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10月,省人委发出《关于严格控制各企业、事业单位人员增长,加强劳动力管理的指示》,吉 安专区从1955年10月下旬起,在全区地方工业企业中,全面开展整顿劳动组织,定员整编。首先在吉安 市工业局所属6个工厂进行编制定员。本着“精简管理人员,充实生产人员”的原则,确定编制定员。吉 安市6个地方工业厂子,原有人员219名,定员后编制人员244人,经过调整,编余16人,缺编41人。 1959年末全区职工控制人数32903人,经过 年的清理调整,减少职1127795人0 1960年,按照省里对 企业编制定员匸作的部署,全区厂矿企业全向开展编制定员工作。
1961年,根据国家对国民经济发展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从7月开始,全区开展精简 职工的工作。按照中央提出的“精兵简政”的原则.全面合理调整全区国家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机构编 制滞简国家职工18349人。地区f[属企业梢减59人1961年末区内职T.控制人数为34390人。
1962年,遵循省委、地委提出的“决心k . f讪快、步调稳、方法细”的要求.继续整顿企业,精简职工,改变机构臃肿、人浮J;T.\窝匚浪费状况.企区粘】;①、:仃职匸15592人1963年,根据核定的编制八 头和人数,通过工资基金的审批,严格控制各单位自彳『招人和增加职工同时.结合企业龙员走额■紧缩 机构,减少管理人员和非牛产人员 吉安市1()个企业,开展定员走额时,都相应地压缩了管理人员和非 生产人员,促进了劳动牛.产率的提i'.'.'jo 1964年,结合芳动力平衡调整和余缺调剂,做好企、事业单位定员 定额工作,全区调剂平衡职工1904人■同时通过严格「談城金集中统•、分级管理的办法,加强劳动组 织管理。调动固定职工除有行政、工资介绍信夕卜.并由调11;单{立开F'银行开出匚资支付关系转移通知 单,增加调入单位的工交基金支付基数;调入临时匚,则必须持何同级当地劳动部门调配介绍信,方能在 批准动用的季度工资基金指标内予以支付「.资,否则不于动用由于工资基金管理办法全面试行,劳动 部门在审批工资时坚持了“六不批”制度:(1 )人员、工资变动交待不清不批;(2)超编人员未经批准不 批;(3)使用临时工未经批准不批;(4)其他1:资不符合规定不批;(5)超批准计划指标不批;(6)没有银 行签证的上季分月实发工资结算表不批.银行部门也坚持了“三不支”制度:(D无劳动部门批准的季 度工资动用指标通知单和单位分月计划不支;(2 |超过批准季工资动用指标不支;(3)发现套用挪用的不 支。绝大多数单位自觉地改变了私招乱用现象,从而促进企业合理使用工资基金,改进企业管理,整顿 劳动组织,建立与健全考勤、请假、加班加点等工资支付制度.加强了经济核算,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由过 去要求增加人转变为增产不增人。
1979年,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全区地、县(市)属企业恢复和开展编制定 员、劳动定额、节约挖潜工作。为加强劳动组织管理,首先从加强工资基金管理入手,清理压缩计划外用 ■上半年配合银行对全区13个县、市的职工人数、工资总额进行了全面复查,通过复查核减了 1972年 以后计划外私招乱雇人员、亦工亦农人员和计划外代课教师4978人 在此基础[配合企业主管部门 有选择、有重点抓了一些企业的编制定员和劳动定额工作,把调整出來的多余劳动力.及时调配给新建、 扩建和急需增人的单位。据统计,1979年苛动生产率比1978年提高f 20.56%。
1982年开始,结合工业企业全面整顿,对全区552个县以匕独立核算的国营工业企业,开展了劳动 组织整顿和劳动纪律整顿工作。经过4年的努力,在经委、财政、工会等有关部门的紧密配合下,工业企 业的劳动组织得到初步整顿,职工的劳动纪律有了明显的好转。截至1985年9月,劳动组织和劳动纪律 整顿工作验收合格的国营工业企业528个,占规划数的95.65% .为了克服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现象, 对企业的管理机构进行了调整和精简。吉安柴油机厂由原来的16个科室调整为12个,井冈山棉纺织厂 由28个科室调整为22个,吉水水泥厂原有8个科室调整为6个,过去由于设科繁杂,中间环节多,相互 间经常扯皮,丄作互相推诿,工作效率低,匸人意见大"调整话,设置合理、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企业的 定员定编主要是合理配备一线、二线、三线人员的比例,在不突破人W总额的情况下,根据各企业实际需 要调整人员分布.通过整顿,基本得到了解决。劳动立额管理制度得到进一步加强 打破“大锅饭”.实 行“按劳分配”,大部分企业采用了工时定额,吉水化肥厂,江西滚针轴承厂、江西电视机厂、泰和水泥厂、 遂川火柴「'、井冈山半导体厂,井冈山机油泵厂等20户国营工业厂家定额面都在98%以上。在整顿中, 制订和健全一整套规章制度,奖罚分明,遵守時动纪律的自觉件普遍提筒,企业职工出勤率超过95% „
1986年7月12日,国务院发布《国营企业辞退违纪职工暂行规定》,9丿]28丨1省政府发布《汀西省 〈国营企业辞退违纪职工暂行规定〉实施细则》,区内国有企业根据规定和细则,结合本单位的具体情况 修改、完善了厂规厂纪、加强了企业劳动纪律o 1988年全区辞退违纪职工12名,增强了职工队伍的法纪 观念。并在全区18家企业开展了优化劳动组合试点,转化企业富余职工近万申
1989年,贯彻“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进- -步深化改革”的方针,对1958年以后进厂的农民 和1988年新增的计划外用工进行了清理压缩,全区共清退2610人1990年在加强对社会劳动力宏观 调控、严格控制城镇劳力机械增长的同时,继续清理企业计划外用匚全区共清退计划外用:L 3044人, 并为撤并公司,新建、扩建企业调剂富余劳动力366人,1991年11月18日,地区体改委、地区劳动局联 合下发了《关于在企业试行全员劳动合同化管理试点匚作的意见》,要求试点企业.根据自己生产经营的 实际情况和充实生产第一线的原则,认真实行定员定额管理。在“双定”管理中设置合理的工作机构和生产岗位,编制先进的L产计划,制定人员配置的可行方案。根据平等竞争、双向选择的原则,在企业内 部引进竞争机构,彻底打破员工界限,通过考试考核,择优上岗,实行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形 式。在企业内部首先确立职工与企业的劳动关系,全体匕岗人员必须与所在科室、车间、班组签订岗位 责任合同
1992年,分别在地区水泥厂、江西电缆厂、泰和火柴厂等6户国营企业丿|:展全员劳动合同管理试点, 试点企业1221名工人、169名于部打破身份界限,使一批具有管理才能的匸人走I:管理岗位,-部分不 适应管理工作的干部调整到牛产操作岗位同时,全区工商企业普遍推行『合理劳动组合。大多数企 业引入了“公开考评,择优上岗”的竞争机制。到12月底,963户全民工商企业实行了合理劳动组合,占 全民工商企业总数的87%,组合人数93000人,占职工总数的91%。
1993年起,将劳动用工和工资、奖金分配权下放给企业,不再给企业下达指令性招工计划和匸资总 额计划指标。同时,地区劳动局对历年发文进行了全面清理,废止了 23个与《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 经营机制条例》相抵触的规章、规范性文件,全区有22户国有工业企业实行了全员劳动合同管理,6400 名职工与企业签订了劳动合同,941户国有企业在搞好定员定额的基础实行了优化劳动组合
1994年,在认貞.试点的基础匕,全区推行全员劳动合同管理的国有企业88户,职L: 10166人 同 时,还有相当部分企业通过经营承包、转机建制等形式,实行了全员岗位合同管理.1995年.全区已有 2485户企业的231241名职工,实行了全员劳动合同管理,覆盖面达到占全区企业总户数的81.9%,占职 工总数的89.9% o到1996年底,全区除中央、省属企业和部分机关事业单位、个别破产、停产企业外, 100%实行全员合同制度° 1997年全区机关、事业单位已基本实行劳动合同制。乡镇、私营、个体企业有 3.6万名职匚实行合同制度0 1998年非国有企业7312八、职1:4.08万人实行了合同制度1999年全 区各级劳动部门指导、督促用人单位完善劳动合同内容.健全规章制度,依法做好劳动合同的变更、续 订、解除和终止的工作,全面加强劳动合同关系管理,理清下岗职匚的劳动关系。至]2月底,全区国有 企业新签订劳动合同350()份.变史和续订芳动合同87()()份,并同14户国仃企业签订集体合同
2000年,全区进一步完善了劳动合同制度,至2000年底,全区国有控股傑体、外商投资、城镇私营 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共有22. 48万名职工签订了劳动侖同 内集体合同691个,涉及职I: 12.87万人(其 中国有企业521个,涉及职X 10.87万人;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45个.涉及职T.0.7万人;其他经济 类型企业125个,涉及职工1.3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