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扶贫支柱产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三卷》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10002836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扶贫支柱产业
分类号: D63-3
页数: 2
摘要: 吉安地区开展扶贫工作以后,由开初的物资救济“输血”式扶贫逐步转换成扶贫开发“造血”式扶 贫,坚持政府领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牛.、开发式扶贫的方针,发展扶贫支柱产业。
关键词: 行政管理 扶贫建设

内容

吉安地区开展扶贫工作以后,由开初的物资救济“输血”式扶贫逐步转换成扶贫开发“造血”式扶 贫,坚持政府领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牛.、开发式扶贫的方针,发展扶贫支柱产业。
  自1990年起,吉安地区的扶贫开发工作按照全省农业综合开发的总体部署,瞄准市场,依靠科技, 着力发展下有种养基地联结千家万户,中有加工、运销、科技等实体服务T家万户,上有龙头企业带动千 家万户的扶贫支柱产业。地区和各县(市)按照省发展扶贫支柱产业规划的要求,自下而上分别制定了 《八五扶贫支柱产业发展规划纲要》,根摒本地区优势,有重点地选择扶贫支柱产业开发项目。例如,永 新县重点发展蚕桑、井冈山市重点发展毛竹、泰和县重点发展乌鸡系列产品,等等。
  尤其是1994年国家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吉安地区探索了一条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通 过开发培植支柱产业,走出了老区脱贫致富的新路子。至2000年底,全区已初步形成了果茶、蚕桑、竹 木、甘蔗、烟草、特种水产、畜禽7大扶贫支柱产业覆盖81个贫困乡J006个贫困村,近百万贫困人口依 靠支柱产业开发解决了温饱。
  2000年底,全区7大扶贫支柱产业系列产值达15.6亿元,参与开发的贫困户人均从中获得纯利收 入达200元。永新种桑1.7万多亩,系列产值超亿兀,1.5万户蚕农人均从中获得纯收入400多元。通 过支柱产业的开发,给贫困户带来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增强贫困户的造血功能,较好地解决了救济式扶 贫时返贫率较高的问题;而且产业发展越快,贫困户增收就越多,从血走上摆脱贫穷.步入小康的长富、 久富之路。
  扶贫支柱产业的开发,还推动了企业和服务组织的发展,使龙头企业围绕农业资源优势开发名特优 新产品,形成优势产品密集带,从而进-•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使资源优势转化为 经济优势。乌鸡是泰和县独具特色的珍贵资源J300多年前泰和就有饲养乌鸡的习惯,实施“八七”扶 贫攻坚计划以来,该县大力开发这一农业资源,发展势头迅猛.至2000年底,全县乌鸡饲养量突破1800 万羽,出笼1500万羽,产值突破2亿元;仅此一项.人均收入240多兀。
  发展扶贫支柱产业,有利于形成区域经济.发挥规模效益.扶贫支柱产业开发就是依靠当地资源.开 发具有当地特色的种养加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家家户户都能参与的特色农业。只有这种既具有地方 特色,又具有规模优势的产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永新的蚕桑工程,能在多次蚕 桑大战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全国很多地方毁桑的浪潮中能站稳脚跟,就在于他们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有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抓好了扶贫支柱产业工作,加快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如永丰县,1990年同1985年相比,全县 13个贫困乡的工农业总产值由5957万元增加到8797万元,增长47.7% ;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56元增加 到377元,增长141.7% o
  在抓好扶贫支柱产业工作中,地区老建办狠抓了四个重点环节。一是选好一批优势项目,面向市 场,因地制宜,发挥当地的自然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和区位优势,认真选出一批“人无我有、人有我多、人 多我优、人优我特”的好项U "二是建好一批特色基地,全区已建成了千亩以上果茶、蚕桑、甘蔗、烟叶种 植基地175个,千头以上牛.猪、万羽以上乌鸡和鹅鸭养殖基地54个。如宁冈的“三木”药材(杜仲、黄柏、 厚朴)基地达1.5万亩,这是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依托和基础。三是大力培植龙头加工企 业,通过龙头加工企业组织贫困户连片开发,建立商品生产基地,实行种养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经营, 有效地引导农民走L:市场,以冇效地解决贫困农民致富无门路、生产无技术、产品无销路等一系列难题, 进而达到富民富区的双重效果。四是培养…批运销集团和运销大户,着力发展农民个体联合经营的购 销组织,鼓励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农民创办社区性购销组织,倡导流通企业与农民携手形成联合购销 组织,支持各类龙头企业、专业大户与农民结合形成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组织等方面闯出新路。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三卷

《吉安地区志 第三卷》

出版者:复旦大学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实地、系统记述安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