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苏区金融机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二卷》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1000198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苏区金融机构
分类号: F830.3
页数: 3
摘要: 领导群众集股筹办贫民借贷所,以红军独立2、4团捐助的4000银元和银行委员会在本地筹集的3000 银元为基金,这是江西苏区最早设立的金融机构。使东固银行成为赣西南苏维埃政府的银行。和原东固平民银行的铜元票一同在赣西南苏维埃区域流通。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决定由江西工农银行将吉安商会发行的吉安临时辅助货币1 角券作为暂借发行券发行流通。可随时到省苏维埃政府财政部兑换银元,决定由江西工农银行印发一种票面额为10枚的铜元纸票,此时.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为统一市场流通的纸票。
关键词: 金融组织 金融机构

内容

东固平民银行 1928年,中共东固区委和农民协会在打击高利贷的同时,领导群众集股筹办贫民借贷所,以解决贫困群众生产、生活一时缺钱的困难。1929年上半年,中共东固区委在贫民借贷基础上筹建东固平民银行,7月筹建工作准备就绪,8月,以红军独立2、4团捐助的4000银元和银行委员会在本地筹集的3000 银元为基金,东固平民银行正式宣告成立,这是江西苏区最早设立的金融机构。东固平民银行与东固区消费合作社同设在东固街一家店铺里,进门左边是消费合作社,右边是平民银行。东固平民银行有工作人员5人,黄启绶任行长,邱有文任副行长,还有工作人员王漆亲、刘洪顺、李亮恬。东固平民银行除办理存款、贷款业务外,还发行了铜元纸票,票面额有10枚、20枚、50枚、100枚4种。前后印制发行铜元2 万串,一串为1000文。东固平民银行的纸票流通于东至永丰龙岗、西达泰和中洞、南及兴国崇贤、北到永丰潭头的百余里范围内。
  东固银行 1930年7月,赣西南苏维埃政府将东固平民银行改组为东固银行,使东固银行成为赣西南苏维埃政府的银行。并决定印制发行东固银行的纸币,并扩大其使用范围。东固银行发行的纸票有铜元10枚1 种,和原东固平民银行的铜元票一同在赣西南苏维埃区域流通。由于东固银行有充分的物质和资金作保证,铜元票可以随时兑换铜元,因此很受群众欢迎。东固银行纸币发行数额,1930年10月朱昌楷在给中共中央的报告中称:“出了 20多万纸票,在赣西赤色区域内部可以通用……”1930年11月,江西工农银行创办,东固银行遂告结束。
  江西工农银行 1930年10月4日,红一方面军攻克吉安城。当时吉安金融货币流通阻滞,现金十分紧缺,造成红军军费、政府开支紧张。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决定由省苏维埃财政委员会主席周冕主持筹建江西工农银行。不久,国民党军队向革命根据地大举进攻,尚在筹建的江西工农银行撤退到吉安县富田。11月27日,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在富田发出通令,正式公告江西工农银行成立,同时任命颜达为行长,有工作人员6人。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决定由江西工农银行将吉安商会发行的吉安临时辅助货币1 角券作为暂借发行券发行流通,在其下面加盖江西工农银行暂借发行券与五角形赤区通用的图印,背面加印江西省苏维埃政府财政部方印,一共改印了暂借发行券40万张,发行金额4万元。该钞票在苏区一律通行,可随时到省苏维埃政府财政部兑换银元,待江西工农银行钞票印好后,即将暂借发行券收回。
  1931年春,第一次反“围剿'结束后不久,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为适应赣西南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决定由江西工农银行印发一种票面额为10枚的铜元纸票。同年4月,第二次反“围剿”开始后,江西工农银行迁驻兴国县筲箕窝。7月,国民党军队发动了第三次“围剿”,江西工农银行迁驻于都县银坑,不久迁往瑞金。此时.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为统一市场流通的纸票,提高工农银行信用,决定由江西工农银行加印票面额为10 枚、500枚、1000文的新铜元票,用以收回原来发行改印的暂借发行券及东固银行铜元票。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同时决定取消江西工农银行。年底,江西工农银行办理结束。
  湘赣省工农银行 1931年11月,在永新县澧田镇组成工农银行筹备委员会。筹备委员会拟订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赣省工农银行暂行简章》,经省苏维埃政府批准颁布施行。简章分8章36条,确定了工农银行的职责和工作任务。工农银行筹备委员会还积极从政府拨款和向社会集股两个方面筹措银行资本金6万元。 1932年1月15日,湘赣省工农银行在永新县城东门朱砂楼茶馆正式开业,同时设立经理委员会负责全行工作。行长由省苏维埃财政部副部长胡湘担任,内部机构设总务科、保管科、会计科、借贷储蓄科、兑换汇兑科,订有办事细则及规章,有工作人员8人。
  湘赣省工农银行成立后即发行壹元和壹角两种银币券,并确定银币券发行额建立在实收基金的基础上,到1932年底,银币券发行数量为3万元。该行开办初期,办理过少量存款、放款业务,后因战争影响,业务未有多大发展,只在兑换金银、铸造银币等生金银出入方面取得一定收入,当年年终结算盈余 6000元,为工农银行开拓业务打下了一定基础。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湘赣省分行 1933年1月,根据中共苏区中央局有关湘赣省工农银行应成为国家银行湘赣分行的指示,湘赣省苏维埃政府决定,在分红发息后,将筹建之初的私人股份全部退出,将湘赣省工农银行改建成一个完全由苏维埃政府举办的金融机构。1月15日,湘赣省工农银行正式更名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湘赣省分行,并设立了郦县分行,行址在该县大浣乡西坑村,负责鄢县、茶陵、宁冈、遂川4县金融工作。
  湘赣省分行建立后发行新的银币券,主币为壹元券,辅币为壹角和贰角券。1933年上半年新银币券发行数量不多,苏维埃政府为了稳定币值,在安排货币发行时,规定每月只能为财政提供1万元收入。 同年10月以后,为了充裕军费和开展必要的经济建设,适当增加银币券发行。:1934年,由于反“围剿”战争费用剧增,苏区商品流通扩大,湘赣省苏维埃政府决定增加壹元、壹角银币券的发行,同时还印制发行 5分银币券和10枚银元券。
  1934年2月,湘赣省分行转移到永新县石桥梅岭村,不久又转移到象形、牛田。8月停业,工作人员大都随主力红军北上。
  农村信用合作社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宁冈、永新、安福等县为配合当时武装斗争,帮助农民群众开展生产自救,恢复并发展遭到破坏的根据地经济,陆续创立一批农村信用合作社(以下简称农村信用社)。安福县苏维埃政府根据1932年12月24日湘赣省赤色雇农代表大会决议,在农村建立信用社,县为总社,区称分社, 乡称支社。到1934年止,安福县苏维埃政府先后在江口、泽茶、泰山、上城、舟市、坪桥等区建立信用社, 股金总额达到1500股。1928年宁冈县建立39个预备社,入社社员达3167人,井冈山根据地时期建立的信用社对当时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上困难,防止高利贷剥削起到了积极作用。
  井冈山造币厂井冈山造币厂亦称红军造币厂,是江西革命根据地最早创办的造币厂。
  1928年5月,造币厂在边界特委委员何长工、边界政府财政部长余贲民、红军32团军需处长李筱甫领导下成立,厂址设于井冈山上井村(同年冬,井冈山造币厂先后从上井村迁往小井的金狮面崖洞和下井的桶缸山等地),并请来广东龙昌籍银匠谢荣珍、谢荣光、谢荣昌3兄弟担任铸币师傅,利用谢氏原有的火炉、风箱、熔银瓯、铁锤、冲压架、礁石等简单、粗糙的铸币设备及银元模具,开始铸造银元工作。7 月,边界特委和政府决定造币厂由防委会管理,派王佐部队军需官黄华菊驻厂监铸银元。井冈山造币厂铸出银元后,在版面上加凿一个“工”字,以表示是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发行流通的货币。这种银元主要在根据地范围内发行使用,也有少量在白区流通。井冈山造币厂前后铸造近万枚银元。
  1929年1月,井冈山造币厂因遭到国民党军队破坏,工厂设施被焚毁,工人被冲散而结束。
  湘赣省造币厂 1932年10月,湘赣省造币厂在永新正式建立,厂址初设才丰陂下村,后迁至龙门黄岗老炉下村。为了保密,对外称湘赣省弹药厂,对内则称湘赣省造币厂,隶属湘赣省财政部领导。支部书记由毛清顺担任,厂长先后由李明初、陈玉林、肖石吉、袁汉秋4人担任。造币厂设有模型、翻砂、锂坯、锻工、对花5个部,每部配备5 ~6人,还设有1个检验处和1个保管室,此外,尚有警卫、采买、杂务等,共有员工44人。
  1934年初,湘赣省造币厂先后转移到石桥、牛田:8月,国民党军队加紧了对根据地的进攻,湘赣省造币厂不得不埋藏好铸币工具,与省苏维埃机关一同向西转移。不久,红军撤出湘赣革命根据地,湘赣省造币厂于11月解散。
  湘赣省赤色石印局湘赣省赤色石印局的前身是永新县石印厂,1929年初创建于永新县三湾小江。湘赣革命根据地创建后,永新县石印厂与湘东南石印厂合并成立湘赣赤色石印局,隶属于湘赣省苏维埃政府领导。赤色石印局起初设在永新县西乡鄱阳村,1931年11月迁驻才丰陂下村,赤色石印局局长先后由曾超、熊飞、潭湘生3人担任,全局员工66人。湘赣省工农银行成立后,开始负责印刷工农银行的纸币。
  1933年1月,湘赣省赤色石印局负责印刷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湘赣省分行新银币券。1934 年2月,赤色石印局转移到永新县石桥梅岭村,坚持纸币印刷。3月,又迁驻象形,此时,为便利战时的市场小额买卖,根据湘赣省苏维埃政府决定,赤色石印局主要是印刷10枚的铜元券。1934年5月,转移到牛田双源村,由于处于战争险恶环境中,这时便停止纸币印刷工作。8月,将石印工具就地掩藏,部分工人随湘赣主力红军突围西征,赤色石印局便告结束。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二卷

《吉安地区志 第二卷》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实地、系统记述安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