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粮油仓储调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二卷》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10001708
颗粒名称: 第六节 粮油仓储调运
分类号: F25
页数: 5
摘要: 吉州建常平仓于东北隅府头门内。境内共倡建位于城镇之间自储自救性质的义仓92座,用以收储征收待运供应皇族、官僚及京边军用粮食的仓库,水次仓水次仓是设在县城中转漕粮的仓库。永新县筹建县、乡积谷仓28座,第三行政区共修建聚点仓库6座,共计仓容1198183石。全区接收民国时期的粮仓库78座,全区共建粮食仓库353座,全区由省投资共建粮仓410座,吉安县新建土圆仓容量达100多万千克。泰和、新干、吉安、吉水、永新、莲花、宁冈、永丰8个县新建砖石结构圆筒仓。全区12个县共建砖石圆筒仓337座。
关键词: 粮油仓储 粮油调运

内容

新中国建立前粮仓战国粮仓1975年6月,考古部门在新干县界埠乡发现战国粮仓4座,每座面积达600平方米,是土木结构的瓦房仓库。
  常平仓这种由官府拨款建造,收储粮食,以调节丰歉的“常平仓”,境内始于唐。吉州建常平仓于东北隅府头门内。明万历年间,今新干、峡江、安福、吉水、永宁(宁冈)等县城附近,共建有常平仓为间。 清康熙至咸丰年间,境内共建有常平仓140处,容量68790石。 社仓元代至明万历七年(1579),今峡江、新干、安福、遂川等县境内,共建有以“备荒赈恤”和民间 “自储自救”的社仓196所,容量8300石。清代,今峡江、吉安、遂川、吉水、永新等县境内,共建有社仓 207处,容量30000石。
  义仓清乾隆年间,境内共倡建位于城镇之间自储自救性质的义仓92座。其中,吉水县11座,安福县1座,遂川县11座,永新县9座,吉安县60座。
  漕仓漕仓是历代王朝在江河两岸建筑的,用以收储征收待运供应皇族、官僚及京边军用粮食的仓库。清代,峡江、吉水、安福、莲花、万安、庐陵、泰和、永新等县,均建有漕仓1座。
  水次仓水次仓是设在县城中转漕粮的仓库。明、清时代,泰和、峡江、吉水3县各建有1座。
  民国粮仓民国初期,兵连祸接,旧有仓库多被毁废。1917年以后,多用祠堂、庙宇、民房改修为粮仓。 1931年,永新县筹建县、乡积谷仓28座。1944〜1948年,第三行政区共修建聚点仓库6座,集中仓库64 座,乡镇收纳仓12座。共计仓容1198183石。其他都是改修祠堂、庙宇、租用民房,接收当年的粮食。
  新中国建立后粮仓 1949年新中国建立之初,全区接收民国时期的粮仓库78座,共计仓容2695万千克。1950 - I960 年,全区共建粮食仓库353座,仓容20506万千克。1960 ~ 1969年,全区由省投资共建粮仓410座,仓容 21076万千克。1970年,推广黑龙江省明水县“一把稻草一把泥”建造“土圆仓”的“经验”。全区各县先后建起了一些土圆仓。吉安县新建土圆仓容量达100多万千克。实践证明,土圆仓不能抗击风雨,易倒塌,仅1年就被淘汰。1971年,泰和、新干、吉安、吉水、永新、莲花、宁冈、永丰8个县新建砖石结构圆筒仓,仓容2100万千克。1971〜1975年,全区12个县共建砖石圆筒仓337座,仓容2508万千克。
  1980年,全区共建仓库88座,仓容达8884万千克。1981年,地区投资建筑简易仓库,共计容量 2050万千克。同年10月,经省粮食局批准购买吉安地区商业局石溪头“6769”储备仓库6栋,仓容600 万千克。1982年,省粮食局投资142. 5万元,给吉安地区兴建简易仓库,共计容量2040万千克。1983 年,全区共投资145.6万元,新建仓库31座,仓容2600万千克。1984年,全区建筑简易仓库74座,仓容 5125万千克;建筑仓棚总容量2500万千克。1985年,国家粮食部、省粮食局联合投资,给吉安地区新建中转储备库点2个,容量5000万千克;扩建中转储备库点3个,容量3961万千克。
  1979〜1990年,全区共建仓库668座,仓容54254万千克。
  1991 ~ 2000年,全区共建仓库652座,仓容65584万千克。
  1950 - 2000年,全区共建设粮食库点339个,建设仓库2363座,仓容178128万千克。建设油脂仓库22座,油罐315个,容量523. 25万千克。
  至2000年,全区有大型二级粮库(一个库点仓容在5万〜10万吨)3个库点,62座仓库,总仓容 19. 806万吨;中型一级粮库(一个库点仓容在2.5万~ 5万吨)6个库点,182座仓库,总仓容21.117万吨;中型二级粮库(一个库点仓容在1.5万~2.5万吨)11个库点,295座仓库,总仓容21.208万吨。
  储存历代粮食积储明景泰三年(1452),吉安府义仓储存积谷3200石。
  清代常平仓积储:雍正六年(1728),吉安府积谷16000石。雍正七年,吉水县储谷2003石,十三年储谷17662石;雍正九年,莲花县储谷2000石,乾隆十一年(1746)储谷3800石;道光二十九年(1849), 峡江县储谷15572石,咸丰四年(1954)储谷4800石。
  清代社仓积谷:乾隆九年(1744),莲花县积谷270石,光绪三年(1877)捐储积谷8000石;乾隆三十一年(1766),峡江县积谷875石;乾隆十七年(1752),泰和县储谷7356石。
  清代义仓积谷:庐陵县道光十五年,储谷50000石;宣统二年(1910),实存积谷23437石,道光十七年(1837),兴建义仓31所,共储谷62161石。 民国伊始,田赋沿清制,征收银钱。各县旧制仓库,多被兵毁,仓痂倒塌,积谷无存。北伐胜利后,储政复苏,积谷逐年增多。从1927年开始,县、乡储谷制度实行按人派储。此后,年年派储。至1949年,第三行政区分县原有积谷数118160石,借拨及使用秋谷68139石,尚结存49841石。
  新中国建立后粮食储存新中国建立后粮油储存,按照省里安排,主要有国家周转粮油储存、国家储备粮油储存、省储备粮油储存、民代国储等。
  国家周转粮国家周转粮储存,系指每个粮食年度终了时,保持一定的粮食储量,用以调剂市场。 全区国家周转粮储存量,1949年为5481万千克,1952年度末为8120万千克。“一五”至“五五”计划期间,每个年度粮食平均储存1亿千克以上;“六五”计划期间,平均年度库存增长到32197万千克;“七五” 计划期间,平均年度库存上升到38037万千克;“八五”计划期间,平均年度库存上升到64440万千克; “九五”计划期间,平均年度库存上升到82259万千克。
  国家储备粮国家储备粮,又称“甲字粮”,主要是为备战备荒储存的粮食。1955年起,吉安专区根据中央指示,从周转库存中划岀一部分粮食,作为国家储备粮。以后,逐年增储。从1964年起,国家储备粮的动用权限属于国务院。1991年,中央规定国家储备粮由国家粮食储备局和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共同负责管理。
  省级储备粮属于省管理,按照省规定的品种、数量、质量及指定的地点,组织入库保管。
  1971年,井冈山地区根据省粮食局关于做好省级战备粮油工作的规定,制定了 4条管理办法: (1) 粮油来源。根据粮油生产和购、销、调的情况,以地区为单位,统一平衡,逐年增加。
  (2) 储备计划。省战备粮油储备计划,按省革委和省军区作战方向统一规划,由省商业局按规划下达各地、市年度储备计划,规定入库时间、质量、数量和地点,由县(市)及时组织入库。
  (3) 储备粮布局。本着“平、战结合,以战为主和分散隐蔽,靠山机动”的原则,结合购、销流向进行安排,平时便于推陈出新,战时能运用自如,运得出,供得上。
  (4) 动用权限,属于省革委和省军区。未经省革委和省军区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动用。
  1980年,省战备粮停办。1995年又恢复。
  2000年12月,江西省政府制定《江西省省级储备粮油管理办法》,规定省级储备粮油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属省政府。未经省政府批准,任何地区、部门、单位和个人都不得擅自动用省级储备粮油。
  民代国储1956年,吉安专区在重点缺粮村,选定比较适中的村,留储一部分征购粮,由村代储代管。当年,全区村代储代管原粮3108万千克。
  1960年以后,由生产队代国家储粮制度停止实行。
  1984年,全区粮食大增产,农民向国家交售余粮积极性很高,但国家仓容不足。一些县在农村建立收储服务站。
  1984 - 1985年,全区设立农村粮食收储服务站404个,代国家收储粮食26166万千克(稻谷,下同),设立储粮专业户361个,收储粮食1581万千克;预约入库点204个,储粮1085万千克。总计代储粮食28832万千克。此外,在粮食比较集中有条件的粮管所(站),增设露天堆垛储粮6295万千克,租借社队民房仓库365座,储粮7714万千克。
  调运运粮线路境内运粮线路有航道、公路和铁路。
  境内运粮航道总长1251千米。其中赣江283千米,禾河237千米,泸水132千米,牛吼江127千米, 恩江125千米,冠山河110千米,龙泉河89千米.潇沧河123千米,同江25千米。
  境内运粮公路总长904.4千米。其中105国道长254.4千米,永(永丰)樟(樟树)公路161千米,吉 (吉安)宁(宁冈)公路159千米,莲(莲花)萍(萍乡)公路76千米,吉(吉安)新(新余)公路98千米,吉 (吉安)井(井冈山)公路156千米。
  境内运粮铁路总长266.2千米。其中文(文竹)分(分宜)铁路66千米,京九铁路200.2千米。 粮油流向区内的粮油出境,民国前,航运主要沿赣江由南向北运往樟树、南昌、九江、南京、上海等. 地及历朝的京城。每年还有上百万斤油脂运往南昌、九江等地。
  民国时期,境内的粮食流向,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11 - 1936年,各县的粮食流向,按历史习惯,由南向北顺赣江水运,流出区外;第二阶段,1937〜1945年,抗日期间,南昌沦陷,赣北水陆交通阻塞,运输中断,各县的粮食流向,改变为由北向南。政府征收的公粮运往广东、福建。1945年,吉安、吉水、峡江、安福、永新、万安、遂川、宁冈等8县的公粮运湖南省。
  新中国建立后的粮食流向,主要有入库流向和调运流向。
  入库流向征购粮入库点摆布,是粮油合理流向的基础工作。把粮食入库点摆布好,组织粮油合理流向,能缩短农民送粮里程,节省劳力,加快进度,降低费用。
  1953年,根据省粮食厅制定的分级集中,逐级推进的原则,结合全区实际,划分一级、二级、三级集中库点,以四季通航的赣江沿岸:新干、峡江、吉水、吉安、泰和、万安等县为一级集中库点;季节性通航的安福、永新、永丰、遂川四县为二级集中库点;运粮难的宁冈、莲花县和永新县拿山区为三级集中库点。全区从三级粮库集并到二级粮库的粮食数量达2000万千克,从二级集中到一级的粮食3000余万千克。
  1954年实行定线、定点、定量、定期的“四定”入库方案。1955年实行“分片定点,顺流入库”。以后, 根据各年粮食丰歉的地域差异改变入库流向。
  1956〜1982年,从三个方面改点入库,即:改倒流为顺流;改生产队送粮至粮库为生产队直接送粮至加工厂;改产粮区送粮到国库为产粮区直接送粮至销粮区。全区三项改点入库的生产大队509个,改点入库粮食1525万千克。
  1983 ~ 1984年,全区粮食增产,入库粮食大增,仓库紧缺,农民“卖粮难”,无法定点划片入库,哪里有仓库就往哪里堆,致使大批粮食迂回倒流入库。
  从1997年起,全区粮食入库恢复“定点划片,顺流入库”的办法。
  调运流向(1)流向省内:区内的粮食调运,流向省内是按当年度的调拨计划,由南向北调往樟树、 南昌、九江等地。1949 ~ 1954年,宁冈、永新、莲花、安福四县和吉水县的水南、白沙,吉安县的富田、新号、值夏等地的粮食流向吉安市;永丰县的粮食依靠恩江水运至吉水县城,再转运至樟树。1955年以后, 由于交通条件的改善和运输工具的发展,永丰县的粮食外调由水运改用汽车从永丰直接运至樟树;莲花县的粮食外调由原来水运流向吉安市,改用汽车运往萍乡市。:1966 - 1987年,调给萍乡市贸易粮达 8450万千克。1971年分文铁路通车后,安福、永新二县外调粮由原来水运和公路流向吉安市,改由铁路运输直接运往上海、广州、福建等城市。吉安市和吉安、吉水、峡江、泰和等县以及地直粮库外调和调入的粮油,也流向永新、安福,由铁路中转运出。到2000年止,由安福、永新通过铁路转运区内外的粮油达 149413万千克,其中粮食145201万千克,油脂636万千克,其他3576万千克。
  1982至2000年,赣州地区种植甘蔗,粮田减少,省粮食局安排万安、泰和、吉安三县,每年调给赣州市、赣县、南康、兴国等县贸易粮1亿多千克。吉水县螺田、白沙、水南和永丰县潭头、古县、瑶田、上固等地,每年调给兴国县贸易粮近1000万千克。
  1996年京九铁路通车后,吉安市、吉安县、吉水、峡江、新干、地直粮库等地外调和调入的粮油,改由京九铁路中转区内外。到2000年止,通过京九铁路转运区内外的粮油达46444万千克,其中粮食45874 万千克,油脂50万千克,其他520万千克。
  (2) 流向省外:1978年根据省粮食局提出的扩大粮油经营业务,振兴粮食经济目标的要求,区内各县(市)粮食局大力开展粮食扩销业务,组织大批粮食销往省外。到1985年底,销出贸易粮1176万千克。1991〜2000年销售议价粮170491万千克,运销上海、广东、福建、广西、四川、贵州、湖南、河北、甘肃、云南、山西、河南、内蒙古、吉林、陕西、山东、黑龙江、新疆、浙江、辽宁、江苏、北京、安徽等23个省、 市、自治区。
  (3) 流向国外和境外,在20世纪50年代至2000年,吉安市和吉安、永丰、安福、永新、新干、峡江、吉水、泰和、万安等县生产的大米销往苏联、朝鲜、捷克斯洛伐克、越南、印度等国家和港澳地区的数量达 45855万千克,其中优质米16353万千克。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二卷

《吉安地区志 第二卷》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实地、系统记述安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