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三卷》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10002869
颗粒名称: 安置
分类号: D63-3
页数: 1
摘要: 1957年以前,未能升学的高小、初中毕业生傢居农村的回乡参加农业牛:产,家居城市的少数学生安 置到附近或郊区农业合作社(组)参加农业生产〉从1957年起.《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提出,城 镇知青下乡上山安置去向为“四到”(到郊区、到农村、到垦区、到山区)的就业途径后,对未能升学的高 中毕业L除部分留城参加行业个产和任民办教师外,其余均同初中毕业t -样安置到农村参加农业生 产,1962年.家居……
关键词: 行政管理 职业安全

内容

1957年以前,未能升学的高小、初中毕业生傢居农村的回乡参加农业牛:产,家居城市的少数学生安 置到附近或郊区农业合作社(组)参加农业生产〉从1957年起.《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提出,城 镇知青下乡上山安置去向为“四到”(到郊区、到农村、到垦区、到山区)的就业途径后,对未能升学的高 中毕业L除部分留城参加行业个产和任民办教师外,其余均同初中毕业t -样安置到农村参加农业生 产,1962年.家居城镇的毕业牛改到农场、垦殖场、水产场劳动1963年,凡年满18周岁以匕,未能升学 的城镇学生仍以安置到农场、垦殖场和水产场为卞,并增加两个新去向:动员一些初、高中牛:参加短期训 练,然后安置到&产队担任会计;安置一部分到农村信用社和供销社,以顶替其屮从农村吸收来的劳动 力,动员这些劳动力回乡生产。
  1964年安置形式有较大的变动。以安置到农村人民公社、牛.产队插队为主,少数插入垦殖场、农场、 林场和国营水土保持站及安排…些到新建、扩建的农林渔场"安逬到农村公社、个产队插队的知青占下 乡人数的80%以h.同时,由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在城市招生,他们毕业后分到农村公社和农场、垦殖场 从事农业生产o 1965年,安置对象,以满16周岁以上的应届和历届初中以上毕业生办林场、国营水库、 农场、垦殖场和水土保持站为主"单身男青年必须二五人组成小组插队,单身女胃年至少要2人以上安 置在一起。成户插队的每队一两户为宜"
  “文化大革命”初期,大批知识青年滞留城市,而」L逐年增加「他们的去向问题,引起各级党委、政府 的关注和重视1968年7月专区革委会对关于1966到1968年高、初中和职业学校毕业生及社会知识 青年安排就业问题发出通知,除少数安慨到工矿企业当匸人外,其余全部安置到农村插队,当普通农民。 这一年共安置了 12648人,其中.安置上海市下乡知青1000人,南昌市下乡知青3635人,吉安市下乡知 青和社会青年4195人,其他区外的109人.及本地区各县、井冈山安置本地F乡知青和社会青年 3709 人。
  1969年、1970年2年采取建队、混合编队、集体插队等安置形式 并选派带队十部或教师、医师带 队(班),乂接收、安置23415人「其中,I:海知青19050多人,全部插到原來人少或因招工调走了人的班 (组)去,以老带新、、一个队6 ~7人,最多不超过10人,一般不建新班。
  1973年开始,安置形式有较大的改变:城镇知青Uli下乡不再搞分散插队,而是采取集体插队建立 青年点,办集体所有制青年队、场,或安置在农建师和国营农、林、牧、渔场"安置到国营农林牧渔场的人 数控制在下乡总人数的10%以内。青年点一般10人左右。对过去分散插队,-人一队、一人一灶的下 乡知青.根据因人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适当调整。有条件的公社、大队.应积极试办知识青年、贫下中农滞队「•部“二结合”的青年队,实行独也核算。有的地方把人少田多、只有几八人家的小生产队扩建 为背年队“ 1974年,各地认真学习和推广湖南株洲市厂社挂钩、集体安置知识青年到社队和农、林、茶场 的经验.9月,地委印发《全区知识青年I:山卜乡工作会议纪要》强调,凡属卜•乡对象.不得改向。安置 形式为:厂社挂钩,集体安置,户口到队,劳动到场。到生产队集体插队的人数不得少于8人o 1975年 后,对1968年以来下放农村的城镇集体经济人员,“一打三反”中搞错了的人员和民族资产阶级人员(简 称“二种人员”)已落实政策均收回城镇。而他们的子女因超过17周岁,仍须留在农村的“三种人员”子 女.必须补办F乡知青手续,享受下乡知青待遇,交由当地县(市)知青办安置管理1976年规定:知青 hill K乡,除有条件回乡的外,都应服从所在县、市的统一安排。
  1978年.全区安置下乡青年仍以允实现仃知肯队场为主。厂社挂钩或单位、系统挂钩同社队办企业 相结合的知青队场,是安置下乡青年的一种好形式;工矿、企业、事业、机关、学校和部队等单位的“五七” 农场或农副业基地,也是安置下乡青年的•种好形式。每个公社或大队,都集中办好一、两个厂社挂钩 或单位、系统挂钩同社队办企业相结介的知青队场。从1978年起,由于国家对F乡政策的调整,大批下 乡知苛要求冋城就业安置,给城镇就业增加很大压力。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实行劳动部门介 绍就业,门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介”以及”广开门路,搞活经济,解决城镇就业问题”的就业方 针。区内劳动就业工作开创『途径广、形式多、政策活的新局面。大多数下乡知青陆续得到了劳动 就业,
  1979年12丿],地委、行署批转地区讣委、劳动局、知青办《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978J74号和省 委[1979]66号文件的请求报告》,报仟明确提出坚持四个面向(进学校、上山下乡、支援边疆、城市安排) 的原则,强调J'统筹兼顾,在城乡两个方面广丿I:就业门路。对那些有困难,且不易克服的插队知青,要在 城乡全民和集体所有制企事业,逐步安排他们从事有固定工资收入的工作。并要求对1972年前下乡插 队的老知青要优先安排,对1973年后F乡确又不易克服困难的知青,也要逐步安排o在安排中,要按政 策办事.对那些扎根农村,安家落户的知青,要给「支持和鼓励,他们在住房及其他方面的实际困难,按 照11<|务院知I青工作“四十条”的规定,给「适当扶助。安排到城镇小集体企事业的知青,由公社、街道或 该企事业的主管部「]办理介绍乎续,八I I、粮油由公安、粮食部门按非农业人口给予解决,工种粮与全民 企事业职「.一视同仁.其他享有的待遇(如招匸、升学、参军、工龄计算等),参照中发[1979]51号文件精 神办理。安排到国营农林牧渔场的知青,其八H、粮油按在场老职工同等对待。
  1979年至1981年,全区知识青年Uli卜乡匸作重点.由动员上山下乡为主转向城镇就业安置为主。 全区F乡知育的就业安置工作,在地委、行署的领导卜,由于各级党委的重视,i I•划、财政、公安、粮食等 有关部I' J扶持,劳动与知青部门的密切配合,对F乡知青的安置做了大量的工作,加快了安置进度,成绩 显箸,3年间共安排下乡知青就业1158()人,其中1979年安排3940人,1980年安排4820人,1981年安排 2820人。特别是优先安置了 1972年前的老知青4273人。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三卷

《吉安地区志 第三卷》

出版者:复旦大学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实地、系统记述安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