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企业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二卷》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10001531
颗粒名称: 第五章 企业管理
分类号: F271
页数: 7
摘要: 内设人事秘书、财务计划、企业管理3科。内设人事秘书、生产经营、计划财务、科教信息4科。生产计划、经营管理、科技信息、人事秘书4科。内设办公室、生产技术科、企业管理科、计划财务科、科教信息科、招商引资科。县、市乡镇企业管理机构均相应改名。第二节财务管理地区乡镇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从建立和培养财务队伍、健全财务制度开始的,从而保证了乡镇企业财产的有序管理和不断增值。机构队伍地区乡镇企业管理局的财务管理机构,专司全区乡镇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各乡镇企业办公室一般配备财务人员1 ~2名;
关键词: 企业管理 企业体制

内容

1977年8月以前,全区的手工业和社队企业均由县手工业管理局和地区轻化工业局管理。1954 年,吉安、泰和两县设手工业联社办事处。这是全省社队企业最早的基层行政管理组织。1977年8月, 成立井冈山地区社队企业管理局,定编6人,隶属井冈山地区革命委员会,内设人事秘书、财务计划、企业管理3科。随后,各县(市)手工业管理局改名社队企业管理局。1978年,地区社队企业管理局行政编制增至18人。1980年,企业管理科改名为生产科,其余2科名称不变。
  1982年2月,吉安地区社队企业管理局改名为吉安地区行政公署社队企业管理处。1983年10月, 撤销吉安地区社队企业管理处,并入吉安地区农牧渔业局。1984年3月,设吉安地区农牧渔业局社队企业管理站,为科级机构。同年6月,更名为乡镇企业管理站。各县(市)社队企业管理局也随之改名为乡镇企业管理局。
  1984年7月,乡镇企业管理工作从地区农牧渔业局划出,设立吉安地区乡镇企业管理局,隶属吉安地区行政公署,行政编制13人,内设人事秘书、生产经营、计划财务、科教信息4科。1985年1月,局内科室改名为:生产计划、经营管理、科技信息、人事秘书4科。1986年增设职工培训班,属科级事业单位,定编5人。1990年12月行政编制增至16人,实有工作人员34人。1994年8月职工培训班更名为职工培训中心。是年还增设了技术改造科。1996年增设计划财务科。
  1996年12月吉安地区乡镇企业管理局改名为吉安地区乡镇企业局,隶属吉安地区行政公署,行政编制人员17名,内设办公室、生产技术科、企业管理科、计划财务科、科教信息科、招商引资科。县、市乡镇企业管理机构均相应改名。乡镇一级则设乡镇企业办公室,后又改称为乡镇企业管理服务站。
  第二节财务管理地区乡镇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从建立和培养财务队伍、健全财务制度开始的,逐渐纳入全国统一的财会制度,从而保证了乡镇企业财产的有序管理和不断增值。
  机构队伍地区乡镇企业管理局的财务管理机构,随着行政机构的变迁,时设时撤,财会人员时多时少,但始终没有断线,直至1996年,局设计划财务科,专司全区乡镇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县(市)乡镇企业管理局,一般内设财务统计股,配有专职财务人员1 ~ 2名;各乡镇企业办公室一般配备财务人员1 ~2名; 基层乡村企业一般设有专职会计、出纳;规模较大的企业,设立财务科(室),配备2 ~3名财会人员,有的还设主管会计;各户办、联户办企业,因规模小,生产项目单一,一般都配有1名专职或兼职会计记账。 泰和县规模小的乡镇企业,有的采取联户聘请1名会计,乡企业办公室统一建账。该县沿溪乡试行全乡企业设立1名总会计,1名总财务,在银行建立1个总户头。分企业建账,实行收支总管的办法,效果很好。总之,乡镇企业中,基本上消灭了没有会计,没有财务账本的现象。
  1986年10月,根据省乡镇企业管理局《关于颁发乡镇企业会计人员合格证书的通知》要求,地区乡镇企业管理局对全区各级乡镇企业会计人员进行了全面培训和业务考试。考核合格者发给财会人员合格证书。到1994年末,全区乡镇企业系统有1825名会计人员经过考核,取得会计人员合格证书。其中有1175人取得了会计员以上技术职称,共有会计员825人,助理会计师258人,会计师92人。
  财会制度 19力年以前,社队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薄弱,管理手段简单,没有统一严密的会计核算制度。企业内部财务计划、固定资产、流动资金、成本核算、收入分配、专用基金等没有规范的管理,只作收付式原始会计记录和简单的成本核算。这些简单的财务管理方法.既不完善,又不规范,致使产品成本计算不精确,利润不准确,未能正确反映企业经营成果° 1980年11月省社队企业管理局、省财政厅根据中央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江西的具体情况,下发了 《农村人民公社社办企业财务管理办法补充规定的通告》.要求所有社办企业贯彻执行国家的财经政策和法规,记录和反映企业的经济情况,提供进行经营管理的会计资料;加强经济核算,不断增加收入,降低成本,增加积累,维护财经纪律,实行会计监督,保护集体财产,规定社办企业应当具有一套完整的会计核算体系:包括账户设置、记账方法、会计凭证、会计账簿、成本核算、财产清查、会计报表、记账程序等。地、县(市)社队企业管理局,当即采取分级分批举办会计人员学习班的办法,认真学习领会省里的有关规定,并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对照检查,克服社队企业中的财务混乱状况。这对建立统一的会计核算体系,统一规范计算口径,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起了重要作用。1980年,首次对1979年度社队企业财务会计决算进行会审汇编,参加汇编的公社企业2109家.大队企业5520家。通过汇编,推动了社队企业财会工作进一步做到规范有序,提高了会计核算水平与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为社队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加强财务监督,提供了可靠的数据。
  改革开放后,由于多种形式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推行,以及国家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的调整,给乡镇企业财会工作提出了一些新问题和新要求。地、县(市)乡镇企业管理局根据中央农牧渔业部、财政部联合颁发的《乡镇企业财务制度》、《乡镇企业会计制度》、《关于乡镇企业成本开支范围规定》等文件精神, 组织全区财会人员认真学习,贯彻执行。1993年国家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使我国的财务制度尽快与国际接轨,国家对财务制度进行了彻底改革,相继颁发了《财务通则》、《会计准则》等文件。全区各级乡镇企业管理部门又组织乡镇企业财会人员认真学习,使他们掌握新知识、新本领,把全区乡镇企业的财会工作纳入全国统一的财会制度之中。
  第三节劳动工资管理乡镇企业的劳动工资,经历了由生产队亦工亦农记工分,到脱离农业生产队做专业工人的过程。
  农业合作化时期,社队企业职工的劳动报酬,开始有两种形式:一是实行死分死值,计件工资制,使职工能依照劳动数量和质量,获得劳动报酬;二是实行“厂评等级,队记工分,厂队结合,回队分配”的方式。企业根据职工劳动能力和劳动技术水平,评定底分,按照完成的劳动定额,实行评工记分,年终决算时,职工同社员一同分红。1966年前后,企业职工报酬由计分制度变为工分加补贴。具体做法是:“劳动在厂,分配在队,厂队结合,适当补贴”,企业和生产队分开核算,企业实行自负盈亏,职工口粮由生产队供应,职工除在厂领取一定数量的生活补贴,其余由生产队与企业直接结算。1970年贯彻中央召开的北方农业会议精神,各县乡镇企业,除少数农业企业外,职工的分配形式逐渐改为固定工资制。企业综合职工的技术水平、工作年限和劳动强度,确定职工的月工资额,每月按时间向企业领取,生产队不再给职工记工分,职工口粮由职工自己交钱向生产队购买。当时仍回生产队分配的比较少。如万安县1978年社队企业从业人数4966人,其中工资制职工3596人,回生产队分配的职工1370人。安福县1978年全县社队企业共有职工3552人,实行固定工资制的为2470人,回大队或生产队分配的1082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职工全部实行固定工资制。安福县1987年乡镇办企业工资总额为32& 83万元,人均年工资764. 7元;村办企业工资总额为366.02万元,人均年工资 1153元。个体及联户办企业,除完成国家税收和上交管理费外,其余均为个人所得。计酬办法逐渐演变成多种多样:有计件工资、基本工资加奖励、浮动工资、联利计酬、奖金制等。
  计件工资早在手工业社时期就曾实行,1980年以后又大力推广。莲花县最早是在煤矿的井下工人中试行,即取消固定工资,改为按产量计酬,工人每生产1吨原煤,由企业付给一定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超额完成企业的生产任务,企业给职工发放一定数量的奖金,作为对职工超量劳动的补偿。
  基本工资加奖金企业确定职工的基本工资,多数企业职工基本工资为每月30 ~ 40元,占工人全部月收入的30% -40%,保证职工起码生活所需。工资的其余部分以奖金形式支付,占工人收入的大部分,超额完成任务者奖金多,否则,奖金少。
  浮动工资是将职工报酬与企业经济效益挂钩,个人收入随企业经济效益上下浮动。具体操作时, 又分部分浮动和全浮动两种:部分浮动是主管单位给企业下达全年产量、产值、利润等经济指标,从全体职工的固定工资中提取20%〜30%的比例实行浮动,完成任务者年终浮动工资照发,任务未完成者则扣发浮动工资;超额完成任务,除发还浮动工资外,还可以发给适当奖金。全浮动是给企业下达全年产量、产值、利润指标,以利润指标为主,企业完成上缴利润后,剩余利润可以用于职工分配,剩余多少,分配多少。未完成利润指标的,必须负责赔偿,实行全奖全赔,职工个人实行“上不封顶,下不保底”。
  联利计酬也是将职工的劳动报酬与企业利润挂钩的一种形式,企业盈利多,则职工收入相应增加;反之,则职工收入减少。
  第四节统计管理地区乡镇企业的统计工作,随着乡镇企业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单到科学合理的过程。地、县(市)、乡(镇)及基层企业各级的统计工作,均由同级财务部门承担,内设专职或兼职统计员。
  报表制度1958年,随着社办、队办企业的诞生,建立了简单的统计制度。当时,社队企业分为两块统计:一块是生产大队和生产队办的工业企业,视为农村副业生产项目,统计在农业产值中;一块是公社办的企业,统计在工业产值中,作为集体所有制工业单位统计。1978年以前,社队企业报表很不健全,也不系统。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统计项目也越来越多。1978年9月,农林部颁发《社队企业统计报表制度》后,正式建立社队企业定期统计报表制度,对企业产品、产量、产值实行定期的月报、季报、半年报和年报等四种。月报、季报主要用于检查社队企业各月、季计划执行情况,分析计划执行好坏的原因,使各级领导及时了解情况,采取措施,保证计划的实现;半年报主要是用于反映半年来社队企业的生产情况, 为领导抓好下半年的工作提供依据;年报包括的表格和指标比较多,内容比较全,以反映社队企业全年生产经营活动情况,分析社队企业各项数据的比例关系,为各级领导制定来年生产计划和中、前期规划提供依据。
  1985年,乡镇企业统计报表制度进行了改革,实行按行业结构分门别类的定期报表制度。统计范围划分为农业企业(含种植业、养殖业、林场、果园等),工业(又分为轻工业、重工业,并细分为40个大类), 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等。凡具备如下4个条件之一的,均应列入统计范围:一是有固定的(或相对固定)生产经营组织、场所、设备和从事生产经营的人员;二是常年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或从事季节性经营,全年开工时间3个月以上;三是具有独立核算条件,或虽非核算单位,但有单独账目; 四是具有当地工商行政部门或有关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但农业企业没有营业执照也在统计范围之内O 此后,全区乡镇企业均按新的统计报表制度执行。
  队伍建设1980年,针对企业统计人员变动大,新手多,业务生,统计制度混乱,口径不统一等具体情况,地区、县(市)乡镇企业管理局分别举办统计基础知识培训班,规模均在100人以上。同时还利用年报会、统计会,采取长会短训,以会代训等方式,组织统计人员学习农业部下发的《社队企业统计报表制度》及统计基础知识和统计指标计算方法等.以提高统计员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1986年,省乡镇企业管理局编印了《乡镇企业统计试用教材》,地区及县(市)乡镇企业管理局组织各级统计人员认真学习并进行考核。为了保持统计人员的相对稳定,地区乡镇企业管理局明确规定,乡镇不得随意调动基层企业统计人员,如确因工作需要调动者,须征得县(市)乡镇企业管理局同意后方可调动。1993年开始,全省乡镇企业系统实行统计员资格考核制度,颁发统计人员资质证书,规定统计人员持证上岗。
  重视原始记录乡镇企业统计报表的基础资料是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为了提高统计报表质量, 使统计数据准确可靠,真正成为指导工作的依据.地区要求各级乡镇企业领导重视建立与完善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的基础工作,亲自去查看原始记录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要求各级统计员建立一套能反映本企业从原材料到成品出厂,从班组到工段,从车间到科室,整个生产经营活动的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一般由班组作原始记录,车间汇总,报送厂统计人员,再由厂统计人员核对检查,编制全厂的生产经营统计报表。
  第五节质量管理 1978年前,全区乡镇企业产品主要是铁、木、竹蔑等原料加工,没有制定统一的质量标准,产品质量主要靠掌握生产技能的老师傅把关,凭眼看、耳听、手摸等感观确定产品质量优劣。当时是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产品不论好坏由国家统一调拨,生产厂家的质量意识较差。
  1984年省乡镇企业局下发了《关于加强乡镇企业工作的几点意见》,对乡镇企业的机械、食品、建材、纺织等15个行业的质量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实施生产许可证制度和产品创优工作,规定凡是实施生产许可证制度和创优产品的生产企业,必须是全面质量管理的达标企业。为此,地、县(市)乡镇企业管理局设立了质量管理机构,配备了专职质量管理干部;企业设置质量检测室或专业质管人员,购置简单的检测设备。对已有国家或行业标准的企业,要求熟悉标准规定,生产时严格按质量标准办事;对没有标准的产品,要求部门、行业、企业及时会同制定暂行标准,报上级审批。如吉安市樟木箱厂,原来没有统一标准,由厂领导、技术人员和老师傅共同制定柜式樟木箱的质量标准,报国家轻工业部审批,经轻工部批准即为部颁标准。地、县(市)乡镇企业管理局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把产品质量提到企业生命线的高度来认识,要求基层健全质量制度,完善检测手段,定期召开产品质量分析会,使企业产品的合格率进一步得到提高。1987年后,全区乡镇企业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制度,要求从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 产品生产、销售、后勤保障等各个环节都要围绕产品质量做好各自的工作。地区乡镇企业局组织全区乡镇企业职工参加全国TQC(全国质量管理)电视讲座,县(市)先组织试点,取得经验,全面推广;基层普遍建立QC (质量管理)小组,定期评定企业全面质量管理先进单位,使企业质量管理工作,进入一个新台阶。为了提高来源于农民的乡镇企业职工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各县采取了两条具体措施。
  一是选派企业骨干到科研部门、大专院校和大型厂矿去跟班劳动,学习生产技术。如:1980年,莲花县坊楼、高洲、南岭、湖上、下坊、琴水各乡镇企业先后派出90多名职工到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及国营厂矿培训进修;宁冈县缝衣社选派2名职工到省服装研究院学习服装设计剪裁技术。1986年,永丰县乡镇企业局派30名回乡知识青年到省工学院定向培训1年,结业后,全部回到乡镇企业工作。1989年,万安县乡镇企业派往外地参加各类培训的有37人,1990年举办培训班学习的有96人,在聘用的145人中, 有技术职称的15人,技术工人120人。1990年以来,泰和县乡镇企业选派到外地学习技术的有150多人次,自己举办各种专业培训班9期,参训的达257人次,还从外地请进师傅40余人。
  二是企业成立攻关小组,并给予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如峡江县特种材料实业公司,1988年成立耐火材料研制小组,开展耐火材料系列产品的开发和研制,进行攻关,1994年该厂获得国家新产品奖。 永新三湾造纸厂1990年12月成立科研小组,专攻防止造纸液的污染及化工原料的回收,并研制新产品; 1991年开始与省科学院生物资源研究所合作,攻克用桑枝制浆造纸的技术,生产出白卡纸,填补了省造纸业的一项空白。安福县医疗器械厂1993年成立科研小组,先后与国内10多家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建立技术协作关系,并聘请60多位顾问,为厂研发了 10多种新产品。
  第六节供销管理乡镇企业建立初期,未纳入国家计划,不下达生产计划,不调拨原材料,不包销产品,由企业自己“找米下锅”,自销产品。
  1978年后,地、县(市)社队企业管理局相继建立了社队企业供销公司,定编10-20人,独立核算, 自负盈亏。至1986年底,全区建立县(市)级乡镇企业供销公司14个,有固定职工369人。是年全区乡镇企业供销公司完成购销总额4698万元。乡镇企业供销公司坚持面向基层,积极为发展乡镇企业服务。开始,除担负分配供应国家下达给乡镇企业的部分计划物资(如钢材、生铁、木材、焦炭等)以外,主要靠自己千方百计为企业组织供应原材料,销售企业生产的产品;特别在争取国家扶持,间接纳入国家计划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安福县社队企业供销公司自1978年4月成立后,积极为全县社队企业疏通供销渠道,申报、经营国家计划分配物资,并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积极组织原材料供应,推销企业产品,指导各企业供销经理开展业务,多渠道组织市场调节。从1981年到1987年,县供销公司先后与上海、杭州、嘉兴、南昌、赣州、宜春、鹰潭、吉安等10多个点,建立了业务联系。仅1987年即为全县乡镇企业购进总额87.5万元,销售总额84.98万元的物质和产品。有的县(市)还建立了专业性的供销公司,开展专项物资供销业务。如安福县于1984年成立安福县煤炭工业公司,为全县28个小煤窑提供服务。该公司除对小煤窑的生产计划、技术设备、生产安全进行领导外,以很大精力帮助解决小煤窑的供销问题,先后组织外销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煤炭3.6万吨,上调省、地煤炭12. 3万吨;为小煤窑采购供应钢材371吨, 木材65立方米,瓦斯检查器30只,放炮器25台,钢丝绳2800米,风筒300条,井下变压器26只,调度绞车11台,钢管1.5吨,矿灯803盏,冲电架6台,鼓风机69台,水泵121台,安全帽1580只。保证了小煤窑生产的正常运转。表 12-5-12000年全区乡镇企业基本1W况企业个数(个) 年末人数(人) 现价总产值(万元) 实交税金(万元) 县市区合计集体私营个体合计集体私营个体合计集体私营个体合计集体私营个体企业企业企业企业企业企业企业企业企业企业企业企业全市 66363 3457 2595 60311 255166 60908 39332 154926 1130720 276866 207558 647206 38799 9314 8163 21322井冈山市 1872 12 79 1781 4873 567 1423 2883 24900 1225 7404 16271 1148 61 359 728 吉州区 1687 243 34 1410 12355 7672 782 3901 110409 68921 11444 30044 1932 1381 225 326 青原区 6673 398 454 5821 29429 7353 4502 17574 163514 24218 26008 113288 5176 720 1859 2597 吉安县 6110 191 368 5551 24147 4558 5200 14389 146021 17025 56776 72220 3161 235 1408 1518 吉水县 3997 384 84 3529 11300 4589 721 5990 42200 24342 4079 14689 1947 1206 193 548 峡江县 2766 484 393 1889 17013 6517 4170 6326 80766 33546 16935 30285 3860 508 935 2417 新干县 8182 184 283 7715 25439 4793 3948 16698 73420 16207 11645 45568 3809 552 340 2917 永丰县 5916 75 272 5569 27996 2710 5990 19296 131925 8443 27824 95658 5075 318 1260 3497 泰和县 11588 768 251 10569 37892 7068 3911 26913 117318 28182 13027 76109 3370 1198 130 2042 遂川县 4285 ・ 360 66 3859 15277 4046 1589 9642 45225 15315 4333 25577 2230 777 220 1233 万安县 6288 246 123 5919 18021 5401 1542 11078 97238 22985 7524 66729 3408 1330 218 1860 安福县 5024 103 142 4779 23238 5382 2600 15256 71397 14880 13315 43202 2752 965 622 1165 永新县 1975 9 46 1920 8186 252 2954 4980 26387 1577 7244 17566 931 63 394 474 注:1.从1998年起,统计报表中没有乡镇企业的统计项目,表中的集体企业相当于原乡(镇)办、村办企业;私营企业相当于联户办企业;个体企业即为原个体办企业。 2. 2000年底统计年报,已按地改市后的市、区、县单位统计。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二卷

《吉安地区志 第二卷》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实地、系统记述安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