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内人民银行认真执行政务院1950年3月发布的《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坚决禁止银元流通,取缔金银黑市,拓展人民币阵地,确保独占市场;采取收存款、建金库、灵活调拨措施,大力组织货币回笼,支持工农业恢复和发展生产,支持国营合作商业扩大购销,加强市场管理,搞活城乡物资交流。经济迅速得到恢复,物价很快回落,保持了货币流通局面平稳。
“一五”时期,全区人民银行采取“两手抓”的方法,调节货币流通。一方面有计划地投放货币,支持社会主义建设,促进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另一方面积极组织货币回笼,保证国家实行粮油棉统购统销的资金需要。
“二五”时期,银行信贷、货币发行也随着跃进步伐,急剧膨胀。当时实行对工、商业流动资金充分供应原则,提出“收购多少物资,银行就供应多少资金;在哪里收购就在哪里供应;什么时候收购就什么时候供应”的口号。区内银行对工商业所需信贷资金,采取充分供给,有求必应,结果头一年货币投放过多。嗣后,在做好信贷资金供应、保证企业流动资金需要的同时,大力组织货币回笼,控制非生产性货币投放,经过几年努力调节货币流通,未出现信贷和货币投放的过大失控。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为扭转农轻重发展比例失调和信贷、货币发行过多,全区各级人民银行切实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和当年平衡、略有节余的方针,认真实施银行工作“六条”,正确运用经济手段, 采取四条措施:一是果断地抽紧银根,压缩基本建设投资;二是加强信贷管理,促进调整工业结构;三是加强现金管理,积极配合精减职工,紧缩财政支出;四是支持商业敞开高价糖果、糕点、餐菜、烟酒及其他商品供应,回笼货币。
“三五”和“四五”期间,正常的经济秩序受到破坏,货币流通调节工作同样受到干扰。区内各级人民银行在执行“抓革命、促生产”中,仍坚持一方面加强信贷监督和现金管理,控制现金投放,做好货币调节工作;另一方面积极组织现金归行,加速资金周转,对促进生产、稳定经济起了积极作用。
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区内货币流通出现了许多新变化:货币流通渠道增多,流通领域扩大、使用现金的单位增加;工业迅速发展,职工人数骤增,工资总额增长较大;农村家庭实行联产承包,粮、棉、油、猪收购提价,个人交售农副产品大幅度增加,现金支出比例扩大;市场物价逐步放开,基建投资过猛,基金增长过快。据此,各家银行采取支与限相结合的办法,有计划调节货币流通。对非生产性支出如基本建设支出、行政管理费支出、其他支出,认真审查,严格控制货币投放;对发展农业、轻工业优先支持;对农副产品采购资金充分供应,对发展商品流通的资金需要积极扶助。同时, 大力开展城乡储蓄存款及对公单位存款,回笼货币,保证货币供给。既支持了生产,搞活了流通,又控制基本建设投资和消费基金增长过猛,稳定了市场物价。
1990年开始,区内出现经济过热现象,物价上涨,全区货币发行量过猛,1990年投放5053万元,1991 年投放14311万元,1992年投放9407万元。经过治理整顿,金融秩序逐步好转。从1993年起全区开始大量回笼货币,1993年回笼4. 2亿元,1994年回笼2. 45亿元,此后各年回笼均超过5亿元,2000年,货币回笼已达13.9亿元,保证了市场流通中货币的稳定。
为了掌握市场流通中货币的分布情况,更好地调节市场货币流通,建立了货币流通调查制度。1951 年,区内人民银行成立货币流通调查研究小组,在吉安、泰和等县随机抽样,进行货币流通调查。1956年开始,地、县2级人民银行组织干部,各自选点,调查市场货币流通总量及结构变化。1964年根据不同经济类型,建立了 63个货币调查点,建档存表,进行对比分析。1976年起,地、县2级人民银行在计划科 (股)指定专人负责货币流通调查,并将货币流通调查列入计划工作考核内容之一。1984年,建立新的金融体系后,明确分工,工商银行主要负责城市集团单位库存现金及城镇居民手持现金调查;农业银行主要负责农村集团单位库存现金及农户手持现金调查;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负责本行开户的单位库存现金及储蓄典型户手持现金调查;人民银行则主要负责货币境外流入流出、流动人口手持现金及综合分析,测算全区县(市)货币流通总量及变化。
通过调查,全区货币流通的状况如下。
社会集团库存现金按照行政职能及经济活动划分机关、团体、事业、工业、商业集体单位、金融机构等类型,每年通过现金管理检查,统计各单位年末库存实有现金,通过大数法则,测算全区 (县)集团单位库存现金总量。到1997年末,全区集团单位库存现金达3.71亿元,是1956年的81 倍,1990年的3.39倍。
农民手持现金1951年,在农村选择有代表性典型农户,不定期调查其现金收入、支出、结存变化。 1976年开始,建立农户货币流通调查基点。1984年进一步加强农村货币流通调查,各县农业银行在农村选择37个生产队、320户农户作为家计调查基点,实行“三固定”,即固定调查项目、固定记账方法,固定资料整理。1985年起,改为种植、养殖、手工、运输、个体工商业、其他6种类型。现金收入分为集体分配收入,出售农副产品收入,家庭副业收入,其他收入等;现金支出分为生产经营支出,生活支出(其中再分吃、穿、用、住、烧、医药开支),文化生活服务支出,其他支岀等。到1990年末,全区农民手持现金3. 25 亿元,比1956年增长37.6倍;1997年又比1990年增加2.79倍,人均手持现金达237.02元。
城镇居民、职工手持现金1956年,区内人民银行,在城镇选择典型户,进行居民现金收、支、存调查。1984年在吉安市、安福、永新等县建立60户城镇居民家计调查点,按现金收支项目、注明款项来源及用途,逐笔记账,按月统计。1990年,全区城镇居民手持现金4960万元,比1956年增长达23. 4倍; 1997年又比1990年增加2.94倍,人均手持现金达196.77元。
流动人口手持现金改革开放以后,流动人口大幅度增加,持币量增大。据统计,1990年末全区流动人口手持现金达1600万元,比1976年增加11.8倍;1996年流动人口手持现金达9000万元,是1990 年的9.6倍。
货币境外流出流入1949〜1952年,境外货币流动,主要是钱随人走。全区净流入现金100万元, 其中部队和干部调入带进现金50万元,区外私营商业入境采购粮、油、竹、木等带入现金50万元。 1953 - 1957年变为净流岀现金722万元,其中外地职工回家探亲及养家带出现金250万元,木材运费垫付带出现金400万元。1958 ~ 1962年,随着木、竹外调减少,全区净流出现金亦减少为400万元。
1973〜1976年,开展了湘赣边区货币流动联合调查。参加调查的有:湖南省湘潭、岳阳、郴州3个地区人民银行中心支行和醴陵、浏阳、茶陵、攸县、郦县、平江、桂东7个县支行;江西省萍乡、宜春、九江、 井冈山3地1市人民银行中心支行和宜春、万载、铜鼓、修水、永新、莲花、宁冈、遂川8个县支行,组织70 余人,对边区16个县(市)、77个公社、104个大队、211个生产队和256个商业、粮食、市场管理部门进行调查,走访830多人次。遂川与桂东、宁冈与鄢县、永新与茶陵、莲花与茶陵等双方货币流出流入是:湖南流向吉安的主要是油、猪、家禽、鲜蛋及工业品,换回货币;吉安流向湖南的主要是竹、木手工业制品、 红花籽、石灰、化肥、农药、农业机械等物资,换回货币。1990年随着边区开放,往来贸易扩大,边界货币流出流入量猛增。如宁冈向鄢县流出货币180万元,比1974年增加11倍;由鄢县流入货币60万元,则增加9倍,净流出现金120万元,比1974年增加16倍。
到1997年,全区货币流入与流出总量呈现减少现象,分别比上年下降14.7%和23.2%,货币流出与流入呈现新的特点。(1)粮食外销量减少,致使货币流入较上年减少2. 67亿元。(2)生猪外调增加,流入现金较上年增加55.32%,占全区货币流入量1/3。(3)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外出采购带现多,总量有所下降,即比去年减少1力8万元。(4)外出旅游支出增加,该项支出约为4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