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养殖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二卷》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1000156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养殖类
分类号: F307.3
页数: 4
摘要: 涂氏后代涂文轩将鸡进贡给朝廷:羽之属则有鸡、鸭……而武山鸡为尤著“所以泰和鸡及蛋具有明显的辅助治疗作用,武山鸡也濒于绝种”1956年将武山鸡送往北京参加全国农业展览会。派专人从当地收集纯种武山鸡5只(二公三母)进行培育选育,I960年在汪陂村建立武山鸡畜牧繁殖场,大力发展武山鸡饲养,泰和鸡的繁育饲养和开发利用进入了黄金时期,吉安麻鸭又名吉安红毛鸭、泥鸭、水鸭,故又有遂川麻鸭、藤田麻鸭的称呼,吉安麻鸭经本地长期饲养选育“遂川板鸭、泰和板鸭、万安板鸭大都是遂川麻鸭加工而成。
关键词: 畜牧业 养殖

内容

泰和武山鸡清道光《泰和县志•杂记》载:“泰和地产嘉禾,旧志曰和气所生也,故名太和。邑有酒名太和酒,鸡名太和鸡。”泰和鸡又称丝毛鸡、乌骨鸡、龙爪鸡、白凤鸡,原产泰和县武山西岩汪陂涂村。据新编《泰和县志》载:清乾隆时,涂氏后代涂文轩将鸡进贡给朝廷,乾隆皇帝视为奇品,赐名为武山鸡。
  武山鸡特征显著。清光绪《吉安府志》载:“泰和鸡以乌骨、绿耳、红冠、五爪、翻毛白色者为佳。”同治《万安县志》载:“鸡有绒毛、五爪、黑骨、绿耳者为佳,即泰和武山鸡。今百嘉多有之。”光绪《泰和县志》亦载:“羽之属则有鸡、鸭……而武山鸡为尤著。”并注:“以乌骨、绿耳、红冠、五爪、羊毛白者为佳。” 清人姚颐《为旭庄主人赋鸡诗》亦有“雪毛如柳丝藐藐,乌骨绿耳朱冠篡。爪攒铁戟数盈五,声应铜漏度必三”之句。本地人将其特征概括为“十锦”:丛冠、缨头、绿耳、胡须、五爪、毛脚、丝毛、乌皮、乌肉、乌骨。 由于其外观娇小玲珑,艳丽异常,极具观赏价值,1915年送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展出,博得好评,并评定为 “国际观赏鸡”。
  武山鸡的药用价值也很高。唐代孟说《食疗本草》称:“乌鸡炒熟,炖香,即入酒中,封口经宿,取饮之,令人肥白。”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乌骨鸡甘平无毒,主治补虚劳亏损,治消渴中恶、鬼击胸腹痛,益产妇,治女人崩中带下、一切虚损诸病、大人小儿下痢噤口,并煮食饮汁,亦可捣和丸药。”历来还有以泰和鸡为君药,佐以其他不同中药,配成功能不同的药方有很多种,如乌鸡白凤丸等,功效显著。
  武山鸡营养价值很高,又是很好的滋补食品。据江西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测定,泰和鸡富含多种氨基酸、蛋白质、铁等,乌鸡蛋胆固醇含量较一般鸡蛋低,游离脂肪酸高于一般鸡蛋。所以泰和鸡及蛋具有明显的辅助治疗作用,是滋补佳品。
  武山鸡养殖历史悠久。据泰和县武山西岩汪陂涂村《涂氏族谱》记载:涂村始祖于唐高宗显庆间 (656 -661年)迁居泰和,定居涂村后就开始驯养“红冠、绿耳、白毛、乌骨之鸡”,“性最益补,巨家显官, 多购求之”。泰和鸡经过千余年的饲养,逐渐推广到附近村落,但仅限农户家养,且容易变种,纯种数量极少。据新编《泰和县志》记载:民国时代,原产地涂村由于血吸虫病流行,上百户数千村民陆续死亡,幸存者数人迁往别处居住,附近村子也遭病疫,幸存者寥寥无几,武山鸡也濒于绝种。
  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极力搜寻抢救,才得以繁育发展。1951年在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帮助下,在汪陂村精心选育纯种,单独圈养繁殖。1956年将武山鸡送往北京参加全国农业展览会。1957年泰和县人民委员会农垦部门在汪陂村创办武山垦殖场,派专人从当地收集纯种武山鸡5只(二公三母)进行培育选育,保持其特征和纯度。I960年在汪陂村建立武山鸡畜牧繁殖场,1978年发展到500羽。改革开放后,政府加大投资,大力发展武山鸡饲养,1980年饲养量已达5万多羽,1982年达20多万羽。1986年国家科委把“泰和鸡繁育及综合开发利用”列为国家“星火计划”项目,泰和鸡的繁育饲养和开发利用进入了黄金时期,各种形式的饲养场纷纷建立起来,乌鸡制品大量投入市场。进入90年代,年产量达到500 万羽,同时开发项目繁多,产品繁多,乌鸡酒、乌鸡食品、乌鸡药品、乌鸡饮料数十种,远销全国各地乃至欧洲、美洲、非洲、澳洲及东南亚一带。
  吉安麻鸭又名吉安红毛鸭、泥鸭、水鸭。遍布全区各县,以遂川、永丰养殖最多,故又有遂川麻鸭、藤田麻鸭的称呼。
  麻鸭属江南鸭种,如浙江有昆山麻鸭,赣南有大余麻鸭等。吉安麻鸭经本地长期饲养选育,独具特色:颈长脚小,个体偏小,瘦肉率高,肉质细嫩,骨质松脆,产蛋量高,且生长快,饲养周期短。既是鲜肉食用佳品,又是加工板鸭的优质原料,遂川板鸭、泰和板鸭、万安板鸭大都是遂川麻鸭加工而成,永丰板鸭大都是藤田麻鸭加工而成,均具有肉质松脆,味香可口,不油不腻的特点,是腊味上品。
  全区各县均有饲养麻鸭的传统,遂川、泰和、万安、安福、永新大都饲养遂川麻鸭,吉安、吉水、峡江、 新干大都饲养本地麻鸭,永丰大都饲养藤田麻鸭。遂川近年养鸭每年都在百万羽以上,泰和、万安每年也达数十万羽,多为麻鸭,少量北京鸭及麻鸭与其他鸭种杂交鸭。永丰藤田麻鸭及麻鸭与胡鸭杂交所产阴阳鸭或其他杂交鸭的饲养规模也很大,年产大都在十万羽以上。
  吉安黄牛吉安黄牛属华南牛类型,与广丰黄牛、高安黄牛并称江西三大地方良种黄牛。主要分布在吉安地区各县、赣州、宜春、抚州及临近省部分县。其外表以黄色为多,也有黑色或麻色。其体型紧凑清秀,颈短肩粗,四肢健壮,筋腱显露。性耐热,耐粗饲,食性好,役用性能好,力大耐久。屠宰率46. 34% ,净肉率 36.16%。是役肉两用牛。
  吉安黄牛饲养历史悠久,在长期饲养过程中精心选育而形成的一个优良牛种,深受农家喜爱。从民国时期开始,省有关部门在吉安建立良种站,大力引进其他牛种,或单纯引进,或以其他牛种与吉安黄牛杂交培育新种。新中国建立后有关部门仍不断引进其他牛种与黄牛杂交培育新种,所培养的新种仍属吉安黄牛品系。本地农家所饲养除引进奶牛和小量水牛外,还是以吉安黄牛为主。据新编《吉安县志》 载:1970年全县养牛6.1万头,其中黄牛6. 02万头,占98. 69%; 1983年全县养牛7. 07万头,其中黄牛 6.97万头,占98.59%; 1985年全县黄牛& 21万头,其中黄牛8.1万头,占98.66%。其他各县情况大致相仿。
  吉安黄牛的肉质好,含水少,味鲜美,不论鲜食还是腊制,都是席上珍品,在本地市场上价格高于其他品种。
  峡江水牛峡江水牛是江西省三大地方良种水牛之一,据新编《峡江县志》载,已有400多年饲养历史。峡江水牛整体结构紧凑,胸部发达,四肢有力,步履稳重,牵引力大,耐力强,役龄长,且耐高温高湿,耐粗饲,抗病力强,繁育力强,属中国南方亚热带丘陵地区的一个中等紧凑型水牛品种,优点明显。
  峡江水牛主要分布在峡江县巴邱、沙坊、仁和、砚溪、戈坪、罗田、福民等乡,巴邱、沙坊、仁和最多。 据新编《峡江县志》载:1949年全县有水牛4223头,1956年有5970头,1986年12497头,1990年 14793 头。
  1976年,峡江县农牧渔业局实施品种改良,以峡江水牛为母本,印度么拉牛为父本,或人工授精,或自然交配,繁育出杂交水牛,至1988年共繁育杂交水牛988头。成年杂交水牛比本地水牛体大肉多,本地成年水牛个体平均300 ~ 500千克,杂交水牛达500 -700千克;拉力比本地水牛提高40%左右;同时,具有生长快,体型大,拉力强,适应性好等特点,屠宰率40% ,母牛产奶量较大,可役奶肉兼用。
  冠朝猪冠朝猪是江西省优良猪种,原产地泰和县冠朝乡、上模乡一带,故名。载入《中国猪品种志》。
  冠朝猪体大腰圆,四脚细小,腰背稍凹。头颈部和臀部黑色,腰身部白色。头呈倒三角形,嘴短而粗,上下唇整齐,面部皱纹少,额部皱纹呈菱形,菱褶中心白色。耳薄,钝三角形,半竖或稍垂。颈粗短, 后肢结构松散。个体重100千克左右,公猪平均体重116千克,屠宰率73. 3% ₒ 冠朝猪早熟,耐粗饲料,抗病力强,适应性强,且皮薄、肉嫩;母性强,每窝产仔8〜12头,多的14〜 16头,仔猪成活率平均97.4% ;断奶后生长快,日增重410克。由于具有这些优点,本省各地常以冠朝猪作母本,以约克夏、长白猪作父本杂交,杂交猪既保留了冠朝猪的优点,又增加了瘦肉率,杂交约冠猪瘦肉率达50% -52%,长冠猪瘦肉率达53% ~54%₀而且杂交猪日增重比冠朝猪纯种提高56%以上,岀栏时间可缩短一半。 泰和县成为冠朝猪母本培育基地,同时也是冠朝猪和杂交猪饲养基地,成为全区乃至全省生猪饲养大县。据统计资料显示,泰和县1994年出栏肉猪380737头,占全区岀栏肉猪总数的15.18%,其中销往外省30万头,年末生猪存栏281999头,在全区都名列首位。在这些数字中,冠朝杂交猪占40% -50%, 其余多为冠朝猪纯种。在广东市场,泰和冠朝猪特别受欢迎,其卖价高出其他生猪品种10%左右。
  万安花猪万安花猪系万安县长期饲养选育而成的优良猪种,是江西省地方优良猪种之一。1976年载入《中国猪种》第一集,列为赣中南花猪的一个类群。主要分布在万安县枫林、宝山、涧田、武术等乡。
  万安花猪体型中等,头短颈粗,嘴短唇齐,脑门稍宽,背宽腹垂,臀高平窄,肢大蹄小,全身紧凑匀称。 毛色黑白相间,大都颈头部及臀部黑色,胸背黑白粗带状,腹及下肢多白色。有两类,一类短嘴型,俗称 “米果猪”,一类长嘴型,嘴大偏长。适应性强,耐粗饲,肉质好,产仔多,母性好。平均体重105.6 ~ 107.5千克,在混合饲料条件下,平均日增重达584.55克,屠宰率高达75.97%。这样一些特征和优点, 使之成为省内优良杂交母本。据万安县有关部门1965年调查资料载:约克夏父本与万安花猪母本杂交所产第一代,其增重数、产仔数、初生体重、断奶窝重、成活率等方面均有明显优势,其仔猪肥育性能比万安花猪纯种髙13%以上。
  万安花猪及其杂交品种在万安及临近各县形成了较大的饲养规模。据统计资料显示,1994年万安县岀栏255159头,年末专存栏162065头。
  蜜湖鲫鱼安福县枫田蜜湖因产鲫鱼味如蜜而得名。香港出版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蜜湖在江西安福县东十五里,中有鲫鱼,味甘如蜜,故名。”蜜湖所产除鲫鱼,还有苑菜,其味亦美。
  蜜湖鲫鱼、苑菜自古即负盛名。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弓I《舆地志》云:安福蜜湖“中有丝尊、鲫鱼,并有石室可容人坐。其鱼味甘如蜜”。丝尊即苑菜。明洪武三十年(1397)邑人周術《蜜湖记》称:“惟予境有湖,自昔名蜜湖。饮之者方知命名之非诬也。产鲫鱼味甚美。谚曰:’蜜湖有鱼,其甜如蜜。’盖脍炙人口者久矣。又产蕴丝,其味亦较他处为优之。二物者日涵濡于灵液,宜有以酿成佳味也。”蜜湖水从石灰岩底涌出,味甘甜,无污染,因而酿岀如此美味。清末,翰林侍郎王邦玺致仕还乡,有诗云:“蕴菜餉鱼风味在,壶觞重聚笑颜开。”鲸鱼借代鲫鱼。回到家乡而能吃上蜜湖鲫鱼、蕴菜,何必在外做官奔波? 蜜湖鲫鱼尾大腹满,每条0.5千克左右,黑鳞白腹。湖中长满菖蒲等水草,且淤泥很深,不能垂钓, 也不易捕捉。蜜湖鲫鱼自古至今处于野生状态,显得特别珍贵。如能科学地加以开发,大量繁殖,便能使更多的人品赏这人间美味了。
  峡江鲫鱼峡江鲫鱼为名贵经济鱼类。鱼体偏平丰腆,脂肪肥厚,含脂量比一般鱼类高2 ~3倍,肉质鲜嫩,香爽可口,可焙可炒,以清蒸最为鲜美,为席上珍品。
  鲫鱼古名鉅鱼。李时珍《本草纲目》称:“初夏时有,余月则无,故名鲫鱼。”鲫鱼为江西特产,峡江尤多。清同治《峡江县志》载:“鲫鱼,似骗而长,白如银,多刺,峡河四五月多有。” 峡江县城(巴邱)一带赣江河床上窄下宽,水深而缓,江底岩石丛生,是鲫鱼产卵的理想场所,为全国四大鲫鱼产卵区之一。每年四五月间,成熟的鲫鱼由海入江,或入鄱阳湖,或溯赣江而上,至峡江产卵。 产卵期一过,即沿江而下,返回海洋。峡江鲫鱼旺讯一般出现在六月中旬至七月中旬,这期间渔民纷纷下江捕鱼。1949年前后年产5吨左右,1974年达到15吨。由于捕捞过量,水域环境遭到破坏,鲫鱼繁育受到影响,以后产量逐年减少。为保护鲫鱼产卵环境,利于鲫鱼繁育,1987年、1990年峡江县人民政府两次发出禁捕公告,禁捕期前者为2年,后者为6年,有效地保护了鲫鱼的产卵繁殖。 万安玻璃红鲤鱼玻璃红鲤鱼是万安县麻源农场(1964年更名垦殖场)水产队培育出来的珍稀鱼种,全国仅见,后来发展成畅销全国的新兴水产品。
  1963年,麻源农场水产队两名职工从长江南岸瑞昌县码头公社购进一批鱼苗,发现有四尾透明红鲤鱼苗,觉得奇异,便认真单独饲养观察。两年后产卵孵化出1万多尾透明红鲤鱼苗。1973年,万安县鱼种场开始对这种新奇鱼种进行培养研究。1976年对其生物性状详细测试。1980年列入江西省科学技术委员会重点科研项目,由万安鱼种场、江西大学生物系派员组成课题组,邀请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为协作单位,吉安地区畜牧水产处主持实施,对这一鱼种进行定向培养,并定名为万安玻璃红鲤鱼。 1983年培育出生物状态稳定的第六代鱼苗。1984年参加全国水产品展销,获“优质水产品奖”。
  万安玻璃红鲤鱼除具有普通红鲤鱼的基本特征外,最突出的特征是通体透明。幼鱼阶段,可透见内脏、鲍等体内器官,成鱼仍可透见鲍部。成鱼体表色泽红艳,光滑无色斑,背部及背部两侧鲜红,腹部及下颌灰白色。体态丰满美观。肉质细嫩,其味鲜美。
  玻璃红鲤鱼习性良好。底栖,杂食,食性广,喜食甲壳动物、摇蚊幼虫等动物性饵料,也取食植物性饵料和商品饵料,适合与喜水表、水中活动的鱼种混合饲养。宜浅水饲养,池塘、稻田、小型水库等水域适合放养,池塘、稻田放养生长最快。抗病力强,成活率高,且生长快,个体大,易于饲养,耐长途返运,经济效益高。目前,万安玻璃红鲤鱼已推广到全县十几家鱼种场、水产队及广大农村,饲养量逐渐增多,商品化程度逐渐增高,鱼苗销往全国二十多个省市,成鱼在省内外水产市场畅销。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二卷

《吉安地区志 第二卷》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实地、系统记述安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