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内传统土特产品有数百种,本章从中遴选出特别传统、品质优异、风味独特的63种,按种植、养殖、加工、矿产四类分别记述,其余列表。
第一节种植类遂川金橘 《花果录》称:“金橘,一名金柑,一名小木奴。实小如弹潢如金,谓之金橘。”欧阳修《归田录》载:“金橘香清味美,置之樽俎间,光彩灼灼,如金弹丸,诚珍果也。都人初亦不甚贵,因温成皇后尤好食之,由是假重京师。余世家江西,见吉州人甚惜此果。”清光绪《吉安府志》引述:宋孝宗问周必大:“吉州所产何物?”必大对曰:“金柑玉版笋,银杏水晶葱。”可见,在宋代,吉州金橘即已成为有名的特产,并成为贡品。
李时珍《本草纲目》说:“此橘生时青卢色,黄熟则为金,故有金橘、卢橘之名。”金橘形似鸽蛋,小巧玲珑,皮呈金黄,色泽鲜艳,皮脆肉嫩,味甜微酸,宜人齿颊,清香可口,且有理气解郁,止咳化痰,消食醒酒之功效,堪称果中珍品。
全区各县山区有零星栽种,以遂川种植最多最广,且果实最优,故本地称之为遂川金橘。遂川金橘种植历史悠久,产量多,销路好。近年为适应市场需要,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大增。据统计资料显示,1990年种植面积2333.3公顷,年产鲜果4000吨,1999年种植面积发展到3000公顷,年产鲜果达到 5000吨,产量居全国四大金橘产区之首。同年8月,遂川县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命名为“中国金橘之乡”。
金橘鲜果可生食,又可加工成蜜饯。遂川县蜜饯厂生产的白糖金橘饼,质肥厚,味醇美,畅销省内外,远销港澳等地。该厂80年代研制生产的新产品蜜金橘、甘草蜜金橘、丁香蜜金橘等,风味独特,1984 年被评为江西省优质产品。90年代又开发出一系列金橘产品,1991年获“七五”全国星火计划成果博览会金奖,1994年金橘果茶获江西省新产品称号。
三湖红橘又名三湖大红袍。据新编《新干县志》考证,新干三湖红橘栽培历史可追溯到西晋初,距今1700多年。清道光《新没县志》载,南宋端平间(1234 - 1236)三湖民间有“松毛绿豆藏橘,可以久留”的柑橘贮藏保鲜经验,可见三湖橘产量之多,生产贮藏经验之丰富。三湖红橘自宋代以来历朝均列为贡品。明朝诗人陈日贞《橙橘春花》诗咏三湖橘花说:“花吐园林别有香.维橙维橘蔼春芳。直待秋来成果实,厥包锡贡献皇王o ”清乾隆帝品尝之余.赐名“大红袍”。
据传,古代一新干人在江浙一带做官,引种而成三湖红橘。三湖红橘按植物分类属宽皮橘类,与盛产于江苏太湖流域洞庭山一带之宽皮朱橘系同一品种,故道光《新没县志》说:“新滾土宜柑橘,不減洞庭。”三湖红橘品种中至今有迟红、衢红,与浙江温州之迟红、衢县之衢红名称相同。以上情况说明,新干三湖红橘从江浙引种之说不虚。
三湖镇地处江西中部赣江沿岸,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短,又土地为潮汐沙土,土层浑厚,肥沃疏松,很适合宽皮朱橘生长。民国二十五年《江西年鉴》载,江西柑橘“以南丰及新冷属之三湖为最盛”。 民国《经济旬刊》也记载:“三湖柑橘产于新涂县三湖区、金滩区、砚子洲、凰山洲、下中洲、鱼尾洲、蒋家渡、大屋蒋家、永泰等处。”新干县成为全国柑橘重点县之一。
三湖红橘主要有九月黄、化红、八月黄、淮橘红等,以九月黄最优。九月黄本地橘农又称为迟红、 衢红。三湖红橘果大,色红,味甜酸,香浓郁。民国《经济旬刊》称“三湖所产之橘形状大,皮朱红,味甘美\ 1936年曾运往杭州参加果品展览。三湖红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适量的蛋白质、脂肪、矿物质,营养丰富,增进食欲,帮助消化。红橘皮晒干,又是上等中药材陈皮,具有理气、化痰、健脾、调中的功效。
三湖红橘的栽种及产量,在历史上起伏较大,但总的趋势是种植地不断扩大,产量不断上升。三湖红橘果大而多,平均单株年产量在170千克左右,个别丰产树可达500 - 700千克。上聂村有一片百年老树,单株产量仍有150〜250千克。总产量也很可观。据民国《经济旬刊》载:1934年三湖红橘总产5 万余担。新中国建立后三湖红橘生产发展更快,以九月红为例:据新编《新干县志》载,1979年全县种植面积达1742公顷,占当年全县柑橘种植面积的49%,年总产量达1万多吨。其他品种的柑橘总产量也很高,据《井冈山报》报道,1990年总产1.45万吨,出口达0. 13万吨;1991年遭遇历史上罕见的大雪,橘树大面积冻死,产量和出口量大减,1992年开始到2000年投资1亿多元,橘园面积恢复到1700多公顷, 产量也有所增加,年出口量回升到0.3万吨。
宝山金丝枣最初产于宝山乡黄塘村,野生。据传有一病妇无钱治病,奄奄一息,家人每天到山上摘取野生小枣给她吃,结果病治好了,感到十分神奇。后来将这种枣树移栽到菜园里,专供药用。当地称之为“黄塘药枣”。又名小金枣、小红枣、金丝小红枣。因其半干枣肉色金黄,可拉成丝而得名。是万安县著名特产, 江西独有,江南名产,历来只产于万安宝山乡一带。据新编《万安县志》载:1990年产鲜枣40吨。为了提高产量,适应市场需求,1992年以后不断扩大种植面积,在宝山、枫林、武术、涧田、顺峰等相邻五乡建立了连片1800亩的生产基地,年产鲜枣300吨左右。
金丝枣皮薄核小,肉厚香浓,甜脆可口,素有木蜜之称,是美味果品。又有很好的药用功能,其味甘平,具有和胃健脾,益气生津,补血养颜,软化血管的功能。因此大受药商青睐,远销港澳地区及东南亚各国。同时,万安县又以金丝枣为原料,开发金丝枣营养酒、金丝枣原汁饮料、金丝枣蜜饯等十多种新产品,市场前景看好。
庐陵甘蔗南朝梁陶弘景《名医别录》称:“蔗出江西东为胜,庐陵亦有好者。”庐陵甘蔗种植已有1500多年历史,而且含糖多,糖分好,成为传统特产。全区各县均有种植,但以泰和、吉安、万安三县为最多。民国二十五年《江西年鉴》载:1936年泰和县种蔗三千亩,产蔗十二万担。又据新编《吉安县志》、《万安县志》 载:1941年吉安县种蔗920亩,1943年万安县种蔗3. 2万亩。新中国建立后,种蔗面积不断扩大。据新编《泰和县志》载:泰和县种蔗面积1952年4756亩,1958年6199亩,1960年11162亩,1970年16847亩,1988年34995亩,以后每年维持在35000亩左右。新编《吉安县志》载,吉安县自1980年以后每年在3 万亩以上;新编《万安县志》载,万安县自1980年以后每年在2万亩以上。甘蔗产量也不断增加。以 1995年为例,据《吉安地区统计资料》显示,全区甘蔗产量252370吨,其中泰和县96750吨,占38.34% ; 吉安县63640吨,占25. 21% ;万安县82258吨,占32. 59%。三县合计242648吨,占全区总产量的 96.14%。其中除少量果蔗外,主要是机榨蔗。
新中国建立前,庐陵制糖业就很兴盛,泰和、吉安榨糖棚数十个,年产土砂糖数百吨。1958年泰和建井冈山糖厂,1981年吉安糖厂、万安糖厂相继建成投产,全区白砂糖产量大增,据《吉安地区统计资料》、 《吉安地区统计年鉴》载:1993年达到1.8万吨,1999年略减为1.76万吨,且质量均达到国家一级标准, 泰和白砂糖获省优质产品称号。
泰和红瓜子红瓜子是吉安地区传统特产,泰和、吉安、吉水、峡江、永丰等县均有出产,但以泰和种植历史最悠久,产量最多。清光绪《泰和县志》载:“县境原无此种。明弘治初,驿丞馆陶人徐纲来仕,始教民种之。 由是尽得其法,而种之者益广。” 红子西瓜喜温,砂土最宜。泰和赣江两岸最宜种植,且所产红瓜子品质最好。红瓜子以其外壳红亮而得名,颗粒饱满,大小均匀,经精心加工,壳易剥落。去壳后其肉乳白细嫩,香味醇正,堪称佐饮佳品。 粤人最为珍爱,故历来销往广东、港澳最多,又经广州、港澳销往东南亚一带。
据新编《泰和县志》载:“此物新中国建立前产量就不少,建国初种植面积在60公顷左右,年产30〜 40吨。80年代,销路好,价格高,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不断提高,1985种植面达1235.5公顷,产量 734.4吨;1988年增至1632.6公顷,产量达1023. 3吨;进入90年代,种植面积大增,年产量达2000多吨,销售量达1500吨以上。” 螺田大蒜子•藤田大蒜子吉安地区大蒜子产量多,品种好,久负盛名。其尤者为螺田大蒜子和藤田大蒜子。
据新编《吉水县志》载:吉水螺田、新和两乡自明初以来即以所产大蒜子闻名,因新和乡原属螺田乡辖地,故统称螺田大蒜子。螺田大蒜子属红皮大蒜类,采收之后,经烟火烤制,以干燥紧实,个大均匀,皮蓬肉嫩,芳香辛辣,味浓醇厚而闻名。由于其制法独特,品质独特,风味独特,故成为深受食用者喜爱的传统产品,畅销省内外,近年又远销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香港地区。由于螺田大蒜子品质优良, 销路通畅,其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据新县志载:1985年螺田、新和两乡种植面积达189. 33公顷,年产量达130吨。进入90年代,种植面积又有扩大,年产量达250吨。
藤田大蒜子主要产于永丰县藤田乡,种植历史悠久,品质优良,产销旺盛,经久不衰。藤田大蒜子通过烘晒制干,颗粒饱满肥大,肉质嫩白细腻,香味浓厚醇正,堪称佐食调味佳品。据新编《永丰县志》载: 县内自汉代即栽培大蒜,藤田大蒜子早有声誉。1937年栽培面积34. 8公顷,年产量182吨,主要销往宁都、吉安、南昌、靖安等地。新中国建立后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外销量也不断增多。据统计= 1955年种植面积46.47公顷,年产量267. 4吨;1985年种植面积达85. 4公顷,年产量达492.6吨,当年外销达400 吨。90年代略有增加。
泰和竹篙薯清光绪《泰和县志•舆地》“土产”门有“山药”,并注明:明[弘治]《泰和县志》载,“山药,高行乡出”。高行乡辖境即今碧溪镇、桥头镇及禾市镇西部,地处山区。高行乡的山药原为野生,移栽到赣江两岸,不知始于何时。新编《泰和县志》载:明弘治年间(1488 - 1505)采用山区野生山药,在赣江两岸冲积平原种植,经长期选育而成。但将山药移植培育,经长期选育而成一种新品种——竹篙薯,这是很可信的。山药主产于河南、山东、江苏、浙江、江西等省,多加工成中药材淮山。山药肉质白嫩生脆,竖切有条状纹,横切则呈密布点状纹。而泰和竹篙薯主要为食用,肉质纯白细腻,横竖切面均匀,粉白如脂,已非一般山药,是山药中的特殊品种,至今未见有类似品种的记载,为泰和县所独有。
泰和竹篙薯属薯茨科。根茎特长,一般60厘米至80厘米,每棵0. 5千克左右,上下大小匀称,下部稍扁,直径4厘米左右,形似竹篙,故名。据新编《泰和县志》载,1985年樟塘乡竹山村,产一长1.3米、重 5千克的竹篙薯,极为罕见。竹篙薯根茎特长,宜于沙质土壤栽种,薯藤喜攀援,春种冬收。
竹篙薯富含淀粉、蛋白质、维生素、糖类及其他矿物质,营养丰富,既可食用,又可药用。其肉质细腻纯白,宜用于清炖肉,清炖鸡,生炒肉片、鸡片,味鲜美,可解油腻,助消化,健脾胃,补肺肾。药用主治脾虚、消渴、遗精、带下等症。
历史上主要产地为县内塘洲镇金滩村、万合乡湖尾村,后逐渐推广,现有10个乡镇栽种,面积达80 公顷,年产1000吨左右,高产地亩产达4吨。以金滩、湖尾二村所产品质最好,产量最多。竹篙薯质脆易断,难于长途运销,主要在县内市场销售。近年改进包装,发展长途贩运,销售势头良好。泰和县“竹篙薯育产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项目,获国家农业部1999年度农牧渔业丰收计划奖三等奖。
枫田辣椒 《辞海》“安福”条下载:特产枫田辣椒。枫田辣椒以其产于安福县枫田乡而得名,因其外表彤红透亮,形似灯笼,又称灯笼辣椒。新编《安福县志》载:“早在东汉时期就在县内种植,有2000多年悠久历史。”当地民间至今流传这么一种说法:民国时有一年枫田人卖辣椒,“三十六条船下吉安”。可见那时枫田辣椒产销量之多。
枫田辣椒皮薄肉厚,籽少体大,色泽红艳,含有多种维生素、有机酸及多种微量元素。其味微酸,辣度适中,是上等菜肴调料。生食清甜爽口,嫩脆微辣,生津开胃,堪为佐食佳品。制成辣酱,甜脆之外又添清香。
枫田辣椒主要产地是枫田乡梅林、洲上、松田等村。这些村地处泸水两岸冲积平原,土质松软肥沃, 适合辣椒生长。据载,枫田辣椒年产大都在百万斤以上,主要销往吉安、南昌等地。
1985年11月,在江西省辣椒优良品种鉴定会上,枫田辣椒以92. 87的高分名列第一,确认为江西省大辣椒优良品种。《江西蔬菜品种志》载录。
吉安大叶薙菜 《江西蔬菜品种志》载录为江西传统优良地方蔬菜品种,栽培历史约500余年。
大叶蘿菜植株半直立或蔓生,叶大,呈心脏形,茎中空近圆管形,俗称空心菜。春、夏、秋三季均可栽培,适应性强,抗逆性强,生长期长,播种至初收50天左右。且可连续采收,采收期长达80天左右,产量高,供菜期长。茎叶兼用,柔嫩爽滑,深绿色,纤维少,香味纯,品质优良,营养丰富,是人人喜食的大路蔬菜。
大叶雍菜全区各地有栽培,主要分布在地区内中部吉安市及周围的几个县,每年种植面积在2万亩以上,除供应鲜菜市场外,大约1.5万亩为育种面积,种子年产700多吨,除供应本省外,还远销湖南、湖北、广东、福建等地,年外销量在300至400吨之间。1991年“吉安雍菜良种繁育”列入农业部菜篮子工程项目,投资40万元在吉安市建立吉安大叶雍菜良种繁育基地。该项目分别获江西省农业科教人员突出贡献三等奖、农业技术改进二等奖、吉安地区科技进步三等奖。
病八碗自古以来,安福县盛产稻米,有不少优良品种。清同治《安福县志》“物产”门载:“稻分为红白,早晚两收。”安福稻米优良者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白米稻。米质与现在的双竹黏相似。宋绍熙四年(1193)(东冈山庄刘氏族谱序》载:“安成北四十里,溪山秀拔曰东冈,盖古茅亭地。王烈之《安成记》所谓’厥稻馨香,饭如凝脂’者,即此也。”可惜已失传。
一种是红米稻。当地叫红油米,又叫梨子黏,俗称病八碗。谷粒尖长,尖端有长须。米粒表层透亮, 煮熟后富有弹性,香气扑鼻,食而不腻,病人也能吃八碗,故称病八碗。红油米盛产于安福县北乡山区, 既可作一晚,又可作二晚,亩产200千克左右,出米率60%。60年代后期因强调高产推行矮杆品种而失传。
井冈红米红米主要产于井冈山、宁冈、永新、安福、遂川等县市山区。红米稻喜阴耐寒,抗旱耐瘠,故多种植于山区,产量较低,亩产200千克左右。其谷粒表皮褐色,尖端有长须。米粒表皮暗红色,碾去表皮呈深红色。饭粒仍呈红色,较粗糙,不滑腻,但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很有营养价值。
土地革命时期,红军的军粮主要是红米,在红军中流传着“井冈山,好地方,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 味道香,餐餐吃得精打光”的歌谣。
新中国建立后除宁冈、井冈山少数乡村保留这一特种稻以外,其他县乡不再种植。改革开放后,由于其营养价值和教育价值日益显现,井冈山市特别注意扩大红米稻的生产。据《井冈山志》载,1995年在拿山乡实施粮食发展工程,红米稻种植面积达到20多公顷,年产量达到9万千克。成为井冈山享誉海内外的旅游商品,宾馆旅舍供应红米饭、红米粥,市场有诸如红米酒、红米糕之类红米加工产品。
商洲枳壳枳壳是传统中药材,江西沿赣江、袁河两岸之新干、峡江、永丰、吉安、吉水、清江等县均出产。枳幼果晒干即成枳实,熟果对切成二片晒干即成枳壳。以产于新干县三湖商洲者最优,故名。李时珍《本草纲目》载:枳壳“以商洲者为佳”。据宋代赵与时《宾退录》记载,商洲枳壳和商洲枳实在宋代即已成为贡品,可见商洲枳壳在宋代以前即已种植,迄今已有1000多年。
枳壳性苦酸,微寒,具有破气消积,行气健脾,降逆化痰,宽中除胀等功效,主治食积痰滞,胸腹胀满, 血痺阴疝,子宫下垂,脚气水肿等症。枳实功效相同,但药力较枳壳为缓。其鲜果不堪生食,但制成蜜饯,是很好的保健食品。商洲枳壳以其皮青、肉厚、色白、香醇等特点闻名,载入《中华大药典》,畅销国内外。
枳,又名枸橘、臭橘,新干三湖一带俗称气鼓橙子。属芸香料,有大叶和小叶两种。新干商洲枳壳主要产于三湖镇、荷浦乡、界埠乡、潭丘乡等地,以三湖商洲所产菊花形枳壳为优。枳壳产量高,经济效益高,橘农生产积极性也高。千百年间,商洲枳壳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不断提高。据新编《新干县志》 载:1984年全县有枳壳树11.27万株,栽种面积达340公顷,年总产量200吨,主要销往内地,但也是国家重要出口药材,1977 - 1984年出口总量达119.7吨。又据有关资料载:1994年种植面积发展到1000 公顷,年总产量达1250吨。
吉固芷俗写作吉固子。中药材补骨脂有破故子、黑故子、胡故子、吉固芷等品种,其中吉固芷因产于吉安县固江镇而得名。吉固芷以颗粒饱满、色褐光亮、质地坚实、品质优良而闻名,是补骨脂诸品中之佼佼者。
吉固芷味辛、苦,性温,补肾壮阳,散寒止泻。可治肾虚冷泻、遗尿、滑精、小便频数、阳痿、腰膝冷痛、 虚寒喘咳,外用可治白瘢风。是重要中药材。
吉固芷属豆科,一年生草本。茎直立,高0.7米至1.3米,具棱,多分枝。单叶互生,呈卵形。花总状腋生,冠呈蝶形,蓝白色。荚果椭圆形,黄褐色,内含子一粒,肾形略扁,黑褐色,与皮黏贴。药用部分为带果皮的子。经采摘洗净,用2.8%净盐水拌匀,置锅内文火炒至微膨起,晾干即成。
吉固芷初为野生,原产吉安县固江镇关帝庙后隙地。因有药用价值,清末附近居民开始采子种植, 逐渐扩散到附近门家、棚下、欧家、井头、钟家、雅宅、山背、冻头、大路、何家等村子。据新编《吉安县志》载:1937年种植面积达3. 3公顷,总产1500千克,销往樟树、湖南、上海、广东等地。新中国建立后又延及兴桥乡花岭村。种植面积不断扩大,1957年14.8公顷,1967年31.5公顷;产量也不断上升,1957年 4.67万千克,1967年10.63万千克。80年代以后又有较大扩增。
车前子 《诗经•周南》中“采采荣莒,薄言采之”的苯莒,即车前草。三国陆机《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说: “荣莒,一名马舄,一名车前,一名当道,喜在牛迹中生,故名车前、当道也。”其籽为车前子,作为中药材, 古代多采野生者。后因需求量大,逐渐引种栽培,成为农村的出产物。江西省是我国车前子生产省,约占全国产量的60%。而吉安县、泰和县、吉水县又是全省车前子生产重点县,种植历史有300多年。吉安车前子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据新编《吉安县志》载:日本专家分析鉴定,中国车前子质量较好的在吉安县。据清宣统二年傅春官《江西物产总会说明书》载:吉安府庐陵县坊廓乡(即今吉安市白塘、樟山、长塘及河东一带)每年产车前子约一千二百石。王松年《江西之特产》亦载:1948年吉安县产量为一千二百三十担,居全省首位。
车前草属车前科。叶长卵形,夏天开花,淡绿色。果实纺锤形。叶和子均可入药,有利尿、镇咳、止泻等作用。中药大量使用车前子。车前草向阳耐旱,适沙旱地种植。吉安市的河东乡,吉安县的永和镇,泰和县的万合、马市、沿溪、塘洲、冠朝等乡镇是车前子主要产地。据新编吉安市、吉安县、泰和县的县(市)志载:1974年吉安市河东乡种植面积达51.6公顷,年产量达114.52吨;1969年吉安县永和镇种植面积达231.67公顷,年产量达230.4吨;1988年泰和县万合等五乡种植面积达287.67公顷。另据有关资料载:1993年吉安县年产量达350吨,居全国之冠。可见其种植规模之大,出产之多。历年来车前子主要销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及日本。
薄荷薄荷是吉安传统土特产。薄荷性凉,味辛,有袪风散热、止痛、健胃、袪痰作用,主治外感发热、头痛、 咽喉肿痛、皮肤隐疹等症。是常用中药材和食品添加剂。江西是全国薄荷产地之一,而吉安薄荷产量历来居全省之首。区内各县均有种植,而吉安县、泰和县为主要产地。据新编《吉安县志》载= 1937年,全县种植1400亩,产量21万千克。50年代又有所增加,平均年产50万千克,畅销本省及广东、上海等地。 自60年代开始,产量有所下降。新编《泰和县志》载:清末至民国,全县种植面积在1000亩左右,县内有薄荷油加工作坊,加工的薄荷油销往广东、香港及南洋等地。50年代仍有较大面积的种植,1957年全县收购薄荷油8243吨。50年代末,特别是60年代,种植面积大为减少,薄荷油产量降至年均0.5吨左右。 80年代稍有恢复,1985年全县薄荷油收购量上升至999吨。此后又趋减少。
龙须草宋乐史《太平寰宇记》称,吉州土产有“龙须草”。龙须草出安福武功山、万安巾石岭、宁冈鹅岭,永新、遂川也出产,以武功山所出产最多最有名。当地俗语称:“武功山上有三宝,石鸡石耳龙须草。”可见武功山龙须草久负盛名。
龙须草又名蓑草、拟金芳。为禾科,多年生草本。生长在高山背阴潮湿的悬崖石缝中,细如鞋线,长可达2米。全草浅绿色,初夏开黄色花。丛丛簇簇,像龙须飘拂,故名龙须草。据明万历《永新县志》载: “龙须草,土人田种之。”可见,至迟在明代,已经有人工种植的龙须草。
龙须草柔韧异常,纤细光滑,盛夏采集,可作造纸、人造棉、人造丝原料,晒干可编蓑衣、草鞋、绳索, 更是编织草席的上好材料。龙须草编织的凉席光滑清爽,冬暖夏凉,垫在湿地上不过水,越用越光滑,不怕汗渍尿湿,经久耐用,可使用数十年,其价格数倍于普通草席。野生龙须草编织者尤佳。
龙须草多为野生,数量有限,采集困难,显得特别珍贵。 井冈山杜鹃杜鹃花广泛分布在华东、华中、华南及西南各省山区,品种繁多。而井冈山杜鹃花主要分布在井冈山市、宁冈县、遂川县、永新县等地。井冈山尤胜,分布之广,数量之多,品种之繁,植株之古老高大,无与伦比。尤其是井冈山海拔1300多米的笔架山,生长着成片成林的各色杜鹃,延绵十七个山峰,形成长达 10里的杜鹃长廊,景观壮阔,举世罕见。鉴于其特殊性,1982年华南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谭沛祥定名为井冈山杜鹃,并予发表。
井冈山杜鹃属杜鹃花科,常绿子乔木。一般株高1 ~ 3米,井冈山水口、大坝里、江西坳等地海拔 900〜1800米的崇山峻岭中分布很密,植株最高者10米以上,枝干丛生,树冠庞大,一树开花近千朵。 井冈山杜鹃有二十六个品种,主要的有马银花、云锦杜鹃、高樱杜鹃、黄杜鹃、紫花杜鹃、狮头杜鹃、鹿角杜鹃等。花瓣有红色、黄色、紫色、白色等,各色又有浓淡之别,以粉红色为多。春天开花,满山遍野,花团锦簇,色彩斑斓。
井冈山杜鹃是理想的观赏花,20世纪50年代开始引入园林栽培,或庭院成片栽培,或盆栽成丛成簇,或制作盆景。井冈山杜鹃树桩盆景风格独特,古形古色,老态龙钟,遒劲有力,风味别致。改革开放后,井冈山杜鹃的园林栽培规模不断扩大,成为重要的花木商品,十分走俏。
陈山红心木吉安地区是全国主要杉木产区之一。所产杉木素以木心深红、标长、材直、纹理细密、耐蚀耐腐而驰名全国,称为红心木。红心木主要产于吉安县、永新县、安福县、莲花县等地,产于陈山者尤佳,本地称为陈山札清同治《安福县志》载:“山中杉木尤多,其产陈山者性坚不裂。” 陈山木种植历史悠久,质地优良,属国家珍贵木材,明末清初已远近闻名,被列为贡木征作宫殿建筑材料。1953年中国农业展览馆将陈山木作为珍品展出。1977年兴建毛主席纪念堂选用陈山木100立方米。
陈山为禾山山脉支系,南跨永新芦溪、象形等乡,东北接安福洋门、洋溪乡境,西入莲花路口乡,崇山峻岭,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很适合杉木生长。且当地林农积累了丰富而独特的栽培方法,他们十分注意选择杉籽,育好杉苗,并注意培植地力,如栽杉苗前三年种植生烟,待地力肥厚,再栽种杉苗,细加抚育管理。所以陈山木成材率高,材质独特。
陈山木的栽种历久不衰,逐渐成为重要的商业营销木材,清代至民国时期即已大量销往北京、南京、 上海、江苏等地,并转销到南亚各国。民国时期,永新、安福两县的富豪曾联手经营,以永新秀水书院与安福道南书院的名义,组成秀南木行,行址设在安福县洲湖镇,统一管理陈山木营销。后又成立永福木局,局址设在安福县洋门墟,维护木商正常经营,调处林木纠纷。新中国建立后,根据历史形成的界线, 永新、安福两县分别设立陈山林场,负责本县陈山林木管理工作。
国家极重视陈山木的生产管理,大量投入资金选育造林。1965年农垦部长王震到陈山木产区视察。 由于国家重视,陈山木的生产规模越来越大。据有关资料记载:1990年永新陈山林场的林木资源山场达 8000公顷,安福县陈山林场陈山木基地面积达5万公顷。
吉安樟树樟树属樟科,为珍贵树种。吉安樟树有数千年种植历史。南朝顾野王《舆地记》载:“吴氏有女子,居樟木下,木大数十围。孙皓(营)宫室,令人伐木,斧斤莫克。丁夫苦之,为祝之曰:’汝今且去,他时更生。’故山及水皆以之得名。山下有更生夫人庙,在安福县西南百五十里。”大至数十围的樟树生长时间必千年以上,三国吴末帝孙皓时就有大至数十围的樟树,距今1700多年,可见安福乃至吉安地区种植樟树历史之悠久。
吉安樟树种植最多的是安福、泰和、吉安、吉水、永丰等县。在安福、吉安、泰和等地都有“有村皆有樟,无樟不成村”的说法。新编《安福县志》载:县内有百亩以上樟树林的自然村有好几十个。据林业部门20世纪90年代初期调查统计,全区树龄在400年以上的古樟林有50余处,其中安福15处,泰和16 处,永丰20处。如泰和县塘洲镇金滩村的古樟林达13.33公顷;永丰县陶唐乡的古樟林5. 33公顷,相传为明代所植;安福县瓜畲乡邵家村的古樟林呈带状绕村分布,人称“龙脉”。调查统计中还反映,全区千年古樟有20株,安福5株,吉水5株,泰和2株,吉安2株,永新1株,峡江1株,宁冈1株,遂川1株,莲花1株,井冈山1株,其中树龄2000年以上的有三株。最古老的一株在安福县严田乡邵家村王家堂,植于汉代,胸径6. 85米,高28米,树冠覆地0.2公顷,经林业部、庐山植物园专家鉴定,认定为已知全国古樟之王。全省树冠覆盖面最大的一株在吉安县,其覆盖面达65米x 60米,合5. 85亩,即0. 39公顷;最高的在安福县山庄乡荣溪村,达37米;五株千年古樟长在一处的在毛主席1930年作“木口调查”的地方——吉水县白沙乡木口村,其中一株树龄2000年以上。
樟树浑身是宝:樟籽可榨油,樟叶、樟根可提炼樟脑油,樟材是优良的建筑用材、造船用材、家具用材及工艺品用材。近年为保护这一珍贵树种,保护日渐稀少的古樟林木,严禁乱砍滥伐。同时,樟树的种植规模日渐扩大,无论城乡,都广泛种植樟树,农村茂密的樟树林,城镇街道两旁的樟树带,成为靓丽的景观。
油茶本地小果油茶、大果木梓合称为茶梓,学名油茶,属山茶科。区内各县山区自古多种植,遂川、永丰、 万安、永新、泰和、峡江、莲花等县较多。小量混生,大多连片成林,面积很广。据有关县新修县志载:油茶林种植面积80年代以后,最高年份吉水县95592亩,峡江县10500亩,安福县116600亩,新干县 118443亩,吉安县120700亩,泰和县216589亩,永新县228717亩,万安县330000亩,永丰县531400亩, 遂川县822140亩。全区种植面积没有查到统计资料,但将各县县志所反映的数字,总计不下300万亩。 进入90年代又有所扩大,如永丰县到2000年已达66万亩。60年代林业部确定全国19个油茶生产基地县,吉安地区就有4个,即遂川县、永丰县、泰和县、莲花县。1997年遂川县被国家林业部命名为“油茶之乡”。
油茶树是重要林油料树,每年从秋分到冬至为果子成熟期,按期分为秋分籽、中降籽、霜降籽、冬至籽。按期摘籽脱壳晒干,然后榨油。据《吉安统计年鉴>(2001)统计,全区油茶籽总产量1999年27940 吨,2000年26776吨。茶籽含油丰富,出油率一般在30%左右,霜降籽最高,达44. 9% ,而大果木梓高于小果油茶,木梓中优质品种观音桃高达51.48%₀油质好,据检验,茶油含水0.15%,酸价3.8(毫克氢氧化钾/克),杂质0.1% ,色泽黄32.9,红1.9,不饱和酸高达94% ,油酸高达82.3%,是植物油中油质最好的。本地人按传统习惯,常常小果油茶和大果木梓分开榨油,前者称茶油,后者称木油,而木油被视为珍品。但大多情况下,茶梓混榨,统称茶油。茶油营养丰富,千百年来一直是名贵食用油,芳香滋润,食之健体,长期食用有明目、亮发、润肺、清热、解毒、凉血、降血脂、护肝等功能。
70年代新发现一种高产优质油茶品种厚叶红山茶。厚叶红山茶属山茶科光果红山组,自然生长,历史悠久,分布在宁冈县、永新县九龙山区及莲花县南村的丘陵低山上,1976〜1978年吉安地区山茶科油用物种资源调查中发现。1983年中山大学植物学家张宏达教授和吉安地区林业科学研究所工程师史文俊鉴定并定名发表。
厚叶红山茶是含油率最高的物种之一,属珍稀名贵品种。1984年庐山植物园检测:其种仁含油率达 71.98%,油含量高达85.91%。油脂含量高,油质好,远远优于其他油茶品种,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同时,其花红润夺目,花期长达5个月;其果似红苹果,色泽鲜艳,着果期亦可5个月,具有极佳的观赏价值。因此,厚叶红山茶既可作为经济作物栽培,又可作为观赏植物栽培,甚至两种价值兼收。
厚叶红山茶是目前所发现的价值独特的珍贵品种,原产地多为野生,亦有少量种植。据新编《宁冈县志》载,清道光年间,县内即有山民栽种。经科学调查研究发现以后,人工繁育种植逐渐在扩大。第二节养殖类泰和武山鸡清道光《泰和县志•杂记》载:“泰和地产嘉禾,旧志曰和气所生也,故名太和。邑有酒名太和酒,鸡名太和鸡。”泰和鸡又称丝毛鸡、乌骨鸡、龙爪鸡、白凤鸡,原产泰和县武山西岩汪陂涂村。据新编《泰和县志》载:清乾隆时,涂氏后代涂文轩将鸡进贡给朝廷,乾隆皇帝视为奇品,赐名为武山鸡。
武山鸡特征显著。清光绪《吉安府志》载:“泰和鸡以乌骨、绿耳、红冠、五爪、翻毛白色者为佳。”同治《万安县志》载:“鸡有绒毛、五爪、黑骨、绿耳者为佳,即泰和武山鸡。今百嘉多有之。”光绪《泰和县志》亦载:“羽之属则有鸡、鸭……而武山鸡为尤著。”并注:“以乌骨、绿耳、红冠、五爪、羊毛白者为佳。” 清人姚颐《为旭庄主人赋鸡诗》亦有“雪毛如柳丝藐藐,乌骨绿耳朱冠篡。爪攒铁戟数盈五,声应铜漏度必三”之句。本地人将其特征概括为“十锦”:丛冠、缨头、绿耳、胡须、五爪、毛脚、丝毛、乌皮、乌肉、乌骨。 由于其外观娇小玲珑,艳丽异常,极具观赏价值,1915年送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展出,博得好评,并评定为 “国际观赏鸡”。
武山鸡的药用价值也很高。唐代孟说《食疗本草》称:“乌鸡炒熟,炖香,即入酒中,封口经宿,取饮之,令人肥白。”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乌骨鸡甘平无毒,主治补虚劳亏损,治消渴中恶、鬼击胸腹痛,益产妇,治女人崩中带下、一切虚损诸病、大人小儿下痢噤口,并煮食饮汁,亦可捣和丸药。”历来还有以泰和鸡为君药,佐以其他不同中药,配成功能不同的药方有很多种,如乌鸡白凤丸等,功效显著。
武山鸡营养价值很高,又是很好的滋补食品。据江西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测定,泰和鸡富含多种氨基酸、蛋白质、铁等,乌鸡蛋胆固醇含量较一般鸡蛋低,游离脂肪酸高于一般鸡蛋。所以泰和鸡及蛋具有明显的辅助治疗作用,是滋补佳品。
武山鸡养殖历史悠久。据泰和县武山西岩汪陂涂村《涂氏族谱》记载:涂村始祖于唐高宗显庆间 (656 -661年)迁居泰和,定居涂村后就开始驯养“红冠、绿耳、白毛、乌骨之鸡”,“性最益补,巨家显官, 多购求之”。泰和鸡经过千余年的饲养,逐渐推广到附近村落,但仅限农户家养,且容易变种,纯种数量极少。据新编《泰和县志》记载:民国时代,原产地涂村由于血吸虫病流行,上百户数千村民陆续死亡,幸存者数人迁往别处居住,附近村子也遭病疫,幸存者寥寥无几,武山鸡也濒于绝种。
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极力搜寻抢救,才得以繁育发展。1951年在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帮助下,在汪陂村精心选育纯种,单独圈养繁殖。1956年将武山鸡送往北京参加全国农业展览会。1957年泰和县人民委员会农垦部门在汪陂村创办武山垦殖场,派专人从当地收集纯种武山鸡5只(二公三母)进行培育选育,保持其特征和纯度。I960年在汪陂村建立武山鸡畜牧繁殖场,1978年发展到500羽。改革开放后,政府加大投资,大力发展武山鸡饲养,1980年饲养量已达5万多羽,1982年达20多万羽。1986年国家科委把“泰和鸡繁育及综合开发利用”列为国家“星火计划”项目,泰和鸡的繁育饲养和开发利用进入了黄金时期,各种形式的饲养场纷纷建立起来,乌鸡制品大量投入市场。进入90年代,年产量达到500 万羽,同时开发项目繁多,产品繁多,乌鸡酒、乌鸡食品、乌鸡药品、乌鸡饮料数十种,远销全国各地乃至欧洲、美洲、非洲、澳洲及东南亚一带。
吉安麻鸭又名吉安红毛鸭、泥鸭、水鸭。遍布全区各县,以遂川、永丰养殖最多,故又有遂川麻鸭、藤田麻鸭的称呼。
麻鸭属江南鸭种,如浙江有昆山麻鸭,赣南有大余麻鸭等。吉安麻鸭经本地长期饲养选育,独具特色:颈长脚小,个体偏小,瘦肉率高,肉质细嫩,骨质松脆,产蛋量高,且生长快,饲养周期短。既是鲜肉食用佳品,又是加工板鸭的优质原料,遂川板鸭、泰和板鸭、万安板鸭大都是遂川麻鸭加工而成,永丰板鸭大都是藤田麻鸭加工而成,均具有肉质松脆,味香可口,不油不腻的特点,是腊味上品。
全区各县均有饲养麻鸭的传统,遂川、泰和、万安、安福、永新大都饲养遂川麻鸭,吉安、吉水、峡江、 新干大都饲养本地麻鸭,永丰大都饲养藤田麻鸭。遂川近年养鸭每年都在百万羽以上,泰和、万安每年也达数十万羽,多为麻鸭,少量北京鸭及麻鸭与其他鸭种杂交鸭。永丰藤田麻鸭及麻鸭与胡鸭杂交所产阴阳鸭或其他杂交鸭的饲养规模也很大,年产大都在十万羽以上。
吉安黄牛吉安黄牛属华南牛类型,与广丰黄牛、高安黄牛并称江西三大地方良种黄牛。主要分布在吉安地区各县、赣州、宜春、抚州及临近省部分县。其外表以黄色为多,也有黑色或麻色。其体型紧凑清秀,颈短肩粗,四肢健壮,筋腱显露。性耐热,耐粗饲,食性好,役用性能好,力大耐久。屠宰率46. 34% ,净肉率 36.16%。是役肉两用牛。
吉安黄牛饲养历史悠久,在长期饲养过程中精心选育而形成的一个优良牛种,深受农家喜爱。从民国时期开始,省有关部门在吉安建立良种站,大力引进其他牛种,或单纯引进,或以其他牛种与吉安黄牛杂交培育新种。新中国建立后有关部门仍不断引进其他牛种与黄牛杂交培育新种,所培养的新种仍属吉安黄牛品系。本地农家所饲养除引进奶牛和小量水牛外,还是以吉安黄牛为主。据新编《吉安县志》 载:1970年全县养牛6.1万头,其中黄牛6. 02万头,占98. 69%; 1983年全县养牛7. 07万头,其中黄牛 6.97万头,占98.59%; 1985年全县黄牛& 21万头,其中黄牛8.1万头,占98.66%。其他各县情况大致相仿。
吉安黄牛的肉质好,含水少,味鲜美,不论鲜食还是腊制,都是席上珍品,在本地市场上价格高于其他品种。
峡江水牛峡江水牛是江西省三大地方良种水牛之一,据新编《峡江县志》载,已有400多年饲养历史。峡江水牛整体结构紧凑,胸部发达,四肢有力,步履稳重,牵引力大,耐力强,役龄长,且耐高温高湿,耐粗饲,抗病力强,繁育力强,属中国南方亚热带丘陵地区的一个中等紧凑型水牛品种,优点明显。
峡江水牛主要分布在峡江县巴邱、沙坊、仁和、砚溪、戈坪、罗田、福民等乡,巴邱、沙坊、仁和最多。 据新编《峡江县志》载:1949年全县有水牛4223头,1956年有5970头,1986年12497头,1990年 14793 头。
1976年,峡江县农牧渔业局实施品种改良,以峡江水牛为母本,印度么拉牛为父本,或人工授精,或自然交配,繁育出杂交水牛,至1988年共繁育杂交水牛988头。成年杂交水牛比本地水牛体大肉多,本地成年水牛个体平均300 ~ 500千克,杂交水牛达500 -700千克;拉力比本地水牛提高40%左右;同时,具有生长快,体型大,拉力强,适应性好等特点,屠宰率40% ,母牛产奶量较大,可役奶肉兼用。
冠朝猪冠朝猪是江西省优良猪种,原产地泰和县冠朝乡、上模乡一带,故名。载入《中国猪品种志》。
冠朝猪体大腰圆,四脚细小,腰背稍凹。头颈部和臀部黑色,腰身部白色。头呈倒三角形,嘴短而粗,上下唇整齐,面部皱纹少,额部皱纹呈菱形,菱褶中心白色。耳薄,钝三角形,半竖或稍垂。颈粗短, 后肢结构松散。个体重100千克左右,公猪平均体重116千克,屠宰率73. 3% ₒ 冠朝猪早熟,耐粗饲料,抗病力强,适应性强,且皮薄、肉嫩;母性强,每窝产仔8〜12头,多的14〜 16头,仔猪成活率平均97.4% ;断奶后生长快,日增重410克。由于具有这些优点,本省各地常以冠朝猪作母本,以约克夏、长白猪作父本杂交,杂交猪既保留了冠朝猪的优点,又增加了瘦肉率,杂交约冠猪瘦肉率达50% -52%,长冠猪瘦肉率达53% ~54%₀而且杂交猪日增重比冠朝猪纯种提高56%以上,岀栏时间可缩短一半。 泰和县成为冠朝猪母本培育基地,同时也是冠朝猪和杂交猪饲养基地,成为全区乃至全省生猪饲养大县。据统计资料显示,泰和县1994年出栏肉猪380737头,占全区岀栏肉猪总数的15.18%,其中销往外省30万头,年末生猪存栏281999头,在全区都名列首位。在这些数字中,冠朝杂交猪占40% -50%, 其余多为冠朝猪纯种。在广东市场,泰和冠朝猪特别受欢迎,其卖价高出其他生猪品种10%左右。
万安花猪万安花猪系万安县长期饲养选育而成的优良猪种,是江西省地方优良猪种之一。1976年载入《中国猪种》第一集,列为赣中南花猪的一个类群。主要分布在万安县枫林、宝山、涧田、武术等乡。
万安花猪体型中等,头短颈粗,嘴短唇齐,脑门稍宽,背宽腹垂,臀高平窄,肢大蹄小,全身紧凑匀称。 毛色黑白相间,大都颈头部及臀部黑色,胸背黑白粗带状,腹及下肢多白色。有两类,一类短嘴型,俗称 “米果猪”,一类长嘴型,嘴大偏长。适应性强,耐粗饲,肉质好,产仔多,母性好。平均体重105.6 ~ 107.5千克,在混合饲料条件下,平均日增重达584.55克,屠宰率高达75.97%。这样一些特征和优点, 使之成为省内优良杂交母本。据万安县有关部门1965年调查资料载:约克夏父本与万安花猪母本杂交所产第一代,其增重数、产仔数、初生体重、断奶窝重、成活率等方面均有明显优势,其仔猪肥育性能比万安花猪纯种髙13%以上。
万安花猪及其杂交品种在万安及临近各县形成了较大的饲养规模。据统计资料显示,1994年万安县岀栏255159头,年末专存栏162065头。
蜜湖鲫鱼安福县枫田蜜湖因产鲫鱼味如蜜而得名。香港出版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蜜湖在江西安福县东十五里,中有鲫鱼,味甘如蜜,故名。”蜜湖所产除鲫鱼,还有苑菜,其味亦美。
蜜湖鲫鱼、苑菜自古即负盛名。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弓I《舆地志》云:安福蜜湖“中有丝尊、鲫鱼,并有石室可容人坐。其鱼味甘如蜜”。丝尊即苑菜。明洪武三十年(1397)邑人周術《蜜湖记》称:“惟予境有湖,自昔名蜜湖。饮之者方知命名之非诬也。产鲫鱼味甚美。谚曰:’蜜湖有鱼,其甜如蜜。’盖脍炙人口者久矣。又产蕴丝,其味亦较他处为优之。二物者日涵濡于灵液,宜有以酿成佳味也。”蜜湖水从石灰岩底涌出,味甘甜,无污染,因而酿岀如此美味。清末,翰林侍郎王邦玺致仕还乡,有诗云:“蕴菜餉鱼风味在,壶觞重聚笑颜开。”鲸鱼借代鲫鱼。回到家乡而能吃上蜜湖鲫鱼、蕴菜,何必在外做官奔波? 蜜湖鲫鱼尾大腹满,每条0.5千克左右,黑鳞白腹。湖中长满菖蒲等水草,且淤泥很深,不能垂钓, 也不易捕捉。蜜湖鲫鱼自古至今处于野生状态,显得特别珍贵。如能科学地加以开发,大量繁殖,便能使更多的人品赏这人间美味了。
峡江鲫鱼峡江鲫鱼为名贵经济鱼类。鱼体偏平丰腆,脂肪肥厚,含脂量比一般鱼类高2 ~3倍,肉质鲜嫩,香爽可口,可焙可炒,以清蒸最为鲜美,为席上珍品。
鲫鱼古名鉅鱼。李时珍《本草纲目》称:“初夏时有,余月则无,故名鲫鱼。”鲫鱼为江西特产,峡江尤多。清同治《峡江县志》载:“鲫鱼,似骗而长,白如银,多刺,峡河四五月多有。” 峡江县城(巴邱)一带赣江河床上窄下宽,水深而缓,江底岩石丛生,是鲫鱼产卵的理想场所,为全国四大鲫鱼产卵区之一。每年四五月间,成熟的鲫鱼由海入江,或入鄱阳湖,或溯赣江而上,至峡江产卵。 产卵期一过,即沿江而下,返回海洋。峡江鲫鱼旺讯一般出现在六月中旬至七月中旬,这期间渔民纷纷下江捕鱼。1949年前后年产5吨左右,1974年达到15吨。由于捕捞过量,水域环境遭到破坏,鲫鱼繁育受到影响,以后产量逐年减少。为保护鲫鱼产卵环境,利于鲫鱼繁育,1987年、1990年峡江县人民政府两次发出禁捕公告,禁捕期前者为2年,后者为6年,有效地保护了鲫鱼的产卵繁殖。 万安玻璃红鲤鱼玻璃红鲤鱼是万安县麻源农场(1964年更名垦殖场)水产队培育出来的珍稀鱼种,全国仅见,后来发展成畅销全国的新兴水产品。
1963年,麻源农场水产队两名职工从长江南岸瑞昌县码头公社购进一批鱼苗,发现有四尾透明红鲤鱼苗,觉得奇异,便认真单独饲养观察。两年后产卵孵化出1万多尾透明红鲤鱼苗。1973年,万安县鱼种场开始对这种新奇鱼种进行培养研究。1976年对其生物性状详细测试。1980年列入江西省科学技术委员会重点科研项目,由万安鱼种场、江西大学生物系派员组成课题组,邀请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为协作单位,吉安地区畜牧水产处主持实施,对这一鱼种进行定向培养,并定名为万安玻璃红鲤鱼。 1983年培育出生物状态稳定的第六代鱼苗。1984年参加全国水产品展销,获“优质水产品奖”。
万安玻璃红鲤鱼除具有普通红鲤鱼的基本特征外,最突出的特征是通体透明。幼鱼阶段,可透见内脏、鲍等体内器官,成鱼仍可透见鲍部。成鱼体表色泽红艳,光滑无色斑,背部及背部两侧鲜红,腹部及下颌灰白色。体态丰满美观。肉质细嫩,其味鲜美。
玻璃红鲤鱼习性良好。底栖,杂食,食性广,喜食甲壳动物、摇蚊幼虫等动物性饵料,也取食植物性饵料和商品饵料,适合与喜水表、水中活动的鱼种混合饲养。宜浅水饲养,池塘、稻田、小型水库等水域适合放养,池塘、稻田放养生长最快。抗病力强,成活率高,且生长快,个体大,易于饲养,耐长途返运,经济效益高。目前,万安玻璃红鲤鱼已推广到全县十几家鱼种场、水产队及广大农村,饲养量逐渐增多,商品化程度逐渐增高,鱼苗销往全国二十多个省市,成鱼在省内外水产市场畅销。
第三节加工类狗牯脑茶狗牯脑茶产于遂川县汤湖乡茶山村狗牯脑山,故名。相传清嘉庆间(1796 - 1820),汤湖木商梁为镒运木至南京,突遇洪水,木材冲散,损失殆尽,陷入困境,流落南京,遇寡妇杨氏收留,结为夫妻。杨氏精于制茶,梁为镒携归故乡,用从南京带回的茶叶种子,在当地狗牯脑山开垦茶园种植,由杨氏炮制。杨氏制茶工艺精巧,制出的茶叶色、香、味、形出类拔萃,很受欢迎,在当地很有名气,称为狗牯脑茶。1915 年当地商人李玉山将数斤狗牯脑茶叶送往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一太平洋国际博览会参展,获得金奖。从此声名大振。1930年,李玉山又将狗牯脑茶叶送往浙闽赣联合展销会展出,获甲等奖。当时狗牯脑茶被称作玉山茶。
新中国建立后,复称狗牯脑茶。80年代多次获得江西省名茶、优质传统名茶、江西省优质产品等称号,1982年被评为江西八大名茶之一,1988年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1992年获香港国际食品博览会国际金奖,1997年、1999年连续两届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均获名牌产品奖,2000年获中国AA绿色食品证书。
狗牯脑山属万洋山脉,海拔900米,山高林密,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日照较短,多散射光,云雾弥漫, 流水潺潺。茶树在这种环境中生长,茶叶持嫩性强,富含各种氨基酸、咖啡碱及其他芳香物质。
狗牯脑茶的制作工艺精巧独特,为梁氏秘传,不示外人。1943年第五代传人梁德海为防假冒,在茶叶包装纸上盖上“遂川县汤湖上南乡狗牯脑石山茶祖传精制青水发客货真价实诸君光顾请认图书为记梁纪兴”的印章。梁纪兴是梁德海的父亲。梁氏工艺从采摘、拣青、杀青到揉捻、整形、烘焙、炒干,直至包装贮藏,独具匠心,工序严密,工艺讲究,手法细腻高妙。制出来的茶叶外形紧结秀丽,条索匀整,纤细如眉,颜色碧莹,微露黛绿,表面覆盖一层柔细软嫩的白色绒毛,晶莹剔透。茶水澄沏而略呈金黄,入口清凉芳醇,沁人心脾,风味独特,口中甘香经久不去,提神醒脑,消食去腻,益肝利智,堪称茶中异品。
新中国建立前,狗牯脑茶种植制作仅限梁氏一家,种植面积极小,产量极低,一芽一叶初展特级茶年产仅四五斤,连次级的不过十几二十斤,且价格昂贵。《江西通志稿•经济略》称:“虽有闻名的玉山茶, 可是在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地域限制中,外省人民很少尝到它的清香之美味了。”新中国建立初,政府鼓励梁氏发展生产,提高技术,并帮助解决具体困难,调整价格,1957年产量提高到65千克。以后,梁氏献出工艺,政府加大投入,建立狗牯脑茶厂,扩大种植面积,产量不断增加。据新编《遂川县志》载:1974年茶园发展到5. 33公顷,年产量突破500千克;1990年增至210. 6公顷,年产量达到7. 5吨,并注册为“狗牯脑”商标,改进包装,畅销国内外。
蜀口茶传统名茶。产于泰和县马市镇蜀口洲,故名。蜀口洲处蜀江入赣江口,四面环水,土地肥厚,水量充沛。据新编《泰和县志》载,蜀口洲自唐代即开始生产茶叶,明代成化间(1465 - 1487)蜀口洲高坪村民郭福可从龙泉县(今遂川县)引进优良品种在洲上种植,并学得精细加工技术,名高坪茶。后逐渐扩种, 产量增加,质量趋好,蜀口茶声名大振,清代曾列为贡品。
蜀口茶制作工艺精细考究,类似于狗牯脑茶,采摘标准严格,拣青分级精细,杀青火候恰当,揉捻手法讲究,整形理毫严密,烘焙恰到好处,炒干干湿有度。成品条索紧凑,略带弯曲,呈鱼钩形,白茸毛色泽滋润光亮。汤色浅绿,清澈明亮,茶叶舒展,香醇味浓,入口清爽,回味悠长,沁人心脾。载入《中国名茶志》。
民国时期,蜀口茶种植范围较小,年产量仅百余斤。新中国建立后扩大到全洲高坪、大洲、大江三个村,几乎家家种植,产量也不断增长,质量也得到提高。1985年获吉安地区茶叶评比第二名,1987年4 月在广州春季交易会上深受商家欢迎,打入国际市场。
神潭茶传统名茶。神潭在万安县城南五里之惶恐滩上。宋赵蕃《淳熙稿》卷十八《简莫令求茶》诗写道: “万安近说神潭茶,颇似文当屈宋衙。山中索居睡不足,碾寄盍令舒眼花。”清同治《万安县志•方舆志》 引《江西通志》载:“潭之两岸多种茶株,味甚香美,故云’蜜溪水,神潭茶’。”《食货志》载:万安茶“旧以神潭者佳”。《文翰志》又载,明宣德三年(1428)任万安知县之东莞温厚有《神潭》诗一首,称“香茶产两岸, 美茂千万株。先春茗金芽,采摘贡皇都”。可见,神潭茶的种植最晚在宋代,为官员、文人互相赠送的礼品,甚至每年都要进贡皇都。
神潭茶的制作亦有其传统工艺,手法讲究,采摘适时,摊青、杀青、捻扣、抓压、烘干都有一套严密的操作程序。成品条索紧凑,造型严整,外观匀洁,汤色明净,香气四溢。
神潭茶主要产于涧田、罗塘、弹前、宝山、棉津等乡.后来又推广到观头、沙坪、柏岩、武术、顺峰、窑头等乡,种植面积逐渐扩大,产量逐渐增高。据新编《万安县志》载:1986年种植面积1780亩,年产42吨。
吉安老冬酒吉安老冬酒是吉安传统佳酿。民国吉安县志载,庐陵早在秦汉时期就以本地糯米酿酒,唐代已“蒸酿成风”,至宋代已有专业酿酒作坊。据明永乐《东昌志》载,宋时永和镇有烧坊、糟坊十数家。当时的永和镇是全国陶瓷名镇,各业人等数千,水陆交通便利,工商业发达,市场兴旺,酿酒业也很兴盛,主要产品为白烧和老冬酒。同样,吉安府城的酿酒业也很兴盛。据新编《吉安市志》载:民国时期,府城的酿酒作坊稍具规模的有上十家,较有名的有周荣发、裕太和、义利生等老字号。其他各县如吉水、泰和、安福、永新等均产老冬酒。
吉安老冬酒以本地出产的糯米为原料,每年立冬至立春前酿造,工艺讲究,糯米经蒸、浇、和药、来醐、调水、榨酒等工序,和药、调水有严格的比例。酒制成后封缸,第二年三伏过后方成,陈年久者愈佳, 故名老冬酒。不调水,直接入缸封存,待三四年后,糟已化者称为腊八酒O 吉安老冬酒是古老的黄酒品种,色橙黄透明,芳香馥郁,醇厚甘美。《本草纲目》称老冬酒能和血养气,暖胃避寒,化痰攻火。既是健身饮品,又是烹调佐料,烹调肉禽鱼腥类菜肴加老冬酒适量,其味倍增。 所以,吉安老冬酒集饮品、药品、调味品于一身。腊八酒的香醇甘美、药用功能和调味作用则倍于老冬酒,是老冬酒中的珍品。吉安市酿酒厂生产的鼓楼牌吉安老冬酒,1981年J986年两次评为江西省优质酒,并载入《中国健身酒荟萃》。
吉安老冬酒经久不衰,时至今日,仍是吉安地区民间传统家酿和重要的商品酒类。全区各县均有专业酒厂生产老冬酒,据统计资料显示,全区年产4500吨左右,其中吉水县1400吨左右,吉安县1000吨左右,居全区之首。莲花民间埋入地下储藏三年以上的莲花老酒、“开坛千家香,举杯万里醉”的吉水冬酒、自古称为佳酒的泰酒、永新县传统老冬酒——三湾老酒、万安县新开发的桂花酒等都是吉安老冬酒中的珍品。
堆花酒据民间传说,文天祥在白鹭洲书院读书时,曾与书友到白鹭洲对岸的金牛寺旁县前街一酒店喝酒。 文天祥问有什么好酒,老板说有上等白烧,用门口清泉蒸烧而成。老板为文天祥斟酒,文天祥看着杯里酒花翻滚,香气扑鼻,不禁脱口赞道:“这酒醇厚香浓,层层堆花。好酒!好酒! ”后来,老板听说这次来店里喝酒的这位后生中了状元,当了宰相,又为国捐躯,便用自家作的白浇在江边祭奠,请文天祥的亡灵再来喝这层层堆花的好酒。后人为纪念文天祥,便把吉安白烧称作“堆花酒”,把这家酒店门口的泉水称作 “堆花泉”。又有人在泉边刻了一块石碑,上书“堆花”二字。据当地居民说,20世纪70年代为拓宽沿江路,拆除金牛寺,加固河岸将井挖掉,石碑也不知去向。后来居民又在河岸边挖了一口井,泉水喷涌,清冽甘甜。
吉安白烧与吉安老冬酒一样,历史悠久,工艺讲究。传统制法在老冬酒制出后,用酒糟蒸懈而成,无色透明,香味浓郁,入口绵甜,回味悠长,满口留香。历史上吉安白烧和吉安老冬酒一样驰名,但称吉安白烧为堆花酒却只限文人雅士偶尔说说。1952年吉安区专员公署烟酒专卖处将吉安市内七户私营酿酒作坊组织起来,统一经营,1956年转为地方国营吉安酿酒厂,正式将其生产的白烧定名为“堆花酒”。 1987年获首届“中国文化名酒”称号,1988年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银奖。1992年吉安酿酒厂更名为江西堆花酒厂,全部实现机械化生产,在传统工艺基础上加以改进,所生产的堆花酒既保持传统吉安白烧的风味,质量又有所提高,形成堆花特曲、堆花贡酒、堆花二曲三大系列三十多个品种,以“清亮透明,浓香寓药香,入口绵甜,回味悠长,尾净”而饮誉省内外。1993年送展第三十三届比利时一布鲁塞尔博览会获银奖,江西省统计局抽样调查定为消费者喜爱的白酒产品,同时毛主席纪念堂定为礼品酒。1995年获江西酒类市场十大畅销王牌称号。1997年中国食品协会授予“中国食品名牌”称号。1999年3月江西省名牌新闻发布会宣布堆花系列白酒获“’98江西名牌产品”称号,同年,堆花贡酒、堆花特曲被江西省技术监督局确定为重点保护产品。
胡卓人薪蛇药酒相传,明代江西省吉安府胡卓人的父亲开了家药店,生意兴隆。一天胡卓人受父亲之命到广东采购药材,夜宿岭南客栈。半夜,一自称姓陈的绝色女子前来叩门,自荐枕席。胡卓人为人忠厚,不贪女色, 再三催女子出门,并叫她要洁身自好。陈姑娘见胡卓人确是正人君子,便吐露了自己的苦衷。原来,岭南因山多地湿,瘴气疣风,居民多染麻风,年轻女子岀嫁,必先“放疯”以后才有人敢娶。当地人认为,“放疯”以后,处女借此将自身所染麻风病毒就传给了与她初度房事的男人,结婚以后就不再会毒害丈夫。 当晚陈姑娘就是被父母所迫来“放疯”的,结果为胡卓人不欺暗室的品德所感动,将真情说出,并发誓宁肯终身不嫁也不再“放疯” o胡卓人也被陈姑娘的正义感所打动,就说:“我家以药店为业,你来江西,可免费为你治病。治好了,我娶你为妻;治不好,我也终身不娶。”当下两人山盟海誓,坐对到天明。一年后,陈姑娘毒发,父母知她并未“放疯”,遂将她赶出家门。陈姑娘沿路乞讨到吉安,找到胡卓人药店。胡卓人履行诺言,将她安置在后院,关怀备至,汤药不断。谁知一晃三年,陈姑娘的病非但未见好转,反而日益严重,服侍她的佣人也越来越冷淡,特别是胡卓人不在家时,佣人更是百般刁难,企图把陈姑娘饿死。一次胡卓人又外出采购药材,陈姑娘无人服侍,饥渴难当,忽见后院作坊花架旁边有一大口酒缸,装着一缸黑乎乎的脏水。陈姑娘心想,反正是死,管它是什么脏水,舀起便喝。谁知喝后,感到浑身有说不出的舒服。此后,每逢饥渴,她就喝此缸“脏水”。过不多久,奇迹出现了,她全身的脓疮都好了,麻风痊愈了。当胡卓人回来看到心爱之人又恢复了往昔的美貌时,惊喜之中又大惑不解。一问之下,原来是她喝了缸里的“脏水”。这“脏水”其实是一缸普通的药酒,是泡制人员放在花架旁打露的。为什么这药酒会有如此神功?待胡卓人舀干缸里的酒一看,缸底里竞泡着一条其毒无比的死薪蛇。看来此蛇是从花架上掉入缸里的。胡卓人立刻悟出了“以毒攻毒”的道理。此后胡卓人就以薪蛇为主药,再加上一些透骨追风、舒筋活络、强身健体的名贵中药,配制出了能治麻风、风湿麻木、踢打损伤、四肢瘫痪、半身不遂等多种疾病的“胡卓人薪蛇药酒”,作为家传秘方,并增开“胡卓人药酒局”进行生产,用以救治世人。
这虽然是传说,但胡卓人薪蛇药酒的药效却是名不虚传。胡卓人药酒局创立于明朝,是吉安城老字号药酒店。至民国间其十三代孙胡仲又在南昌、赣州等地开设分店,店门口都以双狮戏绣球为标志,薪蛇药酒也标以“双狮牌” o双狮牌薪蛇药酒以薪蛇、全蜴、田三七、川杜仲、当归等二十六种中药精工提炼配制而成,每瓶酒又另配药末一包为引,其独到之处可见。具有透骨搜风、舒筋活血之功能,主治风湿麻木、半身不遂、关节不利等痺证,疗效显著。
1956年公私合营后,胡卓人后人献出祖传秘方,并由吉安制药厂批量生产。吉安制药厂本着继承发扬古代遗产的精神,依据传统的中医药理论,结合现代科学药理知识,改进生产工艺,精工制作,疗效更为显著,深受广大病患者的欢迎。该产品不仅畅销全国各地,并远销欧美及东南亚各国。1983年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出口商品生产基地、专厂建设成果展览会上获外贸部颁发的优质出口产品荣誉证书。
峡江米粉 《辞海》“峡江”条载:“农、林产以稻、油茶为主,特产’米粉’。”《中国县情大全》载:峡江米粉产于明正德年间,因“细嫩柔韧,煎炒蒸煮咸宜”而列为贡品,冠以“忠贞米粉”的美称。清同治《峡江县志》也称:“峡人善造米粉,细白胜于他处。”峡江米粉以历史悠久,品质优良见称。
峡江米粉传统工艺是手工制作,选用优质晚米,经浸泡、磨浆、滤干、煮课、舂傑、拌粉、压丝、漂洗、摊晒、轧把等十几道工序精制而成,粉丝洁白、细嫩、柔滑,可煮可炒,可炸可蒸,也可凉拌,久煮不糊,久炒不碎,香味纯正,柔嫩可口,堪称席上珍品。
峡江米粉历来是峡江县大宗粮食制品,主要产地是水边的龙下、北坑、下痕、武溪和罗田的袁家、张家等地,以龙下、北坑为尤。据民国三十八年《江西省各县重要物产调查》载:峡江米粉年产二千担(约 100吨)销往吉安、赣州、南昌等地。
新中国建立后产量更多。据新编《峡江县志》载:1952年产250吨,1953年粮食统购统销后产量大为下降;改革开放以后,米粉生产迅速恢复,近年来每年产量为300吨左右,远销全国各地。
1984年,峡江县方便食品厂在传统米粉的基础上开发出新产品——方便米粉,吸收传统工艺,加配调料,制成相当于方便面的形式,用开水浸泡四五分钟即可食用,保持传统米粉风味,食用方便快捷。先后获江西省优秀产品奖,轻工部优秀新产品奖,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银奖,北京三山(太行山、沂蒙山、井冈山)展览会银奖,中国轻工业食品博览会银奖及受欢迎销售产品奖。据新编《峡江县志》载:方便米粉一上市便十分行俏,产量也不断上升,1985年产157吨。1989年仅岀口就有497吨,1990年出口则达 1330.4吨,远销全国各地及日本、东南亚各国。
神仙粉又名冬至粉、元宵粉、水磨糯米粉。是吉安著名传统特产。
神仙粉制作历来为手工操作,工艺独特。每年冬至节过后,吉安各地农户即选精白糯米,用清水浸泡半月左右,洗净沥干,加清水磨成米浆,用夏布筛出米浆,在清水中沉淀,倒去清水,将沉淀的米粉抓粹铺晒成干粉,罐装待用。成品洁白细腻,清纯不含杂质,保鲜期长,食用方便,可做元宵及各类米果,四季皆宜,可煮、可炸、可蒸,柔软爽滑,清香可口,营养丰富。神仙粉在吉安市和吉安、泰和、吉水、安福、永新、万安、遂川等县民间十分流行。代代相传,几乎家家都做。
吉安粮油食品厂吸收民间神仙粉制作工艺,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机械化生产,保留其传统特点和风味,生产出“庐陵牌水磨糯米粉”投入市场,深受消费者欢迎。80年代多次获得商业部、江西省优质产品称号,1988年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银奖,1996年被评为江西省粮食系统十大名优产品,1997年评为江西名牌产品。该厂目前有9条糯米粉生产线,形成年产2. 5万吨的生产能力,1999年产量为1.29万吨, 畅销广东、山东、北京、上海等全国20多个省市,远销美国、东南亚各国及港澳地区。
泰和酱油据新编《泰和县志》载:清道光十一年(1831),泰和沿溪渡有人从福建引进酱油制作工艺,利用本地盛产优质黄豆的优势,开设彭和泰酱园,以黄豆为主原料,配以适当比例的糯米、白糖、水等,经暴晒发酵,制成的酱油远近闻名,人称沿溪酱油。民国初,又先后开设裕美、吉和泰等几家酱园,沿溪酱油名声日盛。1913年,国际酱油评选会在美国芝加哥召开,沿溪酱油被选参评,获得优质奖。
沿溪酱油色如琥珀,色泽和润,味浓香醇,咸中带甜,浓度高,质地好,是调味佳品,畅销省内外。其生产在清道光间即具相当规模,最早的彭和泰酱园一开设,即有酱缸700 口,年产酱油20万斤(即100 吨),民国初期几家酱园合计年产达30万斤(即150吨)。不久,塘洲金滩村人康伟化除在沿溪开设裕美酱园外,还在南昌市中正路(今胜利路)开设兴仁酱园,生产沿溪酱油,畅销江南各省。1934年左右,泰和商人相继在南昌开设酱园20余家,产品统称为泰和酱油。新中国建立后,沿溪酱油产量稍有下降,公私合营后,年产75吨左右。近年产量有所增加,年产100吨以上。
1946年,福州恒升酱油店主林知书、林世祺父子在泰和县城开设中福酱油厂,除生产一般酱油外,还生产白酱油,在泰和酱油中异军突起。1956年公私合营后,改进制作技术,生产“富强”酱油,当年参加在上海举行的华东协作区调味品评比,被评为优等品。“富强”酱油畅销省内外。近年来,以“富强”酱油为基础,配以泰和鸡汁,制成营养丰富、香味醇美的乌鸡酱油,成为泰和酱油新品种,1987年参加广交会获得好评,成为畅销产品。
味源酱油味源酱油是吉安传统名牌产品。味源酱园大约创设于晚清,民国时期已有相当生产规模。味源酱油以色柔、味浓、香清著称,是调味佳品。1940年选送到巴拿马一莱比锡万国博览会展览,获金奖。从此驰名中外。
味源酱油选料讲究,工艺精细。以本地黄豆为主料,配以糯米、白糖、精盐等配料,经蒸晒、发酵、筛滤等工序,成品风味独特。
新中国建立前,味源酱园年产约2500千克。1956年公私合营,与其他九家酱园合并为吉安市副食品厂,味源酱油仅小量生产。后经多次拆拼搬迁,生产量一直很少。1983年成立吉安酱园厂,生产逐渐得到恢复,并注册为“钟鼓楼牌味源酱油”,1984年获省优质产品奖,1988年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铜奖。1990年该厂改名为吉安市味源食品厂,味源酱油成为该厂主要产品之一,畅销省内外。
泰和豆豉初名韶州豆豉。相传宋初一韶州(今韶关、南雄)人迁居泰和沿溪,设一小作坊,制作豆豉,香甜可口,气味浓烈,为调味佳品,故名韶州豆豉,又称甜豆豉,一时间远近闻名。《中国社会史丛抄•甲集》记载:宋时,江西泰和出豆豉,往时人家制萌菜皆重之。《中国酿造》杂志介绍,四川豆豉制作方法是从泰和传去的。由此可见,泰和豆豉制作历史之久远,影响之广泛。1963年郭沫若到泰和,品尝泰和豆豉,因其外形似葡萄干,赞誉为“葡萄豆豉” o 泰和豆豉是调味佳品,用以制作家乡鱼、煮鱼干、回锅肉、炯鸡烧鸭、煎辣椒、炒大蒜等荤素菜肴,风味独特。又可治病。清光绪《吉安府志》载:“泰和豆豉性温,能发能补,年久者佳,即生虫成灰者,用瓷罐收储,去其虫亦佳。伤寒头痛发热,鼻塞,或流清涕,初起时豆豉煎汤,不用盐,止加姜盐和泰和鸡煎汤即愈。豆豉一酒盅,纳葛布口袋内,置滚水中煎至豆豉无味,将袋豉取出,加姜少许,入水内,不用盐,可以汗,名曰淡豆豉汤。”这种治疗方法在当地十分流行。
由于泰和豆豉调味、药用俱佳,历来销路极好,有相当大的生产规模。据新编《泰和县志》载:1938 年,沿溪渡年生产量已达70吨,新中国建立后产量大减,经恢复,逐年增加,至90年代,年产15吨左右。
安福火腿安福火腿是江西省著名特产。因安福地处赣西,又名西腿。安福火腿生产历史悠久,源于古楚巫风中的祭祀菜肴“蹄膀”,安福民间至今仍称火腿为“火肘”。《皇明条法事类篡》记载:云南姚安府曾有江西安福、浙江龙游客商达三五万之多,姚安盛产火腿,商人们互相切磋,取长补短,火腿越制越好。后来商人们将火腿制作技巧带回本地,逐渐形成云南宣威、浙江金华、江西安福三大火腿品种,清代列为宫廷御膳佳品。1915年安福火腿与金华火腿、宣威火腿参加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并称中国三大名牌火腿。 1986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988年获全国食品博览会铜奖。
安福火腿制作选料讲究,工艺严格,制作精细,各道工序均为手工操作。每年立冬至立春,选用腿短、皮薄、臀圆的安福米猪后腿为原料,经整形、腌制、洗晒、熏制、晾挂、落架等工序,每道工序又有严密的程序和操作要求。成品成椭圆形,蹄脚短小如柄,腿身饱满丰厚,皮薄肉嫩,光滑平整,表皮呈棕黄色或暗红色,瘦肉率65% ~75%。切开后,瘦肉呈嫩红色,肥肉呈透明状,醇香诱人。晾挂通风,可保存至 3年。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盛赞安福火腿“其香隔户便至,甘鲜异常”。
安福火腿既是席上珍品,又是颇具疗效的药膳佳品。品尝安福火腿,最好先从腿部下刀,逐渐往肘部,脚干、蹄爪最后食用。或干蒸,或加料炒食,或加料煮食,其味醇厚,香味独特。安福火腿味咸甘,性平,有健脾开胃住津益血,壮肾阳,增食欲,固骨髓,健足力,愈创口等功能。
安福火腿在明清时期作坊制作就已有一定规模,民国时期进入鼎盛时期,著名腿庄有益裕、盛记、金太、昌记等老字号,益裕腿庄还在吉安、吉水、泰和、永新等地开设分庄,年产量达8万~ 10万只,市场销售量仅次于金华火腿。抗战时期,一些商人见有利可图,不顾质量,收购春腿,加上一些外地商人用劣质火腿冒充安福火腿,市场信誉跌落,销量大减。据《裕民期刊》1944年第六期载:安福火腿产量(1928年) 计4.6万只,(1939年)3.6万只。据新编《安福县志》载,1949年仅产0.6万只。
新中国建立后,生产逐渐得到恢复。改革开放后,兴建了大型安福火腿厂,同时大力扶持乡镇火腿生产企业,产量大幅上升,全县平均年产火腿10万只以上,1997年达20万只。1994年,安福火腿公司采用真空包装,将整腿分切,制成精美小包装,有火腿片、火腿心、火腿熟制品等品类。1996年在96北京国际食品及加工技术博览会”上,蒙岭牌安福火腿及其小型包装品获金牌。
安福火腿以其“诱人之香,夺席之味”赢得客商和消费者青睐,畅销全国和港澳地区及日本、东南亚各国。
遂川板鸭据新编《遂川县志》载:(1919年),今瑶厦乡大园村袁姓挑脚商人到广东、南雄一带做生意,学得南安板鸭加工技术,回乡后自建作坊加工生产,又运往南雄、广州出售,且称为南安板鸭,一直沿用至今。 内地称遂川板鸭,外销则称南安板鸭。袁氏一举成功,遂川板鸭作坊不断增多,成为遂川一大产业。
遂川南安板鸭以遂川麻鸭为原料,麻鸭选育、宰杀时的重量、肥瘦都有严格标准。加工制作时,经宰杀、脱毛、开膛、清洗、腌制、定型、晒干、包装等工序,工艺精细考究,手工流水作业。成品一只重0.625 千克左右,重量均匀;呈扁平桃圆形,刀口整齐,体表光洁无毛,皮张完整,皮色乳白,外形美观。其肉干爽肥嫩,咸味适中,骨脆可嚼,风味独特。色、香、味、形俱佳,为腊味上品。
遂川板鸭旺销不衰,90年代进入鼎盛,年产40万只以上,大部分出口,年出口在30万只以上,最高年份达200万只,占全区板鸭出口量的40% -50%,占全省板鸭出口量的30%。主要出口到港澳等地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1999年10月,遂川县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板鸭之乡”。2000年9月,遂川板鸭注册“遂兴”商标,停止使用南安板鸭名称。
永丰宸肉据传说,南宋建炎三年(1129)冬,隆祐太后避金兵南逃,经永丰县城,见街上猪肉特别多,便提出要吃“不要精,不要肥,不见骨头不见皮”的肉。一位苏姓厨师绞尽脑汁,居然做成了这道菜。隆祐太后吃了大加赞赏,回宫以后还常常要御膳房仿制。后来便成为一道传统名菜,在永丰民间流传。因为最初是供帝王家吃的,于是就叫宸肉。又因为是冬令菜,所以民间又叫时肉。载入《中国传统食品大全》。
这道菜制作讲究。把猪肉按肥、瘦、皮、骨一一分开,骨置锅底,第二层放瘦肉,第三层放肥肉,最上层以皮覆盖,加满水,用木盆盖紧,周围用夏布塞住缝隙至不漏气。旺火烧沸后,文火炖两三个时辰 (4 ~6小时),然后取出骨头和瘦肉,将肥肉和肉皮切碎捣烂,再将瘦肉撕成肉丝,并剥取骨头上的碎肉, 将三者一起放入木盆中,加入原汁和适量盐,用竹片不停搅拌成糊状,放置冷却即成,然后切片食用。成品色泽雪白晶莹,清香四溢,不油不腻,嫩滑爽口。每年入冬以后,当地民间几乎家家都会制作,市场上也有零卖。当地人上街,常常买上几片宸肉,到酒馆买一壶水酒,慢慢品尝,别有风味。
永新狗肉永新狗肉是永新传统名菜,风味独特,远近闻名。其味辛辣,香浓郁,肥嫩不腻,且生津开胃,调补身体,是冬令滋补佳品。
永新狗肉制作工艺讲究。一般选用5千克左右的嫩狗,杀时狗血注入一定量的老冬酒中待用。然后热汤去毛,用早稻秆草烧至皮色油黄,剖腹净内,切成寸许方块;取本地红辣椒干适量,在锅内用热油烘至干燥研碎,并干橘皮、八角适量洗净待用;将适量茶油入锅烧沸,取出注入血酒,仅留少许,将狗肉块倒入翻烧至水干,倒入血酒烧炯,然后加清水烧至八成熟,倒入准备好的辣椒、橘皮、八角、盐适量,翻炒至均匀,再稍作烧炯,即退明火炯片刻(行话叫回火)即成。盛起,撒上适量胡椒粉,即可食用。
永新狗肉在永新乡间极为流行,县内各城镇的酒馆、饭店也是不可或缺的传统菜。永新人在省内外各地所开的菜馆常常以“永新狗肉店”命名,生意红火。
莲花血鸭莲花血鸭,本地叫炒血鸭,是流行于莲花、永新等地的传统名菜。据新编《莲花县志》载,炒血鸭始于南宋末年,可见其历史之悠久。
莲花血鸭选用本地麻鸭为主料,杀鸭时将鸭血注入适量老冬酒内待用;将鸭热汤去毛,剖开净内,敲碎背瘠,切成细块;适量茶油入锅烧沸,取出大部分注入血酒内待用;鸭肉入锅烧至七成熟,再放入切碎的红辣椒、姜丝及盐适量,搅拌均匀,再将血酒倒入炒匀煮沸即成,出锅即可食用。
莲花血鸭色紫红,香深厚,味辛辣,鲜嫩可口,堪称美食。在莲花、永新乡间极为流行,也是城镇酒店、饭馆的传统名菜。莲花人、永新人在外开设的菜馆常常以“莲花血鸭店”命名,生意兴隆。
玉兰片民国时期的《江西物产总会说明书》说:“《诗》云’其簌维何?维笋及蒲。’《周礼》有’笋范’之制。 梁简文帝《七励》亦称:’杂金笋之甘菰者生酿之,使其阻于寒温之间不得烂也。’”这里所说的“笋茁”即玉兰片,用嫩笋制作而成,古时称为玉版笋。清光绪《吉安府志》引述:宋孝宗问周必大:“吉州所产何物?”必大对曰:“金柑玉版笋,银杏水晶葱。”又据传,苏轼路过吉安,品尝玉兰片后发出“要不俗,须食竹”的赞叹。可见吉安玉兰片在宋代即已享有盛名。《中国土特产大全》载:清朝末年,宁冈玉兰片被列为贡品。 吉安地区盛产毛竹,井冈山、宁冈、遂川、永新、万安、安福等县山区广为种植,每年生产大量竹笋。 鲜笋肉质肥厚脆嫩,色白味美,富含糖类、蛋白质、纤维素等营养物质及磷、铁、钙、镁等微量元素和氨基酸,营养丰富,利于消化,增进食欲,滋阴补血,且有减肥作用。玉兰片即取鲜笋精制而成。其制法讲究, 取鲜嫩竹笋煮熟,去壳切片,文火烤干,成品形似玉兰花瓣,故名。其色乳白,有透明感。生发烹调,清脆鲜美。玉兰片依其鲜笋取制时间、部位及形状大小而有冬片、春片、桃片、保尖、大片之分,品质略有差别。新中国建立前,宁冈、遂川、万安三县出产最多。新中国建立后除宁冈县、井冈山市、万安县生产外, 遂川县成为玉兰片生产大县,产量多,质地好,主要出口日本、东南亚各国及港澳地区。据统计资料显示,遂川县1990年产量达250吨,居全区之首。90年代末期,由于封山禁挖,产量逐年减少。
鲜笋加工产品除玉兰片外,还有明笋干、熏笋干,也是吉安地区大宗传统产品。据统计,1996年全区笋干产量438吨,其中宁冈县192吨,井冈山市90吨,居全区第一位、第二位;2000年全区产量1777吨, 其中遂川县985吨,万安县360吨,居全区第一位、第二位。此外,还有水煮笋、盐渍笋等新开发笋制品。 以上产品都具有肉嫩、色鲜等特点,很受消费者欢迎,市场需求量很大,销往港澳等地及日本、东南亚各国。
吉安薄酥饼吉安薄酥饼是吉安传统名牌糕点。据传,明代庐陵糕点祖师弥公临终前根据他多年积累的经验设想的一种新饼配方及制作方法口授给他的嫡传徒弟。弥公故后,他的徒弟按他的口授操作,制出一种新饼,醇香微甜,又薄又酥,新颖独特,人人赞不绝口。为纪念师父就叫弥公薄酥饼,到了弥公忌日,用这种饼作为供品,以后成为惯例,一年一度的弥公庙会上都要用薄酥饼作为供品,以纪念这位庐陵糕点祖师。
吉安薄酥饼的制作全为手工操作,选料十分考究,配方非常严谨,经过三十二道工序制成,具有薄、 脆、酥、香四大特点。清光绪间,弥公祠庙会上公认的品评是“薄而不虚,酥而不腻,脆而不嫩,香而不刺, 最美佳品”。由于饼体极薄,按传统作法,一斤二十只,行话叫二十头。历来是当地中秋月饼中的极品, 在清代还曾作为贡品进献。
新中国建立前,以老字号福泰隆糕饼店制作最精最多,历史最长,其他如介福、福春、福茂等糕饼店也有制作。新中国建立后,诸糕饼店于1956年合并为公私合营食品厂,薄酥饼生产一度停顿,60年代仅有少量生产,制作技术濒于失传。改革开放后,吉安市糖果蜜饯厂重新挖掘传统制作工艺,扩大薄酥饼生产。该厂后来改为吉安市食品一厂,专事糕点食品生产,薄酥饼成为重要产品。每年中秋节前即有大量薄酥饼上市。此外,泰和县、吉水县也有生产。吉安薄酥饼多次获得江西省优质产品奖,载入《全国名特产品》一书。
永新酱姜酱姜是永新传统蜜饯。据《中国土特产大全》载:永新酱姜“生产历史悠久,明朝时曾作为贡品进献皇宫。1938年就出口美国”。酱姜表面有一层丰厚白霜,无姜丝,味甜辣,香醇郁,具有调理脾胃,镇吐祛痰,益气提神的功效。用以烹制鸡汤、鸭汤、排骨汤,味醇厚鲜美。既是食疗佳品,又是名贵茶点,风味独特,全国仅有。
永新酱姜选料讲究,工艺精细。一般选取本地生姜,本地生姜生长时间充足,收挖时称为老姜,姜体丰厚。酱姜制作一般分制酱、入酱、出酱、起沙几个阶段,其制作的关键是制酱。制酱有严格的时间要求和工艺要求。第一步霉米,每年端午前后选择优质糯米制成霉米待用。第二步制酱娘,农历六月,按酱缸大小配以适量霉米倒入,按比例加粗盐、冷开水或清洁井水,曝晒两天,再按比例倒入黄条弄酱,制成酱娘。第三步兑酱,另选优质糯米浸泡沥干蒸熟,按比例倒入酱娘中,搅拌均匀。第四步晒酱,将兑好的酱置烈日下曝晒六七天。第五步翻酱,取出黄条,用干净筷子翻酱,再晒四五天,酱即制好。在整个制酱过程中,特别是兑酱后,不能沾生水,不能停晒,如遇雨天则要入锅烧酱,否则就会坏酱而不能使用。 制酱完成后入酱,选优质生姜,净皮煮致断丝,沥干按比例倒入酱缸拌和,晒五六天。然后出酱,选择晴天,将姜从酱缸中取出,刮净所沾酱液酱渣,平铺曝晒四五天。最后起沙,将晒好的酱姜装入瓦罐,严密封口,置阴凉处,20天左右姜的表面有一层白沙,称为糖霜,本地又叫起沙,再取出曝晒一天或半天,装回罐内密封,放置一段时间,白沙增厚,即告制成。酱姜出缸后又以同样的方法制作酱萝卜、酱茄子、酱梨、 酱冬瓜等,也是很好的茶点。
永新酱姜全为家庭手工制作。新中国建立后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永新县食品厂每年批量生产,但仍以手工生产为主。改革开放后,生产量大增,改进包装,远销省内外。
永新橙皮永新橙皮是永新县传统蜜饯,生产历史悠久,远近闻名。《中国土特产大全》载为“永新柚皮”,本地称“橙皮”。永新橙皮制作有严格的时间要求和工艺要求。一般每年农历六月,摘取青皮橙子(即未成熟的柚子),有规则地切取绵状外皮,中间未成熟的果肉部分弃置不用。外皮又切成厚薄均匀的小片,每片边缘都带绿色表皮,形成外部弧形边沿为绿色、绿色边缘内为白色的均匀橙皮片,或雕刻成花鸟虫鱼各种图案,放入锅中加清水煮至80七,这时表皮转为黄色,取出置冷水中浸漂一定时间,又取出挤去苦水, 再按比例将青铜(或铜器)、明矶置开水锅中,将挤干的橙皮倒入,煮至表皮转成绿色,取出再置冷水中浸漂,拧干再煮,直至挤岀的水不带苦味,然后配以一定比例的白糖揉搓至糖充分均匀吸收,抻平摊晒三四天,至干而脆即成。成品保持刚切下的橙皮片原色原形,边沿嫩绿可爱,片体色白如玉,香气清幽,质地松脆,甜美可口,嚼到绿色表皮,满口凉爽生香,别具风味,堪称茶点珍品。且含有皮昔、新橙皮糖昔、胡萝卜素、多种维生素及钙、磷、铁等成分,具有消食解酒、润肺生津、通气化痰等功效,又是调治疾病的良药。
永新橙皮的制作全为手工操作,在永新民间盛行。新中国建立后为满足市场需求,永新县食品厂吸收民间制作工艺并加入机械操作流程,形成规模生产,年产3万斤左右,并改进包装,畅销省内外。
永新蜜茄永新蜜茄色如琥珀,光泽鲜亮,有透明感。含有多种生物碱、二葡萄糖昔等成分,香甜可口,并有清热、润肺、止咳、润肠、缓泻等功效,对儿童、老人及结核病患者尤有裨益,既是茶点珍品,又是调补佳品。 《中国土特产大全》称之为传统滋补蜜饯食品。
永新盛产蜂蜜,又盛产白皮茄子,以此二物为原料制成蜜茄,成为当地传统产品。其加工工艺讲究: 每年夏天白皮茄子进入盛产期,选取鲜嫩饱满、皮白无瑕、无病无虫的白皮茄子,洗净去盖柄,用毛衣针扎适量小孔,置70 ~ 80T热水中加盖炯一两小时,以不炯熟为度,捞出沥干,用手平挤至水流出,茄成扁平状,置盆钵中,按比例加入蜂蜜,让茄子吸收,吸收得越饱满越好,然后摊晒,加纱罩以防灰尘、蝇虫,每天早上蒸1小时左右,然后又摊晒,蒸晒交替至五六天次,再吸一次蜜,再蒸晒一次,待冷却后置瓦罐中密封即成。
永新蜜茄制作全为手工操作,四乡民间盛行。永新县食品厂为满足市场需求,进行批量生产,并改进包装,销往省内外。
永新酱姜、永新橙皮、永新蜜茄并称永新三宝。
永丰夏布夏布又名芒布。以芒麻为原料,做成半脱胶麻丝,编织为夏布。质地轻薄,坚挺不皱,透气易干,经久耐用。多为本色,亦有漂白、印花者。丝粗者为粗夏布,丝细者为细夏布。适用于缝制夏季服装、蚊帐及裁制滤布。区内各县均有产,永丰县藤田最盛,且历史悠久。宋皇祐五年(1053)欧阳修送母柩归葬沙溪,有《寄题沙溪宝锡院》诗,中有“鸣机织芒遍山家”之句,可见那时在永丰编织夏布已很普遍。清同治 《永丰县志》载:“芒布出藤田者出名,沙溪、良村皆有之。”清末民初,编织夏布以藤田为中心,遍及全县, 成为农家主要家庭副业。藤田镇专营夏布有正义行、正和行、聚源行、永定行,每年吞吐万匹以上,远销江浙、上海、四川、广东、港澳及东南亚、朝鲜、日本。1949年江西省银行研究室编印的《江西省各县重要物产调查》载:1948年永丰年产夏布3000匹,运销总量2800匹。
新中国建立后,政府将个体编织户组成永丰藤田麻纺织厂,年产夏布5000余匹,60年代年产6000 余匹。随着纺织业的发展,质量优越的替代产品越来越多,市场对夏布的需求量急剧下降。据《永丰县志》载,从19力年至1984年,年均产量5394匹。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产量骤减,如今只有少量生产。
吉州土纸 《旧唐书•地理志》载:庐陵陟厘为贡品。所谓“陟厘”即竹纸。宋乐史《太平寰宇记》所载“吉州土产”中就有“竹纸”。因吉州盛产竹子,以竹制纸,成当地一大特产。可见吉州土纸生产历史之悠久。据史载,自宋以来,吉州印书业十分发达,在古代,造纸业发达是印书业发达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吉州土纸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产地广,产量多,质量好。明代版本学家胡应麟在其文集中载文称:印书“以永丰绵纸为上,常山东纸次之,顺昌纸又次之,福建最下……大率闽、越、吴、燕所用印书之纸不出此数者”。绵纸即后来所称毛边纸。据记载:明万历间,江苏常熟刻书家毛晋为刻《十三经》、《十七史》 特来江西选购纸品,吉安、泰和等县出产之竹纸中选,遂名毛边纸,成为人见人爱的印书纸和书写纸。永丰纸品质优良,泰和产者亦佳,盛销“下江”一带。
据民国二十年《江西特产调查》载:全省产纸者有五十三县,而以石城、永丰、宁冈、万载、遂川、泰和、 吉安、安福等二十三县产量最巨。该《调查》中《产量统计表》显示,吉水的烧纸、万安的琢表、筱纸、表芯纸等,永丰、泰和的毛边纸,遂川的表芯纸、草纸,安福的白贡纸产量可观,产值很大。其《产纸种类》称: 细纸“以铅山的连史、关山及泰和、石城的毛边为最著”。据新编《泰和县志》载:泰和县土纸生产历史悠久,民国期间年均产量约2万担,而1947年达7万担,主要是毛边纸、大表纸。据新编《永丰县志》载:永丰土纸生产始于宋绍兴间,以藤田毛边纸闻名,至清光绪间造纸业大盛,有纸槽200余家,年产毛边纸2 万余担,至1948年达5万担。又据新编《万安县志》、《遂川县志》载:1949年万安产纸约5万担,遂川则更多,全县生产的大表纸、毛边纸、绵纸等,1941年产量达20万担。另据新编《吉安县志》、《安福县志》 载:吉安县富田竹纸、安福县泰山纸在古代就很有名,且称为贡纸,安福所产白贡纸、连史纸称为“土宣纸”,尤其有名。此外,永新、宁冈、莲花、峡江等县均有小规模土纸生产,在民国时期年产或数千担,或数百担不等。
今泰和、遂川的大表纸、永丰的毛边纸等,仍然走俏市场。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1993年永丰毛边纸棚157个,年产量达1818吨,除销往国内各省、港澳地区,还远销到欧美、南亚各国;万安表芯纸也远销到国内各省、港澳地区、欧美及东南亚各国。
遂川折扇民国《江西物产总会说明书》载,吉安府龙泉县大汾镇产折扇,销本郡、省及长江一带,并附记:“中国古无折扇,至明永乐朝鲜进撒扇,上喜其卷舒之便,命工如式为之,故名撒扇,盖收则折叠,用则撒开,实为夏日必须之物也。”据新编《遂川县志》载,清康熙三年(1664),广东兴宁一罗姓技人到遂川大汾的白石坑,招徒六人,传授折扇制作技术,并设作坊,专制折扇,销路很好。随后附近的江夏、草汾、鹿坑等地, 纷纷仿制。民国时,大汾人古仁风在大汾镇设仁风折扇厂,生产“仁风牌”折扇,销往本省及长江流域各地。“仁风牌”沿用至今。
遂川折扇初为黑色扇面,以竹片为骨,草纸做面,染成黑色,俗称黑纸折扇,造法不精。以后渐至精致,扇面改为绵纸或毛边纸,并烙印山水人物花草各种画面,甚或间以书法。新中国建立后工艺得到改进,品种增多,制作愈益精美。1990年,遂川折扇生产有一个质的飞跃,生产出胶水黑纸、绿纸、白纸香水、木纸檀香、冲花、黑纸彩花、黑纸中档、装饰挂扇等8个品种、14种花色图案。
遂川折扇制作精细,工艺讲究,分胚工、捆扎、漆工三段108道工序,成品具有扇骨均匀,色泽光亮,制作精美,水浸不烂,日晒不裂,不发霉,不虫蛀的特点,且扇面图案丰富多彩,融观赏、实用为一体,轻巧耐用,携带方便,美观大方,深受消费者喜爱。1957年先后在江西轻工业展览会和全国工业展览会展岀。 其生产规范也日益扩大,新中国建立前年产40万把,新中国建立后,50年代初年产30万把,1957年增至 150万把,进入80、90年代,年产均保持在100万把以上,并且远销到东南亚及欧洲各国。由于电风扇、 空调的逐渐普及,市场需求量锐减,至2000年,年产10万把左右,主要销往国内沿海及东南亚国家。
泰和油纸扇据新编《泰和县志》载:泰和油纸扇制作始于明代,清乾隆间,泰和县城西姚家制作的油纸扇声名远播。
泰和油纸扇选用节疏皮翠、嫩老适中、大小匀称的小山竹做扇骨。扇骨制作要求精细、均匀,编织精巧,成宫扇形。再用宣纸或绸缎或丝绢做扇面,扇面上配以彩色山水、花鸟、人物、书法等,然后涂上桐油或光油。造型美观,轻巧雅致,经久耐用,是消夏佳品。民间常用作端午节馈赠亲友的礼品。
据载,民国时期,泰和油纸扇年产万余把。1951年生产100多万把,销往省内各地及长沙、武汉、南京、上海等地。进入80、90年代,生产量日渐减少,主要销往农村,或作为民间工艺品。
永和陶瓷据考古发掘证实,永和陶瓷生产始于晚唐。明永乐《东昌志•东昌图境记》载:“至五代时,民聚其地,耕且陶焉,由是井落墟市,祠庙寺观始创。”“景德中为镇市,置监镇司,掌磁窑烟火。”当时主要烧制酱褐釉、乳白彩碗、罐、注壶、盏等。北宋时期吉州窑名闻遐迩,除继续烧制酱褐釉等制品外,又创烧黑釉瓷,成为当时黑釉瓷生产中心之一,主要品种有碗、罐、壶、碟、盘等,制品以兔毫斑、鹅鸩斑的独特工艺闻名于世,黑釉瓷的木叶天目工艺更是吉州窑的独创。南宋是吉州窑陶瓷生产的鼎盛时期,规模空前,工匠数千,品种达120余种。其釉彩有青、白、绿、黄、黑各色,或单釉,或彩绘,在工艺上有印花、剔花、洒彩、剪贴、堆雕等多种。产品纹样丰富,绚丽多彩,尤以制瓷艺人舒翁、舒娇父女制品为胜,时称“舒家窑”。吉州窑陶瓷制品在当时十分走俏,远销朝鲜、日本及东南亚各国。
据民国二十五年江西启志书局编辑的《江西陶瓷沿革》记载,唐氏《肆考》云:“吉窑颇似定器(按:即定窑陶器),出今吉安之永和镇。相传陶工作器入窑,宋文丞相过时尽变成玉。工惧事闻于上,遂封穴不烧,逃之饶,故景德镇初多永和陶工。”陶工封窑逃走以后,吉州窑由盛入衰。加上元末剩余窑工多投文天祥义军,吉州窑陷入停顿。抗元失败后,窑工不敢回乡,纷纷投景德镇而去。元至元初,吉州窑已衰败不堪。《景德镇陶录》称:“江西窑器,唐时在洪州,宋时出吉州。”又称:“先有吉州,后有饶州。”“今景德镇陶工故多永和人。”吉州窑工对景德镇烧瓷技术的提高,景德镇陶瓷的兴盛,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元、明、清至民国时期,吉州窑全面停业,仅留下二十四座古窑堆。新中国建立后文物部门进行踩查发现,是国内保存完好的古窑遗址之一。1957年江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至1981 年进行了考古发掘。与此同时,吉安县成立了吉州窑古陶瓷研究所和吉州陶瓷厂,建仿古龙窑,发掘古陶瓷生产工艺,形成仿古瓷生产线,生产仿古陶瓷。所生产的仿古瓷、陈设瓷和日用瓷,继承釉下彩绘、剪纸贴花等传统工艺,古色古香,精湛无比。特别是木叶天目工艺得到恢复,堪称陶艺一绝。今吉州仿古窑生产的各种陶瓷器皿、工艺品达130多种,年产80万件,销往全国各地及美、英、加拿大、瑞士、南斯拉夫、匈牙利、法、 捷克、奥地利、日本等国家及东南亚各国,成为世界各地博物馆和收藏家的收藏珍品。
吉安樟木箱吉安自古多樟树,所以以樟木板为原料的樟木箱也是传统特产。
樟木箱六面均用整块樟木板做成,不镶不嵌,平整牢固,且纹理细密,颜色悦目。在制作上有一套传统工艺,从取板、压板、裁板、刨板,到接角、安装、油漆、饰角等,工艺讲究,做工精细。成品外形美观,结构牢固,油漆均匀透明,木纹清晰可辨,箱面锂亮,光泽照人,且经久耐用。新中国建立后在制作上更讲究外形装饰和结构造型,有压花、雕花、包纸、包革等,又有新创框式结构,造型更为美观。吉安市樟木箱厂生产的白鹭牌包革樟木箱、井冈山牌框式樟木箱均获1988年江西省优秀产品奖。
由于樟木富含樟脑质,有十分显著的驱虫防蛀作用,且香气四溢,经数十百年,其驱虫防蛀效果不减,香气不息。用来储藏毛、呢、丝、棉等纺织品、贵重书画、文件资料等物品,经久不坏。
樟木箱在区内各县均有出产,以吉安市、吉安县、安福县、泰和县出产最多。长期以来,产品畅销国内外,深受用户欢迎。近年,为了保护珍贵树种,国家严禁砍伐古樟,樟木箱板缺乏,生产量大为减少。
天蚕丝 1949年王松年著《江西之特产》载:天蚕丝是江西独有的特产。天蚕主要有樟蚕、柞蚕、樗蚕、柳蚕、 枫蚕、栋蚕、乌柏蚕、栗毛蚕八种,而樟蚕最多。樟蚕丝的主要产地是泰和、遂川、吉安、永丰、吉水、永新、 信丰、大庾、万安等地。吉安地区是江西重要林区之一,以上八类树种较多,樟树尤多,所以天蚕丝产量较多,樟蚕丝尤多,而且品质最好。
天蚕丝的制作很不容易,制法的良拙,直接影响蚕丝的品质。制丝全为手工操作,分清水浸蚕、手工抽丝、米醋浸丝三步,每步在数量的掌握、时间的分布、手法的操作都有严格的要求。
品质好的天蚕丝质轻,透明,坚韧不烂。其用途很多,主要用于医疗缝合、制作飞机蓬翼、降落伞,也可制作渔网及工艺品。抗日战争时期曾在泰和设立“天蚕制造所”,专门就地收购天蚕,加工制作天蚕丝。据《江西之特产》载:1948年全省天蚕丝总产量1115担,其中泰和125担,遂川105担,吉安55担, 永丰40担,吉水45担,永新30担,万安55担,加上“泰和天蚕制造所”产量超过全省总产一半以上。主要销往上海、香港,再转销到美国、日本,加工后再销往世界各地。
进入五六十年代,由于工业发达,替代产品质优价廉,天蚕丝生产几乎停顿,只有少量生产,用作织制渔网。七八十年代以后,几乎绝迹。
第四节矿物类永丰菊花石永丰菊花石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唯一一种菊化水石,与国内另外两处发现的菊花旱石相比,其石质更为细腻坚硬,花形更为自然优美,堪称稀世珍品。
永丰菊花石的发现大约在明末清初。清同治《永丰县志•地理志》载:“菊花石在永丰乡中沙,长二丈许,上有文即菊花,有正面花,有反面花,有侧面花,有残菊,有花心,花瓣之精细,画工所不及也。石青色,花文白,嫩滑如玉。石厚可七八寸,里面花如一。里人以为桥二架,磨伤石边寸许,微痕见花。相传旧在潭中,人见二大鲤,取之化二石云。”光绪《吉安府志•地理志》也有大致相仿的记载。永丰菊花石蕴藏在永丰境内藤八河流经中沙一段的河床中。据专家考证,永丰菊花石形成于2. 8亿年前二叠纪石灰岩中,系远古时期海洋中一种低级藻类动物的化石。石体为深黛色,形似菊花的白色花纹嵌在石中,根、 茎、枝、叶、花自成一体,形态逼真。一株一朵,一株两朵,一株数朵,甚至一丛数朵,或微张,或半开,或怒放,姿态各异。花茎自由伸展,花瓣自然舒张,叶子紧托花朵,舒展自然。花朵大小也很自然,大的直径二十厘米,小的二三厘米,一般在五至十厘米。更为奇特的是,在同一株或同一平面的数朵菊花,其颜色竟然分别为白色、橘黄、肉红,或一朵花而溶染三种颜色,美丽异常。清康熙进士、县人陈学海《菊花石》 诗云:“偏向灵根写菊枝,天工皴染巧难知。纷披玉叶深深见,烂漫琼花瓣瓣奇。”乾隆间知县陈材也有 《菊花石》诗咏叹:“中沙流水清如碧,千年地上一片石。石面斑斑菊花形,一半淡黄一半白。”这两首诗把菊花石的奇姿异态描写得十分逼真。
这样的菊花水石,不需雕琢,就是极具奇趣的艺术品。若加以具有艺术眼光的打磨加工,则更显玲珑剔透,鲜翠欲滴,光彩照人。江西省永丰县特美雅工艺厂利用这一天然菊花水石,依其自然形态,加工成各种饰物、文房用品、工艺壶具等艺术精品,观之如琉璃,抚之如润玉,弹之如钟馨,吻之如水乳,形态鲜活,多姿多彩,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该厂厂长管小培创作的《双菊图》菊花水石,入选《中国历代100件精品赏析大型画册》。他还创作了许多菊花水石珍品为国内外收藏家所珍爱。
永新梅灰吉安盛产石灰,吉安、吉水、永丰、泰和、安福、永新等县石灰产量都很大。据有关资料统计,1985年永新产石灰1.6万吨,1993年吉水县产石灰6. 5万吨,1987年安福县产石灰3. 5万吨,1985年永丰县产石灰4. 39万吨。
在各县诸多石灰产品中,以永新梅田石灰最为有名,是本地区内传统优质建筑材料。永新梅田石灰,俗称梅灰,产于永新石桥乡梅田村,以梅田洞山体石料烧制的梅灰最优。只可惜自古有名的梅田洞至今已残破不堪,眼看即将夷为平地。梅灰具有细、白、黏着性强等优点。旧时建房一般用来作内墙抹面上等材料,价格比一般石灰高出许多。新中国建立前石桥梅灰厂商在吉安城设货栈专卖梅灰,销路一直很好。新中国建立后梅灰仍然畅销。据新编《永新县志》载:1985年梅灰产量6000吨左右,以后大约维持这个产量。
吉安白泥白泥,学名软质黏土,广泛应用于耐火材料制造、五金冶炼工业及陶瓷、化工、建材工业等,是我国江南地区紧缺材料。
吉安县有丰富的白泥矿,主要在横江镇山南、永和镇陶溪,连成一片,纵横5千米,平均厚度15米, 储量达500万吨。经国家有关部门检测,化学性能和物理性能良好,耐火度1700^以上。吉安白泥杂质少,耐火度高,可塑性大,黏结性强,质量达到部颁一级标准,被冶金工业部专家誉为全国第一流。
吉安白泥每年产量1500吨,系列产品有黏土砖、高铅质耐火砖、硅藻土隔燃制品等,远销上海、陕西、河北、浙江和本省各地。
筠精矿砂浒坑鹄矿属高温热烈隙充填黑铸金一石英脉型大矿床,所产金顶牌黑铸精矿砂是传统名牌产品,颗粒均匀,适合水冶、火冶及其他冶炼加工,年产0. 18万吨,远销美、俄、日、德等国及香港等地。
钩金矿是江西省重要有色金属矿产,储量居全国第三,产量居全国第一。区内安福、泰和、遂川、永丰、 万安、井冈山等县市均有钩矿矿藏,所产铸精矿规格多,品质好,熔点高,三氧化鸭含量高达65%以上,耐温性能好。自1925年安福漆和等地即有民窿开采,新中国建立前开采混乱,当地政府仅能收购一部分钩金砂。新中国建立后,冶金部于1950年建立浒坑铸矿。江西省冶金厅1953年建小龙钩矿,后来又有县属铮矿,进入有序开采,钩金矿一直是区内重要矿产品。遂川铸矿、永丰铸矿、万安鹄矿、井冈山铸矿均生产优质鸭精矿,遂川钩金矿1983年获国家外经部出口产品优质证书。而安福浒坑鹄矿生产的金顶牌钩金矿1979 年、1982年、1989年蝉联国家银质奖,是全国此类产品最高奖,这些产品畅销国内外。
莲花无烟煤莲花无烟煤赤中-高灰低硫半亮型-亮型高变质无烟煤,品质优良,含硫低,小于1 % ;含水少,平均 4.49%;发热量大,可达8000大卡/千克以上,是优质无烟煤。
莲花无烟煤储量丰富。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十一月,清廷委两江矿政局派员到莲花瑞坑山、检薯口、梅岭、下源冲等地探察煤矿矿情,认为矿苗极旺。民国初,地质学家王行泉深入莲花调查煤田地质情况。1947年,地质学家夏湘蓉率员再作调查,事后著文指出,莲花煤田属广丰一吉安带,推算出储量为 7000万吨。新中国建立初至80年代,省有关地质调查机构多次进驻莲花,对莲花无烟煤的储量分布、矿区地质情况作了全面的勘查,查出无烟煤矿区面积达57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56. 84%,已探明储量达4843万吨,远景储量可达1亿吨以上。
史载,约在元代已采挖露天煤层使用。明洪武年间(1368〜1398),泰和县萧氏在湖上没田开井,明末,湖南湘乡有人在长埠等地开井,清及民国时期陆续有人开采。至新中国建立初,计有采煤户50余家。清末民初日产5000斤左右,1947年年产50万斤。1956年开始兴办华侨采煤场,1958年建立国营煤矿。至1992年有采煤矿560个,国营4个,集体83个,户办、联户办473个,从业人数3900余人,年产原煤50万吨,总产值1000余万元。被列为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江西省三个重点产煤县之一。煤产品于1987年获省轻工业厅“创新产品奖”,被省经委评为“江西省新产品”。销往省内各地及浙江、安徽、 湖北等省,同时经广州、九江销往日本、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五味泉清同治《永丰县志》载:“五味泉在县西九峰岭下,世传张果老经此,杖柱泉出如珠,有五味。”九峰山下白水村《宋氏族谱》载:“五味泉,近听汩汩有声,闻之酒香扑鼻,观之清澈透底。”又当地民间传说,铁拐李、张果老等云游至此,坐在一棵古樟下休息,见二石相依相偎,甚是奇怪。问一老叟,老叟讲述一段故事:仙女青云和九峰山打柴郎相恋,山中白云庵老尼强将二人分开,二人常常在此秘密相会,久而久之,变成这相依相偎的二石。铁拐李听了十分气愤,认为老尼多管闲事,用拐杖往二石间一捅,只听杖孔中汩汩有声,冒出一股清泉。众仙取来品尝,都觉甜中有苦,苦中有酸,酸中有辣,辣中带麻,都说这是青云姑和打柴郎的泪水。张果老说:“这对青年男女也太难为了,他们的泪水五味俱全,化作泉水,就叫五味泉吧。” 这五味泉确实十分奇特,取来品尝,甜酸苦辣麻,五味俱全,十分清爽,酒香扑鼻。如用酒瓶装好盖严,轻轻摇晃,即有酒花升腾,猛然打开瓶盖,只听“啪”一声,泉水喷涌而出,故又有“天然啤酒”之称。
这“天然啤酒”沉寂了千百年,除了当地人常常取来饮用,或路人出于好奇,偶然品尝之外,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近年,这奇特的泉水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所、江西省水文大队、江西省环卫监察站、中科院化学所等部门纷纷取样检测,得出基本一致的结论:五味泉含有锂、總、锌、硒等二十多种人体需要的微量元素,其中锂、總元素对心血管病、肠胃病、高血压等均有一定的疗效,而且含有天然二氧化碳,清爽可口,是可以直接饮用的优质矿泉水, 这奇特的五味泉,具有不可估量的开发前景。
第五节其他土特产简介吉安地区土特产丰富,品种繁多,除前面介绍的63种著名土特产外,尚有数百种。这里选取其中较为有名的63种列于表13-1-1。
表13-1-1 吉安地区其他土特产品名产地特点备注芋头松永丰县肉质直根,呈扁圆,蒂根凹陷,色白肉传统名特蔬菜,种植历史悠久。 (扁萝卜) 万安县嫩,生熟可食,味香甜.耐贮运老根及籽可入药。《江西蔬菜品种志》载录排田萝卜泰和县个小皮薄,色白鲜嫩.汁多无渣。消传统名特蔬菜。明代排田村即有食,顺气,化痰,醒酒,解毒种植红薇菜遂川县清香,甘滑,提神,消食,去油腻,人称传统特产。自然生长,精制成干, “山菜之王” 远销日本吉安芥菜头区内各县肉茎肥嫩,汁多味甜,纤维少,品质好传统名特蔬菜。《江西蔬菜品种志》载录续表品名产地特点备注吉安长白苦瓜吉安市瓜长,肉厚,味淡苦清凉,清热解毒传统名特蔬菜。《江西蔬菜品种吉安县志》载录 “拔地拉”果蔗泰和县 70年代引进培育的优质果蔗品种,质 1999年获全省果蔗评比金奖白嫩松脆.味甜美可口井冈山市味甘平,香清醇,滋阴,清热,利尿, 传统特产。自然生长于高山悬崖石耳宁冈县化痰之上,堪为山珍,远销国内外安福县橡子区内各县山区富含淀粉及多种维生素,可制豆腐,面传统特产。永丰年产达900吨, 条,风味独特其他各县产量不等区内各县山区,以用途广泛,主要为编织、制帽、作笔杆、 小山竹万安、遂川、宁冈、 竹笛、琴杆等优质材料。嫩竹可造纸传统特产。销往全国各地永新、安福为多棕片区内各县柔、韧,成片或抽丝均可,用途广泛传统特产。销往全国各地钻山风安福县性辛温,根、茎、叶有特殊芳香,祛风祛传统草药。仅武功山自然生长湿,通经活络竹茹遂川县营养价值高,清火、润肺、降血压,被称传统特产。以种植为主,野生者井冈山市为“菌中皇后” 尤佳传统药材。全国主要产地之一, 黄梔子峡江、永丰、万安药用。果大质优,尤优者为峡江八棱永丰、万安均年产20吨左右,峡等县江年产5吨左右,畅销省内外及朝鲜等国传统中药材。年产百万斤以上。 白芷吉水等县性温、味辛,祛风,散寒,燥湿吉水富滩产量多,质量好,畅销全国各地传统中药材。《江西物产总汇说荆芥吉水等县性微温,味辛,可提取芳香油,又可入明书》载:吉水“水南的荆芥已闻药,发汗解表,炒后可止血名全省”。水南产量多,质量好, 深受药商欢迎樟脑油全区各县可提炼出工业用油、制药、香料等工业传统特产。全国主要产地之一, 原料,纯度高销往各地宁冈、永新、遂川、 价值很高的芳香油,香气浓郁,挥发性山苍子油万安、安福等县强,是食品、化工、医药等工业重要传统特产。远销欧美、东南亚山区原料牡荆油吉水、安福等县挥发性芳香油,可药用传统特产。畅销全国各地陈皮新干等县加工精油,药性良好传统中药材,以新干三湖橘皮制作者尤佳黄红麻永丰、吉水、吉安纤维均匀,柔软耐腐,胶质低,斑疵少, 传统特产。有800多年种植历等县手感好,有光泽,拉力强,耐摩擦史,在全国享有盛誉续表品名产地特点备注箸叶井冈山、宁冈、遂川片大,质厚,清香,用途广泛传统土产。井冈山年产15吨左右, 等县销往各地澡江猪新干县体型紧凑,耐粗饲,抗病力强,母性地方优良猪种。原产谏江,故名好,瘦肉率43.7% 藤田花猪永丰县体型中等,骨骼粗大,抗病力强,耐省八个地方良种之一。原产藤田乡, 粗饲,生长快,肉质好故名永新花猪永新县体型小而紧凑,耐粗饲,抗病力强, 地方优良猪种。因生长期长濒于瘦肉率高,肉味好绝种体型小,成熟早,皮薄肉嫩,肉味江西地方优良猪种。用以加工安福安福米猪安福县鲜美火腿,驰名中外。因个体小,产出率偏低,饲养量逐渐减少左安猪遂川县适应性强,耐粗饲料,繁育率高,肉地方优良猪种。原产左安乡,故名质好龙冈灰鹅永丰县繁殖快,成活率、产蛋率、出肉率传统名特家禽,饲养历史悠久。年产均高 300万羽以上莲花白鹅莲花、宁冈、永新、 全身雪白,外形美观,生长快,产蛋江西省优良品种安福等县率高,出肉率高,肉质鲜美娃娃鱼井冈山、宁冈、遂川自然生长于山区溪沟。肉鲜美,富等县市有营养禾花鱼吉水、吉安等区内自然生长于稻田中,稻花开时放水传统名菜。吉水八都火焙鱼尤为 (火焙鱼) 各县收捕,制成火焙鱼,鲜嫩纯美有名条索紧细,显毫有峰苗,色泽油润传统特产。武功山产。1984年评为武功云雾茶安福县绿翠,香味芬芳持久,茶水清沥明江西名茶亮,叶底嫩绿匀整绞股蓝性寒,味苦,具清热解毒,利肺止咳 (七叶胆) 井冈山市之功,主治咳嗽痰多,黄疽胁痛、小传统草药。当地人常用以泡茶饮用便淋痛等证用本地特产乌鸡配以名贵中药精新创名酒。1983年评为国家礼品酒, 乌鸡补酒泰和县制而成。酒色清亮,醇香柔和,调 1985年获国家银奖,1988年获中国气补血,补肾和胃,舒筋活血首届食品博览会金奖用本地特产乌鸡配以名贵中药精白凤液泰和县制而成。清亮透明,酒色纯正,绵新创名酒。1988年获省优秀产品奖, 软醇和,甘爽可口,具防衰老、滋补并获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银奖强身之功新创名酒。多次获省优秀产品奖, 赣酒新干县仿茅台酒工艺,香醇味甘 1993年获东京’93第五届国际名酒博览会金奖续表品名产地特点备注腊八酒吉安、泰和、永新冬至后制作,酿造时不加水,封缸陈三传统特产。历史悠久,流行于 (封缸酒) 等县四年,酒气香醇,酒色红润,酒味甘甜, 民间暖胃健脾,补气益神老冬酒流行于泰和民间者,色黄而明传统特产。历史悠久,明顾起元泰酒泰和县亮,味浓而醇厚 《座客赘语•酒》称:“佳酒有泰和之泰酒。” 三湾老酒永新县老冬酒品系,色如琥珀,酒味甘醇,补传统特产。新创名牌,历史悠久气益神桂花酒万安县老冬酒品系,配以桂花,白糖,色淡黄, 新创名酒,风味独特香甘醇,桂花香浓郁,清凉爽口传统特产。红薯制品,民国时期藤田薯粉丝永丰县丝细、匀、亮、韧,滑润,爽口,味美年产5万担,居全省首位。新中国建立后产量大增。90年代年产 600吨以上家乡肉吉安县等地以猪肉为主料,配以辣椒、豆豉等佐传统名菜。流行于全区及省内料,加工讲究,香辣可口,油而不腻家乡豆腐吉安县等地以豆腐为主料,配以辣椒、豆豉等佐传统名菜。流行于全区及省内料,加工讲究,色黄香清,活嫩可口吉安、泰和、吉水以老冬酒(腊八酒尤佳)、酱油、茶油三杯鸡等县各一杯炖鸡一只,色黄、香浓、味厚,滋传统名菜。流行于民间补佳品子母戏春泰和县用泰和鸡、蛋制作,工艺讲究,形态逼传统名菜。流行于艮间真,汤清味浓,肉质酥烂,营养丰富荷叶包肉万安县配料讲究,制作精细,滑溜,香甜,不传统名菜。流行于民间油腻以一定比例之鱼肉、猪肉、鸡蛋等调以玻璃鱼饺吉水县佐料,以芋粉制皮包裹,外表透明,香传统名菜。流行于民间浓味美色白晶亮,肉质丰腴,甘甜微酸,解毒、 传统食品。1986年获省外贸出口盐渍篇头峡江、遂川等县消气、开胃产品奖,远销日本、东南亚。峡江年产60吨,遂川年产100吨麻tt 全区各县糯米煮饭捶烂制成,乳白色,软而不传统食品。工艺讲究,流行于粘,爽滑不腻,煎、炸、煮、烤均可民间汤皮泰和、万安、永新、 用优质晚米磨浆制成,或片、或丝,或传统食品。流行于艮间。泰和永 (米面) 安福等县煮、或炒,清香,爽滑,可口昌市炒米面尤有名。有专营店用优质白米磨浆制成,形如豆腐,配以传统食品。流行于民间。县内各米豆腐永新县佐料煮食,香味浓郁,爽滑可口,风味城镇有专营米豆腐店或兼营店独特续表品名产地特点备注马市炒青汤泰和县制作工艺讲究,香酥可口,风味独特传统食品。流行于民间三都八宝粥泰和县四荤四素调以米粥,工艺讲究,味鲜传统食品。流行于民间。螺溪土于美,香浓厚有个体专营店油香吉安、吉水、安福用优质糯米粉加配料油炸制成,工艺传统食品。流行于民间等县讲究,香甜爽滑,风味独特以麦芽、黄豆、糯米为主要原料精制而店头丝糖峡江县成,糖丝白嫩,细如长丝,松脆滑润,香传统食品。流行于民间甜可口,入口即融用糯米粉、芋子为主料精制而成,工艺冲霄泰和、万安等县讲究,金黄色,松脆,香甜,入口即融, 传统食品。流行于民间风味独特传统特产。用于食品调色、酿酒、 红曲米泰和县用优质晚米制成,色红,味醇制药,年产120吨左右,远销天津、上海、福建、广东等地表芯纸万安县淡黄带白,纤维细长,着胶适度,质嫩传统特产。远销港澳地区及东南性韧,洁净柔软,厚薄均匀,耐拉吸水亚各国泰和、万安、遂川、 以稻草、小山竹为原料,色黄质厚,纤传统特产。用途很广,又是生产大表纸安福、永丰等县维粗长,吸水性强烟花爆竹的重要材料,销往国内各地、港澳地区及东南亚各国传统制香原料。历史悠久,民国遂川香粉遂川县黏性强,拉力强,易点燃,不息火,无时期年产35万千克左右,新中国异味建立后至今,年产保持在3万千克左右,销往全国各地传统竹制品。传统工艺较粗重, 竹席井冈山市、遂川、万隔热、通风、透气、凉爽、舒适,经久现代工艺与传统工艺结合精制产安、永新、宁冈等县耐用品美观轻便。年产近10万床,销往全国各地,出口东南亚传统竹制品。高档餐具,近年来龙凤筷宁冈县做工精细,烙花秀丽,风格传统高雅年产2000万双左右,销往全国各地,港澳地区及澳大利亚等国牛田草席永新县以特产席草为原料,编织精细,柔软青传统特产。畅销各地翠,结实耐用,冬暖夏凉,新颖美观 50年代新创名产。1958年获全曾麻子刀剪吉安县外形美观,刀口锋利,轻便耐用省评比质量第一,参加全国群英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