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饮食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二卷》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1000174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饮食业
分类号: F719.3
页数: 2
摘要: 境内饮食业多由小吃馆和摊贩组成。新干县城有饮食业30家,遂川县城和零田镇共有饮食店、饭店18家,泰和县城的酒楼、餐馆,新干县城的金川、赣东旅社等有名气的旅社,全区饮食业由恢复走向了发展。全部私营饮食业进入公私合营企业或加入了合作商店(组)o 1958年公私合营饭店先后转为国营。部分饮食店划岀国营恢复集体,并组织和发展了一批个体饮食店(点)。全区饮食业逐步形成国营、集体、个体并存竞争的新局面。全区各地不仅饮食业的网点得到迅速恢复发展,市、 县城内较大宾馆、饭店为适应改革开放和高层次消费需要。
关键词: 饮食业 饮食服务

内容

新中国建立前,境内饮食业多由小吃馆和摊贩组成。1936年,新干县城有饮食业30家,以金川大饭店较有名气,日营业额达银圆80余元。1937年,吉安城有餐馆52家,其中,王有成鱼粉店闻名全城。 1941年,遂川县城和零田镇共有饮食店、饭店18家,茶馆18家,以民生饭店和合兴茶社闻名。抗日期间,省政府迁驻泰和,泰和县城的酒楼、餐馆,一时昌盛。抗日战争后期至解放前夕,吉安城的大陆、吉祥旅社,峡江县城的小海春、宋元顺旅社,新干县城的金川、赣东旅社等有名气的旅社,皆因政局动荡,相继倒闭。1949年上半年,吉安城内仅有饭店44家,从业49人;酒馆6家,从业30人;饮食摊点70多个,茶店39家,从业79人。
  新中国建立后,全区饮食业由恢复走向了发展。1956年对私改造,全部私营饮食业进入公私合营企业或加入了合作商店(组)o 1958年公私合营饭店先后转为国营。1962年商业调整,部分饮食店划岀国营恢复集体,并组织和发展了一批个体饮食店(点)。改革开放后,全区饮食业逐步形成国营、集体、个体并存竞争的新局面。
  80年代以后,全区各地不仅饮食业的网点得到迅速恢复发展,服务态度、服务质量也大有提高。市、 县城内较大宾馆、饭店为适应改革开放和高层次消费需要,还设有雅座包厢、音乐茶座、小卖部、停车场等多功能服务场所。1985年,吉安县城有国营饮食业9户,职工96人;集体饮食业30户,职工59人;乡办饮食业21户,从业93人,村办13户,从业38人,个体饮食业156户,从业602人。
  1990年,全区国有饮食业有核算单位114个,营业门点490个,固定资产831.6万元,从业3240人, 年营业额2355.6万元,上交税金66万元,利润88.9万元。其中,吉安市有474户,从业1505人,资金总额77.48万元,著名餐馆有:中山路野味小吃部、水沟前春园面馆、永叔路东升包饺店、文山路北味餐馆、 沿江路冰棒厂。
  2000年,据吉安地区饮食业网点、人员统计年报表,全区有国营、集体饮食业企业34个(国有25个, 集体7个),其他2个;从业1073人(国有972人,集体95人),其他6人。营业额为731万元,利润7万元。私人饮食店则遍布全区各城市和乡镇,一些大的村庄也有饮食店或摊点。
  全区饮食业的管理:1949〜1956年由各县(市)工商业联合会管理;1956年对私改造后划归商业部门管理;1973年,地区和各县(市)先后成立了饮食服务公司,由该公司管理;1997年后,收归地区商业局管理。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二卷

《吉安地区志 第二卷》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实地、系统记述安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