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存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二卷》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10002023
颗粒名称: 农村存款
分类号: F830.48
页数: 2
摘要: 农村存款甚少。负责办理农村存款业务。农村互助合作社兴起,农村存款业务也迅速开展,是年全区吸收农村存款& 3万元。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完成.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为发展农村存款创造了条件,加上信用社大力开展储蓄,农村存款大幅度增长。促进了农村存款发展,农村资金匮乏,导致农村存款大幅度下降,全区农村存款下降到2024. 3万元,加强了对社队集体资金的管理,农村存款有了较快发展,农村存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为扩大农村存款提供了物质基础,二是银行信贷资金管理体制改革,冲破了信贷资金的供给制。
关键词: 储蓄业务 农村存款

内容

民国时期,吉安农村经济落后,农民生活贫困,农村存款甚少。1950年全区乡镇普遍设立营业所,之后开始试办信用社,负责办理农村存款业务。1952年,土地改革运动结束,农村互助合作社兴起,农业生产得到发展,农民生活有了改善,农村存款业务也迅速开展,是年全区吸收农村存款& 3万元。1956年, 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完成.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为发展农村存款创造了条件,特别是收购农副产品广泛采用非现金结算。据统计,1957年全区农副产品收购价款有59%是转账结算,比1956年扩大35%,加上信用社大力开展储蓄,转存款增加,农村存款大幅度增长。到1957年末,全区农村存款达869. 6万元,比 1952年增长104倍。
  1958年,农村实行“人民公社化”,搞“一大二公”,农业生产由小集体变为大集体,经营范围扩大,副业门路增多,社队企业发展,集体经济往来增加,促进了农村存款发展。1959年存款余额猛增到2348.2 万元,尔后,存款继续上升,到1961年底,全区农村存款达4627. 3万元,比1957年增长5. 32倍。1962 年,纠正“左”的错误,清理“一平二调”,剔除虚假水分;加之三年自然灾害,全区粮、棉、油、猪、牛五大指标全面减产,公社企业大部分停办,农村资金匮乏,导致农村存款大幅度下降。到1965年末,全区农村存款下降到2024. 3万元,比1961年减少56. 3%。
  “文化大革命”期间,区内农村经济遭受破坏,银行业务受到冲击。1972年全国银行工作会议后,恢复运动初期冲垮的一些合理规章制度,加强了对社队集体资金的管理,收回银行下放干部,充实基层力量,农村存款有了较快发展。到1976年末,全区农村存款达4276.1万元,比1965年增长111.24%。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农业银行恢复,农村存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一是区内农村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乡镇企业兴起,壮大了集体经济力量,农民收入显著增加。据统计,1979 - 1990年全区乡镇企业总产值累计达28. 8亿元,年平均增长35.26%,从业人员 14.6万人,这为扩大农村存款提供了物质基础。二是银行信贷资金管理体制改革,由差额包干改变为实贷实存,冲破了信贷资金的供给制。各级农业银行实行盈亏计划管理,推行超盈减亏奖励,超亏减盈惩罚的经济承包责任制,增强了活力,调动了职工开展存款业务的积极性,全区农村存款以46.7%的平均速度增长。
  1997年农村信用合作社与农业银行脱钩,形成独立的金融体系,激发了广大农村金融工作者积极性。他们利用点多面广的有利条件,大抓农村存款,使其有较大幅度增长。到2000年底,全区农村存款达34799万元,是1998年的7.42倍。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二卷

《吉安地区志 第二卷》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实地、系统记述安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