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力招收调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三卷》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10002853
颗粒名称: 劳力招收调配
分类号: D63-3
页数: 5
摘要: 第三节劳动力管理劳力招收调配新中国建立初期,为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逐步解决失业、半失业的问题,吉安分区统一的劳力招 收、调配制度逐步建立。1950年6月,分区在吉安市设立劳动介绍所,对失业技术员工和失业人员进行 登记介绍。1952年,一切国营、地方国营和私营工商企业雇用匸人或职员,均由劳动部门所属调配机关统一介绍;凡新建或改建的丁■矿企业,如需要陆续添用劳动力,均须作出年度、季度、月度计划,提筋报……
关键词: 行政管理 劳动管理

内容

第三节劳动力管理劳力招收调配新中国建立初期,为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逐步解决失业、半失业的问题,吉安分区统一的劳力招 收、调配制度逐步建立。1950年6月,分区在吉安市设立劳动介绍所,对失业技术员工和失业人员进行 登记介绍。1952年,一切国营、地方国营和私营工商企业雇用匸人或职员,均由劳动部门所属调配机关统一介绍;凡新建或改建的丁■矿企业,如需要陆续添用劳动力,均须作出年度、季度、月度计划,提筋报告 劳动部门统一安排。
  1953年|时家“一 II”计划丿|:始实行,迫切需要大量建筑工人。1954年,吉安市人委经专员公署批准, 制订并公布J'《占安市建筑匚人调配实施办法》"规定市区内国营、地方国营建筑企业,私营营造厂商及 公私企业、合作社、行政机关、⑷体、学校、部队等自行施工单位,所需建筑技术工或普工,均由市人委劳 动科统一管理和调配 到1954年底,全区共调配建筑工人7295人1955年,基本建设任务仍然较大, 建筑工人的'石要G:仍列首位.据占安市人委劳动科统计,全年调配基建劳动力5459 A.:.1955年1() JJ,遵照省人委《关于严格控制各企业、事业单位人员增长,加强劳动力管理的指示》,从 F'卜年开始停止从社会上录用新职匚。但1956年又出现扩大招工现象。又遵照1957年1月,省人委 《关于有效地控制企业、事业单位人员增加,制止厅目招收工人、职员现象的通知》精神,一律停止自行从 社会上招收工作人W .确需增人的企、事业单位,从在职人员和应届毕业生中调配解决。
  1958年由J:大办工业,劳动力严垂不足.5丿],庁区工交办为地方工业招增新职工13147人。9月, 为了加强劳动力的管理和调配匸作,统一处理全区芳动工资工作,地委决定设立专署劳动处。且为区内 省属各厂、矿企业,从社会上招收用式匚人14460人 其中,专区内自招7460名,从赣南地区调入5000 名,从上饶专区调入2000名同时,根据区内呈本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经省批准,招用临时工42233 名 这批新I:人,大部分从农村屮招收、10月,省芳动局介绍省冶建第四工程公司来吉安专区招收工人 1120名,其中技1:220名。同时抽调70名4()岁以卜-的泥瓦工到省冶金局筑炉公pL. 11月,全区上调工 人3800名||| J'- 1958年卜•半年放松了对招丄的严格控制.加LI:.产建设规模设想过大,造成职工增加 过快过多,劳动力使用不够合理.右比企业盲目增人,造成严重的窝工现象,根据省委、省人委1959年4 月26日《关于切实清理和调幣工业、交通、基建、水利、电力等系统劳动力的决定》椿神,在全区开展了清 理劳动力的工作1959年5 JJ 21 H,地委决龙成、'/飞区劳动力淸理调整委员会"按照省委的决定,清 理调整的对象,卜浚是1958年进厂的新职1二来门农村的临时•合同工,动员他们回乡参加农业生 产"截止1959年底,全区通过清理调整,减少职I . 27795人.I960年4月,根据省劳动局安排,中央、省属企业在吉安专区招收工人2360名,以满足新建、扩建的 重点工业建设单位急需。其屮,省冶金厅700名,新余钢铁公uj 500名,南昌铁路局100名,省水产厅 100名,省邮电局30名,省科委3()名,省交通厅1()()紅,省地质局100名,江西拖拉机齿轮厂150名.江酉 动力厂100名,江西标准件厂10()名,江西硬质合Q T50名,机动200名「6 JJ,根据省委指示匕调职 匸1650人,支援省属重点工业企业。其中.丰城煤矿500人、冶金厅500人、省机械局100人、省农机局 100人、建丁10()人、地质冊2()()人、交通厅15()人8月.从区内各县、市企业、屮业单位抽调3100名 工人,支援中央省属新建、扩建单位"其中,匕调中央企业南昌拖拉机齿轮厂500名,中央企业南昌农机 标准件厂300名,新余钢铁公诃1000名,农机厅20()名,交通厅100名,水利厅100名,水产厅600名等。
  1961年.贯彻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吉安专区大力开展精简职工、 减少城镇人口.全民所有制单位一律停止招收新职匸和固定临时工。特殊需要增加职工的单位,严格 控制在计划部门F达的指标内补允对农村芳动力和季节丄、临时工实行计划管理。全区精简职£ 20780人"卜放到农业第-线冋乡参加牛产2046()人.下放到望殖场320人o 1962年,继续贯彻“粘:兵简 政”、“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全区继续开展精简职工。确定精简对象为:1958年以后来自农村 的新职工,除矿山井下、木竹牛.产的水运工人以及农业中的一部分农工外原贝U匕动员回乡;1957年底以 前参加工作.家在农村的职工、自愿回农村的可批准冋乡有此单位因这些职工回乡而产生的缺额,用 被精简的城镇职「•顶替0为了平衡编制,在精简右进彳『适当调剂.调剂的原则为:尽最在同一地区的同 -系统内部调剂,然后在同-地区、系统之间调剂,调剂时小城镇一般不调往城市,农业单位不调往非农 业单位。一年间,全区精简实有职I: 15592人 点中.千部2233人,工人13359人。动员回乡参加农业 生产13279人.(在牛.产大队或t产队当干部的2078人)。安置在城镇调剂顶替的2313人。其中干部 1422人,工人891人。按退职退休处理862心总、弱、病、残列编外7人。1963年,根据省人委批转省精简领导小组、省芳动耐《关于劳动力平衡调配工作问题的报告》精神, 全专区认真贯彻中央“精简与调整同时并举,以调整为中心.住调整的基础t:适当精简”的方针,着重抓 好调整补充工作。一年间,全区调整顶替职r. 1086人.为了补充缺编和顶桥冋农村职匸,经省批准,从 城镇招收16岁以上社会失学青年614名,充实基层供销社和信用社;吸收矿山老弱残和退职、退休职工 子弟51名到井下当工人。处理退职、退休工人169人 通过调剂后,农村职工557人回乡生产。
  1964年,区内各级劳动部门集中力量,根据劳动力平衡调配的有关规定和统-安排,保证重点,余缺 平衡调剂的原则,同时考虑到生产急需工种配套的精神,对余缺人员进行了调剂补充。全区共计调整平 衡职工1904人。其中,外省市调入职工78人,省内、专区内调入职I 594人,县、市内调剂1232人。根 据上级指示,临时组织借调外地职I . 146人,抽调职£228人,支援重点建设单位。为了补充固定1尚不 足,经省批准,全区在城镇挪用了被精简的下放职匸和企业现有临时工、社会青年中符合条件的学徒工 764名。具中,分配到省属企业145名,地属金业619名1966年,根据省人委《关亍地方企业、事业单位工人调动问题的规定》精神,专区所属企业、事业单 位之间固定工人的调动,在调入单位的芳动计划内的由企业、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自行决定;跨系统跨 县、市调剂由同级劳动部门办理;因特殊需要,农业企业的工人,调往非农业企业要报经省劳动局批准; 跨省调动工人须报省劳动局批准。1968年,根据省劳动局下达吉安专区的全民所右制企业招工指标,招 收全民止式工人1087鈔「其中,招收城镇戶丨丨的退伍以427名;招用学徒工660名,1970年,根据全区工矿企业生产的需要,经省革委抓促部批准F达的全民招工劳动指标,从贫下中 农子女及部分F放劳动一年以上,表现较好的知识青年屮,招收「.人332()名1971年,根据区内中央、 省属企、事业单位需要和省革委计委下达的全民招工计划指标招收新工人2769名。1972年,根据省计 委下达的招工计划,招收新工人5736名。其中,从区内参加丿|:冈山铁路建设的常备民工中招收4481名. 补充到省属煤炭企业;用于补充全区中、小学师资的劳动指标,招收41()名;省'属T.矿企业和三线厂在区 内招收751名;其他部门需要,招收84名。上述招对象除在铁路建设常备民工中招收外,具他主要从 1972年军队复员十部傢居城镇的退伍'乍人和下放劳动锻炼两年以上的知识青年中招收;1973年,根 据工业企业的调整和对劳动力的需要情况,主要进行平衡调剂 从各县、市抽调250乞女工,支援井冈 山棉纺厂,从全区调剂100名工人,补充江西电缆厂。县、市企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余缺调剂,以控制职 工总量的增长0 1975年,补充职工自然减员扩大到其他行业,职工退休退职和死亡出现的缺额,可以吸 收他们戸口所在城镇或已上山下乡阳乂符合招工条件的1名于女参加匸作;职1:退休退职迁回原籍农 村的,也町以吸收其在农村居住的1名子女参加工作。补员顶替从1975年起,作为-项经估性工作,r 女顶替和“内招”职工子女一度成为职工招收的主耍渠道,一 M延缓到8()年代中期1975年12丿],地委 批转地区计委《关于禁止私招乱雇的请示报告》,通报/部分县、市和单位,违犯规定乱招乱雇的不正之 风情况,决定对1972年以来,由各县各单位自行下达的芳动指标■律實布作废,匕经非法招收的人员, 特别是“走后门”进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单位的人员.必须加以淸退 对1975年以后各县(市)、 各单位,未经省劳动局批准,擅自将农业口的工人调到非农业单位的,原贝I] |:要退冋去°1977年,根据省计委、省劳动局下达全区县以卜.集体所冇制企业增人指标,招用人集体工人2800 名,主要招收按政策留城的知青。1978年,省劳动局核定井冈山地区职工门然减员招补指标66名 1979年,全区全民单位招工补员3031人,集体所有制单位招I: 3139人,及时妥善地安置了老、弱、残职 工更新劳动力,在调配方面,把工业调整出来的多余劳动力,及时调配给新建扩建和急需增人的单位, 并解决了部分职工配偶长期分居两地等实际困难。1980年,全民所有制单位招工4902人,大集体单位 招工5280人。主要解决1972年以前下放回乡的老知青和多产女无子女就业的困难八子女就业问题。 1981年,全区招收全民所有制工人6581人,招收大集体所有制工人430人o 1982年、1983年两年招收 全民所有制工人5928人,招收大集体工人2437人,以缓解城镇就业压力1984年,根据省计委、省'劳动 人事厅下达新工人招收指标,全区共招收了全民合同制匸人2183名。同时,根据1983年全区职工自然 减员情况,招收缺额补员丄人433名,接收技」:学校毕业化85名。共计增人2701人.重点保证了新建、扩建单位的工产盂耍1985年,仝区招用全民合同制匸人1300名。核定1984年度职工自然缺额指标 422名(地62乞),核宦1985年度职「.门然缺额指标899名(地N 177名),并按要求和条件招补其子 女1321名(地|'l 239名)接收分配各类技工学校毕业生77名。同时,还按照上级规定,办理中年知识 分子骨干子女482名就业。全年合计新招工人3180人。工人调配工作贯彻了“大城市就中小城市,内 地就边疆.一、:线地区就二线地区”的原则,重点保证了新建、扩建企业的需要,适当解决了一部分职工 夫妻分居和家庭方面的困难。全年共调配工人587人,其中为新建、扩建企业输送技术工人78人,照顾 夫妻关系263人,解决家庭困难8人1986年10 Jj,根据省政府发布的《江西省〈国营企业招用工人暂行规定〉实施细则》的规定,全区招 用全民所有制介同丄2925名,解决了新建、扩建企业急需人员的困难"同时,根据省人事厅下达的专项 指标,办理27名已在县、市人武部匸作的军队在编临时工招用为全民合同制工人『续,接收分配了本年 度各类技校毕业个44名,继续按规定解决了 67名屮年知识分子骨「子女就业 工人调配加强『余缺调 剂,地区直接调配l'.A423名。其中,解决夫妻分居118名。1987年,按照“面向社会、公开招收,全面考 核,择优录用”的原则,全区招收J'全民合同制工人7847人.迄今全区合同制丁人已达2万名"地区直 接调配工人513名,办理合同制匸人转移手续44名,接收分配各类技校毕业生71乞,,1988年,根据省 计委、省劳动人爭:厅卜达的招匚计划,改革招工办法,全年招收合同制工人4015名”仝区转化企业富余 职匚和社会闲散芳动力20314人1989年,坚持公开考试、择优录用的原则,招收全民所有制合同制I: 人1871人(含省属企业246名),豆点保证了新建、扩建、改建企业的用工急需。同时,为基层招收水利 员258名 全年转化富余劳动Jj 23403名。为202()名要求解决夫妻分居及家庭有突出困难的1人办 理了调动手续,协同I:海市虹口区劳动局妥善解决峡江县上海知青的遗留问题,将13名上海知青录用 为全民合同制1人1990年,面向社会、公开招收全民合同制工人1528名,为706名技术工人办理「交 流F续•为撤并公诃和新建、扩建企业调剂富余职1.366名,接收分配技校毕业生259名,继续协同何关 部门处理了在区内部份县、市的部分t:海知青遗留问题,为85名上海知青办理了全民招工手续1991 年,以县、市为单位组织招收全民合同制工人1575名,县以上集体所有制工人3588名,为企业调剂技术 匸人和富余人员140()人1992年7丿j ,根据省劳动厅《关于简化企业工人流动手续的通知》精神,同一市、县范围内相同所有 制金业工人的调动、劳动合同制r.人的转移.山调(转)出、调(转)入企业直接联系办理;跨市、县(含跨 省、市、自治区)调动、转移按隶属关系,报同级劳动部门审批;全民所有制农、林、牧、渔场、农业企业工人 调往全民、集体所冇制非农业单位、集体所有制单位调(转)入全民所有制单位,按隶属关系,由地区劳动 局报省劳动厅审批。企业单位工人调(转)入党政机关、群众团体、事业单位,事业单位工人调(转)入党 政机关、群众团体的,仍按隶属关系,报地县劳动部门审批。1992年,招用全民合同制匚人280()名,大集 体EA 7438名,向企业输送技校毕业生654名,交流技术工人470名。调剂转化富余人员1800人。
  1993年起,地区劳动局把劳动用匸权下放给企业.不再给企业卜达指令性招工计划。一年间,根据 企业的需要交流技术匚人70()余人,转移富余职10()()余人 劳动部门按照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的要求,认貞转变职能,积极进行市场取向的芳动体制改革,培育、发展劳动力市场,为企业提供全方 位的有效服务。5月中旬,地区劳务市场开业.全区9个县先后开办了劳务市场(职业介绍所),接待咨 询人员14000余人次,办理各类供、求职登记3000余人次,逐步推进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
  1994年,劳动用工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逐步健全全区国有企业自主招收新合 同制T.人5103人.通过交流、聘用、保职流动和企业内部劳务市场共安置调剂富余职1130670人“派遣 应届技校毕业牛:2106名。1995年,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全面铺开,全区各级劳动部门和18个职业中介机 构配合企业转机建制,安置富余人员2.08万人jl?p.企业自主消化14615人,劳动部门交流、调配、重 新介绍安置4170人,保职挂编2071 Ao1996年,全区启动再就业工程,调剂安置富余职工3. 8万人。其中,劳动部门交流、调剂、重新安置 3100人o 1997年,为了推动再就业工程,积极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为了加强企业用工宏观调控,规范劳动力市场中介行为.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截至2000年,全区职业介绍机构57 个,乡镇劳动服务站217个,劳动力招用与调配的市场机制初步形成。4年共计分流、调剂企业富余下岗 工人50079人,国有企业通过双向选择,门主招收新「.人9645人.交流技术匚人560人。
  劳动用工制度固定工制度 解放初期.全区用匸形式,一般由私人介绍,单位雇用1950年,区内国营、公营企业 开展民主改革运动,工厂实行民卞化管理,在企业中废除“包身制”和“养成工制”,1952年12月.省政 府转发中南军政委员会发布的《关于统一调配劳动力的暂行规定》,规定要求一切国营、地方国营和私营 企业,凡在1952年8丿]3日政务院《关于劳动就业问题的决定》公布后,未依该决定而擅自解雇的职工, 一律复工。并严格限制滥用临时工,要求在企业担任经常性I产的临时工,一律改为正式工和预备工: 随着牛产的发展,企业、事业单位根据用人需要.由-动部门统-在社会I:招用,固定工比例不断增加0 从1955年开始,单位使用劳动力,由劳动部门实行计划统一管理.按照t:级批准下达的增人计划,采取 先城镇后农村,就近匕调劳动力.从社会匕招收新工人.实行固定工制。1956年,国营企业固定工达到职 工总数的90%以上,逐步建立起以固定工为主的劳动用工制度。为提高固定工素质,从1979年起,凡国 家下达的劳动计划(包括全民、大集体所有制单位招I:).都实行公开招收,对招工对象实行德、智、体全 面考核,择优录取1986年,国务院发布《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以后,除退伍军人和技校 毕业生等少数用工仍实行固定匸外,企业新招工人均实行劳动伶同制„ 1987年,由于实行老人老办法, 新人新办法,企业新招部分是介同制工人,企业原有的丄人仍是固定工o为了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 需要,吉安地区对搞活固定工制度进行了部署并在部分企业开始作试点的准备工作.1988年在地、县 (市)属18家国营企业进行搞活固定工制度试点’通过优化劳动组合,打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三铁(铁 饭碗、铁交椅、铁工资)制度.职1:牛:产积极件和企业的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1991年,搞活固定「.制度试 点范围进一步扩大,吉安堆花酒厂、峡江方便食品厂等24户承包经营企业,大胆地进行了优化劳动组 合.1992年全区工商企业普遍推行了合理劳动组合。在实施纟II合过程中,大多数企业引入了“公开考 评,择优I:岗”.的竞争机制 到同年12丿| ,全区有963户全民I:商企业实行了合理劳动组合,占全民工 商企业总数的87%,组合人数93000名,片全民工商企业职工总数的91%。1993年全区又有941户国 有企业实行了优化劳动组合.组合的职X 91000人”1995年6月18 II ,行署印发了《关于贯彻省政府〈关于印发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的实施方案的通 知〉的通知》决定T995年年底以前,全区所有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简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 动关系的劳动者;国家机关、申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介同关系的劳动者,都要按照《芳动法》 的规定.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要求8月底以前全部按劳动合同制度运行;年底以前,全区所有应实 行劳动合同制度的企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都必须按照新的机制运行到位。从发文之日起,全区新办 企业用工和企业新招人员不再办理全民合同制工人手续,由企业根据生产、经营需要,自主决定用工的 时间、条件、方案、数曜,并提前一周到同级劳动行政部门进行用工登记,并公布招工简章。之后,对求职 者进行考试考核,择优录用。所录用人员统称企业职匸。同时,在企业内部取消原有的干部、固定工、全 民合同制「、集体工、临时工等各种身份界限,统称企业职工。从此,劳动用匸制度的改革进入『实质性 阶段。
  临时工、季节工、轮换工制1953年2月,省人民政府关于雇用临时「.、小工的几项具体规定,单位 使用临时工由劳动部「]统--调配,未经批准不许私自招用和解雇。建筑企业施工单位,粮食部门夏粮入 库,使用临时工季 W尤其之多 据吉安山劳动科1955年底统计冶安市调配临时工7647人」、:中建筑 企业1982人,粮食系统3498人据1957年的调查统计显示,临时工占职工总数的4.6%。1958年全区 企事业单位招用临时X42233名,临时工占企业职工总数的比例进一步提高。
  1959年10月,行委、省人委《关于招用临时工的暂行办法》规定,企业、事业、机关、部队、团体学校等 单位需用的临时工,根据国家批准的劳动计划.拟定各季度需要临时工的i I•划,各县、市报地委、专署审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三卷

《吉安地区志 第三卷》

出版者:复旦大学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实地、系统记述安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