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单位存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二卷》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1000202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单位存款
分类号: F830.48
页数: 3
摘要: 区内人民银行先后两次对企业和财政性存款进行冻结。全区财政性存款、企业存款、农村存款共达322794万元,财政性存款财政性存款主要有财政金库存款、基本建设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财政性存款稳步上升,财政性存款相应增加。财政性存款增加较快,财政性存款减少,基本建设单位的已完工程包干结余资金和自筹资金存款进行冻结,财政性存款猛增,全区基建存款减少3350万元,导致财政性存款比1971年下降60. 84%,财政性存款大幅度上升,企业存款稳定上升,企业存款大幅度增长。
关键词: 储蓄业务 单位存款

内容

民国时期,吉安农业落后,工业凋敝,经济不发达,单位、企业甚少,对公存款难以发展。
  新中国建立后,区内人民银行认真贯彻政务院颁布的《关于实施国家机关现金管理的决定》,明确规定各单位现金一律存入中国人民银行,并通过代收、代付、汇兑、放款和代划拨清算等方式,办理单位存款业务。1968年、1976年,为稳定金融物价,紧缩财政支出,控制货币投放,区内人民银行先后两次对企业和财政性存款进行冻结。改革开放后,全区经济迅速发展,单位存款也随之逐年增长。至2000年,单位存款增幅更大。全区财政性存款、企业存款、农村存款共达322794万元,为1978年的19.65倍。
  财政性存款财政性存款主要有财政金库存款、基本建设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以及地方性存款等。1950 年,政务院《关于实施国家机关现金管理的决定》明确规定各单位现金必须一律存入中国人民银行。区内在1949年人民银行成立之初,围绕银行“建金库、收存款、灵活调拨”三大任务,加强宣传,组织力量, 大力吸收单位存款,增办了短期拆实和保本保值存款种类,保证了各类企业资金不因物价波动而蒙受损失。随着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机关、团体增加,财政性存款稳步上升,到1952年已增长9.7倍。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农业生产得到发展,基本建设开支增多,财政性存款相应增加。1956年,财政存款达820. 1万元,比1952年增长62.4% . “二五”计划期间,财政性存款增加较快,1962年比1957年增长4.6倍。1963〜1965年进行国民经济调整,财政性存款减少,1965年比1962年下降55. 5% ₒ在此期间,为配合经济调整,压缩财政支出,银行对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专项存款,基本建设单位的已完工程包干结余资金和自筹资金存款进行冻结,冻结额最高时达69万元。
  “文化大革命”期间,区内经济发展缓慢,存款时起时落。1971年,由于区内重点基建项目增多,复建、新建厂矿企业160个,财政性存款猛增,比1970年增长29. 5% ₒ 1972年,加强信贷、现金管理,压缩基本建设规模,基建资金用于重点配套项目,全区基建存款减少3350万元,导致财政性存款比1971年下降60. 84%。至1976年,财政存款只有2973.1万元,比1972年下降0.43%,但比1965年增长1.42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央财政体制进行改革,地方财政扩大自主权,财政收入增加,预算外资金增加,加上基本建设投资扩大,财政性存款大幅度上升。到2000年已达56768万元,为1978年的 10.65 倍。
  企业存款 1953年,全区工农业生产得到发展,工商企业逐年增加,企业存款稳定上升。1957年,全区企业存款达390.4万元,是1952年的1.8倍。
  1958年,区内银行积极支持工商企业扩大生产经营,增加信贷投放,基建投入增多,企业存款大幅度增长。到1962年底,全区企业存款达2949万元,比1957年增长6. 6倍。
  1963〜1965年,国民经济3年调整时期,及时调整工业产业结构,压缩重工业,关、停、并、转126家企业,1965年企业存款比1962年下降7.96%O 1966 ~ 1976年,工商企业受到“文化大革命”干扰,但由于广大职工的努力,生产仍有一定增长。银行的企业存款也在徘徊中上升。到1976年,全区企业存款达6170万元,比1965年增长1.27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企业存款发展较快。1982年,增加了单位定期存款1年、2年和3年期档次。1985年后,对单位存款放宽开户条件,扩大开户面,地区工商银行为做好企业存款工作,还配备专职存款员,对存款大户建立重点联系制度和建立存款单位台账,聘请单位资金信息员,落实存款任务;建立奖罚制度,同时严格审查专用基金划转,防止挪用和流失。由于各银行对企业存款抓得较紧,并把机关团体存款、私营及个体企业存款、信托存款等合并称为对公存款,并成立相应部门具体抓,对存款大户发优先服务卡,召开有关会议,加强与企业和部门的联系,实行对公存款承包责任制。1996年,确立了经营讲效益,贷款讲质量,存款讲成本,管理讲水平的思想,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抓好与单位大户的签约工作;二是加大公关力度;三是采取“以贷引存”稳住对公存款。对公存款因此大幅度增加,到2000.年底,全区企业存款达231227万元。
  农村存款民国时期,吉安农村经济落后,农民生活贫困,农村存款甚少。1950年全区乡镇普遍设立营业所,之后开始试办信用社,负责办理农村存款业务。1952年,土地改革运动结束,农村互助合作社兴起,农业生产得到发展,农民生活有了改善,农村存款业务也迅速开展,是年全区吸收农村存款& 3万元。1956年, 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完成.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为发展农村存款创造了条件,特别是收购农副产品广泛采用非现金结算。据统计,1957年全区农副产品收购价款有59%是转账结算,比1956年扩大35%,加上信用社大力开展储蓄,转存款增加,农村存款大幅度增长。到1957年末,全区农村存款达869. 6万元,比 1952年增长104倍。
  1958年,农村实行“人民公社化”,搞“一大二公”,农业生产由小集体变为大集体,经营范围扩大,副业门路增多,社队企业发展,集体经济往来增加,促进了农村存款发展。1959年存款余额猛增到2348.2 万元,尔后,存款继续上升,到1961年底,全区农村存款达4627. 3万元,比1957年增长5. 32倍。1962 年,纠正“左”的错误,清理“一平二调”,剔除虚假水分;加之三年自然灾害,全区粮、棉、油、猪、牛五大指标全面减产,公社企业大部分停办,农村资金匮乏,导致农村存款大幅度下降。到1965年末,全区农村存款下降到2024. 3万元,比1961年减少56. 3%。
  “文化大革命”期间,区内农村经济遭受破坏,银行业务受到冲击。1972年全国银行工作会议后,恢复运动初期冲垮的一些合理规章制度,加强了对社队集体资金的管理,收回银行下放干部,充实基层力量,农村存款有了较快发展。到1976年末,全区农村存款达4276.1万元,比1965年增长111.24%。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农业银行恢复,农村存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一是区内农村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乡镇企业兴起,壮大了集体经济力量,农民收入显著增加。据统计,1979 - 1990年全区乡镇企业总产值累计达28. 8亿元,年平均增长35.26%,从业人员 14.6万人,这为扩大农村存款提供了物质基础。二是银行信贷资金管理体制改革,由差额包干改变为实贷实存,冲破了信贷资金的供给制。各级农业银行实行盈亏计划管理,推行超盈减亏奖励,超亏减盈惩罚的经济承包责任制,增强了活力,调动了职工开展存款业务的积极性,全区农村存款以46.7%的平均速度增长。
  1997年农村信用合作社与农业银行脱钩,形成独立的金融体系,激发了广大农村金融工作者积极性。他们利用点多面广的有利条件,大抓农村存款,使其有较大幅度增长。到2000年底,全区农村存款达34799万元,是1998年的7.42倍。
  信托存款 1983年,吉安地区开始办理信托业务。1984年10月,工商银行吉安地区中心支行成立信托投资公司,各县(市)工商银行也陆续开办信托业务,不久,地区农业银行和地区建设银行也相继开办此项业务。
  信托存款主要是吸收各单位闲余资金、经费结余、各项基金结余、财政预算外资金及个体工商户存款。存款期限分半年、1年、2年、3年四个档次。利率分别为月息2. 4%。,3. 6%。,4. 2%。和4.8%。,髙于单位活期存款利率。
  为吸收众多的信托存款用于经济建设,各家信托部门采取存贷挂钩与互助存款结合、便利存户、优惠利率、服务上门等各种手段揽储。该项业务开办初时存款额不多,至1990年末,全区信托存款仅为 471万元。然而,作为一种新的金融业务,对支持生产、沟通购销、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起了一定作用。 1996年随着金融秩序的整顿,信托存款逐年减少,到1999年已基本没有信托存款。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二卷

《吉安地区志 第二卷》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实地、系统记述安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