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和酱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二卷》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10001580
颗粒名称: 泰和酱油
分类号: F762.7
页数: 1
摘要: 泰和沿溪渡有人从福建引进酱油制作工艺,利用本地盛产优质黄豆的优势,配以适当比例的糯米、白糖、水等,制成的酱油远近闻名,人称沿溪酱油。沿溪酱油名声日盛。国际酱油评选会在美国芝加哥召开,沿溪酱油被选参评,沿溪酱油色如琥珀,其生产在清道光间即具相当规模,最早的彭和泰酱园一开设,年产酱油20万斤(即100 吨),民国初期几家酱园合计年产达30万斤(即150吨)。塘洲金滩村人康伟化除在沿溪开设裕美酱园外,还在南昌市中正路(今胜利路)开设兴仁酱园,生产沿溪酱油,泰和商人相继在南昌开设酱园20余家。
关键词: 土特产品 泰和酱油

内容

据新编《泰和县志》载:清道光十一年(1831),泰和沿溪渡有人从福建引进酱油制作工艺,利用本地盛产优质黄豆的优势,开设彭和泰酱园,以黄豆为主原料,配以适当比例的糯米、白糖、水等,经暴晒发酵,制成的酱油远近闻名,人称沿溪酱油。民国初,又先后开设裕美、吉和泰等几家酱园,沿溪酱油名声日盛。1913年,国际酱油评选会在美国芝加哥召开,沿溪酱油被选参评,获得优质奖。
  沿溪酱油色如琥珀,色泽和润,味浓香醇,咸中带甜,浓度高,质地好,是调味佳品,畅销省内外。其生产在清道光间即具相当规模,最早的彭和泰酱园一开设,即有酱缸700 口,年产酱油20万斤(即100 吨),民国初期几家酱园合计年产达30万斤(即150吨)。不久,塘洲金滩村人康伟化除在沿溪开设裕美酱园外,还在南昌市中正路(今胜利路)开设兴仁酱园,生产沿溪酱油,畅销江南各省。1934年左右,泰和商人相继在南昌开设酱园20余家,产品统称为泰和酱油。新中国建立后,沿溪酱油产量稍有下降,公私合营后,年产75吨左右。近年产量有所增加,年产100吨以上。
  1946年,福州恒升酱油店主林知书、林世祺父子在泰和县城开设中福酱油厂,除生产一般酱油外,还生产白酱油,在泰和酱油中异军突起。1956年公私合营后,改进制作技术,生产“富强”酱油,当年参加在上海举行的华东协作区调味品评比,被评为优等品。“富强”酱油畅销省内外。近年来,以“富强”酱油为基础,配以泰和鸡汁,制成营养丰富、香味醇美的乌鸡酱油,成为泰和酱油新品种,1987年参加广交会获得好评,成为畅销产品。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二卷

《吉安地区志 第二卷》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实地、系统记述安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