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劳动力市场中介行为.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截至2000年,全区职业介绍机构57 个,乡镇劳动服务站217个,劳动力招用与调配的市场机制初步形成。4年共计分流、调剂企业富余下岗 工人50079人,国有企业通过双向选择,门主招收新「.人9645人.交流技术匚人560人。
劳动用工制度固定工制度 解放初期.全区用匸形式,一般由私人介绍,单位雇用1950年,区内国营、公营企业 开展民主改革运动,工厂实行民卞化管理,在企业中废除“包身制”和“养成工制”,1952年12月.省政 府转发中南军政委员会发布的《关于统一调配劳动力的暂行规定》,规定要求一切国营、地方国营和私营 企业,凡在1952年8丿]3日政务院《关于劳动就业问题的决定》公布后,未依该决定而擅自解雇的职工, 一律复工。并严格限制滥用临时工,要求在企业担任经常性I产的临时工,一律改为正式工和预备工: 随着牛产的发展,企业、事业单位根据用人需要.由-动部门统-在社会I:招用,固定工比例不断增加0 从1955年开始,单位使用劳动力,由劳动部门实行计划统一管理.按照t:级批准下达的增人计划,采取 先城镇后农村,就近匕调劳动力.从社会匕招收新工人.实行固定工制。1956年,国营企业固定工达到职 工总数的90%以上,逐步建立起以固定工为主的劳动用工制度。为提高固定工素质,从1979年起,凡国 家下达的劳动计划(包括全民、大集体所有制单位招I:).都实行公开招收,对招工对象实行德、智、体全 面考核,择优录取1986年,国务院发布《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以后,除退伍军人和技校 毕业生等少数用工仍实行固定匸外,企业新招工人均实行劳动伶同制„ 1987年,由于实行老人老办法, 新人新办法,企业新招部分是介同制工人,企业原有的丄人仍是固定工o为了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 需要,吉安地区对搞活固定工制度进行了部署并在部分企业开始作试点的准备工作.1988年在地、县 (市)属18家国营企业进行搞活固定工制度试点’通过优化劳动组合,打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三铁(铁 饭碗、铁交椅、铁工资)制度.职1:牛:产积极件和企业的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1991年,搞活固定「.制度试 点范围进一步扩大,吉安堆花酒厂、峡江方便食品厂等24户承包经营企业,大胆地进行了优化劳动组 合.1992年全区工商企业普遍推行了合理劳动组合。在实施纟II合过程中,大多数企业引入了“公开考 评,择优I:岗”.的竞争机制 到同年12丿| ,全区有963户全民I:商企业实行了合理劳动组合,占全民工 商企业总数的87%,组合人数93000名,片全民工商企业职工总数的91%。1993年全区又有941户国 有企业实行了优化劳动组合.组合的职X 91000人”1995年6月18 II ,行署印发了《关于贯彻省政府〈关于印发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的实施方案的通 知〉的通知》决定T995年年底以前,全区所有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简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 动关系的劳动者;国家机关、申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介同关系的劳动者,都要按照《芳动法》 的规定.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要求8月底以前全部按劳动合同制度运行;年底以前,全区所有应实 行劳动合同制度的企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都必须按照新的机制运行到位。从发文之日起,全区新办 企业用工和企业新招人员不再办理全民合同制工人手续,由企业根据生产、经营需要,自主决定用工的 时间、条件、方案、数曜,并提前一周到同级劳动行政部门进行用工登记,并公布招工简章。之后,对求职 者进行考试考核,择优录用。所录用人员统称企业职匸。同时,在企业内部取消原有的干部、固定工、全 民合同制「、集体工、临时工等各种身份界限,统称企业职工。从此,劳动用匸制度的改革进入『实质性 阶段。
临时工、季节工、轮换工制1953年2月,省人民政府关于雇用临时「.、小工的几项具体规定,单位 使用临时工由劳动部「]统--调配,未经批准不许私自招用和解雇。建筑企业施工单位,粮食部门夏粮入 库,使用临时工季 W尤其之多 据吉安山劳动科1955年底统计冶安市调配临时工7647人」、:中建筑 企业1982人,粮食系统3498人据1957年的调查统计显示,临时工占职工总数的4.6%。1958年全区 企事业单位招用临时X42233名,临时工占企业职工总数的比例进一步提高。
1959年10月,行委、省人委《关于招用临时工的暂行办法》规定,企业、事业、机关、部队、团体学校等 单位需用的临时工,根据国家批准的劳动计划.拟定各季度需要临时工的i I•划,各县、市报地委、专署审批后逐级汇总I:报省'冬、省'人委批准后统•们代招用 在安排招用临时匸时"f彻“先城市后农村”的原 则,尽量从城市'P招用,不足时才可以从农村中招用遇有抢修、抢险等紧急情况需用临时E,准许有关 单位K接向当地人委会申请先行招用.然后补办批准『续。
1963年4月,省人委发布的《江西省国营企业使丿11临时职I:的暂彳亍办法》中规定,临时J/.使用范围: 凡属临时性的工作,如临时搬运、临时修建、货物临时加匚、翻晒,临时增加生产任务和基本建设中的部 分壮工活等。季节工使用范围:凡季节性的工作如晒盐、制糖、制茶、轧花、做砖瓦和烧取暖锅炉等以及 预计不到的紧急情况下,如抢险、抢修、抢运等。凡在正常的生产和业务范围以内使用临时工,季节工, 应纳入企业劳动计划,临时匸、季节工的人数和工资在年度计划中单列项目。使用临时工季节工的年度 计划由省计委和省劳动局下达到专署计委和劳动处,然后逐级下达。企业在批准的年度劳动计划内使 用临时工,按季提出招用计划,III专区、县劳动部门核准后进行调配。临时工一般在城镇正式户口的居 民中招用。招用临时工、季节工都必须签订劳动合同,合同有效期一般不超过6个月,确因生产需要,必 须事先按照规定,重新办理批准手续、并续订合同。至1963年底,全区国营单位招用临时1.4052 Ao 1964年省计委、财政厅、劳动厅核定吉安专区使用临时工指标1700名。
1964年幵始试行亦工亦农、半工半读制度,根据劳动部、省劳动局在赣南画眉坳钩矿推行亦工亦农 轮换制试点经验,专区首先在泰和井冈山糖厂推广试行亦工亦农轮换制。除少数技术1:种外,原有的固 定工人改用亦匸亦农轮换制的农民工,招用农村季节合同工130人,临时工295人。即可以为国家节约 丄资、福利设施及其他/产费丿I:支,降低成本,增加积累,同时支援了农业集体经济,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同时,按照省劳动局的全省统一部署,区内犬河煤矿、浒坑鸨矿等工矿企业推广试行了亦工亦农的农民 轮换匸制度。为促使企业、事业单位积极推行两种劳动制度,少用固走匸,多用临时工,临时匸在职工总 数中的比例明显上升,达到了职工总数10.4% “1984年国务院公布的《矿山企业实行农民轮换工制度试行条例》规定侬民轮换工必须是年满20〜 35周岁的男性公民,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劳动,订立-次性合同,时间为1〜3年。区内矿山企业,包 括国办煤矿都招用了部分农民轮换匚,使被“文化大革命”所否定的轮换制得以恢复o 1992年、1993年, ■两年,南昌钢铁公司经省劳动厅批准,在占安地区招用农民轮换工600多名,合同期3年,充实到该 公司牛.产第-线合同工制1958年8月26 H .省委、省人委作出《关于今年冬季劳动力调配问题的决定》,对新增加 的职工,一律先实行合同工的办法。合同工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形式:(1)不规定期限的长期合同工; (2)有限期的合同工;(3)临时合同工;(4)县以F小型地方工业,可以和农业社协商招用,采取半工半 农,亦工亦农的办法解决o 1958年“大跃进”运动中,仆论新老企业招收新工人,除掌握复杂技术的牛.产 骨干招收固定工外,大多数招收合同工.全区招用合同工28407人(包括区内中央、省属工矿企业14460 人).后因三年调整整顿,合同工制未在较大范闌内实行,1981年10月16日,省政府发出《关于解决目前国营企业多余劳动力有关问题的暂行规定》,规定全 民所有制单位招工,一般均在EII家计划的增人指标内招收合同工。从1982年丿F始乂 I耳次试彳亍招收合同 制工人,采取由招工单位或主管部I' ]拟订招I .简章.实行公丿I:招收,择优录取的用工形式,被招收的对 象,必须与劳动部门、录用单位签订合同,合同期-般2〜3年,根据I产需要和本人愿意,期满可续订合 同。合同期内.工资、劳保、福利以及政治待遇与所在单位固定匚相同■到1982年底,全区招收合同工 1750名:1 1983年全年招收合同E4961名一按照1984年4丿]II日.省'委、省政府《关F当前经济体制改 革若干问题的规定》,除个别单位和少数特殊匚种外,招收新「.人一律实行合同工制.全区1984年招收 合同r. 100() A.从1984年丿|:始,职「.门然减以指标招补和职1:退休厉子女顶替招收的新丁人,全部实 行合同工制o 1985年全区招川合同制匚人2621名.具中补员顶替1321人 从1982年至1985年底,全 区招用合同工共计- 9832人1986年7月12日,国务院发布《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9月28日,省政府发布《江西省贯彻国务院〈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的实施细则》。至此,除退伍军人和技校毕业生等少数用工仍实行固定匚外,企业新招工人均实行劳动合同制 根据“血向社会.公开招收,全面考核,择优 录用”的原则,和省计委、省劳动厅下达给地区劳动计划,1986年全区招收合同制匚人2925人,1987年 招收合同制工人7847人"到1991年底,全区国有企业面向社会,共计招用全民所有制合同工29550名。 1992年,全区新招合同制工人1300名“ 1994年劳动用工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企业门主新招的工人普遍 以劳动合同形式确立了劳动关系o 1995年6月18日,行署F发了《关于贯彻省政府〈关于印发全面实行 劳动合同制度的通知〉的通知》,全区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全面铺开。地区劳动局、地区工会办事处.为了 贯彻《劳动法》和省政府、行署的通知精神,于8月28日至9月8日在吉水东山招待所,举办f 3期金面 实行劳动合同制度骨干培训班,培训骨干150余人,包括各县(市)劳动人事局长、县(市)工会主席、地直 各单位劳资科长.从1995年起,全区所有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 到年底,已有2485户企业的231241名职工实行了劳动合同制度 占企业总户数的81.9%,职工总人数 的89. 9% „ 1992年至1995年底,全区4年新招合同制工人14202人”为了做好机关事业、社会团体单 位职工的劳动合同制工作,1996年7月25日,地区劳动局发出《关于认真做好机关事业、社会团体单位 职工实施劳动合同制度工作的通知》,要求全区所有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中原冇的固定匚、合 同工,以及使用2年以匕的临时工,均应按照省政府和行署要求,在9月底以前与本单位签订劳动合同, 建立劳动关系。到1996年底,仝区除中央、省属企业和部分机关事业单位、个别破产、停产企业外, 100%建立厂芳动介同制度 共有1161户国有企业9 128638名职£ .953八城镇集体企业与5976()名 职工、183户三资或股份制企业与16442名职工全部签订了劳动合同;机关事业单位与职工签订合同的 比例分别为82%,和8()% ;还有326戸私营、乡镇企业同8000余名职工建也了新的用工合同关系:全区在1996年国有、集体企业个面实行劳动合同制的基础1:,1997年重点在机关、事业单位工勤人 员和乡镇、私营、个体以及英他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全区机关、事业单位已基本实行了劳动合同制, 乡镇、私营、个体有3.6万名职工实行了劳动侖同制度,实行率占6& 9%,,, 1998年,全区年国有企业 7312户与4.08万名职工签订了劳动合同,占非国有企业总户的47. 1% ,占应签合同职匚的77%。其 中,乡镇集体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职工1.9万人,占应签人数的90. 5% ;私营企业签订劳动合同职工人 数0.59万人,占应签订数的96. 7% ;个体工商户签订劳动合同职工人数I. 59万人,占应签订数的 62.8% 1999年.全血加强劳动合同关系管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到12丿J底,全区国有企业新签订劳动合同3500份,变更和续订劳动合同8700份。200()年进-步完善劳动侖同制度.至200()年底,全区国 右控股、集体、外商投资、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共已签订劳动合同的职工22. 48万人。
临时工转正改制1957年7月依据省委、省人委转发省劳动力清理调整委员会《关于清理劳动力的 情况和今后意见的报告》的精神,在大、中型企业的临时工、合同工中挑选一部分转为止式丄人,固定起 来,以使他们安心工作。1958年以來,企业大批增加人员,在招收固定工的同时,也招用了许多临时工, 仅1958年区内企、事业单位就招用了临时X42233人。不少企业在常年性生产工作岗位上使用了大量 长期临时匚,根据生产急需,陆续按照有关规定,将符合条件的临时工转为庄式工人。按照1963年8月 15日省人委转发的国务院7月12 I」《关从爭经常性丄作的临时匸转为氏期工问题的通知》的规定.凡 是I960年以前(包括I960年在内)进入企业、事业单位从事经常性生产或工作,现在已经成为t产或工 作上骨干的临时工,即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技术和业务,生产、工作上长期需要,而又确实离不开的人员, 在国家批准的劳动力计划人数以内,将这部分临时工转为长期工人。
1971年:]1月30日,国务院《关于改革临时工,轮换丁.制度的通知》规定,常年性很产、工作岗位,应 该使用固定匚不得再招用临时匚现在在这种岗位上使用的临时匚可以改为固定工。又按照1973 年12月15 □,省革委批转省劳动局《关尸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改革临时工、转换工制度的通知〉的意 见》的精神,地市以上全民所仃制企业、事业单位的常年性牛产、工作岗位使用的临时工,凡符合F列5 个条件的经群众讨论和领导审查同意,并按审批权限批准,改制为固定工:(1)1971年11月30日以前由 县以上劳动部门介绍进入现单位生产、工作;(2)家居城镇、本人户口在城镇吃商品粮;(3)工资是在工资 基金项下支付,并统计在1971年:年报之内;(4)政治历史清楚,在“抓革命、促生产、促「.件、促战备”中表现较好;(5)参加本单位工作时年龄在35周岁以F,身体健康状况适合继续「.作。上述临时工改固定 匸的审批权限,按企业、事业单位隶属关系.分别报同级劳动部门批准地、市属企业、事业单位,经主管 部门审查后报地、市劳动部门批准o 1975年10月,地区计委下发了《关F转发省劳动局〈关于属全民所 有制单位改革临时工、轮换工制度的通知〉的通知》,并召开专门会议,统部署县、市属全民所有制单位 改革临时匸、轮换工制度工作。县、市属企、事业单位临时工改制,严格按照中央和省规定的改革临时工 范围、条件办理,经所在单位群众讨论,领导同意后,送县主管部门和劳动部门审查,报地区劳动局批准, 「.作在年底结朿;县以上集体所有制单位临时工改固定工的工作,参照全民所41制单位的有关政策 执行"1976年3月,地委批复地区劳动局《关于临时工改制中几个问题的请求报M:中提出基本符合改 制条件的9种特殊情况的临时工改制意见,予以转为固定工:(1)1966年以血进入现单位工作,从未间断 的临时工,按照省革委文件规定,仅缺少县以上劳动部门介绍信,但在不増加职丄人数和工资基金、身体 健康符合年龄的原则下,同意县里意见,改为固定工。(2) 1968年解散介作商店大部分职工被下放农 村,少数或、勺时认为有问题没搞清的留下来了,他们留在联合诊所J旦家伏院或I川营商店做临时工,仃的 当J'单位的负责人,但这些同志没有县以上人事劳动部门的介绍信和转正『续,仅是县卫生局或商业局 调动和分配丄作,除确有问题的人员以外,应予改为固定工:(3)1971年地区原计划组组长,在一次贯 彻国务院关于改革临时工制度精神的劳动丄资干部会上讲话,说常年性个产岗位不使用临时工,可用家 属工。Jl-Mlll计划劳动组不到1年的时间调动40名临时工,介绍信写为家属匚同时也重新介绍了家 属工15()名,其他条件均符合规定,只是名称定法不一样,经研究同意这190名家属丄,视为临时工,予以 改制。(4)对在“三查”和“一打三反”运动中受迫害,被错打成反革命,经过落实政策,平了反,县革委批 准复J'」[的,凡属1971年11月30日以前的临时匚符合5个条件,应改为固定l:o (5)有些单位:如 文门才I、招待所厉属政治部、办公室住管的单位,并由政治部、办公室研究决zE招收的人员,可视为县以 匕劳动部门介绍,符合五个条件应于改制、(6)冇些县的临时工,签了合同报劳动部门备J'案,因企业工 作'需要,没仃辞退实际已成为常年件顶班仆:产的临时工.符合5个条件,于以改制。(7)共大分校1971 年以前,根据工作和生产需要在应届毕业牛.中留下一批优秀的学牛.在校工作,留校时一般经过文教和劳 动部「J同意,但无止式分配手续,如符合5个条件,予以改制(8)公社广播站,根据县革委政治部研究 决定,招收了 一批工作人员,由于体制尚无明文规怎是国营单位,可认宦属全民所有制性质,确系县革委 政治部招收的,可按劳动部门介绍,符合5个条件的,予以改制。(9)1968年贫下中农管理商店,进入国 营筒店或学习兴国上社经验,由公社直接介绍到商店匸作至今,其他条件都符合,予以改制。
1979年1()月,省劳动局转发1979年7 Jj 28 H国家劳动总局《关于处理当曲部分人员要求复丄复 职回城就业的通知》,规定“国营农、林、牧、渔场的常年需要的临时工改为固定工”。1980年底全区国营 农、林、牧、渔场,对在1971年11丿]3() II以前参加工作的长期临时匚,全部改为固定工“劳动组织管理1955年10月,省人委发出《关于严格控制各企业、事业单位人员增长,加强劳动力管理的指示》,吉 安专区从1955年10月下旬起,在全区地方工业企业中,全面开展整顿劳动组织,定员整编。首先在吉安 市工业局所属6个工厂进行编制定员。本着“精简管理人员,充实生产人员”的原则,确定编制定员。吉 安市6个地方工业厂子,原有人员219名,定员后编制人员244人,经过调整,编余16人,缺编41人。 1959年末全区职工控制人数32903人,经过 年的清理调整,减少职1127795人0 1960年,按照省里对 企业编制定员匸作的部署,全区厂矿企业全向开展编制定员工作。
1961年,根据国家对国民经济发展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从7月开始,全区开展精简 职工的工作。按照中央提出的“精兵简政”的原则.全面合理调整全区国家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机构编 制滞简国家职工18349人。地区f[属企业梢减59人1961年末区内职T.控制人数为34390人。
1962年,遵循省委、地委提出的“决心k . f讪快、步调稳、方法细”的要求.继续整顿企业,精简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