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50年起,吉安专署财委开始编制年度计划,1953年开始(除三年经济调整时期外),计划部门每 5年编制全区五年计划。从20世纪80年代起,还分别编制了全区十年长远规划。
年度计划和五年计划的编制程序:一般采取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方法,即先由县(市)、地直各部门上报各自计划,地区计划部门根据省里对地区的计划要求,结合县(市)、地直的计划,进行综合平衡,编制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经中共吉安地委、吉安地区行署(“文化大革命”期间为吉安地区革命委员会)审定后,以地委、行署名义下发。由于受政治运动、中央决策、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 各个五年计划、十年计划指标与实际情况有些出入,在实施过程中一般都会作出调整,按调整后的计划实施。
50年代初、中期,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重点比较突出,各项指标也较符合实际。5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大包大揽、“左”的冒进倾向明显,“浮夸风”一度盛行,计划项目过细,指标过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左倾错误逐步得到纠正,编制计划时,比较注重调查研究,计委会同行署各部门在认真总结前一个计划实施中的经验教训和对区情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再编制新的年度计划和五年计划、 长远计划,报请地委、行署审查后,进行修改、调整,再印发各县(市)、行署各部门参照执行。
“一五”计划(1953 -1957) 1953年是进入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的第一年,计划部门着手编制全区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 “一五”计划)。其时,全区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私有经济占主导地位。因此,“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是:重点进行地方国营企业的新建和改造,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开展以农业合作化运动为中心的农业增产节约运动,大力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主要计划指标是: 工业计划到1957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16.44万元占1952年相比增长176.84%。其中,地方国营109.49万元,增长269.93%,合作社营106.95万元,增长120.11% ₒ生产棉布15382尺,食用植物油 920 吨。
农业计划到1957年,耕地面积6703189亩,比1952年增长1.8%;粮食总产量929585吨,增长 13.98% ;棉花216.9吨,减少25.41% ;黄麻11532吨,增长28.35% ;芒麻315吨,增长119.74% ;晒烟 903.5吨,增长19.74% ;甘蔗29725吨,增长150.35% ;花生12060吨,增长4.06% ;芝麻3427. 5吨,增长36.6% ;油菜籽9526吨,增长45.1% ;黄牛358500头,增长31.89% ;水牛28276头,增长17.82% ;生猪510220头,增长31.72% ;茶叶105.9吨,增长13.50% ;水产2344.8吨,增长5. 10%。
林业五年累计造林面积1317963亩,其中1957年计划造林255000亩,比1952年增长355.53%。 教育计划到1957年,高中招生912人,初中招生4200人。
卫生计划到1957年,病床发展55张,达到710张;门诊部、卫生所发展3所,达到97所;妇幼保健所达到14所。
“二五”计划(1958 -1962) “二五”计划从编制到执行都受到左倾错误的影响,特别在前三年“大跃进”时期,“浮夸风”盛行,盲目追求高指标、高速度,各项指标明显脱离实际。
工业到1962年,计划工业总产值16271万元.比1957年增长36.8% ,年均增长6.5%O发电量85 万千瓦时,比1957年增长70% ;土铁5000吨,增长42. 7% ;铸铁5000吨,增长4倍;硫黄1000吨,增长 81.8% ; 土纸500吨,增长61.8% ;植物油1000吨,增长42.8%;白酒600吨,增长37.2% ;黄酒1200吨, 增长71.4% ₒ 手工业到1962年,计划手工业总产值5000万元(含农民兼营手工业2000万元),比1957年增长 43%。土纸3750吨,增长50%;竹浆5000吨,增长300%;竹片15000吨,增长50% ;夏布4000米,增长 100%。
农业“二五”期间,计划增产粮食1.25万吨,比第一个五年计划增长27.7% ;到1962年,计划生产棉花2217.6吨,增长125%;黄麻26000吨,增长100%;芒麻1200吨,增长38% ;油料31000吨,增长 14%;耕牛45万头,增长28.5%;生猪110 ~ 140万头,平均每户养猪2.5头,增长57% -74%;家禽 1060 - 1590万只,增长1倍;水产4689.60吨,增长1倍。
林业“二五”期间,计划生产木材197000立方米,毛竹114万根,抚育幼林768万亩(含油茶山垦复178亩)。消灭荒山350万亩,新建苗圃10个,完成育苗任务35000亩,较“一五”计划增长116% ₀ 基本建设“二五”期间,计划基本建设总投资923.6万元,项目143个。兴建小型水电站96座,大型水电站10座;兴建、扩建火电厂21座,扩建吉安机修厂、永新铁厂,兴建吉安砖瓦厂、遂川板鸭厂、遂川纸厂、泰和纸厂、永丰纸厂、吉安食品厂、泰和铁厂等。
“二五”计划的后两年,计划部门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原定计划进行认真调整,使其尽量符合区情,比较注意搞好综合平衡并留有余地。
调整后的1962年国民经济计划中,工业生产计划(包括手工业)没有下达控制数,只要求各县(市) 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在原材料供应有保证的情况下多生产,手工业要求大力发展小农具、小商品生产。 计划粮食总产量85万吨,生猪67万头,棉花播面150000亩,强调保证棉花播种面积,解决群众穿衣问题。
三年调整时期的经济计划(1963 -1965) “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全区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财政十分困难。遵照中央“调整、 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从1961年起,全区缩小基建规模,调整工业发展速度、生产经营方向及产品品种, 对部分工业企业实行“关、停、并、转”;集中力量加强农业;停止一切计划外基建。主要计划指标是: 工业到1965年,计划地方工业总产值6400万元。钩精矿28吨,原煤2万吨,发电量600万千瓦时,水泥11000吨;运岀木材26万立方米;机制纸2500吨;机制糖1214吨;饮料酒3250吨,日用瓷35 万件。
农业到1965年,计划粮食总产量97. 5万吨;棉花2400吨;花生4500吨,芝麻2400吨,油菜籽 8270吨,油脂7500吨潢麻33.5吨,芒麻90吨;烤烟100吨,晒烟300吨;甘蔗33000吨;茶叶77吨冰果11000吨;蚕茧12.5吨;生猪存栏83万头,耕牛32. 8万头;水产品6000吨。
林业到1965年,计划造林面积40万亩,育苗面积2200亩。油茶籽23050吨,油桐籽905吨。
交通运输到1965年,计划货运量64.5万吨,周转量915万吨千米;县营汽车货运量16.50万吨, 周转量800万吨千米,人畜力车货运量48万吨,周转量115万吨千米。
基本建设三年调整时期,计划基本建设总投资510.50万元,重点是:电力排灌155.9743万元;续建中型水库136万元;拖拉机站80万元;林业52万元。
教育到1965年,计划共大招生750人,中专招生570人(农科220人,医药150人,师范200人); 高中招生1450人,初中招生7150人,职业学校招生200人,农业中学招生1050人,小学招生61600人。
“三五”计划(1966 -1970) 经过3年调整,全区国民经济得到了一定恢复,比例关系基本协调。地区计划部门贯彻中央“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和“以粮为纲,全面安排,多种经营”的农业生产方针,编制全区“三五”计划。主要计划指标是: 工业到1970年,计划工业总产值22000万元。生铁5000吨,钢材200吨;鹄精矿1750吨,原煤 380000吨;发电量12670万千瓦时;水泥50000吨;运出木材32. 5万立方米;新1105型柴油机3500台,汽油发电机100台;井一27型汽车100辆,安一76型拖拉机3000辆;U 120W磨床50台,H 30W磨床30 台,W131M磨床5台,35 ~80吨冲床10台,X625铳床10台,C616车床60台,C618车床30台,35MM 高钻20台,12MM台钻40台,牛头刨床10台;轴承2万套,滚针、滚柱100万只;交流发电机1000千瓦, 铁皮发电机5000千瓦冰轮发电机22台/11290千瓦;机油泵总成11. 5万只;电视接收机440部;各种线材25700千米;合成氨2500 -4150吨;碳酸氢氨9000 - 13400吨;合成樟脑300吨,天然樟脑粉75 吨,菠烯200吨,芳樟醇80吨,桜叶油120吨,黄樟素8吨,葡萄糖500吨;棉纱1.2万件,棉布1350万米,各种机制纸6350吨;机制糖3400吨;饮料酒6000吨;罐头1000吨;低压闸阀7. 5万只,铁锅15 万只。
农业到1970年,计划粮食总产量120万吨;棉花2750吨,油菜6600吨,芝麻1684.3吨,花生3390 吨,甘蔗62500吨;晒烟578.9吨;水产65000吨;水果9175吨;蚕茧16吨,生猪存栏150万头。造林60 万亩。
交通运输到1970年,计划汽车货运量49万吨,货运周转量2870万吨千米;汽车客运量140万人, 客运周转量9000万人千米;航运货运量35万吨,货运周转量45500万吨千米;航运客运量21万人,客运周转量722万人千米。地方木帆航运量72万吨,货运周转量5350万吨千米。
基本建设“三五”期间,计划基本建设总投资1661万元,其中,钢铁795万元,煤炭147万元,机械 497. 2万元。
教育到1970年,计划共大招生3000人;中专招生550人(师范300,卫校250人);高中招生9860 人;初中招生25300人;小学招生125000人。
人口到1970年,计划出生率25.2%。,净增率19.2%。,净增人口 61055人,年末总人口 3240979人。
“四五”计划(1971〜1975) “四五”计划主要指标是: 工业计划到1975年,工业总产值达到31600万元。铸铁4000吨,钢材5000吨,鹄精矿260吨;原煤36万吨;发电量15130万千瓦时;水泥6万吨;木材37. 5万立方米;柴油机(2150-3) 1300台,汽油机 350台;磨床65台,台钻800台;轴承15. 5万套,滚针100万只,调压变压器4500千伏安,工频试验变压器400千伏安;黑白电视机1500部;布电线33200千米,电讯电缆1200千米;合成氨9000吨,碳酸氢氨 30000吨;合成樟脑600吨,天然樟脑60吨,菠烯250吨,桜叶油70吨,芳樟油45吨;葡萄糖1100吨,药用淀粉200吨;机制纸6350吨;日用瓷300万件;罐头1000吨,饮料酒5200吨;棉纱1.9万件,棉布 2055 万 ~ 2105万米。
农业到1975年,粮食总产量计划达到136万吨;棉花2522.5吨,油菜8715吨,芝麻3800吨,花生 5600吨,油茶40500吨;黄麻4050吨,甘蔗49000吨;晒烟90吨;茶叶170吨;蚕茧10吨;水果15100吨; 水产品6000吨;生猪存栏120万头,耕牛存栏40万头;造林面积60万亩。
交通运输到1975年,计划汽车货运量35万吨,货物周转量980万吨千米;机帆船运量13万吨,货物周转量1300万吨千米;木帆船运量62万吨,货物周转量3300万吨千米。
基本建设到1975年,计划基本建设总投资1062. 2万元。其中,水利投资647万元,电子工业、森林工业、林业各投资100万元。
教育1975年,计划共大招生3000人,厂办大学30人,中专900人(师范600人,卫校300人);高中招生11700名(城市200人,县镇2200人,农村7500人);初中招生49400人(城市3400人,县镇4500 人,农村41400人);小学招生130000人。
“五五”计划(1976 -1980) 遵照国家计委和省计委关于拟订十年长远规划的指示精神,1975年6月,吉安地区的“五五”计划同 “六五”计划一同编制,称为“十年计划” O “五五”计划的奋斗目标是:集中力量大办农业,实现粮食亩产1980年上纲要,1985年亩产达千斤, 各种经济作物有较大的增长,以适应轻工业和人民生活提高的需要;大力发展原材料工业,努力发展轻、 手工业,大力提高主要工业产品配套和自给水平;加强对农业的支援,1980年前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努力发展交通运输,实现全部公社通车,形成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实现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新跃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主要计划指标是: 农业计划到1980年,全区农业总产值97000万元,年平均增长10. 2%。粮食总产量由1975年的 136万吨增加到220. 5万吨,年均增长10. 2%;棉花总产量6120万吨,年均增长19.6%;食用植物油 17705万吨,年均增长4.6% ;甘蔗7.5万吨,年均增长27. 5% ;生猪存栏180万头,年均增长& 5% ;耕牛存栏41万头,年均增长2.4%。造林面积70万亩,年均增长31%。
工业到1980年,计划工业总产值48000万元,年均增长9%。钢材10000吨,年均增长14.9%;生铁7000吨,年均增长11.9%;原煤60万吨,年均增长10. 8%;鸭精矿340吨,年均增长10%;发电量 30000万千瓦时,年均增长10. 8% ;运出木材42万立方米,年均增长2.3%;水泥17万吨,年均增长 23.2%;化肥16.6万吨,年均增长38%;农药1300吨,年均增长54%;内燃机136000马力,年均增长 34.4% ;棉布2700万米,年均增长8.2% ;机制糖12000吨,年均增长40% ;机制纸及纸板30000吨,年均增长34.6% ₒ钻床2000台,年均增长20. 1% ;轴承100万套,年均增长45.2%;电视接收机16000台,年均增长60.5%;无线电线材10.4万千米,年均增长24. 1%;葡萄糖1500吨,年均增长6.4%;合成樟脑 1000吨,年均增长10.7%;天然樟脑80吨,年均增长5.9%。此外,干电池、煤、台案秤、铁锅等均有指标。
交通运输计划到1980年,汽车货运量44. 6万吨,年均增长5%;地方木帆船、轮驳船货运量95.5 万吨,年均增长8%。
基本建设到1980年,计划基本建设总投资18745万元。其中,农田水利主要工程投资8116万元; 轻化工业投资4342万元;农业机械投资1180万元。
教育、计划生育1980年前,基本扫除文盲,农村基本普及七年教育,城市普及十年教育。共大、“五七”学校在校生7000人,年均增长7.4% ;中专在校生3000人,年均增长18.2%;中学在校生200000人, 年均增长18% ;小学在校生630000人,年均增长2. 1%。
人口自然增长率17%。,净增40984人,1980年年末总人口为3766772人,年均增长1.7%。
吉安地区的“五五”计划是在1975年制定的,正处“文化大革命”后期。由于受“左”的错误影响,计划中仍存在片面追求高速度、高指标的倾向。为此,对各年度的计划进行了调整,各年度按调整后的计划实施。女口“五五”计划中,1976年的农业总产值为6. 6亿元,年度指标调整为6. 15亿元;粮食总产量也由15亿吨调整为14.4亿吨;花生由15. 14万吨调整为6. 3万吨;芝麻由5.67万吨调整为3. 8万吨。 1976年的工业总产值由34000万元调整为31240万元;钢材由8000吨调整为3000吨;发电量由18000 万度调整为15200万度;机制纸由8800吨调整为6700吨。1976年基本建设总投资由4298万元调整为 1737.9万元;投资重点放在水利、农垦和轻化工业上。
“六五”计划(1981 -1985) “六五”计划是1975年6月同“五五”计划一起编制的,各项指标脱离实际。1981年6月,根据国家 “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对原编制的计划作了调整。调整后主要计划指标是: 农业1985年,计划农业总产值97588万元(1970年不变价格,现行价格130204万元),年均增长 5%ₒ粮食总产量200万吨,年均增长4% ;棉花总产量1500万吨,年均增长12.8% ;食用植物油21140 万吨,年均增长19.1%;甘蔗27. 5万吨,年均增长53.8%;蚕茧1000万吨,年均增长97.7%;黄、红麻 15750吨,年均增长34.4% ;茶叶1500万吨,年均增长37. 1% ;水果42500万吨,年均增长23.7% ;生猪岀栏110万头,年均增长7%。造林面积43.5万亩,年均增长4.7%。
工业1985年,计划工业总产值58050万元,年均增长5%。其中,全民所有制46440万元,年均增长4. 6% ;集体所有制11610万元,年均增长5%。钢材1.5万吨,年均增长20.1%,生铁7000吨;原煤 60万吨,年均增长1.5% ;磚精矿400吨,年均增长18.9% ;发电量62000万千瓦时,年均增长18.2% ;运出木材45万立方米;水泥30万吨,年均增长16.7% ;合成氨2万吨,年均为-23. 1%,尿素2万吨;农药 1500吨,年均增长13. 1% ;棉纱4. 5万件,年均增长15.2%;棉布5500万米,年均增长15.7% ;机制糖 4. 9万吨,年均增长58.9%;机制纸3万吨,年均递增18.3%;罐头1万吨,年均增长26%,饮料酒2万吨, 年均增长13.6%;电视接收机8万台,年均增长32% ;葡萄糖2000吨,年均增长6.4%。
交通运输1985年,计划县(市)营汽车队货运量20万吨,县(市)营木帆船运量20万吨;县(市)营机帆船货运量23.101万吨。
基本建设1985年,计划基本建设总投资35389万元,其中,农田水利主要工程投资3359万元,轻工业11676万元,水电2862万元,电力6686万元,林业2575万元,城市公用2184万元。
财政收入1985年,财政收入达到10500万元。
教育、计划生育到1985年,共大、“五七”学校在校生10000人,年均增长7.4%;中专在校生4000 人,年均增长5. 9% ;中学在校生250000人,年均增长4.6% ;小学在校生63000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 13.5%。,1985年年末总人口为400万人。
“七五”计划(1986 -1990) 到1985年,按照调整后的“六五”计划,各项指标提前完成,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较显著成绩,为“七五”期间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七五”期间,是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进一步由旧模式向新模式转换的关键时期。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贯彻下列指导原则:坚持把改革开放放在首位,大力推进横向经济联合和引进外资,开发本区资源,加快全区经济发展;坚持在整个经济工作中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努力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物资消耗,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坚持把科技进步和智力开发放在重要战略地位,加快科技和教育事业发展;坚持以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改建、扩建为主的建设方针,加速企业的技术改造,加快能源、交通、通信和原材料工业建设;坚持在发展生产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继续改善城乡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主要计划指标是: 到1990年,计划国民生产总值(现价)39.80亿元,工农业总产值(80年不变价)29. 82亿元。
工业到1990年,计划工业生产总值(新口径)10.8亿元。原煤58.5万吨,发电量5.78亿千瓦时, 水泥41.1万吨,化肥2.1万吨标肥,电视机26.14万台(其中彩电9.35万台);棉纱2. 39万件,机制糖 1.71万吨,饮料酒3万吨,机制纸3. 55万吨。
农业到1990年,计划农业生产总值19.02亿元。粮食总产217.11万吨,油脂总产2. 370万吨,机制蔗糖产量26. 3万吨,肉类总产11.62万吨,水产品产量3.40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656.43元。
社会事业年平均人口 414.7万人,出生率11%。。1990年年末总人口 417.9万人。
财政收入5年合计62300万元。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到1990年,达到17. 27亿元。
“八五”计划(1991 ~ 1995) “八五”计划是1990年制定的,实施两年多后,基础设施有了改善,基础产业有所增强。在1992年邓小平南巡重要讲话精神鼓舞下,全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步伐明显加快,各项经济指标都超过了当时的计划。1993年,全国人大八届一次会议和省人大九届八次全体会议先后调整了全国、全省的“八五”计划,中共吉安地委、吉安行署也下发了《吉安地区“八五”计划主要指标调整意见》。
调整的重点是:进一步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加快工业改组改造步伐,大力培植拳头产品和优势产业;加强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产业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依靠深化改革,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继续扩大出口,加快利用外资步伐;推动科技教育事业发展,切实抓好计划生育。
“八五”期间,全区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中共十四大精神为指导,围绕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继续坚持超常规跳跃式发展的方针,努力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排列位次前移,确保2000年全区人民生活进入小康。
调整后的主要计划指标是:到1995年,国民生产总值72. 4亿元,年均增长10.5%,工农业总产值 115亿元,年均增长14.5% ₒ 工业到1995年,计划工业总产值(新口径)71.9亿元,年均增长23.9%;原煤66万吨,年均增长 2. 5% ;发电量& 1亿千瓦时,年均增长7% ;水泥105万吨,年均增长20. 6% ;化肥2. 69万吨,年均增长 5.1% ;电视机70万台(其中彩电40万台),年均增长21.8% ;音响0. 5万台,电线电缆11万千米,年均增长17.1%;电话单机100万部;棉纱6万件,年均增长20. 2% ;机制糖4万吨,年均增长18.5% ;啤酒4 万吨,年均增长26.7%;饮料酒6. 8万吨,年均增长17.8%;卷烟10万箱,年均增长79.8%;饲料53万吨,年均增长23. 3% ;松香1万吨,年均增长8% ;机制纸5. 6万吨,年均增长9. 5%。
农业到1995年,计划农业生产总值43.1亿元,年均增长5%。粮食总产21. 7亿吨,年均增长与 1990年持平;棉花产量由农民根据自用棉的需要,自行安排种植计划;油脂4. 4万吨,年均增长13.2% ; 机制蔗糖40万吨,年均增长8.8%;烤烟8000吨,年均增长17.9%;蚕茧4000吨,年均增长54.8% ;肉类总产27. 8万吨,年均增长19% ;水产品6万吨,年均增长12% ;农民人均纯收入1010元,年均增长9%。
社会事业年平均人口 445.6万人,年均增长1.45%;人口自然增长率14.5%。。1995年年末总人口 449万人。
财政收入1995年达到5.06亿元,年均增长12%。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995年达到29. 8亿元,年均增长11.5%。
利用外资总额1995年达到2000万美元。年均递增30%。
外贸出口总额1995年达到440万美元,后3年平均增长30%。
“九五”计划(1996 -2000) “九五”和21世纪头10年,是全面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并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重要时期,也是振兴吉安经济,努力赶上和超过全省发展步伐的关键时期。这15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坚持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围绕加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验区和提前实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顺应京九铁路通车和全省生产力布局南延的态势,从全区的实际情况出发,进一步解放思想,充分体现“用开放启动改革,以改革促进发展,靠发展保持稳定”的总要求,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全区的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主要经济指标的人均值赶上并逐步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努力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全区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是: 抓住京九铁路通车、“实验区”改革步伐加快两大机遇,以水利、交通、电力、通信建设为基础,以拳头产品和支柱产业的发展为龙头,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目标,加强农业,主攻工业,狠抓第三产业,放手发展“三民一外”(民间投资、民营企业、民办事业和利用外资)经济,加快“一区”(吉安市河东经济开发区)“一带”(京九铁路沿线产业带)的建设步伐,尽快形成和强化以“一区一带”为主体的全区经济发展整体布局新框架,努力把吉安建设成为京九线上改革创新的实验区,独具特色的三高农业区,省里电力工业基地和现代化的电子工业基地、兴旺的旅游热点、繁荣的农副产品集散地。
整个战略分两个阶段实施:“九五”为第一阶段,主要任务是:全面实施中共中央确定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实验区运行机制,加快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以点连线,初步建成京九铁路沿线支柱产业带,实现主要经济指标的人均值基本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确保全区人民生活与全省一道在总体上同步进入小康,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打下良好基础。21世纪头10 年为第二阶段,主要任务是: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城镇化步伐,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较大幅度地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出较大的一步。主要计划指标是: 到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250 ~ 285亿元,年均增长12% ~ 15% (按1990年不变价为130〜145亿元);工农业总产值470.5〜564亿元,年均增长19.5% ~ 24% ₒ 工业到2000年,计划工业总产值412 ~ 503亿元(辖区内为438 ~ 535亿元),年均增长23% ~ 28% (按老口径为133〜169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486亿元,年均增长25%。原煤180万吨,年平均增长1.1% ;发电量36亿千瓦时,年均增长10.6% ;木材90万立方米,年均增长9.7% ;水泥200万吨,年均增长20.1% ;花岗石板材20万平方米,年均增长109% ;电视机200万台,年均增长27. 2% (其中彩电 100万台,年均增长23.4% );音响35万台,年均增长134% ;汽车冰箱50万台,年均增长38% ;电线电缆 22万千米,年均增长14.9%;电话单机400万部,年均增长32% ;卷烟15万箱,年均增长20.1%;啤酒15 万吨,年均增长30.3% ;机制糖4吨,年均增长14.9% ;饲料100万吨,年均增长13.5% ;松香5万吨,年均增长38%;超细矿粉4万吨。
农业到2000年,计划农业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5& 5 ~ 61亿元,年均增长5. 5% ~6.5%₀粮食230万吨,年均增长1.8% ;油料20万吨,年均增长11.3% ;机制蔗糖50万吨,年均增长17.6% ;烤烟 18000吨,年均增长17.6% ;蚕茧10000吨,年均增长20% ;水果14万吨,年均增长18.5% ;肉类35万吨,年均增长7% ;水产品13万吨,年均增长11.3%。农民人均纯收入(当年价)2150元(按1990年价格 1200 元)。
教育到2000年,全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分别达到100%和90%。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数占整个高中阶段在校生数的比例达60%以上,青壮年文盲率降到3.5%以下。
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11.5%。,2000年年末总人口 475.7万人。
财政收入2000年达到16.5〜19亿元,年均增长15%〜18%。
固定资产投资2000年达到180亿元;其中,地方固定资产投资90亿元。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000年达到55.5亿元,年均增长12%。
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五年累计1.5亿美元。
外贸出口总额五年累计1.5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