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来源和减少去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三卷》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10002884
颗粒名称: 干部来源和减少去向
分类号: D63-3
页数: 3
摘要: 经营机制条例》以及《江西省全民所有制企业人事管理暂行规定》等有关规定,制定了《中共吉安地委、 吉安行署关于地直国有企业负责人任免的暂行规定》(吉发[1994]24号)文,对企业的厂长(经理)一般 采用委任或聘任的办法产生,企业经过批准,也可由职工代表大会直接选举"委任或聘任的厂K(经理) 人选,须按干部管理权限报上级组织批准.由地委研究人选,抄告行署党组,经专员常务会议讨论通过, 由行署公布任免(……
关键词: 行政管理 人事管理

内容

经营机制条例》以及《江西省全民所有制企业人事管理暂行规定》等有关规定,制定了《中共吉安地委、 吉安行署关于地直国有企业负责人任免的暂行规定》(吉发[1994]24号)文,对企业的厂长(经理)一般 采用委任或聘任的办法产生,企业经过批准,也可由职工代表大会直接选举"委任或聘任的厂K(经理) 人选,须按干部管理权限报上级组织批准.由地委研究人选,抄告行署党组,经专员常务会议讨论通过, 由行署公布任免(聘任、解聘)轻单,地区人事局具体承办。
  表227-16 1994 ~ 2000年干部任免情况 单位:人、^F:免对象 年份 小计 行政机关 事业止、副县级 企业正、副县级 正县级 副县级 1994 〜1995 276 56 123 48 491996 163 36 94 16 171907 239 54 116 30 391998 141 22 63 26 301999 107 44 54 3 62000 337 62 227 29 19合il 1263 274 677 152 160干部来源和减少去向1949年全区共有干部(含企业管理干部)8473人。50年代初期,全区干部总量稳定增长。由于“大 跃进”的盲目冒进,造成对干部需求的假象,干部总量急剧增氏;1961〜1963年国家经济困难时乂迅速 下降。60 -70年代,全区干部队伍总量增长缓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全区干部总応进入了 稳定增长时期。截止2000年底全区干部总量:达到94923人。
  新中国建立初,全区干部来源于:从爭地F工作的于部;吉林、辽宁、黑龙江、河北、山东等省老解放 区的南下工作团;留用旧职人几1952年以厉,全区|:部主要来源是从社会匕吸收录用、大中令毕业生 分配、军队转业干部,以及1982年以后的招聘合同制部等〉社会上吸收录用1953年,随着大规模的经济崖役髙潮的到来,各项出业发展很快,部分单位缺干矛 盾日益显露。1954年9月省委批转省编委《关于解决整编后人员缺额问题的报告》,同年10月省人事局下 发通知,明确规定,各地各单位录用干部应控制在省编委下达的增编员额内,不得突破;重点录用整编中清 洗不当人员和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必须安排的人员"地直及各县(市)增人部门先拟定录用计划和方案, 报专署批准并报省备案后,由县(区)委组织部、县(区)政府人事科具体实施„ 1954年全区录用干部392 人。1964年10月,中共江西省委批准全区从农村积极分子、不脱产的社教工作队员、经过劳动锻炼满3年 的青年学乞、试用人员、复员军人中录用干部,到1965年底全区录用干部671人。由于受到“左”的思想影 响,录用干部突出强调政治条件和家庭出身“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从社会上录用干部陷于停顿。
  1980年恢复干部吸收录用制度。1983年.成立吉安地区整顿“以工代F'领导小组.开展整顿“以工 代干”工作1984年全区“以工代F”人员经过资格审杳、考试、考核、批准符合条件的5795名转为国家 正式干部;同时利用自然减员指标,从社会城镇待业青年录用了 183名「部;从全民所有制单位的工人 中吸收了 1313名干部,办理厂伍警”(治安警、交通警、刑警、户籍警、法警)改干576人;厂矿企业民主 选举录用干部99人;匸商部门从临时工、大集体招收[:部79人,1980年至1985年全区共吸收录用干 部12496名,其中从I :人、营业员、工勤人员中吸收f 10741人,这部分人员的转干,充实了干部队伍,解 决了长期以来这部分人员“工不£"、“干不十”的状况从农民中吸收的代课(民办)教师转编658人, 逐步缓和了农村中小学公办教师的紧张状况,1987年党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制止机构、编制和卩部队伍膨胀的通知》后,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全区企业、事业单位除国家统配人员外,均实行聘用制,此后.夫规模从工人中吸收干部工作基本上停止。
  1990年以后,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根据省人事厅艾件精神,经过严格考试考核,全区分期分批从已 在计划生育岗位,乡镇人武部岗位以及在乡镇政府聘用制I:部岗位工作的人员中录用了 300多名干部。
  大中专毕业生分配 大中专毕业牛是全区干部队伍的主要来源之一。1952年至2000年,全区累计 接收分配大专以上毕业牛30752名冲专毕业住49703名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工作始于1952年,此后成为-项经常性工作"分配工作以人事部门为主,会同 教育、计委、编制、组织部门共同研究.制定具体计划和提出具体方案,统一山人事部门办理分配手续。 分配后在试用期间的培养工作,一般由所在单位负责,满一年考核合格后,报同级人爭部门批准转为国 家正式干部.并亨受国家干部定级丄资待遇。
  “一五” (1953 - 1957)计划期间,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高潮开始,大中专毕业生的分配重点: 一是集中配备新建、改建、扩建的厂矿、交通等岗位;::是加强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充实中、小学校。 1963年按照“适当集中,重点使用,充实基层,加强锻炼”的方乍I'.工科毕业生都当工人,农科毕业生都当 农民.林科毕业生到垦殖场当农民,医科毕业I一律分配到县以下农村社队医疗卫6:机构,“社来社去” 的共大分校毕业生冋社队参加农业生产,师范毕业生分配到农村“三结合”(工人、农民、领导相结合)的 小学任教。根据以上原则和方法,1963年全区共分配大冲专毕业工813名1965年,为了充实基层,毕 业生多数分配在基层单位,其中大庁毕业生分配在县以下基层单位的占78%’,中专毕业牛分配在县以下 基层单位的占80% ,,1973年,首批工农兵学员毕业。按照省革委会批转存革委政治部、计划委员会、文教办公室《关于1973 年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问题的报告》,确定毕业生分配年持面向农村,面向基层,加强基层单位的技术力量, 行政机关原则上不分配;在坚持返冋原选送地区、单位匚作的前提下,适当照顾非选送部门的需要;坚持学 用一致,尽量做到专业对口。此后高等学校毕业的丄农兵学员均按上述原则和重点进行分配工作,,1977 年高考制度恢复,分配管理机构得到了调整,从1980年起,由行署人事局和计划委员会共同负责大中专毕 业生的分配派遣工作「,计委负责制定分配计划,人事局根据计划负责毕业牛•的分配派遣匚作,分配去向主 要是面向基层、充实教学、科研和生产第一线,同时照顾“老、少、边”地区的需要.1983年11月,根据省政 府有关文件精神,对毕业研究牛、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毕业牛•分配工作又进行了调整,规定由计划委员会负 责制定毕业生的分配计划,教育部门负责组织派遣工作和毕业很分配后在一年见习期内因分配不当的调整 工作,劳动人事部门负责分配工作转正后的管理以及对使用不当的调整工作。
  1989年高等学校毕业分配在一定范围内实行“双向选择”,由学校推荐就业.经推荐未被录用的少 数毕业生,则由本人自谋职业。1999年6月根据中组部、人事部、中编办、财政部《关于选拔高校毕业生 到农村基层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精神,1999 - 2000年在全区范围内大规模有组织地选拔172名高校 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在选拔过程中,坚持“三统一”(统一组织、统一命题、统一阅卷)、“四公开”(报 名公开、笔试成绩公开、面试成绩公开、考核体检情况公开),保证其公正性和透明度。此间选拔的172 名毕业生,有效地提高了乡镇干部队伍素质,对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
  招聘合同制干部198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改革千部制度,打破干部终身制,实行干部招聘合 同制,区内在乡(镇)一级已经普遍实行干部招聘合同制1993年以后全区国有企事业单位也全面实行 了干部聘用合同制。
  招聘干部的范围是面向社会.打破国营与集体、吃商品粮与吃农村粮以及地区界限。凡招聘的干部 实行考试、考核相结合,择优聘用。考试科冃:语文、政治、数学、公共基础知识等科目,由组织、人事部门 统一命题,统一组织考试。招聘干部的基本条件是:政治思想好;具有高中以上学历,并有一定的工作能 力和业务水平;年龄一般在20 -35岁,身体健康。聘用办法是根据工作需要,签订合同.合同期满,因工 作需要且表现好,继续聘用。工作不需要或表现不好的.予以辞退。解聘以后,从哪里来回哪里去。
  招聘干部在聘用期间,享受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同等的政治4:活和工资待遇。至2000年 底,全区企事业单位及各乡镇机关共招聘合同制干部12500多名。干部减少的主要原因和去向新q「国建立以前,政府官员减少的主要:原因是I :司罢免、告老还乡、 触犯刑律等。
  新中国建立后,国家F部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离退休、精减、退职、死亡、判刑、参军、升学等。
  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冇相、仁部分“右派分子”离开干部队伍,加匕当时全区整缩编制工作, 多次采取精简上层、充实基层的方法,实行F部下放和职工轮流下放,使得1957年全区干部比上年下降 3- 1%. 1961年.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捉离”的八字方针,开始抽调机关千部下放农村基层,加强农村 工作,精简下放职工和压缩城市人口 1961年全区离开工作岗位一个月以上到基层参加体力劳动的干 部有10000余人。1962年,结合整编「.作,处理了 1373名干部。其中,退职412人,开除50人,下放当 营业员216人,动员冋家生产262人,转到氏他集体所冇制单位271人等“文化大革命”厅始后,全区各级党政机关群众⑷体和企事业单位的儿乎所有领导干部和部分科技 -r-部,都遭受到f不同程度的冲击和迫害,,大批忠尸党和人民事业的领导F部和技术骨干受到了残酷 迫害和无情打击,造成了大批冤假错案"使得1973年全区十部总数比1971年下降2%。
  1978年12月冲共卜一届-:中全会召开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区干部队伍进入-个相当平稳时 期1978年至2000年,全区干部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离退休、死亡、辞职、辞退、经济犯罪判刑、开除等。
  表227-17 1949 ~ 2000年吉安地(专)区干部增长情况年份 十部增长情况 年份 干部增长情况 干部总数 各年为上半年 的环比(%) 各年为1954年 的怎比(%) 干部总数 各年为上半年 的环比(%) 各年为1954年 的定比(%)1949 8473 100.00 46.78 1978 47670 101. 12 263.181950 11092 130.90 61.24 1979 47408 99.45 261.741951 12205 110.03 67.38 1980 48655 102.63 268.621952 13560 111. 10 74.86 1981 43309 89.01 239.111953 20765 153. 13 114.64 1982 46246 106.82 255.421954 18113 87.23 100.00 1983 48434 104.49 267.401955 20443 112.86 112.86 1984 57987 119.72 320.141956 23751 116.18 131.13 1985 60124 103.69 331.941957 23554 99. 17 130.04 1986 62508 103.97 345.101958 25709 109.15 141.94 1987 63913 102.25 352.861959 27867 108.39 153.85 1988 67717 105.95 373.861960 30446 109.25 168.09 1989 70996 104. 84 301.961961 31149 102.31 171.97 1990 72252 101.77 398.901962 28430 91.27 156.96 1991 77293 106.98 426.731963 29201 102.71 161.22 1992 76292 98.71 421.201964 30130 103.18 166.35 1993 84380 110.60 465.851965 32277 107.12 178.20 1994 86492 99.99 477.511971 46169 143.03 254. 89 1995 86463 90.99 477.351972 46055 99.75 254.27 1996 83167 101.97 486.761973 45486 98.76 251.12 1997 91466 103.74 504.971974 46242 101.66 255.30 1998 92293 100.90 509.541975 46222 99.96 255.19 1999 95178 103.13 525.471976 47321 102.37 261.25 2000 94923 99.73 524.061977 47139 99.61 260.25 注:1966 -1970年尤数据,是因为“文化大革命”期间干部统ii 中断(以下均同)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三卷

《吉安地区志 第三卷》

出版者:复旦大学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实地、系统记述安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