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计划经济年代,物资部门在供应、销售物资中,坚持“供应好,周转快,消耗低、费用省”和“三先三后”(先计划内后计划外,先重点后一般,先生产后维修和基本建设)的原则,实行计划供应、核实供应和敞开供应三种方式。即统配主要物资,实行按分配计划供应;二、三类物资和长线物资,实行核实供应和敞开供应。当时规定:(1)县(市)所属单位需要的各类物资,统一分配供应到各县(市)物资局,由县 (市)物资局根据生产建设计划安排到各需用单位。(2)地区直属单位所需统配物资,由计委主管分配的,实行“指标到各主管局,实物供应到厂”;由各物资主管部门分配的,一律实行“指标、实物供应到厂” 办法。(3)基本建设材料供应,按工程项目隶属关系分配,供应到承建部门。(4)手工业产品的原料,凡上级分配给手工业的物资,均供应给地区和手工业主管部门.对口安排,供应到户。(5)农业、水利、林业、森工所需物资,其中供应地区直属工程项目的实价“指标到局,实物到厂”;供应各县(市)工程项目的,由地区主管局提出分配意见,地区统一下达到县(市),由县(市)物资局组织供应。
汽车、机电设备、钢材、水泥、烧碱、硫酸、盐酸、液氯、漂白粉等化工原料及火工产品,1966年以前,主要采取直达供应。70年代以后,按“指标到局,实物到厂”的原则供应。直达供应的钢材约占25%,烧碱、硫酸、硝酸、盐酸、水泥、火工产品约占80%以上,纯碱、橡胶占50%左右。地区物资局当时在九江、南昌、樟树等地设有办事处或派驻专人采用码头发货,就船过驳,车船联运等办法,直接向需方发货,以减少往返运输的费用。特别是发往新干、永丰、峡江、吉水“北四县”的大宗物资,全部在南昌、樟树的车站、 码头直接发运。
60年代中期,中央、省驻区内企事业单位的一部分物资指标划转给专区,由专区各专业公司负责订货和供应。仅1965年就地就近供应钢材677吨,占当时全区钢材供应量的35%。当时大部分建材物资以及二类机电产品也划归地区供应。为确保省、地重点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顺利完成,专、县两级物资企业对工程主要建筑、安装材料和设备还实行了配套承包供应,或派员直接参与工程建设指挥部的物资后勤供应工作。1965年支援中央在吉安地区搞“三线”建设,1967年8月动工修建井冈山五大哨口公路,1969年3月动工修建吉安市第一座横跨赣江的井冈山大桥,1970年4月动工修建吉安地区第一条铁路——分(宜)文(竹)铁路,1970年8月修建泰和飞机场,1987年8月开始筹建向吉铁路。对上述重点工程,地区物资局均派有干部参与工程指挥部的后勤物资供应工作,保证所需物资在当时供应极为紧张的情况下能足额、快速送到工地;把做好重点工程的物资供应作为当时的一项政治任务去完成。1988 年地区物资局联合泰和县物资局对省重点项目泰和井冈山糖厂的扩建改造工程实行配套承包供应,使该项目提前6个月竣工,节省工程费用40余万元。至1988年底,地、县物资局共承包供应重点项目 21个。
进入90年代,国家取消指令性计划物资以后,生产资料作为商品全面进入市场,国有物资企业以其独有的优势,赢得了各级政府和广大用户的支持和信任。为保证国家重点工程顺利建设,行署及各县 (市)人民政府都下文规定重点工程所需物资要由物资部门组织供应。吉安地区物资局所属各物资企业,以此为契机,努力组织货源,开拓市场,增加物资销售量,以保证重点工程所需物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建设大京九铁路的工地上,在井冈山华能电厂施工现场,在吉安海关大楼、商检大楼的建设中,在吉安市旧城区改造的工地上都留下了物资企业职工的足迹。他们组织供应的各种材料价格合理,质量优良,赢得了施工单位的信任. 建设物资有形市场,增设经销网点,扩大物资销售覆盖面,是物资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措施。 1996年以后,地直物资企业在吉安市的黄金地段租地设店,兴办了多家物资有形市场。生产资料总公司在吉安市飞机场附近,租地2000平方米,投资20万元兴建了旧机动车交易市场和汽车交易市场。物资再生利用总公司办起了废旧金属回收市场和废旧汽车回收拆解市场。金属材料总公司办了钢材市场。 机电设备总公司办了汽车贸易市场。与此同时,地直物资企业与各县(市)物资局联合,把物资有形市场的销售网点延伸到全区各县(市)。各县物资局面向农村市场开拓业务。2000年,新干县物资局在农村开设了 6个建材销售点,当年销售名优“万年青”、“海螺”水泥5400吨。吉水县物资总公司年销售钢材 2000多吨,有70%销往农村。遂川县物资局在县城设了 6家经营店。泰和县物资局除在县城设有门市部外,还在马市、塘洲等乡镇设销售点。
生产资料全面市场化以后,政府为了规范市场秩序,理顺物资政策,加强对民爆器材和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市场的经营管理,将民爆器材列入专营,对老旧报废汽车的回收拆解工作实行了统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