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收容遣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三卷》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10002801
颗粒名称: 第七节 收容遣送
分类号: D63-3
页数: 1
摘要: 民国时期,万安和永新分别设有难民救济会和湘赣省灾民收容所,对灾民和难民实施救助,对无劳 动能力和6岁以下小孩实行粮食救助,有劳动能力的H工赈组介绍做工,有家可UI者遣送冋家。为此,吉安市人民委员会发出《关F制1上和处理农村劳动力盲目流入城市的紧急通知》, 并从市公安局、民政局、劳动局和粮食局各抽调1名干部组成办公室,负责处理盲流人员问题。5人,担负全区外流人口收容遣送任务。整个”文 化大革命”期间,吉安市收容遣送站共收容遣送盲流、惯流乞讨人员和外地转来的此类人员共6173名,1997年,由于吉安市老城改造,吉安Iff收容遣送站拆迁,2000年重建,仍然承担着全区的收容遣送 工作。
关键词: 行政管理 水库移民

内容

民国时期,万安和永新分别设有难民救济会和湘赣省灾民收容所,对灾民和难民实施救助,对无劳 动能力和6岁以下小孩实行粮食救助,有劳动能力的H工赈组介绍做工,有家可UI者遣送冋家。
  新中国建立初期,占安市和万安县分别设有Q门机构,政府对流浪乞讨人员采取救济、安置、教育相 结合的方式进行处置,对匕述人员收容遣送冋乡3 1951年,接收圣恩堂、栖留所、老人堂等慈善机构收养 的乞丐124名,每人每天发给大米1.5斤(含菜、柴金),并禁止他们上街乞讨。同时,组织冇劳动能力的 收容对象,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用劳动所得.改善自身牛活「1953年.上述人员归并吉安市生产教养 院。1954年,对盲目流入市内的167名外地人员,经教育后,发给路费遣送回家。是年,支拨遣送费440 万元(旧币)o 1958年,万安县设、'/:外流人i I收容站,确定民政、公安部门负责收容遣送工作,是年该站 收容外流人口 6814人,遣送回原籍6078人,就地安用736人。此后2年,收容人员骤减,1961年仅为 133 人。
  1959年,外流人员(多数为广东、湖南农民)大量流入吉安市,仅八一、超美两个砖瓦厂,就用了外流劳动力340名。为此,吉安市人民委员会发出《关F制1上和处理农村劳动力盲目流入城市的紧急通知》, 并从市公安局、民政局、劳动局和粮食局各抽调1名干部组成办公室,负责处理盲流人员问题。同时 方面要求各厂矿、企业对无吉安市八丨」的劳动力进行洽记.要求劳动部r j组织外流人员参加临时性劳 动,另一方面通知外流人员常往户口所在地.派人接其返乡通过宣传教育,大部分盲流人员返回原籍, 但仍有不少人,多次遣送,多次流入荷安市
  为了做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遣送工作,1958年,根据省政府要求,成芷吉安市外流人口收容遣送站, 正式定编3〜5人,担负全区外流人口收容遣送任务。是年,吉安市收容遣送站根据江西省收容遣送工 作会议精神,将全区各县(市)收容移交的河南、山东、湖南、湖北、安徽等地盲流人员,转送到樟树。至 1966年底,共遣送盲流人员2465人(次)、
  “文化大革命”期间.收容遣送工作继续进行1968年,占安市收容還送站利用冇木、泥丄技术的外 流人员,为该站建立围墙,并扩建外流人员房间7间;是年,在外流人员内破获一起刑事案件。整个”文 化大革命”期间,吉安市收容遣送站共收容遣送盲流、惯流乞讨人员和外地转来的此类人员共6173名,
  1978年后,收容遣送对象发很了变化,主要是精神病人、痴呆人员和以行乞为t财之道的懒汉。 1982年国务院发布《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确定收容对象为二种人:(1)家居农村流入城市 乞讨的;(2)城市居民中流浪街头乞讨的;(3)其他露宿街头生活无着的"统称“三无”人员°近年间,随 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快速发展,收容遣送的灯象在进一步发T变化.
  1988年,吉安市收容遣送站建立安置农场.安置农场有耕地38.66亂另有猪栏、鱼塘、果树等生产 资料。农场设立后,至1990年,收养外流人员200余名,不少外流人员在此赚得足够路费后,自行返家。 1978〜1990年,吉安市收容遣送站共收容外流人员5837人,其中遣返冋原籍的4240人,其余均送社会 福利单位和该站安置农场做工;个別冇作案嫌疑者,转交公安、丁.商行政部门处理,共、'/.案110余起.
  1997年,由于吉安市老城改造,吉安Iff收容遣送站拆迁,2000年重建,仍然承担着全区的收容遣送 工作。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三卷

《吉安地区志 第三卷》

出版者:复旦大学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实地、系统记述安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