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第一批入会会员企业7户,筹集基金30万兀1997年就业安置工作,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总大局,积极培育和发展劳动力I卩场,有计划发展 中介机构,增加服务网点,规范职业介绍机构行为.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全区市场就业机制初步形 成,现有职业服务机构29个,从业人员116人;建#乡镇劳动服务站217个;举办职介从业人员和乡镇劳 动服务站工作人员业务培训班5期,培训骨:F 210人:一年间,全区共安置城镇待业人员就业13126 Ac 其中,全民单位3606人,大集体3100人,其他类型听冇制3380人,|'|谋职业1510人,临时性丄作1530 人。劳动服务企业,受举办单位经济运行的影响,总户数佝所减少,现有254户,从业人员9785人,新增 2户,完成年产值1.35亿万兀,实现利税158()万儿丿F展劳服企业年检,参检率和合格率分别为63%和 85%,劳服企业发展基金增加成员单位3户.投放资金22万元.1998年就业安置工作担负着就业和再就业的仗重任务,当年新个的劳动力有增无减,随着国有企业 深化改革,下岗失业职工不断増加,就业与冉就业的压力明显加大。在全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下, 坚持市场就业,继续巩固和发展劳动服务企'I k.健全和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保持了全区就业局势稳 定。6月30日吉安劳动力市场正式开业,驻市职业介绍机构全部进场运行,初步形成一个统一、开■ 市场框架,方便求职人员:同时为促进失业和下岗职工就业,J-6 Jj 30 H和1()月1日先后两次举办大 型劳务现场洽谈招聘会,提供就业岗位30()()多个,参加洽谈人员2万多人,使500多人走上就业岗位匚 一年间安置城镇待业人员就业12929人 其中,全民单位1217人,小集体2722人,其他所有制5664人, 自谋职业3326人”1999年,全区安置就业11882人,其中全民单位2617人,夬集体462人,小集体2721人,具他所有制 4356人,自谋职业1726人2000年全区安置城镇待业人员和F岗人员就业12058人、其中全民单位 2205人,大集体1350人,小集体1413人,自谋职业3027人,其他所有制经济组织4063人。
1979年到2000年的22年间,金区共安置城镇待业人员280301人,其中,全民所有制单位招匚补 员安置74392人就业,县以上集体所仃制企业安置50118人就业,街道办集体,金民所冇制单位办集体, 劳动服务公司办集体,群众联介自办集体等各种类型集体生产、生活服务、经营性单位安置75564人就 业,门谋职业36335人,中外合作、屮外合资、外商独资等各种成分所有制企业安置33892人就业“全区 各级各类劳动服务公司发展到499个,总产值最高年份超2亿元,利税200()多万元,累计安置城镇待业 人员和富余职X 12851人:截至2000年,全区职介机构57个,其中劳动部门29个(县以(.14个),其他部门办21个,公民个人 办7个,从业人员共212人;乡镇劳动服务站217个,工作人员529人(含兼职)°年末累计登记招聘人 数23721人,登记求职人数30339人,介绍成功人数18855人,,再就业工程1996年11月行署印发了《关于在全区实施再就业匚程的通知》(吉署发[1996]28号),在全区全面 启动『再就业工程。在10境内的国仃企业、县以I :城镇集体企业撤离生产岗位的富余职工及失业职工, 均为实施再就业匸程的范围"重点是失业6个丿]以上并有再就业要求的失业职工,实行劳动制度综合 配套改革在企业待岗的富余职工。同时决走成立由分管的副专员为组长,行署分管的副秘书长、地区劳 动局长为副组长,地区计委、财政、工商、税务、人民银行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行署再就业工程领 导小组,负责领导、协调、检查、指导全区再就业工程的实施。各县、市人民政府,各企业主管部门也相继 成立了领导小组。在全区各级政府的重视F,当年就分流调剂富余职工3. 8万人。其中,由劳动部门调 剂分流重新安置3100人.存档保职流动600余人,其余由企业重组安置,兴办第三产业,建立再就业工程 基地安置或自谋职业等。地区鹭洲柴油机集团公司依法破产,1140名职工顺利安置到新组织的企业。 截至1997年12月底,全区共有下岗职工40574人"其中,国有企业下岗职X 33824人,城镇集体企业下 岗职工4272人,其他类型企业F岗职12 2478人"35岁以下的下岗职工25413人,占62. 6% o连续6个 月以匕的下岗职工25624人,占下岗匸人总数的63.2% .按隶属关系划分,境内中央企业下岗职1.2191人,占5.4% ;省属企业F岗职[:14444人,占35.6% ;地县企业下岗职匸23939人,占59%「再就业工程 全面启动后.1997年地县两级政府加大了实施再就业工程工作力度,有关部门从全血调查摸底,建&统 一信息制度,完善政策措施,创办生产n救基地,提供项目援助服务等方面入『,做了大量实际工作。全 年全区分流安置下岗富余职1 : 24434人通过企业资产重组,转换经营机制,重新安排I:岗3277 人;系统内部调剂安置3024人;通过发展劳动服务企业,创办再就业基地分流安置2591人;鼓励下岗职 工自主创业,〔1谋职业.创办个体、私营企业分流安置13728人;组织劳务输出分流1814人、是年,全区 面向企业下岗富余职工开展转业转岗训练13000人次 通过培训实现再就业的下岗职工11500人,地 区就业局向地直下岗职工首次推出援助项目,包括免费职业介绍,职业技能培训,劳务输出等,免费为下 岗职工举办烹饪培训班、电工焊工培训班、高速缝纫电车培训班。同时还为地直45岁以下的下岗职工 免费举办计算机知砂戚能培训班.为卜•岗工人再就业创造条(T-.失业保险机构投入生产扶持资金240 万元,扶持困难企业开展生产自救,创办再就业基地11个,安置下岗人员3000余人,对于尚未就业的下 岗职I:按时足额发放救济金15.2万兀,同时述为困难企业、困难职工开展送温暖活动,支出26.3万兀。
1998年1月,行署印发了《关于在全区实施再就业工程的补充通知》(吉署发[ 1998]2号),更加具 体地明确了实施再就业的范!1>1和对象,进-•步加强基础管理和服务工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再就 业基金.建立健金分级管理领*责任制同时,行署决定将地区解困「作协调小组和地区再就业工程领 导小组合并,成立地区再就业工程领导小组。在原领导小组的基础上增加行署两个副秘书长为副组长, 增加人事、公安、信访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快,并建也联席会议制度,具体研究和部署再就业和解困工 作。4月,领导小组组长由常务副专员改为专员亲任组长,将再就业工程匕升为''一把手”工程。13个县 (市)及地直林业、商业、供销、物资、交通、ix药等部r ]都先厉成<7. nil应机构,并u 1台相关的文件,加 强了对其所管辖的范国内再就业工程的领导1998年全区建、7: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571个,其中地属 企业56个,建立行业再就业服务指导中心112个,卜瑕j职]:21272人仝部纳入再就业服务中心管理'其 中与中心签订协议冲请领取基本4:活费的下岗职1. 16819人,占卜•岗职工数的79%,按时足额发放基 本生活费198.23万兀,同时为他们缴纳社保爆金129.7万元.已发下岗证享受有关有优惠政策的下岗 职工3892人,占下岗职工人数的18.3% 0全区再就业服务中心有工作人员1500人,为了提高工作人员 业务素质和政策水平.各级劳动部门除以会代培外,地、县两级分别了:9月、11月两次办班对服务中心主 任和业务骨F进行培训。地区再就业办还先后出台了《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工作职责》、《国有企业再就 业服务中心下岗职工基本牛活保障和再就业资金使用规定》、《关于规范国有企业职工下岗程序和下岗 职工证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等可操作性、规范性丈件.并汇编成册。再就业服务中心各项规章制度逐 步完善,再就业培训、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劳务输(I月;服务业务逐渐开展,为下岗工人提供有效服务夯 实了基础o 1998年开展下岗职工转岗转业训练620()余人次,占下岗职工数的24% ,通过培训使4000余 人实现了再就业。截至1998年12 J]底,全区国有企业1402个,职匸总数146147人。(含驻地区的中 央、省属企业19个,职11 18037人).右下岗职工的国有企业533个,职工总数12811()人(含中央省属企 业17个,职工16530人)。累计下岗分流职I: 50079人,占职工总数的39%。已实现分流安置的职工 28801人,占F岗职工总数57.5%。其中,企业资产重组重新匕岗1689人,系统内调剂932人,系统外分 流安置618人,劳动服务企业安置674人,自谋职业14191人,下岗职匸组织起来就业1180人,劳务输出 8404人.提前退休621人,其他492人1999年,全区上下,按照地委、行署的部署,继续把确保卜一岗职工基本牛活,促进再就业工作放在头 等重要的位置上,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建设,把中心的丁作 重点转向规范运作和全面发挥功能。同时.抓紧保障基金筹集,确保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 费按时足额发放到位。截至12月底,全区国有企业实有下岗职工25324人.12591名下岗职匚签订协 议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享受基本生活保障.8024名卜•岗职I:享受优惠政策.其中地直国有企业F岗工 人3671名,进中心签订协议享受基本生活保障.802」名F岗职工享受优惠政策。其屮地直国有企业F 岗工人3671人,进中心签订协议享受基本生活保障1148人,享受优惠政策39人。按照三三制(中央补助、社会筹集、企业自筹)原则,共筹集保障基金2615.41万兀(内屮央补助资金799万兀)全区共发放 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744. 39万元,代缴社会保险费526.88丿j兀 具中核发地直企业下岗职1建本4:.活 费99.4万元,代缴三项社会保障费99.4万元,确保J'已进中心签协议的卜岗职匚按时足额领到甚本t 活费。
从1996年再就业工程启动到2000年的5年间,全区累汁卜瑕i职I: 67557人.已冇近4万人实现再 就业,再就业率为58% o累计筹措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20788.9万兀,失业保险基金6658丿j兀, 为21606名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的下岗职工发放基本生活费10608. 8万元,代缴三项社保费川8365. 3 万元,为7181名失业人员支付失业救济金513.7万元,用]:下岗职工转岗转业免费培训支出30()余万 元。全区以政府扶持、行业自办和能人带动等形式沢办再就业堆地15个,总共投入资金6984丿j兀,安置 F岗失业人员3785人。
劳务输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1987年,宁冈县268名具有初中以匕文化的未婚女青年结伴走出山门 到广东打工,揭开了吉安地区跨地区、跨省市成规模的劳动力输出的序幕。进入90年代,区内农村大量 的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加之城镇的就业压力逐年加大,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又需要吸纳大量的劳动 力,这就给全区劳务输出的发展带来「契机「组织起来走出公,势在必行「1991年3月6日地区劳动局向行署呈送了《关于进-步做好劳务输出工作的意见》专题报告,建议 以行署名义召开一次规模较大规格较高的专门会议,动员部署全区的劳务输出工作。在行署主要领导 的高度重视下,1991年8月20日在占安市召开全区劳务输出I:作会议"行署提出了全区劳务输出的I: 作I I标,要求全区各级政府要把推动劳务输出列为n己的匝要议 仙稈;明确r此项匸作山劳动部「j牵 头,归口管理;农口、民政、公安、物价、外协、工商、税务、经贸、邮电、交通、老建、计生委、工会、共青团、妇 联、新闻等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积极配合.举全区之力,推动芳务输出1:作。为r更好地统筹协调苛务 输出工作,地区成立了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地委、行署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勺年 实现输出劳动力150288人,使全区劳务输出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此后,输出人数年年攀升.1996 年、1997年连续2年输出劳动力超过40万人。劳务人员遍布广东、福建、北京、上海、浙江、江苏、海南等 省市,涉足于电子、服装、玩具、制鞋、纺织、建筑、餐饮、娱乐、H林、机械制造、教育、卫个、服务等许多行 业.根据1988年到200()年13年的统计.累计输出城乡芳劲力2762673人次,其中,农村剩余芳动力 2633939人次,城镇待业青年74368人次,企业富余职X 54366人次,1997年开始,输出下岗欠业人员 25121人次。同时境外劳务输出也有所开展。几年来,地区对外经济合作公司通过外经渠道,向美国、H 本、多米尼加、阿曼、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输出三级以1:电斤工、机械1:、模具匸、缝纫工、建筑「.等技术 匸人1000多名。使劳务输岀在全区形成一个新产业,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较好地解决『农村剩余劳 动力的出路,缓解了城镇就业压力,增加了群众收入,促进了老区经济发展 据1996年1() JIYj关部「1不 完全统计,全区外岀务工人员回乡办厂的有364户 截至2()0()年,务「■人员冋乡兴办的企业已增至530 户,创业投资总金额5260万元。劳务人员不仅对输入地的经济繁荣作出贡献,同时也为老区经济的振 兴立下功劳。劳务输出利显当代,功在千秋。
第三节劳动力管理劳力招收调配新中国建立初期,为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逐步解决失业、半失业的问题,吉安分区统一的劳力招 收、调配制度逐步建立。1950年6月,分区在吉安市设立劳动介绍所,对失业技术员工和失业人员进行 登记介绍。1952年,一切国营、地方国营和私营工商企业雇用匸人或职员,均由劳动部门所属调配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