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1978年,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的绝大部分物资和经济指标, 均列入指令性计划层层下达。1979〜2000年,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缩小计划管理范围,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对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综合平衡。工作重点由以前的抓年度计划为主转为抓中、长期计划和研究经济发展战略为主。
地区一级计划管理机构的设置情况是:新中国建立初期,计划管理工作由专署财经委员会负责。 1954年9月,成立专署计划统计科;1956年6月,成立专署计划委员会;同年12月,改为专署计划统计办公室;1958年6月,复名专署计划委员会;1959年7月,改名专署经济计划委员会;1965年又改为专区计划委员会;1967 ~ 1972年原机构撤销,计划工作由地区革命委员会抓革命促生产指挥部计划统计组负责;1973年初,改为地区革命委员会计划委员会;1978年,改为地区行署计划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农林水利科、工交计划科、基本建设计划科、物资计划科、统计科、物价办、物资协作办等8个科(室)ₒ 1981 年,统计科从计委分出,加设吉安行署统计处,同年,物价办从计委分出,另设吉安行署物价局。 1983年9月,吉安地区行署计划委员会改称吉安地区计划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农业区划科、财贸科、物资科、基建科、工业科、农业区划科(办)ₒ 1986年增设国土科(与农业区划科合署)、综合信息科。
1996年,吉安地区计划委员会下设办公室、社会事业科(与办公室合署)、国民经济综合科、固定资产投资科、设计审查科、工交科、农村经济科、对外经济贸易科、财金贸易科、国土科、农业区划科、以工代赈办等12个科(室)。另有吉安地区重大项目办、农业利用外资办、经济信息中心、培训中心等4个下属单位。
2000年8月,吉安地区撤地设市,吉安地区计划委员会更名为吉安市计划委员会,下设机构如故。
第一节管理体制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体制 1950 ~ 1952年,计划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支前、镇反、恢复生产、征收公粮、税收上交、推销公债、 主要物资分配、供应等。
1953 - 1957年,实行“统一计划,分级管理”制度,为“条块结合”的计划管理体制。专署对不同行业、不同经济成分实行不同的计划管理。对地方国营企业单位实行比较全面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指令性计划管理;对合作经济、公私合营经济实行比较灵活的指导性计划管理;对农业,1955年以前,实行估计性计划管理,农业合作化后,实行间接计划管理。
1958年,由“条块结合”管理体制改为以“块块为主”的管理体制,适当扩大地方的计划管理权限,即把辖区内的中央、省属企事业单位纳入区内计划管理。1960年,为了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追求高速度、高指标的左倾错误,国家按“大权独揽,小权分散”的原则,又改为“以条条为主,条块结合”的计划管理体制,将原下放地方的一些计划管理权限收回中央和省里。
1967〜1972年底,原计划管理机构被撤销,取而代之的计划统计组虽然制订了一些计划,但大都无法实现。1973 ~ 1976年,片面强调“一元化”领导,国民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一切经济活动都纳入指令计划范围,国民经济发展缓慢。
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虽然对全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地动员、组织人力、物力、财力新建了不少水利、交通重点项目;在国家资金的扶助下,兴建了一批小三线军工企业和小农机、小化肥、小水泥、小农药、小造纸等“五小”工业以及食品、电子、化工企业,初步奠定了全区的工业基础,但也存在许多弊端,主要是统得过多,管得过死,不利于发挥各方面积极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计划管理体制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党的基本路线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明确提出改革计划管理体制的要求,即经济管理由原来的指令性计划改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指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和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1989年6月,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适应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改善和加强宏观管理,由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1979年,吉安地区开始对全区的计划管理体制进行一系列改革:按照“大的方面管住管好,小的方面放开放活,国民经济大体按比例协调发展”的原则,逐步缩小计划管理范围,减少计划管理指标,扩大市场调节的范围和县(市)、部门、企业的自主权。1985年,省人民政府批转省计委《江西省关于改进计划体制的若干暂行规定》后,根据《规定》精神,地区计委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在国家和省统一计划指导下, 对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进行综合平衡,全面安排;积极做好新建项目的前期工作,做好经济信息交流和预测工作,提高计划的科学性、可行性,并制定实现计划的主要措施。工作重点由以前抓年度计划为主,转为以抓中、长期计划和研究经济发展战略为主。1990年,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的,主要是基本建设投资;实行指导性计划管理的,主要是工农业生产和商品流通。其他部分逐步放开,实行市场调节。
1996年,吉安地区行署办公室37号文件明确了地区计委是行署管理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部门。主要工作职责是:研究提出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组织编制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计划和年度计划以及基础产业、支柱产业等专项发展规划,并负责检查、监督计划的执行;协调全区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综合平衡和比例关系;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订全区生产力布局政策的实施意见,并负责协调和监督实施;合理确定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总体规模,安排基本建设项目投资分配计划;组织对基本建设项目的立项、研审上报、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等。
第二节管理范围年度计划管理 1978年以前,计划管理的范围较广,指标较多,包括工农业生产计划、主要物资分配计划、商品收购调拨计划、财政收支计划、信贷计划、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社会事业计划和劳动工资计划等。1979年以后,指令性计划减少,指导性计划增多。
工业计划(不含中央、省直属企业)1985年以前,根据省下达的国民经济计划,结合吉安实际,编制全区工业产品、产量、产值、销量计划,再下达到地直企业及各县(市)ₒ 1985年4月,江西省人民政府批转省计委《关于改进计划体制的若干暂行规定》下达后,吉安地区计委管理的工业生产计划指标有所调整,工业产品指令性种类有所减少,增加了经济效益指标的内容。
农业计划1985年以前,农业生产计划都是指令性计划,指标很细、很多。主要是各种农作物的播种面积、产量和总产值,安排农业生产比例关系,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制定完成计划的措施。1985年以后,根据省计划体制改革精神,农业生产计划和农副产品的购销改为指导性计划,实行经济合同制,即商业部门同乡、村、农民签订农副产品购销合同,农民按合同确定种植计划和经营计划,并按质按量完成农副产品交售任务。
物资分配计划1953年,省计委试编了钢铁、煤炭、汽油、电、木材、水泥、棉布、粮食、电解铜、新闻纸、玻璃11种物资的平衡分配计划。此后,指令性计划管理的物资品种增至60种,1958年增至108种。 1979年后指令性计划管理物资品种逐渐减少:1985年为22种,1990年仅有钢材、铜、铜材、铝材、生铁、 废钢铁、废次钢材、重油、木材、水泥、焦炭、液化气、汽车13种。1991年,指令性分配物资取消。以后,地区计委根据区内工农业生产及基建计划所需物资,编报物资计划上报省计委,再将省下达的物资计划指标分配到县(市)及各行业。
基本建设计划1978年以前,按照省计委规定,地方所有的基建项目,无论是国家贷款,还是自筹资金,都必须纳入计划,并报省计委批准。一经批准,不再修改,如因特殊情况需修改者,也须经过报批手续。未列入计划的项目属计划外工程,各级计委有权加以阻止,并及时向上级计划部门报告。:1979年以后,国家力求宏观上管住管好,微观上放开搞活,基建项目投资渠道增多,主要有国家预算拨款(包括中央财政安排的投资和地方财政统筹安排的投资)、利用外资、银行贷款、自筹投资及其他资金。1985年, 投资政策调整为凡属国家预算内和省财政投资安排的建设项目,都改为银行贷款(即拨改贷);对能源、 交通以及少数非生产性建设项目确无偿还能力的,需报省计委审核批准,方可豁免本息。对固定资产投资实行“统一计划,分级管理”,省负责审批100万元至1000万元的生产性和非生产性项目;地区审批 300万元以内的生产性建设项目和100万元以下的非生产性建设项目。1988年,放宽至地区可审批500 万元以内的生产性建设项目和300万元以下的非生产性建设项目。1985年开始,对部分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项目的设计、施工实行投标、招标制;对部分建设项目实行法人负责制和包干制等。:1998年以后,随着国家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国家和省逐步加大了对基建行为的规范、管理力度,先后下达了国办发 [1999] 16号、省人民政府90号令等文件,对所有基本建设项目都实行了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 工程监理制和工程质量责任制。
商品收购调拨计划1951年开始,国家收购的主要农副产品统一纳入调拨、分配计划。计划管理的商品有:粮食、棉花、油料等农副产品,火柴、香烟、肥皂、酱油、食盐等日常生活必需品及化肥、农药、农膜等农资产品共67个品种。地区根据省计委下达的上述产品调拨分配计划,结合本区实际分解下达到各县(市)及各部门。1985年,列入省计划管理的指令性收购、调拨商品减为: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粮食、食盐、卷烟、市场用煤、化肥、农药10种;农副产品减为:粮食、食用油、生猪、棉花等12种。1986年, 开始实行粮棉收购与平价购买化肥、柴油挂钩。1990年,商品收购、调拨计划指标继续压缩,但粮食、棉花、烤烟等重要商品由指导性计划管理改为指令性计划管理,粮、棉收购计划继续实行与化肥、柴油挂钩的办法。- 劳动工资计划1953 - 1984年,劳动工资计划管理项目主要是全民和集体单位的职工人数、工资总数;招工和新增工资总额都需国家下达计划指标。1958年,中央规定各地招工计划经省确定后即可执行,不必经国家批准;1958 ~ 1960年,按照实行两种劳动制度的要求,增加了“社来社去”的职工指标和工资指标;1961 - 1962年,压缩编制、精简职工、减少城镇人口,实行按工资基金批准工资的办法。1976 年开始,增加劳动生产率计划。1981年,开始编制复员退伍军人安置计划。大中专毕业生分配计划指标由计委下达、人事局派遣,1984年后由教育局派遣。:1984年开始,计委不再下达大集体招工计划,改归劳动部门管理。1985年,国务院颁布了《工资基金暂行管理办法》,由国家编制并下达分地区、分部门年度工资总额计划,地区、部门再逐级分配到基层单位,基层单位再编制分季度、分月的工资基金使用计划,送单位所在地的开户银行监督支付。1986年开始,国有单位增人实行指令性计划,工资总额管理采用与工效挂钩办法。技工学校招生人数和毕业生分配实行指令性计划。1990年开始,改为只管国有单位增人计划,对技工学校招生和毕业生分配实行指导性计划,劳动生产率实行指导性计划;复员、退伍军人安置继续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由计委提出安置计划,再由退伍军人安置办公室负责实施。
社会事业计划教育事业计划由计划部门管理。:1956年开始下达教育事业计划,重点是发展小学教育和扫盲;60年代初,主要是高中、初中、小学招生计划;70年代增加共大分校和中专招生计划;80年代后期,增加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成人中等教育以及职业中学招生计划等;80年代初期,增加了大中专毕业生分配计划;1989年后,高等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分为指令性和指导性两种;毕业生的分配计划逐步实行指导就业、供需见面,双向选择。
1979年开始,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实行计划管理c 1985年后,对年末人口数、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新增人口等指标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地区计委将国家控制计划分解到各县(市)₀ 1990年开始,除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外,还实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即计划生育指标未完成计划的县 (市),不能参加各项评优。1991年开始对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实行计划管理,2000年后逐步放开。
1953年开始,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开始纳入计划管理。:1985年以前,文化、卫生、电影、出版、广播、电视、体育等主要计划指标由地区编制计划草案报送省计委,再由省计委下达指令性计划。 1985年开始,省计划管理指标逐步减少。90年代全部改为指导性计划。
宏观决策管理发展战略及区域经济规划改革开放以后,地区计委加强了对发展战略及区域经济规划的研究工作,组织开展了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国土开发整治、“挖宝扬优”、京九沿线生产力布局调整等工作,并于1991年提出了沿两路一江(京九铁路、105国道和赣江)建设赣中南大走廊吉泰产业带的战略构想,编制完成了《吉安地区国土综合开发规划》。1993年提出了在全区实行“借路(京九铁路)兴区、梯度推进,以点带带、以带带区,跳跃式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把京九沿线作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增长区,尽快形成以“一线建五带、一城连十镇”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整体布局新框架。同期,编制完成了《吉安地区“挖宝扬优”开发利用规划》、《吉安地区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
中、长期计划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地区计委根据国家和省计划纲要及各县(市)、各行业实际情况,采用经济分析法、综合平衡法等多种计划方法,编制各个五年计划及长期计划草案。经过“两下一上”、“一下一上”等程序,再由地委、行署下达到各县(市)、部门组织实施。
1980年,遵照国务院《关于拟定长期计划的通知》,地区计委编制了《吉安地区1981年至1990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初步设想》、《吉安地区到2000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吉安地区2010年长远规划 (草案)》等中、长期计划。
重大项目建设新中国建立以来,地区计划管理部门始终把重大项目建设作为主要工作任务。先后争取国家投资建成了天河电厂、京九铁路吉安段、华能井冈山电厂等一批重大基础项目,为吉安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1998〜2000年,在国家积极财政政策的拉动下,地区计委共争取国债及其他基建投资项目174个(大项),争取国家和省补助资金10. 14亿元,三年相当于前48年国家对吉安投资总量(24亿元)的42%。相继开工建设了吉州大道、青原大道、吉安市赣江西岸防洪堤、农网改造、自来水厂及管网改造、垃圾污水处理、生态治理、公检法司及旅游基础设施等项目。
招商引资自改革开放以来,地区计委在招商引资中积极开展如下四个方面的工作:(1)承担全区招商引资项目的筛选、包装、论证、编印工作,按照国家指导外商投资方向及产业政策,结合区内经济发展要求,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业化水平为目标,精选了一批地方特色鲜明、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较好的项目分门别类地建立招商引资项目库,积极有效地引导外资投向基础设施、农业产业化、旅游资源开发、国企产权改革、环保产业等重点领域,进一步优化了外商投资的产业结构。(2)在国家、省、地组织的大型招商活动中,主动宣传、推介项目,积极为项目单位牵线搭桥,充分发挥综合部门的宏观调控作用。(3)本着“特事特办、热情高效、优质服务”的原则,为外商投资项目的审批提供畅通的“绿色审批通道”。(4)对来区内投资的企业和客商采取“主动服务、超前服务、跟踪服务、全程服务”四项服务措施, 加大对外商投资项目跟踪问效,积极为企业排忧解难。
专项管理国民经济信息化1989年,成立吉安地区经济信息中心,为事业编制,由计委代管。主要工作任务是:为全区各级人民政府和经济部门提供经济分析、预测、决策服务,对全区经济信息工作实行综合归口管理。1998年,成立吉安地区国民经济信息化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地区计委。2000年撤地设市后,着手建设市党政信息网一期工程,同年开始试运行,有18个市直部门联入党政信息网,成立了吉安市金浪网络工程技术中心,并经中国国际互联网信息中心批准,注册成立了江西吉安政府网站、吉安信息网站和吉安经济网站。
吉湖项目1989年,成立吉安地区农业利用外资办公室,为事业编制,挂靠地区计委。主要工作任务是:做好世界银行贷款对吉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准备评估,贷款资金、自筹资金的组织落实及监督投放、项目实施、检查验收。1990 - 1995年共引进世界银行贷款9000万元,项目总投资15057. 4万元, 主要实施和竣工的加工项目有赣中浓缩饲料厂、吉安县林产化工厂、遂川县羽绒厂、遂川县板鸭厂4个, 扶持各类养殖专业户3858户,已开始产生效益。
勘察设计管理1986年,成立吉安地区勘察设计协会,设地区计委,为全区勘察设计行业的社会团体。主要职能是:搞好全区勘察设计行业管理工作,接受政府有关部门的委托,履行所承担的行业管理职能,组织技术业务、科学管理经验交流和行业内部和其他多种形式的协作。
以工代赈1990年始,国家对老、边、穷地区开展扶贫工作,实施以工代赈。当年,成立吉安地区以工代赈办公室,设地区计委。至2000年底,共争取国家以工代赈资金28697万元。这些资金的投入,极大地增强了革命老区经济的造血机能,促进了老区经济的发展。
重大项目前期工作1995年初,成立吉安地区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办公室,地区计委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主要任务是:开展吉(安)衡(阳)铁路、井冈山机场等全区大型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和立项调研。
第三节计划编制从1950年起,吉安专署财委开始编制年度计划,1953年开始(除三年经济调整时期外),计划部门每 5年编制全区五年计划。从20世纪80年代起,还分别编制了全区十年长远规划。
年度计划和五年计划的编制程序:一般采取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方法,即先由县(市)、地直各部门上报各自计划,地区计划部门根据省里对地区的计划要求,结合县(市)、地直的计划,进行综合平衡,编制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经中共吉安地委、吉安地区行署(“文化大革命”期间为吉安地区革命委员会)审定后,以地委、行署名义下发。由于受政治运动、中央决策、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 各个五年计划、十年计划指标与实际情况有些出入,在实施过程中一般都会作出调整,按调整后的计划实施。
50年代初、中期,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重点比较突出,各项指标也较符合实际。5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大包大揽、“左”的冒进倾向明显,“浮夸风”一度盛行,计划项目过细,指标过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左倾错误逐步得到纠正,编制计划时,比较注重调查研究,计委会同行署各部门在认真总结前一个计划实施中的经验教训和对区情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再编制新的年度计划和五年计划、 长远计划,报请地委、行署审查后,进行修改、调整,再印发各县(市)、行署各部门参照执行。
“一五”计划(1953 -1957) 1953年是进入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的第一年,计划部门着手编制全区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 “一五”计划)。其时,全区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私有经济占主导地位。因此,“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是:重点进行地方国营企业的新建和改造,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开展以农业合作化运动为中心的农业增产节约运动,大力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主要计划指标是: 工业计划到1957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16.44万元占1952年相比增长176.84%。其中,地方国营109.49万元,增长269.93%,合作社营106.95万元,增长120.11% ₒ生产棉布15382尺,食用植物油 920 吨。
农业计划到1957年,耕地面积6703189亩,比1952年增长1.8%;粮食总产量929585吨,增长 13.98% ;棉花216.9吨,减少25.41% ;黄麻11532吨,增长28.35% ;芒麻315吨,增长119.74% ;晒烟 903.5吨,增长19.74% ;甘蔗29725吨,增长150.35% ;花生12060吨,增长4.06% ;芝麻3427. 5吨,增长36.6% ;油菜籽9526吨,增长45.1% ;黄牛358500头,增长31.89% ;水牛28276头,增长17.82% ;生猪510220头,增长31.72% ;茶叶105.9吨,增长13.50% ;水产2344.8吨,增长5. 10%。
林业五年累计造林面积1317963亩,其中1957年计划造林255000亩,比1952年增长355.53%。 教育计划到1957年,高中招生912人,初中招生4200人。
卫生计划到1957年,病床发展55张,达到710张;门诊部、卫生所发展3所,达到97所;妇幼保健所达到14所。
“二五”计划(1958 -1962) “二五”计划从编制到执行都受到左倾错误的影响,特别在前三年“大跃进”时期,“浮夸风”盛行,盲目追求高指标、高速度,各项指标明显脱离实际。
工业到1962年,计划工业总产值16271万元.比1957年增长36.8% ,年均增长6.5%O发电量85 万千瓦时,比1957年增长70% ;土铁5000吨,增长42. 7% ;铸铁5000吨,增长4倍;硫黄1000吨,增长 81.8% ; 土纸500吨,增长61.8% ;植物油1000吨,增长42.8%;白酒600吨,增长37.2% ;黄酒1200吨, 增长71.4% ₒ 手工业到1962年,计划手工业总产值5000万元(含农民兼营手工业2000万元),比1957年增长 43%。土纸3750吨,增长50%;竹浆5000吨,增长300%;竹片15000吨,增长50% ;夏布4000米,增长 100%。
农业“二五”期间,计划增产粮食1.25万吨,比第一个五年计划增长27.7% ;到1962年,计划生产棉花2217.6吨,增长125%;黄麻26000吨,增长100%;芒麻1200吨,增长38% ;油料31000吨,增长 14%;耕牛45万头,增长28.5%;生猪110 ~ 140万头,平均每户养猪2.5头,增长57% -74%;家禽 1060 - 1590万只,增长1倍;水产4689.60吨,增长1倍。
林业“二五”期间,计划生产木材197000立方米,毛竹114万根,抚育幼林768万亩(含油茶山垦复178亩)。消灭荒山350万亩,新建苗圃10个,完成育苗任务35000亩,较“一五”计划增长116% ₀ 基本建设“二五”期间,计划基本建设总投资923.6万元,项目143个。兴建小型水电站96座,大型水电站10座;兴建、扩建火电厂21座,扩建吉安机修厂、永新铁厂,兴建吉安砖瓦厂、遂川板鸭厂、遂川纸厂、泰和纸厂、永丰纸厂、吉安食品厂、泰和铁厂等。
“二五”计划的后两年,计划部门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原定计划进行认真调整,使其尽量符合区情,比较注意搞好综合平衡并留有余地。
调整后的1962年国民经济计划中,工业生产计划(包括手工业)没有下达控制数,只要求各县(市) 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在原材料供应有保证的情况下多生产,手工业要求大力发展小农具、小商品生产。 计划粮食总产量85万吨,生猪67万头,棉花播面150000亩,强调保证棉花播种面积,解决群众穿衣问题。
三年调整时期的经济计划(1963 -1965) “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全区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财政十分困难。遵照中央“调整、 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从1961年起,全区缩小基建规模,调整工业发展速度、生产经营方向及产品品种, 对部分工业企业实行“关、停、并、转”;集中力量加强农业;停止一切计划外基建。主要计划指标是: 工业到1965年,计划地方工业总产值6400万元。钩精矿28吨,原煤2万吨,发电量600万千瓦时,水泥11000吨;运岀木材26万立方米;机制纸2500吨;机制糖1214吨;饮料酒3250吨,日用瓷35 万件。
农业到1965年,计划粮食总产量97. 5万吨;棉花2400吨;花生4500吨,芝麻2400吨,油菜籽 8270吨,油脂7500吨潢麻33.5吨,芒麻90吨;烤烟100吨,晒烟300吨;甘蔗33000吨;茶叶77吨冰果11000吨;蚕茧12.5吨;生猪存栏83万头,耕牛32. 8万头;水产品6000吨。
林业到1965年,计划造林面积40万亩,育苗面积2200亩。油茶籽23050吨,油桐籽905吨。
交通运输到1965年,计划货运量64.5万吨,周转量915万吨千米;县营汽车货运量16.50万吨, 周转量800万吨千米,人畜力车货运量48万吨,周转量115万吨千米。
基本建设三年调整时期,计划基本建设总投资510.50万元,重点是:电力排灌155.9743万元;续建中型水库136万元;拖拉机站80万元;林业52万元。
教育到1965年,计划共大招生750人,中专招生570人(农科220人,医药150人,师范200人); 高中招生1450人,初中招生7150人,职业学校招生200人,农业中学招生1050人,小学招生61600人。
“三五”计划(1966 -1970) 经过3年调整,全区国民经济得到了一定恢复,比例关系基本协调。地区计划部门贯彻中央“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和“以粮为纲,全面安排,多种经营”的农业生产方针,编制全区“三五”计划。主要计划指标是: 工业到1970年,计划工业总产值22000万元。生铁5000吨,钢材200吨;鹄精矿1750吨,原煤 380000吨;发电量12670万千瓦时;水泥50000吨;运出木材32. 5万立方米;新1105型柴油机3500台,汽油发电机100台;井一27型汽车100辆,安一76型拖拉机3000辆;U 120W磨床50台,H 30W磨床30 台,W131M磨床5台,35 ~80吨冲床10台,X625铳床10台,C616车床60台,C618车床30台,35MM 高钻20台,12MM台钻40台,牛头刨床10台;轴承2万套,滚针、滚柱100万只;交流发电机1000千瓦, 铁皮发电机5000千瓦冰轮发电机22台/11290千瓦;机油泵总成11. 5万只;电视接收机440部;各种线材25700千米;合成氨2500 -4150吨;碳酸氢氨9000 - 13400吨;合成樟脑300吨,天然樟脑粉75 吨,菠烯200吨,芳樟醇80吨,桜叶油120吨,黄樟素8吨,葡萄糖500吨;棉纱1.2万件,棉布1350万米,各种机制纸6350吨;机制糖3400吨;饮料酒6000吨;罐头1000吨;低压闸阀7. 5万只,铁锅15 万只。
农业到1970年,计划粮食总产量120万吨;棉花2750吨,油菜6600吨,芝麻1684.3吨,花生3390 吨,甘蔗62500吨;晒烟578.9吨;水产65000吨;水果9175吨;蚕茧16吨,生猪存栏150万头。造林60 万亩。
交通运输到1970年,计划汽车货运量49万吨,货运周转量2870万吨千米;汽车客运量140万人, 客运周转量9000万人千米;航运货运量35万吨,货运周转量45500万吨千米;航运客运量21万人,客运周转量722万人千米。地方木帆航运量72万吨,货运周转量5350万吨千米。
基本建设“三五”期间,计划基本建设总投资1661万元,其中,钢铁795万元,煤炭147万元,机械 497. 2万元。
教育到1970年,计划共大招生3000人;中专招生550人(师范300,卫校250人);高中招生9860 人;初中招生25300人;小学招生125000人。
人口到1970年,计划出生率25.2%。,净增率19.2%。,净增人口 61055人,年末总人口 3240979人。
“四五”计划(1971〜1975) “四五”计划主要指标是: 工业计划到1975年,工业总产值达到31600万元。铸铁4000吨,钢材5000吨,鹄精矿260吨;原煤36万吨;发电量15130万千瓦时;水泥6万吨;木材37. 5万立方米;柴油机(2150-3) 1300台,汽油机 350台;磨床65台,台钻800台;轴承15. 5万套,滚针100万只,调压变压器4500千伏安,工频试验变压器400千伏安;黑白电视机1500部;布电线33200千米,电讯电缆1200千米;合成氨9000吨,碳酸氢氨 30000吨;合成樟脑600吨,天然樟脑60吨,菠烯250吨,桜叶油70吨,芳樟油45吨;葡萄糖1100吨,药用淀粉200吨;机制纸6350吨;日用瓷300万件;罐头1000吨,饮料酒5200吨;棉纱1.9万件,棉布 2055 万 ~ 2105万米。
农业到1975年,粮食总产量计划达到136万吨;棉花2522.5吨,油菜8715吨,芝麻3800吨,花生 5600吨,油茶40500吨;黄麻4050吨,甘蔗49000吨;晒烟90吨;茶叶170吨;蚕茧10吨;水果15100吨; 水产品6000吨;生猪存栏120万头,耕牛存栏40万头;造林面积60万亩。
交通运输到1975年,计划汽车货运量35万吨,货物周转量980万吨千米;机帆船运量13万吨,货物周转量1300万吨千米;木帆船运量62万吨,货物周转量3300万吨千米。
基本建设到1975年,计划基本建设总投资1062. 2万元。其中,水利投资647万元,电子工业、森林工业、林业各投资100万元。
教育1975年,计划共大招生3000人,厂办大学30人,中专900人(师范600人,卫校300人);高中招生11700名(城市200人,县镇2200人,农村7500人);初中招生49400人(城市3400人,县镇4500 人,农村41400人);小学招生130000人。
“五五”计划(1976 -1980) 遵照国家计委和省计委关于拟订十年长远规划的指示精神,1975年6月,吉安地区的“五五”计划同 “六五”计划一同编制,称为“十年计划” O “五五”计划的奋斗目标是:集中力量大办农业,实现粮食亩产1980年上纲要,1985年亩产达千斤, 各种经济作物有较大的增长,以适应轻工业和人民生活提高的需要;大力发展原材料工业,努力发展轻、 手工业,大力提高主要工业产品配套和自给水平;加强对农业的支援,1980年前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努力发展交通运输,实现全部公社通车,形成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实现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新跃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主要计划指标是: 农业计划到1980年,全区农业总产值97000万元,年平均增长10. 2%。粮食总产量由1975年的 136万吨增加到220. 5万吨,年均增长10. 2%;棉花总产量6120万吨,年均增长19.6%;食用植物油 17705万吨,年均增长4.6% ;甘蔗7.5万吨,年均增长27. 5% ;生猪存栏180万头,年均增长& 5% ;耕牛存栏41万头,年均增长2.4%。造林面积70万亩,年均增长31%。
工业到1980年,计划工业总产值48000万元,年均增长9%。钢材10000吨,年均增长14.9%;生铁7000吨,年均增长11.9%;原煤60万吨,年均增长10. 8%;鸭精矿340吨,年均增长10%;发电量 30000万千瓦时,年均增长10. 8% ;运出木材42万立方米,年均增长2.3%;水泥17万吨,年均增长 23.2%;化肥16.6万吨,年均增长38%;农药1300吨,年均增长54%;内燃机136000马力,年均增长 34.4% ;棉布2700万米,年均增长8.2% ;机制糖12000吨,年均增长40% ;机制纸及纸板30000吨,年均增长34.6% ₒ钻床2000台,年均增长20. 1% ;轴承100万套,年均增长45.2%;电视接收机16000台,年均增长60.5%;无线电线材10.4万千米,年均增长24. 1%;葡萄糖1500吨,年均增长6.4%;合成樟脑 1000吨,年均增长10.7%;天然樟脑80吨,年均增长5.9%。此外,干电池、煤、台案秤、铁锅等均有指标。
交通运输计划到1980年,汽车货运量44. 6万吨,年均增长5%;地方木帆船、轮驳船货运量95.5 万吨,年均增长8%。
基本建设到1980年,计划基本建设总投资18745万元。其中,农田水利主要工程投资8116万元; 轻化工业投资4342万元;农业机械投资1180万元。
教育、计划生育1980年前,基本扫除文盲,农村基本普及七年教育,城市普及十年教育。共大、“五七”学校在校生7000人,年均增长7.4% ;中专在校生3000人,年均增长18.2%;中学在校生200000人, 年均增长18% ;小学在校生630000人,年均增长2. 1%。
人口自然增长率17%。,净增40984人,1980年年末总人口为3766772人,年均增长1.7%。
吉安地区的“五五”计划是在1975年制定的,正处“文化大革命”后期。由于受“左”的错误影响,计划中仍存在片面追求高速度、高指标的倾向。为此,对各年度的计划进行了调整,各年度按调整后的计划实施。女口“五五”计划中,1976年的农业总产值为6. 6亿元,年度指标调整为6. 15亿元;粮食总产量也由15亿吨调整为14.4亿吨;花生由15. 14万吨调整为6. 3万吨;芝麻由5.67万吨调整为3. 8万吨。 1976年的工业总产值由34000万元调整为31240万元;钢材由8000吨调整为3000吨;发电量由18000 万度调整为15200万度;机制纸由8800吨调整为6700吨。1976年基本建设总投资由4298万元调整为 1737.9万元;投资重点放在水利、农垦和轻化工业上。
“六五”计划(1981 -1985) “六五”计划是1975年6月同“五五”计划一起编制的,各项指标脱离实际。1981年6月,根据国家 “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对原编制的计划作了调整。调整后主要计划指标是: 农业1985年,计划农业总产值97588万元(1970年不变价格,现行价格130204万元),年均增长 5%ₒ粮食总产量200万吨,年均增长4% ;棉花总产量1500万吨,年均增长12.8% ;食用植物油21140 万吨,年均增长19.1%;甘蔗27. 5万吨,年均增长53.8%;蚕茧1000万吨,年均增长97.7%;黄、红麻 15750吨,年均增长34.4% ;茶叶1500万吨,年均增长37. 1% ;水果42500万吨,年均增长23.7% ;生猪岀栏110万头,年均增长7%。造林面积43.5万亩,年均增长4.7%。
工业1985年,计划工业总产值58050万元,年均增长5%。其中,全民所有制46440万元,年均增长4. 6% ;集体所有制11610万元,年均增长5%。钢材1.5万吨,年均增长20.1%,生铁7000吨;原煤 60万吨,年均增长1.5% ;磚精矿400吨,年均增长18.9% ;发电量62000万千瓦时,年均增长18.2% ;运出木材45万立方米;水泥30万吨,年均增长16.7% ;合成氨2万吨,年均为-23. 1%,尿素2万吨;农药 1500吨,年均增长13. 1% ;棉纱4. 5万件,年均增长15.2%;棉布5500万米,年均增长15.7% ;机制糖 4. 9万吨,年均增长58.9%;机制纸3万吨,年均递增18.3%;罐头1万吨,年均增长26%,饮料酒2万吨, 年均增长13.6%;电视接收机8万台,年均增长32% ;葡萄糖2000吨,年均增长6.4%。
交通运输1985年,计划县(市)营汽车队货运量20万吨,县(市)营木帆船运量20万吨;县(市)营机帆船货运量23.101万吨。
基本建设1985年,计划基本建设总投资35389万元,其中,农田水利主要工程投资3359万元,轻工业11676万元,水电2862万元,电力6686万元,林业2575万元,城市公用2184万元。
财政收入1985年,财政收入达到10500万元。
教育、计划生育到1985年,共大、“五七”学校在校生10000人,年均增长7.4%;中专在校生4000 人,年均增长5. 9% ;中学在校生250000人,年均增长4.6% ;小学在校生63000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 13.5%。,1985年年末总人口为400万人。
“七五”计划(1986 -1990) 到1985年,按照调整后的“六五”计划,各项指标提前完成,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较显著成绩,为“七五”期间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七五”期间,是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进一步由旧模式向新模式转换的关键时期。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贯彻下列指导原则:坚持把改革开放放在首位,大力推进横向经济联合和引进外资,开发本区资源,加快全区经济发展;坚持在整个经济工作中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努力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物资消耗,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坚持把科技进步和智力开发放在重要战略地位,加快科技和教育事业发展;坚持以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改建、扩建为主的建设方针,加速企业的技术改造,加快能源、交通、通信和原材料工业建设;坚持在发展生产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继续改善城乡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主要计划指标是: 到1990年,计划国民生产总值(现价)39.80亿元,工农业总产值(80年不变价)29. 82亿元。
工业到1990年,计划工业生产总值(新口径)10.8亿元。原煤58.5万吨,发电量5.78亿千瓦时, 水泥41.1万吨,化肥2.1万吨标肥,电视机26.14万台(其中彩电9.35万台);棉纱2. 39万件,机制糖 1.71万吨,饮料酒3万吨,机制纸3. 55万吨。
农业到1990年,计划农业生产总值19.02亿元。粮食总产217.11万吨,油脂总产2. 370万吨,机制蔗糖产量26. 3万吨,肉类总产11.62万吨,水产品产量3.40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656.43元。
社会事业年平均人口 414.7万人,出生率11%。。1990年年末总人口 417.9万人。
财政收入5年合计62300万元。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到1990年,达到17. 27亿元。
“八五”计划(1991 ~ 1995) “八五”计划是1990年制定的,实施两年多后,基础设施有了改善,基础产业有所增强。在1992年邓小平南巡重要讲话精神鼓舞下,全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步伐明显加快,各项经济指标都超过了当时的计划。1993年,全国人大八届一次会议和省人大九届八次全体会议先后调整了全国、全省的“八五”计划,中共吉安地委、吉安行署也下发了《吉安地区“八五”计划主要指标调整意见》。
调整的重点是:进一步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加快工业改组改造步伐,大力培植拳头产品和优势产业;加强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产业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依靠深化改革,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继续扩大出口,加快利用外资步伐;推动科技教育事业发展,切实抓好计划生育。
“八五”期间,全区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中共十四大精神为指导,围绕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继续坚持超常规跳跃式发展的方针,努力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排列位次前移,确保2000年全区人民生活进入小康。
调整后的主要计划指标是:到1995年,国民生产总值72. 4亿元,年均增长10.5%,工农业总产值 115亿元,年均增长14.5% ₒ 工业到1995年,计划工业总产值(新口径)71.9亿元,年均增长23.9%;原煤66万吨,年均增长 2. 5% ;发电量& 1亿千瓦时,年均增长7% ;水泥105万吨,年均增长20. 6% ;化肥2. 69万吨,年均增长 5.1% ;电视机70万台(其中彩电40万台),年均增长21.8% ;音响0. 5万台,电线电缆11万千米,年均增长17.1%;电话单机100万部;棉纱6万件,年均增长20. 2% ;机制糖4万吨,年均增长18.5% ;啤酒4 万吨,年均增长26.7%;饮料酒6. 8万吨,年均增长17.8%;卷烟10万箱,年均增长79.8%;饲料53万吨,年均增长23. 3% ;松香1万吨,年均增长8% ;机制纸5. 6万吨,年均增长9. 5%。
农业到1995年,计划农业生产总值43.1亿元,年均增长5%。粮食总产21. 7亿吨,年均增长与 1990年持平;棉花产量由农民根据自用棉的需要,自行安排种植计划;油脂4. 4万吨,年均增长13.2% ; 机制蔗糖40万吨,年均增长8.8%;烤烟8000吨,年均增长17.9%;蚕茧4000吨,年均增长54.8% ;肉类总产27. 8万吨,年均增长19% ;水产品6万吨,年均增长12% ;农民人均纯收入1010元,年均增长9%。
社会事业年平均人口 445.6万人,年均增长1.45%;人口自然增长率14.5%。。1995年年末总人口 449万人。
财政收入1995年达到5.06亿元,年均增长12%。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995年达到29. 8亿元,年均增长11.5%。
利用外资总额1995年达到2000万美元。年均递增30%。
外贸出口总额1995年达到440万美元,后3年平均增长30%。
“九五”计划(1996 -2000) “九五”和21世纪头10年,是全面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并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重要时期,也是振兴吉安经济,努力赶上和超过全省发展步伐的关键时期。这15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坚持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围绕加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验区和提前实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顺应京九铁路通车和全省生产力布局南延的态势,从全区的实际情况出发,进一步解放思想,充分体现“用开放启动改革,以改革促进发展,靠发展保持稳定”的总要求,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全区的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主要经济指标的人均值赶上并逐步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努力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全区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是: 抓住京九铁路通车、“实验区”改革步伐加快两大机遇,以水利、交通、电力、通信建设为基础,以拳头产品和支柱产业的发展为龙头,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目标,加强农业,主攻工业,狠抓第三产业,放手发展“三民一外”(民间投资、民营企业、民办事业和利用外资)经济,加快“一区”(吉安市河东经济开发区)“一带”(京九铁路沿线产业带)的建设步伐,尽快形成和强化以“一区一带”为主体的全区经济发展整体布局新框架,努力把吉安建设成为京九线上改革创新的实验区,独具特色的三高农业区,省里电力工业基地和现代化的电子工业基地、兴旺的旅游热点、繁荣的农副产品集散地。
整个战略分两个阶段实施:“九五”为第一阶段,主要任务是:全面实施中共中央确定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实验区运行机制,加快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以点连线,初步建成京九铁路沿线支柱产业带,实现主要经济指标的人均值基本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确保全区人民生活与全省一道在总体上同步进入小康,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打下良好基础。21世纪头10 年为第二阶段,主要任务是: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城镇化步伐,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较大幅度地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出较大的一步。主要计划指标是: 到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250 ~ 285亿元,年均增长12% ~ 15% (按1990年不变价为130〜145亿元);工农业总产值470.5〜564亿元,年均增长19.5% ~ 24% ₒ 工业到2000年,计划工业总产值412 ~ 503亿元(辖区内为438 ~ 535亿元),年均增长23% ~ 28% (按老口径为133〜169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486亿元,年均增长25%。原煤180万吨,年平均增长1.1% ;发电量36亿千瓦时,年均增长10.6% ;木材90万立方米,年均增长9.7% ;水泥200万吨,年均增长20.1% ;花岗石板材20万平方米,年均增长109% ;电视机200万台,年均增长27. 2% (其中彩电 100万台,年均增长23.4% );音响35万台,年均增长134% ;汽车冰箱50万台,年均增长38% ;电线电缆 22万千米,年均增长14.9%;电话单机400万部,年均增长32% ;卷烟15万箱,年均增长20.1%;啤酒15 万吨,年均增长30.3% ;机制糖4吨,年均增长14.9% ;饲料100万吨,年均增长13.5% ;松香5万吨,年均增长38%;超细矿粉4万吨。
农业到2000年,计划农业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5& 5 ~ 61亿元,年均增长5. 5% ~6.5%₀粮食230万吨,年均增长1.8% ;油料20万吨,年均增长11.3% ;机制蔗糖50万吨,年均增长17.6% ;烤烟 18000吨,年均增长17.6% ;蚕茧10000吨,年均增长20% ;水果14万吨,年均增长18.5% ;肉类35万吨,年均增长7% ;水产品13万吨,年均增长11.3%。农民人均纯收入(当年价)2150元(按1990年价格 1200 元)。
教育到2000年,全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分别达到100%和90%。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数占整个高中阶段在校生数的比例达60%以上,青壮年文盲率降到3.5%以下。
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11.5%。,2000年年末总人口 475.7万人。
财政收入2000年达到16.5〜19亿元,年均增长15%〜18%。
固定资产投资2000年达到180亿元;其中,地方固定资产投资90亿元。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000年达到55.5亿元,年均增长12%。
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五年累计1.5亿美元。
外贸出口总额五年累计1.5亿美元。
第四节计划实施督促检查 1980年以前,对各县(市)和地直单位计划实施的督促检查主要采取行政措施。具体做法:一是定期检查。即在计划(包括年度计划和五年计划)下达后,地区计委到各县(市)和地直单位检查计划是否落实到基层单位;国家计划、部门计划和基层计划是否一致;计划执行单位是否有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 初期检查主要是计划部门检查大的比例及主要指标有什么问题,有什么薄弱环节等。遇有特殊情况(如遭受特大自然灾害、发生未能预料到的重大事件),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对原计划指标或比例进行必要调整;执行计划单位因经营管理不善等主观原因,致使计划难以完成,则不予调整。中期检查,多以行署名义组织进行。一般每季度检查一次。主要检查生产流通中的重大问题,主要原材料、资金短缺情况及经验教训等。检查方法以报表检查为主。二是调查研究,计划部门对各县(市)和地直单位进行有重点、 有目的的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及时上报解决。“八五”以后,主要选择重点建设项目调查研究。在计划期结束时,对计划指标的完成情况及所达到的水平进行总结核实和排序。
1980年后,检查督促方法由过去主要依靠行政措施转为主要依靠经济、法律手段,这种方法在调控经济运行,促使计划的执行落实上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实施结果 “一五”计划“一五”计划期间,全区在集中力量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开展农业增产运动和大力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基本建设、商业、文教卫生、财政金融计划都已完成或超额完成任务。农业方面,1957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当年价,下同)18797.52万元。其中,农业产值达12734.59万元,比1952年增长12.5%,年均递增2.4%;林业产值3014. 15万元,比1952年增长35. 1% ;牧业产值2925. 55万元,比1952年增长 74.5% ;渔业产值123.23万元。主要产品产量是:粮食总产807460吨,比1952年增长10.6%,年均递增 2%;棉花951吨,增长74. 5% ,年均递增11. 8% ;油料14327吨,减少6. 3% ;水果产量9348吨,增长 151%,年均递增20.2% ;肉类总产量26114吨,增长76.4%,年均递增12% ;水产品产量5405吨,年增长 114%,年均递增16. 2%。工业方面,先后新建和改造了一批骨干企业,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由1952年的89个增加到1957年485个,5年中新增加企业396个。全部工业总产值(当年价,下同)8685万元,比 1952年增长131%,年平均递增18. 1%,其中地方工业总产值达7206万元,增长146%。交通运输有了新的发展,公路通车里程达1043公里,增加了 483公里,赣江、禾水等内河(木帆船)客货运量均比1952 年有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1957年达623万元,比1952年增加498万元,增长398% ;文教卫生事业也有较大发展。社会商品零售额增长较快,市场物价基本稳定。
“二五”计划“二五”计划期间,前3年经历了“大跃进”运动,农村实现人民公社化,农业上积极贯彻“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工业生产贯彻执行“以钢为纲”的方针,土洋结合,大中小结合,全区上下掀起大炼钢铁和大办工业热潮。“大跃进”和“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打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 致使后期经济工作难以正常运行,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原定计划没有实现。1962年,农业生产除水产品比1957年有所增加外,其他许多计划指标均比“一五”时期减少。其中,耕地面积减少35400公顷;粮食产量减少5万吨;棉花产量减少775吨;油料产量减少677吨;肉类总产减少3342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659. 6万元,比1957年增长15. 2%。全部工业总产值达12009万元,比1957年增长38. 2%,年均递增6.7%,其中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10043万元,增长63% ;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1051个, 增加566个;公路通车里程2598千米,增加了 1555千米;邮电业务总量(1990年不变价格)465万元,增长一倍多;中、小学在校学生和医疗机构有所增加。
三年调整时期这一时期,全区贯彻执行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和“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决策,对公社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些错误进行纠正,实行以生产队为基础的三级核算管理制度。经济和社会事业计划指标按“农、轻、重”次序实行低调安排,并压缩了建设规模,停、缓建一批企业,精减了职工。经过3年的调整工作,全区经济重新步入正常发展的轨道,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恢复和发展。1965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4819.42万元。其中,农业产值(当年价)25954.48万元, 比1962年增长75.2% ,年平均递增11.9% ;林业产值384& 36万元,增长29% ;牧业产值4766. 9万元, 增长34.1%;渔业产值249.68万元,减少19.9%。主要农牧产品产量是:粮食996188吨,比1962年增长32%;棉花3222吨,增长17倍;油料12659吨,增长48%;肉类35592吨,增长49. 7% ;水产品5795 吨,减少1509吨。全部工业总产值14363万元,比1962年增长19.6%;其中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 10924万元,增长8.8%。发展了一些新的工业行业,如钢材、水泥、农药、棉纺等。公路通车里程达2849 千米,比1962年增加251千米。邮电业务总量(I960年不变价)529万元,增长13.7%;电话机拥有量 6712部,增加了 786部。普通中、小学在校学生数214971人,增加26677人。财政收入(含中央两稅) 3558万元,增长15.6% ;农业机械总功率4401万瓦特,增长137% ;市场物价上涨势头得到控制,社会商品零售额开始回升,其他各方面都取得较大成就,促进了社会的安定。
“三五”、“四五”计划这一时期正处于“文化大革命”,各级政府和计划部门一度瘫痪,经济和社会事业计划难以执行。但由于全区广大工人、农民坚守生产岗位,经济和社会事业仍取得较好的成绩。农业积极推广矮秆水稻良种、适当密植和其他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获得了较好收成。“四五”末的1975年,除棉花、水果产量比“二五”时期减少外,主要农作物总产量均比“二五”末有所增长。其中,粮食 1296392吨,比1965年增长30. 1% ;油料19191吨,增长51.5% ;肉类46754吨,增长31.4% ;水产品和其他农副产品也有所增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1482.57万元,比1965年增长47. 9% ,平均每年递增 4%。其中农业产值38247. 58万元,增长47. 4%,平均每年递增3. 96% ;林业产值6553. 72万元,增长 70.3%,平均年递增5.5% ;牧业产值6443.22万元,增长35.2%,平均每年递增3. 1%,渔业产值23&05 万元,降低4. 66%。全部工业总产值37499万元,比1965年增长161% ;其中,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35810万元,增长182% ₀在此期间,除续建一批工业行业外,还新建了井冈山、莲花、乌石山钢铁厂和专区汽车制造厂、专区机床厂、专区水泥电杆厂、专区制药厂、遂川晶体管厂、井冈山通用机械厂、井冈山机油泵厂、永新手扶拖拉机厂、泰和县农机制造厂和农药厂、永新禾水化肥厂等工业企业。军工企业得到发展。社会事业也有一定的发展。
“五五”计划“五五”计划初期的1976年上半年,江青反革命集团大搞“反击右倾翻案风”,严重冲击和破坏了生产与建设的正常进行。当年全区工农业主要经济指标计划未能完成,甚至比上年下降。 其中,农业、林业、牧业、渔业产值分别比1975年下降6. 9% ,5. 61% ,7. 37%和23. 09%。主要农产品产量,粮食比1975年减少1.5%;油料减少41% ;肉类减少5.9% ;全部工业总产值比1975年减少22. 82% ; 其中地方工业总产值下降17.38%O 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各方面开始拨乱反正,到 1978年全区工业总产值49484万元,比1976年增长23.02%;其中地方工业总产值40714•万元,增长 14. 38%,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7493. 94万元,比1976年增长8. 54%。
1978年底,根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国家、省计划部门的部署,地区计委对全区1979 ~ 1980 年国民经济发展顺序和比例关系进行了调整,即加快发展农业和轻工业;调整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 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提高消费基金比重;调整投资结构,提高非生产性建设比重。到1980年,全区经济运行步入正常轨道,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是年,国内生产总值(当时没有这一统计指标,此为后来的换算数)100118万元(当年价,下同)。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计划97000万元,实际完成85933. 92万元, 为计划的88.6%,但比1975年增长0.7% ;全部工业总产值计划48000万元,实际完成59199万元,超计划23. 33%,比1975年增长57.87%;其中地方工业总产值49691万元,增长61%。主要农产品总产量: 粮食计划2255000吨,实际完成1587148吨,为计划的70.4%,但比1975年增长22.4% ;棉花822吨,比 1975年下降33. 4% ;油料12787吨,下降33. 3% ;肉类49449吨,增长5. 8% ;水产品7421吨,增长 85.7%。农业机械总功率36022万瓦特,增长133% ;化肥施用折纯量46,319吨,增长195% ;农村用电量2424万千瓦时,增长115%。邮电业务总量(1990年不变价)954万元,增长42.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374万元,增长56.7%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9493万元,增长191% ;交通运输、教科文卫体各项事业都有一定发展。财政收支基本平衡, “六五”计划“六五”计划期间,全区的国民经济进行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原来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始逐步转变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增加了指导性计划,减少了指令性计划。各年度计划遵循实事求是、量力而行、讲求实效的原则,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实现速度与效益的统一,城乡经济岀现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六五”计划所规定的主要任务和指标均提前1 ~ 2年完成和超额完成。 1985年,国内生产总值176931万元。工农业总产值(不包括城镇个体企业)230180万元,比1980年平均每年递增8.7% ;其中农业总产值121718万元,平均每年递增6.2% ;工业总产值108462万元,平均每年递增12.01%。主要农产品总产量:粮食2002336吨,比1980年增长26. 1% :棉花159吨,减少 80.8% ;油料27685吨,增加117%,平均每年递增16.8% ;水果24086吨,增长64.3% ;肉类68414吨,增长38.4%,平均每年递增6.7% ;水产品17163吨,增长一倍多;生猪存栏1505458头,增长13.4% ;耕牛存栏471196头,增长25.1%。财政收入12723万元,平均每年递增9.58% ₀ 48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绝大多数超过1980年。教育、卫生、体育、邮电事业都比1980年有较大发展。
“七五”计划“七五”计划时期,通过开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对内更大胆地搞活,对外更大胆地开放。全区工业和农业总产值分别于1986年、1988年提前实现比1980年翻一番的目标;国内生产总值1987年220185万元,提前4年实现比1980年翻一番多的目标。到“七五”期末(1990年),国内生产总值417893万元,比1980年翻两番,比1985年增长54.8%,年均递增9. 1%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98268 万元,增长110% ;全部工业总产值267166万元,增长135%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08.19元,增长118%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3250万元,增长96.4%,年均递增14.4%,当年新增固定资产16565万元,为新中国建立以后固定资产投资最多的一年;财政收入28709万元,增长125%,年均递增17.7% ;人均财政收入69. 26元,增长一倍多;职工工资总额51416万元,增长113%,职工平均工资增加83%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137947万元,增长256% ;农业机械总动力65803万瓦特,增长34.3% ;农村化肥施用量增长86% ;用电量增长113%。主要农产品总产量,粮食2171130吨,增长&4% ;棉花78吨,减少51%;油料63965吨,增长131%,5年平均每年递增18.2% ;水果45879吨,增长90%;肉类116528吨,增长 70.3%;水产品34455吨,增长101%,5年平均每年递增15% ;教育卫生方面,在校学生和医疗机构与设施均比1980年有较大增长。“七五”时期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长速度已接近或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在经济加快发展的同时,1988年经济生活中也出现了明显的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幅度过大,煤炭、电力不足,原材料供求矛盾突出等问题。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以后,通过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促进了经济稳定发展。
“八五”计划“八五”计划期间,全区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经济发展由封闭走向开放,经济结构由单一走向多元化,人民生活由温饱迈向小康。5年中,由于继续坚持改革开放,认真执行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方针,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水平。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进展:一批优势产品迅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质与量发生了显著变化;各项社会事业相应得到发展;人民生活获得较大改善。调整后的“八五”计划主要指标全面实现,为顺利实施“九五”计划奠定了扎实的物质基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高。1995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895331万元,比1990年增长87. 8%,平均每年递增13.4%,高于全国同期平均发展水平;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47849万元,比1990年增长151% ; 主要农作物总产量,粮食2235902吨,比1990年增加64772吨,增长2. 98%;油料143807吨,增长 124%,均创历史最高水平;经济作物除烟叶减产外,甘蔗、水果、蚕茧、茶叶、蔬菜等都有较大幅度增长; 生猪出栏266.4万头,比1990年增长73.4% ;水产品总量67387吨,增长96% ;果业开发面积20. 4万亩,水果总产量71598吨。工业生产实现速度和效益同步增长,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按可比价计算, 完成48.97亿元,比1990年增长83.3%,产销率达96. 4% ₒ城乡市场繁荣活跃,商业、供销系统实现扭亏为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1.6亿元,比1990年增长80. 1% ;物价涨幅有所回落,零售物价总水平上涨幅度为16% ;出口创汇和利用外资成绩显著,外贸出口总值4050万美元,年均递增44% ;5年累计利用外资7300多万美元,比“八五”前10年增长10倍多。财政总收入连续几年上新台阶,由1990年的 2. 87亿元增加到& 28亿元,年均增长23.6%,全区13个县(市)财政收支趋于平衡。
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1995年,全社会地方固定资产投资17.18亿元,比1990年增长106%。投资结构进一步改善,水利、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建设得到重点加强。1994年地委、行署提出的“八件实事”已基本完成,其中区内最长的公路桥——吉安赣江公路大桥竣工通车;程控电话扩容、有线电视等通信工程完工;井冈山华能火电厂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具备了开工建设条件;吉安市河东110千伏变电站土建工程基本结束;遂川江北支梯级水电工程开发开始对外招商;井冈冲水电站建设基本完工;南车水库枢纽工程完成70%的工程量;吉水螺滩、安福岩头陂、宁冈大陇等水电站和安福五里亭、社上及吉水县城变电站投入运营;万安、安福两县国家级农村初级电气化县建设通过省验收;全区范围内提前实现县县通油路。
城乡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八五”期间,由于全区各级党政在狠抓粮食生产同时,积极引导农民发展 “高产、优质、高效”的三高农业和乡镇企业,拓宽生产门路,农民收入显著增加。1995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445元,比1990年增加877元,增长154. 4%。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由1990年的330元上升到1805元,髙于全省的平均水平;城镇居民生活费收入达3023元,比1990年翻了一番多。全区人民生活开始由温饱过渡到小康。
“实验区”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自1994年省人民政府批准吉安为全省改革开放“实验区”后,全区各方面改革全面推开,并取得显著成绩。农村在继续实行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延长了耕地承包期,实施了公司加农户和供销社转制改革措施等,使农业和农村经济有了新发展,农民收入显著提高。工业方面,100家国有企业推行以公司制、股份合作制、国有民营和企业产权有偿转让为内容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效,53户国有企业建立公司制;3户企业按行业组建集团公司。 整个“八五”期间,全区新增股份合作制企业165户;27户企业经过兼并、拍卖成为民营企业。工业的 “五项”制度改革和农业的“五荒”拍卖,以及劳动用工制度、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也全面推开。在“实验区”改革的推动下,全区有100多项基本建设项目和科技项目相继实施和竣工投产,全区新增电力装机容量43. 3万千瓦;新增高等级和次高等级路面362. 12千米; 新增电话交换机总容量8.55万门,实现了县县传输数字化和乡镇交换程控化。京九铁路贯通后,吉安地区在全省总体布局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高。
“九五”计划“九五”计划期间,世界范围内相继爆发了金融危机,中国经济计划的执行和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由于中共中央、国务院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保持人民币不贬值和有效扩大国内需求,使国民经济仍然保持持续、稳定发展的态势。全区实施以拳头产品和支柱产业发展为龙头,以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为目标,加强农业、强攻工业、繁荣第三产业、放手发展“三民一外”经济的基本战略,较好地完成了“九五”计划的各项指标,实现了经济稳步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2000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1555500万元,比1995年净增660169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73. 73%,年均增长10. 29% ,比全国和全省同期分别高出1.9个百分点和1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完成122525. 6万元,比1995年增加3. 96亿元,年均增长& 1%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由1995年的5.49亿元,增加到9. 07亿元,年均增长10. 56%。农业通过推进产业化经营,初步形成优质粮油、特色水果、特种药材、特种畜禽、特种水产等特色产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2000 年,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953315万元,比1995年净增205446万元,增长27.47%。其中,特色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45%以上。工业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产值稳步上升。全区全部工业总产值1181800 万元,比1995年增长55.95%,在工农业总产值比重中,工业产值首次高于农业产值。非公有制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的比例由1995年13.5%上升到21.9%,产业结构由原来的“小而全”,初步形成了电子、食品、建材、医药化工四大支柱产业。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异军突起,其增加值由1995年的21.36亿元增加到48. 39亿元,增长126. 54%。到2000年底,全区国民经济三大产业结构由1995年的47.93:28. 21:23, 86转变为37.51=31.3831. 11,呈现出三大产业平分秋色的良性发展的态势。
各项改革继续深化,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对外招商引资工作取得可喜成绩,2000年,全区新增“三资”企业34家,实际利用外资2580万美元;“九五”期间“三资企业”累计达163家,5年累计利用外资 11448万美元,比“八五”期间净增5873万美元;引进区外资金& 39亿元人民币,5年累计25. 1亿元。 2000年完成外贸出口 1661万美元,5年累计达13582万美元。
固定资产投资进一步扩大,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九五”期间,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55亿元,比“八五”新增84.5亿元,年均增长18. 37%。其中,基本建设投资57. 28亿元,更新改造投资12. 94 亿元。由于基本建设投资加大,一大批重点建设工程——京九铁路吉安段、井冈山华能电厂、峡江新县城建设、南车水库枢纽工程等14处重点水利工程、吉安赣江公路大桥、万安赣江大桥、吉安煤气工程、吉安滨江花园一期工程和新干等7个县的供水工程、吉水等4个县的农村初级电气化县建设等相继建成投入使用。新增水利库容量1.91亿立方米;新增铁路(正线)通车里程201千米;改造二级公路297. 26 千米,新增县乡公路557千米,基本实现乡乡通公路;新增电力装机容量34. 8万千瓦,有6个县(市)实施了农网改造;新增城市日供水能力19万吨;新增粮食储备库容10万吨;程控电话交换机总量达到35 万门。此外,从吉安市至新干大洋洲的百里城镇走廊带的小城镇建设已启动实施,全区建制镇由1995 年的69个发展到100个。表18-1-1 吉安地区第一至第九个五年计划主要经济指标实施情况单位:万元农林财政国内生比上年旳漏\lb 比上年粮食总比上年油料总比上年水果总比上年肉类总比上年水产品比上年全部工业比上年比上年时期年份产总值增长增长产量增长产量增长产量增长产量增长产量增长总产值增长心•人增长 (当年价) (%) 总厂诅 (%) (吨) (%) (吨) (%) (吨) (%) (吨) (%) (吨) (%) (当年价) (%) 两税) (%) (当年价) 1953 16966.70 4.65 15355.66 3.28 740446 1.40 18211.00 19.10 6824.00 83.20 16220.20 9.60 2707.80 5.90 4340.00 14.65 352.50 19.10 一五 1954 19038.75 8.84 16470.29 7.37 804490 & 65 13423.00 -26.29 5202.00 -23.77 18129.20 11.77 3032.00 11.97 5250.00 21.29 281.60 -20.10计划 1955 20785.08 9.33 17032.86 7.87 850573 5.73 19664.00 46.49 5366.00 3.15 2000&40 10.37 3729.30 23.00 5945.00 11.90 615.30 118.50时期 1956 20144.99 -0.06 16217.02 -& 47 718567 -15.52 16253.00 -17.35 6227.00 16.05 19618.50 -1.95 4497.20 20.59 734&00 22.44 948.80 54.20 1957 23654.00 17.40 18797.52 12.60 807460 12.37 14327.00 -11.85 9348.00 50.12 26114.00 33.11 5405.00 20.19 8685.00 15.70 826.00 -12.90 1958 25676.24 6.24 19711.94 3.78 821370 1.70 14269.00 -0.4 13247.00 41.71 28580.60 9.45 7192.10 33.06 13599.00 54.47 1684.20 103.90二五 1959 30213.93 12.81 19517.97 -1.13 817002 -0.53 7913.00 -44.54 10344.00 -21.91 21979.90 -23.10 8091.90 12.51 18696.00 36.71 4753.30 182.23计划 1960 32409.94 4.70 20163.76 -1.46 810750 -0.77 7241.00 -&49 11397.00 10.18 20174.90 -&21 9007.10 11.31 21215.00 10.96 5064.10 6.54 时期 1961 26053.88 -27.54 22567.50 -9.63 769728 -5.06 6595.00 -8.92 8681.00 -23.83 20190.60 0.08 8814.10 -2.14 13316.00 -36.85 2972.10 -41.31 1962 26867.00 1.00 21659.60 -3.4 754555 -1.97 8557.00 29.75 8622.00 -0.68 23772.00 17.74 7304.00 -17.13 12009.00 -17.30 3078.00 3.56 二年 1963 29876.75 14.55 25075.62 16.65 692007 -&00 9905.00 15.80 4647.00 -46.10 28628.20 20.40 5476.20 -25.0 12832.00 3.86 3316.加 7.70 调整 1964 34665.79 15.77 30110.12 16.58 898162 29.79 12350.00 24.68 8712.00 87.48 32475.30 13.44 5980.10 9.20 13646.00 5.63 3373.90 1.74 时期 1965 39171.00 6.60 34819.42 13.20 996188 10.91 12659.00 2.50 7492.00 -14.00 35592.00 9.60 5795.00 -3.10 14363.00 12.40 355&00 5.46 1966 40643.73 3.76 37494.97 2.18 1030463 3.44 10754.00 -15.05 3618&40 1.68 5183.10 -10.56 18393.00 26.78 3813.40 7.18 三五 1967 41018.28 4.66 37796.93 -1.29 999064 -3.05 13068.00 21.52 37562.80 3.80 5512.50 6.36 1612&00 -10.71 3284.20 -13.88计划 1968 41424.82 1.61 39241.51 2.90 998684 -0.04 12021.00 -8.01 39191.50 4.34 4764.20 -13.57 16167.00 0.24 3326.70 1.29 时期 1969 45519.68 10.44 39254.65 0.03 1008987 1.03 16477.00 37.07 37796.10 -3.56 4943.00 3.75 21583.00 32.62 4472.70 34.45 1970 51357.00 & 30 43837.93 14.50 1261750 25.05 12072.00 -26.73 39076.00 3.39 4583.00 -7.28 31174.00 57.50 4726.00 5.66 续表国内生比上年农林比上年粮食总比上年油料总比上年水果总比上年肉类总比上年水产品比上年全部工业比上年财政比上年牧渔业总收入时期年份产总值增长总产值增长产量增长产量增长产量增长产量增长产量增长总产值增长 (含中央增长 (当年价) (%) (当年价) (%) (吨) (%) (吨) (%) (吨) (%) (吨) (%) (吨) (%) (当年价) (%) 两税) (%) 1971 54507.52 7.83 44618.28 1.78 1198096 -5.05 16295.00 34.98 46244.80 18.35 5787.60 26.28 33910.00 8.06 4691.70 -0.73 四五 1972 56333.39 0.68 45457.41 0.68 1168089 -2.50 14895.00 -8.59 44708.30 -3.32 2972.10 -48.65 33163.00 -3.09 6255.40 33.33 计划 1973 60695.81 7.04 47980.02 4.95 1247101 6.76 15979.00 7.28 42726.80 -4.43 5015.50 68.75 36072.00 7.97 5010.70 -19.90时期 1974 60193.14 -1.59 49451.45 2.77 1245443 -0.13 15936.00 -0.27 43162.10 1.02 3753.70 -25.16 32352.00 -10.71 4142.90 -17.32 1975 60540.00 5.50 51482.57 3.30 1296392 4.09 19191.00 20.43 46754.00 8.32 3996.00 6.45 37499.00 13.50 4224.00 1.96 1976 59268.92 -0.04 49737.78 -3.84 1276584 -1.50 13313.00 -30.60 43982.70 -5.90 4125.20 3.20 34167.00 -9.32 3901.20 -7.60 五五 1977 68645.78 12.40 54016.18 7.62 1367917 7.15 16800.00 26.19 45424.10 3.28 4477.90 & 55 43472.00 26.59 4255.30 9.03 计划 1978 85886.00 10.40 57493.94 4.70 1412549 3.26 17301.00 2.98 5493.00 45036.00 -0.85 4630.00 3.40 49484.00 13.70 6441.00 51.36 时期 1979 93047.00 7.32 78554.52 17.11 1655823 17.22 20634.00 19.26 15452 181.30 49333.00 9.54 573&00 23.93 54004.00 9.68 7175.60 11.41 1980 100118.00 6.00 85933.92 4.00 1587148 -4.15 12787.00 -38.03 14663.00 -5.11 49449.00 0.24 7421.00 29.33 59199.00 4.20 8290.00 15.53 1981 113064.00 9.06 96738.60 7.22 1731324 9.10 19895.00 55.60 18815.00 2& 30 50778.00 2.70 7514.00 1.30 60634.00 6.23 8820.50 6.40 六五 1982 120038.00 6.76 100569.46 2.32 1761128 1.72 19979.00 0.42 16664.00 -11.43 51323.00 1.07 8811.00 17.26 66701.00 4.59 8939.30 1.35 计划 1983 133868.00 9.63 110467.64 7.87 2000348 13.58 20462.00 2.42 21134.00 26.82 52232.00 1.77 10640.00 20.76 72429.00 6.15 9332.30 4.40 时期 1984 150513.00 & 39 132349.87 7.00 2047538 2.36 21239.00 3.80 14240.00 -32.62 5694&00 9.03 13745.00 29.18 79802.00 11.28 10412.20 11.57 1985 176931.00 9.20 141369.00 5.20 2002336 -2.21 27685.00 30.35 24086.00 69.14 68414.00 20.13 17163.00 24.87 113786.00 36.20 12723.00 22.19 1986 192855.00 4.85 147555.00 1.20 1891119 -5.55 41355.00 49.38 31636.00 31.35 80137.00 17.14 22916.00 33.52 130050.00 11.39 13951.30 9.65 七五 1987 220185.00 & 36 164201.00 6.75 2020316 6.83 44900.00 & 57 36636.00 15.80 88919.00 10.96 28359.00 23.75 162255.00 17.83 17375.00 24.54 计划 1988 286200.00 11.04 205986.00 5.61 2049381 1.44 41985.00 -6.49 24722.00 -32.52 101786.00 14.47 29398.00 3.66 231679.00 25.76 21917.50 26.14 时期 1989 339750.00 & 37 232056.00 6.08 2099707 2.46 41520.00 -1.11 44488.00 79.95 110293.00 & 36 32472.00 10.46 267556.00 9.90 25365.00 15.73 1990 417893.00 13.20 298268.00 6.30 2171130 3.40 63965.00 54.06 45879.00 3.13 116528.00 5.65 34455.00 6.11 267166.00 5.50 28709.00 13.18 续表国内生比上年农林比上年粮食总比上年油料总比上年水果总比上年肉类总比上年水产品比上年全部工业比上年财政比上年时期年份产总值增长牧渔业增长产量增长产量增长产量增长产量增长产量增长总产值增长总收入增长总产值 (含中央 (当年价) (%) (当年价) (%) (吨) (%) (吨) (%) (吨) (%) (吨) (%) (吨) (%) (当年价) (%) 两税) (%) 1991 455603.00 6.52 311520.00 2.35 2073488 -4.50 57421.00 -10.20 70577.00 53.80 127949.00 9.80 35384.00 2.70 316622.00 17.96 29227.20 1.80 八五 1992 508183.00 &00 33498&00 3.10 2006184 -3.25 92664.00 61.38 24739.00 -64.95 159657.00 24.78 39810.00 12.51 419185.00 30.99 36065.00 23.40计划 1993 574865.00 19.06 413068.00 7.25 2047887 2.08 94683.00 2.18 48494.00 96.02 185520.00 16.20 46253.00 16.18 643817.00 42.28 50157.50 39.08时期 1994 780798.00 17.99 608861.00 7.18 2092231 2.17 97749.00 3.24 54721 12.84 216940.00 16.94 60621.00 31.06 1053573.00 57.21 67328.00 34.23 1995 895331.00 16.20 747849.00 6.90 2235902 6.87 143807.00 47.12 71598.00 30.84 228671.00 5.41 67387.00 11.16 757799.00 -32.80 82876.00 23.09 1996 1082335.00 13.50 840633.00 6.10 2342254 4.76 144939.00 0.79 56280.00 -21.39 222622.00 -2.65 75885.00 12.60 843136.00 9.10 95358.00 15.06九五 1997 1253712.00 13.00 914355.00 6.90 2389510 2.02 153905.00 6.19 98178.00 74.45 247042.00 10.97 84043.00 10.75 989846.00 14.10 106271.00 11.44计划 1998 1358426.00 9.00 947909.00 2.70 2401175 0.49 134054.00 -12.90 4602&00 -53.12 252325.00 2.14 90043.00 7.14 1116000.00 11.30 116934.00 10.03时期 1999 1448048.00 & 50 951756.00 1.06 2429493 1.18 171081.00 27.62 89970.00 95.50 219008.00 -13.20 95073.00 5.59 1240000.00 10.70 117432.00 4.60 2000 1555500.00 7.60 953315.00 -1.27 2274166 -6.39 167027.00 -2.37 47300.00 -47.42 212726.00 -2.87 100344.00 5.54 1181800.00 9.50 122525.60 5.70 注:1953〜1984年统计部门没有国内生产总值这一指标,此为后来的换算数。 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2000年,全区计划生育率达到95. 85% ,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7. 12%。以内;科技事业蓬勃发展,1996 ~ 2000年累计获省级科技进步奖20项,科技创新体系和推广网络相继建立;教育事业长足发展,基础教育得到巩固和加强,提前一年实现了“两基”目标。“九五”期间,全区接受希望工程捐款5640万元,兴建希望小学239所,救助贫困学生2. 5万人;广播电视事业迅速发展,“村村通”工程全面实施,解决了 421个村的收视难问题,全区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 86.2%和92%;城乡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快提高。到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04元,比1995年增加171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58元,比1995年净增713元;城乡居民年末储蓄存款余额120.42亿元,比1995年末增长109. 46% ;城镇和乡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 10.21平方米和29.64平方米,均高出全省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