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区服务业主要有理发、照相、绘像、浴室、洗染、小修理、夜总会等行业。1956年以前,全属私营企业,摊点多,规模小,设备简陋陈旧。1956年对私改造后,全部服务业纳入公私合营和合作商店(组)。 “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冲击,合作商店(组)被解散,个体户被取缔。
1979年后,全区服务业出现了国有、集体、个人多渠道经营的新局面。至1990年,吉安市有服务业 519户,从业1799人,资金总额为41.61万元。1995年,全区服务业盈利32.6万元。
2000年,全区有国有、集体服务业26户,从业人员403人,其中:国有23户,从业人员385人;集体3 户,从业人员18人。个体户在全区各地大量涌现,遍布城镇、乡村,且时停时办,变化无常,数量无法统计。
随着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对外开放范围的扩大,在绝大多数商家合法经营的同时,一些不法商人打着 “服务”的旗号,贴上合法经营项目的标签,网罗社会上一些不正经人员和不法之徒,开设地下赌博、色情场所,引诱一些暴发户和腐败分子纷至,败坏了社会风气,增加了不安定因素。尽管政府和有关执法部门经常进行行业整顿和有力打击,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一些顽固不化的不法分子,伺机死灰复燃,这些腐朽现象仍屡禁不止。
理发辛亥革命后,强令男人剪去辫子,境内始有理发行业。民国时期,吉安县城有理发业33户,较有名气的有“南京”、“上海”、“大世界”等,大街小巷均有流动理发担。遂川县商会设有理发同业公会,县城有紫罗兰、玫瑰、新新、东亚等7家著名理发店。抗日战争后期,泰和县的毛三和理发厅设备新颖,装潢美观,名噪一时。
新中国建立后,除国营、集体、个体理发业竞相发展外,一些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也附设理发室。 1985年,吉安县理发业发展到167家,遂川县186家。至1990年,吉安市有人民理发店、服务大楼、红旗理发店、永固巷理发店、新容理发店、沿江理发店、先锋理发店、为民理发店、胜利理发店、光明理发店、站前路理发店、跃进路理发店等12家国营、集体理发店。个体理发店和流动理发组150多个,从业210余人。此后,国营和集体理发店均已转机改制为个人承包或租赁经营,个体理发店蓬勃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理发工具和化妆护发用品日益先进,服务项目日益增加,除传统的理发、剪发、洗头、吹风、烫发外还增加了染发、煽油、洗面、面膜、足浴、按摩、护肤美容、新娘化妆等。
照相清末,泰和县有两家客栈兼营照相。民国初年.蒋强员在泰和县城开设第一家照相馆。1937年吉安城有照相馆16户,其中的“真真”、“春秋”、“我你他”设备器材齐全,摄影技术精良。1944年吴炳章在泰和县城开设光大照相馆,抗日战争胜利后改为宝光照相馆。
新中国建立后,全区各县(市)都设有照相业。1979年后,照相业务由一般黑白照发展为艺术照、彩色照。1990年,吉安市有国营照相馆1家,集体照相馆3家,有证个体户22家,从业75人。此后,个体摄影企业逐年增加,有悬挂招牌开设门面的,也有在广场、路边设立摊点的,还有流动在旅游景点为游客服务的。过去的照相,仅仅是个人、全家或团体的人像摄影;现在的摄影,名目繁多,除传统照相外,有室内外婚纱摄影、艺术人像摄影、广告商标摄影等。
浴室新中国建立前,吉安城内有浴室1家。20世纪50年代,城内有国营工人浴室1家。60年代初期, 城内增有服务大楼浴室。80年代后,较大单位和宾馆、饭店、招待所均设有浴室,居民住宅也都有卫生间并安装了热水器。原来意义上的浴室业终止了营业,一些休闲场所和大型宾馆开设了“桑拿浴”、浴足、 按摩、踩背等健身沐浴项目。
绘像早在元、明时期,吉安人创作的人物肖像画就很生动逼真。摄影照相业兴起后,画匠们用毛笔蘸油料,把人物肖像画在陶瓷板上,经过火炼,使画面永不褪色,人物肖像得以永远保存,因而出现了绘像业。 清代以来,市民就有为长辈画瓷像的传统,以寄思念之情。
民国期间,吉安城有瓷像店3家。新中国建立后有发展,1992年有国营服务大楼绘像业1家,集体和个体绘像业20多家,从业40多人。各县(市)也有个体绘像户。随着彩色照片过塑技术的兴起,绘制瓷像者日趋减少,绘像业所剩无几。
洗染洗染业主要是洗衣、染色。新中国建立初,吉安市大巷口有一户大型私营洗染坊,内有较大晒布场。 其他多为小型私营洗染户。20世纪60年代后,以染棉织品为主,承接商业、纺织部门库存积压的棉布加染、服装厂(店)的衣布染色、运动服的印字以及劳保用品染色等较为大宗的业务。70年代,除毛料洗涤和棉布染色外,旗帜、广告印制业务日趋增多。
80年代后,人们的衣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呢料、山羊皮等高档衣物需要洗烫者增多,洗染业以洗染为主转向以洗烫为主。全区各城镇都岀现了干洗服务网点。较大的干洗店还引进了干洗机、蒸汽熨衣机、定型熨衣机、万能夹衣机等先进设备,承接各种毛呢、皮衣等高档衣物的洗烫业务。2000年全区有洗染业32家,从业人员40人。
小修理民国以后,圆木家具、鞋类、铜锁、手电筒、雨伞、提包、水笔等修理业务一直兴旺。20世纪60年代起,自行车修理摊点遍布全区城乡各交通要道。80年代后,有的修理项目如修理水笔、圆木家具、手电筒、塑料凉鞋等退出市场;机械、家用电器、新式炊具、农用运输车、摩托车等维修业崛起,多是个体经营。 2000年,全区有各类个体修理点近900个,从业1200多人。
擦鞋业从事擦鞋业的,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以前较多。50年代后期开始,批判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提倡自己擦鞋,这一行业逐渐消失。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均有改变,雇人擦鞋逐渐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90年代末,有的企业下岗工人,为了自谋就业门路,开始从事这一职业。因为干这一行,一不需租用门面,二不需多少本钱,三不需专门技术,全凭自己一双手就可以赚钱糊口,减轻了政府压力。至2000年,在吉安市和各县县城,擦鞋者随处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