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州、府)、地区志
郡(州、府)志编纂南北朝时期,曹叔雅撰《庐陵异物志》,记述庐陵地方风俗民情,原书虽已不存 在,但从元代陶宗仪《说郛》卷61中,仍可见到部分内容。隋唐时期,梁福纂《庐陵记》。
两宋时期,修志盛行,先后有《吉州旧图经》,《吉州图经》9卷,《吉州记》34卷(吴机纂),《吉州旧 志》、《吉州庐陵志》(周必大纂)。《吉州志》、《吉州郡志》面世,原书都已散佚,但在《太平御览》、《太平 寰宇记》、《永乐大典》、《舆地纪胜》、《文渊阁书目》等文献中有记载或征引。
明清时期.朝廷对修志事业极为重视,出现“郡邑莫不有志”的局面,志书数量随之增多,形成地方志 发展的鼎盛时期。明洪武、成化、弘治年间,先后有《吉安府图经》、《吉安郡志》(吴节纂)、《吉安郡志》 (徐辅纂)面世,原书皆佚,也只是在古书目或文献中有记载或征引:嘉靖元年(1522),王昂纂著《吉安 府志》19卷,现北京图书馆存5 - 16卷,上海图书馆存10〜11卷;嘉靖四十五年(1566),王时槐编纂 《吉安府志》26卷,现存北京图书馆5〜16卷;明万历十三年( 1585)余之桢纂《吉安府志》36卷,北京、上 海、南京和中国科学院等4个图书馆存胶卷;万历年间,郭子章纂《吉安府志补》12卷,书佚。清顺治十七 年(1660),李兴元修、欧阳主生等纂《吉安府志》36卷,现北京市、北京大学、上海市等图书馆存卷1〜 20,22〜36,台湾省存整套;清乾隆四十一年( 1776),卢松修,朱承煦、林有席纂《吉安府志》74卷,首1 卷,末1卷,现北京市、清华大学、上海市、天津市、甘肃省等图书馆有存;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李鎔经 纂《吉安府志补刻本》,现南开大学、江西省、匕海辞书出版社、浙江省、湖北省等图书馆有〃;清同治十二 年( 1874),尹继美纂《吉安府志稿》3卷,现江西省图书馆有存;清光绪二年(1876),定祥、德馨、特克绅 布、蒋继洙、钟珂主修,刘绎、彭庆钟、周立瀛纂《吉安府志》53卷,首1卷,现江西省、吉安县、上海辞书出 版社、天津市、吉林省、甘肃省、浙江省、四川省、台湾省等图书馆,吉安市地方志办公室有存.
民国期间,军阀割据,战乱频仍,民不聊I,无人顾及修志工作,
新屮国建立初期,医治战争创伤,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厅废待兴,无暇顾及修志 工作。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在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匚1984年 10月,吉安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成立,开始指导所属各县(市)志的编纂工作,并着手《吉安地区志》编 纂的准备工作。1997年开始编纂《吉安地区区情),1999年完稿,为《吉安地区志》的编纂奠定了基础。 1999年开始《古安地区志》的编纂工作,冃前正在编纂中。
新编《吉安地区区情》主编陈阜东”全书约40万字。笫一篇总述,卜一设历史沿革、地理位置与行 政区划、人口与民族、自然概况、自然资源、主要历史时期的经济概况、新中国建立以来经济和社会发展 概况、经济优势和特点、开发区9章;第二篇农业,下设农业发展概况、农业自然条件、农业牛.产结构及发 展状况、吉泰盆地综合开发、水利建设、气象事业、乡镇企业、农村经济改革、农业发展方向和途径9章; 第三篇工业,下设工业概述、电子工业、医药化学工业、食品丄业、轻工业、建材工业、电力工业、交通运 输、邮电通讯9章;第四篇商业粮食贸易,下设商业发展概况、城市商业、农村商业、粮油商业、城乡集市 贸易、对外贸易、外事侨务7章;第五篇财政金融,下设财政、金融2章;第六篇劳动就业物价人民生活, 下设劳动就业、物价、人民4匚活3章;第七篇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下设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5 章;第八篇土特产,下设历史悠久的土特产、名优产品2章;第九篇文物胜迹.下设革命旧址及建筑纪念 物、名胜古迹2章;第十篇人物,下设古代历史名人、近现代名人2章;附录,(1)吉安地区古代状元名录; (2)1955 ~ 1965年吉安籍将军名录。
新编《吉安地区志》1999年5月,主修徐明华,9月改由吕滨为主修,副主修孙世群、张松平;主编 陈阜东”全志700万字,共41篇。卷首井冈山斗争,第…篇建置区划,第二篇地理环境,第三篇人口,第四篇城乡建设、坏境保护,第加篇交通,第六篇邮电,第七篇水利水保,第八篇经济总貌,第九篇农业.第 十篇林业,第卜一篇工业,第十二篇乡镇企业,第I-三篇土特名优产品,第十四篇商贸,第十五篇旅游,第 十六篇财政,第卜七篇税务,第卜八篇金融,第卜九篇综合经济管理,第二十篇政党,第二卜一篇政权,第 二十二篇群众团体,第二十三篇政务,第二十四篇政法,第二十五篇军事.第二卜六篇教育,第二十七篇 科学技术.第二十八篇文学艺术图书,第二十九篇文物,第三十篇医药卩.生.第三十一篇学术名家.第三 十二篇艺文,第三卜三篇民间文学,第三十四篇报刊广播电视,第三十五篇体育,第三十六篇宗教,第三 十七篇风俗,第I-A篇方言,第二十九篇人物,第四十篇文件资料辑存。该志重点在突出井冈山斗争、 庐陵文化的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