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蓄业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二卷》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10002027
颗粒名称: 储蓄业务
分类号: F830.48
页数: 4
摘要: 通过对企业和个人许以放款便利、核减汇费、提高利率等优惠办法,开展了节约建国储蓄运动,节约建国储金券和特种有奖储蓄,为推动节约建国储蓄运动的开展。还借助政府力量在全区各县设立节约建国储蓄委员会分会,人民银行在城乡开办了折实储蓄,为引导储户由折实储蓄转向货币储蓄。银行又先后开办了保本保值储蓄、定额储蓄、定活两便储蓄和有奖储蓄,人民储蓄全部转为货币储蓄,国家发出开展爱国节约储蓄运动的号召,使全区城镇储蓄存款有了新的进展,农村储蓄业务也得到同步发展,举办了优待售粮储蓄,农村营业所、信用社举办有奖储蓄。
关键词: 储蓄业务 储蓄工作

内容

1933年,江西省裕民银行吉安分行设立储蓄股,各县办事处有专人负责储蓄。:1938〜1941年,中国农民银行吉安办事处面向全区城乡,通过对企业和个人许以放款便利、核减汇费、提高利率等优惠办法, 4年共吸收储蓄存款计国币14. 8万元。1939年驻吉安“4行2局”(中央、中国、交通、农民银行和中央信托局、邮政储汇局)和江西省裕民银行吉安分行等受国家委托,开展了节约建国储蓄运动,其种类有节约建国储金,节约建国储金券和特种有奖储蓄。为推动节约建国储蓄运动的开展,江西省裕民银行成立了江西省节约建国储蓄团吉安分团。各县成立支团。同时,还借助政府力量在全区各县设立节约建国储蓄委员会分会,由县长担任主任委员,各乡镇成立劝储队,由乡、镇长担任队长,下达劝储任务,颁发竞赛办法,制定奖励措施,动员机关团体公务员、工人、商人和城镇居民踊跃认购。1944〜1945年,区内银行还推行两期江西乡镇公益储蓄。
  抗日战争结束后,由于物价暴涨,通货膨胀加剧,银行储蓄逐渐无人问津。
  1950年1月,人民银行在城乡开办了折实储蓄。同年5月,区内第一个储蓄所——吉安中永叔路储蓄所成立。后来随着国民经济恢复,物价开始稳定,折实储蓄作用逐步消失。为引导储户由折实储蓄转向货币储蓄,短期储蓄转向长期储蓄,银行又先后开办了保本保值储蓄、定额储蓄、定活两便储蓄和有奖储蓄。1952年6月,人民储蓄全部转为货币储蓄。1954年,国家发出开展爱国节约储蓄运动的号召,全区各级银行抓住时机,扩大储蓄机构,中心支行设立储蓄科,支行设立储蓄股,街道增设小型储蓄网点, 充实储蓄人员,开展储蓄代办,变流动服务为固定服务。1956年,全区增加储蓄所8个,设立代办所80 个。1957年,全区储蓄所还设立代办机构200个。同时,广泛开展储蓄宣传,认真执行保护人民储蓄政策,存款自愿,取款自由,为储户保密,使全区城镇储蓄存款有了新的进展。在此期间,农村储蓄业务也得到同步发展。
  1953年12月,为配合国家实行粮棉油统购统销政策,积累社会主义建设资金,银行在广大农村结合农民卖粮、卖油,举办了优待售粮储蓄,收储对象仅限于出售余粮给国家的农民。年底,全区收储300. 4 万元。为满足农民储蓄需要,1957年10月,农村营业所、信用社举办有奖储蓄,提高了农民参储积极性。
  1958年在当地党委领导下,掀起大挖储源,大搞集资的储蓄运动,组织随军银行和流动服务组118 个,深入基地,一边生产,一边服务,为钢铁生产发展集资储蓄180万元。1959年,改进储蓄方式,停办有政治口号的储蓄种类,把零存整取有奖储蓄改办为定期零存整取储蓄,定额有奖储蓄;活期有奖储蓄改为定期储蓄和活期储蓄,推动了全区城乡储蓄的发展。
  1960 - 1962年,由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左”的错误及自然灾害影响,给国民经济造成极大困难,农业连年歉收,商品供应不足,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储源减少,各种有奖储蓄停办,集资储蓄提前支取,致使储蓄额大幅度下降。
  1963年,全区农、轻、重比例关系得到理顺,工农业生产恢复发展。银行加强储蓄工作领导,充实人员,健全制度,恢复储蓄机构,发展储蓄所代办和互助储金会,积极推广新储蓄种类,城镇储蓄开始增长。 在此期间,区内城乡高利贷有所抬头。1965年通过调查,发现全区放高利贷者有224户,放款金额4. 8 万元,获暴利2. 2万元,高利贷利息一般为月息100% ,最高达300%,有的甚至以物质、票券计收利息。 借高利贷者有862户,以贫困居民和农民居多。此外,标会、邀会到处兴起,其形式有:(1)车轮会。几人或十几人组成一个会,每人岀资5 ~10元,凑成一笔钱,由邀会人头次得款,然后根据协商轮流得会款, 所交会金不计利息。(2)破头会。邀会人头次得款,然后抽签决定下一次会款得主,会金利率为月息 5%。〜10%。。为限制和打击高利贷活动,全区各级人民银行配合各级工会组织和农村社、队基层组织,积极发展互助储金会,帮助城乡居民解决临时生活困难,打击了高利贷,抑制了标会、邀会活动。
  “文化大革命”初期,区内银行储蓄业务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储蓄种类减少,存款利率降低,撤并 2/3储蓄机构,精简银行储蓄人员,特别是冻结“十种人存款”,打击了群众参加储蓄的积极性,致使全区城镇储蓄徘徊不前,农户储蓄降至最低点。至1970年末,农民储蓄为195万元,比1965年减少78. 7万元。1972年,人民银行明确规定存款有息为储蓄四大原则之一,从思想上、政策上澄清了群众对储蓄利息的一些模糊观念。同时,银行加强对储蓄业务领导,逐步恢复储蓄网点,充实人员,改进吸储方法,储蓄余额逐年上升。至1976年末,全区城乡储蓄存款为3065. 1万元,比1970年增长173. 89%。,其中城镇储蓄为2465. 1万元,增长166%,农户储蓄为607. 0万元,增长211.28%。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各级银行采取有力措施,组织储蓄存款,扩大信贷资金来源。:1979年 4月,根据人民银行总行规定,储蓄利率基本恢复到“文化大革命”前水平。在原有半年期、1年期和3年期的基础上,增加了 5年期和8年期定期档次,同时根据市场物价变动情况,还先后8次调高储蓄存款利率,保护了储户利益。同时,增设了新的机构。1986年4月,地区邮电局开办了邮政储蓄业务。:1987 年,地区建设银行、地区中国银行也相继开办了储蓄业务。并积极稳妥地与机关、企事业单位发展联办和代办网点,有些地方还开展流动服务网点,方便群众存取。到2000年末,各银行、信用社开办的储种达20余种。
  1989〜1991年期间,区内金融业出现过不正常竞争,各银行为增加储蓄存款,增设机构,变相提高利率,滥发奖品以拉拢储户,一度使储蓄业务紊乱。社会出现非法集资,扰乱了金融秩序。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制止通货膨胀,区内各银行认真进行了清理整顿工作,并把储蓄业务的整顿作为一个重点。 各银行在人民银行的主持下签订了储蓄公约,制止了无序竞争,逐渐使储蓄业务走上正轨。为了增加储蓄存款,各银行都采取积极有效措施:1992年,举办礼仪有奖有息储蓄;1993年,行署召开全区财政金融工作会议,专题研究储蓄工作,确定储蓄增长目标,分解落实到各县(市),列入目标管理,在全区开展储蓄宣传月和创十佳储蓄所、十佳储蓄员活动,政府给予表彰,各金融机构大力宣传,增加储蓄新品种,又举办巨额幸运有奖储蓄、季季发定期定额有奖储蓄;1994年,代办保险业务;1995年,开办个人通知存款业务以及爱国教育储蓄等7项储蓄业务;1996年,开办活期储蓄异地通存通兑业务。到2000年6月止, 发展教育储蓄16175户,存款达1492万元。在开展以上新业务的同时,各级银行还开展电话咨询、预约、提醒服务;开展上门服务;开展承诺服务;开展信息服务;设立大堂主任。地区农业银行提出存款立行的指导思想,实施三大策略:一是确立市场定位,实施以主攻农村募券储蓄和城区对公存款为重点的资金策略;二是提高市场声誉,实施主攻农业银行品牌效应的“形象工程”策略;三是强化市场观念,实施以建立激励机制为核心的资金组织策略。
  2000年,吉安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加之区内各类银行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做好储蓄工作,城镇储蓄业务发展很快,城镇储蓄存款余额达1204219万元,为1978年的364倍。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二卷

《吉安地区志 第二卷》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实地、系统记述安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