立后,1960年,中共莲花县委抽调人员组成县,忐编辑班子,经过1年多时间,搜集14万字 的资料,汇集成册,后因故未能成书。
1984年10月成立莲花县志编纂领导小组和编纂委员会,由县委书记宋宜雅任领导小组组长,县人 民政府顾问陈天相任编纂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委员郭遗盛。经过3年的艰辛劳动,于1988年写出初稿。 在此期间,还聘请江西师范大学左行培,中国地方史击协会理事许怀林为县志顾问,省地方志编委会副 主任姚公骞等专家学者对《莲花县志》的编纂工作给予具体指导。1988年12月,《莲花县志》送审稿报 吉安地委宣传部审定,1989年9月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莲花县志》除概述、大事记、苏区纪略外,共有45卷、140章、355节、127万字。主编刘丹,副主编朱 烈,编纂工作人员包括收集资料,分章编药及整理统稿者有100名之多。在1993年全省地方志优秀成果 首次评奖活动中评为三等奖。
第三节乡镇志编纂明永乐十一年(1413)庐陵曾钝在原县人文玉立所编《东昌十五咏》、明洪武间县人钟彦章所辑《东 昌志》未成稿基础上,编纂成《东昌志》3卷,未刻:这是江西省最早的一部乡镇志。
民国时期,1934年初,由吉安县乡绅莆庚韶等发起编纂的《吉安县河西坊廓乡志),1937年铅印,之 后的半个世纪没有编纂乡镇志。
20世纪80年代新地方志编纂工作全面展开:为提供县(市)志编纂资料,部分县志编纂委员会提 出乡镇都要成立乡镇志编纂机构,在提供县(市)志编纂材料的同时,编纂乡镇志。有少部分村委会也编 纂了村志。
编纂组织乡镇志编纂不在第一届新修地方志三级志书之列.是各地自发地组织编纂。因此,编纂 组织形式多样,一般形式有:一是统一编写,由县(市)志编纂委员会提出要求,县(市)志办业务指导;二 是承包编写,由乡镇出钱,承包方编写;三是,由乡镇人民政府自选人才组织编写。每部乡镇志编纂之 始,都成立乡镇志编纂委员会。一般由乡镇党委书记担任编纂委员会主任,同时担任该志主编,乡镇长 或乡镇党委副书记担任编纂委员会副主任,同时担任副主编。1986年7月8日新干县三湖镇成立三湖 镇志编纂委员会,下设办公室,着手进行资料征集工作,组织编纂《三湖镇志h 1987年5月三湖镇换届 选举,镇志编纂委员会调整。1988年11月由于资会不足等原因编修工作中断。1991年2月根据三湖镇 广大干部群众要求,恢复编纂镇志工作,1992年8月中共三湖镇委员会作出《关于集资编纂〈三湖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