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98个,同比增加核算单位811个 参保职工165425人,净增7635人;到账保险金1013万元,比上年 增收469.3万兀.地本级参保单位190个,参保职I J.5万人,收缴基金148万兀,扣除划归县(市)管理 的中央、省属单位失业保险费38万元,实收11()万元。全区拨付F岗职工基本牛.活保障费205万元,为 162名失业职1:发放救济金11万尤。
2000年4 Jj,根据省人民政府发布的《江西省实施失业保险条例办法》的精神,全区失业保险工作逐 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2000年缴费单位2346个,参保职工217405人,到账基金1151.7万元,比上年 増收140万兀 为495名失业职1:发放救济金和医疗补助费57万兀。拨付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120万 丿吉安地区的失业保险,从1986年开始到200()年运行15年,累计基金收A 5610.6万,用于失业职工 转业训练和住产『I救等费用支出1581.6万元,累计结余基金4029万元,为6886名失业职工发放了失业 救济金,促进了数以万计的失业职L:再就业 总之,失业保险支持了国有企业改革,有效地保障『失业 职匚的基本4:活,促进了失业人员再就业,对于社会稳定起了良好的作用。
就业安置1949年7丿],占安解放时,全区只有6042八I :商业。其中,吉安市2217户,占安县870户,吉水县 183户,永丰县354门.泰和县331户,永新县487户,遂川县480户,安福县315门,万安县466八,莲花 县133户,亍冈县87户,峡江县119户,大多数是私营小作坊、小商店。解放初期,百业待兴,人民政府把 就业安置当作巩固政权的一项車要任务高度电视。军管会、专署对国民党政府遗留下来的旧公职人员 实行“包下来”的政策给予安置',对国民党政府官吏、旧职人员,只要不持枪抵抗,不阴谋破坏一般都给 予录用;对有一技之长而又不址反动有据的,-概予以维持。对失业丄人通过失业救济,组织生产自救, 调配介绍工作等方法,帮助他们实现就业。
1950年6丿],分区在吉安市设、7:劳动介绍所,对失业技术员工和失业工人进行登记。8月,专署文 教部门和吉安由文教部门联介成也失业知识分子登记处。劳动介绍所和登记处的登记范围,包括矿业、 机械、电力、水利、造船、交通运输、医药、统计等&业学校毕业或从事实际工作,具有熟练技术与相当经 验的失业技术人员,以及有3年工龄以匕的技术r.人;原在国营、私营工商企业与码头运输事业中工作 的工人,以及从爭文化艺术教育事业的工作人员.在解放后失业,现在尚无工作或无其他收入者;解放前 失业的职工,如有特殊困难眾经批准也可以迸记;解放前后从事教育工作,以及大学、专科毕业生和一 般文化、艺术、新闻、科学工作者现在尚无职业的知识分子。1950年底,登记各类失业人员2141人。
1951年10丿],省民政厅拨给吉安市和永新、吉水两县生产基金共1.3亿元(旧版人民币),开办蘇织 厂,安置烈军属及孤老残民,从事浸麻、锤麻、弹花、纺织,由城镇派出所负责介绍人员进厂O 1952年9月 26 H,专署成也J'以专员任主任委员的九人组成的号署劳动就业委员会。在委员会领导下,以劳动部门 为基础成V.纾记处,金面进彳j:失业洽记丄作 A''安:打同时成立劳动就业委员会.其他不成立劳动就业委 员会的县、区、乡责成各级政府进行此项工作;至此.采取救济与安置相结合,在做好失业人员登记的基 础I:全区妥善地安置2000多人就业。
1953年,对失业人员本着“边登记、边处理”的方针积极打开就业门路,使其尽快就业。采取介绍就 业和鼓励自行就业相结合的方针,发挥失业人员的积极性,利用各种社会关系自找职业.自谋生活出路。 同时,给予用人单位--定的自主权,在规定的范围内可以在已登记的失业人员中自行雇用,招用100人 以下,使用6个月以内的临时11、季节工都町以fj行招用,私营企业、手工业作坊、小商店招收学徒及私 人雇用保姆、厨师均不受调配限制,进一步扩大就业面。据吉安市劳动科统计,截至1954年底,登记失 业工人1591人,其中失业职T.796人,失业知识分j: 92人,其他人员703人。安置失业人员795人,失 业知识分子92人,其他人员7()3人,1955年.鼓励失业人员自行就业,自行解决'匸产生活出路“对于现在城市的无业或失业人员,家在 农村分有土地、i'i 11流入城市的农民,动员其返乡牛产,不以失业人员处理家在城市具有就业条件者,根据其条件介绍一定的职业O确定无法介绍职业的城Ifr无业、失业人员,由政府IB面,劳动、民政部「I负 责,工商、合作部门协助,根据“群众自办,政府扶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原则,组织他们参加各种合 作性的手工业、加工和家庭副业等劳动工产,其牛产资料和'上产资金有困难#,在民政部「]的社会救济 费内或劳动部门的失业救济金内酌情补助解决,也町向银行贷款解决。据吉安市统计,1955年新增登记 失业人工人126人,介绍工作44人,动员回乡23人,组织生产自救42人。全区各县城镇结合当地实际, 帮助无业和失业人员找生产门路,组织生产门救。建立各种小型手工业、搬运业、服务业合作组织,解决 了部分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1956年,解决城市失业人员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是面向农村,动员失业人员参加农业生产。是年底, 全区尚未安置的登记失业人员1774人,加h有些未登记的失业人员在内,失业工人约有300()人左右,无 固定职业的(包括社会闲散劳动力)城镇人员200()人左右,合计5()00人"随着农业合作化、手匸业合作 化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以及国家工业建设的加速发展,已给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了 极为有利的条件,使城市失业人员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_ 1957年,全区动员未能升学的高小、初中、高中 毕业生回乡或下乡参加农业牛:产。对可以参加农业牛产的城市矢业人员介绍到农村插入农业住产合作 社;对于过去从事F工业的城市失业人员统一插入F丄业'匸产合作社,部分不适宜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又 有体力劳动能力的失业工人,安排到基建匚程队;对于具有一定t产技能的技术匸人,列为调配对象.逐 步安置到相应单位去。到1957年底,在解决新增劳动力就业的同时,旧社会遗留F来的严重失业问题 得到妥善处理1958年,由于工农业乞产:“大跃进”,大办工业,新老厂矿曹遍出现劳动力紧缺,各方面对劳动力的 需要有很大的增加特别是工业、基本建设很多大项目f劳动力严巫不足,需要增加和补充的数量 很大。同时.农业方面推行“八字宪法”大搞兴修水利,积肥.精耕细作.仝区550588名男女农村劳动力 口[」炼钢铁,普通出现劳动力不足"为解决劳动力不足的孑盾,采取挖潜力,开展技术革新,动员妇女参 加劳动生产等措施,加以解决。由于1958年下半年放松了对招工的严格控制,加上生产建设规模设想 过大,造成新职工增加过多.劳动力使用不够合理.有些企业肓冃增人,造成严重的窝工现象1959年全 区开展了清理劳动力的工作。清理调整的对象主要是1958年进厂的新职丄"对于1957年以前进厂的 职工,一般不清理1959年末,全区职匸控制人数32903人1958年底冇职工人数60698人。省、里下达 吉安专区的清理任务是要减少27795人"根据屮央和省里的冇关政策指不,减人主要的减来自农村的 临时工合同工,动员他们回乡参加农业牛产:县办企业和一些停丄、窝丄的企业多减-些,从城里招的 新职工一般不减,以免造成新的失业,年龄过小的学徒工冋学校重新上学,多余的技术工人调剂到需要 的企业使用。
1961年根据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和“精兵简政”的要求,全区精简 国家职工20780人,精简城镇人口 32173人。下放到农业第-线回乡参加生产20772人,下放到垦殖场 320人。1962年全区精简职工15592人。其中干部2233人,工人13359人。处理退职退休862人,列编 外7人。减少城镇人口 80270人。其中,国家职工29787人,职工家属3189人,城镇居民1826人,闲散 劳动力256人,学生8584人,缩小郊区36628人。减少吃商品粮人「156415人,专区外迁入4736人,增 减相抵净减51679人。其中,城镇职X 13017人,居民、家属8331人,闲散劳动力522人,学生14395人, 农场、垦殖场3718人,劳动大学1102人,社办企业4390人,其他6204人。精简社办企业事业单位464 个,减少了 6725人。被精简人员已安置落实的43702人。安置在农村的40971人,安置在城镇2002人, 安置在农场、垦殖场的380人,安置在其他方面的349人。在精简职工屮调剂顶替的干部1422人,工人 891人。安置到农村的人员中,下放安置在第一线的全芳动力16747人,半劳动力10466人,到大队和小 队当干部的2078人,到农村插队落户的1423人,下放到县、公社当F部的120人(其中县级干部9人,区 级干部45人)o 1963年是国民经济继续贯彻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和“调整、巩固、充实、提 高”八字方针,并取得T开始全面好转的一年o 一年间,结合精简职工,减少城镇人口,采取城乡结合的 办法,做好城镇闲散劳动力的安置工作。根据精简与调整并举的原则,全区调整顶替职工1086人,为了补充缺编和顶替农村人员冋乡.从城勿训收II.会失学胃年到基层供销*H汕用:614人"吸收矿山老弱 残和退职退休职工子弟到井下当EA51人,处理退职退休169人,通过调剂、顶替农村职工557人回乡。 到年底,安置在国营单位做临时工的闲散劳动力4052人。还有一些安置在临时性、季节性的劳动岗位 h,如搬运、装卸、内外销加工、翻储倒晒、零星修理、防洪抢救、代课替工、清洁和家庭服务性劳动等。安 胃':到农林水系统1185名 其屮,呈殖场651人.农场117人,良种繁殖场11()人,林场300人,鱼种场 7人、1964年开始,就业安置以大批动员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为重点。3月,首先在全区城镇配合居委 会,普遍进行了一次动员对象调查登记和内部摸底,全区共登记社会闲散劳动力7233人本着“统筹兼 顾、仝面安排”的方针,一年间动员安置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1797人(其中下乡插队1228人,到国营 农、林、牧、渔场535人,入读共大34人)。安置在企事业单位1508人(其中临时工1031名),参军126 人,其他安置240人,举办街道生产性服务性生产自救577人“城乡共安置社会闲散劳动力4248人。 1965年就业安置,以应届和历届初中以上毕业生为主,年龄大的高小毕业牛.也包括在内,年满16岁以上 的动员I:山下乡。全区安置到人民公社插队落户1900 M其中接受南昌市700名)。回乡务农200人。
1966年起,一大批新中国建V.前后出牛.的人口陆续进入劳动年龄。“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停 课,学制缩短,-批未到劳动年龄的111学毕业/1:.提前进入社会,高等院校停止直接从高中毕业生中招收 学牛部分工厂停工停产,4年未招工,大批知识青年滞留城市,逐年增加,劳动部门处于瘫痪状态,无政 府主义泛滥,就业矛盾日趋尖锐1968年,根据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指示和省革委有关通知 精神,全区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高潮,除少部分安置到工矿企业当工人外,其余全部动员上山下乡参 加农业4:产。针对1967年、1968年两届毕业牛:滞留在学校的情况,动员工作以学校为主,采取学校包学 个」丫I位包职工,街道包居民的办法,山小丨所在地的街道、居民委员会和学校分别组织进行o 1970年, 根据厂矿企业牛.产需要,应届初中、高中毕业生和历届未下乡的城镇青年,大都安置在城镇就业。省革 命委以会抓革命促生产指挥部卜达止安地区的劳动指标,安置了城镇待业人员3320人就业。其中乌石 山铁矿40()名,连胜机械厂50名,农林水系统165名.邮电300名,新建钢铁企业400名,小化肥等企业 1200名1971年,就业安置的主要方向仍以动员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为重点。根据区内中央、省属 企业的牛.产需要,经省革委抓促部批准.仝区从卜放知青和人少田多的农村贫下中农子女中招收全民正 式工人2589名,主要安置到轻化、纺织、煤炭、电子、铁路、三线等企业o 1972年,根据省计委下达的全民 招工计划,全区共招收全民正式工人5686名 招收对象主要是1972年军队复员干部、家居城镇的退伍 军人和下放农村锻炼两年以匕的知识青年。安置去向主要是省属企业1973年,仍然采取城镇学校包 学生,单位包职!:,街道包居民的办法.全力动员应届高中毕业生、未升学的应届初1'毕业牛.、中途退学 的学I和城镇社会育年到农村插队.fl到1977年城镇就业安置均以动饭知识背年上山下乡,插队落八 为中心。为了解决按政策留城的知育和符合招工条件的社会闲散劳动力就业,省计委下达吉安地区县 以I:人集体,1977年招匸指标28()()名1978年起,大批下乡知青要求冋城女K .W年累计下来的社会闲散劳动力乂等待就业。此时,全区 城镇符介政策留城青年5817人,kill卜一乡冋城青年16152人,社会闲散劳动力3493人,总计25462人, 使城镇就业面临两所未有的压力「这-年结合区内的实际情况,发展集体经济,广开就业门路,全区安 置待业人员就业1. 1万人,集体企业安置人数占75% ; 1978年底,省政府贯彻12月全国上山下乡工作 会议精神,调整上山下乡政策,矿山、林区、小集镇和一般县城非农业户'口的中学毕业生不再上山下乡, 有条件的城市可以不动员下乡,城镇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面対就业简峰的到来,全区各级党委、政府对 妥善安置城镇待业青年的工作极为币;视“在“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指导下,解放思想,拓宽渠道。 1979年全区兵安置城镇侍业人以122()3人屮个尺所仃制巾位押「补协3031人,集体所有制企业招 1.319()人,升学2305人,参军1705人,临时件安置1972人"截至1979年底,全区尚未安置的待业人员 30699人。其中留城青年8262人,卜放1"1城知青8025人,社会闲散劳动力14412人。
1980年]1月]7日冲共吉安地委于印发了《关F进一步做好我区城镇劳动就业工作的意见》,结合实际,就进一步做好全区城镇劳动就业工作提出具体措施-年间,在“-结合”(芳动部「J介绍就业,自 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就业方针指导卜.安置JT4252名城镇待业人员就业。其中全民招 工6107人,县以上集体所有制企业招115280名,各种类型集体经济安置1028人,从事个体100人.临时 性安置1737人。开始实现由国家统包到“三结合”就业的转变。在安置作中采取条块结合,系统包 干,特别注意到把1972年以前下放回城的老知青安排好 任安置中做到三个优先,即1972年以丽老知 青优先,下乡插队回城知青优先,多子女无子女就业的困难八子女优先.全区1:下积极贯彻“二结合”就 业方针J」开门路,安置好白己责任范围内的待业丿、员1981年10月,行署批转地区劳动局《关于解决发展城镇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丄作中若干问题意见 的报告》,结合地区实际,提出了解决发展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的具体措施,对办证、厂房、场地、原材料 和货源、经营范围、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便利「1982年占安市率先建立劳动服务公司以来,全区 已建立县(市)级以上劳动服务公司14个,街道坪镇劳动服务公司12个,企业单位劳动服务站55个,幵 设网点224个,吸纳待业青年4836人。其中,幵役牛:产网点76企,吸纳待业人员177()人;开设服务网点 114个,安置待业人员1509人;建立劳务网点34个.安置侍业人员1557人 各种临时性安排4214人。 各级各类劳动服务公司共计安置待业人员9050人.组织待业人员参加就业培训1840人。在取得良好 的社会效益同时,也收到明显的经济效益。金区劳动服务公同的总产值为520. 17万元,利润51.86万 元,上缴税金18.97万元,现有固定资产181.75万兀,门仃流动资金92.74丿j兀,提取公积金10.99万 元,公益金55583 7匸,职工月平均工资35.75兀1984年7月,行署召开全区发展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安置城镇青年就业先进表彰大会,总结3年来 发展集体经济,鼓励自谋职业,做好就业安置工作的经验,表彰先进。3年來,全区共安置城镇待业青年 32117人 其中.安置到命民所佔制单位9213人,县以I:大集体4606人,各种类型集体经济9250人,自 谋职业4446人,临时性安排4602人。集体经济和自谋职业就业人数占安置总人数的57% o遂川县兴 办了集体企业14个,安置了待业青年400多人,成为全省安置城镇待业青年先进单位并出席1' 1983年 全国表彰大会。国营红声器材厂,先后安置了 173人,做到了当年新增的待业青年当年安置完毕,成为 全区安置城镇青年就业的先进企业。1984年,全区共安置了城镇待业人员14423人,超过省政府卜达占 安地区安置任务的4% ,比1983年多安置2009人1985年就业形势开始好转,全区安置城镇待业人员14274人,超过省政府的计划16% 其中安置在 全民单位的3704人,县以上大集体单位1433人,各种类型集体经济5939人,从事个体经营2027人,临 时性工作1171人。到全民就业人数只占26% ,就业结构明显改变,集体经济就业和自谋职业已成为就 业安置的主要渠道。各类劳动服务公司发展到151个,新增65个。劳动服务公司兴办小集体40个,年 产值477万元,实现利税14.2万元,吸纳待业人员1606人,还选送了全区劳动服务公司系统的23项产 品,参加了全省和全国劳动服务公<>j产品展销会1986年.金区安置城镇待业人员就业14062人,全心丫I位安汽3104人,人集体安韭199()人,各种 类型小集体安置7060人,个体1744人,临时性工作164人 芳动服务公司已发展到241个,新增14个, 全区劳动服务公司所属企业总产值(含营业额和劳务收入)2924.2万兀,比年增加1041.6万元,吸纳 待业青年1453人1987年5月26 H,行署批转了地区劳动人事局《关于做好一九八七年城镇劳动就业工作的报告》, 把加强劳动服务公司建设,强化其职能.摆在做好劳动就业工作的重要位置上"同时要求各有关部门要 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的有关规定,在税收、信贷、物资等方面,继续对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予以支持和帮 助。-年来,全区安置城镇待业青年19984 A。其中,安置在全民单位就业6639人,县以卜.大集体1628 人,各类小集体8189人,自谋职业2497人,临时性丄作1031人 各级劳动服务公司在改革中前进,已成 为区内安置城镇待业人员和发展集体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截止1987年底,全区各级各类劳动服务公 司(站)已发展到280个(其中1987年新增21个),组织兴办生产、服务网点583个,安置待业人员3635 人。营业额和劳务收入及生产总产值达3500万元,实现税利35()万元° 1988年全区安置城镇待业人员15794人 其屮,仝民所冇制单位安克4472人,县以匕大集体2888人.各类集体经济7093人,个体经营 1313人,临时性「.作28人.新増芳动服务公诃38个,累计31()个"新增牛.产经营网点51个,累计生产 经营网点614个小年安置待业苛年2468人,实现产值4745万兀,完成税利563.7万元” 1989年全区预 计城镇待业人员冇2万多人,阳国营企业安置能力十分有限,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各级政府高度重视, 把这项工作纳入政府的冃标管理,像抓经济和计划生育工作那样,实行县(市)氏和部门首长负责制.积 极发展集体、个体、私营企业,安代待业人员就业,认真贯彻治理整顿的方针,克服困难,全区安置城镇待 业人员14613名"貝冲.金民单位安置3148人,大集体2684人,各种类型的集体经济6876人(劳动服务 公司所属集体安比1931人),|'|谋职业1499人,临时安fi 406人"1990年4丿J,行署下发了《关于贯彻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一九九零年城镇劳动就业工作的通知》。 要求全区确保完成省'政府下达安置1.2万人的就业目标,力争完成1.4万人。行署决定地区及县、市劳 动服务公司更名为地区及县(市)劳动就业服务管理局。这一年,全区安置城镇待业青年14171人"其 中全民单位安比1528人,县以I:人集体3265人.各种类型集体经济6575人,口谋职业910人,临时件工 作1893人 全区请退计划外川[:3044名保取“边清边安”,清出-个,腾出一个岗位.安置一个城镇待 业人员。同时动员604名城镇待业人员到乡镇、农林基层就业’1991年5丿I .地区劳动局印发了《关于照顾城镇就业困难八了女就业有关问题的通知》。属下列情 况可照顾一名符介招工条件的子女就业:(1)没有…个子女参加全民或大集体单位工作(包括无子女服 兵役或在国家统•分配的各类学校就读),现-八屮有2个子女待业,其中- •个子•女年龄到达28岁的; 一戸中有3个子女或3个以|: J:女待业.其中■个了女年龄达到25周岁的(2)无固定经济来源,难于: 维持本人生活的城镇社会孤儿和真有劳动能力符合招工条件的残疾青年,(3 )革命烈士子女和职工因 公死亡时子女未到达就业年龄阳未能享受照顾的"安置就业困难户子女就业,原则上由其所在单位负 责接收或统一安置到招工企业.全I疋有近「名就业怵1难户子女得到安置。同年:,金区安置城镇待业人 员12917人JCI',全民单位1575人,大集体3588人.各类集体经济2968人,其他所有制经济企业2324 人,自谋职业854人,临时性安置1608人1992年行署把劳动就业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对 劳动就业工作的领导,把劳动就业匚作列为政府工作目标进行考核,主要领导要亲口过问,分管领导亲 自抓,并在实际「.作中帮助劳动部门解决劳动就业工作中的具体困难,动员社会各方面、各部门支持配 合劳动部门做好苛动就业工作,把改善就业环境作为劳动就业丄作的实事来办"积极扶持非全民经济 发展,继续办好劳动服务公同,进-步巩固发展劳动就业基地,大力推进劳务输出。此年全区安置城镇 待业人员14668人 其中.全民单位安置2079人,夫集体安置4194人,小集体单位2529人,其他所有制 单位安置2971人,自谋职业954人,临时性匸作1941人。全区劳动企业发展到447户,年创产值6700 万元,上缴利税630万元,累汁吸纳待业人员10153名。
1993〜1995年,根据国家仃关文件精神.认真贯彻“在国家政策指导下的市场就业”方针,为适应建 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石要,仝区市场就业体制逐步形成,劳动力市场得到初步发展,乡镇劳动服 务站建设步伐加快,就业环境冇所改善,就业领域冇所扩展,安置总量有所增加.1995年全区安置城镇 待业人员13978人,其中全民单位3552人,大集体1803人,小集体2223人,其他所有制2852人,自谋职 业2196人,临时件I:作1352人.新增劳动服务企业26户,实现牛.产经营总值9978. 97万元,比上年增 长近2000万兀,利税1245.97万兀,比匕年増加400万元,吸纳待业青年和富余职I: 860人。全区建立 职业介绍所18个,新建乡镇劳动服务站62个,总汁201个。乡镇有劳动服务站的达到80%。
1996年是“九忙”计划的头一年,根据省劳动厅F达吉安地区的就业安置任务,进一步贯彻国家政 策引导扶持,社会提供帮助服务,鼓励失业劳动者靠自己努力实现就业的方针,把就业渠道和形式放开 搞活,加大市场就业力度”全区安置城镇待业人员13622人,城镇失业率控制在3%以下。其中,全民单 位安置3651人,人集体3064人.小集体19()人.比他各种所仃制成分经济组织3917人,自谋职业1490 人,临时性工作1310人。劳动服务企业管理匕台阶.全年新增21户劳动服务企业,新纳待业人员946 人,实现企业总产值2.03亿兀,实现利税1681.9 ):兀,经行署批准,成立了地区劳动服务企业发展专项基金,第一批入会会员企业7户,筹集基金30万兀1997年就业安置工作,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总大局,积极培育和发展劳动力I卩场,有计划发展 中介机构,增加服务网点,规范职业介绍机构行为.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全区市场就业机制初步形 成,现有职业服务机构29个,从业人员116人;建#乡镇劳动服务站217个;举办职介从业人员和乡镇劳 动服务站工作人员业务培训班5期,培训骨:F 210人:一年间,全区共安置城镇待业人员就业13126 Ac 其中,全民单位3606人,大集体3100人,其他类型听冇制3380人,|'|谋职业1510人,临时性丄作1530 人。劳动服务企业,受举办单位经济运行的影响,总户数佝所减少,现有254户,从业人员9785人,新增 2户,完成年产值1.35亿万兀,实现利税158()万儿丿F展劳服企业年检,参检率和合格率分别为63%和 85%,劳服企业发展基金增加成员单位3户.投放资金22万元.1998年就业安置工作担负着就业和再就业的仗重任务,当年新个的劳动力有增无减,随着国有企业 深化改革,下岗失业职工不断増加,就业与冉就业的压力明显加大。在全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下, 坚持市场就业,继续巩固和发展劳动服务企'I k.健全和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保持了全区就业局势稳 定。6月30日吉安劳动力市场正式开业,驻市职业介绍机构全部进场运行,初步形成一个统一、开■ 市场框架,方便求职人员:同时为促进失业和下岗职工就业,J-6 Jj 30 H和1()月1日先后两次举办大 型劳务现场洽谈招聘会,提供就业岗位30()()多个,参加洽谈人员2万多人,使500多人走上就业岗位匚 一年间安置城镇待业人员就业12929人 其中,全民单位1217人,小集体2722人,其他所有制5664人, 自谋职业3326人”1999年,全区安置就业11882人,其中全民单位2617人,夬集体462人,小集体2721人,具他所有制 4356人,自谋职业1726人2000年全区安置城镇待业人员和F岗人员就业12058人、其中全民单位 2205人,大集体1350人,小集体1413人,自谋职业3027人,其他所有制经济组织4063人。
1979年到2000年的22年间,金区共安置城镇待业人员280301人,其中,全民所有制单位招匚补 员安置74392人就业,县以上集体所仃制企业安置50118人就业,街道办集体,金民所冇制单位办集体, 劳动服务公司办集体,群众联介自办集体等各种类型集体生产、生活服务、经营性单位安置75564人就 业,门谋职业36335人,中外合作、屮外合资、外商独资等各种成分所有制企业安置33892人就业“全区 各级各类劳动服务公司发展到499个,总产值最高年份超2亿元,利税200()多万元,累计安置城镇待业 人员和富余职X 12851人:截至2000年,全区职介机构57个,其中劳动部门29个(县以(.14个),其他部门办21个,公民个人 办7个,从业人员共212人;乡镇劳动服务站217个,工作人员529人(含兼职)°年末累计登记招聘人 数23721人,登记求职人数30339人,介绍成功人数18855人,,再就业工程1996年11月行署印发了《关于在全区实施再就业匚程的通知》(吉署发[1996]28号),在全区全面 启动『再就业工程。在10境内的国仃企业、县以I :城镇集体企业撤离生产岗位的富余职工及失业职工, 均为实施再就业匸程的范围"重点是失业6个丿]以上并有再就业要求的失业职工,实行劳动制度综合 配套改革在企业待岗的富余职工。同时决走成立由分管的副专员为组长,行署分管的副秘书长、地区劳 动局长为副组长,地区计委、财政、工商、税务、人民银行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行署再就业工程领 导小组,负责领导、协调、检查、指导全区再就业工程的实施。各县、市人民政府,各企业主管部门也相继 成立了领导小组。在全区各级政府的重视F,当年就分流调剂富余职工3. 8万人。其中,由劳动部门调 剂分流重新安置3100人.存档保职流动600余人,其余由企业重组安置,兴办第三产业,建立再就业工程 基地安置或自谋职业等。地区鹭洲柴油机集团公司依法破产,1140名职工顺利安置到新组织的企业。 截至1997年12月底,全区共有下岗职工40574人"其中,国有企业下岗职X 33824人,城镇集体企业下 岗职工4272人,其他类型企业F岗职12 2478人"35岁以下的下岗职工25413人,占62. 6% o连续6个 月以匕的下岗职工25624人,占下岗匸人总数的63.2% .按隶属关系划分,境内中央企业下岗职1.2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